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會自97年至101年收錄之100位客籍作家

作家 本名 其他別名 個人簡介 寫作風格
61018092 小野 李遠 天牛、湯新 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研究所,曾任陽明醫學院助教,紐約州立大學助教。大三時開始發表小說及散文,其後寫作不輟,熱衷於小說及編劇,曾獲聯合報小說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金筆獎、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編劇魁星獎、國軍文藝金像獎。其後投身電影工作,曾任中影企劃部副理,與友人共成立工作室,從事各種視覺媒體工作,也擔任過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臺北電影節主席、臺視節目部經理、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民國97年1月29日卸任)。九○年代重回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方向且朝向童話創作,另有親情散文、青少年小說等不同寫作方向,曾獲金鼎獎最佳著作獎,中國時報年度最佳童話獎,及被德國國際青年圖書館列為世界優良兒童讀物推薦。 小野創作文類以散文、小說為主,兼及詩、劇本、傳記與兒童文學。七○年代的小野,直接以小說來傳達自己的理念,「他把人物擺在一個價值絮亂的小社會裡,呈現一個執著於正面價值的人如何擇善固執」〈蔡源煌〉。八○年代的小野,實際參與電影工作,開始注意本土社會環境的變遷,並透過充滿愛與關懷的新電影,及〈尋找臺灣生命力〉等一系列批判性文章,來喚起臺灣人民對周遭生存環境的省思。九○年代的小野,回到文學創作的領域,開拓童話、青少年小說及親情散文等不同的寫作路線,影響了許多人的家庭教育觀念。近年來在創作之外,亦參與電視節目企畫、電視戲劇製作等工作。(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3 王幼華 王幼華 王魯、黃克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取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民國94年)。曾受施淑、李元貞指導寫作,此後創作多發表於《中外文學》、《民眾日報》、《臺灣時報》等報刊。曾任教於苗栗南莊國中、君毅高中、竹南高中。主編過《臺灣文藝》、《三臺雜誌》,曾擔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及「臺灣作家協會」理事等,期間受邀至各大學及全國性文藝營演講,並擔任各類文學獎評審工作,現任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佳作獎(民72年)、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民79年)、中山文藝創作小說獎(民81年)、第十二屆研究生臺灣論文獎(民82年)。 王幼華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及小說。在創作上有全面展現當代臺灣社會文化整體風貌及其演化變遷的宏大企圖,作品的主題,有三條比較明顯的脈絡:一是寫現代都市文明的畸零人心態,二是對被冷落的大陸移民的關注,三是對生命原罪的探尋。(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4 六月 劉菊英 夏秋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英文《中國郵報》廣告主任、聯合報系中國經濟通訊社發行中心經理(民國63年至民國88年),退休後亦擔任文學獎評審、吳濁流文藝營講師、文學寫作講師等職,並充實建置「六月文學小花圃」個人網站,持續寫作。曾獲第二屆鳳邑文學獎創作獎散文類首獎、蕭乾源文化獎。著有《惜情》、《去玩》、《懷念的季節》、《回首》等散文。 六月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有小說之作。常懷著「與萬物為善」的心情寫作,寫的雖多是身邊之事,或對本土山川的描述,皆不離一個「情字」,文字力求親切、真實而不矯揉。(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5 丘秀芷 邱淑女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三專編採科畢業,曾任豐原中學及豐原國中教員、《婦友》月刊編輯委員、新聞局國內處及公關室、新聞局顧問、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現任世界女記者女作家協會臺灣分會副理事長、中國文藝協會理事、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常務理事。民國五十一年開始寫作,從小說而散文、報導文學。曾獲中國文協臺中分會「自強獎章」小說獎(民國65年)、中國文協文藝獎章散文獎(民國66年)、中興文藝獎章小說獎(民國68年)、中山學術文藝基金會中山文藝獎(民國70年)、國家文藝基金會國家文藝獎(民國72年)、《剖雲行日 ─ 丘逢甲傳》獲中山文藝傳記文學獎、五四特別貢獻獎等。其夫為作家符兆祥,堪稱文壇佳配。 丘秀芷的創作文類包含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傳記及兒童文學。題材大都取自周遭發生的事物與鄉土紀實,筆調清新樸實,自然散發大地芬芳與人間情愛。李潼說:「她型塑多年的行文風格──貼身描繪、用心體觸、苦中作樂、坦白從寬和以小見大,俱見丘秀芷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充滿生命力的鮮活描繪。」丘秀芷除文學創作外,長期企劃、參與文壇活動及文教公益事項,並持續擔任文學社團負責人及主要幹部,積極、熱情做承先啟後的文藝傳承工作。(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6 丘逢甲 丘逢甲 生於苗栗縣銅鑼雙峰山區的李家塾,因為是甲子年出生,被客家人認為大吉大利,因而被取名為「逢甲」。是第一個定居台灣的客家文人,客家文學中古典文學的代表作家。七歲能詩,十四歲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受知於學使丁日昌,自幼聰穎,有「東寧才子」之譽。1890 ?中進士,曾任臺南府義學崇文書院山長,與當時文人時常以詩唱和,臺灣詩學為之一興。日軍後來登台,丘逢甲率義軍反抗侵略,督率「新苗軍」客家義軍北上抗日。晚?居嘉應州,自號滄海君。著有傳統漢詩〈台灣竹枝詞〉、〈台灣移民定居?戶〉等,丘逢甲作品海內外皆知,輯為《嶺雲海日樓詩鈔,凡一千六百八十五首。
61018097 甘耀明 甘耀明 東海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全人中學教師,擔任過小劇場編劇、記者,為新世代「小說家讀者8p」成員之一,民國九十五年暑假,與李崇建在台中市創立「千樹成林」作文班。現專事寫作。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寶島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等。作品曾連三年入選年度小說選(九歌版),並獲九十三年度小說獎(九歌版)。被評論家李奭學先生稱為「千面寫手」。 甘耀明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小說中可見對客家語言、文化、歷史與生活史的掌握,或用迷離絢麗的筆法,以童話技法網織民間傳說、習俗或俚語,將人性的純真善良,與動物的擬人情思,置入魔幻歡魅的場景。透過繁複的想像、歷史的刻痕,賦予小說語言藝術性,於題材涉獵與語言烘托上皆有可觀之處。散文則以許多精采的故事介紹臺灣唯一的體制外中學教育。(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8 江上 江文雙 友三、將友三、文玨 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中等學校教員檢定考試合格,曾任國小中學教師(民國78年退休)、七燈出版社總編輯。任教期間,以江上、友三等筆名,在報章雜誌上發作品,其著作有《落葉集》、《下弦月》、《生命的甘泉》《明月照東山》等二十多本,並曾獲臺灣教育廳國校語文獎金賞等獎、自由青年散文獎、教育部廣播劇本獎,吳濁流文學獎、苗栗縣政府「文學傑出人才文藝獎」等。民國六十五年以後創作停頓,以日文翻譯為主。(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江上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與兒童文學。小說以一種樸實的筆觸,寫出了一群帶著濃重鄉土味的小人物故事,將一些不為大眾所注意的社會動態納入筆下,直言而不加粉飾是他作品的特色。此外,他也從事日文作品之翻譯。(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099 江昀 江秀鳳 江嵐 曾任律師助理、基金會秘書、美術團體聯合會秘書,台灣兒童文學協會、台中縣大里市客家委員會委員、台南市大成國小客語教師、台文網報客語顧問、聯頤文化創意公司『台灣文學館台文策展』客語顧問等職。現任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台文筆會、台灣客家筆會會員、客語老師、大學講師,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開課擔任客語薪傳師(2010.03~),並持續客語文學創作等。2008年已取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中高級『客家能力認證考試合格證書』。曾獲台文通訊台語新詩首?、台中台語社台灣文學創作散文?、李江?台語文教基金會客語組小說優選、文建會地方文獻出版品評鑑?「綠川個人史文學?」第三名、第十五屆南瀛文學?現代詩創作首?(客語詩十首)、 府城文學?台語文學(客語)散文?、新竹市客語兒童文學散文?特優。著有詩集《逗點》、客語詩畫集《江嵐、采諭詩畫家鄉專輯》、客語詩集《曾文溪?歌聲》等作品。散文集《薰衣草姑娘》是第一本客家女性所寫的台語散文集,也是第一本客家人的台語文學集,並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優良出版品補助出版客語詩集《曾文溪?歌聲》(2010年)和客語散文集《生命?樓梯》(2011年)。
61018100 宋澤萊 廖偉竣 師大歷史系畢業,之後一直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至2007年退休。大學時代開始小說寫作,畢業後五、六年期間,創作最為旺盛。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大葉大學文學授課駐校作家,現任彰師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短期授課作家。1980年後轉向參禪,有論佛著作出版,文學作品相對銳減。1981年應邀赴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坊」研究,1985年以環保小說《廢墟台灣》復出,並獲選為當年度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1986年創辦《台灣新文化雜志》,1995年和王世勳創辦《台灣新文學雜誌》,2001年結合林文欽、王世勳及台語文學陣營創辦《台灣e文藝》,致力臺語詩的寫作與推廣,是本土文化的重要推手。著有小說《廢園》、《打牛湳村》、《紅樓舊事》、《蓬萊志異》、《廢墟台灣》、《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詩集《福爾摩沙頌歌》、《一枝煎匙》、《普世戀歌》;評論集《誰怕宋澤萊?:人權文學論文集》;散文《隨喜》等。曾獲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1978)、吳濁流小說及新詩首獎、聯合報小說獎(1979年)、吳三連文學獎小說獎(1997年)、東元科技人文獎(2001年)和磺溪文學獎(2005年)、巫永福文學評論獎等多項肯定。 宋澤萊創作文類以論述、小說為主,兼及詩、散文。宋澤萊自大學即開始文學創作,早期的小說自稱是搭上現代主義的末班車,多為個人內心世界的描繪。自發表「打牛湳村」系列小說起,開始關注臺灣農村和城鎮的環境及思想變遷。民國六十九年一度轉向參禪,小說創作銳減,但仍深刻思考臺灣當前的文學環境,發表〈文學十日談〉、〈給臺灣文學界的十封信〉等評論,民國七十四年以社會預警小說《廢墟臺灣》被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書,重返小說界,並兼及批判性的文學評論。除了多方創作外,宋澤萊同時相當關注臺灣本土意識與文化運動的推展,曾結合文學同志創辦《臺灣新文化》、《臺灣新文學》、《臺灣e文藝》等雜誌。(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1 沙白 涂秀田 高雄醫學院畢業,日本國立東京大學牙醫學系研究、哈佛大學牙醫學院研究所肄業。曾任《現代詩頁》月刊主編、「阿米巴」詩社社長、「南杏」詩社社長、「大海洋」詩社社長、臺一社發行人、高雄市兒童文學寫作會理事長,亦曾參加「笠」詩社、「心臟」詩社、「布殼鳥」詩社,同時身兼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專科醫師暨研究員,曾留美波士頓大學植牙中心,回國後在高雄開設牙科診所。現為臺一、臺立牙科診所聯盟院長。曾獲高雄市文藝獎、中華民國新詩學會詩運獎、民國七十九年任首屆「世界華文兒童文學筆會」代表,積極參與世界華文兒童文學事業的開拓和建設。民國八十年被選為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至八十年獲世界詩人大會頒發「榮譽文學博士」。(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沙白的創作文類以詩和散文為主。民國五十三年開始發表作品於《現代文學》,間亦從事翻譯、童詩、評論及畫評。沙白的新詩以純真的言語鋪述,並在水平邏輯上以無限的想像和童真來取代情感的堆砌,少有以理性美化的字句;其詩作是一種省察和悟澈發射出來的光芒,受二十世紀動亂的影響,面對「人的存在」之價值,企圖創造一個存在的新世界,意境傾向超現實,建立一種新的美學境界。沙白的詩,朱沉冬認為「沙白探求一種純美」,正與林煥彰所說「表達一個成人從現實世界裡,尋找到自己『心裡故鄉』」互相呼應。(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2 杜榮琛 杜榮琛 杜子、書呆子、杜痴 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現改學院)畢業,「笠」詩刊社同仁,曾任教師、組長、主任、編輯、研究委員,身兼中國海峽兩岸文學研究會理事、楊喚兒童文學獎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教海寶國小教師、新竹教育大學通識課講師,現任僑委會越南華文教師。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童詩類創作獎,《民生報》「保護自然生態徵詩」第一名,教育部人文科學著作獎、全國社會優秀青年獎、第十一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及民國七十九年新竹師範學院傑出校友獎。 杜榮琛為兒童文學作家,以童詩教研知名,其詩作清新可感,並能融合童趣與詩意,讀之淡遠有味。其兒歌作品從孩子們的心性、生活出發,生動展現了童話世界的快樂情趣。(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3 李永平 李永平 生於馬來西亞的婆羅州,中學畢業後來到臺灣就讀臺大外文系,畢業後留系擔任助教,並任中外文學雜誌執行編輯。後赴美深造,獲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及東吳大學英文系,現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曾獲「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吉陵春秋》一書入選)、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等。《大河盡頭》(上卷:溯流)榮獲2010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專家推薦獎、2011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來臺之前,十八歲時寫的《婆羅州之子》即在婆羅州文化局的徵文中獲獎。大學時代寫的小說〈拉子婦〉,受到他的老師顏元叔的賞識,鼓勵他走上寫作之路。六十八年以〈日頭雨〉一文獲聯合報短篇小說首獎。而他歷時八年的力作《吉陵春秋》出版後,余光中更讚美他「為當代小說拓出了一片似真似幻的迷人空間」,本書獲七十五年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李永平後辭去教職,蟄居四載埋首創作長篇小說《海東青》,以寓言方式敘述一則亙古的道德箴言,蘊含了預警和惕勵的時代意義。
61018104 李能棋 壹闡堤 新竹師範普通科畢業,曾任教中小學教師二十八年,兼任《臺灣文藝》總編輯,已自教職崗位(國立苗栗農工)退休,曾任教新竹聖經學院教授「臺灣文學」(84年度)、臺北師範大學「人文講師」(85年度)等校,期間也被選為第七任「臺灣筆會」會長。民國五十二年以短篇小說《苦水坑》榮獲「自由談」徵文首獎,從此更加熱中專注於文學創作,民國六十九年出版「寒夜三部曲」,促成其文學生涯登上高峰。曾獲第三屆臺灣文學獎(民57年)、第四屆吳三連文藝獎(民70年)、第十四屆「吳濁流文學特別獎」(民73年)、第十四屆「巫永福評論獎」(民82年)、「臺灣客家文化獎」(民82年)、臺美基金會1995年度「社會科學人才成就獎」(民84年)、鹽分地帶文藝營台灣文學貢獻獎、客家終身貢獻獎(民96年)等多項殊榮。作品《寒夜》由公共電視台改編為第一部客語文學連續劇(2002年3月播出),另一部作品《情歸大地》也被改編為首部客語發音的電影「一八九五」(2008年上映)。 李喬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李喬曾自述作品的傾向「大多偏重在社會大眾生活面的描繪,為無告的小民作微弱的代言」,因此小說呈現了堅定不移的寫實風格,題材多觸及生命的痛楚和無奈。李喬小說寫作特色十分多元,有運用西方意識流、內心獨白等寫作技巧,帶有現代主義色彩,如〈人球〉、〈寂寞雙簧〉等;描寫臺灣人民在苦難時代下的掙扎與奮鬥,如〈蕃仔林的故事〉、〈山女〉等;批判工商社會造成人的心靈扭曲與異化,如〈恍惚的世界〉、〈老何和老鼠〉等;另外亦有描寫政治人物醜惡面貌的政治小說,如〈告密者〉等。後期則熱衷於長篇創作,呈現濃厚的寫實主義色彩,李喬自認為平生最重要的一部書是「寒夜三部曲」,包括《孤燈》、《寒夜》、《荒村》,是記述臺灣開發及歷史事件的小說,以日據為時代背景,深刻的凸顯了民族的苦難和人性的尊嚴,頗具史詩氣魄、母愛的光輝和人對土地的依戀,也是李喬在本書所要表達的主題。與鍾肇政一起獲頒首屆終身貢獻獎(民國九十六年六月)。(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5 德亮 吳德亮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是土生土長的臺灣花蓮客家人,曾任《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新臺灣新聞週刊》總編輯、超視「大腳ㄚ日記」節目總策劃、寶島客家電視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金門數位攝影專任教授;交通部觀光局臺灣采風攝影大賽攝影評審委員、行政院退輔會攝影國家農場攝影大賽評審委員、明碁電腦中國時報真善美獎評審委員;以及《新新聞》、《新觀念》、《飲食雜誌》、《Look Taiwan》、《海峽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臺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2006臺北茶文化博覽會執行顧問、「全方位藝術家聯盟」召集人、宜蘭縣政府顧問、臺北縣政府客家諮詢委員會顧問、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等多職,現為專業藝術家、「全方位藝術家聯盟」召集人。 吳德亮的創作文類包括詩、散文及報導文學。其詩風建立於富創造性的意象與語言上。洛夫將他歸類為知性的抒情詩人,認為他的詩並不以描寫社會現象為滿足,而是經由內審的過程,將詩思詩情投射於自我與社會產生關係後所引起的矛盾上。因擅繪畫,故在創作上將美術和文學結合,更見活潑。自民國八十七年起,吳德亮則將心力轉移至散文上,其中又以旅遊與報導文學為其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更深入中國大陸,報導、探尋各類名茶,研究與茶相關之文化。(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6 吳濁流 吳建田 饒? 少時受日語教育,漢學基礎來自公學校每週兩次的漢語課,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即台北師範學校)。做過教諭、小學教員,後因日本督學凌辱臺籍教員,抗議無效,憤而辭職,結束了近二十年之教師生涯。民國三十年,赴南京任《大陸新報》記者,一年後返回臺灣,先後任《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新生報》、《民報》記者,後轉任臺灣機器同業公會專門委員(民38年至54年)。曾參加詩社,民國二十五年開始寫作,吳氏為臺灣早期之鄉土文學作家,前期之小說以日據時代之生活為背景,代表作為《亞細亞的孤兒》;後期之作品以反映戰後臺灣社會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長〉、〈狡猿〉。除文學創作外,吳氏並創辦《臺灣文藝》雜誌(民53),設立臺灣文學獎(民58)、吳濁流文學獎(民58),獎勵後進,不遺餘力,民國六十五年逝世,享年77歲。 吳濁流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等。民國二十五年於《臺灣新文學》發表處女作日文小說〈水月〉。民國三十二年動筆寫長篇小說《胡志明》(原名《胡太明》,後易名《亞細亞的孤兒》),紀錄自己在臺灣、日本和大陸親眼所見的社會經歷寫實,透過主角胡太明,反映出日治時期臺灣人民在社會上遭受歧視以及精神上苦惱的情形,同時也呈現出殖民地底下臺灣人民認同糾結的問題,葉石濤稱這部小說:「不但寫盡了臺灣社會的諸樣相,道出了臺灣人的悲歡離合,迂迴曲折的命運,而更進一步的指出了臺灣人的意願,應走的路,未來的命運」,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探索臺灣人歷史命運的著作。臺灣光復後,吳濁流開始嘗試中文創作,但並未放棄日文創作,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以新聞記者敏銳的觀察和採訪時所見所得的內幕秘辛為本,描繪諸多政治亂象;另外戰後完成的〈泥濘〉、〈陳大人〉、〈波茨坦科長〉等作品,則是陳述社會上買辦、漢奸等人物對臺灣人民所造成的傷害。鍾肇政曾論及吳濁流的作品:「那是靠周詳的觀察,冷靜的分析,深刻的體會,憑一枝熱血奔騰的筆而解剖出來展示在讀者面前的社會病態的縮影。」(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7 吳錦發 吳錦發 滄浪、倉浪 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曾任大眾電影公司助理導演、編劇五年,《臺灣時報》副刊主編兩年,電臺節目主持人,《民眾日報》副刊主編、藝文組主任、主筆,《臺灣日報》、《臺灣新聞報》主筆,客家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文化總會副秘書長,行政院文建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同時也是政治評論家,現任電臺主播及實踐大學客座副教授。任職電影工作的經驗影響其小說創作,其小說中常見電影拍攝技法的應用,故其筆下人物生龍活現,鮮明生動。小說作品曾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日文、越南文等,曾獲文豪小說獎(民65年)、時報文學獎佳作獎(民68年)、吳濁流文學獎佳作獎(民68、70、72年)及正獎。客家電視台製拍《菸田少年》即是改編其半自傳小說《青春三部曲》,作者並在劇中客串郵差一角。(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吳錦發創作文類包含論述、詩、散文及小說,民國六十六年後以小說為主。吳錦發以社會學家犀利的眼光,透視臺灣社會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種種危機,故時而有歡笑悲傷的親情,時而有愛慾掙扎、纏綿悱惻的戀情,同時他的小說也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變遷中,城鄉衝突與倫理的迷失,並強調本土歷史文化的自尊。小說內容銳利深刻,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細膩感人,擅長以電影手法處理小說場景,且有強烈的歷史感覺和濃厚的人道關懷。(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08 吳鳴 彭明輝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碩士、博士,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國立體育學院、國立政治大學講師、副教授。現任政大歷史學系教授。曾獲第四屆時報文學獎佳作、第五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第十八、十九、二十屆國軍新文藝金像獎、中國文藝獎章。 吳鳴的散文融合了歷史通識與人文關懷,擅於從日常瑣事中,將「學、情、思」三者安排到最妥貼的位置,以小說的結構,詩的語言和理性的思考融入作品中。
61018109 呂赫若 呂石堆 臺中師範學校、日本東京武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畢業,曾任教師、《人民導報》記者,民國二十四年,短篇小說處女作〈牛車〉載於日本《文學評論》二卷一號,曾獲第二回「臺灣文學賞」,民國四十年死於「鹿窟武裝基地事件」。 呂赫若的創作生涯可分為戰前、戰後兩階段,前期係指民國二十四年發表〈牛車〉至民國二十八年前往日本,係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立場,來看那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以自身遭遇的經驗及冷靜敏銳的觀察,揭露農民生活的疾苦及農村經濟破產的社會背景原因。民國三十一年,自日本歸來後,其創作手法、文學風貌都有更成熟的展現,主要關懷仍是封建家族下的道德危機和人性糾葛,以及決戰末期臺灣民眾在太平洋戰爭陰影下的徬徨及苦悶。光復初期,轉換語言改創作中文小說,內容主要以臺灣日據後期戰爭階段為背景,反諷殖民者要求臺灣人改姓名、對國語家庭的不合理待遇,流露出強烈批判皇民化運動與日本侵略戰爭的意識;另外〈冬夜〉則是描繪出戰後初期臺灣政治腐敗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不易的情況,顯示出其對於當時國府的抗議與失望。(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10 呂紹澄 呂紹澄 國立彰化範大學輔導系畢業,曾任國小老師、主任、新竹縣國教輔導團語文領域諮詢委員,現任新竹縣博愛國小校長。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文建會兒歌一百、九歌少兒文學獎、台東大學文學獎等。著有《誰偷吃了雞蛋》、《創意神豬》、《最後一場戲》等。 呂紹澄創作以兒童文學為主,早期以適合成人閱讀的短篇小說為主,近年則以童話撰寫較多,偶而也兼及少年小說與童詩。
61018111 何石松 何石松 寶山國小、北埔中學、新竹師專、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博士。歷任桃園縣高遶國小教師、南勢國小教師、龍岡國中教師、中壢高商教師兼設備組長、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副教授兼課務組長、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副教授,現任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主要以客家的民間文學為主,從客家諺語、詞彙中去發展更深入的研究。曾獲桃園縣國小教師組作文比賽第一名、台灣省國小教師組作文比賽第四名、北區六縣市社會組論文比賽第二名、中國語文獎章、教育部漢語方言研究著作獎佳作。著有《客家謎語》、《客語發音學》、《客諺一百首》等。
61018112 余玉照 余玉照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曾在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大學從事研究。曾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並任教師大(英語研究所)、臺大、淡大、興大等校,新聞局顧問及資料編譯處處長、《光華》雜誌總編輯、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協調人、文建會第三處處長、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新聞局駐紐約新聞處主任兼中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國立嘉義大學副校長暨人文藝術學院院長。現為嘉義大學名譽教授。 余玉照的散文體現生活的辛酸與悽苦,同時充滿亮麗醇厚的喜悅,融合感性與知性,筆觸簡潔樸實。作者的散文屬於繁縟體,介紹周延,細語絮絮,頗具親切感。
61018113 利玉芳 利玉芳 綠莎 內埔國小、內埔初中、高雄高商畢業,國立成功大學空中商專會統科肄業。婚後以家庭主婦的身分參加在南鯤鯓舉辦的鹽分地帶文藝營,認識了「笠」詩社的成員,因而加入成為「笠」詩社同仁。曾任電臺童詩撰稿與配音、教職、與任職農會的夫婿合力從事冷凍加工食品業,從事蘭花養殖,將夫家祖傳的舊瓦窯改建為「白鵝生態園區」,結合文學和生態教育,從事戶外教學及現代詩交流。曾獲吳濁流新詩獎、女詩人陳秀喜詩獎。著有《活的滋味》、《貓》、《向日葵》及《淡飲洛神花的早晨》。 利玉芳的創作文類從散文開始,直到民國六十七年加入「笠」詩社才從事詩的寫作。她的作品散見於《自立晚報》副刊與《笠》詩刊。林芳年曾評其詩:「形象大膽、造句清新、能打破一些古陋的格調,她不僅在修辭方面有凝鍊的成就,且在意境的表達也有跨步的進展」。近年來,利玉芳參與地方電臺「童詩欣賞」廣播節目的撰稿、編寫兒童文學讀物、鄉土教材,並為臺南縣下營鄉老人從事口述歷史等工作,積極為鄉土文化貢獻心力。(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1)
61018114 李源發 李源發 逢甲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美國Polytechnic university機械工程碩士、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博士,曾擔任中山科學研究院飛彈火箭研究所系統負責人、課長、副廠長、組長、主任工程師,歷任中國造船公司助理工程師、裕隆汽車公司助理工程師、中壢社區大學客家文學詩詞講座教授、客家電視節目顧問、客家地區社區文化發展協會顧問。2009年2月由中山科學院系統發展中心組長一職退休,在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出身於客家庄,期能為客家文化盡一份心力,因此習客家文字與客家詩謠創作,積極出席參與多項客家文化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邀稿專欄作家。著有客家七言詩《相思火炭》,曾獲2006年薪傳客詞獎。
61018115 林外 林鍾隆 林前、南星、林岳、鍾龍 臺北師範學院普通科畢業,通過教師檢定考試及高考,歷任國小、初中及高中教師,從事教職達三十年之久。民國六十六年,創辦及主編《月光光》兒童詩雜誌。在寫作上,大概可以稱之為全能型作家,寫作範圍涵蓋詩、散文、小說、童話、語文教育,著作等身。民國六十九年自教職崗位(中壢高中)退休後,家居中壢,專事寫作及指導中小學作文,推展作文教學,餘暇則從事登山活動。曾獲童詩月光光獎、金鼎獎(民國69年)、第一屆布穀鳥紀念楊喚兒童詩獎(民國70年)、中國時報童書獎、教育部優良著作獎、臺灣省教育廳金書獎等。病逝於心肌梗塞,享年79歲。 林鍾隆是臺灣戰後第一代作家,已出版的著作將近七十種,有論述、詩、散文及小說,更有作文指導、兒童文學及譯作等。早期以小說聞名,內容多架構在尋常生活中,描寫男女之間的情感互動。他具有詩人的浪漫情懷及縝密的思維,喜歡藉由一再試探人性韌力的方法,來表現人性的良善。彭瑞金認為他的筆「微妙、細緻、堪稱妙手」,帶領讀者進入人深層的內在探秘。林鍾隆創作成就更高的是兒童文學,鍾肇政評其少年小說「以文字簡鍊流暢,佈局明快緊湊,故事曲折動人取勝」。他除了從事童話故事和少年小說的寫作外,還改寫和翻譯了兒童讀物,創辦《月光光》雜誌兒童詩,積極投入兒童文學的推動,對臺灣的兒童文學貢獻良多。
61018116 林海音 林含英 生於日本,長於北平,畢業於北平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北平《世界日報》記者、編輯。光復後返回臺灣,任《國語日報》特約編輯、《聯合報》副刊主編(民42年至52年年)、《文星雜誌》兼任文學編輯,致力發掘優秀寫作人才,對臺灣現代文學的推展極有貢獻。編輯之餘,同時從事散文、小說、兒童文學之創作。並曾受聘於臺灣省教育廳及國立編譯館編輯兒童讀物與編寫小學國語教科書,於語文教育出力不少。民國五十四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請,訪問美國,研究兒童讀物。民國五十六年,創辦《純文學》月刊(民國56年1月至61年2月),次年,創辦「純文學出版社」(民國57年至84年)。三十餘年,林海音與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從事編輯、寫作、出版三項工作,從未間斷,對臺灣現代文學的推展,深具影響。由於熱情好客,而有「林先生家的客廳就是文壇」的美稱。曾獲圖書主編金鼎獎、金鼎獎推薦獎、五四獎文學貢獻獎、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獎項。2001年辭世,享年83歲。 林海音的創作文類主要以散文和小說為主,兼及兒童文學。林海音是北平第一位從事採訪工作的女記者,從民國四十四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迄今,林海音的寫作從未間斷。在散文創作方面,從記敘家庭瑣事、異國遊歷、故京憶往到歷數文壇典故,故事型散文的基調,頗具獨特風味,劉淑慧曾稱:「林海音的筆調清新流暢,文字平淺典雅,讀她的散文如見其人,爽朗的性情流露在文章裡是處事的樂觀與練達。」小說長於描寫婚姻家庭題材,作品從舊時代寫到新社會,對於轉型階段婦女在愛情與婚姻中的處境,有極深刻的理解和同情;由於她客觀的態度、細膩的觀察和收放自如的文字,使得她的故事「藝術性很強,感動人而不瑣碎」(齊邦媛)、「以清晰簡潔的筆墨,公正求實的態度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去勾勒筆下人物的面貌與心魂」(彭歌)。五○年代主編《聯合報》副刊期間,發掘鍾肇政、鍾理和、黃春明、七等生等優秀寫作人才;後創辦《純文學》月刊,主持純文學出版社近三十年,對臺灣現代文學的開展及文學出版的推展貢獻良多。八○、九○年代所寫的散文,在憶述中呈現了臺灣文壇的變貌,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此外,她也是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
61018117 林清泉 林清泉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曾任省立大甲中學教師、屏東縣立大同國中教師、屏東縣內埔國中,現已退休、專事寫作。從初中時代開始寫作,常有各類作品在報章雜誌發表,以新詩居多,曾被譯為英、日、韓等文,受專訪多篇,大幅報導,作品廣受推崇,是國內外頗負盛名的作家詩人,除了寫作,書法造詣亦深厚,曾獲日本書藝院、曾東書道會、臺灣書法比賽多項大獎、多次參加國父紀念館國際書法名家聯展,作品列入臺灣美術年鑑、臺灣當代藝術家辭典、世界華文美術名鑑、中國當代書畫家傳、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在國外,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國際詩人名人錄、國際名人剪影、國際詩人學院院士;在國內,列入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中國語文獎章、第一屆師鐸獎領獎代表人、教育部兒童劇本獎、教育部教師著作優良獎、洪建全童詩獎、中學教師人文著作獎;在大陸,列入世界兒童文學事典作家名錄。著作有新詩集《寂寞的邂逅》、《心帆集》、兒童劇本《孤兒努力記》、童詩評賞集《遨遊童詩國度》等,其他作品多種正結集出版中。 林清泉創作文類包括新詩、小說、散文、評論、戲劇和童詩,以新詩居多,詩作簡潔明朗,淺近有力,語言運用靈活,內容多變,有自然的描寫、哲學的沉思、心理的分析、人生的經驗等。初中起就開始寫作,多年來致力於兒童文學的創作,尤其對兒童詩頗有心得。
61018118 林少雯 林少雯 長林 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曾任教師、中華民國作家協會理事、青溪新文藝協會理事、台北市文藝協會理事、華新電纜職員、編劇、特約撰述,現專事寫作。對綠化環境和水土保持等議題持續關注,因此被台灣文壇譽為「綠化天使」或「環保天使」。曾獲聯合報環保文學獎、中華日報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省新聞處短篇小說獎,作品曾多次入選「好書大家讀」及新聞局「優良讀物」。 林少雯以報導文學作品居多,主要內容為環境綠化及水土保持兩個方向,將台灣四十年來的水土保持,及綠化工作,以親切、真實的方式表達出來。
61018119 林壬雨 林壬雨 林芸、新雨、舒鈺、小羽 竹南國小、竹一女中、臺北女師專畢業,建安國小教師退休。曾獲六十一年度復興文藝營戲劇劇本第一名、六十二年度復興文藝營小說組第二名、宇宙光雜誌徵文比賽第二名、省政府新聞處七十七年度短篇小說佳作獎、聯合報文學獎等。著有《心葉片片》、《菩提樹的夏天》、《林芸散文集》、《紅色壇木盒》、《同林鳥》、《在春風裡》等作品。 致力於感性散文、短篇小說的寫作。年輕歲月裡,充滿幻想、憧憬,感觸較多,所以用筆來抒發內心的世界,勤勤耕耘。如今,飽嚐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由絢麗歸於平淡,進入生命的後半段,也開啟人生的另一扇門,在國標舞的世界裡,抓住青春的尾巴,享受舞出自己的快樂。
61018120 林柏燕 林柏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退伍後回新埔初級中學任教,後轉任高中部,此時期翻譯日文小說多種。52歲移居加拿大,一年後回臺,開始整編《新埔鎮志》,用心鑽研客家文化,自內思高工退休後,轉任職新竹縣文化局縣史館籌備處主任兼任編審,上任後創辦並主編《新竹文獻》,創刊號即獲「優良文獻優等獎」的肯定。民國九十年受任國立聯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中心顧問,可謂集教師、小說家、評論家於一身。因大腸癌併發敗血症病逝,享壽74歲。著有《文學印象》、《北國之秋》、《西線戰事》、《風飛沙》等作品。 林柏燕的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小說與兒童文學。幼年時期受日本殖民統治經驗與戰後初期經驗,都對他造成極大的影響,後來充分地流露在作品中。林柏燕的作品題材相當寬廣,有描述鄉土親情、戰亂變色的、異國情調的,場景廣闊而真實,並以人文議題為核心,旁及當代時空的勾勒。另外,林柏燕還從事文學批評的工作,主題偏向社會、政治批評,風格獨特。近年來,積極投入地方誌和文史工作。曾主編爾雅版《六十二年短篇小說集小說選》。
61018121 周伯乃 周伯乃 帆影、豐君 空軍通信電子學校機務科畢業,服務空軍多年,退役後轉入文化界工作,曾任香港亞洲出版社駐臺執行編輯、《中央月刊》、《中央日報》副刊編輯、《世界論壇報》副社長兼副刊主編、行政院文建會秘書、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雜誌》英文版主編、中國文化大學董事會秘書、美國帝舜文化國際大學教授兼臺北代表、河南開封大學董事兼客座教授、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理事長,現任《實踐月刊》總編輯、道藩文藝中心副董事長兼主任、河南開封大學董事。民國四十六年開始寫詩和散文,著有詩集《荒城》、《濁流溪畔》、散文集《又是秋涼時節》、《晴窗小語》、《周伯乃散文集》等;後來興趣轉向文學理論及西方文藝思潮之研究。著有《廿世紀的文藝思潮》、《現代小說之研究》、《中國新詩的回顧》等,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國軍新文藝金像獎、教育部詩教獎、美國帝舜文學國際大學獎章等獎項。 周伯乃的創作文類有論述、詩、散文、小說和傳記。周伯乃認為寫文藝評論,必須冷靜、理性、客觀,並具有一種回顧與前瞻的自覺,寫詩要用情,寫散文要用愛,寫小說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其作品風格探討人性層面,饒富趣味,並具有幽遠獨特的文化內涵,發人省思。
61018122 邱一帆 邱一帆 新竹師專畢業,任教南庄國小。創作文類以詩為主,致力於客語詩的寫作,其客家詩作曾經入選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李江卻台語文創作獎等,曾以《拜爺》獲1998年客台語短篇小說比賽第三名。著有《有影》、《田螺》等詩集。2008年獲客家台灣文化獎、2010年獲全國客家語字音字形比賽教師組第二名。
61018123 陌上塵 劉振權 基隆立德高工電子科畢業,曾任職基隆臺灣造船公司技工、中國造船公司高雄總廠技工、《今周刊》駐高雄記者、《南方快報》採訪記者,民國八十三年退休後曾擔任「謝長廷辦公室」新聞助理工作,現仍從事文字工作。15歲開始嚐試寫作,民國五十五年第一首詩〈春〉發表於苗栗教育雜誌社,同年第一篇小說〈逝者的愛〉發表於臺中市《民聲日報》。曾加入「暴雨」詩刊,擔任「綠地」詩社社長,參與「陽光詩社」小集的創辦(民國68年)。著有《玉香集》、《思想起》、《夢魘九十九》、《長夜漫漫》、《造船廠手記》等書。曾獲高雄縣第一屆鳳邑文學小說獎。 陌上塵的創作文類有散文和小說。早年寫詩,因工作環境所致,故有一系列描寫工人生活的〈黑手詩抄〉,推出後已逐漸建立起自己作品的風格。吳晟曾說:「年輕詩人中作品最能反映工人層面和精神內涵的,一是何炳純,一是陌上塵。」民國六十八年受李喬指導開始習作小說,此後便開始系列勞工小說之創作,其後小說作品,更被稱為「工人小說」,反映出勞工階級在工作、生活及內心的掙扎和需求。文風真實而不誇張、樸實而不華麗。
61018124 陌上桑 郭俊雄 若影、亞塵 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日本國立神戶大學中國現代文學、日本神戶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國際現勢與中國問題研究。曾任教員,曾與洪醒夫等人創辦《這一代》雜誌(民國54年10月至55年4月),民國五十九年復刊後任主編,並曾任《臺灣日報》駐日本特派員、《環球日報》總編輯、總主筆,《民眾日報》編譯組、藝文組主任、國外新聞組主任、主筆。現為政論專欄作家。著有小說《天涯若夢》、《滄桑之後》、政論《迷惘的日本》、翻譯小說《女人的小箱》等。 陌上桑的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和小說。早年以從事文學創作的感性基礎,加上二十多年孜孜於媒體工作的理性認知,撰寫政治專欄,面對著社會上種種不完美的地方,寧願扮演一個不討人喜悅的烏鴉,下筆誠懇、率直,風格沉靜而厚實。小說創作以市井小民的生活為背景,描寫小人物的辛酸。
61018125 范文芳 范文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熱心參與客家母語創作、教學及從事客語寫作多年,現任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教授。常常用客家話寫有關客家語言、歷史、歌謠等的學術性論文。最大的貢獻是主編台北市客台語課本,建立一套台灣音標系統。曾獲第十二屆「客家台灣文化獎」肯定(1999年),著有《頭前溪的故事》、《新竹縣的客家話》等。
61018126 涂春景 涂春景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進修班結業。曾任國民中小學教師25年、客家雜誌編輯、寶島客家電台與中廣客語節目主持人、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客語講座、國小「客家語」教材編輯主任委員、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現任世新大學廣電系「客語正音」兼任教師。著有《罷免霸王》、《客語正音講義》、《聽算無窮漢--有韻的客家俚諺1500則》、《客家令兒一六八》、《客家小小筆記書:諺語篇》。
61018127 高翊峰 高翊峰 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曾從事酒保、舞蹈教學、電視編劇、廣告文案、《FHM》男性時尚雜誌編輯工作、《野葡萄文學誌》主編、《柯夢波丹》國際中文版雜誌副總編輯,2008~2010年前往北京,擔任《MAXIM》雜誌編輯總監,返台後,現為《GQ》國際中文版雜誌副總編輯。著有《肉身蛾》、《家,這個牢籠》、《傷疤引子》、電視劇小說《雪地裡的星星》等作品,2011年出版最新長篇小說《幻艙》。。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第41屆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編劇獎」(客家電視台,得獎作品《肉身蛾》)等。
61018128 徐仁修 徐仁修 屏東農專畢業,曾任臺灣省農林廳技士、駐尼加拉瓜農技團技師、《牛頓》雜誌攝影師,多次深入中南美、東南亞蠻荒探險,民國八十四年發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擔任該協會創會理事長。除了專業寫作,還舉辦過多次攝影展,尤其致力於自然生態保護,透過文字和圖片記錄臺灣大自然的原貌。著有《不要跟我說再見,臺灣》、《臺灣生活日記》、《荒地有情》、《WILDFORMOSA 福爾摩沙野之頌》等作品,曾獲聯合報小說佳作獎、吳三連報導文學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吳魯芹散文獎、北臺灣人教授協會臺灣生態保育獎等。 徐仁修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為主,兼及小說、兒童文學。希望透過文字與攝影表達他對新環境、新事物的感受,提醒人們與大自然保持密切溝通,並維護大自然的秩序,文字簡鍊而精緻。民國六○年代,臺灣大自然開始遭到嚴重破壞時,呼籲保護自然生態,著手拍攝與紀錄臺灣大自然的原貌。
61018129 梁寒衣 梁麗蓉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高棉、越南難民營自願服務隊員、《世界地理雜誌》編輯、記者、《自由時報》副刊編輯、特約撰述,1999年開始,陸續於寺院、禪學中心弘講《六祖壇經》、《證道歌》等諸部,並擔任文學與禪學指導,常應邀講授文學及佛學,現專事寫作。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獎第二名(民國78年)、普門文學短篇小說獎(民國85年)、中國文藝獎章小說獎﹝民國98年﹞。 梁寒衣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及傳記。其所寫文體分為三類,一是具有魔幻寫實、新小說色彩的反主流實驗小說,以寫實為經緯,融合超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另一則徹底剝離時空,將歷史、政治、哲學、宗教的思維喻意以一系列乖誕、荒謬的黑色寓言、童話,企圖直索靈魂的內在;其三,則以南、北傳佛法核心,詮釋禪學心靈,冀圖將宗教文學帶入現代文學領域的「佛化」創作。其文字每每呈現甚至連繪畫也難以企及的躍動,以及豐沛磅磚的色彩、聲音、圖像與意象。王德威說她的作品有現代中國小說裡很少見到的「嘲弄」、「犬儒」味。梁寒衣則斷言自己寫了一則「黑色童話」,與一般人習慣的寫實手法不同,因為她反對小說只是人生鏡面的折射,她要挖掘人的內在心象,「要投射人性裡的可能性」。
61018130 黃娟 黃瑞娟 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高等考試教育行政人員及格,曾任教職,歷任中學教師、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美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家評審委員、北美洲臺灣婦女會、大華府區客家同鄉會、華府臺灣同鄉會等,現旅居美國專事寫作。曾獲扶輪社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臺美基金會人文科學成就獎、吳濁流文學獎、臺灣文學家牛津獎、臺灣筆會好書特別獎、第12屆客家貢獻獎終身貢獻獎等殊榮。著有《楊梅三部曲》、《愛沙岡的女孩》、《政治與文學之間》等。 黃娟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文、報導文學等。黃娟早期寫作即信守「生活化」的創作信條,其題材不論正面或反面,都站在人性不可扭曲或變造的嚴正立場。八○年代復出後,更將文學使命界定為「臺美人文學的角度」。以女性婉約、細膩的筆勾畫出在美臺灣人心靈世界的困境,驗證文學真有觀察人生、分析人生的特質。九○年代起,調好「臺美人看臺灣」的作品焦距,使其兼具反省和批判的距離。近年出版的《故鄉來的親人》、《楊梅三部曲》等長篇小說,更反映了臺灣人民血淚的歷史軌跡。
61018131 黃恆秋 黃子堯 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民國六十五年邀約鄭明助、李瑞鄺、墨君、洪喬創組「匯流詩展」,並編印《露點螢光》詩輯。民國七十年加盟「笠」詩社,七十七年與張國質、王志?等人改組《新陸詩刊》為《新陸現代詩誌》。民國八十二年創立客家文史工作室(臺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前身),歷任《客家雜誌》總編輯、寶島客家電臺臺長、臺北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現任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著有《葫蘆的心事》、《我是鸚鵡》詩集,出版臺灣第一本客語詩集《擔竿人生》,編寫《客家臺灣文學論》、《臺灣客家文學史概論》。曾獲客家臺灣文化獎、教育部漢語方言著作佳作獎。致力客語詩的推廣與創作之餘,更積極推動各項客家文化活動。 黃恆秋的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兼及論述。詩作對意象的捕捉頗為重視,題材則從小我的抒情,拓展到對環境的觀察與省思。近年除致力於「客語詩」的創作,其推動客家文學活動、客家文學及作品的研究,亦不遺餘力。
61018132 黃瑞田 黃瑞田 省立新竹師專畢業,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曾任國小教師、《國語日報》高雄語文中心創辦人兼總監。現任《國語日報》高雄分社語文中心教務主任、臺南大學語文教育系兼任講師。曾獲全國青年文藝競賽最佳小說獎,第五屆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臺灣省教育廳文藝創作小說獎,教育部兒童文學創作散文獎、小說創作獎。 黃瑞田創作文類有論述、小說和兒童文學。作品經常給人驚異、懸疑的感覺,刻畫人生,解剖人性。碩士論文以黃海的科幻小說為研究對象,之後,就研究心得開設了「科幻與兒童文學」的課程,可見其對科幻文學研究的重視。
61018133 黃森松 黃森松 政治大學歷史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創辦臺灣第一份社區報紙《美濃週刊》,歷任報社主筆、記者、雜誌編輯等職。著有《寂靜的小鎮》、《露從今夜白》、《美濃人物臉譜》等、翻譯《行為科學導論》、《創作心靈的生活》、《救命食譜》等作品。
61018134 黃鼎松 黃鼎松 臺中師範學校畢業,從事中小學教育多年,曾任鶴岡國中主任、校長,並成立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擔任客家雜誌「中原週刊」的「地方客家風物」專欄主筆,另專為客家與原住民子弟編寫鄉土教材、苗栗縣誌與鄉誌,辦原住民部落大學,是資深的客家文史專家,現任苗栗縣社區大學執行長兼教師、苗栗縣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著有《苗栗史蹟巡禮》、《苗栗山水記事》、《苗栗開拓史話》等。2009年獲頒客家貢獻獎--傑出成就獎文史類(客委會主辦)。
61018135 黃榮洛 黃榮洛 新竹縣立桃園農業學校畢業;歷任教員、技佐、技士、農會總幹事等,曾自營米廠,現為地方文史工作者、作家。小鍾肇政1歲,兩人為莫逆之交。在早期以日文寫作年代,自稱「坐五望六」的年歲才開始學習中文寫作,全心投入客家文史研究,他靠著堅定的毅力,用紮實的田野調查經驗,與豐富的文獻考證,寫出一篇篇客家族群的文史記錄。著有《臺灣客家民俗文集》、《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鄉土點滴》、《渡台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北白川宮陣沒於新竹牛埔山上》、《鄉土史文集》,以客語撰文編譯《客家?竹塹?老照片—李增昌攝影集》等作品。2008年曾獲頒客家貢獻獎傑出成就獎。 客家在台灣之生活史,和鄉土有關文章,和採集鄉土文章。
61018136 黃永達 黃永達 台灣大學電機研究所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博士。曾任花蓮高工教師、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現任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通識科教授。主持電台客語節目長達十五年,出任寶島客家公益電台創台台長,擔任各文化營、師資培訓班、鄉土文化講座、及大學通識科有關客家史地與文化客程十數年,長期關心客家文化的發展,致力於客家文化工作。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有關媒體科技、宗族、客庄人文的互動與變遷,客家祠塔建築碑文之文藝美學等課題。曾獲北美客家台灣語言文化基金會等共同頒授的2004年「客家台灣文化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頒授的2007年「客家傑出貢獻獎」。著有《戀戀客家‧連連客庄》、《北迴線上:來去東客庄》,編有《臺灣客家讀本:臺灣客家史地、語文、社會、曲藝、建築》等書。歷時十年編寫《台灣客家俚諺語語典:祖先的智慧》一書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5年獎助出版之優良客家出版品。
61018137 黃火廷 黃火廷 初中未畢業,有25年的時間從事貨櫃司機的工作。業餘喜歡唱歌、寫作,也會作詞、作曲。對客家白話文有相當深的研究,2002年起在《六堆風雲雜誌》發表第一篇作品〈出門〉,之後也陸續發表了十幾篇客語鄉土短篇小說,在南部客家文化研習營被當作討論課題,深獲好評,其作品呈現豐富的客家文化和語言特色,鍾振斌一篇研究論文給予「轉運手作家」的頭銜。著有《黃火廷客語小說集:?神》。曾以〈拈戲腳?細人仔〉獲教育部97年「用咱的母語寫咱的文學」臺灣客語小說戲劇社會組佳作。 每個人的行事風格皆有所不同,寫作何妨不是如此?既便是作曲家亦復如此;有人善寫風花雪月,你儂我儂的情愛歌曲,亦有人喜愛鄉土、親情平實無華的曲調,如林生祥等。由於我喜歡用客語寫作,而我又是生長於高雄美濃的客家鄉村,為了真實感起見,我大部份作品莫不以最熟悉的場景、人物為書寫對象。這些人物、背景是樸實的,沒有一般城市裡的浮華外表。易言之,我的寫作風格應歸類為鄉土式,與我的同鄉林生祥的鄉村歌謠同屬一格。(撰文:黃火廷)
61018138 張典婉 張典婉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曾任「華視新聞雜誌」執行製作、《台灣日報》苗栗記者及副刊編輯、《民生報》記者、寶泉客家電視台經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等職,現為電視製作人,並從事寫作。曾獲聯合報報導文學獎。 作品以散文、報導文學為主。散文從生活出發,書寫遠離城市、接近自然的郊居歲月,以及俯仰其間的家庭親情與生活點滴。此外,他亦關注女性議題,對於在各工作崗位上傑出表現的女性,也有深入報導。
61018139 張榮彥 張榮彥 童無忌、落山風 花蓮師範學院畢業。畢業後即回家鄉國小任教,1969年起轉任國中教師,歷任組長、主任、屏東縣新園國中教師等職,長期任職於教育界。在報刊雜誌發表數百篇短文,曾獲聯合報極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獎,教育部散文小說獎。著有《外曾祖母的故事》、《星星落下的那晚》、《牧鴨女》、《草地男孩》等書。 張榮彥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小說和兒童文學。筆調蘊藉,題材廣泛,從夫妻相處之道到父子親情,從故鄉人事到舊友故物,寓目所及,皆入文章,旨在體會生活之趣,品味生活之美,情感健康而真誠,於記憶中提煉純美之情懷。(
61018140 張芳慈 張芳慈 省立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畢業,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進修部美勞教育系畢業、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碩士。曾任國小美勞教師、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英文館每週詩畫作家、亞洲現代詩會議邀請詩畫作家、臺中縣家扶中心兒童美術指導、臺中縣文化中心兒童美術指導、臺北縣地方美展邀請畫家、客林藝術文化工作室負責人。現為笠詩社編輯委員、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常務董事、「女鯨」詩社同仁,與數位客家女性創作者,成立「台灣客家女性創作聯誼會」,以女性觀點關懷客家事務。曾獲吳濁流文學獎、竹塹文學獎、陳秀喜詩獎。97學年度被錄取為客語輔導團團員。 張芳慈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內容包括了對臺灣人文與土地的關懷,反映人生,表達細膩而真摯的情感。近年以客家語寫詩,並關心客家文化,是晚近客家詩人的代表。
61018141 陳寧貴 陳映舟 國防管理學校畢業。曾任國防醫學院人事官,也加入「主流」詩社、「陽光小集」詩社,歷任德華、大漢出版社、幼福視聽教育總編輯、傳燈出版社發行人、殿堂出版社社長、《新聞透視》雜誌副總編輯。現任彩神音樂製作中心企畫主任、香音企業公司經理、出版社總編。曾獲中國新詩學會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教育部詩獎及聯合報散文獎。(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2) 陳寧貴創作文類包括詩、散文與小說。嘗試從歷史故事中擷取題材,利用現代詩的語言與技巧表現,蕭蕭曾說陳寧貴詩的特色在於「戲劇意象與戲劇動感的創造」,涂靜怡稱許其「詩思敏捷,意象相當明確,含意很深,而富於情趣」。散文則有對故鄉的懷想,也有對社會萬象的追索,用詩人的心眼透視人生,使他的作品意蘊深沉而且寬廣。(資料來源:《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2)
總共 100 筆,顯示第 1 到第 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