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灣府城大南門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城郭
歷史沿革 臺灣自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收歸清帝國版圖以後,雖然每有建城之議,但因康熙皇帝深恐建城反為賊據,始終堅持不准,因此府城的興築只好一直處於呈請核議的階段。 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巡臺御史禪濟而呈奏,臺灣縣知縣周鍾喧請以宮紳捐輸乃式,樹木柵築城,而雍正皇帝也認為兩年來臺文武官員及禪濟布等,都能實心任事,對築木柵城的籌畫甚為允當,而同意興工,這便是臺灣府築城的濫殤。初築的木柵城城工規模是,超自大東門,始於媽祖樓;東、西、南三面環圍,只缺西側。柵周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其設七門: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大西門,另設水門兩處。其中的大南門位於府學文廟前。 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周植刺竹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叢。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各門加達城座及城樓。城座的規模計:周二十五丈,高二丈八尺,闊八丈八尺,深三丈五尺。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知府蔣元樞在舊木柵內另建木城,並添達川西門一座,使府城增為八門。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西面部分因面臨臺江內海,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城垣間建城門樓八座,於是具有「半月沈江」之勢的臺灣府城,規模趨於完備,而大南門的甕城形勢也告抵定。??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3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南門路34巷32-1號後面
經度 120.203560218288
緯度 22.9870004482941
所在地地號 中區建興段(雜:31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36
現狀 大南門於二戰後遭侵占作為住家使用,民國51年颱風過境,大南門嚴重崩毀,但並未因此而加以整修,一直到民國64年(西元1975年)台南市政府推動觀光年活動,進行「名勝古蹟整修三年計畫」,才得以遷移違建戶與整修城牆,大南門乃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由郭蒼龍先生主持修護計畫重建完成,重修的城樓屬仿前大南門古式RC造建築,即為現今之貌。
外觀特徵 花崗石城座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上有重檐歇山屋頂的兩層城樓。城門外突出半月形的老古石外郭,城垣上設雉蝶,下開圓拱形門洞。大南門的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目前殘存的大南門城是由北側東西向的「一」字形內城與南側「半圓形」的月城所構成。城牆分開二門,寧南門位於內城中央,大南門位於月城東南邊,寧南門上有座北朝南門樓一座,為樓高兩層,面寬三間的重檐歇山屋頂建築;門樓一樓四周為迴廊環繞,東西兩側有單開間、硬山屋頂的建築各一,座向與門樓同,應為供士兵住宿的窩舖或儲放兵器物品的庫房。
室內特徵 大南門位於該公園北側,整個公園以大南門為核心基準可分成七區,A區為大南門所在,其東側的B區為種有南洋杉、羊蹄甲、菩提、黃椰子等植栽的綠地,本區東側有一欄干作成的入口可進入公園,入口北側與圍牆相接處有一民眾私自搭設的棚架,用來貯藏桌椅等物品,棚架西側則為民眾佔用,用來種植藥草植物等,本區因植栽過於茂密且未經計劃種植,而呈現出凌亂陰森的感覺。
使用情形 觀光、遊憩
附近景觀 公園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構造 磚木構造、三合土城牆
材料 木料、紅磚、三合土
簡介 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西側城門增建月城,次年大東門加達外城及鎗樓。同治年間,因地震及暴風,城垣傾妃,旋經大修。日治以後,因開道路、設學校、築商館,以至城垣陸續拆除,而大西門、大北門、小東門、小南門也先後夷為平地。受到嚴重破壞的大南門,雖經復舊,但於民國五十二年(西元一九六三年)又毀於颱風,民國八十八年重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