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兌悅門
類別 古蹟
級別 國定古蹟
種類 城郭
歷史沿革 清道光16年(西元1836年)興建的兌悅門,俗稱?時城門。在地理區位上,始於在清雍正13年(西元1735年),經總督郝玉麟等題准,自小北門起至南水門止,盡植刺竹。然而『西面一帶,逼臨海濱,潮汐往來,難以種竹』,所以改建大砲臺兩座,並設敵臺、城門、望樓等設施。清乾隆40年(西元1775年)?時街西側外的兌悅門現址附近新建的為敵樓,北邊為窩舖,南邊為砲臺,城源自北而西種植著刺竹,但在兌悅門附近已無種植,因均為水域之故。 清道光03年(西元1823年),臺江浮覆,府城西面濱海之地漲高成陸地,無險可守。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張丙之亂,引起府城的治安恐慌,城防被迫變更。清道光13年(西元1833年),閩浙總督程祖洛在(酌籌臺灣善後事宜摺)中,建議在府城西側擴建外城。同年,知府周彥倡在城紳士鳩捐添築子城六座、砲臺七座。又小西門起至小北門止,一帶沿海外城數百丈,以次蕆功。 清道光13年(西元1833年),閩浙總督程祖洛抵臺處理善後,12月回任,乃仿舊例,奏酌籌臺灣善後事宜二十條,其中與府城城防關係最密切者為第六條:『修建城牆、竹圍、砲臺,並增設月城、兵防,以資捍衛也。府城為全臺根本重地。西門外地方,與鹿耳門、安平鎮互相犄角,實郡城之咽喉,亦米糧財貨積聚之所。從前四面濱臨內海而險可恃,故未包羅入城。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以後,內海之濱,沙日淤墊,北自嘉義之曾文溪,南至郡城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自鹿耳門內十五、六里,俱已漲成陸埔。由此路長驅直至埔尾,撩兵而涉,即屬西門外地,無隘可守,無險可據。上年逆匪滋事,人心驚惶,遷移入城者有之,爭舟欲渡者有之,茍非臺灣道府及城內紳商調度倡率,首圍籓蘺,安定人心,鮮有不為逆匪所掩襲。臣因督鎮道及地方紳士相度形勢,該城環繞東南北三面而弦其西,形如半月,擬於城之西北以迄西南擴大-外城,將西門外市集、民居悉行圍繞在內,擇要建造砲臺,並於各城門添設月城,城上各垛增蓋兵房。惟需費約十餘萬,且恐沿海沙多土少,並有地勢低漥,潮汐可到之處。正在籌議試辦間,據舉人鄭朝蘭等呈請民捐民辦,先行審定地勢,開挖壕溝,並修濬舊有水關,取土以實低漥處所。壕溝以內,栽種刺竹為城,分段建造砲臺。仍酌留捐項,發商生息,為按年修理之費。如捐項充裕,徐議添建月城、兵房。並據紳士黃化鯉首先倡捐銀一萬兩,蘇建勳、吳國棟各倡捐銀二千兩。』又『臣查該紳士等聞風慕義,共效干來,殊標嘉尚』應墾俯如所請,准其將必應興辦之臺灣府及嘉義縣城工,民捐民修,以遂其急公報效之忱。』 外城部份,蔡牽之役時,曾建小西門至小北門的木柵,但已過久坍壞不能用。此次修城時,大體依原址改建為土城,並修建城門,但有兩處與原來柵址略有不同。一為南廠至牛磨後之間的城垣,因臺江浮覆的關係,海岸已退至海安路以西一帶,修建時也在海安路以西建造土城。另一為三處西門外城的城門中,小北門外的拱乾門,小西門外的奠坤門等二門,均在原址重建。惟中門則由鎮渡頭移至新港港邊,以?時建造城門一座,即為兌悅門。由其門上石匾所題的清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可知即此一城門及整座外城完成的年代。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書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0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忠信里文賢路與信義街122巷交叉口
經度 120.194367749974
緯度 23.0007511428658
所在地地號 永安段2091.2178號
創建年代-帝號 清道光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6年
創建年代(西元) 1836
現狀 到日治及二戰後,由於實施市區改正及都市計畫,大多數的府城門,在自然或人為的外力下逐漸破壞,大西門外的奠坤門和拱乾門早已盪然無存,惟有兌悅門仍然屹立,當年的老古石街孔道,今天仍為信義街的出入關口,是至今唯一仍在穿越使用的城門,也是滄海桑田府城向外擴展的明證。
外觀特徵 屬於外城邊的兌悅門,又稱為子城、甕城,城門牆寬度僅在30~60公分間。在城門處下為3.18公尺,上寬為3.12公尺城門的總寬度在向西一面為2.8公尺,向東一面同樣為2.8公尺,僅在西面半圓拱為兩圈,東立面透視為三圈實為二圈半圓拱之縱列發卷,其上又有橫列發卷。同樣於圓拱,隅角為花崗石板其他為咾咕塊平舖。整體城門為白灰粉刷面完成。拱洞內部平頂以石拱支撐,石梁約24㎝×16㎝×320㎝,下支石門臼,石平頂板上舖石,其上在舖砌紅磚,垛牆高85~40公分。城牆型式和大小東、南、西、北八門不同之處在於城門部份的外表及結構體,兌悅門幾乎為外表白灰粉刷面內為紅磚造,臺度為?時,而其他八門均為石造砌石,一圈圓拱貼石片,上為垛牆及鎗口才為砌紅磚。其他部份的城牆為砌磚或石塊勾縫為石灰+黏土+砂+牡蠣殼粉末拌合而成。
室內特徵 無室內特徵
使用情形 由於年久失修,壁面根莖攀爬。
附近景觀 五條港文化園區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構造 磚造、老古石
材料 城門基座用老古石砌造,故俗稱老古石甕城(甕城是外郭或月城的俗稱)。門高約四公尺,厚三公尺。城門洞寬三公尺,上做半圓拱形,用紅磚砌築。圓拱上方有石刻橫額一方,落款為"清道光拾陸年元月建」,題"兌悅門」三字。
簡介 兌悅門為當時府城大西門的外城。當時與小西門的外城「奠坤門」和小北門的外「拱乾門」,共同築成一道外城,抗禦海盜騷擾。目前僅遺留此門和部份城桓,偏隱在老街古巷裡,蒼榕斜陽,乃有清領時期城門之風。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