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集提供臺南市景點列表

id 景點編號 景點中文名稱 景點特色詳細文字簡述 開放時間 景點之管理權責單位代碼 X坐標 Y坐標 景點分類代碼1 Changetime 地址 景點服務電話 停車資訊 主要停車場X坐標 主要停車場Y坐標 票價及相關價格資料 警告及注意事項 常用搜尋關鍵字
61287262 v_201 C1_395000000A_000201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台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築造木柵城時,南門段的範圍為:木柵由大東門往南圍築,內包山川壇後,折向東南,設一座小南門,再轉正南,到了府學文廟前,則設大南門,又向西逆行,到了下林仔轉往北方,直到渡船頭為止。 後於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改木柵為土石城垣的五十三年之間,垂沿府城因採木柵圍築而成,故屢有修繕,其中以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等三次規模較大。到了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臺灣發生大地震,城垣曾倒塌了百數十丈,後經修復。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又遭到暴風雨侵龔,致使土石城垣耐不住雨水侵蝕,兩坍塌了大約四分之一長左右,幸經台灣道夏獻綸督飭台灣府周懋琦搶修,並嚴督城工,使「新修者可期一律完固」。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日政府藉市區改正之名且拆毀城門與城垣,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拆除大西門及城垣,大正四年拆除大北門、小東門、西門城城垣,大正七年小南門及附近城垣也被拆毀,而逃過劫難得以留存的部分卻任其荒廢,雜草蔓生,難窺實物。 現今的南門段,則是自大東門城起,經光華街、樹林街、到大南門城為止,其中一部分還當做國立臺南女中的圍牆。 目前的南門段城垣殘蹟,呈東西走向,在臺南女中圍牆的一段,長約八十多公尺,高約四公尺餘,是保存較好的一段,外觀上很容易辨識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實為難得。 台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當時原設計為泥土牆,後來顧慮到府城春夏多雨,才又在外部添加一層三合土以便保護,斷面略呈梯形,外牆高5公尺40公分,內牆高5公尺 10公分,兩牆高差可形成坡度,以利排水;頂寬4公尺50公分,底寬6公尺,下寬上窄, 可增加穩固性。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6279 22.985613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大埔街97號後 886-6-2213597
61287263 v_202 C1_395000000A_000202 景福祠 臺南景福祠建於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位於當時府治西定港佛頭港邊,也是附近居民的土地神。嘉慶十八年(西元1810年)重建。 本祠建築型制極為簡單,僅拜亭、正殿而已,正殿兩側山牆各有大幅雕塑兩幅,左圖塑繪〔郭子儀問安〕,右幅則塑有〔程咬金獻瑞〕。乾隆、嘉慶年間的〔佛頭港福德祠碑紀,重建景幅祠碑紀〕石碑立於廟前左側,碑中記載當時廟前店家,因越築越高,使得街巷遭受回祿之災,於是眾議將高出廟宇的店屋改建拆低,使其與廟宇保持尊卑之別,不致有所冒犯,實為配合都市景觀的具體表現。〔萬物資生〕匾額為重要匾額之一,拜殿簷柱旁有一日治時期留下的消防柱,柱上刻有〔消火〕、〔第八四消火組〕等字。建築型制為閩式平房,屋頂為捲棚形式,二進,僅拜亭及正殿,磚石木構,極為簡單。 一~日07:00~17:00 395000000A 120.198455 22.997698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普濟街44號 886-6-2213597
61287264 v_203 C1_395000000A_000203 報恩堂 建於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位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是先天派齋教的祖堂。創建時為一簡陋草堂,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重修。光緒十二年(西元1888年)信徒們為永久計,仍集貲鳩工重建,改為瓦石構造的齋堂,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徵收報恩堂改建臺南醫院,主事鄭良謨遂利用補償費和信徒捐款,遷建至現址。 臺南報恩堂有「台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美稱。 為一二進兩廂房的規模型制。入口為單脊板瓦屋頂的有罩牆門,門內為前庭。第一進為前堂,第二進為正堂,供奉觀音佛祖與教祖,堂內木雕精緻,尤其是柱邊的花罩及八卦月門更是古色古香。堂前帶一座捲棚拜亭。第三進為後堂,供住居使用。 電洽 395000000A 120.203480 22.992508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8巷8號 886-6-2213597
61287265 v_204 C1_395000000A_000204 開基靈祐宮 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城鎮北坊赤嵌街後的開基靈祐宮,在清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都曾加以修繕。目前鑲嵌於前殿在側山牆上的碑記是日治大正三年(西元一九一四年)再次重修時,士紳合捐銀錢的「重修靈祐宮碑記」。昭和7年(西元1932年),日治時明治公學校(今成功國小)」為了擴充校舍,遂將正殿反向遷移於三川門前,而成現今座東朝西的方位。此後,本廟亦曾將腐朽的屋頂、樑桁等大部作抽換修茸或上新彩,直到一九八五年,才再重建成今日的規模。 閩式平房,二進,兩殿兩廊式的建築,開三門,中門前有一對抱鼓石,所雕的花鳥圖案,根莖葉脈線條鮮明,刀法柔膩;正殿屋脊曲線平緩,兩側脊邊略有剪黏,中間則以鏤空的紅磚舖排。另殿中五石牆壁畫有三十六宮將圖象,個個栩栩如生,色澤古典。主祀的玄天上帝神像面貌慈祥和藹,垂眼下望眾生,神態自然親切;神龕兩旁鑲有道光九年 (西元1829年)的對聯,以及道光十五年的「赫曹濯靈」匾,咸豐六年的「天樞北極」匾。此外,建於嘉慶三年雕刻拙樸,外型粗獷的香爐、雕百鳥獸圖象的石柱珠等都是具百年歷史參考債值的珍品。 一~日08:00~20:00 395000000A 120.203731 22.998075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二段208巷31號 886-6-2213597
61287266 v_205 C1_395000000A_000205 總趕宮 總趕宮,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主祀聖公爺。聖公爺,姓倪,名已佚傳,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由於生長海濱,熟諳港道,歿而為神,總管海舶,所以又稱總管爺,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臺灣與中國交通連繫只靠海運;聖公爺職司海舶,原為漳桌舟人所奉,漳泉籍移民來臺,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總趕宮的創建年代,說法紛歧,有稱建於明永曆年間。不過,范咸的《重修臺灣府志》別說是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704年),由臺廈道高拱乾所建。其後經嘉慶、道光、光緒及二戰後等數度重修,廟貌有顯著的改變。 建築由三川殿及正殿組成,燕尾脊,三川門屋脊上飾有雙龍拱護福祿壽三仙,為整棟建築的視覺焦點。兩旁還飾有躍起的龍頭吐出一捲捲浪花。 於1985年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主建築體不太搭配。門神、壁堵彩繪→為名師陳壽彝之作品。 神龕兩旁壁堵的彩繪,和門神比較起來,顯得較為淡雅、素淨。 【總趕宮碑記】位於三川殿左邊壁上,立於清道光15年(1835年),四邊雕飾著五蝠蔓草。 【長生祿位牌】共有兩塊,一為清領時期巡道楊廷 理,一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 【聖公爺】姓倪,又稱為倪聖公、倪總管,由於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是台南獨有的神祇。 一~日07:00~21:00 395000000A 120.199726 22.992030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31巷13號 886-6-2251618 聖公宮、總管宮、總管爺
61287267 v_206 C1_395000000A_000206 東嶽殿 東嶽殿主祀東嶽大蒂,又稱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簡稱天齊王,另稱東嶽泰山神或泰山府君。因東嶽即泰山,相傳東嶽大帝就是職司泰山,權掌人間的福、祿、壽,懲惡罰奸,為陰陽十殿明王的首席,也是陰司地府的主神,所以東嶽大帝對作奸犯科、做惡多端的人都能明察秋毫、賞罰分明,深得民心,因而每逢嶽帝誕辰的十日初一日,民間都虔誠膜拜,熱鬧慶祝。臺南東嶽殿又稱東嶽廟或嶽帝廟,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位於當時的府城東安坊附近。歷年來經過多次修建,直到昭和十七年(西元1942年),日本人因開闢道路,將鐘鼓樓及三川門拆除,門前石獅座也被移走,廟貌改變甚多。一九七九年,再因拓寬廟前建國路為十五尺道路,拜殿又被拆除,廟門也被迫移到騎樓邊,正殿緊臨喧囂的道路,與原來有寬廣的廟埕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所幸,拆除的舊材料都儘量使用到目前的廟門上,總而觀之還頗為古典樸實。 廟內現存的文物不少,例如: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造型古樸的石質香爐,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雕刻細緻精美的木質神桌,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83年)以及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的石柱,柱上分別刻楹聯,另外尚有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分別由信士敏獻的數幀匾額,和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由艋舺營守備羅勝標敬獻的「善惡有報」匾。建築特色→建築體三進兩廂、坐北朝南,目前只剩正殿及後殿仍維持舊貌,為承重牆及疊斗式木構架的混合構造。 正殿中央為仁聖大帝的奉祀區,左右兩旁並排滿神像,依序為功德司、牛將軍、七爺、速報司、馬將軍及八爺。神像個個造型奇特,陰氣迫人,整個正殿氣氛陰森、凝重而肅殺,與陰間審判所之特質不謀而合。正殿與後殿間有天井,左右有過廊,其餘各殿還供奉各種的冥府神明,後殿由於高牆阻絕,光線不易射入,全廟充滿幽冥詭譎的氣氛,這是其他廟宇所少有的。「天官賜福」浮雕→正殿後牆壁面上,設有「天官賜福」的浮雕,此浮雕因人物表情生動 、色澤自然而常為風景明信片所取錄。 一~日07:00~21:00 395000000A 120.209406 22.990484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10號 886-6-2202322 東嶽廟、嶽帝廟
61287268 v_207 C1_395000000A_000207 鄭氏家廟 創建於明永曆十七年(西元1663年),位在當時的承天府寧南坊的鄭氏家廟,原是鄭經所建,用以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專祠。清領時期,為顧及隱晦,改稱鄭氏家廟,又名昭格堂,成為鄭氏開臺第一座家廟。 閩式平房,二進,磚牆木構造,沒有燕尾翹脊的前殿,明間退凹,中央開雙扇大門,是祭典時的主要通道,牢時門檻上多安柵欄,由左石側牆上的單扇小門出入。正門門楣上懸匾一方,直寫「鄭姓宗祠」四字,門框上有聯題:「昭烈顯宗坊,疆開昆舍;格誠興祖廟,派衍榮陽」,道出先民離鄉背井,開疆拓土之志,更傳達了族人慎終追遠,落葉歸根之心。進入門內,又見橫寫的「昭格堂」匾一方,與正殿楹聯相互呼應,期使「昭代偉大,不愧千秋俎豆;格天烈士,真堪萬世馨香。」 廊寬闊的正殿,中央供奉延平郡王鄭成功,龕壁上原用繪像,鄭氏海內外宗親懷祖,特由延平郡王祠奉迎塑像供於廟內。龕上懸匾,題:「三圭世錫」為乾隆辛卯陽目穀旦,由石井四世祖鄭汶成所立。鄭成功塑像左側供奉著唐、宋鄭氏列祖先賢逸土神位;右側主祀:「明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大木鄭公暨配夫人董氏神位」,「清處士克磯鄭公暨毗孺人淑慎蔡氏神位」,「清逸叟哲士鄭公暨毗孺人端慈蔡氏神位」。殿內陳設肅穆端莊,案桌上臺燭生輝,香姻遼繞,依稀地傳達著楹聯上深刻的書意:「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績;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不僅是鄭氏開臺的寫照,更是族人光宗耀祖的表現。 一~日08:00~17:00 395000000A 120.202993 22.992615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 886-6-2213597
61287269 v_208 C1_395000000A_000208 接官亭 臺灣與中國又有寬闊的海峽遙隔,來往交通不便。任職官員發派臺灣各地,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再轉海運,經過洶湧波濤,駭浪驚滔,幾番折騰後,才能到達鹿耳門。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疲累奔波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迎接或送別的處所。接官亭便是臺灣納入清國版圖以後,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的地方。 清康熙年間,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附近。臺江淤塞,海退成陸以後,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鎮渡頭」。 現存的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高八.一九公尺,寬八.六六 公尺,造型精美,格局高大為本市之冠。接官亭雖為石製,但細部上仍表現木構特色,中央橫楣上之雙辨浮雕,次間之仙鶴、鳳凰、麒麟等圖騰也有古意。四柱前後也有矮石強化結構,並刻上龍花卉圖案。屋頂上除了夔刻有瓦當之外,脊端亦以傳統之鴟尾收頭。 石坊為四柱三間重簷式構造,以花崗岩所建,前額題「鯤維永奠」,背面額題「鰲柱擎天」,柱上雕飾華麗。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195722 22.996983 03 2012/09/26 12:00:00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143巷7號前 886-6-2213597
61287270 v_209 C1_395000000A_000209 台灣天壇 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建廟,原係明鄭祭天之地,為全台郊祀肇始,係本市香火鼎盛之廟,每逢聖誕之時,蕭鼓喧天,香燈輻輳,至今仍沿襲而不輟。 臺南府城舊俗每逢農曆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誕辰,都要在天公埕,架設臨時的天公壇,受聖爐,供奉土地公神像,替代天公神位,露禱祭天。祭典結束後,天公壇隨即拆除,土地公歸廟,聖爐則寄存於埕東吳姓人家的前堂內。久而久之,竟然成為慣例。直到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吳宅有意變賣,府城士民為求一勞永逸,勸募集貲價購吳宅,改建永久性建築。是年八月正式開工,經過六個月,終於完成了包括前殿及正殿的兩落式建築,為確定地界,前埕外並設照牆,這便是俗稱天公廟的天公壇,簡稱天壇。 今之天壇,是歷經多次修建的結果。建築物分三落:硬山屋頂的前殿,其開三門,門口設石獅一對。雕樑畫棟,雖已翻新,左右牆堵上的福祿文字石雕,以及殿內一對樸拙的花崗石蟠龍柱,均是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時的原作。歇山重擔的第二落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神位,而不用塑像,旁邊配祀福德正神。正殿結構宏偉,屋宇巍峨,歷代名人題署匾額高懸,如同治元年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賞戴花翎按察司銜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洪毓琛立:{道崇無極},同治三年福建臺灣水師副將葉烯暘立;「洪鈞鼓鑄」,一九五二年蔣介石總統題:「義格蒼芎」等等,真中要以千算萬算不如天算的「一」字匾最為珍責,被列為臺南市三大名匾之一。 殿前擔廊有同治元年的蟠龍柱一對,與御路上的雲龍相互呼應,表達了不同時期的石雕藝術與手法。硬山屋頂的後殿,是沒有門窗的敞殿,主祀三清道主,斗母星君與三官大帝。殿前也有蟠龍柱一對,雖然同是咸豐五年所雕,龍形卻與前殿、正殿大異其趣。 一~日08:00?21:00 395000000A 120.203964 22.993874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886-6-2227983 天公廟天壇
61287271 v_210 C1_395000000A_000210 法華寺 創建於1664年(明永曆十八年),位於臺南市區東南的法華寺,屬於佛教的曹洞宗,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法華寺原是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舊名「夢蝶處」,由於「竹籬茅書,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所以又稱「夢蝶園」。 李茂春,字正青,福建龍溪人,是明代隆武二年的舉人,也是鄭經的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好友。明永曆十八年(西元1664年),追隨明鄭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寓居於夢蝶園,終日誦經養性,生活灑脫飄逸。李茂春去世以後,茅舍被憎人們改為陶瓦,規模略加擴大,更名「準提庵」。第一任臺灣知府蔣毓英於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到任時,又改為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在重修時,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中殿供奉大土,後院另設禪房,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法華寺已成為都城的名勝,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惰養性,特別加建圍牆。翌年,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命名為「南湖」,因為形狀像半目,所以也叫「半月池」,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半月樓」。池的外圍,構築學書講堂,成為後世弟子誦習詩書的場所。可惜,這樣壯大的盛景和規模,在人為環境不斷的變化中,都已消聲匿跡,不建蹤影。尤其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前夕,台灣遭受盟機轟炸,法華寺的大雄寶殿、南極殿、天王殿等都被炸毀,只有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所建,後代績修的關帝廳、大正7年(1918年)所建的功德堂、大正十五年(1926年)所建的納骨塔、及聚賢堂前叫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今建築多屬二戰後新建,惟功德堂屬舊建物。 閩式平房,四合院,三進,磚牆石RC結構。左右兩殿前有歇山山門,內分兩進。左面殿祀文武聖帝,後殿奉福德正神;石前殿供奉火德星君:後進為聚賢堂,主祀夢蝶園主人李茂春神位。堂前院落設放生池一口,池上架木質橋亭一座稱為延壽橋,橋板全用花崗石鋪築,古意盎然.此外,法華寺石側納骨塔前的圍牆上,還保存著不少石刻碑記,如:陳永華的「夢蝶園記」碑,堪稱重要文物,值得參考。天王殿門神→是彩繪名師潘麗水的作品,神韻生動,眼神靈活,鬚髮飄逸 。 四大天王神像→位於天王殿內,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其造型高大威赫,手中持劍鋒利、托琵琶調音、掌傘遮雨、拘蛟滑順,寓意「風調雨順」的民俗旨趣,其腳下踩著分別代表著「酒、色、財、氣」四個惡鬼。 八字牆→壁堵的墨色壁畫的「莊周夢蝶」、「達摩九年面壁」等作品也是出自潘麗水之手。 聚賢堂前的橋亭→古意盎然,具有傳統建築的美感,這裡也是昔日南社成員觴詠之地。石碑→園內留有不少石碑,如「夢蝶園記」碑、「閒散石虎」碑等。 一~日08:00~16:00 395000000A 120.209715 22.983775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法華街100號 886-6-2213597 夢蝶處
61287272 v_211 C1_395000000A_000211 興濟宮 位於舊時的鎮北坊大觀音亭右鄰,主祀保生大帝,相傳是荷鄭時期或明永曆年間所建的台南興濟宮,被認為是台灣建造最早的大道公廟。由於名稱上的不同,又叫真君廟或開山宮;不過一般都以頂大道公廟稱呼,以別於下大道公廟的良皇宮(位於臺南市府前路三四十號)。 保生大帝生時以醫術高明,道德高尚見稱;羽化後,又被奉為能治百病的醫神。清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發生,欽差大臣沈葆禎奉命處理台灣防務,開山撫番成為後期防務的重點。而開山撫番深入蠻荒,終日與獐痞為伍,官兵如遇疫病滋生,都要前來府城祈求保生大帝靈祐。欽差撫部更飭令地方官應於初一、十五拈香,春秋二季致祭,於是興濟宮香火鼎盛,成為府城最熱鬧的大道公廟。 興濟宮坐北朝南,與大觀音亭為鄰,面寬三開間深三進,由三川殿、龍虎井和拜亭、正殿、以及過水廊後方的後殿所組成,與大觀音亭共同位於一高起之基座上。廟前原有寬廣的前庭,道路開闢後,前殿以階梯與道路緊臨。廟角「憨番抬厝角」泥塑,大門口的石獅及門前單龍虛柱,都極為精美。正殿前雖有拜殿,卻與前殿結為一體,室內空間顯得陰森,無形中加強了保生大帝無上的威儀。 興濟宮中的彩繪為府城名師陳壽彝之作,大門上繪秦叔寶、尉遲恭,畫中金金飾輪廓,線條突出,別具特色。建築特色→興濟宮殿宇一閩式木構磚造三開間三進式,座北朝南,由裝飾豐富的三川殿、龍虎井及拜庭、供奉保生大帝的正殿,及水廊後方的後殿組成,展現出道廟豪華、精心雕琢的特色,有別於隔壁的大觀音亭。 憨番抬厝角→三川門牆角有一對泥塑的「憨番抬厝角」,憨番身著鎧甲,單腳下跪成箭步姿,一手撐起牆頭,一手插腰,狀似輕鬆自然,十分有趣。 【石獅】門口石獅是嘉慶、道光年間製作,雕刻生動 ,享有香火,嘴裡不時還可見信徒表慰勞的糕餅,左邊雄獅腳踏彩球,威風凜凜,右邊母獅腳護幼獅,溫柔慈祥。 龍柱→門前龍柱為同志年間作品,造形生動 ,龍爪分握元寶、寶珠、葫蘆、芭蕉扇、錢幣、琴、書、劍、靈芝等八寶,柱底並有「鯉魚躍龍門」的造型。 門神彩繪為府城名師陳壽彝之作品,不同於大觀音亭的佛教護法神,這裡所畫的門神是秦叔寶與尉遲恭,畫中以金線描繪輪廓,線條突出,風格獨特。側門的三十六將官,姿態、表情各異,頗有特色。廟壁石堵雕有麒麟,左踏葫蘆、犀角、筆碇,右踩琴、棋、書畫。正殿內設有「眼科」、「內科」、「小兒科外科」三個藥籤筒及一個運籤筒,供信徒問籤之用。在正殿保生大帝的神案下,設有「下壇將軍」虎爺的鎮護廟堂。 一~日07:00~21:00 395000000A 120.206262 22.998348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北區成功路86號 886-6-2250326 真君廟、開山宮、頂大道公廟
61287273 v_212 C1_395000000A_000212 大觀音亭 大觀音亭主祀觀世菩薩,或稱觀世音佛祖。觀音是法號,菩薩是梵語「莒提薩埵」的簡音,而佛祖則是民間對佛的尊稱。另外,也有稱觀音媽、南海觀世音、聖宗古佛、妙善夫人、聖觀音等。相傳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就是印度須彌山西興林國的三公主妙善,她原為天上仙女下凡轉世,所以長大後一心向佛,並立誓不嫁,國王非常生氣,想盡各種辦法逼她、折磨她,都無法使她就範,最後她自求一死,以免再惹國王動怒。死後魂遊地府,又以慈悲為懷,救助很多怒鬼超生。還陽後由太白星引領往香山修行,成了正果,先救度父母,再往各地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大觀音亭為一磚牆木構造之閩式平房,座北朝南,由凹壽形的三川門、拜亭、龍虎井、正殿、過水廊及後殿所組成。 觀音亭中主要供祀觀音大士、十八羅漢、三寶佛、月老、大聖爺等神像。本亭建築的最大特色,便是正殿前方的拜亭採取了不同一般構架的「抱廈」形式,可以看出大觀音亭之所以稱為「亭」的原因所在。 另外,廟中的石作、木作多是幾次重修時的故物,諸如神彝的几罩、格扇、木刻、石刻等常有佳作出現;彩繪和興濟宮一樣,亦是陳壽龕的作品,可惜大部分畫作皆因鼎盛的香火而遭油燻。大觀音亭保有重要文物甚多其中尤其是明永曆年間創廟時神祉塑像最為珍貴,如觀音大士,側身金飾,極為端重莊嚴。另外廟內存有古匾、對聯多幅。 神龕前柱上由太子少保王得祿所題的「現月相珠瓔滿珞薰修三昧成摩地,湧金波寶網交羅超度重生出愛河」木牌對聯即是其中佳作之一。 一~日7:00~21:00 395000000A 120.206075 22.998387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北區成功路86號 886-6-2286720
61287274 v_213 C1_395000000A_000213 西華堂 佛教建築中有寺、庵、堂等名稱;堂指的是齋堂,也就是信奉齋教的佛堂,俗稱菜堂。 齋教本是佛教信仰的一支,源於臨濟宗;以不削髮、不出家、在家吃齋頌經為主。台南的齋教分為龍華、金幢、先天等三派。西元1656年,直隸永平府順聖縣人王佐塘,道號太虛,又號普明,脫離龍華派,創立金幢派。其後,門人又分金幢為蔡文舉支派及翁文鋒支派。西華堂屬於金幢派翁文鋒支派,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由鍾、翁、吳、劉等四人發起,創建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石營埔北側。其後,經嘉慶、同治、光緒以及二戰後等各代都有修建,因而規模逐漸擴大。 拜殿與正殿採用很長的搭牽樑連接,前後空間混然成一體。結構上除正殿中央四點金柱為石柱外,其餘均用木柱。前後殿山牆銜接,中間八卦月門以聯通左右廂房。 西華堂前庭院寬廣,花木繁盛、清靜優雅,在繁囂的市街中,實為一塊難得的世外桃源。堂的正前方,茂密的樹林下,還有一塊由信士林潤堂、林益齋所立的「西華堂」石額,嵌在疊砌的老古石座上,造型古樸,誠如一塊述說著西華堂傳奇的紀念碑,令人徘徊與遐思。建築特色→堂宇坐東向西,朝向福州主堂,建築外型和普通三合院的民宅相似,由凹壽形的拜殿、正殿及兩側的護龍所組成,堂前的花園和內埕,在嘈嚷的都市更顯難得。正殿的鋪面為洗石子地板,中心空間俗稱「三官廳」,原供祀三官大帝,現因齋堂空門化影響而改祀三寶佛,神彝後另有一神祕空間,教內齋友通稱「內家鄉」,主要供祀金幢派教主王佐塘畫像,通常未皈依的信眾無法進入。 正殿左、右兩側偏殿各為七祖塘和祿位堂,正堂左、右護室及護龍,則是齋眾修持宅居的地方。 堂內保存的文物在各齋堂中最為豐富。中央門神畫的是佛教兩大護法,分別是貌如童子的「韋馱」,和相貌威嚴的「伽藍」;兩側邊門則繪「哼哈二將」,以及正堂兩旁壁面的彩繪,取材自佛教故事「迦葉付法」、「師子傳法」,都是民間畫師潘麗水的作品。 一~日06:00~18:00 395000000A 120.210584 22.999459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北區西華街59巷16號 886-6-2296887
61287275 v_214 C1_395000000A_000214 烏鬼井 「烏鬼」一詞,在中國古詩中略有所見,如《漫叟詩話》裡有:川人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調之烏鬼」;《楊慎外集》中:「峽中養鴉雛,帶銅錫環獻神之烏鬼」;《山谷別集》.「以烏鴉為烏鬼」;《海國見聞錄》謂:「菲洲黑人,中國舊呼為烏鬼」,可見烏鬼為鳥毛、豬毛、人種名等等。 台灣所稱的烏鬼,由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王必昌編輯的《重修臺灣縣志》中提到:「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紅毛指的是荷蘭人,那麼烏鬼便是荷蘭人帶來的混身黑皮膚的奴才了。連雅堂在《臺南古蹟志》裡提到,烏鬼其實就是黑奴,非洲地區的人,通常被用來開闢荒地或當奴隸使用,身份非常低賤,幹活做事如同牛、馬般的勞碌。所以,烏鬼井的書意可說是烏鬼開鑿的井或烏鬼使用的井。根據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雜記志的古蹟編說到:「紅毛命烏鬼鑿井」,因此,臺南烏鬼井即是荷蘭人命黑奴們所開鑿而做為飲用的井。 烏鬼井原是以箖荼(林投)來砌築,也稱箖荼井。乾隆年間改用磚砌井壁,日治時期,曾被填塞,一九五五年10月,市政府重新挖掘修葺。現今自來水供應乾淨便利,烏鬼井雖仍有水源而且井水清澈,但鄰近居民已少飲用。 古井原為疊砌而成井洞與護欄,再以石灰粉飾,乾隆年間,改以磚砌井壁。井口內徑 1.85公尺, 井欄高 0.72公尺,井欄至井底則為 4.2公尺,期間水位達1.29公尺。戰後均以水泥加以整修,而且為了安全因素,加貌O。原本井高及腰,後因路面填高鋪以加強水泥連鎖磚才成為今天所見之高度。烏鬼井目前以石板誚矰咫f,致無法觀看井內構造。 「烏鬼」一詞,在中國古詩中略有所見,如《漫叟詩話》裡有:川人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調之烏鬼」;《楊慎外集》中:「峽中養鴉雛,帶銅錫環獻神;4;之烏鬼」;《山谷別集》.「以烏鴉為烏鬼」;《海國見聞錄》謂:「菲洲黑人,中國舊呼為烏鬼」,可見烏鬼為鳥毛、豬毛、人種名等等。 烏鬼井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府治的鎮北坊。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0年)陳文達的《臺灣縣志》說,因水源旺盛,取之不竭,是來往府城商船汲水取用的一處補充站,所以,康熙年間烏鬼井附近必為南北商船聚集或交會的渡口,也是府城的一個重要地。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4027 23.001759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北區自強街146巷10號 886-6-2213597 箖荼井
61287276 v_215 C1_395000000A_000215 重道崇文坊(台南公園) 漢人的傳統社曾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清領時期的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重道崇文坊,是用來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牌坊為花崗石造,三間四柱二層的形式,坊高五九四公分,寬六八三公分。 方形石柱的前後,立有夾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有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日治時期,頂檐及蚩尾損毀,至昭和九年(1934年)南門路開闢,才遷移到中山公園湖畔現址,重新組立。一九九二年發現柱身外傾,有傾塌的危險,市府緊急搶修,修護成為今貌。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11904 23.002059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北區公園路356號 886-6-2213597
61287277 v_216 C1_395000000A_000216 藩府曾蔡二姬墓 大南門外師爺塚前的土丘上,眾文林立的墓塋中,有一處造型簡潔,樸實無華,屬蛇子穴的明代陵墓,墓同坐東朝西,墓碑是用麻點般的花崗石打造,碑體四週有微凸的「芝草紋」邊框,框內上乃雕刻著橫寫的篆體「皇明」二字,中央是直書的楷字:「藩府曾蔡二姬墓」。雖然左右沒有落款的年代,也沒有立碑後裔的名字,但經考證,被認為是鄭成功兩位姬嬪的墳墓。 碑銘中的「藩府」原是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在這裡則是指反清復明的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根據《石井本宗族譜》的記載,鄭成功有嬪妃六人,分別為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曾蔡二姬墓便是後二位的墓堂。自清國領臺以後,與明鄭有關的墳塋,大多遷葬中國故里,唯獨曾蔡二姬墓和二鄭公子墓幸存臺南,實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儘管墓塋已經過多次整修,但明制古樸的風貌,猶依稀可見。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1639 22.966411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南區明興路2號 886-6-2910126
61287278 v_217 C1_395000000A_000217 曾振暘墓 952年底,臺南市文獻委員曾在大南門外管事園發現了一座坐北朝南的荷蘭時期漢人陵墓,由於墓碑上落款的年代早於鄭成功來台驅荷的時間,因而被認為是荷蘭時期,流寓的漢人留葬在臺灣的最早一座墳墓。 曾振暘的墓碑,坐北向南,採用花崗石打造,尺寸較藩府曾蔡二姬墓及藩府二鄭公子墓小,高度僅有76公分,寬度為53.5公分,雖然風化嚴重,但鑄刻深凹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辨。中央銘刻:「皇明澄邑振暘曾公摹」,上款題為:「崇禎十五年」,下款刻有:「孝子若龍若鳳同泣立」。澄邑,是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的簡稱;崇禎15年,相當於西元1642年,比起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明永曆15年(1661)早了19年,說明早在荷蘭人之前,臺灣已有閩南人出沒的蹤影。 1953年、1975年,曾振暘墓經過兩度重修,2001年再度整理維護,在古意盎然的墓碑兩側添加了若干現代材料,幸好古貌未失;倒是兩旁新增了不少墓塋伙伴,和叢生的雜草,使得原本飽經風霜的孤寂古墓,染上了不少繁囂的熱鬧氣氛。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198059 22.965456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南區明興路2號 886-6-2910126
61287279 v_218 C1_395000000A_000218 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 巽方砲台俗稱銃樓,為台南市僅存的內陸砲台。「銃」是一種口徑較小的火砲,由中國宋代的突火槍發展而成,與火砲最大的不同是,尾端有插木柄用的尾鋆。銃樓便是以發射銃砲為主的砲臺。砲臺平面略呈方形,中開拱門,上有橫額,落款為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旁有樓梯可登樓頂。西元1948年改為修禪院使用。 台灣府建城始於清世宗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當時的規模是自大東門起至媽祖樓止,東南北環圍,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計開七門。其後,由於防禦上的需要,屢有加植刺竹,加高木柵、另植綠珊瑚以及添建小西門之舉。至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並建磚石城門樓八座,大東門(迎春門)、小東門、大南門(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鎮北門)、大西門(鎮海門)、小西門等八門。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以後,台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抗官事件,官府為了安定民心,於道光十五年(西元1935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建銃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是巽方砲台。 電洽 395000000A 120.219596 22.984302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東區光華街10號 886-6-2290082 銃樓
61287280 v_219 C1_395000000A_000219 藩府二鄭公子墓 「藩府」二字,是明代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的簡稱,在這裡指的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二鄭公子,便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按《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只有十個兒子,大多溺斃水中,埋葬於中國。惟獨四子名睿,號聖之;十子名發,號省之,由於早逝,又無子嗣,所以留葬於臺南,當時稱為仁和里鞍仔莊的地方。根據連雅堂的記載,當時離該墓不遠處還建有庵和塔,由於地處林莽叢中,乏人照料,都已荒廢。如今這座陵墓仍然孤伶伶地座落在遠離塵囂的荒郊野地上,若不是經人引領,還很難得一窺堂奧呢!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台灣歸入清國版圖,清政府為讓士民淡忘思明之心,於是下令凡與明相關之仕宦墓塋多遷葬中國故里,然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御令鄭氏家族遷塋中國,此二墓因故留葬未遷。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建於明永曆年間的藩府二鄭公子墓。墓的中央,白皚皚的花崗石墓碑上,刻書直寫的公正楷字:「皇明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碑的四週用微凸的「芝草紋」框邊,碑的下緣有內凹的圭角線腳。 另藩府曾蔡二姬墓座東朝西,墓碑上{皇明藩府蔡二姬墓},二鄭公子墓則刻{皇民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二者於背均有花紋雕飾,圖案相同,應為同期之作。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1406 22.953588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南區明興路2號 886-6-2910126
61287281 v_220 C1_395000000A_000220 大東門 臺灣自隸屬清國版圖後,因孤懸海外,沙土鬆浮,所以一直未建城垣。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臺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清政府始認為「建築木柵一事,籌畫甚為允妥,深為可嘉」,而開始興工。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乾隆二十三年(西元1758年)因木柵城垣腐壞毀損,同知攝縣事宋清源曾重修。到了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再將大東門城臺加高,臺上建城樓,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於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1年)竣工。 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8年)為了保障城外市集、居民的安全,所以另建外城一座,以竹圈圍而成,一直到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割臺,日本人藉開闢道路、建設學校、築造公園等理由拆毀城門、城垣,所幸,大東門不在拆除之列。但是,到了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市政府鑑於城樓腐朽嚴重,有礙觀瞻,全部加以重修。 大東門位於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門樓為重擔歇山二層樓形式,城門呈東西向,中開圓拱門,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下方有門栓洞。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每皮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 東側拱門上乃有石質橫額一塊,書「東安門」,西側拱門上乃為灰泥框,內題「迎春門」,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眼,是捍衛府城、玫擊敵人的射擊口。此外,城洞內尚鑲有一塊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位於東門路勝利路口之圓環之中大東門城身為花崗岩,甚為宏偉,門洞居中,門額外題「東安門」內題「迎春門」。城洞內,有一方西元1848年(道光28年)所立的石碑,內容主要是禁止守城士兵勒索進出城的農商車牛 。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3648 22.986862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東區東門路一段320號前 886-6-2290082 迎春門、東安門
61287282 v_221 C1_395000000A_000221 原台南州廳(台灣文學館) 日治之初,台南設縣,縣廳設於清領時期台灣分巡道按察使之巡道署(今永福國小址),直至大正初年,始新建新廳舍於幸町,於一九一六年(日大正五年)落成啟用,即為今日之台南市政府。此建築為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之作品,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曾遭受盟軍轟炸,嚴重損毀,二戰後曾歷數次整修。就建築史而言,此建築是台灣當時幾個廳舍中之代表作之一,其他同類之建築尚有台北廳舍(今監察院)及台中廳舍(今台中市政府)。一九二O年(日大正九年)台滔行政架構調整,台南廢廳置州,台南廳舍改稱「台南州廳」。 位於民生綠園旁的台南州廳,建築雄偉,散發出濃厚古典氣息,整體建築造形典雅大方,被認為是日治廳舍建築傑出代表作之一。 此建築就式樣而言,應屬馬薩式樣,厚重的雙斜坡式馬薩屋頂於戰爭時被炸毀,甚為可惜。整棟建築之造型構成分為三段,除屋頂外基座高約一米,屋身細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層為仿石材處理成較粗獷之水平帶,第二層則混有磚牆,處理較為細緻。 就各部之構成而言,中央為最高大之部份,為主入口之位置,主入口設有門廊,採用托次坎柱式,共有十二根柱子分四組組成,柱子之類別為圓柱、方柱及方壁柱三種,前排兩組為成對圓柱與一方柱構成一組立於一基座上,後排兩組則轉變為成對方壁柱和一圓柱構成,頗富變化。 穿過門廊則為主入口,為弧拱形式,拱石與屋身水平仿石材線帶連成一體,心石為三塊複合式,比例誇大。門廊之上方為陽台,採用梨形方欄杆。陽台之上為正面之主山牆,由左右兩對二層樓高之變形愛奧尼克柱強而有力的撐起楣樑。此兩對四根柱子則有明顯的收分處理。 山牆內有一圓拱與對柱一樣跨越二層樓部份與閣樓,並且有一誇大之拱心石,拱心石之上,山牆之下原有勳章飾。閣樓之開口部為利用拱圈成形,由二根牛腿托架支撐之二根短柱構成,二樓部份則再處理成較小之山牆式門楣。 正面兩側為衛塔,形成正面構成兩端之收頭。衛塔之上為圓頂,其基座之上的第一層為平拱窗,除拱心石外,其他拱石與屋身之水平分割形成一體。 第二層之處理與第一層截然不同,在外貌上所形成之三分之二圓,由五組方塊體且砌柱分成四個開口部,每一開口部上由橫楣及拱心石與上部之裝飾構成。 衛塔三樓亦為閣樓,上承屋頂,二樓之力塊體疊柱亦往上延伸至此,上承楣樑,柱頭彷若托次坎式但於柱心正中央有突出之小渦卷裝飾,甚為別緻。閣樓本身並無開口,但在外貌上卻處理成盲拱。 在兩翼方面,基本上之構成是由二根高二層之托次坎壁柱所構成之單元重覆而成,壁柱上承楣樑,下立於仿粗石砌成之基座上,構成每一單元之外框。在每一單元內,上下二層開口部之處理並不相同,上層為雙窗式處理,但每一窗上尚有類似拱心石之裝飾構件,窗台之下之腰牆則有略似三槽石之構件三座作為裝飾。下為弧拱窗,有誇大式之拱心石。在翼廊之端則為次要入口,一樓為山牆式門廊入口構成之形式,托次坎柱式,二樓為平拱開口,千有牛腿承托,上為圓山牆,圓山牆內有牛眼窗。在室內空間,入大門為一門廳,有一大樓梯直上二樓部份,門廳內有簡化之托次坎柱,應為後來修建之物,兩翼一樓則有圓拱圈迴廊朝向內庭,二樓亦有迴廊,但為平拱開口。 二~日09:00~21:00 395000000A 120.204627 22.992042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886-6-2217201 台灣文學館
61287283 v_222 C1_395000000A_000222 原台南測候所 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之前身乃是台南測候所。日治時期日人前後於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台東、花蓮等地設有一般之測候所,高雄設有海洋觀測所,阿里山設有高山觀測所。此外,在台灣九座燈塔也都附帶設有氣象觀測之任務。這些氣象設施中,台南測候所可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幾個之一,更是唯一剩下的一座歷史性測候所,彌足珍貴。 此建築是一座以機能為主要考慮之建築,因而在式樣造型上及空間上並沒有任何特別設計者之表現處,完完全全以如何達成氣象觀測為目的,與當時之台北測候所及澎湖測候所在造型及空間組織上均頗為類似。 在空間上,此建築可以說是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居中心的圓底部直徑約四米六,開有二個圓拱門洞,屋身一直往上延伸成為造型上之圓塔,上置有各種測候器材,內部有一寬約六十公分之鑄鐵樓梯沿厚重之牆面盤旋而上,塔身也因應開了四個弧拱窗。第一道同心圓與第二道同心圓之間乃為走道,第二道同心圓與第三道同心圓之間則為處理事務之空間,由圓心伸出之承重牆分為幾部份,中央東西向為通道,南北各四部份,承重牆間亦開有圓拱門用以互通。 就造型而言,中央圓塔最為顯眼,百姓俗稱為「胡椒管」,高約二層樓。其餘部份則為單層,並自中央伸出屋頂搭於外牆,上鋪屋瓦呈十八等分之放射狀,屋簷則以木質托架出簷承接屋面。 在牆面之構成上,基座為洗石子及石材,屋樑為洗石子,有承重牆之部份則為洗石子與面磚交疊使用,其他則以黃褐色面磚為主。開口部在東西向大門為圓拱形,其他窗戶亦為拱形。 建築特色 為了配合安置觀測器材,所以台南氣象站的建築呈現相當奇特的圓筒塔造型,整體建築結構是以3層同心圓,環環相套而成:最內一圈往上延伸成為圓筒塔,上面擺有各種儀器;內圈與中圈間為走道;中圈與外圈間原來則是辦公處所。 除中央圓塔外,其餘部分上鋪屋瓦,呈現18等分的放射狀。牆面基座的材質為洗石子,其他則以黃褐色面磚為主。 一~日09:00~17:00 395000000A 120.205081 22.993685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886-6-3459200 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
61287284 v_223 C1_395000000A_000223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成功大學舊文學院及大成館) 日治之後,日本隨即派兵進駐台灣,在陸軍方面,由步兵第一聯隊守衛台北,第二聯隊駐紮台南,成功大學大成館及舊文學院即為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之建築,為日軍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設計,在日治時代建築中屬於明治末大正初時期作品,此期作品偏重式樣元素之運用 在構造上,此兩棟建築為日本陸軍方面最早實驗採行鋼筋混凝土之建築之一。兩棟建築均採一字型平面,長邊約九十八米,短邊約二十米,四週有迴廊,東、西、北面較寬,南面較窄。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有六柱門廊。 同樣位置之南面亦有背入口,有四柱門廊。南北面還各有一次入口於左右約三分之一處。主入口、次入口之玄關內各有一座樓梯通往二樓。另外在東西短向面也還各留有一側入口,位於中央走道之兩側。一字型的平面,將長向面朝向大空地,使建築本身呈現出濃厚的紀念性尺度。 迴廊之連續拱圈是這兩棟建築最主要的造型元素,在入口處則處理成門廊或強化成陽台形式。迴廊式之處理是日治時期日軍建築第二期的主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在南部,可以減少陽光之直射室內,但也帶來陰濕之感覺。整棟建築是置於一基座之上,基座有通風孔,可防潮。 主入口門廊為古典羅馬式樣,寬度與高度略同。柱式為托次坎式,柱高約為直徑的六點五倍。柱子位於基座之上,基座則與台階相嵌。柱頭則有卵形與箭標飾與花紋之飾物。一般而言,古典門廊若以二層樓形式出現,可能會有四種情形:第一種分上下二柱,第二種有內縮陽台,第三種是陽台嵌入柱子中,第四種無陽台。 大成館與舊文學院均屬第三種。 其餘各部則無特別繁複之裝飾。山牆後原有屋頂與主屋頂相連,但大成館後因整修而拆除。背入口門廊之柱式及處理方式與主入口類似.但只有四柱,而且沒有古典建築之三角形山牆(pediment),但女兒牆部份則加高形成山形壁(gable)之形式,但大成館因為整修而拆除。 次入口及側入口並未設有門廊,但是強化原有拱圈而形成陽台之形式,作為入口之重心。陽台下有富裝飾之牛腿(console)作為支撐,欄杆處理成平板飾(panel),兩側收頭為古典形式之半圓飾。連續拱圈並非置於獨立柱上,而是置於磚造拱柱(abutment)上之拱基(impost)。三角形牆面(spandrel)並無裝飾。二樓欄杆下,拱柱之間為弧拱處理。門窗及開口部方面,由於結構因素及考慮不讓太多陽光射入室內,尺寸均不大,多數窗為木質框,上下推拉之形式,上部有弧拱形高窗。在材料運用方面,雖然已經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磚材仍是最主要的材料。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19535 22.996328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大學路1號 886-6-2213597
61287285 v_224 C1_395000000A_000224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成功大學禮賢樓) 日治之後,日本隨即派兵進駐台灣,在陸軍方面,由步兵第一聯隊守衛台北,第二聯隊駐紮台南,成功大學大成館及舊文學院即為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之建築,為日軍陸軍經理部營繕組設計,在日治時代建築中屬於明治末大正初時期作品,此期作品偏重式樣元素之運用。 立面造型與舊文學院館及大成館相似,禮賢樓在整體意象上是一個連續拱圈為主要元素之迴廊式建築。整棟建築是立於一抬高之平台上。然而在此建築中之四個面,卻有三種不同之處理方式。北面的重點是兩個入口門廊,中央為五個拱圈,兩側則為兩個拱圈,南面則全部為連續拱圈共有十四個。東西兩面雖亦各有三個拱圈,但並非處理成連續形式,而是以整個牆面做為大而來分割。 與大成館及舊文學院古典系列之托次坎柱式三角形山牆門廊不一樣。 禮賢樓之主入口門廊主要是強化一個比兩側拱圈大之拱圈而成,高度亦較高。拱心石上處理成渦卷形式,與其上之類似巴洛克山牆之簷部連成一體。此山牆中央有山尖,其後有平板,兩側則為瓶飾。拱圈兩例之牆壁強化成巨大之凸壁,一方面作為門廊之一部份,另一方面則作為承重牆與迴廊內南北向拱圈之收頭。二樓欄杆部份亦有別於其他拱圈處之處理。此種門廊方式在臺灣日治時期之建築中並不多見。 禮賢樓之東西兩立面處理方式類似,以角落約兩座粗大山壁,及山牆之屋簷構成此立面之外緣。 兩個拱圈並不像南北面之拱圈一樣有水泥邊框處理,而是直接以磚材外露,兩側較低,中央較高,在閣樓高度形成一半圓拱窗,其上之拱心石,與山牆屋簷之階狀簷飾連成一體。二層樓之欄杆略為外凸,形成陽台形式,下有渦卷托架承之。兩側夾以兩個小扶壁,其亦為迴廊內東西向拱圈之收頭。 中央拱圈高窗下有一橫楣,其下亦有渦卷托架支撐。在屋頂方面為雙坡形式,東西以山牆收頭,南北兩向則各有一低矮、格子狀之女兒牆。在屋頂四角,凸壁之上各置有一厚重之裝飾,兼具女兒牆及側脊之收頭,同時亦有結構之作用。 南北側連續拱圈與大成館及舊文學院相似,拱圈並非置於獨立之柱列之上,而是置於磚造拱柱上之拱基。二個拱圈之間的三角形牆面則無裝飾。在拱本身方面,二樓為半圓拱,一樓為弧拱處理。一樓四周及三樓四周均設有迴廊,在主入口兩側承重牆部份均有拱圈,下為托架支撐。 在一樓部份為雙座托架形式,在二樓則為單座形式。室內方面,一樓及三樓中央走廊承重部份亦設有拱圈,下為托架支撐,形式與迴廊相似,在一樓部份為雙座,二樓部份則為單座。 門窗方面此建築則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均為木質框。主入口為雙扇推門,士為半圓形高窗,側入口亦為雙扇,長方形高窗,背入口為弧拱形高窗。 窗戶多為弧拱形高窗,上下拉窗,門窗之開口位置與迴廊拱圈並未有很明顯之關係。禮賢樓與舊文學院館及大成館為同期之作,材料亦以磚為主,至今仍保持較完整之原貌。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19535 22.996328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大學路1號 886-6-2213597 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61287286 v_225 C1_395000000A_000225 臺南火車站 南火車站日治時期稱為台南驛,最初之站房興建於一九OO年(日明治三十三年)五月,為一洋風式樣之建築。此建築經過三十多年之使用,已經逐漸不敷使用而且老舊,不足以成為發展中之台南市之門面,因而改建之聲不斷,鐵道部當局也為此甚費苦心。 一九二七年(日昭和二年),縱貫鐵路台北竹南段與台南高雄段的雙線工程被認可後,懸宕已久台南站重建之事也獲得解決。 台南火車站為一棟二層樓之建築,空間型態可視為是由前(西)面之大廳棟、中間之候車棟及後(東)面之月台所組成。大廳之前有門廊,正面為供汽車旅客上下之入口,兩側為行人入口,今仍維持原貌。 在構造方面,台南火車站是以鋼骨鋼筋混凝土為主。在裝修上力求簡樸實用。外牆腰牆為人造石,上部牆身為磁磚。室內地板候車室及大廳多為大理石,其餘為磁磚,牆面則以油漆為主,但拱形開口部之遏框多為磁磚。二戰後幾經維修,許多材料均已更換,而室外則已全面油漆。台南市之鐵路地下化已在規劃進行中,將來台南火車站之何去何從更加引人關注。 一~日06:00~24:00 395000000A 120.212569 22.997229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東區北門路二段4號 886-6-2261314 台南驛
61287287 v_226 C1_395000000A_000226 安平蚵灰窯暨附屬建築 灰,為昔日重要的建築黏合材,對靠海維生的安平人而言,蚵灰更是木船細縫不可缺的黏接材。而安平蚵灰窯為台灣碩果僅存之蚵灰窯。蚵灰產業是荷蘭時期便存在之台南傳統技藝,但是這項安平區所擁有的獨特產業隨著現代工業化大量生產已被淘汰,台灣的蚵灰產業可以說是已經走進歷史的洪流。如不及時將此項產業生產過程做一完整的紀錄留存,未來要再重拾此項技藝可能是微乎其微。 建築型態外方內圓,相當特殊,主體為承重牆構造,由紅磚疊砌而成。內部直徑約4公尺,高度約比成人稍高,壁體厚度最薄處約有1公尺。與其他蚵灰窯相較之下,此窯屬中大規模。 灰窯現、舊有製灰房及儲灰倉庫整體規劃為蚵灰窯文化館之用。 一~日09:30~17:00 395000000A 120.164905 23.002251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1號 886-6-2286836
61287288 v_227 C1_395000000A_000227 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台驅荷,並遷居熱蘭遮城,故名王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納入清國版圖,王城喪失其地位,設軍裝局。同治十年 (1871)軍火庫爆炸,城垣傾圮,清同治十三(1874)沈葆楨有鑑於淪為殘蹟的臺灣城軍事價值已失,遂大量拆除臺灣城磚石為興築二鯤鯓砲臺(今億載金城)所需建材,至此臺灣城僅餘斷垣殘壁。日明治三十年(1897),為建造安平海關宿舍,就殘蹟之上另築高台,其上在建西式洋樓,改稱安平古堡,此時台灣城原貌盡失,空留一堵殘牆為歷史見證。(施添福,1999:48頁)然依日昭和11年(1936)栗山俊一繪製之復原圖推測,角(外)城似有內、外城壁,此外,除已經指定者外,當時外城尚有五段殘蹟。 位於古堡街、國勝路、安平路85巷及安北路圍塑概成「L」形街廓內,分佈六段疑似台灣城殘蹟。 其一隱於國勝路71、73、75、77、79號後民宅間,概與國勝路平行,推測應為角(外)城北側城牆殘蹟,約高2公尺,長38.7公尺,2公尺厚,牆上有一寬約2公尺,1.5公尺高門洞(曾國恩建築師事務所,1993:100頁);二、三段分別藏身於國勝路67號及與其相連之棺材店間圍牆,二者總長約1.5公尺,皆約高2.7公尺,前者厚約0.5公尺,其分段長度不詳;其四位於西龍殿後,初步推斷,疑似角(外)城西南側稜堡殘蹟,約長15.15公尺,高5.4公尺,側立面呈梯形,下寬上窄,城厚不詳;另五、六兩段,前者是安龍壇東北面圍牆與國勝路67號為界,約長7.63公尺,高1.81公尺,城厚不詳,牆上開有葫蘆形門洞,觀構造用磚之尺寸、灰漿推測似非台灣城殘蹟;後者乃國勝路75號前之外圍牆,約長3.18公尺,高2公尺,厚0.32公尺,多為花台所掩,難以窺其全貌。綜上所述,城殘蹟受限其夾於二宅間,縫隙狹小,無法容身測度其長、厚,未盡之處尚待進一步調查。 一~日08:30~17:30 395000000A 120.160703 23.001904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82號 886-6-2267348
61287289 v_228 C1_395000000A_000228 原安平港導流堤南堤 昭和6年(西元1931年),擬於舊港南方1公里,切割鯤鯓半島連接新運河,開築安平新港,昭和10年10月開工,經2年5個月,於昭和13年3月竣工。 安平舊港口海岸,皆是砂質形成地,大雨時洪水由上流帶土砂流下,受台灣海峽風浪抵滯,沈積而為細長沙洲,距離現在海事學校二公里的海外,形成左右沙洲,南至臺南市下鯤鯓,北連新豐郡安順庄(現安南區),雖成港灣,因四季風浪洪水變化異常,兩處通水處(即舊安平港口)隔水闊約西百公尺,而港口全為淺者沙洲,常起波浪。 其間雖有水道,但潮汐時最淺處只不過一公尺左右,且時起變化,風浪後水路位置全變,原有舊港口直線向東通至臺南市舊運河,受土砂之堆積,於滿潮時小舟難行,最後成為臺南市排水溝。 舊運河之咽喉鹽水溪下流至港口間每受洪水流砂堆積,阻塞舟路,運河之價值大失。乃從事港口改良,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新運河開鑿,籌建新港口,至大正十三年竣工。在改良工事時,因為工程關係,改築堤防阻塞水道,使其與鹽水溪斷緣,但又遭洪水危害,至麻黃林一帶,被鹽水溪之流砂埋沒,淤積為浮陸,因此舊港已不成港口,終不適船舶之出入。 安平港價值已完全喪失,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擬於舊港南方一公里,切割鯤鯓半島連接新運河,開築安平新港,昭和十年十月開工,經二年五個月,於昭和十三年三月竣工。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比舊港口的水深,低潮時水深三公尺,新港幅員一百公尺,臺南、澎湖間航行的貨客機帆船及船舶,在干潮時可自由出入。港口南北岸興建有水路護岸,岸端為長160公尺導流堤二條,南北導流堤前端設標識燈。 從此新港取代舊港,暫時恢復安平港原有威勢,但是位於新港北端的鹽水溪河沙淤塞與河床變動,成為安平港及安平繁榮之致命禍源。每當雨季洪水氾濫,大量淤砂挾至下游,河口填成一片浮陸,至一九四七年,河道南侵二十餘公尺,幾將安平切成兩斷,新港口與運河淤成淺溝,不但大型船舶無法入港,小型漁舟也只能於漲潮時進出,安平由國內外港貨吞吐之盛市變成蕭條冷落之小村,安平港也由船舶雲集之海港變成小型漁舟出入之淺水道,自此安平港與安平盛勢一蹶不振。 安平港係為臺南市唯一吞吐港,港市興衰關係臺南市繁榮,一九四九年,由高雄港務局負貴派船挖泥浚深,但是效果不佳。僅能維持五十噸以下船舶出入,外海泥砂淤塞越來越嚴重,長久以後將成廢港,整建安平港乃今日繁榮臺南市急待進行之工作。 安平地形演變 臺南附近海岸,由荷蘭時期起,經鄭成功至清道光二年約二百年之期間,安平是和臺灣本島不相連接的小島,安平與臺南海岸之間海面,當時稱為臺江灣,古代大型艦船均能進出,水深約在五~六公尺左右。 安平為一連串沙洲之一,原名一鯤鯓,安平以南至現在之二仁溪口附近,另有六個沙洲,七個沙洲各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安平以北隔一水道,與北線尾沙洲相望,此水道為進入臺江灣之要道,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扼守。北線尾之北,隔鹿耳門與隙行港沙洲相望,亦為進入臺江灣要口。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149380 22.986472 03 2012/09/26 12:00:00 台南市安平區舊安平港海邊 886-6-2213597 安平港
61287290 v_229 C1_395000000A_000229 安平海頭社魏宅 安平海頭社魏宅為安平現存此類民宅之佼佼者,住宅在原來海頭社,文龍殿廟埕之左前方,面積只有約十六坪左右。在台灣傳統的民宅中,不管是三合院或者是四合院都有兩側護龍。而「單伸手」名稱乃指只有單側護龍的住宅。形成安平這種相當特殊住宅的原因有二:1.土地的狹窄沒有辦法興建大的宅院。2.住民的經濟能力有限,但又希望能夠擁有合院形式的宅第空間之下的一種折衷辦法。 電洽 395000000A 120.162919 23.002087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21巷16弄6號 886-6-2290313
61287291 v_230 C1_395000000A_000230 運河博物館(原台南安平海關) 同治三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美、德等國外商開始到府城發展、並於安平與五條港區開設洋行、逐漸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霸權,隨著開放貿易、外國傳教士也到府城傳教、他們在台南建教堂、辦學校、設醫療所,也引進新教育、西方醫學、科學等觀念,加速府城現代化。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頒布渡海禁令,僅准漳泉人士做有限度的移民,不准攜眷,且出入港口限於福建廈門與台南鹿耳門對渡,這一來使得台灣的整體發展減緩,但是相對的使台南一枝獨秀,後來,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台南成為全台最繁榮的城市。安平海關即是時代當下的產物和對外窗口。 同治三年,安平海關建造完成,並正式開港,英、美、德等國外商開始到府城發展,並於安平與五條港區開設洋行,逐漸掌握台灣對外貿易的霸權,隨著開放貿易,外國傳教士也到府城傳教,他們在台南建教堂、辦學校、設醫療所,也引進新教育、西方醫學、科學等觀念,加速府城現代化。 位於台南運河安億橋旁廣四預定地上的安平海關現址,於一九二六年興建完成。古運河的商業發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安平海關見證運河歷史,海關前的兩棵老榕樹樹齡有八十年,屋後的榕樹樹齡更達九十年,是安平居民永遠的生活記憶。 一~五09:00~18:00 六~日09:00~22:00 395000000A 120.163881 22.998427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安平路97-15號 886-6-2203808 台南安平海關
61287292 v_231 C1_395000000A_000231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安平何傳祖厝是安平延平街(台灣第一街)上極為特殊的一棟古厝,其原為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家族的祖厝,建於日大正年間(西元1920年代);1970年代,畫家席德進曾居住於此作畫,西元1995年延平街面臨拆除,此屋曾為保存論戰之重要據點,並且以「台灣屋」重新命名,成為藝文空間。西元1999年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與何家協議,將其改為「安平文化資產館」,作為展示安平文化資產之重要窗口。 安平何傳祖厝為街屋型制之住宅,面寬狹小,建築樓高二樓,中間以小而陡之樓梯相連,極為特殊。立面為三開間,屋簷以山牆為頂,置有類似勳章之裝飾,牆面以米黃色之洗石子為建材,窗戶分隔與階狀山牆均帶有一九二O年代藝術裝飾風格之特質。 整棟古厝從街道往內退縮,形成一小庭院,在整條街道上獨樹一格。 電洽 395000000A 120.162465 22.998869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延平街86號 886-6-2206799 台灣屋、安平文化資產館
61287293 v_232 C1_395000000A_000232 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 西元1899年(日明治32年)日政府實施食鹽專賣,西元1901年(日明治34年)五月設專賣局。1919年(日大正8年)六月設立台灣製鹽株式會社獨占煎熬製鹽。日治時期,台南地區的鹽務場,共有四個,包括安平、鹽埕、安順、灣裡四區,早期是屬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鹽務課所屬。其中安平支局於大正11年設立,並且還分別成立安平出張所、灣裡鹽分室、鹽埕鹽份室、安順鹽份室;二戰後,則都改名為台鹽鹽務場。安平出張,根據記載,建物興建最晚的年代,可能是大正11年,也就是1922年,根據「台灣鹽專賣志」記載,當時台灣總督府鹽務課,在四月設立專賣局安平支局,十一月下設安平出張所,十二月還成立安平分室。 當時的建築群,緊鄰出張所的是製鹽試驗工廠,和真空蒸餾塔工廠,還有高大的煙囪,出張所後則是倉庫群。目前,已經全部改建為宿舍區,僅剩出張所一棟。 出張所的建物,也從中一分為二,一邊荒廢,一邊住人;而其日式西洋風味的建築格式,還保存得很完整,木結構中空屋架,外牆是洋式雨淋板;屋頂下通光板的成排木造托架,顯出建物不凡架勢。 建物的風格,認為更早期是公共建築,研究室或辦公室之類,後來才改為宿舍使用。 預約開放 395000000A 120.156392 23.002550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96號 886-6-2290313
61287294 v_233 C1_395000000A_000233 安平盧經堂厝 安平王城西盧宅是安平最重要的古宅之一,為清領時期安平富商盧經堂之宅。盧氏當年先賣油燈起家,曾任職英國洋行,亦曾至嘉義從事糖業,因盧氏身材高大,被稱為「鎬旗」,故安平俚語有「有鎬旗富,無鎬旗厝」以形容其宅之大。此宅興建年代說法不一,據建築材料及形式以及當年盧氏經商寶號木扁「豐源」上之壬寅年號推論,應是日明治年間所建。 安平盧宅現存為四合院,為漢人居住單元之代表性建築。建築前埕尚有一牆門,門額書有「屏山帶水」及「座對薰風」為安平地區最精美的牆門之一。前廳木構精美,門尚有「范陽衍慶」堂號,內懸「豐源」商號匾。正廳供奉祖先牌位,並有盧經堂遺像,正廳兩側房間設有夾層,頗為別緻。   第一進左右山牆之劍獅更有古貌。兩進之間之伸手為平頂形式,與安平地區一般民宅不太一樣。另外,東側庭園之圍牆亦有美麗之磚砌圖案。 電洽 395000000A 120.160148 23.000323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安平區安平路802號 886-6-2213597
61287295 v_234 C1_395000000A_000234 原台南大正公園 日明治44年(1911年),台南市實施市區改正,受當時國際建築思潮影響,提出劃設有西門、東門、東門城、火車站前、民生綠園、後甲等圓環巴洛克式的都市計畫,開闢新式道路,周邊道路亦於焉成形。因園中原設有日人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故曾名為兒玉公園,該雕像已改換為孫中山雕像。 圓形平面,空間由兩個植有草皮、喬貫木的綠色環帶及圓形水泥平台所構成,平台周邊環繞水池。入口兩處設置有方圓形花台,表面洗石子門柱,表面洗石子粉刷為主。 平台入口階梯兩側設置有方圓形花台,表面洗石子處理為主,四面有線條及浮凸於台身之圓形圖案組成之鏈狀裝飾。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5472 22.992538 03 2012/09/26 12:00:00 台南市中山、民生、公園、中正、南門、開山、青年路交會處 886-6-2267151
61287296 v_235 C1_395000000A_000235 原林百貨店 末廣町商業街,一九三一年(日昭和六年)一月,工程開始設計,建築物基本上是鋼筋或鋼骨混凝土造,正面最少三樓最多大樓,是為台南市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之市街,其中最大兩家商店為林商店與小出商店。由於商業之興盛亦使本區有「銀座」之名。建築在日治未期曾遭受盟軍炮火猛烈轟擊,屋頂及部份樓板幾乎全毀,立面也有嚴重受損,二戰後加以修復,轉角原林商店曾作製鹽總廠、空軍單位及警察派出所等用途。 建築除中央高六層樓(雖其一向被稱為五層樓)外,其他沿街面基本上只有三層樓高,中央處順應都市計劃截角,女兒牆部份呈現出一種漸次下降之手法,頂部為飾帶環繞全棟建築。斜角部份,中央開方窗,兩側二至五層為圓洞處理,六層為方形開口。沿街面之各層均有水平雨庇,有些窗外則伸出小陽台,六層部份於窗台下並有出挑的板飾,內開五個圓洞,五樓餐廳部份則開八角窗。騎樓柱子之柱頭仍帶有紋樣之柱頭,但已不是標準的西方柱式,室內支柱則明顯有藝術裝飾風格。 尚未開放 395000000A 120.202602 22.991864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63號 886-6-2267151
61287297 v_236 C1_395000000A_000236 原台南神社事務所 建於日治時期1930年代(約與武德殿同期),位於原台南神社外苑(今忠義國小校園內),原應屬台南神社職員辦公用社務所之類的附屬建築(如:桃園神社社務所),後曾陸續作為忠義國小校長宿舍、忠義國小附設幼稚園校舍使用。 位於忠義國小內,用材造型同似武德殿,座南朝北,呈“」”形平面,外環繞「ㄇ」字型迴廊,一層樓高,屬鋼筋混凝土造,表面皆洗石子處理為主。整體由仿階條石洗石子基座、採仿木構造設計屋身及屋頂三部分所組成。南向立面有仿石條窗開口;室內有一小型集會空間。 請逕洽忠義國小 395000000A 120.202650 22.989710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2號 886-6-2222768
61287298 v_237 C1_395000000A_000237 大井頭 西元1683年,台灣、中國的商船開始頻繁往來。大井頭外的台江內海,泊船縱橫;岸上大井頭一帶則是行商雲集。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台灣縣八景之一。 乾隆以後,台江淤砂逐漸填海成陸,大井頭的港埠功能雖失,但因具飲水之利,市街發展並未受影響。甚且於「五條港」興起後,以其地利之便,商業反而更加興盛。 日治初期,大井之水的取用者仍然眾多,水質清涼甘冽。直到西元1915年,南市開通自來水,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二戰後,1965年,因拓寬民權路,大井井欄被拆除,井口加鑄鐵蓋,變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201664 22.995433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 886-6-2267151
61287299 v_238 C1_395000000A_000238 原台南刑務所官舍 位於永福路與和意街的舊臺南監獄宿舍群,日治時期稱臺南刑務所官舍區,官舍區形成於1903年,群落完整,後改為舊臺南監獄,監獄搬遷後,現由臺灣臺南監獄管理。 此區日式建築,興建年代從1906年到1930年代,各種建築形式都有,有如日式建築的博覽會,其中附設的的演武場,是台南市先後出現四座演武場中,包括以前民生綠園的武德殿、新豐郡武德殿、現存忠義國小內的武德殿,以及本區舊台南監獄宿舍群的台南刑務所要道館,是目前全國僅留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四處之一。 立面由基座、牆身、屋頂三部份構成,基座有柵條式通氣孔,外牆採用雨淋板,然有和式及洋式二種構造方式,大面積開窗,設遮陽板,屋脊以鬼瓦收頭,內有裝飾圖案,型式多樣。 請洽臺南監獄 395000000A 120.199673 22.988536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和意路16號 886-6-2267151
61287300 v_239 C1_395000000A_000239 原台南刑務所合宿 位於永福路與和意街的舊臺南監獄宿舍群,日治時期稱臺南刑務所官舍區,官舍區形成於1903年,群落完整,後改為舊臺南監獄,監獄搬遷後,現由臺灣臺南監獄管理。 此區日式建築,興建年代從1906年到1930年代,各種建築形式都有,有如日式建築的博覽會,其中附設的的演武場,是台南市先後出現四座演武場中,包括以前民生綠園的武德殿、新豐郡武德殿、現存忠義國小內的武德殿,以及本區舊台南監獄宿舍群的台南刑務所要道館,是目前全國僅留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四處之一。 請洽臺南監獄 395000000A 120.198359 22.988897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一段33號 886-6-2267151
61287301 v_240 C1_395000000A_000240 原台南山林事務所 日明治三十五年(一九O二年),台灣總督府殖產部成立林務課,並且在台南成立樹苗養成所,興建年代為一九二五年,負責培育管理林產,原台南山林事務所於日昭和六年(一九四二年)合併曾文溪森林治水所,改名為台南山林事務所,二年後再改名為「台南州產業部林務課」;戰後初期改稱南農林區管理處,再改為台灣省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台南工作站,後來工作站搬遷,此建築由市府接管至今,進行整修,已於民國九十年(二O O一年)完成,作為孔廟文化園區旅遊資訊中心。 位於友愛街與中正路五巷交叉口,西側沿建築線設制約二米高圍牆,東為原台南州廳,北乃中區圖書館,三者共同形塑出中庭,園內綠草如茵,植有喬木樹株,其中兩株約莫三層樓高南洋杉,概於民國40年(1951)栽種,歷經多年風雨考驗,兩樹相距約三公尺,且同時向右彎曲,有緊緊相依之勢,在鄉里之間傳為美談,稱其為「夫妻樹」。 整體建築座南朝北,矩形平面,二層樓高,自外部觀察推測應屬混凝土加強磚造,四坡水斜屋頂面舖黑瓦,屋、垂脊鬼瓦收頭。表面洗石子處理基座、紅磚牆身、屋頂三部份所構成,外牆大面積開口處理,一樓為平拱窗,二樓改採圓拱窗,上有突出之飾帶。 南向立面左右對稱,一樓居中開口上方出挑有六個拖架,承接上方水簷板。東面為通往二樓之梯間,北面西側則為一樓主入口,直上方亦出挑甚深水平簷板。東、西面山牆氣窗出挑,自底部木條斜織網狀孔洞收通風換氣之效。 一~日07:30~21:00 395000000A 120.203643 22.990936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886-6-2218521
61287302 v_241 C1_395000000A_000241 金華府 金華府位於舊北勢街上,創建於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為當地許姓人士所建,主祀關帝及馬李兩王爺,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再修。歷年亦有修繕,但大抵保持原貌,為五條港五大族群許姓的守護廟,見證台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金華府前鄰街道,面寬及縱深均不大,但仍維持三川殿、拜殿及正殿三個層次的傳統格局,而其也是台南市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此名也表達了其屬於王爺廟宇之特質。 由於是屬於地方性之廟宇,所以外地信徒不多,因此金華府逐漸凋零,直到這兩年來才因北勢街,重新受人關注,而使得金華府再次引人注意。但因久未修繕建築呈現衰敗老舊之現象。正殿之中馬李兩王爺居前,文衡聖帝居後神像值得一觀。拜殿兩側之龍虎堵雖係後來整修之作,但仍簡樸有趣。 三川殿之牆堵泥塑大多已風化,但門釘及抱鼓石之古意仍在,破裂斑駁的地板也顯現出廟宇之歷史痕跡。 一~日08:00~17:00 395000000A 120.196996 22.997372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71號 886-6-2267151
61287303 v_242 C1_395000000A_000242 原台南州會 日治時期,台灣行政體制多次變更,大正9年(1920年)頒布州制,設台南州,州設州協議會,並官選協議員,為州知事諮詢機關。昭和10年(1935年),開始實施選舉制度,改協議會為州會,亦有別於協議會諮詢性質,為議決機關,州議員則官派民選各半。自昭和10年(1935年)以此作為議會建築,直至民國88年(1999)新議會落成後遷址,期間曾短暫閒置,目前則為攝影文化會館。昭和10年(1935)6月10日,因為州署(廳)原議事空間狹隘,於是與州署西側的庶民組合興建三層樓斜屋頂和二層樓平屋頂之鋼筋混凝土造建築。民國54年(1965)經第三屆第五屆大會決議將原有外觀修建,於第六屆第一次臨時大會始決定興工修建,新市議會的大門由原來的步廊下方改為中正路上,且於騎樓處擴建五層樓平屋頂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及六層高之樓梯間,遂為今日風貌。 本處位於中正路上,原台南州廳西側,座南朝北,三層樓高,四坡水斜屋頂,舖水泥瓦,R.C造建築。基地略呈三角形,平面配置為順應地形,於東側漸次退縮處理。外貌樸實,面寬規模約四開間,東側略窄,兩柱間以實牆處理,未設置開口,感覺厚重,與連續三個跨距,皆沿面寬開橫向長方形窗口之立面外牆,其表現輕盈,兩者形成強烈對比,立面不對稱平衡,另為方便州知事及官員進出,並有天橋連結。 二~五13:00~2100 六~日10:00~19:00 395000000A 120.203830 22.992136 01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3號 886-6-2267151
61287304 v_243 C1_395000000A_000243 廣安宮 米街廣安宮創建於清雍正初期,其址原位於明寧靖王府鼓樓與開基武廟之鼓樓相呼應,因所在之米街(今新美街)為當時重要街道,廣安宮也因而香火鼎盛。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擴寬,致使廟宇北移至現址,與共善堂邢王爺合祀,廟埕也發展成府城著名的石精臼小吃,由於現石精臼已廢除,而廣安宮也有重建之議,並且已搬至臨時行館,舊廟宇成閒置狀況。 廣安宮舊廟由三川殿、拜殿及正殿組成,拜亭以洗石子為支撐,上為馬背屋頂,三川殿有相當精緻的木構、石構及裝修,然因長久煙燻,以呈泛黑情況,而因廟方有重建之意,故目前並無維修計畫。 正殿為燕尾形式,但神像已全部搬至行館。兩側廂房直接緊鄰廟宇,主體正面採西式之山牆上,有花草圖騰,北側也尚存古老之香爐一座,此廟宇因係日治時期遷建之作,故建築中呈現閩洋折衷風格,頗為特別。 尚未開放 395000000A 120.201673 22.997423 04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172號 886-6-2267151
61287305 v_244 C1_395000000A_000244 西市場 南市定古蹟「西市場」是日治時代台南最重要的商業建築設施之一。 日人治臺之初,有感於臺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乃著手興建新的市場,西市場即是當時臺南的商業建築建設。臺南西市場(第一代)建於日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原為木造建築,位於當時之西門町。臺南西市場是當時南台灣最大之市場,販賣各種雜貨及新鮮貨品,一共有數十個攤位。台南人俗稱其為「大菜市」。日大正9年(西元1902年),因風害損毀而重建。現存之鋼筋混凝土建築本體是第二代建築,於大正元年(1912年)12月完工,使用至今。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日人為了增進銀座之商業,乃於西市場周圍建築店舖,稱為「淺草商場」,商場內有各式商店,戰後,西市場與西門市場曾經繼續風光一陣子,目前已沒落。 在經歷近百年的轉變,由日治時期公設消費市場(零售市場)至戰後改稱西門市場,每一階段都存在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對台南之產業、人文、歷史,甚至整個台灣近代市場發展皆具有重大意義。 日人治台之初,有感於台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乃著手興建新的市場,西市場即是當時台南的商業建築建設。台南西市場建於日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位於當時之西門町。 台南西市場是當時南台灣最大之市場,販賣各種雜貨及新鮮貨品,一共有數十個攤位。台南人俗稱其為「大菜市」。日大正九年(1902年),因風害損毀而重建。日昭和八年(1933年),日人為了增進銀座之商業,乃於西市場周圍建築店舖,稱為「淺草商場」,商場內有各式商店,戰後,西市場與西門市場曾經繼續風光一陣子,目前已沒落。 本館建築為中央樓高兩層,兩翼為一層高的L型建築,從建築外部之式樣語彙而言,東、北兩翼主入口、中間次入口與主入口中央法國式屋頂是其中最主要之造型元素。北翼入口開方拱形門洞,兩旁各開一弧形窗,其上置有小牛腿做為裝飾,居中的弧形山牆較兩側水平女兒牆高且寬,並飾有拱心石為視覺焦點,其下並開一圓形氣窗,整體來說,主體部分並無太多裝飾;次要入口為三角形山牆,其上亦有拱心石,山牆兩旁飾以圓球,並無太多裝飾,但有半圓型開口。 台南西市場有著甚為宏大之建築外貌,屋頂為馬薩風格,上有老虎窗,入口有圓山牆,是當時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可惜今已不存。    日昭和年間所見之商場則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柱樑外露,目前尚存部分,仔細觀察仍可看出一些昔日風采,在全市各日治時期市場均拆除重建之際,台南西市場之歷史意義尤為特別。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198259 22.994111 03 2012/09/26 12:00:00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中正路、正興街與國華街街廓內 886-6-2267151
61287306 v_245 C1_395000000A_000245 原廣陞樓 酒樓是台灣日治時期娛樂世界中一種相當特殊之文化,以臺北之大稻程最為出名,在臺南市方面,日治時期之酒樓除了新町附近之南華與松金樓外,市區西門町之寶美樓與明治町之廣陞樓規模亦大。廣陞樓興建年代較早,原為高氏家族出資興建。後因戰爭時局不安定,酒樓經營不佳,乃將建築抵押給台南信用組合(台南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前身)。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左右,信用組合主席盧世澤先生與朋友共同出資買下此屋,並於二戰後,將建築租予中航(C.A.T),現為盧氏住宅。此棟建築曾於西元1968年進行整修,保存原有立面之磚牆,而將室內加強磚造及木造樓板之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建築特色 正立面為主要特色,由四根壁柱將立面分為三等分,壁柱主要建材為十三勾面磚,柱身以洗石子裝飾,二、三樓貼紫白相間的方形瓷磚。中央入口處上方有弧形小陽台,三、四樓則是長方形陽台,位於三樓女兒牆壁面裝飾有浮雕。 現為私宅 395000000A 120.201593 22.999471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成功路285巷3號 886-6-2267151
61287307 v_246 C1_395000000A_000246 原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 日治時期日本成立各種農業產品運銷組織,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於西市場設置香蕉倉庫,以利運銷,本倉庫有冷藏、加溫等設施。二戰後為台南市農會管理,直至青果市場遷移他處才廢置,現空間猶存,見證此一商業過程。 平行西市場南翼,一字型平面,磚造一層樓高,雙坡水斜屋頂,兩者以近四米走道相串聯。整體配置因應空間機能,約以市場柱距為準對齊,設方形柱承接上方楣樑,支撐節點有補強鐵件的木作西式桁架。柱間開口裝設四扇木作門板。 一~日00:00~24:00 395000000A 120.198389 22.993222 03 2012/09/26 12:00:00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中正路、正興街與國華街街廓內 886-6-2267151
61287308 v_247 C1_395000000A_000247 原台南高女學校本館 原台南高等女學校本館現今台南女中 請洽學校 395000000A 120.206620 22.987331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大埔街97號 886-6-2215046
61287309 v_248 C1_395000000A_000248 原台南刑務所要道館 位於永福路與和意街的舊台南監獄宿舍群,日治時期稱台南刑務所官舍區,官舍區形成於一九O三年,群落完整,後改為舊台南監獄,監獄搬遷後,現由台灣台南監獄管理。  宿舍區範圍廣及三分之一街廓,包括獨棟典獄長官舍、台南刑務所要道館、醫務所及各級官員宿舍,北側建築年代最早,興建於一九O六年。 .  此區日式建築,興建年代從一九O六年到一九三O年代,各種建築形式都有,有如日式建築的博覽會,其中附設的的演武場,是台南市先後出現四座演武場中,包括以前民生綠園的武德殿、新豐郡武德殿、現存忠義國小內的武德殿,以及本區舊台南監獄宿舍群的台南刑務所要道館,是目前全國僅留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四處之一。 台南刑務所附設演武場「台南刑務所要道館」,為木構造日式武道場,東側為入口門廊,西側為柔、劍道使用的演武場,南側有浴場等附屬空間。室內空間目前分隔六戶,成為退休司法人宿舍,外貌部分雖有增建物遮蔽,但主體建築仍保持完整。 請洽臺南監獄 395000000A 120.198694 22.988741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一段233巷21號 886-6-2267151
61287310 v_249 C1_395000000A_000249 原台南師範學校本館 台南師範學院創建於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當時校舍設於三山國王廟,後因故停辦。一九一八年七月,日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台南設分校,並借用赤嵌樓及其內部陸軍衛戌病院之建築做為臨時校舍,招收八十名學生於同年八月舉行開校式。一九一九年隨著台灣教育令之實施改名為台灣總督府台南師範學校,增設預科並遷移到桶盤淺新址,一九二二年位於新址之本館落成。 台南師範學院行政及教學大樓,南師師生慣稱紅樓,建築在造型風格方面,此棟建築雖然應用紅磚作為主要建材,但其並不像一九一0年代之紅磚建築有繁複之歷史式樣,而是直接了當的把必要之開口部留設出來,走廊磚造欄杆為格子處理,再作白色粉飾,而欄杆與平拱之間則有一菱形之裝飾,而全棟建築其他裝飾均極樸素,綜觀全棟建築,應稱為一九二0年代以後代表之紅磚折衷式樣。 建築特色台南師範學校的本館是座巍峨屹立的紅磚三層大樓校舍,終戰前稱為本館,終戰後師生慣稱紅樓。整棟紅樓空間形態非常接近雙十形,於東西長軸南向設有走廊,於北向兩短軸之間亦有走廊,採用平拱之形式。 建築物之正中央於北向入口處稍為突出作為玄關。綜觀全棟建築,以紅磚為主要建材,極為樸素大方實用,應屬一九二○年代磚造校舍折衷式樣。 請洽學校 395000000A 120.208108 22.985207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886-6-2133111
61287311 v_250 C1_395000000A_000250 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 嘉南農田水利會辦公大樓為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所建歷史性建築末期之作。嘉南農田水利會創立之初,稱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當時組合之事務所設於嘉義郡嘉義街,一直到一九O九年(日明治四十二年)才遷移到台南廳內。一九四O年(日昭和十五年),由於業務不斷擴張,決定覓址重建。 綜觀此棟建築之風貌,雖其式樣上屬現代建築雛形,且有因應內部機能而形成之塊體組合,然其厚重之勾縫仿石砌外牆、壁柱、內部圓柱柱頭以及樑底各種花式線腳與渦卷托樑均仍可見到歷史式樣建築之影響,只不過這些元素均不是此建築之主導特徵。機能性之發展與逐漸簡潔之構成,使嘉南農田水利會成為台灣日治時期建築在造型式樣上邁向現代主義之重要過渡作品。 在造型式樣上,嘉南農田水利會已經擺脫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強調對稱處理、具有紀念性尺度之特性,亦沒有歷史式樣建築明顯之屋身、屋頂及基座之三段式構成,整個建築重視的是由內部機能發展而出之塊體組合。同時期興建的台中教化會館及高雄州商工獎勵館在建築造型構成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量體組台上,此建築很明顯的是由南北向之長翼、東西向之短翼及西北角之樓梯間三個量體所組成。其中雖然長翼北向有七根,短翼西向有五根簡化柱頭之壁柱,但是對於整個建築物之由量體主導之造型並無影響。這些壁柱之柱頭並非西方古典建築中的任何標準柱式,上有小渦卷,下為折線飾。短翼三樓大禮堂屋頂採用衍架系統,在外觀上為科屋頂,使以平屋頂為主之此棟建築更添一份變化。西北角之主要樓梯在造型上明顯的突出,而其上之旗座亦構成視覺上之一個焦點。 請洽水利會 395000000A 120.205117 22.990793 03 2012/09/26 12:00:00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5號 886-6-2200622
總共 382 筆,顯示第 201 到第 2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