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演講廳收錄科技部補助演講錄影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61011213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9-03-20 你我生活在太空時代 電影<明天過後>雖然只是好萊塢製片中的劇情,但是提醒人們環境變遷的惡果。如全球暖化現象、聖嬰現象、颱風、洪旱、乾旱、臭氧洞等等,反應出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地球正在不斷地變遷;而人類為能了解並監測這些氣候變遷現象進入了太空時代,剛滿五十年,但我們生活在太空時代卻不自知。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通訊、氣象監測外,目前人類對於環境變遷現象的種種知識幾乎都來自太空科技下的觀測及研究。例如:全球增溫、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植物分布、臭氧層, 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及永續的問題,牽動了全人類的生存。誰能說影響層面不大?最新研究甚至顯示透過太空監測有預知海嘯發生的可能性。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科院趙丰院長主講,面對現今各種關注的氣候變遷議題,趙丰教授認為今後從太空觀測地球環境的變化將更顯重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2.htm
61011214 楊玲玲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講座教授 2009-03-15 健康減重與快樂塑身 過去我們會覺得胖就是一種福相,但是肥胖所伴隨的慢性病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我們稱為代謝性的疾病。現在大多數人對於減重觀念可能不甚正確,實際上非常多的減重方法雖然讓你減重了,可是相對的就有許多副作用、併發症就會產生,健康的減重就是靠自我照顧的方式,但是自我照顧的方式是什麼呢?正確的減重觀念到底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其實就是從吃開始,那我們要怎麼去吃?單看BMI值就可以看出健康與否嗎?本次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楊玲玲教授告訴我們怎麼從飲食控制體重,以最簡單的吃法達成健康的減重效果,以及各種健康值的意義,歡迎您一起來檢視自己的健康。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3.htm
61011215 簡聖芬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09-03-01 建築的理性創意與感性創造 每天我們都在不同的建築空間中活動與流轉,但你是否體會到建築對於我們個人、家庭、社區,乃至都市的機能、環境等等層面的影響與重要性。建築需要融合似乎是兩極化的理性與感性,也因此成就了建築豐富多采的內涵。本次講座邀請成功大學簡聖芬教授,主講建築設計,並與您一起來欣賞多采多姿的建築風貌,以及建築的理性與感性,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4.htm
61011216 吳文騰 成功大學工學院院長 2009-02-22 永續能源–微藻產油 藻類大約有數萬種,而微藻就像微生物一樣,其中有許多微藻的含油量很高。藻類就像植物一樣利用陽光吸收二氧化碳來生活,而其中也會產生油。目前全球能源危機以及環保問題日益嚴重,培養藻類正好可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以微藻產量的一半估算,1 公頃約有上百公噸,相當於20倍的產油量。由於微藻是植物,1 公噸的產油量相當於吸收了 2 公噸的二氧化碳。以產油量來說,它比目前產油量最高的棕櫚油還要高,也因為所產的油多,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也相對增高。本次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吳文騰院長為我們講解什麼是微藻,如何利用並將這溫室效應氣體降低。歡迎您一起來參與關心我們的環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5.htm
61011217 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2008-12-28 臺灣海洋生態環境變遷與永續之道 臺灣四面臨海,我們的生活、生計與生命離不開海洋。但是臺灣的海洋生態保育卻落後陸地生態保育30年,海洋承接所有陸地的污染物,但因為人們看不見,所以不懂得要去保護。海水、魚類、珊瑚等等生物與生態正遭受污染與破壞,臺灣的海洋生態還有那些變化與危機?如何進行保育呢?本次講座邀請致力於海洋生態研究與保育的中央研究院多樣性生物研究中心鄭明修副主任主講。鄭副主任曾在《自然》(<i>Nature</i>) 期刊上發表有關龜山島硫磺怪方蟹(或稱烏龜怪方蟹)食性生態的論文,深受世界矚目,並在海洋生態研究與保育方面具有豐富實務經驗,歡迎您一起來探討海洋生態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6.htm
61011218 林一平 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教授 2008-12-26 漫談電話科技犯罪 近年來,全球高科技犯罪率持續攀升,主要是由於電腦及相關電子設備的使用性日漸普及,再加上網際網路的互聯性及電子商務的普遍性日益提高。不肖人士偽裝親人被綁架、電信公司催繳、營利機構中獎通知、稅務單位退稅等等荒謬乖誕的詐騙案件已然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料,但是這些手法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卻如同病毒般不斷演化並提升抗藥性。聰明的你是否認為自己決不可能落入騙局呢?本次講座邀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林一平教授主講,歡迎各位一同剖析電話科技犯罪,並在千奇百怪的犯罪手法中汲取通訊知識,用這把智慧的刀刃斬斷怙惡韁繩。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7.htm
61011219 賴惠玲 政治大學英國語言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2008-12-21 面對瀕臨死亡的語言我們能做些什麼?—以客語為例 《語言的死亡》一書提到過去一世紀,世界上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死亡。台灣許多族群的語言也正面臨語言死亡的威脅。然而,語言的消失究竟會有什麼影響呢?其實,人類語言的多元,正如生態的多樣化有助於人類的生存一樣,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表徵,不同語言會有不同的語法結構,並表達其獨有的文化意涵,而且常常是另一種語言無法表達的。此外,不同語言之間更會因為互相接觸而產生豐富有趣的現象。語言為什麼會消失?全世界的人只講同一種語言好嗎?本次講座由政治大學賴惠玲特聘教授與您一起來探討這個重要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8.htm
61011220 林富士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2008-12-20 道教的醫學系統 偶爾就會從媒體上看到民眾因為誤信符咒具有療效而延誤治療的新聞,難道道教對醫療的看法真的這麼欠缺理性嗎?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這種現象並不是現代才開始出現,同時反映出一種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習性。例如金爐煉丹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道教醫理;從修身道士到救世良醫,從煉丹養生到治病救疾,從調和陰陽的房中術到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追求,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士教授將由他多年鑽研道教醫學體系的瞭解,為您剖析道教究竟如何看待疾病、治療疾病。<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9.htm
61011221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8-12-06 腦與行為的關係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主張「我思故我在」,認為「我」的存在必定獨立於肉體,是主觀的心靈、是思維的產物。然而,從現代的腦神經科學研究來說,他的「心物二元論」卻是錯誤的。思考不獨立於肉體存在,腦作用與行為舉止也不可分割。當大腦產生病變時,人的心智隨之改變,行為也就不一樣了。大腦會不停的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因為這種可塑性,使得我們的腦部無時無刻進行著領土爭奪戰。如果身體某個功能停止運作了,那麼它原本所占有的腦領域就會被其他功能搶走,這就是「用進廢退」的大腦結構。正因為大腦可以因為需求而改變神經迴路,這種「可塑性」就是教育的意義。請見洪蘭教授如何能將腦科學研究應用於教育,使「教」、「學」配合大腦的發展而事半功倍?這位全省走透透的「傳『教』士」將為您揭露!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0.htm
61011222 宋燕輝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2008-12-14 南海島嶼主權爭議與臺灣藍色國土的開發與保護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但南海主權爭議一直是懸而未決的狀態。二十世紀中期以前,我國一直聲稱擁有南海的主權,而且沒有引起過其他國家的爭議。但自從南海勘探具有海底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以後,環繞南海各國都宣稱對南海諸島或其中一部分擁有主權,此爭議已被視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性的衝突點之一。本次講座邀請在國際海洋法、國家海洋政策等專長領域,且具有雙碩士、雙博士學位的中央研究院宋燕輝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重要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1.htm
61011223 紀凱容 中興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8-12-05 當生命與物理共舞–簡介生物力學 雖然科學被劃分成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種種不同的領域,但是生物相關的研究當中難道就沒有物理學的應用嗎?利用物理學能讓我們對生物有哪些更深入的瞭解呢?此次演講邀請中興大學生物物理所紀凱容教授主講,紀教授將簡介生物力學,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為應用物理工具來解決生物學的問題,另一為發掘生物系統的物理內涵。雖然兩者之間並不互相衝突,但前者主導問題所在的是生物學家,而後者則必然是物理學家,無論在何種尺度下,生命所呈現的複雜及多樣性是令人驚嘆的。歡迎大家能隨著紀凱容老師的介紹,一窺生物物理學的奧妙。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2.htm
61011224 劉源俊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8-11-28 左右對稱知多少? 您曾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左右不對稱的事物嗎?您知道天地間、物理界、化學界、生物界許多現象左右不對稱,但是究其原理則又是左右對稱的?為什麼?您知道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與吳健雄在研究左右對稱上的重大貢獻嗎?如果有「遠星人」,如何與他們辨明左右呢?尋求對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然而,不對稱才是自然的常態、宇宙的本質。在人類左右對稱的外表下,為什麼心臟位在胸腔左側?為什麼左腦與右腦的差異這麼大?為什麼人體是由左旋胺基酸與右旋糖類所構成?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而大多數鸚鵡卻都是左撇子?為什麼歐洲語文的書寫是由左至右,而阿拉伯語系卻恰好相反?本次講座邀請在科學教育耕耘四十餘年的劉源俊教授主講,他將用超過180張的精彩圖片與說明,從日常生活極為平凡的事物,掀開現象界裡的魔鏡遮罩。您將會驚訝地發現,鏡子裡的您不只是鏡像,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現象中,其實蘊含著大道理。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3.htm
61011225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8-11-21 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對臺灣的衝擊 受到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世界各地都遭受氣候異常造成的經濟損失。有許多地區甚至因此從適於居住的家園變成水鄉澤國,或是瀕臨崩落的山崖。但是全球暖化的現在在我們身邊,造成了哪些改變呢?氣候變遷從長期和短期的氣象資料看來,對台灣又有什麼衝擊?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科所汪中和研究員主講,汪研究員將以長期氣象資訊,配合深入淺出的講解,介紹這個令人不敢面對的現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4.htm
61011226 李家同 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2008-11-16 我們要成為強國 要如何定義一個國家是強國還是弱國,大多人都是由客觀的實質條件來作為一個標準,例如在軍事方面,一個國家是不是能夠只靠自己的力量來防衛,武器是不是需要依賴國際進口,在經濟方面,人口、國民生產毛額的多寡、工業發達程度、國內市場規模以及我們的研發能力、依賴外國資本程度…等,都是可以列為參考的指標,就科技方面,如何評估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李家同教授說:「是不是能夠由會不會製造某種產品來看,亦或者是由產值來看。在全世界富裕的國家當中,沒有一個不是工業發達的國家。」歡迎您來深入了解李家同教授對於強國的觀點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能力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5.htm
61011227 柯永澤 海洋大學船舶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2008-11-14 利用海洋進行二氧化碳減量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人類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物被視為罪魁禍首。除了設法減少今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外,有沒有可能更積極的用人為方法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海洋大學船舶系統工程學系柯永澤教授主講,柯教授將從海洋科技研究的觀點,提出兩種可能的作法。想知道科學家們如何試著挽救全球暖化嗎?歡迎參與這場演講,一起動動腦。<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6.htm
61011228 方力行 正俢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系講座教授 2008-11-14 當神祕變得更莫測–全球變遷下的海洋新知 海洋,孕育萬物的搖籃。我們對她極度依賴,我們與她比鄰而居。然而,面對這片湛藍,我們又有多少瞭解呢?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大城市倚靠海洋生存,有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100公里以內。如果我們把這張海洋生活地圖拉到三維角度來看,人類日常的活動範圍僅有200公尺,為海底平均深度(3795公尺)的百分之五。與太空探險動輒數十甚至數百光年的距離相較,我們對海洋的瞭解竟只是皮毛!台灣的陸地面積僅有全世界的千分之三,但因位於全球海洋生物最多的金三角區,海洋生物種類高達全球的十分之一。但近來由於過度漁撈(過漁)、棲地破壞,曾經豐沛的資源已面臨危機。身為這個海島的居民,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否該為海洋保育付出更多心力?本次講座邀請享譽國際的知名海洋生物學者方力行教授主講,從知識、文化及生命角度,探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海洋課題。擁有三十多年的潛水經驗,方力行看過了海中無數美景,也看到了空前浩劫。他說:「就因為我知道她昔日有多美,所以知道她為什麼需要保護。」坐落於屏東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方力行的理念堅持之下,將台灣鄰近的海洋生態做了最生動的展示,更將台灣海洋之美推向國際舞台。這一次,除了揭開海洋的神祕面紗,我們更要學習如何與她互利共生,並且身體力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7.htm
61011229 朱敬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2-06-02 期待人文與理工的平衡–中央大學在臺五十週年校慶演講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期待人文與理工的平衡」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說,民主與科學的改革,自五四運動開始,約有七十年歷史,在富國強兵的期待下,政府投入大量理工建設,但理工講求分工綿密,可能造成與社會的離心力,與人形成疏離。人文的培養乃是對人的了解,進而了解整理群體,理工科技與人文兩者間有其互補關係。<br /> <br /> 他的觀察,中央大學是近十五年當中,全國進步最大的大學,在天文、地球科學、數位學習和光電等領域,找到了關鍵的著力點;在科系的分布上,已達到理工與人文平衡的客觀條件,未來很有發展潛力,期待中央大學下一個五十年榮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8.htm
61011230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8-11-02 龍的傳奇–風中去來 神聖、神通、神靈、又神祕的龍。中國人每個人都認得龍;可是,也可以說,中國人似乎沒有人真認識龍。龍,究竟是什麼?是如何起源的?為何中國文化處處可見以龍為名的詞彙,甚至宣稱自己的民族血脈為龍的傳人?這是個古老的問題,因為兩三千年前老祖先們就已對龍的來歷茫然了。打從母親懷「龍胎」到日薄西山入「龍穴」,我們就沒離開過這個看似圖騰文化的歷史洪流。不論是世襲的「龍位」,經歷大大小小考試脫穎而出的「龍頭」,贏得丈母娘歡心的「乘龍快婿」,廉明剛正、奉公守法的「再世龍圖」,貴為稀世珍寶的「龍肝鳳髓」,或年節時分掛在嘴邊討吉祥的「龍鳳呈祥」,在在顯示了中國人以龍馬精神勉勵後進,期許將來龍騰虎躍的文化內涵。然而,龍的傳奇也是個新時代的問題,因為新時代的科學知識,正為我們提供新的思維和解讀。至今最具象化的龍大概就是留下化石痕跡的恐龍了,但是中國人崇拜的恐怕不是這群齜牙咧嘴的大型爬蟲類;掌管雲雨、呼風喚雨的神官─龍王,倒是更加貼近龍在人們心目中會飛的形象。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趙丰院長從人文觀點出發,以最直觀的大自然現象探討「來龍去脈」;內容精彩可期,絕對值得您體驗「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知識大會師。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9.htm
61011231 周延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2008-10-26 毒蛾性費洛蒙與生物多樣性 你知道蟑螂也有同性戀嗎?你能像蛾一樣聞到四公尺外的味道嗎?你可想過為何工蟻會全心服侍蟻后?這些行為都與性費洛蒙有關。但什麼是賀洛蒙呢?費洛蒙原來是昆蟲不同個體互相交換信息的一些自己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因為功能不同,所以有疆界、標示食物來源、防衛、聚集與性費洛蒙之分。性費洛蒙則是兩性動物在求偶時,一種性別釋放出來的化合物,此物可以引誘異性於數里之外(蛾類),以達到交配的目的。而昆蟲性費洛蒙的研究又與人類人明有什麼關係呢?本次講座邀請在昆蟲研究領域極具盛名的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延鑫館長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0.htm
61011232 劉克襄 生態作家 2008-10-25 遇見臺灣的珍稀動物 台灣有著多樣面貌的生物資源,但在經濟開發工業化的過程中,許多物種因為我們的疏忽而逐漸消失了。劉克襄舉例:北太平洋體型最大的海鳥 ─ 短尾信天翁,曾是台灣離島重要的夏候鳥,壽命可達四十歲。每到秋天,牠們會回到彭佳嶼孵育下一代,春天以後便飛離島嶼,在大洋漂泊覓食。從台灣離島消失多年的短尾信天翁,一直是劉克襄自然保育的那道「缺口」。深切期盼有一天,牠們能重回故鄉,繁衍下一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1.htm
61011233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8-10-17 高齡社會的挑戰 綜觀全球趨勢,衰退的出生率及死亡率均指出了「人口高齡化」的現象。隨著醫療衛生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已從一次戰前的40歲延長一倍,二次戰後嬰兒潮中的新生兒如今已經邁入耳順之齡。然而,「壽命延長」並不單指出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之事實,其背後交錯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面向。從鉅觀角度來看,伴隨出現的還有婚姻、家庭結構與勞動年齡的改變,以及對於終身教育和老年醫療照顧的重視。從微觀角度而言,個體生命的延長可能廣闊了生活的觸角、可能增加了追求夢想的機會、可能讓人生旅途不再限於線性發展,而有了更多道路走訪探索。但也有另一種可能:疾病纏身、貧困孤寂…。本次講座邀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道還主講,探討高齡社會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老人的健康照護,以及婚姻制度受到的衝擊。王研究員將回顧高齡社會的成因,指出現代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不足以應付因老化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學者發現,老人的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特別是婚姻狀況。然而,婚姻制度在二十世紀已經動搖,在可預見的未來經得起「長壽」帶來的新挑戰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2.htm
61011234 孫維新 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8-10-05 人類的新家園?–簡介火星探索近年來的發展 火星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人們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來命名它。在中國古代,因為它熒熒如火,且位置、亮度時常變動,故稱「熒惑」。火星對於人類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它是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自1960年代開始,已經有超過30枚探測器到達過火星,對於火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到目前為止,火星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類了解最多的行星。將來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友善條件,它很可能是我們的首選地點。有些人認為火星的環境可以被改造成類似地球的樣子,而這個過程稱為地球化。想進一步瞭解近年來火星探測的發展嗎?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孫維新教授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3.htm
61011235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所)教授 2009-03-06 冰芯啟示錄:鑑古知今想未來 藉由針對古氣候所作研究,我們知道地球氣候變化是具有多重時間尺度。或以億年為單位,或以萬年為單位,甚至是千年、百年、十年或一年不等。一般而言,時間尺度越長,溫度的變化幅度也越大。歷史氣候資料顯示氣候變化可以是十分緩慢也可瞬變 (abrupt change),其複雜程度不言可喻。也因為其複雜程度,雖然經過許多科學家窮一生之力研究氣候變遷,人類至今仍無法窺其全貌。掌握未來是每一個人的夢想,準確的預測天氣及氣候則是科學家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過去,是否意味著我們就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未來是否就是過去已知事件的組合?「以古」或許可以「鑑今」,但是否可以知未來?本次講座邀請臺灣大學地質所魏國彥教授主講,歡迎您一同來鑑古知今想未來。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4.htm
61011236 謝仁俊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兼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8-10-03 透視人腦的奧祕:生老病死之腦、心與意識 身處在有「腦世紀」之稱的二十一世紀,腦科學家為了一探大腦究竟,進而療癒腦功能受損及異常所引發的疾病,紛紛埋頭於各項研究中。以腦科學研究範疇的憂鬱症為例,「美國醫學會期刊」估計:美國每年因為憂鬱症造成的社會損失高達4兆美元,職場上因憂鬱症而失去勞動力的損失更高達為23兆美元。由此足見腦科學研究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因此,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跨領域合作,為的就是替受此疾病桎梏的人類解開枷鎖。<br /> <br /> 本次講座邀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謝仁俊教授主講。他曾率領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與本校電機系研究團隊,共同開發視覺腦波操控系統的智慧型多功能病床。這項研究讓全身癱瘓而意志清醒的病人可不藉言語,便能以眼神與意識操控電動床。隨著腦造影技術的發展,腦科學家更能掌握「心─腦─身」三方面連鎖反應。歡迎您一同見證「腦」造影圖像,聆聽謝教授述說一個個「心」情故事,用嶄新的思維轉「身」迎接美麗境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5.htm
61011237 杜武俊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 2008-09-26 小黑蚊的生態習性與防治 中部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好天氣,相當適合戶外活動進行。但各個郊野山林甚至於都會區的公園,處處難免小黑蚊的危害。每到夏天,這些小黑蚊就成了中南部民眾揮之不去的惡夢。而牠雖然被稱為小黑蚊,但牠其實並不是蚊蟲,而是另一種會吸血的昆蟲,臺灣蛺蠓。<br /> <br /> 臺灣鋏(蛺)蠓的體長只有1.4毫米,得用電子顯微鏡才能把牠看個仔細。除了觸角和口器呈深褐色之外,頭部、胸部、腹部都是黑壓壓的的。雌蟲的體型較大,也是突襲人類的元兇。吸飽了血的雌蟲,二到三天之後就可以產卵,繁殖力超強。想知道科學家怎樣探索小黑蚊的生態習性,進而提出可能的防治之道嗎?本次講座邀請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教授主講,歡迎來與小黑蚊研究者杜武俊教授面對面,一起探索小黑蚊防治的話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6.htm
61011238 林良恭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08-09-19 臺灣高山山脈環境對動物基因交流的影響 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當中,地理區隔是造成物種基因分化的原因。在台灣的地理環境裡,中央山脈造成的東西兩岸區隔,造就了怎樣的物種演變呢?本次講座邀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主講,演講中將介紹他所進行的高山生態調查在演化觀點的意義。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窺看在台灣進行中的物種演化。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7.htm
61011239 廖本全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 2008-06-28 福爾摩沙的美麗與哀愁 依生界、生物、生命、生活多樣性的思維來看,任何一片所謂「自然」的地土生界(包含地方社會網絡與文化系統),絕對都是天地宇宙創古溯今無可取代的唯一價值和典範。作為接受命土誨育而成就自我的生界一員,皆應竭心盡力為捍衛自然典範與自然價值而努力。因此,有誰願意拋棄天造地設的自然典範?又有誰可以同意摧毀自然完整的生態系,而意圖創造一個人類自我中心的、虛偽自然的圖騰典範?本次講座邀請北大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廖本全副教授主講,提出從各種角度提出見解,歡迎大家一同來正視我們的環境問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8.htm
61011240 楊鏡堂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教授 2008-05-25 動力科技的仿生秀–蓮花、飛鳥、蝴蝶、游魚與機械 蓮花滴水不沾、魚兒恣意悠游、鳥兒振翅高飛,聰明的你有聯想到什麼嗎?還是覺得這些很平凡無奇呢。大自然每天都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暗示,突然間我們靈光一閃的發現這存在大太陽底下許久的新鮮事。如何向自然學習?如何正當的剽竊自然的想法而合法為自己所用?準備好無窮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一邊聽著台大機械系楊鏡堂教授的風趣的解說,一邊體會觀察大自然現象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9.htm
61011241 阮國棟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技監兼科技發展組顧問室主任 2008-05-24 票選臺灣十大環境優先議題 本次講座邀請在環保署任職二十年,也在工研院任職十四年,實際參與臺灣環保問題及世界環保科技趨勢三十年以上經驗的阮國棟博士,與青年學生及社會賢達對話,這場豐富的心靈盛宴,內容涵蓋許多面向:檢視新內閣永續發展政策與國際主流價值的契合程度。臺灣地區最急迫的永續議題在哪裡?我國永續發展指標與「永續西雅圖」作法之比較,您會發現很有趣也很嚴肅的問題。並告訴大家國際上可能的解決方法。阮國棟博士將提供 2008年最新的國際權威資料,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程。主題很嚴肅,但我們用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及討論,看看國內問題,也關心國際趨勢,想想過去及現在問題,也關心未來走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0.htm
61011242 施聖洋 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2008-05-23 人類未來五十年的首要問題:能源?環境?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揭櫫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重性─消失的物種、變調的南北極、退卻的冰川、冰河和忝不知危機的人們,真實的畫面無不怵目驚心。在科技高度的發展之下,人類一方面解決了前一個世代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方面也留給後一個世代坐如針氈的未來。全球化的現象克服了地形與距離的限制,使分化趨向一致。然而,在共榮圈的願景下卻同時造成了不可遏抑的後果。從人力到獸力,水力到火力,燃煤到石油,原子能到再生能源,文明的進展與人類懂得藉力使力息息相關。<br /> <br /> 新能源的開發是每一個過度時期的重要課題,如今更是人類修補自然環境運轉失序的女媧石。但是,女媧補天的工程卻因國家發展程度不同而異。人類不僅需要環境共識,更應積極汲取成功經驗,共創綠色智慧。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機械系施聖洋教授主講,同時是教育部顧問室「綠色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的主持人。擁有「鐵人教授」美稱的施聖洋教授,不但以健跑力行環保概念,更力推綠色科技。歡迎您一同關注能源與環境問題,共同為人為活動與環境間的和諧,進而達到永續發展而努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1.htm
61011243 陳鎮東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 2008-05-17 全球變遷 全球變遷的含意是指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產生造成普遍性的改變。在地表的環境中大氣層的質量最小,所以受到的衝擊最大,溫室氣體的增加、臭氧層的破壞等問題,已使全球環境變遷成為國際注意的焦點。大氣的改變會造成氣候的變遷,再進一步就可能造成生態及環境的破壞。台灣地狹人稠,在高度經濟發展之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國人的環保意識也日益高漲。台灣的環境問題受到全球性氣候變遷的影響可能更惡加化。我國以出口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在國際環保公約的約束下,亦可能受到極大的限制。本次講座邀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所陳鎮東教授主講,與我們探討全球變遷的問題以及影響的層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2.htm
61011244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08-05-09 科學人「講古論今」:語言的生與死 青春期的孩子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莫過於「與其注意頭皮上的毛髮,不如多充實頭皮下的東西。」這個東西,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大腦。由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日新月異的腦造影技術提供科學家更多大腦處理訊息的研究資料。於是頭皮下的東西便愈來愈具體,對於腦所建構的世界縮影也愈來愈清晰,科學家甚至可以從腦的演化一窺語言的發展史。從30萬年前語言便有了生命,歷經洞穴圖像、儀式與溝通的基模,文字終於在8千年前以獨一無二之姿矗立在人類歷史中。從語言起始迄今,一方面由簡而繁的過程使語言規則化,而後精緻化;另一方面為了讓知識普及,溝通方便又由繁而簡。<br /> <br />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語言隨著文字的快速傳播,產生了大量的複製行為。凡事講求效率的訴求,造成許多英文式的中文,中文式的英文,和一股吹遍世界各地的極簡風。這是語言發展的危機還是契機?本次講座邀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曾志朗校長主講,以科學的角度訴說語言的起承轉合。從一「口」羊、一「只」戒指、一「盅」酒、一「輪」明月醞釀語言的美麗與哀愁,一「抹」微笑,一「湖」春心,莞爾講古論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3.htm
61011245 林守德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2008-04-27 電腦也可以是發明家 過去人們對於電腦的印象往往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而且只能夠根據我們給它的指令進行運算,沒有自己的想法,更別說是會思考及發明。但有天你很難想像,目前許多我們視為絕症的疾病,幾年過後人們可能可以不再為其所苦,但發現解藥不是某個人,而僅僅是一台電腦,原因在於電腦的快速進步,與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將不再只是我們工作、玩遊戲的一部機器,未來電腦更是引導我們科技發展,知識進步的重要發明家,人類發展至今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將因為電腦技術的突破,迎刃而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4.htm
61011246 朱樹勳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2008-04-25 乾坤大挪移之吸「心」大法 台大醫院在2008年2月創下心臟病人「摘心」16天後成功「換心」的世界紀錄。16天來,病人「無心」與家人「焦心」的漫長等待,讓人思考:除了「人心」捐贈以外,心臟移植手術是否還有其他的「心」選擇?臺灣每年每百萬人口器官捐贈人數僅4人,相較於每年有100多人苦苦等待換心,「人心」根本不夠。因此,除了現行利用人工心臟拖延換心時間之外,研發安全的「異種」心臟移植科技,迫在眉睫。本次講座邀請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與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兩位國內心臟移植手術權威,以《乾坤大挪移之吸「心」大法》為題,回顧人類心臟移植技術的歷史,並且展望未來「心」的發展。<br /> <br /> 附記:本次演講講者為<span class="st">朱樹勳院長及魏崢主任兩人,而由朱樹勳院長主講。</span><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5.htm
61011247 陳啟祥 健亞生物科技產品研究部專案經理/台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 2008-04-11 神農之顯微鏡–生技藥品面面觀 全球肥胖人口預估近10億,人與肥胖似乎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醫藥界近年來致力於減重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如何讓人吃了會變瘦、不產生副作用的「靈丹妙藥」,也是生物技術製藥界高度重視並展開研發的課題。國內生技界與國衛院合作積極研發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CB1減肥新藥,預計3年後可進入臨床;或許有一天,胖子只要像吃維他命一樣,每天吞一顆藥丸,就能恢復身材窈窕,輕鬆告別肥胖的困擾。本次講座邀請健亞生物科技產品研究部專案經理、台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陳啟祥博士以「神農之顯微鏡─生技藥品面面觀」為題,深入解析市售各種減肥保健食品及藥品的真相。<br /> <br /> 附記:本次演講講員為陳啟祥副教授及蔡淑真總經理,由陳啟祥副教授主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6.htm
61011248 翁政義 佛光大學校長 2008-04-06 科技與人文 愛因斯坦說:『專家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意思是讓學生獲得對各種價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文和科技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在教學當中讓專業知識和其他人文素養跟基本知識可以兼顧是很重要的。本次講座邀請在產、官、學、研(前台機公司董事長、成大校長、國科會主委、工研院董事長)都有經驗豐富的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來深入剖析教育體制和科技跟人文之間的關係,講述如何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有不停的創意、講述如何使專業跟其他知識可以一同提升,不再使自己成為習慣的奴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7.htm
61011249 楊鏡堂 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 2008-03-29 能源與環境科技之研發與展望 當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的災難,從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再次撼動我們的眼睛;目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能源」的議題同等重要。分析能源的蘊藏量,平均大約不到一百年的使用量,其實全球63億人口裡,真正使用能源的也只佔 37 億人,但是竭澤而漁的結果,與所得成 45度正比的能源售價,只會不斷的飆漲,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Global Warming(全球暖化)與 Global Warning(全球警訊),人類面臨的環境變遷與能源危機,促使我們帶動國際的研發趨勢,探討長程能源與環境的解決對策。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楊鏡堂教授主講。楊教授利用他準備六個多月的一百多頁簡報,與系統化且詳盡的七個演講大綱:氣候變遷、能源蘊藏量、國際研發趨勢、台灣面臨之能環契機、台灣能環科技布局、淺談再生能源科技及結語暨展望,詳盡地說明講解臺灣面臨的能源與環境議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8.htm
61011250 李旺龍 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1-03-11 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 「早知道用功一點,就不會不及格。」「早知道小心一點,就不會出這種事。」人們每天開口閉口說著「早知道」,通常是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只可惜時間不會回頭。不過,另外還有一個「早知道」,就是天天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卻常常受到我們忽視的「自然」。人是習慣的生物,習慣周遭事物的存在及演化,而我們每天又有很多事要煩要忙,往往無暇注意周遭隨時給我們很多暗示的自然。其實自然時時刻刻展現她豐富的演化成果,直到我們突然間驚鴻一瞥、靈光一閃,才終於注意到這大太陽底下存在許久的新鮮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9.htm
61011251 王玉麟 中央研究院原子及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1-04-22 用奈米光子晶體幫您聽細菌的聲音 所謂的光子晶體就是週期性的介電質分布的結構,可以區分為一維﹑二維和三維。就功能性而言以一維和二維的光子晶體應用的最廣。一維的光子晶體就是所謂的薄膜。有抗反射膜。全反射模。二維的應用就非常多。可分為波導元件,分光元件及干涉儀。而三維光子晶體最為多樣且複雜,最簡單的三維光子晶體可以想像成許多的奈米尺寸的結構,緊密而有週期地堆積,就如同自然界中的蛋白石一樣,是由週期性的二氧化矽沉積而成,其反射光顏色會隨著各種角度而變化。而我們也發現在孔雀蛤也有著光子晶體結構,它的結構波長大約是可見光的二分之一左右。在生物界中,也不乏光子晶體的蹤影。以花間飛舞的蝴蝶為例,其翅膀上的斑斕色彩,其實是鱗粉上排列整齊的次微米結構,選擇性反射日光的結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2.htm
61011252 陳錦地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2-11-09 從傳統染藝到時尚光電 人類最早的染料取材自大自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在合成染料的方法出現之前,人類想在布匹、皮革、紙張甚至食物上染色時,只能想辦法從自然借調。然而天然染料普遍存在吸附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加工漂染程序的繁複,且天然染料難免會夾帶著原料本身的「特質」,例如草菁味、腥味、重金屬味等等。因此大自然縱使萬紫千紅,能拿來萃取使用而又不沾染的植物色素或天然色素卻不多。<br /> <br /> 直到1856年,一場無心插柳的美麗錯誤,讓威廉.柏金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個人工合成色素,化學技術的漸趨成熟,帶動整個染料科學的高速發展,此後人類社會的色彩不再只有指甲花的橙紅,也不再只有孔雀石的草綠,甚至還創造出自然界從來不曾出現過的顏色。本場講座裡,陳老師將從色彩學談起,演繹染料在傳統工藝與現代光電科技上的應用,介紹食用色素在現代人類生活的應用,以及染料的用途延伸到電器、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創造現代人們的繽紛生活以及所帶來的影響。<br /> <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3.htm
61011253 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2012-12-09 達爾文革命?達爾文革命!達爾文革命。 好奇、訝異、麻痺,是我們面對新觀點所出現的反應模式,達爾文這個名字應該已經屬於認知麻痺的那種概念。在中學的生物課本中,大家所熟悉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演化看不見,不過這理論仍是當代生命科學的基礎。然而,我們是否還有任何可能親近達爾文?親近科學知識?本屆第六場演講 (2012年12月09日)由成功大學歷史系陳恒安主任帶領我們,藉由科學史重新認識達爾文,並且介紹他所掀起的知識與世界觀革命。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4.htm
61011254 Martin Chalfie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2012-05-25 綠色螢光蛋白:點亮生命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GFP: Lighting Up Life</b><br /> 綠色螢光蛋白:點亮生命<br /> <br /> <b>Martin Chalfie</b><br />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br /> Columbia University<br /> New York, NY 10027 </div> <div>  </div> The great American baseball player Yogi Berra once said, “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  Unfortunately, before the early 1990s observations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ere usually done on dead specimens that were specially prepared and permeabilized to allow entry of reagents to stain cell components.  These methods allowed a glimpse of what cells were doing, but it gave a necessarily static view of life, just a snapshot in tim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other fluorescent proteins revolutionized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because these proteins allowed scientists to look at the inner workings of living cells.  GFP can be used to tell where genes are turned on, where proteins are located within tissues, and how cell activities change over time.  Once a cell can be seen, it can be studied and manipulated.  I will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how having a dynamic view of life opens up new and exciting avenues of research.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GFP also provide a very nice example of how scientific progress is often made:  through accidental discoveries, the willingness to ignore previous assumptions and take chances, and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many people. The story of GFP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research on non-traditional organisms.<br />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5.htm
61011255 Martin Chalfie Dep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olumbia U., NY, USA 2012-05-25 GFP: Lighting Up Life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4px">GFP: Lighting Up Life</span><br /> <br /> <b>Martin Chalfie</b><br />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br /> Columbia University<br /> New York, NY 10027</div> <br /> The great American baseball player Yogi Berra once said, “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  Unfortunately, before the early 1990s observations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were usually done on dead specimens that were specially prepared and permeabilized to allow entry of reagents to stain cell components.  These methods allowed a glimpse of what cells were doing, but it gave a necessarily static view of life, just a snapshot in tim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other fluorescent proteins revolutionized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because these proteins allowed scientists to look at the inner workings of living cells.  GFP can be used to tell where genes are turned on, where proteins are located within tissues, and how cell activities change over time.  Once a cell can be seen, it can be studied and manipulated.  I will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how having a dynamic view of life opens up new and exciting avenues of research.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GFP also provide a very nice example of how scientific progress is often made:  through accidental discoveries, the willingness to ignore previous assumptions and take chances, and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many people. The story of GFP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research on non-traditional organisms. <div>  </div>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5.htm
61011256 花亦芬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教授 2012-09-26 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瑞士史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最重要的史學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Die Kultur der Renaissance: ein Versuch, 第一版1860 年,第二版1869年)是歐洲文藝復興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西方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br /> <br /> 布克哈特史著之所以能跨越時代限制,具有歷久彌新之價值,主因在於他透過歷史研究對「人性」、「政治」、「文化創造」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充滿省思與關懷。他也藉著寫作本書與他所處的時代積極進行對話,希望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國族意識高漲、軍國主義強勢抬頭與科學主義日益宰制人文學發展的喧騰時刻,重新思考知識份子與文化菁英在亂世之中應該努力扮演的角色。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6.htm
61011257 馬國鳳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8-03-21 「921」祕密檔案–臺灣車籠埔斷層鑽探計畫 臺中豐原的埤豐橋因921大地震而一夕斷裂,橋下的大甲溪河床也因地震造成垂直錯動,隆起9公尺,使平緩的河流變成瀑布。此一創下世界紀錄的畫面,因展現出大自然力量,被美國高中地球科學課本選為封面照片,更做為呈現地震災害的具體證據。921大地震至今將近10年,它對臺灣居民造成的生理與心理創傷,以及對經濟建設災害及影響多已復元。但在國際地震學界,921地震創下許多紀錄成為研究地震成因的絕佳教材,相關研究逐漸產生成果。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以「921 秘密檔案-臺灣車籠埔斷層鑽探計畫」為題,說明這個國際地震研究計畫的意義與初步成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7.htm
61011258 黃煥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2008-03-15 自然啟示錄 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一個國家的人民素養,去看看河流就知道了。京都的鴨川,河邊設啤酒屋,孩子與狗在河裡玩水嬉戲,但是現在臺灣的河流都生病了,沒有人敢在河裡玩水嬉戲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黃煥彰教授自謙強調不是生物專家,但是尊重生物多樣性,延續臺灣的特有生物,不正是愛臺灣的真正表現嗎?每一世代的任務,不就是讓生命永續嗎?看著黃教授眼睛泛著淚光,我們知道這個「自然啟示錄」,關係著未來我們生存的環境。本次講座邀請中華醫事科大護理系黃煥彰副教授提醒我們關心這個議題,政府與民間協力同心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8.htm
61011259 吳茂昆 中央研究院院士/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8-03-09 創新科技研發的挑戰 科技研發一直是國家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新的科學技術就可以產生新的產業,有了領導全球的產業也就可以領導全球經濟發展,由此可見科技發展的重要,而科技的產生除了深厚的基本知識外就是創新的構想了。本次講座邀請吳茂昆院士與大家分享一些創新科技的研發,吳院士在基礎科學的傑出表現以及主持很多國家型計畫,對我國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瞭若執掌並且如數家珍,對於國家的科技走向、競爭力和面臨到的一些困難與狀況也有一些經驗與心得,對科學學習、科技與產業走向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9.htm
61011260 陳文屏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研究所教授 2008-03-08 開展宇宙新視野 「宇宙現在一百三十多億年,太陽系有四十六億年,而類似人類的生物也只發生在三百萬年前;星星也有生、老、病、死-源於塵土、歸於塵土!」從陳教授的簡報大綱:「發現新世界-太陽系家族的人口普查與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統」,一直到「宇宙新面貌-上下古今的來龍去脈與未知的宇宙力量!」作為開場,「放眼望去,一半是天;天地輪遞,一半是夜。」浩瀚的宇宙,大自然沒有分學科,大自然充滿了答案,但問題是甚麼?本次講座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演講內容,讓我們繼續開展宇宙新視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0.htm
61011261 葉永烜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研究所教授 2008-03-07 行星探測–尋找太空生物 2008年3月12日,美國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軌道船將再次貼近飛越土星的衛星恩塞勒德斯(Enceladus),在離恩塞勒德斯表面僅50公里處,觀測到衛星南端噴出的冰氣噴射。天文學家推測,這是人類在太陽系內,最有可能找到其他生命存在的星球。「它害怕,它孤單,它從300萬光年以外的星球來到地球!」史蒂芬.史匹伯的電影《E.T.》1982年問世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外星生物的想像。為了增進民眾對外星生命以及生命生成條件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葉永烜副校長,暢談人類尋找太空生物的計畫。葉永烜是天文物理學家,也是歐、美合作的「卡西尼」土星探測計畫提案人。天文學家何以「嗅」出生命的跡象?葉永烜指出,「水」是最重要的生命泉源。再者,「甲烷」也是主要線索,有些天文學家推測它與「氮」之間的光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大量碳氫化合物與亞硝酸鹽,可做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此外,二氧化碳與氨如果再加上光輻射或電漿作用,也可能孕育生命必需的有機分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1.htm
61011262 牟中原 台灣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2008-03-02 聯合縮小軍:奈米醫學的夢想與實際 所謂奈米科學指的就是十億分之一公尺的範圍內所發生的物理現象,奈米的世界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卻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拿我們的身體來說,每個部位甚至每個器官都是由無數的奈米結構所組成,但在我們可見的尺寸範圍,要了解這些奈米結構似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何將電影「聯合縮小軍」的情節真實的應用在臨床醫學上,又或者如何應用奈米科技來深入探索我們的身體,進而為人類解決多年來我們解決不了的疾病,這些問題都將藉由牟中原教授專業且獨特的觀點,在本次演講中一一為各位解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2.htm
總共 740 筆,顯示第 301 到第 3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