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ieved from http://data.hakka.gov.tw//od/detail?oid=32AC94BA-F039-4CB4-882E-12F22B8CCFA5 on Tue Feb 24 2015 15:53:09 GMT+0800 (CST) ; 資料集描述: 為系統蒐集、整合、保存、輔導客家音樂及戲劇相關人才名單、影像、作品等資料,,透過統整、資料庫建置方式,提供客家音樂類、戲劇類學識研究及人才資訊。 ; 資料集類型: 原始數據 ; 分類: 文化資產 ; 主要欄位說明: 姓名:name
人物介紹:review
專長:expertise
得獎紀錄:awards ; 資料提供機關: 客家委員會文化教育處 ; 資料量: ; 更新頻率: 不定期 ; 資料集來源網址: http://musicdrama.hakka.gov.tw/ ; 授權方式: 依客委會資料開放平台資料使用規範 ; 授權網址: http://data.hakka.gov.tw/ab/terms ; 編碼格式: UTF-8 ; 計費方式: 免費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 陳怡蓁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話: 02-89956988#541 ; 資料集提供機關聯絡人電子郵件: ha0303@mail.hakka.gov.tw ; 備註: ; 資料集瀏覽次數: 95 ; 資料集下載次數: 60 ; JSON: http://data.hakka.gov.tw//od/data/api/14FBBD5D-4B11-4EFF-8D8B-C7F5341D300C?$format=json

Name Review Expertise Awards
19534985 陳興龍   陳興龍以前的本業是木匠師傅,國小畢業就去學木匠,三年六個月學師出來後,開始以木工為業,以前就經常聽客家八音的演奏,民國八十多年,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在跟搭家練唱客家民謠時也開始學習鑼鼓打擊,後來也學習客家八音的鑼鼓打擊,晚上大家會到美濃石樵的善誘堂一起練習客家八音,一方面是練習,也是好玩、娛樂,有作場時也會出去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作場演奏。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19534986 黃福田   福田哥,美濃客家八音的老師傅,從小就學習客家八音,主要演奏項目是鑼鼓打擊,經常跟林作長一起演奏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服務演出,也接受美濃國中的聘請,擔任學生客家八音社團的指導老師。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19534987 葉鍾金嬌   葉鍾金嬌美濃客家山歌班負責人,他說唱山歌是祖傳的,他的父母親都很會唱山歌,父母親的山歌是美濃以前非常出名的,父親鍾來章已經九十多歲了,對客家傳統歌謠還記的很清楚,也都會唱,許多人忘記或不會唱的傳統歌謠都會請教鍾來章老先生,例如:「依字寫來一條龍」、「新民庄調」、「哥去採茶」、「搖兒曲」等美濃特有山歌調,鍾來章都可以清楚的唱出來,聽到輕快的歌謠時還會跳起舞來。   葉鍾金嬌從小聽著父母親唱山歌,自然而然就會唱山歌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美濃四大調都會唱。不但會唱山歌自己還會編客家小戲表演,牛犁歌、李三娘的故事將其編成兩三個人又唱又演,帶著美濃客家山歌班團員練習、出去表演。
19534988 林瑛姿   林瑛姿,臺灣臺南白河鄉人,自幼喜愛唱歌,從六歲開始到處參加比賽,獲得不少佳績,小時候就已和華視簽約,並時常接受各方邀請參與演唱。七歲學鋼琴,十一歲得到教育部天才兒童徵選,可出國留學,但父親覺得年紀太小不妥因此作罷,又有幸得到名家陳芬蘭女士指導,灌錄三張紅膠唱片。她進入古典音樂世界,是從臺北市立女師專(北市立師範大學前身)音樂科開始,主修科目為聲樂,並開始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後來又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得以在畢業巡迴音樂會上擔任獨唱及重唱雙項演出。畢業後曾在景美興德國小任教、鋼琴吧演唱西洋老歌、臺北歌劇團全省巡迴演唱、婚後調至臺中任教。   直到77年林瑛姿深覺不足,又不甘心只是擔任小學老師,而毅然辭去教職。教職辭去後眼界因此也變高,她並到法國巴黎進修主修聲樂及合唱指揮。在巴黎進修期間,參加不少活動,如: 臺灣駐巴黎辦事處新年音樂晚會獨唱、天主教堂演唱、巴黎天主教音樂學院合唱團擔任獨唱錄製CD。法國巴黎進修結束回臺灣後,擔任大大小小合唱老師: 員林大同國中音樂班聲樂教師、臺中縣清水國小音樂班合唱,鋼琴,管弦樂合奏,視唱聽寫等課程教師、臺中喜信聖經學院音樂系聲樂,合唱,視唱聽寫講師、弘光護專,嶺東商專,護專兼任講師、臺中家扶兒童,青少年合唱團,臺中青年、瑛韻、韻聲、獅韻、春天、清韻、郵韻、臺北樂友、東湖社區、楊梅山林向陽等合唱團指揮、臺北博啦頌重唱團女高音兼指揮、臺北約名首都教會詩班指揮及伴、平鎮興韻合唱團指揮、臺中律師公會合唱團指揮、山林向陽合唱團、臺中高分院合唱團指揮等,可見得她的資歷相當豐富。   林瑛姿致力推廣於合唱,因為他認為臺灣人應該要提升素養,而音樂就是一項可以培養素質的好方法,而推廣合唱就是從底層扎根。由於音樂國界,所以音樂必然是每個文化之間的橋梁,相對的可以透過音樂認識每個族群的特性或風俗,進一步可提升族群間的融合度。 合唱團、聲樂 六歲開始到處參加比賽,獲得不少佳績 景美興德國小68年得到全省音樂比賽省賽第二名
19534989 鍾聰明   25年次的鍾聰明,屏東縣八音協會負責人,在讀佳冬農校(初級部)時,林彥香即在佳冬農校敎音樂,因為家境的因素佳冬農校只讀一年即輟學去學木匠,經過三年四個月出師,這期間也開始玩樂器,小喇叭、薩克斯風、打鼓等,當時一天的工資只有60元,但到高雄工作的工資是200元,於是到高雄工作當木匠的大師傅,在外工作是給人請,想想這不是長久之計,出外十七年後回到故鄉佳冬,自己去應徵工作來做,在高雄時看到機器化的設備工作速度快效率高,於是即購置設備做傢俱,不但做自己承接的工作,還接攬木匠師傅的工作並做傢俱賣給傢俱店,到民國64年自己開傢俱店賣傢俱。   回鄉事業有成時,友人鼓勵他出來參選鄉民代表,當鄉民代表後又繼續擔任農會總幹事,在擔任農會總幹事時,向農林廳申請經費補助購買客家八音樂器成立了「老農八音團」,民國79年成立佳冬客家八音團時,因為林彥香是當年鍾聰明就讀佳冬農校的音樂老師,於是請林彥香擔任團長,到民國88年林彥香將團長一職交給鍾聰明。 屏東縣八音協會以前團員有三十多人,最多時有六七十人,學習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因為他有木工的技術,閒暇也會自行製作胡琴等樂器。鍾聰明為了讓演出內容更多樣化,於是帶四五個人向美濃鍾昭金學唱客家山歌,學習後大家也開始學唱、演奏客家歌謠,鍾聰明自行將譜寫出一方面團員練習,也到各社區、學校敎唱客家歌謠,傳承客家文化。 木工 中西樂器演奏
19534990 曾均崧   曾均崧先生 (1952年出生) 藝名為唐川,苗栗南庄客籍人,為「愛客家說唱表演團」創團者兼負責人。曾先生在西元1995年起,於當時寶島電臺FM93.7 所發起的還我鄉土語言-客家活動中,主持每週1~2小時的廣播節目(輕輕鬆鬆當晝頭),長達十年之久,節目內容以客家話為主,介紹時事、客家活動、人生觀、親子關係等。2003年成立客家電視臺之後,擔任電視臺節目配音人員以及演員,後來因為想要有多挑戰不同的劇場也去當過華語的相聲演員。2006年在日頭下月光光節目,首創客語相聲節目,以帶狀方式播出,並得到97年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類獎。在節目中以日頭哥,打響了名號。同時在戲劇方面,也在97年《迷你劇集男配角獎-神秘列車》,以及99年《迷你劇集男主角獎-討海人》,獲得金鐘大獎。   為了爭取更多客家文化活動以及晚會的演出機會,曾先生於民國92年成立「愛客家說唱表演團」,由多位電視及舞臺表演藝術傑出之精英,本著提倡語言之美、藝術之美,並致力於精緻之客語說唱藝術、專業表演之精神而創立。根據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音樂介紹網站 )我們得知,愛客家說唱表演團參加多場活動,包括:舞臺演出方面:民國92年接受世界客屬總會邀請,參與「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客語相聲演出。92年辦理「還我母語;說唱客家」系列活動,分別於苗栗縣各國中、小等地演出5場次。民國93年辦理「客家文化綜藝列車--戲說客家」系列活動,於全省客家庄40場次巡迴演出。民國93年參與泰國曼谷「旅泰臺灣客家聯誼會會長交接典禮暨會員大會」活動演出,99年3月到日本大阪東京兩地作宣慰客僑等等,近期更不斷接受各單位邀請參與大型活動演出。   談起客家文化的期許,曾先生是相當有想法的!致力貢獻於客家文化是第一順位,他認為在臺灣當一位演員,為了生存是什麼語言都要會的,何況我們的母語是客語。他覺得客家文化已經開始在臺灣多元文化中開花結果了,未來應倡導客家人要多講客家話,所以他藉由「愛客家說唱表演團」以戲劇或說說唱唱的表演方式,去引導小朋友,進而告訴年經一輩會講客家話有多好,在各行各業是多麼有競爭力的事,要由大人牽引小孩去推動客家文化,客家語言文化是驕傲的,身為客家子弟的我們更沒有理由把客家話忘記! 專業戲劇、相聲、舞臺演員,廣播、配音、節目主持人。
19534991 徐冬英   徐冬英萬巒國樂團團長,平日除了從事皮雕教學工作,就是浸淫在客家文化領域,參與許多客家社團活動,民國85年加入萬巒鄉婦女會合唱團後,就燃起對客家文化工作的興趣,決心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心力。除了擔任萬巒國樂團團長,也是萬巒鄉客家歌謠班的班長,官倉樂舞團團長,另參加屏東地區許多樂團,並擔任傳統打擊樂教師,熱心為客家文化之傳承犧牲奉獻。   徐冬英對客家文化有滿懷的熱情與許多的抱負,除了指導客家歌謠、客家傳統打擊樂,平時自己也會提筆創作客家歌謠,將客家傳統打擊樂方法記錄下來作為傳承。不只從事客家文化工作,希望能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客家文化,學習客家文化。 客家歌謠敎唱 客家歌謠傳統打擊樂 客家歌謠創作
19534992 黃溫貴娣   客家傳統婦女,平時喜歡唱唱山歌,主要演唱客家歌謠小調,跟大家一起唱唱客家歌謠就覺得很愉快,也不是什摩音樂人才,只是喜歡唱唱客家歌心情愉快,高興就好。 客家歌謠演唱
19534993 戴玉蘭   戴玉蘭女士新竹縣竹東客籍人,在7、8歲時跟黃連添的女兒一起向黃連添學習,包括:拉胡琴、山歌子、老調,並在國小時期就開始灌唱片,月球和愛華皆有。還曾在兒童比賽中到冠軍、合唱等比賽也榮獲佳績。20幾歲時,至客家電視臺拍攝龍的攝影、主持客家鄉親節目等,作品包括: 1.客家爆笑劇--白賊七打賭。徐木珍/戴玉蘭/傅之職/黃金風/林德富/張秀英/黃連添 (月球) 2.十二星相 滿山花-- A十二星相B滿山花。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 3.吹牛董事長與衛生課長遊花街(笑劇)。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黃連添編作)。 4.為國盡忠(上)。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黃連添編作) 5.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陳清臺&戴玉蘭&宋瑞琴&蕭玉蓮&彭桂純 6.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藝人/團體 :陳清臺&彭惠珠&黃連添&戴玉蘭 專輯名稱 :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1.十八模 2.病子歌 3.攬腰歌 4.洗手巾 5.賣茶郎 6.梳粧樓 7.進妹房 8.打海棠 (上) 9.打海棠 (下) 10.十送金釵 11.送郎哥 藝人/團體 :陳清臺&戴玉蘭&宋瑞琴&蕭玉蓮&彭桂純 專輯名稱 :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客家 1.秀才逢才女對詩 2.哥妹看花燈 3.採茶姑娘 4.哪呼咿呀嘿 5.八月十五 6.天公落水調 7.跳酒歌 8.瓜子仁 9.新剪剪花 10.繡花鞋 11.織女牛郎吟詩對 12.風趣情歌問卜 13.嘆煙花 14.雪梅思君 15.十月懷胎歌 16.十二月夢梨花 17.洗手巾 18.月有情(四月古賢人) 19.古聖勸世文 客家爆笑劇--白賊七打賭。 十二星相 滿山花-- A十二星相B滿山花。 吹牛董事長與衛生課長遊花街(笑劇)。 為國盡忠(上)。 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 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兒童歌唱比賽冠軍
19534994 李木枝   很早就接觸客家八音的胡琴,以前會為客家人唱山歌時胡琴演奏來伴奏,也會跟客家八音團一起出去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服務,只要以二弦或胡弦演奏為主。 客家八音胡琴
19534995 陳旺恭   小時因生病使得腳有所缺陷不良於行,因此,小學都無法完成學業,十四歲時就去學習做裁縫,謀求一技之長,吃了不少苦頭終於出師,因為腳不良於行反而其技藝更專精,後來自行開「高新西服」店,做裁縫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      陳旺恭從小家境就不好,去放牛時大家都在唱,自然而然就會唱山歌了,現在孩子長大了,做西裝的空閒時候,會拿起胡琴自拉自唱一番自娛娛人,經常自己一人拿起胡琴自拉自唱起客家山歌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美濃四大調,都可以自拉胡琴唱起來。他因為身體的缺陷,加上歷經人生的辛苦,聽到他用低沉的嗓音唱出「苦李娘」這首客家歌謠時,真的會讓人動容,不禁金的流下同情的淚水。 客家歌謠演唱 胡琴
19534996 劉黃運娣 1986年10月美濃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1988年38歲時想學唱客家歌,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開始學唱客家山歌,因為自己的興趣及對發揚客家文化有責任感,加入客家民謠研究會後與團體共同練習,越來越投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1992年被大家推選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理事長,當了兩任共六年,不能繼續連任,停了一任三年後,又再度被推選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理事長,再當兩任職到2007年,現在雖然卸下理事長之職務,客家民謠研究會還一直由黃運娣前理事長再帶領著大家。 劉黃運娣客家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客家流行歌曲都會演唱,1990年曾經到美國宣慰僑胞巡迴演唱,1992年也到中國大陸表演演唱客家歌謠。一二十年來一直為客家民謠、客家文化犧牲奉獻。 客家歌謠演唱 民國78年新竹客家山歌比賽第二名
19534997 劉瑞梅   劉瑞梅一直都在從事音樂工作,在客家音樂方面早期主要演唱客家流行歌謠,近幾年有許多機會演唱傳統歌謠,因為有歌唱之底子,客家傳統歌謠小調、美濃特有山歌調都唱的很動人。除了會演唱客家歌謠,客家八音的鑼鼓打擊也是她的專長。 客家歌謠演唱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19534998 劉竭欽   「阿欽」客家電臺主持人,民國66年就取得歌星證,可算是第一個取得歌星證的客家歌手。從民國60幾年一直就在全國各大歌廳、西餐廳駐唱表演與主持工作二十多年,直到民國88年回到故鄉美濃,回來後發現客家語的流失危機,美濃年輕一輩的許多人都不會講客家話,於是與幾位朋友商討挽救客家語消失的方法,想到在美濃設立客家廣播電臺的構想,付諸實行設立客家廣播電臺後一段時間,遇到許多問題,不得已客家廣播電臺暫停。95年客家歌手陳志明回美濃,兩人又提到客家電臺的事,「阿欽與志明」又再度把客家廣播電臺「搞」起來,經過一年,陳志明回北部,剩「阿欽」一人扛起客家電臺的主持工作,後來找「阿福子」一起共同主持美濃客家「中原廣播電臺」。   現任除了擔任客家電臺(中原電臺)臺長、主持廣播節目,有些大型、小型的活動、晚會都會請「阿欽」擔任主持人或演唱。他一直希望年輕一輩的要重視客家語,客家話不要繼續流失,心裡一直有著這個責任感。 國、臺、客、日語流行歌謠演唱。
19534999 劉金宏   劉金宏出生於屏東,後遷至苗栗頭份,從小就非常喜歡唱歌,家人也支持他參加比賽,中學時就展現歌唱方面的長才,常常參加地區性及全國性的歌唱比賽,屢次奪冠,可說是歌唱比賽的常勝軍,大大小小比賽至今已經得過上百支獎盃,輝煌的獎績,實在是很少人能望其項背。   劉金宏就讀潮中中學時,因興趣而參加歌唱比賽,竟得到冠軍,因此產生了信心,在好勝心的驅使下,也開始研究歌唱的技巧,當時的劉金宏並沒有拜師學習,全都是靠自己多聽多學,從基礎開始學習,鑽研歌唱高手的長處,並且到處比賽,增加臨場演唱經驗與舞臺的表演經驗,為其歌唱實力打下扎實的根基。也許是興趣加上天賦使然,還有劉金宏的強烈的求勝心,讓他贏得了三立臺灣電視臺舉辦的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的冠軍。   劉金宏退伍後,進入高雄煉油廠,服務3年後轉至中油石化頭份廠,於是舉家由南部搬遷至苗栗頭份客家庄,朋友知道他喜歡唱歌,便邀他四處比賽,當時擔任領班的劉金宏,常利用休假,和朋友一行人至臺北,花蓮,屏東全省各地比賽,劉金宏表示經過這些大型的比賽場合,豐富了他的舞臺經驗,也贏回許許多多的獎座。由於是歌唱比賽的常勝軍,只要參加比賽,一定抱回大獎,劉金宏認為應該把機會讓給後輩,提攜後學,於是近年來幾乎不參加比賽,如此讓賢的精神實為難得。   劉金宏的愛女劉平芳小姐是客家流行歌曲小天后,她從小就聽父親劉金宏唱歌,耳濡目染之下,也對於唱歌有興趣,於是劉金宏決心栽培劉平芳,請來歌手陳盈潔、陳小雲的老師李文通先生教導劉平芳,對歌唱也頗有研究的劉金宏,也藉此學習李文通老師擅長的歌唱技法。某天,從廣播電臺聽到三立電視臺 舉辦新人歌唱比賽,劉金宏心想參加過這麼多比賽,電視臺的比賽不如也去試試看身手。比賽時,劉金宏說他是客家人,堅持要以母語參賽,當時評審一聽之下,為之驚艷,意想不到客家歌曲竟可以這樣好聽,不僅歌藝受到評審的肯定,堅持演唱母語的精神更是獲得評審的讚許。經過嚴苛的12關挑戰,屢屢遇到實力強勁的挑戰者,劉金宏皆從容應對,終於抱回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的冠軍。之後加入三立電視臺成為基本歌星,雖然也有唱片公司有意替劉金宏出唱片,但都被劉金回絕,退休後的劉金宏將生活的重心轉至教導歌唱的領域。   劉金宏認為人與人之間能用歌聲打動對方,無形之間就能拉近感情。人人都喜歡唱歌,也許因時間無法配合或種種的因素無法如願,但願喜歡歌唱的朋友在百忙當中抽出一點時間,無論男女老幼,劉金宏老師都很樂意的去教,願能讓歡樂充滿人間。只要有人邀請劉金宏老師教唱,劉金宏都會全力以赴,也希望可以把他一身所學,與自己研究得來的成果,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對唱歌有興趣,喜歡唱歌的人。 客家流行曲 演唱與教學 竹東客語流行歌曲比賽 冠軍 國語流行歌曲比賽 冠軍 82年三立電視臺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 冠軍
19535000 林彥香   日治昭和時代中期,林彥香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愛音樂的他常把省下的零用錢,拿來買音樂書籍,學看樂符、彈唱譜曲,各種樂器都學,光復初期三、四十年代,初具音樂底子的林彥香被從廣東汕頭來臺發展的親戚趙木群延攬,進入專以馬戲雜耍為主的「木群技術團」,安插他在拳頭師賣跌打損傷藥膏時,伴奏串連氣氛,沒多久又併入「南光歌舞團」,才獨立出一支樂隊,由他當領隊,跟團彈琴的走唱生涯就此展開。因緣際會下,林彥香回到南部加入「美聲樂團」,固定在高雄的陸軍服務社演出,先後又在「雪莉舞廳」、「金都大歌廳」等走唱十多年;越戰期間,美國海軍晚上習慣到酒吧尋歡作樂,待在「美軍俱樂部」長達九年時間,直到菲律賓爵士樂團進駐才離開。   屏東縣八音協會總幹事鍾聰明得知林彥香返鄉,邀他重出江湖,為客家文化打拚,兩人結伴深入客家庄,找尋迎送禮俗的民間八音班老師傅,錄音蒐集數十首曲牌,林彥香耗費近三年時間,寫出「福祿壽」、「寄生草」、「百家春」、「大魚對」等十二首有完整拍數小節的曲譜,留下永恆不朽的樂章,客家八音古樂得以永傳不輟。 如今林彥香年事已高,體力欠佳,退居幕後,專心研究歌譜,他希望八音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曲風,使其更活潑豐富、更有生命力。 中西樂樂器演奏 1993年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
19535001 黃桂香   黃桂香 (1964年生) 新竹縣竹北人客籍人,為客家山歌演唱者。父親黃細安也是客家山歌界名人之一,她遺傳了父親的好歌喉,在早期參加竹東地區山歌比賽曾獲大獎,之後受到黃連添老師的賞識,遠赴臺北愛華灌錄唱片,作品如:【嘆煙花】、【姑嫂看花燈】、【瓜子仁】、以及【十二月古人】等專輯。黃桂香的好歌喉除了得到愛華唱片的賞識,在臺北萬國唱片也有黃桂香的作品。婚後的她定居於新竹,與丈夫共同經營遊覽公司。 黃桂香演唱的《十二月古人》如下: 十二月古人 曲:傳統客家小調 古詞曲 主唱:陳清臺、黃桂香 正月裡來是新年,抱石投江剪剪花噯喲錢玉蓮哦哪噯喲 繡鞋脫掉為古記,連喊三聲剪剪花噯喲王狀元哦哪噯喲 二月裡來龍大頭,小姐南樓剪剪花噯喲拋繡球哦哪噯喲 繡球落在呂蒙正,蒙君頭上剪剪花噯喲正風流哦哪噯喲 三月裡來三月三,昭君娘娘剪剪花噯喲去和番哦哪噯喲 回頭看見毛延壽,手攬琵琶剪剪花噯喲馬上彈哦哪噯喲 四月裡來四又長,馬上拋刀剪剪花噯喲楊六郎哦哪噯喲 汀洲做官劉志遠,房中磨麥剪剪花噯喲李三娘哦哪噯喲 五月裡來蓮花紅,端蘭遇著剪剪花噯喲張子龍哦哪噯喲 沒緣千里來相會,無緣面對剪剪花噯喲不相逢哦哪噯喲 六月裡來熱難當,漢朝出有剪剪花噯喲楚霸王哦哪噯喲 霸王死在龍江上,韓信功勞剪剪花噯喲在哪方哦哪噯喲 七月裡來秋風起,孟江烈女剪剪花噯喲送寒衣哦哪噯喲 去到長城尋夫主,哭崩城牆剪剪花噯喲八百里哦哪噯喲 八月裡來秋風涼,梅倫害死剪剪花噯喲蘇娘娘哦哪噯喲 李氏夫人來代死,秦割一本剪剪花噯喲奏君王哦哪噯喲 九月裡來是重陽,甘羅十二剪剪花噯喲為臣相哦哪噯喲 孫康年幼做臣相,太公八十剪剪花噯喲遇文王哦哪噯喲 十月裡來過大崗,單刀匹馬剪剪花噯喲關雲長哦哪噯喲 過了五關斬六將,鑼鼓三通剪剪花噯喲斬蔡陽哦哪噯喲 十一月裡來又一冬,孟宗哭竹剪剪花噯喲在山中哦哪噯喲 孟宗哭竹東生筍,郭已埋兒剪剪花噯喲天賜金哦哪噯喲 十二月裡來又一年,文王走雪剪剪花噯喲真可憐哦哪噯喲 橋頭遇著韓湘子,薛擁藍關剪剪花噯喲馬不前哦哪噯喲 作品如:【嘆煙花】、【姑嫂看花燈】、【瓜子仁】、以及【十二月古人】等專輯。 早期參加竹東地區山歌比賽曾獲大獎
19535002 林松生   1993年林松生老師與幾位老師共同創立「藍衫樂舞團」,現在是藍衫樂舞團團長,藍衫樂舞團大部份的成員都是學校老師,不是專業演員,大家除了會唱歌跳舞之外都學有專長,有攝影家、畫家、作家等各項人才,自成立以來,秉持崇高的理念,加上不斷的耕耘努力,水準已提升到很高的境界,表演以傳統歌舞為主,以現代創作為輔,除了傳統的獨唱、清唱、對唱、合唱以外,還把傳統的山歌建構成簡短的歌舞小劇呈現給觀眾。   林松生老師1997年自屏東縣萬巒國中退休以後,全心投入於藍衫樂舞團中,樂團曾製作錄音帶、錄影帶,出版「客家歌謠採擷」一書,分贈鄉親,以擴大流傳的效果,無非希望客家音韻迅速響徹閭閻巷弄間,並曾應邀至歐洲、巴黎、美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沙巴、加拿大等地公演,宣慰僑胞,從事國際藝文交流,廣獲佳評。成員除了練習演出之外,平時還會到學校社團及社區開班教唱客家歌謠,或者下鄉去做田野采風蒐集素材充實客家藝文素養。 專長:客家歌謠演唱 著作: 1. 客家歌謠採擷 2.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藝文篇-客家音樂) 3. 國民中學鄉土教材(客家山歌部分)
19535003 徐筱寧   徐筱寧 (1982年5月6日) 為臺灣新竹人,是客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她還沒學會走路的時候,聽到音樂就會跟著搖擺,又喜歡跟著旋律扭扭搖搖的舞動身體,非但如此,唱歌就是她從小的興趣,熱衷參加各個樂團,對樂器她也學習過多項,如: 黑管、豎笛、爵士鼓、鋼琴等。徐筱寧並於17.18歲開始比歌唱比賽,不論是國語、閩語、客家語皆參加,在2004年參加鬧熱打擂臺歌唱賽,首獲20關衛冕冠軍,可說是客家音樂界不多得的新秀人才。   關於徐筱寧個人的經歷如:九十年苗栗縣元宵嘉年華會自由歌唱比賽國語組及對唱組雙料冠軍;2001年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節客語流行歌曲組冠軍;九十二年新光三越新竹店春之歌歌唱大賽總冠軍;九十二年新竹縣峨眉鄉桶柑節國語流行歌唱大賽冠軍;九十二年臺灣光復節縣長杯歌唱比賽客語流行組冠軍;九十二年度新竹縣客家文化推廣協會歌唱比賽客語流行組冠軍;龍潭鄉紀念鄧雨賢音樂系列客語歌唱比賽第一名;九十四年參加鬧熱打擂臺節目青少年組二十關衛冕過關;九十四年由名製作人欒克勇老師親自操刀製作出版首張客語專輯&rdquo;靚細妹&rdquo;;九十五年以&rdquo;靚細妹&rdquo;專輯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 最佳客語演唱新人獎;2008年10月出版第二張全新客語流行專輯&rdquo;2008青寧心曲&rdquo;; 2009年6月以&rdquo;2008青寧心曲&rdquo;專輯入圍第二十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2009年7月客家電視臺年度八點檔大戲 &rdquo;白鷺謠&rdquo; 片頭曲「願望」主唱人;2009年8月客家電視臺全新八點檔大戲 &rdquo;離家十萬里&rdquo; 片尾曲「有你有捱」主唱人等。   目前從事於資訊業的徐筱寧多才多藝,不僅演藝是她的副業,而攝影更是她的興趣之一。關於她的其餘詳細資料,可參考徐筱寧個人部落格如: <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h26639/article介mid=1602&amp;prev=1882&amp;next=1600&amp;l=f&amp;fid=6">http://tw.myblog.yahoo.com/h26639/article介mid=1602&amp;prev=1882&amp;next=1600&amp;l=f&amp;fid=6</a>。若是談起客家文化的期望,她則抱持的樂觀的態度,身為客家人的她,也會繼續為客家文化盡心盡力,她認為相關單位皆已重視客家文化推廣,客委會也有一系列的活動,臺灣四處都有成立縣市客家庄,客家文化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 歌唱、資訊業、攝影
19535004 劉國政   劉君係屏東縣客家人,曾在萬巒國中担任數學老師8個月及臺肥公司高雄廠會計管理師4年多。後經「乙等關務稅務人員特考」錄取受訓,於62年初還回屏東縣稅捐處服務。歷經稅務員、股長,於75年獲頒財政部優秀稅務人員。旋於76年初奉省府稅務局令調升至臺東縣稅捐處担任秘書,78年調高雄縣稅捐處服務課長,民國80年再調回屏東縣稅捐處担任電子作業課長、法務課長等職務,在此期間因服務績效優良,獲當時之屏東縣長蘇貞昌頒贈「績效斐然」獎牌乙面。歷經公職33載,於88年7月申請提早退休獲准。   劉君家庭生活美滿,太太徐淑芳担任麟洛國中生物老師(已退休)。育有2子1女,長子劉至剛畢業於臺大法律系,目前服務於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處,職司犯罪打擊。有鑒於預防重於治療,乃考入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攻讀,期盼對社會犯罪之防治有所貢獻。次子劉至強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原任中國時報財經記者,幾年前轉職金融保險業-英商保誠人壽,其後專任保險經紀人。女兒劉姿君畢業於臺大外文系,目前尚在臺大戲劇研究所攻讀碩士。   劉君目前被行政院客委會聘為諮詢委員。早在服務公職期間,深深感受到客家語言及客家傳統文化(如客家山歌、八音等)流失非常嚴重。身為客家人,覺得有責任替下一代保留及傳承一些東西。因此退休後就結合一些喜好玩音樂的同好組成「大夥房藝術團」,於民國91年元月向屏東縣文化局登記立案。成立該團的宗旨是對客家歌謠、八音、北管等傳統文化做些傳承及推廣的工作。第二年(92年)即辦理花東巡演三場(鳳林、玉里、臺東),在當時激起花東客家部落很大迴響。之後每年都擇一些客家部落巡演,幾乎跑遍全省各地。另外亦前往一些弱勢或需被關懷的單位團體如高市傷殘服務協會、屏東看守所、南區老人之家巡演,普獲讚賞。本(99)年5月為輔慰莫拉克造成創傷,特率團前往隘寮營區好茶村原住民部落作交誼演出活動,獲得甚多掌聲。另為保存南部客家山歌,於96年底親自帶領團員非常辛苦出外景錄製「六堆情 客家歌」DVD及CD,留下一些傳統歌謠的珍貴記錄。
19535005 王金滿   藍衫樂舞團的音樂指導老師王金滿,在國民小學教學,擔任教師、主任共37年,學校教學外,長年也擔任客家歌謠、歌舞的教學及演出,指導的學生曾榮獲多次比賽之優勝。王金滿老師強調客家化中內斂含蓄的特質,呈現出較小幅度的肢體展現,他認為特質會影響肢體的開展度,這也是客家與其他族群有所區別之處;她選擇呈現客家傳統文化的歌謠與生活舞蹈,大量用寫實方式呈現舞蹈 專長:客家歌舞教學及演出 著作:客家歌謠採擷 1. 指導學生參加64年度臺灣區舞蹈比賽現代舞決賽,國小團體組優等。 2. 指導學生參加65年度屏東縣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二名。 3. 指導學生參加66年度教育成果巡迴展覽唱遊比賽國小組第二名。 4. 指導學生參加67年度屏東縣民族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三名。 5. 指導學生參加68年度屏東縣民族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三名。 6. 77年指導「臺灣省政府糧食局屏東管理處員工」參加全省舞蹈競賽獲第一名。 7. 77年指導「萬巒鄉媽媽教室舞蹈隊」參加世界客屬屏東分會土風舞比賽獲亞軍。 8. 79~99年指導學校暨社區客家歌謠班獲獎牌21面 9. 84年度榮獲臺灣區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 10.86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客家歌舞(口說藝術)參加全國比賽第一名。 11.86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參加全國南區客家歌謠比賽第一名。 12.87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客家歌舞(口說藝術)參加全國比賽第一名。 88年指導萬巒國小學生參加屏東縣客家歌舞(口說藝術)比賽第一名。
19535006 劉平芳   劉平芳(小名:阿芳)臺灣屏東客籍人,客家流行歌曲歌手。劉平芳的父親為音樂老師,從十四歲起參加許多大大小小歌唱比賽。最先發起的唱片公司為漢興傳播公司,受到老闆邱從容先生的賞識下,在民國79年錄製《客家本色》唱出客家人打拼的精神;民國八十年,出版個人專輯《十八歲的心情》,由於劉平芳曲風輕快、且迎合年輕人,可說在當時是一掃客家流行歌曲寂寞的氣氛。她之後又再上發傳播公司錄製《心肝博博飆》、吉聲傳播公司錄製《賞蓮》、龍閣傳播公司錄製《單曲》等,專輯歌曲大致介紹如下: 《客家本色》專輯:客家本色、噴射時代 《十八歲介心情》專輯:十八歲介心情、一枝擔竿 《成長」專輯》情殘夢碎、心痛、千山萬水   由於西元1991年,以客家流行歌曲《一枝擔竿》入圍臺灣第3屆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獎;又為第一屆客家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得主;以現場說故事方式主持新客家電臺節目。劉平芳目前從事婚宴等主持、油桐花節和花鼓節演唱、歌謠班教師等工作。在歌謠班教學方面,她採用由淺入深的教學,用閩語和國語來帶動客家歌,自然而然引領客家歌謠於閩南歌謠班中,學生年齡層大約為40歲至80歲之間,班級範圍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區。   談起客家文化的期許,劉平芳認為可藉由音樂延伸至其他領域作推廣,所以每次表演都是推廣的機會,需要好好把握。而以前是看不到客家相關影像和聲音,而現在越來越多鄉親會重視客家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欣慰和感到鼓勵的事情。即使客家音樂難發揚、正版CD難以賣出,但是可不要執著於名利之間,要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而且還要快樂去推廣客家文化,只要自己本身先快樂就會影響大眾,客家文化自然會傳播於民間。 客家流行歌曲 歌謠班教師 民國79年錄製《客家本色》 民國八十年,出版個人專輯《十八歲的心情》 上發傳播公司錄製《心肝博博飆》 吉聲傳播公司錄製《賞蓮》 龍閣傳播公司錄製《單曲》等專輯 客家流行歌曲《一枝擔竿》入圍臺灣第3屆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獎 第一屆客家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得主
19535007 徐忠耀   徐忠耀,新竹關西客家人,自小喜歡唱歌,高中時期就已經開始參加歌唱比賽,1980高中畢業時參加竹東國語歌曲社會組比賽得到男子組冠軍,高中畢業後先在自家開設的化學工廠幫忙,並在工作之餘發展自身喜愛的興趣,高中畢業後除了在化學工廠幫忙之外,熱愛表演的徐忠耀只要有機會也主持喜慶宴會及表演活動,並到工地秀表演,徐忠耀一路的摸索歌唱技巧,揣摩學習,都是靠著自學以及反覆磨練自我,1981年開始於歌廳及民歌餐廳演唱,曾在臺中餐廳,聯美歌廳...等餐廳駐唱,之後再回到新竹地區的西餐廳,幾年下來,累積了許多的歌唱技巧和舞臺經驗的徐忠耀,便想一試身手,於是報名參加1994年客家衛星電視臺所舉辦的客家金曲排行榜比賽,歷經重重考驗,強敵壓境的試煉,終於經過25關,打敗參賽菁英而獲得勝利,歌唱實力倍受肯定。   之後,新竹地區的大型音樂活動常常可見徐忠耀的身影,曾獲邀擔任新竹縣客家音樂學會大型晚會歌唱比賽的主持,1997那年徐忠耀獲邀跟隨前林光華縣長帶領的全球客家文化訪問團,赴往美國為海外的客家鄉親演出,為客家鄉親一解思鄉之情,獲得海外鄉親的熱烈迴響。而徐忠耀第一張客語專輯也於同年發行,〈捱系一各做工人〉由漢興傳播公司出版發行,徐忠耀不僅會唱歌,還會主持,當客家電視臺還是屬於草創階段時,徐忠耀早已是主持歌唱兩棲的藝人了,並在新客家廣播電臺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但徐忠耀不以此為滿足,反而更精進自我,朝向創作之路努力邁進。   1997起參加客語創作比賽,將自己對童年時的歡樂記憶與對人生的體驗,幻化為一首首優美動聽得樂曲,其作品〈大水牛〉獲得1997客語新曲童謠組佳作,〈見物思親〉於2010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傳統山歌詞獲得佳作,2010臺北縣客家新曲創作比賽-〈溫暖介一雙手〉獲得流行創新歌曲第三名,其創作屢屢獲獎,深得評審青睞。今年,2010年六月徐忠耀錄製〈2010先克新生合輯〉對於客家歌謠得推廣與傳承</font>更是克盡全力,自1996年起,擔任新竹縣各社區歌謠班的指導老師,認真的為客家音樂推動宣揚直至今日。 客家山歌演唱,歌詞創作 客家流行歌曲演唱; 客家流行歌詞創作
19535008 趙倩筠   趙倩筠為臺中東勢客籍人,出生於臺北、大學後生根於臺北淡水。她幼稚園中班即開始學鋼琴,在高一時進入永春管樂吹長笛,並愛上合奏與突發奇想的吹奏,並開始喜歡即興創作和寫歌,大學考進淡江資管系,參加淡江管樂經過大小巡迴演出,並於淡江金韶獎中,尋找到最初最真的 趙倩筠,充滿一股創作與舞臺無限的魅力。   原本著心於國語歌曲創作的她,認為客語是她的母語,所以她也要創作客家歌曲。於是她常在腦海勾勒出畫面後,寫詞寫曲、並翻字典或請教長輩之方式寫出客家歌曲,並在第2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中,她以紀念911大地震後的外婆家之「我小時候的外婆家」獲得母語原創大賽客語組佳作; 第4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又以「五月某一日淡水河畔」,獲得母語原創大賽客語組佳作。雖然趙倩筠認為她寫客家歌曲,並不是以正統的客家的觀點去思考,但是為了母語她會盡心盡力去做到。   在客家電視臺「流行原創客」的第十二集,更是如此形容她,如下: 「淡水是個以觀光著名的小鎮,港灣、海風、渡輪、老街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記憶, 現在,淡水將因為一個書香氣質、細膩善感的音樂才女而更添韻味, 這個以淡水為第二故鄉,在淡江大學開啟音樂創作之路, 並很快地展現獨特的音樂才華並受到廣泛注意, 她是有氣質美少女之稱的音樂人-趙倩筠 趙倩筠的歌詞細膩善感,旋律帶著雲淡風輕的傷懷, 纖柔的和弦進行中,故事便緩緩展開,每一次她觸碰著琴弦,就敲痛觀眾的心。 不僅詞曲創作動人,趙倩筠的音樂生涯可說是多采多姿, 鋼琴、長笛、吉它都難不倒她,一切都如此寫意自然, 簡單卻深刻,淡雅中自有濃情, 這和她另一項特殊才藝有關,那就是書法, 書法的功力讓她更加沉穩有耐心,也培養出與眾不同的審美觀, 讓她的音樂更具特色。」   談起客家音樂的推廣和期許,趙倩筠認為她寫客家歌、唱客家歌,是想要帶給客家的鄉親們歡樂,若對於不是客家朋友們,她想要藉由歌曲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客家文化,而上電視演唱的她,則是以另一種型態傳承老一輩的客家驕傲,是帶給老人家們一些鼓勵和安慰。她也覺得客家人有種不服輸的精神,硬頸的客家血統人應該要將客家音樂、風俗等,繼續傳承下去。在未來,趙倩筠期許自己有天可以回到家鄉唱客家歌呢! 高二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高中組書法類第1名 大四以「記憶中的向日葵」獲得創作組第3名,舉辦「偷偷唱給你聽」第1次創作發表會 研一時以「燈光的背後」獲得金韶獎最佳作曲獎 2005年參加第2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以「我小時候的外婆家」獲得客語組佳作 2007年參加第4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以「五月某一日淡水河畔」再次獲得客語組佳作 2007淡江校歌改編第三名
19535009 林忠正   林忠正先生(1950出生)桃園縣客籍人,二十幾歲就開始教客家歌,參加三合社區的山歌班研習,與大家一同研究客家歌謠;再擔任鄉長的期間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客家活動,他還表示: 「能夠在龍潭鄉辦一個書院的成立,將來除了一個客家文化、歌謠,還有講故事客家話的傳承,甚至舉辦一個全國性的藝文活動,讓我們客家文化能夠發揚光大。」,他可以說是當時第一個重視客家文化的人;又再擔任鄉意代表,集合了一百多位的唱歌者、胡琴等樂器演奏者,在龍潭一同舉辦研究會;任職議員期間,更是常與前輩討論客家文化,希望與前輩們共襄盛舉、延續客家文化。   不僅如此,林忠正先生還曾主持後備軍人中秋月光晚會、演出三腳採茶戲18 驕蓮、與警察電視臺和天聲電臺節目主持人聯合全國民謠比賽、主持78年度全省客家民謠比賽暨十大歌手選拔大會、全省客家民謠巡迴公演、重陽敬老大會與山歌歌后賴碧霞女士聯合演出客家名劇&ldquo;問卜&rdquo;神情、在楊梅富岡民謠授課、76年臺北藝術季在新公園露天音樂臺演出、與客家民謠魏淑珍小姐在新竹演出等等客家活動,可見得林忠正皆不遺餘力的推廣客家文化。   林忠正先生認為客家山歌發展已經到頂端了,很多歌謠班必須穿插閩語或是國語歌作教學,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我們必須發揚客家歌謠並不是本末倒置。他建議可以多去研究、著墨平板和山歌子,不可將推廣客家民謠本義浪費了。另外,關於客家電視臺,林先生誠懇、殷切建議他們: 希望它們水準可以提昇監製們要顧到品質、講新聞必須字正腔圓、教學生講客家話要標準、字幕要正確等等,才能透過媒體傳遞正確的客家文化,並且加以推廣、宣傳達到傳承的效果。 75 年全國藝術家聯誼作者
19535010 林勤妹   林勤妹,民國三十九年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三洽水。民國59年自臺北市立女師專音樂組畢業後,就開始在龍潭國小服務,以自己的專業在校園中散播音樂與藝術文化的種子。因緣際會之下,林勤妹在民國八十年龍潭鄉承辦世界客家文化大展時,負責了其中客家童謠大展的工作,在著手蒐集客家童謠之際,卻也發現傳統客家童謠採集的困難,且源自舊時的童謠就算覓得、成譜,也難引起現今孩子的共鳴。於是,林勤妹興起了自創現代客家童謠的念頭,也開始了林勤妹至今近二十年的創作之路。   身為教師的她,將「為文化播種、為文化傳薪」當作是一生的職志,所以,她為孩子重新做童謠,利用童謠來引領孩子重新認識、喜歡客家文化。以現代孩子的成長背景為出發點,創作出符合現代時空環境的新童謠,簡單、有趣且易於傳唱,讓她的作品老少皆宜。而將客家母語結合客家文化、音樂、藝術與人文,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母語教學的活動,這般用心也讓林勤妹在民國88年榮獲了教育部師鐸獎的肯定,更是堅定了她繼續在教學和創作上耕耘的信心。   89年轉調苗栗縣頭份國小服務後,開啟了林勤妹的黃金創作年代,截至目前為止,林勤妹共出版了五張有聲專輯,與一本客語歌謠集,為了讓自己的創作可以更易於推廣,自幼即說得一口流利海陸及四縣客語的她,也一定會讓自己的童謠創作併有四縣與海陸兩種腔調。   對客家母語的情感和使命,是推動她不斷創作的最主要因素,早在民國93年就已退休的她,更是退而不休地繼續在國中小校園裡推廣客家母語教學,在客語教學方面深受好評的她也不斷受邀至各縣市演講,分享母語教學的心得,她說:「感覺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督促著我不斷創作、往前邁進&hellip;」就是因為這樣的使命與熱情,讓已是天命之年的林勤妹仍樂當一個被需要的忙碌創作人。 林勤妹,《戀戀大紅花》,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005.12.01 79、87年榮獲桃園縣特殊優良教師 88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 91年榮獲臺北市立師院和國立新竹師院傑出校友 92年榮獲美國客家臺灣文化獎 94年榮獲教育部鄉土語言績優母語教師表揚 96、98年榮獲佛光山人間音緣作曲獎
19535011 湯華英   湯華英校長(1951)為苗栗縣頭屋鄉頭屋村客籍人,父親為漢文老師自幼即受之影響,立志從事教育。湯校長覺得聽古典音樂可以撫慰人心,從小就喜愛音樂。湯校長畢業於新竹師專音樂組,結業於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就讀新竹師專時並受教於楊兆禎教授受益匪淺。自竹師畢業後創作聲樂曲、合唱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音樂劇等為數甚多,多次參加作曲比賽屢獲大獎,舉辦多次作品發表會,也受許多學校委託創作校歌,出版十餘本創作樂曲集,至今仍全力投入作曲工作 (相關創作資料可參考: 湯華英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等)。   湯校長歷任為桃園縣僑愛、西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指導節奏樂隊曾多次獲桃園縣第一名及臺灣區優、甲等佳績,擔任桃園縣國教輔導團音樂科輔導員12年,舉辦十餘次全縣性音樂科教材教法研習,參加教師計1200人次,成果輝煌;組織桃園愛樂合唱團及桃園教師口琴樂團,擔任團長兼指揮,多次參加音樂比賽均有傑出表現,曾獲第14屆鐸聲獎歌唱比賽第一名!並於85、86、87、88、89年暑假應邀赴馬來西亞、印尼、日本、泰國舉行音樂會,載譽歸國;表現傑出,曾獲81年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83 年教育部「教學優良獎」,並當選1998竹師傑出校友;曾任大埔國小教導主任7年半、東門國小輔導主任1年半,光華國小校長二年,觀音鄉富林國小校長四年及觀音鄉教育會理事長;92年8月調任大溪鎮南興國小校長共七年;99年8月擔任桃園市東門國小校長。除此之外,湯校長醉心音樂,常於研習時擔任理論作曲,音樂史、音樂欣賞、器樂指導、合唱指導、音樂科教學等方面講師,與教師、同好分享心得。(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校長室之網頁)   湯校長譜出曲高卻和眾,足以感動人心的客家曲子,他認為最重大的使命就是創作音樂和教導人們如何欣賞音樂,他會以音樂呈現自己的新生命,也喜歡為特定的人作特別的歌,包括兒童歌曲就做了十幾首,母親節、教師節、學校校歌都有代表作。湯校長說: 每一首創作歌曲都是有人生故事、有特殊背景,其中「黑夜裡的眼睛」就是在形容很想念母親,依然感覺母親就在身旁,就如黑夜裡的眼睛般;「人間四月天」歌詞則為-我說你是人間,肖想點亮四月風、輕盈;「流浪者幻想曲」:娓娓道出流浪的心情看到老乞丐的流浪,還有很多歌曲可以隨著旋律而想像,像飛機已經飛出去了、向日本人立正站好、敬禮等。   湯校長多年來個人已經編寫超過200首歌曲,也都有在各地分別舉辦客家音樂會,其中以「浮生若夢」、「諦聽」二曲參加--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徵曲活動,獲臺灣區代表權。著作中還有聲樂曲、合唱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音樂劇等各類創作,多次參加作曲比賽皆屢獲大獎(相關得獎資料可參考: 湯華英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等)。湯校長秉持創作歌曲需要感動和故事存在,音樂要與感情結合,就能讓大家從中體會音樂的美妙和感動之處。他認為創作客家歌的條件: 要與國語結合、是客家人、會講客家話、了解客家文化,而創作音樂要懂得無中生有,不要去改人家的歌,要自己創作。除此之外,伴奏是很重要的,學客語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歌曲開始,去感受精緻由伴奏組合的音樂。湯校長除了創作客語之外,也會創作閩語和國語弦樂,是多元的音樂創作者。 湯華英校長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 (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 2010 6 受教育處委託創作「桃園縣品格教育歌曲」 2009 9 行政院客委會補助出版「客語合唱曲集」一千本 8 「毛蟹」、「羊咩咩」、「油菜花」、「阿丑伯」、「細貓仔」五首客謠歌曲編為合唱曲 7 受范揚達校長之託創作「同德國小校歌」。 5 「故鄉的田園」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國小組合唱優選。 5 「錦瑟」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高中組混聲合唱 優選。 1 「細貓仔」獲行政院客委會客家童謠徵曲優選 1 受謝辛蓉理事長之託,創作「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會歌」 2008 11 創作「毛蟹」、「羊咩咩」、「油菜花」、「阿丑伯」、「細貓仔」五首客謠歌曲。 10 應方啟民校長之託創作「永順國小校歌」。 9 獲桃園縣政府教育處補助二刷「兒童歌曲第二集」,供桃園縣中小學教輔教材。 9 「參加臺北縣第二屆客語歌曲創作比賽,「轉去鄉下聊」 「薪傳客謠」第二名;「春天來作客」獲「薪傳客曲」佳作。 9 創作客語混聲合唱曲「山歌唱出田園樂」。 6 於苗栗縣建國國小「2008客家風情」音樂會,發表「小鎮戀歌」 6 於瑞埔國小「2008客家風情」音樂會,發表「小河流」混聲合唱。 2 創作無伴奏大提琴曲「葬花吟」,由蔡綸於4月6日於中壢藝術館首演。 2007 12 創作藝術歌曲「野生百合花」、「順著河流走」。 5 創作「河壩水」、「轉妹家」、「想娘親」參加臺北縣第二 屆客語歌曲創作比賽,「河壩水」獲「薪傳客曲」佳作。 5 受李道林校長委託委託創作「大勇國小」校歌。 2006 12 發表鋼琴三重奏「客家民謠主題幻想曲」、「暝想曲」,由蔡綸三重奏在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 10 「思念白牡丹」、「罩頭紅」參加【再望春風】作曲比賽,經評審為初賽入選之18首作品,於10/29日臺北教育大學決賽中獲佳作。 8 以「冇汝介日子」參加「2006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名從缺)。 7 創作「蕙質女童軍大會會歌」,於今年度全國大會中演唱。 6 2日於桃園縣平鎮市復旦國小活動中心舉辦「湯華英校長 2006清唱劇【客家風情】巡迴演出客語創作樂曲發表會」 5 24日於桃園縣楊梅鎮永平工商活動中心舉辦「湯華英校長 2006清唱劇【客家風情】巡迴演出&amp;客語創作樂曲發表會」 4 創作閩南語藝術歌謠「思念白牡丹」、「罩頭紅」、「野生 白牡丹」。 3 器樂合奏op.11「嘎啦賀隨想曲」整理完成,正式發行總譜及分譜。 2005 12 出版兒童歌曲第二集(op.20&op.33)一千本。 11 27日於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12月7日於新竹教育大學音樂 館舉辦『兒童歌曲發表會』,發表op.20、op.33共47首歌 曲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彭 世華、王麗臻五位聲樂家獨唱。 10 22日於中原國小舉辦『2005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最後一 場表演,演出清唱劇【客家風情】等歌曲,由桃園愛樂合 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獨唱。 10 15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節約能源歌曲決賽中,由葉樹涵指 揮師大管樂團,張宇昕演唱「快樂過一生」,獲第三名。 9 28日於桃園縣政府14樓發表教師花之歌「向日 葵」。 8 26日於國父紀念館「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全球決賽演唱「浮生若夢」,獲佳作,27日演唱「諦聽」,獲佛光緣獎第一名。 7 16日於楊梅國中活動中心發表長笛、單簧管及鋼琴之三重奏「客家民謠組曲」、「浮生若夢」,由音樂碩士葉庭芳、等三人演出。 7 以『浮生若夢』、『諦聽』二曲參加「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徵曲活動,獲臺灣區代表權, 5 28日及6.10日分別於南興國小、林森國小舉辦『2005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中,演出清唱劇【客家風情】外,併發表客語混聲合唱『錦瑟』、『月下獨酌』,新編客語民歌合唱曲「天公落水」、「撐船調」及獨唱曲「伴山遙郎」、「大埔調」、「冇汝介日子」,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獨唱。 6 於中壢藝術館由文化國小管樂團音樂會中首演雙簧管、豎笛及鋼琴之三重奏「美濃民謠三重奏」。 4 9日與16日分別於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大提琴家蔡綸音樂會中由蔡綸首演「故鄉的田園」、「此情可待成追憶」二首大提琴獨奏曲,獲廣大迴響。 4 慶祝林森國小十周年晚會中,發表「林森國小校歌」,由連監民主唱。 4 30日文化國小拾週年校慶藝術季開幕典禮中,發表「文化國小校歌」。 2 兒童歌曲第一集發行第二刷,2000本。 2004 12 發行OP.36兒童歌曲第一集,1000本,由桃園愛樂合唱團出 版。 12 參加基隆市歌徵曲,獲佳作第一名。創作「小河流」 1 「水花」參加第六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佳作。 10 以「投投投」三重唱參加合唱中心舉辦之「第一屆臺灣重唱 歌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二名從缺)。 6 6日客家美聲音樂會中由山林向陽合唱團發表客語混聲合唱「錦瑟」、「春天來作客」、玉韻婦女合唱團發表「大埔調」,鄭惠文、鄭惠婷發表二重唱「伴山遙郎」。 4 於南興國小四十五周年校慶運動會典禮中,發表南興國小校 歌,由連監民演唱。 2003 12 7日於大溪鎮文化會館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 12 14日於新竹師院音樂館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校長曾憲政先生親臨觀賞。 12 7日於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由女高音買雅淑獨唱「人間四月天」、「郵路」、「山歌唱出田園樂」、「錦瑟」、「伯兮」、「流浪詩人」等六首藝術歌曲,桃園愛樂合唱團及呂麗娟、劉裔興、連監民聯合演出以星雲大師歌詞所譜OP.41「佛光聖歌集」共十四首歌曲。 11 以無伴奏合唱「月下獨酌」參加高雄市交響樂團承辦之「客 家風歌曲徵選」比賽,獲高中組混聲合唱入選作品。 9 以「投投投」,「發夢介家鄉」二曲參加第五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分獲最佳作曲人第一名及第二名殊榮。 4 出版op.41以星雲大師歌詞所譜之「佛光聖歌集」。 3 受佛光山信眾之委託,於二個月內創作鐘、分享、浮生若夢 、惜別歌、點燈、人生是過客、自然之美、念佛六度婆羅蜜 、諦聽、晨禱、人我之間等十一首歌,並將浮生若夢、惜別 歌、點燈、念佛六度婆羅蜜、譜成混聲合唱曲,作品編號41 。 2002 12 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出版op.35「客語清唱劇客家風情」CD,分演唱及伴奏版,由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獨唱,買雅淑伴奏,各一千張。 12 14日於中壢市天晟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2003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演出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 11 30日於觀音鄉富林國小活動中心舉辦「2003客家風情巡迴音 樂會」,演出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 11 創作op.40三幕音樂劇「我們這一班」,由富林國小出版,列為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叢書。 7 出版「藝術歌曲集」及以詩經、唐詩、宋辭為歌詞所譜之「古詩詞藝術歌曲集」。 6 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出版op.35客語清唱劇【客家風情】樂譜一千本,典藏於國家圖書館,為客家音樂走入精緻藝術殿堂踏出一大步。 5 發表富林國小校歌。出版op.39管弦樂「嘎拉賀隨想曲」。 創作以復興鄉新興部落為主題之管弦樂「嘎拉賀隨想曲」,參加文建會主辦「福爾摩斯作曲比賽」。 2001 12 8日與16日在桃園文化局演藝廳及竹師院音樂館舉行「湯華英合唱及客家藝術歌曲發表會」,發表合唱曲「郵路、故鄉的田園、黑夜裡的眼睛、伊人、人間四月天、全國運動會歌、82年臺灣區運動會歌」 等七首合唱曲,及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首開國小校長舉辦個人全場作品發表會之先河,作曲家指揮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恩師楊兆禎教授抱病親臨指導,對個人首場作品發表會鼓勵甚多。 10 受范揚達校長委託創作大業國小校歌。 9 創作op.37管樂合奏曲「勇士進行曲」,參加文藝獎徵曲活動。 5 20日於桃園縣政府音樂會發表「郵路」、「人間四月天」、「黑夜裡的眼睛」及編曲:「母親教我的歌」、「半個月亮爬上來」。 2 24日由桃園愛樂合唱團出版「湯華英合唱曲第一集」。 2000 12 25日於桃園縣音樂比賽發表新合唱曲「郵路」、「人間四月天」。 12 出版「客家新曲」200冊。 7 參加第四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夜盡長」獲藝術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蛤蟆同青蛙」獲兒童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 5 受張田聰校長委託創作慶祝八德國小一百周年校歌 3 臺灣區音樂比賽全區決賽中由桃園愛樂合唱團發表混聲合唱曲「山歌唱出田園樂」獲優等佳績。 1999 7 率團赴日演唱期間構思創作「希望」等兒童歌曲,一個月內完成2首歌曲,作品編號op.36。 1998 4 參加體委會主辦之全國運動會會歌徵曲,獲優選(第一名從缺),成為全國運動會歌,於升會旗時演奏。 1997 3 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唱男聲合唱曲「讚美歌」參加86年臺灣區音樂比賽決賽獲優等。 1996 12 參加省交第六屆徵曲比賽,「故鄉的田園」獲兒童歌曲組第三名(第一名從缺),「火車係麼個」獲兒童歌曲組佳作。 11 改編節奏樂曲「西班牙小夜曲」,由東門國小樂隊參加音樂比賽及年終音樂會中演出。 3 於臺北火車站禮堂「亞太國際口琴節」中,應邀發表三樂章口琴與鋼琴協奏曲,作品18號「流浪者幻想曲」。 1995 6 4日舉辦1995愛樂之夜,發表「故鄉的田園」及「黑夜裡的眼睛」。 1994 8 出版作品33號「歌曲十四首」,1996年6月二版。 7 創作十二首歌曲參加「第二屆詠讚臺灣」徵曲,以「黑夜裡的眼睛獲少年組優等,「小小蝸牛」獲兒童組優等,「不倒翁」獲幼童組佳作,「小星星」獲幼童組詞曲創作特別獎。 1993 10 以「陽光少年」獲第一屆詠讚臺灣徵曲少年組優等,並選為國中音樂教材。 9 發行臺灣區運會會歌錄音帶二仟套,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唱,作曲家親自指揮,縣長劉邦友發行。 1992 12 參加八二年臺灣區運動會會歌徵選,獲首獎,於大會中演唱 4 參加八德鄉鄉歌徵選獲第三名。 1986 4 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5 12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4 11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3 2 於全縣及臺灣區音樂比賽中以完整編制之「感傷的練習曲」為自選曲獲節奏樂第一名。此曲往後演出數次均獲佳績。 1982 10 創作「平安過一生」、「快樂上學去」等二首交通安全歌曲,於西門國小主辦全縣性交通安全觀摩會時由學生演唱。 1981 9 創作思親曲、到姑家、數猴子、爸爸捕魚去、我是歌唱家、小姐別生氣等數首以童諺為歌詞的兒童歌曲,編為op.20。 1979 10 創作op.17三樂章「流浪者幻想曲」,由僑愛國小節奏樂隊於全縣音樂比賽中演出。 1977 8 創作op.3「聖母頌」及op.4「讚美歌」。 1976 7 創作op.11「感傷的練習曲」,僑愛國小數年來以此曲獲音樂比賽第一名,1982年並改編為大編制樂曲由西門國小學生演出,令人激賞。此曲並編入師專音樂課指訂教材,是作曲家最重要作品。 1972 11 創作op.2「流浪者夜歌」。 1970 7 創作以朱自清新詩為歌詞之藝術歌曲「悵惘」,列為作品第一號。 (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校長室之網頁) 1984/11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5/12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6/4 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92/4 參加八德鄉鄉歌徵選獲第三名。 1992/12 參加八二年臺灣區運動會會歌徵選,獲首獎,於大會中演唱 1993/10 以「陽光少年」獲第一屆詠讚臺灣徵曲少年組優等,並選為國中音樂教材。 1994/7 創作十二首歌曲參加「第二屆詠讚臺灣」徵曲,以「黑夜裡的眼睛」獲少年組優等,「小小蝸牛」獲兒童組優等,「不倒翁」獲幼童組佳作,「小星星」獲幼童組詞曲創作特別獎 1996/12 參加省交第六屆徵曲比賽,「故鄉的田園」獲兒童歌曲組第三名(第一名從缺),「火車係麼個」獲兒童歌曲組佳作。 1998/4 參加體委會主辦之全國運動會會歌徵曲,獲優選(第一名從缺),成為全國運動會歌,於歷年大會升會旗時演奏。 2000/7 參加第四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夜盡長」獲藝術歌曲第三名(一、二名缺);「蛤蟆同青蛙」獲兒童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 2003/9 參加第五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投投投」,獲最佳作曲人第一名,「發夢介家鄉」獲最佳作曲第二名人。 2003/11 以無伴奏合唱「月下獨酌」參加高雄市交響樂團承辦之「客家風歌曲徵選」比賽,獲高中組混聲合唱入選作品。 2004/10 以「投投投」三重唱參加合唱中心舉辦之「第一屆臺灣重唱歌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二名從缺)。 2004/11 「水花」參加第六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佳作。 2004/12 參加基隆市歌徵曲,獲佳作第一名。 2005/8 26日於國父紀念館「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全球決賽演唱「浮生若夢」,獲佳作,27日演唱「諦聽」,獲佛光緣獎第一名。 2005/10 15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節約能源歌曲決賽中,「快樂過一生」,獲第三名。 2006/10 「冇汝介日子」參加第八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名從缺)。 2006/10 以「罩頭紅」、「思念白牡丹」二曲參加「又望春風&mdash;尋找世紀鄧雨賢」作曲比賽均入選,「思念白牡丹」於總決賽獲佳作。 2007/6 「小人物」獲臺北縣第二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謠」第三名。 2007/6 「河壩水」獲臺北縣第二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曲」佳作。 2008/9 「春天來作客」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曲」佳作。 2008/9 「轉去鄉下聊」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謠」第二名。 2009/1 「細貓仔」獲行政院客委會客家童謠徵曲優選。 2009/5 「故鄉的田園」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國小組合唱優選。 2009/5 「錦瑟」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高中組混聲合唱優選
19535012 吳岳庭   吳岳庭,1981年生於臺中,父母對於北管皆有興趣,時常聽到廣播中傳送出裊裊樂音,平時也喜歡看京劇,自幼對傳統音樂有著濃厚興趣,便心生孺慕之情,主動央求父母讓他進入復興劇校,父母雖不捨其年紀尚小就離家生活,但是吳岳庭堅持學習戲曲,小五時進入復興劇校劇藝音樂科就讀,吳岳庭開始學習國樂,跟隨宋金龍老師與劉俊鳴老師學習二胡,另再學習京劇擊打,12歲時便在國軍英雄館登臺演出&lt;天官賜福&gt;;1996那年,在一次支援演出中,吳岳庭接觸到客家戲曲,這次機會吳岳庭認識了客家戲,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客家戲曲,於是加入了為期三年由文建會舉辦的客家戲曲人才培訓班,向鄭榮興老師學習八音北管及客家戲曲,學後以藝生的身分進入鄭榮興博士創辦的客家戲曲學苑,吳岳庭體會到傳統音樂並非是只是以前廟會的吹吹打打,其客家樂曲確實有吸引人之處。在校十年主修二胡、中胡。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   吳岳庭劇校畢業,也曾到過許多劇團演出,如李寶春的新劇團,為國外觀光客呈現中國傳統戲趣之美;跟隨當代劇團(劇目:金屋藏嬌),赴香港表演;以及國立戲曲學院的國劇團演出,也接觸歌仔戲劇團,薪傳,唐美雲,楊麗花,蘭揚歌仔戲團,吳岳庭都曾經隨團演出。在校十年主修二胡、中胡。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大學時,吳岳庭便專心主修北管,向林水金老師與邱火榮老師學習北管,而老師教學態度嚴謹,讓吳岳庭受益良多,目前正在就讀國立戲曲學院研究所,跟隨詹文贊老師學習北管。   一般人北管或客家八音的印象都是負面的,吳岳庭認為是因為大家對於北管樂的不了解,北管八音可分為功能性和藝術性,一般人的耳中是或許多是停留在喧鬧的吵雜聲,所以一直都給人不喜歡甚至嫌惡的社會觀感,吳岳庭也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真正了解北管八音,努力讓北管八音的藝術性為更多人欣賞得到,因此多年來持續在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研究亂彈北管、客家八音及客家採茶戲音樂伴奏,並隨團於國內外四處巡迴演出,擔任文場領導及「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特約音樂教師。吳岳庭也在國立戲曲學院擔任音樂老師,並在三峽客家園區的戲曲研習班指導老師,及基隆地區客家八音研習班擔任指導助教(打擊、胡琴、嗩吶)。   八音北管保存期許,因北管八音人才訓練不易,要能上場演出,是需要十年以上的磨練。國家對於這些無形的文化財,應善盡保護專業人才之責,並為其開創表演舞臺,「客家八音」吸收並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且保存自己原有的風格,而後漸漸演變成一種獨創的特殊曲風,是珍貴的文化寶藏。吳岳庭認為透過相關論文研究與課程講授研習,對於客家文化資產領域之傳承工作能有更多啟發,進而落實客家文化資產之保存意識與活化機制。 椰胡、二胡,北管嗩吶 擅長胡琴演奏,兼擅嗩吶鐃鈸等吹打樂器 北管嗩吶
19535013 陳慧芩   陳慧芩,1982年生,苗栗人,幼時對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濃厚興趣,小五時進入復興戲劇學校戲劇音樂科就讀,在校十年主修笛子、嗩吶 ,初期學習笛子,國二之後學習嗩吶、笛子及國樂各式樂器,陳慧芩學習歷程經過許多位老師的指導,例如笛子就曾受楊國達老師、林恩緒老師、呂武恭老師、黃光估老師...等多為老師的指導;三弦則師承楊凌雲老師,嗩吶則是跟隨王峰山老師、林恩緒老師、崔洲順老師學習,在國中時期的正規課程之餘,陳慧芩認為多方學習有助於自己的技藝,尤其是音樂應該更要兼容並蓄,於是加入了為期三年由文建會舉辦的客家戲曲人才培訓班,陳慧芩認識了客家戲曲,並跟隨鄭榮興老師學習八音北管及嗩吶吹奏技巧,受到鄭榮興博士的教學熱忱及對戲曲的熱愛之影響,陳慧芩學後以藝生的身分進入鄭榮興博士創辦的客家戲曲學苑。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目前在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繼續研究。   陳慧芩多年來持續在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研究亂彈北管、客家八音及客家採茶戲音樂伴奏,並隨團於國內外四處巡迴演出,現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之音樂教師。在傳統藝術方面具備非常廣泛且深入的了解,不論是地方戲曲、歌仔戲、京劇、客家採茶戲、北管、八音等傳統音樂項目皆有涉獵。也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任教,以及臺北客家書院指導八音、嗩吶、笛子。   陳慧芩認為文化保存不應只是資料的收藏,應更積極協助劇團擴展戲路,增加演出的機會,多提供國家劇院演出的機會;或至全臺灣巡迴演出,甚而到中國大陸交流演出、赴國外演出宣慰僑胞。一方面讓民眾知道傳統客家戲曲的保存不易,一方面提供舞臺讓客家優秀劇團有演出機會,刺激劇團不斷進步,注入新文化。若能透過更廣泛及強力密集的宣傳,讓更多人有機會觀賞到富有客家文化的戲曲,進而引起興趣,或能進一步吸引民眾接觸學習客家戲曲,而傳統戲曲才能得以保存。 笛子嗩吶
19535014 吳阿火   吳阿火生長於龍潭鄉(註1),24歲時到平鎮市創業開設鐘錶行,26歲時和范辛妹成婚。在偶然的機緣下,應朋友之邀,到埔心學唱山歌,當時班長借用萬駿汽車駕駛訓練班借場地,聘請謝其國開班授課,吳阿火抱持好奇心前往觀看上課狀況,卻被謝老師點名上臺練唱,吳阿火回憶當時他唱的是平板,從來沒學過唱歌的他,唱的五音不全,謝其國請樂師(註2)暫停伴奏,詳細的指點其優缺點,讓他獲益匪淺,從此踏入客家音樂的行列,同行的友人卻因為不認同謝其國的教學方式,而未繼續學習。一年之後因故解散,於是尋覓新址,最後選定山仔頂伯公廟旁的長壽俱樂部,由在地的吳阿火出任班長,負責向里長租用場地並擔任招生與管理班務的工作,初次掌理班務的吳阿火並不知道成立一個山歌班的各項庶務,也不知聘請老師、樂師需要束脩,第一期就招收了大約50位學員,甚至和一同發起的學好約定說,三人輪流負擔每一期不足的經費,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了六年多,後因學員想換老師教而宣布解散。   一手催生的的班級雖解散,但吳阿火仍繼續追尋謝其國在別處開設的班級,直到謝老師鼓勵他開班授課山歌,教了六、七年之後,他追尋新的挑戰想學胡琴,和同好三人一起數次向謝其國求教,謝老師念渠等一心向學,於是百忙中授課,第一把胡琴是向經營國樂買賣的師兄湯興財購買,教學嚴格的謝其國每星期教授一首新樂曲,在這樣的壓力下,不斷地與同好切磋交流,苦練一年之後,吳阿火開始應聘擔任樂師。   擔任樂師之後,吳阿火仍繼續向謝其國學習,此時的學習重點在於裝飾音的演奏。吳阿火的學習瓶頸出現在老山歌的自由拍與不同把位的變換上,他想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於是和太太(註3)每日在自家經營的鐘錶鋪共同練習,在鼓的搭配下,訓練準確的節奏感,一路苦練硬是克服了這個學習瓶頸。   吳阿火認為客家歌詞有許多是隨興的,只要有押韻就好聽,令人百聽不膩。從前人不懂記譜,學習多以口傳為主,現代有樂譜讓有興趣入門的人更加方便了,因此他建議客委會多出版樂譜,多採錄老藝人的唱腔與譜。另外,他也建議各地方辦客家活動時,一定要注重宣傳的廣度,透過里長或是僱宣傳車來使更多人知道活動訊息,讓有興趣的大眾可以攜家帶眷前往參加,以免大眾懷抱對客家文化的熱情,卻無處可參與活動、欣賞表演的機會。 (註1)吳阿火說自己的第一故鄉是龍潭,第二故鄉是24歲起居住的平鎮市。 (註2)當時樂師掌弦者為湯興財。 (註3)吳阿火妻子為范辛妹。范辛妹向謝其國習鼓,現為業餘鼓師。 傳統歌謠演唱與教授、胡琴演奏及授課 1998,臺灣廣播公司客語歌唱比賽男女對唱獲優勝。
19535015 湯興財 湯興財成長苗栗獅潭,就讀國小時,放學的時候常看到一位老伯在樹下拉胡琴,年幼的他直覺得十分悅耳;獅潭鄉每年在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當天,會舉辦迎媽祖的信仰活動,堂兄弟會在陣頭中擔任樂師,每逢此節日,他總會前往駐足聆聽,受限於當時家庭經濟能力,沒有機會學習樂器。成人之後,對胡琴的興趣不減,嘗試自學,但不會看譜,直到39歲那年,遇謝其國老師到楊梅出差一個多月,湯興財和五六位同好們抓緊機會前往就教,每星期兩個晚10點上課至12點(註),他回憶當時的學習情形,上課的第一晚謝其國先教看譜與持琴的方法,陸續教把位、推弓、拉弓&hellip;&hellip;等各種技巧與訣竅,課餘時間同學總是聚首勤練,充分把握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後續謝其國受邀到埔心開班授課時,湯興財擔任助教同時繼續向謝其國老師學習。二年半後,朋友力邀湯興財教授胡琴,他認為學藝至少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自己不過學了二年六個月,加上個性內向不擅言詞,於是沒答應,又過一年,43歲時,朋友又來電說:「&hellip;&hellip;學生報名了,學費也收了,你哪一天開始上課介&hellip;&hellip;」,他傳神地形容自己初上課的情景是「十二月上課一身汗」,就這樣,湯興財在朋友和謝其國的鼓勵之下,開始了胡琴的教學生涯。 由於屆不惑之年才開始學琴,起步的時間較晚,記憶力和年輕人相比有差,評估自己的音感方面沒問題,但節奏感略遜一些,花了不少時間苦練克服。另外,有感於自己不是音樂科班出身,教學之餘,勤於像前輩討教,有時向前輩之間相互討論琴藝時,他就在一旁靜靜聆聽,回家後夜深人靜時,再細細回想、分析白天所見所聞,以自己的經驗加上前輩的經驗,和前來學琴的學員交流。 喜好胡琴的湯興財最為人知的逸事,是在2009年向中國二胡名師梅明坤訂製了高2公尺的巨無霸二胡,製做兩個多月,才完成鋼弦、木製音箱、結構裝配與完成調音工程。巨無霸二胡拉出來的聲音類似低音大提琴,音色渾厚,這把重達15公斤的二胡,演奏時的時候,必須放在椅櫃上。讓更多人加入胡琴的世界,用音樂使生活更活潑,是湯興財對音樂的理想。 在客家文化的傳揚方面,湯興財認為應該多往山歌歌詞寫作方面來培訓人材,一首山歌就像一篇好的文章,而客家山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隨口即興」,歌唱者有如文人,在歌唱時文思泉湧,但現今山歌比賽多為固定歌詞,較難傳達山歌的即興的本質精神,這樣的訓練雖然難,卻是提升客家文化最不可偏廢的。另一方面,現在比賽也常使用伴唱帶,這會使得樂師的市場流失,連帶學習的人就會減少,日後要聽到傳神的現場山歌伴奏就難了。 (註)當時謝其國晚上7-9點於胡泉雄教授的山歌班擔任樂師,只得於下課後教授湯興財等人。 專長 二胡演奏及教學、客家民謠演唱、二胡製做與維修。 錄音 《2004桐花秀音樂帶》樂師 《呂錦明客家歌謠選集》樂師 《山歌弦鼓》樂師 《山歌大家唱》樂師
19535016 范辛妹   成長於關西的范辛妹,學生時代對於音樂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婚後和先生吳阿火一同在平鎮市經營鐘錶行,在45歲時抱著玩玩看的心態參加「山仔頂客家民謠班」,開始向謝其國學習唱客家山歌,由於謝其國在該班亦有教授弦鼓,范辛妹選擇學習鼓,學了六七年之後,嘗試參加各種客家山歌比賽,以試煉自己的程度。   談到學習的瓶頸,范辛妹說初學鑼鼓時,自初級要跨入中級程度時,面臨瓶頸,怎樣都練不成,一個頭兩個大,還曾經想放棄把鼓還給謝其國,經過謝其國老師、古美華老師、先生和同學們的不斷鼓勵才渡過的。她回憶當時,每天中午和先生一同在自家店鋪內,先生拉弦她打鼓,每天互相提點對方的優缺點,兩人一同練習,邊唱邊奏樂器,一方面背歌詞一方面練節奏,有時候練到晚上睡覺時耳畔仍有不絕的鼓聲,現在她甚至可以邊打鼓邊唱,也在古美華和先生吳阿火教授的客家歌謠班中,擔任鼓師。   擔任鼓師之後,心境就和學藝時大不相同,面臨瓶頸時,懂得尋求解決之道,不再興起放棄的念頭,將近十年擔任鼓師的經驗中,范辛妹最高興的就是在比賽場合遇到優秀的歌者,身為樂師團頭手的她,率領樂師們和歌手未經排練而有完美的搭配,往往令她覺得有快樂有成就感同時也覺得獲益良多。   范辛妹建議想要學鼓的後進,一定要學會唱傳統客家山歌,一方面了解每一首樂曲的轉折,一方面在與不同歌者搭配時得以應變,她也強調「認真學勤勞練」是學成的不二法門。   對客家文化推廣的建議是在家庭中實行,以范辛妹一家來說,夫妻倆育有一子二女,有時興致一來,兒子和大女兒拉弦、范辛妹和小女兒打鼓、先生和山歌。她也在汽車的後車廂放一套弦鼓,外出遊玩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和同遊的家人、朋友高歌一曲,抒發心情,她高興的說這樣的人生最快活。 專長 鑼鼓打擊自打自唱 1987,臺灣廣播公司客語歌曲比賽對唱優勝。 1986,臺灣區第二屆客家音樂比賽獲「演技超群」表揚。
19535017 熊梅蘭   生長於楊梅的熊梅蘭,30歲時受同一社區的鄰居相邀參加水美里(註)成立的客語歌唱班,開始學唱山歌,當時的指導老師是胡泉雄,唱了大約三年之後,唱出對客家音樂的興趣與心得,繼續向張光生、謝其國學習山歌,40歲時因為希望自己能夠邊唱邊演奏樂曲自娛,進而向謝其國、湯興財學習胡琴、三弦、鑼鼓。曾多次參加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山歌比賽節目,她說自己只是單純因興趣而學,屬於玩票性質,經過十多年的學習以及與同好的交流,漸漸累積出一些經驗。   謙虛的熊梅蘭說自己現在的教學中只是因為興趣和同好們一同切磋,二十多年來一直都感覺自己在做有興趣的事,一路順其自然也沒有設定怎樣的目標,所以樂觀的她在學習路上遇到瓶頸時總是以平常心帶過,擔任教學工作之後懷抱著「教學相長」的理念,期望在教學過程中和學員亦師亦友,讓客家傳統技藝不斷層。   由於本身具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的資格,熊梅蘭也有開辦客語薪傳班,她說小孩子的喜好十分外顯,當遭遇小孩當面拒絕學習時,她會先分辦小孩的狀況,是因不會而拒絕,還是因為羞於表現,或者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先分析狀況再決定引導學習的方法。   在客家文化的推廣上,熊梅蘭認為市民大學是讓客家文化普遍化的好平臺,市民大學的上課時間多在晚上,學員又多為社區居民,參加社區大學除了學習新知,還可以凝聚居民的情感。另外,熊梅蘭也呼籲客委會除認證客語薪傳師外,也應該針對已獲認證的薪傳師進行在職的培訓課程,薪傳師在語言、音樂、戲曲各有專精,但未必具有教學的專業,如果有輔導機制讓薪傳師持續的受訓及交流,可以使薪傳課程的品質更加提升。 (註)日後更名為「水美里社區發展協會」 專長 山歌演唱、弦鼓演奏與教學 錄音 《山歌弦鼓》樂師
19535018 江明錠   江明錠先生(1978年出生)苗栗客家人,四縣腔和海陸腔都會講。在民國九十年時第一個創辦幼稚園唱童謠,由於當時小朋友也剛好就讀幼稚園,由幼稚園園長的應允下,即開始在此間幼稚園教客家童謠,並擴展至其他幼稚園,主打著「童謠無國界不分族群,共創歡樂客樂學客語」理念,也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客家歌謠比賽和研習活動,第一年在苗栗就共有7、8場,臺北又有3、4場等,並且成立客家出版社,製作漫畫、卡通、電影等。   江明錠先生為歌謠班執行長,兼臺北市永丞藝術文化協會總幹事,他認為歌謠班可以讓年輕人或家庭婦女趁空閒時間來唱唱歌、交交朋友、學習客家話,而不同語言的綜合教法是想讓更多人有興趣來學習。他也建議學客語時可先從簡單的童謠學起,且音樂是無國界、不分族群的,歌謠班就是為了創造快樂並讓大家可以一起快樂學客語而辦。為了讓客家鄉親及各鄉親了解客家文化,他鼓勵大家來唱歌學客語。   江明錠先生提到世界上優秀的三個民族: 陸爾曼(族群優越感)、猶太人(經濟效應)、客家人(文化優良),有許多名人也是客家人,所以客家文化是必須保存下來的。他也想實現教育家精神,是一種大格局、不為個人和營利的。他也建議可以採用基金會制度(NGO),基金會可以認養國中小、幼稚園等,去補足政府推動的不足,而政府則是補助基金會經費,採用多個基金會去做,與政府相輔相成,每個階層扎實越做越多、不可以各自為政、劃分教育階層、擬定經營理念、善用國家資源、解決客家教育問題等,基金會可以去做,客家話才能做得起來,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家觀念,以及客家語言的傳承,而生生不息扎根下去。 客家童謠
19535019 黃德崇   黃德崇先生(1938年出生),於教職退休後,原本在桃園虎頭山種種花草,在一個因緣下,與同事一起參加合唱團,從此與山林合唱團結緣。現任為山林合唱團的團長,接下團長職位後,希冀帶領大家走向更前衛的合唱團體,並鼓勵團員們學習太極拳、打鼓、國樂演奏、揚琴等技藝。除此之外,山林合唱團唱的歌曲還包括: 客語、閩語、原住民語、日語、拉丁、西洋樂等,這些不同族群的歌曲更是豐富整個合唱團,山林合唱團不僅是一個高水準的合唱團,且包羅萬象又人才濟濟。   山林合唱團演出經歷,包括:96.04.28 桃園縣桐花祭演出、96.11.25 a-ha 客家藝術節,平鎮市立文化中心樂音飄響詠桃園 (尋根96客家音樂會)、96.12.23 客家音樂劇、97.04.26 桃園楊梅桐花祭、97.05.01 日本宮崎縣綾町公民館文化館、97.05.05 日本九州慶屋市青商歌唱交流、97.08.23 日本綾町公民館文化廳,國際交流演唱會、97.08.24 鹿屋青年會議歌唱交流、97.08.23 日本九州臺日藝能大會,國際音樂交流演唱會、97.09.21 臺日藝能大會&mdash;97客家音樂劇記憶拼圖、98.01.02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98.04.25 驛品生態農園演出、98.09.12 小楊梅生態農園演出、98.11.15 平鎮社教館演藝演出等活動。   在未來,黃德崇先生將帶領山林合唱團,為客家族群多方面的演唱,再將視野放大,走出楊梅地區,發揚至臺灣與世界各地 (目前已經擴及至日本)。他希望團員眼光要放遠,多學習不同的才藝和族群歌曲豐富合唱團,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參加合唱團,同為美麗的音樂共譜交響曲。 教師 合唱
19535020 楊熾明   楊熾明教授(1954年生)為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客籍人,以海陸腔為主,從小就喜愛使用收音機聽著客家歌曲,培養了對於音樂濃厚的興趣。楊教授並因此就讀於音樂系主修鋼琴和西洋樂,起初都以西洋音樂為主軸,但因楊教授的老師許常惠女士叮嚀:「身為客家人要做客家事!」而開始朝向客家音樂努力,參加客家歌謠班、教導客家山歌、為客家歌譜鋼琴伴奏曲,甚至在民國80幾年時,組成鄉韻音樂劇團(以&rdquo;鄉土韻味&rdquo;四字為客家歌意涵的寫照來命名),邀請一些國外留學回來的音樂演奏者,為了客家音樂演奏,希冀將客家音樂推向更藝術且精緻化的境界。   楊教授的鄉韻音樂劇團有段簡介如:「希望透過客家音樂的演出,讓參與聆聽的觀眾們,對於傳統客家音樂及民謠有初步之認知,對爾後有關客家藝文系列的活動,更具效果及影響,甚至將臺灣本土音樂推向國際舞臺上,以弘揚本土藝術文化於國際間。」楊教授日前還率領「臺灣心澳洲情文化訪問團」赴雪梨訪問,主要有演唱臺灣老歌、閩南歌、客家歌,還有合唱、獨唱,藉此機會讓雪梨的僑界朋友聚在一起,跟臺灣鄉親見面並宣慰臺胞。他也曾多次代表政府率領文化訪問團至世界各國宣揚臺灣文化,赴美國、加拿大、非洲、澳洲等地宣傳客家文化和歌謠。楊教授認為兩岸或各國的客家文化,各有特色要以互補提高水平、並以合作創造雙贏。   除此之外,楊熾明教授也熱衷客家民謠,著有「克服障礙歌唱要領三十招秘笈」等書,並曾任臺灣金曲獎評審委員、客家電視臺熱門打擂臺顧問兼評審,現任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鄉土音樂教師、國立臺北師院副教授、客家電視臺音樂顧問、臺灣鄉土藝術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楊教授主要指導臺灣、閩南、客家、原住民歌謠、現代流行音樂及大陸各省動聽民謠之源流及發展狀況;認譜、發聲、視唱、節奏及合唱技巧指導;個別指導學員發音之技巧;CD及錄影帶曲目欣賞;還會實際安排演出機會增加學生臨場經驗;民間文學的教學與應用;客家語言與唱腔關係研究;客語音標與記音;客家童謠創意教學;客家童謠發聲法;教學演練及經驗分享等。   楊教授為學習西洋樂背景出身,倡導鄉土客家歌謠,他認為西洋音樂和客家音樂有很大的不同,「西洋樂」:有世界觀、是音樂的殿堂,屬於精緻藝術音樂,可達到一種完美境界;「鄉土客家歌謠」:是土生土長,旋律很簡單、懷古、獨特,會有種心理的感覺,傳統的韻味足以打動人心。但是他倡導將鄉土藝術的精緻化,在這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時代下,音樂是多元發展的,但是這所謂音樂無國界,我們要將客家音樂推向更藝術且精緻化的領域,配合管弦樂、合唱團、鋼琴伴奏等等,讓年經人自然而然的接觸鄉土音樂,期能達到傳承效應。對於客家文化,楊教授則表示保存和發展是需要同時並進的,共有四大部份需要努力,(1)家庭:從小教導客家話,也讓小孩學習客家歌謠;(2)學校:先以教育場所扎根,將客家音樂納入課程;(3)社會:社區可協助推廣,師資可以廣大培訓;(4)政府:制定客家政策,鼓勵族群接觸,尊重每個民族的特色,且進一步的鼓勵、活絡、多元的各種不同文化。 論文 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 專書著作 克服障礙歌唱要領三十招秘笈
19535021 邱連妹   邱連妹女士(1935年)出生於桃園縣中壢的客籍人,其先生為李進興(原名李金興)、其女兒為現今當紅小生李金樺 (李月娥)。據前人訪談資料顯示:民國三十五年,邱連妹入中壢北勢范天厚之四平戲班隨班習藝,專攻小生,四月後開始登臺習演;民國四十年初,邱連妹與同班演員李進興 (丑角) 結婚,離班自組「連進興」四平班,班名取自兩人名字。   「連進興」戲劇團成立初期為純粹之四平班,大部份於北部各縣市演出內臺戲,戲齣皆為連臺全本《孫龐演義》及《隋唐演義》,偶於廟會野臺演出 (又以主廟為主,連著下去也會演小廟的戲),是四平戲於內臺商業劇場活動之客家戲班,五十年代中期,由於電視的蓬勃發展,內臺戲因此受到衝擊日益沒落,因此連進興戲劇團改走野臺戲演出,根據邱連妹女兒李月娥回憶,當時一年需演330天左右,甚至年初二就得出門演戲,一直到端午節都還沒回家過,有時候在趕戲時,還必須直接睡在戲劇臺上,那時是連進興戲劇團演藝生涯的高峰,常演的戲如:《薛武飛吊印》、《採桑口》、《白虎關》、《朱雀關》、《黃妹子下山》等四平戲齣。邱連妹夫李進興過世後,連進興戲劇團的演出幾呈停頓狀態,後來就逐將戲班業務結束。連進興戲劇團不但創造了客家傳統戲劇的高峰時代,而李進興先生和邱連妹女士的戲劇生涯更是豐富了客家戲劇,他們的貢獻功不可沒、令人無限緬懷。 專攻小生
19535022 楊秀衡   楊秀衡老師集合客家山歌、說唱、車鼓、後場、雜耍而成的綜合技藝「撮把戲」,堪稱為「客家音樂的活字典」。楊秀衡十四歲開始入戲班接觸戲曲之表演,到後來自行走江湖賣膏藥「撮把戲」,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但由於楊秀衡夫婦為生活的考量,一直不讓外人記錄其技藝,所以有關楊秀衡撮把戲的紀錄並不多。      楊秀衡小時候家境不好,或許天生有表演細胞,一般小孩去學各種技藝,他偏偏跑去學歌仔戲。先到屏東「華美歌劇團」學歌仔戲的武生,因為有興趣本身又有表演細胞,因此,很快就學會武生、馬僮的角色,進而歌仔戲的各種角色也都學會了。「華美歌劇團」是福佬戲,楊秀衡學到各種戲劇角色的表演,心想,自己是客家人,應該要學學客家戲,當時北部桃竹苗地區有許多客家戲班,因此,他到北部桃園,加入龍潭的「勝宜園」客家戲班演出。在「勝宜園」客家戲班楊秀衡找到他的「細阿妹」-徐戊妹,「勝宜園」的當家花旦徐戊妹雖然大楊秀衡一歲,他們還是共結連理,當時楊秀衡正好二十歲。   結婚以後孩子陸續出生,退伍後,為著生活開始走江湖「撮把戲」的表演,「撮把戲」的表演,分成說唱音樂融合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等歌舞劇的「文套」表演。以及拳術、武打、木劍斷竹功夫、魔術雜耍等技藝表演的「武套」表演。演出節目會依當時的情境、觀眾的反應,隨機機動的文武場穿插演出。 為了讓自己的武術功夫更精進,楊秀衡正式拜師學功夫,學習各種拳術、木劍斷竹等功夫,為了「撮把戲」的演出效果,變魔術等各種雜技都學習,也加強各種客家歌謠、小調、車鼓等的唱腔與動作,以順應到各地方「撮把戲」觀眾的需求。   「撮把戲」的生活看似多采多姿,卻是萬分的辛苦,養家活口還要照顧團員,到各地表演有時還要拜地頭,真是有苦難言。興盛時期,收入較好,一個地方可以連續演出好幾天,但生活不正常,連孩子都要跟著餐風露宿。 電視出來後,「撮把戲」受到極大的衝擊,看「撮把戲」的觀眾少了,生意難做,只好辭掉夥計,自己一家人繼續走江湖「撮把戲」,靠微薄的收入勉強過生活。以前拜師學藝學到的功夫,除了在「撮把戲」可以表演,現在就在自家開「楊家國術館」作為另一個維生的功夫。 客家撮把戲 客家傳統歌謠演唱 客家傳統三腳採茶戲
19535023 李來添   1937年出生的李來添,美濃牛埔庄(福安庄)人,十六歲時李新春提起要請客家八音師傅來教大家學客家八音,當時參與學客家八音的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有李新春、鍾雲輝、鍾彩祥、李來添、黃君清與曾木森等六人,由李新春負責,每人一管一千斤稻穀的學費,請高樹鄉大埔的 「禾仔」師父來牛埔庄的黃君清家教客家八音,「禾仔」師父父子一起駐紮在牛埔庄。   牛埔庄中的張昌榮先生,有鑑與幾位年輕人有心學客家八音,就主動買了全套八音的樂器給大家學習,讓這些家境不好的小孩子能專心學習,當時請「禾仔」師父一共來教了二管,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每個人學習的不同,有的只學一種樂器、有的學了兩三種,李來添主要學習胡琴,「禾仔」師父是「目瞽」(瞎子)師傅的譜都記在腦中,教學曲調時是以「搭、搭」唸唱曲調,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因此,大家學習客家八音樂曲全在記憶中。   有些人兩管還沒結束就已經開始跟師父出去做場了,師兄弟聯合獨立作場是在十七歲時,鍾雲輝、鍾彩祥、李來添、曾木森四個人,在十七歲時第一次的正式作場演出。 個性沉穩的李來添,平時不多言,就像他拉的胡弦,在旁邊默默的陪稱著你,但李來添對客家傳統曲調非常的熟悉。民國六十年代,西樂開始盛行,客家八音作場的機會漸少,李來添放下客家八音演奏到北部當廚師,一去二十多年,後來回到美濃,受到老班底的邀請,再繼續拾起胡琴,繼續演奏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演奏客家傳統八音音樂。 傳統客家八音胡琴演奏
19535024 鍾彩祥   美濃客家八音團團長,擁有50多年客家八音演奏經驗,十五六歲時跟李新春、鍾雲輝、李來添、黃君清與曾木森等六人,一起請高樹鄉大埔的「禾仔」師父來美濃牛埔庄(福安庄)教客家八音,當時學習客家八音每人一管(一期,時間是四個月)要一千斤稻穀的學費,師父一共來教了二管,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禾仔」師父是「目瞽」(瞎子),師傅的譜都記在腦中,教學曲調時是以「搭、搭」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沒有工尺譜等記譜學習。因此,南部地區的客家八音,都沒有樂譜等文字資料,樂曲全在記憶中。   十七歲時開始出來作場演奏,鍾彩祥的做場開始主要搭配李新春,後來與鍾寅生、朱財有、楊新發搭檔,因為鍾彩祥在客家八音的弦、鼓都很專精,對客家八音樂曲又很熟悉,客家歌謠伴奏有拉的很好,六堆地區其他客家八音的嗩吶手都喜歡找鍾彩祥一起作場,現在美濃地區客家八音團的嗩吶手都喜歡找鍾彩祥一起作場,許多客家八音手都是他指導出來的。   民國六十年代,傳統八音受到西樂的嚴重影響,婚喪場合開始有西洋樂隊演奏,鍾彩祥開始學習薩克斯風等西樂器,並吹奏流行音樂,鍾彩祥不但學會西洋樂器,也會看簡譜,甚至用簡譜寫出客家八音的樂譜出來,這是南部客家八音老師傅唯一會寫譜的,傳統客家八音是否能傳承下去,鍾彩祥是個重要的關鍵人物。 客家八音二弦、鑼鼓
19535025 楊陳美貴   陳美子本名楊陳美貴,大家都叫她「阿珠姐」,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團長,也是美濃客家八音團重要的嗩吶手,更是臺灣傳統客家八音唯一的嗩吶手。   「阿珠姐」父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兄弟都會吹嗩吶,但不是吹客家八音,在父親薰陶下她十二歲時就會吹嗩吶、拉胡琴,但是演奏的音樂都是當時流行歌謠,所以「阿珠姐」對四五十年代的福佬歌謠很熟悉。後來嫁到高雄縣杉林鄉客家庄,開始學習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所以「阿珠姐」作場時,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外,經常會演奏早期的臺灣民謠小調與流行歌曲,演奏輕鬆的臺灣民謠小調時一面吹著嗩吶,身體還跟著擺動,帶動現場的氣氛,廣受大家的喜愛,因此「阿珠姐」接的場不只有客家地區,屏東、高雄閩南地區許多廟會、婚喪喜慶都會請她去作場。她接的場應該是所有嗩吶手中最多的。 嗩吶吹奏、胡琴演奏
19535026 劉富喜   住在美濃金瓜寮的劉富喜,父親劉寬煥是美濃地區有名的西樂師,自組西樂團為婚喪喜慶演奏音樂,劉富喜從小就接觸音樂,也喜歡音樂,從小就會玩玩各種西洋樂器,讀高職時參加學校樂隊,吹小喇叭也會演奏吉他,有時父親的樂團接場太多應接不暇時,他還會帶學校樂隊出去作場賺點外快。   22歲當兵退伍後,開始學習客家八音,向李新春師父學習,學習吹嗩吶、拉胡琴、鑼鼓打擊,劉富喜很自豪的說他嗩吶只學吹一個星期,就出來作場了,後來也繼續向嗩吶手楊新發、溫福仁請教,也曾經跟高樹舊寮的林英向合作演奏。   現在在客家八音演奏上只要吹奏嗩吶,常與李木枝、李鳳長、陳興龍搭擋演奏。現在已經無法靠演奏客家八音維持生活,平時還是果樹務農為主業,有機會再去作場演奏,閒暇,也撿老椰子用椰殼作「弦子」。
19535027 李雪光   李雪光民國79年創立美濃合唱團,至今已20餘年,完全是服務性的,因此跟團員們成為一家人,親密的姐妹們,使他們認識音樂、喜歡音樂進而受到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人格修養得好效果,藝術對人的影響像宗教一樣,心靈得到淨化,對人生也有正面的好看法,而改善生活。所以應該多鼓勵大家(包含幼年、青年、銀髮族等),多多接近音樂。   李雪光一直在合唱的領域裡成長,從小、初中、師範都是合唱團員,出社會也是指導合唱和參加合唱團,這一塊是音樂裡的最愛。最享受是當學生唱出她要的和聲時,和她的好聲音再混聲四部好和聲中。啟發其對和聲有興趣是李抱枕博士,在師範學校,他客席指導一星期,李雪光就跟合唱結了緣,至今她已經快70歲了,她還想繼續唱下去,她參加過屏東和高雄等地的合唱團等,到目前為止,除了國內帶團演唱之外,也跟團到過美國、維也納演出,近期要到泰國,宣揚客家文化宣慰僑胞,自己快樂,也帶給人家快樂,希望能繼續走下去。   指導的婦女合唱團在97年參加高屏客家擂臺賽,獲得傳統國樂組第三名,今年還報名參加,11月6日比賽,藉比賽的練習可以提升水準,互相觀摩學習,請作曲家多多提供合唱曲給他們練習,同時要多元化,童謠二部、三部、同聲、混聲,目前我只收集到一本客委會出版的合唱集客家歌謠合唱曲譜選集,資料太少,自己來編能力不足,雖然自己曾動手試編合唱曲,還是覺得沒有專家編得好聽。   如李雪光自陳:我是音樂愛好者,也是工作者,我以此為樂,以此交友,使我讓銀髮生活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 >民國54年得屏東縣優秀青年獎民國61年得美濃鎮優秀青年獎民國99年得社大優良講師講>民國97年指導婦女合唱團參加高屏客家擂臺賽得團體第三名老師也授獎
19535028 謝宜文   1954年生於高雄縣六龜鄉1979年定居美濃鎮,曾任國小教師主任34年,2009年從教育界退休。1983年起擔任美濃與六堆大專青年指導老師,與大專青年學生一起學習客家歌謠、研究客家文化,受聘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義務指導老師。1995年與吳榮順老師一起收錄南部地區客家歌謠,製作「美濃人、美濃歌」專輯,1997年此專輯獲金曲獎「最佳唱片獎」與「最佳唱片製作人獎」,此後繼續協助吳榮順老師調查研究客家、福佬、原住民等音樂。   2005年帶領「鍾雲暉客家八音團」到法國巴黎參加「想像藝術節」客家八音演奏。2006年再次帶領「鍾雲暉客家八音團」到瑞士日內瓦、蘇黎士參加「臺灣音樂節」客家八音演奏。2007年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研究主題為「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針對客家人之傳統文化祭典以及客家八音進行研究,2009年自小學教育單位退休,退休後一直致力於推動客家傳統文化與客家八音工作,並協助「楊秀衡撮把戲團」之行政運作。 專長:客家音樂研究(客家歌謠、客家八音),客家文化祭典與祭祀禮儀 著作: 一、民國87年,『高雄縣六大族群傳統歌謠』CD及叢書(客語族)。 二、民國87年~88年,協助調查『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研究案。 三、民國87年,協助製作『平埔音樂紀實』臺灣平埔族傳統歌謠專輯,此專輯獲88年第十屆金曲獎,「最佳唱片獎」。 四、民國90年,協助製作『南部鄒族民歌』紀錄高雄縣地區鄒族之傳統民歌專輯,此專輯獲91年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唱片獎」與「最佳唱片製作人獎」。 期刊 五、1999,&lt;六堆地區的客家音樂系統&gt;。《文化生活》第三卷第二期,屏東文化中心, 2001,&lt;客家八音&gt;《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頁302~346 六、2002,&lt;一個即將消失的文化祭典---祭河神與送字紙灰儀典&gt;《文化生活》,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七、2002 &lt;一個在半夜到墳墓進行的祭典活動----客家人的「祭義塚」祭典紀實&gt;。《文化生活》第五卷第三期27,屏東文化中心。 八、2003,&lt;六堆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典儀程&gt;《文化生活》第六卷第三期33,屏東文化中心。 論文: 一、2000,&lt;美濃地區的客家山歌&gt;《客家音樂研討會暨客家八音展演論文集》 二、2000,&lt;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民歌&gt;《客家與贛南研究論文集》 三、2003,&lt;右堆地區客家人的祭河神祭典&gt;《屏東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四、2006年&lt;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gt;屏東文獻 五、2006年&lt;六堆地區客家八音與鍾雲輝客家八音團之研究&gt;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 六、2006年6月&lt;美濃、南隆與屏東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之研究&gt;南臺灣文化與歷史學術研討會 七、2007年6月《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論文 八、2008年7月&lt;臺灣六堆地區客家人「還神」的祭典儀式與其意涵之研究&gt;&ldquo;粵東客家地域社會與文化&rdquo;學術研討會 87年獲得第九介金曲獎「最佳唱片製作人獎」。
19535029 黃三清   「阿三清」人稍微胖胖的肚子大大的,有人叫他「三清祖師」,南部地區客家八音團中少有的三弦手,民國八十幾年,林作長、邱發金以及黃三清三人,有天跟客家八音老師傅鍾彩祥、陳美子在一起時,提到要學習客家八音,於是就開時學習客家八音的樂曲。   之前就會彈奏吉他、吹喇叭以及其他樂器之音樂基礎,學習客家八音主要在學客家八音之曲調,因此,對客家八音很快就上手了。開始學客家八音時先學拉胡琴,因為有吉他彈奏的基礎,拿起三弦來彈彈好玩,現在三弦彈奏反而成為主要的演奏樂器。   在客家音樂演奏時彈三弦,偶而拉拉胡琴,閒暇時也喜歡動動手做各種樂器,椰胡、三弦等,都自己動手做,不少人會向他購買樂器呢! 客家八音胡琴、三弦
19535030 楊張水妹   人稱「水妹姐」,從小就會唱山歌,12歲時曾經有「撮把戲」團到村中來撮把戲演出,有人就慫恿她上臺演唱,她就上臺唱起山歌,還得到一角錢的獎賞,後來,有「撮把戲」團來演出或其她機會,大人們都會叫她上臺唱歌,因為喜歡唱歌也沒有拜師學唱,自己勤奮的學習下無師自通。   客家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福佬的歌仔戲、都馬調等等歌謠都會唱,尤其是客家的平板調,從她口中唱出更是動人。「水妹姐」只要聽過的歌曲她都會用客家歌謠的歌詞唱出來,小學只讀一年就因戰爭之故沒辦法繼續讀書,雖然國字不認識幾個,可是客家歌謠的歌詞在她腦子裡卻有許多許多,甚至可以隨著時機、情境馬上創出歌詞唱出來。北部有演唱傳統客家歌謠的賴碧霞,美濃的「水妹姐」在客家歌謠的演唱並不比賴碧霞差,有人叫她「國寶」,她很謙虛的說:「我又不認識字,不要這樣講,我承擔不起」。 客家歌謠演唱
19535031 溫秀真   很會唱山歌的溫秀真,只看名字或聽他唱的客家山歌,許多人以為他是女的,秀真哥的歌聲很高,這是以前經常在山上工作時,這個山頭唱到那個山頭養成的習慣,他從小就會唱山歌,小學只讀了三年就因戰爭之故,無法繼續讀書,只好去山上樹林、田裡做工,後來也曾開卡車到山裡載木材,養雞、養鴨什麼工作都做。   記得以前要工作,有時候是主人來找工作的「人工」,也有請某人幫忙找工人或是自行去「應工作」,溫秀真經常不用去「應工作」,別人已經幫他「應工作」了,因為溫秀真經常一面工作時會一面唱著山歌,山歌唱不停,大家都喜歡跟他一起工作,所以會主動幫他「應工作」,甚至不同的人幫他同時「應工作」而差點打架起來。   溫秀真很會唱山歌、喜歡唱山歌,因此有人稱他「山歌王」,他的山歌子唱的真可謂繞樑三日,在民國八十幾年時,許多電視臺會來美濃拍攝節目,每次都會指名要請他唱山歌。其實他不止山歌子唱的好,客家傳統最老的山歌「大門聲」也唱的很好,老山歌、平板以及小調都很會唱,甚至會把福佬歌曲自行配上客家歌詞,用客家語唱出,原住民的歌也難不倒他,真的是山歌王。 客家歌謠演唱
19535032 吳勤昌   1943年出生的吳勤昌美濃牛埔仔(福安庄)人,當兵前,約莫十七、八歲的年紀,是他學習傳統中樂的開始。早期農業社會,娛樂很少,吳勤昌對八音團的樂器非常有興趣,白天幫人做工,晚上閒暇時,或平常農閒,就騎著腳踏車到處去看八音團做場,尤其同庄的阿波四(鍾雲輝),只要他的場,吳勤昌他一定騎腳踏車去看,不論是遠及南隆地區的吉洋或東北角的九芎林,他一律很「煞忙」(勤奮)的前往聆聽,看八音團演奏的情形慢慢學習,有時就兼打雜的工作,一邊學著打拍子,久而久之,就學會了敲打的部份。   吳勤昌退伍後回到美濃,有一陣子打西洋鼓做西樂團,後來跑到臺北工廠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幾年,子女長大後再回到美濃,又開始接觸八音團,因為阿波四(鍾雲輝)團的打擊樂手,專心做泥水匠去了,吳勤昌才正式加入鍾雲輝的團,成為固定的團員。   一開始,吳勤昌還不熟悉,慢慢跟出心得來,現在主要與阿波合作,他自己同時買有一個大鼓,偶爾參加喪葬的西樂團時使用。   吳勤昌前後總計跟過四名頭手,有上庄仔楊新發、下九寮阿生哥、橫山尾生子伯(鍾寅生)、四隻屋阿達,通常頭手一作古,樂團就會解散,現在主要跟阿波四(鍾雲輝)配合。   吳勤昌在客家八音打擊樂的經歷也有三十多年了,也是客家八音團的老師傅。吳勤昌對於客家禮儀非常熟悉,客家祭典時,除了演出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生命禮俗禮儀伴奏,祭典進行前後,若有發現工作人員準備事項不對,或尚欠缺什麼,他都會主動去協助,讓祭典或民俗活動進行的更完美順利。 客家八音打擊樂
19535033 李喜娣   人稱「喜娣姐」。從小就很會唱歌、也喜歡唱歌,小時候唱的歌曲是日本歌或軍歌,十四歲起到「會社」(日本的糖廠,採收甘蔗等)工作,當時都是一面工作一面唱歌,日本歌、軍歌,也唱客家山歌。結婚以後就常唱客家山歌。   民國75年10月美濃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當時總幹事鍾昭金來邀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於是就加入跟大家一起唱山歌。因為自己的興趣,喜愛唱山歌,平時在家「做版仔」賣,只要有機會都會主動去唱歌、或是參加歌唱比賽,唱歌可以讓心情愉快。拿手歌曲是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前的流行歌曲也很會唱。 客家歌謠演唱
19535034 李鳳長   李鳳長人稱鳳長伯,住在美濃龍肚庄的大崎下,由於爸爸、阿公都會拉胡琴,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拉胡琴,但大都是拉客家山歌調,2 3歲時開始學習客家八音調,請龍山里的師父鍾寅生前來教授,鍾寅生老師仍然以口傳方式教授,沒有記譜,學生必須自己記著樂曲。   每天晚上學一種調,每天晚上上課練習後,第二天清晨起床,他會自己用哼的再回想一遍,這樣就非常容易記住。學了一管半(六個月,一管四個月為單位),一管半共學了約二十種調子,後來就跟師父鍾寅生一起作場演奏客家八音。期間也曾跟李新春、巫煥真、鍾雲輝、林作長、劉富喜等嗩吶手合作過,1987年美濃地區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演唱客家歌謠都是由胡琴手現場伴奏,李鳳長生性內向靦腆,為人和藹不計較,平常話不多,微笑卻經常掛在臉上,客家歌謠的胡琴拉的又好,大家都喜歡請他伴奏,1993年起與「鬍鬚伯」劉溥源搭檔,成為「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專屬伴奏樂隊,在客家八音演奏上,還是繼續與鍾雲輝、林作長、劉富喜嗩吶手配合演奏。 客家八音、客家歌謠胡琴演奏
總共 508 筆,顯示第 401 到第 45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