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灣府城大東門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城郭
歷史沿革 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台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開始興工。清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因木柵城垣腐壞毀損,同知攝縣事宋清源曾重修。到了清乾隆40年(西元1775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再將大東門城台加高,台上建城樓,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於清乾隆58年(西元17913年)竣工。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6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東區
地址或位置 東門路1段302號前
經度 120.217285049648
緯度 22.9870755236531
所在地地號 東區龍山段(道:543,555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36
現狀 大東門現處於東門路、勝利路與府連路交叉口,成為一圓環綠地,周圍高樓大廈林立,來往的車輛環繞而行,與昔日矮屋錯落、林木扶疏、行人及牛車進出城門的情景相對照,今昔之差異躍然紙上,唯一不變的是該處依舊是府城東向進出的主要道路。
外觀特徵 目前的大東門位於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門樓為重擔歇山二層樓形式,城門呈東西向,中開圓拱門,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下方有門栓洞。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每皮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東側拱門上乃有石質橫額一塊,書「東安門」,西側拱門上乃為灰泥框,內題「迎春門」,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眼,是捍衛府城、玫擊敵人的射擊口。 此外,城洞內尚鑲有一塊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
室內特徵 城樓建築本體方面,城門座的採用加工過的石砌成,城門洞採「縱聯石發卷」的砌法。另外,大、小東門城皆採三開間,在大東門部分用八根內柱,步口廊加上「簷柱」,在角隅處置三根「簷柱」,與「內柱」之「角柱」共四根形成正方形構架。其門樓東向立面第一層明間為門,兩側及次間共有四扇長形花磚窗,西面邊間則為拱形門。第二層東向立面中間為長形開窗,兩旁邊間為八角花磚窗,西面兩邊各為扇形花磚窗,屋頂造形屬於重簷單脊燕尾歇山式。
使用情形 觀光、遊憩
附近景觀 市區街道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構造 磚木構造、三合土城牆
材料 木料、紅磚、三合土
簡介 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為了保障城外市集、居民的安全,所以另建外城一座,以竹圈圍而成,一直到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割臺,日本人藉開闢道路、建設學校、築造公園等理由拆毀城門、城垣,所幸,大東門不在拆除之列。但是,到了民國六十四年,市政府鑑於城樓腐朽嚴重,有礙觀瞻,全部加以重修。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