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全台客庄相關旅遊景點,提供給民眾作為旅遊參考資訊

縣市 鄉鎮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地址 連結網址
61082634 新竹市 東區 金山面米店 是新竹市少數的百年米店,老闆吳慶杰曾擔任金山里里長及金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由於是在地的客家人,對鄉里人文、客家事務均有嫻熟的了解,店面目前也做為金山面文史工作室,提供導覽解說及客家文史記錄的服務。 新竹市光復路一段163巷7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67
61082635 新竹市 東區 東門城 新竹曾建有四座城樓,迎曦東門城是如今僅存的一座,見證竹塹城170多年的歷史軌跡;主體以花崗石疊砌而成,樸拙的造型矗立在車水馬龍的圓環,被視為新竹市重要的文化地標。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69
61082636 新竹市 北區 海天一線看海區 位於南寮附近,是新竹市政府規畫「沿海十七公里觀光帶」的範圍,同時名列「新竹海八景」,以視野開闊和海天一色的佳景,躍居人氣旅遊景點。其中,高出海平面約20公尺的看海區,居高臨眺,潮起潮落、漁船點點的海景悉數映入眼簾,是熱門的約會勝地。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70
61082637 新竹市 北區 北門大街 北門街兩旁商舖林立,在清朝時,是通往艋舺的聯絡之道,也是兩岸貨物的集散處,當時有官道之稱,足見經貿商業活動的繁榮,是新竹最重要的商街,現今還保留著不少閩式紅磚屋、巴洛克風的洋樓,及日本大正時代的街屋,值得一遊。除此還可順訪沿線的知名古蹟,比如城煌廟、進士第、鄭氏家廟等等。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71
61082638 新竹市 北區 城煌廟小吃 有廟宇的地方,就會聚集人潮,因而發展出獨特的廟口小吃文化。被評列為二級古蹟的新竹城煌廟,由於香火鼎盛,香客從各地前來,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個市集商圈,光小吃就多達30多攤,米粉、貢丸、肉粽、肉圓、燕丸、粿粽、四神湯、潤餅、蚵仔煎等傳統小吃,在這裡通通找得到,其中不乏7、80年以上的老店,像是成家肉粽、阿城號米粉、郭記元祖潤餅、林家肉圓等,小小的店面實在不算起眼,卻以實實在在的好味道征服顧客的心。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75
61082639 新竹市 北區 新復珍餅店 開立於1898年的新復珍,是城煌廟周邊最知名的老店之一。產品以漢餅為主,當中最具名氣的首推「竹塹餅」,這可是第一代吳張換女士,靈機一動將包肉粽的餡換成包在麵粉內,變成好吃的肉餅。包覆豬肉、芝麻、油蔥、冬瓜等餡料的竹塹餅,吃起來皮鬆脆、餡滑嫩,芬香帶點甜鹹的滋味,頗為獨特。 新竹市北門街6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076
61082640 嘉義市 嘉義市 嘉義市。 也許,你有幸在義民節當日來此,就會親眼見識到這項將社區活動與廟會慶典結合的節日中,客家鄉親們組成大鼓旗、鑼鼓陣的熱鬧場面,以及想要藉此為式微的客家民俗盡心盡力的熱忱。 也許,你以為嘉義市就只有閩南文化,事實上在鹿寮里,卻是一個道地的客家庄,走進其間,彷彿走進另一個世界,因為你聽得到客家鄉音,因為有一群人正努力地保存著自己的文化,他們的聲音雖然不大,精神卻令人動容。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10
61082641 嘉義市 嘉義市 褒忠義民廟 廟址位於嘉義市南田路15號,創建於民國46年,是日據時代由桃、竹、苗遷移至此的客家人信仰中心,早期信眾北起斗南,南至白河,跨越雲林、嘉義、台南三縣,至今仍是中部與南部交界地最大的義民廟。 廟會祭典分為每年三祭:農曆3月12日的「春祭」、農曆7月20日的「普渡」,以及農曆9月12日的「秋祭」。其中又以普渡義民節最為重要,是雲、嘉、南客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慶典。 義民節前夕,信眾會回到新埔義民廟刈香,然後在7月20當天舉行盛大的祭祀,從四方八方蜂湧而至的客家族群,將會以全豬、全羊、全雞、全鴨、全鵝三牲,佐以客家傳統的艾粄、 粑、粄粽等美食來祭拜義民爺,除此,還有舞龍舞獅、客家八音演奏等民俗活動穿插其間,廟中更請來誦經團為義民爺終日超度,直至下午五點,活動進入最高潮,在鑼鼓喧天中,一輛輛載著神豬來參加比賽的車子將駛進廟埕,屆時,不只是客家鄉親,附近其他族群也會共襄盛舉,齊聚廟埕廣場,熱烈地參與這項極為特別的客家民俗活動。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11
61082642 嘉義市 嘉義市 鹿寮里 嘉義市,閩南文化確實是主流,但卻不能抹煞客家族群存在的事實,尤其在鹿寮里,不但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方,更可以說是市內唯一的客家里。 鹿寮里地名的由來,源於這裡本是昔日的鹿埸,至於又稱為紅毛埤,則是因為境內的蘭潭,最早由荷蘭人所開鑿,以前的人稱荷蘭人為「紅毛人」,所以才稱這個地方為紅毛埤。客家墾民就住在蘭潭壩下,主要以務農維生,種菸草、水稻、蓮霧、酪梨等等,本著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傳統,在此生根落戶了兩三百年。至今,傳統的菸樓已不復可見,然而在村落裡仍到處可見傳統的伯公廟(土地公廟),只因客家子民與土地親密與共的價值觀念,從來不曾被現代潮流所左右。 一走進鹿寮里,你通常可以聽見客家話,與其說這是一個特例,還不如說是里民努力保存自己文化所做的努力,他們的人數也許不多,聲音也許不大,但他們的精神卻令人動容!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12
61082643 嘉義市 嘉義市 郭家粿仔湯、糯米大腸 郭家粿仔湯,在100多年前以扁擔起家,當時連攤位都沒有,只能穿梭在巷弄間沿街叫賣,起初只是賣簡單的麵食和清湯,直到郭先生祖父這一代,開始在文化路與延平街巷口擺攤子,專賣糯米大腸和粿仔湯,兼賣點小菜,一做便做出好口碑,食客絡繹不絕,小攤子生意好得不得了。然後來到郭先生父親這一代,才在文化路現址有個正式的店面,目前由第三代郭先生接手。 郭家糯米大腸,完全以手工精製,帶著嚼勁的糯米腸吃起來又Q又彈牙,吃得出紮實的好功夫。這裡的粿仔湯,用料豐富大方,湯頭以豬大骨熬煮而成,愈喝愈有味道,最特別是他的粿仔呈豪爽的塊狀,是純手工以在來米磨製而成,經煮不爛,即使放了一天一夜仍不吸湯,咬下去的口感厚實又帶著米香,滋味難忘。 嘉義市文化路14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13
61082644 嘉義市 嘉義市 嘉義冷凍芋 這家冷凍芋也有5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開始是林家阿媽在文化路上賣綠豆湯和薏仁湯,直到30多年前,林家到高雄嚐到第一碗冷凍芋之後,決定把這個好滋味分享給嘉義人,現在冷凍芋已成為店內歷久不衰的招牌,讓嘉義在地人念念不忘的涼品。 嘉義市民族路434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614
61082645 南投縣 中寮鄉 中寮鄉 中寮鄉,在九二一地震以前,聽過九份二山的人肯定不多,中寮鄉也鮮少被提及,有心人都知道這裡住了為數不少的客家鄉親,在地震後,以堅韌毅力再造了令人動容的山村人情與景致之美。 南投縣中寮鄉0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75860
61082646 南投縣 國姓鄉 國姓鄉 國姓鄉,人們對於北港溪石橋(糯米橋)的熟悉度,或許高過其所在位置的鄉鎮村落北港村(當地人稱之為梅林社區)。這個村落在歷史的長流裡,稱得上是個年輕的聚落,糯米橋甚至比它還年輕一些。 南投縣國姓鄉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12
61082647 南投縣 中寮鄉 慚愧祖師的信仰 客家入墾中寮,跟中路越嶺道(八通關古道)的開闢息息相關。光緒元年(1875年),清朝推動開山撫蕃政策,中路開發由潮州揭陽客家人吳光亮擔任統領,他以南投的竹山為起點,一路率領子弟兵朝中央山脈挺進,直抵花蓮玉里,打通今日所稱的八通關古道。 吳光亮的軍隊,一路面對強悍的原住民,部屬為求心靈庇佑,同時攜來家鄉的「慚愧祖師」(又稱蔭林祖師),順利挺進之際,傳說慚愧祖師還曾顯靈幫助嚇退原住民,慚愧祖師因而被視為有「防蕃」作用,普遍被南投南區沿山各聚落的人民信奉為保護神,分布於竹山、鹿谷、集集、埔里,成為南投特有的信仰,以屯墾形式進入中寮定居的民眾,當然也是祂的信眾,據統計全台共有17座慚愧祖師廟。 目前在中寮鄉境內,有兩座廟宇供眾慚愧祖師,分別為中寮村的長安寺,以及八仙村的受玄宮。 南投縣中寮鄉1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13
61082648 南投縣 中寮鄉 永平村的植物染、義民祠 一般將中寮鄉分為兩大區塊,循著平林溪沿線入墾移居的「南中寮九村」,與沿著樟平溪的「北中寮七村」,兩者以「投17」鄉道蜿蜒山間連結;鄉治在南中寮,也是旅人較常接觸到的中寮。 從南投市循139縣道往東南,為進入南中寮的最主要路徑,可一路通往集集鎮的大樟樹公。地震六年後,重災區的中寮已然從傷痛中走出來,重建家園的過程凝聚起鄉民的情感,藉由外界的支援,他們,尤其是婦女,紛紛從傳統農作的家庭主婦,蛻變成擁有第二技能並逐漸開創新產業的角色,她們歐創設的店更走出偏僻山村,在全台打開名號。其中,又以位於永平村的「阿姆的染布店」、「巧手工作坊」,以及「佛光押花藝品工坊」最值得一遊。 這些店的共通點,都是村裡面的媽媽們為主要成員,在地震後接受輔導,重新認識植物、染布,再用原本就會縫紉的巧手,製作成各樣的創作品,乃至商品,也都有DIY體驗活動。雖然都是植物染,彼此的產品還是有所區隔:「阿姆」走居家用品路線,如窗簾、椅墊、提袋;「巧手」則著力在服飾配件如絲巾、胸花、項鍊,與生活用品的面紙套、環保餐具套的設計;「佛光押花藝品工坊」則強調以在地植物,以押花方式作成小夜燈、筆記本、髮夾等各類生活用品。 造訪巧手工作坊之餘,對面還有座「義民祠」,正殿小巧樸實,高懸的「褒忠」牌匾,已經被裊裊香煙燻黑得幾乎難以辨識,義民信仰再度成為客家人在此生活佐證。 阿姆的染布店:(049)2694635 巧手工作坊::(049)2692281 佛光押花藝品工坊::(049)2694503 南投縣中寮鄉永平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14
61082649 南投縣 中寮鄉 福盛村與和興村之旅 離開最熱鬧的永平村,跨越八仙橋左轉「投26」鄉道,受玄宮隱身公路旁,入口對面有家原住民風味的木雕雕刻室,稱之為「中寮雅石文化協會」。受玄宮的廟體雖不大,建築也相當樸實,純然鄉間廟宇的味道,但絲毫不減民眾對它的恭?崇拜,老人們正興致勃勃地談論著近期「慚愧祖師」即將繞境的盛事。 鄉道持續往北,進入更鄉野的風景中,萬善祠旁列為珍貴老樹的高大茄苳樹,200平方公尺的樹冠,讓百年來行經的路人遮蔭消暑。附近的「仙鹿巷壹號布工房」以募捐而來的碎花布為材料,製作各式各樣的小布偶與碎花布掛畫,產品已經進入台北故事館與各地銷售點。 進入福盛村後,古老的雜貨鋪與街屋,讓人重回童年,路上閒逛,已能聽得到熟悉的客語;左岔過仙鄉橋一路蜿蜒上山,山澗河床的岩石,經地殼變動與流水沖刷,竟形成如棋盤般的石板,彷彿大自然的巧工鋪設而成,「棋盤石」因而成為南中寮的著名景點。重修的「棋盤石古道」為「仙洞坪古道」的一小段,此古道乃是清朝東勢客家人經過天冷、國姓、雙冬、馬磷坑、越過灰石坪、仙洞坪(棋盤石)到大坑(今中寮和興村)的開墾與物資運補要道。 回到「投26」鄉道繼續往北,便可進入和興村,「和興有機文化村」提供有機料理餐點,庭園設置原生植物植物園,臨河畔則有泡茶區。和興國小在地震後重建,彷彿深山中的豪華別墅,鄰近的竹林茂密也值得漫步。 中寮雅石文化協會:(049)2692907 仙鹿巷壹號布工房:(049)2694510 南投縣中寮鄉福盛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17
61082650 南投縣 國姓鄉 北港村之旅 從台14省道草屯前來,拐進往國姓的133縣道,經過國姓街區,偌大的鄭功塑像矗立街心,續往前行遇台21省道東彎,便可進入已北港村。進入村內之前的蜿蜒山路上,有一展望良好的高點,可眺望整個座落於溪河流貫的山谷村落,沿著貫穿山村的長北路往東走,社區再造工程啟動後的餐廳、民宿、休閒花卉農園,沿途分佈,兩側盡是山林翠綠環繞的田園悠閒。 來到北港溪畔,糯米橋在93年七二水災時被沖毀了橋面與欄杆,所幸四孔橋墩猶在,目前正待整建復原。橋旁左側小徑陡上,爬升到平坦的河階台地,此即校栗林。除農田、竹林外,居民也栽種花卉如玫瑰花田,即使假日,這條溪右岸的道路沿線,依舊寧謐動人。 這塊台地上能夠從事農業生產,最主要拜北圳之賜,沿著產業道路往東,可以看到一座弧形水泥拱橋,大約興建於民國40年代,以優美的身形凌空跨越溪谷,專門讓北港溪引上的流水通行,有了拱型水橋,一直到西側21省道旁的長流村都受惠。 繼續往東行,地方人士在圳水轉向西北的彎口,重新造了一座北圳水庫,讓人可以明顯地注意到北圳所在,也因此明瞭它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道路一直往山裡前進約莫4公里,還可造訪龍鳳瀑布(芙蓉谷瀑布)。 從北圳巷回到溪的南岸,社區活動中心旁的北港國小、北梅國小,在九二一之後,重建得美侖美奐,並與社區完全融合,成為居民的休憩活動場所。活動中心前的農會集貨場橫樑上寫著「國姓鄉農會八萬農建大軍產銷計畫北港集貨場」的字樣,相當有意思。 尋此道路往西,是北港村規劃的自行車旅遊路徑,可沿著南岸往西騎到龍門吊橋,越過北港溪走長北路回到村內,形成一條山水農村風光的環狀踏騎路線。 南投縣國姓鄉北港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18
61082651 南投縣 水里鄉 上安村之旅 省道以東的靠山地區,是梅子、茶葉、水蜜桃、甜柿的主要栽種地。沿著三溪旁的產業道路往內山走去,溪流沿岸利用土石流衝下的大小石塊以生態工法整治,不難想見當時土石量是多麼驚人。製作「呆呆」筆的盧振祥一家人,居住在這條山路盡頭「梅林居」,長者還能以客語交談。 抬頭望見高懸於兩座山嶺間的吊橋,全長225公尺的「水里鵲橋」在災變後搭建,成為上安新景點,晨昏踏走,情調優雅,這座橋事實上也是一條「救命通道」,讓居民免於災害阻絕失聯的危險。鵲橋南邊的九芎坪民宿,主人陳敏聰是此間的製茶達人,1970年回鄉務農,談到茶葉,如數家珍,1986年獲得茶葉類的十大傑出專業農民,也打響了上安「勝峰茶」的知名度。鵲橋北邊的泰發農場則提供茶梅特色餐。 回到省道沿線,想對梅產業深入了解者,龍神橋以北的頂崁村有座梅子博物館,由上安人王國欽經營,他的碩士論文即以上安梅產業為主,對該地梅子的栽種歷史、過程、品種與梅子的運用相當了解。郡坑國小北側,天山梅農特產中心、勝峰茶展售中心,可一次購足上安的好滋味。再往南的「上安香菇教育農場」也相當有趣,主人李藍柚精闢專業的解說,讓人深度了解香菇的一生,看似相同的太空包,滿滿不同的學問。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8
61082652 南投縣 水里鄉 打不倒的閩客合作聚落 日據時期,上安在當時稱為「頂郡坑」。黑板農場設置初期以種植甘蔗為主,並設立了三個糖?,日籍農場主人放棄經營後,當地居民遠赴日本協商委任事宜,從曾任水里鄉農會理事的劉繼珍先生保存的合同契約書可見,日本大正十五年(民國15年)農場正式交由台灣人接手,同時商定以葉坤、蔡全鎮為代表的閩南籍人士承購今新中橫公路靠河岸的土地,而劉阿發、劉阿通代表的客籍人士則取得靠山的區塊,閩客正式開始郡坑、上安的開發。閩客合作經營事業的模式,在當時可謂難得而特出。 當年的黑板農場,因為種出來的甘蔗酸度過高,改種香蕉,在民國50年代創造了「香蕉王國」的全盛時期,光是上安村就有四個香蕉集散場,大量銷往日本。那時候的水里,車埕有興盛的伐木業,南邊的郡坑則有賺取外匯的香蕉,街上熱鬧繁華,贏得「小台北」之稱,「穿著沾有香蕉汁內衣的阿伯,是特種行業小姐最歡迎的對象」。 香蕉黃金時期至民國七十年代漸趨沒落,梅樹成為下一個明星產業,與葡萄、茶成為今日上安、郡坑的三大主要產業,優質的黃金臍橙年產五萬台斤,只需透過直銷便能銷售一空。此外,香菇農場多樣化的產品配合專業解說,硬是打開一片天,酒莊也在近兩年間成立,讓休閒農業內容更形完備。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9
61082653 南投縣 水里鄉 休閒之旅 往河畔下探,「老五民宿」堪稱近年來打響上安休閒的先頭部隊之一,主人盧振旭興建的唐式建築,座落在擁有溪流與生態池的優美庭園內,自成寧靜優雅的閒適格局,主人對地方、產業的熟絡,以及重視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態度,均令人印象深刻。民宿旁的養羊場,可體驗餵羊和欣賞擠羊奶的過程。民宿後方的「奕青酒莊」,簡約風格的建築與主人吳佳懋精熟的釀酒技術,平常不喝酒的旅人,也忍不住要品味香醇與微醺的陶醉。 更南邊則進入葡萄主要栽種區,上安的葡萄品牌「黑紫玉」,從原來的秋果,改良技術成為一年兩收的夏果與冬果,甜度、黑度、硬度、香度樣樣講究,絲毫不遜於南邊信義鄉豐丘的品質。越過陳有蘭溪的白不仔地區,則是華盛頓臍橙的種植區,每到冬季,結實累累的景象,令人嘖嘖稱奇,香甜的好滋味,口耳相傳,單以直銷方式就供不應求。 *老五民宿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安村巷101之7號  電話:049-2821005 *九芎坪民宿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5鄰安村巷91-1號  電話:049-2821198 *奕青酒莊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安村巷101之9號, 電話:049-2821900 。*梅子博物館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頂崁巷34-6號 電話049-2774198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30
61082654 南投縣 水里鄉 傳統腦寮 近年來提及水里鄉的車埕聚落,多與鐵道、林業相結合,然而這只是車埕發展歷程中的一節,曾經非常發達的樟腦業,因為停產多年,逐漸被遺忘,也讓人忽略了這裡的客家族群。車埕的腦寮約在70年代,因為傳統焗腦不敵化學合成的產值,不復存在。然而,在車埕朝休閒農業與木材產業再造地方的這幾年,樟腦的記憶重新被喚起,並於成功產業道路上的農民居處,重新打造了一座傳統腦寮,並在附近廣植一公頃的樟樹,目前已經開始製作純天然的樟腦油,並在人潮匯聚的車埕火車站銷售,反應良好,為樟腦業的重生,打開一扇窗。 樟腦傳統產業再露曙光,主要得力於車埕休閒農業推展協會,理事長胡友誠便是此地土生土長的客家人,還能說上一口流利的四縣客語。他目前的主業為國蘭培育,在以梅子為主要產物的車埕算是國蘭先驅。此區的國蘭品種包括春雪蘭、夏寒蘭、四季蘭、素心蘭、寒蘭、報歲蘭、春劍、九華蘭、金華山、金劍白墨等,胡友誠仍不斷研發培育新品種,行有餘力則致力於休閒農業的推廣。胡友誠在閒聊間透露,車埕能說客語的人已經不多,反倒是北邊的新興村,還有近九成的居民能說流利的客語。 新興村今年剛成立鹿寮坑客家協會,據協會陳純琅小姐表示,目前村子裡正在整合傳統產業的觀光化,完成準備後才會對外推廣。這裡的居民多數從新竹、苗栗遷入,早年也從事樟腦提煉工作,目前則以養鹿取鹿茸、種植桃接李、香蕉、金桔、紅龍果為主。因為位處偏僻山區,生活圈較封閉,包括小孩都還能說流利的客語。 鹿寮坑客家協會地址:南投縣水里鄉新興村新興巷7號電話:049-2811089、0952-758328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31
61082655 南投縣 水里鄉 樟腦與客家移民遷徙 樟樹因為用途甚廣,可提煉腦油,也可做為無煙火藥的配料,在日據時代是極具經濟價值樹種,日人鼓勵大量種植、伐採,最擅長煉製樟腦的客家族群,便因此自行遷徙尋找新天地,或被當地人聘請雇用,而展開一波「樟腦移民」潮,其中又以桃竹苗地區的居民為眾,南向南投、嘉義、台南、高雄山區,東向宜蘭、花蓮等處,人口至少兩、三萬人,約為日據時期客家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遍查台灣樟腦分布區塊,也大致等同於客家族群之居住圈,只不過中南部因與福佬人共同生活,客家「隱形」情況讓人不察客群。車埕、新興,乃至魚池鄉的五城村、國姓鄉的南港村,這些客屬居住比例頗高的山村,多少都與樟腦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些則是因為當地採礦、伐木而與福佬人一起移入,但時間較晚,約在民國40年代左右。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32
61082656 南投縣 水里鄉 車埕火車站 走覽車埕,當然不能忽略曾經舉足輕重的伐木業,孫海的振昌林業以此地為據點,為車埕、水里打造出一片榮景。林業沒落、九二一地震後,車埕發展協會以木業文化為主訴求,配合集集支線鐵道終點站、水力發電廠等特色魅力,讓車埕重新站上休閒觀光的舞台。 九二一地震後,車埕火車站重新以木構回復原貌,中間一段刻意不鋪設屋頂,讓人得以清楚看見木構形式的工法;站旁昔日工廠棚架下,做為餐飲、工藝特產展售區域;清除了貯木池淤積和蔓生水草,再度成為水波蕩漾、蛙鳴魚游的美麗風光,搭配池畔整修完成的日式建築、高聳的「天車」,和昔日辦公室活化利用的木工教室,讓火車站邊廣大的腹地與聚落,人聲鼎沸、笑聲不斷。 步上緩坡進入社區,晾晒著衣物的成排木造員工宿舍依舊,彷彿看見炊煙裊裊中,應著母親吆喝趕忙跑回家的孩童身影。往貯木池方向走去,振昌木業的老舊鐵皮廠房與腐朽的鐵道枕木,訴說繁華過盡的滄桑,樹下整修如昔的屋舍,則道出因觀光重生的喜悅。 貯木池旁原本警衛室改建的日式屋宇,突出於水面上形成宛如身在日本的新風貌,附近的幾家雜貨店,屋宇,附近的幾家雜貨店,也讓人跌入興奮買零嘴的童年時光。 南投縣水里鄉車埕火車站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33
61082657 南投縣 水里鄉 車埕休閒之旅 鐵道前的商店,近年成立了車埕酒莊,可免費品酒,陳列的各式酒品,造型與圖案設計,可愛討喜。步向鐵道盡頭,壯觀的大壩聳立水里溪上,最近距離親近水庫大壩,只在此處。 離開聚落往上方公路朝北行進,明潭水庫賞景區可居高眺望整個車埕聚落的樸素樣貌,長長坡堤則可欣賞亞洲最大的抽蓄發電廠的湖光山色,該處還有罕見的水庫潮汐現象。 離開明潭,在明潭7號橋南端循指標拐入,可前往早年村民主要交通要道的「大觀古隧道」,全長200公尺、興建於1919年的古隧道,石塊與火燒磚塊砌築的堅固厚實如昔。回到產業道路更往深處走,越過另一座小隧道後,早年因發電特別興築的拱形水橋,巨大地矗立山林溪床上,澎湃流水穿過十個溢水孔形成宛如瀑布的壯觀景象也許不復存在,但當年工程工藝的浩大仍令人讚嘆。 沿著131縣道北行,明湖水庫的山光水色、石觀音吊橋區戲水均引人停駐,更往北則進入新興村的鹿寮坑地區,旅人可走進村落漫步,感受難得的南投客家聚落風情。 車埕酒莊 南投縣水里鄉車埕村民權巷118號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35
61082658 南投縣 國姓鄉 北港客家移民史 日據時代樟腦被高度重視,擁有焗腦專業技術的北部客家人當然更搶手,他們陸續往中南部尋找新生活、新契機。新竹、苗栗一帶的客家人,也在這波「樟腦移民潮」的民國20年代,輾轉從埔里大坪頂(今合成里)進入位於北港溪南邊的梅子林(今國姓鄉北港村),居民至今還是習慣以「梅林社區」來稱呼先祖開拓的家園。 移入居民因北港溪的阻隔,先於南岸進行墾拓開發,初到之處,高大野梅成片,便以梅子林為地名。當時墾民多以提煉樟腦為業,成品再運往埔里市街,為防沿途遭攻擊搶奪,遂於通道山丘形成20個腦寮腦灶聯防,該地稱為「二十粒」(今富來坪附近),據說為北港村最早之地。 北港溪北岸的開發,早年在今糯米橋下游處搭設木橋、以平板舖面勉強通行,在校栗林(因長滿做酒瓶塞材料的校栗樹命名)、三層埔(三層河階台地)進行開墾放牧。日人為免繞經台中、霧峰、草屯的遠路,連接東勢、埔里兩地軍用機場的運補,始雇工興建石橋。因屬戰備工程,日本軍方相當重視,石料就地取材,先由人工打鑿、編號,再以牛車運到現場組合,昭合15年(1940年)動工,隔年完工,就是今天所見的四孔圓拱的糯米橋,成為埔里至台中新社的捷徑。 墾荒定居者日漸增加,提練樟腦的工作不足,於是開始從事其他農耕,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為解決灌溉用水不足的窘境,陸續開鑿南圳、北圳,兩圳完成後,甘蔗田面積大幅增加,該處曾有三處「糖?」,稻殼也可一年兩熟,民國40年至60年代,北港村成為國姓鄉最大的米倉,農村生活逐步獲得改善。 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北港村,因著時代與需要的改變,除前述的甘蔗、稻米外,佃農為增加農地利用,在民國40年代,也曾利用二期稻作成熟末期,種植菸草苗於行間,菸業持續至民國70年代才消失,菸樓也於九二一地震時毀壞。40年代還曾種植香茅,在50年代成為樟腦油之後的明星產業。此外,作物還包括麻竹筍、香蕉、漆樹、紅甘蔗、梨、梅子等。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1
61082659 南投縣 國姓鄉 梅林社區客家農村鄉土文物館 九二一地震驟然撼動,北港村遭受嚴重的破壞,家屋全倒245戶、半倒112戶,百業蕭條,然而,憑著客家人不認輸的「硬頸」精神,梅林社區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重新尋回鄉土文化記憶,著重生態保育,逐漸凝聚起堅固的向心力,將社區朝產業觀光化勇敢邁進。 梅林社區活動中心的二樓,原本只是做為儲物之用,經過鄉親無私貢獻,竟打造出一座令人回到從前的「梅林社區客家農村鄉土文物館」,收藏了200多件早期農作器物、器皿與200多幀的老照片,還佈置成客家夥房的氛圍,讓人置身早期民居之中。 有興趣尋找舊時痕跡的旅人,可沿著北梅國中前的台21省道往埔里方向,經過村莊後右岔蜿蜒上山(左進前往清流部落、惠蓀林場),山徑樹蔭夾道,鮮有人煙,但留意路旁的公車站牌,首先會發現「富來橋」的站牌,旁邊正好有座小廟「北興宮」,裡面同時供奉土地公、土地婆(同時供奉也是某些地區客家人的習慣),有趣的是,土地婆神像比土地公來得大喔。由廟前展望,確實是一塊平台,這區就是「富來坪」,但可能因為還在山上的富來橋較容易識別,站名才用富來橋。下一站就維持舊名「二十粒」,繼續往埔里方向前進的大彎處,就可發現。 北港村的休閒產業還在起步階段,村內有小雜貨店、小吃攤。長北路上的餐廳不少,「梅庄」前面有座彩色大水車,是平日也有營業的餐廳與民宿,其他平日不一定營業,包括客家文物館,最好都事先預約。 *客家農家鄉土文物館:049-2462025、0933-501325 *糯米橋工坊*梅庄特色民宿:049-2462238 *王慶財民宿:049-2461330 *茄苳休閒民宿:049-2461102 *茄苳芳香餐:049-2461947 *後頭厝民宿:049-2462178 *陳麗玉芳香餐:049-2720003 *地球村農家民宿:049-2462052 南投縣國姓鄉梅林社區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3
61082660 南投縣 水里鄉 水里鄉 水里鄉的上安村與郡坑村,居民大約是在日據時期,因日人在此開闢「黑板農場」時移入。上安在當時稱為「頂郡坑」,直到水里獨立設鄉時才與郡坑分離,兩者依舊是產業連脈共生的生活圈。 水里鄉的車埕村與新興村,昔日的客家移民遷徙與樟腦業、伐木業密不可分。至今,村民則著眼於地方產業與客家文化復興,在車埕重新打造了一座傳統腦寮,在新興村設立了鹿寮坑客家協會,許多小孩都還說得一口流利的客語。 南投縣水里鄉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5
61082661 南投縣 水里鄉 上安村 水里往南前進信義東埔的台21省道旁,陳有蘭溪河床上的砂石車大隊令人大開眼界!這條近年來每逢颱風、豪雨便狂野肆虐的大河與其支流畔,居住著一群經歷過數次重大天然災變,卻越挫越奮的人們,他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水里鄉上安村為「呆呆社區」。 「呆呆」是「梅」的古字,九二一巨變後,這裡的人們持續以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重建家園,利用梅樹枝幹做出一支支獨特討喜的鉛筆,取名「呆呆筆」。特殊的命名與產品的獨特性,加上原有的梅子、葡萄、香菇、臍橙、茶葉等物產,逐漸讓人對這個山村留下深刻的印象,數度造成重大損傷的天災地變,也轉化為人們對山村居民堅韌生命力的格外敬佩。 南投縣水里鄉上安村 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mp=1&CuItem=12326
總共 828 筆,顯示第 801 到第 828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