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個案名稱 臺南孔子廟
類別 古蹟
級別 國定古蹟
種類 寺廟
歷史沿革 明永歷19年(西元1665年)勇衛陳永華創建的先師聖廟是屋三進及兩廡,旁設置明倫堂。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分巡臺廈兵備道周昌及知府蔣毓英,鑑於明鄭草創的聖廟形制簡陋,因此各捐銀百兩,加以修建,並改稱「先師廟」,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聖匾於正殿中,於是廟貌煥然,大別於前。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分巡臺廈兵備道陳璸又大規模修建,內容除了大成殿、啟聖祠外,在櫺星門左右,改置文昌祠、土地祠;外設禮門、義路、大成坊及牆垣。明倫堂前兩廊分到六藝齋;明倫堂後建教官薢舍及齋廚,東邊則建朱子祠,孔子廟總算規模初員。清乾隆14年(1749年),巡臺御史楊開鼎第二次大修孔廟,也成全臺衿士之踴躍急公合力捐修,可想見臺灣府學已獲得普遍的重視。清乾隆42年(西元1777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將大成殿東西兩廡及五王殿(即崇聖祠)虔加修整」,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臺灣議准建省,臺灣府更名臺南府,兩年後臺灣府學也改稱臺南府學。日本領臺後,孔子廟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以致遭受嚴重破壞。大正6年(西元1917年),日人採解體修護方式就大成殿、明倫堂、東西康、崇聖祠、東西大成坊、禮門、義路、文昌閣、泮池以及浮宮坊加以重建。至於文昌祠、朱文公祠、明倫堂兩側廂房、萬仞宮牆及欞星門則不再復建,然而於民國68年時(西元1979年)文昌閣重建,並於民國74年(西元1985年)時,展開近期內最後一次大修,並於民國78年(西元1989年)時完成驗收。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臺南市孔子廟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書
登錄/指定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38條綜合評定之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臺南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中西區
地址或位置 永慶里南門路2號
經度 120.204102645892
緯度 22.9902053720727
所在地地號 幸段二小段48號
創建年代-帝號 明永曆年間
創建年代-年號 19年
創建年代(西元) 1665年
現狀 為三進兩廂支三合院建築,依「左學右廟」、「前殿後閣」之傳統規制興建而成,正門為東大成坊,更為國內唯一立有泮宮坊的文廟,但坊與廟之間已被南門路劃開與之相望。
外觀特徵 建築物以祭祀孔子的先師聖廟為主體,旁設明倫堂,以設學延師,舉賢取士;不僅成為臺灣創建最早的孔子廟,同時也開啟了臺灣儒學的先聲,敢又稱「全臺首學」。
室內特徵 大成殿內屋頂為重檐歇山之形式;正殿粱上懸有自清康熙以降歷任皇帝與國家元首所贈之匾額。
使用情形 祠廟
附近景觀 孔廟文化園區、國立臺灣文學館、府中街、武德殿、原臺南神社事務所、山林事務所、臺南測候所、臺南府城大南門
土地使用狀況 台南市文廟管理委員會
構造 第一進為柱廊式的大成門,又稱戢門,門的兩側分立名宦祠及鄉賢祠。第二進是獨立式殿堂帶露臺的大成殿,也是整座建築的主體,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採用莊嚴肅穆的歇山重檐式屋頂。第三進為崇聖祠,左右與兩廂連接。兩廂由東西康和禮器庫、樂器庫組構而成。文廟左側與名宦祠相連的是入德之門,後便是帶單開間抱廈的明倫堂;堂的左後方,屹立善三層樓閣式的奎閣,一層平面為方形,二、三層則轉換為八角形,造型頗為特殊。
材料 木構架
簡介 臺南孔廟於明鄭時期鄭經採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提議所建,於明永曆19年 (西元1665年)動工,創設的地點在當時的承天府鬼仔埔,翌年完工的聖廟。清乾隆年間,擴建使得孔廟規模達全盛時期,「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規模直至完美。文廟為臺南市保存最為完整之傳統建築群,這種禮制格局時可作為體驗清領時期傳統建築空間之最佳選擇。
審查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