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全台吳氏大宗祠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祠堂
歷史沿革 全臺吳氏大宗祠,位於舊稱臺南府城內「觀音亭街」上,今日地址是臺南市中區觀音里成功路175巷57號,創建於1868(同治7)年,由臺灣巡道吳大廷集全臺吳姓宗親斥資興建。同年舊曆2月28日,吳大廷辭職,改由吳氏宗親經理之,但號召乏人,形同停工。1877(光緒3)年,吳光亮調任臺灣總兵,以宗祠建而未成,心有所憾,遂發動各地宗親捐款復建,於同年完成正殿一座,奉祀泰伯以下宗親神位,本擬續建三川門,因調職他去而終止。儘管如此,該宗祠仍為當時全臺最大的吳氏宗祠。該兩次重修的重要人物吳大廷與吳光亮之經歷事蹟如下。吳大廷(1824-1877),湖南人,1866(同治5)年調任臺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是當時駐臺的最高文官,有為有守,盡革陋規,獎勵文教。1868(同治7)年因福建省省中大吏掣肘而請辭(當時臺灣仍為福建省管轄)。吳光亮(1834-1898),廣東人,1874(同治13)年因「開山撫番」率軍來臺,駐防彰化集集埔(即今集集)。1875(光緒1)年領兵開中路,功授福寧鎮總兵。1877(光緒3)年舊曆八月調任臺灣鎮總兵,是當時臺灣的最高武官,在臺五年,致力綏撫原住民,1882(光緒8)年與臺灣道劉璈意見相左,奉旨內調。清領時期臺灣的地方社會,在發動文教與社會建設時,經常以高官為領銜者,他們雖可能出資籌建,但多是鄉親以其聲名發動者多,而高官也多樂而為之,尤其吳氏宗親有這二位顯宦,以其領銜發動,當更能獲得迴響。1894(光緒20)年甲午戰爭時,吳光亮應臺灣巡撫唐景崧之請,招募舊部四營二千餘人來臺,協防後?,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與日軍對仗於新竹,八卦山陷落後才內渡中國。1895(光緒21)年臺灣割讓日本後,日本調查清領時期產業時,以宗祠為總兵吳光亮所建,將該宗祠以官產名目沒收充公。後經地方人士力爭,以宗祠確屬吳氏宗親集資興建,乃獲發還,由吳氏族人共同維持。大正12年(1923)吳氏宗親捐資重修,廟堂煥然一新,佔地面積達360坪。每年農曆2月、11月之朔日,舉行春、冬二祭,典禮隆重。殿宇雖僅有一進,但庭院廣大,庭院中嵌有「吳氏根源考」石碑一方,以泰伯為吳氏之始祖,並陳述歷代吳姓人士之傳說頗詳。正殿也懸有「記首世家」橫匾一方。另有三對楹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泰啟綱常一派淵源光寶島,伯尊倫理千秋經緯溯勾吳」;「世德溯王侯一本箕裘承至德,家祠傳瀛海千秋模範拜宗祠」。引用吳姓典故,清楚說明吳氏始祖為周代吳國泰伯,泰伯曾多次讓幼弟為王,並避居福建(即八閩),今日臺灣吳姓即為「泰伯世家」後裔,經福建而建基於臺灣,可謂巧用史實,推讚先賢,更說明臺灣吳氏之遷徙過程。正殿內供奉吳姓祖先之神位甚多,其中亦有保生大帝吳本、阿里山通事吳鳳(被尊稱為「忠王」)、黨國元老吳敬恆等,可見其蒐羅之廣泛。1964(民國53)年重新整修,即今日所建之祠貌。1992(民國81)年5月22日,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9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觀音里成功路175巷57號
經度 120.205635163095
緯度 22.9964994627148
所在地地號 中區花園段2小段祠:136,136-4號;建:136-1,138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同治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7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68
現狀 由祭祀公業吳泰伯公管理,並開放參觀。
外觀特徵 全台吳氏大宗祠目前以正堂作為主要空間,前有庭院,大門則為精緻的洗石子之作。正堂面寬三開間,中間門楣高懸〔記首世家〕匾,簷廊兩側牆上之石雕為歷史文物,泥塑則為近作,大堂之內中央為吳姓始祖畫像,置於精緻之神龕中,左邊陪祀寶生大帝,右邊陪祀吳鳳,二者皆繪有故事彩繪,均為名師潘麗水之作,正中央樑上並懸有一匾,提曰〔至德〕,意義志為深遠。 宗祠建築在漢人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後代子孫感念祖先、追本溯源之場所,吳氏宗祠門柱上所題〔泰啟綱長一派淵源光寶島,伯尊倫理千秋經緯溯勾吳〕,即最好之詮釋及見證。
室內特徵 資料尚未填寫
使用情形 現狀破舊不堪,有倒塌之危險。
附近景觀 市區巷道
土地使用狀況 祭祀公業吳泰伯公
構造 磚木構造
材料 木料、紅磚、白灰
簡介 全臺吳姓大宗祠主祀吳姓始祖泰伯公,始於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臺灣道吳大廷、臺灣水師協標副將吳春坡先後倡建,及至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0年)臺灣總兵吳光亮、臺灣知府吳本杰召集吳姓商民,同心協力而完成。 本祠歷代皆有修葺,今貌即係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重修。雖居小巷,四週高樓環擁;但是庭院幽靜、老榕飄絲,掩映傳統建築,古意盎然。宗親春、冬二祭,依然俎豆馨香、繩繼綿世。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