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m.coa.gov.tw/OpenData/BaconVillageData.aspx on Mon Feb 23 2015 20:02:22 GMT+0800 (CST)/農遊景點 ; 水土保持局 ; 102/12/16 ; 每年 ; http://empower.swcb.gov.tw/index2.aspx ; 縣市名稱、鄉鎮名稱、社區名稱、村落名稱、協會名稱、協會聯絡人、協會Email、協會地址、社區介紹、協會電話、協會傳真、圖片網址。 ; 本資料適用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使用規範 ; http://data.coa.gov.tw/Query/ServiceDetail.aspx?id=046

縣市名稱 鄉鎮名稱 社區名稱 村落名稱 社區介紹 協會名稱 協會聯絡人 協會Email 協會電話 協會傳真 協會地址 圖片網址
19488355 屏東縣 來義鄉 高見社區 南和村 一、地理位置與環境 高見部落原舊古樓排灣族,約於日治時期末,日本人認為古樓社居民太多,管理困難及土地不敷使用,民國27年間,當時位在深山的舊古樓部落人口眾多大約有4、500戶的排灣族族人居住於此地,過著自給自足的樸實生活,日本政府藉著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質,因此將族人從深山部落遷移至較低海拔的山地或平地生活,以便於管理及統治。於是舊古樓分成好幾批遷移至台東縣金峰鄉、達仁鄉以及現今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樓和南和社區。故於民國27年鼓勵居民外遷,故村內部作領導人,就帶著他所屬,民眾東遷,到地廣人稀的台東定居。唯部份年輕的族人認為到較接近平地的望嘉耕作地(原地名為tjuasarga)往哇阿,向外謀容易故陸續遷往定居,到約民國34年居住該地的族人總戶數達到60戶,日本認為已達成之為一個村的標準,終決定於34年8月15日舉辦建村活動,且因視野寛擴遠望鵝鑾鼻及高雄如在眼前,是同天然的瞭望台,故取為高見村。(takamimura意為可遠觀廣闊的高地之處) 民國46年國民政府要求舊白鷺和舊高見的村民遷村移平地,不過礙於舊白鷺居民認為未來遷村的新居地皆是高見族人的農地,所以遲遲不敢也不願意遷到平地,不過在雙方的和平的溝通之下,就在民國48年高見村民首先遷村,隔年49年南和村遷村定案民國51年,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真正喬遷落成 而後十幾年,南和村成立了南和社區發展協會,由於高見和白鷺的傳統習俗有些許的不同,在村民的協議之下,決定將南和社區發展協會分成高見社區和白路社區,一直到至今,兩社區發展協會一直共同位南和村無私的貢獻心力,為求南和村能有更美好的發展。 二、交通 南和村對外聯外道路主要東西向以屏115線道路、132線道路,南北向185線道路為主三、人文1.人 口 數:社區現有13鄰、共163戶、人口數約900人2.機關團體:村辦公處、南和國小及其他團體有關懷魚鱗協會、靈佳樂祖靈屋傳統文化協會、久拉卡拉久文化促進會。3.社區居民皆為排灣族、居民傳統信仰,部份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天主教,但生活仍多保留排灣族傳統習俗。 屏東縣來義鄉高見社區發展協會 李漢城 takamimura@kimo.com 08-8792329 08-8791265 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33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6f7b73a-b5d3-4032-b6a6-c33dd5cfeaec/1/照片1 008.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6f7b73a-b5d3-4032-b6a6-c33dd5cfeaec/1/DSC05456.JPG
19488356 屏東縣 來義鄉 文樂社區 文樂村 文樂社區發展協會 陸旨成 rii0916@gmail.com 08-7982350 92242屏東縣來義鄉文樂村14號
19488357 屏東縣 來義鄉 古樓社區 古樓村 本村行政區域屬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古樓村為於鄉西北邊東以瓦魯斯溪與義林村相隔,南以林邊溪與丹林村為界,北與泰武鄉平和、佳興二村毗連,西與萬巒鄉新置村相連。全村有17個鄰330戶,人口1468人(男:773人、女:695人)。行政區域隸屬高雄州潮州邵警察駐在第管轄。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更名為古樓村,至民國39年高見獨立設村,而古樓村在政府輔助下自舊址於民國46年遷村至現址,逾今約50年之久。本社區為來義鄉行政區域,有鄉公所、教會、派出所、及二所小學、一所高中。 屏東縣部落文化教育學會 鄭君展 opp1010@yahoo.com.tw 08-7368982 08-7851551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中正路118號
19488358 屏東縣 來義鄉 來義社區 來義村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社區發展協會 蔡新光 0911-886990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
19488359 屏東縣 枋山鄉 嘉和社區 加祿村 嘉和社區位於南台灣枋山鄉境內,社區中間是台1線屏鵝公路,故交通非常方便。然而上天似乎沒給本社區帶來特有之觀光景點,每天徒有為數眾多之過往車輛,留下汙染之空氣,遊客卻一點也不稍做停留。不過上天卻給本社區獨特之好地質,與好天氣,才可以種植出香甜多汁之愛文芒果,為社區居民帶來最主要之經濟收入。 屏東縣枋山鄉嘉和社區發展協會 黃隆献 hlsms53@yahoo.com.tw 08-8772476 08-8770051 屏東縣枋山鄉善餘村里龍路24號
19488360 屏東縣 枋山鄉 楓港社區 楓港村 地理位置:楓港社區位於南台灣恆春半島西北端,東與獅子鄉為鄰,南與車城鄉為界,西臨台灣海峽。地處台一線-(屏鵝公路)及台九線-(南迴公路)之交通要衝點上,為民眾往來花東及恆春半島必經之路。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民風淳樸。然因地處交通要點,每逢年節或連續假日交通經常打結,大塞車好幾公里並非誇大其詞。所幸目前政府正積極地闢建往台東之楓港外環道路,國工局也正規劃將國道三號(南二高)延長至楓港,完工後必能徹底改善交通瓶頸問題。地名緣由:據社區耆老轉述,因楓港地區每年10月至曆年4月間,強勁的東北季風翻山越嶺至楓港後出海,猶如「落山風之港口」-,此乃「風港」取名之由來。至於後來為何「風」字旁邊會加上「木」而變成「楓港」。傳說清乾隆年間,有大官巡視風港,吟詩一首「深谷鶯蹄綠意濃,水村山郭酒旗風,我行誰來報港楓,旋擺旌旗一路紅」遂改名為「楓港」。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來到本社區絕對看不到滿山的楓葉,風力強勁倒是名聞遐邇。社區居民職業結構:社區居民大多務農為生,以種植洋蔥、芒果、玉荷包荔枝為大宗。其次為沿海捕魚的漁民,商家及工人較為少數。楓港社區為南台灣的貧飢小村莊,年輕一輩均往大城市求發展,僅留老一輩的鄉親,懷抱著對鄉土那份割捨不掉的情感,繼續守護著這一片的家園,辛勤的耕耘。民風尚稱淳僕,民眾樂天知命。本社區不管在:(一)、社會福利與照顧(二)、環境景觀營造與美化(三)、環保生態與保育共生各方面的營造,均是成就裴然。成果深獲鄉親及各界讚賞,期間先後有1、林務局於年度總評比時獲得模範社區之殊榮,更頒增「模範社區」獎牌,以玆鼓勵。2、蒙屏東縣政府提名參加內政部「95年度台閩地區社區發展業務推動績效評鑑」,並榮獲「甲等」獎。3、參加社區治安評鑑,得到全縣第2名,獲屏東縣政府頒發「優等社區」獎牌一面,並與其他5個社區共同代表屏東縣參加全國之總評鑑。 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黃隆献 hlsms53@yahoo.com.tw 08-8772476 08-8770051 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舊庄路1-2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2565e9d-93bc-4129-bfed-be3747cabb87/1/100_253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2565e9d-93bc-4129-bfed-be3747cabb87/1/CIMG3155.JPG,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62565e9d-93bc-4129-bfed-be3747cabb87/1/007(001).jpg
19488361 屏東縣 枋山鄉 屏東縣優質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枋山村,加祿村,楓港村,善餘村 本社位於屏東縣恆春半島的枋山鄉,氣候如夏,是主要熱帶農業產區, 於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隨即辦理果菜共同運銷業務、開拓網路直銷市場業務;配合政府政策辦理各項業務,奠定合作社業務基礎。成立以來,本著合作社精神理念,不斷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社員收益謀求社員生活之改善。 順著台一線往南,有別於東岸的陡峭山路,西岸的平滑讓人心礦神怡。枋山,宛如台灣的智利,狹長的村落綿延了海岸線,一側是山一側是海的景象,彷彿置身畫中。枋山以愛文芒果為主要經濟產物,來自南美洲的芒果經過農業科技改良,如今呈現的已不同於南美洲與東南亞等產地,在芒果農不斷測試與技術更新的努力下,愛文芒果有別於過去的印象,「蘋果檨」,飽足了大量的陽光呈現嬌紅,將陽光的金黃全都收納在皮下,鮮炙的紅下有著嬌豔的黃,「蘋果檨」,像蘋果一樣果香四溢口感Q甜的芒果。 Mango House,芒果好吃! 保證責任屏東縣優質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董昱劭 tung0629@hotmail.com 088761075 08-8761700 屏東縣枋山鄉枋山村國中路3號
19488362 屏東縣 枋山鄉 枋山社區 枋山村 枋山社區位於枋山鄉之中心位置,人口約800人,年齡結構老化,居民大多以種植芒果也有零星的養殖魚業等,春夏季為芒果採收期業務繁忙。社區每年都有安排活動,例如中秋節歌唱比賽、親子戶外活動、媽媽教室、插花班、舞蹈班。社區協會組織人事和諧健全,這些活動大都是由社區理事會討論決定後,由理事長親自邀集理事、總幹事、居民們共同籌辦。 社區民風純樸,還保留早期鄉下鄰居守望相助風氣,但年輕人皆外出謀生,所以獨居老人特多。因文化刺激較少相對的極需加強教育研習以提升居民的觀念意識及生活品質。 屏東縣枋山鄉枋山社區發展協會 李盡蘭 li707247@yahoo.com.tw 08-8720060 08-8721163 屏東縣枋山鄉加祿村會社路28號
19488363 屏東縣 枋山鄉 加祿社區 加祿村 加祿社區位於枋山鄉最北方,依山傍海。緊鄰台1線屏鵝公路旁交通方便,居民以種植愛文芒果為大宗,一部分居民以養殖石斑魚為主要收入。大鵬灣營區由於政府規劃開發大鵬灣風景區,於83年遷移至本社區東方,佔地數十公頃。本社區民風淳樸、樂觀知足。深具社區營造之潛力,唯一欠缺有社區營造規劃能力之人是對本社區診斷與推動。 屏東縣枋山鄉加祿社區發展協會 黃隆献 hlsms53@yahoo.com.tw 08-8772476 08-8770051 屏東縣枋山鄉善餘村里龍路24號
19488364 屏東縣 枋山鄉 善餘社區 善餘村 屏東縣枋山鄉善餘村(以下簡稱「本社區」),是一位於恆春半島的老舊之農村社區,與楓港村比鄰位於枋山鄉之南,幅員挾長,東臨屏東縣獅子鄉,南接車城鄉。民國44年以後,本社區即與原楓港村分割為兩行政區域,分別為善餘村與楓港村。然而社區方圓二十公里內並無醫院,且枋山鄉亦無國民中學以上學校,可以說是文教、醫療極為缺乏的區域。居民福利遠遠不如鄰近鄉鎮,甚至常常因為交通問題,釀成家庭不幸悲劇。交通問題的不便利,也常常因為路途或交通問題使得本協會無法協調出參與相關補助計畫之人力,而間接引響到民眾的權益與福利。 屏東縣枋山鄉善餘社區發展協會 鍾乙豪 yeehow@seed.net.tw 0922003051 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舊庄51-3號
19488365 屏東縣 枋寮鄉 太源社區 太源村 本社區為發展落後ㄉ村莊.四面台糖公司土地.老人會館.康樂中心興建土地取得不易.請有關單位早日協助興建. 太源社區發展協會 黃山田 08-8713045 08-8715581 太原路15-3號
19488366 屏東縣 枋寮鄉 天時社區 天時村 天時、地利、人和三村俗稱水底寮庄,天時位於北方,有台糖廢鐵道,穿越過社區小型公園、陳家古厝、五興宮廟 天時社區發展協會 林淑賢 08-8715102 08-8715102 屏東縣枋寮鄉天時村中華路469號
19488367 屏東縣 枋寮鄉 新龍社區 新龍村 新龍社區是一個望山而依海為業的好地方,來此一遊的人都說:這是一個好地方,尤其是夕陽日落時可說是全台最佳的觀望美景。這裡是以養殖為業,也是可堪得上全球養殖出來最鮮美口感佳的養殖的成功地方。 新龍社區發展協會 林春來 t0932756201@yahoo.com.tw 08-8787186 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村義民路216號
19488368 屏東縣 枋寮鄉 新開社區 新開村 位居浸水營古道入口處,經由社區多年的經營與努力,漸漸成為國內愛好登山健行者的最愛,但本社區營造願景不僅於此,更希望社區居民充分參與公共事務、政府經費的更多挹注,發展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為社區居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新開社區發展協會 林淑賢 08-8715102 08-8715102 屏東縣枋寮鄉天時村中華路469號
19488369 屏東縣 枋寮鄉 地利社區 地利村 社區位於屏鵝公路與台一線交叉路口,居民以務農養殖為主要產業 屏東縣枋寮鄉地利社區發展協會 楊坤木 08-8712824 屏東縣枋寮鄉地利村志成路46號
19488370 屏東縣 枋寮鄉 大庄社區 大庄村 社區大部分皆是養殖戶海鷗公園觀落日景色靠海為生型態社區 大庄社區發展協會 蘇清波 p12mo@yaho.com.tw 08-8710561 屏東縣枋寮鄉大庄村德聖路47號
19488371 屏東縣 枋寮鄉 東海社區 東海村 東海村為枋寮鄉行政區15村之1,人口3604人,全鄉排行第二,地址位置西距海岸2公里與大庄村為鄰,南與地利、新龍村相接,北邊與屏南工業區與佳冬鄉比鄰,東與太源村為界,社區產業以農漁為主,農作以蓮霧、芒果、檳榔、水稻,養殖漁業以石斑、牛仔魚、金鐘、魟魚、白蝦為大宗,少數人於工業區工作,人口結構單純。農業技術精良,曾創一年三期稻作試驗成功先例,近代養殖技術更佳,近海農田挖掘魚塭,便居民以農漁為生,單稱純樸農漁村莊 東海社區發展協會 李英哲 linfc0820@yahoo.com 08-8714346 08-8713286 屏東縣枋寮鄉東海村仁愛街41號
19488372 屏東縣 東港鎮 大潭社區 大潭里 位處東港鎮與林邊鄉交界. 面積232平方公里,人口數2026公民數1515人,自古以農為生(西元1761年)存有古石碑可証,近因地層下陷,無法農耕改為魚塭從事養魚,現因魚塭區編定為大鵬灣風景區,亟需轉型為觀光業. 社團法人屏東縣東港鎮大潭社區發展協會 蘇進福 sogarray.tw@yahoo.com.tw 08-8336191 08-8310906 屏東縣東港鎮大潭里 82之6號
19488373 屏東縣 東港鎮 下廍社區 下廍里 下部社區是個次務農為生純樸的農村也是較為封閉形交通不便外山時須靠鐵馬或機車,但是居民勤勞熱情尤其對蓮霧的改良種植更為用心95年98年兩位社農為得主。 下廍社區 黃進文 t8331755@yahoo.com.tw 08-8331755 08-8326817 928屏東縣東港鎮下部路131號
19488374 屏東縣 東港鎮 新興社區 南平里 新興社區位於東港之南方與南興社區同屬東港鎮南平里,環繞於大鵬灣前,係一帶狀沙洲,地勢平坦,且沿海岸線呈狹長地形,當地人大多以「土刈厝」稱之,根據東港戶政事務所96年12月人口統計資料表示,南平里的總戶數為726戶,男女人口比例各佔50%,總人口數為2247人。社區居民大多以養殖漁業為經濟活動。 屏東縣東港鎮新興社區發展協會 吳瑞益 wri1009@mail.ccsh.ptc.edu.tw 08-7881688#508 屏東縣東港鎮南平里南平路100號
19488375 屏東縣 東港鎮 興和社區 興和里 本里面積247.8公頃,俗稱「三西和」為東港鎮與南州鄉交界里,居民大部份從事農業及畜牧。農作物有稻田、蓮霧、洋香瓜;畜牧業如養豬等。東港鎮農會位於社區內的托兒所,因少子化的緣故,於今年初停止營運。而另一方面三西河卻因人口老化,老年人口逐漸增多,老人家卻苦無文康休閒活動的去處。社區遂於101年4月27日(星期五)成立東港鎮興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將托兒所場地變成為興和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社區長輩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健康促進活動、集中用餐等服務。 屏東縣東港鎮興和社區發展協會 高朝進 sanxiho928@gmail.com 08-8336232 08-8323584 屏東縣東港鎮興和里(路)260號
19488376 屏東縣 東港鎮 興農社區 興農里 屏東縣東港鎮興農環美關懷協進會 林雲勇 08-8322041 屏東縣東港鎮興農里環美六街18號
19488377 屏東縣 林邊鄉 水利社區 林邊村 聚落北方有遼闊的魚塭,聚落前後皆是水,而聯想以水利為村名。水利村東北接光林村,東南隔林邊溪與佳冬鄉相望,南鄰臺灣海峽,西南連崎峰村,西北銜接田厝村。 屏東縣林邊鄉水利社區發展協會 0928-782322 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豐作路90號
19488378 屏東縣 林邊鄉 鎮安社區 鎮安村 鎮安村:舊名函仔口,民國9年改為函子口,明末鄭成功的部將即福建省泉州蔣、蔡二姓氏之人,由茄藤港即南平港(目前之大鵬灣)上陸開拓土地建立西勢庄,函子口則為其一部份。民國35年改為函口村,因其村內有一廟宇稱為鎮安宮,於民國47年改稱為鎮安村。 屏東縣林邊生活美學會 章麗琍 lily02140214@yahoo.com.tw 08-8755305 屏東縣林邊鄉林邊村中山路二巷12號
19488379 屏東縣 林邊鄉 田厝社區 林邊村 屏東縣林邊鄉田厝社區發展協會 陳武男 bear6659@yahoo.com.com.yw 08-8758716 屏東縣林邊鄉田厝村成功路5巷151號
19488380 屏東縣 林邊鄉 竹林社區 竹林村 (竹林國小)社區內唯一一間有90年歷史的教育組織(阮氏宗祠) 竹林社區發展協會 張瑞鳳 mother32048@yahoo.com.tw 08-8757632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中興路108-3號
19488381 屏東縣 林邊鄉 林邊社區 林邊村,光林村,仁和村 慈林文教發展協會 黃瑞德 08-8753540 屏東縣林邊鄉永樂村美華路197之17號
19488382 屏東縣 林邊鄉 崎峰社區 林邊村 本社區位於林邊鄉西北邊,旁為台灣海峽,與小琉球對望,亦在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範圍,居民大部分從事農漁業,民風樸實善良,現人口外流嚴重,國小六班僅72人,需輔導吸引人才回流返鄉。 崎峰社區發展協會 林嘉玲 0938-387721 屏東縣林邊鄉崎峰村成功路600號
19488383 屏東縣 林邊鄉 永樂社區 永樂村 屏東縣林邊鄉永樂社區發展協會 曾鈺珊 shan7658@gmail.com 08-8756733 08-8756722 屏東縣林邊鄉永樂村榮農路8號
19488384 屏東縣 林邊鄉 屏東縣林邊鄉林邊村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仁和村 林邊放索社的平埔族,是屬於西拉雅族的馬卡道支系,三百多年來,經荷蘭人教化,漢人治理,使得原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焉」的生活,逐漸消失殆盡,如今留在林邊的平埔族遺蹟,還有三處。 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 詹民紳 2202917@gmail.com 08-8753794 08-8754619 屏東縣林邊村林邊路14-10號
19488385 屏東縣 林邊鄉 仁和社區 仁和村 為使社區更具特色,自民國85年起及推展遊憩生態的社區、95年起陸續辦理社區劇場、手工才藝製作、舞蹈研習等。使原本老齡化的社區發展為<靜轉動>的型態,帶動社區健康活力。目前與大鵬灣真情巴士結合,推廣在地產業(皮蛋、鹹蛋),進而促使鄉村的經濟發展,讓社區營造文化永續發展下去。 屏東縣仁和關懷協進會 林君憓 a8755419@yahoo.com.tw 08-8752995 08-8752995 屏東縣林邊鄉仁和村中林路31號
19488386 屏東縣 長治鄉 德榮社區 德榮村 德榮社區發展協會 張安鎗 08-7621252 榮村煙墩巷59號
19488387 屏東縣 長治鄉 香楊社區 香楊村 本社區位於農業部落,較偏封閉保守,急待開發,美化,關懷之營造 屏東縣長治鄉香楊社區發展協會 郭月雲 08-7511515 08-7512516 屏東縣長治鄉合興路214號
19488388 屏東縣 長治鄉 長興社區 長興村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社區發展協會 許靜芬 zx01966510zx@yahoo.com.tw 0987979983 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中興路51號
19488389 屏東縣 長治鄉 德和社區 德和村 本村舊名和尚寮,昔日是一片廣闊雜草叢生的原野,地勢低濕,排水不良。清光緒21年【公元1895年】割台後,始有外地人遷移至此從事開墾。初有一位姓楊的和尚,結茅盧居此,名曰「虎尾寮」,過著清淡苦寒的生活,行人路過稱之『和尚寮』。及至台灣光復後,人口漸增,乃命名為【德和村】。本村居民從外地輾轉到此開墾謀生,為貧苦無恒產者,日據初年開始移居至此。民國39年10月全省地方行政區域調整,改為屏東縣長治鄉德和村迄今。村周圍均為屏東糖廠自營的農場圍繞著。村民以閩南籍為主,多以務農為生,以廖、林、王、陳等姓佔多數。其境界東界德協村,西界九如鄉玉泉村,南界屏東市海豐里,北界鹽埔鄉新圍村。 屏東縣長治鄉德和社區發展協會 許金湖 08-7624101 屏東縣長治鄉德和村德和路10號 http://empower.swcb.gov.tw/Bacon/ATTACH/COMMUNITY/1dbb1cc1-9f67-4876-b01c-2607a57e547e/1/IMG_0346.JPG
19488390 屏東縣 長治鄉 德協社區 德成村,德協村 屏東縣長治鄉德協社區發展協會 林木生 mu_sehng_lin@hotmail.com 08-7621214 08-7624079 屏東縣長治鄉德成村54號
19488391 屏東縣 長治鄉 屏東縣長治鄉頭前溪飲水協會 繁華村 村民大多務農,境內土地多為河川浮覆地,過去以栽種水稻為主,一年二熟,現多改植蔬果。除了水稻、玉米、甘蔗、香蕉、竹筍、水竽等農作物外,更是檳榔和椰子的主要產地。 屏東縣長治鄉頭前溪飲水協會 邱建中 a70134@gmail.com 08-7368215~46 08-7378453 屏東縣長治鄉潭頭路1號
19488392 屏東縣 長治鄉 新潭社區 新潭村 屏東縣長治鄉新潭社區發展協會 劉富榮 p224@ems.ptts0601.gov.tw 08-7373425 屏東縣長治鄉新潭村新民街63號
19488393 屏東縣 長治鄉 榮華社區 榮華村 屏東縣長治鄉榮華社區發展協會 劉中興 08-7622190 長治鄉榮華村信義路109號
19488394 屏東縣 長治鄉 繁榮社區 繁隆村 繁隆社區(村)位於屏東縣長治鄉,地理位置屬長治鄉北端,居於長治、鹽埔、內埔、三地門四鄉交界點。人口結構以閩南人居多,產業發展以農業為主,惠迪宮、義勇公廟為多數居民信仰中心。舊名番仔寮,因地名不雅,曾改名鳳雅寮,但未沿用之。台灣光復後,番仔寮地闊人多,行政區乃劃分為繁華、繁榮、繁隆、繁昌四村。居民以閩南籍為主,退除役軍人遷來居住者亦不少。村民多以務農為生,以林、吳、蘇、曾、陳、鄔等姓較多。 繁隆社區發展協會 白金創 08-7622262 08-7622262 繁榮村榮華3街16號
19488395 屏東縣 長治鄉 崙上社區 崙上村 屏東縣長治鄉崙上社區發展協會 邱建黨 08-7624657 崙上村中興路382號
19488396 屏東縣 長治鄉 潭頭社區 潭頭村 潭頭社區發展協會 邱建中 a70134@gmail.com 08-7368215~46 08-7378453 屏東縣長治鄉潭頭路1號
19488397 屏東縣 南州鄉 七塊社區 七塊村 本村居民於明鄭時期隨鄭成功來台屯墾區在台灣大武山西麓近海地帶之後裔,因山高流急,平坦土地刷成處處深淵大堀,墾殖非常困難,但漢人不滿清政府統治紛紛渡海來台,先在海濱東港定居,因此東港居民日眾逐漸向內陸發展,再嘉慶二十年(公元一八一五年)先民利用處處深淵大堀,開鑿一條運河至本村大堀頭(即現在張明賜宅前土地公廟)做碼頭,可通航大陸帆船,因此商賈雲集民國元年前251年清康熙年間,七塊厝庄七大姓諸,先祖隨鄭成功播遷入台墾殖,七塊厝地段並定居建厝宅取名為七塊厝。七塊村民風純樸居民大都種植蓮霧水稻是南州鄉蓮霧種植最大區域並保留農村早期繁多農耕器具與文化遺址 屏東縣南州鄉七塊社區發展協會 劉雅芬 t8642259@yahoo.com.tw 08-8641396 屏東縣南州鄉七塊村七塊路56號
19488398 屏東縣 南州鄉 大埔社區 萬華村 保有農村社區之特色,傳承客家原有文化,社區居民凝聚力佳 南州鄉大埔社區發展協會 方永慶 fangsir@ms16.hinet.net 0988-643-927 屏東縣南州鄉大埔路六號
19488399 屏東縣 南州鄉 溪洲社區 溪洲村 溪洲社區是一個農村都市型式之社區,居民大都務農主要經濟產物以蓮霧為大宗。 溪洲社區發展協會 蕭耀武 t8642259@yahoo.com.tw 08-8647378 08-8641316 南州鄉溪洲村營安路1巷5-1號
19488400 屏東縣 南州鄉 南安社區 南安村 南安社區為南州鄉面積最大的社區,約2平方公里,社區發展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近年來以蓮霧為大宗,在農業時代尚稱安樂之區,惟近年來進入工商社會,農業收入銳減,年輕人口大量外流,人口漸呈現老年化,但仍存有農村樸實之風貌,社區民眾和樂相處, 南州鄉南安社區發展協會 李慧星 nc01@mail.nanchoue.gov.tw 08-8642196 08-8645690 屏東縣南州鄉仁里路11號
19488401 屏東縣 屏東市 屏糖社區發展協會 一心里 屏東縣屏東市屏糖社區發展協會 林俼弘 c10436@yahoo.com.tw 08-7516311 08-7334227 屏東市一心里福光街130巷31號
19488402 屏東縣 屏東市 歸來社區 湖西里,湖南里,歸心里 社區成立原由主要是促進社區居民團結,喚起村民社區意識,重振日益消失的歸來名聲。 屏東縣屏東市歸來社區發展協會 吳漢霖 08-7211623 08-7211623
19488403 屏東縣 屏東市 華山社區 華山里 位於瑞光路'大連路、廣東路之間,也是新舊社區混和之間,所以社區居民也包含原住人口及外來人口,屏東基督教醫院,瑞光夜市均在社區之內,故文、教、商都均衡發展的社區。 屏東縣屏東市華山社區發展協會 鄭淑媛 d1592@ms9.hinet.net 08-7375127 屏東市華正路97號107室
19488404 屏東縣 屏東市 公館社區 公館里 非農村社區,為住宅型社區緊鄰新興、玉成、龍華社區 屏東縣屏東市公館社區發展協會 吳士杰 08-7532723 屏東市大湖里大春路223巷4號
總共 2831 筆,顯示第 551 到第 6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