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南東嶽殿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東嶽殿主祀東嶽大帝,又稱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簡稱天齊王,另稱東嶽泰山神或泰山府君。因東嶽即泰山,相傳東嶽大帝就是職司泰山,權掌人間的福、祿、壽,懲惡罰奸,為陰陽十殿明王的首席,也是陰司地府的主神,所以東嶽大帝對作奸犯科、做惡多端的人都能明察秋毫、賞罰分明,深得民心,因而每逢嶽帝誕辰的十月初一,民間都虔誠膜拜,熱鬧慶祝。臺南東嶽殿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創建於明永曆27年(西元1673年),位於當時的府城東安坊附近。 臺灣奉祀東嶽泰山神祇的廟宇,以府城嶽帝廟,即今臺南市東嶽殿最早。據傳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來台驅荷,所部官兵多以臺灣為瘴癘之鄉,多佩神祇香灰袋以護身,自然主人生死的嶽帝爺,亦是官兵祈求的主要神祇之一。 歷年來經過多次修建,直到日昭和17年(西元1942年),日本人因開闢道路,將鐘鼓樓及三川門拆除,門前石獅座也被移走,廟貌改變甚多。民國68年(西元1979年),再因拓寬廟前建國路為十五尺道路,拜殿又被拆除,廟門也被迫移到騎樓邊,正殿緊臨喧囂的道路,與原來有寬廣的廟埕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所幸,拆除的舊材料都儘量使用到目前的廟門上,總而觀之還頗為古典樸實。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東嶽殿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5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民權路1段110號
經度 120.209357350273
緯度 22.9905217922225
所在地地號 中區高砂段3小段70,76,77-1,77-2,77-3,186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27年
創建年代(西元) 1673
現狀 本廟面臨市街為台灣最早市街(大西門至大東門)之中段,街上經營香舖,佛具特多,皆與本廟有密切關係,惟近年社會型態改變,經營神具之商店漸趨沒落
外觀特徵 廟內現存的文物不少,例如:清乾隆50年(西元1785年)造型古樸的石質香爐,清道光18年 (西元1838年)雕刻細緻精美的木質神桌,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以及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的石柱,柱上分別刻楹聯,另外尚有清嘉慶14年 (西元1809年)、清嘉慶24年(西元1819年)、清道光19年(西元1839年)、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分別由信士敏獻的數幀匾額,和清光緒8年(西元1882年)由艋舺營守備羅勝標敬獻的「善惡有報」匾。 建築特色→建築體三進兩廂、坐北朝南,目前只剩正殿及後殿仍維持舊貌,為承重牆及疊斗式木構架的混合構造。正殿中央為仁聖大帝的奉祀區,左右兩旁並排滿神像,依序為功德司、牛將軍、七爺、速報司、馬將軍及八爺。神像個個造型奇特,陰氣迫人,整個正殿氣氛陰森、凝重而肅殺,與陰間審判所之特質不謀而合。正殿與後殿間有天井,左右有過廊,其餘各殿還供奉各種的冥府神明,後殿由於高牆阻絕,光線不易射入,全廟充滿幽冥詭譎的氣氛,這是其他廟宇所少有的。 「天官賜福」浮雕→正殿後牆壁面上,設有「天官賜福」的浮雕,此浮雕因人物表情生動、色澤自然而常為風景明信片所取錄。
室內特徵 東嶽殿在格局上仍保有古廟的特色,這是因為其基本格局可能從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以來幾乎沒有什麼更動,以現代的使用量似乎是稍嫌侷促狹小,而在這狹小的空間之中擁塞著許多清道光年間的供桌、神位、土製基座及古拙的神像,由於東嶽殿是陰廟,這種狹小、陰暗、煙煄,和人一樣大的神像,或長眉、或吐舌、或怒目直視、或手執利器,而給人陰森心悸的感覺,正是東嶽殿最大的特色。
使用情形 現況良好
附近景觀 鄰近第二級古蹟城隍廟
土地使用狀況 東嶽殿管理委員會
構造 閩式平房,四合院,三進,磚牆木構造。
材料 磚牆木構造
簡介 東嶽殿,俗稱嶽帝廟,祀東嶽泰山之神,為第三級古蹟之一,也是臺灣奉祀東嶽大帝,即俗稱嶽帝爺的第一座廟宇。明永曆27年(西元1673年)建於城隍廟之南,日治時期後成為商業住宅區之一部分。為人死後,需先往東嶽大帝處報到,再視功過定奪,清嘉慶14年(西元1809年)於廟前增建鐘鼓樓,後日昭和17年(西元1942年)因開闢道路拆除。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