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陳德聚堂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陳德聚堂又稱陳氏宗祠,原為明鄭東寧總制使陳永華的府邸。具有三百多年歷的陳德聚堂,它的淵源可追溯開發臺灣初期,而背景的發生就在明鄭延平郡王反清復明前後。陳永華,字復甫,福建泉州同安人。平日處事果斷,為人木訥靜言,但說起國事大局,則侃侃而談、建言中肯,深為鄭成功所欣賞與器重。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來台驅荷,授以諮議參軍之職,凡軍國大事,鄭經必定與他商量諮議。 明鄭初期,陳永華施行駐兵屯田制度,教農耕講武事;建屋立廟設校講學,制保甲營貿易,將臺灣漸漸帶入豐衣足食、文風武制兼備的地步。明永曆28年(西元1674年),鄭經以克塽為監國,命永華為東寧總制使,並且興建總制使府在府治的西定坊統領街。明永曆34年(西元1680年)永華見部將們都安於衣食豐富的現況而無西志,因此鬱鬱憂心,不久就去逝了。清國統治臺灣後,陳氏後裔就將府邸改為宗祠,名為「德聚堂」,並塑像祭祀之。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市陳德聚堂調查研究與修護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0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永福路2段152巷20號
經度 120.202251662258
緯度 22.9942102454649
所在地地號 中區錦段2小段(祠:18,18-1,18-2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創建年代(西元) 1647
現狀 座落於商業區,附近建築多為RC造高樓,但有廟埕與巷道作為緩衝,不失為都市環境中寧靜一隅。
外觀特徵 陳德聚堂為三開間兩造兩廊兩護龍的建築形式,坐東朝西,屋頂曲線平緩,脊飾平實。第一進為明間退凹兩重的前殿,中央開一大門,門上額題「穎川陳氏家廟」,大門左右各開單扇小門。前殿與左右廂之間也設門通往天井。第二進由拜亭與德聚堂組成,是全建築物中體量最大,最?的空間。屋頂採用六架捲棚形式,由八柱撐起,地面則以高底差分劃,以五十五公分?緣石條與德聚堂空間區隔。 目前拜殿左右側壁上留有陳玉峰先生在民國50年重建時所繪的「舜耕歷山」,「龐德遺安」兩幅原作,正殿上則是他另繪的「郭子儀厥孫最多」圖和「王羲之弄孫自樂」圖,圖上人物生動,配以亦書亦畫的字,古色古香。而懸掛於牌位上方,由臺廈道陳濱在清康熙32年(西元1693年)所敬立的「翰藻生華」匾算是唯一歷經戰火浩劫後留存在堂內的古物。
室內特徵 門後?闊門廳,是聚集與分散人群的半開放空間,與左右牆廊及內埕連通。從這裡,可以一覽拜亭及德聚堂外觀,可以感受主體空間雕樑畫棟的精美,可以遠瞻正殿神龕上祖先神位的肅穆與莊嚴。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孔廟文化園區
土地使用狀況 陳德聚堂管理委員會
構造 閩式平房,二進,磚牆木構造。
材料 磚牆木構造
簡介 陳德聚堂,位於臺南市中區永福路2段152巷20號,原是明鄭時期,鄭成功的部將陳澤追隨鄭氏來臺時所建的宅第,明永曆年間創建,奉祀明鄭參軍陳永華,址原為東寧總制使統領右先鋒陳澤府第,清領時期地方仕紳修建易為陳氏家廟,日治時期又改為祭祀公業,今為全台陳姓大宗祠所在。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