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

case_id case_name assets_type_code building_brief building_actual_state register_date official_doc_no belong_city_name belong_address land_scope register_reason laws_reference page_url longitude latitude tca_id pic96_url
88970647 AA09706000053 青田街7巷8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7巷8號 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21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3221 25.028026 AA0970600005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48 AA09706000054 青田街8巷10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建築形式完整。 原為台電宿舍,目前無人居住。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8巷10號 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66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0983 25.027498 AA0970600005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49 AA09706000055 青田街9巷4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9巷4號 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86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2148 25.027373 AA0970600005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0 AA09706000056 青田街9巷6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9巷6號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88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2535 25.027382 AA0970600005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1 AA09706000057 青田街9巷8號 歷史建築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建築形式完整,現為臺灣大學宿舍。 2006-11-01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222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青田街9巷8號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段2小段290地號 1.具建築史上之意義,作為日據時期日式宿舍群規劃之表徵2.具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2921 25.027392 AA0970600005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2 AA09706000058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歷史建築 教育廣播電台成立於1960年代,其設立正值特殊教育、政治環境,表現義務教育前期的社會需求,具歷史意義意涵 一樓為服務中心、辦公室及小會議室,二樓為臺史室及錄音室,三樓為新聞、節目現場播音室及錄音室,四樓為主控室。 2009-12-09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31431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41號 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65-1地號、65-5地號、390-2地號 1.本建築與鄰近獻堂館、南海學園科學館、教育資料館及臺灣藝術教育館,構築南海學園內獨特建築群落,為南海學園集體記憶文化地景之一,具都市景觀價值。 2.教育廣播電台成立於1960年代,其設立正值特殊教育、政治環境,表現義務教育前期的社會需求。作為長期製作教育文化性質、宣傳政策政令、公共服務性質、寓教於樂等節目的場所,其不同時期製播的節目忠實紀錄著政府播遷來臺後我國廣播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與軌跡,見證廣播由戒嚴至開放的演進,述說著我國近50年的教育發展,具歷史文化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2337 25.031652 AA0970600005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3 AA09706000059 獻堂館 歷史建築 林獻堂被尊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對台灣文化運動貢獻深遠。獻堂館為1950年代配合配合政府政策興建以宣揚中華傳統文化之代表性建築,館舍建築現況完好,內部儲藏文物眾多,皆為國內孔孟資料的重要寶庫,是儒學國際交流之平台,具歷史文化價值 中華民國孔孟學會使用。 2007-02-09 府文化二字第096302167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海路45號 中正區南海段五小段65地號(部分) 1.林獻堂被尊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對台灣文化運動貢獻深遠。獻堂館為1950年代配合配合政府政策興建以宣揚中華傳統文化之代表性建築,館舍建築現況完好,內部儲藏文物眾多,皆為國內孔孟資料的重要寶庫,是儒學國際交流之平台,具歷史文化價值2.本建築與鄰近之科學教育館、教育資料館及台灣藝術教育館構築南海學員內獨特建築群落,具都市景觀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5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586 25.032444 AA0970600005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5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4 AA09706000060 迪化街1段202號店屋 歷史建築 依日據時期人工土地登記簿及大稻埕之市街圖等史料考證指出,本建物最早於日據時期明治41年(1908)10月16日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此時建物之持有人葉榮泰先生登記地址為「大稻埕南街三十八番戶」,故本建物之創建年代應為明治41年(1908)。 營業中。 2008-06-23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724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202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262、263、263-1地號 1、第一進為杉木樑兩坡頂建築,有半樓倉庫,大致維持清末店屋格局及特色,對維護迪化街舊時大稻埕店屋所屬中北街的歷史場景與記憶,具有相當價值。2、建築曾作為木器行,由著名木作匠師經營手工家具業,尚保留相當多原物件與特殊作工,均具有特色。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6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365 25.064399 AA0970600006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6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5 AA09706000064 松山菸廠─檢查室 歷史建築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坐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成為繼後火車站台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製菸廠,規模更為宏偉。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規劃時即引入「工業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醫護室、育嬰室,重視員工福利。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之楷模。 目前指定辦公廳、製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登錄育嬰室、檢查室、機械修理廠為歷史建築。利用古蹟、歷史建築特殊氛圍,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城市的原創基地」,提供了所有文創產業創作者另一個非制式空間的展演平臺,運用不同的場域特性,創造出多元的創作形式;文創產業者亦將松山文創園區做為交流溝通平臺,透過整合創作者與創作者、創作者與民眾的交流,激發文創產業跨界新的能量與火花。 2004-01-05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6100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光復南路133號 信義區逸仙路二小段350地號 其保存價值在其於動線上與本廠區有重要關聯,並保存日治時期建築風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6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8216 25.043835 AA0970600006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6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6 AA09706000066 松山菸廠-育嬰室 歷史建築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坐落於當時興雅八三○番地,成為繼後火車站台北菸廠之後,另一座現代化大型製菸廠,規模更為宏偉。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後,由台灣省專賣局接收松山菸廠,更名為「台灣省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兩年後專賣局改制成立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松山菸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菸廠建廠時正值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規劃時即引入「工業村」概念,設置員工宿舍、醫護室、育嬰室,重視員工福利。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堪稱當時工業廠房之楷模。 目前指定辦公廳、製菸工場、鍋爐房、一至五號倉庫為古蹟本體;登錄育嬰室、檢查室、機械修理廠為歷史建築。利用古蹟、歷史建築特殊氛圍,打造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北城市的原創基地」,提供了所有文創產業創作者另一個非制式空間的展演平臺,運用不同的場域特性,創造出多元的創作形式;文創產業者亦將松山文創園區做為交流溝通平臺,透過整合創作者與創作者、創作者與民眾的交流,激發文創產業跨界新的能量與火花。 2004-01-05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6100號 臺北市 信義區 光復南路133號 信義區逸仙路二小段350地號 保存價值為育嬰室之設計代表早期工業時代對勞工之重視精神,充滿社會思想,後來作為福利社使用,表達出當時勞資雙方之關係,對該廠員工福利設施而言,代表重要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600006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8216 25.043835 AA0970600006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600006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7 AA09707000023 泰興漆行 歷史建築 本案建築物第一、二進於日據時期明治40年(1907)3月25日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此建物正面為傳統閩南式建築,而這類建築通常出現在清末以前,故興建日期應早於1907;第三進(安西街70號)建築風格屬於前衛的現代式,日治後期(1926年)之後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度多增至三層,建築式樣受現代主義影響,線條簡潔但風格強烈,故建築應為1940年代以前所興建。 基地位於迪化街屬於歸綏街以北之路段,整體建築座東朝西,第一進及二進採一樓閩南瓦斜屋頂建築,牆身及屋面用閩南的紅磚及紅瓦;安西街70號採用加強磚造,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之現代式建築,各進間並設有天井採光,各進間天井處以過廊相聯接。 2008-06-2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725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227號暨安西街70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二小段843(面積約245平方公尺)、843-1(面積約36平方公尺)及844(面積約14平方公尺)地號 1、「泰興」老字號見證歷史街區日本生漆引進台灣之產業歷史,王家的漆作歷史在迪化街亦具代表性。2、本建築在迪化街立面保存傳統中式格局,安西街立面洋式增建為著名泥水匠吳水所作,工精藝巧,正背不同,極富特色。3、建築物第一進的排水系統頗具特色,建築細部磨石子、洗石子及木作皆精細,神明廳中各項陳設傢俱具相當歷史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700002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427128218 25.059938502798 AA0970700002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700002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8 AA09708000014 安西街周宅 歷史建築 本案位於大稻埕公園北面,人口密集、商家林立,各行各業均有。50~60年代在歸綏街未拓寬前,此區巷弄雖小,但往來人潮眾多。街道拓寬實施後,又因社會環境需求而開闢公園、停車場等,政府的土地徵收,使該聚落人口搬遷、流失。本屋使用狀況良好,該巷共9戶人家,並無空屋閒置。時至年終,因地處年貨大街足食區,每年正月~2月過年前後採買年貨的人潮洶湧,還是熱鬧非凡。 為大稻埕朝南的店屋,正立面為一門二窗之形式,全係紅磚斗砌,正面無騎樓(亭仔腳),進深較淺,為少見的形式建築,反映清代典型的無亭仔腳之店屋模式。其立面及外觀仍大致維持原貌,屋頂太子窗尚存,內部格局仍可辨識,惟隔間已經拆除。 2008-08-08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835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安西街1巷5號 本基地屬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範圍內之歷史街區範圍內。 1.建築立面及外觀仍大致維持原貌,正立面為一門二窗之形式,全係紅磚斗砌,比例優美,開口大小尺寸合宜,反映清代典型的無亭仔腳之店屋模式。2、在大稻埕朝南的店屋,正面無騎樓(亭仔腳),進深較淺,為少見的形式,具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0800001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0284804874 25.0591867493636 AA09708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0800001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59 AA09710000001 迪化街1段198號店屋 歷史建築 依日治時期人工土地登記簿及大稻埕市街圖等資料考證,本建物 最早於大正11年(西元1922)年4月25日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此時建物所有人為翁富先生,據此推斷本建物之興建年代應早於大正11年。 營業中。 2008-09-1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042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198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266、267、267-1地號。 1、迪化街傳統店屋,建物高度及構造大致維持原有形貌,內部杉桁為原有構材。2、建築之屋頂椽子、樓板、壁面等結構體,幾乎全為原貌,防水用之穿瓦杉,為防水作之特色,具建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486176272 25.0589064895112 AA09804000009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0 AA09710000002 六館街尾洋式店屋(南京西路241、243、245、247、 249、251號) 歷史建築 (一)依建成地政事務所收錄之土地登記謄本得知,明治43年(1910)即有永樂町二町目五十三番地登記於林祖壽名下辦理第一次保存登記,後於大正11年(1922)4月1日記載建物敷地面積,計:九厘二毛九系。(二)根據「台灣大百科-台灣建築人物誌」中有關著名大司傅陳應倫記載,應倫司在明治37年(1904)遷居大道埕六館街,開始接觸西洋式建築,並以兒子陳明財為助手,且租用本案土地及建物,從事工程營造事業,昭和年間受「林本源維記興業株式會社」委託於本案土地興建樓房,每間約有30來坪,租予大東信託會社(詳:【台北市商工人名錄】昭和8年(1933)至18年(1943)記載),可約推論241號、243號、245號在約昭和8年前建物應已興建完成。(三)依據「台灣近代建築」五期分法,洗石子、斬石子應為第四期昭和元年~昭和十年(1936)年間普遍使用的材料。(四)根據民國39年(1950)11月繪製之建物測量成果圖得知南京西 路251號即座落於日治時期之永樂町二町目五十三番地及五十三番地之二,有磚造蓋瓦三層房舍紀錄。(五)247號建物改良登記簿於民國44年4月19日載明登記原因為新建。 營業中。 2008-09-1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981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南京西路241、243、245、247、 249、251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三小段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5、486地號 1、為林本源家族、六館街及永樂町發展與興衰之歷史見證。2、建物為日治中期RC構造,空間裝飾講究,具建築學史之價值。3、六戶建物立面精美並形成一完整街面,對迪化街南面入口有相當助益。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0129662378 25.0536914121498 AA09804000008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2/representImage%5F96%2396.png
88970661 AA09710000003 興福庄建塚紀念碑 古蹟 本碑約建於1929年,為紀念當時有心人士集資購地供萬華、古亭地區窮苦人家安葬之用,興福庄與大直庄兩地,喪葬之用地約有三十餘甲規模大。此碑的興築依據碑文記載,係提供台北市民建塚使用,昭和四年在台北州允準捐金購地後,得到北市諸多鄉紳商戶(辜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人)捐款,並限於臺北市,並由增用市戶建碑紀念,由倪希昶撰文記載其事。 狀況良好。 2008-09-1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90900號 臺北市 文山區 興隆路2段203巷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段2小段235地號(部分) 1. 碑文詳列1929年建碑時捐款人士,其中不乏著名社會賢達,如辜顯榮、陳天來、林柏壽、許丙等,碑文記載當時社會服務之多方面貢獻,具歷史文獻價值。2. 石碑屬日治時代之型態,造型完整,方形,碑頂為一塊自然石,下方曲面向外凸出,形式優美,結構良好,碑身四面崁入觀音山石碑,碑文雕刻頗深,具有時代性及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45788922704 25.0028704175215 AA0980300000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2 AA09710000004 賴氏萬壽塔 歷史建築 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 狀況良好 2008-09-1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90900號 臺北市 文山區 興隆路二段203巷底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段1小段394-11地號 1. 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2. 墓塔的結構特殊,前有吉獸,中上有葫蘆,其他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47295 25.003185 AA09804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3 AA09710000005 摩耶精舍(張大千園邸) 古蹟 張大千先生於民國65年在外雙溪所購地興建摩耶精舍,67年8月完工遷入定居;先生於72年4月2日辭世後,由其家屬依遺囑將摩耶精舍捐贈政府。行政院於同年5月20日以台72文字第9197號函撥交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並設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並設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預約參觀電話:(02-2881-2021轉2683)。開放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至五時。 2008-09-16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951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至善路二段342巷2號 臺北市士林區至善段三小段406、407、408、408-1、408-2、408-3、408-4、408-5地號。 1.本建築為大千先生居所園邸,深具人文、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園居內各處居所環境皆為大千先生自行設計督造,應予做完整保存,以利後人憑念。2.園中花草奇木亦深具保存價值,園林景觀設置亦深富文化內涵。3.大千美術上藝術造詣成就,為中外所肯定,地位崇高,其建築深具人物事件之歷史文化價值。4.考量張大千先生在台灣美術史以及整體華人藝術史的成就與地位,從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角度來看,具有歷史、文化與藝術上的價值,對於彰顯臺灣美術發展的實質觀點來看,張大千故居,也有里程碑式的作用。5.故居整體風貌完整紀錄張氏晚年家居生活,張氏對故居之感情極深,亦其安葬之地,更具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54913727923 25.102695282054 AA09803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4 AA09710000006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史建築 (一)李英宅位於臺北市大稻埕邊緣,南京東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旁,始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年以前),但是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為日人在隔鄰街屋上設置防空高射炮,陣地周圍須清出防火巷,因此,李宅遭到強制拆除的命運,殊為可惜。這棟建築現仍有照片留下,可看出當年的恢宏。(二)日治時期李家所經營的太和堂藥房,為臺北市三大西藥商之一,李家也有多人赴日就讀醫藥,顯見門庭之旺。以往在附近的南京西路上還設有一間倉庫,用以囤積貨品,放置日本進口的原物料,並在此分裝成小包裝到市面上出售,惜此建築已不存在。李家也不只經營西藥買賣,也兼販售醫療器材,當時許多剛開業的醫生缺乏資金,李英先生都會很大方的提供幫助,可見其樂於助人的個性。(三)李宅遭拆除之後未久,戰爭即結束,真可謂無妄之災。之後旋即重建(西元1947年),因此李宅建築的特殊性,乃是屬於戰後初期復原時所建造者,在臺灣近代建築的階段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光復初始,百廢待舉,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建築資材,只能一次一點的,慢慢將建材購買收集完整,才將整棟三層樓,前後兩進的住宅重新建造起來。據說當時附近三層樓高的建築不多,從李宅的樓頂,還可以看到大稻埕的河堤。(四)據屋主指出,室內裝修比建築稍晚,仍是分階段建造出來的。李英先生平日就很注重建築物的維護,除了日常打掃之外,每年經常性的維修房屋,或粉刷牆壁,或整修門窗。鄰人以為李家有哪裡破損,實則不然。當時匠師對於窗戶的整修相當講究,窗櫺是由許多小木條組合而成,經過使用之後難免會有脫開的現象,匠師會使用補土將縫隙補好,再重新粉刷油漆。 (一)一樓:一樓建物第一進部份原作商店(大千眼鏡、老合盈芳、正富山、誼意寶銀樓),目前使用現況為閒置,第二進部份為車庫、倉庫及小洞天算命使用。(二)二樓:本建物二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客廳、餐廳、主臥室、廁所、廚房等空間使用。(三)三樓:本建物三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神明廳、辦公室、臥室、廁所等空間。 2008-09-23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043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 臺北市大同區玉泉段一小段348、349、350、351、352、353、354等7筆地號 1、本宅之隔局較為罕見,施工考究,室內家具亦 保存完整,可佐證當年之生活情調。2、屋主為日治及戰後時期臺北地區之重要藥商,見證西方醫藥在台灣之發展及普及情形。3、匠師經調查研究清楚,為戰後(1947)臺灣工匠仍繼承日治時期傳統之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861449897 25.0536306207014 AA0980400000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5 AA09710000006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史建築 (一)李英宅位於臺北市大稻埕邊緣,南京東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旁,始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年以前),但是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為日人在隔鄰街屋上設置防空高射炮,陣地周圍須清出防火巷,因此,李宅遭到強制拆除的命運,殊為可惜。這棟建築現仍有照片留下,可看出當年的恢宏。(二)日治時期李家所經營的太和堂藥房,為臺北市三大西藥商之一,李家也有多人赴日就讀醫藥,顯見門庭之旺。以往在附近的南京西路上還設有一間倉庫,用以囤積貨品,放置日本進口的原物料,並在此分裝成小包裝到市面上出售,惜此建築已不存在。李家也不只經營西藥買賣,也兼販售醫療器材,當時許多剛開業的醫生缺乏資金,李英先生都會很大方的提供幫助,可見其樂於助人的個性。(三)李宅遭拆除之後未久,戰爭即結束,真可謂無妄之災。之後旋即重建(西元1947年),因此李宅建築的特殊性,乃是屬於戰後初期復原時所建造者,在臺灣近代建築的階段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光復初始,百廢待舉,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建築資材,只能一次一點的,慢慢將建材購買收集完整,才將整棟三層樓,前後兩進的住宅重新建造起來。據說當時附近三層樓高的建築不多,從李宅的樓頂,還可以看到大稻埕的河堤。(四)據屋主指出,室內裝修比建築稍晚,仍是分階段建造出來的。李英先生平日就很注重建築物的維護,除了日常打掃之外,每年經常性的維修房屋,或粉刷牆壁,或整修門窗。鄰人以為李家有哪裡破損,實則不然。當時匠師對於窗戶的整修相當講究,窗櫺是由許多小木條組合而成,經過使用之後難免會有脫開的現象,匠師會使用補土將縫隙補好,再重新粉刷油漆。 (一)一樓:一樓建物第一進部份原作商店(大千眼鏡、老合盈芳、正富山、誼意寶銀樓),目前使用現況為閒置,第二進部份為車庫、倉庫及小洞天算命使用。(二)二樓:本建物二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客廳、餐廳、主臥室、廁所、廚房等空間使用。(三)三樓:本建物三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神明廳、辦公室、臥室、廁所等空間。 2008-09-23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043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 臺北市大同區玉泉段一小段348、349、350、351、352、353、354等7筆地號 1、本宅之隔局較為罕見,施工考究,室內家具亦 保存完整,可佐證當年之生活情調。2、屋主為日治及戰後時期臺北地區之重要藥商,見證西方醫藥在台灣之發展及普及情形。3、匠師經調查研究清楚,為戰後(1947)臺灣工匠仍繼承日治時期傳統之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000000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861449897 25.0536306207014 AA0980400000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000000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6 AA09711000003 植物園臘葉館 古蹟 臺北植物園最早為殖產局苗圃,臘葉標本館是臺灣第一座專為設置臘葉標本所興建之建築,於1924年落成,代表苗圃轉型為植物園很重要的里程碑。為二層樓磚造建築,外牆結構為磚造,一樓室內採用鐵管柱。二樓以迴廊圍塑挑空,現二樓地板為之後因為空間需求所增加,將原有挑空處以鋼筋混凝土樓版填滿。 現況良好,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管理。 2008-11-10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280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植物園內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段5小段390地號部分 一、本建物建於1924年,為當時模仿西洋植物園整體規劃下產物,為植物臘葉標本採集陳列館,蒐集約1600多種臘葉標本,具採集、陳列、研究及教育等功能,為臺灣植物研究學術史上重要見證。二、建物結構為加強磚造,牆為磚造,樓板為R C造,部分柱為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建築構造反應東京大地震之後耐震結構之嘗試,其形式、結構特色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7110000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0951 25.03139 AA09803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71100000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7 AA09801000021 松山機場第一航廈 歷史建築 1.本航廈最早建於民國52年,為當時國家現代化之重要設施。2.現建物外觀為60年間國內王大閎建築師整合各階段增改建之作品,為該時代古典建築之代表性作品之一。 目前仍作為機場使用,近年來並配合加開國際航線,增加日本、韓國等地航班。 2008-12-31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49800號 臺北市 松山區 敦化北路340之9號 臺北市松江區濱江段四小段194-37地號 1.松山機場為我國第一座國際航站,歷經國際航線重要門戶及國內航線之盛況,見證國內經濟起飛,承載多數國人之記憶,具歷史文化價值。2.本建築物立面,係王大閎建築師於民國60年整合各階段增改建之作品,其代表該時代的古典設計具建築史研究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10000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1514 25.063632 AA0980400000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10000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8 AA09801000023 廣和堂藥舖 歷史建築 (一)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乃一「土木造瓦葺貳 建物」,建坪為23坪三合三勺三才,二層:二十五坪六合六勺六才。(二)民國40年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主要建材為「土木造」,樓房層數為「貳層樓房」,地面層:77平方公尺,貳層:84平方公尺。(三)民國51年建照圖所示,主體結構為「加強磚造」,地面層:62平方公尺,貳層:59平方公尺,參層:39平方公尺。 目前無人使用。 2009-01-0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510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207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 三小段238、238-1、238-2、239地號 1、建物雖是1950年代的建物,但在角地的圓弧形立面處理,有現代主義簡潔線條造型之特色。其磨石子工法細緻,圖案能反應本建物曾為中藥店之歷史。2、廣和堂及莊氏家族在臺灣醫藥史上有特殊貢獻,曾在此執業長達六、七十年,具歷史文化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100002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520901768 25.0595177348876 AA09804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100002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69 AA09801000023 廣和堂藥舖 歷史建築 (一)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乃一「土木造瓦葺貳 建物」,建坪為23坪三合三勺三才,二層:二十五坪六合六勺六才。(二)民國40年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主要建材為「土木造」,樓房層數為「貳層樓房」,地面層:77平方公尺,貳層:84平方公尺。(三)民國51年建照圖所示,主體結構為「加強磚造」,地面層:62平方公尺,貳層:59平方公尺,參層:39平方公尺。 目前無人使用。 2009-01-0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510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207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 三小段238、238-1、238-2、239地號 1、建物雖是1950年代的建物,但在角地的圓弧形立面處理,有現代主義簡潔線條造型之特色。其磨石子工法細緻,圖案能反應本建物曾為中藥店之歷史。2、廣和堂及莊氏家族在臺灣醫藥史上有特殊貢獻,曾在此執業長達六、七十年,具歷史文化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100002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520901768 25.0595177348876 AA09804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100002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0 AA09801000024 迪化街1段186號店屋 歷史建築 (一)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1922年),乃一「土塊造瓦葺貳階 壹棟」,平坪為63坪6合7勺,貳階坪33坪1合3勺。(二)民國52年(1963年)建築改良物登記簿記載:主要建材為「磚造」,樓房層數為「參層樓房」,建築式樣為「本國式」,分地面層、貳層、參層及騎樓地平面,共274.56㎡。(三)本案第一進改建時間應為二次大戰發生前即已改建完成;第一進雖經改建,但其構造、材料、工法、室內裝修及建築格局等皆相當講究,極具保存價值。 住宅、店面使用。 2009-01-0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50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186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 三小段278、279、279-1號 建築物第一進正立面、門窗、露臺、白瓷磚、洗石子欄杆及第 二、三進之門磚皆有明顯特色,「金包銀」斗砌牆作法在迪化街已不多見,具建物保存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1000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526409081 25.0586141503017 AA0980400000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100002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1 AA09803000000 迪化街1段13號店屋 歷史建築 (一)日治時期的永樂町二町目41、41-1、42番地,大正年間曾經將原本的土角厝改建為二層加強磚造洋樓,後側則留為空地。(二)約在1940年代初期,時值二次大戰期間,全棟拆除改建成防空壕。(三)民國36年(1947)重新新建第一進,民國38年(1949)並增建第二進。前後進之間隔一天井空間,為目前平面格局。(四)後期又因使用上需求,在天井地方增改建其它使用空間,平面雖因分割略呈不規則形,但基本上仍維持大稻埕地區傳統長條街屋的形式。 店面及住宅 2009-02-23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142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迪化街1段13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二小段 437、438、438-1地號 1、建築物重建於1940年代初期,騎樓及平面延續戰前昭和年 間的風格,具日治時代迪化街南段的傳統。2、見證迪化街產業文化之歷史價值,具文化保存之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300000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0212698087 25.054177188342 AA09804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300000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2 AA09804000004 南京西路237號暨迪化街1段2、4、6號店屋 歷史建築 ㄧ、南京西路237號(一)創建年代 建物登記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二)歷史沿革1、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9月25日,構造磚造,建坪弍拾壱坪八合壱勺叁才,弍層叁拾弍坪八合壱勺叁才,亭仔腳拾壱坪。2、民國65年5月25日,登記原因為實施地籍圖重測,改為「磚造二層樓房」,地面層31.24㎡、貳層43.37㎡,共86.74㎡。二、迪化街1段2號(一)創建年代 建物登記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二)歷史沿革1、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9月25日,構造磚造,建坪弍拾壱坪八合壱勺叁才,弍層叁拾弍坪八合壱勺叁才,亭仔腳拾壱坪。2、民國65年5月25日,登記原因為實施地籍圖重測,改為「磚造二層樓房」,地面層17.91㎡、貳層30.03㎡,共60.07㎡。三、迪化街1段4號(一)創建年代 建物登記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二)歷史沿革1、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民國40年9月25日,構造磚造,建坪六坪九合四勺六才,弍層拾坪六合壱勺弍才,亭仔腳叁坪六合六勺六才。 2、民國65年5月25日,登記原因為實施地籍圖重測,改為「磚造二層樓房」,地面層22.97㎡、貳層35.08㎡,共70.17㎡。3、本案為大稻埕地區迪化街最南側的傳統街屋建築群,起建年代已不可考,依現有建築形式推估應為日治時期實施街區改正後的牌樓厝建築樣式,最早文獻登記於大正7年(1918年)7月5日。四、迪化街1段6號(一)創建年代 依建物登記資料顯示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4月1日。(二)歷史沿革依建物登記資料顯示首筆資料註明日期為大正11年4月1日,乃一「瓦葺煉瓦造貳階建壹棟」,建坪七坪壱合壱勺,弍層拾弍坪四合四勺。 南京西路237號及迪化街1段2號:修復中。迪化街1段4號、6號:營業中。 2009-02-27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159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南京西路237號暨迪化街1段2、4、6號店屋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三小段464、465、462、463、459、460、457、458地號 建築物保留四柱三窗之紅磚立面形式,所在區位有迪化街「入口印象」的效能,整體保存可維持街道景觀並呈現街區歷史風貌。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4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01432504 25.0538362234609 AA09804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4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3 AA09804000007 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 歷史建築 「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堂」係於民國39年3月行政院依據立法院咨文,訓令財政部墊款,臺灣省政府撥地,並由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會同山西省政府臨時辦公處監督施工興建,於民國40年2月19日落成後交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臺北市改制後,民國77年起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管理迄今;另太原五百完人諸烈士,已於民國59年3月29日奉核定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紀念碑、紀念堂及招魂塚以軸線依山勢而建,建物設計之水準頗高,包括牌坊、紀念碑、紀念堂、招魂塚、碑等,佈局中規中矩,另有孫立人題辭之招魂碑,入口由左進入,風水亦相當考究。 太原五百完人諸烈士,已於民國59年3月29日奉核定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紀念碑、紀念堂及招魂塚以軸線依山勢而建,包括牌坊、紀念碑、紀念堂、招魂塚、碑等,另有孫立人題辭之招魂碑。 2009-03-26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28700號 臺北市 中山區 中山北路4段11巷(圓山山腳下)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段4小段340-18地號 1、本紀念建築群為國共內戰下之產物,雖「太原五百完人」不盡符史實(fact),但仍為社會之「實存」(reality),亦見證兩岸現代史及臺灣「歷史教育」之變遷。2、建物設計之水準頗高、用料講究,包括牌坊、紀念碑、紀念堂、招魂塚等,佈局中規中矩,為一優良之紀念園區。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400000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7578 25.081086 AA0980300000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400000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4 AA09806000018 保安街84號順天外科醫院 歷史建築 1、日治時期:本建物登記於大正10年,當時地址為『太平町四丁目八六番號』,其所有權人為張連女士,由台北市工商名人錄登記及訪談調查資料,可知昭和六年~十年保安街84號一樓出租作為飲食店,承租者應為日本人「古川榮次郎」。昭和十五年時出租給梁術正經營雜貨商店,商號為「松田商店」。2、光復以後:謝氏兄弟於民國37年2月18日購買,登記於民國38年2月24日。當時建物使用為外科醫院,順天外科醫院由謝唐山先生所創建,起初於延平北路開業,後由其三子謝伯津先生繼承,之後有謝伯淵先生繼續執業。建物一之使用均為順天外科醫院,二~三樓為住家。 尚可 2009-04-30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442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保安街84號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一小段507地號、508地號 1、臺灣第一位完成西方醫學教育的臺籍原住民外科醫生謝唐山先生,曾在此開業行醫,家族四代均有從醫者,可謂見證了臺灣醫療史之發展歷程,具歷史文化價值。2、外觀為典型洗石子四柱三窗立面,騎樓為磚拱,立面有一對希臘柱飾,「順天外科」店招文字剝落但仍清楚,具建物保存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6000018&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796985975 25.0589548625893 AA09805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6000018/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5 AA09807000000 李臨秋故居 歷史建築 李臨秋先生為「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臺灣著名歌謠的作詞者,係臺灣流行歌謠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其創作亦為珍貴之無形文化資產。本建物作為名人故居當可展現其歷史及藝術價值。 尚可 2009-06-11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676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西寧北路86巷4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三小段702地號 李臨秋先生為「望春風」、「四季紅」等多首臺灣著名歌謠的作詞者,係臺灣流行歌謠史上重要代表人物,其創作亦為珍貴之無形文化資產。本建物作為名人故居當可展現其歷史及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700000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8721072203 25.0551698652921 AA09807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700000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6 AA09807000092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 歷史建築 竹子湖因地理及環境氣候適宜栽種試驗稻米,故日據時期西元1923年(大正12年)於竹子湖設置了蓬萊米的原種田,培育優良種原分配給各地農民種植,而有蓬萊米發源地之稱。並於1928年設置地上第一層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及倉庫使用。目前建物管理人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物因修建故屋頂、外牆及內部多已改變,做為梅荷研習中心使用。 建物因修建故屋頂、外牆及內部多已改變,有琉璃瓦貼地(壁)磚,外牆貼有2丁掛面磚。 2009-06-2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69000號 臺北市 北投區 竹子湖路15-1號 北投區湖田段2小段55、56、56-1、57、59、59-1、62-2(部分)地號 1.蓬萊米原種田之重要建築標的,為當時之事務所,充分見證竹子湖做為臺灣蓬萊米原生地培育場所之歷史記憶價值。2.原種田事務所建於西元1928年,雖二次修建,但位置未變,屋頂採舊時形狀,保存舊有格局特徵,包括突出之主入口、走廊及內部隔間仍可窺見。3.符合依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4款之登錄基準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700009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39439 25.168282 AA09807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700009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7 AA09808000003 十字軒糕餅舖 歷史建築 1、古時祭典及民間文定之喜,多用十字軒所生產之「漢餅」,漢餅為臺灣傳統文化之一,十字軒在台北餅業歷史中,有其重要地位,從日治時期(1936)以來,名氣極大,具歷史文化保存意義。 2.本建物仍留有光復初期「樸實秀面」之風格,尚可代表太平町(延平北路)之印象,亦為戰後現代主義初期之典型設計,重視機能、外觀極簡潔、無裝飾。平面之特色為外觀二間,內部合為一間,有共同之天井,空間利用合宜。 平面格局為面寬兩開間,兩進一過水式的街屋。正面與背面外觀看起來是兩開間街屋,但在室內則打通為一戶。 2009-07-21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896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2段66、68號 大同區迪化段2小段91、92、93、94地號 1、古時祭典及民間文定之喜,多用十字軒所生產之「漢餅」,漢餅為臺灣傳統文化之一,十字軒在台北餅業歷史中,有其重要地位,從日治時期(1936)以來,名氣極大,具歷史文化保存意義。 2.本建物仍留有光復初期「樸實秀面」之風格,尚可代表太平町(延平北路)之印象,亦為戰後現代主義初期之典型設計,重視機能、外觀極簡潔、無裝飾。平面之特色為外觀二間,內部合為一間,有共同之天井,空間利用合宜。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80000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556984205 25.0556460129218 AA09807000002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800000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8 AA09808000004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 古蹟 約建於西元1924-1925年間,位於臺北市基隆路四段42巷臺大農場內,為臺北帝大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是「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當初選育蓬萊米、從事農作物改良的原始基地,曾於此處進行稻米相關研究,並於此留下大量圖書手稿。光復後,民國45年(西元1956年)臺大農藝系於此成立種子研究室,後經多次變更用途保留至今。2004年臺大農藝系於此發現磯永吉先生所遺留的手稿和大批農業相關文獻,後將之轉贈臺大總圖書館收藏。 為臺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與育種研究室共同使用中。 2009-07-28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937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4段42巷(臺灣大學農場內) 大安區學府段4小段346部分地號 1.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約建於西元1924年,係臺灣大學前身(此校亦為中興大學前身),為最早木造學校建築之一,具有農業教育校舍建築之代表性意義。 2.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先生從事農作物栽培、改良與研究之重要場所,留有儀器設備及近五千件農業文獻、手稿檔案史料,見證臺灣農業研究發展軌跡與歷史人文意義。 3.地上一層木構造雨淋版建築,西式木屋架、挑高閣樓夾層,建物原貌保存完整,建築空間具特色,為現存木造校舍少數留存之案例。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08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9924 25.015714 AA09808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08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79 AA09811000024 清代機器局遺構 古蹟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台北機器局完成後主要是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還無能力製造槍械,在邵友濂擴廠之前,槍子的產量只夠平日操練之用,1892(光緒18)年機器局又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五錢、十錢及二十錢的錢幣,同時還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已由最初的軍需工廠轉變為多功能的近代工廠,顯示當時台灣對近代事業需求甚殷。台北機器局在日治初即改設為「台北兵器修理所」擔負台灣全島陸海軍兵器之修理,及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等製造。狹義而言,台灣守備隊之兵器於是得以自給。1900年砲兵工場正式交接轉由鐵道部使用,稱為台北工場,針對當時廠區及本基地的空間關係作一說明。舊廠區內依據原有功能分區,將南側當作以行政為主的鐵道部使用,北側則為台北工場,但工場南側界線呈彎彎曲曲狀,頗為怪異,是因受限於原有傳統院落建築配置所造成的。至1909年台北工場因不敷使用擴建時,只好向東側的空地發展,正式將鐵道部的範圍擴充至塔城街東側。 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遺構:為保存地面下遺構,已用可逆式方法回填保護。清代機器局東側圍牆及石板路:圍牆現況露出,石板道路回填保護。 2009-02-05 北市文化二字09830109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塔城街東西兩側 玉泉段2小段371-4、371-24、371-25、371-26、366、366-4號 1、此區為清代劉銘傳巡撫在臺實施新政之重要基地,目前發現所存之機器局東側圍牆及四進衙門牆基均為劉銘傳時期建設的主要建物遺構,具備重現歷史的重要見證,圍牆外並留有清代時期石板道路,具有極高歷史價值之見證2、石牆之構造反應清代臺灣本地安山岩與石灰所構築之特色。石板路以長條石板及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具都市道路建設之價值。3、極具稀少性,全臺僅此一處,不易再現。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100002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1332 25.048694 AA09803000004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100002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0 AA09811000025 清代機器局第一號工場遺構 歷史建築 本區為清代機器局北廠區第一工場南側、日治時期(1901至1905年間)增設廠房南側附屬設施,1917至1939年間西側擴建廠房,1939至1945年間改建成日式宿舍戰後為台電使用,各時期對前期基礎均有破壞。根據文獻資料本廠房本為翻砂、鑄模廠,而在地層中所發掘出來的大量鐵渣、煤渣亦可佐證。至日人接收台灣,本區更替為鐵道部台北工場後,此棟建物始有第一號工場的番號。 捷運工地圍籬內現地保存 2009-02-05 北市文化二字09830109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塔城街西側與鄭州街交叉口 玉泉段二小 段371-1、371-11、371-12號 清代機器局代表清代劉銘傳巡撫在台灣推動近代化運動的重要文化遺產,除了衙門、圍牆及道路外,工場亦為機器局之重要元素之一,挖掘出土之第一號工場局部設施基礎具有見證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100002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9869 25.049995 AA09804000003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1000025/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1 AA09812000020 專賣局(今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古蹟 專賣局(今改制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於西元一九0一年,建築物初建於西元一九一三年,先建兩翼,至西元一九二二年才完成中央尖塔,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 當時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乃設置專賣局,由殖民政府操控產銷大權,其收入為總督府最主要財源。光復後專賣局由政府接收,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1998-06-10 台(87)內民字第8782422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南昌路1段1、4號 台北市南海段四小段8、9、55、56地號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14856973849 25.034088345483 AA09602000037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2 AA09812000022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古蹟 市定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位於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七十六巷四號,龍安坡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地區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所開墾之地,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來台(西元一七四0年),初先墾居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台北盆地,至第四代由數位兄弟合力建造大宅,即濂讓居。濂讓居建於西元一八九七年,當時所用材料頗為講究。宅大體上坐北朝南,四周皆為稻田,阡陌之間一座紅磚三合院,很典型的台灣傳統農宅。其格局又稱為正身帶護龍,初建時只有左右護龍,後來略有擴建,又增加外護龍。所用紅磚可能為台灣本地所燒製,質地極優,色澤紅潤,作工甚精。屋頂為雙導水,屋脊曲線和緩,反映出平實之感。正堂內木雕仍為初建時原物,雕刻精美,在台北市所保存的百年古農宅中,具有清末到日據初期之過渡性格,從材料與裝飾特色皆可見之。 保存良好,現坐落於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校區內,為社會領域課程的教學空間,創造具鄉土特色的校園環境與教學內容。 1999-06-29 府民三字第8801816501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和平東路二段76巷4號 台北市學府段三小段469地號 1.龍安坡黃宅濂讓居起建於西元1897年,距今102年,建築物為三合院落型制,反映台灣先民在清朝墾殖台北盆地之風情。2.該建物基礎做工確實,結構嚴謹而不華,重點之處施以適當份量的木雕磚雕,剪黏弄瓦統傳裝飾,尤以神龕與懸樑托架為室內大廳之本體,做工細緻,保存良好是其特色,基地內並有古井、室內有天公爐等器物,均為其特徵,值得保存,實有保存以見證時代變遷的必要。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39210134963 25.0241792252537 AA0960200008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3 AA09812000026 臺北酒廠-四連棟 歷史建築 台北酒廠創設於民國5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民國11年,由日據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民國34年,光復後,由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酒廠也改為公營。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市內鬧區的第一酒廠,因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公賣局遂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民國76年4月1日,酒廠遷至林口,台北酒廠正式結束。詳細資訊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參觀資訊:http://www.huashan1914.com/ 2003-03-17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045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八德路一段一號 臺北市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63-3、63-4、63-7、63-8、63-9、63-14、63-22、63-23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906 25.043604 AA09804000015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4 AA09812000027 臺北酒廠-米酒作業廠 歷史建築 台北酒廠創設於民國5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民國11年,由日據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民國34年,光復後,由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酒廠也改為公營。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市內鬧區的第一酒廠,因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公賣局遂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民國76年4月1日,酒廠遷至林口,台北酒廠正式結束。詳細資訊參考以下網址: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由文化部委託臺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參觀資訊:http://www.huashan1914.com/ 2003-03-17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04501號 臺北市 中正區 八德路一段一號 臺北市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63-4地號 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906 25.043604 AA09804000016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5 AA09812000029 太平町店屋-延平北路2段27號 歷史建築 立面仍為原有構造,內部樓版結構已改為鋼筋混擬土。本棟為二層樓高之磚造建物,建築立面為四柱三窗形式,有一個半圓形的山牆,牆面使用泥塑裝飾並以一水平飾帶分隔不同建築材料。建物右側為原蔣渭水開設大安醫院旁,大安醫院可說是臺灣民族運動史上最重要據點。左側本市歷史建築大千百貨。 立面仍為原有構造,內部樓版結構已改為鋼筋混擬土。 2006-10-13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02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2段27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一小段569、570地號 一、「太平町」(延平北路)與「永樂町」(迪化街)及港町(貴德街)是大稻埕三條代表之街道,見證台北發展歷史。而「太平町」為台灣人打造出來的「台灣人市街」,本建物位於昔太平町,具太平町發展歷史記憶。二、本建物緊鄰1920年代臺灣最重要社會運動據點,即蔣渭水所開設之原大安醫院、文化協會及文化書局,就歷史場景而言,具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793092584 25.0547199279368 AA09702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6 AA09812000029 太平町店屋-延平北路2段27號 歷史建築 立面仍為原有構造,內部樓版結構已改為鋼筋混擬土。本棟為二層樓高之磚造建物,建築立面為四柱三窗形式,有一個半圓形的山牆,牆面使用泥塑裝飾並以一水平飾帶分隔不同建築材料。建物右側為原蔣渭水開設大安醫院旁,大安醫院可說是臺灣民族運動史上最重要據點。左側本市歷史建築大千百貨。 立面仍為原有構造,內部樓版結構已改為鋼筋混擬土。 2006-10-13 府文化二字第095303027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2段27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段一小段569、570地號 一、「太平町」(延平北路)與「永樂町」(迪化街)及港町(貴德街)是大稻埕三條代表之街道,見證台北發展歷史。而「太平町」為台灣人打造出來的「台灣人市街」,本建物位於昔太平町,具太平町發展歷史記憶。二、本建物緊鄰1920年代臺灣最重要社會運動據點,即蔣渭水所開設之原大安醫院、文化協會及文化書局,就歷史場景而言,具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29&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793092584 25.0547199279368 AA09702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29/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7 AA09812000052 太平町店屋-延平北路2段25號 歷史建築 本建築位於昔「臺灣人市街」太平町上,且鄰近20年代臺灣最重要社會運動據點,即蔣渭水所開設之原大安醫院、文化協會,就歷史場景而言,具歷史意義 為面寬兩開間,兩進一過水式的街屋。 2009-12-09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3143903號 臺北市 大同區 延平北路2段25號 大同區迪化段1小段573地號(土地面積100平方公尺)、574地號(土地面積17平方公尺) 本建築位於昔「臺灣人市街」太平町上,且鄰近20年代臺灣最重要社會運動據點,即蔣渭水所開設之原大安醫院、文化協會,就歷史場景而言,具歷史意義。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81200005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809848905 25.054673421953 AA09812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81200005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8 AA09902000007 臺北市福景宮 歷史建築 為日治初期在原瑠公圳灌溉範圍旁所建的土地公廟,信奉信農業信仰,並隨著社會發展為財神信仰,具有本地區開拓歷史與民俗信仰變遷之見證價值。 現況為宮廟使用 2010-02-02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711900號 臺北市 大安區 光復南路698號 建物座落土地為臺北市大安區通化段二小段26地號(面積為72平方公尺);建築物為臺北市大安區通化段二小段1293建號(面積為38.1平方公尺)。 1.日治初期在原瑠公圳灌溉範圍旁所建的土地公廟。信仰為農業之神,隨著社會發展為財神信仰,具有本地區開拓歷史與民俗信仰變遷之見證價值。<br/> 2.建築物有水泥塑成之龍柱,以及北部交阯陶匠師陳天乞的作品,建物本身具相當藝術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02000007&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59834 25.091075 AA09902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02000007/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89 AA09904000020 閻錫山墓 古蹟 閻錫山,字伯川,號龍池,晚號還中,山西省五臺縣人,先世以務農經商為業。祖青雲公,字龍雨,創大堡義塾,喜讀經史,平日以孝悌忠義等有關故事,及歷代興衰,課教子弟。 民國38年(1949)12月8日,時蔣總統已引退,代總統李宗仁遠赴美國,閻氏乃於行政院長任內,率政府由成都遷臺,穩定大局,政府統緒賴以不墜。閻氏率政府遷臺以至於卸任閣揆,時僅三月餘(民國38年12月8日至民國39年3月6日請辭,3月15日交接。)民國39年8月12日,遷居陽明山菁山。民國49年(1960)5月23日病逝。 保存良好 2010-03-16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751300號 臺北市 士林區 臺北市士林區永公路245巷34弄 臺北市士林區新安段6小段300地號(部分)、301地號(部分) 一、閻氏為國民政府重要政治人物,曾高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為當年相當重要之歷史人物,墓園為其重要的代表性建築之一。二、墓園內之墓碑、寶頂,前方層級而上的墓道及後方背山,形成一完整墓園風水形式,設計具特色、石碑保存完整、風格明顯,具歷史及建物之特殊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0400002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121.560462 25.133956 AA09903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0400002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0 AA09904000021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 歷史建築 剝皮寮老街(今康定路173巷)仍保有清代時期規劃樣貌,可謂為臺北老市街具代表性之實例。 本街區東側於95年修復完工;西側修復工程於98年修復完成,係以原貌保存為原則,並為結構安全考量加設鋼骨結構等現代科技與工法,以增加其抗震、防災、防潮、防蛀等機能及存續年限。現已開放,可供民眾參觀。 2010-03-29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741300號 臺北市 萬華區 北鄰老松國小南校舍、西接康定路、南面廣州街、東至昆明街所圍成之街廓 建築群座落土地為臺北市萬華區萬華段二小段3(部分,面積約4,423平方公尺)、64(面積約408平方公尺)、65(面積約2,183平方公尺)地號 1.剝皮寮老街(今康定路173巷)仍保有清代時期規劃樣貌,可謂為臺北老市街具代表性之實例。 2.剝皮寮歷史街區之建築多為一至三層不等的清代店屋或日治時期的牌樓厝建築,其建築及街區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 3.本街道房舍目前雖已經過整修,但仍保留舊時代街道紋理,具有歷史、文化及都市史之價值。 4.剝皮寮歷史街區之保存再利用發展,切合教育、文化與保存等使用目的。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04000021&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2352 25.038055 AA09904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04000021/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1 AA09907000016 迪化街1段192號店屋 歷史建築 ˙1900-1943年為辜家持有期間產業經營:西元1896年,辜顯榮為部屬貿易據點,將大稻埕千秋街(今貴德街南段)「英源茶行」予以收買,遂改名為「大和行」,並開始在北臺灣的商業活動。辜顯榮將周邊房產土地買下,供作鹽行的店面使用,或承租予他人,收取租賃。而本案最初作為辜家自營的店號使用,專作貿易貨物的買賣。辜顯榮於昭和12年(1937年)過事後,則承租於汪松林開設「建德商行」專作漆品家具買賣。 ˙1943-1952年汪松林持有產業經營:於昭和18年(1943年)本建物易手於當年承租戶「汪松林」,並持需經營「建德商行」,同作「建德商行」專作漆品家具買賣。 ˙1952年-迄今蘇家持有期間產業經營:於民國41年(1952年)易手於「蘇金生」、「蘇萬成」、「蘇萬定」等三人在此開設「新慶源商行」,經營蔬菜種籽和出口蔬菜買賣。蘇家於民國68年結束商號賣賣,本棟建築則於民國72-80年承租於「金蘭行」、民國80-89年承租於「振農食品行」做為南北雜貨批發買賣至今。 目前整棟承租於「振農食品行」作為南北雜貨批發買賣,第一層第一進作為批發店鋪式經營,其上二至四樓皆作為貨物倉儲之用。第二進一樓及閣樓空間作為貨物儲藏使用。 2010-06-2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7962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1段192號 建物座落土地為臺北市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272地號(土地面積約146平方公尺);建築物為大同區延平段三小段77建號(總面積約94.28平方公尺)。 1.本建物第二進保留清代面貌,牆體為土埆牆,內柱為早期的「顏只磚」,內楣則為觀音山石,入口並有「春風及第」門額,可見古意。 2.本建物原為辜家所有,且為迪化街重要商號,可作為辜家在臺北產業之見證。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070000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306 25.062724 AA09907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07000016/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2 AA09911000003 蒲添生故居 歷史建築 目前由蒲先生後代規劃為「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有戶外雕塑展示區、作品陳列廳、藝術走廊、紀念工作室和文物展示室等空間,以引導性的教育參觀路線,讓民眾欣賞蒲添生雕塑創作與故居建築特色。另部分作為私人空間使用。 已經規劃為蒲添生故居展示空間,開放免費參觀 2010-10-29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823500號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9巷16號 中正區成功段一小段239地號 1.部分磚石構造之木造日式房舍,後方為民國52年增建工作室,為檜木挑高之建物,上方並有迴廊可以俯視大型作品之製作,亦兼具採光之功能,相當展現雕塑家工作空間之格局與特色,是專為雕塑創作所配置的空間,具有其空間的特殊性。2.蒲添生先生為臺灣藝術史發展的重要藝術家之一,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本土藝術開展的重要見證,具有一定的地位。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1100000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24679 25.04548 AA09911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1100000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3 AA09911000004 鐵路局北淡線(圓山站)宿舍 歷史建築 本建物為北淡線鐵路停駛後所留存和北淡線歷史相關之空間,為見證北淡線鐵路記憶之重要節點,具有重要歷史、場所意義與價值。 規劃修復中。 2010-10-08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8479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酒泉街9巷13號 臺北市大同區大龍段1小段264-8地號部分 本建物為淡水線鐵道少數留存建築之一,當時亦為城內通往圓山公園、動物園及護國禪寺之重要節點,亦為西向連通保安宮、孔廟之節點,具有重要歷史、場所意義與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11000004&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9954923813 25.0715250155809 AA09910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11000004/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4 AA09911000010 蔡合源宅第 歷史建築 本建築物所呈現之總體價值具有保存價值,足以彰顯在地建築技術。本建築物建於戰後之商店建築,有相當之建築品質,為台灣光復後之首批之建築式樣。 建物外觀整體狀況良好。 2010-10-19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8561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承德路一段72號 臺北市大同區市府段二小段66及67地號 1.本建築物所呈現之總體價值具有保存價值,足以彰顯在地建築技術。 2.建於戰後之商店建築,有相當之建築品質,為台灣光復後之首批之建築式樣。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11000010&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7238079071 25.0524771016172 AA09911000001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11000010/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5 AA09912000013 有記茶行 歷史建築 有記茶行建築由前後二棟建築構成。前棟為傳統磚構造形式,建物現況仍舊良好,紅磚構造形式應是1922年創建時的原貌,推測除了臨建興街店口淺短的小騎樓外,一樓當作茶行店面使用,二樓則是住家及倉儲空間。後棟建物建於何時並無資料可證,一樓為精製茶工場,焙籠間及焙茶窟為其特徵,二樓則為倉儲空間,與三樓的神明廳住家空間有所區別。從其建築形式看來,後棟建築應是日治後期或光復初期興建而成。尤其內部空間作為製茶工廠的機能看來,極可能是「長榮茶行」開設以後,才拆除舊有一層樓建物重新建築而成。 良好 2010-12-03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860500號 臺北市 大同區 重慶北路2段64巷26號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小段258地號(面積約453平方公尺)及259部分地號 1、為當時生產包種茶典型之茶廠,見證大稻埕的茶葉與都市經濟的發展以及為當時臺北精製茶運銷至泰國、東南亞等地有重要之證明。 2、典型活的茶博物館,具備保存古時完整製茶過程的設備及資料,有完整之軟體導覽及硬體設備之展示功能,具歷史文化資產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09912000013&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11306 25.062724 AA09912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09912000013/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88970696 AA10001000042 西寧南路14-3號店屋 歷史建築 本建物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與開封街二段之街廓角地,為建於二戰後延續日本殖民時期學院派風格之建築,因其所處位址而形成都市街道景觀之端點,建物之立面主要為四柱三窗之形式,其間柱與邊柱均以洗石子處理,並有泥塑浮雕及希臘柱式與柱頭。 本建物目前的使用功能為萬華區福星區民活動中心,整體外觀現況良好。 2011-01-05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1892400號 臺北市 萬華區 西寧南路14-3號 臺北市萬華區福星段一小段254地號(面積為231平方公尺) 1.本公有建物為戰後延續日本殖民時期學院派風格之表徵,設計態度嚴謹認真,具保存價值。 2.位於街廓角地,為形塑都市景觀與歷史風貌端點,其優雅之外觀造型,反映當時建築風格與社會背景之歷史價值。 文化資產保存法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subMenuId=26&siteId=MTA1&caseId=AA10001000042&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2/ 121.506958 25.046765 AA10001000000 http://www.culture.gov.tw/d_upload_tca_pro/case/AA10001000042/representImage%5F96%2396.JPG
總共 356 筆,顯示第 251 到第 3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