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大觀音亭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大觀音亭主祀觀世菩薩,或稱觀世音佛祖。觀音是法號,菩薩是梵語「莒提薩埵」的簡音,而佛祖則是民間對佛的尊稱。另外,也有稱觀音媽、南海觀世音、聖宗古佛、妙善夫人、聖觀音等。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就是印度須彌山西興林國的三公主妙善,她原為天上仙女下凡轉世,所以長大後一心向佛,並立誓不嫁,國王非常生氣,想盡各種辦法逼她、折磨她,都無法使她就範,最後她自求一死,以免再惹國王動怒。死後魂遊地府,又以慈悲為懷,救助很多怒鬼超生。還陽後由太白星引領往香山修行,成了正果,先救度父母,再往各地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資料尚未填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9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北區
地址或位置 成功路86號
經度 120.206149566012
緯度 22.9984823952881
所在地地號 自強段(祠:274,275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32年
創建年代(西元) 1678
現狀 今日大觀音亭與興濟宮後方廟地由於二戰結束前已被人侵佔,搭蓋起無數的違章建築。儘管前幾年,廟方以管理委員會的名義收回部份土地,並將之作為停車場,然而停車場四周仍舊為違章建築所圍繞,因此都市景觀實難以配合,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中元節左右,趁兩殿重修之際,重新整理大觀音亭右側的小巷(成功路88巷)
外觀特徵 大觀音亭因建造年代久遠,廟內現存古匾較多。例如:咸豐元年 (西元1851年)台澎水師掛印總兵官恒裕沐手謹肅的「善慈靈應」、同治元年 (西元1862年)知台灣府事洪敏琛的「大觀在上」、光緒18年(西元1890年)賀換花翎陞授基隆同知權知台灣府事桐城方祖蔭的「佛刀婆心」。另外,嘉慶20年(西元1815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敬獻的楹聯一對、正殿內石柱珠、前殿凹壽壁上旗(祈)球(求)戟(吉)罊(慶)的泥塑等都是具有價值的古文物。 大觀音亭的三川殿的屋頂顧名及採三川脊形式,正中大脊除福祿壽三仙之外,另有雙龍、水草在旁,屋面則以綠色琉璃筒瓦鋪陳。屋身採用了和西華堂相同的火庫起建築形式,中間明間則採用退縮二步架的「凹壽」作法,第一步架退縮整個明間面闊,第二步架則稍減而形成一「凸」字形式,一般香客可由左右兩扇旁門進出
室內特徵 進入大觀音亭的三川殿,左右兩側分別供奉著佛教的護法尊者:韋馱尊者、伏魔尊者,由於聖座完成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間,因此這兩座尊者亦應是於同一期間安設,此顯然和佛教寺院中常見的天王殿(於山門中設四大天王或四大金剛)的影響息息相關。山川門後方的拜亭與龍虎井和興濟宮有著相同的遭遇,從其材料看來,應是同時間改設才是。正殿中主祀本殿鎮廟之神觀音菩薩,菩薩位於神龕中的圓形蓮座之上,造型頗為特殊;神龕兩側分別是達摩始祖和註生娘娘;而前案之上除了各式觀音外,還供奉著大聖爺、月老等歷史悠久的神像。另外,殿中較具代表性的器物便是由西華堂出資修砌的磁貼供桌。通過正殿之後,即是清康熙年間添建的大雄寶殿,然從柱上隨處可見的落款年代看來,今日的殿貌顯然成於二戰後(西元1970年左右)
使用情形 道廟、遊憩
附近景觀 市區街道
土地使用狀況 財團法人大觀音亭興濟宮
構造 磚木構造
材料 木料、紅磚
簡介 大觀音亭位於興濟宮(頂大道公廟)右側,創建於明永曆年間的府治正北方,歷年來雖經過多次重修輿重建,廟址未曾變更。整座廟宇採坐北朝南,其分三進,前埕已闢為道路,以階梯連接前殿。前殿為三開間,左右次間外壁均已改變為現代材料。第二進為正殷,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神像的地方,前有拜殿,因前殿與拜殿之間無中庭,所以兩殿實際上已合而為一了。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