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演講廳收錄科技部補助演講錄影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61011163 黃永勝 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 2009-04-24 揭開膽固醇的多元面貌 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脂質,有和脂肪酸結合的酯型和各別分離的游離型兩種,合稱為總膽固醇。膽固醇在血管的強化和維持上擔任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是製造副腎皮質荷爾蒙及性荷爾蒙,消化酵素的膽汁酸之材料,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但是,如果太多,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等成人病,究竟膽固醇影響生理到什麼程度?如何了解並控制?本次講座邀請國立中興大學食科系黃永勝教授主講,透過黃教授深入淺出的分析並講解,讓大家一起擺脫膽固醇妹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2.htm
61011164 曾茂川 前淡江大學西班牙語系副教授 2012-10-17 虛構與真實:小說世界與智利社會映照 《合夥人》 本書為學西班牙語必讀文本,曾譯成英法德義捷克等16國文字,並多次拍成電視片、電影(包括琥碧戈柏主演的《大亨也瘋狂》)。<br /> <br /> 作者藉股市沸騰,書寫人性深層,諷刺崇洋媚外,凸顯當代小說詐騙的議題,股市成功的案例:用英美人姓名撐場,合組公司模式。主角胡亮年輕時充滿幻夢,寫過詩;現在做房地產,因生意清淡,常找人調頭寸,卻屢遭「問合夥人」為由拒絕。後來為婉拒投資邀約,也拿虛擬「合夥人」作擋箭牌。不意從此命運大轉:廁身股市,進場就贏。這個「影子」是他縱橫商場、成功發跡的貴人,但後來卻也成了揮之不去、一敗塗地的夢魘。本書對話鮮活,情節起伏,人物刻畫入木三分,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詼諧反諷,但褒貶之間亦不乏同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3.htm
61011165 黃生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名譽教授 2012-10-28 枷椗十誡–漂泊紅樹林 平靜的海面正以我們覺查不出的速度上升,一吋一吋地啃蝕大地,這種國土和資源的消失,實在是我們承受不起的災難。面對這樣的變局,您知道挺立在第一線的紅樹林會是甚麼命運?吐瓦魯、馬爾地夫,吉里巴斯這些有紅樹林的小島越來越小,接下來呢?台灣的紅樹林扮演甚麼角色?看著大河的入海口的上下唇—紅樹林,百結千纏,不知如何保育才好。紅樹林生產力強,我們也早就開發成河口養殖池,有甚麼不對呢?有那麼嚴重嗎?本屆演講第二場(2012年10月28日)由臺灣師範大學黃生名譽教授,告訴我們台灣紅樹林現在所面臨的危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4.htm
61011166 黃錦容 政治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2012-10-24 極致之美:日本傳統文化精神《「粹」的構造》 名著《「粹」的構造》是分析日本傳統文化現象 ─「粹」(iki)的經典佳作。哲學家九鬼周造受到海德格解釋學的啟發,嘗試用柏格森與胡塞爾、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的概念系統,以及用更鮮明、規格化的解讀方式,指出「粹」的意涵為「普遍化的語言精神」,與具體事實性的「民族特殊個性的存在」。<br /> <br /> 《「粹」的構造》的核心為戀愛論。九鬼以江戶末期深川地區的藝妓的特質為基礎,橫跨歌舞伎、清元、浮世繪、文樣等各藝術層面,勾勒出「粹」的理想。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5.htm
61011167 范光龍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10-10-15 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暖化的效應,而近百年來全球暖化主要是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大氣暖化使海水因溫度上升而膨脹,再加上陸地上的冰川融解後流入海洋而造成海平面上升。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太多的話,等於加強了溫室效應,就會造成地表溫度的上升,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過去30 年間,大氣中 CO<sub>2</sub> 含量大約增加 10%,而造成 CO<sub>2</sub> 含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為化石燃料如汽油、煤等的使用量增加了,另一原因為砍伐森林。由於樹木行光合作用會消耗大氣中的 CO<sub>2</sub>,如果大氣中不斷加入新的 CO<sub>2</sub>,而人們砍掉會消耗 CO<sub>2</sub> 的樹林,CO<sub>2</sub> 的含量自然會增加。<br /> <br /> 海平面的升、降非常緩慢,但它的變化卻會使全世界的海岸線產生全面性的改變,大約 18,000 年前,也就是最近一次的冰河期,當時陸地上的冰雪相當多,海平面比現在低約 100 公尺,美國東岸的海岸線比現在往東大約延伸 200 公里。臺灣海峽北部的水深才 40 ~ 60 公尺,換句話說,18,000 年前,海峽北部都是陸地,中國大陸與臺灣以陸地相連,人類可以直接由中國大陸走到臺灣來,後來地表溫度漸升,冰雪融化後流入海洋,加上海水溫度上升使海水體積膨脹,促使海平面逐漸上升,到了大約 3,000 年前,海平面的高度才穩定了。最近由於人類的活動造成溫室效應,地表溫度有逐漸暖化的現象,上個冰河時期殘存下來在高緯度的冰川,也在逐漸融化中,其實現在全球到處都可發現冰川已因融化而有往後退縮的現象,海平面似乎又要開始上升了,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過去 10 年間,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 0.32 公分左右。由於全球大部份的城市都在海邊,沿海的人口也超過內陸,在下一世紀我們可能難逃人類破壞大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後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6.htm
61011168 羅時成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0-10-24 肝細胞與幹細胞 幹細胞是目前醫療的明日之星,它是我們最原始的細胞,可以用來修復我們身體上的某些損害。它的來源除了骨髓、以及現今熱門的臍帶血外,現在也可以從胎盤中分離出了。在臺灣,男性的疾病死亡率一直以肝癌占為第一位,肝病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棘手的疾病與問題,這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使用幹細胞來治療肝臟疾病呢?如果可以,那又如何將幹細胞運用於肝臟疾病的治療呢?長庚大學 羅時成教授利用線蟲等模式生物來探討肝炎病毒蛋白在細胞層次所扮演的角色,積極的投入肝炎的醫療研究。想知道肝細胞與幹細胞有著什麼樣的互助互輔的關係嗎?就由羅時成教授為您一一解答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7.htm
61011169 劉紹臣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2010-10-29 氣候暖化,節能減碳 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預測,因此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對極端天氣變化的預測相當保守。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於2009年在研究極端降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地球溫度每上升一度,台灣每年前10%的強降雨會增加約140%,而最低20%的小雨則會減少約70%。強降雨增加會增加水災、土石流發生的機率;小雨則是土壤水份的關鍵來源,台灣中、南部在冬、春季主要仰賴小雨。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中生命期很長,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影响將需數十年始能見效,因此必須迅速起動調適措施,才能應對今後數十年增多增強的水旱災。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8.htm
61011170 劉正千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2010-09-17 看見地球的吶喊–衛星遙測所揭露全球暖化的警訊 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於上帝所創造並託付管理的這個世界認識其實非常有限。無視於科學家們還不能完全瞭解並掌握這個複雜的「地球動態系統」的現實,人類幾近貪婪地大量使用石化燃料,追求生活的享受,不僅只是造成環境污染,更破壞了全球環境與氣候均衡。究竟這個系統會如何回應人類所加諸的負荷?上帝所創造的帄衡是否終會因人類的所作所為而傾覆破壞?<br /> <br /> 衛星遙測科技正是人類監控「地球動態系統」並探討這些問題的有利工具之一。筆者有幸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協助處理並推廣臺灣自主控制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遙測影像應用,也參與了幾項關於「地球動態系統」劇烈變化和異常現象的研究。<br /> <br /> 本演講首先藉由目前衛星遙測科技從太空中所蒐集的資訊,說明這個由上帝所創造美麗又奇妙的「地球動態系統」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性。再從人類對於石化燃料的有限認識與揮霍情形,討論「地球動態系統」所受到的影響與可能的反應。最後用三個實例來報導福衛二號遙測影像所揭露全球暖化的警訊。期能震聾發聵,幫助世人「看見」這些從地球所發出的吶喊,進而採取合一有效的行動,感恩惜福,共同愛護珍惜這個上帝為世人所創造,獨一無二的「地球」。<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79.htm
61011171 金恆鑣 珍古德教育與保育協會理事長 2012-11-02 以科學為基礎的實踐自然保育 自然保育是人類的新認識、新覺醒、新挑戰、新責任及新職掌。這一切都得建立在好的科學資訊上。自然保育基本上是生態學的應用。然而,只靠生態學的知識是不能達到自然保育之目的。自然科學知識只是基石,建立在基石的層級很多,形成一個保育系統,惟有建全的保育系統,才能達到期望的保育成果。這系統,從基礎往上建立,依次包括科學研究與應用,環境教育,國家政策,行政與立法等層級。<br /> <br /> 科學研究層級要採用尖端科技與發展生態資訊學系統。保育是關於人的行為,故需整合環境學、社會學、經濟學、資訊學與倫理學等等各領域的專業,始能提供有好的整合性科學資訊,做為保育上更完整的教育、決策、立法之依據。<br /> <br /> 當今的全球環境變遷(如全球暖化)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現象等是人類面臨的世紀大問題,我門必需以科學精神為基礎,著手解決,期望人類有一個可持續的未來。<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0.htm
61011172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2-11-04 悅閱交融的人生:影像中的自己! 本次演講邀請到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曾志朗院士,與我們相互交流「悅閱交融的人生:影像中的自己」。文明的高度是靠著一代又一代的創新智慧來提升的,台灣過去的教育,常讓孩子套公式解決問題,要是沒有公式就解決不了,而事情的發生沒有標準答案。藉著網路,台灣與世界各地產生連結,了解別人在他們的時空環境,如何解決生命的難題,走出困境,另造桃花源,會使我們擁有更強的生命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1.htm
61011173 於幼華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2008-04-12 能源、環境與永續地球 地球環境四十億年來唯賴太陽而存在,過去如此,未來想必亦難以真正獨立。至於依附於地球上的生命,如歷史短暫的人類—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社會,在相對更短的兩百五十餘年內,因大肆採用所謂「昨日的陽光」,卻已肇致地球環境上大氣組成的遽變,所謂的「氣候變遷」問題讓國際警覺:人類的末日大有逼近態勢,以致永續性課題成為現今全球憂慮所在及關切焦點。本次講座邀請臺灣大學環工所於幼華教授主講,當環境一再提出警訊,於教授要用另類思考,回歸傳統經濟學的論點,提醒政治核心保有永續經營的理念,這樣才能進一步重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2.htm
61011174 廖肇亨 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研究員 2012-10-31 中國三教關係研究之日本視野《佛教與儒教》 《佛教與儒教》以華嚴學、禪學、朱子學、陽明學為討論中心。以「本來性」與「現實性」作為分析的視角,就彼此之間思維錯綜複雜的關係條分縷析,不以成見軒輊彼此,對宋代以來的朱子學、陽明學、禪學皆能不以陳見入胸,且能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不妄為牽糅比附。自20世紀初期開始,儒家、佛家及道家間的關係一直是日本漢學界夙所關心的重要範疇,但對於宋明儒佛關係的研究,此書仍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本書不只是一部儒佛關係史,充滿了方法論的啟示,代表了20世紀日本中國學界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3.htm
61011175 莊坤良 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2012-11-07 心懷感激的被壓迫者《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是閱讀喬伊斯的入門之作。小說由十五個短篇故事彙集而成,分別記述都柏林人在童年、青年、成年時期及公眾生活的故事。喬伊斯描繪二十世紀初的都柏林人,沈浸在英國殖民昏暗的燈火裡,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面貌,甚至於在死亡將至的陰影裡,渾噩度日,麻痺不自覺。他的敘述,苦澀多於愉悅;他的書寫策略,尖酸諷喻,警世味道濃厚。<br /> <br /> 喬伊斯具有很高的文學才情,他的文字出入於悲劇和喜劇之間,擺盪在同情與嘲諷之際。他的書寫,有時候,帶著同情的介入;有時候,維持一種諷喻的疏離姿態。更多的時候,欲言又止。尤其是慣用「靈光乍現」的開放式結尾,引發讀者對劇情後續發展的揣測。<br /> <br /> 《都柏林人》採用寫實主義的敘述法,因此看似簡單,其實在文字表象下,有著相當分歧複雜的指涉意義。書中喬伊斯以文化病理學家的姿態,對都柏林人在心靈、社會、政治及文化上的「麻痺」現象,進行解剖、清理與診療。喬伊斯筆下的生命是一場困局,愛爾蘭的經驗提供我們一個自我觀照與省思的機會。透過批判性的閱讀《都柏林人》,可以引導我們在生命困局中增長智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4.htm
61011176 劉說安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2012-11-11 從目睹冰河退縮談全球暖化 突飛猛進的科技發展,不斷改變空間景物,一再衝擊環境,使全世界慎重正視暖化問題,採取各式各樣抗暖化、愛地球行動。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顯然我們也無法置身事外。我國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拍攝世界文化遺產『雅各布港冰川』面貌,掌握了全盤冰川退縮情形。<br /> <br /> 本場演講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劉說安特聘教授,主講「從目睹冰河退縮談全球暖化」,討論當地人文地理所遭受之衝擊,以及台灣與世界接軌應有之作為。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5.htm
61011177 宋美璍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榮譽教授 2012-10-03 人間詩學《芮曲詩選》 《芮曲詩選》重現「北美洲詩人」亞卓安‧芮曲(Adrienne Rich)的一生傳奇。芮曲經營情欲、病痛、飢餓、戰爭等意象,將自我意志和父權文化之間的抗爭化為語言的角力場域。她坦露深沉的自我,挪借「父親的語言」,書寫自己的肉身經驗,在詩裡創造一個充滿「憤怒」的視界。<br /> <br /> 芮曲的詩是文學的,也是政治的。她探討男/女、女/女、個體/國家、自我/他者之間矛盾扞格的多重面向,探索糾葛的自我認同,成就一則「北美洲詩人」的傳奇。 《芮曲詩選》為第一本質量俱佳的芮曲詩作中譯。譯文另加注解和評論,對於文意和歷史脈絡皆有詳細解說。全書共選譯芮曲詩作51首,多數選自《一扇門框的事實》(2001),其餘選自《廢墟中的學校》(2004)與《迷宮中響起的電話鈴聲》(2007)。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6.htm
61011178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醫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 2010-06-25 永不止息的人類與病毒的戰爭 在全球化的社會趨勢下,各種新興傳染病出現,而全球環境變遷促成傳染病版圖快速擴張,各種病原出現多重抗藥性或突變種,因此新興疾病正挑戰人類文明與防疫體系。其中人類以萬物之靈的姿態侵入野生動物棲息地,或是牧養大量家畜家禽,使得動物的病毒傳給了人類,甚至發生新的變種病毒,造成人畜共通疾病的新興流行,像禽流感、豬瘟型流感、愛滋病等,都是很典型的例證。<br /> <br /> 另一方面,石化燃料大量使用與燃燒森林開墾耕地,造成二氧化碳增加和地球暖化,使得病媒蚊擴大孳生地,造成了傳染病的版圖快速拓展。日本腦炎、登革熱以及其它多種病毒傳染病,也都是蚊蟲傳染的。病毒與人類的戰爭永不止息,人類應該克儉自制、彼此和好、保育野生動物、愛護自然生態,方能稍戢再一次面對人畜共通病毒的戰爭。<br /> <br /> 相信透過擁有豐富學經歷的陳建仁院士來講解人類與病毒相互消長的關係,可以讓大眾對新興病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並且體認科學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運用邏輯思考的方法和追根究柢的精神,去解決在日常生活上和宇宙探索中所遇見的問題的態度。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7.htm
61011179 汪治平 中央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0-06-11 雷射–50年的狂想與實用 想了解什麼是雷射嗎?雷射起源於原子的發光,是結合量子力學與電磁學的一種應用。原子發光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發放光」,第二種是「受激放光」。「受激放光」的概念為愛因斯坦首先提出。利用持續產生的受激放光,可形成「光放大器」。讓光在含有「光放大器」的共振腔內來回反射,不斷放大,就會形成雷射了!<br /> <br /> 雷射是二十世紀中葉的重要發明,這種人造的光束能夠傳播很遠而不散開,可以產生很窄的頻譜,也可以產生很短的脈衝,能夠聚焦到很小的點來產生高亮度,也能夠將能量集中在極短的脈衝內,形成瞬間的強大電磁場,因此能夠廣泛應用於科學、醫學、工業等多種領域。50 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雷射技術上創新發展,發明家也不斷找出新的應用,雷射已經成為現代科技中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是從狂想到實用的最佳典範。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8.htm
61011180 劉倬騰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10-06-18 海洋與全球暖化–憂喜參半 全球暖化是一個事實,但到底其中有多少成分是自然因素,多少成分是人為造成,氣候專家仍然在激烈辯論,莫衷一是。但是在暖化過程中,海洋絕對是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本次演講由劉倬騰教授,從海洋研究的觀點,來看氣候變遷下的地球。<br /> <br /> 在全球暖化的這個議題上,有不少影片認為全球暖化導致地球環境急速惡化,甚至毀滅人類文明,但是氣候暖化或冷化都會造成環境的變遷。西伯利亞居民不喜歡暖化嗎?地球會一直暖下去嗎?雨量與颱風的多寡、劇烈天氣的頻率與強度、冰河與南極冰帽的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都會影響人類的生存條件,可是有影響不等於世界末日!臺灣可以不要颱風嗎?現在的地球是最好的生活環境嗎?陸地不會上升沉降嗎?如果海面十年上升十公分是很嚴重的問題,地層十年下陷一公尺不嚴重嗎?行水區的居民愈多,造成洪水災害就愈嚴重。我們是否應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後,才來制定應付全球暖化的國家政策與世界規範?這些問題,不只是全球變遷的科研課題,還和臺灣及全人類未來所將面對的環境災害息息相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89.htm
61011181 尚賢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0-06-11 藍色行星大事紀–我們是唯一的嗎? 大家也許知道從外太空俯瞰,地球是顆美麗的行星,包覆在深邃的湛藍外衣及幾抹的白絲之下。但這美麗的外表,竟是它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生命孕育的特徵。它,從何而來? 它,如何蛻變成現今的風貌?而它又如何創造出現今多樣性的生物種類?這些生命能延續下去嗎?天文學家致力在太空中尋求這些問題的解答:什麼樣的恆星會形成另一個太陽系,行星如何形成,如何形成類似地球的行星,又如何形成木星類的氣體行星,地球是唯一的嗎?我們的太陽系有什麼獨特性,為什麼地球可以代表生命,這一切是宇宙中的巧合嗎? 我們將嘗試由現今的研究狀況來探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0.htm
61011182 劉紹臣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2010-06-04 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影响–全球暖化下的臺灣水旱災 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預測,因此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對極端天氣變化的預測相當保守。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於2009年在研究極端降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地球溫度每上升一度,臺灣每年前10%的強降雨會增加約140%,而最低20%的小雨則會減少約70%。強降雨增加會增加水災、土石流發生的機率;小雨則是土壤水份的關鍵來源,臺灣中、南部在冬、春季主要仰賴小雨。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中生命期很長,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影响將需數十年始能見效,因此必須迅速起動調適措施,才能應對今後數十年增多增強的水旱災。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1.htm
61011183 黃生 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0-05-28 大地之唇–百結千纏紅樹林 你會不會唱那首沉睡的潟湖?「沉睡的潟湖,南國的月光,島上的妳和我,輕顰淺笑,低吟細語,在南國月光,沉睡的潟湖裏。」2004年12月23日,我哼著歌,在安達曼灣海邊的潟湖裡蒐集紅樹林標本,我的朋友帶我到殘存的林子裡,訴說哪些物種已消失、哪些瀕危的無奈。三天後海嘯襲來,沿海三十萬人受難,一片狼藉;紅樹林被破壞的村落,都進了安達曼灣裡了!今天,平靜的海面正以我們覺察不到的速率上升,一吋吋地啃噬大地之唇。「夫魯,齊之唇也,唇亡齒寒,君甚知也。」我站在岸邊,看著大河的入海口,看著口的上下唇—紅樹林,百結千纏,不知如何保育才好。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2.htm
61011184 李玲玲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2010-05-07 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我能做些什麼?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包含基因、物種、生態系三個層次,與其相互的關聯,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至為重要,它不僅提供人類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和原料,開發新作物品系及禽畜育種的基因資源,也能提供文化層面的刺激與靈感,更能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水源,去除污染物與廢棄物,促進養分循環,為植物傳授花粉,控制害蟲和疾病,減緩水旱風災等。然而這些功能正因為人類改變、切割、破壞棲地,污染、引進外來入侵種、過度利用與氣候變遷等因素快速消失,而此一狀況已產生對人類生活與發展的衝擊。我們是否有能力或是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來扭轉這個趨勢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3.htm
61011185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10-05-14 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我們覺得地球的空間尺度很大,時間尺度很長,感覺上地球的環境沒有甚麼明顯的變化,但是趙丰院長要讓我們知道,其實地球隨時都在變化!<br /> <br /> 你能想像四十五億年有多老嗎﹖好比我們人體,時時日日年年都存在著生長過程中的各種內在和外來影響、生理變化、病痛、傷瘉、飢飽、精神狀態起伏等等,地球的一生走到現在,也經歷了述說不盡的成長和環境變遷的故事。但萬變不離其宗—仍是個「變」字。地球會變、在變嗎﹖答案是肯定確定又必定-變是常態,不變才奇怪!這題目太大,地球的記憶又是愈遠古愈模糊,所以讓我們用最「短淺」的眼光,看看最近幾百萬年、幾千年、幾十年裡,氣候、自轉、磁場、冰河期、海平面、人類的太空探索,瞭解地球上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情。<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4.htm
61011186 楊士隆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 2010-05-07 犯罪心理學在犯罪防治上之應用 犯罪心理學或稱為罪犯側寫,旨在由心理學的觀點了解人類的犯罪行為及犯罪歷程,檢視影響個體發展成罪犯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並探究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來處置、預防及調查犯罪,其研究範疇包含了犯罪歷程、犯罪動機、犯罪模式等方向的探討與研究。<br /> <br /> 現今的研究重點則以組織機關對犯罪行為人的影響為主要目標,對於犯罪行為人因教化、感化等措施而產生的行為改變也是許多研究人員感到興趣的重點,其中最重要的是犯罪心態、動機、習性、背景及需求等。若深入探究犯罪心理學在犯罪防治上的應用項目中,則以「犯罪原因之探索」跟心理學的理論最有相關。<br /> <br /> 現今教育心理的主流思潮都是以建構主義或認知主義為主軸,早期的「行為主義」理念在近幾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幾乎都快要被人們遺忘甚至放棄,但是「行為主義」似乎在犯罪心理、犯罪原因等研究領域中,還是佔有很重要理論地位。希望透過楊教授在犯罪防治豐富的學經歷分享,佐以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解,讓大眾對鮮少有機會接觸到的犯罪心理及犯罪行為成因有更深的體認。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5.htm
61011187 張智北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0-04-30 天氣與氣候的變化–我們知道多少 臺灣的災害天氣主要來自颱風和季風,氣候變化則包括季節轉換、聖嬰、北極、海洋等濤動,和全球暖化等等。我們將從颱風和季風的原理和臺灣天氣談起,接著介紹一些氣候變化和可能的影響。有些天氣如冬季寒潮,我們可以準確預測,有些如颱風動向我們就比較難以預測。我們將舉例討論對氣候影響的所知和所不知,我們知道二十一世紀暖化的趨勢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可能關係,但卻沒有把握說三、五年後會不會比現在熱。我們知道為什麼卡崔娜和莫拉克帶來空前水災,但卻不能說那和全球暖化有什麼關係。最後我們會介紹專家怎麼達到暖化對颱風的影響還看不出來的共識。<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6.htm
61011188 李世光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2010-04-30 要創意,由新現象想起 此次講演從「奈米科技與尺寸」及「以自然為師」兩個看法為出發點,以我國剛完成第一期奈米國家型計畫的契機,運用一系列的例子來探討新現象、新科技,同時回顧與展望一些有潛能從根本面影響我們生活的科技。<br /> <br /> 首先討論奈米科技所專注的「奈米尺度」,檢視為何現階段是推動「奈米科技」而不是「皮米科技」?回顧人類歷史,以大自然為師也許正是科學的起源,因此大多數的科學都以觀察為起點,而大自然歷經千百萬年所演化而成的動植物及礦物更是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觀察對象,也啟發了我們無限的創意。即或過去這些年來各種科學認知逐漸精化成為一門一門獨立的學科,再加上製造工藝的突破,人工產品具有質佳價廉的絕對優勢,師法自然的必要性因此逐漸被淡忘,但當代科學的發展遇上瓶頸時,師法自然的重要性乃又慢慢浮現。所以我們也擷取一些大自然的例子,運用奈米科技所帶來的新體驗,討論一些新創意、新應用。<br /> <br /> 基於跨領域科技發展的重要性,講演中將以臺大與工研院團隊所做「從臺大抗煞一號到大面積軟性喇叭」的研發過程和小故事,和大家分享從新現象到新發明、再到新應用的歷程,最終以奈米科技對未來可能帶來之影響作為結語。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7.htm
61011189 紀凱容 中興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0-04-25 當生命與物理共舞–簡介生物力學 雖然科學被劃分成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種種不同的領域,但是生物相關的研究當中難道就沒有物理學的應用嗎?利用物理學能讓我們對生物有哪些更深入的瞭解呢?此次演講將簡介生物力學,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為應用物理工具來解決生物學的問題,另一為發掘生物系統的物理內涵。雖然兩者之間並不互相衝突,但前者主導問題所在的是生物學家,而後者則必然是物理學家,無論在何種尺度下,生命所呈現的複雜及多樣性是令人驚嘆的。<br /> <br /> 此外,生物力學大概也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體察到的生物和物理學了:走路的速度是否有極限?何時會自然轉換成跑步?在彎道時為什麼人的跑步速度得減慢,而狗卻不受影響?為什麼人體憋氣有助於產生更大的力,但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面對種種問題歡迎大家能隨著紀凱容老師的介紹,一窺生物物理學的奧妙。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8.htm
61011190 蕭介夫 義守大學校長 2012-11-18 永續生物能源大未來 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石油是「非永續」能源,而且燃燒石油不斷累積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暖化、海水升溫,對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目前人們使用再生能源有那些呢?本次演講由義守大學蕭介夫校長說明永續生物能源的未來。台灣四面環海,土地狹小,以藻類為生質物具有不需耗費大量土地,可利用工業排放之二氧化碳為碳源,及動物排泄物為氮源,具有減廢效益最適合台灣發展的生質能源,永續利用再生將是確保人類可以永續生存的唯一道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99.htm
61011191 郭鴻基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0-04-23 問蒼茫大氣誰主浮沈?–談氣象數學建模 荀子天論「天行有常」與「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常有之」文辭,顯示天氣氣候的變動有週而復始的規律,亦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變異。近年來氣象災害頻傳,這是自然變異的一部份?抑或是皆歸因於氣候變遷?解答或許在於嚴謹的數學模式與觀測資料分析。數學模式與計算是探索科學的利器,隨著電腦的進步,計算更成為打開非線性科學研究的敲門磚。數學模式建立(建模)、計算、數位資料詮釋與驗證等過程,更是現今數理科學的典範。「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自然界的觀察是有侷限的,「科學數學模式」幫助我們統合瞭解觀察,形成共通完整的科學定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0.htm
61011192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0-04-11 科學研究與公民教育–近代科學史中的實驗室與博物館 現今談到實驗室,你會想到什麼呢?實驗室會是研究發展的出生地;那博物館呢?博物館是替人類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最好的文物保留,那這兩者中有著什麼樣的共同點呢?你們知道在十九世紀時,實驗室和博物館都是人們交換訊息,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場所嗎?想得知這些解答,就一定不能錯過王秀雲老師的演講喔。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1.htm
61011193 臧振華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2010-04-09 潛進歷史–到水下考古去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考古學給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有的考古學家不在陸地上,而是到水下去考古,並且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全球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與發掘案例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凸顯了保護水下文化資產責任重大。水下文化資產的種類繁多,其中沉船遺址的調查與發掘最受矚目。臺灣四面環海,古人在這些海域活動和航行,遺留了非常多的水下遺存。特別是西側的臺灣海峽,盡屬大陸棚的範圍,曾經是陸地,後因海水面上升而成為海峽,海水不深,為一處天然的航道。其中的澎湖海域,雖是航道要津,卻又礁石羅布,風濤險惡,經常發生船難,可說是極為珍貴的水下考古樂園,其中可能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水下考古資料,其最大價值是對學術和科學研究所可能提供的材料和證據,尤其是它們在海峽兩岸若干重要文化史問題上所可能發揮的關鍵性作用。這場演講期望透過教授在考古學上豐富的學經歷,啟蒙社會大眾對考古學或文明演進的認識。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2.htm
61011194 沈哲鯤 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0-03-21 基因、細胞與腦功能 腦是人類生命的中樞,控制我們的呼吸、思考、學習、運動等等各種生理與心理行為,許多科學家們致力於腦的研究,希望有助於開發大腦潛能與治療腦疾病等問題。然而人腦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而每一個神經細胞又與數百,甚至數千個鄰近的神經細胞交互連結,形成緻密而複雜的神經迴路,要解析這些神經迴路所控制的行為與功能非常不易,腦的運作與基因、細胞、神經網路有何關聯呢?邀請您與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沈哲鲲院士共同來探討這個與每個人切身相關的有趣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3.htm
61011195 楊秋忠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 2010-03-19 小兵立大功–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環境保育應用 土壤是地球的皮膚,是人類珍貴的資產。土壤在地球環境及生態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提供動植物生長場所、淨化有機質及廢棄物,也是元素、水及養分的調控恢復和保存地方。而土壤的功能需有微生物協助,才能有效達成自然生態系之重要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全球微生物樹以萬計,但能被培養的卻不到1%,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有利於我們對微生物研究及多樣性分析,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其適合生存環境及方式亦不相同,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調節動植物與環境循環間相互制衡的關係,提供人類生存及生態之永續經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4.htm
61011196 周成功 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10-03-14 生命的終結–人為什麼會老? 我們身體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產生的變化,包括生理機能的減退、生殖能力的喪失等等,是人出生之後必然會經歷的老化過程。這個在生物世界中似乎是天經地義、無可逃脫的宿命,它背後究竟是什麼機制在決來?而為什麼不同生物之問彼此老化的速度會有天瓖之別?這些都是在討論「我們為什麼會老?」時需要暸解的問題。要真正認識並且掌握老化的生物意義,我們必須從「我們為什麼會老?」和「我們怎麼變老的?」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切入。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5.htm
61011197 蘇益仁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 2010-03-12 如何與病毒共舞–由孫子兵法談起 病毒與人間的戰爭一直是人類醫學史上的大事,我們應採取何種防疫對策,是科學家及政府官員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次演講擬針對病毒(以流感病毒為例)與人體間的攻防戰,進而如何引起疾病以及病毒存活的現代免疫學觀念,進而思考及應用孫子兵法的一些原理。此外,將針對此次H1N1流感疫情的演變及疫苗施打所產生的一些不良反應及社會事件予以分析,期能提供聽眾一些科學思考與理性辯論的空間。<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6.htm
61011198 葉永烜 中央大學 天文研究所教授 2010-02-21 系外行星與生物圈 您覺得有外星人存在嗎?科學家如何判斷地球以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的跡象呢?1982 年好萊塢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外星人《E.T.》曾掀起一波外星人探討的熱潮。而在同一年,葉永烜教授向歐洲太空總署(ESA)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提出「卡西尼探測土星計畫」,推動雙方合作。此計畫獲得許多重要的科學成果,包括了發現泰坦衛星的湖泊、土衛二會噴出一些水分子氣體等等,讓我們對土星及太陽系的認識,向前邁進一大步。因此計畫,葉教授獲得美國太空總署「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EPSM),表彰其對於探測土星的貢獻。本次演講,邀請您與葉永烜教授共同來探討系外行星與生物圈。<br /> <br /> 近卅年來,太空船逐步揭開太陽系行星及衛星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對太陽系有全新的認識。宇宙起源約在 150 億年前,太陽系和地球則在45億年前產生,在 1995 年,人類首度發現太陽系外有「系外行星」存在,現已找到百多個。回到太陽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固體行星,也叫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則是氣體行星,又稱外行星。最近的氣體行星木星距離太陽 5.2 天文單位(1 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目前發現很多系外行星,都是氣體行星,質量是木星的好幾倍,但離它們的恆星的距離,卻只有水星到太陽那個距離,非常特別。<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7.htm
61011199 蔡麗玲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 2009-12-27 科學裡有性別歧視嗎? 所謂「男理工、女人文」這種現象,是兩性的科學能力真有「天生」的差異嗎?還是科學本身出了問題?是女性「不喜歡」讀科學,還是科學排擠了女性?科學從業女性那麼少,是優秀女性太少,還是社會文化的期待與科學的工作環境對女性不利?科學中的性別歧視,不只表現在文化與性別期待這種「人」的問題上,更表現在「科學內容」本身,包括科學議題的選擇、科學發現的詮釋、與科學教育的題材選擇與語言使用等。<br /> <br /> 科學沒有女人與弱勢會怎樣嗎?弱勢的社會經驗與性別經驗,是否會帶進不同的研究焦點與關注,或不同的研究方式呢?而這些「不同」,能否帶領科學走向更完善、對人類更好的發展呢?女人作為科學弱勢族群的代表,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女人社會化經驗的不同,可以創發不同的「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玉米遺傳學諾貝爾獎得主 Barbara MacClintock 與她的研究對象玉米「感同身受」、融入彼此的研究方式。再來,女人或弱勢族群的特殊生命經驗,也改變科學的「內容」與「目的」。因此,吸引更多女性進入科學,不只可以增加少數科學女性彼此支持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女性主義態度」可以協助科學從業者從根本檢視科學本質,也讓更多女性與弱勢獲得支持,讓科學變得更好,造成科學的「質變」。<br /> <br /> 國科會邀請您,與蔡麗玲教授共同以「性別觀點」檢視當前科學參與模式和科學知識生產的程序,打破「科學是絕對客觀」的迷思,重新思考「男理工、女人文」的現象,促進科學裡的性別平等。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8.htm
61011200 黃榮村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2009-12-25 人類心理與行為的十大基本問題 時至今日,人類基因圖譜的定序已經完成,腦科學也蔚然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因此人們對於心理與行為的探討更加深入,其中心智受到環境、身處的文化圈、個人經驗等顯現了多端的面向與複雜的生理歷程;而行為隨著心理的面向而改變,例如當人們身處錯誤的環境中,不會發現自身的行為有誤;如果做錯事的責任分散,人們通常會因不用負責而做出一些他們不會做的事,但相對此項,組群創造減少個人責任的環境,也從另一方面發揮人們的責任感。有鑑於此,我們該如何區分心理與行為的問題?<br /> <br /> 人們遇到外界環境或社會活動的影響時,人體的大腦皮質對各種事件或環境必然會出現各種不同反應,因此行為的產生通常都是一體兩面。透過黃榮村校長以實際案例及學術研究的觀點,讓師生們瞭解有關犯錯的歷程及模式了解心理學探討人類行為的不同典範,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增進自我了解、體認人我的差異,學習尊重及接納多元性,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同時運用時事資料與理論結合,顯示學科的應用性,歡迎大眾一起來認識自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09.htm
61011201 郭宗禮 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科暨法醫學研究所教授 2009-12-17 從CSI揭開法醫學面貌 法醫常常讓人與死亡作聯想,可能會令一些人感到害怕,同時這主題也時常由小說、電視節目等題材吸引許多人。究其實,所謂法醫學是一個病理學的分支,是一門專門調查人死因的醫學。世界上記載最早的法醫是秦代的「令史」,在人命案件中,鑒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故法醫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提供醫學上的證據,協助檢察官、辦案者找出司法案件的真相,還原事實,保障死傷者的人權。<br /> <br /> 今日的法醫學大致可分為傳統法醫學和臨床法醫學二方面。前者以探究人的死因為主,而臨床法醫學則強調維護活人的司法權益,找出其遭受傷害的真相,進而協助解決法律上的問題。郭宗禮教授將透過歷年來案件的經驗,以故事性的敘述手法,清楚解說法醫科學辦案的過程,從社會、心理等各個層面去了解案件背後所代表的各種意義,希望藉此能引發社會與個人更多的省思。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0.htm
61011202 蕭飛賓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教授 2009-12-13 空中二郎神–無人飛機的發展與應用 無人飛機在伊拉克戰爭、科索沃戰爭都發揮極大功效。人類一直想做出像蜻蜓、蝴蝶一樣大小、一樣靈活的無人飛機,到底何時才能做到?臺灣在無人飛機的領域,可有發展空間?無人飛行載具UAV是「Unmanned Aerial Vehicle」的縮寫,可分為「遠端遙控」和「自主飛行」兩種。UAV目前應用領域從軍事監視、偵察、攻擊或當靶機、誘餌,民間的氣象、勘災、電信中繼,還有各種大氣、地科研究,因為用大型飛機很困難,不如做UAV來驗證。日前,由蕭飛賓特聘教授所領導的成大無人飛機與微衛星研究團隊,成功完成黑面琵鷺號無人飛機(Spoonbill UAV)往返臺灣與澎湖之間跨海飛行的壯舉,為臺灣無人飛機的發展寫下新的里程碑,這項成就堪稱領先亞洲、媲美國際。<br /> <br /> 國科會邀請您與蕭飛賓教授共同探討無人飛機的發展與應用。蕭飛賓教授擁有美國南加大航太博士學歷,榮獲國際太空學院通訊院士,也是海峽兩岸唯一同時取得美國航空與太空學會會士及國際太空學院院士的傑出研究人員,與您分享他的研究,精彩可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1.htm
61011203 李適彰 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特別助理兼發言人 2009-12-06 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 中華民國二代戰機的第一種機型也是我國自行研發的新世代戰機(IDF,經國號戰機),雖然性能由於推進力的研發尚待突破瓶頸而影響了它擠身於世界的前景,但不可小看的,它在世界先進戰機中依舊有其特色及地位。經國號戰機為我國在民國七十年代初期自行研製之高性能機種,七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由吳康明先生完成首次試飛,自民國七十七年出廠迄今已逾二十ㄧ個年頭,全案含原型機四架,八十九年量產完成一百三十架總共生產一百三十四架,總飛行時數已有二十餘萬小時,除供空軍部隊作戰飛行訓練外,也已陸續服役成軍對我國國防安全空中防衛與空軍教育訓練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民國七十年代,我國自行研發成功新世代高性能IDF經國號戰機,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里程碑之一。想知道研發自製過程的精彩故事,以及航空工業的發展歷史嗎?請聽曾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工作的專家李適彰先生的精采演講。<br /> <br /> <b>深度閱讀</b><br /> <ol> <li> 楊葆芝(民86)<i>臺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i>,雲皓出版社,台北。</li> <li> 李適彰(2009)IDF木質全尺寸模型的一生,<i>兵器戰術圖解</i>,<b>45</b>,38-47。</li> </ol>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2.htm
61011204 陳秋榮 成功大學電漿與太空科學中心主任/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 2009-11-22 太空科學之發展 「太空科學」是研究關於地球、太陽和星際之間的太空環境中所發生之一切自然及人為的現象,包含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行星際空間、太陽物理與動力以及行星科學、太空電漿物理模擬、雷達氣象與衛星遙測等等議題。「太空科學」目前的研究進展如何?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關聯呢?本次講座邀請曾任美國太空總署(NASA)太空科學研究計畫主持人、我國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的成功大學電漿與太空科學中心主任,陳秋榮講座教授與大家共同來探討太空科學之發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3.htm
61011205 褚晴暉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兼博物館館長 2009-11-08 我國航空先驅–王助教授 波音公司是目前全世界主要飛機製造商之一,王助教授是中國航空的先驅,他是波音公司的第一位航空工程師,設計的C Model飛機為該公司爭取到第一張產品訂單。在20世紀初,當時剛成立的波音公司憑藉著王助教授的出色才能站穩腳跟,之後成為引領全球航空工業的巨人。在民國初年,王助教授投入航空領域的勇氣;作為波音公司的開創元老,他放棄在美國的發展機會與優裕的生活回國,又為中國的飛機設計與製造持續地努力。在1950年代王助教授回到臺灣,在成功大學任教,嘉惠學子,培育英才,他是怎樣的人?怎樣的故事?歡迎您一起來瞭解這位大師的風範。<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4.htm
61011206 吳重雨 交通大學校長 2009-11-06 仿生科技–讓生命更明亮 你能想像身體構造或大自然生物將可透過科技延續,那我們對疾病是否就無所畏懼!?仿生科技一直是21世紀科技與產業發展最大驅動力之一,創造了新一波的技術革命與產業,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全面的。吳重雨校長透過人工視網膜晶片的發展,由生物視網膜功能介紹,再說明人工視網膜原理以及人體試驗的結果,最後說明未來展望;一片薄薄的晶片,不僅可以讓失明的人重獲光明,也蘊含著臺灣下一波兆元產業的商機,利用類比IC製造的人工視網膜晶片只是仿生科技的開端,在未來,除了人工眼、鼻、耳,甚至在人腦中植入晶片治療癲癇、阿茲海默症,都是生醫工程努力的方向。<br /> <br /> 歡迎大眾透過吳校長深入淺出地闡明科學新概念,了解並期望透過仿生科技的發展,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同時預測到未來仿生科技所產生的新材料、新特性及其衍生之新裝置的影響,將遍及儲能、光電、電腦、記錄媒 體、機械工具、醫學醫藥、基因工程、環境與資源、化學工業等產業。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5.htm
61011207 林仁混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9-10-25 細說茶文化及其保健原理 喝茶真的可以油切、減肥、美白、防癌…嗎?茶是臺灣名聞國際的特產,茶文化是許多人生活、生計與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也是臺灣引以為傲的歷史資產與觀光優勢,茶與我們的關係不言可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聽到上述關於喝茶的功效與廣告,這些說法您相信嗎?本次講座邀請畢生致力於「茶」相關議題研究的中央研究院林仁混院士,與大家分享茶文化及其保健原理。歡迎您一起來探討這些切身相關的問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6.htm
61011208 顏鴻森 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2009-04-19 機械的奧妙–古早發明、近代創作 人類為生活需求發展出許多工藝技術,發明製作許多器物,在人類發明的歷史進程中,許多現代的創作,在古代即存在運用相同原理的器物,例如現代的陀螺儀與中國漢代的被中香爐;水運儀象台和現代機械錶;古中國鎖具、印度鎖和現代的鑰匙鎖都有相通的原理。因此以古鑑今,也可能獲得許多創新發明。在機械領域學術研究及古早鎖收藏享譽國內外的成功大學顏鴻森講座教授,從歷史角度、古今中外實例比較,說明社會與機械之間的影響、古早發明與現代創作之間的因果關係,探討人、機械與社會的關聯,歡迎您一起來參與並瞭解更多有趣、實用的發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7.htm
61011209 蘇炎坤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2009-03-22 白光固態光源–開啟照明新未來 日復一日,不論你喜不喜歡,我們都必須生活在白天與夜晚兩個世界,沒有光的夜晚是我們無法生存的黑暗世界,而即使是在白天,為了健康、舒適、美觀等等原因,我們也常常需要照明光源,照明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傳統的照明光源具有耗能、廢棄物污染、甚至可能致癌等問題已引起大家高度的關切。白光固態光源具有環保、省能、安全、輕薄等優點,在發光效率不斷提昇下,將可能取代傳統的照明光源,成為愛迪生發明燈泡後的另一個大革命。本次講座由崑山科技大學蘇炎坤校長,與您一起探討什麼是白光固態光源?目前的發展與應用如何呢?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8.htm
61011210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2-11-23 從宇宙演化到生物演化 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很特殊,例如人是唯一會反思的生物,但另一方面,尤其是就物質層面而論,他又與其他生物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人的基因與老鼠的基因、甚至是香蕉的基因,相同之處其實大於相異之處。更廣的來看,人甚至與非生物如石頭也有共同點:一切都是由原子所組成的。總之,這些事實都顯示了人是演化過程的產物。由於演化是冗長的過程,所以生物演化與物質世界的演化如宇宙、恆星、行星等的演化也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如要了解生物演化,我們也得了解宇宙演化。我將介紹目前物理學家所了解的宇宙演化過程,並說明這些過程與生物演化的關係。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19.htm
61011211 管一政 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 2009-05-08 把酒問青天–分子星空 點點生機 經由電波觀測星際間的氣體,我們發現在分子雲與恆星形成區中,或垂死恆星周圍,及太陽系內彗星上,存有諸多有機分子,其中許多具有生物化學上的重要性。雖然許多構成生物有機體的生物分子,也可以在實驗室中由簡單的分子經高能量進程製造出來,但外太空中的有機物質,也可能經由彗星和小行星運送到地球上,從而啟動年輕地球的前生物化學演化。因此我們的工作即是了解分子星空中重要有機分子種類之複雜性和形成,並嘗試解答天文生物學上連結「星際分子雲」演化至「太陽雲氣」的一些根本問題;這對研究繁星點點生機處處的銀河中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分佈更是極為關鍵的。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0.htm
61011212 饒夢霞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2009-04-17 變遷社會中的性別角色 傳統的兩性關係強調:婚前「男女授受不親」,婚後「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社會上卻是強調「平權參與」和「相互尊重」的兩性關係。究竟在 21 世紀,兩性之間有真正的平等關係嗎?如何擁有生命中完整、良好兩性關係的正常發展,是每個人非常重要的學習課程;如果處理的不好很可能會兩敗俱傷,男女要如何相處才能達到和諧互補呢?透過成功大學教育所饒夢霞教授生動活潑的演講與生活上的實例說明,與大家分享兩性相處的樂趣,生活上相處的智慧妙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1.htm
總共 740 筆,顯示第 251 到第 3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