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南天壇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天壇現址傳說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2月,鄭成功來台驅荷後,奉明正朔,因地制宜,築壇祭告天地之所,故稱為天公壇〈另一說為非官設,由民間設壇者〉。在此東北側,利用原為中國醫館者充做救護站址處,並於同年4月,將其地改建為供奉明朝守護神玄天上帝的廟宇〈現在的北極殿〉,「以為此邦之鎮」。他們就是道教最尊崇的天公(天君)玉皇上帝(天公壇)及玄天上帝(上帝廟、真武廟、北極殿),最初奉祀於本市市中心最高地勢之?嶺小丘上形成的天公壇及大上帝廟。可知當時是利用廣埕作為露禱植福祭典之所,每年於玉皇上帝聖誕,設廠於埕西奉行祭祀;由官民合祭、公祀募捐應可足以建壇廟,但可能因已有大上帝廟,故一直以聖爐為壇,爐下輪流值東,供奉於附近的民宅而已。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攻佔臺灣後,府城人士困於政治環境,且贊成建壇廟的人又少,故均採以聖爐輪值方式管理。直到道光年間主事人為便於集中祭祀,暫時借用埕東吳姓民宅前堂,以安聖爐,雖可為香火一時之宜,但竟循為例行而忘卻建壇之事,甚至屢議不決而作罷,但仍為台灣天壇之肇始。一直到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吳氏後裔欲出售其宅邸時,才由官民共同集資購置該宅地興建廟宇,並於同年8月動工興建,經過半年時間即完工。於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列入第三級古蹟,分別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及民國95年(西元2006年),依序進行三川殿及正殿修護,為今日所見之天壇。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書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9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忠義路二段八十四巷十六號
經度 120.203872948782
緯度 22.9937276821974
所在地地號 錦段一小段26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咸豐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4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54
現狀 古蹟位於巷內鄰近住宅,並於92年三川殿整修及95年正殿整修,將當時創建時文物加以重新彩繪及維護恢復當時的建築風格。
外觀特徵 三川殿:連繫天壇裡外的主要空間,也是供人們進出的主要門戶,以牌樓面分隔內、外的前、後檐廊為其中主要空間,牌樓面開中港門及左右小港門三門;山牆主要以磚為材料,局部搭配石材砌築而成,前檐廊左右兩側的璧堵是以青斗石砌築而成,其裙堵上的石刻為清領時期所作。 正殿:地坪內殿處抬高40cm,以符合天壇高臺形式,上舖大理石,其為民國70年(西元1981年)改建所做;柱子共計16根柱子,其中檐柱為盤龍石柱,點金柱呈八角形,其他為圓柱;重簷歇山屋頂的太子亭,屋架分成上下兩層,四點金柱間的上簷部,前後金柱間共七架,柱外前後出檐一架「四通五瓜」疊斗式的大通,左、右各以「憨番」承接其上方的二通,大通下左、右各有一巨型鰲魚雀替;屋頂部分為紅色筒板瓦,正脊為燕尾形式,其上有「雙龍拜塔」剪黏,此為屋脊中位階最高的樣式。
室內特徵 三川殿:格扇以兩扇為一組,左右對稱的安排在中、小港門兩側,格扇上刻有大量的文字、人物、花草、走獸圖案,裙板上主要是刻有麒麟、獅子等瑞獸圖樣;在彩繪部分用色主要以黃色為主,藍色紅色為輔,用色素雅而不艷麗,其內容主要是在牌樓面上。 正殿:金柱間設有花罩,其上雕刻大量龍紋,表面並按金以呈顯其尊貴的位序,兩側的隔屏各設四扇格扇,其裙板上刻有富貴吉祥的花草圖案,格心上刻有八仙,上檻同樣刻有花鳥圖案,牌樓看架彩繪亦同。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孔廟文化園區、原臺南測候所、陳德聚堂、北極殿
土地使用狀況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市台灣首廟天壇
構造 閩式平房,三進,磚牆木構造。
材料 磚牆木構造
簡介 臺南天壇肇史於臺南天公埕,為明永曆十五年十二月(西元1661年)鄭成功來台驅荷後,築臺祭告天地之所,為在台灣最早祭拜天公的場地。臺南市內香火最為鼎盛之天公壇,為台南市七寺八廟之一,依碑文記載,其最初以廟宇形式興建者竣工於清咸豐4年(西元1855年)。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