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演講廳收錄科技部補助演講錄影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61011263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8-02-22 全球生物物種大普查–滅絕與復育 由挪威興建、位於北極圈內的「世界末日種子庫」於2008年2月完工啟用,這個種子庫主要功能,是保存全球因各種威脅而有消失之虞作物種子。但在全球氣候變遷肆虐下,無數動植物物種都面臨生存、甚至滅絕危機,全球物種普查因此成為生物學家最迫切任務。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全球各地水災、風災、雪災等天然災害的數量與頻率節節攀升,對生物生存形成極大威脅,日前澎湖出現百年來最嚴重的寒害,造成172種海域魚類橫屍遍野,其中不乏稀有魚種的滅絕。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家維教授主講,李教授指出,除了魚類,其實台灣寶島還有數以千或萬計不知名、尚未被發現的特有物種,正以極快速度消失中,成為另一場生態浩劫。長期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李教授,對台灣生物的豐富程度相當自豪。他指出,植物是生命的基礎,台灣擁有4,100種原生植物,其中至少有1,000種是僅生長於台灣的特有種。但目前卻有許多特有種正處於嚴重瀕臨滅絕狀態,如花蓮山區的厚葉龍膽剩不到100株,台北的烏來鳳尾蕨剩不到50株,屏東的武威山茶更僅有2個成株,尚有不少物種多年來未有採集紀錄,不知是否仍然存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3.htm
61011264 劉家瑄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07-12-30 冰晶甲烷–能源生態與環境 現代人是能源的階下囚,不論家電、傳輸、交通…人類各種活動無一倖免。面臨全球能源危機,你該如何是好?節約能源固然重要,發掘、創造新能源才是解決之道!冰晶甲烷(或稱甲烷冰,可燃冰)是什麼?如何形成?每天盯著浮動油價的臺灣人民,你不能不知!臺灣西南海域發現至少可供應臺灣六十年天然氣用量的冰晶甲烷蘊藏量,臺灣是否能由目前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轉型為自主能源供給?有何展望與期待?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劉家瑄教授為我們一一說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4.htm
61011265 白果能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7-12-28 追瘤計畫–偵搜與追殺流竄轉移之癌細胞的新科技 自1982年起,癌症即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儘管近年來醫學有傲人的進步,但部分癌症例如肺癌的療效仍令人非常失望,因為許多肺癌病患在就診時,已屬於晚期。由於癌症的診斷與療效評估,主要依賴不十分靈敏的影像法,如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癌腫瘤被測到之時通常癌細胞已轉移,而癌細胞轉移一直都是威脅癌症病患存活的主要因素。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許多機制與免疫細胞可以去除外來或損壞的細胞,然而癌細胞有許多巧妙的偽裝與武器可以逃脫免疫細胞的追殺並且四處流竄。經由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不僅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同時也產生許多新科技。本演講將講述如何利用這些新科技來辨識癌細胞的偽裝,如何以抗癌藥物精準地殲滅癌細胞而避免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5.htm
61011266 黃煌煇 成功大學副校長 2007-12-23 認識詭異奇妙的海洋 內太空─「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卻沒有人了解它的秘密。海底的奧秘,深深地吸引你我的好奇心。目前海底探測最深也只有一萬一千公尺,對於外太空而言,這根本是九牛一毛。人們也是因為不清楚海洋、不認識海洋習性,而對它避而遠之。臺灣雖然四面臨海,人們卻從小被教育要遠離海邊。其實那只是因為海洋常識、知識並沒有被傳遞出去。如何知道有漩渦,不該下水?遇到海流,將你推向外海,該怎麼辦?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黃煌煇副校長主講,演講中將會以舉例說明,使你了解海洋現象、常識以及特色。清楚海洋的習性,使你不再畏懼它,進而去欣賞海洋生態的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6.htm
61011267 陳明堂 成功大學太空天文與電漿科學所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 2007-12-21 追星計畫–談夏威夷夜空下的天文觀測 天文研究是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中,穿梭星空隧道,尋找宇宙起源,探索星體的演化,思考生命的成因,以及預想這一切的未來歸宿。天文學者的工作,似乎就是比一般科學家多了幾分神祕浪漫色彩。更何況是還可外派到全球知名的渡假勝地─夏威夷─觀星,更會讓人羨慕不已。夏威夷群島 除了陽光、沙灘、衝浪戲水的人潮,還擁有兩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火山,山頂高度夠高,可避開雲層和水氣干擾,加上一年超過300天的晴朗天氣,成為天文觀測的最佳據點。<br /> <br /> 目前全世界計有13個國家在這裡設置天文望遠鏡及觀測站,我國也是其中一員。這一次 「追星展望」演講主要描述台灣天文科學家的「追星過程」。他們如何在短短的15年內,從無到有,在夏威夷的火山上建立起我們的天文台。希望藉此以提供聽眾一個天文學家們的工作縮影,以及科學研究的歷程。<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7.htm
61011268 黃國華 交通大學奈米科技研究所所長 2007-12-16 奈米粒子,毒藥 ? 還是良藥 ? 日常生活中肉眼觸及的,都有奈米粒子。各大廠商也都打著奈米的口號想在這波錢潮中大撈一筆。但是,冠上奈米兩字就真的表示有其神奇的效用嗎?奈米粒子真能化腐朽為神奇,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為廠商帶來無限商機嗎?想對奈米這兩字有更加的瞭解,想知道奈米粒子對於人類究竟是良藥、還是毒藥?歡迎進入奈米粒子的微觀世界,在這裡你將會發現到平凡無奇的東西在奈米粒子技術下,尚存在著不為人知的繽紛世界。準備好你的放大鏡了嗎?請隨著國內奈米生物大師的腳步,共同朝著這未知的領域探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8.htm
61011269 李文雄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2007-12-15 基因體學、遺傳工程與能源 傳統的基因研究是在找出造成基因疾病的基因缺陷。李文雄院士做的是倒過來的基因研究:先把基因的染色體排好,然後作實驗以測定染色體演化後對基因特性的影響。但是基因的染色體排列組合有成千上萬,李院士運用數學方法(矩陣,Matrix)來處理這龐大的數據。這種新方法可以建立基因定性網絡,瞭解蛋白質之間的互動關係,以達到私人化的醫療手段。李院士表示,他的專業就是生物資訊學,即利用資訊學的工具和技術來研究生物學,這工具包括統計數學,電腦及軟件的設計。<br /> <br /> 李院士於2003年提出「分子時鐘」的研究方法,加速揭開人類基因的秘密,因而榮獲基因和演化領域的國際最高殊榮「巴仁獎」,成為國際巴仁基金會成立以來第三位於該領域獲獎者,更是華人第一位。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李文雄院士與大家一同來分享他的研究。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9.htm
61011270 吳俊傑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07-12-14 追風故事–探索綺麗的颱風異想世界 從2003年起,臺灣有一個由國科會(科技部前身)與中央氣象局共同支持的重點研究-追風計畫,每當颱風可能侵襲或影響臺灣周邊時,一組科學團隊成員便搭乘向漢翔公司租用的噴射機,裝載著最新的科學儀器,飛到颱風上方約13公里高空,釋放大氣偵測探空儀(學名為「投落送」)。這些投落送在張開的拖曳傘協助下,以每秒五公尺的速度緩緩降落,量測關鍵的大氣風場、溫度及濕度資料,並立即透過無線電訊號及衛星通訊系統,將資訊傳送到飛機上、中央氣象局及世界各國氣象單位之電腦系統中,以便進行即時的颱風分析及電腦模式預測。另外也透過此策略性觀測,探索颱風的動力與可預報度理論。這項具挑戰性且由台灣科學家所主導完成的先驅研究成果受到國際矚目,並已在國際學術及預報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br /> <br /> 到底什麼是追風計畫?要怎麼追颱風?為什麼要追風?這個聽起來像是個追求刺激探險活動的計畫背後,擔負的其實是很重要的科學使命。追風的意義何在?追風的成果與展望如何?追風團隊的內心深處在思考些什麼?其幕後有什麼精彩花絮?我們將透過此演講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追風研究故事的點滴心得。<br /> <br /> 吳俊傑教授指出,在整個亞洲地區,臺灣的追風計畫不但廣受其他國家注目,日本也已經決定在後年跟進﹔吳俊傑說:『那日本已經決定,由於我們的成功,他們要在2008年跟進。會非常棒的是,將來除了我們在追風外,日本也在追風﹔甚至一個颱風在靠近臺灣的時候,由臺灣去追,等到颱風往上移的時候,就由日本去追,那個資料會更連續。』<br /> <br /> 吳俊傑還指出,美國財力雄厚,可以針對大西洋所有的熱帶氣旋進行觀測﹔而臺灣只是一個研究計畫,經費有限,一年只能飛7到8次。如果日本跟進,所獲得的觀測資料,對國際颱風觀測,會有更大的影響。展望未來,吳俊傑表示,希望能夠有機會說服政府,使用更好的飛機飛到颱風裡﹔如果可以順利執行的話,臺灣追風計畫的科學成就會更上一層樓﹔吳俊傑說:『以後人家要知道颱風的中心有多強,只有我們量得到,以我們的地理位置剛好可以去量。』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0.htm
61011271 賴明詔 成功大學校長 2007-12-09 禽流感及SARS會再來嗎? 病毒在大部份人們的印象中,似乎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它不僅會引起像感冒之類的疾病,甚至是SARS與禽流感都是病毒所造成的,但或許大家所不知道的是,病毒其實對於我們研究各種生物的生命現象有著極大的幫助。在本次的演講邀請有「冠狀病毒之父」美稱的國立成功大學賴明詔校長,他將為各位精闢的解說病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生命體,並且病毒是如何引發人們與其他生物的許多疾病,對於這些疾病人們又有何因應之道。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1.htm
61011272 周昌弘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兼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2007-12-08 芒草生態及生質能源潛力之研究 近年來,先進的科學大國對種源、基因及物種多樣性的研究與保存不遺餘力,其目的就是要使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能存活下來,以進一步提供人類的福祉。生物的多樣化也提供生命及自然界複雜的交互作用:譬如,相生、相剋、競爭、共生、寄生及附生等。越複雜的交互作用,使生態系更趨穩定,人類依賴此穩定的生態系才得永續。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就是為保障「生物多樣性」所必要的措施。因此,在人類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必須重視及落實「生物多樣性」的觀念。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周昌弘院士與大家分享「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兩大議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2.htm
61011273 郭博昭 陽明大學腦科研究所教授 2007-12-07 追夢計畫–談資訊工程在睡眠醫學的應用 生理醫學與資訊工程原本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生理醫學所專注的是心跳、血壓、呼吸等各類的生理訊號與其蘊含的意義,而資訊工程所擅長的是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輸出等技術。傳統上生理訊號都是藉由研究人員的眼跟手進行分析與判讀,由於各類電腦軟硬體的持續普及,今日之生理訊號分析已完全數位化,並藉由資訊工程提供之技術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又能夠持續不斷導入新的演算法,而這些演算方法又緣自於新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生理醫學與資訊工程於是成為緊密的盟友,共同提供給吾人更細緻而正確的身體資訊。<br /> <br /> 睡眠研究是一種集各種生理訊號大成之整合型研究。郭博昭教授與實驗團隊從2000年投入睡眠研究,從開發測量儀器的過程、開發分析軟體與演算法到各種實驗數據結果,將在本次演講中與大家分享。睡眠醫學是臨床醫學之重大挑戰,藉由不斷增長之硬體與軟體技術,對睡眠的了解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對於奧妙的人體功能,也因醫學資訊的進展而更加的理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3.htm
61011274 陳佩燁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1-11-11 狂牛危機–你在怕什麼 狂牛症是一種因錯誤摺疊的普立昂蛋白而引起的神經退化症,這類疾病出現在好幾種哺乳類動物身上,例如羊搔癢症,人類的庫賈氏症等,統稱為普利昂病。與其他神經退化症不同的,普利昂病屬傳染病,且不限於同種哺乳類動物而可跨種傳染。八零至九零年代在英國爆發的狂牛症,目前認為是牛先被羊搔癢症感染,再因肉骨飼料的廣泛使用而在牛群中大規模流行,但造成人心惶惶的原因,是狂牛症開始跨物種傳染到貓和人。英國政府全面撲殺了超過三十個月大及高傳染群病源區之牛隻約五百萬頭,狂牛危機才終於告一段落。只有瞭解這個疾病,我們才不會有無謂的恐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4.htm
61011275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院長 2007-09-01 能源的使用與臺灣社會的發展 我們擁有的是一個資源與能源、陸地、海洋與大氣都有限的地球,我們面對的是充滿巨大困難與挑戰的世界。困難與挑戰,正是無限生機與希望的所在。我們所需要的,是大刀闊斧的從事各種改革與努力,以及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認真的面對人類必須共同解決的重大課題。溫室效應持續擴大,就是因為人類製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靠森林、珊瑚礁自然機制,已無法全數消除,所以大氣中溫室氣體才會一直增加,地球氣候跟著改變。本講座第一場演講邀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主講,他的精闢演講將能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省思和行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5.htm
61011276 林茂文 臺灣中油公司副總經理 2007-09-22 淺談石油事業 21世紀人類紛爭的開端為石油,石油雖然是一種資源,但卻被人用來當作報復的武器,它成為左右世界各國制定能源策略的指標。專家預測2030年石油的需求量將是目前的兩倍,確保石油穩定供應,已成為各國當前重要的課題。另一方面,不斷上升的石油需求量,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亦需積極面對這種後果。石油工業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它可能是唯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命脈,它對於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油價一旦出現波動,勢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各行各業和我們每一個人,如何以更好的解決方法,及研發創新來因應屆臨的挑戰。本次講座邀請台灣中油副總經理林茂文先生主講,透過他的專業來讓我們認識「石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6.htm
61011277 吳世章 益通光能公司董事長 2007-09-29 環保與綠色能源產業 吳世章先生因環保理念介入電動機車研發,又成立益通光能,從事綠色科技太陽能電池研發。益通光能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達17%,超出業界標準的15%,2004年,港商里昂證券將全球200家太陽能廠商進行一項投資價值的「超級比一比」,益通是台灣唯一入榜的太陽能電池廠。皇天不負苦心人,吳先生也沒料到當年苦撐的投資,如今竟大放異彩。有感於環境保護之重要,吳先生將「綠色動力之研發與推廣」作為個人之志業與集團之宗旨。本次講座邀請吳世章先生與大家分享他的綠色企業成功經驗。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7.htm
61011278 蕭介夫 中興大學校長 2007-10-20 永續生物能源大未來 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能源不僅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更是維繫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的重要支柱。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依賴化石能源,隨著世界石油需求量大增而蘊藏量急劇降低,能源危機的問題愈來愈嚴峻,發展可永續利用之再生能源將是確保人類可以永續生存的唯一的道路。目前亟需解決的是以現代化生物技術生產最佳的生質物,並發展高效率的能源轉換平台,研發最佳生質物、結合新生物催化技術進行高效率無污染的方式進行工業化量產生質能;未來我們將有自主、乾淨、安全且生生不息的生物能源。本次講座邀請中興大學蕭介夫校長與大家分享未來能源展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8.htm
61011279 林俊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 2007-11-24 打造綠色油田–生質能源之開發 我們一般利用來當作能源的就是石油,石油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總會有耗盡的一天。但若利用生物所產生的物質,來當作能源,即能不虞匱乏。農業是生生不息的,當石油沒有了,就是農業發展的時候。「生質能源」的研發,主要由農試所農藝組負責,今年度已經有初步的成果。現在每公升的生質物柴油要 40 幾元,價格雖然偏高,但生質柴油,可以和一般的柴油混合使用,使用時車子也不會產生黑煙,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且都是香味。使用這樣的能源,不僅環保,也不會有能源耗盡的問題。本次講座邀請農委會農試所林俊義所長主講,深入淺出闡述他「打造綠色油田─生質能源之開發」的願景,歡迎一同來聆聽他精闢的演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9.htm
61011280 許瑞榮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7-10-26 上窮碧落追閃電–從太空觀測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 高空大氣中的短暫發光現象包括有:由雲層對地面閃電所引發的紅色精靈(sprite)與淘氣精靈(elve),以及從雲層頂端向上放電的藍色噴流(blue jet)與巨大噴流(gigantic jet)。自從1989年發現紅色精靈之後,科學家也在1994年與1995年分別發現了藍色噴流與淘氣精靈。<br /> <br /> 1998年,臺灣也開始了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的研究。那是由當時的成大理學院院長(也就是現今的中央大學校長)李羅權院士主導,在成大物理系組一個「紅色精靈團隊」執行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的科學計畫「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太空中長期觀測「紅色精靈」的計畫,其主要目的是探討這些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的全球分布情形、動態演歷,及對地球環境的影響。<br /> <br /> 2004年5月20日福衛二號成功發射升空後,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正式進入衛星觀測階段,截自2007年6月底為止,已記錄了一千多筆紅色精靈、五千多個淘氣精靈事件、以及數百例的藍色噴流和十幾例的巨大噴流事件。<br /> <br /> 許瑞榮教授在這個演講中將對「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這個計畫的緣起、現況、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作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0.htm
61011281 宋開泰 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2007-10-19 追酷計畫–談機器人與人之互動技術 近幾年來,智慧型機器人的研發受到廣泛重視,國內外各研究機構展開許多研發計畫,頗有未來新興產業之態勢。新一代以人為中心之機器人將具有服務及娛樂的功能,逐漸走入家庭與社會,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此種機器人一項主要之特色在於其能與人互動,一方面能偵測環境與人之狀態,能主動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要能與人自然互動,能讓人類容易使用。<br /> <br /> 在本演講中,首先將簡介機器人智慧型互動之研究現況,接著將介紹在實驗室研製之機器人透過影像聲音及雷射測距資訊之智慧型互動設計與測試結果。演講之主要內容將著重於機器人之智慧型互動系統設計,包括機器人運動、人臉偵測、影像互動追蹤及整合聲源辨識之導航控制等自主式行為。演講中將搭配以Video展示實驗結果,並探討待解決之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1.htm
61011282 鄭榮和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2007-10-12 追日計畫–文明的危機與夢想無限 人類文明正面臨巨大的挑戰-遠比過去任何時代或文明面臨的挑戰更為艱鉅。除非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不依賴化石燃料而活著,否則我們所知道的現代文明將會在這個世紀的某個時候結束。人類毫無節制地燃燒化石燃料所可能帶來的可怕後果: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但是還有另一個更為立即且嚴重,而大多數人仍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油荒時代即將來臨」!二十世紀所有的奇蹟,無一不是取自豐富且低廉的石化能源。日常生活當中,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的活動都離開不了能源。令人擔心的是,大多數鎮日汲汲營生的地球居民,對此窘境所知甚少。<br /> <br /> 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台灣大學機械系FORMOSUN團隊從2000年起積極投入替代能源之研發,希望藉著腳踏實地的精神,理論與實務兼顧地為能源短缺與潔淨能源的議題而貢獻心力並形塑未來。這個演講除了談一群勇敢、有抱負熱情的學生們如何歷經五年多的披荊斬棘,在非常有限的資源下,從研究、設計、到實際製作,完成三部太陽能車,並分別在2003年與2005年前往澳洲參加世界太陽能挑戰賽,獲得不錯成績的故事之外,也淺談未來的研發方向。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2.htm
61011283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7-10-05 追龍任務–從地球科學追尋龍的起源 中國人似乎每個人都知道龍是什麼;可是,也可以說,中國人沒有一個人真知道龍是什麼。中國龍源于遠古史前,但經過數千年的神化和附會,它的起源久已失傳。龍,究竟是什麼?是如何起源的?近世有許多莫衷一是的理論,但是在今天這知識爆炸的年代,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對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以至對過去歷史的了解,諸多方面都遠遠超越了我們的前輩。我們在科學探討上,不再迷信過去的權威、囿於過去的定見。在這個追尋龍源的問題上,除了對中國歷史和華夏文明的了解體認外,希望基於地球自然環境的現代科學知識,提供一個新的試答。不論提出的假設與結論是什麼,是否經得起最後的驗證,龍與龍捲風的關聯性為何,都已是次要;重要的是在於提出新的思維、站在新的視角,廣蒐資料,分析、研判,得出推論、結論,並繼續深入。這是科學的進程,也是科學工作的挑戰和樂趣所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3.htm
61011284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院長 2007-06-08 該是覺醒的時候了!–談能源、環境,與人類的未來 台灣人耗費的能量,是生存所需的60倍,若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是循歐美國家20世紀老路,地球資源根本不夠用;現在大家都該致力節約能源,各國合力研發新能源,否則地球將自取滅亡!人類在100多萬年前誕生,在人類歷史中,食衣住行幾乎都靠太陽;過去依靠太陽的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時使用的能量或產生的廢棄物,對地球生態幾乎不造成影響,地球好像無窮大;但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帶來巨變,科學家把化學能和熱能轉為機械能,驅動機械、取代動物和人類的體力勞動,不但生產力增加,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也造成人口急遽增加。<br /> <br /> 工業革命帶來最根本的影響是,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愈來愈大,太陽給的不夠用,於是人類開始挖掘埋在地底幾億年留下來的化石燃料,生活就脫離了大自然和陽光,太陽變成討厭的東西。不論要解決能源或其他問題,都要學會從全人類的角度思考與行動,因為當今問題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但人類現在還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在經濟競爭,所以「全球化只走了一半」,經濟、汙染走很快,政治方面國與國的界線還是很明顯,只是「半全球化」的世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4.htm
61011285 劉小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7-06-01 何處是兒家?–談環境變遷與動物的生存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物種滅絕,但動物會動,為什麼還是會受到威脅?人類可以做什麼,來減緩環境惡化?動物為在不同環境謀生,特化出特殊的身體結構、生理、行為,提高在特定環境的效率;但有利就有弊,因為會減少對環境適應的彈性,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適合的條件、食物。換句話說,動物生存有很多條件、限制,絕不是「動物會動,所以換個地方就可以存活」。<br /> <br /> 全球暖化會對動物生存造成怎樣影響?英國學者發現,全球溫度升高1℃,會使許多樹木提早5到7天發葉芽,青蛙產卵時間提早2到3周,這樣改變生殖條件,可能影響生殖成功率,也會影響生態系其他物種。物種分布也會向南、北極或高海拔地區移動,原本只在菲律賓、東南亞活動的熱帶蝴蝶,也被發現在台灣出現、甚至定居。台灣的物種因此重新洗牌,高海拔物種可能因寒冷區減少而滅絕,低海拔地區也可能因海平面上升、平地面積減少,而使人與生物搶地更嚴重。節約能源要從生活做起,台灣家庭生活和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40%,這是民眾可以減少的,另外也應儘量利用本地產品,減少運輸。資源回收也很重要,很多材料回收所節省的能源,遠超過焚化所產生的能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5.htm
61011286 郭城孟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2007-05-25 臺灣的前世今生–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台灣本島大約是在200萬到400萬年前,才因造山運動抬升到海面上,但台灣高山上的針葉林,卻是2億年前就出現的古老植物,還有一大堆特有種,為什麼會這樣?台灣是「詭異之島」,因為高山上有2億年前北方大陸塊的針葉林,低海拔地區卻有南方大陸塊的闊葉裸子植物如羅漢松;照理說台灣很年輕,只有2百萬到4百萬歲,不應該有古老的生物,理論上不應有針葉林,但台灣卻有。台灣有三個特性,第一是「又老又年輕」,就是地質年輕,卻蘊含豐富的古老物種;第二是「又多又少」,瞬間暴雨可以一天下完非洲東部草原一整年的雨量,但因地形陡峭,可利用水很少;第三是「又大又小」,就是面積雖小,「單位面積生物種數」卻在世界名列前茅。所以台灣是很多「兩種極端」同時出現的島嶼。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6.htm
61011287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7-05-18 打造新的諾亞方舟–為熱帶植物建個庇護所 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但現在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卻以每年10個台灣的面積快速消失;人類使物種滅絕,當然也應負起保存物種的責任。全國首座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目前已網羅四千六百個國內外熱帶植物物種,目標十年內活體保存一萬五千種,廿年後有三萬多種植物在園內生長,成為全世界主要植物保種中心之一。與一般兼負遊憩功能的植物園不同,這也是全球首座專門以熱帶植物為對象的保種研究基地。至本世紀末,全球卅萬種熱帶植物將有三分之二遭到滅絕,植物喪失多樣性。熱帶植物不像溫帶植物可用乾燥或脫水保存,最好在原棲地保種,但因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異地保種」是目前可行方式。這艘植物界的「諾亞方舟」,讓台泥辜家和李家維教授,都圓了多年的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7.htm
61011288 戴昌鳳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07-05-11 何去何從?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 海洋是生命之母,但人為破壞、氣候變遷,已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威脅;到底海洋生物的未來如何?人類可以做些什麼,來和海洋生物和諧共存?地球能適合生物生存,是因為有海洋調節氣候;所以海洋性氣候城市不論日溫、年溫,變化都比較小,最適合人類居住。二氧化碳看不到、摸不到,但它的增加卻影響全球。生物演化能否適應環境變遷,而所謂「適應」的意思是,耐溫的留下來、不耐溫的死掉,所以下一代基因庫已改變。珊瑚礁被稱為「海裡的熱帶雨林」,海溫升高會造成珊瑚白化、死亡,因為珊瑚的大部分能量來自共生藻,暖化會使共生藻離開;人類已知珊瑚白化與聖嬰現象海溫升高有關,1998年的強烈聖嬰現象,造成全世界很多海域的珊瑚白化。若人類努力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100年全球海溫將升高1.1到2.9℃,若繼續排放,將升高2.4到6.4℃;若暖化繼續,墾丁的珊瑚在2050年就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8.htm
61011289 許晃雄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07-05-04 與氣候一起飆舞–熱情探戈?還是狂亂獨舞? 近一百多年來,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但全球暖化真的是因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嗎?抑或只是自然循環的結果?人類真的需要花大錢、抑止經濟成長,來預防「可能」的災害嗎?近年各地氣候異常,這些真的都是全球暖化惹的禍嗎?事實上,科學界對這些氣候異變的了解,仍存在許多問號。無論真正原因為何,工業革命後全球氣溫上升很快是事實,而且愈後期上升愈快。全球暖化真的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嗎?科學家用電腦模擬過去100多年的氣溫變化,發現若不加入人為因素,過去30年氣溫不會劇烈上升,這代表全球暖化「極可能」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br /> <br /> 人類到底該不該對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採取預警行動?人為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與衝擊,已不是科學、環境問題,而是政治、法律、經濟、價值觀的問題,是牽涉到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問題;全球暖化就像人類的中年危機,不見得是壞事,也可能是轉機。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開發替代能源,荷蘭人更積極研發「在水上生活」的技術,環境議題以前是成本、浪費,現在變成可以賺錢的商機;台灣的應對方式,應該從個人教育、研究、政策著手,其中政策最有效,卻也最難做,但一定要知道,控制氣候變遷的投資,將小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9.htm
61011290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暨物理學系教授 2007-04-27 槍林彈雨中的地球–談天體撞擊的危機 月球上滿布隕石坑,地球比月球更大、重力更強、理應吸引更多隕石撞擊的地球,為何反而沒有太多隕石坑?會不會哪一天掉一顆巨大隕石下來,毀滅全人類?人類有無對策?<br /> <br /> 太空中的雲氣包括氣體與灰塵,雲氣收縮時,中央溫度升高,點燃核反應,靠這種核反應撐住向內收縮的萬有引力,就形成「穩定」的太陽。一開始所有星雲、星塵都繞著太陽轉,但是木星形成後,它附近的小行星就「不知該聽誰的」,於是有些被拋出去,多半都回不來,只有少數會被太陽的萬有引力抓回來,就形成了彗星。那些不成形的材料,充滿太空中,使地球面對「槍林彈雨」,最好的證據,就是月球表面滿布的隕石坑。<br /> <br /> 太陽系中小行星數量一共有多少個?平均每晚有上億個天體掉進地球大氣;直徑50公尺的小行星平均每100年會撞擊一次,這種大小已足以毀掉臺灣;約2,000個直徑超過1公里的天體,與地球軌道交錯,一旦天體撞地球,全球人口可能會死掉1/4。人類該如何應付?發現威脅時,又該怎麼解厄?<br /> <br /> 本次講座由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主講「槍林彈雨中的地球:談天體撞擊中的危機」將為您解答天體的危機問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0.htm
61011291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2007-04-20 誰幹掉了臺灣的古象與犀牛?古代獵人?還是「古全球變遷」? 過去百萬年有超過一半時間水面比現在下降70公尺,使「台灣陸橋」露出海面,動物可自由來往兩岸。在臺灣曾經發掘出臺灣猛獁象和早坂中國犀的化石,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當年怎樣渡海來到臺灣?又為何後來會滅絕?研究人員1971年在臺南左鎮首度發現犀牛化石,左鎮後來又陸續發掘出劍齒象、臺灣猛獁象、梅花鹿、臺灣四不像鹿、野豬、虎等化石。封神榜中姜子牙騎的「四不像」確實存在,是頭像鹿、尾巴像驢、蹄像牛、背像駱駝的「駝鹿」,不過漢朝以後野外就沒有了。澎湖漁民拖網捕魚時,也常撈到大型化石,包括古菱齒象、鹿、麂、四不像、水牛、野豬、棕熊、鬣狗、虎、貉、鯨及晚期智人等,估計距今約兩萬到三萬年物種。這些動物如何從亞洲大陸跨海而來?本次講座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魏國彥主講「誰幹掉了臺灣的古象與犀牛?獵人?還是古全球變遷?」將為您解開謎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1.htm
61011292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6-03-17 教養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逼孩子補習、學才藝、熬夜念書,對孩子好嗎?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孩子學習一定要「主動學習」才有用,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因此「該睡就要睡」。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若不睡覺,頭懸梁、錐刺股都沒用,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br /> <br /> 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廣泛閱讀,「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孩子聽別人講話,就會跟著講,但沒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男女天生就不一樣,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本次演講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從專業的角度告訴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2.htm
61011293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2010-09-26 瀕危的生物界–全球拯救行動 近50年來,全球的人口數增加了一倍,卻也加速消耗了生物界的資源,動、植物開始產生了「失衡」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植物的滅絕、動物的滅亡,最後人類也是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所以現在我們正面臨著重大的考驗!今天,我們就請李家維教授來跟我們談談如何及時的拯救生物界?並如何拯救自己?<br /> <br /> 本場演講由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教授為您帶來精彩內容,包含近來各界關切的環境變遷問題、地球的動盪、探索已久的生命奧妙、生物技術用在新能源的開發、科技與醫學的結合、老年照護的橘色科技、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昆蟲研究及行動科學實驗室等主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3.htm
61011294 許政賢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 助理教授 2010-03-07 理性的詩篇–科學家的人文故事 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現或發明背後,常常有一個耐人尋味又有趣的故事,例如阿基米德在浴缸發現浮力原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重力實驗;牛頓因為掉落的蘋果發現重力;富蘭克林的風箏與閃電;瓦特因為壺蓋的啟示發明蒸汽機,開啟人類的現代文明。古今中外還有多少科技與人文的聯動關係,還有多少科學家饒富興味的人文故事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4.htm
61011295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8-11-23 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 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強調人類與動物的差別在於道德修養。而從生理解剖來看,人類的腦部構造跟其他哺乳動物還真的沒有甚麼太大的不同。腦除了掌控基本生理功能之外,現在的科學家們發現腦也主司溝通、思考等功能。有趣的是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從基本生理功能的控管,擴展到各種更複雜的思考能力呢?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是因為腦功能有所差異的關係嗎?本次講座邀請在科普書籍翻譯、人類學等領域極具盛名的中央研究院王道還助理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5.htm
61011296 連金發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2008-02-24 語言本能的魅力:知難言易–從「不錯吃」談起 老闆,今天的麵吃起來「不錯吃」。媽,明天我想吃雞腿「便當」。哇,你真是這方面的「達人」。「不錯吃」、「便當」、「達人」…等這些一般人日常生活常掛在嘴邊的話,說起來容易,聽起來也不難,但你真正瞭解其背後代表的意思與道理嗎?語言,其實與其他自然現象相同,都是有其背後的道理的。一般人往往只會說,但真正瞭解其背後的道理與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少之又少。有些話我們只會講,但卻無法跟別人解釋其內含的意思。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連金發教授主講,怕講出來的話對方聽不懂嗎?怕說錯話搞砸重要事情嗎?歡迎一同來體驗這一趟語言的知性之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6.htm
61011297 蘇以文 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2007-11-11 『解剖』語言–談隱喻與思維 人的一生將不斷地學習、嘗試、使用、欣賞語言。早在嬰兒呱呱落地時,就被教導著叫「媽媽」…『語言』、幼稚園學習注音ㄅㄆㄇ…『語言』、小學閱讀文章學習句法…『語言』、中學解剖並欣賞文章…『語言』,再接下來的日子裡,您將永遠永遠的依賴著它。或許人與人的溝通、表達、傳遞就是靠『語言』。但是語言真是如此可靠嗎?那麼蜚中蜚語是從哪來?一句語有幾種含意、隱喻?是否常有意在言外呢?或是有意無意的傷害到別人?語言學將以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解剖並解讀文學,這將會是您前所未見的觀點。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7.htm
61011298 廖思善 中興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7-09-30 豹紋與碎形 自然界有很多漂亮的圖案,彎彎曲曲的海岸線,天上變化無形的雲朵,動物身上漂亮的斑紋。但是彎彎曲曲的海岸線真的就沒有規則可循嗎?雲朵的變化真的是無常的嗎?想知道斑馬的和瓢蟲的斑點背後的數學意義嗎?這些看似沒有規則的形狀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歡迎進入碎形的天地,在這看似無形但是有形的世界中尋找出自然的規則,在沒有規則的圖形和現象中找尋規則。也可以藉由碎形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圖案和音樂,讓我們經由國內碎形大師的帶領下進入碎形的世界,了解碎形維度的應用吧!您將會對週遭的環境會有更深的體會和了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8.htm
61011299 魏耀揮 馬偕醫學院校長 2009-11-20 生物時鐘能夠走慢一點嗎?–探究老化的本質 老化是動物或人體逐漸喪失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容易罹患疾病,而終至死亡的過程。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不斷探究老化的原因及抗衰老的祕訣。這些理論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成基因決定論和錯誤累積論;屬前者的假說倡言老化是生物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派學者認為,老化是一個命定及不可逆轉的過程,而控制這個過程的訊息或基因在生命誕生之時就已載明在每一個體的DNA中了。另一派支持錯誤累積論的學者主張生物體在老化過程中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他們倡言老化是生物體內的生化分子損傷不斷累積的結果。這一派學者認為生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體細胞不斷累積內源性和外源性破壞因子對組織器官的傷害;當組織細胞內的損傷累積至一定程度並嚴重影響維持其生命的各種基本功能時,組織器官衰竭導致個體的死亡。<br /> <br /> 有學者指出21世紀最嚴重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全球暖化」,另一個就是「人口老化」,老化是人體逐漸喪失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易罹患疾病,終至死亡的過程;而老化和人體細胞中的粒線體又存有奧妙關係,從粒線體就能探究老化的本質。<br /> <br /> <b>粒線體=人體細胞發電機</b><br /> <br /> 「粒線體等於是人體細胞的發電機!」研究粒線體長達32年的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說,粒線體就像細胞的能量工廠,過去10餘年來的研究發現粒線體在老化過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就像個「生物時鐘」,如果轉得太快,造成細胞氧化損傷、組織器官功能失常,會加速老化及一些退化性疾病的到來。<br /> <br /> 魏耀揮表示,動物的壽命跟體內細胞的代謝速率有很密切關係,代謝速率與老化呈相反的關係。「粒線體是哺乳類動物細胞的能量代謝中樞」,細胞代謝任何養分都有它一定的邏輯與細膩的調控,如代謝得太快就好像車子開太快,經常加到最高速限,車子很快就會報銷。<br /> <br /> 魏耀揮補充,粒線體不只合成ATP也是細胞製造活性氧分子的主要場所。他形容,ATP就有如「能量貨幣」,提供細胞執行各種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但活性氧分子卻會攻擊粒線體DNA、脂質及蛋白質,比較生物學研究也發現,細胞粒線體產生過氧化氫的速率與動物壽命的長短呈負相關。<br /> <br /> 近幾年來的研究也發現,老化組織細胞中的部份粒線體有功能缺陷,這種粒線體不但ATP合成的效率低落,也製造過多的氧自由基,會造成組織細胞氧化損傷、機能衰退,人因此逐漸「老化」。魏耀揮說,人體的粒線體少則一兩個,多則1000多個,「經常運動的人,其肌肉組織細胞含有較多粒線體」。<br /> <br /> <b>小孩健康壽命 媽媽貢獻大</b><br /> <br /> 魏耀揮指出,粒線體裡面也有DNA,是圓形、裸露的(沒有蛋白質保護),很容易遭受氧自由基的攻擊,如果有一點差錯,就會產生不良後果。又因粒線體由母系遺傳,媽媽對小孩的健康及壽命長短之貢獻比爸爸還大,粒線體DNA的品質和數量會影響細胞產生ATP的效率,也間接影響其產生活性氧分子的速率。<br /> <br /> 他說,若自由基沒有被有效清除,一天一天累積,就好像車子老了,即使踩著油門,也跑不快、廢氣一堆,老化遭受損傷的粒線體,也不可避免隨著歲月累積,留下老化的痕跡,如果能好好維護,粒線體也能保持「光鮮亮麗」。<br /> <br /> 此外,人類老化組織常發現許多粒線體DNA斷損及點突變,尤其在心、肝、肺、腦和骨骼肌肉都有此現象。年紀越大的人,粒線體DNA斷損及突變的比率愈高,甚至連呼吸功能,也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顯著下降,這也是為什麼老了以後,運動不宜太激烈;老年人不能跑百米,肌肉爆發力也沒有了。<br /> <br /> 魏耀揮也舉陽明大學的動物實驗為例,例如,基因剔除鼠缺少Cisd2 基因時,小鼠出生兩周就出現粒線體缺陷,4到8周出現早衰,包括神經肌肉退化、視茫茫、髮蒼蒼、骨質疏鬆及皮膚鬆弛,這比正常野生鼠突然老了兩倍。<br /> <br /> <b>粒線體開始鬆散 老化之始</b><br /> <br /> 他指出,不管是粒線體DNA突變鼠提早老化,或是突變鼠產生毛髮脫落、脊柱彎曲等現象,都與人類老化的觀察類似。值得一提的是,公鼠比雌鼠更早老化死亡,推測這與雌性激素的濃度也許有關。<br /> <br /> 因此,老從哪裡開始?當粒線體結構開始鬆散、異常,也就是增加細胞的凋亡,肌肉細胞開始病變、骨質疏鬆等現象產生,這就是「老化」的開始。<br /> <br /> 魏耀揮分析,粒線體扮演啟動細胞能量的重要角色,但它不是忠心的僕人,隨著氧化損傷,它也會像個不定時炸彈,不但沒做好工作,反讓細胞凋亡,「就像個傳統八卦,有陰陽兩面,正面產生好的ATP,負面產生自由基,正常生理狀況下必須保持平衡。」<br /> <br /> 但抗老最好的秘訣是什麼?魏耀揮說,長期的研究證實,「節食可以延長壽命」,降低食物攝取量至平常的60-70%,可延長哺乳類動物大約35%的壽命,這也是為何長期鼓勵民眾「吃七分飽」的原因。<br /> <br /> 此外,很多病都跟粒線體異常有關,魏耀揮建議,生活上不要體力衝得太猛或心理壓力太大,「學會調適心情」,晚上就該好好休息,「愛惜身體一定要有恆心」。<br /> <br /> 【2009-11-23/聯合報/D2版/展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9.htm
61011300 Guido Tonelli 義大利Pisa大學教授/CMS 實驗 2010 ~ 2011 發言人 2012-12-17 發現希格斯粒子:在大強子對撞機回溯宇宙的起源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一個正在日内瓦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運行中的巨大科學儀器。這個粒子加速器的目的是爲了尋找當代幾個最重要物理問題的答案:質量之源、宇宙中星系­藉以凝結的黑暗物質(Dark matter)的特性、基本作用力的統一等。解答這些問題可能讓我們對物質及宇宙起源透視的更深。我們將介紹LHC探索之旅的現況,特別是最近發現的希格斯粒子。<br /> <br /> 希格斯粒子是一個不穩定的粒子,僅存活極短的一段時間,但它在粒子物理並宇宙的形成扮演重要角色。這個粒子可以看作一個充斥全宇宙每個角落的一個無形的「場」的體現,賦予­每一種基本粒子一個特定的質量。因著這個機制,宇宙從早期的渾沌,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開始互相吸引,叢聚成原子、氣體、銀河、行星,以及人類。<br /> <br /> 我們將介紹導致這一歷史性發現的主要過程,並簡要探討這個發現對更深入認識自然的可能啓示。<br /> <br /> <b>誌謝:<span style="color: #696969">本場演講感謝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授權轉載</span></b><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0.htm
61011301 Guido Tonelli professor of Gener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CERN Visiting Scientist 2012-12-17 CERN's discovery of the Higgs Boson: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 is a gigantic scientific instrument currently in operation at CERN (Geneva). It is a particle accelerator designed to look for a solution to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pen questions of modern physics: the origin of mass, the nature of dark matter that keeps together galaxies in the universe, the issue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 The answer to some of these questions could change in depth our current vision of matter and of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studies at LHC will be presented with a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the Higgs boson.<br /> <br /> The Higgs boson is an unstable particle, living for only the tiniest fraction of a second but it plays a major role in particle physics and in shaping the cosmos. The particle can be seen as a manifestation of an invisible field that fills every corner of our universe assigning a distinctive mass to each elementary particle.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mechanism, the chaotic ingredients of the early universe, at a certain moment, started eventually to attract one another and clump into atoms, gas, galaxies, planets and people.<br /> <br /> We'll present the major steps that led to this historical discovery and discuss briefly it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ature.<br /> <br /> <b>Acknowledgement</b><br /> <br /> For the lecture being shared on this site, we owe gratitudes for permission given by the 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CAS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0.htm
61011302 張首晟 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2-09-03 從沙粒看世界 本演講透過簡單的數量與單位分析讓聽眾了解複雜的世界形成機制。利用少數幾個自然界­的基本常數,可輕鬆的估計出宇宙尺寸與宇宙存在時間,原子的尺寸,聖母峰的高度,水黽­的大小與海嘯的速度。也藉由這些例證,探討基本科學原理和宇宙真理一致性的美與和諧。­進而甚至發現科學跟詩歌期時事追求同樣的自然和諧:科學利用簡單方程式描述複雜的世界­的成因,而詩歌則用簡單語言傳頌複雜的感情的組合。<br /> <br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by William Blake 】<br /> <br /> <b>誌謝:<span style="color: #696969">本場演講感謝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授權轉載</span></b>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1.htm
61011303 陳培菱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7-05-27 奈米仿生物質 太陽有多遠?生命起於何處?星體、生物甚至於奈米下的運動方式為何?基礎科學的本質似乎距離現實相當遙遠,源自對宇宙的好奇,當初看似遙遠的太空科技今日卻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應用科學。解決微弱訊號的通訊技術,造就行動通訊生活;資料運算促進個人電腦發展;面臨的能源難題更為燃料電池技術先驅。不同應用面開發的基礎科學轉為日常應用的過程,或許更值得密切注意。生物吸附黏著現象,歸因於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結構,類似壁虎的小小膠布竟能撐起一到兩百克的重量;蓮花效應衍生的人造奈米結構結合生物晶片,又將有何出乎意料的發展;奈米世界中細胞般的微型檢測機器人能否實現?從渴望飛翔到如今人類能走出地球,進入太空,學習自然並創造自然達不到的境界,方為仿生學的最大意義。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培菱副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同來體驗這奇妙的科學之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2.htm
61011304 方力行 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所)教授/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2007-05-13 臺灣海洋環境與生物的多樣性及變遷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億萬年來,海洋就像母親般孕育出無數的生命,臺灣四面環海造就了豐富的海洋資源,珊瑚、漁業等,這些都是臺灣引以為傲的資源。但曾幾何時,因人們的自私與破壞,海水不再蔚藍,珊瑚不再美麗,生態系統失衡,臺灣引以為傲的海洋逐漸淪為被利用工具!海洋不單單只是個生命體,更是個藝術品,她呈現了生命的美麗與高超本領,但在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今天,海洋正一點一點的失去原本屬於她的美麗。<br /> <br /> 海洋保育工作要有更積極的作為,也要有更準確的科學方向,找出更新的取代、解決的方法,才能給臺灣以及後代子孫留下一個更好的海洋環境。本次講座邀請曾經擔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現為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的方力行教授主講,帶領我們認識台灣海洋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變化,一同關心我們我生活的環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3.htm
61011305 黃國俊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副執行長 2007-05-06 Web2.0與創新資訊應用 隨著網路科技的成熟,加上現代人對網路依賴性的提高,網路已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Web2.0」在網路上無疑已成為最熱門的新名詞,但實際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Web2.0」究竟是什麼呢?它代表的是一個新網路資訊?還是另一波網路泡沫化的趨勢呢?在全球資訊化的時代,所影響的層面是全方位的。在科技不斷提升下,到處都看得到資訊工具,而數位化的資訊,不僅能有效性的被傳遞,更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性及多樣化。「Web2.0」讓社群網路更能隨時隨地與對方分享自己在生活上的各種經驗,而數位資訊的方便性,正是「Web2.0」時代的需求。本次講座邀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黃國俊副執行長主講,歡迎您一同來認識「Web2.0」。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4.htm
61011306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2007-04-29 仿生減阻與推進 仿生科技是近幾年開始的研究新潮流,各種仿生的產品與機構已經漸漸被研發,但人類製造出的產品有時卻受限於機構與科技,無法與自然界的生物完全雷同。自然界生物有著各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海中的霸王-鯊魚,不僅靠表皮提高推進的效率,更能因此減低阻力,而鯨豚類,則又是用另一種方式去減低阻力;在空中飛翔的鳥禽,是如何去達到減阻及推進的效果?昆蟲又是如何利用其特殊構造,去取得較優良的操控性?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陳政宏副教授主講,他以有趣與實用的觀點,來切入這次演講題目,探討仿生減阻與推進的關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5.htm
61011307 劉佩玲 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2007-04-22 你所不知道的力學 談到『力學』,一般人都會去想到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若是讀過機械相關領域的人則會說機械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等。你可知道『力學』的涵蓋層面不單單只是上述所提到的那些?你可知道它對醫學界也有一定的貢獻?『力學』跟我們生活大小事都緊密的結合著、牽連著。馬達只有應用在一般大小的機械上嗎?體內所流動的血液,其血壓高低、流動方式及流動速度…等,是力學;一到夏秋時節就會出現的颱風,為什麼中心的颱風眼是無風的?是力學;出入的家門,其開與關,是力學;出門溜狗,用來拉住狗兒的項圈跟繩子,也是力學;就連你眨個眼,也都還是力學。<br /> <br />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劉佩玲所長主講,告訴我們究竟『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神通廣大,五花八門,無微不至?在我們生活上還有哪些是力學的應用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6.htm
61011308 林仁輝 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2007-04-08 奈米科學與工程運用之媒介–多尺度力學 您知道什麼叫混沌嗎?什麼又叫做碎形?您知道一度二度三度空間,那有沒有1.235维的空間呢?天空的雲、森林中的樹貌以及雪花的結構都是碎形!您知道把蒼蠅、螞蟻等小尺度昆蟲打昏從二樓丟下它是不會怎麼樣的,可是大尺度人類及動物從二樓掉下一樓就會受傷!人類習慣用自己熟悉的尺度來思考問題;化妝品廣告詞「再靠近我一點」,太靠近了看得一清二楚,我們看起來覺得光滑的桌面在螞蟻細菌的感覺是坑坑谷谷的;蒼蠅的複眼讓你不容易抓到它,你的動作在它看來是慢動作的格放;不同空間或是時間尺度有不同的法則來規範,然而不同的法則之間卻又具有那若隱若現的規律。<br /> <br /> 本次講座邀請同時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的林仁輝教授主講,從多尺度力學將為您解答這背後的若隱若現規律,讓您了解碎形幾何及碎形維數(或稱碎形維度)、奈米科技、微機電系統以及我們熟悉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哪些共通性及獨特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7.htm
61011309 張炎輝 成功大學材料工程學系教授 2007-03-11 微小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微機電系統 在這個凡事講求微小化、小就是美的時代裡,微機電系統迅速竄起,成為產業的當紅炸子雞,舉凡電、光、醫療、機械、物理、化學以及目前頗為熱門的『仿生技術』皆可看見微機電的身影。您對醫療器材觀念還停留在傳統技術上嗎?或是還在為大型機器該何去何從而煩惱呢?你可知道兒時玩的玩具機器人已不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大小嗎?我們生活其實充斥著許多微小世界的東西,只是您曾注意到它嗎?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張炎輝教授主講,透過張教授的介紹讓您更認識微小世界的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8.htm
61011310 王文竹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2013-02-24 能導電會發光的塑膠 本屆第七場演講(2013年02月24日)由淡江大學化學系王文竹教授介紹「能導電會發光的塑膠」。在過去經驗中,我們認為塑膠不會導電被用來當作絕緣體,包覆電纜內的銅線。由於ㄧ個美麗的錯誤,結果開啟了導電塑膠研究的大門,發現塑膠經過適當的改質後,可以製造成具有導電性。由於導電塑膠產品輕便又具柔軟性,在經過特殊的設計也可以讓導電塑膠發光,因此努力的研究不可或缺,但也要開放的心胸去細查每ㄧ種可能的變化,這該是科學進步的不二法門。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9.htm
61011311 梁雲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2013-03-13 教與學:學校教育的目標與重建《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一書是美國學者約翰‧古德拉教授著名代表作之一,內容係根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學校教育研究」計畫所得的資料,檢視與反思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現況與改進之路。古德拉認為當代對於學校的批評,缺乏重建學校所需的診斷,他認為期望改進學校之前,應先了解學校–學校的目標、教與學的實際、教師和學生。<br /> <br /> 該書在1985年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學會的傑出著作獎,以及Kappa Delta Pi的年度傑出著作獎;並於1999年獲選為「20世紀經典書籍」。2004年本書出版20週年紀念本,該書先前處理的議題,仍是當代教育反覆出現的重要主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20.htm
61011312 吳鄭重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2013-03-06 美國都市生活經驗的啟發《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br /> <br />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21.htm
總共 740 筆,顯示第 351 到第 4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