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s://data.hsinchu.gov.tw/OpenData/GetFile.aspx?GUID=7411773c-2594-4f4b-8543-fff3764bc2bd&FM=json on Tue Mar 03 2015 19:26:59 GMT+0800 (CST) ; title: 新竹縣旅遊_主題文化之旅 ; 聯絡人姓名: 楊姍儒 ; 聯絡人電話: (03)5518101#2754 ; 聯絡人電子郵件: 10008048@hchg.gov.tw ; 聯絡人傳真: (03)5587472 ; 分類: 休閒旅遊 ; 主要欄位說明: 名稱、簡介、位置地址、地圖座標、聯絡電話、開放時間、交通資訊、類別 ; 資料集提供機關: 交通旅遊處 ; 資料集提供機關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10號 ; 收錄期間起迄: 2014/1/1 ~ 2014/4/16 ; 更新頻率: 不定期 ; 最後更新時間: 2014/12/22 15:31

名稱 簡介 位置地址 地圖座標 聯絡電話 開放時間 交通資訊 類別
31519908 蓮華寺 清光緒三年竹塹知縣李慎彝途經蓮華寺現址,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讚地靈,乃授意鄉紳建廟。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1878年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主祀觀世音菩薩。1895年台灣割讓與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廟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蕪。迨1904年賴鄉紳林榮和、林祺富、楊慶雲等發起重建,香火隨之興盛。民國四十八年,由修慧法師接任住持,一本佛心,銳意整頓環境,整修大殿及房舍等處,維持古風,遂使該寺煥然一新,成為竹北暨遠近信徒朝拜之聖地。 蓮華寺整體為二殿二廊二橫屋的規模,主體建築於戰亂中遭受破壞,經後代重修,而成今日樣貌。綜觀蓮華寺之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且是地區性信仰文化的整合中心,對於地區性文化之研究是極好的素材。 新竹縣竹北市十興里10鄰39號 121.036245°E 24.827112°N 886-3-5501342 未提供 1.開車: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芎林方向=>自強北路左轉(往新埔方向)直行=>於普善巷即可抵達蓮華寺(全程約2公里)。 2.搭車:搭火車=>新竹火車站下=>轉搭新竹客運往新埔、關西、六福村的班車=>於蓮華寺站下,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蓮華寺。 古蹟文化
31519909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大夫第原是林先坤所創之祠堂,稱為「善慶堂」,後因林先坤在林爽文事件時,曾組織義民軍保衛鄉土,助官軍平亂,又建立義塚,建立義民廟並捐施祭田、造橋等種種公益事蹟。其三子林國寶亦積極參加地方公益,曾贊襄竹塹修城之事,於嘉慶二十三年稟請朝廷追封其二代奉直大夫,經獲恩准,先坤公封為奉直大夫。根據林姓家族描述:當年林國寶隆重的奉旨還鄉,孟冬之時,在林氏公廳「善慶堂」舉行大典,將封贈聖旨奉旨於慶善堂內聖旨樓,慶善堂因此改名為大夫第。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三鄰20號 121.024917°E 24.810217°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高鐵方向走光明六路東一段,至自強南路右轉後直行至文興路,至嘉豐二街右轉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10 竹北通德堂 竹北通德堂為一堂四橫屋之傳統客家建築,整體配置為長方形,前有禾埕,後有果園,並有水圳圍繞,左右兩邊則為鄭家之菜園。堂屋有圍牆區分內外,天井為水泥鋪面,立面以斗子砌牆為主,作工精緻,傍晚時陽光照射牆面,色澤十分美麗。 室內為傳統客家使用方式,正身明間為廳下空間,擺設莊重,不失為家族之公廳。左右則為居住空間及灶下,右橫屋多為穀倉空間。目前鄭家後代還在管理當中,建築格局完整作工講究、樸實無華。 新竹縣竹北市東興路一段693巷31號 121.04761°E 24.80913°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下竹北交流道,往高鐵方向接光明六路東一段及二段接東興路,再直行過東海一街後,於巷子左轉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11 竹北泉州厝汾陽堂 竹北汾陽堂是民國四十年代農村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有別於六家地區的家族住宅,這是一座典型的農村合院,規模為一堂二橫,外有圍牆區隔,牆身為紅磚砌造,是當年政府發展經濟,推動農業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農民的生活因而獲得改善,留下實體見證。 竹北汾陽堂位於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民國九十三年新竹縣政府在鹿場斗崙一帶,進行都市更新,實施台科大區段徵收,由於汾陽堂之三合院建築結構完整而在竹北都市計畫案中被保留下來,並畫定為公園用地。 為保存此建築,原所有權人積極奔走,經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 審查結果,具有文化資產價值,2007年公告登錄竹北汾陽堂為歷史建築。 泉州厝位於竹北的鹿場里,最早是道卡斯人狩獵之地,後有泉州人到此開墾,並由饒平林氏承墾此區,而逐漸成為客家村落。老地名留下過去泉州人在此居住的訊息。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2-1號 121.01692°E 24.816705°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光明六路縣府方向,至縣政二路左轉直行,至科大一路右轉直行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58 竹北泉州厝汾陽堂 竹北汾陽堂是民國四十年代農村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有別於六家地區的家族住宅,這是一座典型的農村合院,規模為一堂二橫,外有圍牆區隔,牆身為紅磚砌造,是當年政府發展經濟,推動農業改革,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農民的生活因而獲得改善,留下實體見證。 竹北汾陽堂位於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民國九十三年新竹縣政府在鹿場斗崙一帶,進行都市更新,實施台科大區段徵收,由於汾陽堂之三合院建築結構完整而在竹北都市計畫案中被保留下來,並畫定為公園用地。 為保存此建築,原所有權人積極奔走,經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 審查結果,具有文化資產價值,2007年公告登錄竹北汾陽堂為歷史建築。 泉州厝位於竹北的鹿場里,最早是道卡斯人狩獵之地,後有泉州人到此開墾,並由饒平林氏承墾此區,而逐漸成為客家村落。老地名留下過去泉州人在此居住的訊息。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泉州厝2-1號 121.01692°E 24.816705°N 886-3-5510201 未提供 中山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下往光明六路縣府方向,至縣政二路左轉直行,至科大一路右轉直行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59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文化局前身是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成立,在八十九年一月改制為新竹縣文化局。公共藝術是一大特色,擷取傳統及現代文化的精華,賦予具體及抽像形體,如石筆、晨鐘、溝通、河圖洛書及一系列農村群像,展現多元文化的風采,建築物運用客家土樓的建築型式,將圍壟屋、圓樓、合院、庭院等傳統空間形式與秩序加以轉化,使其具有傳統地域色彩,再融合西方西式建築及舞台設計技術,是一座具有文化性、休閒性、典藏性、資訊性等多元化功能的文化局。 全局主要由演藝廳、圖書館、美術館及縣史館等四個單元構成,以客家族群文化特色及聚落型態組成的地下一樓地上三層樓複合式建築物。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121.0125°E 24.830277°N 886-3-5510201 未提供 ●開車: 1.自行開車: 若行走北二高(福爾摩莎高速公路),請於竹林交流道下,往竹北芎林方向約六公里路程,即可到達竹北。 2.若行走省道台一線,請於竹北光明六路往縣政府方向行駛,遇縣政九路(台銀.家樂福交叉口)左邊即可到達。 3.若行走一高(中山高速公路),請於竹北交流道下,依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位置圖指示至文化局即可,路程約三分鐘 古蹟文化
31519960 縣定古蹟‧采田福地 采田福地舊稱竹塹社公館,為平埔族道卡斯竹塹社的七姓公廳,因主祀土地神(番王爺),故亦稱為「番仔伯公」,本古蹟可謂是平埔族竹塹社僅存的見證。光緒二年(1876),由土目廖安邦、通事錢玉來主持重建,原定的建築規模為「正身三間,落廒橫屋四間」。但因為建造經費短缺,所以次年向漢人借貸銀錢,後由錢玉來賠還,再用館前曠地抵償,才恢復舊觀。采田福地之名取「義取食租,番從采田」之義,取名為「采田福地」,希望後人不忘祖。平時有附近民眾前往燒香,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為祭祖的日子,可惜以往用母語請神、生食豬肉、走田(競走)的習俗已失,殊為可惜,僅留下這座古蹟作為原住民歷史的證物。 門楣上安方形門簪,篆刻「長春」、「文光」,上有金字橫額題「採田福地」四字。廟內白灰牆壁與卵石牆基,給人粗曠簡樸的映像,中央供奉「番釐保障」地神富媼﹝潘王爺﹞,右側為祀七姓祖先牌位,神龕上懸掛御祀「特封 義勇可嘉」扁,突顯本建築的地位;兩側空間目前則作為祭祀公業辦公使用。 建物年代久遠,曾作多次維修均能顧及原有建物格局及樣式,僅進行抽換及修補,並開放外界參觀研究。 新竹縣竹北巿中正西路219巷38號 120.99761°E 24.84196°N 886-3-5510201(新竹縣文化局)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光明路右轉中華路→左接中正西路經竹北國中行約200公尺,左轉進入小巷即抵。 ●搭車: 1.新竹客運→新竹火車前搭往新港,在新社站下車,循指標即抵。 2.縱貫線火車→竹北站下車,沿中正東路→中正西路步行約1.5公里即抵。 古蹟文化
31519961 縣定古蹟‧問禮堂 歷史沿革   竹北六家舊名為六張犁,其地名起源於墾成地之面積,以每五甲為一張犛計,意即有三十甲的耕地之處,故名為六張犛,大正九年(1920)時改稱為六家。此地在漢人未入墾前稱為「霧崙毛毛荒埔」。乾隆二年(1737)泉州晉江周家來到此地開墾,乾隆十四年(1749)竹塹社平埔族亦移此荒埔,並建立東興社。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又有饒平人林欽堂、林孫彰、率林居震、林先坤從鹿港移墾六張犛,築六張犛圳,大肆墾殖。後返鄉邀林孫服、林孫壇入墾,創建善慶堂,而建立竹北六家林家的基業。  林先坤憑其才幹與努力,團結宗族力量,經營六家的開發,很快地便從佃戶身份,躍昇為小租戶的地主地位。由於其熱心公益,社會地位日昇,在林爽文之亂時,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民軍保衛鄉土,並助清軍平亂,因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亦頗能承其父之風,在竹塹城改建之時,出錢出力幫了很多忙,並於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後更與其祖衡山公、其父先坤公同獲「奉直大夫」的誥封,為林家增添不少榮耀與名望。  問禮堂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其興築緣於道光十一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繩褒(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故於次年擇地建問禮堂,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完成後與大夫第合稱南北雙廳,並作為林家的議事公廳。林秋華中武舉人之後對地方之開發功績卓著,道光十三年集資設隘開拓九芎林、三重埔等地,道光中期之後又往墾噶瑪蘭,多至數百甲,其後裔均在宜蘭發展,當地亦有民居堂號問禮堂者,均為林家之後代。 建築風格   問禮堂在格局上可說是三堂四橫的大宅院,但整體上是由一個四合院所構成,兩旁加建橫屋,合院後方再加一座五開間的房屋,稱為枕頭槓。合院中間有一個天井,為前堂與正堂的中介空間,左右的南北廂與橫屋間也有天井,以達到通風採光的功能。在構造上問禮堂可說反映出客家建築的特色,在牆身部份,底部下段以卵石勒牆腳,上以一層灰磚收邊,再承接土埆磚牆,外表塗上一層白色灰泥,具簡樸的性格。問禮堂於民國九十一年整修完成,恢復原有的規模,整體顯得十分宏偉。   問禮堂後方,為一座石造小祠,其內供奉的是朱阿羅的牌位,又稱為「朱羅伯公」。朱阿羅為林先坤之僕人,一生追隨林先坤建立六張犁家業,事主甚忠,於乾隆末年死於閩粵械鬥,林家人為感念其忠勇,特地將其衣冠葬於此地並建小祠祭祀,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問禮堂前為一個大禾埕,是全聚落曬稻子的廣場,並與大夫第共同圍塑這個開放空間,因此,問禮堂可說是林姓聚落的中心。目前禾埕前方仍保留旗竿座,經過一百多年的環境變遷,也只能透過環境所遺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感受當時林家叱吒風雲的場面了。 新竹縣竹北巿六家區東平里4鄰六家24號 121.02452°E 24.81069°N 886-3-5510201 未提供 ●開車:下竹北交流道→沿120縣道至六家→循嘉興路即抵。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新竹客運搭往芎林班車,在六家站下車。 古蹟文化
31519964 六家‧林家祠 林家祠的建立,淵源於林家次聖公嘗的設置,林先坤在乾隆年間,聯合族人組織林次聖嘗會。1790(清乾隆55)年購買第一筆土地在六張犁,作為次聖公祭田。此後又續買六張犁庄、國九十五年新竹縣政府將林家祠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指定的理由為祠堂內主祀林姓列祖列宗,亦祭祀媽祖與義民爺,每年春秋二祭,充分表現出客家族群敬祖睦宗之文化特色,林家祠無論是歷史、文化、建築格局與工藝上均具特色,具保存價值。 .修復過程: 民國八十八年因縣治二期都市計畫之進行,六張犁聚落劃為民俗公園用地,並進行區域徵收作業,林家祠徵收為新竹縣政府財產,但為保留客家文化,聚落內之老舊建物全數保存,林家祠仍作為祠堂之用。惟祠堂徵收之後,因乏人管理維護,致使加速祠堂之毀損,至民國九十三年,祠內漏水及白蟻嚴重為害,經新竹縣文化局向客委會爭取維護經費,進行保護措施及局部屋面拆卸工作,於九十四年十二月完工。 本古蹟因年久失修,經客家委員會補助經費,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並於民國九十九年二月由鋼成營造有限公司修復完工。 新竹縣竹北市東平里2鄰16號 121.02361°E 24.81111°N 未提供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右轉嘉興路→通雙桂橋即抵,全程約1.7公里。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芎林,在六家站下車→前行過雙桂橋左轉即抵。 古蹟文化
31519977 竹北六張犁忠孝堂 民俗公園忠孝堂位於東平里18號,具有百年歷史,原為老屋彭城公派下所有,後轉讓林先坤第六房派下,為前縣長林光華先生祖宅,日治時期因風水考量於原圍牆內加建一道圍牆,成兩道圍牆的形式,正廳保留原有格局,但左右橫屋均以改建。 新竹縣竹北市中興里3鄰18號 121.02413°E 24.81148°N 886-3-5515919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右轉嘉興路→通雙桂橋即抵,全程約1.7公里。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芎林,在六家站下車→前行過雙桂橋左轉即抵。 古蹟文化
31519978 夕照山荷‧蓮花寺 座落鳳山崎山山腳處,主祀觀世音菩薩。因此地的地勢很像蓮花座,所以將廟名取為「蓮花」。外觀莊嚴樸實,廟宇前除了有雅致的小橋流水與蓮花池外,寺廟旁還有一座松樹林,內有著完善的野炊設備,適合全家同遊踏青。而站在寺廟前向北遠望,則可見觀音燈塔與香山全景。沿蓮花寺左方「鳳崎步道」拾級而上,兩側自然生態豐富、景致宜人,視野遼闊,為民眾一覽竹北市全景之美的絕佳去處。 新竹縣竹北市尚義里山腳蓮花路925號 120.961401°E 24.876704°N 886-3-5561805 未提供 ●開車: 國道1號竹北交流道下→光明六路→右轉縣政二路→左轉中正東路(118縣道)直行,續行中正西路→右轉鄉道竹73號(舊台15線),循指標右轉即可抵。 ●搭車: 搭乘新竹客運往蓮花寺班車下車後即可抵。 古蹟文化
31519979 朱羅伯公 民俗公園問禮堂後方的石造小祠,其內供奉朱阿羅牌位,又稱為「朱羅伯公」。朱阿羅為林先坤之僕人,一生追隨林先坤建立六張犁家業,事主甚忠,於乾隆末年死於閩粵械鬥,林家人為感念其忠勇,特地將其衣冠葬於此地並建小祠祭祀,林家後代至今仍定期祭拜。 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 121.026302°E 24.8118384°N 886-3-6580651#60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19980 空笙庭健康蔬食(竹北店) 這是一家以健康、素食為主的buffet餐廳。老闆是以推廣吃素食為理念而創辦了這家店。 新竹縣竹北市三民路277號 121.012607°E 24.8331761°N 886-3-5519102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19981 溪南湖口顯聖宮 位於鬧區中的顯聖宮廟貌巍峨,殿宇堂皇,入口有兩座古色古香的牌樓,穿過牌樓站在寬闊廟埕四望,兩旁是水泥房舍,戲臺位於兩座牌樓之間,在慶典時可供宴神娛人。三川門前有一對石獅鎮守,登上三川殿前廊,左右牆堵盡是所師們盡心雕飾的石雕藝術。跨過門檻,進人三川殿內,這裡是信徒入宮初拜殿;往中庭望去,在光影明暗的對映下,更覺正殿幽深神祕,肅穆莊嚴。左側殿設置辦事處,另與右側殿各祀岳飛、包公及信士祿位之神龕。過側殿左轉,面向正殿只覺輝煌華麗,處處顯得極為隆重用心。   主祀是聖母尊,左祀註生娘娘,右祀九天玄女。二樓則主祀觀音佛祖,配祀關帝、孔子,陳設簡單樸素。「顯聖宮」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為聖母千秋聖誕祭典,由轄區四鄉鎮信徒輪流辦理。 新竹縣湖口鄉愛勢村民生街120號 121.04753°E 24.90691°N 886-3-5992634 未提供 ●開車:中山高湖口交流道下→往湖口方向接台1號省道至老湖口→左轉中正路往湖口市區方向到底→右轉接民生街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31519982 縣定古蹟‧老湖口三元宮 湖口三元宮是老湖口地區的信仰中心,基本格局包括三川殿、過廊、左右護堂、中庭、正殿及左右耳房,其單護龍合院廟宇格局模式,廟旁即是著名的湖口老街,也是本縣的觀光勝地之一,廟內奉祀三官大帝、媽祖、觀音娘、伯公及註生娘娘等神,於九十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大湖口地區約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吸引大批客籍移民墾拓,而逐漸形成散村,老湖口由於位居山區與台地之間,而成為社群中心與貨物集散地。光緒十三年( 1887 )基隆到新竹間的鐵路開始興築,因行經湖口又在老湖口設站,光緒十九年通車後更為老湖口帶來商機,一時之間商業急遽成長而成為商業重鎮。 三元宮於民國九十年經縣府公告指定為新竹縣縣定古蹟。由於九二一大地震時,古蹟本體受到嚴重的傷害,部份牆體龜裂,屋瓦漏水,經縣府向內政部爭取修復經費,獲得內政部核定動支九二一社區重建更新基金全額補助辦理修護工程。 三元宮修護工程委託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監造,於九十一年十二月完成發包,工程於九十二年二月動工,至九十四年五月完工。 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278號 121.05855°E 24.8771°N 886-3-6580651 未提供 ●開車:中山高湖口交流道下→往湖口方向接台1號省道至老湖口→轉入湖口老街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湖口→湖鏡村下車→循指標約步行250公尺即抵。 古蹟文化
31519983 老湖口天主堂文物館 位於湖口老街旁的天主堂是在火車遷站之後,由義大利耶穌會滿思謙神父於1959年在原址所籌建。曾為湖口地區天主教信仰的中心,與老街另一端點的古蹟三元宮遙遙相對,共同見證老街一帶的發展史。 天主堂的洗石子牆面、彩色拼貼玻璃與拔尖的十字架為其建築立面主要元素,具有時代特色。1993年因停止所有教會活動,而廢棄,後經地方人士努力,配合閒置空間再利用方案,成為老湖口文物館是和在地社區緊密結合的最佳例證。 天主堂位於湖口老街端點之小丘上方,建築形式為傳統義大利式教堂,為湖口老街最醒目的地標之一。1993年時,因教友人數銳減,幼稚園也關閉,而耶穌會由於人手不足也退出了湖口。老湖口天主堂終於走入了歷史在民國82年結束了它階段性的地方使命。老湖口天主堂本幾已荒廢,近年因利用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提案,再加上天主教新竹教區在持續關懷地方人文環境發展的前提下,願意配合湖口老街歷史建築物之再造、社區總體營造之新生,重新整建,將老湖口天主堂作為天主教的文物館,成為新竹縣轄內觀光景點,並開放做為社區活動、文藝展覽及宗教藝術展之場所,注入社區新生命。 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108號 121.05519°E 24.87661°N 886-3-5695963 週一至週日,AM10:00~PM17:00,週二公休 ●開車: 可經由台一線省道經至→湖口老街到達或由中山高速公路湖口交流道下至→湖口老街到達。 ●搭車 1.火車:新竹車站、竹北站或新豐站下車,搭新竹客運往竹北→新豐→湖口。 2.客運:新竹客運新竹站往竹北→新豐→湖口。 古蹟文化
31519984 鳳山寺 鳳山寺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寺廟莊嚴宏麗,週邊景致優雅怡人,附近花木更是四時挺秀爭妍,登高一眺,鳳山崎之環山抱水景色,美景盡收眼底。 新竹縣湖口鄉波羅村新興路838巷101號 121.010762°E 24.8821169°N 886-3-598136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19985 鳳蓮宮 民國五十八年歲次庚戊由地方何姓施主捐獻廟基土地,並召集地方士紳磋商共襄盛舉募款籌建,成立鳳蓮宮觀音廟。由何友家先生為管理人。 本宮廟內主祀 觀世音菩薩,配祀五穀神農帝,註生娘娘, 延平郡王,福德正神,民國95年整修完竣後,廟旁增設文昌廳,內配祀文昌帝君,關聖帝君,文財神爺。 新竹縣新豐鄉建興路一段51巷58號 120.995666°E 24.871058°N 886-3-5595689 未提供 中山高 南下83公里處,由新豐/湖口交流道下右轉 →直走到底十字路口(士林電機大門)右轉 →過天橋接省道左轉台1省道,過新豐火車站再前行至建興路右轉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86 永寧宮 永寧宮位處新豐鄉重興村永寧街,附近交通便利,地理環境甚佳,廟宇座東向西,主祀玉皇大帝,從祀福德正神伯公伯婆,但因基地及財源有限,廟宇現仍維持原住民房式之建築。 新竹縣新豐鄉永寧街22號 120.985044°E 24.902689°N 886-3-5595680 未提供 中山高 南下83公里處,由新豐/湖口交流道下右轉 →直走到底十字路口(士林電機大門)右轉 →過天橋接省道左轉台1省道,過新豐火車站再前行至建興路右轉,走建興路一段二段後接新庄路左轉,再接永寧路可達 古蹟文化
31519987 百年香火‧池府王爺廟 池府王爺廟又稱池和宮,其建築採門庭採用中國傳統式的山門造型,以及重簷歇山式的屋簷,三川殿的左右兩側有八角鐘樓與鼓樓閣,屋頂上也有許多龍、鳳與武將的剪黏藝術,廟的後方還有一座清幽的花園,可供民眾休閒遊憩,每逢王爺聖誕等節日,人聲鼎沸,香客絡繹不絕。 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15鄰池府路156號 120.975954°E 24.909766°N 886-3-5680024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右轉1號省道北行→過明新技術學院→左轉康樂路至新庄子→15號省道北行至王爺廟旁,續指標前行即抵。 古蹟文化
31520039 無形古佛‧天德堂 天德堂由地方軍政及富商名流合資而建,為天德教在台灣最大的廟宇,廟中供奉無形古佛。天德教信奉的是一種「道」的信念,而非人物偶像。天德堂位於松柏嶺西側,廟宇經過整修後,廣場上可放風箏及玩耍,下坡處的古道更是附近居民清晨運動、傍晚散步的好去處。廟前廣場可眺望南寮漁港與風力發電廠,為民眾口耳相傳的極佳觀景點。 新竹縣新豐鄉坑子口段642號 120.97979°E 24.86724°N 886-3-5592862 未提供 ●開車:沿台1線至明新科技大學→左轉竹5線續行1公里即可見天德堂指標→左轉前行1公里即抵。 ●搭車:由新竹火車站前搭新竹客運往新庄子的班車,於明新科技大學站下車可抵達。 古蹟文化
31520040 新豐‧三元宮 循著鄉間小路前行,眼前忽有湛紅華麗牌樓高聳於田園鄉野中,抬頭仰望,頂部刻工飾樣華貴氣派,卻仍難掩其莊嚴隆重之勢。穿過牌樓,宮廟前一對石獅子鎮守在此,有別於傳統石獅子,這裡的石獅子面貌扁平,體型圓潤,咧開的八字形嘴,十分生動逗趣。跨過門檻,進入三川殿內,大紅燈籠高掛滿殿,氣勢非凡;從正門至神龕眼前所及皆是由香樟木建造,雕樑畫棟獨具匠心,裝飾雕琢極盡富麗堂皇,精緻絕倫,猶如身處藝術殿堂。華燈初上,夜晚點燃五彩燈光,進入其中更有如置身聖境。 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2鄰38號 121.007705°E 24.897993°N 886-3-599331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041 新豐‧普元宮 普元宮位於新豐鄉坡頭村,信徒涵蓋新豐、湖口、竹北地民眾。廟內奉祀池府王爺、觀音菩薩、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眾神。 普元宮西面臨海,北通觀音,前朝飛鳳靈穴,後靠丘陵高背,鐘鼓左右,為一潛龍祥地。廟前方有廣大之廣場,可供車輛停放週圍設有涼庭景觀,造景優雅,花木扶疏廣場旁還有一小公園供休閒乘涼巨大的恐龍雕像以及多種孝節刻坊,普元宮除了清府王爺多尊眾仙還有有名的金財神。 廟前方設有涼亭景觀,造景優雅,兼有扶疏花木,徜徉其間令人心曠神怡,為一極佳禮佛及觀光去處。 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6鄰95-7號 120.977685°E 24.92505°N 886-3-568037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042 大湖口公學校遺址 大湖口公學校創建於1906(明治39)年,為當時湖口、新豐兩區唯一學府,亦為湖口、新豐兩區的人才啟蒙搖籃,現在的新湖國小、湖口國小、新豐國小、鳳岡國小,皆由其分系而獨立,可謂子孫眾多,可惜1935(昭和10)年廢校時,校舍未妥善保存,經歷幾十年的風霜摧殘,昔時校舍風貌全失殆盡,幸兩根校門磚柱屹立不墜,作歷史的見證。湖口地方人士陳森茂先生等有鑑於歷史古蹟保存的重要,乃挺身而出,捐資購買12 位地主共有的原校基地47 坪,並準備將此地捐給地方政府,由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期大湖口公學校昔時風貌,再現子孫面前。 新竹縣新豐鄉中崙村和湖口鄉波羅汶交界處 121.01969°E 24.89299°N 886-3-5591116 未提供 ●開車:湖口交流道下→仁和路直走→中華路→台一線右轉北上→成功路直走→成德街左轉→約1分鐘,遺址在左手邊。 古蹟文化
31520043 嘉巢精品汽車旅館 嘉巢精品汽車旅館是一間位於郊區的一般旅館,為了讓消費者在住宿的時候能放鬆身心、盡情享受,因此提供舒適的環壞,希望消費者能夠帶著愉快的心情,享受美麗的時光。 新竹縣新豐鄉上坑里3鄰坑子口379號 120.97483°E 24.88653°N 886-3-5571234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044 吳濁流故居 吳濁流先生為台灣文學重要作家,其故居具歷史文人暨文學教育之價值,宜予以保存。本體建築空間整體格局佳,亦具保存價值,尤其右護盡間保存的土墻,竹椽構造,極具特色與稀少性,正堂雖改為鋼筋混凝土柱粱結構,但與建築其他部份差異不明顯。未來可與周邊地景結合,具整體環境發展再利用之潛力。 至德堂為一堂三橫之客家傳統建築物,白虎邊為圈養牲畜之空間。基地前方為山林及河川,至德堂後方為高起山丘地形,為吳家子孫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中央正身為吳家公廳,左右橫屋為子孫居住之空間,堂前有內埕及外埕空間,規模尚屬完整。吳濁流故居具體呈現了吳濁流先生的客籍成長背景,及對於吳濁流先生的理解其創作背景。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5鄰大茅埔10號 121.11006°E 24.83833°N 886-3-5881311 未提供 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著中正路至新埔市區。 古蹟文化
31520045 三聖宮 三聖宮主祀三恩主公,但仍以關聖帝君為主,左右配祀張司命帝君(灶君公),呂純陽仙師(呂仙公),因此三聖宮又別名聖帝廟。廟邊古木參天,寺廟建築宏偉,位處蓮華山古道的入口、地勢高亢,展望極佳,鳳山溪支流淌流廟前,依山傍水,鍾靈毓秀。河床寬闊平坦,可烤肉、戲水、抓蝦及露營。 新竹縣新埔鎮五埔里三聖路488號 121.098882°E 24.831328°N 886-3-5882153 未提供 1.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118縣道往新埔方向→於霄裡橋邊進入直行約2公里即達。 2.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 古蹟文化
31520046 新埔朱氏家廟 朱氏家廟位於和平街上,其座向為坐北朝南,前為鳳山溪沖積平原,遙望犁頭山。朱氏家廟為一堂兩橫之三合院,其堂屋平面格局為五開間之形式,明間與次間塌壽向後退縮,形成一步口簷廊。步口棟架以簡潔的披肩形式取代疊斗的作法,其餘構件接不鑿花,整體棟架簡潔樸實。明間入口為雙開板門形式,兩側為直櫺窗板門。次間外牆腰身以下為斗子砌磚牆,腰身上方為白灰牆,兩邊次間各開一窗,牆基為石材牆基。屋頂部份為馬背山牆形式,五行屬性為火行馬背。屋脊脊身泥塑剪黏裝飾。 左右橫屋部份,平面為三開間之格局,明間塌壽退縮。牆身為紅磚造,牆基為洗石子牆基,次間牆身皆開矩形窗。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為小脊形式,棟頭的部份為梅花棟。院牆為紅磚構築之磚牆,兩側有紅磚組構之花窗。院門門柱亦為洗石子構造。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58號 121.07639°E 24.8273°N 886-3-5881311 未提供 竹北交流道下→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著中正路至新埔市區,於中正路新埔公所前,轉和平街到達 古蹟文化
31520047 縣定古蹟‧枋寮褒忠亭義民廟 歷史沿革   新埔褒忠亭,俗稱義民廟,主祀義民爺。「義民爺」源於1786年(乾隆51)林爽文之亂,各地天地會會黨響應,攻陷中南部各要隘城堡,並向北攻擊竹塹地區,當時新竹一帶的粵籍居民,紛紛組織民兵,以保護地方安寧,次年清廷派福康安來台勦亂,並利用民兵助戰,當時林先坤、劉朝珍、陳資雲等人帶領義勇,協助清軍攻克竹塹城,而後向南推進與苗栗地區義民轉戰中部,至1788年(乾隆53)初始平。戰亂期間義民軍死傷慘重,由王廷昌出資,請鄧五得為首撿集遺骸葬於新埔,並由戴禮成兄弟以先父戴元玖名義,捐地做為墓園及廟基。   平亂後(1789年)乾隆帝感其忠義御題「褒忠」頒給粵庄義民,隨後由士紳奏准立塚建廟,遂集資立「粵東褒忠義民總塚」,並建祠於墓前,祀三山國王等神,以慰亡靈,名為「褒忠亭」。   1862年(同治1)彰化發生戴潮春之亂,粵籍義民軍再度南下,殉難者百餘人,復拾忠骸葬於墓旁,是為附塚。至1895年乙未之役,義民廟遭日軍焚毀,1899年(明治32)至1904年(明治37)間,湖口庄輪值經理徐景雲等號召十四大庄信眾捐資重建,於1904年完工。1921年(大正10)重修義民塚,至1923年6月完工,並舉行盛大典。1932年(昭和7)廟後設花園,成為地方名勝之一。 建築特色   義民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後號店仔湖台地,面向鳳山溪河谷平原,前低後高,左右開帳,形勢天成,宏偉壯觀。相傳義民塚所在位置,為鳳山溪流域所堪得的三大名穴之一,稱為「雄牛睏地穴」,是極佳的風水地。   義民廟前佔地廣闊,除了廟宇本體及前方廣大的廟坪之外,廟後有義民塚及附塚和周圍廣大庭園,而成為本縣重要的遊憩勝地。義民廟建築本體之規模為「二殿二廊二橫屋」,應為1904年(明治37)重修之結果,三川殿面寬五開間,中間三開間拓縮成步口廊,牌樓面木石雕刻極為精緻,正殿中央奉祀「欶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上方橫披窗中央另闢一小室供聖旨牌,壽樑上則懸掛御賜「褒忠」匾額,均為本廟重要文物。正殿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五穀爺等,右側神龕配祀福德正神及戴元玖公、開山沙彌開智武禪師之長生祿位。   三川殿與正殿之間為天井,加建遮雨棚以增加祭祀空間,天井兩側為廊,面寬三間,進深二間,正間後部以飛罩隔出為神龕,龍邊奉祀創廟有功之林先坤公、聊朝珍公、陳資雲公長生祿位,虎邊奉祀王廷昌公、錢茂祖公、吳立貴公、黃宗旺公等長生祿位。廟內匾額之多是一大特色,包括眾多清代匾額、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等匾,成為本廟重要文物。   廟後方山丘即為義民塚之所在,義民塚為埋葬義民軍遺骸之所,因人數眾多,故規模亦大,義民塚現貌為1923年(大正12)修建完成,塚前立有「粵東 褒忠義民之總墓」石碑,全墓為三曲手之形制,前為半圓型墓庭,左有金亭一座,右有福神石碑。義民塚左後方不遠處為義民塚之附塚,為埋葬戴潮春之亂所犧牲之義民,規模較小。 修復過程   義民廟是新竹桃園一帶的客家族群信仰中心,其祭祀圈之廣大,祭典的熱鬧,可說是台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本廟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嗣後於2006年重新公告為縣定古蹟。義民廟在1904年整修完成後,另有局部的修繕與擴充,2004年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廣力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包,除進行局部整修、改善古蹟空間與環境,並增設消防及照明等設備,工程至2005年12月完工。 新竹縣新埔鎮義民路三段360號 121.036275°E 24.843864°N 886-3-5882238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117縣道,約5公里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經枋寮,在義民廟站下車。 古蹟文化
31520096 傳統客家廟宇‧廣和宮 位於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608號的新埔廣和宮,當地人稱為「王爺宮」,卻非奉祀五府千歲等王爺信仰,而主祀三山國王,因客家人稱三山國王為「王爺」。由於三山國王為客家人特有信仰,客家人移墾台灣後,也將這個信仰帶入台灣,因此廣和宮也是新埔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更是當地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 廣和宮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在建築上的「對場作」,這與屏東縣萬丹鄉的萬惠宮相同,就是以中軸線為界,左右木雕分別由兩組師傅施工,所以左右兩邊的吊筒、雀替、獅座都不太一樣,因此出自不同的師傅之手。 新竹縣新埔鎮新民里中正路608號 121.074619°E 24.828056°N 886-3-5885758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即可抵。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即可抵逹。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客運→於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班車。 古蹟文化
31520099 縣定古蹟‧上枋寮劉宅(雙堂屋) 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其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 由廣東省饒平縣楊康鄉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區)一帶。長子劉延轉,字學悟,於枋寮開基立業,於1781年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土埆築牆、茅草鋪頂,約於1862年重修時改為瓦頂。 新埔上枋寮劉宅座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二堂六橫前帶半月池的合院式宅第,後兼作祠堂使用;近年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中央部份因有前後二堂,故又稱為雙堂屋。堂屋面寬達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是祠堂的總門面,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兩側加迴廊,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而堂屋之外,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舉凡與族群生活、產業及種種活動均在此發生。 新竹縣新埔鎮上寮里義民路2段460巷42號 121.04933°E 24.83798°N 886-3-6580651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轉義民廟→新埔方向約3公里。 古蹟文化
31520100 縣定古蹟‧新埔劉家祠 新埔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一○四號。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家祠,至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落成。新埔地區,原名竹山或竹塹埔。清雍正年間廢除渡臺者攜眷的禁令之後,開始有大批的粵東移民入墾此地,其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望族。建立劉家祠的劉姓族人則約在乾隆初年來到此地,展開墾拓的事業。首先倡議興建家祠者,為廣東省潮洲府饒平縣石井鄉開基祖劉谷祥派下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莊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分五服出資,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始太高曾祖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與防禦的目的。新埔劉家祠是一座單進三橫一圍屋的翹脊建築。客家建築中所稱的「橫屋」,即為一般所稱的護龍。橫屋的屋頂,翹脊與馬背並存,是臺灣地區罕見的作法。劉家祠中央的祖先廳是整座建築的核心,也是劉家祠主要的祭祀空間,每年的春、秋二祭都在此處舉行。由低矮院牆所圍出一近似方形的前埕,則是家族聚會的場所。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230號 121.075115°E 24.827097°N 886-3-5883436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於中正路廣和宮前岔路轉入和平街,直行約2分鐘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31520101 縣定古蹟‧潘氏古厝 新埔潘宅或稱潘氏古厝,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西門外五里亭潘庶賢移居臺灣,在竹塹新埔所建的宅第,為一正廳四橫屋的三合院建築。金廣福公館的構造由大木作與承重牆共同構成。內外牆皆為就地取材的土埆牆,牆基部份以灰色石塊層砌而成,或砌卵石臺度再加一皮 4分的磚收齊。土埆磚交丁砌成的牆面,外表再以客家喜用的白色石灰進行粉刷,其搭配著曲度和緩、並不出之以華麗飛揚燕尾的火形及水形馬背屋脊,呈現出了粗獷樸實的外表。 屋架之構造亦十分簡潔,並不見北方官式的舉架作法,而係由中脊檁及各步桁構成了均勻平順的構架。為了解決出檐之問題,除了廂房及耳房處以插枋埋入土埆牆內作為支承外,正廳前廊步口梁處則使用了偷心造斗栱。由於木材得之不易,且為防生番入侵,外檐裝修可見特別之處:例如,門廳之兩扇板門為求堅固,上下皆設有天地串槽孔,並裝石門路臼,背後以數根橫木固定,再裝上門栓。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入口處凹壽空間與中庭地面係以硬石塊鋪成,以及正廳部份係以尺二磚按斜格方式鋪成正式舖面、並延伸至廊道處外,其餘室內及廊道部份均為三合土舖面,再度顯示了客家生活淡雅樸素的特色。 新竹縣新埔鎮新生里和平街170號 121.07599°E 24.82742°N 886-3-6580651 私人住宅,宅院內部不對外開放 ●開車:竹北交流道→120縣道→左轉117、118縣道至新埔→循中正路至新埔市區。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前搭往新埔、關西、中壢,於新埔站下車。 古蹟文化
31520102 新埔‧陳氏宗祠 新埔陳氏宗祠為新埔地區最具代表性之祠堂建築,其規模為二堂二橫帶枕頭槓,面寬五開間,前堂中央三間為步口廊,中央天井兩側為三開間之橫屋,正堂後方為一枕頭槓屋,形成類似三堂二橫之格局,枕頭槓部分呈ㄇ字形單邊敞開式的通廊,為少見的格局。 陳氏宗祠建築極具特色,前天井為石板鋪地,庭內樹木與宗祠建築相得益彰,前堂中央三開間為步口廊,左右兩間牆面為精緻的錢形磚組砌,水車堵上有作工細膩的泥塑裝飾,在歲月的流轉下更顯古趣。步口廊兩廁牆面有精彩的磚雕,為竹縣少見的裝飾,入門後為開敞的前堂,堂上木構架還保有百年來的韻味,十分難得。左右兩廊部分為廂房形式,亦為祭祀空間之一。正堂為祭祀陳氏祖先之空間,其建築空間高聳,具有嚴肅的氣氛,敞廳形式的空間與擺設,更顯官家之氣派。正堂之後方還有一個小天井,以開敞的廊連接,形成枕頭槓的形式,為準備祭祀用品及儲藏之空間。 整體而言,陳氏宗祠在格局上極具客家建築之代表性,同時不論木雕、石雕、彩繪等建築工藝均極具特色與價值,特別是陳家後代維護得當,保留了百年的建築藝術與建築風格,相當難得。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510號 121.07641°E 24.8281°N 886-3-5881311 未提供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於中正路即可抵達。 ●搭車:新竹客運→於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班車於新埔站下車→沿中正路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 古蹟文化
31520103 百年歷史‧新埔民俗手藝紙糊店 目前新埔中正路上僅剩已有百餘年歷史傳五代的「新埔民俗手藝店」仍堅守著紙糊工藝,劉家父子長年接受訂單,製作燈籠及各種婚喪喜慶所需的裝置物,非常精緻,所以仍有許多廟會、節慶的老主顧,而店裡出品的各種面具、人偶、獅頭,維妙維肖。   紙糊在新埔是一項十分獨特的民間技藝,需要有雕塑、繪畫、服飾、色彩等綜合性美學訓練。這個行業在過去都屬家傳,所以現在的紙糊達人都是從小耳濡目染。成立於民國前12年的「新埔民俗手藝店」,過去主要以廟會活動、醮壇塔建及糊紙、燈籠、大型花燈、戶外燈飾布置、面具創作等為主。近年來,則投入了文化藝術創作的設計,參與各地藝術節的大型戶外裝置藝術、造型舞台設計、戶外景觀藝術規畫工程,並經營民俗創作藝術品的產品開發設計、慶典專用面具、工藝品開發及批發,讓台灣的紙糊技藝得以創新並傳承。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640號 121.073997°E 24.827959°N 886-3-5883307 每日08:00-20:00、參觀需先行預約 ●開車 1.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於中正路續行。 2.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 古蹟文化
31520107 新埔動態文物館 因為一份收藏的熱情,館主劉邦賢利用老家閒置的古厝加以整建,打造出堪稱全台最完整的私人台灣文物收藏館。 劉邦賢自稱是個神經病,整整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上山下海蒐集全台各行各業幾近失傳所使用的機具上萬件;只是這個「神經病」收藏驚人,在一整條台灣老街建置了棉被店、打鐵店、帽店、診療所、菜市場、派出所、小吃店、雜貨店、裁縫店,連妓女戶都有,幽微燈光下,一張張泛黃掛著花名的美女照片懸在門樑上,裡頭的粉紅色床板亮晃晃地引人遐思。往外頭走去,有潺潺小溪畔放置著洗衣板、水桶、皂盒(裡面還有肥皂!),三合院的稻埕停著好幾部三輪車,留聲機悠悠唱著「雨夜花」、「南都夜曲」……能將五、六○年代台灣街頭的如此完整重現,除了止不住的驚奇,還令人震撼不已。 因為地目變更還沒通過,無法正式對外開放一直是劉邦賢心中的痛。為什麼叫做「動態文物館」?老闆說,這表示館內的文物都是可以觸摸甚至操控的,較之高高掛在玻璃窗只能遠觀的文物,這樣的展示方式雖然冒險,卻是最生動而感人的。如果對台灣文物有興趣,一定要來此地「朝聖」一番,體驗台灣文化之美,重新回味童年生活的記憶與感動。 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12鄰田新路1號 121.085942°E 24.825398°N 886-3-5881512 參觀需事先預約 ●開車 1.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循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方向→過霄裡橋→左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2.北二高竹林交流道下→循120、115縣道至新埔→右轉118縣道續行→過霄裡橋→左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3.中山高竹北交流道下→循120縣道左轉117縣道→右轉接118縣道往新埔鎮市區→過霄裡橋→右側田新路口即可抵達。 古蹟文化
31520111 縣定古蹟‧張氏家廟 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之建築物,前有一禾埕,並與內牆區隔內外,內禾埕為石板鋪面。祠堂正身面寬五間,為祭祀樟張祖先之空間,步口廊寬敞,上為捲棚式屋頂,正門懸掛「張氏家廟」扁額,堂內吊掛「木本水源」等匾額及祖先畫像;張家祠正身、落廒及左右橫屋屋棟均為翹鵝式,線條優美頗具特色。建築本體牆身為斗子砌,並有水車堵裝飾,整體而言,建築上頗多剪粘、泥朔、彩繪、木雕、石雕等裝飾,均具匠藝。 張氏家廟原有雙堂二層樓建築已不復存在,今日所見的張家祠為一堂二橫屋規模,前有寬闊的禾埕,天井與禾埕間有斗子砌圍牆分隔內外,天井為石板鋪面,與祠堂相互輝映。 新竹縣新埔鎮和平街347巷22號 121.07116°E 24.82712°N 886-3-5881311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13 西河堂‧林氏家廟 林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的巷弄內,由於位處隱密,較少為外人所知。林氏家廟是新埔街上較晚興建的宗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林家在新埔鎮上曾有公廳,因此不像其他姓氏一般於清代末期便興建祠堂。 林氏家廟之興建,主要由居住於照門的林家子孫林孔昭發起,當時林孔昭擔任大茅埔區長要職,發起共同捐資興建宗祠,並遠至其他各地募捐,因此,林氏家廟之資金來源尚包含板橋及台中霧峰林家,是本祠堂興建最特殊之處。 林氏家廟堂屋建築特別高聳,面寬五間,正廳為三關六扇門,步口簷廊寬闊深遠,每間均開門由簷廊出入,形勢壯闊。林氏家廟整體外牆為斗子砌築造,極為精美;屋身高聳壯闊,燕尾弧度優美,為竹縣宗祠之佳作。 新竹縣新埔鎮新埔里5鄰成功街136巷16號 121.0761°E 24.82901°N 886-3-5881311 未提供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117縣道,過義民廟約1公里可抵。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經枋寮,在義民廟站下車。 古蹟文化
31520114 縣定古蹟‧范氏家廟 歷史沿革: 范氏家廟俗稱范家祠,位於新埔成功街的巷弄內,由於位處隱密,較少為外人所知。范氏家廟建於清咸豐八年(1858),由范日旺、范月福、范雲開等人募資籌建,並於咸豐十年(1860)竣工,是新埔街最早建立之宗祠。 新埔范姓宗族之先祖為范法澄,原籍嘉應州,明初遷移至惠州府陸豐縣落地生根,傳至十一世祖昌睦、昌貴兩兄弟於1703年渡海來台,輾轉至墾首衛阿貴下充當佃戶,並在略有積蓄後返鄉娶妻,後昌睦再度來台,於新埔街立足發展,是為新埔范氏家族之來台祖。昌睦公育有五子,其中大房與五房留在台灣,大房紹權至關西發展,五房紹騰則在新埔發展,後代子孫成為新埔開發之主力。 范氏家廟主祀范仲淹以下范家祖先牌位,目前則由祭祀公業范昆義派下子孫管理,每年舉行春秋二祭。家廟環境清幽,背山面田,可惜日後周圍逐漸加建,而成為被包圍的狀態。 家廟創建年代久遠,保留當時建築特色,也見證范氏宗族在新竹之發展,鑑於范氏家廟之歷史與建築價值,於民國九十五年八月經新竹縣政府公告為新竹縣縣定古蹟。 建築特色: 新埔范氏家廟位於新埔後街,屋後為丘陵地,前為新埔街、鳳山溪河階稻田及鳳山溪,遠處即為犁頭山脈,遠望山巒起伏,整體環境十分幽靜,符合風水擇址之「負陰抱陽」、「前敞後實」觀念,前有明堂,有鳳山溪環繞,遠有朝案,形勢極佳。 范氏家廟為新埔最早建立之祠堂,建築為一條龍型式,面寬共五開間,中央三間退縮為步口廊,步口廊寬敞,從天井空間進入步口,有五階高差,階梯寬達三間,也讓整個建築體顯得高聳莊嚴。中央三間有步口廊,形式簡單,具古樸風格,中央即為祖堂大門,大門採三關六扇門作法,上方懸掛「范氏家廟」匾額一方,以彰顯本家廟身份。 正堂為祭祀祖先之空間,單開間大小,木結構為硬山擱檁式,左右牆面為泥磚砌築,中央有棟對「理徹山河文耀四海宗留厚德」、「學通漢斗正揚三台裔振家聲」,以表彰祖先范仲淹在宋代理學上的成就,希望後代子孫發楊光大。 正堂以木隔屏區分為正堂及神龕室兩個空間,隔屏中央飾以花罩,並留設神龕,以強化神龕部位之重要性,祖牌則依序擺放在神龕上,整體感覺十分莊重。神龕下方則奉祀土地龍神,是客家建築特色之一。 正堂次間早期為子孫居住空間,後來則當做儲物空間使用,目前仍堆放許多早期遺留物品或傢俱等。兩個空間上方皆有棚頂(閣樓)以增加置物空間,並強化牆體結構。 新竹縣新埔鎮成功街116-7號 121.07663°E 24.82908°N 886-3-5881311 未提供 范氏家廟- ●開車:竹北交流道下→118縣道→新埔鎮。 ●搭車:新竹客運→新竹火車站搭往新埔、關西,在新埔站下車。 古蹟文化
31520117 新埔國小校長宿舍 建物目前為新埔鎮唯一的日式宿舍,從老照片上得知,新埔鎮中正路未開闢前,日式宿舎己興建完成,依據新埔國小百週年校慶專刊之記載,日式之校長宿舎興建於民國前10年,為日據時期興建的木構加RC造之房舎,屋齢己逾百年,原為供歷任校長宿舍之用,目前經修復成立"新埔客家宗祠文化導覽館" 新竹縣新埔鎮四座里中正路366號 121.07924°E 24.82807°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18 西河堂公廳 西河堂公廳為「祭祀公業林六合」派下公廳,格局屬「一堂六橫」的大型三合院,在清代這裡是合法販賣鴉片煙的地方,所以本地人多稱之為「菸店」。 西河堂公廳是一座具有濃厚客家風格的建築,不論是水車堵上的泥塑、正廳牆上的書畫、彩繪,都透露著濃厚的警世或教育意義。此外,正廳神桌下的「龍神香位」、院牆上的「天公爐」,也都是客家建築特有的習俗。另外,西河堂正廳屋脊上有一組罕見的泥塑「吉星閣」,象徵著居住在這裡的子孫永遠。 「吉星高照」,這是全省古厝很少看到的。不過很可惜的是西河堂公廳不久即將拆除改建,這些深具特色的裝飾物恐怕也將隨之消失。 新竹縣新埔鎮下枋寮4號 121.043199°E 24.840579°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19 炭窯 炭窯是許多先民們為了生活的一項重要經濟,對於旱坑里民來說也不例外。代表過去的經濟和勤勉奮鬥的身影,將客家文化堅強的精神完整呈現。對於許多旱坑里民而言,炭窯不僅是旱坑早年生計來源,更是里民生命的一部分。沿著炭窯煙囪裊裊攀升的青煙,混雜獨特的木醋液味道,隨著風吹恣意瀰滿整個旱坑里。 旱坑里原有炭窯7處,其中5處毀損現只剩2處。碳窯初始建造時間已不可考,僅確定已有六十餘年左右。對於炭窯,外人看來好似詩詞文章般浪漫,但是對於先民來說,這文化背後盡顯當時為求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其中的真意非我們外人所能詳盡體會的。 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周邊 121.07766°E 24.83846°N 未提供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20 興盛鐵店 新埔鎮打鐵業最興盛時期共有9間鐵店,興盛鐵店由林煥梅、陳隆兄弟所經營,雙人打鐵由林煥梅拿小錘、陳隆拿大錘,是目前少數生存至今的,堅持用風箱、燒炭、完全手工錘打。 新竹縣新埔鎮田新里文德路三段212號 121.0778158°E 24.8255483°N 886-3-5885037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68 新埔文昌祠 新埔文昌祠建於道光年間,是新竹縣三所文昌廟之一,光緒年間因老舊而重建,重建之祠,書房兼廟堂,更為新埔甚早即有文明氣質之代表建築。民國初年因文昌祠突然失火而付之一炬,於是再於民國八十四年,積極重建。 文昌主祭文昌帝君、文魁帝君、朱衣神君、文衡聖帝與孚佑帝君五大帝,屬道教之多神主義。 新竹縣新埔鎮新埔里成功街202巷7號 121.0757025°E 24.8286662°N 886-3-5886578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69 粄條姊 粄條姊有各種口味的料理板條,吃了還想吃,尤其是炒板條有好多種最特別的是只賣粄條餐唷,店內也奘飾的很有古早味,會讓人一去還想再去唷!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280號 121.0780856°E 24.8277245°N 886-3-5889399 未提供 未提供 古蹟文化
31520170 元和宮 元和宮位於關西坪林國小西側,已有百餘年歷史,宮內奉祀主神為三官大帝,配祀神尊為關聖帝君、神農大帝、文昌帝君、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註生娘娘。是坪林地區信眾之精神依歸,常為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日子。廟前有一棵百年老榕樹,與廟與相互映下顯的更獨具意義。 新竹縣關西鎮上林里14鄰49號 121.139233°E 24.801792°N 886-937-134179 未提供 國道三號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接118號縣道往關西方向→正義路→接竹16線道→元和宮 古蹟文化
31520171 金錦山義民廟 宏觀廟宇,燕尾瓢稜,高聳雲天,雕梁畫棟,美侖美奐,煥然一新。後座,龍脈聳然,森林茂密,蒼翠欲滴。前瞻,羅浮公路、壽桃山,背山面水,風景清幽雅緻,茶花馥郁清香,四季溫暖如春,眾神從茲,威靈益顯,爐香鼎熾。一樓主祀義民爺,左協祀註生娘娘,右協祀城隍爺。貳樓主祀觀音娘,左協祀關聖帝君,右協祀神農大地。此乃新竹縣唯義民爺分廟。 新竹縣關西鎮 金山里12鄰127號 121.224128°E 24.767778°N 886-3-5478256 未提供 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往關西方向循118縣道32.5K處即達。 古蹟文化
31520172 藥師佛禪寺 寺內供奉南無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日光普照菩薩及月光普照菩薩脅侍兩側,並有三寶佛、四大天王護法及六十本命菩薩,歡迎蒞臨拜佛參訪、點燈、求籤。 新竹縣關西鎮東山里11鄰四寮4-1號 121.190697°E 24.790338°N 886-3-5171626 未提供 國道3號在關西交流道(79K)下→接118線正義路左轉往關西→到中山路左轉直走接中山東路→經過東安古橋、迎風館、關西高中直走→到叉路口順著東山農園指標左轉,沿著路標即達 古蹟文化
31520173 台灣紅茶文物館 1920年代,世界紅茶風行與紅茶市場崛起,台灣總督府以新竹州為主要輔導區發展台灣紅茶;關西由於氣候與地形優良,製茶業蓬勃發展,具規模之茶廠就有廿多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關西羅家。羅家於1928年成立第一家茶廠「馬武督茶業組合」,1933年於赤柯山上成立「赤柯山茶業組合」,擁有二百多甲茶園,為當時羅家最具規模之茶廠。關西紅茶素以品質優良、物美價廉聞名全台,1935年台灣博覽會上更被台灣新聞社膺選為「全島名物名產人氣投票」最高優勝之農產品。   早期關西地區並無紅茶之精製廠及外銷通路,所生產之紅茶必須賣給台北茶行,或依賴洋行或日本商社外銷。有鑑於此,羅家的大家長羅碧玉號召宗親,並結合地方人士共同組成「台灣紅茶株式會社」,整合關西地區所產之茶葉,直接外銷海外市場,除了在關西設有大型精製茶廠外,在台北亦設有貿易事務所和簡易精製包裝廠,日治時代旗下合作茶廠超過十六家,全盛時期每年直接外銷歐美日之茶葉達百萬磅,經營規模之完整,在當時台灣茶業中極具代表性。   60年代,當紅茶外銷市場逐漸式微時,台灣紅茶公司率先引進日本煎茶機器和技術,創造台灣煎茶銷日風潮,在製茶業界共同努力下,1973年創造外銷日本煎茶一萬二千公噸的歷史紀錄。   目前,台灣紅茶公司除了傳統紅茶和烏龍茶等茶種外,仍不遺餘力開發新式碎形綠茶和綠茶粉產品,拓展台灣茶葉之新市場和新商機;為了自我提升與自我要求,2007年台灣紅茶公司通過ISO22000的品質認證,提供消費者最好的產品與服務。 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73號 121.17572°E 24.7913°N 886-3-5872018 09:00~17:00 ●開車: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 118線往關西市區→ 關西天主堂→ 見中山路右轉,紅茶公司在左側。 古蹟文化
31520179 罕見五拱橋‧東安橋 橫跨牛欄河上的東安橋為五孔石砌拱橋,造型兼具結構與美學,古名為「彩鳳橋」,興建於1933年(昭和8),為聯絡關西街區與東安里之要道。東安橋原本只是一座木造便橋,每當山洪爆發時便被沖毀,交通也隨之中斷。地方人士因而倡議建橋,由當地仕紳聘請日本技師設計,再雇工至錦山地區採集紋理細緻的石塊,以人力搬運至現場,交由當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歷經數十年使用仍完好,顯見其工程技術與品質之高超。是為關西地區交通建設之歷史見證物,亦為本縣橋樑設施之代表。尤其該橋位於牛欄河親水空間,更添觀光旅遊之價值。 新竹縣關西鎮東安里中山東路 121.17981°E 24.79085°N 未提供 未提供 ●開車: 北二高關西交流道下→118縣道往關西方向→關西正義路→左轉中山路→中山東路→東安古橋。 古蹟文化
總共 335 筆,顯示第 201 到第 2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