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Title 98年度新竹縣頭前溪及鳳山溪流域生態治理區域水質監測暨成效評估計畫
Abstract 本計畫於新竹縣頭前溪竹東河段高灘地第1、2、3、4、5期生態治理區等區域執行水質、水量與底泥之監測;另外,於於新竹縣頭前溪竹東河段高灘地生態治理區域及鳳山溪左岸麻園堤防段高灘地生態治理區域等區域執行生態治理區各池內及其週邊50公尺內辦理動植物種類、分佈及數量之調查。生物調查共執行三季之調查分析,分別於夏季(5~7月)、秋季(8~10月)及冬季(11~12月)各執行一次。三季調查成果共記錄60科143種維管束植物,並發現有台灣火刺木(臺東火刺木)以及台灣芋蘭兩種為稀有植物;陸域生物調查鳥類12目27科47種,哺乳類4目6科9種,兩棲爬蟲類3目9科15種,蝶類及蜻蛉類共2目8科35種;水域生物調查魚類共記錄4目7科16種,底棲生物5目8科10種,水棲昆蟲5目10科1801隻次,浮游性動物10種,浮游性藻類5門27屬44種。比較96、97年度的水陸域生態調查結果,整體上物種的數量有增加趨勢,因此可推估生態治理區在營運期間,生態環境漸趨穩定,植被豐富度逐漸增加,也吸引更多的生物到治理區中棲息與覓食。底泥調查歷時六個月,各池原本深度僅介於40至120公分之間,其中累積量較大為各期的A池及中興、北大排兩河道,於調查期間皆已累積20至30公分之底泥,因此若要避免底泥累積造成陸化,或是影響到各個池體排水路與水閘門之運作,建議依照不同池體需求於每3~6個月進行底泥清除作業,以維持生態治理池的功能。頭前溪1~5期人工濕地原始設計之處理BOD去除率為16%,而本年度1~6月計畫執行前監測之BOD去除率平均為65%,7~12月計劃執行時監測之BOD去除率平均值為43%、氨氮為60%、總磷為56%、懸浮固體為38%,發現除了總磷去除率與設計值接近外,其餘之各水質項目尚有改進空間,但也有可能是因為當初規劃設計時之污水量與污染程度較高,與現況有差異所導致之結果。以河川污染程度指數(RPI)發現各期生態治理區的水質指數均有明顯改善的現象;而河川水質指數(WQI)除了第三期以外,其餘生態治理區的水質指數均有明顯改善的現象。由於人工濕地去除污染物有其限度存在,其污染物濃度不會隨時間一直降低,而是趨近一定值。根據人工溼地污染削減的一階動力學計算得知頭前溪1、2期生態治理區其k值介於0.43至1.83之間,而3、4期生態治理區其k值介於-0.42至0.24之間,第5期生態治理區k值則介於-1.13至2.36之間。在成果展示與教育宣導方面,本計畫建置頭前溪與鳳山溪之生態治理網頁;並設計印製頭前溪生態公園解說摺頁2,000份,以及辦理生態公園巡守隊之培訓,目前已有39位當地民眾成為頭前溪生態公園巡守隊的一員。而為擴大參與效益,本案於98年10月24日環保局所舉辦之節能減碳宣導活動暨頭前溪竹東生態公園員崠段啟用典禮活動當日同時舉辦本案之成果展示與教育宣導,共有近千人共襄盛舉,成果豐碩。
EngTitle
EngAbstract
ProjectYear 098
SponsorOrg 新竹縣環境保護局
ExecutingOrg 弘益生態有限公司
PublicFullVersionURL http://epq.epa.gov.tw/project/FileDownload.aspx?fid=21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