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會歷年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

年度 論文標題 論文摘要 作者 畢業學校 畢業系所 畢業年月 獎助金額
61017727 94年 我與我客家家庭─真實與理想 這是一篇探索自己與家庭的故事,透過不斷回看和反思的歷程,重新理解對於家庭不諒解的心態,自我如何被外在期望影響,以扭曲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家庭的面貌,藉由敘說和行動的方式,為既定的相信詮釋出不同的意義,如此才能改變自己的任性想法,建構出不同以往的真實圖像。 首先回顧以往的故事片段,盡可能描述腦海中的記憶並賦予更多的意涵,在整理故事文本後,隱約發現某些重要的訊息,並激發我尋找相關答案的動力,從自許是「一個勞動客家家庭的女兒」敘述開始,嘗試從性別、族群和階級等身份背景當作分析的視角,協助我去看待自己的成長故事,同時這三個視角也是貫穿整個探究歷程的主要軸線。 在探索故事的背後理念,主要運用敘說的概念,強調真實圖像的建構性和個體意義的詮釋歷程,如何影響問題視框的轉化,藉此多重理解的轉換力量,將促使個體產生改變的實踐行動,我懷著上述理論的概念,開始初步的反思行動,許多的疑惑和不解,透過課程與社群的對話和討論,逐漸鬆動了以往的建構理想,重新思考真實圖像的樣貌。 在一系列的行動反思後,回看家庭的心態也跟著改變,從自卑意涵的分析、親密關係的衝突到兒福中心的課輔經驗,對自我貶抑、關係中的焦慮和不合模的家庭設定也產生更多的學習,最後以「勞動客家家庭女兒」當作暫時的結語,並重新論述性別、族群和階級對於我的影響和意義。 葉桂玉 東吳大學 心理學系 94.7 5
61017728 94年 客家聚落的竹圍環境與竹材資源應用 「竹圍」為傳統聚落邊界之圍籬實體,是漢民入台以來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委屬堅固,足茲捍衛」的台灣竹圍,兼具有防禦、防風、農用等不同的功能,從入墾時期府、郡城「城四周遍植之」的植竹需求,乃至「民莊皆用竹圍」的庄社應用慣例。經由人工刻意栽培而生的竹圍,長久以來,成為極富台灣風土特質與史地脈絡的的人文地景之一。 本論文試圖探討自漢人入台之初,即成形的原住民竹圍應用,嘗試探討竹圍在台灣的流變歷程,並進一步以竹圍發展較為完整的客家聚落,進行竹圍形制的分類研究。據此提供傳統民居聚落之環境建構,與風土知識等相關課題的基礎資料,有助於文資保存與社區發展可供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發現,竹圍表現了初墾社會至當今農莊生活,歷史性的地景風貌演變。台灣竹圍空間的流變歷程,概略可分為竹圍的興盛期、竹圍的衰退與轉型期、竹圍的消失與遺留期等三時期。漢民拓殖台灣之際,防禦性竹圍,即已成為清代官方廳城的主要防敵設施,並且普及於南北各地之民間庄社。其後,隨著社會環境的漸趨穩定,防禦性竹圍開始全面的消失於台灣各地,並轉變為與居家生活更為密切的風圍,或混植多竹種的多功能竹圍。竹圍功能的變化,不僅形成不同的竹圍景觀,同時呈現出台灣各地域獨特的歷史性與地方性特質,藉由至今遺留仍於客家地區的竹圍、風圍景觀,更可見竹圍在形制與構造上,以竹種為主要判斷標準的多種演化變貌,使得竹圍成為台灣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上的重要項目。 殷可馨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94.7 5
61017729 94年 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之研究 001002003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旨在了解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之現況及差異,所面臨的困境及差異,困難解決之方法,未來之發展方向,以及福佬庄國小未實施客語教學之原因。本研究主要發現為:005006007 一、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在國小實施客語赴學現況方面,在師資安排部份為,客家庄主要安排級任老師,福佬庄主要安排客語教學支援人員。實施客語教學主要的考量因素為,客家庄是視本校學生需求而定,福佬庄是視本校師資而定。最主要使用的教材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坊間出版。每週的時數,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一週一節40分鐘。主要的客語教學時間安排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鄉土語言時間。主要的客語教學設備為,客家庄是教具,福佬庄是客語赴學參考圖書。為教師舉辨主要之成長活動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教師研習。為學生舉辨主要之相關活動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演說比賽、歌唱比賽。最大的外來助力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家長。最迫切需要的支援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師資。 二、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主要困難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編制內教師對客語教學專業知能不足。課程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沒有誘因使學生喜歡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難滿足兩(如四縣、海陸)以上之客語次方言。行政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客語教學設備不足。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沒有誘因讓家長支持客語教學,福佬庄是社區沒有說客語的風氣。 00e00f01001101201301401501600200301701801901a01b01c01d01e 01f 三、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困難主要解決方法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政府提供誘因吸引現有合格老師再進修,提高專業知能。課程部分為,客家庄是將戲劇、音樂、律動、表演等融入教材活化教學,福佬庄是多使用錄音帶、錄影帶、DVD、CD等輔助教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設計學生喜歡、有興趣的多元教材及教具。行政部分為客家庄是編列充裕經費辨理客語教學各項活動,福佬庄是辨理系列客語教師研習。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使家長認同學習客語之重要並鼓勵學生學習客語,福佬庄是與家長溝通強調多元文化之重要。 四、桃園縣客家庄與福佬庄國小實施客語教學主要發展方向方面,師資部分為,客家庄是設立獎勵措施吸引優秀現任教師投入客語教學,福佬庄是建議師培機構逐年培養足以勝任的合格客語專業教師。課程部分為,客家庄與福佬庄均是應結合其它課程適度融入客語教學。教材部分為,客家庄是開發有關客語生活之各類活如各種比賽,福佬庄是舉辦客語教學研討會。家長社區部分為,客家庄是溝通家長觀念建立客語傳承意識,福佬庄是增加客家電視及電台。 五、桃園縣福佬庄國小未實施客語教學最主要原因方面,主要原因為:學生沒需求、編制內教師對客語教學專業知能不足、沒有誘因使學生喜歡學習、沒有合乎地區語言特色的教材、沒有誘因讓學校辨理客語教學、社區教講閩南語及國語,客語無用武之地。 管聖洲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94.6 3
61017730 94年 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 台灣四大族群論述的出現,將同一族群內部均質化,談及本土化,外省人普遍被認為是受排斥的一群,對台灣本土化的適應也會有困難。但是,本論文的研究對象--莊氏宗親會的成員,戰後由廣東省移入,因而具有外省與客家身份,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是不是會比一般外省人適應良好,是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本文主要以口述訪談與電話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而本土化分為兩個部分來觀察,一為他們來台的土著化過程,另一為台灣興起以政治為核心的本土化運動,他們的適應情況為何。 研究發現,莊氏宗親會為宗族性質的組織,成員少數是隨政府來台的軍公人員,其他主要是因中國戰亂,於1948年隨著宗親網絡移民台灣,在經濟、生活等方面,較一般外省人更早土著化,且客家身份亦發揮助力。他們來台後就有宗族聚會,而1980年才正式化為宗親會,從其成立者的身份與當時社會氛圍看來,很可能是在台灣意識崛起下,試圖拉近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種反本土化的表現。然而,對於大部分的宗親而言,宗親會主要是慎終追遠、養生送死或聯絡感情的功能,在台灣有了這樣的組織,反而使他們的心裡產生依靠,促其對台灣的認同,並且在宗親聚會中,強化了他們的客家身份。 所以,1990年代台灣本土化運動在各方面展開,他們的移民網絡和客家身份,都成了他們適應本土化的助力,在族群認同上,因為和台灣客家人的融合,所以,他們也可以認同自己是台灣的客家人,而且政府推行的本土化策略,對於他們不但沒有排斥性,他們本有的擂茶還提供了建構台灣客家文化的元素。 彭芊琪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3.12 8
61017731 94年 客家文化創意產業之回應性評估: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例 本研究為探索性研究,以回應性評估理論為本研究方法,透過深度訪談與問卷調查類型,瞭解苗栗縣客家文化政策發展過程與目前執行情況為何?並以苗栗大湖草莓園區為研究個案,瞭解大湖酒莊與大湖草莓文化館園區發展過程與目前執行情況,以「政策設計妥適性」「地區行銷能力」「計畫目標達成度」「顧客滿意度」等政策評估指標,冀藉政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從政策面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出苗栗大湖草莓園區之現況發展結果與未來發展之策略建議,作為日後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參考。 最後根據訪談結果與遊客意見,歸納整理之意見如下:壹、園區之未來總體經營策略未來園區若能朝向「休閒農業+文化創意+客家文化」之方向發展貳、改善園區經營問題之具體作法一、設置「草莓觀光巴士」,重新規劃交通動線之規劃與標示二、提供以「文化創意」為主題之園區休憩設施三、加強無障礙空間之規劃與興建四、從草莓相關商品的包裝、產品本身到售後服務,應盡量結合當地產業及學術機構合作研發,以求創新性與精緻化五、加強媒體與網路行銷,如中國時報的旅遊版、如易遊網,並強化產品故事性,吸引顧客六、聘請專家學者加強園區工作人員服務水準,如亞都麗緻旅館的嚴長壽總裁七、與地方文化工作者合作,加強發展客家文物特色,如南庄愛鄉、公館黃金小鎮協進會八、強化「異業結盟」之溝通管道,提供更多元化觀光旅遊資訊,如7-11、奇美九、開放園區週末夜間營業 林佳蓁 國立台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94.7 5
61017732 94年 臺灣桃竹地區茶菜寮與茶產業之網絡關係 陳思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3
61017733 93年 影響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因素之探討─以苗栗縣志願服務團體為案例 苗栗縣為典型客家縣份,論及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美德令人稱頌,但苗栗縣客家婦女如何看得這份「美德」神話,面對公民社會浪潮,客家婦女又展現何種程度的公民參與現狀? 本論文研究選擇具利他傾向及公共性意涵的志願服務行為做為觀察的介面,檢視客家性格對苗栗縣客家女性參與志願服務行為的影響,對家庭角色的分配,以及是否間接影響了客家女性社會資本的累積;並希望藉由志願服務的觀察介面,了解族群性格、性別角色及社會資源的配置是否影響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從中了解公民社會所代表的「普世價值」對客家女性的意涵何在。 經由調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發現,受訪的志工是一群集中於40歲以上的客家女性;她們教育程度多數屬於中等,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偏低;十八歲以下的子女數少,家庭主婦幾乎等同於她們共同的身分標記;家庭總收入有偏低的現象。她們的志願服務行為與多數志願服務隊員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每週付出「4小時以下」的服務時間;雖然參與總人數高於男性,但「一般志工」的身份居多,擔任幹部的比率少。她們志工年資多數都達「6年以上」,且以「60歲以上」年長的客家女性為主。日夜操持的客家女性勞動的美德,似乎也在她們身上延續著。 客家人的勤儉、刻苦耐勞,或保守、不善因應等性格,在志願服務團體影響著她們的行事作為。在志願服務活動中,她們做事圓融、踏實,也有樸實的熱誠,委屈求全的個性讓她們重視團體和諧、安分;但她們也難免延續著客家人保守、不善因應的性格,受到客家性別角色分配的限制,不太會積極去爭取擔任幹部的機會。客家女性努力走出家庭,進入公民社會,「照顧子女」與「家務工作」成為她們參與志願服務遭遇的最大困難。客家女性的從屬地位,家庭角色限制,致使客家女性感受到她們的家庭責任甚至比閩南及外省女性沈重,進而影響她們追求自我成長,女性主體性的自我意識不夠,也因而受到影響。延伸到社區生活的表現,確實也會造成家庭支持系統、資源不足,影響了人際網絡的經營,不利於客家女性社會資本的累積。社區志願服務的風氣不夠活絡,也對客家女性社會資本的累積不利。社區風氣的鼎盛,成為客家女性掙脫這些角色限制的期待,透過社會文化等外在環境介入,改善客家女性的社會位置。 總結來說,本研究勾勒出一群客家女性的圖像,從年齡結構、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志願服務參與現況,檢視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有不利的參與基礎,也有熱誠地追求自我成長,走出家庭進入社區的公民意識。而從客家性格、家庭角色及社會資本等角色,觀測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的資源。在客家正向而美好的部份,有利於志願服務事務推行的紮實與熱誠;但負面的性格影響,家庭角色限制及社會資本累積的不利,也讓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仍面臨不少的挑戰與困難。要改變這些不利的處境,從個體層面來看,涉及族群性格改變及客家女性自覺的醒思;從社會整體來看,有賴制度面改善,以彌平的參與資源不足的問題。 邱連枝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系 93.7 5
61017734 93年 臺灣南部四海話的研究 語言的接觸,產生語言的維護、語言的轉換及語言的死亡。而接觸的過程,起初時是借用外來的語言,與當地的語言兼用,稱為洋涇濱語(pidgin);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洋涇濱語慢慢的被當成當地的母語,而形成一個新的語言,稱之為克里歐語(Creole);介於前兩者之間的稱為中介語(Interlanguage)。四海話即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種克里歐語。但是,本文所探討的四海話,是屬於四海話成形的前身,筆者由這一階段的語言情況來探討四海話的成形,以及預測未來的四海客家話的趨向。 第三章:主要是要討論「四縣話」及「海陸話」的語音現象,分成聲母、韻母和聲調來討論。聲母及韻母的部分,以發音器官、發音方法、聲波圖及聲譜圖來分辨每一個音的特徵。 第四章:主要是說明語言接觸時會產生語言的改變,包括語音的改變、詞彙的借用、混用等情形。分別以四縣客家話及海陸客家話的聲母、韻母及聲調特色來說明語言接觸後所產生的現象。 第五章:則以新語法學派及詞彙擴散理論來說明語言本身語音的問題、進而探討四海話比較符合於詞彙擴散理論。 第六章:結論,提出「顎化」現象是四海話演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軌跡,也定義出四海話演進的路徑,以及筆者所調查的四海話現在所處的語言演變位置。 黃怡慧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 93.5 5
61017735 93年 論電視新聞中客家「義民」之建構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標在於台灣客家人的「義民」民族形象,藉由薩依德的東方主義理論與傅柯的權力論述,分析電視新聞中對於客家「義民」的建構,從而本文將義民的概念從歷史的層次抽離出來,試圖呈現它在現代社會中經過媒體所呈現的形象,以及在權力場域之中,政治權力如何主導族群論述,尤其是權力的衝突與流動之特色。 清朝之時,由於幾次的歷史民變事件中客家人所扮演的角色,似乎非常符合統治者的期待,而且經過朝廷敕封「義民」的正字標記,因此整個民族的形象披上一個「義」字,進而全面的道德化,「義民」的內涵就是「順民」的化身。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台灣經歷了自由化與民主轉型,社會力大量釋放出來,族群爭取社會正義與多元生存環境。在第三次修憲之時,國民大會通過將總統改為由台灣地區全體公民直接選舉產生,由此一來,台灣人民就成為直接的權力來源。這有兩層影響,第一,就族群而言,透過中央級的單一職位對決的選舉,各黨候選人面對大區域選舉,與台灣分割的四大族群,勢必極力拉攏各個族群,以求得各族群的支持與當選。第二,在爭取客家族群支持的過程中,政治力量將再次”召喚”客家族群的集體記憶—義民:已被宗教化與符碼化,只要此記憶是對於其是有利的。藉由召喚集體記憶,尋求族群的心理認同,並轉化為對政權與政策的支持。因此,對於客家族群而言,可以發現政治人物不斷地宣揚義民的精神,在此同時,也就不斷複製政治權力對於族群論述之主導性。 在二OOO年民進黨執政之後,非常強調族群政策,尤其對於客家政策的落實不遺餘力,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設立客家電視台。作為弱勢民族的自我論述空間的客家電視台,但它的主管機關是公部門執政黨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此外因種種的因素,客家頻道節目又委託台視製作。所以不論是節目內容或新聞,可以說是薩伊德所言的西方論述東方時「產」、「官」、「學」建立一套東方的文本的方式,只是客家電視台結合的是「產」-媒體,「官」來建立客家人的民族意象。 其他電視台所報導的重心有所不同,前者較不牽涉到政黨之間的互動,卻強調官方政治人物的作為,而其他電視台新聞則有多面向的報導。 在義民新聞中因為族群的與政府的控制/反抗不斷變換角色,在過去的國民黨統治的歷史脈胳中,客家人是「馴服的身體」,而現在因為權力的流動,電視新聞中是只要是有關客家新聞就全部往政治正確的方向走,我們未必稱這種現象是客家人的勝利,相反的政治人物無時無刻高喊重視客族群及媒體身為權力的一環,也將篩選過的「真相」,也就是再現客家人的歡欣或族群平等的意象,一再透過新聞媒體不斷放送,再造記憶,在一個大的權力架構下,所有的權力的鬥爭以一種精巧且隱藏的方式操作「義民」議題。 鍾皓如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 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 93.6 5
61017736 93年 客家喪祭三獻禮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客家喪祭三獻禮及其教育意涵,為達成研究目的,分三層面作探討,即發掘客家喪祭三獻禮的淵源、內容、特色及其意義;透過客家喪祭三獻禮與釋奠同源分流的關係,證明客家三獻禮為傳統古禮;以及從喪、祭禮之基本意義和傳統禮儀融入學校課程之作法,闡釋客家三獻禮之教育意涵。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訪談調查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觀察、訪談的對象,以居住桃園、新竹、苗栗一帶客家聚落的客家人為主。實徵研究之發現,客家三獻禮喪祭形式雷同,性質吉凶有別;因地域隔閡,導致各區行禮略有差異;客家三獻禮祀牲用羊豕,由贊相主導,為動態禮式;釋奠禮自傳統演變而來,客家三獻禮有如釋奠之縮影;客家三獻禮具教孝感恩、報本反始之教育意涵;客家三獻禮融入學校課程,除了對學童可以產生寓教於禮之功效,學校也可以承擔禮儀薪傳的任務。 綜合相關文獻探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七項結論: (一)客家三獻禮淵源傳統禮制,為固有文化之一環。(二)客家三獻禮無論禮儀形式、儀注用詞、行禮內容、表現意涵,多遵循傳統,觀念執著,重守成而少變革。(三)客家三獻禮吉凶同式,類似古代貴族之儀、品官之制的特徵。 (四)釋奠是典型的傳統三獻禮,客家三獻禮與其系出同源。(五)三獻禮式於民間喪祭場合所表現的是慎終追遠、飲水思源,而祭孔釋奠所彰顯的是尊師重道、褒崇聖賢,皆具教化意義。(六)傳統禮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社區文化的主要部分,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符合現代教育的目標和精神。(七)客家三獻禮融入學校教育之可行方案有:以三獻禮辦理開學典禮;成立三獻禮研習社團;舉辦三獻禮觀摩活動;以及設置跨領域三獻禮課程。 最後,根據本研究實質內容,建議客家文化工作單位:獎勵客家文化之學術研究,支助地方及學校倡辦客家禮儀研習;建議地方民政單位:審慎檢討釋奠改變的措施;建議客家地區學校:以客家三獻禮為素材,融入學校教育;建議執禮人員:注重執禮技巧等。另外,對未來後續研究的方向亦提出相關建言。 葉國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93.6 5
61017737 93年 美濃地區幼兒在家客語使用現況調查暨其語言能力與智力之相關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以客語為母語的美濃地區,幼兒在家語言使用狀況,並探討具備國、客雙語能力或只擁有一種語言能力的幼兒其在智力表現上之差異及相關情形。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調查302位美濃地區大班幼兒家長以瞭解幼兒在家語言使用的情況;並探討家長的語言能力、職業類別、教育程度、與幼兒溝通的語言等因素與幼兒目前的語言能力的關係。另以因果比較法探討美濃地區國客雙語幼兒語言能力與智力之關係。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平均數考驗。 在家長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美濃地區家長多具備國客雙語或國台客三語能力。而夫妻在家主要的溝通語言是客語,其次才是國語。(2)父母親與幼兒溝通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國語;只有長輩與孫子女溝通主要使用客語,但使用國語的比率也接近使用客語的比率。(3)美濃地區家長認為其幼兒的語言能力以國語較佳,86%達流利程度。而客語聽說能力則只有50%達流利程度。(4)家長的職業類別及其與子女的溝通使用的語言經檢定結果達顯著差異(P<.05)。(5) 家長的教育程度及其與子女的溝通使用的語言經檢定結果達顯著差異(P=.001)。 在幼兒語言能力與智力研究部分發現:(1)幼兒的雙語程度與智力有顯著差異(P<.05)。(2)雙語優勢幼兒與單語優勢幼兒在智力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P<.05)。(3) 單語優勢幼兒與雙語弱勢幼兒在智力表現上並無差異(P>.05)。(4)雙語優勢幼兒與雙語弱勢幼兒在智力表現上有顯著差異(P<.01)。(5)幼兒性別與智力並無顯著相關。 郭珍妦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 93.12 4
61017738 93年 台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之《錯冇錯》為例 就?東吳大學音?研究所期間,在研一下學期江玉??師開的「臺灣音?發展史」課程中,寫?一篇與客家戲相關的報告,對於這個聽過卻又陌生的課題,開始從頭認?並整?與客家戲相關的基本概?。 研二開始選修鄭榮興?師開的臺灣音?專題-歌仔戲、客家戲的課程。因為自己是客家人,小時候在苗?外婆家?的是四縣客語,所以當聽到以四縣客語為主體所唱的客家戲格外具親?感,也從此激起研究探?的決心。 臺灣的客家語系住民主要是?自廣東嘉應州和惠州為主的漢族移民,依移民的先後,分佈在臺灣?部桃、竹、苗及南部高屏的丘?地區,目前約佔臺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居住在桃、竹、苗一帶的客家人,過去多以種植??為生,在?園生活中常以山歌對唱的方式互相交?,農餘休閒時也有三腳班小戲的娛?活動,有「採?入庄,田地放荒」的?法,起源於大?一丑二旦的三腳採?戲於是成為客家採?戲發展的原始雛形。 客家採?戲一詞包含有小戲和大戲。小戲方面有三腳採?戲,其中以張三郎賣?故事為主和各?相褒小戲;小戲和大戲之間又有段過渡時期,其間吸收??唱、?彈戲、四平戲及京戲的身段、劇本、角色、服飾、伴奏、表演形式、劇情劇目等,演出人?的增加,而有客家改?戲的產生。 臺灣客家改?戲是指脫?三腳採?戲後與大戲結合所衍生的一種表演形式,以平板為主要唱腔。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日治時期到戰前,以內台戲為主;第二階段為戰後至今,由內台戲轉為外台戲。 臺灣客家改?戲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所謂「腔」是指根據特定語言發展出?的歌?系統,發展目的經常是為?配合戲曲演出。而曲腔的起源又可分為「山歌腔」和「採?腔」?大?。另外?傳於各地的民謠小調,也被吸收運用於戲曲音?中。 改?戲唱腔「山歌腔」和「採?腔」,因以四縣客語為基礎,無?唱腔曲調或節奏都受四縣話聲調和?法影響。故希望從唱腔音?特色的整?,並藉由戲齣中唱腔的分析,進而探討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研究依字?腔於「山歌腔」和「採?腔」運用的問題。此外,藝人於演唱時,除?既定的劇本歌詞外,還運用?許多虛字及襯字?作為?腔轉韻的?器,運用時是否有一規範,或具個人特色?則是另一個討?的重點。 何東錦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93.4 5
61017739 93年 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 不同地域的方言接觸影響,容易導致本來同質性高的方言往不同的方向演變;而相同地域的方言接觸影響,則往往會導致本來異質性高的方言往相同的方向演變。位於桃園新屋的豐順客話,是一處幾乎快被遺忘的村落方言,隨著強勢腔的介入,在聲調方面呈現著「海陸腔化」的方言現象,雖然在部份的音韻、詞彙中,一方面與海陸腔趨同,另一方面卻又與四縣腔趨同,但仔細分析,其方言還保留著自身的特色在,所以呈現在音韻、詞彙上面,有更多樣性的變化。對於這樣的一個方言現象,前人未有探討過,亦未對共時方言所產生的疊置式音變與詞變現象,做過分析,因此,筆者以音韻基礎為出發點,對現代方言詞彙做一研究,並從詞彙的歷史來源、共時方言的接觸、社會以及文化語言學等層面,多角度來探討其音韻及詞彙特色。 第四、五章:音韻系統的描寫與比較,探討方言的聲、韻、調音系特色,以及音韻在歷史與方言接觸之下的演變。其中在共時方言中,與觀音豐順、大陸湯坑豐順均有很大差異在;至於與方言接觸地的四縣與海陸話的音韻現象,則是趨同中又有相異的特色在。 第六章:構詞系統,主要從方言的共時比較當中,探究其構詞形式上的差異,以及豐順話與其他方言之間的構詞中,有何較特殊的構詞特點。比較大的特點則是“仔”綴詞之有無,新屋豐順一律無“仔”後綴詞,普遍亦無“仔”中綴詞,不同於新屋海陸話,與觀音豐順有相當數量的“仔”綴詞也不同,可見得,本應相同的方言在不同的地域中,會產生不同的方言變化。 第七、八章:詞彙源流、詞彙與文化的探討,客語詞源之層次向來未有系統之統整,本章主從古漢語之沿用、借詞兩方面來探究,並從詞彙歷史源流的演變、同源詞的對應關係、以及共時方言的對比中,配合各家考證的語源文獻,嘗試劃分出詞源之層次。詞彙與文化方面,分地名詞彙、委婉語、詞彙意義深究三方面來探討,擬經由詞彙多角度層面的探究,以瞭解詞彙所反映的方言文化。 第九章:方言特色,主為以上之綜合探討,包括音系、詞彙的特色之外,另有三方向:一為對新屋豐順腔古上去聲的分合條件做一深入分析,新屋豐順腔古上去聲的分合條件,有別於其他客語或漢語方言的特殊現象,古清上、清去、濁上、濁去均有歸上聲的,古濁上、濁去亦有歸去聲的,本文擬針對此做一說明;二是利用詞彙拓散的理論,及語音對當的原理,探討在方言接觸之下,新屋豐順客話之變化,其中包括了共時方言的疊置式音變與詞變現象。此種疊置式音變與詞變主要是指當兩種或多種方言相互接觸時,在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詞彙方面,會產生一種雙重音韻或雙重詞彙並用的情形,例如:中古效攝「燒」、「小」、「笑」等字之韻,-eu/-au二韻同時使用,使得-eu/-au二韻在某一些特定詞彙中呈現著自由變體的音變與詞變現象。 第十章:結論,對於以上之研究歸結本文之研究成果與貢獻,以及對未來之期許方向,期待本文可以在研究社會方言之基礎下,成為語言與文化結合之表徵。 賴文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 93.4 5
61017740 93年 一個客家聚落的形成及其發展: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本論文屬於小區域研究,探討台灣南部一個草木遍地的原野,如何拓展成為一個農業發達、文風鼎盛的知名鄉鎮的過程。 透過考古遺址的發掘,確認了三千年前原住民已在此地活動,依據出土遺物可推測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概況。漢人系統的客家墾民移墾此地後,透過嘗會組織籌集資金,或向平埔族人佃耕隘地、或向墾首承租耕地、或者納入大租系統成為小租戶,辛勤開發耕墾此片沃土。大家共同合力興修水利,「開埤作圳人人有份」,終於將這片荒野之地開闢成為年可二穫的「雙冬水田」。 由於地形結構、地理環境與移民性質的差異,逐漸形成美濃本區、龍廣區、南隆區等三個區域,在政經地位、文教發展或宗教活動形式上形成差異。美濃為六堆之中最後形成的一堆,與其他各堆雖不在同一個縣,其間互動還是相當密切。 近年來美濃以博士之鎮聞名,透過研究了解清代此地已出現一進士、六舉人與不少秀才,日本時代又有甚多青年赴日留學,文風之盛其來有自。 蕭盛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93.8 5
61017741 93年 美濃地區菸樓保存實踐之研究 本研究是一篇以「美濃地區菸樓建築空間為例」的研究,尤其在經過「產業消失」及「生活型態改變」後,〝後菸業時代〞的美濃地區居民會如何在空間上進行社會實踐,透過菸農對於自家菸樓空間的營造,及美濃當地知識份子所發起的菸樓保存運動為例,尋找兩者之間對於菸樓空間保存及再利用的動機、出發點、面臨的問題及實踐的過程,試圖解析美濃居民對於菸樓空間營造過程中所要表達的社會意義,並且在最後對於美濃菸樓空間保存及再利用所面臨的相關問題提出解決方式。研究者嘗試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紀錄目前現存的美濃菸樓空間數量,並建立建物基本資料,為了要深入的瞭解及紀錄美濃居民目前對於菸樓空間的營建行為,透過研究者與菸農深入的訪談,並且親自參與由當地社團所發起的菸樓保存運動,希望能藉由空間營造的勞動歷程,為美濃菸樓空間保存及再利用做技術性的詮釋。 鍾兆生 樹德科技大學 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93.12 10
61017742 93年 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 徐傍興於西元一九0九年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原為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醫院第一外科主任。其離開臺灣大學醫學院後,分別於臺北、高雄開設徐外科醫院。一九六一年徐傍興返回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創辦美和中學,接著於一九六五年創辦美和護專,深耕故鄉,造福鄉里。一九七0年美和中學成立美和棒球隊,並多次獲得世界杯青少棒以及青棒冠軍,替我國爭取無尚的光榮。徐傍興一生影響臺灣六堆客家發展甚巨,推動棒球運動對國家貢獻良大。 為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主要針對徐傍興個人生涯歷程,進而研究其對臺灣六堆客家之作為,最後,論述徐傍興對臺灣棒球運動與臺灣客家文化所產生之影響;在文獻回顧方面,本論文將徐傍興之相關資料做一分析整理;對臺灣六堆客家相關之學術論文、專書等區分成三個時期探討分析;在研究途徑方面,本論文採用「歷史研究途徑」、「內在研究途徑」和「外在研究途徑」,探討徐傍興對於六堆客家發展之影響;在研究方法方面,則採用「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深度訪談法」,實際走入徐傍興所居住過的夥房屋、美和中學、美和技術學院以及位於臺北的徐外科醫院,驗證所蒐集之文獻,並訪談與徐傍興生前接觸之人士,獲取第一手資料。接續於本文中,對於徐傍興成長發展過程做詳細之探討、並針對目前之六堆客家之政治、經濟分三個時期探討;六堆客家之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做系統性之分析整理。最後,論述徐傍興對於臺灣六堆客家所作的貢獻與影響,進而論述徐傍興對臺灣棒球運動以及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之影響。 宋美盈 國立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3.6 6
61017743 93年 宜蘭地區客家與三山國王信仰之變遷 本文經由臺灣客家族群的原鄉信仰--「三山國王」之信仰族群變遷以及客家族群自身信仰態度之改變來看台灣族群關係之演變。主要以文獻探討方式來進行討論。三山國王在客家族群社會中一直呈現著「守護神」的形象。因此客家族群在渡台開墾之時,亦將三山國王的香火帶到了台灣。並且因當時客家族群在台灣移民社會中為少數族群,平原以及近海之地多被漳、泉族群佔盡,因而必須轉至近山地區發展。在必須與原住民族對抗的情況之下,「山神」形象的三山國王就更加受到客家族群的信仰。但後來由於與福佬族群共同對抗原住民族,加上客家族群漸漸在台灣社會定居下來,造成族群之間界線模糊,且信仰的族群結構亦發生變化,三山國王因而成為台灣地區一普遍的民間信仰。在這個信仰結構改變的過程當中,亦可看出台灣族群關係的變遷。 謝美玲 佛光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3.6 5
61017744 93年 南臺灣客家族群人文圖像-專題創作 客家人是我國漢民族中一個特殊的部分,民族學者稱它為漢族客家民系,人類學者則慣稱其為漢族客家族群。客家族群不以地域命名,他們自稱為〝客人〞〝客家〞,這是由他們漫長的遷徙歷史以及廣闊而分散的分佈特點決定的。客家先民的主體部分是原黃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漢人,歷史上由於戰亂蠻荒,背井離鄉,輾轉遷徙到贛閩粵結合部的大山區中,與當地的土著和先期遷入其地的盤瓠蠻交流融合,漸漸形成一種有特殊的方言﹑特殊的風俗﹑特殊的社會心理和特殊的生計方式的人群共同體。由於不斷地遷徙,每到一地都如過客,當地人稱他們為〝客〞或〝客人〞〝客仔〞,他們自己也以〝客〞自居,久而久之,就有了〝客家〞的族稱。 有的客家研究者認為,客家人是血統純而又純的中原世族的後裔,否定南遷漢人與閩越土著和其他少數民族成分在血統上的混化和文化的融合,有的認為客家先民都經寧化石壁后遷徙各地,有的認為客家文化就是土樓文化,通過對土樓文化的主觀闡釋來為客家文化作形而上的概括,此類認斷未免過於簡單化了。反之,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某一些居高官,享大名的客家先祖思想性格的延續,而是由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奮鬥歷史所決定的,是一代代客家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格,興趣愛好的累積,發展,演變而成的。 客家族群的許多傳統優良的文物,在美的要素-對稱、旋律、平衡、色彩、造型中可以找尋到他們特殊的審美觀感。為了要探索南台灣客家族群生命之悸動與發揚其傳統的優良文化精神,多年來曾走訪〝六堆〞各區域深深感受弱勢族群,在大環境競爭下,在新世紀的夾縫中求生存的困頓與無奈,雖然他們有獨特的文化資產,但在大環境的丕變,離鄉背井求生存,對自己傳統文化的漸漸疏離,或被同化。有感於此,我以從事藝術工作者的角度,盡一點微薄之力,將南台灣客家族群-六堆之特色用視覺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以a.古蹟巡禮系列 b.生活的面面觀c.「醒思」系列來詮釋與大自然和諧共存,風俗習慣的人文關懷,和追思展望的傳播,藉此盼能拋磚引玉,祈使社會正視他們的問題並給予愛護與鼓勵,如此才能將南台灣客家族群的優良傳統文化讓世人皆知,更期望能建立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同心協力共創未來,有朝一日,客家族群的特殊文化與藝術,能在國際舞台上閃爍發光。 林秀權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93.6 6
61017745 93年 客家鄉鎮市發展與臺灣公路交通之關係─以臺灣北部桃竹苗地區為例 本論文係以交通發展觀點探討客家地區的發展。交通是人類文明現代化象徵,而公路更見證了這些偉大現代化成就的里程碑,有了公路,交通的意義不僅落實,更獲得擴大。人們往來更便利省時,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和城鄉的發展。理論上:交通通暢是一個國家(地區)現代化發展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好像人體的血管,血路通暢,身體自然健康。實務上:我們常見道路、交流道或車站興建後,該地區開始有房地產交易活絡、廣告林立,人潮車潮聚集、二三級產業增加及家戶所得提高的現象。至於實際情形如何?本文從交通發展的歷史觀察,瞭解其對臺灣客家地區發展帶來如何的衝擊與影響。 本文以桃竹苗客家地區為探討中心,雖然桃竹苗三個縣人口未必都是客家人,但就一般認知而言,應屬於客家族群比例眾多的縣 ,故以此為焦點。更重要的是,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上採量化研究,以縣或鄉鎮市為單位,提出具體的客觀數據為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因為此區域模型適中,各鄉鎮市(街、庄)行政區域百年來無重大改變,且在1920年以來都保存完整的人口成長數據,加以分析,能夠呈現各鄉鎮市的發展狀況,有無交通建設對其影響如何;在社經發展指標方面,近三十年來各縣市完整的統計數據,都能強而有力的顯示,客家人較多的桃竹苗三個縣,位於北臺灣交通要衝之咽喉地帶,其發展雖不如直(省)轄市,但已改變以往一般人認為,客家人較窮、社會地位較低的觀念,成為臺灣十六個縣中家戶「所得較高」、「汽車擁有數」、「交通費支出」及地區車流量較高的三個縣。客家人「省吃儉用」的特性,還是沒有改變,在新竹與苗栗二個客家人口眾多的縣,家戶收入雖然比較高,每戶平均食物支出金額,卻比其他縣較低。而家戶平均儲蓄金額則較其他縣高,其中以新竹縣最高、桃園與苗栗分居第二與第三。 徐金基 國立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3.7 6
61017746 93年 從女性主義看臺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 本研究欲從性別與族群的角度,來檢視台灣客家婦女的社會地位,探究客家婦女受到大傳統的影響,得知客家婦女的勞動經驗和傳統美德。且由於地域性和生態條件的關係,客家文化也會有所不同,不同區域的客家婦女受到當地小傳統的影響,而有著特殊的權利和地位。而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女性意識的覺醒,台灣客家婦女的傳統觀念也受到影響,筆者欲藉由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得知客家婦女的傳統觀念和社會地位的改變情形 葉怡文 佛光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3.6 5
61017747 93年 此客非彼客?--從詔安客家的認同行動談起 透過Latour的行動者-網絡理論來瞭解文化知識的生產過程,以及過程中文化認同的轉換。將田野放在雲林縣崙背鄉與二崙鄉兩地,地方的詔安客家人製作詔安客家文化知識與認同的過程,以及與相應的“整體性”客家行動脈絡來對話。一個非“主流”文化的詔安客家族群,如何突破既有想像的侷限,來創造屬於詔安客家的文化符碼?又能同時達到對“客家”的雙重認同?哪些行動者被引入或排除於行動過程?以及行動網絡中,人與非人行動者所形成的共謀關係。 施諭靜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93.6 6
61017748 93年 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 公廳、祖塔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之顯著存有物,是祭拜祖先的主要場所。當居民決定在一地定居,會匯集全族之力設立公廳,故公廳多具有居住的功能,被視為「陽宅」,與同為祖先崇拜空間,用來存放祖先骨罈的「陰宅」祖塔相對應,可並列討論。本研究以地理學角度出發,針對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公廳及祖塔等文化景觀進行探討,藉由對其器物、社會、精神三層面的剖析,瞭解此一文化景觀之整體面貌,同時突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的空間觀與當地的人地關係。 首先針對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進行探討,可知公廳為舊時老屋在現代化衝擊下,自然演變而成的宗族家廟;祖塔則是族人出錢出力興建而成,為宗族振興的具體指標。景觀形態方面,公廳、祖塔的主要景觀有異曲同工之妙,擇址原則也十分類似。在空間配置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在居住上對公廳的接受度很高,不排斥與之為鄰;對祖塔亦不排斥與之為鄰,但距離稍遠,且有心理上的忌諱,民宅在座向與視野上均盡量迴避祖塔。 藉由對公廳、祖塔社會層面的探討,可以發現公廳、祖塔在社會網絡、對外的社會互動等部分,均有良好且密集的社會運作。公廳、祖塔亦是維繫族人社會關係的重要存有物,其強化了原本因工業化而逐漸衰微的宗族組織的運作,是族人慎終追遠、集體團結的具體表現。在儀式行為方面,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居民視公廳中的阿公婆牌為家神,因此祭神所需的牲禮、金紙,在公廳祭祖時均可看到。祖塔的性質與一般風水墓地無異,拜塔多使用銀紙,除了拜塔該日外,其他時間鮮少有人會至祖塔上香,實與其「陰」的空間性質有關。 最後分別由公廳、祖塔的器物層面以及社會層面出發,延伸論述出其精神層面的景觀內涵:居民在創建和使用公廳、祖塔時,充分表現出傳統神聖空間的位序與要素。族人無論相距多遠,均會回到此存在空間感受個人及宗族的「內在存有性」,共同體現對祖先的崇敬與世系香火的延續。公廳、祖塔的性質與地位對聚落的空間配置產生影響,決定聚落中的空間配置情形。在社會網絡方面,可以看出派下子孫分布範圍相當廣大,公廳、祖塔是子孫生命最後的終點站。儀式行為方面,在每年週而復始、循環不已的神聖時間中,祖先與子孫獲得剎那間的交會,足以讓子孫感受到祖靈的真實存在,族人集體至公廳、祖塔祭拜祖先的習俗會世代延續下去。 結論歸納出新屋鄉大溪漘地區的人地關係與區域特色。在整體景觀內涵方面,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顯著可見的文化景觀;是運作鼎盛的社會產物;是居民的信仰中心。在人地關係方面,公廳為「陽」的家神駐所,祖塔為「陰」的祖靈所在,其性質的差異對聚落空間配置與社會活動的影響甚大。後代子孫惟有視此處為宗族的祖居地、發祥地或根據地,才會在聚落中興建公廳、祖塔,故公廳、祖塔是新屋鄉大溪漘地區宗族視此處為該族發祥地、根據地的具體指標。公廳、祖塔成為超越地域與時間的宗族精神象徵物。 葉惠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 93.6 4
61017749 93年 屏東佳冬客話研究 六堆南部四縣腔的客話「同中有異」,從佳冬客話的語言現象中可以證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1.建立佳冬客話的音韻系統。2.探討佳冬客話中古至今的語音演變。3.找出佳冬當地的特殊詞彙及語言現象。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了三十五大類的詞彙語料,整理出佳冬客話的音韻系統及同音字表(見本文第四章),再歸納出中古到今的語音演變(見本文第五章)。 本文調查的方言點,以佳冬鄉境內的六個客家村為主。由於特殊的語言環境,六個客家村的四周夾雜著閩南村,因此當地的客話有部分受到閩南語的影響。本文的第六章,即在探討佳冬客話音韻的特點、特殊詞彙及f聲母的語音變化。 比較特殊的音韻現象分主要分聲母、韻母、變調及合音四部份來討論:一、聲母部分(一)v聲母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b聲母,如:“鑊”vok5→bok5。(二)高元音聲母i和u的摩擦強化產生j、g和b,如:“姨”念i11或ji11;“落雨”讀lok5 gi31;“屋子”讀buk3 gi31。(三)f聲母的語音開始變化,有h+u的音變產生。如:“花”有fa13和hua13兩讀。(四)表動作的進行用v+ten31,如,“坐著”ts’o11ten31。二、韻母部分(一)缺﹝ii﹞韻:一般客話中的-ii韻,佳冬客話全部併入i韻,如:梳sii13→si13。(二)名詞詞尾用-i結尾:六堆地區只有佳冬、新埤、高樹和長治用-i,其他地區用-e。如:“鴨子”ap3 bi31、“窟仔”fut3 li31、“桌子”tsok3 gi31、“凳子”ten55 ni31、“溝仔”kieu13 ui31、“雨傘”tsa11 i31。(三)〔ian〕/〔ien〕與〔iat〕/〔iet〕的語音開始變化。(四)u介音的丟失,如:“瓜”讀kua13或ka13。(五)﹝i﹞/﹝ui﹞前接p聲母時的異讀,如:“分”佢(給他)的合音為pi31-35或pui31-35。(六)〔iai〕→〔e〕的語音變化跟年齡有關,如:“介”紹kiai55→ke55。三、變調(一)陰平前字變調規則a:〔13〕→〔11〕/ ˍ〔13〕,〔31〕,〔55〕,〔3〕,〔5〕 陰平前字變調規則b:〔13〕→〔35〕/ˍ 〔11〕,〔31〕,〔3〕(二)陰平詞尾變調規則c:〔13〕→〔11〕/ˍ# a.例:冰箱pen13-11 sioN13、肥皂(番鹼)fan13-11 kian31、天氣t’ian13-11 hi55、冰塊(冰角)pen13-11kok3、磨刀石(刀石)to13-11sak5。 b.例:梳頭si13-35 t’eu11、包子pau13-35 ui31、豬肉tsu13-35 Siuk3。 c.例:晴天(好天)ho31 t’ian13-11、拜三(星期三)pai55 sam13-11、熱天(夏天)Siat5 t’ian13-11。四、合音字(一)例字 1.m11 + moi13 →moi35 (毋+要→毋要)【不要】 2.m11 + moi55 →moi55 (毋+會→毋會)【不會】 3.pun13-35 + e11→ pun31(分+你→分你)【給你】 4.pun13-35 + i11/ki11→ pi31/ pui31(分+佢→分佢)【給他】 5.t’uN11+i11/ki11→t’i11(同+佢→同佢)【跟他】 6.loi11 + hi55 → loi35 (來+去→去)【去】 7.si11+tsiat3→sie11(時+節→時候)【時候;情形】(二)合音後的聲調規則: d.〔11〕+〔55〕→〔55〕/〔35〕【例2和6】 e.〔11〕+〔13〕→〔35〕【例1】 f.〔35〕+〔11〕→〔31〕【例2和3】 g.〔11〕+〔11〕→〔11〕【例5】 h.〔11〕+〔3〕→〔11〕【例7】 另外,本文在探討佳冬客話中f聲母的語音變化(見第六章第二節),如:講「話」fa55→hua55。訪查了138位發音人,從年齡、地點、性別出發,呈現了f聲母共時和歷時的語言變化,並且以此音變現象驗證及支持了「詞彙擴散理論」,並從相關的社會因素如地點、性別、年齡及語言接觸等方面來探討。最後有關佳冬客話的特殊詞彙(見第六章第三節),跟閩南語接觸有很大的關係,造成部分因接觸而產生的詞彙(新生詞),與當地原有的詞彙(原生詞)並存的競爭演變。如:一種油炸品,原生詞為「蝦公粄」ha11kuN13-35pan31,新生詞為「ka51 te11」(由閩南語的殼仔□k’ok5 ka55 te55變來的),兩種詞彙目前仍同時被使用中。根據以上的研究,本文重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1.建立了佳冬的音韻系統,並描述當地特殊的語音、詞彙及用語。 2.提出新的語音演變,即一般客話中的v聲母,在佳冬讀成b聲母。 3.佳冬地區的陰平變調有別於其他四縣腔,同時有前字及詞尾的變調兩種,另外還有極少數的上聲變調。 4.f聲母產生的語音變讀h+u,年齡越高,f聲母保留的越完整,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f聲母變讀的比例較小。六個客家村中,男性變化的比率均比女性快,其中以豐隆村的變化最快,賴家村變化的最慢,跟它是否為交通要塞有關。 賴淑芬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 93.4 5
61017750 93年 國小客家語教材結構化設計研究以一年級為例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以九年一貫國小客家語課程第一階段中的1年級為範圍,進行詮釋結構模式及結構化學習法的實證研究,並利用電腦軟體程式輔助數學運算過程,重新編排學習項目的順序,建立起更科學化的學習路徑(Learning path)與學習地圖(Learning map),並且建構一個更有效益的教學構造圖,一方面讓教師本身檢視自己的知識體系,一方面幫助學習者在進入學習新的學習領域時,可以快速獲取新知,以減輕教師的負擔,與幫助學習者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達到有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避免過去的記誦、強記片段的知識之弊端。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以作為研究理論的基礎,後透過實例教材的編製,加上專家學者的徵詢確認,再經過教學的實驗,從實驗過程所獲得的資料透過「S-P表分析法」;以確認本研究的可行性,茲將研究過程中的發現歸納如下:(一)客家語教材結構化設計可幫助學生建立客家語學習的學習路徑,減輕認知負荷,增進學習效率,達到有意義學習。(二)教材結構化設計,可作為教師檢視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及編輯教材的參考。(三)客家語教材結構化設計流程進行反覆的修正,可幫助建立客語學習的資料庫。(四)可建立客家語學習的知識體系,作為編輯教材或評鑑教科書時的工具(五)透過「S-P表分析」與雙向細目表,可幫助教師找出學生學習不完整的原因幫助老師改進命題技巧學習評量方法教學效能。 徐賢德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93.1 3
61017751 92年 兩岸大埔客家話比較研究 台灣客家話的研究,自從1957年楊時逢先生《臺灣桃園客家方言》開始,便以「海陸」和「四縣」做為區分,他在書序中曾經提到: 台灣客家話大致分為海陸跟四縣兩種。海陸話就是指海豐、陸豐兩縣方言,四縣話是指嘉應州所屬的五華、蕉嶺、平遠、興寧等四縣方言(連梅縣共五縣)。這兩派話除掉調類及調值相差較遠及很少一部分字讀音稍有不同外,大都沒有什麼特別很大的差異。 這是台灣客家話的傳統區分方式,主要是依據台灣客家人原鄉所屬舊制行政區域的不同所做的區分。但是,這種區分稍嫌籠統,最主要的,是無法涵蓋其它地方的客家話,比如汀州、潮州、漳州等地的客家移民,在台灣為數也不少,他們的語言,長期受到忽略,在語言的分類和歸屬上,沒有一席之地,沒有一個更客觀、明確的畫分,因此容易被誤解,所以他們的後代,對自己的母語缺乏信心,沒有歸屬感。形勢比人強的結果,使得部分客家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改習其它語言,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後代子孫習焉而不察,渾然不知其來台祖先是客家人。須知語言與文化關係深厚,特別是對客家族群而言,「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文化」這句話並不為過。試觀漢語十大方言之中:吳語分布以浙江為主;閩語在福建;贛語在江西;徽語在安徽;湘語在湖南;粵語在廣東;平話在廣西;晉語在山西,都有一個省做代表據點。今天如果用俗稱「廣東話」,大家直接會聯想到的是粵語,並不是客家話。然而,客家話是僅次於官話分布最廣的漢語方言,所以張光宇教授說它最大的特色是「居無定所」 ,這個特色使它的文化傳承在很大的程度上必須仰賴語言的作用,離開了語言,客家文化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憑。近年來有些研究涉及了海陸、四縣之外的台灣客家話,例如呂嵩雁先生就曾經比較了四縣、海陸、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六種次方言,其中的長樂就是民國初年更名後的五華,亦即「四縣」之一。可見四縣話內部的差異是存在的。事實上,筆者在一九九八年暑假期間走訪大陸福建、廣東的客家庄,也發現到蕉嶺縣的居民能清楚分出蕉嶺話與梅縣話的不同。在台灣,「四縣話」是一個籠統的名稱;在大陸,根本不用這個詞來指稱客家話的分支。目前的情況是,台灣四縣話和海陸話已有合流的現象,所以羅肇錦教授提出「四海話」一詞,來反映現實。筆者在1996年完成的碩士論文《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曾經主張: 今後我們對於台灣地區的方言研究,應該以方言點做為調查研究的對象以及對比的單位,等到每一個方言點都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寫之後,再重新修訂或釐定方言的分區。在這樣的基礎上所繪製而成的方言地圖,相信在語言研究上將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台灣各地的客家話,其實都是不同祖籍地的客家移民所融合而成的變體,甚至還都或多或少吸收了閩南話、原住民語言和共同語的成分,形成好幾種次方言。這些新的次方言,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使用者或語言研究者而言,更細緻的描寫和研究,將使其對語言文化的繼承和開展關係,有更清楚的認識。台灣中部地區的客家話,一直以來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以致於有許多誤解產生,比如說它是「受閩南語影響的非純正的客家話」,或者說是一種「聲母接近海陸腔,聲調近似四縣腔的合體」等等,都不是持平客觀的意見。大家心目中的標準客家話是什麼?梅縣話是客家話的代表,這是公認的,但是今天的梅縣話,粵語化的程度愈來愈高 ,梅州人能聽、能說粵語的人口比例也愈來愈高;大街小巷所聽到的歌曲不再是客家歌,而是台灣國語和香港粵語歌曲。也許沒有所謂的「標準客家話」,只能說符不符合客家話的語言特徵。就這個觀點而言,台灣中部地區東勢客家話的地位毋庸置疑。東勢話的來源歸屬問題,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直接而全面性的探討,有認為屬於饒平的,也有認為屬於四縣的。直到1997年徐登志老師從台中縣開發史的角度著眼,提出「大埔話是台中東勢的原鄉語言」這一觀點,並在該年隨台中縣客家文化協會到廣東省大埔縣考察,初步認為大埔縣的客家話,特別是縣內高陂鎮的口音與東勢話最為接近。江敏華(1998)也指出: 根據本文對東勢客家族群的祖籍地考察,以及將東勢客家話與廣東省潮、嘉、惠三州的客家話作歷史音韻條件的比較,東勢客家話不應歸四縣或饒平,若依其反映的原鄉語言來說,就現在所能掌握的材料而言,它或許可以歸為大埔話。……總之,東勢客家話和大埔客家話的關係,除了音韻上的線索外,詞彙、語法的演變,也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本文的研究動機,正是要藉助田野調查之所得,來探究兩岸親屬語言的關係。 江俊龍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系 92.5 15
61017752 92年 從社會運動到社區運動--美濃十年運動之路(1992-2002) 當台灣社會的民主化發展從中央集權轉向地方分權政治體制之際,公民意?的崛起成為民眾開始?與地方事務的重要?機,於是公民?與的?域與階層,亦從單主體的專業者所主導的範疇,逐漸轉向常民對於其生活週遭的?身具體實踐,諸如社區事務、公眾事務的討?或?與。 有鑒於國內在「社區總體營造」自民國1994?開始推?迄今,已為?之有?之公眾政策,是否符為社區營造真正推展中心?而專家學者們為?同社區所打造的社區營造套餐,又是否真為居民所需要之「營造」,抑或「災難」?故在此,本研究試圖以「居民?與為主體」的住民自主方式,作為重新審視社區營造的觀點。 本研究以高雄縣美濃鎮,這個以「抗爭」作為社區居民全體動員的起始作為?入,且就美濃鎮這個由「下而上」所萌起的在地?動、居民?與、政策下放的?同面向所交織共構出的社區營造??,試圖對於台灣本土在推展社區營造的過程當中所面?的問題與相關討?予以探究,並透過本案?與國內推動相關社區營造案?進?比對,藉以進一步建構出全面關照社區的社區營造觀點。 「第七工作小組」為?美濃的「家鄉事」而返鄉?與美濃公眾事務推動的時間軸,將作為本?文的起始計算時間-即1992?為界定起始,並以10?的觀察回顧作為迄今的檢視-意即至2003?為止,但僅此作為標竿性之大範圍區隔方式,研究與跨越時間的延伸事件、思維、?動,則?在此限。 本研究針對前述所擬具重心之內容及架構則分隔為三:一.對於社區營造相關推展與社區營造的精神闡述,除對於相關經驗進?回顧,並就國內各?型軸向發展的社區營造推展方式進?剖析。二.從美濃鎮起於抗爭的社會運動以至轉型到社區運動的過程變遷探討,並??社區現場所推動社區課題探討。三.透過美濃案??解社區如何透過社區營造執?,真正在社區內部?實民間?永續發展。 詹蕙真 樹德科技大學 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 92.12 6
61017753 92年 國小教師實施客語教學之個案研究 適逢九?一貫課程於九十學??正式實施,本?文即針對九?一貫課程中的客家語教學,做個案的觀察及探討。目前,存在台灣的各個族群是相互混居的,且??辨認其族群身份,語言是最好的區別工具,但因為語言本身就是個有機體,隨著時間會有所演變或是滅亡,再則是國家政策的影響等等因素,使得台灣的客家話,正快速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加上近??研究客家相關的議題,極少?是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文,所以本?文致?於研究國小九?一貫的客語教學,以期達到真實記?與提出具體建議之效。本?文共分為?章,分述如下:第一章:緒?。包含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主題與目的及名詞釋義。第二章:文獻回顧與探討。包含國外有關母語或鄉土語言的教學情況介紹,以提供我們具體而成功的?子;接著回顧國內有關客語教學的情形,並對九?一貫客語實施的過程予以介紹;最後是國外第二語言教學法之探討,希冀能提供台灣目前的客家語教學一些好的教學方法。第三章:研究方法。本?文是以一所?與九?一貫試辦的國小低?級的客語班,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的研究方法,做實地的教室觀察與個案?師的訪談,並輔以家長及學生的問卷,時間從民國91 ?3 月到民國92 ?6 月止,因為本研究屬於個案研究,所得之結果無法做過多的推?。第四章:研究結果分析與討?。介紹該國小教材的選用過程及結果,紀?個案教師的課程實施與個案?師的比較,並將家長及學生的問卷做分析,最後給予綜合討?。第五章:結?與建議。根據所做的研究內容,提出結?與具體建議,以供將?國小在實施客家語教學時的依據。第?章:?考文獻。檢?本?文所?考之文獻?源。 黃秋香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2.12 6
61017754 92年 屏東客家婚俗變遷之研究—以六堆中區為例 本文以六堆中區為研究區域,即前堆(長治、麟洛)、中堆(竹田)、後堆(內埔)及先鋒堆(萬巒),並以雪球取樣的方式,從這五鄉中選取民國30 年至90 年間結婚的客籍夫妻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調查結果,將傳統婚俗的普遍現象整理出一個模式,再將婚俗型態相近者劃分為同一時期,同時,配合其社經背景將整個婚俗變遷的過程分為四個時期,全文以時間為縱軸;以婚俗儀式及器物作橫向探討,在傳統婚俗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四個時期的比較,目的在觀察該區婚俗變遷之脈絡,並分析其內在文化意涵。 客家傳統婚俗分為五個流程,即議婚、過定、送日子、親迎至轉門。依據調查,第一時期(民國30-45 年)因政治、經濟及社會處於不穩定狀態,婚俗儀節有簡化的現象,但其思想內涵仍十分傳統而守舊。第二時期(民國45-60 年)因經濟較前期穩定,婚俗儀式及贈禮方面由簡入繁,婚俗仍呈保守型態。第三時期(民國60-75 年),台灣經濟起飛,社會結構改變,及受西方文化影響,使此期的婚俗產生大幅改變:婚姻自主權提高、部分儀程出現簡化或合併的現象等,整個婚俗呈現新舊融合的特色。第四時期(民國75-90 年)因政治、社會邁入自由、民主、開放及快速變遷的階段,婚禮追求簡單快速,因此只剩過定與結婚二部分,同時,年輕一代大多已不重視婚俗文化的內在意涵。 傳統婚俗文化的內在意涵多和生男、圓滿、長壽、富貴、功名等民間願望有關,並透過儀式行為及器物的類化作用,來傳達對婚姻幸福的追求。綜觀屏東客家婚俗從民國30 年至90 年間的變遷,多和政治、經濟、社會、不同文化融合及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有關。整個變遷包含主婚權下移、配偶的選擇由被動趨於主動、婚姻的目的改變、媒妁制度沒落、婚俗儀節由繁而簡,及其內在意涵逐漸消失等。今日的客家婚俗變遷,可說在傳統禮俗的基礎上,已發展出另一個適應當代的婚俗模式,年輕一代將因上一代的凋零,逐漸失去學習與諮詢的對象,因此,今後如何使年輕一代瞭解客家傳統婚俗文化的深厚意涵,將是值得努力的重要課題。 劉薇玲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鄉土文化研究所 92.6 6
61017755 92年 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 台灣的客家族群因為憂慮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危機,正在客家運動的號召下藉由各式媒體持續發聲,這本?文企圖處?的是,台灣的客家廣播形塑??麼客家意象?形塑客家意象的背景和脈絡是?麼?廣播的客家意象又是如何再現客家文化與凝聚客家認同?筆者試著透過客家廣播的場域,瞭解散佈在?同環境、空間中的客家社區,是如何詮釋彼此差?的「客家意象」,進而創造對話的平台;而分析「客家意象」形成的脈絡,則可以認?客家族群的社會處境、及與他者的互動關係;至於檢視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能夠發現客家認同持續轉變的方向。 在研究的??基礎上,客家研究和媒體人?學互為體用的發揮作用,客家研究以田野知?補強?族群媒體的研究內涵,媒體人?學則以「超文本」的概?提供給媒體研究者新的框架。筆者從自身任職客家廣播媒體的從業經驗出發,以?與觀察法作為研究的??基礎;另一方面取樣收聽寶島客家電台、中廣客家頻道、中央廣播電台的客語節目以進?文本分析;接著再藉與其他客家廣播從業者的深?訪談,平衡研究者的主觀經驗與補強客家意象的產製脈絡。 台灣客家廣播或許由於聲音媒體的特質、也或許是由於伴隨客家運動而?的傳承使命,客家語言文化的議題位居廣播客家意象之冠;除此之外,大概就是源自前工業時期的集體記憶,這使得廣播客家意象呈現出濃厚的鄉愁與鄉民生活;而呈現這?大客家意象的原因,可能根植於曾經?與客家運動的菁英和大多?的庶民百姓之間,對於客家意象的?述方式存在著一定程?的?差;至於在分析客家意象出現的脈絡時,可以發現由於客家廣播的經營環境??,無?公益或營?的客家廣播,同樣都得面對被邊陲化的困境,因此為?爭取有限的資源、與保障自身的權益,客家廣播從業者?是被迫在政黨傾向間擺盪,就是選擇?談政治,展現出壓抑政治的客家意象;而對於客家廣播當中的?動者??,客家意象常源自主觀經驗的投射,其間的差?也再現出客家文化的多元性;但面對?同客家社區間的對話平台,彷彿只剩下「客家」這個象徵概?時,客家廣播從業者正試圖透過族群經驗的分享、集體焦慮的強調、國族建構的操?,勾?出屬於「台灣客家」集體性的族群想像。最後,筆者認為形塑「台灣客家」的關鍵,正取決於「開放性認同」的概?能否建?,使得多元文化能在「客家」的符號下各自表述,讓「台灣客家」中的「台灣」?帶有民主?與的意涵,而非單純指向地域認同。 林彥亨 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92.12 8
61017756 92年 台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電視節目中形塑的客家意象,以公共電視「客家新聞雜誌」作個案研究,歸結出電視框架下的客族生活文化。 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與深?訪談法。內容分析對象為「客家新聞雜誌」一至七○集三百九十五則有效報導,並?照三位客家電視媒體人及三位客籍學者專家之意?,以深入探討研究結果。 研究結?如下:一、公視「客家新聞雜誌」報導主題,以「實體的」客家文化取向為主,夾雜「概?的」意象。二、節目對客家人及客家精神褒多於貶,傾向歌功頌德。三、節目報導內容,仍以傳統中原客家情懷出發,對台灣客家文化,仍缺少「面」的介紹。四、節目報導內容呈現台灣客家人漸次包容、融入並吸收多元文化,展現本土的「新客家」風貌。五、節目整體內容尚能平實呈現台灣客家的發展?史與現?。?、節目發音以客語為主,符合客家節目的宗旨與基本要求。單一主題的簡短報導,較深?報導所隱含的客家意象為弱。 姜如珮 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研究所 92.12 5
61017757 92年 桃園高家豐順客話音韻研究 豐順方言在台灣調查材料發表有限,我們知道客家方言的調查和研究,可以努力的空間還很大。本文研究的豐順話,是以調查世居觀音藍埔村的高家豐順話為主,另外在詞彙方面輔以民國三十八年來台的第二代豐順話作為比較,語音分析時,以高家豐順話為代表。第二章是豐順話音韻系統的介紹,分成聲母、韻母、聲調、文白異讀、連讀變調、聲韻調的組合關係及同音字表等。第三章是豐順話和中古音韻系統的比較,分成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先從中古音對照豐順話探討規律,其次整理表格,最後以豐順話為主對照中古音情況,全面比照豐順話、中古音的關係。第四章是豐順話和其他客語的比較,透過與原鄉湯坑及鄰近地區(大埔、饒平、揭西、五華、梅縣)的客家話以及台灣苗栗腔、海陸腔聲、韻、調比較, 突顯豐順客家話的特色。第五章是台灣豐順話和原鄉豐順話詞彙比較,除了原鄉之外,還加入第二代豐順話作為比較,部分可以窺見其中的語言變化相關程度。第六章結論,綜合敘述高家豐順話音韻特點。 語言的消失,代表著文化承傳的消失,因此,本文透過調查研究初步整理台灣的豐順方言,一方面為客家方言文化傳承的媒介留下全面詳實的語料,二方面也一併提供作為日後比較研究的基礎。 溫秀雯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2.6 5
61017758 92年 台灣東勢客語表性狀詞的語義分析 漢語方言歷史悠久,分支複雜,就台灣地區的客家方言而言,除了深具代表性、廣為人知的苗栗四縣話、新竹海陸話之外,其他次方言如中部東勢大埔話、饒平話、詔安話註1等等,則因流傳不廣或因族群混雜而顯得勢力孤單。對於台灣客語次方言的研究,自然也將焦點集中在前兩者,無怪乎其他次方言成為弱勢中的弱勢,漸漸退居為村里家庭用語,甚至面臨傳承無門而即將消失的命運。這樣的現象對於台中縣東勢居民普遍通行的東勢客家話而言,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有些人甚至因為自己的母語和一般流行的客家話不同而失去方言自信,承認自己的東勢話是「不純」的客家話﹗殊不知東勢客家話的價值正在於它的「獨特性」:無論是歷史移民傳承的本質特殊方音、或是受共時語言接觸形成的特有詞彙…在在顯示出其有源有本、可創可造的方言特色,東勢客家話忠實的保存了東勢客家人的文化命脈,正是最值得自豪的母語啊﹗ 近年來鄉土語言教育盛行,使得各地獨特方音開始受到重視,東勢客家話在地方有心人士的整理推廣之下,漸漸瞭解方言特色而拾回信心。學術界亦有呂嵩雁(1993)、董忠司(1994)、江俊龍(1996)、江敏華(1998)註2等學者對於東勢客家話的語音、詞彙各方面提出研究。本論文擬接續江俊龍(1996)在整體詞彙的整理分析工作,並將焦點集中在「表示性質狀態的詞彙」註3方面,更深入地收集東勢話豐富的詞彙,並試圖就語義上、使用上提出說明。論文預期目標如下: 一、建立更完整的東勢客家話詞彙資料庫:透過實地調查記錄,補充過去對表性狀詞類資料的不足,試圖建立一套更細密完整的語料。 二、解析詞彙語義,提高使用上選詞的適切性:從描寫比較中展現各類詞彙的語義、適用範圍、語法功能,提供使用者更正確、貼切的用詞選擇。 三、藉由詞彙探討,瞭解東勢客家族群的文化特性:透過詞彙及語義分析,找出東勢地區客家族群的共同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四、分析東勢客家話詞義表現和詞彙創造上的相關性:經由分析東勢客話表性狀詞,找出構詞和語義之間在語言表現上的相關性。 「表性狀的詞,有的表示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物的性質,如“黑、白、苦、辣、冷、熱、響亮、低啞…”等;有的表示對人的外貌、品性、精神、行為的評價,如“漂亮、難看、溫順、潑辣、精明、遲鈍、高尚、醜惡…”等;有的表示對人的物質創造物、精神創造物或對自然的評價,如“偉大、渺小、精緻、笨重、肥沃、荒涼…”等。它們多數是形容詞。」註4 本論文依照符淮青的定義將東勢客家話中表性狀的詞大致分為「擬態詞」註5、「擬聲詞」註6、及「顏色詞」三個類別進行整理分析,至於詞法研究強調之「重疊式」,則依據以上三大類中不同的結構類型、意義和功能歸類,在第三章到第五章中分別說明之。 黃佳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2.12 6
61017759 92年 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為例 本研究?文主要目的是從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與其他族群(主要是客家人)接觸的過程中,探討原住民與漢人密?互動之後一般認同情形或族群意?的特質;在雙重或多重文化的認同中,是否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質疑?對自己的族群產生認同危機?是否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文化是否就會否定自己的族群認同、有意掩飾或放棄原有的族群認同?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的討?,?解族群認同的心??程是否對文化的傳承有所影響,進而幫助族人正向的認同態?與?為,建?我族的認同觀?,並延續傳統文化。其中以非結構式的深?訪談方式,瞭解社會文化對於認同的影響,包括通婚、社會化?程、母語能?以及祖?祭與祭祖,在田野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能影響認同變?的部分,但是在母語能?的強弱並?會改變對賽夏族的認同。然而?能忽?的是,仍有許多受訪者是很難釐清自己到底屬於那個族群,也許在身份上?得?承認自己是賽夏族人,然而「血統」卻成為質疑自己認同的主要因素,早期即?開部?,接觸?族、接受漢人的教育?加速自我與社會認同的混淆。 另外則以結構式五點?表,探討認同的心??程,發現認同?能單從其中一個語言或非語言的?為,或是外顯?為?判定一個人的認同,個人的通婚結果會造成心??程的變化,也就是?通?通婚,??會改變tanohila:氏族人對賽夏族整體的認知,在族群態?與族群?為上,卻呈現負面影響(t值為負值),即與?族通婚的結果也造成個人在?為的準備?態與表現於外的?為改變。族群接觸的密?程?與族群認同的強?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對在台灣原住民中佔有特殊地位的賽夏族??,?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族群獨特性乃從與其他族群的?結形成的。 相對於客家的弱勢,在本研究中找?到被「同化」的跡象,?強要?「同化」,在這?僅能從語言上得到充分證明,除此之外,在其他的面向,似乎也沒有得到客家的真傳,因此?能為「同化」提供?有?的佐證。另外族群認同的心??程要遠比展現出的外顯?為對文化的傳承有?重要的影響,唯有內心達到真正的認同,才能有效建?族人的認同觀?,並延續傳統文化。 日婉琦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2.6 7
61017760 92年 客語打類、忍類及促類動詞中動力學之體現 本論文「客語打類、忍類及促類動詞中動力學之體現」從物理學中之動力學觀點來審視語言之現象,以Lai (2000)針對客語打類動詞詞彙化類型之研究以及Gao (2001), Gao & Cheng (2002)針對中文與英語中肢體接觸類動詞之研究為基礎,並進一步修正及採用Talmy (2000a)所提出之動力學架構來加以分析客語打類、忍類及促類三類近義動詞。客語之打類動詞涉及內在心理意圖與外在肢體接觸,亦即同時牽涉到心理層面與肢體層面中「力」的作用,忍類動詞中「力」的衝突發生於內在心理層面,亦即本我與自我之間產生衝突,而促類動詞則表現出交互心理層面中「力」的相對關係,亦即藉由溝通等方式與他人產生「力」的對抗。因此,本論文藉由分析此三類動詞,將得已呈現心理肢體(psychophysical),內在心理(intrapsychological)以及交互心理(interpsychological)三個不同層面中動力學之體現,並能夠進一步檢視語意內涵「力」與此三類動詞之句法表現間之相互關係。 強舒媺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研究所 92.6 5
61017761 92年 美濃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互動之研究 1992?底,由美濃鎮公所與地方社團所召開的第一次「興建美濃水庫公聽會」,掀起?一場被稱為小鎮敵國的「美濃反水庫運動」。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並宣佈任內暫緩興建美濃水庫,使得反水庫運動暫告一段?,但這場社會運動對組織者而言卻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役。 「興建美濃水庫」係由前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所規劃制訂之一項公共政策,政策目標為解決南部高雄、台南及屏東等地區之遠程龐大用水需求。「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在1964?由?法院通過組織條?而成?,自此全台灣水資源的?用及開發規劃事宜,以此機構專責辦?。當時政府的?政系統正值換血的時代(1963-1972),學有專長、擁有專業知?的技術官?取代?隨國民黨遷台之革命菁英,因而,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做為一個專責辦?水資源相關事宜的機構,吸納?以土木工程為專業的菁英組成技術官?團隊。美濃水庫即由這群水資源部門的技術官?所規劃,然而在其準備進入發包與投標的階段時,遭遇到民眾的抗爭,延宕至今仍未解決。這項公共政策引發?長達10?的社會運動,美濃反水庫運動也帶??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反?,也對引發其存在的公共政策造成?影響與改變。 本研究藉由檢視美濃反水庫運動過程中的?動策?與知?建構,進而探討反水庫運動與公共政策在這10?間的相互溝通過程及影響。最後本研究發現,社會運動試圖扭轉社會大眾的看法並且帶?新的價值思維,透過培?(empowerment)促使人民自覺擁有決策的??。社會運動與公共政策的交鋒能夠開創開放、爭辯的公共?域,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才能夠轉移到透明、去中心化的場域,讓人民介入、?與並產生實質作用。 鍾怡婷 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92.7 5
61017762 92年 一個農村聚落人地關係轉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六家地區為例 近??臺灣地區在追求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潮?下,發生一??嚴重的土地問題,?如土石?與鎘污染等。就土地問題的研究者而言,常把土地問題歸因於人地關係的失調,然而對於何謂「人地關係」?「人地關係」因何而發生?以及「人地關係」如何轉化等基本問題均未深入探究。實際上這些問題的瞭解與釐清為瞭解土地問題的基礎,也惟有瞭解這些問題才能進一步討?與避免土地問題的發生。因此,本研究將以「文化」為著眼點,並選擇新竹縣?家地區為研究個案?探討上述問題。 首先,本研究回歸「文化」之原意,強調天人合一的人地關係,並與反思現代性的研究相呼應。進而引用赫胥?所提出之「文化模式」概?,作為研究人地關係之研究架構,亦即人地關係是由器物層、社會制?層與精神層等三者相互影響而構成的,並且具有動態性與地域性等特徵。 其次,本研究透過新竹縣?家地區的觀察,指出?家地區人地關係內涵,包括器物層的土地使用方式及其地景;社會制?層為土地經營組織、祭祀公業與換工制?;精神層則反映出祖先崇敬與土地崇拜。此外,在?家地區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發現傳統漢文化下天、地、神、人和諧共處的人地關係,逐漸在現代科技主義與經濟發展的意?型態下,因國家權?的驅使而造成天、地、神、人的斷?,進而導致人地關係的失調。 最後,本研究?思人地關係轉化與檢視土地政策之後,認為?要建?起?想的人地關係,除?關注土地?用與配置外,?重要的是內在意義與價值的「再思維」。亦即回歸「文化」的觀點,從居民的日常生活出發,透過社區營造重新找回逐漸?失的和諧人地關係。 戴政新 國立台北大學 地政學系 92.7 6
總共 536 筆,顯示第 501 到第 536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