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風神廟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臺南風神廟創建於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位於當時南河港右安瀾橋邊。由巡道鄂善以臺灣地處外海,船隻往來的安危,繫於神明的保祐,所以奏請建廟專祀。當時的規模是前為頭門,內建正屋三楹做為官廳,廳後供奉風神牌位。後殿再奉大士。清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熹第一次重修,清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蔣元樞再修,並在廟的左側增構民居一所,做為公館,再加建石造牌坊於頭門前。根據《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風神廟位於西門旁,前育河橫流而過,官廳為二開間兩護龍的形式,廳後的風神廟前有拜亭,後有大士殿,屋頂曲線平緩,翹脊短又小,廟在左側有座公館,作為接待官員賓客的用途。頭門前左側有重擔頂石碑亭,右側為木造屋頂碑亭,整體規模寬廣,為清領時期八大廟宇之一。可惜,日大正7年(西元1918年),日人實施市區改正,因開闢道路(含民權蹈三段),而將官廳後面的殿、屋、公館全部拆毀,所供奉的神像遷移至官廳內。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西元1957年曾再加以重修,惟已不復當年規模。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第三級古蹟接官亭暨風神廟修復計劃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7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民權路三段143巷8號
經度 120.195748536597
緯度 22.9973174249699
所在地地號 西區永樂段3小段(祠:85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4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39
現狀 由於台南市計畫道路開闢與該古蹟鐘樓衝突,才使該古蹟保存受到重視,進而個案變更為古蹟保存區。目前南面有接官亭古蹟,為一完整景觀據點
外觀特徵 建築特色→建築體坐北朝南。日治時期,因開闢道路而將風神廟拆除過半,加上巷道取代河港,風神廟的地位不復當年。風神廟現有建物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所重建,平面格局為三合院式帶軒,即三間起的正殿前帶四柱式單開間秤亭。正面的護龍山牆延伸為圍牆,向內轉圓弧後與拜亭前點金柱相接,使拜亭兼具門樓的功能,並且略有凹壽式的意味。
室內特徵 廟內神像為府城寺廟神像藝術所罕見。風神高居殿堂之上,雍容華貴。陪侍的水神和火神,一青一紅,造型特別。 於正殿神案旁,左側供奉雷公,右側供奉電母,並於兩側牆上繪有昔時位於鎮渡頭後南河港右岸的接官亭彩繪。廟前立有兩個石亭,造型相同,但西邊為新作。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五條港文化園區
土地使用狀況 風神廟管理委員會
構造 閩式平房,三合院,磚牆木構造
材料 紅板瓦、磚牆木構造
簡介 清乾隆4年(西元1739年)由巡道鄂善所創建,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知府蔣元樞重修,採舊制依次為頭門、官廳、風神位正殿、大士殿、總側公館作為官員暫宿處。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開闢民權路沿線,只保留正殿並移至今址。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