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會歷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年度 論文標題 論文摘要 作者 畢業學校 畢業系所 畢業年月 獎助金額
61017427 100年 南部客家八音曲牌【五大調】的傳統與移植-以陳能濟《客家八音複協奏曲》及陳樹熙《八音協奏曲》為例 客家八音在臺灣音樂型態中,保有豐富的傳統,主要分為南部客家八音與北部客家八音,兩者各有不同的樂器編制與型態;在音樂風格方面,也與其他民間音樂的融合程度有所差異。本文研究範圍,首先圍繞在南部客家八音傳統曲牌【五大調】,即由小而美四人組編制,所組成的客家八音團體演奏的曲牌之一。然則客家八音【五大調】曲譜,配合田野錄音、影音資料及文獻整理後,再經由樂曲分析,率先探討此曲主要音樂內容的演奏特性,以期了解美濃地區特有的【五大調】,根植在客家八音團之歷史進程。由陳能濟與陳樹熙兩位作曲家,分別受委託來替傳統客家八音,進一步重新來創作及改編,故本文首先以2006 年由陳能濟透過國樂團編制,所改編的《客家八音複協奏曲》來探討;緊接再以2007 年由陳樹熙透過管弦樂團編制下,再次改編的《八音協奏曲》為研究對象。分析兩曲同樣藉由客家八音【五大調】,改編的大協奏曲,作為本文的研究主軸。透過樂曲探討與分析,進一步回顧作曲者如何透過改編技巧,無論是形變、融合、移植,或是拆解等,分別將兩者不同樂種放置在現今音樂舞台中?此種讓口傳的客家八音團本身,搭配寫傳的國樂團或管弦樂團之大型編制,究竟所呈現出來的音樂樣貌為何,是本文期待去進一步探究的。最後,本文試圖統整並回顧思考,兩首來自於客家八音【五大調】之改編創作,是否讓客家八音有達到推廣之效。有鑑於南部客家八音之音樂藝術及缺乏探討其相關學術研究文章的狀況,希望本文的研究,更能引出不同的客家八音相關創作,及其學術上的研究文獻,為南部地區的客家八音,貢獻出微薄的心力。 關鍵字:客家八音、【五大調】、陳能濟、陳樹熙、《八音協奏曲》、《客家八音複協奏曲》 陳祉霓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100.6 5
61017428 100年 客家特色產業與地方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自民國七十八年以來,一鄉鎮一特產的政策推動開始,各個地區開始為了提升地方特色而努力。一鄉鎮一特產的政策以其在地性、獨特性、文化性,來創造新的地方觀光價值,協助傳統產業的升級與轉型,讓生產活動更有效率,也提升了產品的品質。銅鑼杭菊產業在銅鑼地區民國四十年代就有蹤跡,到現在為止仍有種植,甚至成了銅鑼鄉的地方特產,而本論文的目的即是:一、了解杭菊產業及地方發展之意涵。二、以銅鑼鄉為例,探討銅鑼地方的歷史、地方特色及產業文化,並且探究一鄉鎮一特產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三、了解銅鑼地區居民地方認同的情形,深入探討杭菊產業的推展與地方居民之認同感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銅鑼地區的杭菊產業帶動地方發展的成果只是少數,但是周邊的建設,例如:桐花公園、九湖自行車步道、九湖觀景台、虎頭崁步道、銅鑼科學園區、客屬文化園區等,反而帶動了杭菊未來的發展。在一鄉鎮一特產的影響下,杭菊成為地方聚焦的產業,地方居民對於杭菊做為地方的代表的態度大部分贊同的。但杭菊產業於種植杭菊的花農想法中,認為行銷仍需加強,否則面對大陸杭菊的傾銷,銅鑼杭菊恐會不保。而杭菊與客家的聯結則是與土地土壤性質息息相關,所以因為杭菊依附在銅鑼地區為一個客家農村,所以才被稱為客家特色產業。 關鍵字:一鄉鎮一特產、銅鑼杭菊、地方認同 黃詩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100.1 5
61017429 100年 族群產業與網路:以印尼商店為例 本研究擬從印尼商店背後所隱藏的「客家」族群身分,來探討1980 年代後來台的客籍印尼華人所經營的印尼商店其族群產業、網絡與創業資源的背景為何。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一是以印尼商店的經營者為受訪對象,探討客籍印尼華人遷入台灣的過程、為何移民到台灣、如何接觸到印尼商店;二是客籍印尼華人如何創業與經營、是否形成所謂的族群產業經濟,印尼商店內部的族群網絡關係為何?最後,從這群客籍印尼華人移居到台灣的因素和適應歷程等,更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所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並正視與紀錄下移居到台灣的少數客籍印尼華人的移民歷史與文化背景。 關鍵字:印尼商店、客家、族群產業、創業資源 洪珮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100.1 4
61017430 100年 紙糊大士爺及其儀式的探討:以新埔枋寮義民廟2009年中元為例 本論文以2009年枋寮義民節祭典儀式之紙糊大士爺為觀察對象,論文包含兩大主軸,一為紙糊大士爺的製作過程,另一則為描述祭典中大士爺從開光迄火化的整體儀式過程,並據此討論大士爺的儀式意涵。關於紙糊大士爺方面,首先勾勒新竹縣糊紙藝師傳承圖像,描述新埔、關西地區糊紙行業及其發展,並比較各家糊紙作品之特色。其次,以圖文並列方式,呈現紙糊大士的糊紙工具、材料、零件及製作技巧和步驟,詳述製作大士爺臉部、剖竹做骨架及組合過程,探討紙糊大士爺之裝飾配件及其意涵。關於大士爺相關儀式方面,本文觀察並記錄義民廟義民祭典儀式,聚焦於祭典中之大士爺從紙糊完成後,歷經開光、鎮守、出位與火化四個階段。在這個歷程中,大士爺經和尚「開光點眼」,成為普度祭典中鎮守廟門的「鬼王」,管理普度會場,至儀式最高峰之天廚正供結束後,大士出位,最終火化。從開光賦予生命,終以火化結束其儀式角色,糊紙形式的大士爺相當巧妙地表達了大士爺短暫的形貌;而這也使得相關的民俗技藝產業得以投入大士爺之紙糊行業,從而豐富了普度祭典文化的內涵。最後,本文藉由觀察糊紙大士工藝的長期變遷,一窺糊紙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進而提出糊紙工藝的保存及未來發展之走向。 關鍵字:糊紙、大士爺、中元祭典、普度、義民廟 嚴苹菁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研究所 100.1 5
61017431 100年 從極簡主義看漢語名詞組結構 本論文採用的「極簡主義」(Minimalist Programme),其所建構的語法體系更追求簡化現存理論中複雜的部分,希冀淘汰當中所有冗贅的部分與步驟;亦即,極簡主義要求語法學家屏棄武斷的主張,重新思索過去所提出的假設,從而精簡理論,建構出更簡單、更自然的語法學體系以描述和解釋更多的語言現象。本論文論證所有自然語言的名詞性詞組的語法結構並不會受功能投射(functional projection)中心語的詞彙成分在一語言中是否存在而有所差異,而是所有自然語言的名詞性詞組皆具備相同的語法結構。本論文進一步針對名詞性詞組的語法結構排列提出完整說明,將其視為有細密內部層次的限定詞組,藉此提出一個統一的語法分析方式來解釋「帶分類詞語言」(classifierlanguage)和「不帶分類詞語言」(non-classifierlanguage)的語法特性與表現。本論文的研究內容只包含漢語七大方言中的四個語言,吳語、湘語和贛語則未列入其中,將來若能再深究另外三個語言的名詞性詞組結構,相信對漢語方言語法結構中的「參數變異」能有更多的啟發。 關鍵詞: 極簡主義、參數變異 林怡安 英國劍橋大學 語言學系博士班 99.4 8
61017432 100年 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 臺灣客語勸世文是中國傳統勸世文的一支,<娘親渡子>是臺灣客語勸世文和客語?唱藝術結合最典型的代表,它從1968 ?,楊玉?以<玉?勸世歌>(<娘親渡子>的前身)為名、以【平板】、【平板?唸子】曲腔唱紅之後,至今仍為客家人喜??聞。它傳承中古敦煌婦?懷?、迴乾就濕、洗濯的育兒風俗;體現客家健婦持家的辛?;保?許多古?、特殊詞彙等,是研究客家俗文學的好資?。<娘親渡子>的思想、唱詞、表演方式源遠?長,它的總源頭主要?自唐、五代敦煌俗講的<佛?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以及歌讚<十恩德>,其主旨在「父母恩重」、「報恩」。元、明、清的<懷胎寶卷>是其嫡傳;明、清時的贛南民歌<十月懷胎>,受到<懷胎寶卷>的影響,融合?濃郁的報恩思想,往往用它作為喪歌或跳覡的儀式歌,它又和贛南採?戲互相滲透,隨著採?、八音藝人或道士傳至閩、粵以及臺灣?。依目前文獻所?,採?、八音藝人何阿文是將贛南民歌<十月懷胎>帶入臺灣的始祖,其弟子阿?旦、?阿才以及再傳弟子曾先枝、鄭美妹、鄭榮興等,都曾有承先啟後的貢獻。<十月懷胎>在臺灣的?傳,如【?懷胎】、【懷胎】、【病子歌】、【五?鼓】、【梳妝臺】等曲腔,主要是保?在戲曲音?及客家八音中,而閩南系統除【病子歌】外,其餘曲腔均已失傳。至於歌詞方面,大都仍傳唱於客家喪歌,以及客語?唱<娘親渡子>中。楊玉?<玉?勸世歌>是目前市面上普遍傳唱的<娘親渡子>範本,它是蘇萬松的<報娘恩>,邱阿專的<十月懷胎>,陳火添的<娘親渡子勸世文>和<十月懷胎>,勸世山歌的<十想渡子>以及部份楊玉?自創詞的綜合體。後?,歌手們如邱玉春、?秋霞、胡泉雄、黃鳳珍、古華光、?仁信等競相模仿,他們除?在各山歌班教唱之外,並且?製成唱片,直至今日,<娘親渡子>唱片??是從銷售?或電臺的點播??看,依然受到大眾的歡迎。本?文除?在爬梳<娘親渡子>傳承系統外,也整??書面語的書寫系統,對於特殊的字詞都有深入的探討。對於<娘親渡子>的修辭與語言風格、襯字、?腔做韻技巧,也有詳細的?述。希望對臺灣客語勸世文及客語?唱藝術、客家俗文學的研究,?盡棉薄之?。 關鍵字:娘親渡子、十月懷胎、迴乾就濕、十恩德、楊玉? 楊寶蓮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100.6 10
61017433 100年 多重認同困境與臺灣文學-以吳濁流與王幼華為例 本論文研究與分析的對象是兩位客家作家,亦即吳濁流與王幼華,嘗試解釋多重認同概念與這兩位作家的關聯,進而再把視野延伸至台灣新文學的發展過程中。 本文的第一章先是由客委會推廣「多重認同」的概念談起,第二章則試著為多重認同的理論意涵進行釐清。於本文的第三章當中,本研究已然指出,《亞細亞的孤兒》裡面已經蘊含了多重認同的想法,而在本文的第四章裡面,吳濁流更提出了類似民主化的論點,期望不同的族群可以藉由認同台灣來解決認同歧異性的問題。就本文的第五章來說,解嚴後崛起的小說家王幼華,其實已經表明自身早已具備了多重認同的思維。而在第六章裡面,王氏的重要長篇小說《廣澤地》與《土地與靈魂》,都可說是一種多重認同概念的體現。循此,從吳濁流到王幼華,這兩位橫跨近百年台灣新文學發展史的客家作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與多重認同的觀念產生了關聯。 多重認同的概念,不論是吳濁流抑或是王幼華,都是他們的身分認同的真實處境。對吳濁流來說,族群認同的問題,不應該構成國家認同的障礙,大家應該秉持民主的精神,共同為台灣的發展而努力,反過來說,不同族群之間的多重認同,應該也可以是促成台灣進一步民主深化的要素。就王幼華來說,由他對於多元文化發展的肯定就可以看出,倘若說多元文化會有助於台灣的民主深化,那麼,多重認同的概念也就會有助於民主化的進展。 關鍵詞:客家作家、多重認同、民主化 黃信洋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100.1 8
61017434 100年 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 本研究以台灣客家採?戲的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為題,針對客家採?戲的「劇目形成」、「文本型態」、「劇本改編」進?文學向?的考察。一、劇目的形成與發展自從1910 ?代客家三腳採?戲發展為改?採?戲之後,演出場域?經「內台」、「外台」、「電台」、「文化公演」、「電視台」等?同的表演場域。由於每個場域的性質使然,而有?同的劇目產生、?型的形成,以及表演風格等。二、文本型態的考察探討採?戲常?的?種文本?型「幕表戲」與「定本戲」,考察文本的特徵及結構、導演的?戲、演員的即興演出,以及民間戲班對於「幕表戲」與「定本戲」的運用。三、特定作品的跨場域改編選取內台戲導演黃天敏的代表作《太平天國》,討?由「定本戲到幕表戲」的改編?程。以及曾先枝三齣代表作《三娘教子》、《?阿三嫁母》、《緣訂三生》,討?「幕表戲到定本戲」的改編?程。 關鍵字:客家採?戲、幕表戲、定本戲、劇目、黃天敏、曾先枝 蘇秀婷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100.6 12
61017435 100年 新竹饒平客語詞彙研究 本論文之標題為《新竹饒平客語詞彙研究》,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第二章為文獻的研究,有關饒平客語的討論文獻。第三章為音韻描述,針對新竹縣竹北六家、關西、芎林紙寮窩、湖口四個方言點,歸納聲、韻、調之特徵。第四章和第五章將新竹饒平客語同義詞比較後,分析形成同義詞之源流差異、造詞差異、意義差異、構詞差異的原因。第六章將新竹饒平特殊的詞彙,與雲林崙背詔安話、廣東饒洋話、新竹海陸客家話做比較,呈現與原鄉的「源」和在新竹縣的「變」。第七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成果與價值。文末附有分類詞表,這是目前對新竹地區的饒平客語,最新的詞彙調查報告。經過研究發現,四個方言點的基本音韻大致相同,可貴的是保留許多饒平原鄉的語音特色。至於聲調方面可以歸類成兩組,其差別在於去聲,六家的去聲是高平調,而另一組是中升調。在連續變調方面,四個方言點皆有差異,呈現較複雜的情況。在等呼方面,四等字多洪音,關西點是代表。最後,在詞彙方面,新竹饒平客語有許多饒洋詞彙、詔安詞彙,以及三者共同的詞彙,而‘?’和‘(一)兜(磚)’,這兩個保守的底層詞,還關係到客家與畬族的歷史。除了以上從原鄉帶來的詞彙外,新竹饒平客經過兩、三百年來,經歷不同人、事、物的變遷,以及和其他次方言的語言接觸下,各地亦有其各自發展、吸收的詞彙,呈現出多元又豐富的面貌。 關鍵字:饒平客語、詞彙、同義詞、同義詞差異詞彙比較 張美娟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6 4
61017436 100年 客家諺語在國民小學教學上之應用研究 諺語是常民生活經驗的智慧結晶,是傳承久遠的文化瑰寶,?僅應該被保存,?應該與教學結合後繼續的傳承與創新。本文以客家諺語在國民小學之教學應用為研究主題,共分為?章?述:第一章 緒?,陳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 就中、台?地有關諺語,尤其是客家諺語之專書、學位?文、期刊?文等文獻作一探究。第三章 從文化內涵及形式?部分,?討?客家諺語的特色。從文化內涵?解客家族群之價值觀。從語音分析,感受客語特殊音韻之美。從構詞和?型討?,看到客家諺語的獨特性及生動、豐富之語意內涵。第四章 客家諺語在國民小學教學價值之探討,探討內容包含教化功能、史?傳承、生活哲學、生命教育等文化認知價值。透過語音上押韻和節奏、修辭與風格,以及客家特殊詞彙等文學價值;另外,客家諺語在作文、演?教學、認?客語的語音及詞彙及讓教學趣味化等語文教育價值,都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 探究客家諺語教材編選之「五避」及「五要」原則,提供客家諺語在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學及融入各學習?域之教學策?。最後則?及諺語教學之形成性、總結性評?方式。第?章 為結?與建議。眾?尋他千百?,客家諺語是很好的客語教學教材,希望藉由客家諺語教學,讓琥珀般珍貴的文化遺產,?再是束諸高閣的陳?品。建議教師?用資訊融入、?型、押韻等新穎且科學的觀?及方法?進?鄉土語言教學,把握教學的主學習和副學習,發揮客家諺語在教學上之功能。 關鍵字:客家諺語、鄉土語言教學 徐美容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6 4
61017437 100年 臺閩兩地詔安客語語音比較研究 福建的詔安客家語並非是純一的次方言,應該進一步細分為詔安客家語官陂腔、詔安客家語秀篆腔、詔安客家語霞葛腔等;臺灣的詔安客家話,從其分散到台灣各地,尤其是城市,多有變異。本次研究工作,尚未能全面觀照,但是,在能力範圍內,綜觀詔安客家話,可以看出臺閩兩地的詔安客語,除了共同保留許多中古音之外,聲母的一些特點,大部份是中古以後、近代的變化造成的,少部分是受苗瑤畬語言底層、以及方言接觸影響。也就是說,在語言演變發展中,除了底層影響已外,有也受到週遭其他方言的影響,讓時空因素在語言中不斷的產生變化。筆者有見於台灣詔安話的瀕臨危亡,因此有意進行方言的田野調查研究。在田野調查中,不僅是台灣,筆者前往大陸詔安縣所進行的語料研究,觀察到彼地客家話語音也逐漸地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官話的影響。在台灣,所幸政府已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將詔安客家的語言與文化,有心的傳遞下去。現在,希望藉由這篇「臺閩兩地詔安客語語音比較研究」的論文,讓大家更了解兩地不同的詔安客家話,也讓後世的詔安子孫,對自己族群的語言與文化客家話,經由認識、瞭解、研究,走向保存、發展的正路。 廖俊龍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0.7 4
61017438 100年 臺灣客家鬼神相關諺語的文化解析 諺語是屬於民間文學的範疇,透過諺語的流傳可以保存庶民傳統的生活習性和處事風格,呈現出常民重要的資產。藉由口傳而後訴諸文字的諺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反映出社會的風土民情和思想信仰的實踐經驗,同時也傳遞著先民的歷史足跡和草根性的情感。本研究以台灣可家族群所流傳的鬼神諺語作為探討的內容,是想了解諺語在客家族群內部於道德文化方面的影響,也想探討鬼神信仰藉由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如何開啟先民的生活智慧以及活動歷程中傳遞的文化意涵,經由傳承給予後世借鑑。本研究共分為五章論述: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文獻之回顧與探討。諺語是民眾群體智慧的結晶,內容蘊含著民眾與周遭環境在互動中萃練出來的親身體驗,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領悟的人生哲學。第二章是從鬼神信仰談客家諺語,探討民信仰和客家諺語兩者產生鏈結後,民眾透過鬼神信仰及奉祁儀式寄託身心靈,藉由鬼神諺語的轉化,導引出尊天敬祖的宗教情懷和人文精神,也達到警示社會和教化人心的目的。第三章探討台灣客家諺語中鬼魂崇拜的文化意涵。由於亡靈崇拜是台灣民間信仰的主流,而祖先崇拜式亡靈崇拜中最重要的一環,基於崇祖是孝道的延續,經由客家族群增強宗族內部的凝聚力,也成為實現孝道的文化指標。第四章探討台灣客家諺語中神明信仰的文化意涵。客家族群把天公視為正義之神的化身,維持人世間的公理和正義,經由民間信仰體認諺語,達到凝聚敬天崇祖、慎終追遠的道德情操。第五章總結出客家鬼神諺語影響人們的處事哲學和人生態度,也間接媒介古文化的接軌和促使多元文化的融合。由於受到因果輪迴觀念的影響,大部分的人心以及維持社會祥和的目的。本研究從客家鬼神諺語伸出觸角,經由整理、歸納與分析其在文化面和宗教面的實質意涵,希望能夠發掘諺語中的鬼神文化在學術上或者在教學上一點小小的啟發。 關鍵詞:台灣客家諺語、民間信仰、靈體、鬼魂、神明 楊瑞美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4 4
61017439 100年 葉日松山水田園詩修辭之研究 ?日松是勤於筆耕的詩人,他的筆下世界,以最真摯的感情,最敏銳的心?,去感受天地萬物;以最平實樸拙的筆觸,去書寫自己的情愫。從事文學創作一甲子,作品多元又豐富,頻頻獲得國家獎項肯定及國際推崇。本文以「?日松山水田園詩修辭之研究」為題,從?日松的生平及創作?程為基石,分析?日松山水田園詩中表意方法及優美形式的修辭運用,及剖析?日松詩作中所表現的風格特色?個方面進?研究;??述?日松山水田園詩修辭遣?的藝術技巧。全文共計?章:第一章緒?:?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文獻探討:包含?日松相關文獻整?、山水田園詩之義界、及修辭學基本原?。第三章?日松的生平及文學創作?程:包含?日松的生平資?及簡介、?日松的創作背景、創作風格、創作?程。第四章?日松詩表意方法的修辭運用技巧:透過辭格的歸?,剖析?日松常用之表意修辭格:「設問」、「譬喻」、「轉化」、「映襯」及「夸飾」,將其運用技巧及內心情感與作品美感效果深入探析。第五章?日松詩優美形式修辭之運用技巧:?日松詩中常?之優美形式修辭格為:「?疊」、「對偶」、「排比」及「層遞」,將其運用技巧及內心情感與作品美感效果深入探析。第?章結?:?明?日松詩修辭風格與評價,及總結各章探析結果,對?日松詩及其修辭給予綜合性評述,以明其特色技巧之價值。透過此?文,期能增進對?日松山水田園詩修辭的風格與特色有所?解,以明?日松山水田園詩的文學價值與影響。希冀藉本文之研究與發表,有助於?日松詩學之研究。 關鍵字:?日松、山水田園、修辭、現代詩、客語現代詩 蔡芳霞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100.6 5
61017440 100年 與蔬菜有關之臺灣客家俗諺語研究 台灣客家諺語是我們客家祖先們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與客家族群的生活及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透過諺語研究可得知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與語言特色。本論文針對台灣地區與蔬菜詞彙有關之客家諺語進行研究,語料來源主要有三方面:1台灣地區已出版之客家諺語專書;2 已發表之期刊、學術論文;3 田野調查、網路搜尋,共蒐集到267 則蔬菜諺語語料作為本論文的研究基礎。藉由上述語料進行不同句形的用韻研究、客家諺語的蔬菜詞彙用字之語音分析、蔬菜詞彙在諺語中的構詞分析、蔬菜詞彙的語法功能研究、蔬菜諺語的句式結構與字數的關係分析、蔬菜諺語的修辭研究、蔬菜諺語的取材研究與文化內涵研究。本論文共分為七章,各章節內容: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步驟與方法、研究內容。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諺語界說」及「文獻分析」兩大部分,包括:相近語類分析、客家諺語的定義及特質分析,相關之專書、期刊及論文的探討。第三章〈客家蔬菜諺語之語音研究〉從客家話的聲母、韻母規則,分析客家蔬菜諺語的用韻特色,以及蔬菜詞彙用字在閩南語、客語、華語的語音比較。第四章〈客家蔬菜諺語之詞彙及句式研究〉本章主要針對蔬菜詞彙在諺語中的構詞分析及語法功能研究、蔬菜諺語的句式結構與字數的關係分析。第五章〈蔬菜諺語之修辭研究〉從「表意方法的調整」及「優美形式的設計」兩大修辭類別,分析客家蔬菜之修辭特色。第六章〈台灣客家蔬菜諺語之文化內涵研究〉本章主要在分析客家蔬菜諺語的取材特色,以及蔬菜諺語蘊含的文化特色進行分析研究。第七章〈結論〉將以條列式綜述研究之結論,並對後進研究者提出個人建議。 關鍵詞:客家諺語、蔬菜諺語、客家文化、諺語修辭 謝進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7 4
61017441 100年 鍾理和所輯客家山歌研究 鍾?和所輯客家山歌都是當時他為?小?創作所徵引的題材,卻也很真實的??出整個客家民俗風情以及美濃客家的文化景觀,本?文就以他所輯?的二百二十一首客家山歌為研究文本,希望能夠深入探究客家山歌中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以期對客家民間文學民俗,奉獻些微的心?。本?文將鍾?和所輯客家山歌分為三個主要面向深入爬梳:(一)內容主題研究,(二)文化意涵探討,(三)藝術形式分析。在「內容主題研究」方面又分「男?情愛」、「民俗風情」及「抒情勸世」三個議題,加以釐析。在「文化意涵探討」一章,則分別從「踏實的客家族群性格」、「勤?純樸的客家生活」、「真摯的愛情文化特質」、「客家?性的特殊形象」、「山川民情的素樸風格」五個?別,分別?明。在「藝術形式分析」部份又畫為「音韻之美」、「比興手法」以及「修辭技巧」三個小節加以?述。?文的研究面對的是可以實際演唱的山歌文本,而非案頭文學,所以在語言語音的部分,需要還原客語的語音與唱腔,除?唱腔部分,本人?擅客家山歌的演唱,對音?旋?無法掌握,但在客家語音方面以四縣腔客語為依據,輔以國際音標標示,希望能展現鍾?和所輯客家山歌鍾?漓盡致的原汁與原味。在有關山歌內容方面,則深入關照並呈現客家風俗民情的多元文化面貌。 關鍵字:鍾?和、客家、山歌 何翎綵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6 4
61017442 100年 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 本文以生祥與樂團1997 年至2009 年的出版專輯為範圍,視林生祥與鍾永豐為靈魂人物,企圖從音樂文本中,逐步分析現實性與社會性如何之於作者、之於作品,成就生祥、永豐音樂與社會實踐兩者的互涉關係。本文第二章指出,觀子音樂坑時期的音樂文本仍未臻成熟,但音樂文本已富含「歷史傳承」意識。這種歷史傳承延續至交工樂隊,鍾永豐加入生祥與樂團後,製作了反水庫專輯《我等就來唱山歌》,使林生祥音樂社會實踐意味更顯濃厚,稍晚《菊花夜行軍》的推出,更是挑戰傳統音樂和文學形式的作品,創造了全新的文學音樂類型。交工樂隊解散後,林生祥經過超過一年的創作沉潛期。筆者將生祥、永豐歷年單曲作為開展本文第四章的楔子,接著討論《臨暗》,帶出生祥、永豐音樂語言使用的混雜現象,尋找出兩人創作意識中、偏向鍾永豐較多的「階級觀」。最終,筆者帶出另一位影響生祥、永豐音樂的關鍵人物—鍾適芳,推導出偏向林生祥較多的「越界觀」。最終,筆者指出,林生祥、鍾永豐的「階級觀」和「越界觀」對話平台來自家鄉美濃,這是林生祥與鍾永豐音樂文本求新求變中不變的原點,他們的作品因此能作為台灣鄉土文學史的補充。透過分析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筆者找到了知識份子的另一種範式,不過,範式終究得回歸自身,尋求最能自我說服的回答。 關鍵字:林生祥、鍾永豐、「生祥、永豐音樂」、生祥與樂團、知識份子 王欣瑜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 99.7 5
61017443 100年 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實踐:解析金曲獎入圍客語專輯 本研究探討客家流行音樂的創作與實踐,在全球化趨勢下,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面對社會主流強勢音樂環境,如何運用生活周遭細瑣、零碎的媒材進行客家流行音樂的傳遞及建構,他/她們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展現實踐方式,以及面對傳統與創新的複雜心路歷程,本研究主要援引Certeau的日常生活理論作為探討時的概念依據。 研究過程採用深度訪談法及文本分析法,首先,針對金曲獎2003年(十四屆)設立客語音樂獎項之初至2009年(二十屆)的入圍專輯創作者為訪談對象,並藉由訪談獲取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推薦的文本以作為文本分析之依據。 本研究的觀點立基於Certeau認為現代社會及大眾文化中的弱勢者非默默承受體制與主流文化的制約,反而具有能動性,並隨時等待機會予以回擊。研究發現: 一、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對客家流行音樂的想像包羅萬象,當客家流行音樂走入金曲獎時,創作者對音樂場域及主流勢力產生繁雜的愛恨糾葛,因而演變成各樣的戰術實踐,以回應強勢的支配力量,力求在維護創造力與認同之際,能同時追求自身的生存空間,體現出創作者作為一種能動,在面對制度框架時,尋求抗衡及協商的機會。 二、創作者在創作時對日常生活元素之運用反映出看似細瑣、零碎之物所具有之潛能,一些熟稔的、隨機取得的媒材亦可作為建構認同與抗拒支配的工具。在遊戲式的創作風格中,即使是強調傳統,亦不再是重現過去,而是予以包裝;重視現代則展現創作者當下生命歷程,結合生活經驗而轉化出客家流行音樂創作之多樣性。 三、面對強勢流行音樂文化及金曲獎場域,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試圖既服膺體制的既有形式,實則進行各樣的戰術實踐。並在透視強勢力量的規訓、收編後,進行著包含挪用、拼貼、行走、模仿、迎合等的實踐回應。 四、身處商業資本主義環境,客家流行音樂創作者亦藉由創作過程表現多重認同,在商業與客家傳統主流力量的相互拉扯下,他/她們在認同與抗拒、傳統與現代間展現不同程度的自我定位,同時創作者會隨當下創作時空環境的影響,而持續地遊移於認同/抗拒及傳統/現代的兩端之間。 關鍵字:日常生活、金曲獎、客家、流行音樂、實踐 劉興偉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7 5
61017444 100年 國民小學推展客家八音教學之研究-以苗栗地區三所學校為例 客家八音具有其豐富的音樂文化,深具充沛的生命力,並涵養吸納多方元素。本論文是以苗栗地區推展客家八音教學的三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透過個案研究、觀察、訪談與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分析,來探究國民小學中如何推展客家八音,並了解其社區環境與發展歷程、教學模式與表演形式、資源分析、願景與待解決問題。論文共分為六章論述:第一章,主要是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是有關臺灣的客家八音源流歷史、與鄉土音樂教育的關係、樂團組訓與相關報導。第三章至第五章,以三所國小為例:獅潭國小、南河國小與三灣國小,分析其社區環境與發展歷程、教學模式與表演形式、資源分析、願景與待解決問題,以此四個面向進行研究,經歸納統整後,於第六章推演出共通點或相異點,並提出對此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客家八音是項精湛的傳統藝術,如何承繼發揚,這三所學校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三者在發展客家八音的背景脈絡、目的功能與操作樣態有其相同點與相異點。總括研究資料,並推演出國民小學發展客家八音團的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進而提出研究建議,提供未來欲成立客家八音團的學校及推動鄉土音樂教育的人士為參考。 關鍵字:客家八音、樂團組訓、個案研究、苗栗地區 古芸禎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100.7 4
61017445 100年 桃園縣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成效-政策行銷的角度 本研究以政策行銷的角度探討桃園縣國小推動國小客語生活學校計畫的現況認知、滿意程度、困境分析,以及因應與回饋,並且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客委會和相關單位參考。本研究採用調查問卷法,主要研究對象是桃園縣99 年度52 所國小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校長、教務主任、教學組長、第一線教師等共397 人,實際回收有效樣本348 份,所得問卷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依據研究發現,彙整成結論,分成四大部分說明:壹、政策行銷規劃的認知情形方面:一、創造者具政策理念的前瞻性,應再增強政策執行的貫徹性;二、創造者具創新的概念,應在擴散的過程中強化平台的聯結。貳、政策行銷執行的滿意程度方面:一、創造者政策的整體滿意度高,應更有效的整合資源;二、政策執行者具豐富行政經驗,惟應留意遺漏的環節。參、政策行銷的困境分析方面:一、創造者對政策的用心獲肯定,應再強化政策行銷管道的運用;二、政策執行者善用現有資源,應再加強內部行銷。肆、政策行銷的因應與回饋方面:一、重視市場區隔的差異化行銷,強化人力資源的運用;二、針對地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政策行銷策略。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供客委會及相關單位參考。壹、對客委會的建議:一、透過政策行銷管道的運用以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二、因應學校環境的差異,有效運用市場區隔原則;三、瞭解標的團體的需求以凝聚共識;四、建立政策行銷的資源管理以提供學校完善服務;五、建置客語教學標準流程以推廣客家文化;六、設立行銷服務的評估與回饋機制以提升政策服務品質。貳、對學校和社區、家長的建議:一、建立推廣人員的互動平台以形成組織網絡;二、善用現有的資源以落實客語教學的實用性;三、舉辦客家文化體驗課程,增廣師生見聞;四、結合社區家長和地方資源,活絡客語生活學校政策。 關鍵詞:客語生活學校、政策行銷、創新的擴散、教育政策行銷 羅一貴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6 4
61017446 100年 「客家日」鄉土教學課程設計之研究-以高雄市美濃區廣興國小為例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究「客家日」鄉土教學課程設計之?程,包括課程設計稿的撰寫、評鑑、修改及分析與?思。客委會推動「客家日」活動,其目的在於鼓?各校以彈性自主的方式推廣客語,以促進客家語及客家文化之傳承。「客家日」鄉土教學活動為高雄市美濃區廣興國小之特色課程,本研究針對其一百學??十八節課之課程設計進?探究。本研究以專家判斷法進?評鑑,商請具有客家語教材編寫、課程與教學、客語教學、美濃鄉土等?同專長的五位專家,對本研究課程設計之初稿進?評鑑。分析歸納評鑑資?後,為回應專家的評鑑意?,研究者完成課程設計之修正稿,並進?分析與?思,以作為未?課程設計之借鏡。專家評鑑的結果歸納如下:專家們對課程設計之??、課程架構、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內容組織、教學實施、教材與教具等各方面予以肯定支持,並提出疑問與建議。其建議包括:一、本課程設計初稿對鄉土的?史與地?做統整性的介紹,但主題概?統整圖宜?精細些。二、課程實施對象?齡差距大,透過客語能?指標的選取與教師課程實施的技巧,可增進教學活動進?時,學習內容難??之掌握。三、客語教材之編寫應盡?採用部頒之客家語用字標音,鄉土教學教材圖片須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四、鄉土教學勿侷限家鄉一隅,宜隨機舉?,擴展兒童視野,同時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習慣。五、宜配合鄉土實查,讓兒童體驗鄉土實境。最後,本研究對教師進?鄉土教學課程設計及後續研究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客家日、客語教學、鄉土教學、鄉土教學課程設計 林月貞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100.7 4
61017447 100年 中寮鄉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 南投縣中?鄉全境皆位於集集大山山脈之中,南中?屬平?溪?域,包含11 個村;?中?屬樟平溪?域,有7 個村。南?因山地丘?廣布又?屬?同水系,南?往??絡相當??。中?鄉境內有閩南人、詔安福?客和日據時代四縣和海?客家二次移民,然而此區的客家話在強勢語言閩南語的影響之下,幾乎已退出家庭,本?文以客家二次移民的後代為研究對象,探討中?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研究發現中?鄉語言接觸後產生變?的語言形式還未固定,多少夾雜其他次方言的語音特點或詞彙,常?隨機的語碼轉換,內部或個人的差?明顯可?。大致而言,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聲母方面受閩南語影響產生-b 聲母,部份中古全濁母清化??送氣;四縣腔和海?腔客語融合的結果,舌尖面濁擦音j-聲母和?聲母 ? 二種?音並存,滋絲音只有一套ts、ts’、s 聲母。韻母方面海?腔知莊章組字元音正進?-i>-的變化,唇音之後的-ui 韻正在向四縣腔的-i 韻合併,且仔尾詞多被 e 取代;客家話的-u 韻尾消失及-m 尾韻?化為-n 尾,閩南語的-o 元音、-u 元音、-an 等韻已經滲透進入客家話詞彙的語音之中。詞彙方面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產生融合和移借,本文從部分移借、完全移借、構詞形式借詞及中?四縣腔和海?腔相互移借等四項分別闡述。海?腔客語受到四縣腔客語的影響,聲母韻母趨同於四縣腔,聲調維持?變,形成「海四話」。中?鄉的客家話嚴重?失,南中?比?中?的?失情形嚴重,海?腔客語的?失?甚於四縣腔客語。造成客家話轉移和?失的原因,有地?環境的偏僻,須靠?庄組織與祭祀活動達到互助合作與?繫交?,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收養與通婚等因素,都提高?閩客語言接觸的機會;客家話的社會評價低?、再福?化、?輕學子和青壯?人口外?、華語普及等因素,?加速?客家話的?失。 關鍵詞:南投客家、中?、語言接觸、移借、詔安福?客 林珍慧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6 4
61017448 100年 臺灣大埔客語時間名詞研究 時間名詞是表示時間的名詞,本論文從語法位置來定義台灣大埔客語時間名詞,其構成方式主要有三種:時間名詞與數量詞的組合、時間名詞加詞綴及詞尾變調、部份單音節時間名詞重疊。台灣大埔客語的時間名詞可依「語義的不同」分成時點和時段兩大類。表「時段」的時間名詞多為由數詞與量詞或約量詞組成的形式,分為定量和約量,「定量時段時間名詞」分成以數詞構成及形容詞構成兩類,「約量時段時間名詞」分為甲式、乙式、丙式及其他四類。時點在表義功能上可以區分為「定位時點」和「定點時點」;時段的表義功能結構形式分成「指量時段」和「劃界時段」,「指量時段」是具有時量指別功能的時段,可以表示確定時間量,或是表示不太確定的時間量;「劃界時段」是指界定了事件起點和終點的時段,其中所包含的時間量是隱含的,需要推算才能確定。而在時段表義功能中,我們發現常有「顯性指量隱性劃界」或「顯性劃界隱性指量」的情形。台灣大埔客語的時間名詞並非所有概念義相近的近義詞都能在不同的語境裡互相替換;產生多義詞的兩個現象,分別是「詞尾變調」和「時間名詞加後綴」,並不是所有的時間名詞都能加後綴,表示約略的時間量的時間名詞和「左右」以及後綴「頭」、「邊」的搭配情形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大埔客語、時間名詞、時點、時段、約量詞 徐姿華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0.7 4
61017449 100年 臺灣客語現代詩田園主題作品研究 客家人與田園關係密?,因此,台灣客語現代詩當中,有許多作品是以田園為主題創作。本文旨在探究台灣客語現代詩田園主題作品的文學特色。本文分成?章。第一章「緒?」先對本次研究做簡要?明;第二章「台灣客語現代詩中的田園」先分別對「台灣客語現代詩」與客語現代詩中的「田園」?者給予明確的定義,並爬梳台灣客語現代詩中田園主題作品產生的原因;第三章「台灣客語現代詩田園主題作品的分?」將所有的作品依其內容進?分?,歸納田園主題作品的主題?項;第四章「台灣客語現代詩中田園主題作品形式特色」討?詩人創作的藝術手法,針對表現技巧與修辭,?明作品的特色。第五章「台灣客語現代詩中田園主題作品內容特色」為文本分析,研究作品內容,?解詩人創作所欲傳達的意旨;第?章「結?」針對本?文作扼要整??明,最後,則希望藉由此一研析,能確?台灣客語現代詩田園主題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台灣客語現代詩的發展起步較晚,期望能藉由本文研究能吸引?多的人,一起投入台灣客語現代詩這塊?域,為客語現代詩的研究注入活水,壯大?域,使研究成果?加豐碩。 關鍵字:客語詩 客家文化 田園 現代詩 吳育仲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99.7 4
61017450 100年 臺灣客家令子的內涵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 ?子兼具文學與生活的內涵,是一種趣味性的民間文學,有助於啟發兒童的語文能?與智慧,應該用心傳承,並且融入教學,發揮?子在教育上「寓教於?」的功能。本文以台灣客家?子的內涵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為研究主題,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探討。內容包括民間文學、傳統謎語、?子等相關文獻之研究,以及介紹?子?域之專書、期刊?文、學位?文。第三章台灣客家?子之探源與形制。從?子的起源、作用、形制、表現方式等方面?解?子與謎語的關係,?子在娛?休閒、知?教育、文化傳承的作用,以及?子的結構、?式和表現方式等。第四章台灣客家?子的內容與特色。?子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都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子的文化意涵。旨在?解?子中所傳達的的生活態?與價值觀,包括客家族群幽默風趣的性格、客家族群鮮活的生活體驗,以及客家族群珍貴的語言文化。第?章台灣客家?子在教育上的應用。旨在陳述?子教材內容的選擇、教學策?的方向,?子與各學習?域的結合,以及?子教學可預期的教學效能,如增強學習動機、提高教學趣味性、啟發學生的想像?與創造?。第七章結?與建議。總結本篇?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以及未?對於?子研究與教學應用的建議,如建?完備有系統的語?庫、?用學科融入的形式發揮?子在教育上的功能等。 關鍵字:客家?子、教育應用 馮詠書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100.7 5
61017451 100年 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的差異情形。研究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深度訪談法為輔。問卷調查工具以自編的「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問卷」,作為施測的工具,施測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的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做了普查工作。此問卷調查研究以SPSS for Window 18.0統計軟體,進行量化分析發現:(一)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具有高度的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二)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程度,不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專任/兼職、任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差異;但因不同的教育程度、任教學校所在地兩變項而有顯著差異。(三)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程度,不因性別、年齡、教學年資、任教學校所在地不同而有差異;但因不同教育程度、專任/兼職、任教學校規模等變項而有顯著差異。(四)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任教學校所在地以南桃園地區居多。另外,以深度訪談法,進行「桃園縣客家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對客語教育政策建議」之分析,將其分為「明確政策方針」、「權利義務法制化」、「正式老師與客語教學支援人員」等三大構面,以MAXQDA 10軟體做質化分析。研究最後,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就「2688本土語言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專案」的政策配套措施與實施時程做明確的揭示。 關鍵字: 客家、教學支援工作人員、工作滿意、組織承諾 陳美智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6 4
61017452 100年 客語兒童早期習得否定句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以雙語為母語的客語兒童早期習得否定句的歷程,並分別從否定詞彙、語意、詞序及平均語句長度,分析其語言發展是否符合「普遍語法」。研究對象為二位自幼生長在苗栗四縣客語家庭的兒童,研究方法為個別訪問法,從一歲十個月(雙詞句)至三歲四個月,在自然狀態下每週錄音一小時,記錄他們與主要照顧者的生活語料,再經由逐字稿編碼,分析兒童由問話引發或自發的否定句。本研究針對狹義的單重否定句,探討含有客語否定詞「毋」、「無」與「?」的否定句型。研究發現,在詞彙方面,以雙語為母語的客語兒童否定詞始現時間略晚於單語兒童,首先習得否定詞「無」,接著習得否定詞「毋」,否定詞「?」最晚出現。在語意方面,使用需求較高者優先被兒童習得,「表拒絕」比「表不存在」先習得,「表否認」則最晚習得。在否定句方面,兒童使用否定結構是由簡到繁的過程,且由句外移入句中,與其它語言的否定句習得歷程相似。第一階段為雙詞階段,否定詞位於句首;第二階段仍為雙詞階段,否定詞由句首移到句尾和句中;第三階段為電報句階段,兒童習得可能補語的否定形式。在平均語句長方面,雖然家長的言談策略影響兒童純客語的平均語句長度,但在雙語的平均語句長發展上與單語兒童存有相同規律,且出現同樣的語言習得階段。因此本研究認為,客語兒童早期習得否定句的歷程與英、漢語兒童存有共性,是符合普遍語法的。 關鍵詞:客語兒童、語言習得、否定句、平均語句長度、普遍語法 林瑞菊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4
61017453 100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之客家女性形象研究-以葉燈妹為核心 本論文旨在探討李喬大河小說「寒夜三部曲」中的台灣客家女性形象,並以葉燈妹做為研究核心。小說敘述客家人物彭阿強率領家人,進入貓裏蕃仔林(今苗栗縣大湖鄉靜湖村)拓墾土地建立家園的過程。由於作者對於客家女性著墨甚多,並且緊貼著台灣歷史落筆,時代背景跨及台灣的清末、日治與太平洋戰爭結束時,是以本論文首先由當時歷史背景角度切入,分析彭家客家女性在這動盪的大歷史脈絡下所承受之壓迫及其生命情境。其次,透過台灣傳統的社會制度──童養媳習俗和贅婚習俗──起源與在台盛行原因之分析,討論這兩種制度與客家族群的互動情況,並進而了解客家女性在客家家庭中的地位。此外,更試圖透過小說中的重要女性角色葉燈妹的童養媳身分,討論她在兩種變相婚姻下被物化買賣的過程,並由此牽引出其夫婿劉阿漢這位入贅女方家庭的男性,在客家家庭中的地位升降變化,及其對留守家園的女性葉燈妹之影響。最後,透過彭家家族成員的互動情況,了解父權思想於客家家庭中的運作傳承,並觀察客家女性身上的沉重桎梏,及其生活樣貌。另一方面,並藉由葉燈妹一角的人生態度轉變,分析父權下的客家女性對於自我價值的質疑、摸索,以及確立的過程。希冀透過上述各個角度的切入討論,了解客家女性「美德」之刻板形象背後的沉重束縛與壓力來源。 關鍵詞:寒夜、客家女性、女性形象、童養媳、招贅婚、父權、自我價值 楊素萍 國立中興大學 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99.12 4
61017454 100年 三首客家揚琴作品之分析與詮釋 本論文以客家素材為主題的三首揚琴作品《小山歌》、《客家漢樂聯奏》以及《過江龍—梳妝》為研究對象,透過客家歷史文化變遷史料、客家音樂文獻資料之文化研究,與音樂作品之分析,針對這三首客家揚琴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素材與樂曲詮釋演奏進行探究。研究焦點以了解客家歷史發展脈絡中的精神與文化特質為核心,輔以樂曲分析法探索作品中客家山歌的元素和廣東漢樂的素材,如何在當代的新創作中保有客家音樂的精神與韻味。最後以研究分析結果為論述基礎,進一步提出最貼近這三首作品的演奏詮釋建議。本論文對於發揚台灣地區客家揚琴作品,並統整目前相關的研究,提出具學術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客家山歌、廣東漢樂、小山歌、客家漢樂聯奏、過江龍、梳妝 吳沅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100.6 4
61017455 100年 客家流行音樂之研究-以陳永淘為例 藉由陳永淘及其創作的音?,本?文以民族音?學的??與方法,對這?口頭傳承式的音?創作與展演活動,在記?、描述活動現況的田野工作基礎上,除?解?、分析音?的特質與結構之外,也進一步探討客家??音?與傳統音?之間的關係,並將此一?型的音?置入整個族群的社會、文化脈絡當中?考?,以其實際運用、操作的過程與內容,?檢視它在客家族群中所形成的互動、影響,以及在這樣的一個網絡之下所可能存在及承載的意義與內涵。本?文各章節之?述方向及概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主要是陳述此一研究的動機、目的,以及藉由文獻的回顧??解客家??音?的相關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設定研究的角?、方法與範疇。第二章「客家??音?的發展與脈絡」,是以客家音?的傳統脈絡為背景,從文化產業的角??檢視客家??音?的發展。第三章「生命?程與音?風格」,是以陳永淘的音?創作?程為主軸,探討他與客家族群乃至於臺灣社會之間的互動和影響。第四章「展演與作品的文本分析」,是藉著分析陳永淘的創作音?,以及歌曲中存在及使用的各種元素及處?手法,回溯其音?創作時的??與構思,並探討其背後隱含的文化意涵。第五章「結?」,除?總結研究所得之外,也對研究之?足及可能發展之處,提出可供後續研究之反?與前瞻。 關鍵詞:陳永淘、客家??音?、文化產業、文本分析 傅世杰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100.7 4
61017456 100年 「客語e學堂」應用在特殊兒童客語詞彙學習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e學堂」客語教學網站應用在特殊兒童客語詞彙學習之情況,藉以了解運用「客家e學堂」網站教學是否對特殊兒童客語詞彙學習具有立即和學習保留效果,對他們的協態度和學習行為是否具有正面影響,並且根據他們學習過程中所呈現的學習狀況及錯誤型態進行分析,提出適合的教學策略,進而針對他們學習客語的特殊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客語教學網站或電腦教學軟體設計上的重點建議。本研究是以文獻分析法、教學實驗法、測驗法和觀察法為主,教學實驗受試對象是國小啟智班兩名特殊兒童,一位是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另一位是以智能障礙為主的中度多重障礙學生。教學實驗選取「客家e學堂」初級課程中九個單元進行教學,所有單位交完後再用自編測驗卷對受試對象進行單元內容的客語詞彙「聽」和「說」測驗,最後依據測驗結果及平時教學觀察日誌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客語教學網站單元教學,對特殊兒童語詞彙聽說能力具有立即成效和學習保留效果,同時對他們學習客語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有正面影響。除此之外,透過滑鼠操作,更能提升受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願,而「客家e學堂」課程畫面兼具聲光色效果,能提升受試學生學習興趣。而在特殊教學策略方面,個別化特殊教學策略能輔助特殊兒童,使客語學習更輕鬆。因此,特殊教育工作者更應當常常利用電腦、網路等科技輔具介入教學,幫助提升特殊兒童學習成效,讓身處現代e化教育盛行的特殊兒童們,也能享受這項學習福利。 關鍵詞 ;客語教學網站、電腦輔助教學、特殊兒童、客語詞彙、教學策略 徐鳳敏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4
61017457 100年 臺灣客語分類詞諺語:隱喻與轉喻之應用 本論文應用隱喻與轉喻之理論觀點,探討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之認知語意機制如何運作。首先,根據K?vecses and Radden (1998)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所提出的轉喻理論,分析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的轉喻類型。接著,本論文分析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隱喻機制的運作,結果發現普遍而言,隱喻都是以轉喻為基礎。此外,本研究針對Radden (2003) 所提出以轉喻為基礎的隱喻之四種來源分類提出修正。除了呈現認知語意機制,文化制約之世界普遍性及台灣客家文化之特殊性也在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展現出來。最後,透過Lakoff and Turner (1989) 所提出的生命物種之大鏈隱喻,我們了解諺語所表達的最終概念是以人為中心,而且諺語通常帶有勸世的功能。簡言之,本論文藉由探討認知語意機制如何在台灣客語分類詞諺語中運作,呈現人類認知過程以及展現台灣客家文化。 彭曉貞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100.7 4
61017458 100年 六堆客語手腳動作詞探討 六堆客家先民大概對清朝康熙年間大量遷徙來到臺灣,這中間受著日本統治,該當時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運動」,要求臺灣百姓愛講日本話;接下來國民政府來臺,母語?生機大部分在政府戒嚴時代受著嚴重?斲傷,華語?強勢同優勢,造成客家、原住民族群所使用?語言,發生斷層會到消失?危機。語言同文化做得講係「唇齒相依」,語言一旦消失,文化?精華部份也就難以保存。再過講,每一種語言都有厥特殊價值、特殊?現象,毋係其他語言所能取代?,只能透過文字記錄,去了解佢等過去?歷史同生活經驗,將這種珍貴?文化資產留分後代子孫。在客家話裡肚表示動作?詞彙盡多,對第三章動作詞用「字」?語音字義求證?結果,知得有兜動作語義講起來接近又有息把無相同?類義詞,因爭動作使力輕重、方向、受力點、對象等這兜關係,客家話來講有無共樣?講法同用字,但這兜相近?動作用華語盡難詳細表達同說明。 關鍵字:客語、動作詞、六堆 曾秋梅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100.7 4
61017459 100年 臺灣客家俗諺語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表徵,文化是人類的瑰寶。語言不僅扮演溝通工具,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俗諺語是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一種趣味性、實用性、精純簡潔的文化。有感於客家語對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本論文運用台灣客家俗諺語在國小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進行有關俗諺語認知與實務探討,企圖找尋學習客家俗諺語的策略。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確認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實務教學的不足,做為研究本論文的依據;第三章以文獻分析、問卷諮詢、訪談法了解台灣客家俗諺語在國小本土語言教學之實際情形;第四章探討客家俗諺語教材在教學上的呈現,分析各年級使用版本和課程綱要、台灣客家俗諺語教材在中心德目和七大議題的運用;第五章分析台灣客家俗諺語在教學現況與策略;第六章總結全文。本研究以各校使用最多的翰林、康軒二個版本為研究對象,這兩種版本以人生哲理的客家俗諺語為最多;另外,也以學校的中心德目和七大議題為討論範圍,希望學生在學習生活習慣的同時,也能使台灣客家俗諺語深植學生心中,俾落實於日常生活裡。在學校常用或常聽的俗諺語以勸善勵志居多,客語支援教師教學現場最提倡親情倫理,教師可運用優良的客家俗諺語教學策略(利用朗誦、背誦、漫畫、圖片、故事、遊戲、話劇等方法),讓學生學習客家俗諺語,適時印證現實生活經驗,並善用媒體、教具來輔助教學,為客家俗諺語編入好聽的歌曲,實施「小老師」制度協助教師輔導同儕等。客家俗諺語是文化的瑰寶、語言的明珠,妥善的融入語文教材、或其他領域教學,可讓學生更多元的學習客家俗諺語,並使客家俗諺能綿延不息。 關鍵字:俗諺語、鄉土(本土)語言、中心德目、七大議題 李雪莉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100.1 4
61017460 100年 臺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研究 客家先民的遷徙、生活幾乎圍繞山區,自然懂得氣候變化、開墾種植??、農作物等,並因此養成勤儉耐???。生活與山為伍,常以唱山歌解悶、解?,山歌?成?客家人??上重要的?食。昔時的客家鄉居生活,觀賞「三腳採?戲」、「撮把戲」是常民最佳的娛?。成家?業、搬遷他處另起?灶,在他鄉定居是平常之事;每遇同鄉聚會,高興之際唱山歌、吃粢粑,最能回憶家鄉過往的情景。一首山歌七言、四?、八節,二十八個字,每一首小節中有四字和三字的詞彙,前後要對稱、語意要貫通,也要注意押韻,無押韻就?成山歌。虛字和襯字的增添,?音、轉音、?音、拖音的運用恰當,能使山歌?加婉轉動聽。尤其是加上虛字、襯字後,?能變為道地鄉音濃厚的客家山歌,這些深具高?藝術化的山歌,?人拍案叫絕,致使客家山歌能?久而?衰。本篇?文以《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分析》為研究主題,共分為?章:第一章「緒?」,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預期目標、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內容包括客家源?、客家移徙台灣經過、台灣客家人與客家語言使用情況、客家山歌等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臺灣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在探討台灣客家山歌的形成、特色與發展;第四章「台灣客家山歌的運用」,包含歌曲詞有如商品比較分析、及客家山歌詞的搭配、運用等。台灣客家山歌包?萬象的內容,生活化的題材,以及形式多元、詞彙豐富等特色,亦是本章探討之重點。第五章「台灣客家山歌運用的呈現」,分別介紹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者徐阿彩敘述滿山趖;賴碧霞喜愛山歌的過程;廖忠華經由藝人吹出的嗩吶聲,憑著?十?前的山歌調記憶,無師自通譜出??首高樹山歌詞曲;徐木珍的傳統即興山歌演唱,猶如山歌后?三妹山歌隨口出。客家山歌?只獨唱和對唱,?佩君、胡泉雄編出山歌分部合唱,呈現山歌另一種風味;客家山歌的運用千變萬化,陳雙雄將山歌詞譜上曲調,變成一首一首動聽的創作歌謠;昔時的客家生活唱山歌、看三腳採?和看撮把戲,是最佳的娛?消遣,客家藝人?香?、曾德銀表演經??采無比;客家山歌搭配簡單的傳統?器,讓人回味無窮,謝其國教學客家?器費心盡?;製作四十餘?客家文化節目影視傳播的徐雲芳,對客家山歌有著深厚的期許。第?章「結?」,總結本篇?文的研究內容與重點。客家文化的傳揚包括語言、山歌等,?能只靠有興趣者播種,身為客家的每一份子,均有義務挑起傳揚的責任。 關鍵字:客家山歌、三腳採?戲、撮把戲 吳川鈴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 100.7 4
61017461 100年 臺灣客語廣播節目播放客家勸善歌之研究 客家勸善歌謠表現出客家先民在思想情感上的生活藝術,簡單明瞭的陳述包藏著先祖的智慧與態?,一把胡琴的神?之唱就能寓教於歌,讓天籟美音繞樑?絕,過去常有人對客家歌謠有偏誤想法,以為客家歌謠原係風?曲;如能透過媒介傳播提供?多的展現機會,讓?多人藉由對勸善歌的社會關懷特質有所認?,則可重新定位客家傳統歌謠的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對客家傳統勸善歌的播放情形,研究對象是?部地區的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分別瞭解其播放勸善歌曲的範圍及播放趨勢、主持人如何選擇及評價各種播放模式、觀察勸善歌的解?經驗與歌曲播放?為的關係、他∕她們如何評估聽眾對勸善歌的反應,以及勸善歌的播放情境、節目企製組織和節目性質的關?性等。本研究以深?訪談及焦點團體討?分析 20 位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研究結果發現,傳統勸善歌的播放以?十分鐘的帶?節目每週至少?至十二次為最多,塊?節目以每週二次為多,其中帶?節目比較能夠與聽友有較多的互動,尤其是開放call in 的現場節目,對勸善歌之?出機會有?多的助益。節目中歌曲播放部份,商業性節目的歌曲播放較為多元,?同語言的歌曲都會播放;而客委會委製的節目則是以客語歌曲播放為主,極有?於客家勸善歌的傳播。但在歌曲材?方面,電台應加強傳統勸善歌的蒐集,將各種?同音源媒材及演唱版本轉檔並建檔以充實音庫。傳統勸善歌的播放傾向,以〈娘親?子〉的播放?最高,其次依序為〈蘇萬松調〉及三大調?的勸善歌。CD 碟片播放模式是多?主持人會採用的方式,主持人也會將勸善的歌詞意境套用在個人或社會情境上與聽友分享;在播放情境上,主持人多會採取以時事話題導引出歌曲的播放,並認為此一作法較能引發共鳴。本研究認為客語廣播節目主持人宜加強資源共享的互惠觀?,將有聲資源相互交?,讓歌曲音檔?具變化性,使節目製播資源?為充實;政府單位可加強委託製播優質單元的方式,?增加傳統客家歌謠的曝光?;此外也要鼓??多詞曲創作者為客家傳統歌曲之傳佈追求?多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關鍵詞:勸善歌、客家歌謠、廣播節目、主持人 謝瑞珍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11 5
61017462 100年 客家語文融入國中國文教學研究 本研究之主旨在運用國文教學的策?及活動,將客家活動融入其中,達成客家文化紮根於國中,以開啟學生學習客家語文的興趣及動機,並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及客家知?。期使客家語文能在國中課程中受到重視,進而研發出屬於國中的客家語文教材,延續客家語文發展。本研究結合國文的閱?寫作課程,配合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課程進?時間為一學期。研究對象為臺?市國中七?級的學生。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教學實作法及統計歸納法進?資?的蒐集與分析。先分析與客家相關的選文及學生具備的客家條件,作為教學實踐的準備。教學實踐內容分成「客家融入國中國文選文」及「以客家活動延伸的國文教學」?大主題。前者的內容為配合〈?詩選〉、〈小詩選〉、〈神話選〉、徐仁修〈森?最優美的一天—油桐花編織的祕徑〉、奚淞〈美濃的農夫琴師〉等選文,將客家語文融入課程。後者則是配合揣?仔、客家甜品、擂?、客家傳?故事、《客家文化季刊》雜誌等活動設計的客家延伸課程。從研究結果發現:在課程設計上,配合選文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客家活動延伸的課程,則能認?客家增廣?聞。在學習方面,課程有趣充實,學生?能認真積極的?與。期盼在未?課程中,能有?多客家元素加入,讓教學活動豐富多元。最後,本研究也提出相關建議,供關心客家語文發展的人士及相關單位?考。 關鍵詞: 客家語文、國文教學、客庄節慶、擂?、桐花 張葳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100.6 5
61017463 100年 以資料探勘之技術解決線上客語語音合成系統中多音字發音歧義之研究 近年來由於政府的政策,以及少數族群意識的抬頭,鄉土文化與方言教學逐漸受到重視,由於現代網際網路非常發達,因此靜態的學習資訊幾乎是隨處可得,但動態輔助學習的工具則略顯不足。因此我們著手建立客語系統,採用以詞為合成單元的架構,並在各詞間加入適當的停頓,以及對多音字的判斷,使發音結果清晰,讓人可以輕鬆聽懂。我們的重點放在多音字的處理,從一字兩音、一字三音等,各挑選出幾個來做模型訓練。我們用決策樹分類器訓練出多音字模型,並以此預估當文句中含有不在字典中的多音字時,該多音字應發哪種音。最後把預估的結果合成語音,並進行線上的聽測實驗,結果顯示,本系統所產生的客語合成語音具有真人說話之自然與清楚的特性。 關鍵字:客語;多音字;語音合成系統;詞義辨識 羅丞邑 國立中興大學 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100.7 5
61017464 100年 以優選理論分析美濃客語陰平變調 本文以優選??的觀點分析美濃客語的陰平變調。討?可分為?部分,首先,針對於變調的範疇,文章從?法與音韻的介面關係探討陰平變調的範疇,結果顯示陰平變調是以語調詞組(Intonational Phrase)作為變調的範疇,而這也為韻?結構的存在提供?證據。語調詞組的形成與感知單位(Sense Unit Condition)和重組(Restructuring)有密?的關係。另外,也探討?語調詞組中的特殊結構,發現語?支持Nespor & Vogel (1986)的假設,即特殊結構可以先形成一個獨?的語調詞組。探討完變調範疇之後,將以優選??進?分析。本文提出?組制約:聲調制約和韻?制約。聲調制約著重在解釋變調的運作,而韻?制約則負責解釋變調範疇的劃分,這?組制約?僅能解釋一般?子的變調,亦能對特殊結構的變調現象予以充分的?明。針對於變?的情形,本文以並存音韻??(Cophonology Theory)?作解釋,藉由*IP 和ALIGN-R (Non-adjunct XP, IP)?個制約的重新排序,得到變調與?變調?種?法的範疇的劃分。 童啟美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100.6 4
61017465 100年 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之研究-以五年級製作客語電子繪本為例 本研究擬探討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活動,透過製作客語電子繪本,藉以提升學童樂於學習客語的興趣與能力,記錄學會客語聽、說、讀、寫的歷程,從研究的過程來增進客語教學的內涵促進客語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的方法,研究國小五年級學童,從認識客語的聲、韻、調、語彙、句型、文化之後,製作客語故事繪本,最後完成電子繪本的過程。學生以完成任務為導向,並在這課程中學習客語;教師則推動教學課程,並在其中得到成果。研究者透過行動之後反思,反思之後修正,修正再行動。期待這個課程能提供另一種學生學客語的嶄新模式,同時提高教師的教學品質,並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客語電子繪本的領域,以獲得更多以學童為中心所創作發展的客家藝術作品。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製作電子繪本的課程使學生對客語學習的態度更積極,學生學習製作電子繪本的課程之後,對客語學習的態度與學習前有顯著的差異;製作電子繪本課程能提升學生客語的聆聽、說話、閱讀、寫作的能力;製作電子繪本的課程能促使兒童有效的運用客語,並且能展現說客語的自信。整體來說,學生經過此一課程,客語程度應有兒童早期的口語能力。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建議日後相關研究應建立多媒體客語教材的教學平台、延伸客語電子繪本的表現層次及提升客家語言文化的藝文領域地位的研究,做為客語教學研究領域的參考。 關鍵字:語言習得、客語教學、資訊科技融入、電子繪本、行動研究 溫曼伶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5 4
61017466 99年 東南亞的「客家」意涵:英殖民馬來亞的華人分類過程 What does it mean about “Hakka” in Southeast Asia? In contemporary Taiwan Hakka Studies, majority of authors tended to define the “Southeast Asian Hakka” as a form of “ethnic group”; while some revealed the Hakka identity and consciousness among Southeast Asian Hakka as “underdeveloped ethnicity”. These statements usually meant a contemporary viewpoint which derived from the theories of ethnicity. However, such statements should be linked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forma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within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These statements, likewise,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n probing the connotation of “Hakka” in Southeast Asia.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lucidate the factors and circumstance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Hakka” and various Chinese dialect group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ose in British Malaya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assisted with first h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Straits Settlements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in series CO 273 - were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is composed by several arguments. First, the emergence of “Hakka” and other Chinese dialect groups in th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in British Malaya. Second, the suppression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by British colonial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1870s. Third,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ory “ethnic group” in defining the “Southeast Asian Hakka”. Forth, the metatheory of various publications pertaining to “Hakka” in China,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In conclusion, the connotations of “Hakka” in British Malaya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colonial experienc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for British Colonial Empire during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onnotation of “Hakka” in British Malaya was first formed through an instituted classific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in rela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colonial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 suppressing the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as “Kheh” in Hokkien dialect; while substituted by the term “Hakka” in Cantonese dialect during 1931. Subsequently, “Hakka” has emerged for the census purpose of British Malaya while eventually became one of the “dialect groups” within Chinese society in present Malaysia and Singapore. Nevertheles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and the emergence of “Hakka” in British Malaya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does not presume and preclude the formation of others in the region of Southeast Asia at the same level. Keywords: British Malaya, Chinese, Classification Process, Ethnic Group, Federated Malay States, Hakka, Malaysia, Metatheory, Straits Settlements, Southeast Asia, Unfederated Malay States. 何謂「東南亞客家」?當代台灣「客家研究」的多位學者把「東南亞客家」定義為「族群」;其中有部份學者揭露「東南亞客家」的身份認同與客家意識為「未開發族群」(underdeveloped ethnicity)。此番論述乃源自當代「族群研究」之理論。然而,上述論述必須放在東南亞各國的社會與歷史脈絡中加以解析方為恰當。以上「東南亞客家」論述之未盡善處亦促使了本論文的誕生,冀以對東南亞地區的「客家」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說明十九世紀英殖民馬來亞的「客家」與華人「方言群」出現的因素與情境。歷史社會學研究輔助於原始歷史資料:海峽殖民地官方原始書信檔案(Straits Settlements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CO 273)乃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由下列論述所構成:(一)「客家」與華人「方言群」如何於英殖民馬來亞政府對華人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出現;(二)1870年代英殖民馬來亞政府制度的形成及其對華人秘密會社之鎮壓;(三)「族群理論」對詮釋「東南亞客家」的適用性,以及(四)現有的既存文獻對「客家」的後設理論,其中包涵中國、台灣與東南亞之「客家」。總括來說,十九世紀英殖民馬來亞的「客家」及其意涵乃先始於英國殖民政府對秘密會社之鎮壓,後建構自英殖民政府對馬來亞華人進行制度化的分類過程;然而,英殖民馬來亞的統治模式與族群分類亦同時受到「在地化」以及「跨國性殖民」的影響,進而形成辯證性的制度化過程。儘管如此,英殖民馬來亞的「客家」意涵之建構過程並不純粹相等於「東南亞客家」的形成。 關鍵詞:英殖民馬來亞、華人、分類過程、族群、馬來聯邦、客家、馬來西亞、後設理論、海峽殖民地、東南亞、非馬來聯邦。 黃靖雯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9.1 10
61017467 99年 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 有鑑於,族群意識問題不斷在台灣社會之開展,在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下以客家議題為最熱門之話題。過去的研究顯示,探討客家社團之研究多半是以質性研究為主。本研究所採用的主要研究工具為「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量表,透過量表的建構,使過去不易見得參與社團之行為模式得以被建構出來;本研究採用之統計方法有: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平均數的差異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據此,本研究計有如下發現:結構方程模式之統計方法來分析變數間之因果關係,得到較以往研究主張相異的研究結果。在模型的總體模式適配程度已達配適水準,就以路徑關係而論,其中「主觀規範」對於參與客家社團之「意圖」的關係不顯著,「態度」對於參與客家社團之「意圖」的關係亦不顯著,其餘研究假設均達顯著。本研究建議未來之研究可透過跨族群之間的比較,使其瞭解到族群之間的差異比較,方可使相關議題之研究的視野與領域更為寬廣。 關鍵字: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客家社團、參與行為意向 劉建宏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9.6 6
61017468 99年 台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 本研究追蹤福建汀州謝姓移民來台拓墾及二次移民的過程,這段兩百餘年的歷史顯示,相對少數的汀州人群散入廣東移民之後,仍然保持其宗族團體的界限,但是其族群認同則最終與廣東人群合流而成為客家。苗栗地區的謝姓人以遠祖申伯公的名義為號召,集結苗栗地區來自閩、粵兩省的謝姓人建立嘗會,這些不同宗支的人,運用擬血緣的關係,在苗栗建立宗族。經由反覆進行的祭祖儀式,維持謝姓人對家族的認同,就在謝姓家族進行血緣在地化的同時,一群來自閩籍的謝姓人,他們的方言群也同步進行在地化。來自汀州的謝屋在這過程中,最終遺忘其「汀州」身分轉而認同「苗栗」。維持謝屋客家認同的除了宗祠和固定時間的祭祀活動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群汀州謝屋人居住的環境是在以四縣客家人為主的苗栗地區,因為四周相處的人大都是客家人,語言、信仰與祭祀活動都客家化,因此這群汀州人就一直留在客家認同的概念裡,也就是因為在地化所以謝屋的客家認同因而存在;反之如果這群汀州人若不是在苗栗發展,很可能這些客家認同就不會存在了。在祖籍認同層次談客家是沒意義的,重點應該是汀、潮、嘉、惠最後合起來透過認同回溯,而成為「客家」。汀州是客家?還是福佬?取決於他們所在的場域,汀州認同會因為其在台灣的處境不同,可以是福佬,也可以是客家。謝屋由「汀州」到「客家」的認同轉換,打破了過去「粵=客家」、「福=福佬」的刻板印象。 關鍵字:汀州、認同、客家、造橋、家族 賴文慧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8.7 5
61017469 99年 「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 文建會在2002年開始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以後,地方文化館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文化設施政策之一。中央和地方縣級單位在近年來全力的推動客家事務,並在台灣北中南地區皆相繼的成立客家文化(物)館,目前以南台灣六堆地區的客家文物館最為完善,其次分屬各地分的客家文化館則各以其功能稱著。但是,當前的課題是這些館舍的營運遇到了現實的挑戰,媒體也相繼的報導這些空間被閒置的狀況,於是有了「蚊子館」的名稱產生,本研究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個案,針對此現象做深入的探究。茲將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興建過程中的參與者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客委會(中央政府)和(縣政府),以及龍潭鄉公所(地方政府)。筆者針對三方進行「深度訪談」,並從其中之對話了解文化館的建設決策與治理過程,以及「文化治理」於其中的軌跡。再者,「桃園縣客家文化館」在建設過程中,除了「客委會」與「桃園縣文化局」為主要決策和參與者外,地方文史工作團隊或是相關地方團體的參與在治理過程中的重要性,亦為本研究主要想探究的重心。研究發現,相較於2006 年,這兩年來的觀察可以發現層級間的衝突,經過時間的緩衝後,有了大幅度的轉變,除了因為政府單位主管人員的輪替之外,彼此之間的溝通也有了改善是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地方社區和居民對於這項計畫的態度,也在政府部門積極的作為下開始接受,從剛開始的反對和質疑,在成為蚊子館到重新開幕後的過程中,逐漸轉為支持和鼓勵,這些實際的改變可以在館舍的參觀人潮增加中被發現,儘管未來的發展仍就有著不少的挑戰,但在這些觀察過程中,仍就可以發現其發展的潛力,期待館舍能夠自各機構間的互相扶持下,獲得良性的永續發展。 關鍵字:桃園縣客家文化館、治?、文化治理。 徐億君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7 5
61017470 99年 從家族連結到公益網絡之社區治理:以平鎮義民社區發展為例 平鎮義民社區在台灣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是一個特殊的案?,社區的發展與地方信仰密?可分,義民社區在發展的過程中,義民廟扮演著重要的支持者角色,義民社區的治?也由家族的治?模式轉型為公?網絡的治?模式,本文研究義民社區之社區治?,分別以組織與人?資源?種型態?入研究義民社區之社會網絡,研究發現,在組織型態中,義民廟與義民社區的網絡關係非常密?;在人?資源型態中,義民廟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網絡關係具有高?的重疊性,亦即義民社區的發展過程是從義民廟開啟。本研究針對未?的社區治?提出幾項建議:(1)內部穩定是社區發展的先決條件;(2)建構暢通的網絡系統;(3)瞭解社區特色;(4)兼顧多?人??;(5)引進外部資源;(6)瞭解政府政策動向;(7)結合社會??。這樣才能真正結合社區與政府的??,做好社區發展,增進社區??。 關鍵字:社區治?、社會網絡、義民社區、義民廟 陳碧妍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61017471 99年 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的供需差異與滿意度之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新竹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使用長者對服務的供需差?與滿意?,瞭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中提供的服務項目與服務使用者之間的供需?差,以及?人對服務提供的滿意?,藉此瞭解社區?人真正的需求,期望透過多角檢視?人社區照顧實施的現況,以作為提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之?考。 本研究採用多元測定方法,以?意取樣選取14個據點之相關服務提供者及接受服務之長者作為研究對象,進?問卷面訪調查與深?訪談,問卷調查期間為2009?10月初至11月底。 茲將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整體據點服務滿意?高。 二、據點服務滿意?因?同性別、?齡、族群、婚姻?況、宗教信仰、身體健康 ?況、?與次?、?與時間達顯著差?。 三、身體健康?況較佳的?人據點?與?與滿意?較高。 四、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的供需?差:(一)關懷訪視與健康促進活動辦?次??足;(二)電話問安接受?低,其效??彰;(三)餐飲服務較難以?實;(四)心?支持、教育與休閒、經濟安全、交通服務等需求尚待滿足。 五、其他研究發現: (一)影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輸送的有?因素:1.據點負責人的服務能?與服務風範影響據點服務使用者之?與?;2.服務人員服務態?影響據點使用者對服務的滿意?;3.建?使用者付費的觀?,減輕據點經費?足的問題;4.據點服務結合宗教與文化活動可提升使用者的?與?;5.創新服務方案-用藥安全計畫。(二)影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輸送的??因素:1.永續經營與專責人才?足;2.經費?足;3.社區長者對教會的服務認同??足。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據點服務之建議: (一)重視接受?同文化與宗教信仰背景者的服務;(二)考?城鄉差?,提供?動式的照顧服務模式(結合?動式?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專?);(三)強化社區需求調查,以?解?人的實際需求;(四)提供交通服務,提升服務的可及性;(五)加強關懷訪視與餐飲服務之推動,以增加?人的心?與社會支持;(?)提供社區用藥安全服務。 二、對政策制定之建議: (一)增加專職人?-據點社工專業化;(二)賦予據點?多提案的自主性,激發?豐富的服務內涵;(三)培育在地的照顧服務人才,?實社區照顧之??;(四)社區應結合政府相關政策資源,以?據點完善之推動。 關鍵字:?人、社區照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滿意?、服務供需差? 林育瑩 實踐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99.6 6
61017472 99年 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對話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觀點 本研究從政策利害關係人角度,針對客語能力認證政策開啟政策對話之研究。首先運用問卷發放方式,以Burton政策行銷模式為分析架構,廣泛蒐集參與客語能力認證之考生對此政策之基本認知;承接量化研究結果分析,並採用政策之綜合分析與論證溝通,展開質化深度訪談及焦點座談。深度訪談分為政府組、專家學者組以及客家社團組;焦點團體則舉行兩場,其中A場以客語教師為主軸,B場則為通過客語能力認證之考生。研究發現包括:(1)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參與者之認知:政策配套措施以國家考詴增用客語人才比?最高,且缺乏客語使用環境、沒有完善配套措施等因素皆會降低其考詴意願;(2)政策目標執行之公正性與適當性:尚有教材、拼音、閱卷標準、學術承辦單位、資源排擠、客語支援教師等問題;(3)政策效能與效率:除提升客語教師尌業之效能外,認證本身之效用並不顯著;(4)政策執行過程:現階段交流對象以行政院客委會為主要單位,再者,為各相關社團,第三,從網站獲取相關資訊;而未來所需交流合作主要為學校,再者為行政院客委會、社區、教育部等;(5)政策綜合影響陎向:未來尚陎臨客家認同、缺乏客語相關尌業市場、客語之年齡斷層、缺乏客語使用環境等挑戰。 關鍵詞:政策對話、利害關係人、Burton政策行銷模式、焦點團體 黃倖慧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9.6 6
61017473 99年 一個客家庄新移民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庄新移民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藉以了解目前客家庄新移民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的現況、差異情形,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測驗法、量表調查及訪談法為主,以苗栗縣橘子國民小學30位新移民子女與30位一般子女為樣本,以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及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再輔以深度訪談。主要研究結果分述如下:一、大部份客家庄新移民子女與一般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現況大致良好且無顯著差異。二、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背景中,以母親原生國籍為「大陸」、家庭型態為「三代同堂」、家庭社經地位為「低社經家庭」、家庭教養方式為「民主型」、跟父母溝通以「國語為主」、跟祖父母溝通以「國語客語混合」為多數。三、在迴歸分析中發現:「學業成就」、「跟祖父母溝通主要語言」及「性別」三個變項對客語能力具有預測力。「學業成就」、「年級」兩個變項對國語詞彙能力具有預測力。「年級」對整體生活適應具有預測力。四、在研究中發現客家庄新移民家庭比一般家庭更為弱勢,低社經地位家庭佔85.7%,影響新移民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五、客家庄新移民子女有基本客語聽說溝通能力,新移民子女與祖父母溝通會使用客語,但是與父母溝通常用的語言全部都是國語,這顯示即使在一個封閉客家庄,客語流失的情形也是相當嚴重。 關鍵詞:新移民子女、語文能力、生活適應 張瑞蘭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1 7
61017474 99年 屏東客家印尼華僑離散之個案研究 英文的「根源」roots 與「?徑」routes 發音相同,暗示著想要?解家族的根源,必需探求家族遷徙的脈絡。筆者家族經?多次跨界??,最後定居臺灣的期間,?到?十?,家族根源幾乎失去線?。基於尋根的動機,想透過本文?解:1.祖父遷移的時空背景、?徑、奮鬥經?及時代變動的遭遇;2.父親遷徙?臺後的調適及身份認同的變化;3. 個案及群體從??歸根到?地生根的轉變情形。透過文獻記載、相關??及訪談資?,?解當時祖父?散到印尼的種種遭遇,並以?散為主軸,透過各種面向詮釋祖父及父親的?散現象,將隱藏的個人認同和外顯的混雜文化模式,做詳細的探討。除?釐清外界對印尼客僑的差別想像外,?是發現?散現象,會因個人特質及家庭背景的?同,發展出?散適應的明顯差?。另外,發現這個聚居在屏東長治的印尼客僑族群,?散的現象已經慢慢退去,經過五十?的安定生活,對於本身的認同,大都?再是個困擾且重要的議題。而外在身份及生活習慣上的些微差?,也隨著近十幾??臺灣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包容,漸漸?再被凸顯。對於臺灣這片土地,早已視為家鄉而非?鄉,並且在此?地生根、開枝散?。 關鍵字:客家、遷移、?散、印尼華人 戴秋怡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9.7 7
61017475 99年 客家族群的再次遷移與內在關係:以屏東縣長治鄉為例 本研究把屏東縣長治鄉的客家族群分成在地客家人(在地客)、從臺灣?部南移的客家族群(?客)和印尼客僑三個客家群體。在地客的祖先於?、三百?前?到長治開墾定居;?客迫於窮困的生活,大約是在日治時代從臺灣?部搬遷下?;印尼客僑則是因為印尼排華運動的迫害,選擇?開印尼,在民國47、48、49 ?(西元1958、1959、1960 ?)分別搭船?台。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一為用「遷移推???」和「親朋好友網絡」紀??客和印尼客僑的移民經驗,和將移民的居住分散情況與遷入時間作關?性的?明;二是描繪?客和印尼客僑如何適應新環境,並且寫下他們當時的謀生方式、生活情況和心情。雖然三群體都是客家族群的一分子,但是同中有?,每個群體擁有和其他群體?同的文化特徵以及遷移經驗,這樣的?質性形成他們之間的邊界。以人?多寡和居住時間長短?分?三群體,在地客變成是中心群體,?客和印尼客僑則是周邊群體。所以最後,使用「邊界??」和「中心群體相對周邊群體的角?」?分析三群體之間的客家族群內在關係與彼此觀感,並捕捉他們文化接觸後的成果。 關鍵字:客家、印尼、再次遷移、適應、文化接觸 賴郁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5
61017476 99年 鄉村社區永續發展—以新竹北埔聚落為例 本研究參考現有之文獻資料,並藉由對居民、業者、公部門成員、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專業人士進?深?訪談,瞭解在北埔聚落內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個人,對於北埔聚落的發展各自有什麼樣的看法和感受。依據受訪對象的想像,整理及描述北埔現階段發展情況,並從永續發展觀點分別對北埔聚落的自然環境、經濟效益、社會發展和文化承傳等4個部分的面貌進?研究分析。 經研究分析整理後可以發現,現階段北埔聚落的發展以獲取高經濟效益為導向,重點發展項目為觀光產業,至於自然環境、社會發展及文化承傳部分則較少關心,處於一種偏離永續發展平衡的狀態。 關鍵詞:永續發展、鄉村社區、北埔聚落 蕭宇佳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9.6 6
總共 536 筆,顯示第 201 到第 2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