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會歷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年度 論文標題 論文摘要 作者 畢業學校 畢業系所 畢業年月 獎助金額
61017477 99年 以客家之名:後堆客籍新移民女性自我形塑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堆客籍新移民?性自我形塑的過程。本研究以鍾鳳嬌教授主持的「新移民增能成長計畫」衍生而?,其增能成長課程規劃為「電腦」與「烹飪」?大課程,電腦著重在認?電腦基本配備、文書運用與資訊查詢,為使新移民?性能具備電腦使用的基本能?。烹飪課程以多元文化的??作為內涵,台灣小吃、西洋??或甜品,透過豐富多元的飲食技藝學習,也接觸?同的文化學習,讓學員具備??進的??技巧,期待可以成為她們未?創業的基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共有八位,四位新移民?性?自中國梅州,四位新移民?性為印尼華裔。?名研究對象均採訪談二次以上,以一對一深?訪談的方式,訪談時間自2008 ?1 月~4 月之間。其在台灣生活的時間平均有10 ?,其子??齡平均為小學中?級以上,無?在個人生活適應或對客家文化的傳承顯現出某種程?的脈絡,因此,能清楚捕捉傳承客家文化的實作現況。研究者透過?與觀察與深?訪談?收集資?,以暸解後堆客籍新移民?性在客家文化場域中,跨越族群的疆界,身為?國客家人與台灣客家人的生活之間,其文化差?的心?感知?程,並從客家文化的觀點檢視新移民?性角色、族群、與國籍所衝擊之心?移動。再者,針對外籍配偶在職業訓?的心??程與實質效?,以增能賦權觀點進?質性研究,希冀藉由開發潛能與使能過程,以建構新移民?性的自我概?與工作競爭?的基礎。客籍新移民?性同時具備三重身分,在「性別」、「族群」與「國籍」三者之間動態的角色認同,在移動間成為「形塑自我」的架構。研究發現,八位受訪者在「性別」中,對身為母親的角色的認同佔有最大的比?;在「族群」方面,原鄉客家?性比印尼客籍?性?強調客家人的身分;最後在「國籍」部分,八位受訪者嫁到台灣之初,均感受到他人對自己?友善的態?,「外籍配偶」的身分明顯存在,然而?經長期生活的適應,研究發現只有一位印尼籍新移民?性仍感受自己是「外籍配偶」。 關鍵字:客家、新移民?性、自我形塑、後堆、增能賦權 黃秋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7.6 8
61017478 99年 尋找客家影像:台灣電影中客家族群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1973-2008) 本研究主要探討客家族群與影像之間的關係,藉由影視史學的概?為出發點,針對電影中出現的客家族群身影及相關文化背景進?內容分析,並且探討客家族群在影像上的形象與表現手法作為研究。本研究並非探究客家族群?台後的?史,與研究客家族群的考古真實程?,因此排除?紀?片的部分。故從影視史學廣義的?點出發,藉由劇情片的敘事,以電影中的客家表現與實際的生活與環境做相互的結合,並將主軸放置於電影中客家族群的表現方式。觀看過去電影中有關客家與影視史學的文獻,可從?同?域的結合發現較為豐富的資?,並藉由前人?同研究的成果,做為文獻回顧的?考方向,對於本研究關注的焦點中,投入?多的認?與獨?研究的發展空間。依據文獻的基礎,將分析文本分為?大方向:一為台灣?史劇情片:《源》、《大湖英?》、《一八九五 乙未》;另一部分為現代劇情片:《冬冬的假期》、《童?往事》、《美?時光》,希冀綜觀?時多?的影像中,能梳?出電影中客家群族的表現與形象分析研究。研究過程中發現影像上的確有某些常?手法,?如:家庭的出現、?人的存在、語言的使用以及常?場景等相關元素,並發現電影媒介常會受到產製背景的條件限制。因此族群影像的發展?顯得相形重要。在影視史學的觀點輔佐下,本文試圖開闢從客家影像述影視?程的研究方向。客家族群與文化如何在影像的媒介中生存,開??影像客家的發展性,?再拘?於族群專屬的客家化,而是能被大眾所接受的情境;打破?同族群之間的界線,保有原族群的文化,在多元思維的?域中,解開過往封閉的族群框架,為未?客家與影像的研究盡一份微薄的心?。 關鍵字:客家族群、形象、影視史學、常用表現手法、電影客家。 黃琬喬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9.6 7
61017479 99年 「大苗栗客語新聞」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之內容分析 苗栗地區有線電視系統自一九九六年起每日播出客語新聞,較二○○三年開播的客家電視台早了七年。本研究以苗栗在地有線電視台成立的大苗栗新聞台,製播之「大苗栗客語新聞」為研究對象,分析客家族群相關報導的內容、主題與報導方式。本研究共篩選出兩百九十九則的族群相關報導,其中有多達兩百一十二則為客家族群相關報導,針對族群相關程度、記者使用語言、受訪者使用語言、報導主題、客家形象等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各個族群相關報導在不同類目上呈現出專屬特質,每個族群大不相同,其中樣本數最多的客家族群相關報導,更顯示出隨著時代改變,不僅客家形象轉變,報導主題也改變,新聞主題並非為傳統文化為多,反而以客家新的文化、客家產業活動為主,一般人認為弱勢的客家族群,因為是苗栗多數族群,在新聞呈現上,甚至跳脫客家為弱勢族群的刻版印象,顯示出「弱勢客家 強勢客庄」的特殊現象。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大多數的客家族群相關報導,採訪區域仍受限客家鄉鎮、新聞內容未觸及客家深層文化、客家族群相關報導不夠全面性,仍有進步的空間。 關鍵字:客家、苗栗、客家族群、客語新聞、族群媒體、媒體近用權 鍾君勵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7 5
61017480 99年 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對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及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縣美濃地區年輕、中年與老年世代的客家族群與客家飲食文化間的關係,研究對象以美濃鎮12歲以上且具有客家血緣之客家族群進行調查,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發放問卷,總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8份,有效問卷率99.5%,包括「年輕世代」133份,「中年世代」212份及「老年世代」53份,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與自編「客家飲食文化認知調查表」及「飲食行為調查表」等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敘述統計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檢定與分析,期望研究結果可做為推廣客家族群對客家飲食文化認識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顯示如下:一. 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飲食特色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顯著高於年輕世代;在「客家民俗節慶飲食認知」構面上,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顯著高於年輕世代;但在「客家傳統飲食認知」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二. 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族群的情感及族群認同」構面上,老年世代明顯較年輕世代正向;在「對客家飲食的喜好及慣習」構面上,老年世代均明顯較中年及年輕世代正向;但在「對客家飲食的健康概念認同」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三. 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對於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背景變項間有顯著交互作用。四. 美濃地區的客家族群之飲食行為在不同世代與背景變項交互作用上,不同世代與性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家庭主業、家庭人口數及家庭型態等變項間並無顯著交互作用。五. 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之「客家飲食文化認知」及「飲食行為」之相關性,整體來看,年輕世代、中年世代及老年世代皆達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客家飲食文化、客家、美濃、世代、飲食認知、飲食行為 陳玫如 台南科技大學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99.6 5
61017481 99年 從地景觀點探討萬巒居民的地方認同 「地景」為本研究的分析概?,無?是具有主觀地位的「地方(place)」或客觀地位的「空間(space)」概?都涵蓋在內。首先,從?史記憶的層面出發,透過對萬巒居民記憶的回溯,?解他們如何?解、重述萬巒的傳?與?史事件。再者,從生活實踐層面?看,藉由探尋萬巒居民的日常習慣,?解他們如何與重要地標、儀式活動、特色產品等互動。最後,探究萬巒居民的地方感如何在?史記憶與生活實踐中體現,又如何進一步將地方感轉化為對「家」的眷?,而形成其地方認同。萬巒居民地方認同的形成,並?是?自於虛無飄渺的懷想,而是?自於實實在在地與萬巒的互動。此形成過程根基於人與地方的?結,而此?結必然透過與地方的感官經驗而產生;無?這些經驗?自過去、現在或未?,都持續維持著人與地方的?繫。傳?、飲食、地標、儀式、特產等,皆為人與地方?結的憑藉,由此,萬巒居民對萬巒產生地方感而將自己附著在地方上,?進一步將萬巒當作溫暖與安全?源的「家」,將自己歸屬於地方,最終形成「萬巒是屬於自己的,自己是屬於萬巒的」地方認同。 關鍵詞:地景、地方感、地方認同、記憶、生活實踐、萬巒 徐主驊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9.6 6
61017482 99年 客家採茶婦女的勞動意識—以新竹縣峨眉鄉為例 新竹峨眉全鄉面積有46.8平方公里,地形分屬於竹東丘陵南段及獅頭山山地的丘陵地,皆為500公尺以下的山丘地形。每年五、六月是東方美人茶的盛產季,由於茶葉細小不利於機器摘採,因此茶園丘陵地總可見一群一群的客家婦女,以熟練的技巧採茶著,她們大多有十年以上的採茶經驗,其中更有自幼年時期便開始採茶者,採茶經驗之豐富,在了解傳統至現今的採茶歷史上是為重要的見證者。以此作為研究訪談對象,這群客家採茶婦女是如何看待「採茶」一事,且「採茶」,此一從小即從事的勞動工作,到婚後、有子女奉養後仍從事採收,婦女個人的生命史中「採茶」作為貫穿生命歷程的主軸,故採茶者的生命歷程與採茶如何相互影響,是筆者所欲探究的主要問題,也是此研究目的。客家婦女向以勞動形象著稱,本研究發現其工作與家庭中的勞動配置並非一成不變,對於勞動的定義和認知也會隨著生命各階段的歷程轉變而有所不同;筆者將以「採茶」作為主要分析的勞動行為,觀察其勞動生活,並找出婦女們的勞動意識為何。 關鍵字:勞動、客家婦女、茶產業 張慧君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6 7
61017483 99年 認識你的第二十四年:一個兒子的敘說探究 我,身為一個研究者,試從身為一個兒子的角度出發,透過敘說探究的方式整理父親成長歷程的手稿、與父親的對話、生活中的相處經驗與記憶、母親的補充、照片等資料,再呈現出關於一個一九五○年代出生的男性「如何活」至今日的故事,並且從中拓展對於父親的認識,與父親更加靠近。我從原先自己年幼時看待父親,亦如同社會大眾看待男性的觀點,在故事的探究、溯源、澄清、討論中漸漸發現、認識到更不一樣的父親:細膩、溫柔、情感豐沛、謙遜的男人。更從中看到客家人的歷史淵源、傳統客家宗族文化與習俗、糾葛的家庭關係、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如何影響著父親成為一個兒子、丈夫、父親等角色。本研究除了呈現出一個兒子認識與靠近父親的歷程,也傳達出兩代之間男性難以言說的情感。更試以男性作為敘說探究的主體,呈現出其生命歷程,讓讀者更能從歷史、民族、文化、家庭、性別等背景脈絡,理解男性言行表徵所蘊藏的多元內涵。 關鍵詞:敘說探究、父親、再呈現、客家人、宗族、主體 林上能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99.7 5
61017484 99年 哥倆好,一對寶?客家地區之社區營造困境分析—以新竹縣關西鎮金錦社區為例 本研究首先以推動公民社會,講求居民自主的社造運動宗旨下,探討?錦社區發展是否隨著政治的民主化,居民能由下而上的?與公共事務。分析關西鎮?錦社區營造的模式,找出社區營造的衝突、紛爭、?同意?等困境。並探討當村?長與社區發展協會?事長為?同人時,就此現象在?錦社區發展社區事務時是否會產生彼此合作或衝突對?呢?接著以傳統的宗教???呈現社區居民是可以被整合,居民意?是可以凝聚的,試圖以無形的宗教???對照有形的社區問題,透過祭祀活動,配合地方「?調」、「奉飯」和義民節活動,藉由義民祭典形成區域動員,在地方社會傳播信仰,也開展個人、社會關係網絡,點出走過傳統(宗教),可以超越現代(社區),?出當代(社區)與傳統(宗教)給人民的感受和依賴程?之差別,找出?必社區居民掏腰包辦活動的社區事務,為何無法像義民廟這重需要社區居民出錢出?的事務?得受居民重視或?於?與的原因。最後分析出其原因應該是在宗教信仰是社區居民的精神寄託,攸關家戶平安的關鍵,是為社區居民所重視的,而社區營造並?影響居民的生活起居,社區?被營造日子一樣可過,所以社造困境在無法激?人民的?與,而傳統的宗教??是可以做到,尤其在?錦地區?可看出強化的宗教活動弱化?無?的社區營造。本文之目的,也希望宗教能發揮其強大的社會??,安定社會,淨化人心;宗教組織一向被賦予社會教化和培養?好公民習性,促使信徒?他關懷和公共事務的主動?與,並且也是信徒在公民社會中價值觀與??道德的養成場所,?錦義民廟要能發揮其?導地位,促使社區營造邁向?成熟、健全的地步。 關鍵字: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協會、?錦社區、義民廟、義民信仰。 張文姜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61017485 99年 閩客通婚家庭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之研究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為探究閩客通婚家庭成員對客家族群認同的情形。主要探討的層面為閩客通婚夫妻所面對的族群差異與調適方式、閩客通婚夫妻對客家族群的認同態度、及如何對閩客通婚家庭的子女做客家族群認同之建構?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採樣自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區共八縣市的閩客通婚家庭,八對夫妻共計16人為訪談對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閩客通婚夫妻的衝突,大多無關族籍;他們婚前的閩客族群印象是受到接觸經驗的影響,而婚後因長時間相處改變閩客族群印象,但是語言差異仍影響閩客族群相處時的感受;不論閩、客,大多數的家人尊重受訪者意願,並未以族籍相同與否反對婚事。二、 閩客族群的差異:在祭祖形式與時間、拜神的對象雖有些不同,但女性多是祭祖拜神的主要準備者,且多採「簡化」的形式調整祭祖與拜神的儀式。飲食部份,客家的特殊飲食讓閩、客族人都印象深刻,而新組成的閩客通婚家庭的飲食料理方式則有兩種改變,一則維持夫家原有口味,或者依妻子烹煮口味為主。三、 全數的客家籍配偶對客家身分的認同都來自血緣認同,有二位閩南籍配偶,會因通婚關係增加對客家族群的雙重認同。客家籍夫、妻的族群意識強烈,認為其子女應屬客家身分;閩南籍丈夫認為子女可以有閩南、客家雙重族群身分,但閩南籍妻子採父系血緣觀點認為子女是客家人。四、 對客家語言的學習或維持,與客家語言的使用機會相關。客家籍丈夫基於傳承觀點希望子女學習客家語,客家籍妻子則抱持工具論的觀點認為子女多一種語言能力,多一種優勢。五、 受訪者中僅有一對閩客通婚夫妻、及一位客家籍丈夫對客家文化有積極的認同,而且他們透過客家文化慶典與儀式、和客家電視節目建構子女的客家文化認同;餘者不論閩、客族籍皆傾向不刻意積極投入客家認同,也認為不需刻意建構子女的客家認同;另有閩南籍受訪者認同以學校作為客家文化建構的協助者。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對族群通婚者、子女客家認同之建構、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研究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閩客通婚、客家族群認同、客家文化建構 莊雪安 佛光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班 99.6 7
61017486 99年 社區如何展現能動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家地區為例 本研究台灣竹??家地區一系?的事件,有關一個社區努?的形塑及再形塑地方的意義。由於國家針對鄰近的新竹科學園區進?發展計畫,?家,有著客家傳統建築及農地的傳統、生活方式的客家聚?,因公共建設和新建築的高?大廈有所改變。對地方認同的危機,開始削弱的客家文化。社區?事長開始著手策劃一些活動,試圖恢?自己的客家文化和認同,像「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以傳統客家聚?所構成的展覽中心,及「新瓦屋花鼓隊」,一個以客家音?與舞蹈的在地表演團體。我將調查其脈絡性與?史在這些活動的可能性。?重要的是,我將會試著去分析這些活動對地方的意義,與當代客家文化的變動性格。另外,這些在地意義的建構在台灣,對社區與國家有甚麼關?與意義。 關鍵詞:文化資產;社區營造;客家文化;新瓦屋;花鼓隊 劉如意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99.6 7
61017487 99年 年輕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與性別角色經驗 長期以來,客家女性的圖像在過往歷史的塑造下,在大眾心目中形成了既定的刻板印象,人們以特定的美德特質作為界定客家女性身分的描述,實則客家女性並非靜止的同質性整體,其特質亦非凝滯不變的,而是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所呈現的動態集合,研究客家女性時,必須考慮階級、世代間的差異及女性的自我定位。 從現代客家女性經驗的關懷作為起點,本研究關注的焦點為在現代社會裡,接受高等教育薰陶的年輕客家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其性別角色下的族群認同與生活經驗,面對客家傳統社會性別角色期待與現代女性思潮的影響,個人在與所處社會脈絡交會時所產生的火花。本研究透過小樣本、深入探討個別化內在經驗的質性研究方式,針對目前居於都市中的年輕客家女性進行深度訪談,將所得內容做出分析歸納。 研究發現,在與時代、環境對話的過程中,由於世代變遷帶來的迥異成長經驗,年輕客家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經歷確實是有別於刻板印象中的傳統客家女性身影,明顯表現於女性意識的發展與女性地位的提升上,她們重新檢視與定義傳統美德的合宜性,且著重於突顯「自我」的主體概念,彰顯出客家女性的能動性。但客家族群在現代社會中的隱形身分卻讓年輕客家女性的族群認同顯得模糊而徬徨,產生現實與情感上的矛盾,在面對客家延續與傳承上亦呈現深沉的無力感。 希冀透過研究對象個體生命故事的討論,反映出現代都市社會中年輕一輩客家女性的經歷與思維,呈現客家女性的另一種模樣,豐富客家女性面貌。 關鍵字:客家女性、族群認同、性別角色、客家認同、女性經驗 楊舒涵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61017488 99年 客家電影《一八九五》在不同族群青少年閱聽人下的解讀研究 《一八九五》敘述18世紀臺灣客家先民自主組織家丁,抵抗日本接收的?史。大?史洪?下,小人物的無?、刻苦辛酸和悲情是客家電影一貫的敘事內容和情感基調,加以客語發音、客家文學改編劇本,成為足具代表性的客家電影。上映期間政治人物強?站臺、客委會出資背景以及「客家三傑」的議題設定,影片以型塑客家英雄及他者族群的襯托,進?造?運動,以達反「客」為尊的目的。並藉影像再現強化客家抗日?史事件,再創光榮的客家集體記憶,?抬客家形象,對閱聽大眾進?宣傳與?服。《一八九五》作為客家形象營造、宣傳、?銷的工具性用途可?一斑,青少?閱聽人對由上而下的新世代政宣電影,也呈現多義的互文解?,並因所屬族群的?同而有差?。 本研究挑選16位?同族群的受訪者,分客家族群組8人及非客家族群組8人的?組詮釋社群進?訪談,?解當下閱聽人的接收解??況。研究發現,客家組面對客家忠勇節義意旨、客語的公?域呈現等,持嚴苛的負面思考,非客家組觀感反而較正面。另外影片各族群角色位階的解釋、與傳統習俗的集體經驗互?;而幼時的母愛經驗、客家刻板印象等相同,且均?重視國族、政治及族群議題。詮釋內容顯示,能勾動閱聽人情感,發揮傳播效果的必是貼近閱聽人日常生活經驗的片段,過於遙遠的?史時空與壯?悲情,在訊息多義混雜的當下,會因較難?解,無法融入閱聽人生命經驗而被忽?。茲以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位做日後族群溝通政策時的?考。 關鍵詞:詮釋社群、客家電影、青少?閱聽人、英雄?程、族群 黃如鎂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9.2 7
61017489 99年 民間信仰與族群關係:以竹南頭份造橋五穀宮為例 本文透過清同治年間重建五榖王廟之捐款碑文,回溯清初漢移民之民間信仰與族群關係。此批漢移民居住在中港溪下游,因拓墾合作的緣由以及維繫彼此和諧關係而建置五穀王廟,使得該區有神農信仰的形成。彼此在宗教?量下試圖凝聚在一起,遂讓五榖王廟成為中港溪唯一閩粵合建合祀的廟宇。由於五榖宮的祭祀主體是粵籍,而廟宇卻在閩地,因此彼此之間存在著ㄧ種微妙的關係。人群結構的名稱從閩粵到內外庄,其中實隱含著人群區劃的意味,而這樣的區劃卻演變成在一間廟內共神信仰下,不同人群分別以不同天、不同儀式舉行主神壽誕儀式,就好像兩地不同的宗教活動。從合祀到分祀,五榖宮在兩籍人群分分合合的關係下,更加彰顯出神農大帝的重要性,同時在對立關係中形成彼此之間的差異,正是這一個族群的差異性使得五榖宮能建立使自己香火更加鼎盛的大神像。全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談研究歷程、方法與資料之使用。而理論架構建在以「族群」、「民間信仰」、「宗教儀式」、「祭祀圈」、「地方社會」、「地方菁英」等傳統漢人社會之相關研究理論為基礎,進而討論、解讀、詮釋五穀宮的神農信仰與閩、粵族群的關係。第二章談五穀宮與中港溪下游人文與地理的關係,以及祖籍人群分布的態勢,並從全國神農信仰分布進而破除神農大帝為粵籍信仰的傳說。第三章透過清同治年間的重建捐款人祖籍分析及祭祀範圍來理解早期的五穀宮實以粵籍為祭祀主體;並透過租稅之社會事件看兩籍地方頭人在地方社會之角逐,從而探討五穀宮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四章從五榖宮內外庄民透過對內的宗教活動與對外交陪廟之廟際聯誼來理解彼此和諧平衡的狀態。第五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意義及展望。 關鍵字:五穀宮、神農大帝、民間信仰、族群、大神像、竹南鎮。 王彩霞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61017490 99年 美濃客家民間信仰與聚落關係之研究 美濃清代即已開發之聚落,有瀰濃、龍肚、竹頭角(九芎林)、中壇、福安(牛埔)、金瓜寮等,本文選擇乾隆三年(1738)以前開發之瀰濃、龍肚、竹頭角(九芎林)作為研究範圍,透過田野調查、訪問、觀察、紀錄等方式,探討此三個純樸的客家聚落中,民間信仰和聚落之關係。包括:一、 聚落的墾拓、水利開發及遷徙現象。二、 民間信仰中廟宇、壇祠和聚落的關係。三、 土地伯公信仰及重要廟宇中主祀神明信仰與聚落之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傳統的美濃客家民間信仰中,雖然以伯公信仰最普及,但與地方廟宇共同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聚落民眾往往藉由基本的地方性神明來結合情感,但又視廟宇中所崇祀之神明更具無上法力。惟不論伯公壇或廟宇,皆善用「門對、棟對、楹柱聯、匾聯」等詩詞,來彰顯對聚落社會的教化功能、或反應祠廟座落的自然環境(風水)、或與聚落開發的淵源;美濃客家民間信仰與居民活動是多元性的文化傳承,是重要的客家文化元素。 關鍵字:美濃、聚落、民間信仰、伯公、神明 吳連昌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7
61017491 99年 臺灣苗栗地域社群之構成:「以芎中七石隆興」為例 本研究除了繼承施添福在本區所完成的傑出研究成果外,進一步掌握了三項信仰活動現象:其一,憑藉明治42年(1909)的媽祖進香帳冊,重建了當年的進香活動;其二,以參與觀察法記錄了2009年「芎中七石隆興」北港媽祖進香活動;其三,以2008年中心埔五穀宮圓醮活動,補強上述聯庄進香活動中,各庄差異性之探討。本研究亦同意前輩研究者的主張,「芎中七石隆興」之所以成為「芎中七石隆興」,係以同一地理疆界為基礎,因應水田生產及對外防衛需求而建立;同時,本地域社會雖然後來歷經地理環境重大災難,但是仍依靠媽祖信仰進香活動之地域外交流活動,而維繫住這個地域社群的界限。然而,筆者認為前輩研究者的不足在於缺乏對「芎中七石隆興」內部交流的論述。筆者發現「芎中七石隆興」這個地域社群整體性的維持,其實是表現在媽祖進香時,「五聯庄各庄之主神皆被邀請至主辦庄之公廟,且共同安奉於同一神桌」這一核心象徵意義上。每一尊主神都代表一個村落,祂們共同安奉於主辦庄之神桌,則在象徵上實踐了五村作為一個整體。因此,年復一年的媽祖進香活動,關鍵不在於與外在世界的交往與畫界,而是不斷反覆地在內部實踐了「芎中七石隆興」這一整體性。也因此,四十餘年前,幾乎被颱風滅村的芎蕉灣,至今仍艱困、但卻堅持在進香儀式中,繼續扮演著「芎中七石隆興」一份子的角色。 關鍵字:地域社會、社群、媽祖進香、祭祀圈、聯庄 羅苡榛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9.1 7
61017492 99年 系譜.屋家‧女兒:一個粵東宗族組織重建與蛻變的探討 本研究以當代宗族復振活動為主軸,討論粵東村落宗族組織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社會適應及其運作模式。研究對象為廣東省梅縣的南口潘氏宗族,廣泛的海外關係與單姓宗族組織為該村落的社會特色。研究材料為筆者於2006年7月至9月及2008年7月至9月在廣東梅縣僑鄉村的田野調查及隨機訪談,同時蒐集了村落中的老族譜與改革開放後重修的族譜,作為文本的分析與比較。華南地區的宗族一向特別發達,宗族團體佔有特別重要的社會勢力。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與留在原鄉的族人,透過修葺祠堂、重編族譜以及對教育、村內建設出錢出力的方式展現宗族的凝聚力。在中國社會和體制轉型並進的現在,村落中的宗族組織也因應社會的變動,隨之影響了家族結構及其型式,這些改變亦展現在新修的族譜編寫方式。過去學者探討宗族時,比較著眼於大的組織框架,筆者則藉由身為族人的角色,細部地透視與描寫宗族內部組織的運作。經由實際田野調查探訪,發現族人對於蓋新屋以及宗祧的繼嗣群特別關注,因此筆者擬從族人修建祖屋與新屋的意涵,以及二版族譜的建構過程,瞭解當代中國宗族結構如何回應國家政治政策的變異。雖然重修族譜的書寫原則仍以父系世系群為優先,但是一胎化政策使得男女都將成為傳後人,為了解決族譜上世系延續的問題,女性已開始被記載入譜,儘管仍是條件式入世系表,卻是幾百年來族譜書寫上的突破。其他的宗族活動,如祭祖、掃墓已不再排除女性參與,甚至是祖先墓碑上的子孫名字,也開始將女兒的名字列入,這些改變都是中國當代宗族活動重要的特色。 關鍵詞:當代宗族、族譜、復振活動、祖屋、世系群 潘秋伶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98.7 6
61017493 99年 新竹沿山地區家族之發展—以北埔新姜家族為例(1856-1945) 近年來台灣各家族研究成果逐漸出爐,在北台,清領期間,新竹沿山一帶以拓墾成為名家之北埔姜秀鑾家族,因其領導台灣首見閩粵合作之金廣福墾業,向來是學界熱門之研究標的。金廣福開闢完成後之大隘三鄉以墾首姜秀鑾家為主要領導家族。清末以後,隨著地方政經情勢的演變,大隘區內的月眉(今峨眉)、草山(今寶山)以及金廣福總部所在北埔陸續有新興家族崛起,本文所要介紹的新姜家族即是一例。所謂「新姜家族」係指金廣福姜秀鑾之弟姜秀福其孫姜滿堂所創建的家族。兩家同發跡於北埔,造成外界對兩房成員背景時常出現混淆。因此北埔當地常以「老姜」與「新姜」做為辨識。老、新姜均系出姜世良家族,然而其發跡時間、模式卻是迥異,兩者共同點是,其家族階層可以向上流動與本區的政經局勢轉換甚有關連。老姜家族之發跡祖姜秀鑾,道光年間受淡水同知李嗣業提拔,與竹塹閩籍商人合作組成金廣福拓展新竹東南山區有成,以墾首家族背景,歷數代經營,在新竹東南近山地帶創建出規模宏大之事業。新姜的祖先姜秀福與兄長姜秀鑾分家之後,家勢始終與本家有很大落差,至姜滿堂時,以一介強宗弱房的子弟背景,竟在一代之間,營商創立大資產,發展至第二代,更茁壯成新竹州內令人莫可忽視之勢族。本文係從新姜發跡前家族多元發展角度切入並觀照新姜家族發跡前後地方社會之發展情勢,析論姜滿堂家族從清末至日治間的變遷發展過程。 關鍵詞:北埔新姜、姜滿堂、姜世良家族 姜閎仁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99.1 5
61017494 99年 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台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以來「敬字」風俗在台灣六堆地區的發展。「敬字」為文字發明後基於傳承知識的功能性及其在宗教上扮演神人溝通工具的神聖性,所衍生一種對於文字的敬重態度;明清之後,因科舉制度造成社會向上流動管道的專一與窄化,士紳熱衷借助「文字」此一象徵符號結合宗教「善惡果報」觀念,祈求向上提升的力量並成為社會成員共有的行為規範,具體表現在撿拾字紙、興建敬字亭、組織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儀式等行動。 清初,「敬字」風俗隨著移民臺灣傳入並普及於西部各地,成為以書院文人為核心推動的風俗;「六堆」屬客家族群領域位居台灣南部開發邊陲,亦屬整體「敬字」風俗傳播區域,然歷經清代、日治、光復時空更易,「敬字」風俗在台灣各地各有變遷消長,「六堆」有異於台灣各地的風俗演變模式,明顯成為本地特有風俗,因此六堆「敬字」風俗變遷是本文論述重點。 第一章導論,針對「敬字」風俗進行歷史背景分析。文字因其功能屬性,故發明後即受敬重;商周甲骨文字、漢代讖緯突顯文字的神聖性;宋代話本、明清筆記小說大量相關「敬字」故事、宗教善書、碑記則說明「敬字」風俗的普遍性;清代台灣地區眾多文獻也說明「敬字」風俗在台灣地區的傳播情形及風俗全貌;末節論述學界相關研究成果及可再深入探討部分。 第二章論述清代六堆「敬字」風俗建構的教育基礎。清代六堆客家人位處政經邊陲,族群人數較少加上族群衝突等因素,故為爭取家族及族群生存,六堆客家人以家族、地區、六堆等不同構成主體,醵資成立學堂會、科舉會、祀典等各種以興學為宗旨的團體,興辦教育、獎助舉業、獎勵功名等,為建構「敬字」風俗提供濃厚且必要的文教氛圍。 第三章論述日治時期六堆「敬字」風俗的宗教推動力量。二十世紀初,鸞堂信仰由北部新竹傳入六堆,陸續在今高雄縣杉林鄉、美濃鎮開堂闡教;美濃地區並以廣善堂信眾為主體成立「聖蹟會」,號召信眾在美濃各庄頭撿拾字紙、舉行「送聖蹟」儀式,爾後鸞堂信仰以美濃廣善堂為中心陸續在美濃地區傳播並傳入今屏東縣內埔鄉、竹田鄉等地,今留存之鸞堂善書記載大量「敬字」行蹟、詩詞文章及「敬字亭」興建源起,足以說明:隨著鸞堂信仰在六堆各庄頭傳播,鸞堂成為「敬字」風俗傳播的主要載體。 第四章論述「敬字」風俗與聚落空間關係。日治時期少數興建於聚落庄頭的敬字亭已具風水功能,如美濃龍肚庄敬字亭,台灣光復後,美濃、內埔、竹田、萬巒等地庄頭、鸞堂推動興建、改建敬字亭,在原焚化字紙功能上添加風水之說、文風塔象徵,提供聚落空間厭勝、振興文運等功能,成為聚落神聖空間一環。風水功能滲入,使六堆敬字亭有異於台灣其他各處的象徵意涵。 第五章論述「敬字」風俗與國家權力關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因客家意識興起、客家機構、社團紛紛成立,為突顯「客家」象徵,「敬字」風俗被各級客家機構刻意操作定義為客家象徵。 第六章論述「敬字」風俗在六堆的發展現況。因六堆各地有不同的發展過程,分為美濃及周邊六龜、旗山、里港地區,內埔及周邊竹田、萬巒地區,佳冬、新埤地區等三個區域,本章論述三地區不同的發展過程及區域特色。 第七章結論,綜論六堆「敬字」風俗所蘊含的本地人的內心想法和渴望,這些概念以約定俗成的方式,自覺、不自覺的代代相傳。「敬字」雖只是一個小的行動,但其所透露的意識正是人民具體願望的實踐。 綜言之,近年來台灣地區流傳「敬字」風俗係客家人「耕讀傳家」族群特色,此說法一方面基於現今六堆地區的「敬字」風俗相對突顯;一方面亦突顯客家族群追求族群文化特色之強烈需求。究其本質,推動六堆「敬字」風俗的動力來自六堆民眾依循的生活邏輯─風水學說、文教信仰,鸞堂則是風俗的載體,因此,未來風水學說、鸞堂、文教信仰對民眾影響力消長,仍是決定六堆「敬字」風俗存續的關鍵力量。 關鍵詞:客家、六堆、敬字、風俗、鸞堂。 吳煬和 國立東華大學 民間文學研究所 99.6 12
61017495 99年 台南楠西地區江姓宗族發展歷程研究 隨著近年來客家運動的興起,客家研究逐漸成為風潮,雲嘉南地區素來是客家研究中,最少被提及的地方,尤其以台南為最。近年來本區域逐漸受到重視,偶有一些相關研究論及本區,但是比起桃竹苗或是南部六堆地區,無論是質與量仍是遠遠不及。台南縣楠西鄉位於台南縣東北端,地處阿里山山脈尾稜,原為鄒族活動之地,後來遭到西拉雅人大武壟社群之驅趕,避走他鄉。明鄭以後陸續有漢人遷入,時至今日,楠西變成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兩百多年後的今天,這群客家早就放棄了原先的語言,而使用福佬語,最後根本不知道自身的客屬身份,這群失落的客家人,林衡道在1963 年發表的〈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一文中將其稱為「福佬客」,後來的研究者也多沿用此一稱呼。吳中杰(1998)曾提及楠西鹿陶洋江家是福建漳州詔安客屬,然而江姓乃是楠西數一數二大姓,分布範圍除了楠西甚至達到鄰近的玉井街上。前人的研究雖有提及附近區域的江姓其實是有相當多不同系統的,卻沒有仔細去研究究竟這塊地方有多少系統的江姓,以及他們究竟是屬於哪些不同的系統。本研究之範圍為台南縣楠西與鄰近的玉井兩鄉,江姓宗族分佈區域為研究範圍,行政區包含楠西鄉楠西村、鹿田村,以及玉井鄉竹圍村、玉井村等村落。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回顧法與參與觀察法,透過前人的文獻蒐集相關資訊,進一步實地訪查,與當地居民晤談,並且收集族譜等文書,也親身參與相關的宗族祭祀活動,以求對這些宗族有完整與清晰的了解。本研究將從江姓得姓說起,談到江姓入閩的經過,再談到繁衍到福建詔安的情形。接著拉到台灣,從北至南將全台灣江姓分佈做一簡單描述,並分析其祖籍與系統,藉此瞭解楠西地區江姓福佬客現象是否屬單一現象,還是普遍情形。接著談到六桂世系源流,論述六桂堂各姓氏的源流發展。接下來談到楠西地區江姓宗族渡台後,在台灣如何開枝散葉、落地生根,條列式的說明這塊區域究的江姓,究竟有哪幾種系統,他們到底是福佬底還是客底,並一一分析他們移墾的經過、來台後發展歷程、如何維生、聚落發展與變遷,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與聯繫。另外從文化面的角度(建築、信仰等)談論江家在地化過程產生的一些變化,是否仍保留住一些客家文化,或是全數消失。 關鍵字:福佬客、詔安客、楠西、家族史 劉兆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5
61017496 99年 客家區域生產制度之研究—以東勢鎮換工制度為例 台灣客家學的研究近??蓬勃發展,對於客家相關的著作之多。但是針對客家社會網絡之研究?多,研究資?之缺乏,故本文從客家經濟團體之社會網絡?討?客家族群之社會資本。係本文從社會資本的概??入,以東勢鎮大茅埔地區之換工團體為主要研究對象,並進一步探討換工團體之社會資本應用。本文所探討之換工團體長久以?存在農業社會之中,只有在互相幫助時才會浮現出社會關係的脈絡,是一種?受市場經濟影響的團體。換工團體本身靠著族群資源與個人所帶的資源?運作。換工團體能夠形成最主要為成員屬於同一個社會階級,成員本身擁有的資源並?會被剝削。個人將自己的資本轉換成商品,透過社會網絡與他人進?交換的社會?為涉及整套的社會關係。換工團體形成之後一定有某些因素會影響團體運作、團體運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優缺點及團體?導的產生。特殊的是換工?導的角色?一定存在,可存在,亦可?存在,完全以換工成員的能??決定。而且?導者在平時沒有權?,僅有在換工時才有權?。換工團體的?與主要是獲取最大的經濟?益以滿足個人需求。個人可以將自己任何的資本無?是物質性或非物質性的,都可以拿到這個交換市場?換取本身所欠缺的資源。換工成員將資源帶進市場的過程中,社會網絡發揮?它的作用,將這些社會資源轉變成個人的資本,換工成員在團體?可以直接取得資源或是透過原本的網絡取得?多附加的資源。大茅埔地區的客家族群以關係網絡作為個人資本。這些族群經濟?益產生?東勢地區有名的高接?產業與柑橘產業。換?話?,同族群的成員共享換工團體?用社會資本創造?東勢地區帶?的經濟?益。 關鍵詞:社會資本、換工團體、社會交換 辛玉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7.6 6
61017497 99年 人物類數位典藏加值應用之研究—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之鄧雨賢文化加值產品設計為例 本研究除了繼承施添福在本區所完成的傑出研究成果外,進一步掌握了三項信仰活動現象:其一,憑藉明治42年(1909)的媽祖進香帳冊,重建了當年的進香活動;其二,以參與觀察法記錄了2009年「芎中七石隆興」北港媽祖進香活動;其三,以2008年中心埔五穀宮圓醮活動,補強上述聯庄進香活動中,各庄差異性之探討。本研究亦同意前輩研究者的主張,「芎中七石隆興」之所以成為「芎中七石隆興」,係以同一地理疆界為基礎,因應水田生產及對外防衛需求而建立;同時,本地域社會雖然後來歷經地理環境重大災難,但是仍依靠媽祖信仰進香活動之地域外交流活動,而維繫住這個地域社群的界限。然而,筆者認為前輩研究者的不足在於缺乏對「芎中七石隆興」內部交流的論述。筆者發現「芎中七石隆興」這個地域社群整體性的維持,其實是表現在媽祖進香時,「五聯庄各庄之主神皆被邀請至主辦庄之公廟,且共同安奉於同一神桌」這一核心象徵意義上。每一尊主神都代表一個村落,祂們共同安奉於主辦庄之神桌,則在象徵上實踐了五村作為一個整體。因此,年復一年的媽祖進香活動,關鍵不在於與外在世界的交往與畫界,而是不斷反覆地在內部實踐了「芎中七石隆興」這一整體性。也因此,四十餘年前,幾乎被颱風滅村的芎蕉灣,至今仍艱困、但卻堅持在進香儀式中,繼續扮演著「芎中七石隆興」一份子的角色。 關鍵字:地域社會、社群、媽祖進香、祭祀圈、聯庄 楊東翰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運算研究所 98.6 5
61017498 99年 苗栗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以苗栗銅鑼天后宮為例 本論文以苗栗縣銅鑼天后宮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探討與田野調查,發現這個客家社區的媽祖信仰的特性在於其媽祖信仰係與天神良福信仰整合為一雙元體系,共同成為社區的信仰中心。銅鑼鄉多山地,平原較少,自古以務農為主,農業是當地客家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銅鑼村、福興村、朝陽村,是平原最多的地區,銅鑼天后宮建廟的地點在福興村,是人口聚集的地方。銅鑼天后宮所在地福興街在嘉慶年間就已經從庄發展成街肆,直到光緒十二年銅鑼灣的拓墾組織仍然存在,表示還未完全進入定居化、土著化的社會,銅鑼天后宮極可能在清代就已經奠定崇祀的地位。銅鑼鄉是以客家人為主的地區,從移民到銅鑼地區的祖籍地來看,以廣東嘉應州鎮平居多,廣東籍佔百分之九十以上,全鄉以四縣腔客家話為主要通行的語言。本文的研究方法包含文獻探討、田野調查與比較研究。文獻方面以地方志、祖譜、碑文、人口統計、地方寺廟研究為主;田野調查方面,長期在銅鑼地區記錄居民的民間信仰,參與銅鑼天后宮整年的祭典活動,訪談的報導人對象是來自各行各業居住在銅鑼鄉或通霄鎮白沙屯的村民,生活在媽祖信仰構成的社會區域的一份子;在比較方面,以苗栗地區閩南社會與客家社會的媽祖信仰的綜合比較,強化論述的有效性,文化人類學的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method)有助於比對苗栗地區兩大區域媽祖文化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比較的觀點是人類學研究重要的方式可深化研究人類共通的特質,使研究的結果更具說服力。銅鑼天后宮藉由舉辦的祭祀儀典活動,動員地方,凝聚地方的向心力,歷經百餘年不衰,是銅鑼地區的核心信仰。然而不同區域的媽祖信仰文化有諸多的變異性,比較苗栗地區閩南社會與客家社會,吾人發現銅鑼與白沙屯的媽祖信仰在結構上的導向是不同的。銅鑼的客家人除了信仰媽祖外,還有以玉皇大帝為崇拜對象的天神良福儀式,這一雙元體系使銅鑼天后宮超越了一般單一祭祀媽祖的信仰儀式,成為客家媽祖信仰的特色。 關鍵字: 客家,銅鑼,媽祖信仰,天神良福 賴惠敏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6
61017499 99年 客家米食文化在銅鑼傳統飲食中的傳承 本研究以傳統米食作為家人互動之串聯,以 Halbawachs 集體記憶為理論核心,透過喚回參與研究者個別之舊時記憶,將過去的情節性 記憶進行解碼提存,整理出屬於家庭私領域的米食記憶與當地社群之集體記憶,呈現家庭私領域中互動與米食之精神意涵。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焦點團體與非正式訪談等資料收集方法,搜集當地居民與米食相關聯之互動、米食經營業者之經營理念,以及前述兩者對客家意象之看法。研究將參與米食製作過程之角色分類為監督者(婆婆)、執行者(妯娌、媳婦)與協助者(青少年或男性),男性角色並非如過往著述所言, 隱身於灶房互動內,而是因為當賦予的性別角色改變後,逐漸遠離灶房,但仍會在需要協助時現身。家庭成員口味偏好影響米食製作的種類與數量,米食有固定的製作材料與方法,表現出固定的「氣味原則」, 各家庭間用料比例有所差異,以此形塑出各異之家庭口味偏好。對於進入家庭的商業米食,監督者或執行者起先會有所顧慮,但當通過認可後,即可能透過商業購買取代親身製作。米食業者有強烈成就動機支持發展,擇善固執的「硬頸」精神讓 業者注重品質,行銷策略首重口碑行銷,透過通路合作跨越鄉鎮疆域。 業者除了調整配方因應米食保存期限短,亦藉擴充產品線填補,讓顧客購買伴手禮時有其他替代選擇。參與研究之銅鑼居民、業者與媒體認定傳統飲食經營可傳遞客家文化,現今媒體將客家飲食歸類於休閒旅遊版面,並對客家飲食大力讚揚,喚回原本即喜好米食之客籍人士之記憶,內外呼應下,有助於客庄文化的媒體行銷外,也鞏固米食在 客家傳統飲食中地位。 關鍵字:質性研究、集體記憶、飲食文化、客家米食。 劉澤玲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5
61017500 99年 傳統聚落以文化景觀為保存方式之研究—以雲林縣「七欠」地區為例 2005 ?新修定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新增「文化景觀」的?項,也詳??文化景觀的?別。廣義的?看文化景觀是「人跟自然互動的結果」,可反應出住民與環境之間長期演變下的關係。目前國內對於聚?與文化景觀的相關定義與分?有明確的定義,但常將聚?其重點視為「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卻尚未將聚?與其生活和生產的範圍、在地文化與民俗視為一個完整綜合體納入文化景觀的一環作為保存項目。臺灣詔安客最密集的區域位於雲?縣西?、二?、?背等三鄉鎮,人?最多得屬於張廖氏族群,在幾百?的?史演變下產生「七欠」祭祀?、?庄組織和文化圈,區域內除?生活的傳統聚?外還有豐厚的?史文化,本研究以七欠地區的空間演變探討其?史脈?發展與空間地景變遷,討?其聚?的空間組織與型態分佈,闡述其?史文化的涵義。再從相關聚?研究的學門以及文化景觀相關的人文地?學與目前國際上對於文化景觀的分?與定義作為相關??的回顧,進而由國內文化資產與國際相關文化遺產的分??探討七欠地區作為文化景觀的適?性以及價值性,討?聚?與文化景觀的差?性。另外,由日本文化景觀的保存制?與相關案?維護的討?,思考七欠地區在保存策?上的建議,作為日後聚?指定或登?為文化景觀保存上之?考。 關鍵詞:文化景觀、聚?保存、詔安客、七欠 黃明泰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98.6 6
61017501 99年 客家流行樂團之研究—以「山狗大」為例 在近年來客家流行音樂如雨後春筍般的蔚為風潮之際,本論文試圖以「山狗大」樂團為例,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問及問卷分析等方法,藉著音樂作品、音樂被使用及操作的方式、音樂的社會網絡,以及學子們對於客家民謠傳統與流行之間的好惡、取向等概念的描述與分析,呈現客家流行音樂在現代社會存在及發展的具體現象與脈絡,以及具有的功能與意義。本論文分為五章來論述: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客家音樂與社會文化,主要的內容是在過去相關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探討客家音樂及其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第三章「山狗大」樂團的音樂民族誌,是以民族誌的理論與方法,來從「山狗大」樂團的成立及發展過程;目前實際展演的場域、方式與內容;以及相關的音樂出版品等幾個向度,考慮局內觀(emic)與局外觀(etic)的不同立場,做脈絡性的紀錄、描述與分析。第四章則為問卷的分析及其詮釋,內容包括了小學、國中、高中和大學四個不同階段的學生問卷及其結果及詮釋,微觀而質性的將學子們對待客家音樂的態度和觀點,做了初步的嘗試性分析。第五章雖為結論,但卻期待這有限的成果能引發後續更多的研究。 關鍵詞:客家音樂、「山狗大」樂團、音樂民族誌、流行音樂研究 李淑琴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班 99.7 6
61017502 99年 屏東高樹鄉大路關廣福村客家話研究 本研究針對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廣福村客家話,進行歷時與共時的探究。研究目的為:1.紀錄廣福村的語音系統。2.探討廣福村的語音系統的特色並與其它次方言做比較。3.廣福村語音與中古音的比對。4.整理廣福村客家話的特殊詞彙與閩語借詞。5.廣福村居民的語言態度調查。本研究之探討的現象:一、聲母方面:廣福村聲母共有18 個 (含零聲母)。其中探討的現象有: 1.ts、tsh、s 聲母的顎化2.n 和聲母的顎化3.部份唇齒濁聲母v 被?唇濁聲母b 取代4.高元音i 前的零聲母的摩擦現象5.部份h 聲母有顎化為si 的現象6.部分f-聲母唸成[hu]的現象7.舌根後鼻音在細音i 之前,會顎化為,但部分發音人的疑母字如「研」ien11,不但去了顎化,還將舌後鼻聲母脫落,推測是受到華語語音的影響。二、韻母方面:廣福村地區韻母共有62 個。其中探討的現象有:1.沒有[]韻2. iai 韻出現另二種變體音:ie 和e 3. ien/iet 與ian/iat 的音位歸併4. 部份效攝和流攝今讀eu 韻的字,會變讀為ieu 5.「國」字有kuet3 和ket3 二讀現象6. [vi]、[vui]劃分音位的探討。三、聲調方面:廣福村地區聲調有高樹腔及大路關腔二種。主要差異是陰平調,前者本調音值13,後者本調音值33。而大路關廣福村地區二種腔調共七種變調規則,大致可看出大路關廣福村客語中屬於低調的陰平調和陽平調大都會變調,且變調後的調值大多為中平調33 或中升調35 (規則例外),因此當地的聲調聽起來比六堆其它地區來得高。四、其它語音現象:探討的部份有1.同化、異化、音節合併等語音流變現象。2.小稱詞的增音與韻尾展延現象3.體態助詞nen 4.量詞e。五、詞彙探討:探討大路關廣福村當地客家話的特殊詞彙及閩語借詞。這些詞彙非常豐富,有些獨一無二,有些和武洛、內埔等地相同。六、語言態度調查:大路關廣福村居民的族群認同度高,但青年層實際使用語言表現及傳承態度,卻與其高認同度不符。語言的使用會因語境而產生分化現象。 關鍵詞:高樹、大路關、客家話、語音、詞彙、語言態度 宋兆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98.6 7
61017503 99年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基於台灣永定客家話研究成果仍寥?晨星之故,本文以永定客家話為研究主軸,分別以?台時間相差約二百?之多的楊梅秀才窩與南崁羊稠村為研究主體,故以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比較為題,企圖深入比較同一客家次方言因遷台時間的差?,以及?同語言環境造成在語音及詞彙上的?同發展。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交代文獻回顧等;第二章為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之語音系統,分別對秀才窩及羊稠村的語音系統做交代;第三章將研究主體之永定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比較;第四章分別從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探討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研究二者音?之間的關係,包括聲母發音部位和方法的?同如何影響韻母的表現、?同聲母系統的歸併?型,及?同韻攝間的合?與平?現象;第?章是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詞彙比較;第七章為結?,交代研究發現與成果及?足之處。秀才窩與羊稠村乃尚未被發現的永定客家方言點,以二者為研究主體之?意在替客家研究增添新版圖。且今下台灣新移民的研究多只關注於以新娘身分隻身?台的東南亞新移民?性,並未把焦點放在羊稠村這樣一批「大?新移民家庭」上。以新移民的研究對象而言,忽??這一批本身即為「唐山公」、「唐山?」的羊稠村永定新移民;以新移民研究範疇??,以往只注重在文化方面,未有深入對語言的研究;再以語言學界研究而?,台灣語言學界尚未出現以新移民語言為對象的研究,故本?文在新移民及台灣語言研究方面,有將研究視角向?同對象及範疇邁進之新意。 關鍵詞:客家話、永定、新移民、秀才窩、羊稠村 徐雨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6 7
61017504 99年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究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之研究 隨著資訊科技的成熟與網路的普及,網路式數位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習更能適性化、彈性化,將教學活動引領至更寬廣的境界。為了振興客家文化,行政院客家員委會特別設置哈客網路學院提供了一個多元開放的數位學習平台,營造無國界的客家文化及語言的學習環境,因此本研究以哈客網路學院為研究平台與環境,探究影響使用者採用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旨在結合Venkatesh et al. (2003)提出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與Csikszentmihalyi (1975)的神迷理論,建立本研究理論架構,以具有哈客網路學院使用經驗者為對象,探究影響使用者採用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UTAUT與神迷經驗的五個構面顯著的影響使用意願,有績效期望、努力期望、促成條件及神迷經驗對行為意願呈顯著影響,而使用行為則受到使用意願的直接影響;此外,以性別與年齡調節變項投入採用因素中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及年齡皆能調節使用意願。同時希望因本研究的發現、成果與反應,進而成為客家文化創新及數位學習環境的激發點,將對客家文化的知識積累與傳承產生更大的功效。 關鍵字:哈客網路學院、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神迷經驗 歐淑芬 國立聯合大學 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99.1 5
61017505 99年 客語兒向言語的字調聲學研究 Speech has been shown to be modified to meet the communicative and emotional need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One clear example of such modification is Infant-Directed Speech (hereafter IDS). Caretakers dramatically alter their voices when speaking to infants. As a result, IDS has a unique acoustic quality that is distinct from Adult-Directed Speech (hereafter AD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tone plays a key role in distinguishing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offers essential prosodic information for speech perception. Albeit a small number of IDS studies have explored acoustic modifications in tone languages,research on Hakka IDS is unheard of.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an acoustic and statistic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honetic realities of the lexical tones in Hakka IDS. Its aim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adjustments of the lexical tones in Hakka that mothers make when addressing their infants compared with when addressing adults. 張國志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5 7
61017506 99年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本篇論文是有關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的客家話方言研究,從語音及詞彙做為研究的方向,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語音除了當地的聲、韻、調系統外,也探討連讀變化及音節結構的分析,本文筆者以田野調查為主,以文獻為輔,使用田野調查法、描寫語言法、比較音韻法,整理出目前五雲鎮的客家方言概況。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是五雲鎮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和連續變調、文白異讀來做平面共時之比較。第三章是五雲鎮客家話和中古音韻的比較,針對五雲鎮語音的特點,分別將五雲鎮客家話與《切韻》系韻書所代表的和中古音韻的比較,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和中古切韻音系,以對比方式探討中古音到今五雲客家話的語音演變,以求歷時性的改變,歸納出五雲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四章五雲鎮的客家話特點第五章五雲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介紹五雲鎮的特殊詞彙,以《漢語方言詞彙》作為比較的底本。第六章為結論,綜合語音、詞彙、的結論。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深入了解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特徵。透過研究結果比較出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有保留、也有創新變化,在聲母方面,有重唇→輕唇、送氣→不送氣的變異,顎化發展成兩套;韻母方面,元音高化、元音破裂;聲調方面陽上歸陰平、陽去歸陰上,語言的變化在不同年齡層中,明顯受到潮汕話和國語的影響。文化是靠著語言承傳的,為了讓所有客家次方言有詳實的語料,希望透過調查研究初步整理五雲鎮的客家方言,讓客家文化更為永續發展,也能提供作為日後研究比較的基礎。 關鍵詞: 語音特點 音韻現象 比較音韻 黃秀媛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61017507 99年 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 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先後有江敏華(1998)、江俊龍(2003)的學位論文提及,初步認為和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話最相近,而將東勢客家話訂為大埔客家話。之後吳中杰(2008)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東勢話雖以大埔話為主幹,然而含有其他次方言,不等同於廣東大埔境內任何一個方言點。筆者為釐清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前往東勢的原鄉廣東省大埔縣、豐順縣重新調查,希望能進一步瞭解東勢客家話的流變。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序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大埔豐順的語言分佈、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大埔豐順客家話語音系統,分別敘述了台中東勢、大埔高陂、豐順湯坑客家話的聲、韻、調語音系統。第三章描述大埔、豐順客家話和中古音的比較,分聲、韻、調作歷時縱向的探討。第四章說明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同時對東勢的陰平本調(33)與變調(35),透過和東勢原鄉大埔、豐順的語言做比較,說明東勢特殊35調的來源。第五章敘述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以內部共同詞彙、內部差異詞彙作比較分析,內部差異詞彙以東勢客家話為主體,分析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受到其他語言影響的成分、自己演變的部分,以瞭解組成東勢客家話的成分。第六章結論,從前面的研究結果,重新思考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以東勢、大埔、豐順的語音特點來看,共同的語音特點有:1.鼻音和塞音聲母的音韻行為不同。2.中古擦音聲母讀塞擦音聲母ts-、t-。3.知、章組聲母三等字有細音。4.咸、山、江、梗攝二等見曉組的細音字。5.效、咸、山、江、梗攝二等字的-o元音。6.部分地方清去幾乎都歸上聲。7.部分地方的詞彙並沒有仔尾詞。內部的差異有:1.大埔客家話部分知、章組影、喻母字出現舌尖後音t-、t-、-、-聲母之外,其他的聲母形式大致相同都有t-、t-、-和ts-、ts-、s-兩套滋絲音。2.大埔客家話蟹合一的「杯」字、止攝合三的「尾」字特殊的-ei韻母。3.豐順客家話的「銀」、「牛」韻母念成-en。4.豐順客家話的果合一、宕合一保留了較多的合口成分。5.東勢客家話在見組字較容易增生細音,如:「狗」念kieu31。6.大埔客家話少部分全濁上歸上聲。7.部分豐順客家話的清去幾乎都歸上聲。以東勢客家話為主對比大埔、豐順客家話:就細部的語音特點差異來分析,豐順和東勢的一致性比大埔更高;就較有特色詞彙來分析的話,內部共同詞彙的影響占35%,豐順客家話的影響占23%,大埔客家話的影響占13%,豐順和東勢的相似度略高於大埔。如同吳中杰(1997)所說:東勢客家話可能是大埔、豐順、饒平三方言的混合。就筆者的研究資料顯示:東勢客家話應該是以大埔、豐順客家話為主體,再加上在東勢地區與其他方言的接觸,最後融合成一種東勢主流的客家話,而其中豐順的成分應該比大埔的成分多,其餘對東勢客家話影響較少的客家話,語音的殘留大多保留在稱謂的詞彙中。 關鍵詞: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35調 蘇軒正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61017508 99年 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詞彙化研究 本文以共時的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為對象,探討詞彙化現象。我們採用的語料主要源自?政院客委會2007年出版《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四縣版)》,輔以田調、訪問耆老或網路客語語料。主要研究議題是: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VR間插入語的影響。 VR後接受事名詞組,是高度詞彙化的表現。客語多數類型的VR,都可以後接受事名詞組,表示客語VR已有高度詞彙化的現象。少數不能後接受事名詞組的VR,如:「噭紅」”哭紅”、「噭醒」”哭醒”、「噭悿」” 哭累”、「?」”走累”。國語和閩南語分別有不同的對應:(1)國語使動能力發達,在雙音化趨勢下,述補式的複合能力強大,呈現高度詞彙化。藉著使動的表達方式,使得這些VR都能後接受事名詞組。(2)閩南語則是透過語法手段,在VR間插入表示程度或終點的「到」表示;且補語為形容詞的VR,受事名詞組必須在VR前,顯示閩南語VR詞彙化程度低。插入語對國語的VR而言,除了已經成詞的「擴大」、「降低」等,無法插入能性補語外,多數VR都可以插入能性補語。當VR插入能性補語,並不影響VRP或是PVR原有的語序位置。而客語、閩南語在PVR、VRP的插入語種類變化情形,有共通的趨勢:VR間的插入語,出現在PVR句式的種類多於出現在VRP句式,反應了VR在客語、閩南語成詞或是保留詞組可分離的特色。閩南語詞彙化程度低,另可由VR插入語種類數量最多元,客語次之,國語僅有能性補語的現況加以證明。整體而言,就VR在不同句式的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插入語的表現,客語國語和閩南語的VR詞彙化發展程度是:國語>客語>閩南語(”>”讀為”詞彙化程度高於”)。 關鍵詞:詞彙化、客語述結式、受事名詞組、語序、插入語 巫嘉翔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9.7 7
61017509 99年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廣東五華話若干語言現象引人注意:知章曉組(及溪母)的捲舌音聲母、山攝三等以及合口韻中無介音、臻梗二攝開口字唇音後元音為u,以及「濁去歸上」。是以研究者著手調查研究,以提供兩岸五華客家話的比較基礎。本論文重點在於音韻研究。對於五華話的音韻現象,我們於第二、第三章,分別以共時及歷時的角度切入討論。研究結果頗有所獲,五華話除具備客家方言共通特點之外,尚可歸納出四大音韻特色:(1)聲母中的兩波捲舌化運動 (2) 韻母中i、u 元音的轉換關係 (3) 後字變調 (4) 「濁去歸上」的調類歸併。針對特別的語音現象,我們運用「平行關係、兩兩對比」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然這些音韻特點於五華話內部並非一致,因此根據比較結果,我們將五華話粗分南北二片。台灣五華客來自於五華南片的安流、梅林,其音韻表現於聲調方面與原鄉相去不遠,聲母次之,韻母則變異最多,趨同於鄰近的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詞彙的變異程度尤甚於音韻,於名詞仔尾及分類詞彙皆可見差別。五華客在台灣由於呈現散居分佈,在語言特色的保留上相對困難,易於向相對優勢語言靠攏。兩岸五華話詞彙比較過程中,意外的收穫在於方言分片與分區上。內部而言,五華話詞彙呈現東西之分,異於音韻上的南北之別;就外部來看,五華話詞彙處於山海之界,也處於粵東與粵中之間。在方言地理的分區上,五華話顯然有其過渡性。而有趣的是,相對於此的內部演變,五華話亦常呈現中間階段(如第三章所論)。於內於外,五華話都有其特殊性。 關鍵詞:五華、客家話、音韻、方言比較 徐汎平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6
61017510 99年 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之研究 近年來,台灣由於少子化的趨勢,影響學校的經營發展,也導致許多偏遠地區中小學面臨裁併危機,除了教育選擇權被剝奪,更造成偏遠地區學生的多重弱勢;但偏遠地區學校自然生態資源實比都市豐富,有利於發展成為特色學校。基此,本研究以北部地區特色學校為研究個案,選擇具代表性之客家特色學校2 所和非客家特色學校3 所進行深度訪談,探究偏遠地區中小學推動與轉型成為特色學校之作法與成效,以及採取跨部門合作的實務應用,希冀提供偏遠地區中小學再生發展的方向,並且喚醒教育當局的重視。研究發現,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模式可分為四大面向,(1)環境面:重視特色學校的外部環境因素,包含面臨少子化趨勢與法規政策的影響;內部經濟因素,是為達到互補資源;其他非經濟因素,則有鑑於過去成功的漁光經驗以及NPO 和媒體的積極倡議。(2)過程面:特色學校的理念目標,為維持基本的家庭功能和轉型為社區學習與文化中心;經營策略是善用在地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特色課程;領導者的領導能力與團隊經營模式,亦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之關鍵;遭遇的困境包含成員之間理念不同,人力、經費等資源的稀少。(3)組織面:以政府和學校為主軸所推動之特色學校方案主要有台北縣教育局特色學校方案,以及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以NPO 推動特色學校之跨部門合作,即伊甸結合遠見雜誌籌募偏遠小學基金,挹注資源協助偏鄉小校活化再生。(4)結果面:各校發展獨樹一格的特色課程,除創造教育價值外,亦能提升行政效能與教學品質,使學校和社區緊密結合。至於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經營策略比較,客家特色學校如笨港國小,客家漁村文化成為學校規劃課程的方向,希冀能保存與發揚在地文化,以及致力發展社區課程、天文課程與客家文化課程,同時積極尋求合作夥伴,結合在地社區資源投入笨港社區的經營建設。非客家特色學校如濂洞國小,透過策略聯盟與鄰近學校聯合推動國際遊學,除致力發展學校本位的特色課程外,更希望吸引國外學生遊學或觀光,創造無可取代的小校存在價值。具體而言,推動特色學校與跨部門合作成效包括:整體資源增加、學生人數回流、學校轉型社區學習與文化中心,以及創造學校附加價值與存在價值。 關鍵字:跨部門合作、社會企業、特色學校、紮根理論 李依?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1 5
61017511 99年 線上客語語音合成系統中產生韻律訊息之研究 近年來鄉土文化與方言教學逐漸受到重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靜態的學習資訊幾乎是唾手可得,但動態輔助學習的工具略顯不足。我們著手建立客語文轉音系統,採用以詞為合成單元的架構,並在各詞間加入適當的停頓,使發音結果清晰,讓人可以輕鬆聽懂。我們的重點放在詞間的停頓類型,在此把停頓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中停頓、小停頓和無停頓。我們用貝氏網路分類器訓練出停頓模型,並以此預估文句中各個詞間的停頓為何種類型。最後把預估的結果合成語音,並進行線上的聽測實驗,結果顯示,本系統所產生的客語合成語音具有真人說話之清晰與自然特性。 關鍵字:客語;韻律預估;文字轉語音系統 吳俊毅 國立中興大學 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班 99.7 7
61017512 99年 四海話小稱詞的功能及其使用: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新竹縣新豐鄉重興村及員山村的四海話,主要是四縣話與海陸話接觸後而形成的客家話,其小稱詞出現e/002/ts005詞尾混用現象。每位發音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四海話類型,一位發音人能出現最多的六種四海話類型,兩地次方言的使用者,依舊能清楚辨識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歸屬何種客語次方言,代表兩地客語次方言並處並存,可知四海話的混合程度仍低。從微觀角度觀察,兩地不同類型的四海話,即鄭縈(2007a)X + Y → Xy + Yx→Xy/xY 演變假說上的不同階段。影響四海話小稱詞尾混合的社會因素,包括職業、語言態度、接觸時間長短及性別。職業是影響小稱詞尾變化的最大因素,為了爭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發音人會主動配合顧客的語言習慣而更改使用的語言,在經常持續的語言接觸,促成小稱詞尾混用;語言態度會影響混用的方向,兩地四海話小稱詞尾以海陸話的兒為主,即朝向強勢的海陸話靠攏;接觸時間會影響四海話的混用程度,長時間接觸的結果,讓人們對小稱詞尾的改變已習而不察;男性保持語言習慣比女性高。 關鍵詞:四海話、小稱詞、語言接觸 謝職全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9.7 7
61017513 99年 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的角色探究—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 客家族群經?無?遷移,其深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係自遷徙的?史演變而?。在時代的變遷中,台灣部分地區客家文化漸趨沒?,是?爭事實,許多客家子弟?僅忘卻如何使用客家語言?溝通對話,甚至缺乏認同。然自?政院客家委員會成?後,積極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政策,??藉由學校正式教育方式以及社區中非營?組織團體的非正式教育途徑,共同?推動客家文化傳遞的工作。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國姓鄉為?,?探討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解學校教育組織與社區非營?組織藉由何種方式?推動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進而分析各項活動對於客家文化傳遞的功能性,從中?解到公部門、學校與非營?組織合作的過程。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國姓鄉是一個客家族群二次移民的鄉鎮,當地有多元的客家語言腔調,但是由於與閩南族群通商之緣故,因此客家語言漸漸已被河?語言所取代。惟近??政院客家委員會與當地公所積極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政策,語言已漸有?甦之勢。二、當地學校客家語言教育推動熱絡,學校內部亦發展許多客家特色社團,如:歌謠、舞蹈、?管八音與鼓藝。多?社區非營?組織也能持續與公部門合作,支援各項客家活動的舉辦事宜。三、學校組織與社區非營?組織原本各自進?客家文化傳遞活動,透過公部門的整合之後,客家文化的傳遞將?有系統的延續給下一代子孫。 關鍵詞:客家文化、文化傳遞、學校、社區組織 趙志豪 國立暨南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61017514 99年 台灣四縣客語飲食烹調動詞語義及其文化意涵 飲食、烹調是人類生活的大事。台灣四縣客語飲食動詞豐富。飲食動詞會因食物的性質、使用口腔的部位、說話者與受話者的關係或語境而有所不同。同樣地,烹調動詞也會因烹飪方式的不同、火候的大小等而衍生不同的詞彙。這些看似相近的飲食、烹調動詞,實際上都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也都各自承載不同的語義角色。因此本文以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動詞」、「烹調動詞」為「類義詞語義場」,分別對其間近義詞的差別作「語義成分」的探討,並歸納整理屬於台灣北四縣客語的特徵詞。本文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烹調動詞,並對照字典、辭典,找出本字,而後進一步運用「語義成分分析法」進行義素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找出其間的區別性特徵,藉以達到區別詞義的目的。經由田野調查與字典、辭典對照,發現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詞彙有食[st5]、囫[fut5]、口賽[sai24]、吮[t?o24]、啜[ts?t2]、舐[se24]、咬[au24]、喫[kie55]、齧[2]、糜[31]、?[lim24]、吞[t?un24]、飼[55]、?[tseu55]、嘗[s11]、飲[im31]、礡[pok5]、口集[2]、餵[vi55]、[sem55]、[tui24]、[lot5]。依食物形態、對象、咀嚼與否、吞嚥區分為五類飲食動詞,依各類飲食動詞的特點分別以食物形態、力道、口腔部位、動作持續與否等義項做義素分析,達到辨別詞義的目的。又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詞彙中,以「食」為普遍、通用的飲食動詞,無論是固、液、氣態皆可搭配使用。研究發現,聽似不雅的飲食動詞,其實有表示說話與受話者親暱的意思。台灣北四縣客語與「食」相關的俚俗諺語豐富且多元,在這豐富多元的俚俗諺語中蘊藏著客家族群的文化意涵,這也是本研究的關注焦點。另外,在客語烹調動詞方面,根據田野調查的方式,配合辭典、字典、文獻的對照,找出本字,發現客語烹調動詞有煮、炆、燉、封、爌、滷、煠、熝、烳、炙、烤、焙、煨、蒸、燜、炒、?、煸、炸、烰、煎、爆。並依「水」、「乾的熱氣」、「水蒸氣」、「水加油」、「熱油」等媒介物為分類標準,將台灣四縣客語烹調語義場分為煮、烤、蒸、炒、炸等五個子語義場。針對各子語義場的成員用義素分析法分析語義,以達到區別詞義的目的。在分析語義的同時,依客家代表性菜餚所使用烹調方式進一步做客家特色菜餚的文化探析。由語義場的成員多寡,發現台灣北四縣客家族群的菜餚喜以蒸煮的烹調方式進行。研究同時發現台灣四縣客語的烹調動詞中,華語、客語、閩語烹調動詞同義且同形有「煮」、「炒」、「煎」、「炸」、「燉」、「蒸」、「烤」、「燜」、「滷」等,對照文獻、專書發現「炆」、「封」、「煠」、「?」、「煸」、「烰」是屬於台灣北四縣客語所特有的方言特徵詞。 關鍵詞:客語、四縣、飲食動詞、烹調動詞、義素分析、語義 林玉珍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6 6
61017515 99年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本文研究的方言點中山鎮位於福建省西部靠近武夷山南端,屬龍巖市武平縣所轄,在古代中山鎮為武平城所在,居住有百餘家姓氏的居民,為大陸地區絕無僅有,究其緣由百姓鎮始於客家人南遷和武平城所的設立有關,南遷的客家人,紛紛聚居於此地,因此被稱為百姓鎮,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稱為武平話(當地稱土話)即客家話,本文旨在研究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演變現象。本文探討的內容第一章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中山鎮的歷史沿革與其語言概況,從事研究所參考的歷史文獻。第二章研究經過深入實地調查當地語言後,來觀察其聲母、韻母、聲調、連續變調及文白異讀的語音現象。第三章探討中山鎮客家話目前的語音演變現象與中古擬音做比較分析,研究其中四十個聲母,十六攝韻母及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現在的演變現象。第四章發現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研究其聲母部分濁音聲母清化的讀音演變為全濁與次清合流現象,在中古的心、生、書母字讀為塞擦音的特色,又在中古的從、崇、船母字讀為擦音的特色,其次濁聲母疑、泥母字的特殊讀音,與精組和見組字顎化之先後發生現象,另有章組聲母合口三等之書、禪母字的特殊讀音及來母字與曉、匣母字讀音的演變。韻母部分研究其中遇、蟹、止三攝的舌尖元音「」演變合流現象,及在一、二等元音的對比現象,輔音韻尾合流為「」與「」及咸、山攝等韻母之演變,聲調部分有部分陰、陽入合併,次濁平歸陰平,次濁入歸陰入及上聲歸類的演變等現象,第五章探討其詞彙特徵與其他客家話的比較,另針對語法的助詞、副詞、語氣詞、動詞及句式研究其特色,第六章結論透過研究比較中山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語法有存古,也有創新演變。 關鍵詞:中山鎮,客家話,語音,音韻,詞彙 李泉祿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61017516 99年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位於新竹縣境內的關西鎮,是個群山環抱的山城,舊稱鹹菜甕,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閩客族群,與其他縣市相比,在客家族群中有不少饒平客定居,但在當地客家的比例中仍算是少數,故饒平客語大多只在各姓氏宗族中對內使用,對外多使用其他強勢方言或次方言。早期強大的宗族力量,使得饒平客語在各姓氏之間保留下來,傳承了一些先人們口耳相傳的鄉音,但也因為近代各族群間互動頻繁,使得語音開始轉變,饒平客語開始滲入其他方言、次方言的語音現象,但因宗族語言的封閉性,使得各姓氏內變化速度與情況不一,關西的饒平客語呈現多樣化,故本文以關西兩大饒平姓氏:位於「內關西」的鄭屋與「外關西」的許屋,為研究對象,探討關西饒平客語的現狀與語言接觸下的變化。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對象與環境、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研究參考文獻。第二章描述了關西鄭屋、許屋的聲、韻、調等音韻結構及同音字表。第三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中古音相比較,作歷時的縱向探討。第四章則詳細說明關西饒平客家話本身的特點以及姓氏之間的內部差異。第五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其他現有的饒平客家話語料如:中國饒洋、台灣卓蘭、新屋、竹北作一共時的橫向平面比較。第六章針對詞彙部分探討關西饒平客語在語言接觸的影響之下詞彙的變異情形。第七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成果與價值。經過研究發現,關西饒平客語各姓氏之間雖然有些微差異,但饒平客語的基本音韻現況大致相同,不過因經過兩三百年時間的消磨,語音遺失、轉變的現象在所難免,兩姓各自留下了一些饒平原鄉的語音特色,也或多或少借用了其他客家次方言如:四縣、海陸的語音。在聲母方面,饒平客語在曉組、影組具特色的v-聲母,有些字已慢慢消逝v-的讀音,而轉變為跟海陸一樣的_-聲母,如:「縣」已從vien24→_an24。在章組字也出現聲母從舌尖面音t_-演變成舌尖前音ts-的中間過渡現象,展現出t_i→t__→ts_的變化過程。在韻母上四等無介音的字也展現了原鄉饒平的特色,如:「鳥」tau24。在聲調方面,鄭屋陰入調為32,許屋則是2,而兩屋的變調規則,則是豐富多元各具特色。在詞彙上,由於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則分為「完全移借詞」、「部分移借詞」、「完全語音借用」、「部分語音借用」、「關西特殊詞」五部分來闡述。關西饒平客語的變化,除了受到對外溝通的影響,也因為在婚姻嫁娶時與其他方言或次方言族群結合的關係,使得對內交談也出現了兩種以上的語言,而後代子孫在第一語言習得時即是雙語環境,使用語言時將之融合運用也在所難免。關西饒平客家話的現狀,如同整個饒平客家話在台灣的縮影,各自保留了部分從原鄉帶來的原音,一方面也隨著環境和時代漸漸在轉變,關西各姓氏饒平客們自不同的地區移民而來,帶來了不同的鄉音,呈現饒平原鄉豐富的語音表現,並無所謂的唯一「標準音」,就如徐貴榮先生(2008)所說「台灣多元聲調才是饒平客話原貌」,關西饒平不同姓氏各自有不同的變調情形,也可與此作一對應。 關鍵詞:關西、語言接觸、移借、歷時、共時 張孟涵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7
61017517 99年 越南華人遷移史與客家話的使用—以胡志明市為例 本研究以越南華族(D?n T?c Hoa)中的客家人(Ng??i H?)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越南華人史作為研究的主體架構,去梳理客家族群在越南的遷移史,?時兼論客家族群與越南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並探討客家族群從大陸原鄉遷移至越南與當地民族和不?漢語方言族群接觸後,在語言使用上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在越南統一前後當地政府的華人教育政策、華人社區中的語言競爭對客家話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基於以上的論述,筆者將藉由蒐集台灣、越南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文獻,田野現場的觀察以及配合口述訪談等方式採錄相關的資料,來呈現華族在越南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客家人在越南族群中的獨特性,以及越南客家話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所產生變化的情形。 從本研究發現越南華族及客家族群的遷移,與中越兩國在近代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戰役有關,而越南華族在越南歷史上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陎都有許多的貢獻。至於越南客家族群與當地少數民族,不管在北越或南越地區,往來十分頻繁,特別是與艾族(D?n T?c Ng?i)、儂族(D?n T?c N?ng)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在語言方陎,越南客家族群在僑居國多語言、多方言的語言環境下,借入不少漢語及非漢語方言族群的詞彙,即使是客家人群聚的大本營胡志明市,客家話依然受到廣府話結構性的滲透。此外,越南政府在統一前後的語言政策,使客家話的發展出現斷層現象,華人社區中激烈的語言競爭環境,也讓客家話的傳承出現了危機。 關鍵詞:越南客家人、越南華人、客家話、母語教學、語言競爭。 吳靜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7
61017518 99年 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聯研究 寺廟楹?綜合?宗教、民俗、文學、雕刻、書法等藝術,是鄉邦重要的文史資?。本?文採集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共362 副,包含主祀神三官大帝及同祀神明之楹?皆收?,除登?、分析、歸納楹?內文外,並繪出楹?在廟中的相對位置圖。全文共分成?章:第一章為緒?,主要?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及文獻探討。第二章分成三小節,從文學及?史角?,去梳?客家先民在桃園地區開墾?下的足跡及精神。主要探討桃園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三官大帝信仰源?,並對各廟宇建廟沿革做簡要介紹。第三章分為四小節,探討楹?的源?與發展,就楹?的意義、源?、製作原則及楹?的功能做進一步研究。第四章分為三小節,為本?文的核心,將針對從楊梅鎮、中壢市、平鎮市、?潭鄉、大溪鎮、八德市及?山鄉三官大帝廟採集?的楹?資?做語文特色的分析。第一節從楹?的文?長短及組成做分析,第二節針對楹?的文學美做欣賞,第三節針對楹?的藝術美做賞析。第五章分為五小節,為本?文另一核心,從文化層面?探討楹?的?同樣貌。透過「楹?」,對楹?的文意內涵做深究,透過「楹?」,看桃園地區常民百姓的祈願觀,透過「楹?」看廟宇的教化功能以及從楹?角?看學校鄉土教學實施的可能性,?期望透過廟宇「楹?」看桃園地區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發展。第?章為本?文的研究總結,歸納本研究的結果與建議;經過系統的整?與建議,希望寺廟楹?能逐步受到重視,也希望透過學校鄉土教學,能將楹?視為教學的豐富素材。楹?是我國文學中的瑰寶,近??已有?少碩士?文研究楹?,期望楹?將?能得到?多人的重視與研究。 關鍵詞:桃園地區、三官大帝、三元宮、楹? 黃淑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99.1 6
61017519 99年 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以光環舞集為例 現今舞蹈表演藝術已朝向多元素材進行創作,但學術界以及舞蹈界對於客家舞蹈此一概念仍具有諸多爭議與疑惑,一般社會大眾、舞蹈工作者對於客家舞蹈的概念亦停留在採茶舞的典範中,藉甫現代舞蹈創作的多元性探析客家元素應用之可行性,「光環舞集」成立逾二十五年,藝術總監劉紹爐更榮獲2007年客家貢獻獎,基此,以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為例,分析客家舞蹈創作之方法,並提供舞蹈工作者編創建議及參考。本研究採賥化研究方法為主,藉甫文獻分析彙整舞蹈創作中,客家元素的?賥層面與精神層面,兩大面向共十一個指標,以及光環舞集舞蹈作品文本分析之五大構面,舞蹈主題表現、動作材料、舞臺設計、服裝類型、音樂特色。透過深度訪談編舞家與舞者、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演出現場參與觀察記錄、舞蹈演出DVD之文本分析,瞭解編舞家之慣習與客家舞蹈創作的關聯?再以量化研究為輔,針對觀眾與舞蹈教師問卷調查,並從創作者、舞者、觀眾、舞蹈教師等角度切入探析。研究發現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在動作元素方面深具創新性?在客家元素?賥層面以服飾、生活器?運用較多在客家元素精神層面部份則以音樂使用最多,生活型態次之。「客家舞蹈」之名詞定義,舞蹈教師認為以「客家舞蹈創作」此一名詞較為適當。 關鍵詞:光環舞集、客家元素、現代舞蹈、慣習 戴惠婷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61017520 99年 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 近年來客家議題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中逐漸被重視,尊重族群文化與多元文化已是?前世界的潮流。更感年輕一代對於客家意識相?陌生及缺乏認同感,激貣研究者欲探究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更何影響。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苗栗縣建功國小舞蹈班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現況;分析三年級舞蹈班學生對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認同度;探討本研究舞蹈課程設計所具備之功能與勾勒出的客家舞蹈型式;藉由行動研究檢視研究者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過程,學習適?的指導策略與方法,並提昇教師自我的專業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與賥化研究為主,將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做分析:包括參與觀察、學習單、深度訪談法、教師省思本記、協同研究教師記錄、教師評鑑表。研究發現(1)客家意象融入舞蹈班教學更待提昇;(2)舞蹈班學生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皆相?認同;(3)舞蹈課程具備的認知、情意、技能皆獲提昇與強化,舞蹈教師形塑的客家舞蹈以「融合」風貌結合音樂、服裝、道具呈現「客家精神」;(4)改善教學策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詞:行動研究、客家意象、舞蹈教學 溫麗榮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61017521 99年 龍潭椪風茶文化研究—在地知識的傳承 龍潭在1990年代後期積極發展茶業,並成功打造出響亮的「椪風茶」故鄉名號。論茶種,椪風茶係屬烏龍茶類,而在此屬銅鑼圈客家聚落的當地茶農,均以栽種「青心大冇」品種為主;椪風茶論品質特色,專家咸認主要是其獨特蜂蜜茶香所使然,而此香氣卻又是源自原屬害蟲的「茶小綠葉蟬」。茶小葉綠蟬的生長繁衍除因有龍潭特殊的地勢環境外,當地茶農戒除農藥的依賴習慣,也是促成椪風茶具永續農業經營之意義所在。因此,本研究目的乃為探究龍潭地理環境及客家文化業椪風文化形塑的影響,並實地進行椪風茶製作的參與觀察,以詳實記錄茶農的農作經驗。研究發現農業政策及龍潭特殊的地理環境,是構築椪風茶文化的外在因素,而較深層的內在因素,主要係環扣於茶農與土地間的共生關係、在地知識、生產技術,甚至是地方政府所推展的椪風茶節慶活動。 關鍵詞:龍潭、椪風茶、茶小綠葉蟬、在地知識 江裕春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5
61017522 99年 客家節慶活動的網絡治理途徑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搶成功系列活動」發展歷程為例 南投縣國姓鄉自921 震災後所舉辦「搶成功系?活動」迄今,業已成為當地重要??節慶活動。是項活動兼具客家文化傳承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意涵,本研究乃嘗試整合「網絡治?」與「社會資本」?個概?,藉由?與觀察與深?訪談之研究方法,探討此一活動在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營?組織與非營?組織間的互動與合作的模式、結果與影響。本研究係以探討南投縣國姓鄉「搶成功系?活動」的由?、網絡治?的運作模式、策畫執?推動小組成員間的互動?況、及網絡治?與社會資本運用之分析為旨趣所在。重要研究發現如下:一、節慶活動需要以當地之特有文化?史為背景設計主軸、並輔以當地獨有之地方特色、自然景觀或農特產品為?銷?器,才能達到持續的能?及永續發展的目標。二、政府部門、營?組織與非營?組織之間需建?友善的網絡夥伴關係。其中需要倚重非營?組織採中?角色居中溝通、協調,才容?達到資源整合的成效。三、鄉內非營?組織單位成員?較多或彼此重複的比?較高,互動的機會增多,則默?會較佳,對活動的配合?也較好,?積社會資本的能?相對提高。 關鍵詞:網絡治?、社會資本、搶成功系?活動 王秀雲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61017523 99年 粵籍畫師邱鎮邦彩繪之研究 臺灣傳統文化多沿襲閩南地區,來自廣東大埔橫溪鄉之客家畫師邱鎮邦,於昭和三年(1928)落籍台灣,從此定居於竹苗一帶,展開其彩繪生涯。經現有文獻資料及田野調查統計,其在臺二十餘年內共繪有二十九處建物,作品及建物皆未翻新者有十四處,作品尚存但建物已翻新者有兩處;其中,經筆者尋得之建物共計五處尚未見於他人研究發表,保存落款最早者為大正十一年(1922)竹東武威世第,現存作品總數共計六百九十二件,彩繪作品遍及桃竹苗一帶客庄之傳統建築,應視為當時頗受客庄歡迎之傳統畫師。其彩繪作品頗具特色,部分源於傳統書畫帖及畫譜之摹寫、擂金彩繪技法之應用、堵頭框樣設計及少數玻璃彩繪裝飾。除傳統題材外,因受當時日治時代之日本畫作與西洋畫冊流傳之影響,將特殊題材應用於傳統建物彩繪中。現有對於邱鎮邦之相關研究鮮少就其彩繪之建物作完整普查,或針對作品作深入探討,有鑑於此,盼能經此研究將其作品詳實記錄並作題材分類,架構起完整資料庫,針對其枋心作品與傳統水墨畫帖、畫譜之關聯加以探析。同時,訪談其後代並以田調照片,整理其家傳之擂金彩繪技法。近年來傳統彩繪漸受重視,許多學術論文開始以個別畫師作為研究討論範疇,本文在前人調查之基礎上,親自田調並研究,盼能為傳統文化盡微薄之力。 關鍵字:邱鎮邦、彩繪、畫譜 徐國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古蹟組 99.1 10
61017524 99年 設計策略下客家文化元素之探討 近年來政府或是學界皆不斷努力於客家文化的開發及設計,本研究也秉持著探索客家文化元素的使命,進行文化設計的事前研究;希望提供設計師一個客家文化設計的思考策略,讓設計師設計出兼具美感及文化內涵的客家商品。本研究將探討如何將MEC『方法目的鏈』與ZMET『隱喻誘引技術』兩種研究方法相互配合。透過ZMET訪談後抽取12位受訪者共計119項構念,刪除未達1/3受訪者提出的構念,擷取出4人提及的共同構念後重新編碼,最終總計44項納入共識地圖的關鍵構念(Elements)。本研究根據共識地圖的內在需求與屬性整理,以圖文兼具的模式呈現客家文化元素四大因素構面,名稱為「文化再創造」、「精神態度」、「生活的方式」、「低調的民族性」等;另外,透過MEC方法目的鏈的屬性(A)、結果(C)與價值(V)連結模式,針對客家文化進行價值階層圖HVM的整理,最終也整理出最具「客家文化的特色文物或事件」有和具「客家文化使用經驗之結果」及「客家文化之最終價值」三個層級的連結。 關鍵字:方法目的鏈MEC、隱喻誘引技術ZMET、客家文化元素 黃于真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 99.6 6
61017525 99年 六堆傳統民居匠師研究 現今傳統建築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廟宇、仕紳大?與閩籍民居,缺乏同為漢民族的客家建築。傳統建築的研究層次多針對建築形式與空間?型的分析,缺少?匠師在營建傳統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選擇台灣南部?堆地區作為研究區域,以聚?建築匠師與營建主家為研究對象,解析?堆傳統民居之營建脈絡。本研究時間範圍設定於日治時期至民國五十?(1895~1961 ?),進?傳統民居匠師研究。?述架構分為?堆聚?建築發展與匠師體系的發展。分別敘述?堆聚?社會文化,解析傳統民居匠師之文化經驗的型塑過程。並且以聚?匠師營建?程、生命經驗與技術發展,呈現聚?匠師社群的組成、價值觀的建構、營建空間的認知以及?堆聚?建築變遷型態。本研究以傳統民居匠師之營建?程、聚?建築發展作為?文之章節架構,以日治時期至現今的?堆建築地景為對象,試圖完整的詮釋技術史與作品史,企圖打破過去傳統建築研究上的侷限,並建構?堆傳統民居營建脈絡。 關鍵字:?堆、傳統民居、匠師、文化經驗、社會意向 許祐菖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8
61017526 99年 不只是價格—建構生產端農產價值的可能性 本研究透過「作小冬」農業生產?動者,和現階段的現有所談?市場機制以及農產價格?作對話。「作小冬」意指為專職種植蔬果農作物的農民,藉由「作小冬」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從農地到市場之間的農作物的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並且透過農產價格、市場運作、農產價值三者面向相互的釐清與辯證,並提出農產需求價值的另一種思考的觀點。 在農事生產現場,農家?用限有人?的生產工作、農產品的價格分級、以及面對市場的販運商時,卻??出合?價格的種種現象,所形塑的產銷關係,突顯市場作為產銷調節功能之?足,使得農產品在市場中變成同一?型的農產品,造成農產價格?平衡之問題。透過農產價格以及市場關係?史回顧,將「作小冬」經濟作物生產以及農產價格,放到整個台灣農業?史發展的軸線中,以提供現有談?農產價格問題時之基礎背景,?解農產價格轉變的脈絡。再者,藉由反思農產價格思考模式,提出以馬斯?的需求???對應農產價值之?型,對照農產需求的動機層面,使農產品產生新的意涵,使得農產價值提升農產品的位階,重新看待農產品的價值。 最後,本研究提出以文化再生產的觀點,提出農產作為一種市場媒介的產品,則透過?自各方的動態關係與知??動,撥開農產以及農產以外的價值意義與社會關係,重新?解多元的農業生產、農產價值、價格之間的關係,讓農產價值可以有新的社會意義。 關鍵字:農產價格、農業生產、市場關係、農產價值、文化價值 蕭敏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97.6 5
總共 536 筆,顯示第 251 到第 3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