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4秒, 共找到 740 筆資料,顯示第 501 到 6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 2014-02-26 微型點子對撞機(M.I.C. XIX):文明 本演講係由國網中心「科普資源整合計畫」主辦,「微型點子對撞機(M.I.C. XIX)」的第一場演講。今日的人類要做「明日成敗興亡的抉擇」,看似「忘了進步」的傳統部落是否藏著人類生存之道的關鍵?M.I.C. 19-文明,中研院生物人類學家王道還和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李宜澤助理教授共同開講,看看有別於西方工業社會的傳統社群,以演化角度看人類文明,了解現代人類面臨的肥胖問題、慢性病、戰爭、高齡化議題。<br /> <br /> 指導單位:科技部<br /> 主辦單位: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br /> 執行單位:泛科學<br /> <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00.htm
余光中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2013-11-19 談文學的翻譯 <b>余光中教授學經歷</b><br /> <br /> 一九二八年生,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歷任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間並赴美講學四年,民國七十四年起定居高雄西子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榮譽退休教授。四○年代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共創「藍星詩社」,先後主編多種文學刊物,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並寫評論、從事翻譯。半世紀文學生涯,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二○○五年一月,與學者、文化界人士組成「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發起全國連署,搶救下一代的中文能力。<br /> <br /> <b>演講大綱</b> <ol> <li> 談曾建綱中譯鄧約翰之《哀歌集》</li> <li> 談中英文翻譯之差距以及其他經典譯注之中譯</li> <li> 《哀歌集》共收約20首各式情詩,屬鄧約翰少作,大多成於「林肯法學院」時期(1590年代)。本集風格多變,從戲謔怒罵的〈臂鐲〉,到憤恨難消的〈天生的憨呆〉,再進入情色不羈的〈床戰〉、〈勸女寬衣〉,及〈愛的巡航〉,令人目不暇給。</li> </ol>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75.htm
蔡新聲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講座教授 2013-12-08 生命的影印機–美麗是可以複製的 西遊記是大家最喜歡的古典名著之一,其中以孫悟空為了保護唐三藏可以拔一根猴毛變出上百上千個孫悟空來和敵人交戰最為膾炙人口,雖然幾百年前的名著只是作者吳承恩憑空杜撰而成,但利用現代的尖端科技確實已能做到,最近幾年報章雜誌報導的複製羊、複製牛與複製豬,都已經成為稀鬆平常之事了。<br /> <br /> 二十餘年前一株達摩蘭花售價動輒高達一百萬以上,讓許多喜愛蘭花的蘭友趨之若鶩,但不過短短一、二十年,達摩的售價已由百萬銳減為一株百元,是甚麼樣子的科技能讓這種名貴的蘭花變得雅俗共賞,那就是本演講所要介紹的組織培養科技,演講者可算是國內植物組織培養的先驅,演講內容將介紹走入植物組織培養研究領域的心路歷程及目前國內植物組織培養科技的應用概況,包括將瀕臨絕種的臺灣名貴中草藥藥王–臺灣金線連及保護眼睛的中國名貴中草藥–霍山石斛,利用組織培養科技大量繁殖開發成為保健產品成功的案例,也將介紹演講人利用組織培養科技遠赴30餘國講學及進行科技外交之心路歷程與成果。<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77.htm
蔡振家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2013-12-06 音樂學習與大腦發展–從運動到情緒 音樂有許多有趣的特質,它能夠驅使聽眾律動身體,也能引發聽眾的深刻情緒。隨著音樂的拍子點頭踏步,在人類嬰兒與動物身上也都能夠觀察得到,該能力可能跟腦中整合聽覺與運動訊息的神經迴路有關。臺灣的流行歌曲經常以情傷為主題,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思考悲傷情緒的溝通與發展,還有情緒的動態特質。抗議與叛逆的歌曲中經常表達憤怒情緒,為何這些歌曲裡面經常有吼叫式歌聲與電吉他破音?這個問題可以從攻擊行為的身體準備來探討–From motion to 'e'motion,音樂的科學之旅就此展開。<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78.htm
吳騰彥 微程式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2013-12-12 新一代智慧網路生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YOU BIKE的智慧網路生活應用</b><br /> 吳騰彥<br /> 微程式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br /> <br /> <b>演講摘要</b></div> <br /> 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服務(簡稱為YOU BIKE微笑單車)主要是藉由自行車道路往搭配自行車租賃服務,鼓勵民眾使用低汙染、低耗能的公共自行車作為短承接駁運具,剪少級儀轉絲人機動車輛得持有及使用,以達到改善都市道路擁擠、環境汙染及能源耗損目的,並提升都市生活文化、響應全球節能減碳。<br /> <br /> YOU BIKE微笑單車使用電子無人自動化管理與智慧服務監控系統,提供自行車甲租乙還的租賃服務,透過晶片控制及相關辨識系統將資料上傳至雲端運算,以完成租借與交易。YOU BIKE不但保留多種電子票證讀取功能,更是建立捷運與公車轉乘優惠,建全大眾運輸的無縫接軌,落實i化、智慧化生活的機能與運用。<br /> <br />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有線電視雲端數位發展趨勢</b><br /> 陳振珉<br /> 臺灣寬頻通訊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br /> <br /> <b>演講摘要</b></div> <br /> 有別於傳統的類比有線電視,數位有線電視是將節目內容予以數位化,透過有線電視的HFC光纖同軸混合網路傳送到用戶家中,用戶使用數位機上盒(Digital Set Top Box)以及智慧卡(Smart Card)將加密過的節目訊號解密後,即可收視數位節目。數位機上盒的訊號傳送方式,能夠完全符合新型電視的設計,並具備資料回傳的能力,使得用戶可以使用雙向互動的服務與功能。<br /> <br /> 藉由數位化,將使得有線電視的傳輸頻寬更有效率,用戶的選擇也更多。數位化的節目除了可以提供高畫質的節目外,也可以同時提供電視郵件、各種加值應用服務等全新的功能,讓電視成為數位家庭及置生活智慧化生活的入口,輕輕一按遙控器,即可盡情體驗數位化帶給我們生活的享受與便利。<br /> <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86.htm
王偉勇 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2014-03-16 文學中的科學資料 天晴朗,豐兒帶著劉姥姥和板兒進到了大觀園,賈母領著劉姥姥四處參觀,沿途不只奢華,也帶有書香氣息,在這充滿文學氣息的大觀園中,大夥在這吟詩作對,看到了賈母領著劉姥姥的到來,鳳姐和鴛鴦都想看看劉姥姥這窮苦人家的文學知識,來到瀟湘館前就以詩詞讚揚著瀟湘館,姥姥知道文學遠遠不及這些達官貴人,就說了;「你們能說跟我說在這些詩詞文學中,有什麼科學資訊可以讓我知道這瀟湘館好呢?」就在眾人皆鴉雀無聲時,賈母說:「大家別再欺負姥姥了,就讓我們來聽聽王偉勇老師告訴我們文學中有那些科學資料吧…….」<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01.htm
張淑英 臺灣大學國際事務處國際事務長 2013-12-06 西班牙戲劇:預言╱夢境幾分真?《人生如夢》 西班牙戲劇:預言/夢境幾分真?《人生如夢》是十七世紀西班牙作家卡爾德隆的經典詩劇。內容描述塞孟多王子因為被預言將會謀反,一出生即遭囚於孤塔之中,過著半人半獸的生活。後來國王於心不忍,將其下藥迷昏後送入宮中,並告知身世,卻又因塞孟多粗野的行徑,再次將其迷昏關回塔中。最後百姓不滿國王的迷信心態,救出王子,擁立為王。塞孟多以為自己仍身在夢中,一切經歷如真似幻。<br /> <br /> 張淑英處長首先介紹曾教授,並代教授向聽眾致歉,由於教授身體違和,不便前來成功大學進行演講,本場講座由張處長代為宣讀。<br /> <br /> <人生如夢>不乏成為比較文學的材料,例如:莎士比亞-王子復仇記、中國-牡丹亭,都有相關論文討論兩個文本之間的相同與相異。本演講從卡爾德隆其人其事、本劇劇情/人物、預言/夢境的虛實、翻譯:自得其樂四個方面進行解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92.htm
蔡定平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3-11-15 奈米光學新(視)世界 物體在在奈米尺度下,會產生與一般狀態下不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哈利波特》小說或電影中的「隱形斗篷」將拜高科技之賜成真!所謂的隱形斗篷,是斗篷的「材質」會讓人看不見斗篷,簡單說,改變光的路徑,使光繞圈圈或者使光轉彎,就成了隱形斗篷。此外奈米光學的研究也使光碟市場出現革命性變化,1片光碟將可容納20部電影、容量高達100 GB以上,是傳統光碟片的150倍。<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98.htm
孟憲輝 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學系教授兼警察科技學院院長 2014-03-07 霹靂火:槍彈鑑識經驗分享 槍彈雖有其合法用途,但也常淪為犯罪工具,嚴重危害社會治安。我國嚴格管制槍彈,違反管制法律,最重者可處無期徒刑。大部分涉案槍彈依賴鑑定結果作為審判依據,因此槍彈鑑識是維護司法正義的堅實後盾。<br /> <br /> 槍枝和子彈辨識是槍彈鑑識專家必備的基本知能,經由目視觀察、簡單工具和手動操作即能獲取槍彈的基本鑑識特徵。非列舉式管制槍彈,尚須進行殺傷力鑑定。分析彈頭、火藥和底火成分則可提供射擊殘跡鑑定和終端彈道重建所需資訊。<br /> <br /> 槍管射出之彈頭表面留有來復線痕跡,其分類特徵可用來縮小涉案槍枝範圍;條碼狀個別特徵,經顯微比對鑑定,可確認涉案槍枝。射擊時彈殼與槍枝各部位相互作用,留下多種痕跡,經鑑定後可用以鎖定或確認涉案槍枝。國內鑑識機關使用自動化彈頭彈殼比對系統執行快速初步鑑定,再由專家進行確認鑑定。<br /> <br /> 擊發槍枝時,來自彈頭、火藥、底火和槍管的殘留物排出槍外,沈積到槍枝附近人物的表面,其鑑定結果可用來研判射擊距離、確認彈孔、研判曾否接觸槍枝或曾在擊發槍枝附近及重建彈道。<br /> <br /> 根據現場勘查所得資料,相關物證鑑定結果,並應用外彈道和終端彈道知識技術,可進行槍擊現場重建,釐清案情並證明犯罪事實。<br /> <br /> 槍彈犯罪為全球性問題,我國槍彈鑑識機關設備精良、方法先進、人才濟濟,是維護治安及偵審品質的關鍵性角色。<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399.htm
李承龍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教授 2014-03-28 探索CSI鑑識科技–揭開犯罪現場的迷思 本演講從介紹跨領域、科技整合之鑑識科學的運用,一開頭以實際案例,揭開眾人對犯罪現場的迷思,從現場不起眼的各項物證、現場蒐證等問題來破解傳統迷思,推翻一般人先入為主的成見。再者討論人證與物證的迷思問題,「眼見為真」可信嗎?案發一瞬間,會不會看錯、記錯、更可能說謊?目擊證人指證歷歷,錯誤的比例有多高?藉由現場聽眾的雙眼,讓您親自體驗人證親眼目睹的回憶結果,真的不可靠,讓您更確信物證科學的重要性。<br /> <br /> 利用科學的方法,從事犯罪現場調查、蒐集犯罪證據的目的,決不僅在偵破案件、緝獲真凶;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經驗,防範類似的危害再次發生。講者近二十年來從事犯罪現場調查工作,處理案件時發現民眾對「安全」的基本觀念普遍不足、毫無危機意識,不幸受騙或遇害時,才怨天尤人,不知所措。案例的背後,都是被害人血淋淋的教訓,甚至付出寶貴生命的代價。希望藉由身旁的新聞或案例引發大眾對『科學辦案』的興趣,培養正確的蒐證觀念,學習如何事前防範、面對危機如何應變、事後如何蒐證、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懂得學習「別人慘痛的經驗」,不要等自己遇害才懂學習的「聰明人」,本講座將帶給聽眾對犯罪現場有全新的體驗,更期待全民擁有正確的安全觀念,這也是講求全人教育,最不可或缺的科普教育活動。<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04.htm
高甫仁 陽明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教授 2013-10-25 光學顯「奈」鏡-構思未來的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在探索奈米的世界時是一種通用且無侵入性的光學儀器,但是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是有極限的。透過光學顯微鏡,我們可以觀察1000倍左右放大倍率的物體,透過口徑的變大,放大倍率可以增大。但受到繞射的影響,解析力卻會下降,在兩相權衡(trade off)下,光學顯微鏡只能放大到1600倍左右,若想再放大更高的倍率,就必須藉由電子顯微鏡。最近發展的光學顯微技術已突破這個繞射屏障,顯微術已然推進至顯「奈」術。<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05.htm
黃國禎 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 2014-03-21 無所不在的學習改造與企業人才培育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代表了二個方面的教學情境:使用行動載具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學習者可以在移動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則強調學習是無所不在的,亦即學習可以不受到時間及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近年來,由於感應技術的進步,開始有人嘗試將這些技術應用在移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環境中或是產業中。本演講先由科技時代人際關係的改變切入,再透過行動學習與無所不在學習定義、行動學習的發展背景及趨勢、行動科技在產業及學校應用模式與案例、行動/無所不在學習的優勢、無縫的學習、情境式的學習等介紹,再帶入組織創新理念的基礎知識管理的概念,來探討企業人才的培育與管理。最後,以結合雲端與行動/無所不在學習帶來的知識管理優勢作為總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08.htm
劉正千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特聘教授 2014-04-13 看見地球的吶喊–遙測衛星所揭露全球暖化的警訊 今(2014)年的冬天到了,賈寶玉期待著一年一度能去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地帶賞雪,想藉著遍地雪花的靈感來創作題詩,另一方面也想與黛玉共享這份喜悅。但是當兩人到達黑龍江時,卻不見以往那樣的冰天雪地,而是帶著一點微涼而已。這令寶玉非常好奇發生什麼事,於是寶玉想到可以利用目前衛星遙測的技術來知道整個東北部發生了什麼事,而就在觀看衛星圖的過程中,他也警覺到全球有暖化的跡象...本屆第12場於103年04月13日邀請到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劉正千 特聘教授,帶領我們了解遙測衛星的技術。<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10.htm
黃于玻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2014-04-28 微型點子對撞機 M.I.C.:石虎 為什麼要保育石虎?除了情感上認為石虎很可愛,石虎對整個生態系的平衡有什麼重要性呢?三義外環道建或不建,石虎的未來能有何出路呢?想認識石虎快來M.I.C.加開場,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黃于玻,將從多年的環評經驗和大家分享臺灣的生態保育現況,歡迎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看石虎保育問題吧。<br /> <br /> 指導單位:科技部<br /> 主辦單位: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br /> 執行單位:泛科學<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64.htm
李俊億 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 2014-04-25 DNA鑑定的迷人與迷思 為什麼世上除了同卵雙胞胎外,不會有第二個人有相同的DNA型?同卵雙胞胎的DNA型一定相同嗎?DNA鑑定可以研判人種嗎?可以研判頭髮顏色嗎?可以研判瞳孔顏色嗎?可以研判皮膚顏色嗎?可以研判長相嗎?可以研判年齡嗎?可以研判個性嗎?……。在人類基因體DNA序列中諸多的疑問都有答案,但也有許多我們仍未知的訊息。DNA鑑定是目前美國科學院認定最可靠的科學證據,但為什麼DNA鑑定還會造成冤獄?由近30年DNA鑑定應用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深入了解DNA鑑定的內容,將無法分辨其中可能的陷阱。<br /> <br /> 本報告將介紹利用DNA訊息在司法鑑定之原理與最新發展,並介紹迷人的DNA鑑定可以揭開懸案迷團、伸張正義,及提醒對DNA鑑定的迷思卻也可能產生冤獄,必須謹慎。<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17.htm
楊恩誠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系主任 2014-05-04 昆蟲眼中的世界 花,是所有植物中最能表達情緒的部位,以其色、香、味來吸引昆蟲,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在大宅中,並非單單只有植物種類的花朵,亦盛開著一朵朵嬌豔的女人花,如同芙蓉花的林黛玉、牡丹花的薛寶釵,各形各色的花卉可說是構成這幅大宅風景的主角,身為主角的花卉們,卻單單只能受到命運的枷鎖擺佈,而在紅樓夢這季節變換的碩大景色中,唯一能跳脫,並以旁觀的角度來觀察人生百態的,就只有不停地穿梭于花叢景緻中的昆蟲們了。本屆第15場於103年05月04日邀請到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楊恩誠主任,帶領我們了解昆蟲眼中的世界。<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21.htm
沈勝昂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 2014-05-16 犯罪密碼:心理學的觀點 犯罪是什麼?為什麼要犯罪?犯罪如何發生?一直以來,犯罪都被簡化為個人的問題行為,以是非對錯、甚至道德判斷作為評價的標準,從而依法律的處罰作為解決的方法。然而,近代(犯罪)心理學,從個體心理與早年病因發展的角度來看,發現犯罪並非僅只是單純個人行為對或錯的問題,犯罪發展的成因多源自於孩童時期不良成長與偏差的學習,因此,多數的理論或研究者都同意犯罪人由於早年生命脈絡受到不良經驗的影響(如缺乏安全的依附關係),醞讓某種潛在犯罪的動力(機),使得自我概念、認知系統受挫或對某些特定事件(如少年時期的受虐)不滿足的累積,日後持續發展的負向生命事件演變成穩定的人格傾向,並形成某種特定的內在需求,這些特定的需求日後自然成為性侵害加害人的犯罪內在動機,與犯案的潛在因素。<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27.htm
葉欣誠 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 2014-05-18 氣候變遷新思維 賈寶玉的姐姐賈元春晉封貴妃了。賈家出了一個妃子,所以就得建一座園子作為「省親別院」,園子完工後,種下許多花草樹木,也飼養了仙鶴、孔雀、鹿、兔、雞、鵝等諸多動物。但近年來因為碳排放造成的氣候異常導致園中動、植物的生命週期混亂。為維持需花費大量的經費,貴為王妃的元春也感歎耗費過度。但元妃深感園林封閉可惜,乃下旨命姊妹各人住進大觀園。也因此事感受到了環境保持的重要。下令爾後的觀園建造多以樹木為主,希望能種植植物幫助大自然調節人為的環境異常…本屆第16場於103年05月18日邀請到現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 教授,改變我們對於氣候變遷新思維。<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28.htm
陳興忠 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2014-05-20 行動裝置之資訊安全防範與管理 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方便攜帶、靈活輕巧,並可提供如:收發電子郵件、儲存文件、瀏覽簡報、遠端存取資料,甚至遠端存取其他網路設備等功能特性,其有助提高行動辦公環境的生產力與效率,但同時也延伸出新的資安威脅。行動裝置的資安要求相同於電腦的資安要求,即為保護行動裝置的機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br /> <br /> 微軟公司2001年推出Windows XP,雖然歷經Windows Vista(以下簡稱Vista)、Windows 7(以下簡稱Win7)到現在的Windows 8.1(以下簡稱Win8.1),至今13年,仍為微軟公司使用期間最長的作業系統。<br /> <br /> 過去12年來,Microsoft一直對Windows XP提供維護與更新等各種支援。但是,微軟公司及其硬體與軟體合作夥伴現在為了要投入資源於較新的作業系統,已不再提供Windows XP技術協助,包括保護電腦安全的自動更新在內。如果客戶端繼續使用Windows XP,雖然其電腦仍可運作,但是可能很容易遇到將來更多新的安全性風險和病毒入侵。同時基於Windows XP作業的Internet Explorer 8 也不再提供支援,所以如果客戶端的Windows XP電腦連接到網際網路,而且客戶端使用Internet Explorer 8瀏覽網路,客戶端的電腦可能會遇到其他新的威脅,而無法取得任何來自微軟公司新的修補軟體。若要在終止支援之後維持受保護狀態,您客戶端有兩個選擇:升級目前電腦的 作業系統、採購具新作業系統的電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30.htm
蔡新聲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講座教授 2014-06-06 生命的影印機–美麗是可以複製的 西遊記是大家最喜歡的古典名著之一,其中以孫悟空為了保護唐三藏可以拔一根猴毛變出上百上千個孫悟空來和敵人交戰最為膾炙人口,雖然幾百年前的名著只是作者吳承恩憑空杜撰而成,但利用現代的尖端科技確實已能做到,最近幾年報章雜誌報導的複製羊、複製牛與複製豬,都已經成為稀鬆平常之事了。<br /> <br /> 二十餘年前一株達摩蘭花售價動輒高達一百萬以上,讓許多喜愛蘭花的蘭友趨之若鶩,但不過短短一、二十年,達摩的售價已由百萬銳減為一株百元,是甚麼樣子的科技能讓這種名貴的蘭花變得雅俗共賞,那就是本演講所要介紹的–組織培養科技。蔡新聲教授可算是國內植物組織培養的先驅,演講內容將介紹走入植物組織培養研究領域的心路歷程及目前國內植物組織培養科技的應用概況,包括將瀕臨絕種的臺灣名貴中草藥藥王–臺灣金線連及保護眼睛的中國名貴中草藥–霍山石斛,利用組織培養科技大量繁殖開發成為保健產品成功的案例,也將介紹教授利用組織培養科技遠赴30餘國講學及進行科技外交之心路歷程與成果。<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33.htm
黃勝堅 臺灣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2011-08-13 了解大腦:四十分鐘學會影像判讀–你也可以 以往大家見到黑黑白白的腦造影,聽到醫生口中各種專有名詞,總覺得大腦是個高深莫測的器官,腦造影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這場演講由黃勝堅教授以生動淺顯的方式,帶領聽眾一步步揭開大腦與腦造影技術的神秘面紗。<br /> <br /> 首先,當我們看見一張腦造影,如何判斷它代表大腦中哪個位置呢?事實上,CT腦造影利用X光技術,將腦的組織與構造由顱底至頭頂分為數個橫向斷層面,所以,由造影上呈現的不同構造,即可判斷此切面位於大腦的哪個部分,如視丘、中腦、橋腦、腦室等。黃教授以平易近人的比喻描述圖像,例如,底層圖像貌似蘋果、中層造影像隻米老鼠、腦室形狀則神似香蕉,並引導聽眾覆誦記憶,讓聽眾馬上學會基本的判讀方式。分析一張腦造影時,辨別其方向及精確描述圖中影像位置亦十分重要。若將圖片分為九宮格,即可用數字標定大腦皮層區或腦中組織。<br /> <br /> 懂得判定腦造影中的構造與位置之後,還要能說出腦袋裡發生了什麼事。腦造影中,深淺不同的顏色其實隱藏了許多秘密–白色代表高密度的組織,例如骨骼、鈣化、或出血;黑色為低密度組織,如腦水腫或腦梗塞出現的部位;灰色則為等密度的腦實質或亞急性血腫等;各種顏色混合的影像,則很可能代表挫傷處。<br /> <br /> 大腦的血液由前、中、後三條大腦動脈供應,前後動脈為中央部位的命脈中樞,中大腦動脈則支應左右半腦,因此,由積血位置即能判斷出血來源。此外,顱內高壓可能造成中線偏移、腦迴變少、質塊效應等腦內構造的改變,亦可由腦造影中找到蛛絲馬跡。<br /> <br /> 全文轉載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a href="http://www.brainlohas.org/">http://www.brainlohas.org/</a>※分類文章※/腦科學/了解大腦:四十分鐘學會影像判讀-你也可以/<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36.htm
李立仁 臺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1-09-17 在經驗塑造下的腦部發展 雖是場腦科學演講,但李立仁教授一開場就期勉聽眾,以「來關心小朋友」的心情聆聽這場演講,如此,能讓生硬的腦科學知識鮮活起來。<br /> <br /> 首先,李教授簡介了胎兒大腦的發展歷程是如何從神經板、神經管發展成大腦雛型,並介紹了神經元、神經突觸等大腦運作的基本原理。李教授特別說到,大腦的發育是「基因」與「環境(早期經驗)」共同作用而成,發育之初,大腦生長了相當大量的神經元細胞,因此嬰兒時期的大腦具有相當高的可塑性,而後,依「用進廢退」的原理,大腦進行神經元細胞的「穩固與移除」,大腦的可塑性也因此隨年齡降低了。<br /> <br /> 李教授提到,0 ~ 3歲為大腦發展的關鍵,而不同的腦功能亦有其不同的突觸形成關鍵期,如感覺功能在0 ~ 6個月,語言功能約在1歲左右,而由前額葉主管的高層認知的功能則較晚,1 ~ 2歲左右為其高峰,事實上,人類的前額葉一直到青少年時期後才算發展完成,這也是為什麼青少年容易衝動的原因。掌握大腦發展的進程與特性,給予適當的刺激與引導,便有助於嬰兒的心智發展。<br /> <br /> 出生早期的感覺經驗,對嬰兒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其中,觸覺是胎兒最早發展的感覺,約在受孕後兩個月,胎兒便已具備觸覺受器,而七個月的胎兒便可以開始感覺到「痛」。李教授以心理學家Harry Harlow以猴子所做的「鐵絲媽媽與布媽媽」實驗說明,小猴子傾向依附在質感較溫暖、柔軟的布料,勝於冰冷的鐵絲,而這些接觸經驗也對小猴子日後的情緒發展具有相當影響力,因此,嬰兒早期的觸摸經驗,在其日後情緒與社會行為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br /> <br />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早期感官經驗是聽覺。李教授說,胎兒在出生以前,就已經具備分辨音樂、說話、心跳聲之不同的能力。研究也發現,媽媽如果每天經常地對嬰兒說話,當孩子長到2歲大時,所會的字彙會多出同齡孩子約300字,但如果是用電視機播放,則沒有這樣的效果,這說明了「互動」所帶來的社會線索對心智發展的重要性,對於孩子的教育,這一點頗具啟示性。<br /> <br /> 嬰兒若遭受早期經驗的不當對待,對未來發展恐不利。李教授指出,不當對待包括「不該有而有」與「該有而沒有」兩大類:<br /> <br /> <b>不該有而有,包括</b>: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化學因子</b></span>:如藥、酒、毒以及環境荷爾蒙等,會傷害大腦結構,例如酗酒的母親,可能造成「嬰兒酒精症候群」,不管在老鼠或是人類身上均發現,此類嬰兒在外貌上沒有人中,鼻子、臉頰較扁,而日後易出現癲顯、過動或語言控制力較差等行為狀況。<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物理因子</b></span>:如噪音、輻射等,也會對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然而李教授也特別提到,我們不用過度對日本311大地震的輻射危害恐慌,因為安全的環境輻射最大量乘以20-30倍,才會對嬰兒發展造成重大影響。<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生理、心理因子</b></span>:如疾病感染、壓力、暴力等。實驗指出,持續對懷孕的母鼠施以光照、搬家、噪音或是讓牠聞到狐狸的味道,其所生之公鼠會出現「去雄性化」的現象,且此「去雄性化」的狀況甚至會在公鼠的後代持續發生,顯示不當的高壓環境,會影響基因的表達(儘管基因的序列未變),不可不慎。</div> <p> <b>該有而沒有,包括</b>:</p>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span style="color: #696969"><b>營養</b></span>:包括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母親最好於懷孕前便開始補充營養,儲備懷孕的能量。<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感官刺激</b></span>:如聲音、氣味、觸摸……等,實驗顯示,剪除幼鼠的觸鬚,會影響大腦體感覺皮層的神經元樹突棘的密度與型態,幼鼠在神經元「穩固與移除」階段留下太多日後用不到的神經元,使腦功能受影響,該類老鼠也有過動的傾向,推測可能是因為「感覺」功能遭剝奪,而以改「動」的方式去尋求環境訊息的獲得。<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依附關係</b></span>:若依附關係遭剝奪,會增加個體對壓力的敏感度,或造成過度倚賴、自我封閉、情緒控制不當等情況。</div> <p> 綜上所述,李教授提出幾件對早期發展有益的建議:</p>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span style="color: #696969"><b>有計畫的懷孕</b></span>:及早開始補充營養、遠離菸酒、維持好心情等。<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哺育母乳</b></span>:哺育母乳除了能提供嬰兒可吸收的大分子蛋白質,也增加了親子的親密,以及孩子的觸、視、嗅覺等多重經驗,李教授提醒,媽媽宜至少哺育至6個月到1歲,但有42%的臺灣小孩從沒喝過母乳,值得改善。<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建立親子親密關係</b></span>:包括擁抱、鼓勵、常說話等,並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給予豐富的感官與社交經驗</b></span>:包括接觸音樂與節奏、接近自然環境與動植物、多與兄弟姊妹及玩伴互動、培養和諧的家庭氣氛等。</div>   <br /> 演講尾聲,李教授指出:「喜樂乃良藥」,帶著喜樂心情迎接每個新生的嬰兒,便是孩子最好的成長支柱<br /> <br /> 全文轉載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網站:<a href="http://brainlohas.pixnet.net/blog/27505550">http://brainlohas.pixnet.net/blog/27505550</a>-在經驗塑造下的腦部發展<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37.htm
陳文屏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4-12-03 突破時空的障礙–談外星世界 全球科學家在探索宇宙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外星人是否存在?」學者說,宇宙中絕大多數物質仍屬未知範圍,且以目前手指識字實驗發現,確實有「意識體」能與地球上人類溝通,外星人應該存在,只是不知身在何方,仍待進一步探究。地球是目前太陽系中,唯一已知有高智慧生命的天體,雖然人類已推論出宇宙年齡有限、大小有限,打破宇宙無窮大、歲月無限長的迷思,但宇宙中仍有許多現象超出人類已知科學範圍,換言之,外星人存在與否,現今科學知識很難證明「真的不存在」。以人類現有科技,無法進一步做外星人實驗,因此短期內無法證實外星人存在與否,但以手指識字五年來的實驗結果,「隱密世界」似乎已提供人類突破時空障礙,探索外星世界的管道,希望有朝一日,人類能夠真正解開外星人之謎。<br /> <br /> 本演講錄影蒙公共電視臺謝啟明導播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5.htm
姚淑文 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 2014-06-13 真相、正義,是令被害人難以抗拒的二度傷害嗎? 近年來都會地區不斷發生夜店外「撿屍」案件,當婦女團體提出撿屍就是性侵害案件時,許多民眾反而撻伐婦女團體的論述。面對這樣的狀況,個人從事性侵害被害人保護的工作已有二十二年之久,對於此情形,十分感嘆社會對「典型性侵害被害人」的要求仍然存在。如此,當社會所謂的真相、正義要發揮時,被害人自然被推往刑事司法程序,接受司法體制嚴格的考驗,但有誰能夠去思考被害人所難以承受的二度傷害呢?<br /> <br /> 性侵害迷思、知識和性別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性侵害迷思」建構常造成社會大眾或專業體制對被害人的錯誤評斷,而性侵害迷思的內化也是被害人自我價值貶抑的原因。另外,在「性侵害知識」建構中,專業忽略了被害人的個別差異,塑造了常態化的性侵害被害人。而在「性別角色」建構下,讓被害人進入擁有女性特質世界,但性侵害事件卻讓被害人的女性特質成為眾矢之的。性侵害迷思、知識、性別角色三種不同的社會建構,是性侵害被害人在創傷前可能就存在的問題,然而性侵害事件發生後,這樣社會建構下的產物,卻成為被害人復原生活中最大的障礙,也是被害人二度傷害的根源。<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51.htm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講座教授 2014-02-15 生命科學–第一講:生命是什麼? 從薛丁格對生命現象的兩個困惑談起:一是高度組織的生命結構如何逃脫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規範?一是決定生命組織的資訊如何忠實地複製並傳遞到後代?<br /> <br /> <b>李國鼎科學菁英研習課程–生命科學</b><br />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br /> 科技部補助<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54.htm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4-08-09 喝牛奶潟肚是不正常嗎? 許多中國人喝牛奶會瀉肚是因為「乳糖不耐症」所致,為什麼西方人少有這樣的毛病?周成功教授將從基因與人類遷移的歷史談起,讓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br /> <br /> 李國鼎故居<b>生命科學系列講座</b>第一場<br />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68.htm
陳倩瑜 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2014-12-21 機器學習與生命科學交會之際 機器學習是一門設計與開發演算法的學科,目的是讓電腦可以根據所蒐集的龐大資料進行學習,過程中整合專家的意見,逐步提升智慧型裝置自動判讀各種情境的準確率。近年來,拜新穎生物科技發展之賜,生命科學領域終日累積大量的基因序列與生物系統量測資料,這使得機器學習與生命科學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重要研究領域,開始發生不可思議的交互作用,此跨領域研究為基礎生命科學和各種生物、醫學以及農業等重要應用帶來了契機與全新的樣貌。第六場講座於103年12月21日邀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陳倩瑜 教授,與我們分享「機器學習與生命科學交會之際」。<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05.htm
盧建銘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電腦中心高速計算技術與應用組經理 2014-05-30 三維列印(3D Printing)技術之現況與發展 3D列印(積層製造)的技術於1982年首先在日本被開發出來,靈感是由噴墨印表機所得到。其原理是以2D層狀堆疊方式列印,再轉換成3D的一種列印設備。經過30多年發展,已逐漸發展出幾種製程技術。近年來,3D列印的技術日益成熟且普及,它能客製化生產,創意不受限制,且設計完成立即生產,在2012年開始進入家庭與零售商店,成龍也在當年「十二生肖」的電影中,讓我們感受到3D列印的神奇魅力,它於2013年成為十大最值得觀察的科技趨勢之一,目前更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發展之新興領域,臺灣的科技部、教育部與經濟部等政府部門都相繼編列3D列印的多年期預算,國網中心也是國內3D列印的研發重鎮。它的應用愈來愈廣泛,讓產品之設計與製造之間只有一個「列印」按鈕的間隔,由於能夠直接產出終端產品,因此國防工業、機械製造、生活用品、醫療產業、化妝品、文創藝術、電玩設備、食品造型等領域都有應用,就連美國歐巴馬總統也認為3D列印是美國的未來希望。3D列印的技術將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它將會打破跨國代工產業鏈,由大量製造轉向客製化生產,預估到2020年全球產值將上看120億美元。<br /> <br /> 本演講由<b>中國文化大學化學系</b>錄影,<b>國網中心知識大講堂</b>提供。<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69.htm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4-09-13 生命的叛逆–癌症 現代人談癌色變,癌症是現代社會令人恐懼卻又不得不重視的疾病,是生命內在叛逆的結果!而臺灣人和美國人罹患癌症的種類不同、發生機率也不一樣,原因是什麼呢? 回歸到問題的根本來探討癌症怎麼產生的?它的形成就像是身體裡的小型演化史,了解它發生的原因未來才能找到適當的對策。在周成功老師的引領下,本講座要帶領觀眾認識癌症,談癌細胞的特性、最新治療方式與遭遇到的問題。<br /> <br /> 李國鼎故居<b>生命科學系列講座</b>第二場<br />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br /> 科技部補助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0.htm
謝豐舟 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2014-09-28 學習:一門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機器學習的新科學 人類祖先在物競天擇的壓力之下,產生了獨特的學習能力,也因而促成了文化的演進,並奠下科學、藝術與語言發展的基礎。本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講座,以《腦、神經科學與學習》為主軸,展開一連串的科學知識饗宴,分別邀請到謝豐舟、周泰立、胡志偉、丁照棣等八位腦神經科學大師,帶您探索人類大腦既奧秘又驚人的可塑性。<br /> <br /> 你對學習的認識有多少?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你可曾想過,「學習」本身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如今,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機器學習的新發現,更為人類凝聚出新的學習原則,不只導致教育學說的改變,也讓學習環境重新設計。首場講座於 103 年 9 月 28 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謝豐舟名譽教授,介紹「學習」這門跨領域的新科學。<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1.htm
張元翰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 2004-10-15 探索反物質的世界 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所率領的「國際太空反物質探索計畫(AMS)」,預計二○○七年將AMSⅡ放上國際太空站,以三年時間用超導磁鐵蒐集宇宙射線,若能蒐集到反碳或反氧原子,就可證明宇宙中的確存在由反物質形成的「反行星」。一般認為在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後,反物質與正物質應該一樣多,可以組成與正物質相對稱的「反星球」、「反銀河」,甚至還有「反人」存在,但在人類目前所知的宇宙中,仍找不到任何反物質世界存在的跡象,這個問題讓物理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有人提出宇宙是被區分為好幾個正反物質的區塊,而地球正好處於正物質的區塊中,所以無法發現反物質,但還未獲證實。<br /> <br /> 丁肇中正率領十六國科學家進行AMS計畫,一九九八年第一階段AMSⅠ計畫,在太空中運行十天未發現反物質,現在正進行第二階段AMSⅡ計畫,預計二○○七年起繞行地球三年,偵測所有飛過圓筒中間的粒子中,有無經宇宙射線帶來的反物質,解開宇宙之謎。<br /> <br /> 本演講錄影蒙公共電視臺謝啟明導播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3.htm
蔡駿 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4-10-29 認識黑洞 黑洞是個耳熟能詳的天文話題,但科學家至今尚未真正觀測到黑洞,但藉由太空望遠鏡觀測與引力波測量,已逐漸有證據可證實黑洞的確存在,未來還可能進一步發現可作為時光機器的「蟲洞」,解開太空之謎。當一顆質量相當大的星體之核能耗盡後,沒有輻射壓力去抵抗重力,平衡狀態不再存在,將使這個星體全面塌縮成為中子星,若質量仍大於三個太陽質量時,會連中子簡併氣體壓力,也無法平衡重力,星體將繼續塌縮到它的重力半徑範圍內,這時的引力會大到足以讓包括光子在內的一切粒子,都被引回星體本身,而跑不出來,也就形成「黑洞」。當黑洞形成後,所有物質都會向中心場塌縮成一個非常細小的質點,稱為「奇異點」,任何物質要從「奇異點」跑出黑洞,逃離的速度必須大於光速,但根據狹義相對論,光速是速度的極限;換言之,所有物質被吸入「奇異點」後,就永遠都逃不出來。<br /> <br /> 科幻小說家常在小說裡描寫蟲洞,認為可以穿越時空,根據理論是可能的,若能做出一個穩定的蟲洞,就可做出跨越時空的時光機器;但若真的做出這個時光機器,歷史學家辛苦幾十年的研究心血,可能會被頑皮的物理學家一瞬間改寫,而氣得找物理學家打架。<br /> <br /> 本演講錄影蒙公共電視臺謝啟明導播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4.htm
周泰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2014-10-05 大腦與語言:演化及發展 人類的語言與動物的語言有何差異?這些差異與大腦的結構有何關連?這場演講將由人類的大腦演化出發,說明我們是如何由牙牙學語發展為成人的口若懸河。在單語,雙語,或多語的環境中,人類的語言發展又會呈現何種不同的風貌。本次演講中,周教授以臺灣及其他國家的研究,介紹遺傳及環境如何共同塑造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最後,周教授以實例說明閱讀障礙,自閉症,及精神分裂症等語言缺損,這些患者的神經機制的運作,與一般讀者的神經機制的差異。<br /> <br /> <span style="color: #696969"><b>註</b>:本次演講的圖像資料,部分涉及出版社的版權,為免爭議並維持演講的完整性,僅將圖像縮小處理,若造成閱讀不便,謹此致歉。</span><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7.htm
陳明德 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2014-10-17 認識與面對極端氣候 人為活動與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已改變我們地球自然的氣候狀態,而在本世紀末前人類社會勢將面臨氣候大幅變化帶來的環境衝擊。極端氣候是否會隨全球暖化的加遽而成為未來氣候的常態?過去的氣候變化史是否可以提供我們追尋這問題解答的線索?讓我們將一起來認識自然氣候變化速率與幅度,從而了解人類面對本世紀末前極端氣候可能帶來的危機與轉機,並深入探討在面對極端氣候變化應有的作為與準備。<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78.htm
吳俊傑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兼理學院副院長 2014-10-24 當Ms.颱風遇到Mr.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與颱風的關連乃是大氣科學界近年最熱門的焦點議題:什麼是控制颱風生成及強度演變的關鍵因子?颱風的發生頻率是否在增加?颱風的強度是否在增強?而這些颱風活動的改變是否與所謂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有關?這項議題之所以受到極大的重視,有雙重原因,一是在科學層面上,因其科學複雜性及學界看法的分歧;另一則為社會及政治層面上,其影響較具聳動性,就如同「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是否會發生的問題一般,容易引起大眾與新聞媒體的矚目。這個演講將特別探討以下幾個議題: <ul> <li> 人類活動與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關連?</li> <li> 颱風形成與發展的因緣際會?</li> <li> 「全球暖化」會(及如何)造成更多、更強的颱風或豪雨嗎?</li> <li> 颱風只甘於扮演地球氣候系統單向控制的被動角色嗎?颱風如何反饋?</li> <li> 對防災的啟思?</li> </ul>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82.htm
龔國慶 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特聘教授 2014-11-07 海洋–全球暖化的愛心樹 「愛心樹 (The Giving Tree)」繪本,是美國知名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在1964年出版的作品,內容是描述一棵蘋果樹奉獻給一位男孩從小到老予取予求的過程,甚至最後被已垂老的男孩砍到只剩下老樹根,仍然快樂地提供給他休息。海洋,大地之母,蘊涵著豐富的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她就像是這一棵愛心樹,讓人類享受其美侖美奐的珊瑚礁美景、美味可口的生猛海鮮、文明發展需要的資源與能源等等。然而,在人類不當的開發與利用下,海洋生態系統的運轉已受到嚴重的擾動,諸如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或是海洋景觀的過度開發等等;除此之外,更創造出「全球暖化」這隻大怪獸來擾動整個地球系統。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海洋這棵愛心樹除了供人類予取予求外,每年還默默地為我們吸收近了25%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海洋這棵愛心樹,全球暖化對地球的現象將會比現在更加嚴重。<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87.htm
楊敏英 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 2014-10-30 責任設計與消費主義《為社會而設計》 當「設計」與消費文化及生活品味結合,刺激消費成了最高指導原則。設計產品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突顯品味的「裝飾品」,成為一種用來獨佔、區隔社會地位的武器。「設計」原應是為消費者服務,滿足其需求並解決問題,但在消費主義的發展下,設計師在刺激銷量外,已逐漸遺忘其社會責任–為第三世界、環境保護、身心障礙者、醫療設備、實驗研究,及突破性的概念而設計。透過對資本主義下「消費者導向設計」發展的分析,以及因相關問題衍生而來的「綠色設計」、「責任設計與倫理消費」、「性別觀點」等議題的探討,檢視設計對社會的意義,以及對社會意識與價值觀的影響,藉此重新檢視設計的作用與定位。設計師視野的盡頭不應該只有產品及銷量,而應是社會與人。<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7.htm
林一平 科技部政務次長/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2014-10-22 Converging ICT Toward Smart Life Latest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與通信科技,簡稱ICT)convergence technology have been utilized to develop a smart life, which will enable machines to talk to machines, cutting us out of the communication chain entirely at this level, with smart grids, smart transport, smart solutions managing our lives in ever-smarter cities. <br /> <br /> In this speech, Dr. Lin uses three examples to show how ICT promotes smart life: The solar house, cloud computing for animation, and virtual clone.  The solar house is a project conducted in NCTU, which won several major awards in Solar Decathlon Europe 2014. The special effect of the movie “Life of Pi” was created through th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of Chunghwa Telecom.  A virtual human or digital clone is the creation or re-creation of a human being in image and voice using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and sound, which is often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real actor.  Two examples of virtual actresses were given in this speech.<br /> <br /> <b>註:</b>本講演全程以<b>中文</b>發表<br /> <br /> <b>TANET2014–TANET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專題演講</b><br /> 教育部主辦(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承辦,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協辦)<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88.htm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科學人》雜誌榮譽社長 2012-12-18 2012公民素養大未來-科學素養,創新的原動力 《科學人》雜誌榮譽社長曾志朗院士曾說:「科技專業知識在現代的社會系統中,越來越佔主導的地位,能有效提升和擴散這些知識的社會,就有改善人民生活的機會;無法提供有效科技教育的社會,就會被邊緣化。」提升國民的核心能力將是構築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也是《科學人》雜誌團隊期許下一個十年要努力的重點和方向。為此,《科學人》雜誌舉辦【2012公民素養大未來-科學素養,創新的原動力】座談會,期以行動引發更多的共鳴和行動。以不同面向探討科學素養這個重要議題,了解科學素養如何養成,以及進一步認知科學素養的價值和重要性。<br /> <br /> 講者:曾志朗院士、孫維新館長、徐明達教授、李國偉教授、李世光教授(依講演順序)<br /> <br /> 註:本座談會錄影感謝<span id="L_intro">《科學人》雜誌社同意轉載,與</span>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的慷慨提供影片。<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01.htm
鍾才元 臺北市立大學 2014-10-23 社群網路成癮程度與人格特質、線上人際關係、及線上社會支持之關聯性 大學生乃社群網路之主要使用族群,透過社群網路可與朋友保持聯繫與擴充人脈。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為數不少的大學生沉溺於社群網路,甚至有成癮之現象。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學生臉書使用者之社群網路成癮程度與人格特質、線上人際關係及線上社會支持之關聯性。樣本為臺灣北部與中部八所大學之在校生共 942 人(男 328 人、女 614 人)。<br /> <br /> 研究資料以紙本與網路問卷方式收集,內容涵蓋臉書使用經驗調查表、臉書成癮量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臉書人際互動量表與線上社會支持量表。<br /> <br /> 主要發現有:一、大學生中有臉書成癮現象之比例不高(24 人;2.5%);二、臉書成癮者在人格特質方面之親和性、正直自律性及情緒穩定性顯著低於正常使用者;三、臉書成癮者之線上人際互動顯著高於正常使用者;四、相較於正常使用者,臉書成癮者所知覺之線上社會支持顯著較高。<br /> <br /> 根據這些發現,研究者提出大學生輔導諮商工作方面的建議,並對社群網路成癮之後續研究指出若干方向。<br /> <br /> <b>註</b>:本短講演為研討會論文發表<br /> <br /> <b>TANET2014–TANET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b><br /> 教育部主辦(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承辦,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協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89.htm
鄭世楠 健行科技大學空間資訊與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2014-11-28 地牛翻身話地震:歷史地震對臺灣社會文化的衝擊與影響 臺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自古以來常發生破壞性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與財物損失,臺灣的地震史其實是一部災害血淚史。由歷史災害地震的統計分析顯示:臺灣地區平均間隔約30-40年發生一次或一群大規模災害地震(死亡超過百人),故地震災害是臺灣所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重大災害地震對於人類生命與財產、生理與心理、社會與自然環境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在一瞬間突然出現了上千名的死者,與上萬的災民,衝擊了我們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包括自然生活環境的變遷、居住環境的改變、社會生活文化的衝擊與影響等。希望藉由這些先民以鮮血與淚水所換取的慘痛震災經驗與教訓,能夠適當的傳承下來,並做為日後地震災害防救的參考資料。<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00.htm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2014-11-14 末次冰期以來的臺灣古環境變遷 末次冰期以來,因全球氣候的變暖導致海水面急劇上升,臺灣的造山運動以及來自山脈的大量沉積物堆積,造成臺灣周圍海岸環境產生急劇的變化。末次冰期以來海岸變遷,對於史前動物遷移以及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產生重大的影響。<br /> <br /> 27,000至18,000年前,地球正處於寒冷的冰河期,全球海面較今日低約140-120公尺,現今的淺海陸棚大都曝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臺灣海峽同樣也成為連接亞洲大陸的陸地。在這寒冷的冰河期,地處亞熱帶的臺灣島,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被冰河覆蓋,形成高山冰河。<br /> <br /> 18,000年前之後,全球氣候逐漸升高,進入了溫暖的間冰期,海面也逐漸上升,海岸線朝陸地前進。原本連接亞洲大陸的陸橋逐漸被海水淹沒;約10,000年前,終究回復現今的海峽地形。此時高山上的冰河也已消失,只遺留下冰河的遺跡。約至5,000年前,氣候才逐漸穩定下來,海面達到最高點,現今臺灣島周圍海岸平原都已被海水淹沒,海岸線位在現今山麓與丘陵地的前緣。5,000年前之後,海面不再上升,但是河流搬運大量沉積物堆積在海岸,並逐漸地擴大成為西部海岸平原。<br /> <br /> 臺灣自27,000年前至今,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海岸環境歷經了海進與海退的巨大變動,同時也造成人類與生物的遷移。從27,000至11,000年前,生活在亞洲大陸北方的冰河哺乳動物以及舊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八仙洞遺址長濱文化,27,000至15,000年前)都曾經遷移到臺灣島。<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0.htm
鄭玲宜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 2014-11-16 學習的發展障礙 「學習」是指建立新的以及修改或強化既有的知識、行為、技能、價值、偏好;涉及整合不同類型的訊息。許多科學家對學習的研究和看法,讓我們得以窺見學習的 基本歷程。知覺、認知、語言、動作和社會適應是人類重要的學習領域,也都與腦部的發育特化息息相關。兒童在上述領域的發展從無到有、由簡至繁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先天能力和後天經驗的影響一樣重要。發展呈現「順序」以及「一定的時程」之特性稱為發展里程。第五場講座於103年11月16日邀請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鄭玲宜臨床心理師,與大家討論「學習的發展障礙」。<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1.htm
蔡振家 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2014-11-23 音樂學習與大腦發展:從運動到情緒 音樂具有一些獨特的力量,它能夠驅使聽眾律動身體,也能引發聽眾的深刻情緒。隨著音樂的拍子點頭踏步,在人類嬰兒與動物身上也都能夠觀察得到,該能力可能跟腦中整合聽覺與運動訊息的神經迴路有關。臺灣的流行歌曲經常以情傷為主題,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思考悲傷情緒的溝通與發展,還有情緒的動態特質。抗議與叛逆的歌曲中經常表達憤怒情緒,抒情歌曲則使人進入內省,撫今追昔,音樂的科學之旅就此展開。103年11月23日舉辦的第六場講座,邀請到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蔡振家副教授,引領大家探索「音樂學習與大腦發展:從運動到情緒」。<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3.htm
盧虎生 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2010-11-12 無聲的海嘯-全球暖化下的糧食危機 世界糧食問題因近年來全球暖化議題受到重視,人類的糧食供應正因全球暖化埋下了不可忽視的危機,人與氣候、農作物的共生關係,正面臨著嚴重考驗。糧食生產的產量狀況,隨著氣候的異常而逐漸改變,以中國歷史糧食供應情況為例,若未來地球中高緯度雨水量增加、低緯度旱災況情持續嚴重下去,糧食供應將會由過去的『南糧北運』轉變成『北糧南運』的情形。<br /> <br /> 環境變遷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糧食生產是越來越顯珍貴,我們更需要珍惜糧食生產的不易,對糧食需要有一個更敬畏、更尊重的心情。<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1.htm
邱美虹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科技部科普活動計畫規劃案主持人 2014-06-18 大眾科普教育 本演講主要是介紹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進行的國際科學素養PISA計畫、公民素養、媒體報導分析、以及科技部科普活動計劃,透過此演講內容來探討如何促進全民科學的素養。<br /> <br /> 臺灣在2006年第一次參加PISA,成績名列前茅,但是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學生屬於高成就,但是卻是對科學低興趣,且自我概念也低,同時校際與校內之間的差異性大,這樣的研究結果無異是一項學校科學教育的警訊。除了這樣一個以15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素養計畫外,此報告還針對公民素養做了一個資料探勘的分析以說明學校科學教育與生活中的科學報導之間的關係,根據關鍵詞分析結果顯示,學校科學課程所教授的科學概念,有些關鍵概念在生活上應用的較少,反之,生活中常被提及的科學概念,有些卻在學校教育中並未強調或提及,因此如何縮短兩者之間的鴻溝,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應是未來科學教育中應該更加重視的議題。<br /> <br /> 最後,本演講對科技部目前補助的各種科普活動計畫做一簡介,除藉此宣導科技部科教發展與國際合作司在科普教育上的努力成果外,也同時希望鼓勵更多人共襄盛舉,一起來推動科普,使其成為全民運動!<br /> <br /> <b>註</b>: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月會演講,感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同意本園收錄。<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4.htm
徐 泓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2014-10-02 明、清五百多年社會結構與階層流動《明清社會史論》 《明清社會史論》已被譽為明清史專家、中央研究院何炳棣院士最重要的經典鉅著! 二十世紀五、六〇年代,何炳棣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階層間的上下流動,《明清社會史論》即是他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鉅作。<br /> <br /> 作者何炳棣是第一位大量運用近百種明清兩代的進士登科錄,進士三代履歷,進士同年齒錄和晚清若干舉人和特種貢生的三代履歷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這批量化的統計資料構成了《明清社會史論》的經線,有系統地呈現明清兩代間,初階、中階和高階舉業所造成的社會流動。何炳棣分析了進士及舉貢共約四萬個案例,發現這些人祖上三代為布衣出身的比例很高,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他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高度的社會流動性,遠遠超過英國十八世紀的情形。<br /> <br /> 另一方面,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一書裡運用大量的史料,如政府律令、方志、傳記、家譜、社會小說和觀察當代社會與家庭事務的著作等,構成了本書研究的緯線。《明清社會史論》探討了個人與家庭的地位轉移、社會流動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會概念與迷思。除了從明清科舉觀察社會流動外,何炳棣也討論了清代晚期所廣泛施行的捐納制度,如何使富與貴緊密結合,且影響力量趨強;造成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減。同時,何炳棣在書中不但處理向上流動,也討論向下流動及其導因,《明清社會史論》亦有專章討論士農工商、軍民匠灶的橫向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明清社會史論》討論明清社會流動,根據的樣本數量極多,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最全面的一部經典鉅著。<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5.htm
陳敦源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2014-10-23 多人賽局理論與政治科學研究《政治聯盟理論》 《政治聯盟理論》一直在政治學界擁有非常特別的地位,除了是政治學形式理論最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觸及了政治生活的核心,亦即對政治聯盟的發展,有非常完整且精闢的論述,在政治學界享有非常高的評價。這不但是政治學形式理論研究的重要啟蒙著作,更是激勵許多政治學研究者大膽朝向科學研究理想邁進的典範。本書應用現存的一般聯盟理論(多人賽局理論),建構出有助於政治科學研究的聯盟理論。它確立了數學模型與真實世界政治行動之間,的確存在重要的關聯性;除了在理論上,完整闡述政治聯盟的分合邏輯外,對於現實政治現象的解釋力與洞察力,亦鮮有其他論著能與之匹敵。讀者可看見二十世紀政治學理性選擇理論的開山祖師,如何用他的觀點重新詮釋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6.htm
白亦方 東華大學教務長 2014-11-06 透過教育改造社會《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 喬治‧科奧茲是美國教育發展上近五十年以來最的重要人物之一。《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即其代表作,由三篇演講稿:〈進步主義教育敢勇於進步嗎?〉、〈透過灌輸的教育〉,以及〈自由、文化、社會計畫與領導〉修改、編錄而成。科奧茲認為人性善惡相混,其為善為惡,實係後天教化的作用。為使兒童導向為善,科奧茲主張教育應確立社會福利理論作為引導,並鼓勵教育工作者應共同發展社會理論或哲學,做為引導教育工作的方針。科奧茲主張的社會哲學是民主集體主義,乃將美國的民主傳統,與某些社會主義極力倡導的集體主義加以結合。科奧茲的「透過教育改造社會」的觀點,從教育史的脈絡來看,堪稱開風氣之先,不但引起人們的廣大迴響,更引領了進步主義教育改革風潮,堪稱危機時代下的經典之作。<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8.htm
林玉華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2014-10-16 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及辯思《佛洛伊德─克萊恩論戰,1941-1945》 這本舉足輕重的史書,是精神分析理論發展的重要產物,記載了一九四○年代英國精神分析發展史裡,一段極具震撼並富創意的事件。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裡,轟炸機來回穿梭倫敦的天空,英國精神分析師們和移民至英國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師們挑燈夜戰,針對精神分析本質之爭議產生激烈對談,這些血淋淋的對話與辯論,以錄音的方式逐字轉譯為文字。書中完整實錄了精神分析師們在倫敦所舉行的三次年會、五場行政會議和十場系列學術討論會中,為了澄清何謂佛洛伊德所傳遞的精神分析概念,所展開的激烈言語辯論,包括嬰兒期的性幻想、潛意識幻想的本質與功能、原欲發展理論與退化的定義、本能衝突論、死之本能的內涵、超我的形成、早期自我的功能與早期超我、心理病理之爭議、焦慮與罪疚感的來源、精神分析技巧及精神分析師的訓練等議題。<br /> <br /> <b>註</b>:本講演主講人計有二人,第二主講人為<b>蔡榮裕醫師</b>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499.htm
邱求三 宜蘭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2014-10-29 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的出現頻率較往年增加,可能原因為地球均溫有上升的現象,所以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便需加以管制,而溫室效應氣體以燃燒煤、石油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為大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之280 ppm升高至現今的380 ppm。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降低可從減少排放及回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兩方面著手。在減少排放方面,除由民眾力行節能減碳生活外,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推廣亦為可行的方式。核融合的發電除可減碳外,亦為一可穩定提供能源的方式。回收空氣中二氧化碳,以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為最有效的方式,但植物其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不高,且目前樹木面積亦有大量減少的趨勢,故以人為的方式進行光合作用,以回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頗具經濟效益。核融合及光合作用,目前人類還無法有效操作,故尚待年輕學子再接再厲,藉由科學的研發來突破光合作用及核融合的技術瓶頸,讓人類與地球的生態能永續經營。<br /> <br /> 本講演於臺東體育中學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03.htm
李鴻源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利組教授 2015-12-12 領導者應有的創新思維 <b>講演綱要</b><br /> <br /> 1. 可持續發展的領導人精神<br /> 2. 氣候變遷的衝擊下之國土容受力<br /> 3. 亮點計畫:都市翻轉新契機<br /> 4. 新住民火炬計畫<br /> 5. 對台灣原住民社群茁壯策略之看法<br /> 6. 能源政策<br /> <br /> 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67.htm
楊燦堯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2014-12-26 地球工程–好點子?餿主意?創意狂想,幫地球降溫 「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我認為只有大膽的臆測,而不是事實的積累,才能引領我們往前邁進。」-愛因斯坦。<br /> <br /> 地球的總面積為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14萬多個臺灣。如果今天有人提出,要設計一場史上最大的地球工程,用人的力量改變全球氣候、減緩地球暖化,你是否覺得難以置信?<br /> <br />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環保組織極力要求各國降低二氧化碳生產量,然而在國際政治的角力下爭議不斷且動作緩慢;而消極的減少碳產量,是否足夠挽回氣溫暖化的現象也讓人存疑。於是科學家們發揮創意,利用各種方法幫地球降溫,這些點子聽起來多半有些瘋狂,但說不定正是類拯救氣候變遷的絕妙處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08.htm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14-12-21 開fun教室-創新教學一起來 科學素養是現代公民面對新世紀、新挑戰的核心能力,培養科學素養的過程與目的,則是希望建立獨立思考的習慣。過往教育方式總是「給予知識」,被動學習常抹煞學習興趣,近來提倡的「翻轉教育」能否改善這個情況,讓自主學習在學生心中生根?<br /> <br /> 拜資訊科技之賜,許多自然科學老師把教室翻了過來:科學的「觀察、假設、實驗」歷程可以落實到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探索、活用學習。這種創新教學方法該如何設計,才能兼顧學習科學的樂趣,又不失嚴謹與正確?<br /> <br /> 推廣科學、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是《科學人》雜誌與《科學少年》雜誌的共同使命;對於教育的創新,向來也是廣達文教基金會所關注。2014年末,讓我們邀請關心教育的老師、家長,以及熱心科學教育的朋友一起創新翻轉、分享經驗、拋出問題,共同為科學教育尋找更好的未來!<br /> <br /> 本講演講者為孫維新館長等五人共同參與,承蒙《科學人》雜誌社同意轉載,謹此致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12.htm
陳厚全 衛生署立臺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2009-07-17 蝴蝶效應?愛滋病,登革熱及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與疾病有何關聯?由於全球一體,部分國家對地球造成的環境破壞深深地影響了全球其他國家。氣候變遷造成了環境的改變,也導致在非洲國家的人民百姓的健康正遭受危害。陳醫師過去在非洲行醫,看到了非洲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國家的發展程度與醫療衛生的關係。演講中陳醫師分享他在非洲行醫的經驗,並讓我們體認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是多麼幸福。<br /> <br /> <b>2009十傑下鄉說科學</b><br /> 科技部補助舉辦<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13.htm
麥富德 臺北醫學大學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教授 2014-03-14 奈米之健康危害與保護 奈米科技發展至今,已廣泛應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各個領域,然而近年來奈米微粒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開始引發公衛學者、各國管制單位,及環保與消費者團體的關注。由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奈米微粒可以引起急性肺部發炎,甚至引發血栓以及肺部纖維化反應。我們在研究發展奈米科技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奈米科技可能為人體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改善防護措施。<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14.htm
李峻霣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4-05-02 「量」「力」而為:奈米電子的未來-量子電子? 電子科技產品已經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行動科技無所不在,讓我們隨時隨地可以使用科技產品,關鍵就在於資訊科技的發展,從真空管的時代發展到電晶體時代,近年來電晶體已發展至奈米尺度。然而奈米電子學以微縮到5~7奈米為極限,因此發展新的電晶體為目前科技努力的方向,奈米電子未來的發展朝向量子穿隧效應的應用,發展量子電晶體以解決傳統電晶體的限制。<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15.htm
袁俊傑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2014-10-03 奈米生物的發展及其應用 生物細胞是由奈米大小的生物分子所組成,所謂奈米生物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奈米技術的應用科學,本演講介紹奈米生物如何應用生物分子或生物分子片段,或模擬生物分子於奈米結構、奈米元件、奈米材料、奈米機械之製作及應用,以及未來奈米生物之發展遠景。<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16.htm
江秀玲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組長 2015-02-11 健康姿態好習慣‧痠痛自癒真簡單 健康姿態好習慣 痠痛自癒真簡單<br /> <br />   手部問題:電腦族常見腕部傷害<br />   體幹問題:坐式生活常見痠痛<br />   如何復健:如何運動、伸展、按摩<br /> <br /> 本講演屬於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例行月會專題演講,感謝江組長概允,國網中心知識大講堂提供現場錄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0.htm
關尚仁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2015-06-07 科學,有你真好 科學,有你真好!您看過國家地理頻道、也熟悉Discovery的科學節目;當大家看著耳熟能詳的百萬小學堂、流言追追追、成語賽恩思、蝴蝶的異想世界時,除了金鐘獎的加持之外,也該認識在幕後推動這些科學類節目的推手,如何結合科學與傳播?正確無誤又感染力強的讓大家可以不轉台的看這些科學節目。<br /> <br /> 關尚仁教授表示,科學傳播的目地在於建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使其能支持、欣賞與應用科學與科技的研究,以及了解科學的社會影響與思辨各式作用,從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程。而曾經為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的關教授,是如何將科學與傳播兩者結為一體,讓民眾對於科學傳播的學識素養更為提高。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4.htm
洪國鈞 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工程師 2015-12-23 我們關心的能源議題 本演講透過台灣能源的供應及需求,探討各種能源的發展與對應策略,包含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應用、火力發電機組效率更新、探捕捉與封存的現況與推動、核能發電的原理與爭議、德國電力與能源發展的現況、國際核能的情勢與現況、核廢料處理與核能安全的方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668.htm
張煥正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5-06-05 居禮夫人的奈米螢光寶石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是珍貴的珠寶,女士的最愛,這是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但是,科學家眼中的鑽石,特別是奈米級的鑽石顆粒,又是如何呢?由於鑽石的特殊物理及化學性質,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綠色材料,例如:鑽石鍍膜及鑽石半導體,近年來受到高科技產業的重視,已廣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而奈米鑽石經過特殊物理化學處理後,對蛋白質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又有多彩與不凡的螢光特性,在生物醫學方面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另外,兒歌中常描述星星閃耀如同天上的鑽石,但是太空中真的有鑽石嗎?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居禮夫人–與螢光奈米鑽石有什麼關係呢?臺灣在這方面的研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將深入淺出的講解這個故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3.htm
張淑貞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2015-04-24 小兵立大功-奈米醫藥的應用與發展 電影《聯合縮小軍》是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在醫學應用上的大願景,這個願望在21世紀終於實現了,小而美的奈米科技世界讓人類在醫藥的發展上跨越一大步,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能精準的掌握與有效的治癒,歡迎關心健康議題的您一起來探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2.htm
李沃龍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2015-05-17 從空間膨脹看大霹靂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空間是相應於物質運動的動態存在。現今宇宙學標準模型「大霹靂」裡的關鍵概念-空間膨脹-便是將廣義相對論運用到宇宙學上所得到的直接結果。由於我們對空間大霹靂的想像容易與「空間裡的大爆炸」這種圖像混淆,因此,本週(104年05月17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李沃龍 助理教授,希望能藉由探討「大霹靂」與「大爆炸」概念上的差異,讓大家更了解空間膨脹的本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4.htm
陳一銘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技佐 2015-05-24 當藝術遇上生物學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陳一銘技佐,自幼喜愛繪畫與野生動物,時常於山村周邊次生林中,記錄到鼬獾、白鼻心、麝香貓、穿山甲、臺灣獼猴、山羌、野豬等較大型的野生動物。累積豐富的野外觀察經驗,也擅長描繪野生動物之美。藉由速寫不僅描繪動物的生動姿態,更呈現出鏡頭無法訴說的棲地繽紛與天地和諧,以最理性的野外觀察經驗,最感性的筆觸,熱情透明的描繪他眼中的真實。本次(104年05月24日)邀請陳技佐與大家分享他的經驗,了解如何記錄生物最真實的面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7.htm
彭汪嘉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2015-05-22 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癌症死亡率自民國71年起,已蟬聯3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發生率在近30年來也以驚人的速度攀升6倍之多。目前國人每年逾9萬人罹患癌症。因此,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指出,癌症發生的原因中,飲食佔35%、香菸30%、酒3%、公害2%、傳染病17%、職業4%、日照輻射3%、食物添加物1%、藥物1%及其他4%。很顯然地,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br /> <br /> 美國癌症學會注意到飲食的重要性,針對進食的控制、肥胖的風險,提出了「天天五蔬果」的口號,實施五年後有相當的成效,癌症發生率每年下降0.7%,死亡率則每年下降0.5%。在已發表的論文中,更明確地告訴我們,若能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就可以有效防止60-75%的大腸癌、75%的胃癌、50%的乳癌、及30 ~ 40%其他腫瘤的發生。<br /> <br /> 當然,除了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為此,臺灣癌症基金會響應世界癌症日特別提出最新防癌口號「全民練五功、防癌就輕鬆」,呼籲大家一起來為我們的健康努力。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br /> <b>功法一:正確飲食(蔬果彩虹579)<br /> 功法二:規律運動<br /> 功法三:體重控制<br /> 功法四:避免吸菸及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br /> 功法五:早期篩檢及治療</b></div> <br /> 最後希望大家能一起來響應我們的呼籲,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Live, Work, Play”。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8.htm
王金燦 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2013-11-06 環境能源 由於人類文明快速發展,需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以利工業使用,但長期過量使用下,造成生態環境異常與汙染,因此尋找新興的環境處理技術與潔淨的能源則變得十分迫切,然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新興的環境處理與產能技術,除可利用微生物清除污水中的有機、無機物廢棄物外,更可將有機、無機物代謝轉為有價能源(產生電能),形成不同於其他綠色能源,僅以不造成廢棄物汙染為目的之新興技術。近年來此技術已越來越受重視,各先進國家如美、日、韓國甚至中國大陸皆已相繼投入此技術之研發,此外此技術還可以提供解決人類未來五十年將面臨的十大問題中的前四項問題:能源、水、食物、環境,並可達成一般能源技術所不能兼顧的三大面向-能源、環境處理與經濟的永續發展,因此前瞻性與創新性外,其重要性亦清楚可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9.htm
彭旭明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2015-05-29 結構與鍵結:從原子建構物質,化學家堆積木 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不可分割。將原子依原子序排列,則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子會規則性地重複出現,經歸納可得週期表。分子則是具有物質「本性」的最小單元,通常由一個以上的原子經由化學鍵的結合而形成分子。原子與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化學鍵能,一個穩定的分子存在,其能量必定比原來原子所含的總能量低,故當分子形成時必有能量釋出。反之,將分子分解成原子或原子團時需要能量,此能量稱為化學鍵能。<br /> <br /> <b>講演內容提綱</b> <ul> <li> 原子、週期表、分子、化學鍵</li> <li> 鍵結:離子鍵(離子固體)、共價鍵(分子)、金屬鍵(金屬)</li> <li> 不尋常鍵結</li> <li> 分子金屬串及分子金屬導線</li> </ul>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1.htm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4-09-27 為什麼只有猶太人會得Tay-Sacks Disease? 「Tay-Sacks病」是一個在東歐猶太人的族群中盛行特別高的遺傳疾病,發病者的死亡率為百分之百,為什麼這個致病基因在東歐猶太人族群中得以保存?請聽周成功教授的說明。<br /> <br /> 李國鼎故居<b>生命科學系列講座</b>第四場<br />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br /> 科技部補助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4.htm
吳嘉麗 淡江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 2015-06-12 化學研究也可以很性別 化學研究與性別有什麼關聯?你心目中的化學家是什麼形象?你說得出幾位化學家的姓名?你猜想臺灣化學系的男女學生比例為何?你的化學或理化老師是女性嗎?大學裡化學教授的性別比率又如何?臺灣如此,其他國家情況也類似嗎?<br /> <br /> 我們為什麼要學化學?化學與我們生活有什麼關係?將來我不打算做化學研究,為什麼還要學化學?只為了應付考試嗎?為什麼我不喜歡化學?都在背公式嗎?生活中哪些與化學有關?懂一點化學可以幫我解決哪些困擾?做化學相關的研究也要考慮性別因素嗎?讓我們一起從性別的角度來『研究化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5.htm
許炳堅 台積電研發組織處長 2015-03-20 近似、等效、與群策群力智慧來精彩人生的不完美 在二十一世紀的職場上,年輕人與智能機器的角色已經黃金交叉了,資方的優先選擇是使用既便宜又可靠的電腦與數位系統。老闆雇人的首要考量是「電腦、數位系統之外,你可以幫什麼忙?」<br /> <br /> 每一位年輕人面對全球化與數位系統/智能機器的雙重夾擊,一項很重要的抉擇就是:究竟會被踩在巨人的腳底下成為數位奴隸、還是有能力找出非常好的方法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為數位天使?<br /> <br /> 本演講揉合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還有法家、西遊記與佛家思想也融合進來,並且更新到21世紀的數位智慧革命。內容涵蓋了: <ul> <li> 悟 能:全球化與智能機器時代來臨,22K夢魘</li> <li> 悟 淨:傳統作法在可見的將來,陸續被數位系統與智能機器蓋火鍋</li> <li> 三 藏:創新的核心觀念,從以人為本擴展到以萬物為本</li> <li> 悟 空:借力使力,普通速度下的贏在轉彎處,粒子說追求效率、波動說追求效果</li> <li> 如來佛:超越,高速下的旁通(tunneling)、量子思維(quantum thinking)</li> </ul> <br /> 加上「總結:心靈的活化、解放,近似、等效、與群策群力智慧來積極擁抱未來新機會。<br /> <br /> 本講演於宜蘭大學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5.htm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2015-04-22 漫步在雲端 雲端風暴已經席捲而來,這是正在改變全球數十億人口使用資訊科技的新革命!其實這項技術說新穎也不算新穎,這項小小的革命目前正一步一步改變改變你我的生活,而且諸多創新的應用隨著時間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持續豐富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甚至超越我們過去所有的想像,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 /> <br /> 雲端、物聯網是目前相當熱門的議題,但到底什麼是雲端,而什麼又是物聯網(IoT),許多人不明白它背後的運作原理是什麼?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得心應手,甚至漸漸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像是臉書(Facebook)、協作平臺…等等。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6.htm
陳建德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5-06-05 打造超亮X光神燈–臺灣光子源之興建挑戰及科研契機 「臺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在建造團隊不屈不撓的努力下,終於在2015年元旦前夕綻放出第一道光芒,成為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跨領域共用實驗設施。TPS可以提供亮度超過傳統X光管兆倍以上的光源,堪稱「能透視物質世界微觀奧祕的超亮X光神燈」。這座周長518公尺、電子能量30億電子伏特的大型加速器光源,歷經十年克服艱鉅挑戰而誕生,是完全由國人自行設計、主導興建、研發組裝、系統整合、試俥成功的世界頂尖X光設施,將可為臺灣在生物醫學、奈米科技以及其他眾多基礎與應用科學領域開創嶄新的研究契機,進行最前沿的實驗,做出影響深遠的重大科學發現。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7.htm
戴明鳳 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5-03-16 焦耳神偷 一顆原因電壓不足而將丟棄的廢電池,經善用阿姆斯壯自激發振盪升壓器(Armstrong self-oscillating voltage booster)的電路設計,可以將廢棄電池內的最後一滴電能取出,使原將廢棄的電池得以再充分利用,直至使用殆盡。可減少電池資源的浪費,為地球盡一份環境保護的責任。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9.htm
余嚴尊 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師 2015-06-02 食品選擇與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不但道出了食品係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其重中之重又繫於食品的安全與否。然為確保食品安全的責任有賴於政府、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竟功。因此,做為消費者的我們而言,為實現擁有健康的身體,確需即早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與知能。為此,本講堂先透過清楚剖析食品的營養、嗜好、文化及生理調節功能性;論述食品製作時的潛在利益與安全風險之原委所在,再藉解說我國食品衛生安全法規對食品包裝標示的強制規範與常見非強制性食品標章的意涵,表述對食品選擇與安全的正確應有認知。更期以學後自能不斷地身體力行實踐聰明選擇食物,幫助自己或親人享受既健康又美好的豐富飲食人生!<br /> <br /> 本講演於花蓮瑞穗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0.htm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所)副教授 2015-05-13 物理很酷! 在英國,連續第五年唸A-level物理的學生人數增加,根據物理學會統計,唸A-level物理人數增加了6.1%,從2010年30,976人增加至2011年的32,860人,物理科系申請也增加了17%,天文學增加了40%。增加的原因是學生認為這有利未來就業,但也可能是物理學又變得很酷。物理學屬於基礎科學,是高科技產業如光電、LED、奈米等的基礎及必備知識,物理學的思考訓練備受業界重視。希望透過演講者個人學習物理的經驗、讀書方法、思考模式,多元學習和自行開發學習模式,帶給同學們一個對物理學習的新方式,並透過「物理很酷!」的演講,能幫助同學們提升對物理學門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精神。<br /> <br /> 本講演於宜蘭中道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1.htm
林寬裕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2016-01-29 快速轉型中的圖書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19.htm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4-09-20 B型肝炎患者為什麼要生養休息? B型肝炎是我們的國病,帶原者雖然有病毒在身,平時並不會發病,但為什麼勞累常被認為是誘發病毒活化的原因?請聽周成功教授怎麼說。<br /> <br /> 李國鼎故居<b>生命科學系列講座</b>第三場<br />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br /> 科技部補助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3.htm
李鴻源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水利組教授 2015-06-27 如何讓政府變聰明 <b>演講大綱</b>:<br /> <br /> 一、全球化與全球暖化,我們將往何處去?<br /> 二、台灣面臨的問題<br /> 三、問題不在工程技術,在國土規劃!<br /> 四、國土空間新機會與國土容受力<br /> 五、地理資訊圖資雲與災害風險地圖<br /> 六、防災型都市更新<br /> 七、低衝擊開發設施操作<br /> 八、總合治水<br /> 九、污水處理-回收利用、非工程手段(人工濕地)<br /> 十、亮點計畫:都市翻轉新契機<br /> 十一、台灣的災害防救管理<br /> <br /> <b>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6.htm
孫震 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2015-05-23 社會倫理與人生 <b>演講大綱</b>:<br /> <br />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一、禮之用,和為貴<br /> 二、倫理的意義<br /> 三、讓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br /> 四、何謂禮?紀綱是也<br /> 五、禮,所以整齊萬民也<br /> 六、現代社會的誘因制度<br /> 七、價值與人生的幸福<br /> 八、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br /> 九、進入現代成長時代<br /> 十、文明愈發達,親情愈疏遠<br /> 十一、如果我認識你,你也認識我<br /> 十二、多為別人著想,少為自己著想<br /> 十三、守住倫理的底線<br /> 十四、台灣社會信任調查</div> <br /> 孫震教授,知名經濟學者,曾任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副主委、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委,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國防部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現任臺大校友會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 /> <br /> 向以《論語》「君子以義為質,禮以出之,孫以行之,信以成之」與《聖經》「在小事上盡忠心」自惕自勵的孫震教授,於各個不同的職位與階段上均盡心盡力,不僅在臺大課堂上教學不倦、春風化雨,借調擔任公職期間,致力於推動臺灣經濟之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1984年,以首位臺大校友身分出任母校校長,致力建設臺大為研究型大學、拓展國際學術交流不遺餘力。臺灣解嚴後,社會與校園民主運動澎湃洶湧,他以包容態度處理多起學生運動,堅定導引社會與校園朝更民主開放方向發展,更開創臺大「校長遴選」制,確立校園民主典範。1983年任國防部長,以人文思想推動軍事體系改革,有「溫和的改革者」之稱。公務之餘,孫教授更勤於研讀、筆耕不輟,早期倡議「富而好禮」,近年結合同道,推廣企業倫理教育,期望建立一個崇尚倫理、文化豐盛的社會。<br /> <br /> 孫震教授在臺大發展之擘劃、實踐的過程中,秉持堅定的原則、謙和的態度,不僅逐步引領臺大「邁向一流大學」的目標,更帶領臺大走過風雨,也為臺大與臺灣社會注入許多新思維。曾經橫跨臺灣「學政軍界」的特殊經歷,未曾在他身上留下一絲驕奢傲氣,所增添的只是他生命的豐富厚度,而他溫文儒雅的學者性格,始終如一。<br /> <br /> 「如果沒有臺灣大學,就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有的成就,所以我的一生要奉獻給臺灣大學……。」 ——孫震<br /> <br /> <b>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7.htm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2015-05-01 從雲端技術看智慧生活 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這個詞彚,最初在2006年由美國Google公司的執行長Eric Schmidt提出。甫提出,就成為非常熱門的議題。而所謂的進入雲端,就是指透過連接上這虛擬的強大系統讓它們來幫你處理資料。雲端運算衍生出的服務分為三大類:軟體即服務(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平臺即服務(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和架構即服務(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更指出,企業未來在2013年的雲端運算花費預估為1,500億美元。雲端時代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及經濟效益逐漸快速成長中,希望藉由「從雲端技術看智慧生活」的演講,能幫助同學們對於雲端運算有初步認識。<br /> <br /> 本講演於臺東卑南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8.htm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 2015-04-14 看電影談物理 自然界中仍有許多我們至今還沒有能力觀測或理解的東西,而電影是充滿想像力的,電影情節經常就是陳述一些光怪陸離的事情(如此才會吸引觀眾),所以不必一定要以目前我們僅有的物理模型來解釋電影中的情節。看著電影來談一談物理也未嘗不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有趣方法。希望藉由「看電影談物理」的演講,能幫助提升同學們對於物理學門的學習熱情。<br /> <br /> 本講演於花蓮自強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9.htm
謝曉星 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2006-02-26 氫能的利用-燃料電池 當石油存量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直接影響我們的生計與生活品質。因此,全世界都在關注新能源的開發,其中,氫能的開發與利用是極受矚目的新希望。氫能的來源充足,無污染,技術逐漸成熟,尤其是運用在燃料電池方面,更是綠色革命的可行方式。本次講座邀請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謝曉星博士,為大家說明氫能的利用價值與研究、燃料電池的原理與優缺點等。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0.htm
金重勳 清華大學材料科學系講座教授 2006-03-05 淺談磁學-無所不在的磁與人的關係 在自然界中,許多生物,例如鴿子、蜜蜂等都對磁跟磁力線有特別的感應。磁對生物有哪些影響呢?對人類而言,沒有磁就沒有現代文明。一直以來,我們生活在看不見的磁性世界中,生活上運用了磁鐵、電磁爐、電磁波…等許多的磁性材料與產品。然而,為什麼磁鐵會有磁北極(N)和磁南極(S)呢?核磁共振的原理又是什麼?許多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磁與人的關係,歡迎您一起來探索。本次講座邀請榮獲多屆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清華大學材料系金重勳講座教授,暢談磁學在對於我們生活和醫療上的應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1.htm
林煥祥 花蓮教育大學校長 2006-03-12 生活化的科學教育 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那必須以什麼態度學習呢?該如何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呢?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該如何使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它呢?本次榮幸邀請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教育博士林煥祥校長演講「生活化的科學教育」。林校長現職為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校長,其在科學教育上有卓越表現,曾代表我國出席APEC教育部長籌備高峰會議,同時榮獲兩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而在本次演講,林校長將告訴我們對於教育的正確方法,並將所學的知識充分應用在日常生活。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2.htm
許士軍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校聘教授 2015-07-18 家族企業與全民釋股之社會觀 <b>摘要</b><br /> <br /> 1. 討論企業經營議題與統理議題<br /> 2. 家族企業與全民釋股所代表的統理意義<br /> 3. 企業統理權之歸屬有何社會意義?<br /> 4. 家族企業下之公司統理<br /> 5. 家族制度對於企業經營是助力或是阻力?<br /> 6. 家族企業之永續經營設計<br /> 7. 全民釋股之理想性與可行性<br /> <br /> <b>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3.htm
歐晉德 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2015-09-13 從大地環境,看臺灣的永續發展 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歐晉德董事長,也是工程界的「大地工程教父」。在921地震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趕到東星大樓的倒塌現場坐鎮指揮;爆發SARS疫情,歐晉德先生立即上陣抗煞,始終臨危不亂,他勇往災區現場的身影出現在各大頭條新聞的版面上,令人印象深刻。<br /> <br /> 近年來全球不斷傳出災情,包含地震、風災、颱風、海嘯等,從災情統計表示,糧食逐漸短缺、人口不斷增加、森林砍伐等,是我們即將面臨的問題及重要議題。歐晉德董事長從臺灣常見的問題來說明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達到永續發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9.htm
徐祖安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2009-08-21 病毒的罩門-由腸病毒與禽流感談起 目前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的徐博士,捨棄在美國默克藥廠的優渥工作,於1998年返國服務時,臺灣正爆發空前的腸病毒大流行,徐博士與其伙伴共同研發抗腸病毒的藥物。2003年SARS爆發,徐博士在國衛院、動物科技研究所及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通力合作下,以短短不到兩個禮拜時間,從臨床使用的老藥中,找出數種具有抗SARS病毒效果的藥物,獲得國際間高度重視。<br /> <br /> 病毒所引起的一些疾病,造成人類諸多歷史上的悲劇,即使是在醫藥發達的今天,仍然有許多無法完全控制或治療的病毒疾病,甚至仍有瘟疫爆發之隱憂。透過此次演講,希望聽眾能對病毒有更多且更深入的認識。徐祖安博士將介紹一些病毒的特性,以及可以成為標靶以發展抗病毒藥物的罩門,徐博士將與聽眾分享他於藥物研發領域十數年的經驗,冀望大家也能體會到:為何在醫藥科技發達的二十一世紀,也很難攻破一些顯而易見之「病毒的罩門」?為何人類不需期望有朝一日,人們終將征服病毒?當然最重要的是,透過此次演講,將一些寶貴的醫學知識傳達出去,使聽眾更能體會保健與防疫的己任。<br /> <br /> 中華民國第47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委員會2009十傑下鄉巡迴講座推動科普教育【<b>今夜十傑說科學</b>】活動<br /> 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當選人聯誼會、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4.htm
黃光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2015-07-25 當前臺灣社會中的倫理問題 1985年中秋前夕,臺灣爆發了第一起餿水油事件,震驚全臺。2014年中秋前夕,臺灣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風暴迄今持續蔓延。三十年來,從毒鴨蛋、毒澱粉、塑化劑,到假油、回鍋油、餿水油,接二連三的食安問題,令民眾對政府和企業的信心落至谷底。層出不窮的恐怖情殺事件,甚至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更讓人納悶:社會人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從食衣住行到育樂,都涉及倫理觀念。為了發揚「第六倫」理念,群我倫理促進會和李國鼎故居合作,每週六在李國鼎故居舉辦倫理講堂,邀請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士,從個人的生活體會出發,探討倫理問題。我們希望藉由觸動不同面向的倫理省思,吸引民眾共同討論、激盪,並進一步身體力行。期盼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從自己做起,然後推己及人,大家一起塑造更公平、和諧而美好的社會。<br /> <br /> <b>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5.htm
李承龍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刑事警察科教授 2015-06-05 犯罪現場真相只有一個 <b>前言</b>:<br /> <br /> 鑑識科學的重要、犯罪現場邏輯推理的迷思、與犯罪者鬥智的科學、CSI效應。<br /> <br /> <b>簡介</b>:<br /> <br /> 學歷、<br /> 不同的歷練、近二十年刑案現場勘察經驗、<br /> 耳紋比對系統 犯罪偵查添利器、<br /> 物證科學的重要、<br /> 證人的迷思、<br /> 證人誤認問題、<br /> 老祖宗的智慧、<br /> 鑑識大學堂:指紋篇、<br /> 鑑識大學堂:皮屑DNA篇、彈孔的迷思、<br /> 鑑識科學-媒體的新寵兒、<br /> 結語<br /> <br /> <b>2015茂迪關懷系列科普講座<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b><br /> 主辦: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br /> 攝錄: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科普講座臉書頁:<a href="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a>,歡迎參觀。<br /> <br /> ★本講演全程錄影感謝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慨允,知識大講堂提供,謹此致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6.htm
楊文貴 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校長 2015-08-22 我們一起來挖人礦 作為煤礦工人的兒子,因為家境,我也走上了「礦工」 一途,父親挖的是「煤炭」,我挖的是「人才礦」.將近四十年教育實務與理論的鑽研,我充分享受著「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喜樂,十二年前更因為星雲大師的邀請,得以參與全國第一批公辦民營的宜蘭人文國小的經營.十二年來,在政府鬆綁課程規範的環境中,我依著人類發展的脈絡,開發出0到26+(歲)的「人類發展任務型學校系統」,在這系統中,每一個成熟的個體都可以成為新生代的良師;所以說:「我們一起來挖人礦」,讓我與我們都更好.<br /> <br /> <b>2015李國鼎先生人文紀念講座</b><br /> 主辦:群我倫理促進會、李國鼎故居<br /> 協辦: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br /> 演講拍攝: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科技部補助<br /> <br /> 本演講影片蒙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概允提供,謹此致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7.htm
吳成文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2009-09-10 解開生命的奧秘:21世紀生命科學的挑戰 生命是什麼?生命從哪裡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自從有人類以來,就一直想解答這些問題。20世紀中葉,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命科學革命。由於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的誕生以及生物技術的發展,人類揭開了生命的物質基礎與必要條件之謎。21世紀生命科學的突破直接挑戰了人的價值,並帶來了空前倫理、法律與社會的衝擊。未來的生命科學可能控制生、老、病、死的生命大權,改變人類的智能與心靈,使性行為不成為生殖的條件,選擇人類的後代,以及縮短演化的時程。科學的發展,將導致人類的未來是更美麗的幸福或更危險的災難?人類有何因應之道來永續發展科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78.htm
王升陽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兼農資院副院長/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2015-09-16 躲在森林裡的芳香維他命 本次講座邀請王升陽特聘教授蒞臨蘭陽女中,介紹來自森林的芳香維他命。王教授首先介紹他的林木代謝體學暨天然藥物開發研究室,研究室主要做的研究有:林木二次代謝產物之生合成機制、活性天然物化合物之篩選及其作用機制、具生物活性之臺灣本土藥用植物成分研究等。然後導入說明森林多樣性資源及永續利用的重要性,以及森林環境對於人類的健康幫助與影響。除了植物本身的代謝產物以外,藉由蒸餾、萃取、油質分離、壓榨等方法,從植物中提取出一些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做成精油、藥品等產物,經由一連串採樣分析,以及動物實驗,例如,衣魚的忌避試驗及致死試驗,老鼠的開放場地試驗及游泳與倒吊實驗,讓我們知道該物質會對動物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對人類之應用,進而製作出一些可以保健強身甚至應用於治療的健康醫藥產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0.htm
王升陽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兼農資院副院長/實驗林管理處處長 2015-09-16 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天然產物與保健 植物的二次代謝產物讓植物在某些特殊狀態下,具有防禦機制及調節功能,其主要成分包含多酮類、萜類、酚類、生物鹼等其它化合物,如果人類少了植物二次代謝物,會少了許多可以用在人體之醫療保健產品。臺灣特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造就了自然資源的多樣性,臺灣擁有維管束植物4,339種(<i>Flora of Taiwan</i>, 2nd ed.),其中1,054種(約佔24.3%)為特有種,如此豐富的生態系,讓我們有許多天然產物與保健研發的基礎。肉桂是很好之藥材,臺灣土肉桂,其葉片中的「肉桂醛」成分,能降低動物體內的尿酸濃度,緩解痛風症狀等功效。經過對雄性倉鼠進行一連串的實驗,由追蹤血脂濃度、脂蛋白組成變化、體重變化以及安全性評估,證實土肉桂葉子有明顯的醫療效用。臺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育計畫,把具食用和藥用潛力之植物,進行培育跟保種,然後再從中分析有益的成分,進行萃取與分離步驟,並做成藥品進行動物實驗,得到結果證實可供人類使用。此外,在牛樟芝的一連串實驗,得知牛樟芝成分能夠在Nrf2路徑進行調節作用,可以抑制癌細胞轉移活性,我們相信將來或許可以找到更多治療癌症跟防禦癌症的方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1.htm
鄭豐裕 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5-09-24 奈米科學–小尺度的世界 奈米(nanometer, nm)是一種長度的單位,1 奈米 = 10<sup>-9 </sup>公尺,而奈米並非近年內才被知道的,自然界中就有許多奈米的例子:荷花-蓮花效應、蜜蜂的導航能力、壁虎的爬行能力、蝴蝶的美麗翅膀、磁性細菌等等。其中磁性細菌是體內沿長軸排列著約20顆直徑大約50 nm的強磁性Fe<sub>3</sub>O<sub>4</sub>奈米粒子,比較特別的為甚麼是50 nm,主要原因是其長度最合適。另外人類當然也藉由這種長度應用到許多地方,例如:材料、醫藥等科技,其中磁性奈米粒子,應用在醫療方面是很有潛力,我們知道人生病了,會吃藥治療,但有人吃一包藥跟其他人吃兩包藥一樣治好了,其原因在於藥吃下去了會在人體循環,當循環到病灶位置停留就可治療,可是這是隨機的,今天我們把磁性奈米粒子接在藥物上,然後再拿顆磁鐵放在病灶位置,當人們吃藥下去後,藥物循環到病灶位置,因磁鐵與其磁性奈米粒子產生磁性相吸引,讓藥物可以停留在病灶位置進行治療,以達到有效治療之功效。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2.htm
黃木秋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榮譽特聘教授 2015-10-04 掀開DNA指紋神秘的面紗 1984年,Jeffreys 從DNA試驗的圖像發現了DNA指紋。它是由許多條DNA環帶組合而成。除了同卵雙生外,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DNA指紋。建立DNA指紋所需之DNA樣品,可萃取自血液、精液、唾液、毛髮、尿液及肌肉等。同一個體任何細胞所得之DNA指紋完全一樣,且環帶遵循著孟德爾遺傳法則由雙親傳至子代。其用途頗為廣泛,除了可用於個體、親子、性別、種別等之鑑定外,復可用來進行分類學、基因圖譜、分子選種及疾病診斷分析等之用。建立DNA指紋的方法很多,本演講將作重點式的介紹DNA指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3.htm
謝豐舟 臺灣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2014-03-07 學習:一門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機器學習的新科學 你對學習的認識有多少?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你可曾想過,「學習」本身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人類祖先在物競天擇的壓力之下,產生了獨特的學習能力,也因而促成了文化的演進,並奠下科學、藝術與語言發展的基礎。如今,心理學、神經科學以及機器學習的新發現,更為人類凝聚出新的學習原則,不只導致教育學說的改變,也讓學習環境重新設計。在本場演講中,謝教授將介紹「學習」這門跨領域的新科學,帶你探索人類大腦既奧秘又驚人的可塑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4.htm
鄭豐裕 成功大學口腔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5-10-02 氧化鐵奈米醫藥發展 氧化鐵奈米粒子在奈米材料中廣為人知,其中四氧化三鐵(Fe<sub>3</sub>O<sub>4</sub>)為已知的生物相容材料,使用在生醫方面快40年了,也被允許用在人體方面。四氧化三鐵磁性奈米粒子有可溶水和可進入細微組織的特性,其常見的製作方法主要為共沉澱法(水相)和熱分解法(有機相)。在生物醫學應用的必要條件必須有(1)無生物毒性、(2)水溶性、(3)生物相容性等等,才可符合生醫應用。<br /> <br /> 四氧化三鐵奈米粒子的生醫應用多元化,最特別的就是與本身磁性性質有關的溫熱治療和藥物磁性導引治療。例如有一隻老鼠背部有一顆腫瘤,我們將磁性奈米粒子從尾巴注射進去,並在腫瘤位置周遭放置磁鐵,即可達成藥物導引於腫瘤處治療,而磁性奈米粒子在外加磁場狀態下,會吸收交流磁場能量,使其在原地旋轉產生熱,進而讓周遭的水溶液溫度上升。由於人體正常細胞跟癌細胞對溫度的承受度不一樣,人體正常細胞耐熱度為攝氏43 ~ 45度之間,而癌細胞耐熱度大概是攝氏42度。熱治療的概念,就是把溫度提高到癌細胞無法承受的溫度,而人體正常細胞還可以忍受,此時癌細胞就會開始死掉,當維持此溫度一段時間,癌細胞就有機會死光,達到治療的目的。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5.htm
易光輝 弘光科技大學副校長 2015-10-08 讓你呼吸就能抗老化的精油 精油是從特定植物的葉、花、根、莖、果實等特定部位提煉出來的物質。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特色精油,例如:美國的綠薄荷油、英國的洋甘菊油、保加利亞的玫瑰油、......等等。早在4000年前,澳洲土著就採用精油來治療疾病。在埃及、中國、印度等古文明中,也常看見利用特定種類的藥草植物,利用薰、蒸、煮等傳統方式進行醫療行為。後來,埃及人有用來當作木乃伊的防腐劑,更有埃及豔后使用的保養品。經過多年來各研究學者、化學家、軍醫等證實了精油對於醫療方面的功效,其中,二次世界大戰,曾任法國軍醫尚瓦涅(Jean Valnet)利用精油為傷兵處理嚴重火藥灼傷及潰瘍傷口,獲得很大效果,並且出書,被尊為芳香療法之父。另外研究發現,特定的精油對於人體腦電波、血壓、心率、大腦的血液流動等方面都有保健治療之功效,也促使後人對精油的研究更加有興趣,進而研究出許多對人類有益的精油,例如:葡萄柚精油可以降血壓、羅勒精油可以抗微生物、肉桂葉萃取液可以清除DPPH自由基、薰衣草精油可以治憂鬱等等。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6.htm
林志城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校長 2015-10-14 我有一個點子 本次講演的重點在「健康飲食」,主要大綱分為點子在哪?如何產生、動手做?以及五創是什麼?點子在生活中,食品在賣什麼、哪些是暢銷食品,還有社交食品又有什麼紀錄或是成功的參考例子。發揮自己的好奇心,自然就能有許多靈感。新點子的產生,分成新創、組合、變形。新創的例子有基因複製、HFCS、米寶寶等等,其中米寶寶是利用培養而成,可以應用到一些食品或化妝品。組合的例子就更多了,像是調茶上加點創意,就可以創造出許多風味的茶類,而這些不同的茶類,可以對人體健康有益又能應用到許多創新產品,像是烏龍茶對高強度訓練運動員的保健效果、廢茶渣液作為包冰液的包鮮效果、茶殺菌與益菌產品、茶系列的保養品,以及對牙齒與口腔保健產品等等。讓一個點子經過組合與變形,產生出許多新的點子,再善加應用這些點子,將有助於人類未來生活之發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