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關塞
歷史沿革 台灣府建城始於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當時的規模是自大東門起至媽祖樓止,東南北環圍,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計開七門。其後,由於防禦上的需要,屢有加植刺竹,加高木柵、另植綠珊瑚以及添建小西門之舉。至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並建磚石城門樓八座,大東門(迎春門)、小東門、大南門(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鎮北門)、大西門(鎮海門)、小西門、大北門等八門。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以後,台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抗官事件,官府為了安定民心,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建銃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是巽方砲台。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8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東區
地址或位置 龍山里光華街10號(修禪院內)
經度 120.219599937299
緯度 22.984304178728
所在地地號 龍山段(建:253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道光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6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36
現狀 本砲臺二戰後為修禪院所使用,雖有局部地方因院方需求而有所添加更迭,但就主要空間結構與型式而言,大抵上仍維持原有砲臺形貌,且因有修禪院的維護,致使砲臺整體狀況尚稱良好,但因院方在砲臺周圍增建房舍,致使砲臺周圍環境與少數地方損毀,使古蹟周邊景觀遭致破壞。
外觀特徵 目前砲臺周圍環境在經一番整頓後,其東北側為七層樓高的佛寺,頂樓為歇山式屋頂,外牆正面貼咖啡色花崗石,側面則貼土黃色面磚,北側則為一30X17公尺見方的廣場,地坪鋪綠色地磚,寺方並於廣場東北側興建廁所,其位置與砲臺入口相對,廣場西北側則為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間,西側則為整修後的佛寺,與砲臺緊密連結,佛寺正面貼咖啡色面磚側面貼土黃色面磚屋面鋪黃釉筒板瓦,與巽方砲臺形成一突兀的對比;東側則興建一三開間山門,山門壁體洗石子,捲棚屋頂鋪黃釉筒板瓦,南側公地上則以洗石子圍牆與路面分隔,圍牆在佛寺前方與砲臺前方開兩個缺口設置伸縮式捲門,供停放於內部空地的車輛出入。目前整體環境雖無昔日凌亂、無法由外觀透觀看的問題,但因缺乏整體規劃、公地租用及不當建物使用的情形依舊存在,且周遭建築型式、材料、顏色無法與砲臺取得和諧之關係。
室內特徵 修禪院設立後,以砲臺做為主持的辦公室兼會客室;並擺設觀音雕像於中央,北側窗戶內,各放玉獅一座;清徹透雕,顯得非常安祥潔白;新建大樓完成後,辦公室及會客室遷移至大樓,內部擺設亦一併遷移,砲臺內部空間閒置,成為堆積物品與停放機車的空間。
使用情形 觀光、遊憩
附近景觀 市區巷道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
構造 壁體為咾咕石砌,轉角處為石砌。
材料 咾咕石、花崗石
簡介 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以後,臺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張丙之亂,盜匪滋事,人心惶惶。來臺處理善後的閩浙總督程祖洛及臺灣府道、地方士紳,為了安定民心,於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建槍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是巽方砲臺。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