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value
Title 酸雨監測分析及酸沉降調查評估
Abstract 有鑑於亞洲地區近年來過度開發與經濟快速發展,所衍生跨區域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尤以區域大氣污染物跨國長程輸送最為顯著,成為國際焦點與研究重點區域,並已造成對台灣空氣品質及環境的衝擊。本研究承前期計畫(2002-2004)之延續計畫(2005-2007),乃整合過去對東亞大氣污染物相關研究的成果,承攬全國酸雨監測與酸沉降評估,主要成果為:酸雨化學方面 2006年1至10月,全國12個採樣站共採集1034個樣本,經過篩選,合格樣本共有900個,合格率為87 %,高於目前世界各國酸雨計畫標準之75% 2006年1至10月止中,酸雨頻率最高的為鞍部站,達86 %。 其次為中壢站82 % 與成功站72 %。若以測站的特性來分析,都市測站中,以高雄站酸雨發生頻率較高,達70 %,台北站次之,達69 %。都市及市郊測站除台南及恆春站與嘉義站頻率較低以外,其餘各站頻率則達40 %以上。高山離島站中,鞍部站頻率大於70 %。若以區域特性而言,北部測站相較於南部測站,其酸雨發生之頻率較高。 至於發生酸雨pH極端值方面,若以小於4.0做為顯著酸化之基準值,則易發生為鞍部測站,機率為11%,其餘台北、中壢、成功及彭佳嶼也將近有7-9%。若以大於6.0做為偏鹼標準,則以嘉義、台南較高,分別佔18%及16%,顯示在農業環境下,鹼性離子如NH4+及Ca2+具重要影響。 彭佳嶼與台中站重要因子為(Cl-,Na+,Mg2+),主要來自海鹽所貢獻。台北、恆春站則是以(NO3-,SO42-,NH4+)為最重要的因子。高雄站以Ca2+與NH4+,SO42-為重要的因子,顯示出硫酸銨微粒與土壤塵土混合。 本年度1-9月SO42-與NO3-溼沈降量之平均值為25及14 kg ha-1,僅2005年度之一半,乃因雨量偏少之故。 以1990-2000年及2004-2006年共14年的資料進行比對,顯示台北站雨水酸度有逐年改善的趨勢,相較於1990年代初期明顯轉好,而主要致酸因子SO42-濃度大幅度下降,應與收取空污費抑制硫化物排放有關,具有明顯的效益。而NO3-濃度則無明顯下降,可能與近幾年汽車數量成長有關。至於其他離子,則無明顯變化趨勢。高雄則和台北類似,整個雨水酸度有微幅上揚趨勢,硫化物也明顯下降,至於硝酸變化則不明顯,顯示未來若要控制酸雨,氮氧化物的排放則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分析嘉義測站之酸雨化學極端值個案顯示,明顯受台灣西半部島內硫化物污染所影響。乾沉降方面 蓮華池地區各季HNO3季平均乾沈降量範圍為 0.19 – 0.65 kg ha-1,SO2的沈降量介於0.14 – 0.65 kg ha-1之間,微粒中NH4+、SO42-及NO3-的季平均沉降通量範圍分別是: 0.07 – 0.55 kg ha-1 、 0.20 – 1.26 kg ha-1與0.04 – 0.83 kg ha-1。氮沉降來源以微粒中NH+4為主,HNO3與微粒中NO3-的貢獻相當。硫沉降來源則是微粒硫成分超出氣體硫成分較多。SO42-是微粒的主要成份,其高濃度及乾沈降通量均發生在天氣系統來自亞洲大陸時段,顯示長程傳輸的影響不容忽視。 比較2004年、2005年及2006年1月的PM10/TSP比值,2004年PM10/TSP平均為82 %,2005年PM10/TSP平均為86 %,2006年1月的平均為88 %,顯示PM10可以代表微粒濃度變化。 比較2004-2006年PM10微粒各年平均質量濃度,分別為36,48,36 g m-3,顯示2005年台灣中部承受環境微粒負荷較前後兩年為高。酸沉降之臨界負荷 過去十多年來各個湖泊對於酸沉降的臨界負荷量皆明顯下降,對於酸性污染物的可能緩衝能力減低,並且大多低於一般對於生態系敏感性評估的標準;例外是福壽山天池及明池。 湖泊水樣pH長期趨勢並無法確切了解湖泊在近二十年來產生哪些變化,但是若從致酸性或致鹼性離子組成的差異及其對於酸性緩衝能力的改變,卻可以清楚明白台灣高山地區湖泊在人類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導致的污染或干擾的影響。大氣污染物長程傳輸 東亞地區硫溼沉降量較硫乾沉降來得多。大陸性質的區域 (中國與南韓) 硫乾沉降量佔總沉降量的比例較硫溼沉降量大;島嶼性質的區域 (日本與台灣) 則相反。 整體而言,硫乾沉降量的趨勢與雨量趨勢明顯相反,高值出現在春季及秋冬之際 (十一、十二月),低值出現在雨量最多的七、八月。硫溼沉降量與雨量具明顯的正相關性,高值在七、八月;低值則在冬季與春季。 台灣的硫乾沉降受到境外移入的影響不大,且所佔比例與季節變化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連性。硫溼沉降就明顯的受到境外移入的影響,且所佔比例與季節變化之間也有明顯的關連性,高值出現在晚秋、冬季以及早春 (47-63%),低值則是在夏季 (6-9%)。 除台灣酸雨網頁外,成立酸雨部落格,新增即時或近期之全球酸雨及環保相關議題之新聞,使網頁更趨多元化。此外,也將過去所研究之更新資料繪製成圖表,加入網頁當中,以供民眾及相關研究人員參考。國際合作 透過國際合作分析2003-2005年台灣彭佳嶼測站、韓國濟洲島的日降雨資料,以及日本那霸Hedo岬目前取得1999-2002年之每月平均值進行分析。以濟州島和彭佳嶼較為相近,pH平均值分別為4.77及4.69,但離子濃度以彭佳嶼明顯較高,高出將近4倍,其中海鹽比例,彭佳嶼將近佔了71%,濟州島為58%,Hedo岬則為87%,三者都有明顯為海島,因此海水飛沫還是主要的影響因素,而硫酸比例則以濟州島較高,為13%,台灣次之為8%,其餘濃度都偏低。 第二屆東亞酸雨專家會議於12月5日召開,邀請日、新加坡與加拿大等國專家與會。空氣品質異常事件扣除 已完成本年度空氣品質異常事件日之空氣品質數值修正,本年度共92站日數符合扣除標準。
EngTitle Acid Rai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Acidic Deposition in Taiwan
EngAbstract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regional air pollutants in order to predict and assess their impact on Taiwan air quality, and further to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to the EPA and local EPB for air pollution management, (2) to revise the PSI when abnormal air pollution events occur, (3) to plan and establish a new acid deposition net work for conducting a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data analysis, (4) to develop a localized critical loading of acid deposition for assessing the buffering capacity of the soil in Taiwan, (5) to update and maintain the web site of acid rain study in Taiwan, and (6) to promote region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To date, our achievements are highlighted below: The modeling system has integrate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CWB and NCEP, and subsequently performed daily simulations. Predicted trajectories originated from the major source points of air pollutants in East Asia have been provided on the website for precaution of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Meanwhile, backward trajectories starting at four locations of Taiwan are also provided for tracking the potential source regions. Based on a statistic model, the PSI during the abnormal event of the year of 2006 has been recalculated in consideration of Asian dust impact on PM10 measurements The web site (http://www.acidrain.org.tw) of Taiwan acid rain study has been updated with more information.  The second Acid Deposition Workshop had been held at 12/5. We start to establish a Pacific Rim region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change of acid deposition data.
ProjectYear 095
SponsorOrg 空保處
ExecutingOrg 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物理研究所
PublicFullVersionURL http://epq.epa.gov.tw/project/FileDownload.aspx?fi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