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城郭
歷史沿革 臺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築造木柵城時,小東門段的範圍為:正東倚龍山寺,設大東門,"木柵由大東門向北,延續到右營廳後,轉東北到小東門,再向正北走,靠近城守營即為大北門。所以小東門的城段,就是介於大東門城與大北門城之間的兩段。 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罔植刺竹一萬七干九百八十三叢作為藩籬,此時的府城仍為木柵。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知府蔣元樞在舊木柵內另建木城,並添建小西門。到了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的城址,改建為土城。西面部分因面臨臺江內海,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由於城垣曲直形如半月,叉面向臺江,所以稱府城如「半月沈江」之勢。此時的小東門段已是士垣的結構物。 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與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發生了大地震與暴風雨,土造城垣因禁不住風雨和地震的摧殘,損毀嚴重,幸經觀紳合力搶修,得以完固。乙未割臺以後,因都市發展的需要,城垣被迫拆毀。大正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小東門及其旁側的城垣也難逃拆除的厄運。僅存在勝利路上,北起小東錄長約二百公尺,南止於大學錄長約六十五公尺的城垣殘段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下。民國五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八年),成功大學收購光復營區校地時,為建造校園圍牆,拆除了南段城垣。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4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東區
地址或位置 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大學池旁)
經度 120.218197379656
緯度 22.9994794609493
所在地地號 育樂段(建:1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53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88
現狀 位於成大光復校區內旳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呈南北細長帶狀分布,目前校方於城垣西側種植連續低矮樹叢,有阻隔人群、避免殘蹟遭人為破壞之效果,然因樹叢非全面種植以包圍城垣,故無法完全阻擋行人入內攀爬。現城垣內施工中。
外觀特徵 小東門之大小,「每座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約4.5米),兩邊間寬四尺(約1.2米),深七尺(約2.1米),柱高一丈(約3.0米)」。小東門屋頂則採單脊燕尾硬山形式,下簷不施作斗栱。
室內特徵 小東門段殘蹟因位在成大校園中,鄰近成功湖、榕園和成大館、舊文學院二座日治時期建築,本身又有小西門、古跑等景點配合,加上週邊地區綠蔭盎然,整體結合成具多樣性功能的開放空間,平日即見許多學生或遊客在殘蹟附近活動觀覽,每逢假日更是吸引無數人潮,來此從事運動、郊遊、拍照、聚會…等活動。由於城垣上方大樹林立,且四周遍植樹叢,刻意阻隔行人遊客的攀爬接近,僅能遠觀憑弔,但古蹟結合了校園的空間資源,產生相當活絡的活動,是臺南市所有開放空間類古蹟中目前較佳的案例。
使用情形 觀光、遊憩
附近景觀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
土地使用狀況 國立成功大學
構造 三合土夯築
材料 三合土
簡介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在遷移後的小西門城址旁,發現了,小東門城城基遺址,現況只見切割平整的石條,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泥土面上,由於乏人照料,部份肖覆蓋土中。當年屹立府城東側,供人們穿梭與防禦的小東門,如今僅存點點殘跡,不禁令人傷感。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