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西華堂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佛教建築中有寺、庵、堂等名稱;堂指的是齋堂,也就是信奉齋教的佛堂,俗稱菜堂。 齋教本是佛教信仰的一支,源於臨濟宗;以不削髮、不出家、在家吃齋頌經為主。台南的齋教分為龍華、金幢、先天等三派。明永曆10年(西元1656年),直隸永平府順聖縣人王佐塘,道號太虛,又號普明,脫離龍華派,創立金幢派。其後,門人又分金幢為蔡文舉支派及翁文鋒支派。西華堂屬於金幢派翁文鋒支派,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由鍾、翁、吳、劉等四人發起,創建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石營埔北側。其後,經嘉慶、同治、光緒以及二戰後等各代都有修建,因而規模逐漸擴大。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1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北區
地址或位置 西華街59巷16號
經度 120.210295756356
緯度 22.9995947585467
所在地地號 北區公園段(建:261,302號,祠:262號,道:263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5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50
現狀 西元1945年二戰後,建築與街市的景象仍大致維持日治時期的特色。隨後,著因於經濟力的復甦,都市現代化與多元化的特色日漸表現在城市的整體風貌之上,進入60年代之後,府城傳統的城鎮意象亦加速的消失在時代改革與流行風潮之中。在高樓林立的環境當中,仍舊保留傳統建築形態的廟宇,不是愈形顯得不起眼,就是隨付潮流而改建成現代化的廟宇。此外,都市計劃的擴大與施行、老舊街道的拓寬與新道路的開闢,更直接帶來現代化的城市風貌,也因此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景象
外觀特徵 西華堂為一座三開間的三合院寺廟,坐東朝西。與一般農村所常見的合院建築並無多大差異;中央主體建築前進為堂門兼拜殿,後進為本堂,面闊為三開間,第一進為頭門兼拜殿,中央入口退凹,除了雙扇中門外兩側各開單扇門,供日常出入之用。在頭門前原有單開間的拜亭,如今只留下與舖面不同的磉石。拜殿與正殿採用很長的搭牽樑連接,前後空間混然成一體。結構上除正殿中央四點金柱為石柱外,其餘均用木柱。前後殿山牆銜接,中間八卦月門以聯通左右廂房。本堂左右兩側為左右偏殿,偏殿內分為「末間」及「稍間」兩個開間,右側偏殿外則是廚房;連接偏殿的是左、右護龍,右側內護龍外並且有一三開間外護龍,兩者與廚房之間形成一天井(或稱「深井」)。西華堂的三合院建築形式,一方面符合了其教義及宣教的目的,另一方面其寬闊的庭院也為修行提供了鬧中取靜的良好環境
室內特徵 西華堂的裝飾並不繁巧,屋頂甚是節制,正面看來只是尊重各部分的組構關係及做法,呈現必要的線角、材料紋理、和簡單的的雕刻。最熱鬧的是凹壽部分金紅青綠的木作彩繪和楹聯。次間牆身以琉璃花磚為心的八角窗是視覺焦點,周以斗牆紋理,裙部為素平的石材,下施櫃台腳。惜磚牆為漆所覆,溝?處為白漆。有原來的圖案,而無斗砌牆真正的質感和神采。堂中保留了百年以上的石刻及大清光緒年間的石碑,頗有藝術價值。木作部分因為屢次髹漆,雀替、窗心之類透雕,雖然形體尚在,木雕的趣味略失,左側殿內有四季透雕隔扇一組,可以欣賞。最近一次整修為民64年,臺南春源畫室名師潘麗水先生負責,由門神到梁枋的人物、花鳥,以及門扇裙堵的寫意花鳥,雖然顏色略褪,仍有可觀之處
使用情形 齋堂
附近景觀 巷道住宅
土地使用狀況 西華堂
構造 磚木構造
材料 木料、紅磚
簡介 西華堂前庭院寬廣,花木繁盛、清靜優雅,在繁囂的市街中,實為一塊難得的世外桃源。堂的正前方,茂密的樹林下,還有一塊由信士林潤堂、林益齋所立的「西華堂」石額,嵌在疊砌的老古石座上,造型古樸,誠如一塊述說著西華堂傳奇的紀念碑,令人徘徊與遐思。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