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台南興濟宮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位於舊時的鎮北坊大觀音亭右鄰,主祀保生大帝,相傳是荷蘭時期或明鄭時期所建的台南興濟宮,被認為是台灣建造最早的大道公廟。由於名稱上的不同,又叫真君廟或開山宮;不過一般都以頂大道公廟稱呼,以別於下大道公廟的良皇宮(位於臺南市府前路三四十號)。 保生大帝生時以醫術高明,道德高尚見稱;羽化後,又被奉為能治百病的醫神。清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處理台灣防務,開山撫番成為後期防務的重點。而開山撫番深入蠻荒,終日與獐痞為伍,官兵如遇疫病滋生,都要前來府城祈求保生大帝靈祐。欽差撫部更飭令地方官應於初一、十五拈香,春秋二季致祭,於是興濟宮香火鼎盛,竟成為府城最熱鬧的大道公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0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北區
地址或位置 成功路86號
經度 120.206304767177
緯度 22.998409410305
所在地地號 自強段(祠:273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創建年代(西元) 1647
現狀 今日大觀音亭與興濟宮後方廟地由於二戰結束前已被人侵佔,搭蓋起無數的違章建築。儘管前幾年,廟方以管理委員會的名義收回部份土地,並將之作為停車場,然而停車場四周仍舊為違章建築所圍繞,因此都市景觀實難以配合,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中元節左右,趁兩殿重修之際,重新整理大觀音亭右側的小巷(成功路88巷)
外觀特徵 興濟宮坐北朝南,與大觀音亭為鄰,為二開間三進式的廟宇建築。廟前原有寬廣的前庭,道路開闢後,前殿以階梯與道路緊臨。前殿有蟠龍石柱友石獅一對,雕工及造型非常特殊,與一般廟宇不同。正殿前雖有拜殿,卻與前殿結為一體,室內空間顯得陰森,無形中加強了保生大帝無上的威儀
室內特徵 興濟宮正殿主祀保生大帝,兩側則有大帝的徒弟江仙官、張信者分祀,傳說中為保生大帝所救而成為大帝之坐騎的虎爺,也在神案之下供奉而成所謂的「下壇將軍」。據民國48年(1959年)的寺廟調查記錄所載,上述這四尊神像皆由泥塑而成,或許即為創廟時的首批神像。正殿左側現為廟內辦公處所,由於殿中原有空間已多為祭物、法器所佔用,因此略顯狹隘、緊迫。殿中除了廟宇常見的擺設,如香爐、光明燈、賽錢箱、跪墊、供棹之外,專屬於保生大帝的藥簽顯然最本殿最大特色之一,現在殿內的藥簽又分成小兒科、內科、眼科、外科等項目,此和過去不分科的情況比較起來,過去的興濟宮就好像是普通的門診診所,而現在則猶如綜合病院一般,這也顯示的大道公廟因應社會的一種轉變。進入興濟宮之後最令人印象深刻、眼花撩亂的,便是步口後方及拜亭上方額滿了的歷代匾額。或許是香火鼎盛,或者是燈光的關係,又或許是匾額太多所造成的失序現象,實在已看不清楚額上的題款為何了
使用情形 道廟、遊憩
附近景觀 市區街道
土地使用狀況 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
構造 磚木構造
材料 木料、紅磚
簡介 保生大帝為閩南地區民間信仰中流傳廣佈的道家神明。台灣早在荷蘭時期,因與漳泉人相互貿易,在臺南地區便有供奉。逍至鄭成功及其部將來臺,供奉逐漸增多。根據文獻記載,截至明鄭滅亡,台灣南部地區至少已有大道公廟七座以上。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以後,保生大帝的崇祀更多。 康熙三十二年(西元一六九三年)興濟宮重修,並加建後堂。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台灣鎮總兵哈當阿、巡道劉大懿又率官民捐款修建。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福建浙江水陸提督王得祿再率各部郊舖紳商加以修建,終於成為崴峨堂皇的廟貌。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