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曾振暘墓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墓葬
歷史沿革 民國41年底(西元1952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曾在大南門外管事園發現了一座坐北朝南的明代陵墓,由於墓碑上落款的年代早於鄭成功來台驅荷的時間,因而被認為是荷蘭時期,流寓的漢人留葬在臺灣的最早一座墳墓。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1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南區
地址或位置 桶盤淺段墓園內
經度 120.198058575768
緯度 22.965456313946
所在地地號 竹溪里桶盤淺段墓園內
創建年代-帝號 明崇禎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5年
創建年代(西元) 1642
現狀 「曾振暘墓」與前述二墓之座向完全相反,雖步行進入的路徑多為柏油路面,但於夏秋之季,荒湮漫草侵入路徑,覆蓋原有通道,以致無法通行,且先到墓之背側,周邊與他墓緊鄰,正面腹地狹小,對參觀路線之安排不盡理想,此點較為困難。後人已不可考,清明時節由文化局祭拜。
外觀特徵 曾振暘的墓碑,保用花崗石打造,尺寸較藩府曾蔡二姬墓及藩府二鄭公子墓小,高度僅有七十六公分,寬度為五十三點十五公分,雖然風化嚴重,但鑄刻深凹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辨。中央銘刻:「皇明澄邑振暘曾公摹」,上款題為:「崇禎十五年」,下款刻有:「孝子若龍若鳳同泣立」。澄邑,是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的簡稱;明崇禎15年,相當於西元1642年,比起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早了十九年,說明早在荷蘭人之前,臺灣已有閩南人出沒的蹤影。
室內特徵 資料尚未填寫
使用情形 墓地、祭祀
附近景觀 墓園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
構造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材料 混凝土、花崗石
簡介 民國42年、民國64年,曾振暘墓經過兩度重修,民國90年再度整理維護,在古意盎然的墓碑兩側添加了若干現代材料,幸好古貌還未全失;倒是兩旁新增了不少墓塋伙伴,和叢生的雜草,使得原本飽經風霜的孤寂古墓,染上了不少繁囂的熱鬧氣氛。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