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演講廳收錄科技部補助演講錄影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61011613 鍾俊元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11-17 2015產業重要技術趨勢展望 2014年全球經濟景氣多空互見。美國經濟持續回溫但升息聲浪不斷,歐洲經濟觸底反彈卻動能偏弱,安倍政府面臨維持財政健全及經濟成長之兩難困境,中國大陸及東協等亞洲新興國家則經濟成長力道趨緩,而近期油價不斷走跌,卻又為全球景氣埋下變數。另一方面,除了勁敵韓國積極布局雙邊貿易自由化,中國廠商串起的「紅色供應鏈」,正快舉進攻、威脅台灣完整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優勢。環顧各國產業競爭,從關稅壁壘,擴大至專利攻防與企業併購,競賽愈趨白熱化。<br /> <br /> 眺望2015,各界進行產業布局,已不能只思考技術能力如何精進,尚需具備更宏觀的全球科技趨勢、掌握總體經濟脈動、建立發掘新興產業特有樣貌之工具與能力,並且洞見人才版圖與布局的策略。有鑑於此,工研院產經中心(IEK)於本「眺望2015產業發展趨勢開幕式-宏觀趨勢篇」講演中,預測2015年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十大趨勢,同時發表IEK-CQM台灣整體製造業及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民生等四大業別2015年景氣展望,並以cluster mapping指標,提出2015年台灣擘劃城市產業發展機會的新路徑。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2.htm
61011614 鍾邦柱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5-03-27 化學在生物的應用-從我的親身經歷談起 我從臺灣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因為喜愛生物化學,在博士班期間進入美國賓夕法尼大學的生化系就讀。當時躬逢分子生物萌芽、生物科技起飛的階段,一頭鑽進生物科技的研究,至今也已30年了。中間曾有人問我為何轉行,但我從來不覺得我曾經轉行。這是一種很普通的生涯選擇,化學系許多畢業生都走與我相同的路。在這強調跨領域研究的時代,化學知識是一種基礎,化學家可以從事任何行業。而美國哈佛大學的化學系的正式名稱已經是「化學與化學生物系」,更強調化學生物是化學系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此演講中,我將說明生物科技的未來走向、與化學家在生物科技的發展中扮演的角色。<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3.htm
61011615 余建勳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 2015-03-29 龍貓森林裡的臺灣石虎 石虎的英文名是「leopard cat」,所以又稱「豹貓」,身上有類似錢幣大小的斑點花紋,也被俗稱為「錢貓」。老一輩臺灣人習慣稱石虎為「山貓」,是僅次於雲豹,臺灣最美麗、最威風的貓科動物。發現石虎的存在,對臺灣生態系來說無非是一件重要大事,因為有石虎出沒的地方,代表當地的土地與生態系是自然且健康的。在臺灣雲豹消失的今天,更顯出僅存500隻石虎的珍貴;宣導與保育石虎的工作也更具時代性與在地性的意義。<br /> <br /> <b>註</b>:本講演由個別獨立的三段短演講所組成,係屬實驗性質。若僅要觀看個別的短講演,請至下方「延伸學習」點選收看。<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4.htm
61011616 林質修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5-04-10 化學是什麼?化學在哪裡?小心啊!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呢! 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人類歷史中難以否認的事實。<br /> 您也許沒有想過,人類幾乎是天生的化學家呢!<br /> 或者我們可以說,人類與化學是一對天生的佳偶。<br /> 這段難解的情緣,從最初的憧憬與熱戀,走到海誓山盟,如膠似漆。<br /> 在過去幾百年,化學伴隨著人類走過工業革命,進入民主體制,開創資訊時代;<br /> 但不可諱言的,化學也帶給我們環境汙染、黑心食品、以及毀滅性的武器。<br /> 人類與化學是否由誤會結合,卻因了解而面臨分手呢?<br /> 在新時代裡,人類面對空前的挑戰,<br /> 破敗的大自然、失控的人口、資源的短缺、不公義的分配體制。<br /> 「化學」這位忠實的伴侶能繼續為人類貢獻力量嗎?<br /> 它是否會被冷落在歷史與記憶的角落,成為少數學者專家的玩物?<br /> 或許它只能像年老珠黃的怨婦,偶爾為夫君排憂解悶,但郎心卻已別有所屬。 <br /> <br /> 在這場科普演講中,講員是一位說書人,<br /> 要為大家好好重溫這段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歷史劇。<br /> 但講員更期許自己是個媒人,<br /> 讓化學與人類這對歡喜冤家盡釋前嫌,雙方再續前緣, <br /> 讓忠心服務人類的化學能重返榮耀,而人類之未來也因化學再創新局。<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5.htm
61011617 蔡文達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2015-04-12 材料的生、老、病、死與輪迴(一):材料的生 材料與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有輪迴。冶煉是材料製作的開始,可以說是材料的「生」。產品的生產是一連串材料的製造過程,舉凡日常生活的用品、半導體、生醫與能源等科技工業到太空科技,也都與材料「生」息息相關。為妥善利用有限的資源,我們更應思考如何將材料再生與再利用,使即將廢棄的材料能再妥善利用。本講演邀請蔡文達特聘教授與您一同來認識材料與注意材料的保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6.htm
61011618 蔡文達 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2015-04-12 材料的生、老、病、死與輪迴(二):材料的老、病、死與輪迴 材料與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有輪迴。冶金是材料製作的開始,可說是材料的「生」;防蝕是預防工件的退化,則是要防止材料的「老、病」,甚至「死亡」。從高雄氣爆事件的發生,管線的鏽蝕與保養的不確實,政府及民眾開始意識到材料的議題。本次演講,邀請到成功大學材料系的蔡文達特聘教授,與您一同來認識材料與注意材料的保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7.htm
61011619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15-03-06 精彩瑰麗的星空.難以置信的宇宙 你認識自己所居所存的這個宇宙嗎?舉頭就可望見的蒼茫星空,距離我們如此遙遠、卻又如此貼近,其中涵藏著多少已知的美麗、未知的奧秘?渺小如人類,又是如何透過科學之眼,探索億萬光年以外的廣袤時空?從太陽系內到宇宙深處,從科學萌芽之初到最新的科技進展,本演講由孫維新教授帶你一起,仰觀蒼穹,認識星空!<br /> <br /> <b>2015茂迪關懷系列科普講座<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b><br /> 主辦: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br /> 攝錄: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科普講座臉書頁:<a href="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a>,歡迎參觀。<br /> <br /> ★本講演全程錄影感謝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慨允,知識大講堂提供,謹此致謝。<br /> <br /> <br /> <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8.htm
61011620 張泰迪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2015-04-19 海洋垃圾大軍 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黑背信天翁住在中途島,夏威夷旁的小島。源源不斷的海漂垃圾隨潮水日以繼夜攻擊著小島,每年有大量的鳥因誤食塑膠垃圾而死亡。比戰爭、炸彈還可怕的是,污染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垃圾大軍的數量會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有許多專家學者進行海洋垃圾的研究;有許多企業製造更友善環境的產品;有許多消費者選擇購買環保商品來關心地球,且從如何減少垃圾及資源回收做起。<br /> <br /> 垃圾減量、資源回收、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己帶餐具水壺,諸如此類的陳腔濫調,當要真正落實時,是無比艱辛與困難。蘭嶼、綠島因垃圾量不足,設置焚化爐不敷成本,目前委外處理,透過船運、陸運,送到200公里外的高雄市焚化爐處理。當我們想到垃圾鋪滿原本美麗的沙灘、海洋的垃圾渦流日漸增大,全都是一件一件累積而來的。就讓我們負起守護環境、守護海洋、守護後代子孫的責任,別讓悲劇一再重演。本週(104年04月19日)邀請到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張泰迪 董事與您一同來守護海洋、珍惜地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29.htm
61011621 江秀玲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組長 2015-02-11 健康姿態好習慣‧痠痛自癒真簡單 健康姿態好習慣 痠痛自癒真簡單<br /> <br />   手部問題:電腦族常見腕部傷害<br />   體幹問題:坐式生活常見痠痛<br />   如何復健:如何運動、伸展、按摩<br /> <br /> 本講演屬於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例行月會專題演講,感謝江組長概允,國網中心知識大講堂提供現場錄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0.htm
61011622 林惠珊 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 2015-04-17 老鷹想飛–人與鷹的故事 老鷹,學術界稱為「黑鳶」,曾是臺灣普遍可見的鳥類,也經常出現在童謠吟唱中,更是童年遊戲「老鷹抓小雞」裡耳熟能詳的主角。但是,現在你看得到黑鳶嗎?你知道猛禽黑鳶屬於生態鏈的頂端掠食者,一旦掠食者消失,生態系將徹底失衡?失衡的生態對農作物或環境,將造成什麼衝擊和影響?<br /> <br /> 「老鷹想飛–人與鷹的故事」,將帶領大家認識這群瀕危的動物,在農藥、毒藥、棲地消失等多重打擊下,掙扎求生的故事;省思人類如何學習與自然和諧共存,也從老鷹的生存問題思考目前引發高度關切的食安議題。當天的講師林慧珊任職於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高中時就非常愛鳥,尤其深受兼具力與美的猛禽所吸引。當她讀到「老鷹的故事」書中紀錄老鷹面臨棲地破壞與生存困境時,忍不住落淚。因緣際會,由於這本書的牽引,建立起她和黑鳶的一連串奇妙緣分。<br /> <br /> <b>2015茂迪關懷系列科普講座<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b><br /> 主辦: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br /> 攝錄: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知識大講堂<br /> <br /> 《哇!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科普講座臉書頁:<a href="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https://zh-tw.facebook.com/events/1438032996419159/</a>,歡迎參觀。<br /> <br /> ★本講演全程錄影感謝茂迪文化藝術基金會慨允,知識大講堂提供,謹此致謝。<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1.htm
61011623 孫維新 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10-01-23 宇宙中的寂寞心靈 在宇宙中數萬顆星星裡,那寂寞的心在哪裡?自古以來,科學家埋首於研究,大多是孤獨的。在天文科學數百年來的研究發展上,天文科學家對於宇宙的發現有什麼無法訴說的秘密?為何引領時代進步的科學卻成了一種異端學說?當科學家即將推翻過去的理論時,卻要背負著沉重的罪名?對於整個社會制度造成了何種影響,科學的進展導致社會改變,而引領科學進展的科學家,在個性和生活態度上有何共通特質?本講座將以四位歷史上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克卜勒為例,藉著他們成長的歷史,瞭解科學研究的本質和發展過程。從巨石陣、人面獅身、早期希臘天文學的宇宙觀開始談起,透過臺灣大學孫維新教授風趣的解說,將帶領我們進入天文學的殿堂。<br /> <br /> <b><a href="http://www.nstm.gov.tw/exhibition2010/scisea/">星燦高雄「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a>專題講座第一場</b><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2.htm
61011624 周建和 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0-04-11 站上比薩斜塔的頂端 站上比薩斜塔做了自由落體實驗,是偉大科學家伽利略最著名的實驗之一,但是您可知道此實驗的真實性?在伽利略之前,還有人做過此實驗?伽利略在科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還有哪些著名的發明與實驗呢?本次講演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周建和教授主講,並帶領其「科學行者」團隊在現場與大家一起做實驗,重現伽利略的偉大實驗,並詳細介紹其原理。<br /> <br /> <b><a href="http://www.nstm.gov.tw/exhibition2010/scisea/index.htm">星燦高雄「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a>專題演講第六場</b>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3.htm
61011625 陳凱風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5-04-17 大大實驗室裡的小小神之粒子 ─ 談搜尋希格斯粒子的最新進展 2015年春季系列的首場演講由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陳凱風教授擔綱,講題是「大大實驗室裡的小小神之粒子-談搜尋希格斯粒子的最新進展」。<br /> <br /> 陳教授是臺大物理系的年輕教授,他在早期的成長就學和研究過程中就已經嶄露頭角,極為傑出。近年來陳教授在歐洲粒子物理的聖殿CERN參與國際團隊的尖端研究,目標之一就是搜尋理論學家預測的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這個粒子若是證明存在,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以及物質為何會有質量的終極困擾就會得到印證和解答,也是為什麼春季展望將以陳教授參與國際重要計畫的精彩過程作為開季第一場演講。<br /> <br /> 陳教授是如何描述這個領域最近的精彩進展的?他說:2013諾貝爾物理獎由希格斯與恩勒特兩人共同獲得,因為他們正確推論了被稱為「神之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來自世界各國、包括臺灣的研究團隊,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齊聚一堂,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HC觀察並證實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標準模型」理論中關鍵之一的希格斯玻色子,只有使用大強子對撞機才發現了直接的證據。<br /> <br /> 究竟什麼是希格斯玻色子?科學家們到底在大強子對撞機作什麼事?會不會如電影所說製造出危險物質或是做出吞噬地球的黑洞?在這個演講中,陳教授將為聽眾介紹大強子對撞機與相關實驗,同時解釋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概念,與來自LHC最新的實驗成果!<br /> <br /> <b>講演內容摘述</b><br /> <br /> 本季的第一場演講,由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陳凱風教授擔綱,陳教授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讓大眾了解何謂「希格斯粒子」,以及大強子對撞機(LHC)最新的研究成果。<br /> <br /> 陳教授說,比起希格斯玻色子,或許更多人聽過「神之粒子」(The God Particle)。最先使用這個詞的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利昂·萊德曼,他原來想將自己的科普書命名為《被詛咒的粒子》(<i>The Goddamn Particle</i>),出版社覺得不應該在書名中說髒話,所以後來改成《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問題是什麼!》<br /> <br /> 希格斯玻色子到底是什麼?目前科學界視它為「被標準模型預言的最後一個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種不可再分割且沒有結構的粒子,假若宇宙形成初期的大爆炸沒有希格斯粒子的存在,所有物質便會以光速離開,屆時宇宙將會混沌無序,失去現在美好的日月星晨。<br /> <br /> 近年來為了證實希格斯機制,科學家們費盡心思地尋找希格斯粒子的蹤跡。但希格斯粒子不易觀察,就像空氣一樣,除非移動產生風,否則我們無法得知空氣的存在。為了讓希格斯粒子現形,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在瑞士日內瓦地下建造了一座圓周27公里的大強子對撞機(LHC)。<br /> <br /> 陳教授將尋找希格斯粒子比喻為躺在沙灘上拍稀有的鳥類。輻射很強的LHC好比美麗且炎熱的沙灘、粒子偵測器好比拍鳥的攝影器材,而攝影師則是3,100多位各國的科學家、工程師,與800多位研究生。要運作一次大強子加速器質子束需要7 TeV(10<sup>12</sup>電子伏特),這電力相當於4.7兆顆三號電池串連或是12億臺高壓電源供應器,換句話說,要7,000萬隻皮卡丘一起發出10萬伏特才能讓質子束產生有如高鐵行駛時速150公里的動能。不過,光就LHC質子束的能量與超導磁鐵裡的能量,就想創造黑洞毀滅地球,甚至想穿越時空回到未來,能量似乎有點太少了!<br /> <br /> 陳教授說,整個大強子加速器最重要的兩個粒子偵測器CMS與ATLAS,臺灣都有參與建造,他播放了臺灣大學與中央大學參與建造的CMS縮時攝影,也感性地說到這高五層樓、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偵測器,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手工藝品。<br /> <br /> 在建造大強子加速器的過程中,科學家也發展出許多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像是史上第一個web browser,當初就是由NeXT工作站設計給LHC科學家來快速交換大量數據資料的。現在每年LHC所產生的資料多達26 PB,為了儲存這些資料並供分享,他們把數據送往全世界,像是中研院就是亞洲唯一的Tier 1中心,是亞洲第一手的數據接收站。<br /> <br /> 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公布研究團隊發現新的玻色子,並在2013年3月14日確認這個沒有自旋的新玻色子應該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這個關鍵結果也讓希格斯和恩格勒共同獲得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br /> <br /> 陳教授說,雖然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但科學家們並不滿足。從今天開始,約一個多月後,他們將把LHC的能量提高1.6倍,再次撞擊質子束,希望能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其他的親人,並確認粒子是否具有超對稱性。藉此也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新現象,讓我們一起祈禱吧!陳教授在演講最後,以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的一段話作為尾聲:宇宙,最後的邊疆。這是星艦企業號的旅程。她繼續的任務,是去探索這未知的新世界,找尋新的生命和新文明,勇敢進入前人未知之境!整晚演講就在這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話語中結束。<br /> <br /> <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4.htm
61011626 吳信志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2015-04-24 如何讓臺灣亮起來? ─ 從動物生殖科技談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在臺灣各行業之創新突破進展都有機會受國際媒體關注,讓臺灣躍上國際舞臺及提高能見度-使臺灣亮起來。如何從動物生殖科技研究成果衍生至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之研究領域?如何在過程中創造高衝擊性之創新研究成果?是該領域工作者隨時面對的挑戰。<br /> <br /> 生物技術已成為邁向二十一世紀全球重點發展科技,動物生殖科技為生物技術之一環,尤其以人類醫學最密切相關之動物基因轉殖技術之研發,已成為現階段全球矚目之科技領域,基因轉殖技術之興起,已為動物之遺傳改進提供一項嶄新可行之方法。<br /> <br /> 幹細胞乃指一群尚未完全分化的細胞,同時具有可分化成特定細胞或組織之能力,發育生物學將其歸屬於較原始期階段之細胞。再生醫學是利用健康的細胞進行修復或取代已受損或壞死的細胞、組織或器官,其所涉及的領域以幹細胞、組織工程及細胞治療為主軸。然而在幹細胞治療之研究過程中,常遭遇幹細胞經移植治療後,不易取得明確證據來證實新生組織確實由外源移植之幹細胞分化而成。因此,如何克服此瓶頸?即成為領域研究之亮點,亦為本次展望主題討論之重點。<br /> <br /> <b>講演內容綱要</b><br /> <br /> 吳教授的演講以豐富且新穎的研究成果,讓我們開了眼界,初步瞭解了何謂「幹細胞」,以及臺灣在「再生醫學」上的突破性成就。<br /> <br /> 2005年在臺灣大學年終記者會上,「螢光豬」-一種經過基因轉殖,全身細胞會散發紅色或綠色螢光的小豬,讓現場的記者驚艷!它的光芒不只在現場人員的眼中閃爍,也讓臺灣在生物科技的國際舞臺上光芒萬丈!  <br /> <br /> 吳教授說:「會從複製動物的領域轉戰動物基因轉殖研究,一開始是想幫研究幹細胞的朋友解決基因標記的問題。」2000年時,再生醫學的研究剛起步,許多科學家發現幹細胞與疾病的治療有密切的關聯,但往往是看到了療效卻找不到證據,足以證明幹細胞真的能使細胞再生。因此吳教授就想,如果能將能呈現螢光的基因轉入動物體內,或許就能觀察到幹細胞在體內的運作過程。為了驗證這個猜測,他先將水母體內的螢光蛋白移入世代交替時間短、養育經費便宜的白老鼠上實驗,成功地獲得全身散發螢光紅與螢光綠的「螢光鼠」。帶著成功的經驗,研究團隊再接再厲,將螢光蛋白轉殖到豬隻體內,經過性狀的篩選,找到能呈現螢光紅與螢光綠的小豬,再藉由人工授精的方式,成功地生產出有螢光表現的豬隻!<br /> <br /> 因為成功找到可以觀察幹細胞的螢光細胞,許多幹細胞的研究就有充分的證據。對於幹細胞的印象,一般人常把它想像成一種能治百病的「萬能細胞」,但吳教授說,幹細胞其實只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同時可分化成特定細胞、組織功能」的細胞統稱,而動物體內其實有很多種幹細胞,像是有全能性的胎盤幹細胞、單能性的皮膚幹細胞等。目前全世界找不到一種幹細胞能治百病,但吳教授覺得,在未來應該可以根據不同的疾病找到對應的幹細胞來進行治療。 <br /> <br /> 螢光豬的核心技術在「基因轉殖」,對於這個大家聞之色變的科學名詞,吳教授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基因轉殖的個體,因為根據「基因轉殖」的定義-以人為方式將外源基因嵌入生物體或將生物體之內源基因移除,當我們父母親精卵結合時,就是一種「基因轉殖」的表現。近年來拜基因轉殖所賜,動物基因演進的時間因此縮短許多,也讓再生醫學的研究能突飛猛進。如果能將基因轉殖的目的與想法攤開來討論清楚,讓社會大眾瞭解並接受,技術方面一定能有更多的突破。 <br /> <br /> 演講中吳教授也舉了羊水幹細胞應用在基因治療上的例子:科學家在老鼠懷孕初期,將綠螢光鼠的羊水幹細胞注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紅螢光鼠胎兒腹腔中,由於幼鼠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成,所以對外來的幹細胞沒有排斥性,能在身體的其他部位發現,並改善有基因缺陷的細胞。運用此種基因治療的方式,國外已有成功治療「玻璃娃娃」的案例。不過在國內,礙於法規限制,基因轉殖實驗還是無法在人體上進行。除了先天基因缺陷的改善,羊水幹細胞這種成體幹細胞,在老鼠實驗上也發現具有可以緩和細胞纖維化,及修復心肌梗塞的冠狀動脈等療效。 <br /> <br /> 螢光豬對幹細胞的研究功不可沒,吳教授認為未來還可以運用在更多的面向,像是增強動物對疾病與天氣變化的抵抗力、生產醫療用蛋白、培育出環保豬(減少糞便中的磷含量)等。但教授也語重心長地說,希望政府能將生物技術研究的規範開放,也希望一般民眾能用更科學、更開闊的心胸來看待轉基因動物。就像很多人覺得被嵌入了人類基因的轉殖豬必須銷毀不得食用,因為有些人認為,如果吃了轉基因的豬就好像吃了自己的基因一樣,是很不人道的。但教授打趣地說,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吃自己的基因,因為脆弱的口腔上皮細胞不斷地在口中剝落,只要吞一口口水,每個人都會吃到了自己的基因。演講最後,吳教授鼓勵年輕人有想法就要想法去落實,藉由創新的想法與國際觀,臺灣一定能在世界舞臺上亮起來!<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5.htm
61011627 陳竹亭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2015-05-01 煉金術的前世今生 <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哈利波特的魔法石其道何難測,踪跡何難尋?<br /> 賽凱爾蘇士是鍊金術士中的狂徒還是騙子?<br /> 牛頓和波以耳竟也踟躕於隱晦的霍格華茲?<br /> <br /> 誰能數落亞里斯多德天縱英明中的錯誤和荒誕?<br /> 瞎子領瞎子?又是誰將蘇菲亞引入闇黑的淵藪?<br /> 誰又能否定先賢的睿智,卻是在哲學還是玄學?<br /> <br /> 柏拉圖、伽利略、文藝復興和物理,<br /> 科學一旦離開了數學與理性的根基,<br /> 是否注定要迷失在真理國度的邊際?<br /> <br /> 拉瓦節用雙手揭開了大自然神祕多姿的帷幔,<br /> 終得一親蓋婭外衣的芳澤?<br /> 亦是邂逅了雅典娜兼具知識及智慧的靈魂?<br /> <br /> 科學、人文、數學、慈愛,<br /> 何者是地球人的文明精髓?<br /> 何者才是上帝的終極語?</span></span>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6.htm
61011628 陳淑貞 蘭嶼高中主任 2015-05-03 蘭嶼啓示錄:雅美自然文化的啓發(一)自然農法的最高藝術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意思是「人之島」。蘭嶼在臺灣本島的東南方,對於這小島有什麼印象呢?拼板舟、飛魚季、還有深具海洋文化內涵的達悟(雅美)族人。除了這些還有關於雅美的文化呢?現今的蘭嶼自然生態究竟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及衝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7.htm
61011629 陳淑貞 蘭嶼高中主任 2015-05-03 蘭嶼啓示錄:雅美自然文化的啓發(二)尊敬,才能永恆 蘭嶼最早的名稱為達悟語「Ponso no Tao」意思是「人之島」。蘭嶼在臺灣本島的東南方,對於這小島有什麼印象呢?拼板舟、飛魚季、還有深具海洋文化內涵的達悟(雅美)族人。除了這些還有關於雅美的文化呢?現今的蘭嶼自然生態究竟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及衝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8.htm
61011630 吳宗信 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 2015-05-01 進入太空的鑰匙-火箭,臺灣可以嗎? 吳主任是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教授,以及ARRC的HTTP火箭計畫中主要的領導人。此計畫由30位以上的教授、研究人員與碩博士生組成,希望能集結全臺各地的學校和研究單位,共同打造臺灣的自製火箭,並期待有朝一日更上層樓,實現商業太空飛行、承載小型衛星,以及氣象數據觀測等目標。吳主任在演講中將會介紹這個領域的最近進展。他說:我們將針對現今全球太空的發展做初步簡介,包括衛星的使用與具備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進而對臺灣是否應該發展太空工業,載送衛星進入軌道提出看法;同時介紹國際上應用衛星的最新發展,尤其是極低地球軌道(Very Low Earth Orbit, VLEO)與低地球軌道(Low Earth Orbit, LEO)衛星的未來趨勢,與可能帶給臺灣的機會。我們也將介紹火箭引擎發展的歷史,並解釋為何ARRC會研發混合式火箭引擎,及其未來在太空發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在演講中,我們將提出未來五年ARRC 的願景,鼓勵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臺灣人進入太空的夢想!<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39.htm
61011631 胡宇光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2015-03-13 絕不「膚淺」的X光-How deep can we see in nanoworld? 百年前X光的發現無疑是物理學與醫學影像第一次的重要交流,也擦出了燦爛的火花。人類驚奇的發現,利用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複雜而奇妙的生物體及人體內部,可以在不需要破壞組織的狀況下,直接觀察。這不但是醫學影像的濫觴,也促進了近代醫學的發展。二十世紀末蓬勃發展的奈米科技,除了在延續了半導體與光電科技的研究與產業,另一重要的方向就是希望奈米元件及奈米微粒技術可以對人類健康與醫療,帶來無可取代的效果。<br /> <br /> 但是距離X光成像發明一百二十年後,當X光成像技術已經大幅應用在日常的醫療行為時,奈米科技可以對這些高度成熟的技術提供何種的前景?主講人將以其個人研究經驗,說明奈米科技可以對X光成像所帶來正面的衝擊。而這些新的成像技術,包括奈米複合材料對比顯像劑、更高解析度、更快速、更低劑量利用奈米技術製造的成像裝置,將不會只侷限實驗室,而是在半導體、材料醫療機構,進行高端的成像及分析及更準確的診斷。<br /> <br /> 基於醫療設備即使在所有的學理及動物實驗皆已完備後,仍需的長時間發展與認證,這些新的奈米科技所帶來的新成像方法,已經在轉譯醫學上產生了重大及正面的影響。在動物成像上,高解析度、高品質的影像對疾病的成因及治療策略之形成,可以帶來決定性的衝擊。主講人也將針對此方向及基礎科學研究,包括物理及生命科學、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予以說明。<br /> <br /> 另一方面,奈米解析度的X光顯微技術也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沒有任何成像技術可以像X光成像可以穿透如人體的厚度但同時可以達到次微米的解析度。這樣的成像能力在目前因為X光輻射劑量的限制的無法應用於人體,但是對材料及元件的成像仍然具有極大的功用。隨著同步輻射及其他X光光源的進展,我們也期待X光在貢獻人類保健一百年後,能以其卓越的穿透及解析能力對奈米科技產生突破性的貢獻。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0.htm
61011632 李茂榮 中興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2015-05-08 化出生活,學新知–化學對生活的影響 化學是探討物質的科學,也是基礎科學之一,雖然一般人感覺化學的理論深奧,但實際生活周遭充斥著無數的化學物質,無論是吃的、喝的、用的,甚至連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也都跟化學有關,由此可見化學與人類生活食衣住行是息息相關的。看著電視上有關化學的新聞,總是以負面的居多,例如從三聚氰胺開始,直到最近茶葉中含有殘留農藥的食品安全新聞,或是某處的排水溝出現特殊的顏色,也都與化學脫離不了關係。奈米建材、奈米衣料、奈米化粧品、奈米塗料,這些現今廣為人們所使用的新一代奈米產品,也是化學的產物。而網路上流傳與化學相關的文章,大部分也都似是而非。化學雖然是一門科學,但又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要了解生活周遭的化學,對於化學對生活的影響有更進一步的認知,亦即如何利用化學的優點,提升生活品質與避免其不當使用所造成的傷害。因此讓我們一起來「化」出生活,「學」新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1.htm
79967421 張淑貞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2015-04-24 小兵立大功-奈米醫藥的應用與發展 電影《聯合縮小軍》是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在醫學應用上的大願景,這個願望在21世紀終於實現了,小而美的奈米科技世界讓人類在醫藥的發展上跨越一大步,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能精準的掌握與有效的治癒,歡迎關心健康議題的您一起來探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2.htm
79967422 李森墉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 2015-05-08 3D列印–工業革命4.0之一 李教授是三維噴印核心技術之研究發展計畫的主持人,成功開發了「單色與彩色之快速原型機(Rapid prototyping, RP)」,又稱「三維印刷成型機」,不僅具備了商業化潛力、高速度、高精度、低成本的有利條件外,所有零件皆可由國內自主開發,技術媲美世界。李教授在演講中會介紹這個領域的最近進展。他說:「歷次的工業革命都給人類的生活與文明帶來極大的衝擊與進步,而每次工業革命的產生也都有其相對應的時代背景。」<br /> <br /> 本講演先分析現今時代的背景與特色,進而介紹3D列印的科技。有別於傳統的切除加工技術,3D列印是一種以數位模型檔案為基礎的直接堆疊製造技術,幾乎只要可以建立三維電腦圖檔的,它都可以製造出與圖檔一樣的三維實體,這讓我們充滿了無限的創意空間。該技術在藝術創作、醫療、工業設計、工業製造、機械、航空航天、建築、珠寶、教育及其他領域都有很好的應用。在了解現今3D列印的科技的特色後,我們就可以一同展望未來。<br /> <br /> <b>講演內容綱要</b><br /> <br /> 五月八日晚間的第四場春季展望演講,是由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李森墉特聘教授擔綱。李教授的演講主題是「3D列印-工業革命4.0之一」,他以歷史的角度切入,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開始談起,探討了三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再接到當紅的3D列印技術,並進一步闡述世界及臺灣在3D列印的各個競爭方向和目前的進展。<br /> <br /> 李教授回想當初會選擇3D列印為研究題材並非偶然:2000年,他剛接任國立成功大學機械系系主任時,為了帶領機械系開啟新的研究方向,他分析了新時代的潮流,歸納出三個時代特色—資訊網路、知識經濟,與國際化。為了順應這21世紀的時代趨勢,李教授主持了<三維噴印核心技術之研究發展計畫>,與12位教授創造出逾百項的發明專利,並發展出快速原型機、量產微奈米粉末,與大範圍快速精密定位等領先全球的工業技術。<br /> <br /> 李教授說:「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向巨人學習。」當今3D列印技術並非一蹴可及,而是站在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肩膀上,先從18世紀以機器代替手工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電力廣泛應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除了紡紗機、蒸汽機、內燃機等改變生活的工具出現外,資本主義、殖民經濟、全球化等社會結構改變也對人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現在我們正經歷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享受電子、通訊、生化、原子能等科技對生活的助益外,轉過頭來審視,其實貧富差距、糧食危機、能源短缺等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光芒下的陰影。<br /> <br /> 那第四次工業革命呢?有人說3D列印吹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的號角,李教授卻語帶保留,他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與否要待後人定論,但如果說到3D列印,現在的確是這個新創技術引領風騷的時代!<br /> <br /> 相較於以往的製造方式,3D列印顛覆了傳統以車床、銑床去除產品多餘部分的「減法」概念,而是以「加法」的「堆疊」方式生產。事實上,凡是能由電腦畫出3D圖檔的物品,都可以用3D列印的方式生產。<br /> <br /> 目前3D列印的方式主要分為六種:製作玩具模型的FDM、用刀子或雷射切割後再黏上去的LOM、運用紫外光照射光固化樹酯的DLP、立體平板列印的SLA、噴一層粉再噴一層膠的3DP,與目前主流以雷射照射後黏著的SLS。<br /> <br /> 隨著開發新材料與機械技術的成熟,3D列印需要的不只是技術方面的突破,更需要的是技術與智慧的結合。像是3D列印在醫學工程上的應用:以往車禍重建手術,所需的頭蓋骨要在茫茫的骨頭拼圖中找出合適傷口的骨頭。如今,3D列印技術結合電腦斷層掃描,讓醫生能在手術室為病人做出最適合傷口的頭蓋骨。除了醫療在骨頭、臉部重建,與義肢方面的應用外,工業產品像是模型、公仔、珠寶、樂器、時裝、飛機引擎等,都已經是3D列印機上的常客。<br /> <br /> 3D列印能製造的東西千奇百怪,像是微軟公司就利用3D列印製作青蛙的解剖模型;也有環保人士幫遭受環境破壞的寄居蟹製造新家。在未來,李教授希望3D列印能結合物聯網、行動裝置、機器人、大資料庫(Big Data)等當今的科技之星,讓3D列印能更上層樓。他笑著說,說不定以後爺爺奶奶都不用辛苦地到百貨公司買孫子的聖誕節禮物,只要一通電話,禮物就能藉由圖檔的方式,傳真到世界各地兒孫家中的3D列印機上,直接在現場列印出來。<br /> <br /> 李教授在最後仍不忘鼓勵台下的聽眾:「有夢、有創意最美,希望相隨」。身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色與機會,現在做不來的東西並不表示以後不可能。另外,成功沒有捷徑,要學習與團隊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隨時期許自己,在有生之年要不斷地創造與發明。<br /> <br /> 不過在詢問討論的最後部分,主持人孫維新教授提出了一個想法,目前大家在3D列印風起雲湧的狂熱中,不斷製作出許多不同的大小產品,無可避免地會產生許多塑膠質地的環保廢棄物,未來這些小玩意是否會成為另一場環保災難?孫教授建議往前想一步,未來若能發展機器,將3D列印的成品重新分解成為原始顆粒,可以用來再製別的產品,就可以避免3D列印的環保風暴了!<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3.htm
79967423 李沃龍 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 2015-05-17 從空間膨脹看大霹靂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空間是相應於物質運動的動態存在。現今宇宙學標準模型「大霹靂」裡的關鍵概念-空間膨脹-便是將廣義相對論運用到宇宙學上所得到的直接結果。由於我們對空間大霹靂的想像容易與「空間裡的大爆炸」這種圖像混淆,因此,本週(104年05月17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 李沃龍 助理教授,希望能藉由探討「大霹靂」與「大爆炸」概念上的差異,讓大家更了解空間膨脹的本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4.htm
79967424 朱有花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長 2015-05-15 臺灣躋身國際舞台 ─ 在無線電波天文學上的璀璨榮耀 春季系列的第五場演講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朱有花所長擔綱,講題是「臺灣躋身國際舞台-在無線電波天文學上的璀璨榮耀」。<br /> <br /> 朱所長當年從臺大物理系畢業,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學博士,擔任過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天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是非常傑出的科學家,專業領域在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遺骸等星際物質的觀測與理論,對研究充滿無比熱忱。2014年接受中研院的徵召,回臺擔任天文所的所長,帶領天文所參與幾項國際重大天文研究計畫。<br /> <br /> 朱所長在演講中將介紹中研院天文所在國際參與上的最近進展。她說:為了解開宇宙的奧祕,臺灣參與了「次毫米波陣列(SMA)」、「宇宙背景輻射陣列(AMiB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以及「格陵蘭望遠鏡(GLT)」等計畫,在硬體建置和軟體研發等方面陸續產出了卓越的貢獻:SMA的運作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現在仍然繼續用於尖端觀測;AMiBA正準備進行宇宙學上更具競爭力的實驗;ALMA於2013年開始運轉,臺灣天文學家在激烈競爭中獲得寶貴的觀測時間,並發表研究成果的科學論文;在GLT計畫中,中研院天文所正將一座天線改裝為格陵蘭望遠鏡,將與SMA和ALMA結合,組成「特長基線干涉儀(VLBI)」,將用於星系形成、星系結構、宇宙特性、黑洞等重大課題的研究。歡迎您前來聽講,體驗星空之美和宇宙之奇!<br /> <br /> <b>講演內容綱要</b><br /> <br /> 朱所長的演講從自身選擇天文觀測的經驗出發,輕鬆談論不同天文台和各個波段的觀測故事,並用ASIAA的發展歷程,詳敘臺灣在電波天文研究上最前沿的科學工作,與至今令人引以為傲的成就。<br /> <br /> 如果要將臺灣的天文發展擬人化,那他現在就像剛成年的20歲小伙子。在1990年初,科學界的前輩們討論要將哪個研究領域帶到世界舞台時,擁有許多研究優勢的<br /> 「天文學」便雀屏中選。從1993年中研院的天文籌備處到2010年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正式成立,這短短的二十年,臺灣的天文學蓬勃發展,也在世界舞台上扮<br /> 演了重要的角色。<br /> <br /> 演講一開始,朱所長細數了曾經操作過的天文望遠鏡,並指出現在國內外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波段很多,像是可見光、無線電波、紫外線,和紅外線等,但對於地面<br /> 觀測來說,可見光和無線電波段才是兩個地面可觀測的窗口,因為在這兩個波段外來光線被大氣層吸收的比例最低,可以作出有用的科學觀測。<br /> <br />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在前任所長們和現任朱所長的帶領下,參與了多項重要的電波陣列研究計畫,並獲得了璀璨的成果。像是國際間最大的天文合作計畫─ ALM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參與的國家和地區橫跨北美加拿大、歐洲、東亞等地,在智利的山上架設了66座電波望遠鏡,最大的天線分布範圍可長達18公里。而臺灣在這項計畫中有長足貢獻,憑藉著中山科學研究院先前卓越的科技成果,一共做了26套前段次系統,超過了原先預估的16套,因為別的國家進度落後,我們就乾脆自己拿來做。此外也建立了接收機前段整合測試中心,並製造了以臺灣國花及國寶「梅花」、「藍鵲」為名的前段維護特種車。<br /> <br /> 臺灣在參與ALMA上的良好表現,其實來自於這二十多年來參與各項國際天文計畫的經驗。從最先的研究生訓練計畫「BIMA電波望遠鏡干涉儀」,到世界第一個次毫米波(SMA)望遠鏡,再從夏威夷AMiBA天文台到ALMA,我們不只汲取他國的知識經驗,發展並提升儀器建造的能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參與中告訴世界「Made in<br /> Taiwan」就是品質的保證。朱所長舉例:有一回SMA望遠鏡陣列要觀測在南邊很低空的南天星系,當8座天線一起低頭往地平線觀察時,由於受力太大,壞了六座,而唯二能再次挺起身來的便是臺灣建造的7號和8號天線!<br /> <br /> 從望遠鏡解析度的公式,我們知道:解析角~波長/鏡面直徑。朱所長解釋為了要有更好的解析度,也就是更小的解析角,我們需要更大的鏡面直徑。但礙於技術與經費的限制,現在多利用小望遠鏡排成陣列(array)來增加鏡面面積。為此中研院天文所朱所長正積極進行由臺灣主導的格陵蘭天文望遠鏡(Greenland Telescope)計畫。結合多個天文所主導的觀測站,可以發展成超長基線干涉儀,所以如果格陵蘭的天文台順利落成,便可以結合原先在夏威夷的SMA與智利的ALMA天文台,形成一個橫跨太平洋的金三角,讓臺灣在天文觀測上更有本錢。<br /> <br /> 如果說研究浩瀚的宇宙猶如在漆黑的煤礦坑中前進,那目前臺灣參與、建造的望遠鏡就是黑暗中的火把,將帶領我們了解星團的形成、探訪恆星的搖籃,從黑洞的剪影揭開天文神秘的面紗。演講的最後,朱所長以在ALMA科學觀測提案的數據為例,說明我們提出觀測計畫被接受的比例遠較國際平均值為高!證明臺灣天文研究已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臺灣在電波天文學上成就璀璨、國人可以深以為榮的結論!而身為一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朱所長也不忘鼓勵有志研究科學的女性,堅持夢想,把臺灣帶向國際的舞台。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6.htm
79967425 陳一銘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技佐 2015-05-24 當藝術遇上生物學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陳一銘技佐,自幼喜愛繪畫與野生動物,時常於山村周邊次生林中,記錄到鼬獾、白鼻心、麝香貓、穿山甲、臺灣獼猴、山羌、野豬等較大型的野生動物。累積豐富的野外觀察經驗,也擅長描繪野生動物之美。藉由速寫不僅描繪動物的生動姿態,更呈現出鏡頭無法訴說的棲地繽紛與天地和諧,以最理性的野外觀察經驗,最感性的筆觸,熱情透明的描繪他眼中的真實。本次(104年05月24日)邀請陳技佐與大家分享他的經驗,了解如何記錄生物最真實的面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7.htm
79967426 彭汪嘉康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2015-05-22 飲食與癌症的關係 癌症死亡率自民國71年起,已蟬聯3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發生率在近30年來也以驚人的速度攀升6倍之多。目前國人每年逾9萬人罹患癌症。因此,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指出,癌症發生的原因中,飲食佔35%、香菸30%、酒3%、公害2%、傳染病17%、職業4%、日照輻射3%、食物添加物1%、藥物1%及其他4%。很顯然地,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br /> <br /> 美國癌症學會注意到飲食的重要性,針對進食的控制、肥胖的風險,提出了「天天五蔬果」的口號,實施五年後有相當的成效,癌症發生率每年下降0.7%,死亡率則每年下降0.5%。在已發表的論文中,更明確地告訴我們,若能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就可以有效防止60-75%的大腸癌、75%的胃癌、50%的乳癌、及30 ~ 40%其他腫瘤的發生。<br /> <br /> 當然,除了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也是很重要的。為此,臺灣癌症基金會響應世界癌症日特別提出最新防癌口號「全民練五功、防癌就輕鬆」,呼籲大家一起來為我們的健康努力。 <div style="margin-left: 40px"> <br /> <b>功法一:正確飲食(蔬果彩虹579)<br /> 功法二:規律運動<br /> 功法三:體重控制<br /> 功法四:避免吸菸及暴露於二手菸的環境<br /> 功法五:早期篩檢及治療</b></div> <br /> 最後希望大家能一起來響應我們的呼籲,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Live, Work, Play”。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8.htm
79967427 王金燦 宜蘭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教授 2013-11-06 環境能源 由於人類文明快速發展,需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以利工業使用,但長期過量使用下,造成生態環境異常與汙染,因此尋找新興的環境處理技術與潔淨的能源則變得十分迫切,然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新興的環境處理與產能技術,除可利用微生物清除污水中的有機、無機物廢棄物外,更可將有機、無機物代謝轉為有價能源(產生電能),形成不同於其他綠色能源,僅以不造成廢棄物汙染為目的之新興技術。近年來此技術已越來越受重視,各先進國家如美、日、韓國甚至中國大陸皆已相繼投入此技術之研發,此外此技術還可以提供解決人類未來五十年將面臨的十大問題中的前四項問題:能源、水、食物、環境,並可達成一般能源技術所不能兼顧的三大面向-能源、環境處理與經濟的永續發展,因此前瞻性與創新性外,其重要性亦清楚可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49.htm
79967428 張鈞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 2015-05-22 從澎湖原人談起 ─ 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特色 春季系列的第六場演講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張鈞翔主任擔綱,講題是「從澎湖原人談起 ─ 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特色」。張主任在今(2015)年年初,發布重要科研成果,展示了澎湖水道海域所發現具有直立人特徵的澎湖原人(Penghu 1)下顎骨化石,經過跨國耗時四年的研究,發現這不但是臺灣迄今發現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也是直立人在亞洲的分布與型態的關鍵研究標的。這一項重大發現,在今年初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i>Nature Communications</i>)」。<br /> <br /> 張主任在演講中將會介紹澎湖原人研究的最近進展。他說:澎湖原人的發現,再次牽動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的起源發展爭議!在冰河時期,有過多次週期性的海平面上升與下降,為動物群打開遷徙的路徑,卻也隨後阻絕其返家之路!動物的大遷徙是為開拓新樂園?偏居一隅?抑或走入滅絕困境?人類的演化歷程錯綜複雜,澎湖原人的出現帶來了什麼樣的訊息?與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原人、爪哇原人又有什麼關係?我們且讓化石來說故事!<br /> <br /> <b>講演內容綱要</b><br /> <br /> 張主任5月22日的演講,主題是「從澎湖原人談起─臺灣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特色」,他以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開展的「鼎立三十」為起點,分享博物館的豐富<br /> 內涵,以及個人求學與研究工作上的寶貴經驗,並從最近公開的澎湖原人大發現,帶我們穿越時空,從化石一窺幾十萬年來搬遷和居住在臺灣的哺乳動物群的生態環境。<br /> <br /> 今年一月初,張主任對澎湖原人的研究成果<The first archaic homo from Taiwan>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i>Nature Communications</i>》。澎湖原人的發現,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這是臺灣首次發現直立人的化石;第二,化石打撈的澎湖水道,是目前亞洲直立人分布最東的據點。這重要的發現,不但使各國學者持續關注,也對臺灣第四紀哺乳類群的研究帶來新的契機。<br /> <br /> 臺灣主要的哺乳動物群化石有三處-澎湖水道、左鎮菜寮溪,與墾丁石灰岩洞穴。這次澎湖原人是由澎湖水道經漁民打撈發現。在這之前,漁民就常從澎湖水道撈到各式各樣的化石,但因為漁村習俗認為從海中撿到的骨頭帶有晦氣,又不能扔回海中,所以這些化石就被堆放在廟庭廣場,最終被私人收藏家撿拾或購買收藏。張主任說,這次澎湖原人的標本原屬於一位臺南的私人收藏家,但因為收藏家覺得這個化石非比尋常,才請張主任著手研究。<br /> <br /> 澎湖水道的位置特殊,在更新世第四紀的冰河時期,因海平面下降,水道深70 ~ 80公尺處都露出海中成為地面,不只與大陸相連,還是當時閩江的出海口。由於位海口,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吸引許多大型動物在此活動,也因此水道中擁有許多生物的化石,像是似浣熊貉、老虎、棕熊等食肉動物。從食物鏈的角度來看-在非洲如果看到一頭獅子,就表示當地應該有1,000隻草食動物,如牛羚或斑馬,才養得活這隻獅子-可見澎湖水道為當時哺乳動物群演化的舞台。<br /> <br /> 張主任說:「研究化石就像警察辦案,化石到哪裡就研究到哪裡。」將澎湖找到的化石與大陸的化石比較,發現澎湖的動物與華南的動物有差別,但是卻與華北的物種較類似,特別是淮河動物群,所以推測是冰河時期原在華北的動物沿著海岸線南下,遷移到臺灣,因為海岸邊地形平坦,不需要翻山越嶺,所以來臺灣的反而是華北的動物!<br /> <br /> 但由於化石是打撈上岸的緣故,所以無法藉由地層位置來判斷化石所屬的年代,因此目前是藉由化石中的放射性元素來定年。而澎湖原人經鈾的放射性定年發現所屬的年代為19 ~ 40萬年前,為更新世的最晚期。張主任說,由於標本只有一件,加上化石中鈾的含量太少,所以化石真實的年代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br /> <br /> 為了讓大家一睹澎湖原人標本的樣貌,張主任向大家展示澎湖原人標本的復刻模型。從模型上我們可以看到,相較於現代人的下顎前凸(戽斗),澎湖原人的下顎前端平滑向下。此外,澎湖原人的牙齒為圓柱形臼齒,咬合力強。這都是由於直立人尚未學會用火,且食物較為粗糙,所以需要粗壯的臼齒與寬大的下顎骨。目前雖因為只有發現下顎骨而無法判斷性別,但可以推測這澎湖原人可能只有160公分,且從牙齒的使用情形推測並非孩童。<br /> <br /> 除了澎湖水道的研究外,張主任也和大家分享了這二十年他在菜寮溪與墾丁洞穴的研究,他說臺灣因為有多樣的氣候、豐沛的雨量,與良好的食物來源,最終演變為大陸動物的避難所。而這讓他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像是在臺灣發現的鬣狗化石比華北的鬣狗保有更多原始的特徵,就像是桃花源中的古人,因為「先世避秦時亂」,而「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仍過著秦朝般的生活。<br /> <br /> 最後,張主任放了幾張與學生在菜寮溪和墾丁洞穴採集化石的照片,他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考古的行列,並期許未來能以臺灣為出發,連結大陸、日本,了解亞太區域間動物演化的關聯性。<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0.htm
79967429 彭旭明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2015-05-29 結構與鍵結:從原子建構物質,化學家堆積木 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單元,不可分割。將原子依原子序排列,則化學性質相似的原子會規則性地重複出現,經歸納可得週期表。分子則是具有物質「本性」的最小單元,通常由一個以上的原子經由化學鍵的結合而形成分子。原子與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化學鍵能,一個穩定的分子存在,其能量必定比原來原子所含的總能量低,故當分子形成時必有能量釋出。反之,將分子分解成原子或原子團時需要能量,此能量稱為化學鍵能。<br /> <br /> <b>講演內容提綱</b> <ul> <li> 原子、週期表、分子、化學鍵</li> <li> 鍵結:離子鍵(離子固體)、共價鍵(分子)、金屬鍵(金屬)</li> <li> 不尋常鍵結</li> <li> 分子金屬串及分子金屬導線</li> </ul>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1.htm
79967430 張榮森 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及生命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2015-05-29 侏羅紀公園再現–世界最早的恐龍胚胎及有機體的發現和研究 張榮森教授為「早期恐龍與其古生物環境整體性研究」計畫主持人,共同參與了國際恐龍胚胎化石研究,並將最新奈米光學技術導入生物考古學中,不僅開啟「恐龍胚胎學」新學門,其研究成果還榮登《<i>Nature</i>》雜誌封面。張主任在演講中介紹了恐龍胚胎學的研究進展。他說:侏羅紀公園能再現嗎?早期恐龍與其古生物環境整體性研究計畫給了部分答案,侏羅紀公園再現不是由琥珀中蚊蟲的恐龍血,而可能是出於此計畫發現的世界最早恐龍胚胎化石中的有機體!我們從脫散的骨骸中分析出胚胎發展的接續圖,我們也應用了同步輻射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做精細分析。相對於以前用去鈣化骨頭萃取有機殘留物的研究,我們能在原處針對某組織進行非接觸式的探測,這種檢驗的方法不會受到微生物或人為污染,未來也許可以發現DNA的片段。<br /> <br /> 本次演講介紹兩億年前恐龍骨床現場還原成活生活現恐龍巢穴的有趣過程,並且也介紹了現代光學工具如何應用在古生物的研究上。<br /> <br /> <b>講演內容綱要</b><br /> <br /> 五月二十九日晚間的第七場春季展望演講,由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研究所及生命科學研究所的 張榮森 教授擔綱。張教授的演講主題是「侏羅紀公園再現-世界最早<br /> 的恐龍胚胎及有機體的發現與研究」,他從侏羅紀公園的故事出發,一步步的解釋電影情節中的恐龍研究工作,並連結現實中他的團隊在恐龍考古的經驗,說明化石研究的發現過程,進而還原恐龍在胚胎及生長時期的樣貌,展現出恐龍研究多采多姿的面向!<br /> <br /> 「在雲南找恐龍化石時,看著茂密的樹都把天遮住了…,越看恐龍越使心靈擴大」,當張教授提到恐龍時眼睛閃閃發亮,從言談間就能感受到他對恐龍的熱愛與重視。回想當初會研究恐龍,是因緣際會想到使用尖端科技來研究古早化石,而科技部也給予支持,所以就主持了「早期恐龍與其古生物環境整體性研究」這個計畫。張教授參加的研究團隊,拿著相對國外微薄許多的研究經費,在發現恐龍胚胎化石的短短幾年間,以驚人的研究成果登上世界頂尖期刊《<i>Nature</i>》的封面,並獲選2013年科學成就獎第四名!<br /> <br /> 為何恐龍胚胎化石的發現,對自然科學研究有這麼深遠和震撼人心的影響?張教授說,這次恐龍胚胎化石的發現打破了「DNA和有機體只能存在十萬年」的定律。藉由紅外線光譜的檢測,證實胚胎中發現的胺基酸來自於一億九千五百萬年前的那個時代。<br /> <br /> 這次恐龍胚胎的研究,主要針對中國雲南發現的「祿豐龍」。祿豐龍身長五公尺,有著粗壯的尾巴,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恐龍。研究團隊分析200多根不同胚胎時期的恐龍骨頭,並建構出恐龍胚胎發育的變化過程。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觀測到恐龍胚胎大腿骨的生長情形,經過分光顯微鏡的觀察與結構重建,發現祿豐龍大腿骨成長快速,而且在蛋中會激烈地動來動去,類似現代鳥類的發育。<br /> <br /> 除了恐龍胚胎學的發展,臺灣團隊最大的貢獻就是利用新竹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精密紅外線光譜系統,在恐龍胚胎大腿骨中發現「有機殘留物質」!經過研究,推測該物質就是古老的膠原蛋白纖維,可說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蛋白質。相較於傳統化學使用破壞性的檢測方法,臺灣團隊利用光譜儀器分析恐龍胚胎,不只可以更精確地了解其有機結構,也更完整地保存恐龍胚胎化石。<br /> <br /> 在演講中,張教授播放了經典的恐龍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片段。當看到電影中使用琥珀中蚊子的血來抽取恐龍DNA進行重建時,張教授說這個實驗在真實世界不太可能成功,因為在琥珀中的恐龍血還是會被氧化,甚至會遭受細菌的侵入,如果真的要拿到不受汙染的DNA,可能要在有琺瑯質保護的牙齒或骨頭中尋找。不過他也說,以現在的生物技術,我們的確可以藉由DNA來製作蛋白質,然後進一步重建出當時的物種。<br /> <br /> DNA的發現除了可以重建當時的生物外,也常運用其分子鐘的功能來定年。在實驗前,需經過高溫滅菌、PCR平行比對等步驟,來確認所取的DNA是否受到汙染。當所拿的DNA確定是來自被研究的生物後,就可利用活體生物中胺基酸含量的L值,比上死亡後生物體中胺基酸含量的D值計算出生物所存的年代。張教授說其實這個分子鐘的概念老祖宗早就知道,因為經過現代研究發現神經細胞要七天才會完全分解,所以人死亡時要到七天之後才會感受不到疼痛,而這或許就是為何有七天後才下葬的習俗吧!<br /> <br /> 張教授認為恐龍的滅絕可能是因為二氧化碳的變化,當人類當前因為環境變遷面臨第六次生物滅絕時,他說侏羅紀公園電影中經典的台詞-「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的現象可能會再次發生。而當我們不再是這個星球的霸主時,或許聰明的章魚、老鼠、猩猩可以成為未來的接班人。所以現在研究恐龍也是讓自己更謙虛,從了解恐龍滅絕的過程中進一步更加認識自己。最後,張教授也不忘提醒要用愛來感化這個世界,放下心中成見,才能讓這個世界更美好!<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2.htm
79967431 張煥正 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5-06-05 居禮夫人的奈米螢光寶石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鑽石是珍貴的珠寶,女士的最愛,這是許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但是,科學家眼中的鑽石,特別是奈米級的鑽石顆粒,又是如何呢?由於鑽石的特殊物理及化學性質,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綠色材料,例如:鑽石鍍膜及鑽石半導體,近年來受到高科技產業的重視,已廣泛地使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而奈米鑽石經過特殊物理化學處理後,對蛋白質具有超強的吸附能力,又有多彩與不凡的螢光特性,在生物醫學方面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另外,兒歌中常描述星星閃耀如同天上的鑽石,但是太空中真的有鑽石嗎?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居禮夫人–與螢光奈米鑽石有什麼關係呢?臺灣在這方面的研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我們將深入淺出的講解這個故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3.htm
79967432 關尚仁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副教授 2015-06-07 科學,有你真好 科學,有你真好!您看過國家地理頻道、也熟悉Discovery的科學節目;當大家看著耳熟能詳的百萬小學堂、流言追追追、成語賽恩思、蝴蝶的異想世界時,除了金鐘獎的加持之外,也該認識在幕後推動這些科學類節目的推手,如何結合科學與傳播?正確無誤又感染力強的讓大家可以不轉台的看這些科學節目。<br /> <br /> 關尚仁教授表示,科學傳播的目地在於建立有科學文化的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使其能支持、欣賞與應用科學與科技的研究,以及了解科學的社會影響與思辨各式作用,從而關心並參與科技社會的民主過程。而曾經為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的關教授,是如何將科學與傳播兩者結為一體,讓民眾對於科學傳播的學識素養更為提高。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4.htm
79967433 許炳堅 台積電研發組織處長 2015-03-20 近似、等效、與群策群力智慧來精彩人生的不完美 在二十一世紀的職場上,年輕人與智能機器的角色已經黃金交叉了,資方的優先選擇是使用既便宜又可靠的電腦與數位系統。老闆雇人的首要考量是「電腦、數位系統之外,你可以幫什麼忙?」<br /> <br /> 每一位年輕人面對全球化與數位系統/智能機器的雙重夾擊,一項很重要的抉擇就是:究竟會被踩在巨人的腳底下成為數位奴隸、還是有能力找出非常好的方法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為數位天使?<br /> <br /> 本演講揉合了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還有法家、西遊記與佛家思想也融合進來,並且更新到21世紀的數位智慧革命。內容涵蓋了: <ul> <li> 悟 能:全球化與智能機器時代來臨,22K夢魘</li> <li> 悟 淨:傳統作法在可見的將來,陸續被數位系統與智能機器蓋火鍋</li> <li> 三 藏:創新的核心觀念,從以人為本擴展到以萬物為本</li> <li> 悟 空:借力使力,普通速度下的贏在轉彎處,粒子說追求效率、波動說追求效果</li> <li> 如來佛:超越,高速下的旁通(tunneling)、量子思維(quantum thinking)</li> </ul> <br /> 加上「總結:心靈的活化、解放,近似、等效、與群策群力智慧來積極擁抱未來新機會。<br /> <br /> 本講演於宜蘭大學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5.htm
79967434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2015-04-22 漫步在雲端 雲端風暴已經席捲而來,這是正在改變全球數十億人口使用資訊科技的新革命!其實這項技術說新穎也不算新穎,這項小小的革命目前正一步一步改變改變你我的生活,而且諸多創新的應用隨著時間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持續豐富我們的現在與未來,甚至超越我們過去所有的想像,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 /> <br /> 雲端、物聯網是目前相當熱門的議題,但到底什麼是雲端,而什麼又是物聯網(IoT),許多人不明白它背後的運作原理是什麼?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得心應手,甚至漸漸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像是臉書(Facebook)、協作平臺…等等。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6.htm
79967435 陳建德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5-06-05 打造超亮X光神燈–臺灣光子源之興建挑戰及科研契機 「臺灣光子源(Taiwan photon source, TPS)」在建造團隊不屈不撓的努力下,終於在2015年元旦前夕綻放出第一道光芒,成為我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跨領域共用實驗設施。TPS可以提供亮度超過傳統X光管兆倍以上的光源,堪稱「能透視物質世界微觀奧祕的超亮X光神燈」。這座周長518公尺、電子能量30億電子伏特的大型加速器光源,歷經十年克服艱鉅挑戰而誕生,是完全由國人自行設計、主導興建、研發組裝、系統整合、試俥成功的世界頂尖X光設施,將可為臺灣在生物醫學、奈米科技以及其他眾多基礎與應用科學領域開創嶄新的研究契機,進行最前沿的實驗,做出影響深遠的重大科學發現。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7.htm
79967436 徐爵民 科技部部長 2015-04-20 成大主播會客室專訪徐爵民部長 成功大學法律系104級鄒宓同學專訪科技部徐爵民部長,談科技部對我國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培育的願景與具體作為。<br /> <br /> <b>本專訪錄影蒙成大主播會客室同意轉載,謹此致謝。</b>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8.htm
79967437 戴明鳳 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5-03-16 焦耳神偷 一顆原因電壓不足而將丟棄的廢電池,經善用阿姆斯壯自激發振盪升壓器(Armstrong self-oscillating voltage booster)的電路設計,可以將廢棄電池內的最後一滴電能取出,使原將廢棄的電池得以再充分利用,直至使用殆盡。可減少電池資源的浪費,為地球盡一份環境保護的責任。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59.htm
79967438 余嚴尊 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師 2015-06-02 食品選擇與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不但道出了食品係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而其重中之重又繫於食品的安全與否。然為確保食品安全的責任有賴於政府、食品業者與消費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竟功。因此,做為消費者的我們而言,為實現擁有健康的身體,確需即早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與知能。為此,本講堂先透過清楚剖析食品的營養、嗜好、文化及生理調節功能性;論述食品製作時的潛在利益與安全風險之原委所在,再藉解說我國食品衛生安全法規對食品包裝標示的強制規範與常見非強制性食品標章的意涵,表述對食品選擇與安全的正確應有認知。更期以學後自能不斷地身體力行實踐聰明選擇食物,幫助自己或親人享受既健康又美好的豐富飲食人生!<br /> <br /> 本講演於花蓮瑞穗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0.htm
79967439 黃朝曦 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所)副教授 2015-05-13 物理很酷! 在英國,連續第五年唸A-level物理的學生人數增加,根據物理學會統計,唸A-level物理人數增加了6.1%,從2010年30,976人增加至2011年的32,860人,物理科系申請也增加了17%,天文學增加了40%。增加的原因是學生認為這有利未來就業,但也可能是物理學又變得很酷。物理學屬於基礎科學,是高科技產業如光電、LED、奈米等的基礎及必備知識,物理學的思考訓練備受業界重視。希望透過演講者個人學習物理的經驗、讀書方法、思考模式,多元學習和自行開發學習模式,帶給同學們一個對物理學習的新方式,並透過「物理很酷!」的演講,能幫助同學們提升對物理學門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的精神。<br /> <br /> 本講演於宜蘭中道國中舉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1.htm
79967440 魏澤人 東華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 2015-04-02 數學與電腦 我們介紹康托悲劇但革命性的發現,希爾伯特所謂的樂園是什麼又是如何破滅的。而另一方面,希爾伯特的無窮旅館,要如何應付層出不窮的挑戰?不斷超越無窮大的挑戰?然後我們要用對角線法則來創造希爾伯特旅館也無法應付的挑戰。而這個法則的影響還不僅僅如此。只幫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的理髮師,是如何影響了整個二十世紀人類的數學與觀念。說自己永遠說謊的人,到底有沒有說謊?同樣的方法,也應用在停機問題、希爾伯特第十個問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562.htm
總共 740 筆,顯示第 701 到第 74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