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安平小砲臺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關塞
歷史沿革 臺灣府城西側,即昔臺江內海,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長約百餘里。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自從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起,便逐漸淤塞,進而積沙成陸,成為廢港。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東障府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海防地位極為重要。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清政府為防英軍竄入台灣沿海,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多以竹簍、麻袋貯沙土壘砌。但是,翌年興工時,為顧及經久耐用,改砌石牆。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並從中國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分別安置在安平、雞籠及滬尾三口。由於砲的威力較大,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堞,垛口高三尺;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實心砌造。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7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安平區
地址或位置 西門里安平小段1006-7地號
經度 120.158532836031
緯度 22.9994707545491
所在地地號 安平區西門里漁港段288,292,293,298,388,398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雍正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1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33
現狀 現在小砲臺之規模,乃道光時期為鴨片戰爭所築,可惜旋即被二鯤身之西式大砲臺──億載金城所取代;復因小砲臺修建時期正值引進西式砲臺之前,所以小砲臺可說是臺灣中式舊砲臺之後期代表作且亦是保存最完整的。
外觀特徵 砲臺上,齒形排列的雉堞,虛實相間,氣勢雄偉,只可惜安置在臺上的鑄鐵砲並非原物,而是後人為壯聲勢而移置的。
室內特徵 資料尚未填寫
使用情形 觀光、遊憩
附近景觀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構造 現存的安平小砲臺臺基是由花崗石砌築而成,採用丁順交砌方式,丁頭與臺基最上層二度丁砌石料外凸,造型上頗具匠心。
材料 花崗石、紅磚
簡介 安平小砲臺,原是面向臺江,阻絕敵船,捍衛府城的防禦設施之一。稱為小砲臺,因對應於沈葆楨所建的二鯤身砲臺(又稱安平大廠臺),就規模大小而稱呼的。 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根據日治時期留存的檔案照片,砲台上安置的人砲轍已是一八六一年式英國B.P前膛砲,有可能是這一時期更新的配備。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國軍曾以此為要塞,添建碉堡。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0年)臺南市政府重加修砲臺上垛口。目前,因地理形勢變易,大港往日的軍事景象已不復見。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