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妙壽宮
類別 古蹟
級別 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在安平古堡的南方,是中國移民來臺的渡頭之一。約當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渡頭邊建造了一座美侖美奐的廟宇,供奉保生大帝,配祀朱、李、蘇三府王爺及土地公。由於明永樂17年 (西元1419年)時,大帝的封號是「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因此取名「妙壽宮」。 據傳清領時期由唐山渡臺者到本宮參拜,見兒童常成群嬉戲於廟埕,便稱廟為「囝仔宮」。保生大帝是舊時同安人的守護神,俗稱大道公或吳真人,原名吳本(音滔),字華墓,號雲沖,福建泉州同安縣自礁鄉人(經後人研究修正為漳州龍溪縣青礁人,即含廈門市集美區海滄鎮青礁村),生於北宋太平興國4年(西元979年),卒於宋仁宗景祐3年(西元1036年),享年五十八歲。吳本自幼家境貧寒,鑑於母親患病無力延醫而死,乃立志學醫,救濟世人,成為一位民間的草藥醫生。由於醫術高明,道德高尚,遂為人們所景仰。逝世後,在歷代帝王的晉封下,逐漸演化而成為民間祭祀廣泛的神明,素為術士、藥商和醫師們所崇奉。 妙壽宮,座北朝南,原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廟的右側在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建「金萬安」號王船室。可惜在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國勝路開闢時,右廂房及王船室被迫拆除,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加以修護成為今日的面貌。前殿入口一對蝙蝠石柱,不僅造型特殊,上面還刻有清道光16年 (西元1836年)水師提督王得祿敬撰的楹聯。這兩根石柱,原是安平水師五館之一的「海山館」所有,日治以後,海山館功能變異,才移入妙壽宮的。而清嘉慶11年(西元1876年)為安平守城剿賊有功諸義士而立的「欽命義懷誠忠」匾,則是較具古意的名匾。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安平管理委員會〈妙壽宮沿革〉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5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安平區
地址或位置 國勝路26號
經度 120.161681771239
緯度 22.9996459543362
所在地地號 妙壽段1151、1152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乾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20年
創建年代(西元) 1755
現狀 妙壽宮從清領時期創建至今仍然香火鼎盛,國勝路開闢後,路旁成了小吃攤集中之地,廟埕更是老人聚會閒聊之所在,頗具典型廟宇之風格。
外觀特徵 山牆天際線東西兩向測立面之山牆天際線,由前殿、拜殿、正殿一氣呵成,勾劃出柔和優美之線條,其比例、弧度極為出色。
室內特徵 蝙蝠石柱上的雕飾、雀替、前殿獅座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運河、安平古堡、延平老街
土地使用狀況 妙壽宮管理委員會
構造 原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廟的右側在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建「金萬安」號王船室。可惜在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國勝路開闢時,右廂房及王船室被迫拆除,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加以修護成為今日的面貌。
材料 磚牆RC木構造
簡介 在安平古堡的南方,是中國移民來臺的渡頭之一。約當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渡頭邊建造了一座美侖美奐的廟宇,供奉保生大帝,配祀朱、李、蘇三府王爺及土地公。由於明永樂17年 (西元1419年)時,大帝的封號是「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因此取名「妙壽宮」。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