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藩府二鄭公子墓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墓葬
歷史沿革 「藩府」二字,是明代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的簡稱,在這裡指的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二鄭公子,便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按《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只有十個兒子,大多溺斃水中,埋葬於中國。惟獨四子名睿,號聖之,十子名發,號省之,由於早逝,又無子嗣,所以留葬於台南,當時稱為仁和里鞍仔莊的地方。根據連雅堂的記載,當時離該墓不遠處還建有庵和塔,由於地處林莽叢中,乏人照料,都已荒廢。如今這座陵墓仍然孤伶伶地座落在遠離塵囂的荒郊野地上,若不是經人引領,還很難得一窺堂奧呢!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台灣併入清帝國版圖,清政府為讓士民淡忘思明之心,於是下令凡與明相關之仕宦墓塋多遷葬中國故里,然清康熙38年(西元1699年)御令鄭氏家族遷塋中國,此二墓因故留葬未遷。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0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南區
地址或位置 桶盤淺段墓園內(俗稱旗杆)
經度 120.201406418833
緯度 22.9535884370842
所在地地號 桶盤淺段墓園內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5
創建年代(西元) 1661
現狀 周遭環境為旱田,少有耕作,現種植有玉米、甘蔗、椰樹等,本墓為座東向西,全長914公分,墓寬445公分,花崗石碑大小為寬77公分,高107公分,原墓塋應僅有一花崗石碑與磚面地坪,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重修時加建現有全部水泥部分,左右護欄及石獅等,並同時修建「曾蔡二姬墓」及「曾掁暘墓」,故此三墓之形態均屬一致。現由鄭氏後人清掃、清明時節由文化局會同祭拜。
外觀特徵 「鄭二公子墓」位於大南門外垵仔,即現在臺南市南區鹽埕。該墓坐東朝西,乃鄭氏第四子名「睿」字「聖之」及第十子名「發」子「省之」二人之墓;「聖之」、「省之」二子早逝無出,故葬東都。該墓墓基全以石灰岩、牡蠣殼混凝築肇,堅固異常。墓碑石高達1.1m、寬80cm、厚幾20cm,表銘刻「皇明 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墓牆圈繞成拱形,厚25cm;墓長8m、闊3.4m,該墓於1930年(昭和5年)春嘗重修。墓前方的綠榕是重修時栽植的,今已枝葉扶疏,綠意盎然。
室內特徵 資料尚未填寫
使用情形 墓地、祭祀
附近景觀 果園、墓園
土地使用狀況 鄭氏宗新會
構造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材料 混凝土、花崗石
簡介 「藩府」二字,是明代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的簡稱,在這裡指的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二鄭公子,便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按《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只有十個兒子,大多溺斃水中,埋葬於中國。惟獨四子名睿,號聖之;十子名發,號省之,由於早逝,又無子嗣,所以留葬於臺南,當時稱為仁和里鞍仔莊的地方。 根據連雅堂的記載,當時離該墓不遠處還建有庵和塔,由於地處林莽叢中,乏人照料,都已荒廢。如今這座陵墓仍然孤伶伶地座落在遠離塵囂的荒郊野地上,若不是經人引領,還很難得一窺堂奧呢!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