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20秒, 共找到 4707 筆資料,顯示第 2801 到 29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主要題名 影片介紹 著作者 日期 長度
上家下屋-第29集 有個擺地攤的女孩相當愛慕阿添,緊纏著他,阿添為此關機也因此疏於和女友芳瑜聯繫,芳瑜感到大為不滿,兩人因此漸行漸遠,阿源叔卻是相當擔心女兒芳瑜的感情。因此,阿源叔找來阿蘭姐當和事佬,未料兩人卻是將對於彼此的不滿大大發洩出來,兩人不歡而散。茵茵有了交往的對象阿俊,為了阿俊改變平日的衣著和儀態,母親阿蘭卻是對於茵茵的初戀相當憂心。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8 52:10:00
上家下屋-第30集 茵茵為了男友阿俊,努力維持溫柔甜美的形象,想成為對方喜歡的類型,約會時都不敢狂笑,在家更是不時對著鏡子練習裝可愛的表情,長時間下來卻是讓自己累癱了,最後茵茵決定放棄這段戀情。吵架中的情侶芳瑜和阿添,雙方都拉不下臉向對方道歉,芳瑜經過香妹姨的開導,開始想起阿添的好,另一方面,阿添決定以苦肉計贏回美人心,兩人在各自退讓後合好如初。明芳姐誤以為姊夫在大陸包二奶,決定前往大陸替姐姐討公道,努力說服Peter一起與會。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8 52:10:00
上家下屋-第31集 文炳準備前往蒙古參加單車比賽,Peter得知此事硬將他和明芳姐湊成一團共赴大陸。明芳姐和文炳兩人各自誤會對方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前往大陸,明芳姐更是廣邀眾人一起參加,文炳徹夜未眠熱心的規劃單車行程,誤以為大家要跟他一起體驗蒙古單車之旅,還熱心的舉辦行前說明會,在大家釐清事實後,文炳感到相當沮喪,自我封閉在家中足不出戶,決定一個人前往峇里島的海邊流浪…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8 52:07:00
上家下屋-第32集 文炳因故不能去參加單車比賽而感到相當落寞,大家決定幫文炳在小庄內佈置一個峇里島風格的海灘,眾人盛裝海灘裝扮,一起玩起沙灘排球,文炳到了會場感謝大家對他的用心,決定邀大家一起去吃海鮮大餐。居正從國外寫信回來給筱倩,預計回國後準備帶筱倩移居國外,居正的新女友也就是筱倩未來的「準新媽媽」會先來與筱倩培養感情,筱倩一方面對友人感到相當依依不捨,另一方面也對新媽媽充滿逃避排斥的心理。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8 52:18:00
上家下屋-第33集 筱倩為了躲避「準新媽媽」,筱倩晚上改至小樂家睡覺,沒想到睡相不佳的筱倩在睡夢中把小樂和姐姐芳瑜揍了兩個黑眼圈,隔夜再到香妹家借宿,惠玉和瑞瑛一樣遭殃,筱倩只好改為投宿peter家的民宿。阿源叔終於幫女兒芳瑜和小樂添購新床墊,貪財的阿源叔看準文炳對於小樂的痴心暗戀,決定將破損的舊床以高價賣給文炳。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2:00:00
上家下屋-第34集 筱倩的爸爸居正回來了,面對的卻是新娘不見了的局面。筱倩的新媽媽-洪小姐以陌生人的身份和不知情的筱倩小聊後,發現筱倩很難接受父親再娶,且完全逃避與新媽媽見面,洪小姐決定自己退出這場僵局,居正得知此事後相當傷心難過。筱倩不忍父親如此傷心,鼓勵父親赴美勇敢尋愛,自己待在小庄內快樂生活。早年在戲院門口賣雞蛋冰的阿金,搖身一變為房地產商人,帶著助理阿古回到故鄉,企圖一一收購老鄰居的土地。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0:40:00
上家下屋-第35集 阿金想要將小庄裡的老房子通通收購改建,阿金先以Jessica當說客,助理阿古則從文炳下手,慢慢遊說大家賣房子。結果Jessica被香妹姨臭罵一頓,見錢眼開的阿源卻是聽得心癢癢決定賣屋,阿源也想說服文炳賣掉祖宅,香妹聽聞此事後氣憤不已,找阿源大吵一架。阿源想利用賣屋後的錢買新屋、買車、帶家人去歐洲旅遊,但精算之後發現這筆錢,根本不足以負擔這些費用。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2:04:00
上家下屋-第36集 阿金向銀行查帳,突然發現帳戶內的存款全部在一夕之間被盜領,原來是他的助理阿古捲款潛逃,一時之間阿金從董事長變成一無所有。Peter和阿蘭鼓勵阿金東山再起,阿金決定以小本生意雞蛋冰重新站起來。村內來了一對姊弟,弟弟阿中有些精神疾病不敢與人交談,但擅長捏面人,大家相當驚艷他的手藝,姊姊阿芸帶著弟弟阿中來到小村,即是決定將阿中一人留在民宿,自己默默離開,過自己的人生。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2:20:00
上家下屋-第37集 阿芸雖將弟弟阿中遺棄在民宿,但還是感到相當不捨,決定偷偷潛到民宿偷看弟弟,未料警察阿添發現她的可疑行為,兩人經過一陣追躲,阿芸躲到小樂租書店,聽到小樂等正在討論阿中,阿芸對著大家吐苦水,眾人安慰她給她支持,最後,阿芸決定將阿中帶回自己身邊。阿添準備向芳瑜求婚,與淑惠練習,未料被芳瑜看到,以為阿添移情別戀。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0:51:00
上家下屋-第38集 阿添浪漫求婚,在眾人幫忙敲邊鼓下,芳瑜點頭答應,眾多女生搶著當伴娘,淑惠自告奮勇要協助籌備婚禮的事,誇口承諾大家婚禮絕對精采,實則因為沒有梗而相當憂心。阿添和芳瑜為了籌備婚禮,兩人意見紛歧鬧得不愉快;阿源雖然嘴巴上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但其實心裡很捨不得女兒即將出嫁。文炳和Peter決定偷偷幫阿添辦一個單身派對,Peter不小心洩了口風讓Jessica知道,只好改讓Jessica規劃單身派對。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19 52:10:00
上家下屋-第39集 文炳熱血沸騰的來到民宿,幻想著火辣的單身派對,未料竟是一場充滿教育意義的婚姻講座。另外,女生們聽聞文炳、Peter、阿添三人要在民宿辦單身派對,想像一定是場荒淫無度的派對,大家操著傢伙要去阻止他們,沒想到一到民宿,才發現是一場誤會,更是佩服Jessica的精明幹練。香妹一連串的懷孕跡象,讓老公阿水樂得衝去藥房買驗孕棒檢測。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20 51:35:00
上家下屋-第40集 香妹有喜了,左鄰右舍都替他們夫妻兩人感到開心,香妹決定將美髮店傳承給惠玉掌管,自己要安心養胎。阿貴得知兒子Peter和員工Jessica在交往,覺得Peter真有一套,未來將Jessica娶進門後,即可節省一份薪水。在眾人滿滿祝福下,阿添和芳瑜的婚宴溫馨儉樸而隆重,但阿源不時眉頭深鎖,並堅持不遵循古禮潑水傳統,內心對女兒出嫁相當不捨。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郎祖筠 胡寧遠 製作人:郎祖明 製作協調:饒瑞軍 楊愛如 宣傳規劃:林奕如 傅文廷 編劇:高肇玫 協力編劇:林家華 徐珪瑩 劉俊豪 侯怡然 黃元蓓 張李怡君 20130320 50:42: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0集 湖口每年都舉辦「行春宴」,維持媽祖遊庄及中午辦桌「食福」的傳統。在發展社區營造上,湖口村民握有自主權,在發展老街觀光與兼顧生活品質之間逐漸取得平衡。嘉南平原的魚寮聚落僅有十幾戶人家,客家人已與福佬人同化,只保有信奉三山國王的信仰。居民曾為保留地下的史前遺址而抗爭,自發性的成立遺址館,學習製陶,發展出特有的文化風貌。南投中寮電音童子團原由跳神將的年輕人組成,在得到社區的認同和肯定後,社區媽媽和學童也加入,跳陣頭變成活絡社區的健康活動。廟會陣頭結合社區活動成為中寮電音童子團的特色。 客家時事-湖口老街回春: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深藏不露的魚寮: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盧俊傑:鍾孟廷 陳志男 客家新貌-中寮電音童子團: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03 46:40:00
ㄤ牯ㄤ牯咕咕咕(詔安)-第55集 鴨寶來到小牯家玩,小牯準備了豐盛的點心和飲料,不知道為何鴨寶喝飲料都躲躲藏藏的,原來是鴨寶每喝一口飲料就會多一個分身,大家樂得大笑。 客家唸謠(小白鵝): 小白鵝,go-go–go, 口渴了,叫哥哥。 哥哥說他肚子餓, 餓到嘴扁扁。 ge-ge –ge, ge-ge –ge。 兒歌(月光光拜龍王): 月光光 夜夜光 船來等 轎來扛 扛到水中央 蝦子毛蟹拜龍王 龍王腳下一朵花 嫁給阿妹呦 笑哈哈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林曉蓓 企劃:朱文慧 節目顧問:陳素芳 劉慧真 編劇:唐淑霏 執行製作:陳雪林 陳佩伶 導播:黃慧娟 梁遠毅 201300502 12:02
神秘列車-2007年 宗元回想起兒時阿公對他說,有一班神秘列車可以載你到任何地方,從此宗元愛上了火車,也總是期待那般神祕列車的出現。隨著時光飛逝,神祕列車遲遲未出現,阿公卻得了一種怪病,十幾年內不再說話;某日阿公突然開口,告訴宗元神祕列車要來了,阿婆要回來了。 宗元好奇阿婆的一切,但從未聽父母親提過阿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宗元決定拜訪舅公,並間接找到當時受到阿婆幫助的農人。原來阿婆過去是知識份子,嫁給阿公這位不識字的莊稼漢,兩人天南地北的背景卻相知相惜,後來阿公為了支持阿婆的理想,甚至賣地讓阿婆去日本念書。阿婆回鄉後開診所,協助佃農抗爭,免費幫村人治病,最終卻在白色恐怖時期,因匪諜身分遭到槍斃。 阿婆跟阿公約定在火車經過的地方會面,所以阿公從此坐火車都要坐在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阿公走了,神祕列車真的來了,宗元親眼見證了阿公和阿婆深刻的愛。 監製:湯昇榮 督導:余榮吉 導演:張晉榮 副導演:吳小綠 20130412 01:30:01
媽媽的秘密-2007年 長文的母親玉英生長於花東客家小鎮,歷經嫁為人婦、生兒育女,生活始終以家庭為重心,她希望學習認字突破封閉的世界,傳統思維的丈夫不是很認同她的求學熱忱,但也沒有堅持反對。玉英在某次前往念書的騎車途中,不慎被張先生撞傷,風趣體貼的張先生對玉英一見鍾情,玉英雖然也對張先生產生好感,但礙於禮教,玉英只能把這段感情封鎖在心中。隨著玉英年事已高,其子長文與媳婦惠珍決定將母親接來台北就近照顧,由於玉英完全不會使用現代化的設備,媳婦惠珍相當看不起婆婆玉英,甚至逼迫長文將玉英送到養老院,長文最終還是不捨送走母親,決心聘請外勞照顧玉英。 玉英隨時都攜帶著過去張先生寫給她的一封信,但玉英因為不識字,始終不明白張先生信裡的內容。外勞陪伴玉英散步,玉英不知不覺和外勞失散了,在台北迷路的過程中,玉英遇見了一位熱心的遊民,並請遊民幫她讀信,隔了近半個世紀,玉英終於讀了張先生的信,過往深長美好的記憶在腦海中一幕幕升起。 監製:湯昇榮 督導:余崇吉 導演:葉斯光 副導演:林秉聿 20130412 01:18:27
第一次當爸爸就上手-2009年 阿徹和小美是一對「先有未婚」的都會情侶。阿徹第一次造訪小美家,小美父親對阿徹的印象很差,感覺阿徹沒什麼擔當,力勸女兒小美和阿徹分手,未料小美的母親在小美的房間裡發現了媽媽手冊。阿徹因為與父親疏離的關係,在得知女友小美懷孕時,面對自己即將出世的小孩,心中不禁產生了一些疑惑,擔心自己真的能勝任父親的角色嗎。 小美懷孕三個月,阿徹的音響公司正值繁忙之際,再加上父親三不五時喝得醉醺醺要阿徹前去接送,阿徹在一連串的事件中,不時忽略小美,就在小美準備墮胎之際,阿徹的父親帶著阿徹前往小美家拜訪,以真誠的心贏得小美父親的信任,並且讓阿徹重新體會父愛,勇敢承擔組織家庭的責任。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邱皓洲 副導演:陳依孝 許瑋 20130411 01:18:59
9AM-2012年 台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2282小時,全球排名第一。2011年,每100個台灣人就有4.3個人失業。每天早上9點,你是否也和主角景翔一樣,在煩惱工作的事。失業了,是不是什麼都不是了。 主角景翔進入房仲業工作,某日主管無預警地宣布:要求全體員工票選出公司裡一位最不適任的人,一個月後要將他開除!於是,公司內成了戰場,大家開始在串聯、排擠、明爭暗鬥,景翔和同事好友阿志之間也開始產生不信任感。景翔在得到第一筆業績的同時,主管董哥卻將已交易的房子賣給出價更高者,景翔相當不能接受,又因女友的離開,整個人陷入低潮,隨著票選的日子接近,失魂的景翔在騎車過程中,摔斷了腿,因為母親一通尋常的關懷電話,讓他痛哭失聲回到老家,重新思索人生。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安邦 副導演:丁肇輝 20130412 01:19:22
死神卡卡-2012年 四位長青者組成社區巡守隊,在每一個夜裡,默默守護社區居民的安全。某個夜裡,他們遇見了一位躺在街上的曼妙黑衣女郎,在她的皮箱裡有著一串長長的索命名單,巡守隊決定囚禁她,不要讓她執行死神的任務,豈料,過沒多久又來了另一位死神,巡守隊不甘自己的人生就此畫下句點,再度拚了老命將第二位死神囚禁。 未料,過沒幾日里長帶著葬儀社的老闆詢問巡守隊關於兩位失蹤的業務人員,巡守隊自知闖了大禍,誤把葬儀社員當成死神,還把他們囚禁和毒打一番,四人趕緊釋放兩位葬儀社業務,四人趕緊幫自己選購一副棺材,幫忙做些業績,做點人情。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葉斯光 副導演:葉思中 20130411 01:21:29
交錯-2012年 家家從小跟著母親到街上賣口香糖,風雨無阻地從遠方騎著腳踏車來到鬧區。這樣的日子雖苦,但家家身旁有一群溫暖的人,肉粽伯、大倉叔叔、香腸伯和阿巧婆總是對她非常好,讓她一點也不孤單。 Christine因為出差來到兒時販售口香糖的小鎮,這裡的人物依舊親切可愛,但長大後的家家變身為Christine,全身穿戴名牌,整個人變得相當勢利,再次回到這個純樸小鎮,所有的回憶在街角浮現,但她只想駕著她的名車盡速離開這裡。未料黑道小弟八將趁Christine前去麵包店時,偷走了她的名車,Christine在尋找愛車的過程中,也一一遇見兒時的自己與母親的身影。 因著Christine對竊賊八將的窮追不捨,在一場車陣追逐中,八將不慎撞死了他最親愛的奶奶─阿巧婆,八將在警局裡痛哭失聲,Christine慢慢回想起過往那個有著一顆柔軟心腸的家家。 監製:湯昇榮 督導:黃桂慧 導演:馬西宇 副導演:張耀州 20130411 01:20:18
客家新聞雜誌-第53集 雲林西螺的張廖家族今年擴大舉辦祭祀活動,全程使用詔安客語,並讓國小生參與以產生文化認同。來惠聚落保留完整的傳統建築與詔安文化、年輕人學習七崁武術,他們作出種種努力,為保存詔安客語和文化。客家電視台集結優秀的製作團隊,將六堆名人徐傍興的故事拍成連續劇。場景的重現和六堆腔客語的演釋考驗劇組和演員。電視台希望透過戲劇呈現他對台灣醫療、教育、棒球運動的貢獻,讓觀眾學習其典範人格。由南北客家人組成的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具有多元且豐富的表演,成為高雄市具代表性的客家演藝團體。團員並非藝術科班出身,卻?著熱情、創意、努力和團隊的向心力,才能站在舞台上發揚客家文化且獲得肯定。 客家時事-張廖韶安客家文化祭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 多元視野-大將徐傍興: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樹 客家身影-黃榮杰: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高雄市客家文化藝術團: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2 47:26: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4集 立委選舉改成單一選區兩票制,以保障小黨在立法院的席次。本集採訪桃竹苗和屏東縣等處客家庄的立委候選人,探討新制度的改變。客籍候選人四處拉票以爭取客家票,藍綠基本盤則以政績為訴求,形成族群與基本盤的攻守戰。苗栗公館鄉出磺坑是台灣最早開發的油礦場,天然氣帶動了當地聚落與產業發展。隨著礦場資源減少,社區沒落、人口外流,居民期望觀光產業能再度活化社區,但公部門僅關注硬體設施,忽略了人文和聚落的發展。為了推廣健康,在不計回報下,新竹地區的黃仁棟和梁綠秀分別長年推動有機飲食和有機素食。黃仁棟開設有機產品連鎖超市,還拓展至麵包、餐飲事業;梁綠秀則是採買鄰里種植的有機蔬果當作食材,推行平價素食。 客家時事-立委選情報導: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出礦不出礦: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陳德勝:孟廷 群宏 客家新貌-有機飲食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2 46: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5集 台72線快速道路的開通,讓原本沿著台6線發展的苗栗公館黃金小鎮休閒農業區逐漸沒落。儘管政府興建館舍、舉辦活動,但缺乏在地特色,且與社區民眾的溝通不良,成果不彰。導演蔡明亮雖然在國際影展獲展無數,但他的電影具有社會批判風格,鮮少被台灣民眾接受。身為馬來西亞客家人的他,自2000年起親自走入校園、街頭為電影宣傳及賣票,希望藉由自己的電影改變社會。位於台北東門市場的羅媽媽米粉湯,遠近皆知,15年來堅持不漲價。陶藝家徐連斌將科技與陶藝結合,把名字、書法字體、手繪圖案等燒到陶器上,更是第一個成功將雷射雕刻運用在陶器上的人。他亦致力於推廣陶藝,二十年來持續在幼稚園和小學進行陶藝教學。 客家時事-該往哪邊走: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多元視野-看見蔡明亮: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樹 客家身影-羅媽媽米粉湯:孟廷 群宏 客家新貌-木頭窯徐連斌: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 20130402 46: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6集 新豐垃圾掩埋場堆積兩萬噸露天垃圾已三個月,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及環境衛生。沒有焚化爐的新竹縣每年都會面臨新竹市焚化爐年末歲修,而導致垃圾堆積的問題。縣政府規劃再蓋垃圾轉運站以調度垃圾。偏遠地區迷你國小學童得到企業的贊助,用攝影機拍攝短片而獲獎。小孩從他們的角度紀錄週遭的人事物,透過影片表達自己的想法,呈現與大人不同的價值觀。短片拍攝活動也讓學童的自信心大增。原來想回埔里開香草餐廳的章思廣,為方便取得食材,堅持不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種植無毒玫瑰花。在女友和家人的幫助與支持下,經過四年的努力才成功大規模種植玫瑰花,並研發出無毒玫瑰農產品。 客家時事-新竹垃圾大戰: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 多元視野-小眼看到大世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樹 客家身影-葉秀娥: 客家新貌-食用玫瑰: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02 47: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7集 苗栗頭份的尖山米粉業曾發展興盛,後來由於缺乏品牌、飲食文化的改變和物資調漲,尖山米粉工廠從45間關閉剩下3間。地方政府推動米粉街再造營運計畫,以吸引觀光人潮,帶動地方發展。嘉義竹崎鄉金獅村的客家人先祖於二百多年前渡海來台開墾,大量栽種竹子,造紙為生。後來,機械造紙技術使得造紙業衰退,改種高山茶亦無法振興村子。如今居民嘗試利用社區的遺跡,推動社區營造,再現造紙文化。藝術家謝宏仁為實現夢想,回到頭屋鄉飛鳳村,親自建造自己的工作室,成為全職藝術工作者,去年還獲得全縣生活工藝競賽冠軍。秉持著生活藝術化的創作理念,他亦致力推廣藝術,教導國小學童藝術課程。 客家時事-米粉街再造: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金獅村傳奇: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曾鳳琴: 客家新貌-怪手藝術家: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2 48:14: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8集 本集整理了之前推出的客家引水奇蹟系列-桃竹苗、花東縱谷、高屏地區及宜蘭的報導。150年前客家先民落腳花東地區,開鑿水圳,引水灌溉,先民的智慧加上先天環境的優勢,才有今日富里、池上和關山地區的優質米。仙人圳是高雄六龜客家聚落的主要灌溉用水渠道,培育出聞名的黑鑽石蓮霧。屏東高樹的泰山圳,曾讓客家、河洛、平埔三族群引發爭水糾紛。先民在桃竹苗各地開鑿埤塘、水圳、興建石拱橋、口琴橋、水圓環等,引水灌溉,造福後人。從過去的水利工程建設仍可看到客家先民如何以毅力克服環境障礙。若追溯起宜蘭縣各水圳的開發歷程,就會看見客家族群的墾拓史與生活型態。客家先人在宜蘭所留下的水圳系統,造就了豐饒的蘭陽平原。 客家水一-花東地區: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客家水二-高屏地區: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客家水三-桃竹苗地區: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客家水四-宜蘭地區: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2 48:15:00
客家新聞雜誌-第59集 頭份田寮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年人,義務清掃街道、整理及美化社區環境,且透過資源回收把變賣所得去幫助社區的弱勢族群。他們積極投入自己的時間和力量,為社區付出,也讓老年生活更充實。逐漸起步的客家戲劇目前面臨演員挑選和收視率的問題。能說流利客語的線上演員不多,用客語演戲對他們亦會造成表演障礙,因此電視台開始徵選、培訓新人。此外,語言的隔閡多少影響了客家戲劇的收視率。三義木雕業逐漸沒落,關刀山的一對夫妻將工作坊轉型,經營彩繪木偶DIY和民宿,具有特色的工坊吸引大批的客源。他們堅持使用落地樹枝來做木偶,所有的原料在當地生產,環保兼在地精神得到當地的認同。 客家時事-田寮社區: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 多元視野-客家戲劇製作高難度: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新貌-手足舞蹈 小木偶: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3 47:31:00
來怡客(第4季)-第15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芽菜苗達人鍾添景先生,其芽苗育種設備帶來百萬商機。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裡面是什麼(裡肚係麼?)、給你猜(分你揣) 20130503 02:10
來怡客(第4季)-第40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編織達人孔俊凱先生,教導學生傳承技藝。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看起來都不一樣(看起來都無共樣)、全部是手工做的(全部係手工做?) 20130503 02:10
客家新聞雜誌-第61集 姊妹打擊樂團是由一群屏東高樹的農村婦女所組成,平均年齡50歲的她們沒有受過音樂教育也看不懂樂譜,靠著日常在生活或工作上無時無刻地反復練習才能站在舞台上呈獻專業的表演。廣東河婆客家人在1946-1949年間避難來台,形成兩大聚落-屏東的林仔內大浦地區和竹東的「長山街」。隨著人口外移以及被同化的影響,河婆客家人文化逐漸凋零,現僅保有傳統信仰和獨有的飲食文化。南投中寮爽文國中的國樂團和美術班多次贏得國內外比賽獎項。學校雖然面臨學生人數減少、經費與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卻靠著師生的努力、地方和家長的支持下,讓學生獲得藝文教育的學習機會。 客家時事-姐妹打擊團: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志男 多元視野-河婆客家人: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謝換祥:孟廷 小虎 客家新貌-爽文國中絲竹樂團: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3 46:58: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2集 花蓮玉里的龔文俊以不打疫苗,用圍網把豬舍圍起來的養殖方式,成功養殖出最少病源污染的網室豬,打造國內唯一無特定病源的養豬場。他還成立產銷班,推廣健康的養豬方式,希望能夠影響市場的型態。新竹交通大學教授高正忠等人,發起「書香再傳公益計畫」,募集二手童書,結合義工與社區的力量,在全國各地成立書坊。計畫特別針對弱勢學童,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書親近書,希望透過閱讀開啟小孩的視野。竹東的木雕家曾定榆使用漂流木搭配廢棄材料創作,多次得獎,作品為人收藏。無師自通的他,發揮不砍樹、廢棄物再生的環保創作理念,加上作品獨有的藝術性與創意,努力十餘年終於成功。 客家時事-健康的網室豬: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書香再傳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身影-劉月圓: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漂流木藝術家: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3 48:15: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3集 國姓鄉南港村是飼養水鹿的發源地,鹿茸年收益達上億元,鹿神祭是當地信仰特色。國姓鄉人口有75%是客家人,第八年的鹿神祭擴大舉辦,首次加入客家文化,農業與休閒產業結合,使社區更為活絡。車城鄉保力村是國軍實彈演練的地方,為六堆客家人所開墾。現在的村民雖然完全不會講客語,大多仍自認為是客家人,亦保留完整的信仰文化。保力村正面臨產業衰退、人口外流及人口老化的問題。為了提高智能障礙者的生活品質,新竹湖口鄉湖境社區為世美和華光教養院免費提供土地,讓障礙者種植香草和有機蔬果。在地方社區、院內老師和工作人員的支持與照顧下,障礙者得以從正常的生活中學習及成長。 客家時事-國信鹿神祭: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砲火下的保力庄: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尹俊成: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愛心接力: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03 46:36: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4集 已有五十四年歷史的台灣日光燈公司突然關閉竹東的廠房,三百多位資深員工沒領到資遣費,連工資、退休金也泡湯。勞工雖然進行抗爭、勞資協調,資方亦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拿到錢的日子仍遙遙無期。傳統的稻米銷售體制讓辛苦種米的稻農得不到合理的利潤,錢都被糧商賺走。稻農開始想辦法自產自銷,有的自己在網絡進行創意行銷,有的則自組公司賣米,如何與市場競爭對稻農來說是一大考驗。台灣目前有39萬1千位外籍和中國籍配偶,來自中國港澳和東南亞等國家。語言溝通與文化適應,是她們適應新生活的兩大關鍵。由於她們的家庭多屬於經濟弱勢族群,她們必須找工作以幫助家庭經濟。職業訓練課程提供了她們更多的機會。 客家時事-台光關廠風波: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多元視野-農夫來賣米: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身影-羅國旺: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移民家庭: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03 50:0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5集 日前豬肉漲價卻未為養豬戶帶來利潤,連批發商也賺不到錢,這是因為國際原物料漲價,使得經營成本提高所致。不少養豬戶因為經營效益低而棄養,豬隻交易量也減少。外界懷疑豬農哄抬價格,農委會力挺豬農堅持不調降。成立十六年餘的揚聲八音團是一個專業的傳統音樂表演團體,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多住在台北地區。為了傳揚客家音樂,他們到花蓮地區做巡迴性的演出、吟唱傳統客家山歌與小調,與民眾交流。以宋江陣聞名的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是全台最大的單姓聚落。三百年前江家客家祖先自福建詔安縣井邊二都遷台,至今後代都被福佬化了,聚落內仍保存完整的百年古厝。江家宋江陣在近十年再興起,卻面臨人口流失、成員不足的問題。 客家時事-肉價漲 傷豬農: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揚聲八音團: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客家身影-謝換祥:孟廷 志男 客家新貌-武動鹿陶洋: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20130403 46: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6集 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導致街友的產生,據統計台灣有一萬多名街友。人安基金會設立平安站來協助街友,基金會創辦人更免費提供苗栗農場,讓他們自給自足。然而,街友的問題需要完備的處理機制才能解決。草莓農范銹龍以無毒的方式種植草莓,取得國內第一個草莓產銷履歷認證,無毒草莓不但不會增加成本,還可以提高售價,使草莓農和消費者雙方受惠。政府將此認證列為重點輔導項目,協助更多人加入。台中政府在進行都市開發時沒有仔細調查當地的文化資產,導致幾處老夥房面臨拆除的命運。新竹六家新瓦屋和台中南屯的水碓聚落,經過居民和文史團體的爭取得以保存,但房子卻因無人居住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客家時事-街友自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夥房命運曲: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廖淑鈴:孟廷 群宏 客家新貌-草莓生產履歷: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03 46:00:00
來怡客(第4季)-第16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書法家葉寬雨女士,用書法寫客家特色、習俗和文化。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凡事向前看(麼?事情都愛向前看)、沒有不可能的事(無麼?做毋著?事情) 20130503 02:10
來怡客(第4季)-第41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製茶業者鄧羽妡女士,姐弟倆接捧父親鄧國權的中小型製茶廠,讓茶香流傳下去。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怎麼做的(仰仔做著?)、努力(煞猛做) 20130506 02:11
客家新聞雜誌-第67集 國共內戰時撤退到泰北的孤軍有少部份是潮州人和客家人。孤軍和後裔目前主要居住在泰北94個義胞村,他們仍然對中華民國有著深厚的情感。儘管生活環境艱難,他們還是設法開辦華文教育來教育下一代。挪威牧師尤約翰於民國57到70年間到台中東勢傳教時,用攝影機紀錄客家居民生活、節慶習俗和農耕的情形,最近還剪輯成紀錄片送給東勢居民,為他們留下珍貴的資產。尤牧師每年都會固定回來,把東勢當成第二故鄉。本節介紹三位客籍藝術家朱邦雄、謝孝德、何恆雄所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從室內的小型雕塑作品,到戶外的大型藝術作品,他們的作品遍佈全台的校園、車站、大樓等地,這些公共藝術作品為喧囂的都市帶來文藝氣息。 客家時事-我在泰北的日子: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挪威老牧師: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身影-王麗娟:孟廷 阿山 客家新貌-你所看到的公共藝術: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3 49:4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8集 在台灣從事歐洲頂級精品代理事業的錢秋華二十年來花了五千萬元在泰北山區辦了三間育幼院,照顧泰北孤軍遺留下來的孤兒和家境貧苦的孩子,提供他們受教升學的機會,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有希望的未來。實施了12年的休耕政策,衍生出農田出現蟲害、農夫寧可領取補助也不願出租農地等捨本逐末的問題。農委會開始推行農業經營專區示範計畫,希望有效利用休耕廢耕的農地,集中資源輔導農民,降低農地非農用比例。美濃紙傘產業曾經興盛四十年,因為洋傘的量產和中國傘的低價競爭,使得紙傘業逐漸凋零。由於人口外流,這項傳統技藝還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如何傳承、保存進而振興美濃紙傘,還得要靠產官學各界的努力。 客家時事-台灣情 泰北緣: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農地怎麼用: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賴秋興: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美濃油紙業: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08 46:37:00
客家新聞雜誌-第69集 桃園新屋鄉笨港國小是全國唯一的客家漁村小學,學校占地利之便,推動海洋和生態教育,讓學生探索大自然,瞭解笨港灣的豐富自然生態資源。愛護家園保護生態的觀念,透過教育在校園播種,還延伸到整個笨港村,社區居民開始關心家鄉、保護環境。棒球雖然號稱是台灣的國球,但是國內中小學的基層棒球隊普遍面臨經費不足、缺乏練習場地的存亡問題。本節探訪新竹縣富興國小和桃園縣新坡國小,實際瞭解棒球隊缺乏軟硬體資源的困境。水利署為了行水安全,年初公告拆除大甲溪東勢天福橋與東勢橋間河川地廊帶的所有地上物及果樹,三百多名農民多年來的努力將?於一旦。農民經過抗爭,終和水利署達成初步協議,期待著合法種植的日子到來。 客家時事-愛戀笨港灣: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大甲溪河川農地爭議: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客家身影-余國棟: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揮擊吧 男孩: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20130408 44:54: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0集 造橋?公所因經費拮据無法外聘學者而發動全鄉鄉民來編寫鄉誌,得到村民的熱烈響應。透過祖傳的文物、老人家的口述歷史,讓在地人說出自己的故事,撰寫出圖文並茂,保有鄉民特殊情感記憶的鄉誌。台中東勢和石岡的土地公廟有一百四十座之多,伯公信仰隨著當地的歷史發展,或是先民的精神需求,各地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信仰及祭祀方式。有些的伯公廟甚至變成社區意象,成為信仰中心兼觀光景點。苗栗的三義木雕和公館陶瓷產業在失去競爭力下逐漸凋零,有業者把傳統產業轉型,改做以彩繪DIY為主的觀光事業-木雕改做荷蘭木鞋彩繪、陶瓷工廠轉做觀光陶瓷廠,以創意拼出自己的路。 客家時事-村民寫鄉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轉角遇到伯公: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客家新貌-傳統產業DIY: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8 44:0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1集 台灣的身心障礙者人數上達百萬,但其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南北不均。身心障礙者在治療牙齒時,都被束縛帶綁住,治療困難間接影響了他們的就醫權利。竹東世光教養院率先引進全身麻醉特殊牙科醫療,成立牙科醫療中心。隨著國人對休閒生活的重視,休閒農場四處可見,但全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休閒農場是尚未合法化。由於在申請上法令限制繁多,非財團經營者根本無法完全符合規定。近年來各界呼籲修訂法令,以保障業者和消費者的權益。苗栗三灣和南庄的煤礦產業曾於四、五十年代盛極一時,礦場業者第二代將舊礦坑和休閒觀光產業結合,重現當年的煤礦文化。透過解說和體驗場景來介紹當地的歷史,使得這座懷舊的休閒礦場客源不絕。 客家時事-牙痛 怎麼辦: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休閒農場多非法: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客家身影-劉媽媽飯糰:孟廷 客家新貌-懷舊礦坑旅: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08 45:28: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2集 儘管政府推行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政策,但是身心障礙者的工作比率偏低。聘用身心障礙者的雇主發現,只要給予他們幫助和訓練,其實他們能夠做事。工作不但能讓他們自食其力,還能找到自信跟成就感。具有百年歷史的五溝水社區是全屏東客家老夥房最集中且保存完整的聚落。屏東縣文化處將五溝水登錄做為「聚落」,預計進行建築重整、延續人文特色、空間再造等計畫。如何在有人居住的聚落進行保存及其帶來的影響都值得觀望。河流高度水泥化和工業污染影響河流生態,破壞台灣白魚的棲地。為了保護瀕臨絕種的本土魚種,大甲溪生態維護協會自立生態園區,以異地復育的方式繁殖魚種,並推廣保育。協會中也有志工用自家土地復育本土蛙類。 客家時事-我要工作: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五溝水寶貝: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吳湘屏 洪炎山 客家身影-江偉智:孟廷 群宏 晉祿 客家新貌-本土魚蛙復育: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8 47:39:00
來怡客(第4季)-第17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音樂講師謝宗翰先生,曾獲得客委會築夢計畫培育的他,現進行創作和教學,培育更多後進。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這要學多久(這愛學幾久?)、每個人不一樣(逐儕無共樣) 20130503 02:10
客家新聞雜誌-第73集 大部分身心障礙者國、高中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天使打擊樂團和惜寶資源回收中心為他們提供機會,透過個別化指導和學習,啟發他們的潛力,回饋社會或為環境貢獻一己之力,創造生命價值。台灣種植咖啡的面積超過400公頃,除了雲林古坑,屏東和台東也有種植咖啡。這兩個區域的產量雖超過古坑,但由於缺乏統一分級標準和公部門的積極推動,而面臨行銷通路和品牌建立的問題。竹東二重埔的居民自發性推動社區綠美化,幾位居民整理家園的行為帶動了整個社區。東勢大茅埔社區因為官方的競賽,家家戶戶發揮創意,在狹窄的巷道間種植花草。綠美化不僅美化環境還活化了客家傳統社區。 客家時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尋找台灣咖啡香: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客家身影-萬仁益:孟廷 晉祿 阿山 客家新貌-社區綠美化: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8 48:3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4集 氣候變暖和大自然的開發改變了小黑蚊的生態和分布。尤其是中部地區,小黑蚊不但造成居民的困擾,也影響休閒觀光產業。中台科技大學組成團隊研究其潛在危害和防治策略,希冀政府能重視此區塊。50年代台灣的香茅產量曾是世界第一,後來受到化學香料的衝擊,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南投國姓的香茅產銷班利用香茅研發各種產品,苗栗單打獨鬥的香茅農則堅持種香茅,努力將此夕陽產業傳承下去。地下爆竹廠爆炸意外頻頻,苗栗造橋卻有一家合法爆竹煙火廠-思源焰花持嚴謹的態度、遵守法規,開業二十五年來保有零事故紀錄。面對大陸的低價競爭,業者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有占國內高空煙火市場40%的地位。 客家時事-蚊之色變: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重現香茅王國: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客家身影-楊健松: 客家新貌-煙花璀璨二十五年: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8 47:44: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5集 在新竹北埔經營打字行的楊師昇,有感客家先民對植物運用的智慧逐漸消失,他走遍新竹縣,拍照、記錄雜草植物。四年來,他總共拍了五、六百種植物,也出了二本介紹新竹縣常見植物海陸客家語名稱的書。花蓮縣鳳林鎮以西瓜故鄉聞名,憑地理環境的優勢種出好西瓜。鳳林鎮同時也是全台人口外移最嚴重的鄉鎮,隨著菸葉與甘蔗產業的沒落,居民大多靠政府補助轉作休耕。為了活化社區,居民開始嘗試藉由西瓜來帶動休閒產業。公平貿易的理念對國人來說還很陌生,桃園客家人徐文彥取得華文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認證授權標籤,引進公平貿易咖啡;王靖宜則是結合手工藝品開設公平貿易產品專賣店。這兩家店讓台灣人也有機會改變消費選擇,改變世界。 客家時事-雜草快譯通 楊師昇: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徐偉文 多元視野-西瓜的背後: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邱秋民: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消費改變世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20130408 44:58: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6集 溪州鄉西畔村是彰化最大客家聚落,先民自北區遷移開墾。為了生活和工作,他們使用河洛話溝通而逐漸被同化。在地國小推動客家鄉土文化,以延續客家文化和語言的傳承,但是居民仍未意識到客語流失的危機。新竹市康樂里的環保志工隊把回鍋油拿來做環保肥皂,不僅解決水溝阻塞的問題,還有收入補貼。埔里有手工紙廠業者把茭白筍殼拿來造紙,還把曬乾的筍殼製成手工藝品,充份發揮廢物利用和環保的精神。花蓮縣鳳林鎮的溫錦洲為了推廣種台灣土肉桂和開發肉桂的附加價值,召集農友以自然無毒方式大量種植。他們利用肉桂的枝葉,經過生物科技的研發,製造出各種食品及清潔用品,發展出全新的肉桂產業。 客家時事-溪州移民村: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舉手做環保: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客家身影-羅明亮: 客家新貌-明日之星 台灣土肉桂: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08 46;23
客家新聞雜誌-第77集 花蓮金針種植面積佔全台灣的八成,金針產業曾風光一時,如今價格大跌,加上成本大漲,面臨入不敷出的問題,金針農紛紛尋找出路。有人改種產值高的香水金針,大部份金針農則是種有其他作物仰以為生。熱心客語教學的戲偶子劇團在表演或教學時都摻雜著國、閩、客語,希望小朋友透過布袋戲在潛移默化下學習客語,劇團還和桃竹苗七個客家庄合作,在鄉下演出與辦研習營,儼然成為客語的移動教室。台中東勢鎮大茅埔庄積極推動社區營造,合作社的社區媽媽販賣在地客家美食,同時進行綠美化和老人關懷工作。近來更培訓國小學童成為小小導覽員,除了增加學童的認同感、成為當地文化觀光特色外,還能讓在地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客家時事-玉里金針產業: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多元視野-戲偶子的移動教室: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身影-游永堯: 客家新貌-小小導覽員: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09 47:55:00
客家新聞雜誌-第78集 「他山之石」系列報導介紹國外如何保存特定族群的語言及文化的例子,引以借鑒。威爾斯雖然與英國合併多年,使用威爾斯語的人數不減反增。威爾斯語的復興運動從60年代的抗爭開始,1982年成立的威爾斯語電視台,將威爾斯語現代化、提供工作機會、鉅資打造兒童頻道;1988年的「教育重塑法案」,規定威爾斯語為學校必修課程;1993年威爾斯語和英語成為雙官方語言,讓威爾斯語生活化。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位於西班牙東北部,他們的語言和生活方式與西班牙文化極為不同,擁有強烈的族群認同。三十多年來政府砸下大筆文化預算,強勢推廣加泰隆尼亞語,包括公共標示、以加泰隆尼亞語為主體的媒體、全母語的教育體系、及須通過語言認證的公務員制度。 客家時事-英國威爾斯(一)(二): 採訪/撰稿 向盛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陳偉文 多元視野-英國威爾斯(三): 採訪/撰稿 向盛言 攝影/剪輯 洪炎山 陳偉文 客家新貌-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吳湘屏 蔡裕昌 20130409 53:32:00
來怡客(第4季)-第18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楊梅的山林向陽合唱團,平均年齡六十歲的團員為了演唱各種語言的歌曲而下苦功。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很精采的表演(當精采?表演)、下了一翻苦功(確實有苦練過) 20130503 02:10
客家新聞雜誌-第79集 林務局不堪歷年虧損,依據促參法將阿里山森林鐵路、車站等,BOT給民間業者經營33年。由於民營公司缺乏資深的技術團隊,而且開發案將對當地帶來極大的衝擊,因此民眾堅決反對,進行抗議。阿里山BOT案最大的爭議在於沼平車站旁的旅館用地,原來是當地居民的聚落,後經歷大火,林務局強制他們遷居,現在卻讓財團興建旅館。開發案連帶還帶來水資源、環境污染、森林開發、居民遷村、消費門檻提高等問題。木藝創作家劉邦漢融合雕刻,木片嵌合、拼圖組合等技術,結合平面和立體藝術,且運用木頭裡天然的線條與色彩,創作出自然和諧的木藝作品。贏得獎項和得到別人的欣賞是他最大的鼓勵。 客家時事-鐵路 森林 BOT(一):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多元視野-鐵路 森林 BOT(二):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吳湘屏 客家身影-李瑞琴: 客家新貌-雕新立藝 劉邦漢: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20130409 44:15: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0集 國內有十五家服裝業者使用透氣性好、天然或是碎布製成的布料,結合客家元素,製作出客家節能衫。名設計師也加入設計的行列,除了結合環保概念和客家文化,每年亦推出符合時尚和功能性的款式以打入市場。除了台北和高雄外,桃竹苗等地也開始有捷運規劃。機場捷運的路線終點設在中壢市,而新竹市規劃以新竹市為中心、貫穿新竹縣與苗栗縣等科學園區及都會區的輕軌。居民希望捷運能帶動鄉鎮發展,減少城鄉差異。78歲的竹東傳統建築老師傅黃炳榮日前因癌症過世。沒有受過正統教育的他從三十幾歲拜師學藝,興建的百座廟宇遍佈新竹縣市和花蓮縣,即使無酬也願意協助。對於年輕建築師他傾囊相授,希望將傳統工法傳承下去。 客家時事-客家節能衫: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全民要捷運: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客家身影-游忠豪: 客家新貌-黃炳榮建築: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20130409 50:1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1集 自母語運動後,客家人取得傳播權。客家平面、廣播和電視媒體參與討論公共議題,讓客家人在公共媒體有發聲的管道。但多年下來,客家節目逐漸被邊緣化,只侷限在客家電視台播出,反而降低了客家的能見度。台灣年均溫上升的速率是全球的兩倍。為節能減碳,公部門推動各種方案。雲林西螺分局成立鐵馬巡邏隊;雲林縣政府鼓勵員工每週五騎腳踏車通勤;高雄市政府推行每星期四全市搭公車免費,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苗栗縣爭取竹竹苗輕軌捷運延伸至苗栗市與銅鑼,以帶動科技園區和鄉鎮的發展。高屏兩縣地方人士亦爭取高捷延伸的計畫,讓捷運先於區域的發展。然而基隆、汐止和彰化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卻未有捷運興建的規劃。 客家時事-全民要捷運(二):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多元視野-官與民都節能: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客家身影-曾超進:孟廷 志男 客家新貌-客家被看見: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20130409 51:41: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2集 中央政府推出台鐵捷運化計畫以台鐵替代捷運。汐止和基隆的捷運計畫因為環境影響評估無法通過或與台鐵路線重疊而中止,鶯歌的計畫卻因為地方人士抗議而起死回生。人人都要捷運,政策應考量實質需求和專業評估而避免虛耗建設。自擴大小三通實施後,金門旅客量不斷增加,但旅客只過境金門就直接去廈門。由於廈門商業活動興盛,台灣人都到那裡消費,再加上觀光政策限制,到大陸的人比來金門的多出16倍,使得金門經濟無法提升。苗栗縣三義鄉的一群社區媽媽提供家裡的空間打造成故事屋,還?牲自己的時間,每週說故事給孩子聽,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至今已經有五個故事屋,共有2800人次學童受惠,他們更希望每個村莊都有故事屋。 客家時事-全民要捷運(三):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多元視野-擴大小三通 金門經濟通不通: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客家身影-黎光亮:孟廷 晉祿 志男 客家新貌-用愛說故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20130409 48: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3集 南投埔里牛眠山下的年輕農夫花了五年來打造有機玫瑰花園,隔壁農家則是種了五十年的茭白筍田。縣政府近期卻要求他們全面搬離現耕地,以供一家公司擴廠所用。重商輕農的政府無視現有的土地資源而期望農民妥協。經歷半世紀軍事管制的金門,利用當地特有的碉堡、地下坑道等戰地建築和傳統閩南式古屋、聚落古貌的人文歷史特色,發展觀光事業。政府還加強旅遊的方便性,開拓旅遊路線、打造無線網路環境,以留住人潮,創造商機。苗栗縣獅潭鄉多以務農為主,早期也有種植仙草。近年有店家開始賣當地的仙草,還研發各種創意仙草料理,仙草產業逐漸興起。鄉公所計畫結合在地人文和歷史,打造仙草老街,吸引人潮,帶動地方發展。 客家時事-誰的土地: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多元視野-戰地觀光: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客家身影-陳隆昊:孟廷 志男 客家新貌-獅潭仙草街: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09 51:15: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4集 雲林縣崙背和二崙地區的農業興盛卻每年都要面對水患問題。農田重劃、聚落開發、排水系統老舊,使得水災惡化,再加上水利系統主管單位多頭馬車,莫衷一是。該地區被列為優先整治地區,進行總合治水規劃,但尚未看到成果。隨著美濃菸葉業衰退,菸樓剩下四百多棟。客委會去年撥款修復兩棟菸樓做為菸葉文化保存的示範空間,卻出現工程品質不良,以致空間閒置。如何保存菸農勞動的空間記憶,需要地方共識的凝聚和政府的法令政策。除了高雄美濃,彰化縣芬園也有種菸葉,現僅剩20多棟菸樓,其中有4座是客家人所蓋。當地人和鄉公所決定保存現有的菸樓,將產業觀光化。芬園的福佬客還重新學習客語,希望能夠將母語結合硬體推行菸樓觀光。 客家時事-水之惡 熟之惡: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多元視野-菸樓 冤樓: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新貌-芬園觀光菸樓: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09 52:10:00
來怡客(第4季)-第19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桐花人文藝術協會曾輝洋總幹事,與產業和文化緊密結合的桐花季帶動百億錢潮。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最怕什麼天氣(盡驚麼?天時)、下雨天(落雨天) 20130503 02:10
2012感動時刻-第024集 循著泉水拍打的節奏,漫步情人谷,隨手摘採粉橘色的枇杷,甜了旅人的心,一旁客庄的熱情,替這趟旅程加溫,保存感動時刻。 20130509 03:29
客家新聞雜誌-第85集 台北和新竹每年農曆七月盛大舉行義民祭。與新埔義民廟同樣擁有乾隆皇帝御賜牌匾的苗栗市義民廟,也埋有義民骨骸的義民塚,今年卻是首次擴大舉辦聯合義民祭。透過祭典提倡客家文化和精神,也希望能帶來觀光效益。年輕的李明浚種葡萄僅有五年的資歷,卻兩次得到全國巨峰葡萄果品評鑑冠軍。他把種植農作物當作事業經營,不斷提升專業與生產技術,並透過ISO認證的方式,用高品質的農產品吸引消費者,提高市場競爭力。水利署為疏浚大甲溪上游淤積所建造的便道被颱風沖?,使得砂石車重回東勢與和平的台八線路段。砂石車屢次肇事,破壞社區安寧。居民希望政府訂出速限和行車時間等嚴格規定,甚至是研訂大甲溪疏濬工程的治本方案。 客家時事-苗栗義民祭: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葡萄冠軍 李明浚: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客家身影-彭添榮:孟廷 晉祿 客家新貌-又見砂石車: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410 49:3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6集 馬來西亞的客家人約有130萬之多,是除了中國、台灣以外,最多客家人居住的國家。東馬砂勞越古晉的客家人占當地1/4人口,優渥的經濟實力讓他們保有族群自信。他們具有高度族群認同,客屬公會提供鄉親各方面的協助,尤其是教育層面。公會和客籍企業家亦會資助客家貧戶。一群沒有表演經驗的北埔鄉民自發性組成膨風劇團,自編自導,以誇大逗趣的戲劇演出方式,詮釋家鄉的故事。演員的年齡從五歲到六十歲都有,憑著熱情與努力得到居民的熱烈響應。龍潭三坑子具有豐富的客家人文資源以及田園景緻,吸引許多單車族來此騎車。但是老街旁經常有地方砂石場的砂石車經過,嚴重影響觀光發展。在文化局的幫忙下,村民和砂石業者達成協商,在假日白天時間禁駛砂石車。 客家時事-砂勞越客蹤: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多元視野-咱來戲說北埔: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新貌-三坑子拼觀光: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10 48:1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7集 馬來西亞西部檳城州及霹靂州的許多移民客早期從事割橡膠和挖錫礦的苦力,胼手胝足開墾此地,進而使得華人聚居處成為重要的都市。經過513事件,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提高馬來人的地位,限制他族的經濟活動。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讓今年大選的反對黨成功取得五州的執政權和國會2/3議席。一群有機蔬菜迷因為熱衷有機飲食,不僅集資買地,從事有機耕作。有人甚至全職投入農場。他們也自營餐廳,使用自家食材,希望能夠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也為環保盡力。花蓮吉安社區一位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自編教材,透過非制式教學方式舉辦夏令營,讓孩子在說、學、逗、唱中學習客語。客家文化協會則是舉辦歌謠、客家話、國樂等豐富課程,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客家時事-聚焦西馬: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多元視野-有機蔬菜迷: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客家新貌-另類夏令營: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10 51:01: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8集 東馬砂勞越州客家人仍保有傳統信仰-在地化的伯公信仰「拿督公」、超過兩世紀的三山國王古廟和類似台灣義民廟供奉先民的廟宇。在西元1830年,廣東客家人劉善邦建立一個具有政治體制的「客家共和國」,後為保鄉衛國起義而亡國,後世子孫建廟祭祀他。屏東麟洛國小錄製的客家童謠專輯曾入圍金曲獎,他們現與大武山兒童樂舞團合作,將專輯裡的歌謠編製成大型展演的兒童客家歌舞劇。小朋友花時間排練,克服邊唱邊跳邊演的挑戰,為呈現完美的演出。為了提升農產品價值和提高市場競爭力,農夫選擇國際驗證和系統化管理,向消費者保證農產品的品質。革新的經營方式使產品的年產量和品質保持平穩,降低農業成本,相對的也提升農民的收入。 客家時事-砂勞越客蹤: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多元視野-兒童客家歌舞劇: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新貌-農業革新 錢途似錦: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410 49:59:00
客家新聞雜誌-第89集 基於馬來西亞的不平等政策,以華文教育為主的國民型學校或私立學校需靠自行募款才能生存,且高等教育的限制讓人才外移。為建立華族認同,學校統一使用華文而不鼓勵學生講方言,以致浮現各族群母語傳承的問題。政府將推動「博奕除罪化」,讓爭取設立博奕特區的澎湖縣、苗栗縣及高雄市政府摩拳擦掌。相對於政府的積極,居民反應不一。支持者期待博奕產業帶來的經濟效應,反對者則認為在地人無法獲利,反而影響地方風氣。苗栗縣三義鄉除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連接三義和大湖的苗130線亦具有其觀光特色。遊客可以欣賞沿路的自然景觀,感受當地的木雕彩繪、臉譜、陶藝文化等人文氣息,同時可享受採果和客家美食等多元的旅遊活動。 客家時事-聚焦西馬(二):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多元視野-台灣能有博奕特區嗎: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客家新貌-苗130線: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20130410 50:48:00
客家新聞雜誌-第90集 兩年前屏東縣政府委託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再造內埔老街,讓老街繁華一時。隨著團隊撒出,由在地社區來營造,卻因為對本身的文化缺乏自信、對老街的發展共識不足,且被動的希望政府挹注資源,使得老街發展停滯。身心障礙者由於本身的條件限制,願意做任何工作卻鮮少得到機會。一般雇主認為他們無法適應職場、應付工作要求。其實只要瞭解他們的就業特質、給予學習機會和訓練,他們也可以工作,且態度認真、穩定性高。散居在嘉義市區的客家人大多因為婚姻或是工作需要而來,雖平日隱身於社會仍保持義民信仰和參加聚會。鹿寮里是嘉義市唯一的客家庄,這些桃竹苗客籍移民至今仍從事農耕。但隨著農業沒落、土地徵收、人口外移,客家文化逐漸式微。 客家時事-內埔老街冷: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弱勢工作難尋: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客家身影-徐嘉君: 客家新貌-諸羅客跡: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20130515 50:20:00
來怡客(第4季)-第20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剪紙達人邱創定先生,醉心剪紙藝術,精簡刀法和自創互摺法。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好玩嗎(好搞無)、很好玩(當好搞) 20130503 02:10
2012感動時刻-第25集 一片鮮綠,活了視野,點點螢光,亮了心情,當蛙鳴鳥叫取代喇叭聲響,深深體會感動時刻。 20130509 03:28
客家新聞雜誌-第91集 日治時期最具規模的林場為官營的嘉義的阿里山林場、台中的八仙山林場、宜蘭的太平山林場,和民營的花蓮的林田山林場。本集回顧台灣四大林場當時的伐木作業和盛況,介紹林場對台灣的貢獻。隨著伐木停止,四大林場如今轉型為觀光育樂之途。據統計台灣愛滋感染者中超過四成是靜脈毒癮者。戒治所的收容人沒想過會因吸毒而得病,期待出獄後回歸社會。事實上大眾對愛滋的誤解使得社會難以接納更生人或愛滋患者,他們大多面臨就業問題,還得忍受外界的歧視。苗栗竹南鎮的崎頂里是具有發展觀光潛力的區域。鎮長以省錢和民眾需求為由,擬將崎頂海水浴場改建成鎮立殯儀館,引起極大的爭議。里民除了擔心殯儀館會帶來負面觀感外,可能對自然生態造成破壞,影響地方發展。 客家時事-四大林場(二):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毒癮愛滋望重生: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客家新貌-白浪 沙灘 殯儀館: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515 49:3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92集 本集探討轉型後的四大林場如何在生態保育和人為活動之間取得平衡。阿里山的BOT案引起爭議,環評未過且企業大舉開發林區。太平山以總量管制的辦法以減緩對環境的傷害。八仙山僅將原本伐木時代的空間做些改變。林田山經社造成為林業文化園區,保留原始風貌。少子化的趨勢讓國小新生驟減,偏遠小型學校更面臨改設成分校或併校的危機,但是城市的學齡人口不減反增。這是城鄉之間的競爭和產業結構的轉變,造成城鄉人口差距大所致。帶動偏遠地區的發展才能根本改善問題。三峽五寮里住有六成的客籍移民,以種植竹筍為生,有六百公頃的專業竹筍生產區。台北縣客家事務局因應擴大內需方案規劃五寮里客家庄商圈計畫,以當地國小做為中心點,欲將這小村落打造成台北客家的重要景點。 客家時事-四大林場(探討篇):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多元視野-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一):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客家新貌-以竹造街: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20130515 50:0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93集 教育部基於節省教育經費及考量小校學生缺乏學習刺激而裁併偏遠小校。因無學校可讀,偏遠地區的學童被迫舟車勞頓到遠地上課,提高學習成本;有些家庭只好搬到都市去,造成人口外移。部分地區因廢校,讓居民失去生活依託。日治時期,台灣四大林場因為需要經驗豐富的伐木工人,招來許多外地客家人落腳。伐木業沒落之後,多數人選擇離開,有些則在當地落地生根,甚至影響第二代,因應環境變化繼續在山區生活,展現客家人堅韌的生命力。為推廣台灣各地名產以獲得更高能見度,經濟部商業司首度舉辦伴手禮推廣活動,其中新竹有五項特產參與初選。但此次活動引起爭議,包括幾項著名的地方特產沒能參加、活動宣傳不足、網路票選是否有其公平性等問題。 客家時事-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二):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四大林場(三:客蹤篇):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范群宏 客家新貌-台灣拌手禮: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20130515 53:30:00
客家新聞雜誌-第94集 96學年度全台國小有1/3是小校。為了生存,偏遠小校不僅努力嘗試轉型,還發展多元教育型態,創造校園特色,因而吸引學生前來就讀,但也有著名的特色小校終被裁併。教育部劃分權責,由地方政府決定小校的廢存。台南縣東山鄉青山村居民大多是清朝時候從漳州過來的福佬客,八成居民以務農為生。日治時代以種植香蕉聞名,後多轉種龍眼和青皮椪柑。由於咖啡利潤高,居民開始種植咖啡並經營咖啡廳,努力推廣東山咖啡。因為喜歡錦鯉,劉開源放棄高薪工作,用所有積蓄買了三公頃的漁塭養殖錦鯉。為了將台灣錦鯉打入國際市場,他不斷參加比賽以打響名聲,終究獲得成就。最近他投資千萬轉型做休閒農場,推廣錦鯉文化。 客家時事-偏遠小學系列報導(三):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多元視野-南瀛客蹤(東山村):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洪炎山 客家新貌-錦鯉達人 劉開源: 採訪/撰稿 詹淑雲 攝影/剪輯 陳靖維 20130515 48:18:00
世紀的寶貝-第20集 公館鄉福基村裡有著一棟古樸的日式建築,這是「福基診所」,已開業了67年,往裡頭一探,一位穿著白袍的老醫師謝春梅,精神抖擻的幫鄉民看病。謝春梅看診的時間完全以服務鄉里為前提,配合病患的時間,即使是過年期間也不例外,謝春梅的次子謝其銘描述吃年夜飯時,父親常常是吃了一半就去看診,下診後再回來吃。謝春梅回憶起祖母過去因為胃病,最後往生,祖母每次胃痛,謝春梅就會幫祖母揉肚子,但祖母終生都未曾看過醫生的悲哀,成了他從醫的動機;謝春梅在23歲時通過醫院考試,得到醫師執照後,謝春梅想要到台北開業,然而卻因父親希望他留在完全沒有醫療資源的福基服務鄉民,讓他終其一生為鄉民服務。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王雯玲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49:55:00
世紀的寶貝-第21集 1939年日本政府正式公布台灣為菸草耕作區,開啟了美濃菸業60年的繁榮,過去美濃種植菸草的面積高達2000公頃,2002年,台灣加入WTO,菸酒公賣局改制台灣菸酒公司,超過70年的菸業保證價格政策取消,目前的台灣菸農,每年依靠政治協商維持少量種植。美濃菸農面臨菸業產業逐年沒落,70歲的阿力伯,在兄弟分家時,另兩位兄弟拿著分家的錢添購汽車,阿力伯卻用這些錢買了三分地,一輩子種植菸草,他最大的驕傲就是培養出當醫生的小兒子。然而,上天卻向他開了玩笑,小兒子不幸在名古屋空難喪生,孝順的兒子生前承諾父親要他退休別再種植菸草,卻也因這場空難,讓這對父子天人永隔,儘管如此,阿力伯依舊樸實的種植菸草。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曾宏智 劃:劉秀俐 20130416 54:00:00
ㄤ牯ㄤ牯咕咕咕(四縣)-第56集 小雕和小牯玩了一身爛泥,兩人看著電視鴨管家的洗衣廣告,大為心動,未料交給鴨管家洗的衣服,不是變大就是縮小,甚至還洗出獨特的豹紋。 客家唸謠(小白鵝): 爸爸洗衣服, 我也來幫忙, 哎呀! 衣架飛下來, 又要洗一次。 兒歌(阿啾箭): 阿啾箭 嘰嘰叫 外婆啊 過生日 到底要去不要去 害我打扮兩三日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林曉蓓 企劃:朱文慧 節目顧問:陳素芳 劉慧真 編劇:唐淑霏 執行製作:陳雪林 陳佩伶 導播:黃慧娟 梁遠毅 20130429 13:09
世紀的寶貝-第22集 張有財,人稱阿財伯,苗栗縣明德水庫人,出生於民國27年,八歲那年台灣光復,書讀了四年就沒再繼續,十六歲跟著哥哥到桃園勝春園戲班學戲。阿財伯回憶光復後,演戲是最吃香的行業,當時社會的娛樂活動很少,主要就是看戲,村民只要知道哪裡有戲劇表演,無論多遠都會專程趕來看戲。十九歲那年,他開始演戲賣藥,結識了出身戲曲世家的戴淑枝小姐,阿財伯擅丑角、淑枝小姐扮花旦、小生,二人結為連理後,夫唱婦隨至今。每當戲劇開演前,張有財會向團員們說戲,就像導演一樣,把故事背景、團員角色及台詞細說分明;阿財伯一輩子獻給戲曲,他說戲曲是生活、歷史和教育。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劉原兆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49:18:00
世紀的寶貝-第23集 東線鐵路從1910年開始施工至1925年全線峻工,歷時15年,全長171.6公里。東線鐵路最初是以運載製糖原料甘蔗為主,亦載運貨物和旅客;日治中期許多客家移民經由這條鐵路來到後山,火車通到哪裡就開墾到哪裡,改變了東部的產業人文風貌。范准增,1936年出生,17歲進鐵路局從瑞穗站最低階的打掃清潔站工做起,認真負責一路逐步通過考試,在民國49年升任池上站長,最後也在此退休。范淮增是東線鐵路退休的老站長,回憶起過去池上的大同農場因工人多,週邊很多茶室及小流氓,常有些小流氓要搭霸王車,嚴重的話就會發生肢體衝擊,以前台東的居民很多,搭車的人也很多,常常是一堆人擠在車門邊, 看得大家提心吊膽。目前范老站長退休後仍住在池上火車站旁,硬朗的身體是兒女最大的驕傲。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呂健煜 導演:韓筆鋒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50:50:00
世紀的寶貝-第24集 中醫生易權衡目前高齡88歲,行醫近60年,只要觀看病患的脈象,就可細數其病況。祖籍廣東的易權衡,沒想到經歷一場國共內戰後,讓他從此根留台灣,當時在台灣舉目無親,憑靠友人介紹教職,易權衡任教期間以自學的方式考取中醫執照,並在民國45年,考進新營糖廠擔任會計,這時生活才總算穩定下來。後來,經由朋友的介紹認識了劉雪─他的妻子,婚後生下三女一子,同時在鎮上開了一間藥鋪;夫妻倆開了診所後,思索著要多賺一些錢,還是少賺一些錢,兩人商討後,決定少收錢,多服務病患。易權衡對於醫學的貢獻良多,將一生所知所學完全發表於著作上,造福人群。由於家裡世代都是讀書人,父親相當重視子女的教育,此舉也深深影響他,因此易權衡之前在老家設立一間圖書館,因弟弟管理不善關門,裡面的藏書都轉贈到平遠中學。文革後讓家鄉兩個孩子失學,做父親的他,盡力在經濟上幫助兒子,希望他們都能夠成材。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徐鼓茉 導演:蔡靜茹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48:00:00
世紀的寶貝-第25集 徐永進,台灣知名書法家,筆下的Taiwan觀光標誌、電影「艋舺」的片名題字風靡全台,讓大家認識他。他認為自己外在是個乖乖牌,但內在卻是相當狂野,不被馴服的,自嘲屬於悶騷型,每次寫字都是想把生命的豐沛力量榨出,因此,他認為寫書法和畫國畫都屬於精神工作者,不適宜每日東奔西跑,因為要養精蓄銳,讓每一次的書寫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徐永進在正當壯年時期突然中風,當時醫生宣布他的右手無法再寫字了,因為平日禪修的緣故,讓他對生死看得輕如鴻毛,他完全沒有放棄自己,改以左手習字,每天在病床上鋪了一堆報紙,依舊每日擁抱他的書法,好友林谷芳教授說,徐永進將他的生命和書法完全合一。 病後重生,徐永進用更自在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永遠的情人,在許多演講中,他不斷鼓勵大家歡喜輕鬆的寫書法,且鼓勵大家要多接觸不同的形體,寫草書也寫行書,在互相印照修正中,讓寫書法成為生命中不斷帶來快樂的事情。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徐鼓茉 導演:王雯玲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48:30:00
世紀的寶貝-第26集 1907年的台灣正值日治時期,台北的醫院招募助產士(產婆),當時產婆的社經地位與醫師相當,因此吸引很多年輕女性報考,踏出經濟獨立的第一步,住在台中東勢的劉阿自也是其中一位,在舊時代展現無比自主的新女性。劉阿自民國9年出生在上城里,就讀大茅埔的公學校,因二姊考上競爭激烈的彰化高女,劉阿自和母親都必須去工作,才能支付二姊昂貴的學費,在日本時代台灣人就讀高女的學費非常昂貴,除了工作,劉阿自還是女青年團組織非常活躍的人物。 年輕的劉阿自擔任過國小教員、護士、助產士,在學校教了五年書,即結束準備助產士的開業,劉阿自從家中取出的助產鐵箱,勾起了她的無限回憶,每一件小工具她都親自說明操作一次,當時助產的畫面好像重現在阿婆眼前;談論起二戰時期,阿婆回想起大家一起躲在防空洞,感受生命的存亡瞬間,那種感覺記憶猶新。目前阿婆已91歲,身邊的親人雖已身故,讓她感到孤單,但她依舊堅毅的在東勢大茅埔社區經營一間雜貨店!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徐鼓茉 導演:鄭慧玲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48:30:00
世紀的寶貝-第27集 楊桃伯生於日治時代,現年已80歲,猶記得十幾歲那年跟隨父親搬遷到卓蘭白布帆,白布帆位於卓蘭的近山地區,這邊多數是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客家人。陳伯伯12歲時母親過世,他是家中長子又是長孫,相當得家人寵愛,然而母親早逝,平日他需幫忙父親養豬養牛、撿拾柴火、洗衣煮飯等,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幫忙種田。 陳伯伯認為務農就像是賭博,贏了可以養家活口,輸了「連頭併株」都要給他,意指一整棵樹苗都要還給老天了。 看著果園內楊桃樹結實累累,陳伯伯向大家講解種植楊桃從疏果(移除蟲害的及過多的果實)到包紙袋,每一道程序都相當費工;目前,陳伯伯的么兒陳兆謙接下楊桃園,他將行銷管道擴展到網路,增加自家果園的曝光度,另外,也利用楊桃園休耕期,種植蔬菜增加收入。陳伯伯說一枝草一點露,只要願意勤奮的工作,老天爺絕對不會讓你餓死,道盡農人尊天敬地的偉大思想。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徐鼓茉 導演:蔡靜茹 企劃:劉秀俐 20130416 55:00:00
來怡客(第4季)-第21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三義的愛莉故事屋,愛莉媽媽們自願募集童書、成立故事屋,為孩子說故事。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只要肯努力(斯愛肯打拼)、沒有做不到的事(無做毋??事倩) 20130503 02:10
來怡客(第4季)-第22集 主持人蘇宗怡拜訪餐廳老闆林燕吟先生,客家創意料理獲得好評。 客語教學每日一句:味道如何(味緒仰仔)、好極了(當湛斗) 20130503 02:10
世紀的寶貝-第28集 金針老農吳金輝先生(人稱阿火伯),已屆九七高齡,還能駕車及穿針線,每天起床前都會作獨特的運動,在床上扭轉身軀,像是體操選手,讓每個關節都動一下。民國96年2月阿火伯帶著家人回到苗栗大湖做尋根之旅。民國三年阿火伯出生於苗栗大湖,民國九年隨家人乘船移民到台東,印象深刻的是,大家搭著大船,有人因為暈船而大哭,有人因為思念家鄉而大哭,航行中此起彼落的哭聲,難以忘懷。當年他來離開家鄉時才六歲,沒想到的是,他回到苗栗大湖三十二份,居然還認得兒時的路,回想起被警察伯伯捉弄時的情景,當時竟忘情地奔跑起來,像回到兒時的自己;沒想到的是,自己可以活到九十幾歲,且膝下兒女都成家立業相當圓滿,讓自己了無牽掛。阿火伯的一生就像是富里六十石山上的金針花,金黃且燦爛。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施懿倫 導演:韓筆鋒 企劃:劉秀俐 20130417 52:00:00
世紀的寶貝-第29集 漢人文化對於喪葬禮儀非常重視,充份表現在壽衣的講究上。客家女性一生穿著裙子的機會很少,除了結婚的禮服、生子的產裙,再來就是老嫁妝,即指壽衣。壽衣對客家人來說是「老嫁妝」,女性的壽衣有十層,還有一些其他的配件,每一個物件都具有深層意義。現年八十一歲的黃陳桂月女士住在桃園中壢,身為第三代百年壽衣老店的媳婦,自十八歲結婚後,就開始縫製老嫁妝,至今已超過一甲子。六十年來,她不間斷地重覆告訴來買老嫁妝的人,要如何為往生者穿衣,要注意哪些細節,她的細心叮嚀撫慰喪家的心。民國74年開始,熱心的黃陳桂月女士每周都到桃園縣南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做志工,以電話關懷老榮民,和他們話家常,奉獻自己。談起自己的老伴,黃陳桂月女士希望老伴先走一步,因她擔憂夫婿在沒有她的日子,不會照顧自己,兩人雖很愛拌嘴,卻是鶼鰈情深。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施懿倫 導演:鄭慧玲 企劃:劉秀俐 20130417 48:53:00
世紀的寶貝-第30集 鍾信心的父親是馬偕博士的弟子,自小接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很深,讓她相當嚮往探索海的另一邊。1940年,她17歲在父親和姊姊的支持下,來到東京聖加路學校就學。聖加路學校治學嚴謹,鍾信心在這裡學到嚴格的管控時間和尊重每一個幼小的生命,回台後協助籌建台南護專的校舍,並費心奔走,用心教學。 鍾信心在西洋教育思維的薰陶下從小就很獨立,留學東京後,又前往加拿大學習護理,將護理的專業帶回台灣,在高雄一住就是27年,還在高雄醫學院開設護理進修管道,讓非常多護理人員可以精益求精。熱情的高雄人,讓她感覺「這個地方需要我」,進而奉獻自己所學,對後輩的提攜不遺餘力;目前鍾信心90歲,一直維持單身,將一生奉獻給護理,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專業,對一切都抱持感恩的心。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施懿輪 導演:蔡靜茹 企劃:劉秀俐 20130417 54:47:00
世紀的寶貝-第31集 過去屏東內埔老街相當繁華熱鬧,1948年老街上接連開了幾家戲院,包括內埔戲院、文華戲院、東寧戲院、清河戲院,當時看電影是相當奢華的娛樂,電影票價全票5塊錢,半票3塊錢,內埔人回憶過去上百人齊坐在戲院裡,共同為戲流淚,一起開懷大笑,回憶無窮。   當時影片雖然有字幕,當很多老人家不識字,所以需依賴辯士(為電影翻譯的人,叫做辯士,以客家話來說,即為「傳話的人」)翻譯劇情內容,辯士需在無字幕時,趕緊介紹影片人物的背景,並在有對白時,除了照本宣科外,還需加些笑料和撒嬌的話。內埔國寶鍾喜棟曾從事「辯士」的工作,曾經歷一段電影的風光期,但隨著電視公司的開播,電影市場逐漸萎縮,內埔的戲院逐次關閉,鍾喜棟也結束了18年的辯士生涯。 鍾喜棟帶著鏡頭走過老戲院,指著看板、舞台布幕、機房、放映機、觀眾席、茶水等曾經所在的位置,物件雖然不在了,那份對於老戲院的情感依舊綿綿流長。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施懿輪 導演:邱才彥 企劃:劉秀俐 20130418 49:20:00
世紀的寶貝-第32集 黃玉妹的人生就像一齣戲。她生於日治時代,出生沒多久就被送到養父母家,養父是日治學校的漢文老師,對養父躺在竹椅上吟詩的畫面印象很深刻,也成了她終身追求的夢想。猶記得上學沒多久台灣就光復,當時因為養母病重,需要她照顧,就此休學,養母躺在床上教她各種農事及做衣服,沒多久養父母相繼過世,黃玉妹成了孤兒,又被送回親生父母親的家。19歲在父親作媒下出嫁,嫁作人婦後生了四個兒子,由於自身輟學的經驗讓她相當重視孩子們的教育,盡心盡力栽培四個小孩。在她身兼三個工作的同時,每早依舊五點多起來做飯,煮完一桌熱騰騰的菜給孩子們帶便當,才趕緊出門去上班。黃玉妹是一位勤奮堅毅又相當有生意頭腦的客家女性,她是中壢第一位化妝師,同時也具備優良的裁縫技術,曾為美軍顧問團軍眷裁製衣服,經營美容院的生意也是門庭若市。 晚年愛上吟詩,她說:「想都沒想過,自己也有會寫詩的一天。」,2008年吟詩比賽獲得佳績,她的人生際遇如她所言:「人生只要有一分認真,就會有一分的收穫」。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施懿輪 導演:王雯玲 企劃:劉秀俐 20130418 48:58:00
客庄好味道-第1集 主持人涵沂帶觀眾來到台中東勢鎮,拜訪屢獲國際大獎的客家廚師-廖慶星老師。廖師傅今日的料理是高接梨涼麵及橫山梨燉雞,嚴選完美食材,並傳授涵沂一些料理小撇步,譬如鹽水和果酸可以延長蔬果類抗氧化,使它們不易變黑。 涵沂接著拜訪冠軍客家小炒得主阮氏秋的婆婆,涵沂跟著年高八旬的婆婆來到傳統市場挑選食材。一一準備食材,精選具有微甜香氣的魷魚,黑毛豬五花肉,香酥的油蔥,金黃蝦米和翠綠的芹菜等。芹菜的挑選更是嚴格,一大把芹菜只挑選其中嫩梗,所以食材費用相當高,最後一盤香氣四溢的客家小炒上桌了。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50:59:00
客庄好味道-第2集 主持人涵沂帶觀眾來到關西尋找傳承三代的老字號ㄤ咕麵。古早味大麵配料-韭菜、油蔥皆不可小覷,麵店主人特別選用當地牛欄河灌溉的韭菜,韭菜的摘採更是必須在清晨時分,如此才能確保韭菜的水分;油蔥要使用黑毛豬豬油,以小火慢慢油炸紅蔥頭2~3小時。新一代傳人在傳統與創新中有這樣的堅持「開發多元的小菜,但保持傳統ㄤ咕麵的口味,不互相干擾」。 涵沂接著拜訪擅長以關西仙草燉雞的古瑞琴老師,古老師細心的清洗和浸泡仙草,再以慢火燉熬烏骨雞六小時,之後再分小鍋蒸煮3小時,仙草雖然偏涼,但烏骨雞屬溫,兩者合燉,也是產婦的最佳料理之一。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50:39:00
客庄好味道-第3集 主持人涵沂帶觀眾來到新埔尋找百年柿餅。接下老字號柿餅的今日傳人劉理鑑,經歷過柿餅工業革命低價競爭,但依舊遵循古法的繁複工序。有句話形容柿工的辛勞「九降上架南風收」,說的就是脆弱的柿餅遇到南風吹拂就容易壞掉,且耗損量約五六成,因此柿工們總是因氣候的變化而忙進忙出。劉老闆又特別使用龍眼木、水梨木等燻焙柿子,讓受傷的柿子外衣裹有保護層,也讓柿餅具有焦香味。 筆柿有柿霜粉更甜可以止咳化痰,對氣管很好,相當適合燉雞湯。柿餅雞湯有柿餅的滑嫩,桔葉的香氣,微微龍眼木飄香;花生柿餅更是脆、Q、甜、鹹、香,傳統客家味桔葉蒸粉腸,三者皆是客庄人間美味。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50:19:00
客庄好味道-第4集 主持人涵沂聽內灣野薑花粽達人彭媽媽訴說當地的歷史,內灣的振興第一波是林業開墾,第二波是礦業挖掘,前兩波因工作的高危險性,皆造成內灣多了一些寡婦,彭媽媽感性的說幸好第三波振興是平安穩定的,不會讓婦人們再為自己的丈夫與兒子憂傷,第三波即為野薑花粽風潮。內灣野薑花粽採用高鈣米,老人小孩都可食用,不會有腸胃消化不良的問題。彭媽媽更自行研發銅管,除可減少蒸飯時間,更是省時省力。 戴伯母蒸的豬籠粄(客家菜包)最為誘人,因內餡有滿滿蘿蔔絲,味道自然清甜;遇到下雨天時,戴伯母更是推出買五送二,因為要感謝冒雨前來的客人,戴伯母做起生意充滿老實人的濃厚人情味。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50:29:00
客庄好味道-第5集 主持人涵沂拜訪南庄聞名的梅干扣肉餐廳,餐廳老闆倪大哥堅持好食材,他認為 好料理就算食材再貴還是要採購,因作生意是細水長流的,譬如:梅干菜的製程,五天就可以醃製完成,但也有人堅持古法醃製保存兩年,才開瓶料理。梅干扣肉吸飽滿滿的湯汁,淋在白飯上汁汁入味,相當下飯。主持人涵沂跟隨倪大哥拜訪梅干菜專家陳玉英女士,看著阿婆粗糙的雙手,依舊不停歇的抓著大把鹽巴醃芥菜,阿婆說要吃苦才會有錢賺,阿婆的話語嗅不到銅臭味,倒是道盡了客家婦女吃苦耐勞的堅毅性格。 客家傳統白斬雞-珍珠雞,原色就是金黃色,雞肉滑順入口,沾桔醬最適味,不要過多調味料;晶瑩剔透的白斬雞雞油,很適合拌飯吃。清甜的山藥香菇湯,取材自段木上的香菇,以及肥嫩香甜的珍珠雞,主持人涵沂忍不住大快朵頤。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49:19:00
客庄好味道-第6集 依山傍水的公館,是北部農產豐富的糧倉。公館境內將近有400公頃種植芥菜,公館的芋頭更是年產750萬公斤。主持人涵沂帶著大家來到公館,跟著劉世清班長採收芥菜,劉班長表示公館因為上游沒有設立工廠,所以水質相當乾淨,可以種植出品質優良的芥菜。涵沂拜訪福菜肉片湯料理達人楊振華先生,楊先生帶著涵沂挑選黑毛豬的豬肚,再配上老福菜,慢火蒸了一鍋香氣四溢的福菜肉片湯,涵沂品嘗之後,對於彈牙的豬肚和鮮美的湯頭相當驚豔。涵沂接著拜訪芋頭達人歐常榮,並體驗採收芋頭的過程,品嘗清脆芋梗的鮮甜,以及配料豐富的紅棗芋蒸粄。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黃建國 20130401 50:48:00
客庄好味道-第7集 苗栗大湖早期以稻作為主,自從種植草莓之後,發展出蓬勃的草莓觀光產業。主持人涵沂首先拜訪草莓料理達人林益生大哥,林大哥準備的第一道料理是草莓菠蘿鮮魚,第二道菜是草莓紅蝦,林大哥要涵沂先去採收新鮮草莓。涵沂來到高架草莓園,了解到脆弱的草莓相當怕水,因此農家將其草莓園架高,避免不必要的農損,同時也傳授涵沂採收草莓的要訣。涵沂拿著鮮豔欲滴的草莓回到林大哥的餐廳,林大哥以恆溫170度油炸鮮魚,起鍋後,再淋上由草莓、鳳梨、火龍果特調的果醬,兩者搭配相當得宜。銅鑼的花海除了波斯菊外,尚有雪白的杭菊。杭菊小巧的外貌相當吸引人,也可將其入菜,杭菊蝦球就是一道夾帶菊花香氣的料理。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1 50:59:00
客庄好味道-第8集 主持人涵沂來到美濃準備品嘗當地的兩道名菜白玉蘿蔔和水蓮菜。上天賜給美濃肥沃的土地,讓黃土可以生白玉,白玉蘿蔔的種植季節,約在中秋節過後,農人趁著稻田休耕之際,改種白玉蘿蔔,通常是由一名婦人管理約一甲地的菜園,真是神力女超人。平時學校的田野課程也會安排至蘿蔔園參觀,家庭遊客參訪的頻率也是蠻高的。涵沂跟著大姐在晨間的朝陽下採收白玉蘿蔔,再將其削成蘿蔔乾和蘿蔔絲,準備製作蘿蔔粄;幸運的涵沂品嘗了蘿蔔粄和蘿蔔葉乾絞肉,味道鮮美香甜,不虧有白玉的美名。涵沂接著來到水池裡採收野蓮,必需忍受寒風泡在冷水裡,涵沂試了幾次採野蓮的技巧,但都不得其門而入,幸好最終有嘗到美味的野蓮餃子,以及清爽鮮脆的薑絲野蓮。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2 50:49:00
客庄好味道-第9集 主持人涵沂來到屏東內埔,內埔老街上生鏽的鐵窗及長出青苔的屋瓦,讓老街更顯古意盎然。涵沂想跟著賴媽媽(賴家卉)學習做花生豆腐,未料太晚抵達,改約隔天清晨四點半。花生豆腐的製作過程相當費力,攪拌豆腐泥的過程幾乎是一刻也不得閒,是相當耗體力的工作,涵沂嘗了濃郁香氣的花生豆腐和花生豆花後,並聽著鍾建弘夫妻分享生活智慧。 接著涵沂拜訪了內埔老酒廠鍾吉枝女士,鍾女士要她先去百年米食利家學習搓湯圓,再來學習傳統酒釀製作的方法,製作酒釀的過程如同在手術房,需要全付武裝,對涵沂來說是相當新鮮的經驗。酒釀可以入菜的料理,除了甜湯之外,還有酒釀餅、酒釀鮮魚湯。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02 50:49:00
ㄤ牯ㄤ牯咕咕咕(海陸)-第70集 小牯、小鵰、小蛇及恁靚姊一同在猜拳,由於小蛇只會用舌頭出剪刀,所以每次都輸,在連輸了99次之後,大夥決定讓他,但這是小蛇卻是以「頭」出了石頭,所以第100次小蛇又輸了。 客家唸謠(剪刀 石頭 布): 剪刀 石頭 布 贏的向前走 輸的退回去 有輸有贏真有趣 兒歌(月光光拜龍王): 月光光 夜夜光 船來等 轎來扛 扛到水中央 蝦子毛蟹拜龍王 龍王腳下一朵花 嫁給阿妹呦 笑哈哈 監製:湯昇榮 製作人:林曉蓓 企劃:朱文慧 節目顧問:陳素芳 劉慧真 編劇:唐淑霏 執行製作:陳雪林 陳佩伶 導播:黃慧娟 梁遠毅 20130430 13:19
客庄好味道-第10集 主持人涵沂初次體驗製作豆包的過程,首先拜訪豆包專家林乾元大哥,林大哥嚴選黃豆,以高科技的磨豆設備,再配上專業的管線,將豆漿維持在80~90度高溫,而豆皮就是豆漿上面那一層薄膜,林大哥以筷子快速的勾起每一大方鍋上的薄膜,再來回的捲動下就變成了一個神奇的豆包。黃豆的養份相當充足,等於是出家人的肉類,有豆中之王的美名。林大哥運用豆包,自行研發了好幾道簡易美味的料理,包括油煎豆包、豆包漿、素食鰻魚排、豆包炒破布子等,每道菜都是令人相當驚豔。屏東萬巒夏建亞先生的豬腳聞名全台,不油不膩,又Q又香,其要訣在於它對於食材的講究,每一隻萬巒豬腳都是豬的前腳,因其油脂少又不會太肥;每一隻豬腳再經過噴槍燒烤豬毛,讓豬皮更為滑潤,接著再以老滷汁慢燉,並以急速冷凍鎖著其鮮味,確保台灣豬腳王的名號。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黃建國 20130402 50:59:00
客庄好味道-第11集 主持人涵沂拜訪雪山下的明珠-三星鄉,三星聞名的客家油爆肉 (卜肉)小吃店,即使是平日依舊門庭若市。看起來完美無暇的肉條,事前處理相當費工,涵沂向第四代傳人黃師民學習,以細膩的刀工逐一在肉條上去筋,接著進行的醃漬工作,因屬家傳秘方,僅有掌門人才可負責。卜肉是黃師民曾祖父向日本人習得炸天富羅的廚藝,而酸辣湯則是祖父自行研發,兩者搭配得宜,前來用餐的民眾,多半會點選以兩道菜為主。 三星蔥和外地蔥不同之處在於三星蔥的蔥白相當長,甜度更佳,蔥內的膠質豐沛。三星蔥的蔥油餅多半不加入絞肉,因為三星蔥相當香甜,不須絞肉提味,此為三星蔥農的驕傲。蔥農為了保持土壤的樣貌,採收時更是要小心翼翼,不能把泥土踩壞,因此蔥農都要彎腰拔蔥,謙卑的感謝土地。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陳戎暉 20130411 51:00:00
客庄好味道-第12集 主持人涵沂來到花蓮鳳林尋找神香-剝皮辣椒,剝皮辣椒無論是燉雞、蒸魚及拌麵皆相當美味。神香的創造者陳秋金先生自行研發了全台灣唯一一台剝皮辣椒機器,乾淨的廠房以及嚴格的品管,使得該品牌的剝皮辣椒獨占鰲頭。 原本生長在山林間的過貓,是早期客家人常吃的野菜,經過引水馴化後才得以種植在平地上;過貓的採收極其不易,因一般食用過貓的部位僅有彎曲的嫩芽, 一株嫩芽的長成約需四至七日,且為避免嫩芽被太陽曬得焦黑,採收時間必須在清晨時分。 王春蓮夫婦因認同客家文化,在鳳林開設客家特色餐廳,老闆娘王春蓮的廚藝讓主持人涵沂相當折服,光是過貓一菜就有涼拌梅汁過貓及蒜香豆鼓炒過貓的變化;桶仔雞帶有濃郁的蒜酒香,以及九層塔的香氣,使得雞肉鮮嫩欲滴。 監製:湯昇榮 督導:施懿倫 製作人:陳戎暉 外景導演:黃建國 20130411 50: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