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12秒, 共找到 4707 筆資料,顯示第 3401 到 35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主要題名 影片介紹 著作者 日期 長度
哈客嗚啦啦-第56集 彤彤姐姐教亮亮和小蜜客語:發譴(生氣)、當暢(很高興)的說法。 總監:陳景怡 監製:鄭豐展 編審:楊佳如 製作人:唐蔚芸 20130507 03:00
哈客嗚啦啦-第57集 彤彤姐姐教MOMO和點點客語:牙手差仔(牙刷)、牙膏(牙膏)、面帕(毛巾)的說法。 總監:陳景怡 監製:鄭豐展 編審:楊佳如 製作人:唐蔚芸 20130507 03:00
哈客嗚啦啦-第58集 彤彤姐姐教小蜜和MOMO客語:皮鞋(皮鞋)、拖鞋(拖鞋)、球鞋(球鞋)的說法。 總監:陳景怡 監製:鄭豐展 編審:楊佳如 製作人:唐蔚芸 20130507 03:00
哈客嗚啦啦-第59集 彤彤姐姐教亮亮和MOMO客語:番豆(花生)、麻仔(芝麻)的說法。 總監:陳景怡 監製:鄭豐展 編審:楊佳如 製作人:唐蔚芸 20130507 03:00
哈客嗚啦啦-第60集 彤彤姐姐教亮亮和點點客語:字簿仔(作業簿)、寫功課(寫功課)的說法。 總監:陳景怡 監製:鄭豐展 編審:楊佳如 製作人:唐蔚芸 20130507 03:00
「2012客家桐花祭」宣傳短片 桐花開了,藉由手機的拍攝與傳送,將桐花盛開的訊息帶進捷運車廂、沉悶的會議室、學校教室裡,花開的訊息讓大家的心也更著輕盈飛舞,溝通從花開那一刻開始。 20130509 02:00
「101年度幼幼客語闖通關」形象短片 一群小朋友在三合院前玩耍,阿公坐在正廳前一邊搧著風一邊看著小孩們遊戲,阿婆在旁邊忙著醃製福菜,小朋友架起草蓆當舞台,玩起猜客語遊戲,好不熱鬧。 20130509 00:30
「Hakka TAIWAN及客家美食HAKKA FOOD」形象短片 客家品牌和美食透過本地食材和創意料理,藉由傳承與堅持,打造一切為客的特色。 20130509 01:00
「2012客家飯?比賽」宣傳短片 全國低頭族們,抬頭思故鄉,低頭喀便當,客家菜香、美味、回味、人情味,滿滿客家味,客家飯?(便當)好滋味。 20130509 00:59
「101年度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考試」宣傳短片(動畫) 客語能力認證考試開始報名,19歲以下免收報名費,國中小及高中職以上學生,通過初級認證可獲得獎學金1000元。 20130509 00:40
客家新事-第1集 粢粑是客家重要的宴客米食,可分為脆粢和粢粑兩種,前者是用石磨出來的米漿再蒸熟;後者即是大家熟知的麻糬。來自加拿大的麥煜道牧師,帶領台灣的牧師和長老,花費二十六年的時間,將聖經翻譯成客語。客語聖經除了讓鄉親能以熟悉的語言來閱讀,同時保存了客語文化和語言。本集介紹《敬拜上帝有智慧》和《認祖歸宗真喜樂》兩首詩歌。陳建中牧師將客家的傳統曲調改編成詩歌,輔以客家襯詞,加上中華傳統樂器,讓人覺得熟悉親切,容易學習。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8:39:00
客家新事-第2集 漫畫家劉興欽所畫的喬遷圖有七公尺長,畫出早期的客家人搬家的規矩,描繪彼此的親情和互助的人情味。溫永生牧師為了解決客家基督徒不拿香祭拜祖先的難題,而創造出?追思三禮?,即倒水禮、獻花禮、點燭禮的儀式,以敬祖不祭祖的方式,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懷念。本集介紹《道路‧真理‧生命》詩歌,陳建中牧師選用大家所熟悉的聖經章節中的句子,翻譯成客家的講法,放入客家傳統曲調中,再配上西洋樂器,讓大家能夠朗朗上口。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4:59:00
客家新事-第3集 漫畫家劉興欽講述他小時候有人背花布到鄉下賣的情形,並分享一個他如何調皮的把賣布的人弄哭的小故事。女詩人杜潘芳格起初以日文、中文創作,1980年後以母語客語寫作,是台灣早期的客語詩人。除了針對生命的探討,具有女性和客家的特質外,她的創作還深受基督信仰的影響。本集介紹《上帝?賜福滿滿》詩歌,此曲原來是以河洛話唱出,陳建中牧師把它改編成客語歌詞,並加入胡琴伴奏,增加鄉土的氣息,讓客家人能以熟悉的語言來唱此曲。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7:44:00
客家新事-第4集 客家人工作不忘娛樂,除了愛唱山歌,還擅於自己做樂器,隨地取材吹奏樹葉,有的可以邊工作邊含著樹葉吹奏。陳以諾牧師夫婦到南庄教會服務後,成立兒童木笛班,以音樂聯繫教會與南庄人。爾後開始推動音樂造鄉,協助成立愛鄉協進會,進行社區營造,催生桂花巷商圈,帶動地方發展。本集介紹《上主?教示》詩歌,詞曲皆由陳建中牧師創作。歌詞內容講述若從小記得上帝的話,心中就能做出對的選擇。曲風走童謠易學的路線。陳牧師在編曲上做些變化,讓人聽了放鬆心情。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6:20:00
客家新事-第5集 為了娛樂,客家人在山上採茶時唱山歌,因為山上距離遠,要跟人對話都用唱的。山歌沒有固定的歌詞,一般是男的先唱,女的再和。精通中西音樂的陳建中牧師出身音樂世家,國中開始對客家文化和歷史產生興趣,並到處蒐集、記錄客家民間音樂。他創作大量客家聖樂,成立客家聖樂團,用客語四處宣揚福音。本集「客家傳樂」單元播出由陳建中牧師創作的《主耶穌》詩歌。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6:00:00
客家新事-第6集 以前的腳踏?車又高又大,小孩子想騎又踩不到,於是就想出三角騎法,腳從?腳踏車下方三角位置穿過去,手扶著把手,經常跌倒但騎得很開心。謝智謀出生在問題家庭,年輕時走上歧途,後來信奉基督才從挫折中的生活走出來,現成為亞洲體驗教育學會理事長與冒險治療的老師。藉由冒險訓練活動,他幫助問題青少年創造出正向的經驗。本集介紹《行出去》詩歌是由國語詩歌翻譯而來。陳建中牧師把此曲改編成進行曲,以符合歌詞意涵,主要用銅管和打擊樂器來演奏,並用重唱合唱曲的方式呈現出高昂的感覺。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6:09:00
客家新事-第7集 以前的人唯一娛樂是去聽講古。講古?內容多元,情節精彩,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瞌睡連連。劉興欽老師將小時講古聽古的畫面生動的描繪出來。25年前,范秉添牧師夫婦到客家人聚集的峨眉鄉此即展開探訪和關懷的工作。這裡的人口多為老人和小孩。他們開辦社區老人大學,關懷問題少年,教會成為社區的活動和休閒中心,並開始培訓接班人。本集介紹在客家教會流傳甚廣的《客家宣教歌》詩歌。此曲創作於第一屆客家宣教節,由范秉添和曾政忠牧師作詞,陳建台博士作曲。先吟唱後啟應的演唱方式讓歌曲聽起來充滿力量。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8:50:00
客家新事-第8集 牽鋸就是兩個人拉著一條很長的鋸子合力鋸木板。牽鋸時,兩人拉來推去,得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鋸好板子,不但辛苦且無趣。韓國的朴仁秀牧師和妻子來台傳教時,先在南庄的峨眉教會學習客語,後到全台唯一沒有教會的地方-三灣來開設教會。儘管缺乏物質人力,牧師經常探訪鄉親、關懷青少年,把愛傳出去。本集介紹的《天阿爸?心》詩歌,原來有國語和河洛話版本,陳建中牧師改寫成客語歌詞,用客家的習慣將耶和華稱呼作「天阿爸」,讓客家人覺得親切。曲中穿插胡琴的演奏用以襯托出歌詞的意境。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7:35:00
客家新事-第9集 傳統客家人只有在宴客時才能吃?到豐盛的一餐。四炆四炒,即四樣烹煮和四樣快炒是經典菜色。宴客時全村的人都可以來,場面熱鬧非凡。客家人Claire和丈夫Kelvin秉著想教大家吃健康食物的理想而開餐廳,卻因為不顧食材成本的考量而負債千萬。他們憑藉信仰支撐下去,還成為節目主持人,在電視上推廣無油無水的烹調方式。本集介紹《全世界大家愛敬拜?》詩歌,陳建中牧師所寫的詞是取自詩篇詞句,曲子則是由其兄長陳建台博士所譜。曲子配器輕快,聽起來輕鬆又快樂,讓大家用喜樂的心情來頌讚上帝。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7:50:00
客家新事-第10集 古早的爆米香,是將米放進去鐵鑄的長條形?機器,在火爐上加熱,將米爆成米花。當有人喊爆米香時,大家就會拿家中的米去排?隊,小朋友則會在旁邊捂耳等待。家境清寒的鍾榮光在三十歲時赴美進修攝影。回國後,用相機記錄家鄉的人世變遷。他高品質的專業沖洗技術及營造超現實情境的創作概念,使作品獲得美術館的收藏。他亦熱心投入教學,提供後輩經驗和技術傳承。本集介紹《耶穌是主》詩歌,原來是由潘曉郁師母所寫的河洛話詩歌,陳建中牧師改成客語詩歌。配器方面採中西樂器混合,讓歌曲聽起來悠揚。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8:00:00
客家新事-第11集 以前的食用油必須自己將花生或芝麻等挑到打油廠,請人搾出。打油車是用一棵大樹幹中間挖通,將蒸好的物料放?入,不斷重力撞擊槌打,製出食用油。經典客家歌曲<涯出世做客家人>的作詞人趙萬昌長老,除了創作客家歌曲,更創作了多首客家童謠和福音詩歌。他致力於教導和傳承客家文化,並藉由創作福音詩歌,向大眾宣揚上帝的愛。本集介紹的《除了?》詩歌,原來是國語歌《除了?以外》,由陳建中牧師改編成客家話,加上編曲配置的改變,讓旋律聽起來更為婉約且有安撫人心的作用。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7:55:00
客家新事-第12集 劉興欽?老師介紹他小時候玩的灌土猴和捉蟬。將水灌在土猴即蟋蟀的洞裡,捉住從另一個洞裡爬出的蟋蟀來打架。夏天捉蟬也是兒時樂趣。客家新生代歌手林鈺婷涉獵音樂創作、演唱、客家電台主持等領域,還是客家樂團的團長。對客家音樂具有熱情和使命感的她以及同好們,創作豐富多元的客家流行樂,為傳承客家音樂開啟新方向。本集介紹的《敬畏上主》和《全世界都愛來向主讚美》兩首詩歌,皆由陳建中牧師創作。歌詞取自聖經經文,前者是教導規範的詩歌,後者則是敬拜讚美的詩歌。 監製:曾國生 策劃:葉淑汶 統籌:孫葆媛 編審:許佩玲 導演:劉俊發 製作人:陳凱莉 執行製作人:周聰玲 導播:李學誠 助理導播:鄭景云 20130507 27:50:00
客家新事-第13集 以前的小孩都會養蠶,從餵食、清理環境、觀察它結蛹變成蛾的過程可以讓小朋友?學負責任的態度,學習生命教育。美國的邱福生到台灣傳教,遇到深耕於客家庄的曾政忠。由於有同樣的信仰和服務人群的熱誠,讓他們相知相惜,情同手足。他們在傳道路上互相扶持,對客家族群有共同的使命,致力於客家宣教。本集介紹的《天地有位神》詩歌,由陳建中牧師創作。其創作動機是希望把創造萬物的神介紹給客家鄉親。歌詞描述神的力量會引導人們,歌曲則採用客家傳統的男女對唱方式,大受歡迎。 總監:王淑娟 監製:黃曉玫 導演:吳昱錡 編劇:蕭淇全 20130508 28:45:00
客家好趣味1(美食篇) 接近中午時間,面試官看著每個進來面試的人,面試者都像是一道道讓人垂涎欲滴的客家菜,鹹蛋苦瓜、梅干扣肉、白斬雞,及薑絲大腸陸續上菜囉。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2(好客篇) 坐在小發財車上,遊走山林客庄,感受客庄內好客的溫暖,品嘗客家味,客家好趣味。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3(藍衫篇) 隔壁傳來女生群起尖叫聲,原來是件件藍衫令人驚艷,藍衫品味,卓然出眾。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4(紙傘篇) 男友的脖子上疑似種草莓的痕跡引來女友的不快,男友解釋說那是拔罐的原因。男友撐著客家紙傘,邀女友一同在紙傘下共度兩人時光。紙傘下人影雙雙好不浪漫。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5(擂茶篇) 別緻的三合院前,阿婆和三位年輕人正在擂茶,阿婆教大家要慢慢的搗,慢慢的磨,頓時擂茶缽裡香氣四溢。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6(音樂篇) 一群年輕人在公園跳舞,隔壁團的阿婆們也跟著音樂搖擺,兩派人馬尬起舞來,當客家山歌遇上流行音樂,大家舞成一團。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7(語言篇) 閩南人到客家餐館用餐,點菜過程充分展現語言諧音的趣味,閩南語的九層塔,在客家話裡變成七層塔,兩碗麵線變成兩碗免費,客語音「錯」卻是「對」的意思,雙方對話趣味橫生。 20130509 00:30
客家好趣味8(硬頸篇) 一對男女在月光下約會,女生瞬間變成吸血鬼想要吸男友的血,卻怎樣也無法咬破男友的脖子,原來男友是硬頸的客家人,女吸血鬼頓時掉下銳利的尖牙。 20130509 00:30
2013年-我最感動的事情 鬧鐘響起,秉彥洗臉刷牙、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看到媽媽在房裡熟睡,爸爸卻在客廳睡。在從媽媽錢包拿出每日的一百元零用錢時,突然發現桌上的離婚協議書,秉彥心裡難過也只能先去學校上課。在學校,秉彥是個害羞的男生,不擅長和同學互動,也不善於表達自己,這次學校舉辦老子盃小學生演講比賽,班上須推派兩位同學參賽,除了主動願意參賽的班長,還有一位名額,但班上卻沒有人願意參加,正在想事情的秉彥被隔壁同學拉起他的手,老師就認為秉彥願意參賽。代表班上參賽的秉彥,除了煩惱爸爸媽媽間的關係外,還要煩惱學校的演講比賽,晚上突然手機傳來一則簡訊,秉彥回撥後認識了一個姐姐,這位姐姐每天都會聽他講話,跟他聊心事,也教他演講的訣竅。秉諺因為電話姐姐的幫忙,之後會有什麼變化呢?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許立達 故事:鄭海伯 謝奕柔 許耿雄 許立達 黃國甦 沈珮如 原創劇本:黃國甦 改編劇本:許立達 20140321 1.202777778
2013年-日光天堂 救護車的聲音不斷作響,看到太平間,還有醫院中來來往往的病人、醫生,突然眼前一片黑,「開門阿開門阿…」原來是江雙財在做夢…,他又夢到老婆張春妹發生意外的情景。雙財在家中不斷回憶過去…,以前大腦動過手術,影響他的味覺,連自家茶葉的味道都分不出來,不時頭又會隱隱作痛,導致雙財有一段時間對春妹的態度很差;三年前,雙財夫妻倆感情很好,春妹也將他照顧的無微不至,雙財一直很感謝有春妹的陪伴。「我想做的事情很簡單,我只想給妳一個體面,又不用煩惱的生活,一個讓人家都羨慕的生活!」太多的往事回憶,雙財對春妹的思念更深了。春妹走的時候留了綠茶給雙財,雙財一直不懂,直到今天雙財將女兒耘芳、耘芝都叫回家來,決定做一件事...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張晨光 導演:李青蓉 編劇:陳美珊 菲比 謝淑靖 20140321 3.238888889
黃金稻浪-第一集 一次美軍空襲中,一名美軍俘虜逃至江保正家躲藏,而另一方面,遠在南洋的藍家長男長青與另一名台灣兵攜伴逃兵。日本巡察要求藍仔至江保正家中探聽美軍俘虜的消息,而逃跑中的長青兩人則被日本兵抓到。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105555556
黃金稻浪-第二集 特高課官員山中進入江家搜查,找到一綑沾有血跡的繃帶,藉故帶走窩藏戰俘的江保正,文華也因此叫回遠在台北工作的文德。南洋戰場的長青及阿豪也即將面對攻來的敵人,生死未卜。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1944444
黃金稻浪-第三集 一心要救出江保正的文德,卻因為捏造假線索也被抓了進去,父子倆深陷危機。卻因為日本戰敗且無條件投降,而逃過一劫。渡過危機的父子倆,卻還存著彼此間的矛盾。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194444
黃金稻浪-第四集 得知水稻全部感染生病的江父生氣至極,文德因不想再惹父親不開心也回到大稻埕。南洋回來的船上載有台灣的士兵,卻遲遲未見長青的身影,文華見不到長青也因此不吃不喝。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6111111
黃金稻浪-第五集 江父與文華來到國民政府想要回被沒收的稻穀,卻被懷疑偷下毒在稻米中,而被關入牢內。永泰、坤成與冬梅想盡辦法要解救入獄的兩人。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888889
黃金稻浪-第六集 教師白立國偶然救出江家父女,因此讓父女倆脫困。菊池庄長給了江父私藏的米,讓江父得以繼續稻米改良工作。在大稻埕的文德也因為老闆的不守信而回到了關山。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47222222
黃金稻浪-第七集 文德偶然於酒家中拿到黃金,回到家中,正巧遇見姊夫永泰想頂下碾米廠做生意。黃金藏在柴房中卻被文華看見,姊弟因此吵了一架。白老師與文華之間似乎互相存著對於情人離別的思念之情,兩人的發展會如何呢?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95138889
黃金稻浪-第八集 永泰與坤成及坤成的學長合夥開了碾米廠,永泰也開始從務農走向經營碾米廠一步。回家後的長青,因為腳受傷,使得自尊心高的他,不願接受旁人的關心,也因此跟等了他許久的文華吵了一架。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194444
黃金稻浪-第九集 碾米廠的大股東阿彪與永泰商量將米賣往台北以獲取更高利潤,卻被叫去幫忙的建業發現,並將此事告訴文德。文德與坤成知情後,便到酒家阻止阿彪及永泰。受傷的長青,想起過去的種種以及家人的照顧,決定不再自暴自棄,要勇於面對,走出傷痛。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5416667
黃金稻浪-第十集 庄裡的水田突然間沒有水了,江保正與建業急忙上山找原住民想請他們恢復水源,卻發現興建糖廠的工人將水阻斷了,於是便請文華拜託白老師幫忙寫信給台東地方法院。事情順利解決了,但是水還是沒來,文德與建業上山拜託原住民頭目恢復田水,卻惹怒頭目將文德關了起來,建業回家求助,最後由具有原住民血緣的冬梅出面拜託才讓事情圓滿解決。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4722222
黃金稻浪-第十一集 文德在大稻埕的同事櫻花突然到家中找文德,江家認為文德在外亂來要將他趕出家門,而文德與冬梅的感情也備受考驗。剛回公所上班的長青被派至庄裡估糧,但公所徵糧卻又多徵收了許多,使得村民不滿,紛紛將矛頭指向公所上班的長青,長青也因此辭去公所工作。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115972222
黃金稻浪-第十二集 辭去工作的長青到了永泰的碾米廠工作,卻意外地將機器用壞,長青愧疚的拿了藍爸給的金戒指賠罪。另一方面阿彪與永泰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而將米賣往西部,這也引來台北周的不滿,並將阿彪、永泰及田鼠關了起來,文德情急之下拿了先前在大稻埕帶回的國民政府金條來解救這三人,卻因此引來國民政府的注意,並開始搜查江家,而文德也藉由冬梅的幫助逃至山上躲藏。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6111111
黃金稻浪-第十三集 為了文德帶回的金條,江父被帶回偵查,甚至帶至台北,文華得知消息之後,便求助白老師立國前往台北。途中由於旅社房間有限,兩人不得以共處一室,隔日早上被立國救回的江父看見。回庄後,巧遇長青,此時卻被長青看見立國拿著他送給文華的項鍊,難過之餘轉頭而去。另一方面,立德被抓,並供出金條來源之後,便被釋放。而江父也因男女共處一室之由,寫信給白老師詢問對於文華之感情。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888889
黃金稻浪-第十四集 由於上台北與立國共處一室,文華不得已離開長青與立國結婚。帶著悔恨的長青便專心於農會工作。碾米廠則因為物價波動而以付訂金方式提早向農民收購稻米,另一方面農會也要求長青以低價向農民收購,這一來一往又會發生什麼衝突呢?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95138889
黃金稻浪-第十五集 先前向農民預訂的稻穀卻遭到農民的反悔要退訂金,文德不想硬碰硬便退還訂金,永泰與文德兩人回去與江父商量要收回租地。另一方面,被警備局盯上的立國卻被抓走,並試圖屈打成招,要立國承認私吞了黃金,著急的文華要文德及田鼠幫忙,兩人找上有打仗經驗的長青,文華與長青兩人又有了交集,並決定要救回立國。三人綁架警備局長官並威脅他簽下私吞金條的字條並放回立國,立國在安排之下逃了出來,並在長青的護送下坐船出海。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92361111
黃金稻浪-第十六集 政府有新的政策出來,佃農可以分地主的地,著急的文德趕緊求助小稻子問問長青哥哥這政策的真實性。新的政策一但出來,長青哥哥內心也很掙扎,一邊是政府法令,一邊要面對的是親情及老闆,長青處在兩難的抉擇。長青認為只要在佃會講習講得越詳細,可以避免以後發生的嚴重事情,說服了父親,長青依照農會要求向佃農們說明公地放領事宜。政府新的法令造成其他地區的農主和佃農間的鬥爭與衝突,失去農地的江太源在面對佃農間,會迸出什麼火花呢?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99305556
黃金稻浪-第十七集 長青為了可以好好照顧妹妹冬梅,幫冬梅在農會找了份簡單工作,暗示他別為不值得的人做不值得事情。眼見江家的農地現在已經越來越少,永泰為了避免以後兄弟為財產爭吵,向母親提出分家的事情,希望母親答應。母親眼看就要答應永泰,但也提出一個條件,必須把家中土地一部份分給不是江家的建業,但江家小孩怎麼會答應呢?最後母親決定將一筆錢分給建業,感謝他對江家的付出。長青發現江家土地就要過戶給吳永泰,只留一部分的田給不會種田的文德,愛妹妹的長青為了以後不要冬梅吃苦,狠心拆散文德和冬梅,並介紹新的對象給她,希望她早點看清事實,找新的對象未來好過日子。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102083333
黃金稻浪-第十八集 文德在種稻方面依然沒有起色,猜想應該是肥料不多的關係,二姊文華建議文德可以去農會用稻子換肥料,處在冬梅和文德感情關係,文德不知如何向長青開口,有了文華的鼓勵,文德只好努力再耕種看看。在因緣際會裡,永泰認識一個放高利貸的大老闆-林桑,一心想要賺錢的永泰也加入放高利貸的生意裡,介紹需要借錢買肥料的農民給林桑,殊不知不識字的農民漸漸一個傳一個,幫永泰介紹不少生意,然而放高利貸的背後,永泰和鄉親們會發生什麼事呢?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888889
黃金稻浪-第十九集 自從永泰接下放高利貸生意後,無心在碾米廠上,於是文華接下碾米廠自己來做。努力想讓碾米廠更好的文華,一家一家拜訪農民,索取農民辛苦的稻子,文華在鄉親裡做人老實又誠懇,農民們都非常願意幫助文華,將稻子賣給他。農會的稻穀因為價低,大多農民都不太願意賣給農會,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長青只好去尋找答案,無意間在文華碾米廠發現,原來農民們都把稻穀賣給文華,一向做事公事公辦的長青,發現事實真相,希望文華不要再與公家爭稻,然而長青眼中固執的文華,依然照舊自己的方式走。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088194444
黃金稻浪-第二十集 南北韓戰爭爆發,使得兩邊通訊與交通中斷,櫻花非常想念家鄉,寄信回家也都沒有辦法,同時櫻花的老闆坤成對她也有意思,文德和小稻子鼓勵坤成娶櫻花回家給她一個完整的家。長青的爸爸很積極的將鍾小姐介紹給長青,並希望他順利完成婚事,然而長青對鍾小姐實在沒有意思,加上鍾家對長青在農會代收公糧一事,長青更不願意接受鍾小姐的婚事。長青被陷害,讓他在農會的名聲臭掉,背上標會貪汙事件,一向公事公辦的長青氣不過被汙衊,氣得馬上找到歐吉桑對質,沒想到歐吉桑在農會前當著大家的面表示是長青放水,對話中長青似乎也聽出端倪,回公家後提出辭呈…。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製作人:郭台強 陳美珊 導演:葉鴻偉 原著故事:江瑞宗 編劇:蔡采荇 黃世鳴 20140321 2.116666667
陂塘-第一集 清道光年間,桃仔園私塾先生-楊富春,懇求大人調解縣轄桃仔園范陳兩家爭端,為了水源土地結了三世冤仇、爭鬥不斷,懇請德高望重之大人化解仇恨、主持公道,若兩家和樂,必能共享陂塘利益,才是百姓之福。女主角杜明非沒有父母,也沒有朋友,海關事業不順的她非常思念上禮拜前在陂塘過世的舅舅-邱天送,辭掉工作的明非決定回到陂塘莊園追思過世的舅舅,並查出舅舅出事原因。回到舅舅的陂塘莊園,員工只剩王美芳和陳棋祥兩人,明非決定留下來待個幾天。陂塘莊園裡有五個房客,退休的公務員-王貴發、房屋仲介-范俊偉、旅遊的專欄作家-沈春蘭、生態攝影師-李子臨,各自有各自的目的而留下,其中,曹晃是銀行的員工,平常行為怪裡怪氣的,不愛與人交往、有點孤僻,提到他時大家的表情變得怪怪的…。陂塘莊園裡似乎有些詭異的氣氛,曾經做過海關的杜明非,察覺有些不對勁的事情…。 監製 :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編劇:丁道祥 導演:張晉榮 20140321 3.447222222
陂塘-第二集 發生命案後,奇怪的是要住進來的房客都退房了,可是原本舊住戶卻沒一個要離開,仍然續住,明非覺得事情另有蹊蹺,觀察所有事情,想找出命案發生的原因和兇手。沈春蘭房間發生奇怪的事情,她的內衣也突然不見,結果內衣卻出現在李子臨房間內的桌上,突然李子臨接到一通私人電話,他的表情瞬間變得很奇怪…。發生種種奇怪的事情,明非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夢中也常常有奇怪的景象浮現,好像是明非來過陂塘的記憶,然而明非根本沒有印象來過。陂塘莊園每天都有奇怪的事情發生,有鬼手在陂塘旁抓住阿祥伯的腳、王貴發失蹤後死亡在陂塘,明非來到陂塘莊園後,陸續有死亡事件發生,明非覺得事情一定另有隱情,想努力找出真相,原因到底是什麼? 監製 :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編劇:丁道祥 導演:張晉榮 20140321 3.538888889
陂塘-第三集 陂塘莊園連續發生死亡事件,一一揭露出五位房客間的關係,從陂塘裡的死者和房客之間,建商、房仲、地主、流氓和警察,似乎隱藏著食物鏈利益關係。明非發現王貴發的死因不單純,不像是意外死亡,也不該是殺人兇手,明非猜想,也許幕後有個藏鏡人在操控這些房客…。 監製 :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編劇:丁道祥 導演:張晉榮 20140321 3.494444444
陂塘-第四集 所有證據都指向兇手是曹晃,可是,誰也沒想到,曹晃竟然燒炭自殺,遺書裡寫著十三年前曹晃姊姊因為遭到兇手鄭銘雄和小販性侵,而後自殺身亡。然而,其他看起來不相干的人,李子臨、沈春蘭、王貴發三人,在曹晃眼裡也是將姊姊害死的兇手。這些年來,曹晃當無名小流氓,後來替老大開車,在某次因緣際會,讓曹晃意外聽到一個情報,而這個情報讓曹晃重新找到一個機會報仇…。遺書裡寫得太合情合理,明非覺得事情沒這麼單純,從頭開始調查剩下的房客,沈春蘭和李子臨…。 監製 :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編劇:丁道祥 導演:張晉榮 20140321 3.5270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90集 (一)內埔老街再發光? 內埔老街的老名字叫做陽濟院,聽說是以前有很多羊聚集在這邊,還在此做交易,現在的內埔老街則主要是以陽濟路、東成路附近的老建築還有古蹟,作為老街發展的依據,其實在這邊還可以看到以前的雜貨店和打鐵店,不難想見當時這邊在內埔有多繁榮。台灣有許多地方都發展老街觀光,為地方帶來「錢景」,屏東縣內埔鄉也想抓出地方特色,發展老街觀光。2006年配合韓愈祭活動,二十三名藝術家進駐陽濟、東成路,讓人看到沈寂幾十年的內埔老街,從前的繁華景象,也打響了內埔老街的名氣。不過兩年過去了(2008),老街發展的腳步卻停滯不前,讓不少聞名而來的遊客帶著失望離去,內埔老街發展到底面臨怎樣的難題?是政府推動後續乏力?還是居民還沒有準備好? (二)弱勢族群工作難尋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出,台灣在今年(2008)七月失業率達4.06%,大學生畢業已經不容易找工作,較弱勢的身心障礙者,要找一份工作更是不簡單。許多身心障礙者因為自己的限制與不方便,對於工作、薪水並沒有太大要求,只單純希望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卻處處碰壁,投出去的履歷表幾乎石沉大海。什麼工作都願意做,卻不見得有工作可以做,這幾乎是所有身心障礙朋友面臨的困境。其實只要了解身心障礙朋友的就業特質、找方法訓練他們,只要所有的人都願意給他們機會,有一天,他們也能在職場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一樣能夠成為職場上的生力軍。 (三)諸羅客跡 走在嘉義市街上,幾乎聽不到客語。嘉義市人口有27萬,大家都會認為嘉義市民都是福佬人,但是在諸羅縣誌中就有提到,早在三百年前就有客家人在此移墾,不過這批客家人早已被同化了。然而就在嘉義市東南市郊的鹿寮里,有一批在日治時代南下的桃竹苗客籍移民,在八掌溪兩岸開墾,至今仍保留著的農耕生活,也是嘉義市唯一的客家庄。但隨著鹿寮里農村生活的崩解,難以尋找的嘉義市客家味也開始慢慢的淡薄,像是採訪中發現他們的祖先牌位,已由原先的大牌變成福佬式的小牌,而家庭中也往往是老一輩說客語,年輕講福佬話。在鹿寮里這個福佬語系中的方言島,看到了客家的萎縮與被同化,鹿寮里這個客家庄會不會就此消失,現在還很難說,卻也是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的。 內埔老街冷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弱勢工作難尋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徐嘉君(美甲藝術師) 諸羅客跡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0 2.0965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91集 (一)台灣四大林場【史話篇】 台灣是高山型海島國家,森林資源特別豐富,尤其是檜木、扁柏,這些珍貴木材。早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就積極開採林木,像是嘉義的阿里山林場,台中的八仙山林場,和宜蘭的太平山林場,這三個林場,當時是最具規模的「官營」林場。另外日本的民間株式會社,也有參與伐木作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蓮的林田山林場。帶您走過四大林場,了解他們的過去和現在,看到當年林場伐木的艱辛以及盛況,四大林場無論規模或重要性,它們對台灣的貢獻,都是台灣林業開發史上,不可或缺的據點與見證。 (二)毒癮愛滋望重生 愛滋病,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俗稱愛滋病毒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者,民國94年已經突破一萬人,到了去年底,更是累積到了一萬五千個案例,數字仍持續增加,而感染者中超過四成都是靜脈毒癮者。毒癮者因為一時好奇接觸毒品,而後漸漸成癮、不可自拔,毒品不但對傷害身體,更成為感染愛滋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些毒癮愛滋者他們大多沒想到,自己會因為施打毒品因而染上愛滋;雖然付出慘痛代價,之後他們也想過戒毒、回歸社會重新過生活,但是問題是,他們改過之後、回頭之後呢?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願意再次接納他們,給他們一個重生的機會呢? (三)白浪!沙灘!殯儀館? 苗栗縣竹南鎮的崎頂里是竹南鎮最大的村里,在此的五分之一居民為客家鄉親。因為交通便利、風光明媚,每天都會有遊客會來到在崎頂台灣啤酒廠、觀光牧場遊憩觀光,海水浴場及腳踏車步道每逢假日時觀光客絡繹不絕,儼然成了一處多功能的觀光區,但未來這邊卻將出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新建設。日前竹南鎮公所宣布將在崎頂海水浴場興建一座鎮立殯儀館,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鎮公所直接丟給崎頂里民的震撼彈到底會造成多大的衝擊呢?甚至是傷害?若要有政策定案獲得又要如何獲得鄉親的共識?這都是取決於相關各方能否出現更深入的討論及更為細緻的對話。 四大林場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毒癮愛滋望重生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白浪!沙灘!殯儀館?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20140410 2.0625
客家新聞雜誌-第92集 (一)台灣四大林場【探討篇】 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及林田山林場為台灣四大林場,早期因為伐木業的帶動,造就榮景,也因為伐木業的沒落,風華褪去,現在的發展上都已轉作觀光用途。然而商業利益所求的觀業事業進駐,生態保護與營利標的兩者之間如何取捨,相當值得探究的,因在歡樂的背後,有些長遠的問題,或許該提早發覺,以免後悔莫急。台灣原始林場的發展方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盲點,也有潛在問題。如何再做更周詳的方案,截長補短,呈現完善的生態環境,同時延續保育價值。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應該可以永續下去。 (二)偏遠小校系列一 學生不見了 這幾年受到少子化浪潮影響,國小新生急遽減少,連許多台北市的國小都得減班因應,而原本學生數就不多的偏遠小型學校,更面臨了嚴重的經營危機。今年總共出現九所「一人新生小學」,馬祖東莒國小更是新生掛零,少子化是學生不見了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都市化的加乘效果,也不可忽視。都市開發後,馬路越拓越寬,村裡的年輕人也越走越快,走不了、留在當地的村民是相對弱勢的一群,而這些孩子恐怕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道路越拓越寬,卻可能讓他們上學的路,變得越來越遠。 (三)五寮里 以竹造街 台北縣在台灣是一個屬於二次移民較集中的都市,因此在台北縣要找到一個純客家聚落著實不易。不過在三峽鎮的五寮里,就有一個還維持六成客籍住民的客家庄,台北縣客家事務局規劃了五寮里客家庄商圈計畫,要將五寮里打造成台北都會區的重要客家景點之一,沒有歷史悠久的古蹟,也不是客家傳統夥房屋,或是具異國風貌的巴洛克式建築,五寮里純粹是台七乙線經過的一個小聚落,能否用公部門的投資,打造出一個新興的旅遊景點,並吸引觀光客的目光,又甚至要如何讓這樣的計畫不僅是紙上談兵,落實這個由上而下的政策,都還有待公、私部門的努力。 四大林場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一)學生不見了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以竹造街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0 2.08333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93集 (一)偏遠小校系列二 教育愛計較 四年前(2004),監察院建議教育部裁併部分小型中小學來節省教育經費,引發了各界對偏遠小學校存廢去留的討論,因為小型學校大多在偏遠地區,假使裁併過後,本來因為城鄉差距,教育資源分配不平均的情況,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教育是百年大計、難道真的可以用金錢來估算嗎?透過教育,我們學會了成本分析、計算盈虧,然而,教育也能如此運算嗎?然而,廢掉了學校過後,這些鄉間地方會不會也跟著更加孤寂了呢? (二)台灣四大林場【客蹤篇】 日治時期,台灣的四大林場因為需要很多砍樹、或是運材方面的技術人員,結果許多來討生活、來自許多不同地方的客家人就在山林中遇上了。但代木業沒落、林場不再營運過後,很多人離開林場,山林裡原本最小型的客家庄也一個一個消失了。因為不同的原因,客家人遷徙山中,在多數人離開之後,有些人選擇落地生根,也讓吃苦扶持的客家故事,在山中繼續傳唱,這些仍留在山中或是原本工作的地方客家人,是如何展現不變的刻苦耐勞天性,適應環境的堅強生命力。如果說四大林場的歷史,是台灣山林重要的開拓史,那客家人在其中的角色,更不應被遺忘。 (三)台灣伴手禮 推廣台灣各地名產以獲得更高能見度,讓代表地方特色的美味得以香氣遠播,經濟部商業司特別舉辦了一場名為「台灣夠禮數」的伴手禮推廣活動。不受景氣影響、名產店天天超人氣,而為了更加推廣台灣特產、讓全國各地具地方代表性的台灣美食伴手禮獲得更高能見度,讓所有優秀的台灣伴手禮都可以受到更多人的喜愛、站上國際舞台。 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二)教育愛計較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四大林場(三、客蹤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台灣伴手禮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20140411 2.22847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94集 (一)偏遠小校系列三 小校求生記 台灣多山的地理特性,使得偏遠小校為數不少,以96學年度來說,台灣有859所國小的規模都在六班以下,佔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加上少子化趨勢,學校規模變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南河國小這堂數學課,學生只有4個人,全校其實也才34人,還遠遠不及村長當時就讀的班上人數。該不該廢校,這個答案因地制宜,永遠不會有標準解答,但可以確定的是,當都市孩子正全力與分數搏鬥之際,偏?孩子正奮力吸吮大地的知識;當都市小學充斥升學主義之際,創意教學正在偏?小學蔓延,台灣新一波的教育改革力量,或許就來自於無聲的偏?角落 (二)南瀛客蹤系列報導-咖啡紅了 椪柑綠了 台南縣的東山鄉是以高原、青山及南勢等地區,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地方,此集帶大家來認識的青山村,是位於阿里山支脈的山麓上,一個僅有七百多人的小村落,其中八成以上的村民多為務農,曾經在日治時代以香蕉聞名,後來又多種植龍眼和青皮椪柑為主,而最近的咖啡熱潮中,當地的農民也開始種植咖啡,經營農園咖啡廳,這樣的轉型為在地農業帶來怎樣的新契機,而福佬化對此地客家人同化程度又是多大呢?他們從清朝、日治時期或是近代,各世代的移民因為農業而來,也因為農業而走,他們都在追尋延續生活的一片天。 (三)錦鯉達人 劉開源 位於台南沿海的學甲鎮約有二千公頃的淡水魚塭,除了虱目魚等食用魚為此地特產,這裡還育孕出美麗的觀賞魚錦鯉。在台南養錦鯉養了二十幾年的劉開源,花光所有積蓄買了這三公頃的漁塭,一切從零開始,這過程的艱辛,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然而這一切的辛苦,現在有了代價,每年大約繁殖一百萬尾的錦鯉,他的錦鯉不但外銷到十幾個國家,還常常在比賽中獲得大獎,現在他甚至跨足轉型休閒農場,推廣錦鯉文化。 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三)小校求生記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南瀛客蹤——咖啡紅了 椪柑綠了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錦鯉達人劉開源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20140411 2.0145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95集 (一)懷念鍾台妹 知名客籍作家鍾理和的遺孀,鍾台妹享壽97歲(2008)。而這位經常出現在鍾理和作品裡的「平妹」,除了具有客家女性堅忍不拔,不被環境和命運打倒的特質,她勇敢突破「同姓之愛」的藩籬,無怨無悔付出,甚至賣田救夫,讓先生全心養病及寫作,都在台灣文壇被傳為佳話。堅毅的生命力,扶持家庭,成就一位文學家,同時還拉拔四個子女,鍾台妹女士九十七個寒暑的歲月,留下許多傳頌的故事之外,更顯露出一位客家女性,令人尊敬感動的偉大風範。 (二)北勢國小武術隊 桃園縣平鎮市的北勢國小小朋友,沒有一個是不會武功的!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他們一直是各項武術比賽的常勝軍。這些小學生又是打拳、又是耍刀弄槍,年紀雖然小但是個個武功高強,拳武功夫架勢十足,帶您去認識平鎮市北勢國小武術隊,如何推動武術、培育武術選手,成為台灣武術國手的搖籃了。從武術訓練、到表演、甚至是比賽,這每一個過程都是辛苦的,但是這群孩子咬緊牙根、全撐了下來了。在北勢國小這個快樂的武術天地裡,他們自己不但找到了健康、也找到了自信。 (三)台中縣市合併升格 台灣第一個直轄市台北市是集結了政治、經濟、交通等各種重要資源的首善之都,而全台第二個升格為直轄市的城市高雄市,也因為其充足的統籌分配款,使得市政建設及高雄捷運等重大計畫都能夠順利進行。反觀中台灣的台中市,因為人口不足而無法升格直轄市,進而也造成了發展限制,現在台中縣市政府都希望能以縣市合併方式,把台中縣市一起升格成直轄市,若一切順利、兩年後這個面積全國第一大的直轄市就將形成,目前台中縣各地的基層民代及台中縣市民眾是如何看待縣市合併升格呢?行政區域重劃所牽涉的問題極為廣泛,縣市合併對於東勢、石岡、新社等地客家鄉鎮又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升格提升台中縣市地位後、若真的帶動了大台中整體發展,未來也難保其他縣市不會出現比照升格的爭取動作,到最後到底是變成各個直轄市大家競相搶錢、還是一同陷進「均貧」局面誰也無法定論,屆時對中央而言、可能才是真正面臨大挑戰的開始。 鍾台妹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旁白:劉俊志 北勢國小武術隊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黎火亮(義交計程車司機) 台中縣市合併升格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20140411 2.150694444
客家新聞雜誌-第96集 (一)一八九五 第一部客家史詩電影《一八九五》將於11月7日(2008)上映。這部電影是根據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為背景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描述的是台灣人民,無論是客家人、福佬人或原住民,保護家園、抵抗侵略的感人故事。透過電影《一八九五》帶您穿梭時空、了解一群回不了頭的人、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一百年後躍上大銀幕,重現在世人面前。一八九五乙未年,客家義勇軍為了保家衛國、挺身而出,最後雖然戰敗,卻用生命和鮮血寫下客家人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 (二)南瀛客蹤系列報導-花開花落 梅嶺的前世今生 台南縣楠西鄉的梅嶺是台灣重要的梅子產區之一,每逢梅花綻放的季節,如畫如詩般,足以吸引觀光客前來的風景點。但2006年12月3日發生了梅嶺大車禍,因而規定6.5噸以上的遊覽車,都不可以開進,造成梅嶺風景區的觀光產業大跌。梅嶺人經過了數十年的奮鬥及改變,三年來,一起事故,讓梅嶺跌到谷底,何時能爬起,又要怎樣爬起,這將是新一代梅嶺人所要面對的功課。 (三)竹鹿客家情 (一) 嘉義靠山區的地帶、一群客家鄉親已住了好幾世代,但現在幾乎聽不到客語了。由於鹿滿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村民不是福佬客就是福佬人,大家都不會說客語,嘉義縣竹崎鄉的鹿滿社區發展協會則開設了客家歌謠班,苦練多年的他們、在今年(2008)的成果展演中,有相當不俗的表現,受到許多外地客家鄉親的喝采。雖然社區資源與相關補助一直非常有限、有心於文化推廣的鹿滿人就是能夠甘之如飴,看著鹿滿社區歌謠班學員在台上滿是自信的演出,每個團員們都讓觀眾看見了,只要願意學、願意做,即使不會說客家話的人都可以成為推廣客家文化的一份子、在傳承客家的舞台上讓人驚艷。 一八九五 乙未戰爭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南瀛客蹤系列報導——花開花落 梅嶺的前世今生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身影——衛霖森 孟廷/阿山 逐鹿客家情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20140411 2.1215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97集 (一)藝起動起來 這幾年藝術家到社區裡頭帶著居民開拓藝術新視野,社區居民則讓藝術家產生更多的創作靈感。新竹峨嵋?最近有個非洲鼓藝術家陳錦輝進駐,帶著村裡的人們用農具自製打擊樂器,加入牛陣、山歌等客家元素,還前進新竹國際花鼓節獻藝;新竹關西北山社區則是找來創作歌手羅思容,帶著銀髮族吟唱自己的生命之歌,讓這群老人家「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您進入庄頭,欣賞另一種平民藝術。藝術家駐村的過程中,不但為地方帶來新的想法,注入新活水,社區同時也給了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透過藝術來反省環境,以自然、人文入題,創作因而得以真正和台灣這塊土地相結合。 (二)南瀛客蹤系列報導-聚集擴散 白河客 台南縣白河鎮素有蓮花之鄉的稱號,根據台南縣客家文化協會的調查統計,白河鎮約有22%是客籍人士,其中大部分是散居在白河鎮如玉豐里、庄內里等地的福佬客,以及依山而居島內二次移民的桃竹苗客籍後裔。隨著時代的變遷,任何一個小角落,都曾發生過一些不為人知或是早已遺忘的歷史、故事,希望透過鏡頭,讓大家認識這群人、聆聽這些故事,不斷的延續著生命,而他們故事也將隨著水流,淙淙的傳唱著,也讓這些能被記錄下來。 (三)情感凝聚九年 石岡媽媽劇團 九二一地震剛發生過後,很多藝術團體紛紛到災區,進行表演及心靈重建工作,甚至輔導當地民眾從事藝術工作。像台中縣石岡鄉在當時就成立一個叫「石岡媽媽劇團」,透過舞台劇的方式,讓團員抒發自己的心聲,並且也走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一路走來,堅持把平凡的故事搬上舞台,因為她們相信,寫實、貼近生活、表達農村婦女最深層的聲音,常常最可以打動人心。但石岡媽媽劇團所要傳達的,就是她們對舞台藝術的堅持,還有那貼近生活,而常常不被重視的女性心聲。 藝起動起來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南瀛客蹤報導系列——聚集擴散 白河客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石岡媽媽劇團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20140411 1.923611111
客家新聞雜誌-第98集 (一)香菇身分證 台中縣新社鄉香菇生產面積達兩百五十公頃以上,是全國最大香菇產地。如今,香菇王國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景氣差、買氣低迷,加上走私香菇猖獗,導致香菇價格面臨崩盤,新社鄉菇農只有積極面對,他們首開國內之先,實施「香菇產銷履歷認證」,讓農產品生產的過程透明化,希望和中國走私香菇作出市場品質區隔,杜絕黑心食品。且新社鄉設計琳瑯滿目的菇類伴手禮和菇類料理,,由高處放眼望去,更是可見四處林立的香菇寮,新社鄉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非常適合香菇生長,尤其全台灣六成以上的香菇都來自於新社鄉,也讓新社鄉享有「台灣香菇王國」的美譽。 (二)竹鹿客家情(二) 嘉義縣竹崎鄉的人口約有四萬人左右,經過調查統計發現,超過一半的竹崎鄉民都是客家人,只是這些福佬客早已不會說客家話了,不過還是有很多屬於客家人文特色的部分、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且竹崎鄉親的積極,不但保住了差點遭拆除的鹿麻產老車站、還榮獲全縣績優環保社區,現在他們還希望以現有的資源及人文風采來拚觀光,為鄉親帶來更多的收入。但在颱風接連侵襲下、聞名國內外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多處受創,其中災情以竹崎鄉樟腦寮站旁的獨立山段鐵路路基坍方最為嚴重,懸空的鐵軌令人觸目驚心、至少要等半年以上才能修復。雖然阿里山鐵路的全線復駛還看不到時間表、不過社區鄉親卻在車站保衛戰中打下的最美麗的一仗也令人感佩,看了竹崎鄉這群福佬客的故事是不是也讓大家看到了一種另類的客家精神呢? (三)雲林快樂雞 很多人懷孕,會想到聽音樂做胎教,雲林縣也有一群雞農,每天放音樂給雞聽、幫牠們營造一個快樂的生長環境。心理影響生理,這些從小聽著音樂長大的雲林綺雞,每隻都長得健康肥美、肉質鮮美,雲林縣政府並且從生產到銷售,也全都強調安全驗證,是近來全力推展的安全農業之一。而這群雞農將這些符合健康安全概念的機取名為「雲林綺雞」,而這個剛起步的「雲林綺雞」、是不是能成功把雲林養雞產業帶向另一個階段、並且為雞農和消費者,創造雙贏,還有待時間考驗! 香菇身分證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竹鹿客家情(二)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客家身影——葉秀娥(內湖花市販商) 雲林快樂雞 採訪/撰稿:詹淑雲 攝影/剪輯:陳靖維 20140411 1.992361111
客家新聞雜誌-第99集 (一)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季 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除了舉辦多場分齡客家歌唱比賽和演唱會以外、還舉辦了二十一場校園客家歌謠帶動唱,希望透過活動傳承客家文化。但在這次文化推廣活動,預算很大部分用於邀請知的明星,而真正的客籍歌手在這次客家活動中,除了獲得的酬勞相較下少很多外,甚至連行程表中、他們的姓名都未提及。偶像明星的光環或許能夠很輕易就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但是活動散場後的後續推展,成效卻不一定和人潮成正比,如何讓語言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做得叫好又叫座,仍是客家文化工作者的一大課題。 (二)六堆老店集冊 南台灣的六堆地區是著名的客家聚落。其中各行各業的老店,不僅是在地人生活上重要的朋友,更是情感交流的場域。現在屏東縣客家事務處,計畫募集境內最經典的三十多家傳統老店,從小攤位到大店面,從日常生活消費到衛生醫療保健等等,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層面,紀錄老店的故事,之後集結成書。同時也希望透過文字和照片的介紹,除了刺激地方觀光,更要能喚起人們的回憶,帶動在地人的熱情。在當地日常生活中,連結人與人、人與土地情感的店家,很多還在延續著它的功能。像走過七十年歷史的麻油店,客家燈籠店,甚至超過百年的中藥店等等,日復一日,細說老店故事的美麗與哀愁。 (三)嘉邑行善團 星期天你都在做什麼,在家睡覺?出外旅遊踏青?或是看電影逛街?有一群人星期天不好好休息,還特別忙,他們是嘉邑行善團,每逢週日就到處補路造橋。嘉邑行善團表示,雖然他們所做過橋樑還未曾聽到有被沖毀損壞的情形,但仍希望有更多建築或工程相關專業背景的人能夠加入志工的行列,讓他們能夠克服許多法令、結構或是環境的困難。透過鏡頭,邀您去參加他們星期天的約會。 客家文化藝術季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六堆老店集冊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客家身影——蕭秀秋(柔韌美食與人生哲學) 嘉邑行善團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1 1.9965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00集 (一)美濃秋迎福 美濃客家藝術文化活動「秋迎福」,是一場以在地思維為出發的虛擬另類節慶,在美濃這個獨特的客家農村,從早期反水庫運動累積出來的草根力量,到後來扎扎實實在美濃扎根的在地組織,甚至是在「秋迎福」雖然只是由在地思考虛擬出來的另類節慶,不過,透過傳統文化與創新藝術,卻讓人看見美濃的另一種力量和可能。而這幾年台灣時興各種形式的藝術文化節慶,然而一場活動在喧鬧過後,是否能夠在地方上留下影響力,卻是個問號。 (二)淤泥中的雪白 台南縣白河鎮是全國最大的蓮子及蓮藕的生產地,全鎮大約有200多公頃的蓮田,每年到了冬至前後,白河鎮就可以到處看到一群人,在乾涸的蓮田上挖掘蓮藕,而家家戶戶門口也曬著一大片雪白的蓮藕粉,也為白河妝點出特殊的景色。或許趁這個季節您是可以安排,親自走一趟白河,認識蓮藕粉的製作過程,也了解蓮藕粉的好與壞。記者陳君明、洪炎山先透過鏡頭,帶您來認識這蓮藕粉是如何從淤泥中,雪白而生的! (三)邱士峰 二手書店老闆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間隱身在台北市的建國南路上的一家二手書店「古原軒」。早期任職在公賣局建國啤酒廠的邱士峰父親,因家境的收入菲薄,故在光華商場開店兼差。「古原軒」亦指古代中原的意思,是老闆邱士峰繼承家業從新「存放柴頭書」的二手書店。 (四)來玩土造屋 綠建築是近年來流行的名詞,然而古老的建築形式,處處可見與環境融合的設計。離台北市三十分鐘車程的石碇山區,有一個被樹林包圍的學校,叫做「二格山自然中心」,在這裡知識不是用背的,也不是寫在書本上,而是要小朋友用雙手雙腳,實際去體驗。創辦人方正泰原本從事建築業,七年前為了理想,耗資三億元,買下了二格山的山頭,他不蓋民宿、不做開發,只想提供孩子一個自然學習的好環境。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需要什麼樣特別的房子呢,一起去看看。 美濃秋迎福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淤泥裡的雪白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身影——邱土峰(二手書店老闆) 孟廷/偉文 來玩土造屋 「我們的島」提供 20140411 2.0090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01集 (一)水碓活聚落 台中市南屯區的水碓社區,面臨都市更新與聚落保存的困境,現在這裡的未來出現曙光,因為台中市政府鑒於水碓社區有其歷史意義,在都市計劃裡做了變更,決定保留該社區。不過,這個藍圖面臨到使用權與管理權的時候,問題變得複雜;對此,水碓社區居民和相關的學者專家及公部門,未來需要做更通盤、審慎考量的地方。而所謂的聚落保存,在公平性與突破性之間,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拿捏,或許需要多方集思廣益,激盪出更有力的想法。 (二)歸於寂靜的美濃八音 「客家八音」是一種「小而美」的四人組合客家色彩濃厚的純音樂藝術,伴隨著客家人的生命禮俗與歲時祭儀活動而演奏。在吹、拉、擊、奏間,老師傅完美詮釋美濃客家八音的故事,展現出的是令人驚豔的客家音樂魅力,如果保存不力,客家八音將從客家人的生命樂章中消失,而客家社會裡的生命禮俗儀式,將有如消了音的戲劇一般,靜默無聲。 (三)周張德堂 園藝景觀規劃師 帶您發現在地、真實的客家身影園藝景觀規劃師周張德堂。早期老闆的阿公從楊梅到平溪這來耕種,因時代變遷,田種一種就轉變成園藝造景。 (四)新瓦屋裝置藝術 新竹縣竹北市的新瓦屋聚落經過了多年來規畫整理以後,不但成了當地主要的歷史古蹟,也變成了舉辦節慶活動的場所,像是兩年一次的「花鼓節」,都會吸引許多民眾參與、並且帶來人潮與商機。但新瓦屋另一端的民俗公園生態池與荒田,一直以來卻都是雜草叢生、一片荒蕪,今年度(2008)的「國際花鼓節」縣府文化局特別邀請了當地藝術家范楊存和?瑞玲,針對人文特色進行創作,藝術家們利用漂流木與農家生活器物及花布等素材,設置了各種在地意象的裝置藝術,盼能喚起人們對土地與在地人文的新感受。 水碓列入客家文化園區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八音在美濃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家身影——周張德堂(園藝設計師) 孟廷/阿山 新瓦屋裝置藝術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20140414 2.00833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02集 (一)被遺忘的台籍老兵 今年金馬獎中,榮獲六項提名及兩項獎座的殊榮的電影「集結號」,劇情是描寫1948年國共內戰淮海戰役。1946到1949年間國共內戰爆發,國府軍為補充兵員,在桃竹苗花東等地,誘騙一萬多名台籍青年投入剿匪戰役,許多台籍戰士戰死、被俘虜,或幸運逃回來,過了一甲子,殘酷的戰爭陰影一直留在的倖存者及家屬的心中,想聽到政府一句道歉,卻怎麼都等不到,這些台籍老兵及遺族,四處陳情抗議,要國防部公佈此段悲劇,誠實面對歷史。這段交織血淚史的台灣戰士,他們現在過得怎樣?政府又給他們應有的尊嚴了嗎?隨著歲月的流失,老兵漸已凋零,這段不為人知、沒被列入歷史課本的台籍老兵血淚史,會否就此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若不正面的去面對它,盡速給予適當補償,還原歷史真相,給予應有的尊嚴,這樣又何以宣示人權立國呢? (二)酒罐賣沒錢 去年全球各種原物料因供不應求而價格暴漲,但世界性的不景氣又使得原物料暴跌,造成下半年這段時間、各項資源回收物價格也跟著崩盤,有些回收物類像是廢鐵和廢紙一日一價、甚至至今都仍在持續探底,回收商回收越多就賠越多,不少原先每天可以依靠資源回收討生活的人,變得一天只賺得到數十元,這樣的發展惡化下去,他們的生活不但會陷入絕境,還可能造成環境的災難。如果資源回收再使用的比例持續降低、珍貴資源被迫送入焚化爐或掩埋場,中央卻仍無法導正市場機制、地方又無法對垃圾分類進行有效措施的話,長此以往、不但會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最終也會演變成生態環境的一場大災難。 (三)葉佳添 魚市拍賣員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中壢客家庄的魚市拍賣員葉佳添。一站上台,全神灌注,聲音價喊、眼力及反應力是直得我們敬佩的,魚市拍賣員聲音長繭也是家常便飯之ㄧ。 (四)農夫與飛鳥 平實的農夫生活裏,如何和大自然或是鳥類共存,一季一季耕種勞動,其實也是農夫們一篇一篇的真實日記。這些單純的工作者,他們不擅於文字記錄,卻用最直接的肢體和大自然共舞,這一集老農飛鳥物語,是農夫日常生活的心情寫照,透露出農夫和大自然共處的道理。而其實不只是從事農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該用感恩的心愛護共有的資源,一起尋找人類和自然的雙贏局面。 酒罐仔嚨賣冇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被遺忘的台灣戰士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身影——葉家添(魚市拍賣員) 孟廷/靖維 農夫與鳥 「我們的島」提供 20140414 2.15625
客家新聞雜誌-第103集 (一)電影拚觀光 今年可以說是國片復興年,像描述台灣人保鄉衛民精神的「一八九五」,還有充滿本土味愛情以及音樂創作的「海角七號」,都創造可觀的票房,也引起熱烈的迴響。這波電影熱潮,讓地方政府有意搶搭順風車,創造新價值。尤其是「一八九五」的很多場景,都在苗栗縣跟新竹縣取景。所以這兩個縣政府預計將劇中景點,結合社區和旅遊業者力量,推出套裝行程,發展觀光產業。帶您實際走訪這些景點,同時探討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2008年,可以說是國片大舉反攻的一年。除了一八九五之外,另外一部電影,更是成功擄獲國人的心,「海角七號」有歷史,有愛情,更有本土味,上映過後,馬上創造可觀的票房。以電影熱潮結合觀光,帶動地方經濟,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爭議。不過如何讓這份價值,有效地走得長遠,又不至於失去過多的在地特色,甚至破壞環境資源,可能才是各界所樂見的。 (二)藝術.戲劇.潘朝森 客籍畫家潘朝森的作品,國內外向來有很高評價。而他的成長波折以及後來成為知名畫家,都是許多人好奇和值得學習的榜樣!客家電視在2008歲末,特地用他為基礎,刻畫出一個畫家堅毅成長,終於成功的故事,而其中拍攝意義和過程,透過專題報導,帶大家一起來了解。潘朝森一筆一筆畫出生命裡的豐富色彩,不斷克服挫折,不斷熱情創作,藝術人生轉化成戲劇形式,一幕一幕持續不斷帶給人們感動。 (三)劉月圓 管理傳統溫泉的歲月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從新竹竹東嫁到金山承襲公公開業50幾年的傳統溫泉的劉月圓。 (四)發現道將圳 水圳在台灣的開發史中,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農業社會,居民的生活和水圳是密不可分的,一直到現在,台灣許多地方的農田灌溉,還是依賴水圳,今天我們要帶您去看的這一條水圳,叫做道將圳,相較於知名的嘉南大圳、或者是曹公圳,道將圳的名聲似乎沒有那麼響亮,不過它卻是台灣第二古老的水圳,現在因為文史團體的投入,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將圳,找回人跟水的和諧關係。 電影拼觀光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戲與潘朝森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家身影——劉月圓(管理傳統溫泉的歲月) 發現道將圳 「我們的島」提供 20140414 1.872916667
客家新聞雜誌-第104集 (一)還我母語運動20年-積極投入公領域 今年是還我母語運動二十週年,本週的客家新聞雜誌,讓我們回顧這二十年來,客家族群的政治參與、發聲權的演進及客家意識的提升。還我母語運動之後,1990年12月1日,「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也正式將客家政策帶進民主選舉當中。2001年客家委員會掛牌,某種程度體現了客家族群的期待。過去客家族群客家文化,長期受到社會忽視,還我母語運動,叫醒沉睡中的客家人,爾後也讓政府當局漸漸重視客家。而未來如何積極厚實自身權益,同時融入,多元族群文化特質的政治場域中,讓客家得到更多的保障,也許將是下一階段,客家運動所要努力的目標。 (二)還我母語運動20年-客家意識抬頭 1987年台灣解嚴,結束長達三十年的戒嚴時期,隔年,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出現的這一年,有許多人稱它是「客家運動元年」,主要是因為這個大遊行不但帶動了客家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提升了所謂的客家意識,也讓客家人有被其他族群看見和認同的機會,這二十年來,客家運動,並沒有隨著還我母語大遊行的結束而停止,反而以不同形式持續運動著。客家文化的復興與延續 客家意識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二十年來的洪流 一連串的新運動 原本沉默的客家人開始覺醒 重拾族群信心 重新整裝出發。 (三)還我母語運動20年-提升客家媒體近用 1994年司法院大法官議決釋字第364號解釋就宣示,人民具有平等接近使用傳播媒體的權利,而族群的發展最重要的也在是否擁有媒體近用權,1988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裡,讓母語重返公共領域,是最重要的一項訴求,二十年來,客家的傳播也漸漸的從地下、開放到公辦的族群媒體,接下來我們共同來關心,客家發聲下一步所要面對的挑戰。從限制、抗爭、開放、再到族群媒體的公辦與自主,還我母語運動20年來的成果可以說豐碩而進步,但是在客家電視成立後,大眾媒體中反而快看不到客家,卻是不爭的事實,未來如何透過修改廣電法,規定商業媒體盡到社會責任,製播多元族群節目,將是接下來20年的客家運動所要面對的挑戰。 還我母語——政治參與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還我母語——客家意識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還我母語——客家發聲權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4 1.8020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05集 (一)溪州客家祭 日據時代、有不少客家鄉親從桃竹苗移居到彰化、雲林一帶,像濁水溪畔的彰化縣溪州鄉就有不少客家鄉親,當年這些南遷的客家人在濁水溪畔開墾,也令溪州鄉成了今日台灣最重要的精緻農業產地之一。彰化縣政府和溪州鄉親為了凝聚情感、推動客家文化,歲末特別舉辦了彰化縣首次的客家文化祭,雖然大多數小朋友不太能說流利客語、在學校他們卻可以學到最道地的客語以及「客家獅」、「鑼鼓陣」等客家傳統技藝,溪州還有什麼難得的客家文化傳承呢? (二)到圖書館借玩具 許多人應該都記得,小時候跟爸媽討玩具那種「望穿秋水」的感覺,可能還夢想有個永遠玩不完的玩具屋。一位大學幼教老師蔡延治心想許多家庭買不起玩具,為了圓孩子的玩具夢,她到處募集二手玩具,還建置「玩具圖書館」,目前已經成立35間了。一個玩具,是許多孩子最大的盼望,玩具圖書館的創立就是希望滿足孩子玩的權利,讓他們快樂,陪伴孩童走過童年的玩具,更可能是啟發孩童未來實現夢想的原動力。 (三) 帶您發現都會中認真的客家身影,一位躍上天際的芭蕾舞者范光麟機師。人生如何不設限在一個框架中,且如何去追尋自己夢想。 (四)體驗自然-人魚夢 今年夏天,觀眾朋友是否去了海邊?海上的、海裡的活動成了一種流行,但我們的海洋卻面臨生存的威脅、海洋生態漸漸枯竭。透過一位獸醫蔡永春的潛水課,到海裡看看。 溪州客家祭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玩具圖書館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我們的島——人魚夢 採訪/撰稿:張岱屏 攝影:柯金源/張光宗 剪輯:張光宗 旁白:羅弘昇 20140414 2.02777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06集 (一)社福的寒冬 我國65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於1993年就達7.1%,已經是高齡化國家,2006年提高到9.9%,這樣人口老化現象將因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進入老年而更明顯,預估到了2025年我國人口將有五分之一是老人,因此老人問題是社會的重大議題,2007年政府提出了八百億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但計畫推行不到一年,最近南投卻傳出許多社福團體,因收入銳減,考慮暫停老人送餐服務。一個熱騰騰的便當,不只填飽肚子,還能滋養老人的心靈,敬老餐引起社會關注,也呈現出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生存困境,與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的不足。 (二)準醫師的客語課 不少年長的客家鄉親,因為不太會說華語及福佬話,到都市裡的大醫院看病時,常發生「雞同鴨講」的情形,許多醫師也因為不諳客語,無法完整了解病人的症狀。為了減少醫病之間的代溝,讓客家鄉親得到更好的服務,越來越多醫療院所安排了客語志工,南台灣的高雄醫學大學更在三年多前開辦了全國第一個「醫用客語」學分班,讓許多原本不會說客語的準醫師們,也開始開口說客語了。 對於醫用客語的推動風氣能夠長此以往,未來客家鄉親所能得到的醫療服務品質也會有更多的進步。 (三)亞洲車神陳和皇 許多領域的佼佼者,都有台灣人,陳和皇人稱「亞洲車神」。因為他曾連續12年在亞洲越野拉力賽中,獲得9次分組冠軍。未來他將挑戰難度更高比賽天數更長的世界盃越野拉力賽,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再創高峰。車手必須克服困難重重的賽道,以及惡劣的氣候條件,這就是越野拉力賽,扣人心弦的地方。 (四)盆景達人徐治豪 台灣的盆景技藝可說是舉世聞名,常常在國際大賽中獲得佳績。徐治豪對盆景就已有40年經驗,不僅技術精湛,更連續四年獲得世界盃盆景大賽前三名。徐治豪對盆景文化有不一樣的見解,甚至還要改變舊思維,讓這項文化走出台灣特色。 社福寒冬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準醫生的客語課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彭晉祿 亞洲車王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盆景達人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4 2.09722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07集 (一)找回糖香味 新竹寶山鄉新城社區是黑糖的故鄉,以前社區全村種植甘蔗,居民大多曾是寶山糖廠員工,因產業型態改變,甘蔗田在社區裏逐漸消失,為了重現「糖香」,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有了「復耕甘蔗」的構想,利用休耕的農地和路旁零星的土地來種植甘蔗,一方面重現昔日盛景,另一方面希望能帶動觀光人潮,在這重新品味寶山糖香的過程中,社區也找回了新生命力。古早的氣味,令人回味再三,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即使物換星移 糖業逐漸沒落了,新城社區的居民依然團結在一塊,凝聚共識,把蔗糖文化一點一滴找回來,他們要用記憶深處飄盪的糖香,讓新城的糖業和人文再度起飛。 (二)用攝影做社造 台東的好山好水,總讓人流連忘返,後山雖然風景秀麗,但也因為地處偏遠,各項資源相對較匱乏,尤其在專業攝影這個領域更是如此。不過,去年中,在客籍紀錄片導演韓筆鋒催生下,在台東鹿野這個小鄉鎮,成立了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僅攝影、剪接設備全部都有,現在更是培訓東部影像人才的據點,韓筆鋒希望,能號召更多人,一起為地方影像留下珍貴的紀錄。 (三)為貓頭鷹造個窩 森林環境逐漸消失,母鳥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築巢,當鳥寶寶要離巢的時候,沒有適當的環境,讓牠練習飛行技巧,這時候就會落巢,很可能變成貓狗的大餐,台中市野鳥救傷保育協會的趙子敬與林文隆,就成立了貓頭鷹的中途之家,為牠們築巢。其實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就是化整為零的開發, 其實很多的小面積,就是大面積了我們當然是希望不要開發,可是現實可能不一定會允許, 所以我覺得去討論一些對策是目前比較迫切的,所以我們才會去做都會區裡面的生物狀況,假設可以提供比較完整的研究結果,如果必須要開發的時候,可以提出比較具體的,至少是可行的對策。 新城風糖香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影像韓筆鋒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為貓頭鷹造個窩 「我們的島」提供 20140415 1.942361111
客家新聞雜誌-第108集 (一)這樣玩.最客家(1)沿著水路走.龍潭 桃園台地是全台埤塘、水圳密度最高的地區,而龍潭鄉是南桃園的重要客家聚落,全鄉十萬人口中約有五分之三的客家人,由於有北二高經過,交通便利,龍潭就成為北部民眾週末假日出遊的地區之一;除了著名的遊樂園、石門水庫外,其實還有許多仍保存著濃濃客家味的淳樸聚落,是體驗客家,認識客家故事的好去處。時序已到了寒冷的冬季,楓葉卻仍緊抓著秋天的尾巴,為石門水庫裝點成一片殷紅。隨著大漢溪的淤積,水運停駛後,三坑子老街也沒落了下來,近年來,因為懷舊風潮,吸引遊客到訪。然而沿著水路走,你會看到水的故事,也能看到聚落與人的故事。 (二)這樣玩.最客家(1)老街尋寶去.新埔 新竹新埔是個典型的客家小鎮,十九世紀初期,新埔就是經濟作物的集散地,商業極盛,幾乎與竹塹城不相上下。開發甚早的新埔擁有許多百年傳統老店,充滿懷舊的氣息,這裡也是台灣宗祠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無疑是欣賞客家宗祠與傳統建築的寶庫。帶你沿著主要道路中正路,逛市場、遊老舖、賞古蹟,一起感受新埔的客家風貌。 (三)這樣玩.最客家(1)西湖溪縱走.苗栗 發源自三義鄉和大湖鄉交界處的西湖溪,是台灣西半部少見的南北向溪流,它流經了三義、銅鑼和西湖三個客家庄,最後從後龍鎮出海,中上游流域的河谷間有不少景點,且在歷史人文與產業方面都有許多在地特色。從西湖溪下游的西湖鄉走到了最上游的三義關刀山,你能依序感受古道的自然人文氣息,品嚐特色料理和最道地的客家菜,再觀賞晴天時的山景,或雲霧飄渺的山谷,體會山林間才能得到的恬靜氣氛。 沿著水路走——龍潭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孫文雄 老街尋寶去——新埔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西湖溪縱走——苗栗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黃訓湧 20140415 1.9840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09集 (一)這樣玩.最客家(2)古早味.六堆限定 說到台灣指標性的客家庄,「六堆」是唯一不照行政區域劃分,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老地名。十七世紀末,客家先民入墾屏東平原,如今六堆地區,已經成為台灣客家聚落和生活圈,老牌的代名詞之一。而長久以來,當地也發展出頗具在地特色的文化,哪怕是簡單的小吃,生長在農田間的野草,或是討吉利的客家燈籠,都包含了有趣的故事。不同的方式旅遊,或許可以有不一樣的想像,下次有空到六堆做客,深入認識更多的在地風情和故事,說不定,許久未有的「流連忘返」感覺,又會再一次湧上心頭。 (二)這樣玩.最客家(2)田園.慢活.花蓮 過年期間,總是大魚大肉嗎?不妨到花蓮走走,來一趟健康純淨之旅。過去五年,花蓮縣致力於推廣無毒農業,許多客家農民也相繼投入,有人開花蓮縣唯一的無毒酪農場,養的乳牛用中藥養身,還有農民種的山蘇是喝豆奶長大的。遠處的青山,放眼望去蒙上一層雲霧,冬天的花東縱谷,不只滿山遍野的油菜花恣意綻放,在這片青色大草原中,一群牛和「牛仔」們也正忙著呢依山傍水的天然環境,孕育出許多優質純淨的農特產品。到花蓮,也要入境隨俗, 放慢腳步,輕鬆享受田園的慢活節奏。花蓮的好山好水不用多說,但是東部客家人的熱情,一定得親自來走一趟,才能體會。 (三)這樣玩.最客家(2)一條街 七座廟.東勢 台中縣東勢鎮的文化街是全國廟宇密度最高的一條街道,短短五百公尺就有七間大大小小的廟宇,像主要供奉太子爺的太子廟、供奉三大仙師的巧聖仙師廟,及全國唯一騎著鯉魚的土地伯公等都是近在咫尺,這些歷史悠久的廟宇除了是鄉親的心靈寄託、也見證了東勢的開發史。經過了兩三百年來的篳路藍縷,及無數次的大甲溪洪患和九二一地震,山城東勢依舊充滿活力,繼續前行,外地鄉親朋友,若有心想更細緻的體會,這個全國最大的大埔客家聚落,了解更多的在地歷史和人文故事,親自走一趟,說不定會有最與眾不同的東勢經驗。 古早味-六堆限定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身影—馮營科 田園˙慢活˙花蓮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一條街,七座廟——東勢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黃訓湧 20140415 2.0520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10集 (一)六堆傳統年俗 今年春節,您是如何度過的?很多人都覺得,越來越沒有過年的氣氛了,年輕一輩對傳統的過年習俗,也幾乎都一知半解,本週客家新聞雜誌,製作「多元族群台灣年」專題,帶大家深入客家庄,除了看看客家族群較集中的地區 六堆,有什麼年節習俗,還要到苗栗南庄,看看這個有近七成客家人,卻也有為數眾多的新移民與原住民的客家庄,如何過年。首先就到六堆地區,了解客家人送舊迎新之際,如何表達對上天及祖先的崇敬。從小年夜到年初一,客家人依序敬天、祭祖、拜神,從整個農曆過年習俗來看,客家人對傳統祭祀文化的堅持,和崇祖敬天的精神,在在表露無遺。 (二)繪圖師 張棣楨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苗栗出身的年輕繪圖師張棣楨。繪圖師張棣楨:「很多東西我們看過,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那是什麼年代的東西,會分不出來,一開始我覺得最辛苦的是說,不知道從何下手,但是在看書的過程中,閱讀資料的過程中,你得到的興趣是,原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資料整理人。」他希望藉由他的記憶,運用他的專長,將懷舊的空間和街道巷弄,投射在畫中,更將深藏在記憶裡的那份情感,傳遞給民眾知道,達到相當耐人尋味而有藝術價值。 (三)台灣媳婦的團圓飯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這些年來有越來越多外國女性嫁到台灣,其中許多新住民是印尼華人,因此不少風俗與台灣相近,當然也有不同之處。這些客家庄的台灣媳婦如何過台灣年,又如何抒解鄉愁呢? (四)「原」味客家年 台灣是個多族群的社會,大家也漸漸學習相互尊重欣賞。而說到原住民和客家融合的文化,很多人一樣會想到苗栗縣南庄鄉。南庄的原客人口比例,大約是一比四,不過並沒有因為客家人佔多數,客家文化就比較強勢,反而衍生出特殊的「原客文化」。記者紀錄一位南庄賽夏族長老家的農曆過年狀況,看看他們呈現的原客風情,以及一些歷史脈絡。從日常生活到重大節慶,原住民與客家文化,沒有距離和界線,彼此欣賞 學習 感染著對方,這或許就是最美,也難能可貴的南庄原客文化。 六堆客家過年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客家身影——張棣楨 台灣媳婦的團圓飯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原」味客家年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5 2.00972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11集 (一)農村再生,然後「再見」? 這些年來政府陸續推行政策,希望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以此為目的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去年底在立法院一讀通過,預定分十年使用二千億元基金,透過訂定公約、規劃建設及土地重劃等手段,促進農村再生,照顧全國四千個農村及六十多萬農民,但許多農民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法案,對他們會有什麼影響。學者專家與民間團體對法案強烈質疑。這個再生條款真的能讓台灣農村再生嗎?台灣的農村需要什麼? (二)商品設計師 彭喜埶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新竹關西客家人彭喜埶商品設計師。他將對故鄉的情感,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藉由自己的專長及創作,讓故鄉更故事畫及有趣化,如他一手打造「趣遊碗」,透過藝術創作,展現他內在對鄉土人情的關懷和眷戀。 (三)美濃迎聖蹟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在高雄美濃有一年一度的傳統活動「迎聖蹟 字紙祭」,行政院客委會,為了推廣客家文化、帶動客庄觀光,也將這項活動列入「客庄十二大節慶」,同時是一年中的第一場。美濃的「迎聖蹟 字紙祭」,是客庄十二大節慶的開端,傳統的客家文化,隨著時代變遷,漸漸式微,需要大家共同來保存 雖然藉由政府的資金介入,確實能提供較多的資源,但是如何與在地居民對話,傾聽地方聲音,讓客家的傳統文化節慶,不僅能繼續發揚光大,更能提高能見度,讓其他族群也一同參與,相信是更重要的課題。 (四)用有機抗癌 這幾年台灣很流行有機飲食,種植有機蔬菜的人也越來越多,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有機農場主人 羅文祥,兩年半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在治療期間領悟到健康的重要,因此決定放棄台北的高薪工作,到苗栗公館開闢有機農場。更特別的是,羅文祥雇用的員工,都是街友或失業者,同時提供吃住,從單純的為自己,轉化到造福更多人。 (五)客家創意香腸 苗栗大湖的名產草莓,這幾年衍生越來越多相關產品,你可能也吃過草莓香腸。當初研發草莓香腸的陳瑞娣,不斷發揮創意,還製作客家口味的福菜和蘿蔔乾香腸。再平常不過的配菜,到阿台姐手上,變化多端,也讓台灣小吃更多元,且展現客家女性不輕易被環境打倒的性格,更有那份努力創新的心意。 農村再生,然後「再見」?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彭喜埶 美濃迎聖蹟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用有機抗癌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創意香腸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5 2.107638889
客家新聞雜誌-第112集 (一)山城水何處來 除非缺水,我們平常大概都會忘了水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都已習慣水龍頭一開、水就來,可能很難想像,在中台灣水量豐沛且水質清淨的大甲溪中上游包括東勢鎮、和平鄉及新社鄉等地,至今還有一些地區無自來水可用、或時常得面臨停水問題,有些鄉親覺得他們像是二等公民。事實上、政府曾為了這些地區編列過許多經費鋪設具有類似自來水功能的「簡易自來水」設施,但仍有鄉親時常面臨無水可用的情形。不是什麼大日子、台中縣東勢鎮慶東里大茅埔社區的自來水卻無預警的停水了兩天一夜,民眾一看到水終於來了、趕緊拿出鍋碗瓢盆洗刷一番。 在水資源豐沛的大甲溪畔三鄉鎮裡、竟然還會發生缺水或無水可用的情形,不但令人感到驚訝、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大諷刺。山城鄉親期待有朝一日,水龍頭一開、水就來,不再像二等公民,只是誰也不知道那天何時才能到來。 (二)動物醫生 杜白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出生新竹新埔客家莊的動物醫生杜白。他將自己與動物間發生的故事,匯集成365本動物系列故事書,他每次都用熱情的態度與動物相處,且認為和動物溝通並不難,牠們是具有生命價值且是必須被尊重的。 (三)宜蘭客家的天穿日 農曆正月二十是北台灣客家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天穿日。為了紀念女媧補天,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都會把過年蒸的甜粄,留一塊下來,在天穿日的時候拜女媧。宜蘭客家福佬化程度相當嚴重,不過像是天送埤、雙連埤等地,卻是客家人相對集中、也還聽得到客語的聚落,像是大同鄉的玉蘭茶區,就是桃竹苗遷居的客家人所開發的,而在天穿日,則是他們休息、回到西部掃墓的日子。清代開始就有客家人遷居宜蘭,雖然現在不一定還保留著自己的母語,不過,追本溯源,在在都是客家的歷史印記。 (四)紀錄三坑子 客家庄的美麗究竟有多吸引人?非客籍的桃園縣高榮國小主任周俊宏,因為曾在龍潭任教多年,為了找尋鄉土課程資料,時常到三坑老街拍攝、紀錄,讓他從對客家文化一竅不通,到訪遍三坑老街、聚落,迷上三坑之美,甚至為三坑拍攝紀錄片,希望讓更多人藉由他拍攝的影像,認識美麗的三坑。 (五)流浪動物媽媽 愛心媽媽劉香蘭為了照顧流浪動物,成立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投入畢生積蓄照顧被遺棄的小動物。目前一個月在照顧流浪貓狗上就要花費近五十萬元,但她仍無怨無悔持續付出,因為她認為生命就該獲得平等的對待,來看看她和流浪動物的故事。 山城水何處來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杜白 宜蘭客家的天穿日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紀錄三坑子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流浪動物媽媽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5 2.02222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13集 (一)老地名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從認識地名開始。台灣有許多特殊地名,尤其是在客家庄,因為客家先祖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區或是丘陵地,在很多地方也就出現了不少與山勢地形有關的地名,像在多山的苗栗縣三義鄉就有一個地方叫做「崩山下」,而在新竹縣新埔鎮、也有因地勢險惡或因過去的生存條件艱辛而產生的有趣地名,例如「跌死貓」及「閻王溜」等等,這些地名背後都有著生動且有趣的故事。因為有故事,在地人總能滔滔不絕,「蔭溝」居民也從不在乎外人是否會以「陰溝裡翻船」一詞來戲稱自己家鄉。然而近機場與高鐵站的芝芭里,在外來人口進駐下,未來不但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將漸漸消失,或許連名字也會和台灣許多客家庄一樣,被人遺忘了其中的歷史內涵。 (二)繪本畫家 劉睿龍(大苺羊)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高雄美濃的「大莓羊」劉睿龍。他將飼養的柴犬「茄子醬」化身為可愛的圖樣,開始於部落格,希望藉由這些可愛圖案能給更多孩子正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屬於華人的可愛角色。 (三)大埔藝術村 嘉義縣大埔鄉,位在嘉義縣的東南邊,相傳清康熙雍正年間,大量的客家移民來此開墾,自成一個聚落,客家先民沿用大陸祖居地來取名。不過,後來因為興建曾文水庫,淹沒了河谷地及農田,使多數居民被迫遷移。又因為鄉內有 90% 以上的土地是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土地開發受到限制,也因此讓這裡還保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近年來,由嘉義縣政府主導,提出藝術造村計畫,邀請多位藝術家長期駐村,讓人看到大埔這個地方所能開啟的藝術能量。 (四)南庄獅鼓陣 庄頭做熱鬧,如果有當地的團體加入,更能展現在地特色跟文化。苗栗南庄有一個獅鼓陣,創辦人劉乾鑑在14年前因為興趣跟朋友集資,成立一個醒獅團,後來還到當地的國中小學,號召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青少年有發洩精力的正當休閒管道。帶您看看團長劉乾鑑如何讓獅鼓陣從無到有,以及如何從低潮中,走向每年平均有40幾場演出的規模。 (五)櫻花達人余易政 這幾年台灣掀起賞櫻潮,每到春天,國內知名的山區,像是陽明山 阿里山等等,都會湧入大量人潮,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其實30年前,台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警覺傳統農業需要轉型,因此開始大量種植櫻花樹來販賣。櫻花農余易政,他種植櫻花樹的面積有八甲,大約兩萬多棵,還不斷研發新品種,累計有20幾種。時序進入春天,苗栗南庄櫻花盛開。枝頭上的花朵,無論稀疏或是茂盛,都充滿如詩如畫的美感,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從對面的山頭遠眺,櫻花的角色,就好比一張圖畫紙,在青翠的淡黃的底圖上,點綴著鮮紅的色彩。不過那片櫻花林也未免太大了吧,在台灣可說是難得一見。 老地名的故事 採訪/撰稿:李一凡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劉睿龍 大埔藝術村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南庄獅鼓陣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櫻花狂人余易政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5 2.069444444
客家新聞雜誌-第114集 (一)灣寶的故事(1)最後的春耕? 2008年,苗栗縣政府宣佈將在苗栗縣後龍鎮,推動後龍科技園區的開發計畫,5月,被行政院核定為重大經建計畫之一,年底也正式與民間廠商簽約,啟動這項廣達362公頃的大型BOT開發案,並預計在今年四月開始動工,然而,此項計畫在媒體一曝光,卻引起地方上的軒然大波,該開發計畫案的所在地,就是後龍鎮灣寶里,從老到小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土地將被徵收,土地沒了,居民該何去何從?黃色的油菜花佈滿田坵,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假日的灣寶,洪箱全家人在田裡邊工作邊嬉戲,好一幅田園樂。來春的灣寶能否再見這樣的景象?而灣寶又還會是他們心目中的寶貝嗎? (二)戲偶子劇團-邱豐榮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屏東內埔的邱豐榮『戲偶子劇團』。他提到:「文化是長期要做的,不可能立竿見影。」藉由以客語入戲與觀眾互動和即興表演布袋戲的方式,讓兒童重新體驗過去人們野台戲的生活經驗,為客家文化的推廣和走向,開展出新的方向。 (三)灣寶的故事(2)家住工業區? 繼去年的高雄大寮大發工業區污染案後,環保署在今年(2009)二月更查獲桃園觀音工業區污水廠長期偷排廢水,而之前疑似遭上游光電廠污染的霄裡溪,環保局現在也每天配送自來水給沿岸居民飲用,無論傳統工業或高科技產業園區的排放廢水問題,都造成民眾的恐慌。而未來將引進化學及塑膠產業的後龍科技園區,會否為當地帶來高污染及健康威脅,也是民眾最為擔憂的問題。紅冠水雞、招潮蟹,慢慢的在中港溪河口散步覓食,一旁的小朋友也在此認識了家鄉的珍貴生態,然而在這和諧景象背後,污染的陰影悄然而至。又一場生態與工業的戰爭,這次我們該如何看待? (四)村長音樂人 屏東縣竹田鄉竹田村長傅民雄,平時卸下村長職務後,變身為音樂人「傅也鳴」,他投身母語創作十多年,為南部客家音樂留下許多動人的樂聲,並且一手捧出有「客家鄧麗君」之稱的客語美聲歌手陳雙,多次叩關金曲獎。雖然加諸金曲光環,但賠錢作客語專輯的情況並未好轉,傅民雄仍堅持地說,就算是要他去賣血,他也要繼續做下去,繼續用音樂傳承客家文化,他說,只要這些客家歌曲能夠被傳唱下去,一切的付出就有意義。 (五)八音老樂師 客家八音是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之樂,在家門口拉二弦、或是聚在榕樹下合奏八音,可說是客家人的娛樂之一,但隨著時代演變,八音逐漸走向沒落,甚至面臨失傳的危機,以往學習八音都仰賴老師傅口傳心授,沒有譜可讀,更是增添了傳承的困難度,為此,擁有五十五年演奏經驗的美濃八音老樂師—鍾彩祥,將腦海裡頭的八音音符全寫成譜,透過文本流傳給後代,他還在美濃鎮福安國小教授八音,再現傳統古早樂音的生命力。隨著時代演變,傳統八音能發揮的地方越來越少了,擁有一身好本領的鍾彩祥老師傅,不只用他充滿歲月痕跡的手拉著二弦,詮釋著屬於美濃客家八音的故事,還記下經典八音的樂譜,流傳給後代,只因為他不願看到,客家八音自客家人的生命樂章中消失。 最後的春耕?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家住工業區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村長音樂人傅民雄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八音老樂師鍾彩祥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6 2.216666667
客家新聞雜誌-第115集 (一)隨菸葉凋零 昔日的菸葉王國「美濃」,由菸業衍生而來的人文地景,交織成特殊景致。隨著菸葉減產,菸樓、菸葉輔導站也荒廢凋零。菸葉輔導站是以前菸農繳菸葉、交換資訊的場所,在美濃一度高達八座,如今僅存的六座因荒廢閒置,成為地方上的治安與髒亂的死角,其中「美濃菸葉輔導站」兩年多前被民間NGO團體整理後進駐使用,也成為在地公共活動空間。但今年初,產權所有人國有財產局發文要求民間團體搬遷,因為他們的進駐使用並不合法,國產局也編了預算,打算拆除地上物,以利後續處分,甚至進行拍賣,引起地方人士譁然。美濃這些僅存的菸葉輔導站,對美濃人存有何種意義?對於菸業所留存下來的建物,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菸葉正沉默地向美濃告別,隨之日漸凋零的菸葉輔導站,或許也得一併消失。對政府單位來說,它或許只是一棟破房子;然而它也又是一個例子,凸顯一座建物、一個場所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才算有用,常是對它沒有感情甚至不曾正眼瞧過的人來決定。佇立於月光山下,尚未擁有「法定」歷史地位的菸葉輔導站,可等得到撥雲見日的那一天? (二)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創辦漢聲雜誌39年(2009)的黃永松。為什麼取「漢聲」,是希望回頭看看自己的人生,看看我們家族的發展史,更是回頭看看中國人的傳統民間文化歷史。黃永松認為全世界都拋棄過去、向前看時,他堅持回望、回頭看,為守護民間傳統文化、兒童教育?而努力。 (三)三星話客家 這些年來宜蘭縣的三星蔥,名聲可以說是響徹全台,不但品牌站穩地位,更為當地農民帶來高度經濟收益。不過很多人不清楚,在台灣東部的客家移民故事中,宜蘭縣三星鄉就是個重點地區。根據統計,宜蘭縣客家人口以血緣統計,將近有八萬人,現在還會講客家話的也還有一萬多人,而且大多就是在三星。這些大多從桃竹苗二次移民來的客家鄉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除了目前已經打出名號的青蔥,另外名氣更大的上將梨,也都讓這裏的開墾充滿了客家味。客家移民吃苦耐勞,用堅強耐力,創造出多樣優質農作物。尤其栽種原本是配角,卻因為打出自我品牌,而變成主角的三星青蔥,的確讓大家找到成就,找到目標。客家耐力和生命力的故事,在東台灣的三星鄉再一次被看見! (四)就愛一窩蜂 花蓮有一位蜂農李麗玉,30年前為了讓蜜蜂有好的生活環境,和先生從雲林崙背舉家遷到花蓮養蜂,並從事蜂王育種的工作,如今很多養蜂場需要改良的蜂王,都出自李麗玉之手,而且李麗玉還是國內第一位女蜂蜜鑑定師。不僅如此,為了精益求精,李麗玉幾年前還到中國攻讀養蜂學的碩士學位。帶您到後山,看看在業界有「女王蜂」稱號的李麗玉。 (五)抗癌做志工 花蓮市的鍾玉珍,11年前罹患淋巴癌,在經過藥物治療,病情穩定之後,決定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所以組團到花蓮縣偏遠地區,或是老人安養院,免費為老人剪頭髮。雖然4年前,鍾玉珍患有憂鬱症,但她並沒有被病魔打倒,反倒更熱心地做志工。 隨菸葉凋零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客家身影——黃永松(《回頭看》出版人) 三星話客家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就愛一窩蜂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抗癌志工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6 2.072916667
客家新聞雜誌-第116集 (一)農村「飆車族」 農具的發展,是農業進步的時代軌跡,農民的各式交通工具更是農村特有的特殊景象,但鄉間常見的鐵牛車,或是阿公阿婆共乘的陽春農用車,有多少機種、機型?性能與安全性又如何?這些和農民密不可分的小車,除了協助他們工作,在日常生活又扮演什麼角色?一起去認識這些可愛的農村飆車族! (二)動物獸醫-余珍芳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在動物園工作13年(2009)的余珍芳。從小喜愛動物的她,不顧媽媽反對,走上獸醫師這條路,而一做就是十多年,她熱衷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因這就是她的興趣。 (三)非洲鼓情緣 追逐夢想,永遠不嫌晚,苗栗一位非洲鼓老師鄭振炫,從小就喜歡打鼓,現在從事非洲鼓的教學和推廣,也常到社福機構做公益演出。有人說,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對鄭振炫來說,音樂更是如此,年齡不是問題,國度不是距離,即使已近知天命之年,鄭振炫仍然不放棄對夢想的堅持,克服種種困難勇敢追夢。 (四)馬術助早療 這幾年台灣流行騎馬,有人用來塑身,有人當成有氧運動。而新竹芎林一位馬場主人曾順麟,把國外行之有年的馬術復健加以改良,讓發展遲緩的小孩子,在騎馬以及跟馬的相處中,快樂地復健,也讓家長有另一種的親子互動。 (五)電機碩士的手工果醬 擁有國立大學電機碩士學歷的羅宛珍,兩年多前(2007)在法國吃到美味的手工果醬,便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投身果醬的世界。經過半年多的試驗,羅宛珍成功地做出心目中理想的手工果醬,現在還成為網路上熱賣的商品。 農村「飆車族」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余珍芳 非洲鼓情緣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馬術助早療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電機碩士的手工果醬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6 1.941666667
客家新聞雜誌-第117集 (一)活在叢林(1)黯淡的綠寶石 植樹節前後,各地紛紛舉辦種樹、分發樹苗的活動,全球暖化議題發酵,讓種樹在某些時候快要成了全民運動。我們都知道,樹木對整個生態極為重要,然而人類卻讓樹變少、再種回去。不曉得你是否曾感到懷疑,原本就在我們附近的樹木,到哪去了。最近台北市、台中市都因為開發所需,將一些樹木移植或砍伐,引發環保人士的抗議。都市開發和自然生態,永遠都在對立面嗎?一棵樹承載了一個文化故事,一棵樹的生命,是整個生態的指標。開發總有逼不得已的一面,但是對待樹木,我們非要無情地先砍掉或移除了再種,沒有別的選擇嗎?我們如果仍執意剷平式的開發方式,不斷干擾生態,大地上的綠寶石,恐怕有天將不再璀璨。 (二)海底攝影師-郭勝得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從拿著魚槍到用鏡頭捕捉海底世界的美麗繽紛,藉此喚起民眾對那美麗卻脆弱的藍色海域的重視,且用心珍惜海洋之美的郭勝得。 (三)花布是門好生意 用色大膽、圖樣豐富的花布,以前是女子的頭巾,要不就用於被單、嬰兒揹帶、包袱,從來就跟「流行」沾不上邊,傳統的客家花布近年又成為時尚潮流運用的元素。在不景氣的時代,結合「窮則變」的庶民哲學,陸續有人將客家花布變化創新,如苗栗竹南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協助失業婦女做衣服、包包,新竹竹東也有一位看到家裡布行沒落,改做花布創意雜貨的鄧淑裕,台北的林詩昌、陳冠羽也把花布弄到T恤上做花樣。在不景氣中,花布成為一項好生意。花布的生命力持續綻放,不管是年輕人創業,或是中年婦女找尋事業第二春,他們不約而同選擇將花布加以變化創新,運用巧手創意,將不景氣變換成「布」景氣,讓花布成為一項好生意。 (四)打敗原產地的青花筍 桃園縣大園鄉蔬菜產銷班第15班班長湯嘉豐,五年多前(2004),從日本引進青花筍種植,並且加以改良,不但品質好,採收期還比日本多一倍,連日本人都還因此專程組團來觀摩學習。不僅如此,曾經也是每天做到沒日沒夜的湯嘉豐,後來把農場當成企業來經營,改變模式、簡化作業流程,現在他甚至不用到農場,員工都知道要做什麼。96年,湯嘉豐帶領班員,獲得全國十大產銷班的榮譽,今年他更代表桃園縣,拿到十大經典神農獎。 (五)草莓苗教父 講到草莓,一定會聯想到苗栗大湖,而大湖的草莓農,有九成以上都是自己育苗、自己種植,不過,除了大湖之外,全台灣有五成以上的草莓苗,都是許明興所培育的,他結合生物科技防治病蟲害,用方便又好移植的「穴植管」來育苗、提升效率,也因此,他還有一個「觀光草莓園之父」的封號。從零開始,不斷摸索,到處請教專家,許明興運用生物科技防治病蟲害,改良育苗和種植技術,增加果實品質。 黯淡的綠寶石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吳湘屏 客家身影——郭勝得 花布是門好生意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打敗原產地的青花筍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草莓苗教父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20140416 2.02847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18集 (一)活在叢林(2)彈藥庫的第二春 台北縣土城市的埤塘社區,由於以前多為沼澤埤塘而得名,早在清朝時期,便有來自桃園八德的邱姓、台中地區的廖姓兩大詔安客家族至此移墾;也由於軍方五十幾年前在此設立彈藥庫,因此被戲稱為彈藥庫社區,但也因為軍管限建,讓這個社區仍保有豐富的生態,成為台北縣難得的綠地。隨著彈藥庫撤除、土城看守所遷址及擴大都市計畫,這個封閉五十年的社區才再度受到矚目,並掀起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爭議。彈藥庫的過去,曾讓居民深感憤怒,卻因此保留了豐富的自然生態,好不容易送走了彈藥庫,迎來的卻是看守所,埤塘里的第二春,會帶來幸福嗎,將是一個難解的習題。 (二)濕地守護者-潘增鑑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為了瀕臨滅絕的台灣原生水生植物努力守護的潘增鑑。 (三)植物園小學 南投縣水里鄉新興國小,這幾年師生們致力於打造與維護生態空間,並落實環保教育,同時跟當地的客家社團結合,呈現富有環境教育跟人文關懷的學習環境,去年也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山中小校深耕生態與人文,去年也得到國家獎項,校長說,這是個榮譽的十字架,提醒他們要更進步,也提醒他們要一直記得,這個學校要交給下一代的是什麼。 (四)重現米棧古道 濱海公路台11線通車之前,位於海岸山脈東側的濱海部落「水璉」,一百年前唯一的聯外山路,是米棧古道,村民當時透過古道以人力運輸樟腦油、香茅、稻米等農作,翻越稜線後,暫時會堆棧在海岸山脈西側的米棧村,再搭渡船轉運到鳳林、壽豐等地交易,這樣的形式還帶動米棧挑夫行業的盛行。一直到濱海公路及193縣道陸續開通,古道才功成身退,也逐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米棧居民現在自動組成工作隊,打造出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活古道。為了找回米棧特有的文化和歷史,村民發起復活古道運動,雖然還只是初步階段,但沉寂數十年的米棧古道,未來會有什麼樣的全新面貌,很多人都非常期待。 彈藥庫的第二春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潘增鑑 植物園小學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重現米棧古道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20140416 2.06597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19集 (一)石門水庫移民悲歌 從人類開始就有「移民」活動,原因有自發性的,或是因政治因素如戰亂等,也有是配合政府計畫而遷移的,如水庫移民便是如此。根據保守統計,從1959到1989年,全世界有高達3千萬人,由於興建水庫被迫「移民」。在桃園觀音的樹林、草漯村裡,也有兩個新移民村,近50年前,由於石門水庫的興建,他們被迫搬離世居的山林,來到貧瘠的海邊,好不容易建立起家園,卻又因為觀音工業區,讓他們土地再度被徵收,由於生活不易,人口大量外移,走不掉的,則要面對工業污染的威脅。1946年完工的石門水庫,主要提供大桃園地區的農業灌溉用水,更是北台灣的重要觀光景點之ㄧ,然而在這美麗的景象後面,卻是一段艱辛的移民故事。 (二)流浪動物媽媽-劉香蘭 愛心媽媽劉香蘭為了照顧流浪動物,成立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投入畢生積蓄照顧被遺棄的小動物。目前一個月在照顧流浪貓狗上就要花費近五十萬元,但她仍無怨無悔持續付出,因為她認為生命就該獲得平等的對待,來看看她和流浪動物的故事。 (三)小學生的練習曲 台灣這幾年吹起單車環島熱潮,但仍有不少人一輩子都沒騎過這麼遠的路程,甚至很難想像國小的學童竟然可以完成環島壯舉,苗栗縣獅潭鄉豐林國小六年級的十四名學童,上個月底(2009/03)就做到了,在為期兩週挑戰自我的旅途中,這些偏鄉孩子在艱困疲累的情況下,一次一次超越自我,經歷不同的生活經驗,勇敢實現夢想。在學校經費不足、設備缺乏的情況下,一路上還有許多熱心車友提供住宿、陪騎,讓這群孩子得以順利圓夢。越過山之巔,穿過海之角,小小騎士們,練習面對旅途中迎面而來的各種磨難,學習解決問題 互助成長。一次挑戰自我的旅程,譜出這群勇敢的孩子,實踐夢想的序曲。 (四)羅山有機村 這幾年,台灣興起一股有機風,而從事有機的大多是個體戶,不過,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不僅是花蓮的米倉,更是全台灣第一個有機農業村,全村的人都一起推展有機產業。這兩年,羅山人還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農業,設計一系列「體驗農家」行程,帶著遊客進行深度的農村旅遊,也成功的開發了羅山的觀光休閒潛力,更為羅山人開拓了另一筆經濟來源。不斷蛻變的羅山村,不斷尋找無限的可能,封閉的農村不再封閉,熱情的羅山人,不吝於與大家分享羅山的美,只不過,羅山的魅力,得要自己親身去探索。 石門水庫移民悲歌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劉香蘭 小學生的練習曲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羅山有機村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20140416 2.00833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20集 (一)我要認識「你」 跨國婚姻與隔代教養家庭增加,許多孩子下課後的課業問題,往往落在外籍配偶或祖父母身上。根據教育部社教司調查發現,我國不識字的國民人口,多集中在55歲以上年齡層和女性,"不識字"帶來相當大的語言教育隔閡。不過語言學習和識字能力,絕對可以跨越國界和年齡的限制,許多早期失學的爺爺奶奶和新住民們,不管是為了圓讀書夢,還是要融入台灣新生活,都努力從頭認識華文,一起去看看他們的學習之路。 (二)玩具醫生-湯秋賢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投入社區小學的玩具工坊擔任「醫生」,自創作各式童玩和醫治孩子損壞的舊玩具「醫生」-湯秋賢。 (三)六堆諾麗果 這幾年有一種外來水果諾麗果,因為據說可以幫助身體排毒,成為很多人關注的一樣農產品。在南台灣屏東地區,現在也開始有些人嘗試栽種,生產成果不錯。而這種健康農作物,除了讓農民有新的開發目標,也讓原本種植檳榔的一些地區,有了轉型的方向。 (四)回鄉做生態 台中縣東勢鎮有一名農場主人葉泰竹,12年前(1997)因為台中市房地產不景氣,放棄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把家中的農地做了改變。他除了種原本就有的高接梨之外,還把一部分土地打造成生態園區,甚至捐地蓋梨文化館,希望遊客可以更認識高接梨的故鄉。帶您認識這位不侷限於傳統農業經營的葉泰竹。只要朝目標前進,很多理想都將付諸實現。葉泰竹用心管理祖先留下的土地。如今經營有成,也讓「回鄉」有了更多的想像。 (五)老人開心果 台中縣東勢鎮一名志工媽媽林秀珍,因為10多年前(1999)照顧臥病在床的婆婆,到附近的老人院學習如何看護,時間久了被老人院裡的幹部感動,在婆婆過世後,決定加入志工行列。 我要認識你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湯秋賢 六堆諾麗果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回鄉做生意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老人開心果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6 1.9895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21集 (一)部落裡的客家味 台東市的建和社區,原本是原住民卑南族八大社之一,光復以後,大批漢人移入,形成原住民、客家、河洛相互融合的一個社區,建和客家人約占二成,以種植釋迦、荖花、荖葉為主,原住民還是占大多數,約有四成,不過建和卻連一間教堂也沒有,社區裡一間主祀太陽星君的敬山宮,是漢人和原住民共同建立的廟宇,祭典時,全庄的居民都會準備牲禮、水果,一起拿香祭拜,形成一種特殊的融合文化。一起到建和社區,看看客家人和原住民,是如何融入對方的生活與文化。 太陽公,影響建和社區居民的生活甚深,也將原住民和漢人的感情緊緊的聯繫在一起。走在社區的街道上,到處都可以看見,色彩鮮艷的原住民圖騰裝飾和雕刻,也為這個安靜的村庄,添加了繽紛的色彩,就像建和社區的多元族群一樣,豐富而熱鬧。 (二)異數宣言執行長 劉邦初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對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對生活有熱情,且「品牌」是他這個世代的機會--劉邦初。 (三)紀錄客家‧吳平海 「台灣地方志影展」是目前台灣唯一以城鄉發展及社區營造為主題的影展,希望透過影像紀錄的特性,用不同觀點呈現曾經發生過的事。雖然吳平海拍攝的紀錄片不斷得獎受到肯定,但要以拍紀錄片謀生實在是不可能,在這過程中,好在有妻子的支持,才得以讓吳平海無後顧之憂,安心築夢。現在吳平海努力將紀錄片的形式擴大,要將紀錄片和地方社區緊密結合,無論是社區產業或是文史,吳平海堅持用自己鏡頭說小人物的故事,傳遞溫暖與感動,用影像創造歷史新價值。 (四)走出圍封世界 2007年年底,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每年4月2日都是「世界自閉症關懷日」,不過自閉症在台灣仍沒有受到相當的重視,然而自閉症的發生率大約在百分之一左右,並不是罕見的疾病。內政部統計,台灣自閉症人數約為8150人,但是近來醫學臨床觀察發現,自閉症人數的比例,估算可能有台灣人口的250分之一,也就是超過9萬2千人以上。自閉症是由腦部發育異常導致認知、行為異常,雖然無法根治,但透過教育與訓練,自閉症仍能漸漸適應環境、有所貢獻。他們遭遇的困難與問題,不僅是他們自己和家人要面對,我們若能對自閉症多點認識,也能減少誤解,協助自閉症者,慢慢跨越一道道厚重且看不見的「心牆」,走出圍封的世界。 部落裡的客家味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家身影——劉邦初 紀錄客家吳平海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走出圍封世界 採訪/撰稿:曾曉煜 張孟涵 攝影/剪輯:彭晉祿 蕭鴻翰 蔡裕昌 旁白:吳奕蓉 20140416 1.9965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22集 (一)好米要接粒 台灣東部好山好水,出產的好米舉世聞名,還有農民努力研發,讓土生土長的花蓮米,得到日本國際好米大賽特獎!對米向來斤斤計較的日本人,都感受花東米的優質。對東部好米引以為傲,也影響許多年輕人,台東關山一位只有13歲的小朋友,除了從小主動參與耕田割稻,他在9歲時就立志,長大後也要當一個種好米的農夫!讓花東米的傳承更增添了希望! (二)台灣拉丁歌王 湯宇歆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從小就愛唱歌,且堅守一個藝術原則的客家子弟-湯宇歆。 (三)守護折翼天使 在苗栗縣後龍鎮大山交流道附近,有一間專門提供智能障礙者服務的機構,目前居住著約一百多位從老到小的院生,這裡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培訓外,更訓練他們擁有一技之能,而目前更有一個八人的工作隊,在附近的學校宿舍區負責清潔工作,即便如此,外界仍多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群人,因此近年來,他們開始推行非集中式的社區居住適應計劃,希望讓智能障礙者和社區有更好的互動與接觸。 (四)創意捏麵人 捏麵人可以久放不壞!新竹湖口一位60歲的師傅 劉家財,多年前突破傳統麵粉材料,加入矽膠,不僅無損於傳統捏麵人的特質,還具有耐久放,不乾裂、發霉的特色,讓歷史和傳奇故事得以永續流傳。 (五)用音樂寫台灣 台灣多元文化之美,是許多藝文人士最佳的創作題材。接下來跟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樂團,他們六年多來,到台灣各地的觀光景點,深耕地方,創作不同族群文化的歌曲。更因為如此,團員每落腳在一個地方,就能獲得不同族群音樂人的認同,未來他們計畫觸角延伸到海外,要把台灣多元文化之美,讓更多人認識。 花東好米接粒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湯宇歆 守護折翼天使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陳靖維 創意捏麵人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用音樂寫台灣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7 2.101388889
客家新聞雜誌-第123集 (一)台灣「乒」未來 大家都知道新竹縣新埔鎮是柿餅之鄉,但卻鮮少人知這個人口只有三萬多人的客家小鎮,也是培育桌球國手的搖籃。在桌球教練葉萬壽全年無休的訓練下,十多年來,新埔桌球訓練站培育出五十多名國手,國內外比賽戰績彪炳,去年更是出現了勇奪世界青少年冠軍的桌球小將陳建安,教練葉萬壽如何訓練出這些國內桌球好手?處在體育長期不被重視的台灣,這群桌球小將如何力「乒」一片天?而台灣的桌球界又到底面臨什麼問題? (二)咖啡達人 溫興源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將新興的西雅圖義式咖啡引進台灣,返台開設「阿洛瑪咖啡」的溫興源。 (三)乳酪的幸福滋味 台中縣東勢鎮鄉親陳志雄,因心疼妻子患有乳糖不耐症,卻偏愛吃乳酪蛋榚,致力研究出乳糖不耐症患者吃了也不會拉肚子的乳酪蛋糕。乳酪的幸福滋味,一代傳一代,因為老婆愛吃,而開始做乳酪,也因為乳酪,讓這家人開始了一段新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就像乳酪一樣,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滋味,即使過程中變化起伏,他們用愛,將絕望與痛苦,醱酵成綿密的幸福。 (四)壢西坪的第二春? 苗栗縣卓蘭鎮鯉魚潭水庫旁,有一個台地,叫做壢西坪,早在廿年前就開始有農民經營休閒農場,近十年來更猶如雨後春筍,整個台地最多曾有近廿家的休閒農場,最近農委會更核定該區為新的休閒農業區,有人便滿懷期待,提出更多的新創意,希望休閒農業區能為當地的休閒產業增加助力。 台灣「乒」未來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徐偉文 客家身影——溫興源 乳酪的幸福滋味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壢西坪的第二春?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7 1.96597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24集 (一)崙背頂瓜瓜 在台灣客家人當中,詔安客可以說是少數中的少數,不只人數不多,似乎也很少受到注意。但事實上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布袋戲,詔安重鎮雲林縣崙背鄉,一向就是以蔬果聞名,而且這幾年在全力發展特色農產下,目前已經擁有十幾種瓜類、產量又大,被稱做「頂瓜瓜」之鄉。其中苦瓜和哈密瓜更是質量都好,到底他們怎麼辦到的?崙背鄉親又是如何努力耕耘? (二)懷舊雜貨店老闆 官大興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彰化竹塘於53年開始開業「柑仔店」半個世紀的官大興。 (三)客庄伯公軼事--桃竹苗篇 土地公信仰源自於對大自然的崇敬,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特別的是,伯公的造像和其廟宇,沒有一定的形式,饒富在地性和多元性。這個星期開始,我們將推出「客庄伯公軼事」系列報導,為大家介紹台灣各地的客家庄裡頭,幾個特殊的,或是跟當地發展關係密切的土地公廟,同時認識精采的鄉野傳奇故事。簡單的石頭、一棵樹、一座小祠,或是一棟大廟,土地公的造像和祂的家,不拘泥於某種形式,也讓台灣鄉野景致和民間信仰,更多元豐富。 (四)買地做生態 大部分人買地,都是為了蓋房子或是作為開發之用,但有六個志同道合的人合資六百萬元,在新竹縣芎林鄉海拔二、三百公尺的鹿寮坑山間買了一點八公頃的山林,只為了築一個生態夢。有人練了一身「爬樹功」,教人爬樹,認識大樹上的迷人生態;有人在山上種原生種植物,要保護台灣山林的原始生態,他們還講好未來這片土地要做公益信託,開放給大家使用。離開職場,走入山林,無視世人異樣的眼光,他們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合資買地不做生意,做生態,在新竹芎林鄉下,為後代子孫預定一片,青山綠水的美麗原始淨土。 (五)迷飛機.造飛機 童年的紙飛機承載了很多人想飛的夢,隨著紙飛機不再起飛,夢想也跟著塵封,但桃園縣大園鄉民魏金連卻始終堅持自己的飛行夢。魏金連從小非常喜歡飛機,先玩遙控飛機,後來自己組裝、設計輕航機,一步一步完成翱翔天際的夢想。他為了能夠打造屬於自己的飛機,放棄了室內裝潢的工作,到美國學習專業技術,不斷地研究、設計,而他的作品也深獲外國喜愛。讓台灣製造的飛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更是他不斷研發製作的最大動力。 崙背頂瓜瓜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官大興 客庄伯公軼事桃竹苗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買地做生態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黃訓湧 迷飛機,造飛機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吳湘屏 20140417 1.99375
客家新聞雜誌-第125集 (一)海角賴家村 南台灣的屏東縣養殖漁業發達,位在海邊的佳冬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當中聚集許多客家鄉親的賴家村,除了養殖業非常出色,村民還產銷兼營,成立「下埔頭養殖漁業生產區」。小小的客家漁村,利用良好的天然條件,努力幾十年後,成為台灣養殖業重鎮,創造出可觀的經濟利益,真實展現了客家族群,走到哪裡都能發揮的堅強生命力。不過面對國際養殖競爭,以及經常出現的病變危機,他們又是如何因應?如何生存? (二)環保局溝渠隊員 劉耀光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無畏惡劣的工作環境,在下水道爬進爬出的溝渠隊員劉耀光。 (三)竹東傳統市集 鄉親朋友應該都去過「觀光夜市」,但您有去過「觀光菜市場」嗎?去年經濟部在全台幾百個市場中,選出五個示範市集,新竹竹東客家傳統市集,即當地人所稱的中央市場,就是其一,這裡的攤販都穿著制服,他們有自己的專刊、專屬網站、還有遊客服務中心。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竹東市場陪著許多人成長,也展現出勤奮的客家人,在基層討生活的辛苦。現在,市場裡也看得見許多年輕臉孔,回鄉接手事業,新一代的傳承,將繼續接力,為竹東客家傳統市集,寫下更多動人的故事。 (四)客庄伯公軼事--中彰投篇 我們把鏡頭轉到中部地區,認識不一樣的土地公廟。像是南投國姓鄉,在九二一之後,每年都會舉辦的鹿神祭,他們所祭拜的鹿神,就是從當地的土地公轉化而來的。還有彰化埤頭鄉,有土地公廟被榕樹根整個包覆的奇景等等。無論是紀念、感念上蒼,或是反映心靈寄託,認識一座伯公廟,便可以從中了解,地方歷史發展,和居民生活習慣,這就是台灣伯公信仰,饒富在地性的特質。 海角賴家村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家身影——劉耀光 竹東傳統市集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庄伯公軼事中彰投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20140417 2.014583333
客家新聞雜誌-第126集 (一)南埔石爺祭 新竹北埔是全國知名的旅遊景點,無論是老街、擂茶、客家美食等,都深受觀光客的喜愛,近年來這股觀光熱潮也蔓延到附近的村落;南埔村曾是北埔的穀倉,由於擁有豐富的文化及自然資源,南埔人也開始試圖推展當地的農村生態旅遊,更將在地傳統信仰「石爺祭」,擴大為地方文化活動,吸引人潮。熱鬧的石爺祭活動結束了,南埔村也再度回歸恬靜,短暫的人潮似乎讓這個台地有點生氣,但農業沒落卻是不爭的事實,唯有產業復甦,人口回流,石爺祭這特有信仰文化才得以延續。 (二)客家美食達人 鄭彩緞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將傳統客家菜從新包裝與創新,創造客家美食產業新未來的客家美食達人鄭彩緞。 (三)天母鄰舍節 台北市天母地區七、八成居民都從外地而來,和在地的連結度並不高,居住在天母的客家人張壯謀想念起以前客家庄鄰舍之間「打鬥敘」的濃厚人情味,最近嘗試舉辦「天母鄰舍節」,號召天母人一起參加社區聚餐活動,一人出一道菜,藉由街頭聚餐,打破都會人的冷漠,進一步建立社區意識。藉由每一戶貢獻出用心烹煮的菜餚,串起城市裡,不分男女老少逐漸疏離的鄰里情感。 (四)竹東養雞達人 新竹縣竹東市場的攤商中,有位客家年輕人徐志豪,從小就跟著父親養雞,不過因為養雞非常辛苦,原本他以為上了大專念別的科系,就可以擺脫這份辛苦的工作,不過後來還是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回家接下父親守了四十年的家業。從逃避到後來養出興趣,徐志豪還不斷的研發改良,不但讓市場的老主顧們從不變心,新竹縣大多數的餐廳,也都是向他們家訂購。從逃避,到後來養出了興趣,還不斷研究養殖技術,雖然辛苦,徐志豪仍然選擇接下家業,一步一腳印的,打出自己的品牌。 (五)打造夢想植物園 在台東市大巴六九部落的山上,有一座藥用植物園,三甲大的園子裡,種了100多種的藥用植物和野菜,而園主卻是一位的年輕客家女生,劉欣鳳。這座植物園區,原本只是劉欣鳳的父母,想要過退休生活的地方,因為十幾年沒有噴灑農藥,許多野菜都自然而然冒了出來,還越長越多。劉欣鳳多年前辭掉都市的工作,回歸田園,連換燈管、刷油漆等工作都自己來,打造出自己的夢想園地,也享受和客人的交流互動。劉欣鳳說野菜和藥用植物,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自己則是它們的僕人,放棄都市生活回歸田園,70年次的劉欣鳳,用心打造自己的夢想園區,也為來這裡的朋友,圓了一個回歸自然的夢。 南埔石爺祭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家身影——鄭彩緞 天母鄰舍節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蔡裕昌 竹東養雞達人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洪炎山 大巴六九藥用植物園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7 1.984027778
客家新聞雜誌-第127集 (一)講布農族語的客家人 高雄縣三民鄉在2008年正式改名為那瑪夏鄉,而鄒族語的那瑪夏,指的就是穿過全鄉的楠梓仙溪,楠梓仙溪源於玉山山麓,流經那瑪夏鄉、甲仙鄉、杉林鄉等,由於楠梓仙溪生態豐富,更是世居那瑪夏原住民重要的生存依靠,在日治時代,一批新竹、苗栗的客家人,被日本人徵召順著這條河流到深山裡提煉樟腦油,日本戰敗後,這批客家人有一大部分順著河流回到平地,也有一部分留在山林裡,並和當地的原住民通婚,後代便成為講布農族語的客家人。 (二)中醫生 范姜証龑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因小時沒錢看醫生,從青草藥偏方到一投鑽進中醫藥世界的中醫生范姜証龑。 (三)花蓮中藥材農業 這幾年台灣農業一直往精緻化發展,東部花蓮農民數年前推廣「無毒農業」,現在又有一批農民,積極投入藥草培植的「藥材農業」,而且經過創新研發,現在已經成功栽培出,原本不屬於台灣作物的當歸和丹參,甚至萃取製造出的食品和藥膳,都很受市場注意。要把外來藥材品種,在台灣創造奇蹟,剛開始必然辛苦,但藍天白雲下,儘管艷陽高照,充滿毅力不斷開發創意的農民,揮汗播下每一顆種子之後,他們相信總有一天,能結果會豐收。 (四)客庄伯公軼事--六堆篇 「客庄伯公軼事」系列報導,這次要介紹南部的六堆地區。當地除了有不同族群的伯公廟比鄰而居,象徵族群融合意涵;還有結合中日風格,反映時代政治氛圍背景的伯公廟,更有僅在六堆地區較常見的「墳塚型伯公」,跟特有的祭祀供花,也就是「盤花」的風俗。透過歷史典故,建築造型,祭祀意義等領域層次,六堆地區的伯公,不僅反映時代背景,也是客家文化的傳承見證。 講布農族語的客家人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洪炎山 花蓮中藥材農業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陳靖維 客庄伯公軼事六堆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20140417 1.965972222
客家新聞雜誌-第128集 (一)「南國‧客庄」系列報導--農業再出發 台灣南部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屏東的長治、內埔、竹田、麟洛、萬巒、新埤、佳冬、高樹及高雄的美濃、杉林等地,普稱為六堆,由於移民年代、氣候、語言等因素,因此文化、產業上和台灣其他地區客家人略有不同,從這禮拜開始,我們將推出「南國‧客庄」系列報導,帶各位觀眾深入了解認識,位在南國之境的客庄,首先讓我們從農業開始談起。曾滿是金黃稻穗,到一大片椰子、檳榔的六堆,面對農業的困境,不斷有人思考下一步,並且勇敢嘗試。 (二)台北市兒童托育協會理事長 傅吉田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楊梅鎮將客家話帶入學齡前中學習的傅吉田。 (三)小學生的鄉土課 台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國小和高雄美濃鎮的龍山國小,不同的所在地造就學生們不同的學習環境,這兩所學校因為同名而締結為姊妹校,六年來,兩校的學生每年都進行深度城鄉交流活動,台北都市的孩子到美濃客家庄體驗鄉下孩子的夏日生活,水圳漂流、農村體驗、客家文化交織成了這群都市孩子最美好而難忘的童年回憶。 (四)阿公阿婆的便當 苗栗縣頭屋鄉象山社區,過去曾是茶業重鎮,漸漸沒落後,年輕人紛紛出走,現在老人比例高達17.1%,不過,在社區協會的規畫下,老人們走出家門,參加各種進修課程,現在更貢獻時間、心力,當起志工,阿公種菜、阿婆就在廚房做便當,除了供應社區老人外,現在許多單位都慕名要訂購他們的健康養生便當,也讓這群阿公阿婆,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和自信。將主導權交到阿公阿婆手上,無形中,也提升了老人家的自我肯定。自己的故事,自己來寫,這群快樂的銀髮族,讓生命色彩更豐富,也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 南國.客庄 農業再出發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家身影——傅吉田 小學生的鄉土課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黃訓湧 阿公阿婆的便當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7 1.998611111
客家新聞雜誌-第129集 (一)「南國‧客庄」系列報導--有機的出路 台灣有機農業正在蓬勃發展,但南北天候不同,南部高溫多雨,農作物的病蟲害比中北部更嚴重,在先天環境的侷限下,南部有機農需要克服更多挑戰,才能種出高品質的農產品,他們生產過後還得面對市場銷售的難題,於是有人到農民市集擺攤,和消費者面對面「搏感情」宣揚理念,有人上網做宅配,在有機理念起步比較晚、被稱為「有機沙漠」的南部地區,這群有機農拚出一條生路? (二)愛刺繡的園藝師 彭淑芳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竹東的七年級女生彭淑芳,平時是園藝設計師,但卻靠著自修,學會了傳統的俄羅斯刺繡,並利用創意和想像,製作出許多,可愛又實用的手工作品。 (三)守護海岸線 在桃園縣的新屋溪口,以前有許多水筆仔當屏障,極盛的時候有上百公尺寬,但後來因為環境破壞造成水筆仔消失,附近防風林也跟著不見、海岸線倒退。但是一對住在桃園的夫妻,只因為內心對鄉土熱愛,捨不得台灣美麗的原貌被衝擊,過去15年來努力投入復育,竟然讓消失好久的水筆仔重新出現,吸引來招潮蟹。究竟他們是怎麼辦到,他們又為什麼願意如此付出? (四)木匠守護神 許多行業都有祖師爺、有特定的神明來保佑,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七,是木匠、建築業祖師爺巧聖仙師 魯班公的誕辰。而台灣區的開基祖廟就在大埔客的重鎮,台中縣東勢鎮。這位春秋時代的巧匠,究竟何以會被奉為行業神,對人類有什麼重要的貢獻?為何祖廟會在東勢鎮,對東勢的發展又有什麼樣的地位?他們除了慶祝巧聖仙師誕辰活動順利成功。也在期待明年此時的到來,和構思如何傳承與推廣,巧聖仙師的精神和文化。 有機農業的出路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彭淑芬 守護海岸線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陳靖維 木匠守護神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范群宏 徐偉文 20140417 1.881944444
客家新聞雜誌-第130集 (一)「南國‧客庄」系列報導--六堆的觀光難題 近年來由於旅遊風氣興盛,公部門大舉推廣農村轉型休閒觀光,全國各村落,無不卯足勁希望能發展觀光產業,但在這個風潮下,六堆地區除了美濃外,屏東平原上的客家庄休閒觀光業卻不興盛,到底問題在哪,而興盛的旅遊觀光又會為客家庄帶來什麼變化?無論是休閒觀光產業看似發展有成的美濃,或是緊追在後也想發展觀光的六堆其他地區,都是台灣的一個縮影,當全國一窩瘋的追求觀光人潮的時候,是不是該停下來想想,真的準備好了嗎? (二)皮雕家 葉發源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桃園大溪以大自然生命為題材,將靜態的牛皮注入了生動與傳神的葉發源。 (三)蝶舞龍田村 台灣素有「蝴蝶王國」的美稱,50年代,鄉間到處可見以捕蝶維生的人,而這些美麗的蝴蝶,大多被製成標本,賣到國外。不過近年來,由於過度開發,棲地被大肆破壞,蝴蝶數量銳減許多,甚至有些已經瀕臨絕種。台東鹿野的龍田村,有一群愛蝶的人,組成了保育協會,從事蝴蝶復育工作,廣植食草及蜜源植物,他們從自家開始做起,再擴及到整個村子,雖然一開始有村民因為怕蝴蝶幼蟲會吃掉農作物而反對,但在協會成員的溝通和努力下,漸漸化解村民的疑慮,甚至吸引更多人加入。現在龍田村有一百多種的蝴蝶,更有相當罕見的保育類黃裳鳳蝶,成功的塑造出一個「蝴蝶村」。 (四)客庄伯公軼事--宜花東篇 「客庄伯公軼事」系列,這星期要帶大家到東台灣。看看花蓮鳳林,一場伯公娶伯婆的特殊婚禮。另外,還有宜花東地區,客家二次移民和伯公廟的故事,探討伯公信仰的多元性、在地性等的特質。人與土地有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具有土地神格與其他民生功能的伯公信仰,更依附在這兩者的共生關係上。而客家庄一些伯公廟,或多或少都有著和地方發展密切的故事。因為這些伯公廟,不只是傳統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更是許多客家人,共同的記憶儲存點。 六堆的觀光難題 採訪/撰稿:陳君明 攝影/剪輯:蔡裕昌 客家身影——葉發源 蝶舞龍田村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洪炎山 客庄伯公軼事宜花東篇 採訪/撰稿:羅弘昇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7 1.963194444
客家新聞雜誌-第131集 (一)他山之石(1)--愛爾蘭語復興 從2008年7月,客家電視台五週年開始,我們展開了一系列的「他山之石系列報導」,透過實地採訪,前進英國的威爾斯,以及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今年我們前進的腳步跨得更遠,要帶大家一窺歐洲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語言復興運動,了解一島兩國的愛爾蘭,在英國強勢文化環伺下,如何保存特有的語言及文化。 (二)他山之石(2)--愛爾蘭語電視台TG4 2008年時,TG4製作了一支僅13分鐘的超短電影,片名叫「我的名字是于明」,內容在講一個中國的學生,決定到愛爾蘭前,自學了半年的愛爾蘭語。沒想到到了愛爾蘭,大家卻都聽不懂他說的話,不是他說得不好,而是這個強調愛爾蘭語是第一官方語言的國家,竟然沒人聽得懂、也不會說。導演用有些誇大的方式,點出愛爾蘭所面臨的語言困境,我們以這個小故事為軸,用雙軌並進的方式,為大家帶出愛爾蘭語電視台TG4的成立、經營現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 (三)他山之石(3)--愛爾蘭語的挑戰 要驗收語言復興的成果,「讓數字說話」或許是最好的方式,愛爾蘭語曾經瀕臨絕跡,但一直衰退的語言使用人數,從1980年代開始有顯著的變化,呈現逐漸成長的趨勢。1981年時,全愛爾蘭有101萬人會說愛爾蘭語,十年後、1991年變110萬,到了2002年更大幅成長到157萬,而最近一次2006年全國普查所公布的數字為,166萬人會說愛爾蘭語。但其實愛爾蘭還是有超過一半的國民,不會講自己的母語,所以學者以及國會議員不免提出批評,認為政府的語言政策,似乎有調整的必要。 他山之石 愛爾蘭 採訪/撰稿:向盛言 攝影/剪輯:徐偉文 20140418 2.011805556
客家新聞雜誌-第132集 (一)「南國‧客庄系列報導」--尋找「藍」海 利用創造力、技能與傳統文化藝術結合,如今成為相當時興的文化創意產業,許多人將台灣多元的文化內涵,透過創意設計,為地方產業創造新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而「創意藍衫」更是為人熟知的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一,又以六堆地區發展為最,推廣多年,而且具有全國性的知名度,藍衫的圖騰意象被運用融入多種商品中,然而從事創意藍衫創作的業者卻仍面臨經營困境,到底有哪些問題? (二)指揮家 呂紹嘉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新竹縣竹東鎮旅歐多年的呂紹嘉,將樂曲建立具有「台灣味」的聲音。 (三)打造鳳梨品牌 夏天很多人愛吃清涼消暑的水果,尤其是酸酸甜甜的台灣鳳梨。但可能你不知道,光是屏東所栽種的鳳梨,就占了台灣百分之三十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但既然產量這麼多,為什麼大家提到鳳梨,卻不太會聯想到屏東?鳳梨王國的鄉親又是如何打拚?含有豐富酵素的鳳梨,不但營養解渴,對健康也有很多好處,全國栽種面積最大的屏東,在默默生產半世紀以後,現在不但要繼續研發加工產品,如何打出新鮮鳳梨品牌,創造更高價值,也是他們接下來最重要的功課。 (四)用影音說故事 紀錄片導演韓筆鋒,在台東成立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僅攝影、剪接設備都有,更是培訓東部影音人才的基地。在東部地區資源匱乏、又完全沒有經費挹注的情況下,他們憑藉著對鄉土的情感,自動為地方文史拍攝紀錄。這群平均年齡四、五十歲以上的學員,更已獨立完成了一部「東里邱家古厝」的紀錄片,正式成為地方影音紀錄的生力軍,現在二部曲、三部曲都已經陸續在進行,要讓在地影像紀錄,在東部遍地開花。 尋找「藍」海 採訪/撰稿:宋宇娥 攝影/剪輯:黃訓湧 客家身影——呂紹嘉 打造鳳梨品牌 採訪/撰稿:謝佳凌 攝影/剪輯:陳靖維 用影音說故事 採訪/撰稿:林秋伶 攝影/剪輯:洪炎山 20140418 1.9479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