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開基武廟原正殿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開基武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承天府西定坊關帝港口附近。所謂「港口」即「關帝港」之指稱,顧名思義,及取其臨接關帝廟口之意。又因其規模體制比祀典武廟小,俗稱「小關帝廟」。因為信奉關帝爺的民眾很踴躍,每日來廟膜拜參祀、抽籤求神的絡繹不絕,所以將廟前街道稱做抽籤巷,就連當地的文武官員逢到每月的朔望日也曾蒞廟頂禮拜祀,可見關公信仰的普遍與份量了。開基武廟創建至今,迭經多次重修,所需經費幾乎都由舖紳商家籌措,直到民國65年,決議購買廟後土地另建新廟,而將舊廟留存,以做為歷史見證。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台南市第三級古蹟開基武廟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1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新美街一一六號
經度 120.200772903745
緯度 22.9964081690362
所在地地號 中區本段4小段(祠:42地號,建:42-1,27-1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創建年代(西元) 1647
現狀 座落於商業區,與古稱抽籤巷為伍,亦顯昔日民間信仰的結合,景觀更具意義。儘管景物不再,但舊時的街道紋理及親切的街道空間尺度尚仍保留,相較於鄰近的其他現代巷道,基本上新美街仍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
外觀特徵 建築特色:建築格局為一磚石木構、三進之閩式平房,包括三川殿、過水廊、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馬使爺及虎爺是供奉在三川殿右側牆上的小神龕中,這是因為廟地狹窄,為了節省空間的巧妙安排。 大門扇上是以凸起的巨大「門釘」取代門神,這是在文武聖廟或奉旨祀典的廟宇才准許裝設的,如天壇、祀典武廟等。 匾額:廟內匾額不少,從乾隆年間的「衡文天闕」、嘉慶年間的「行大道」到光緒年間的「立人極」,其中以優貢生黃本淵所題之對聯「漢代精忠耿耿日星並煥,臺城肇祀巍巍宮闕重新」最為著名。 神龕前的對聯:「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拜斯人便要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發人深省。
室內特徵 (一)三川殿 屋身為三開間七架楹混合式構造方式,屋頂為常見之三川脊式,脊上為民國65年(西元1976年)修建時之剪黏泥塑,中段明間部份為疊斗式構架方式,次間兩側則是半附壁式的疊斗構架形式,並以兩山的山牆承重。 (二)天井及過水廊 今日所見的天井及過水廊為2010年間所改造而成,不僅拆除原有的過水廊構架,改由鋼筋混泥凝土版取代,並將原有的天井封閉,改成一現代住宅常見的採光窗,下方並加裝兩具抽風機。 (三)拜殿 拜殿的屋身為六架楹混合式構造方式,屋頂原為硬山單簷燕尾式屋頂,此外構架上斗邊花草雕飾亦已損壞,檐柱兩側挑檐栱亦不可見,推測應為改建時,以鋼筋混凝土梁取代承椽枋時拆棄。 (四)正殿 開基武廟的正殿屋頂為硬山單簷燕尾式屋頂,其構造係由桷仔、忘磚、座灰、瓦片、筒瓦及屋脊組合而成,正脊為大脊形式,採用高厚的「工」字形式,而其上方有「雙龍護塔」雕塑,係屬改建後之作,與時下流行之泛品無異,相較以前之舊作,已大不如前。 (五)原後殿及前方天井與過水廊 開基武廟的原後殿及前方天井與過水廊皆於65年(西元1976年)改建時遭拆除,其建築形式已無法確切得知。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赤崁文化園區
土地使用狀況 開基武廟管理委員會
構造 閩式平房,三進,磚牆木構造。
材料 磚牆木構造
簡介 開基武廟位於台南市中區新美街114號,創建於明永曆23年(西元1669年),為全臺灣第一座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故名「開基武廟」;其廟域與日後官方所建的祀典武廟(大關帝廟)相比,一大一小,故又名「小關帝廟」。傳鄭成功部將奉關帝金身來台,具三百多年歷史,香火鼎盛,廟前街巷曲折狹長,古稱抽籤巷,頗富古意。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