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本資料集主要提供臺南市古蹟資訊 ; tags: ["休閒旅遊"] ; description: ["「個案名稱」、「類別」、「級別」、「種類」、「歷史沿革」、「歷史沿革資料來源」、「登錄/指定理由」、「所屬主管機關(政府)」、「所在地理區域-縣市」、「所..."] ; detail: http://data.tainan.gov.tw//dataset/historicalmonument

個案名稱 類別 級別 種類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登錄/指定理由 所屬主管機關(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縣市 所在地理區域-鄉鎮市 地址或位置 經度 緯度 所在地地號 創建年代-帝號 創建年代-年號 創建年代(西元) 現狀 外觀特徵 室內特徵 使用情形 附近景觀 土地使用狀況 構造 材料 簡介 審查委員
35516907 原臺南大正公園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歷史性圓環 日明治44年(1911年),台南市實施市區改正,受當時國際建築思潮影響,提出劃設有西門、東門、東門城、火車站前、民生綠園、後甲等圓環巴洛克式的都市計畫,開闢新式道路,周邊道路亦於焉成形。因園中原設有日人總督兒玉源太郎雕像,故曾名為兒玉公園,該雕像已改換為孫中山雕像。 資料尚未填寫 1.歷史意義:當時之都市計畫以此公園為中心馬路四射,安足以見證都市發展之痕跡。 2.保存良好:見證臺南市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之開放空間,部分門柱遺構尚存,是臺灣重要的歷史性圓環。 3.造型特殊:都市發展巴洛克街廓最重要,以圓環仍屬臺南市最重要地標。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中山、民生、公園、中正、南門、開山、青年路交會處 120.20505522025 22.9925825654948 台南市中山段一小段21、22、22-2、28地號內 日明治年間 44年 1911 圓環 1.圓形平面,空間由兩個植有草皮、喬貫木的綠色環帶及圓形水泥平台所構成,平台周邊環繞水池。 2.入口兩處設置有方圓形花台,表面洗石子門柱,表面洗石子粉刷為主。 平台入口階梯兩側設置有方圓形花台,表面洗石子處理為主,四面有線條及浮凸於台身之圓形圖案組成之鏈狀裝飾。 資料尚未填寫 管理人:台南市政府 孔廟文化園區 公園用地 圓形水泥平台 水泥 1.歷史意義:當時之都市計畫以此公園為中心馬路四射,安足以見證都市發展之痕跡。 2.保存良好:見證台南市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之開放空間,部分門柱遺構尚存,是台灣重要的歷史性圓環。 3.造型特殊:都市發展巴洛克街廓最重要,以圓環仍屬台南市最重要地標。
35516908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治初期即有神社之興建,到了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軍國主義高漲,推行皇民化運動後,興建神社更成為總督府治臺的重要政策。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所建的臺南神社,其社格僅次於臺北的臺灣神社。臺南神社事務所即為配合臺南神社而建,為神社職員辦公的空間,約建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至12年(西元1937年)間,同一時期興建的建築物尚有武德殿及其附屬建築。戰後,自民國42年(西元1953年)變更為忠義國小後,成為忠義國小辦公室、校長公館,後為附設幼稚園教室使用,臺南市政府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公告為市定古蹟,民國99年(西元2010年)修復完工後,作為忠義國小圖書館使用。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神社事務所」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1.原神社之事務所,置放禮器等物,今神社已不存,獨留事務所,為日治時期文化及宗教的具體見證。2.事務所結構完整,保存良好(原忠義國小幼稚園),格局特殊,富歷史意義。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永華里忠義路2段2號忠義國小內 120.202524309851 22.9897185252144 南門段一小段1地號 日昭和年間 10~12年間 1935~1937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位址於臺南市忠義路2段2號(忠義國小西南面),其位置在原臺南神社之東、原臺南武德殿之南、孔子廟之西、大南門之北。於忠義路、府前路、南門路、友愛街、中正路所包圍之街廓,與一級古蹟「臺南孔子廟」及忠義國小禮堂(原臺南武德殿)為同一敷地上,屬於孔廟文化園區範圍,此地區亦為日治時期重要歷史建築之核心範圍。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為鋼筋混凝土造之1層樓建物,表面皆洗石子處理為主,整體由仿階條洗石子基座、採仿木構造設計屋身及屋頂3部分所組成。其屋頂為最常見的和式式樣,周圍為簡單的四坡屋頂、直到中脊部分為兩坡屋頂,此種形式之屋頂,日式稱為「入母屋」式屋頂(類似傳統建築的歇山式屋頂)。其屋身為仿木構建洗石子面,踢腳部分以洗石子收邊。正面外觀寬分4等分,中間為主要出入口,開有兩扇雙開門,左右皆各設有門扇,右邊如同主入口門,左邊為中間開門、門扇左右為固定式門扇。左邊凸出建築面,側邊開有1單扇門,作為凸出角間出入口,正面開有3扇窗,最左兩扇窗開口以仿石檁條處理。屋身背面外觀如同正面分割,唯在左側無凸出空間,其面開兩扇窗。屋身左面外觀中間開有1扇雙開門,兩側各設1窗;其凸出建築面則只設一簡單開窗。「原臺南神社事務所」之基座如同武德殿建築,一樣有抬高基座之作法,並各設有階梯通行。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之主體建築為矩形平面,室內飾材主要以類似布紋的磁磚為主,其組成方式為面磚、收頭磚、轉角磚等。其地磚是無?的彩色水泥地磚,不只是全市古蹟僅有的地磚,修復過程中也以水泥中加彩粉,以仿彩色磁磚手法作成地磚,無?接軌,為高難度施工技術;也將原本沒有空調的事務所加裝電扇,並在山牆的氣窗使用百葉扇設計,以使古蹟再生活化能兼顧環境舒適度與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其室內隔間極為簡約,使用情形由原來的神社事務所,轉為校長公館,又作為幼稚園使用,而現在的使用狀況,為電子數位化圖書室。現圖書空間的南向牆面,可見一鑲嵌於壁面上之落成碑記,以日文漢字所記載的工事碑文,其文意顯現出此棟建築與神苑的關聯性及述明其為神苑營建過程中最終落成的建築物。 忠義國小圖書館 臺南孔子廟、原臺南武德殿、原山林事務所、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 忠義國小學校用地 鋼筋混凝土、木混合造 鋼筋混凝土、木 「原臺南神社事務所」為配合臺南神社所建,為日本傳統社殿風格樣式,依日本時代之營造慣例,建築體皆抬高於基地之上,塑造神聖建物的視覺感受。今神社已不存,獨留事務所,為日治時期文化及宗教的具體見證。
35516909 原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今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其址原為射擊場,後於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搬遷至北區,該址於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改設「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二戰後民國35年(西元1946年)易名作「臺南縣立農事試驗場」,翌年(西元1947年)再更名為「臺南縣立農林總場」,復又於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稱「臺灣省臺南區農林改良場」,隸屬省政府農林廳,迄民國47年(西元1958年)始更名為「臺灣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民國65年(西元1976年)各區農改場之畜牧業務劃歸臺灣省畜產試驗所,然業務區域維持不變,精省後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創設於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的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就經濟型態而言,適值日在臺實施殖民統治,推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將臺灣當作日本內地糧食供應地,藉輸出農林產品賺取外匯的同時,也建構農業相關設施,如:嘉南、桃園大圳的開鑿,為日後臺灣農業發展奠下基礎。本場設有農藝部、育種部、農藝化學部、畜產部、病理昆蟲部及庶務部,依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歷任首長主要政績所載,並興築有辦公室、農藝化學實驗室、病理昆蟲研究室、作業室、網室、倉庫、宿舍、牧夫舍、牛舍、雞舍、綿羊及山羊舍、育雛舍、堆肥舍、飼料倉庫、及飼料調理室。 資料尚未填寫 1.歷史意義:農改場積累近百年,臺灣農業發展豐厚歷史蓄積,文化資產意義清楚。2.保存良好:就建築物本身的式樣格局有其特色及農改場產業的歷史意義,以及場內古木參天,並有美援所建的館舍,且所有館舍目前保存良好,均有列入市定古蹟的價值。3.造型特殊:在建物格構局,為日治時期非常特殊的建造,即不可替代。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龍山里林森路1段350號 120.221229794636 22.9836421477506 臺南市竹篙厝段1678-7、1678-63地號內 日大正年間 12年 1923 迄92年底仍維持原用途的本場,自外部觀察,簷下增設落水天溝,牆身表面粉刷層局部剝落,廊道地坪有多道裂痕,保存情況大致良好,惟內部空間及結構尚待進一步調查評估。另西南隅有多部閒置的農業機具。 為一3獨棟,坐東朝西的辦公室,以南側的廊道相連,皆1層樓高,應屬磚造,寄棟式(四坡水)屋根,面舖水泥瓦,正脊端部收鳩尾,垂脊採鬼瓦作收,內綴菊花飾。強調空間主從機能,呈現於平面,中棟作場長及秘書室,西棟是人事及副場長室,東棟為會計室,反映於立面,居中為首,入口型式及建築語彙與其他2棟略作區隔。3棟皆造型左右對稱,置中設對開圓拱門,直上方出挑有雨庇,惟中棟採大片水平出簷,下以2圓柱支撐,餘則呼應圓拱,順勢外伸,兩側等具開矩形窗,別於東、西棟運用內縮之壁體與外凸的立柱,進退之間,強調其垂直向度,中棟以表面深色油漆處理的基座、淺色外牆與屋頂組成,沈厚穩重,二者相異其趣。辦公室周邊尚有依合院概念,配置之倉庫、考種室、作業研究室等建物,自外部觀察推測,應為不同時期陸續興建,其共同圍塑出的中庭內,偶可見曝曬的落花生。 資料尚未填寫 管理者:臺南縣農會 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 目前無使用 磚造、水泥瓦 磚、木 「原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位於東安坊文化園區範圍內,為府城文教重鎮。其文化資產價值就其歷史定位而言,在歷經了日治時期的「臺南州農會附屬農場」及「臺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至二戰後的「臺南縣立農事試驗場」、「臺南縣立農林總場」、「臺灣省臺南區農林改良場」,直至現今的「臺灣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之時代與環境變遷之下,所遺留下來的僅剩辦公廳舍與五棟判任官舍;此宿舍群的存在成為已日本文化深耕臺灣早期農業社會的最佳證明。
35516910 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美、俄國,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各埠成立劃一的海關。臺灣於「天津條約」中開埠後,設置淡水關及臺灣關,一共開放4個口岸,兩正口及兩外口,滬尾和雞籠合稱淡水關,打狗和安平合稱臺灣關。日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於10月28日設立安平稅關。隔年,臺灣改適用日本與各條約國之協定,允許各國人民和船泊,在安平、滬尾、雞籠、打狗等四個通商口岸,自由往來,居住經商。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將4處稅關裁減為淡水及安平2處,統一全島稅關事務。打狗改為支署,歸安平稅關管轄。日大正15年(西元1926年)臺南新運河開通。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安平海關移至新運河安平船塢,原海關建物設置安平水產學校。西元1945年國民黨政府於臺灣分置臺北、臺南兩關,安平海關改設財政部臺南關臺南支關安平支所。民國58年(西元1969年),海關總稅務司署將臺北關分為基隆與臺北兩關,臺南關改高雄關,設置臺南支關安平支所。民國67年(西元1978年),安平支所移至新安平港,原安平海關建築閒置。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原安平海關指定為市定古蹟。民國94年(西元2005年),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設置運河博物館。 臺南市市定古蹟舊關稅局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及週邊環境整建工程工作報告書 1.見證安平港開港歷史、運河興衰,具歷史意義與價值。2.昔掌進口驗關,臺南運河之安平碼頭在其側,為日式機關辦公廳舍之典型建物。3.位居進入安平要津,可以成為發展安平的窗口單位,具有潛力。4.此海關建築其主要的歷史意義在於見證臺南安平貿易史,而為當時貿易的窗口。其屋前的榕樹及環境可與未來開闢的公園並存,故值得保存下來,並再利用。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安平路97-15號 120.163940537269 22.9985068915963 妙壽段98地號 日大正年間 15年 1926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2月,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設置運河博物館此建築其主要的歷史意義在於見證臺南安平貿易史。其屋前的榕樹及環境與開闢的公園並存,故值得保存下來,並再利用。 本建築物是屬於和式屋架多於洋式屋架的「和洋混和式構造」。而天花板均為普通常用之形式,計有3種;即「木企口板天花板」主要位於營業廳、及後面部分餐廳等房間,辦公室、廁所等房間則採用「木框架釘甘蔗天花板」,室外部分簷口四周外圍則為「封(風)簷天花板」。本關稅之主體結構是採紅磚承重牆,外牆開窗甚多,此方面對於磚結構較不利,其窗臺與窗楣處以水泥粉飾之假石塊裝飾,另外牆基臺度亦作粉刷面,行成一紅白分割之韻律效果,也是這一時期之典型樣式。 目前零星存在於關稅之內外部分設施有:營業廳內之木櫃檯、述說昔日「臺南支關」的官銜牌證、維護土地界址的小泥樁「財政部高雄關臺南支關」,與紅磚圍牆之保存等等。以及屋頂2支突出的煙囪,仍然述記著昔日進出口繁忙景象,不分晝夜的作業盛況。水泥樁界址及圍牆都是標明地界不容惡鄰侵犯的實物,如今物換星移,有界址、圍牆都因時代變化不需要而丟棄。在本次修復工程中,也予以重豎作為展示,藉以述說過去。 管理人:臺南市政府 安平古堡、林默娘公園、遊憩碼頭、安平港 委外經營再利用。 紅磚承重外牆配合和洋木屋架系統 木、磚 位於臺南運河安億橋旁廣四預定地上的安平海關現址,於1926年興建完成。昔日掌管進口驗關,為當時貿易窗口,安平碼頭位於其側,見證了安平港開港之歷史與運河興衰,具歷史意義與價值。
35516911 原安平港導流堤南堤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堤閘 臺南附近海岸,由荷蘭時期起,經明鄭至清道光2年約200年之期間,安平是一座與臺灣本島不相連接的小島,安平與臺南海岸之間海面,當時稱為臺江灣,古代大型艦船均能進出,水深約在五~六公尺左右。安平為一連串沙洲之一,原名一鯤鯓,安平以南至現在之二仁溪口附近,另有六個沙洲,七個沙洲各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安平以北隔一水道,與北線尾沙洲相望,此水道為進入臺江灣之要道,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扼守。北線尾之北,隔鹿耳門與隙行港沙洲相望,亦為進入臺江灣要口。 安平舊港口海岸,皆是砂質形成地,大雨時洪水由上流帶土砂流下,受臺灣海峽風浪抵滯,沉積為細長沙洲,南至臺南市下鯤鯓,北連新豐郡安順庄(現安南區),雖成港灣,因四季風浪洪水變化異常,兩處通水處(即舊安平港口)隔水闊約四百公尺,而港口全為淺者沙洲,常起波浪。其間雖有水道,但潮汐時最淺處只不過一公尺左右,且時起變化,風浪後水路位置全變,原有舊港口直線向東通至臺南市舊運河,受土砂之堆積,於滿潮時小舟難行,最後成為臺南市排水溝。 舊運河之咽喉鹽水溪下流至港口間每受洪水流砂堆積,阻塞舟路,運河之價值大失。乃從事港口改良。 日昭和6年(西元1931年)擬於舊港南方1公里,切割鯤鯓半島連接新運河,開築安平新港。日昭和10年(西元1935年)10月開工,經2年5個月,於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3月竣工。築有南北兩座導流堤,長約100公尺,堤內再築甲乙水路護岸。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比舊港口的水深,低潮時水深3公尺,新港幅員100公尺,臺南、澎湖間航行的貨客機帆船及船舶,在干潮時可自由出入。港口南北岸興建有水路護岸,岸端為長160公尺導流堤二條,南北導流提前端設標示燈。從此新港取代舊港,暫時恢復安平港原有威勢,但是位於新港北端的鹽水溪河沙淤塞與河床變動,成為安平港及安平繁榮之致命禍源。 每當雨季洪水氾濫,大量淤砂挾至下游,河口填成一片浮陸,至民國36年(西元1947年),河道南侵20餘公尺,幾將安平切成兩斷,新港口與運河淤成淺溝,不但大型船舶無法入港,小型漁舟也只能於漲潮時進出,安平由國內外港貨吞吐之盛市變成蕭條冷落之小村,安平港也由船舶雲集之海港變成小型漁舟出入之淺水道。 安平港係為臺南市唯一吞吐港,港市興衰關係臺南市繁榮,民國38年(西元1949年),由高雄港務局負責派船挖泥浚深,但是效果不佳。僅能維持五十噸以下船舶出入,外海泥砂淤塞越來越嚴重,長久以後將成廢港,整建安平港乃今日繁榮臺南市急待進行之工作。 資料尚未填寫 1.歷史意義:見證安平漁業發展。 2.保存良好:歷經60餘年歲月,導流堤仍相當完好。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舊安平港海邊 120.149380144184 22.986471988886 無地號(台南市漁光里海濱) 光復以後 (二戰後) 1938 此導流堤當年係為維持運河與外海間船舶進出通行之航道而設,其斷面結構係以60*80公分,長13.5公尺之RC版樁斜向間隔配置,版樁上再打設混凝土堤面,寬約2.5公尺,前端設置直徑約5.5公尺圓形標示燈基座。本古蹟約17-21公尺,堤頭段水深約EL-7.0公尺,堤面高程+2.9公尺。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比舊港口的水深,低潮時水深3公尺,新港幅員100公尺,臺南、澎湖間航行的貨客機帆船及船舶,在干潮時可自由出入。港口南北岸興建有水路護岸,岸端為長160公尺導流堤二條,南北導流堤前端設標識燈。本古蹟約17-21公尺,堤頭段水深約EL-7.0公尺,堤面高程+2.9公尺。 資料尚未填寫 堤岸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新運河開鑿,籌建新港口,至大正十三年竣工。在改良工事時,因為工程關係,改築堤防阻塞水道,使其與鹽水溪斷緣,但又遭洪水危害,至麻黃林一帶,被鹽水溪之流砂埋沒,淤積為浮陸,因此舊港已不成港口,終不適船舶之出入。 安平港價值已完全喪失,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擬於舊港南方一公里,切割鯤鯓半島連接新運河,開築安平新港,昭和十年十月開工,經二年五個月,於昭和十三年三月竣工。 鋼筋混凝土造 鋼筋混凝土 興建於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係當年為維持運河與外海間船舶進出通行之航道而設築,有南北兩座導流堤,長約100公尺,堤內再築甲乙水路護岸。
35516912 金華府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寺廟 金華府位於今臺南市西區民權里神農街71號,據《臺南州寺廟台帳》及《臺南州祠廟名鑑》之記載,本廟創立於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當時居於北勢街(今神農街)70餘名許姓里人,將自家鄉福建海澄攜帶來台的文衡聖帝,供奉於一般民宅中,尚未成廟。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許修?據出三佰元購得民屋(今神農街74號)奉祀,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至此方有正式的廟宇成立。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第31保保正許藏春為發起捐金將廟遷移至正對面現址(日治時期為永樂町二丁目240番地,今神農街71號)改建,同年12月興工,翌年(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3月竣工。大約民國36至37年(西元1947~1948年)左右,金華府進行另一次較大幅度的整建而呈現今之規制與格局,其中大木作部分由匠師林離先生負責,泥塑及剪黏部分則由安平地區的匠師擔任。民國88年推動「臺南市神農街歷史空間再生工作計畫」,民國91年金華府列為歷史建築,民國91年12月指定市定古蹟,為神農街最具代表性建築物並有保存維護的依據,民國98年(西元2009年)12月31日完成金華府修復工程。 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甚為精美。 4.以「府」為名,且為街屋型廂房,有其獨特性。五條港區少數保存原貌之社區型傳統廟宇。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神農街71號 120.196543657966 22.9973676497903 永安段923地號 清道光年間 10年 1830 金華府前鄰街道,面寬及縱深均不大,但仍維持三川殿、拜殿及正殿3個層次的傳統格局,而其也是臺南市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此名也表達了其屬於王爺廟宇之特質。由於是屬於地方性之廟宇,所以外地信徒不多,因此金華府逐漸凋零,直到這兩年來才因北勢街(今神農街)重新受人關注,而使得金華府再次引人注意。正殿之中馬李二王爺居前,文衡聖帝居後神像值得一觀。拜殿兩側之龍虎堵雖係後來整修之作,但仍簡樸有趣。 金華府前方緊鄰神農街,因前無腹地故無廟埕。建築體之格局為二殿式ㄇ字型平面,空間自前而後依序為前殿、拜殿及過水、正殿。前殿為出步起之構成,以三開間之牌樓面及板門作為內外空間界定,兩側與鄰房共用壁體。拜殿與過水居前殿與正殿之間,扮演著兩殿間過渡之空間,並作為廟宇內通風採光之主要機制,類似民宅的中庭與天井功能。中央之拜亭,亦為前、正殿連通之走道,其木構架之單元組織較正殿簡單,採減柱方式直接將兩側通構件置放於前殿與正殿的壽樑上。拜亭屋頂採捲棚形式,楹仔為偶數。過水上方無罩頂之龍虎井使大量光線得以射入,為建築體主要的採光源,兩側牆身下段設龍、虎2堵。 金華府內的裝飾依其施作方法與材料來分類,可分為木雕、石雕、洗石子飾、泥塑、剪黏、採畫及書法。其中木構造之使用雖不主用於承重,但前殿之疊斗式構架仍十分精采,木雕之工藝表現水準亦高,為金華府廟宇整體裝飾之精華,如吊筒、雀替、步通、員光、瓜筒、神龕等構件。泥塑方面大致上位於檐牆之兩側牆堵、龍、虎堵上方及正殿之牆堵上,檐牆之身堵以二人形為主。水車堵上方採用「憨番扶柱頭」,其身微蹲,以肩扛著頂端之墀頭。金華府內現存之彩繪僅少數能判別及局部圖樣,大多屬於為材料上色的形式。民國97年〈西元2008年〉修復時,如身堵泥塑、水車堵邊框及彩繪修復風化剝落嚴重,分別由泥塑匠師王武雄及畫師潘岳雄執筆,共同進行仿作修復工程。 廟宇 風神廟、接官亭、神農街 私有 磚、木混合式構造 金華府位於舊北勢街上,創建於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為當地許姓人士所建,主祀文衡聖帝(即關帝君)及馬李兩王爺,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由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歷年亦有修繕,但大抵保持原貌,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姓的守護廟,迄今177年,歷史悠久,在臺南市多數廟宇都已翻新的情況下,金華府反而顯得古樸。
35516913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宅第 安平何傳祖厝建於1920年代(大正年間);民國60年代,畫家席德進曾居住於此作畫,民國84年(西元1995年)延平街面臨拆除,此屋曾為保存論戰之重要據點,並且以「臺灣屋」重新命名,成為藝文空間。民國88年(西元1999年)臺南市文化資產保存協會與何家協議,將其改為「安平文化資產館」,做為展示安平文化資產之重要窗口。 安平何傳祖厝是安平延平街(臺灣第一街)上極為特殊的一棟古厝,其原為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家族的祖厝,建於日大正年間,為成功企業家的祖厝、延平街昔日的新式建築、今日老街中的舊建築,轉型為「安平文化資產館」,對於歷史、建築、文化與安平地區的觀光發展有其意義與價值。 資料尚未填寫 1、成功企業家的祖厝、延平街昔日新式建築、今日老街中的舊建築,以及轉型成為「安平文化資產館」,對於歷史、建築、文化與安平地區的觀光發展有其意義與價值。 2、此屋乃安平舊聚落中現存狀況最佳的建築,其見證了安平老街的街屋歷史,且已故名畫家席德進曾居於此地作畫,更具意義。 3、安平何傳祖厝之創建年期久遠,其建築具有歷史意義及再利用之價值,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在此使用多年,文化活動頻繁,人文薈萃,已具古蹟今用的啟用。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延平街86號 120.162752002014 23.0007701887484 石門段1136地號 日大正年間 1920 安平何傳祖厝為街屋型制之住宅,面寬狹小,建築樓高二樓,中間以小而陡之樓梯相連,現由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與何家協議,將其改為「安平文化資產館」,作為展示安平文化資產之重要窗口。 安平何傳祖厝為街屋型制之住宅,面寬狹小,建築樓高二樓,中間以小而陡之樓梯相連,極為特殊。立面開口部為為三開口,屋簷以山牆為頂,中心置有勳章飾佐卷花草之裝飾,牆面以米黃色之洗石子為建材,窗戶分隔與階狀山牆均帶有1920年代藝術裝飾風格之特質。整棟古厝從街道往內退縮,形成一小庭院,在整條街道上獨樹一格。 資料尚未填寫 安平文化資產館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私有 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鋼筋混凝土、紅磚 本建築為成功企業家的祖厝、延平街昔日的新式建築、今日老街中的舊建築,並於今轉型成為「安平文化資產館」,對於歷史、建築、文化與安平地區的觀光發展有其意義與價值。此屋乃安平舊聚落中現存狀況最佳的建築,見證了安平老街的街屋歷史,且已故名畫家席德進曾居於此地作畫,更具意義。
35516914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政府於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專賣局下再設支局,日治時期臺南支局機構有二,一是日明治34年至日大正11年(西元1901年至西元1922年)之間,位於鹽埕的臺南支局(今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一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以後之臺南支局,即今「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 日明治32年(西元1899年)3月實施鹽專賣,臺灣鹽務局官制發佈,全臺設20個「鹽務局」負責食鹽事業管控,同年4月26日設立臺灣鹽務局臺南出張所,處理鹽之收購及販賣事宜;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5月23日將鴉片、鹽、樟腦專賣統合設立專賣局,「臺南鹽務局」隸屬專賣局鹽務課並改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此「臺南支局」位於臺南州臺南市鹽埕,負責處理鹽之專賣事務;今位於北門路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係於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12月24日,臺灣總督府以告示第143號設立,設立之初尚未擁有辦公廳舍,而是向臺南廳及臺南郵便局租用。 日明治38年(西元19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煙草專賣,「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乃於臺南市北門町二丁目二番地興建辦公廳舍,即今台灣菸酒公司臺南營業處位址。 日明治39年(西元1906年)11月28日,專賣局臺南出張所新建廳舍啟用,並增加煙草製造、保管、販賣等事務以及負責監督臺南之煙草承包商,並掌理南部一帶之配給、販賣事務。 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3月,鐵道部正式將原屬鐵道部停車場用地的「臺南市甲七?二番」共七分二厘八毫的鐵道用地轉給臺南出張所做建物用地永久使用。 專賣局臺南出張所擔任製造煙草之年代並不長,可概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日明治38年至日明治44年(西元1905年至西元1911年)之間,此時因煙草專賣乃倉促實施來不及準備,供臺灣人吸用的「臺灣刻」之製造事務委由外包,分為臺北、臺南兩處。專賣局於日明治42年(西元1909年)3月廢止保管阿片煙以及藥品試驗事務,臺南出張所乃成為單純處理煙草事務之官署。第二階段則是於日大正10年至日大正12年(西元1921至西元1922年)之間;此階段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經濟界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乃設置「專賣局臺南分工場」從事煙草製造。但推出後並未受到消費大眾青睞,乃於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11月廢止。 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7月1日實施酒類專賣,同年10月裁撤「臺南出張所」改設「臺南支局」,管轄區域有臺南市、新豐郡、曾文郡、新化郡、北門郡;由單純負責煙草專賣業務之機構,轉變為負責煙草、酒、鹽等專賣業務之機構,當時支局內之從業人員主要有副參事1人、書記8人、技手2人、雇員29人,共計40人,職工48人。所掌理的事務與酒類專賣有關者可分為「酒類及酒精的製造、買賣、保管、引渡、檢查、取締其他酒類及酒精專賣相關事項」及「白麴、紅麴、酒母及未過濾酒之取締相關事項」二類。 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12月專賣局制度改正,其下各出張所乃獨立皆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監督,「臺南支局」之行政管轄範圍乃趨單純。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1月「臺灣省專賣局」改組成立後,「專賣局臺南支局」隨之改為「臺灣省專賣局臺南支局」,掌管菸草、酒等的產製、購運、銷售等業務。 民國36年5月「臺灣省專賣局」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後,更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南分局」,辦理臺南縣市之菸酒配銷業務。 民國91年7月1日,「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南分局」改組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臺南營業處」,掌管購運、銷售菸酒業務。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臺南創意文化園區建築與環境使用需求調查既整體規劃》,2004 1、歷史意義:此建築為日治時期專賣局之地方層級辦公室,為磚造小型廳舍之代表。 、保存良好:建築保有舊貌,庭園猶存,與鐵道景觀相輝映。2昭和年間「昌南土」碑應予保存維護。 3、造型特殊:其左右勾轉處頂突出扇形并有三線條雕繪,與台北專賣局建構相同。 臺南市 臺南市 北區 北門路2段10號 120.212831337846 22.9989780444898 臺南市公園段54地號內 日明治年間 34年 1901 日治時期紅磚建築,平面呈ㄇ字型,其範圍除建築物本體外,亦涵蓋其東側之池水庭園及古樟木等,門窗格局與原臺南地方法院相仿,目前保存良好。後方有日式庭園,並有「昌南土」石碑及石獅、石板,一併涵蓋在範圍內。 本棟建築坐東朝西,呈ㄇ字型配置,為一棟單層清水紅磚造的建築。正立面主入口及兩側為三角形山頭,山頭內的圖樣為簡單放射形式的線板式樣,與臺北的專賣局雷同。牆身搭配圓拱形式的開窗面及寄棟造的水泥瓦屋頂。 資料尚未填寫 主要為辦公廳舍辦公行政區和倉庫兩大用途。 臺南火車站、重道崇文坊 國有財產局 磚造 紅磚 日治時期臺南支局機構有二,一是日明治34年至日大正11年(西元1901年至西元1922年)之間,位於鹽埕的臺南支局(今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一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以後之臺南支局,即今「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本建築為日治時期專賣局之地方層級辦公室,是磚造小型廳舍之代表,建築保有舊貌,庭園猶存,與鐵道景觀相輝映。日政府於明治34年(西元1901年)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此建物應係同年間所建,為ㄇ型紅磚建構,其左右勾轉處頂突出扇形并有三線條雕繪,與臺北專賣局建構相同。
35516915 西市場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人治臺之初,有感於臺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乃著手興建新的消費零售市場,西市場即是當時臺南最重要的現代化商業設施之一。第一代西市場建於日明治38年(西元1905年),位於當時之西門町四丁目(今西門路、中正路與正興街、國華街之街廓),原為木造建築,日明治44年(西元1911年)8月因風害毀損而重建,故現存之鋼筋混凝土建築本體是第2代,於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12月完工,使用至今。臺南西市場是當時南臺灣最大市場,販賣各種雜貨及蔬菜貨品,一共有數十個攤位。臺南人俗稱其為「大菜市」。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因風害損毀而重建。日昭和8年(西元1933年),日人為了增進銀座之商業,乃於西市場周圍建築店舖,稱為「淺草商場」,商場內有各式商店。臺南市政府有感於西市場對地區之產業、人文、歷史,甚至整個臺灣近代市場發展皆具有重大意義,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5月公告「西市場」本館及「西市場外廓專賣店第2期」為市定古蹟。 臺南市市定古蹟「西市場」及「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調查研究計畫 1.西市場於1902年重建,為南台灣最大現代設備之市場,仍可見其昔日之風貌。 2.就臺南市而言,西門市場具有其歷史意義,尤其在都市發展史上。應值得保存下來。 3.屋頂為馬薩風格,上有老虎窗,入口有圓山牆,極具特色。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西門路、中正路、正興街與國華街街廓 120.198210406685 22.993952587746 臺南市西區西門段四小段相關地號 日大正年間 9年 1920 如今日治時期建物存留下來的計有「西市場本館」、「廣場噴水池」、「原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冷藏庫」(「西市場冷凍庫」)、「西市場魚賣店」、「西市場外廓賣店第二期」(「舊西海岸餐廳」)、「淺草商場」(「今西門商場」)以及「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今香蕉倉庫」)等7處。在全市各日治時期市場均拆除重建之際,臺南西市場之歷史意義尤其特殊。 「西市場本館」主體建築之外部地坪可見於四周犬走部位,主要以磚材鋪設而成,其屋身可分為外部牆面及內部牆面。主體建築外部牆面共有8面,內部牆面則以東、北兩翼之各賣店為一單元。西市場主棟建築的西南側為該建築的正立面,東、北向各伸出一翼,形成L型的配置關係,中央主體最高呈現出主入口的意象。北翼與東翼牆面除了正背立面外,此兩翼側立面則各設有次入口,其立面造型依室內空間性質而分割為三開間,中間走道位置即入口造型,運用了西洋風格語彙如拱形山牆、拱心頂石、圓窗、托架等;左右開間窗則是逐層退縮牆面變化,窗戶開設於中。東北翼外牆面窗戶為左右?拉方式,頂部設有氣窗可向外推出,皆為木造窗框,氣窗上部有拱頂石裝飾。西市場主棟的屋架現已遺失不存,型式無從確認。東翼與北翼之屋架形式為中柱式屋架,主要構件可分為人字樑、水平大樑、斜撐桿、水平隅撐、桁條等等。「西市場外廓賣店第2期」,此建築結構體主要由磚造(牆體)與鋼筋混凝土(樓板與開口部楣樑)建構而成。中央棟建築3層樓高,西翼2層樓高,原為兩層樓的南翼現改建為3層。牆體主要為磚造,建築外部裝修材以洗石子與十三溝面磚為主,於開口與出簷周圍有渦旋裝飾。整體建築中較鮮明的特色為立面之水平出簷。西翼1樓倉庫空間之RC天花格架形式較為特殊。 其平面組構為L型配置,可區分為中央棟、東翼和北翼3大部分。主要出入口設於中央棟,兩側皆可進出,樓高2層,有2座樓梯可上下連通。東、北2翼以中央棟與中央走道連結,各設有3處次要出入口。中央走道的部分則為挑高2層樓的空間,兩側為販售攤位,以方形鋼筋混凝土柱來劃分,並設有物品陳列臺,東翼主要為魚、鳥、獸肉之賣店;北翼則為蔬果、雜物等賣店。西市場本棟尚留有一些年代久遠的賣店物品陳列臺,早期所設置的臺子使用範圍較小不易使用,故現在市場內的店家皆保留原陳列臺的原貌,於上方再加上石造平臺,以符合現今之使用機能。於古蹟本體外部亦保留了一些具歷史價值的構件與文物,如抽取地下水的汲水器,設置在古蹟本體東翼的南側及北側,北側僅剩下基座部分,南側則保留完整;於東翼南、北側之外部牆面上可見幾處日治時期所留存的落水管,目前僅剩下一段段的水管原件;位於古蹟本體南側之魚賣店,乃是日治時期所保留下來的,與內部空間之陳列臺外觀相似,外部以磁磚拼貼或洗石子,更於磁磚上施作彩畫,磁磚上並有業者落款,此種彩繪彩磁一般常見於民宅或廟宇空間作為裝飾,於商業空間出現者較少案例,因此可見其珍貴。目前3棟古蹟之通風方式仍沿用創建時之規劃採用自然換氣。「原西市場本館」利用臺度下的氣窗、窗戶、上部氣窗及高聳屋頂上的氣窗,形成風力換氣與重力換氣相互循環的舒適環境。 市場 內有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海安路藝術街 臺南市政府建設局 以鋼筋混凝土為材料,柱樑外露 鋼筋混凝土 臺南西市場落成之時是南臺灣最大之市場,歷經近百年的轉變,由日治時期公設消費市場(零售市場)至二戰後(約民國40年代)改稱西市場,每一階段都存在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臺南市政府有感於西市場對地區之產業、人文、歷史,甚至整個臺灣近代市場發展皆具有重大意義,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5月公告該建築為市定古蹟。
35516916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建築物 日明治32年(西元1899年)日政府實施「食鹽專賣制度」,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5月正式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日大正8年(西元1919年)7月於安平設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獨占煎熬製鹽技術。日治時期,臺南地區的鹽務場,共有4個,包括安平、鹽埕、安順、灣裡4區,早期是屬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鹽務課所屬。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4月鹽務課設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安平支局」,同年11月,更名為「臺南專賣支局安平出張所」,下屬單位有「灣裡鹽分室」、「鹽埕鹽分室」及「安順鹽分室」。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12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精簡組織,將「臺南專賣支局安平出張所」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與「安順分室」和「鹽埕分室」(整併了原「鹽埕鹽分室」和「灣裡鹽分室」)為平行單位,共同隸屬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暨周圍環境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1.歷史意義:日明治32年(西元1899年)日政府實施食鹽專賣,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5月設專賣局。日大正8年(西元1919年)6月設立臺灣製鹽株式會社獨占煎熬製鹽。 2.保存良好:此乃臺南支局於西元1922年成立之安平出張所,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建築格局與外貌。 3.造型特殊:就建築的特色而言,此木構建築與一般的日式宿舍不盡相同,在產業建築上,算得上獨樹一格,實值得保存。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古堡街196號 120.156381312166 23.0023816421727 台南市古堡段253地號內 日大正年間 11年 1922 在二戰後初期改建為宿舍區,目前僅餘安平分室廳舍尚存,其日式西洋風味的建築格式,仍然保存相當完整,以鹽業建築來說,稱的上是獨樹一格。臺南市政府已於民國99年1月21日修復完工。 安平分室建築形貌屬於日治初期「和洋折衷風格」,外觀為雨淋板構造,建築體以木構為主。屋頂承襲日式傳統屋頂,內部天花板為天井造型。玄關使用日式傳統唐破風形式配合西洋柱式,抬高的基座則採用日式建築常見的磚砌型式。 本建築最具價值的地方在於牆體,牆體是構成日式木造建築屋身的另一個結構元素,也是抵抗水平載重的主要結構元素之一。本建築牆體的構法共有三種:「雨淋板牆」主要用於外牆的外側;「板條灰泥牆」運用於前棟辦公空間的部分;「編竹夾泥牆」則用於後棟的附屬建築中。 委外招商,將作為旅遊資訊、餐飲及販賣安平港風貌園區之創意商品及地方辦手禮等服務。 德記洋行暨安平樹屋、湖濱水鳥公園、歷史水景公園、東興洋行 目前有安平分室及其原附屬之儲藏室共兩棟建築,由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經營管理。 日式木構造建築 磚木構造 本建築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於1922年成立之安平支局,後為精簡組織,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昔日,在鹽產業頂盛時期,緊鄰安平分室東向的是煎熬鹽試驗工廠,北面為儲藏室、真空鹽工廠及高大的煙囪;西向為鹽區倉庫。二戰後初期,「安平分室」事務室旋即改為宿舍,提供鹽務總局的家眷進駐。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建築格局與外貌。
35516917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二戰後為臺灣製鹽總廠臺南鹽場鹽埕場務所,根據文獻,西元1665年明鄭時期,鹽埕即有曬鹽場,當時稱為瀨口鹽場,可能是臺灣第一個曬鹽場;清雍正4年(西元1726年)鹽進入專賣後,又改名為瀨北鹽場,雖然目前現存的鹽埕場務所不是當時場務所址,但距離不遠。 日明治32年(西元1899年)日政府實施「食鹽專賣制度」,同年4月在臺南州台南市鹽埕設立「臺南鹽務局」以進行收納、買賣及檢查等事務;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5月23日正式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將鴉片、鹽、樟腦專賣統合,同年6月創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鹽埕的「臺南鹽務局」隸屬專賣局鹽務課並改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負責處理鹽之專賣事務。日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將專賣業務移至臺南火車站旁的「臺南支局」(即今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台南出張所」),原址改設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安平支局鹽埕出張所」,同年11月改制為「臺南專賣支局安平出張所鹽埕鹽分室」。 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精簡組織,整併「鹽埕鹽分室」和「灣裡鹽分室」最後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鹽埕分室」,編制為一名主任、四名職員等,管轄目前國宅里至南都里四個鹽區。鹽埕場務所當時做為辦公廳舍,負責發放鹽工工錢,以及製鹽所需如鹽簍等物件,並負責銷售工作。 民國61、62年間停止營運,並於民國76年間規劃為員工單身宿舍。 民國92年公告古蹟名稱則參照日明治34年之「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命之。 張玉璜建築師事務所,《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暨周圍環境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2004 1、歷史意義:本市南區鹽埕為1665年間由鄭經參軍陳永華開闢瀨口鹽場之地。此建築為日治時期場務小型辦公設施之代表,有鹽業發展史上之歷史建築。 2、保存良好:部分構造為日治時期構法,保存亦尚佳;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建築格局與外貌。 3、造型特殊:建物玄關門柱頭木雕,樑下短柱,門廊托架,均具特色,就建築的特色而言,此木構建築與一般的日式宿舍不盡相同,在產業建築上,算得上獨樹一格。 臺南市 臺南市 南區 鹽埕路125號 120.187997381668 22.9677197471298 台南市鹽埕段554-26地號內 日大正年間 1912 部分構造為日治時期構法,保存亦尚佳;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建築格局與外貌。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和市定古蹟臺南廳廳長官舍相當類似,整體建築風格為近代洋風建築,建物玄關門柱頭木雕,樑下短柱,門廊托架,均具特色,就建築的特色而言,此木構建築與一般的日式宿舍不盡相同,在產業建築上,算得上獨樹一格。 整個門廊柱頭部分,以木頭仿西方石造古典建築設計,樑下也有短柱,至於門廊托架部分,也有斜撐裝飾,以及倒吊球形;門廊上方則設計具有造型的風簷板。 屋身部分採西式雨淋板以及西式上下開窗,而且重視迴廊,藉此設施讓室內更加涼爽。而舊式燈泡、門廊上方的旗桿等都是珍貴的回憶。 資料尚未填寫 閒置 位於鹽埕 國有財產局 日式木構造建築 木造 二戰後為臺灣製鹽總廠臺南鹽場鹽埕場務所,至今建築仍保持相當完善。日治時期臺南支局機構有二,一是日明治34年至日大正11年(西元1901年至西元1922年)之間,位於鹽埕的臺南支局即今市定古蹟「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另一則為日大正13年(西元1924年)以後之臺南支局,即位於北門路上「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之建築為日治時期場務小型辦公設施之代表,具鹽業發展史之歷史價值。
35516918 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治時期日本成立各種農業產品運銷組織,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於西市場設置香蕉倉庫,以利運銷。原空間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之前原作為臺灣漁業株式會社之「魚賣場」,後因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前後該會社搬遷至運河旁,建築形貌與用途因之改變,其後成為「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之香蕉倉庫。本倉庫有冷藏、加溫等設施。二戰後為臺南市農會管理,直至青果市場遷移他處才閒置,現空間猶存,見證此一商業過程。 臺南市市定古蹟「西市場」及「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調查研究計畫 香蕉過去是臺灣農作外銷的最大宗,輸出數量曾佔全世界的百分之六;臺灣香蕉的正式外銷始自1907年,1964年以後,甚至取代稻米,成為台灣第2大外銷農產,具有特殊生產意義,1926年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明令各地青果物同業組合,臺南州是其一,造就臺灣香蕉外銷鼎盛時期。以上,本古蹟具相對歷史意義。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西門路、中正路、正興街與國華街街廓內 120.198389130373 22.993222062576 台南市西區西門段四小段相關地號 日大正年間 9年 1920 如今日治時期建物存留下來的計有「西市場本館」、「廣場噴水池」、「原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冷藏庫」〈「西市場冷凍庫」〉、「西市場魚賣店」、「西市場外廓賣店第二期」〈「舊西海岸餐廳」〉、「淺草商場」〈「今西門商場」〉以及「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今香蕉倉庫」〉等7處。在全市各日治時期市場均拆除重建之際,臺南西市場之歷史意義尤其特殊。 原臺南州立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魚賣場)為一長條型的單層紅磚與RC造建築,採東西向配置。屋身共由24根磚柱與鋼筋混擬土柱所構成;東側的冷藏室(低溫催熟室)牆體為磚砌而成,天花板則為鋼筋混凝土造,其圈樑為碎磚混凝土構造;南側的煙燻催熟室皆以磚砌而成,天花板亦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西側的事務空間為木板牆與玻璃木窗所隔間,北側牆體為磚砌而成,面層覆以水泥砂漿粉光;東側山牆與鄰房相交為鋼筋混凝土構造,西側山牆則為磚砌。其屋頂為二坡式斜屋頂,屋瓦下鋪設依序為杉木薄片、屋面襯板、椽條、桁木等,屋瓦的固定方式採灰泥填充,並非以掛瓦條方式固定;香蕉倉庫屋頂南向坡鋪設水泥瓦,靠西側處部分鋪設較近代的大片水泥瓦,北向坡則鋪設為燻瓦(朝日瓦),屋瓦製造商位於臺南市大林一帶,屋瓦型式的不同,呈現出歷次修建的痕跡。 整體配置因應空間機能,約以市場柱距為準對齊,設方形柱承接上方楣樑,支撐節點有補強鐵件的木作西式桁架。柱間開口裝設四扇木作門板。該建築從現況研判,原南北向應只有柱子而無牆基與臺度,以便於貨物與人員進出。靠東側隔有一個約2.5公尺高之空間,可能是改成香蕉倉庫之後所設;南側則突出5個空間,判斷應為增建,為存放香蕉之空間;另東側仍存有冷藏室(低溫催熟室)及南側的煙燻催熟室。 市場 位於西市場內 臺南市政府建設局 磚造承重牆、支撐節點有補強鐵件的木作西式桁架 磚、木 日治時期日本成立各種農業產品運銷組織,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於西市場設置香蕉倉庫,以利運銷。二戰後為臺南市農會管理,直至青果市場遷移他處才廢置,現空間猶存,見證此一商業過程。臺南市政府有感於西市場對地區之產業、人文、歷史,甚至整個臺灣近代市場發展皆具有重大意義,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5月公告該建築為市定古蹟。
35516919 原臺南廳長官邸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臺南廳長官邸」位於當時西竹圍街,現址為臺南市東區育樂街197巷2號,約建於1898年~1906年間。在日治三縣三廳時期,作為臺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臺南廳廳長的宿舍,後因地方行政制度的改變,廢除廳改為州制時,曾改為內務部官長宿舍;至二戰後,曾為政府高官官邸,並派駐有便衣警衛人員。官邸建築物後由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管理使用,土地則編屬於臺南市政府所有。而在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接收使用後,官邸西側原有主入口之前庭土地遭分割並新增一棟二層樓的前臺南一中校長之校長宿舍。東側原有鄰近土地現以分割,建有一棟二層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宿舍,至此,原臺南廳長官邸的腹地逐漸縮小。而官邸本體部分,則一直提供做為該校教職員工宿舍所使用,一直到二十年前,最後一位住在此建築物的教員移居美國後,便一直閒置至今。南棟和式建築物,曾經歷兩次大火,其中最近發生的一次是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原有和館的部分完全燒毀。 原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原臺南廳長官邸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報告書 1.歷史意義:此棟建築建於1898年,與國定古蹟臺北賓館同期,為日治時期重要官員宅邸,有極重大歷史意義。 2.保存完整:本建築原有和、洋式建築對稱,在國內極為稀少,洋式保存大致良好,型制仍然完整。 3.造形特殊:官邸建築迴廊及造形線條優美的托架均有建築特色,目前本市古蹟尚無是類別建築,為良好之示範點。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育樂街一九七巷二號 120.215061142254 22.9933461162023 育樂段1003地號 日明治年間 31~39年 1898年~1906年 僅存北棟洋館部份,南棟已遭火災燒燬,目前為閒置狀態。 北棟洋館屬於近代洋風建築特色,屋頂為鋪設日式水泥瓦屋頂,屋身則為木構板編灰泥牆,所有包括屋架、屋頂出挑托架、天花、柱頭斜撐、門窗、外廊欄杆……等皆為實木構件。基座為磚砌連續基礎形式,(但內部透空設通氣口),與基座相接之階梯使用清領時期紅磚外覆以灰泥。屋架為日式和小屋屋架,採用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屋頂再覆蓋安全瓦而成。而在和館部分,由現存殘蹟所見,其以磚造柱礎上架木樑與木造樓板,與庭院相接處之階梯為獨立基礎(與洋館部份不同),可確定是採全透空之架高地板,而非實體臺基,可推定應屬於日式木構造建築。 建築形式屬於明治時期上流住宅「和洋併置」式官舍:北棟為洋館(西洋式建築),南棟為和館(日式建築)。「和洋併置」為洋館與和館同時出現,彼此之間的空間生活機能是分開的,但呈現兩棟建築物合併的情形。在生活機能方面,洋館部份扮演接待客人的公共空間,而和館空間則是主人一家人的生活空間。位於和館殘蹟東側,有一組疑作為洗手臺用途之石雕,四面之內、外側皆有精緻之石雕,應為清領時期遺留之重要文物。 為閒置狀態 原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今南一中)、原臺南縣知事官邸 由台南一中管理 洋館之建築本身多為實木構件,基座為磚砌連續基礎形式,屋架採日式大跨距木造組合工法;和館採全透空之架高地板,而非實體臺基,推定應屬於日式木構造建築 木構造、編竹夾泥牆、日式瓦頂 「臺南廳長官邸」位於當時西竹圍街,現址為臺南市東區育樂街197巷2號,約建於1898年~1906年間。在日治三縣三廳時期,作為臺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臺南廳廳長的宿舍。建築形式屬於明治時期上流住宅「和洋併置」式官舍:北棟為洋館(西洋式建築),南棟為和館(日式建築)。南棟和式建築物,曾經歷兩次大火,其中最近發生的一次是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原有和館的部分完全燒毀。
35516920 原台南放送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臺南放送局是當時日治時期全臺灣位處最南端的放送機構,播送範圍以臺南及高雄為主,統轄「放送所」和「中繼收信所」(位於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即今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內)兩個單位,其設施類別最初為「官設」後改升為「官廳」,並受臺灣總督府所管轄。二戰後,臺南放送局於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0月18日由國民政府正式接收,幾經改制後由中廣接管,並編入組織改稱為臺南廣播電台,隨著時代的演進與設備的新增汰換,更能妥善發展廣播業。直至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中國廣播公司除了肩負文化與文化廣播的任務,並於同年6月裝設短波基對外海外開播,名為「自由中國之聲」的廣播節目亦奠定了對外廣播的基礎。民國57年(西元1968年),中廣藉由調頻電臺的成立,將國內廣播帶入新紀元;民國76年(西元1987年)元旦,首先推出調幅立體廣播節目;民國83年(西元1993年)8月,中廣音樂網開始啟用數位化電腦播出系統,87年起,各頻道節目陸續兼以衛星與微波傳輸至全台各地。隨著都市環境變遷與都市重劃,中廣臺南臺在大南門「公八」預定地併入「臺灣府城大南門」古蹟區的條件下,於民國86年(西元1997年)遷出大南門公園,民國89年(西元2000年)5月由臺南市文化基金會進駐「原臺南放送局」使用至民國94年(西元2005年)9月。民國90年(西元2001年)7月,「原臺南放送局」經由臺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西元2012年)再利用為電影書院。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放送局」修復調查研究計畫 1.歷史意義:臺灣於日治時期設有廣播電台五處,由臺灣放送協會主管其事,並於台北、板橋、台中、臺南、嘉義及花蓮設有放送局,臺南放送局為中國廣播公司臺南台之前身。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南門路三十八號 120.203821748317 22.9863185092228 建興段111地號 日昭和年間 7 1932 委外經營。 「原臺南放送局」入口門廊為三坡屋面,屋架屬於東洋式木構造,造型類似半個「寄ㄝ棟造」廡殿頂。建築本體之屋頂造型依現況推測,創建初期原擬設置四坡落水(日文稱為「寄ㄝ棟造」),卻因屋架之構件形式和平面有所衝突,乃勉強處理成5個屋坡所構成的複合形式維持整體屋面之完整性,其中東側末端屋架正同柱位移及東北側屋坡明顯高於其他屋坡最為顯著。其屋架是屬於西洋式木構造,共計7架,主體屋架材料為福杉。主體建築為趨近長方體的凹字形配置型態,配合具巧思的面磚及開口設計手法,組合形成富趣味性的外觀立面。立面之屋身部位,在建築一樓的東北、西北兩角隅,皆有大型角窗,開口四周為平直線條,角落則以圓弧收邊。 「原臺南放送局」的入口門廊及南面外廊為連接室內外空間之動線,一樓空間以門廊為中軸,分為東西兩側辦公室,門廊入口貫穿大廳及後廊形成視覺穿景效果。在建築外部裝飾材料方面,全棟東、北兩向以表面呈幾何不規則方塊壓紋的釉面二丁掛面磚包覆紅磚壁體為主要裝修材,室外窗台收邊則以深色布紋轉角面磚修飾之,其材料與「臺北放送局」、嘉義「民雄放送局」、臺南「糖業試驗所」及「西市場」等建築類似,具有構造史的研究價值。「原臺南放送局」門窗樣式與元素有別於一般同時期建築,其造型元素簡單且分割線條俐落,其中更以帶狀角窗、八角窗與圓窗為主要代表。窗框材料運用以檜木為主。地坪為「原臺南放送局」材料運用最多樣性的部位,一樓入口門廊地坪是以不規則石片修飾,入口階梯以方型石材收尾。 委外經營。 位於大南門城旁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鋼筋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木、磚 綜觀整棟建築,規模雖然不大,但卻可見設計者創意之處,而雨庇、屋簷與面磚水平帶強調的均是水平線條,此與大面積之開窗均為現代主義之手法,與厚重之歷史式樣建築在出發點上並不同,為臺灣建築邁向現代主義之一個過渡作品。臺灣於日治時期設有廣播電台五處,由臺灣放送協會主管其事,並於台北、板橋、台中、臺南、嘉義及花蓮設有放送局,其中台北放送局於1928年(日昭和3年)即開始播音,而花蓮放送則至1944年(日昭和19年)才運作。民眾若欲收聽廣播,必須向放送協會辦理收音機登記,並繳月費始可。有些都市之公園內亦設有播音亭,中國廣播公司臺南台之前身為臺南放送局。
35516921 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古蹟 國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軍在臺南地區的永久兵營工事,主要透過日明治35年(西元1902年)至日明治40年(西元1907年)間的第一期永久兵營工事,完成砲兵營營舍及步兵營一個大隊之營舍。日明治43年(西元1910年)至日大正2年(西元1913年)第二期永久兵營工事中,完成步兵營另一個大隊之營舍,留下來的三棟建築物即為今日國定古蹟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古蹟本體(即今禮賢樓、大成館及舊文學院館)。日大正5年(西元1916年)至日大正10年(西元1921年)的第三期永久兵營工事中,再完成衛戍病院(今日臺南市市定古蹟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使兵營設施大體完備。由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為日治時期日本國土最南部的軍事部署地,因此成為日本皇室成員行?、巡行臺灣的必至之地,其中裕仁皇太子(後來之昭和天皇)於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行啟臺灣,4月21日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閱兵,並於聯隊營庭手植紀念榕樹,此樹成為今日成功大學榕園中最巨大的榕樹。戰後,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區由國軍接收,持續作為軍事營區使用,直到民國55年(西元1966年)由成功大學接受該營區,成為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由於校務之發展,40多年來,乃拆除舊營區大量房舍,但三棟古蹟本體,以及位於原七、八中隊(今工業設計館舍)正面的大榕樹,在成功大學接收初期,早已成為學生畢業拍照之重要景點,校園整體發展過程中也刻意留存此三棟建築,使這三棟校舍得以在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受臺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民國92年(西元2003年)再指定為國定古蹟。 國定古蹟「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舍」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具有保存價值 文化部 臺南市 東區 大學路1號(成大光復校區內) 120.216058112806 22.9997503161372 育樂段717.725.711地號 日治不確定時期 西元1910~1913年 由國立成功大學作為校舍使用。「禮賢樓」原為日治時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司令部,現作為藝術研究所館舍使用中;「大成館」原為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七、八中隊營舍,現由工業設計學系使用中;「舊文學院館」原為臺灣第二聯隊第二大隊五、六中隊營舍,原供文學院使用,2001年由歷史系取得全棟建築之管理使用權。 連續拱圈迴廊為藝術研究所館舍最主要的構築語彙,並於北側、東西兩側入口門廊作強調裝飾。北面凸出平面的主入口門廊有兩處,各由一個比兩側拱圈較寬且高的拱圈所構成,其中東側門廊的拱心石處理成「渦卷形式」,與其上類似巴洛克山牆的山尖連成一體。兩入口門廊之山牆後方有平板,兩側則為瓶飾。拱圈兩側的牆壁強化成巨大之凸壁,一方面作為門廊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則作為承重牆與迴廊內南北向拱圈之收頭。類似的門廊語彙,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建築中並不多見。東西兩側的山牆立面裝飾元素相似,皆以角落的兩座粗大凸壁,及山牆的屋簷構成此立面之外緣。其間則有三個拱圈,中央較高,在閣樓高度形成一半圓拱窗,並與中央圓拱兩側扶壁及看似由牛腿支承的陽台女兒牆共同定義側向入口。而角落的凸壁之上各置有一厚重的瓶飾,兼具女兒牆及側脊的收頭。與兩棟兵舍比起來,藝術研究所顯得誇張與華麗,應與其作為原聯隊本部之空間性質有關。工業設計學系館舍、歷史學系館舍等兩棟原兵官舍造型上大同小異,其主要構成元素亦和藝術研究所相同,即是連續的迴廊拱圈。且三者皆於建築物入口處作強調裝飾,但有別於藝術研究所館舍的華麗,兩棟原兵舍北面中央主入口採用古典羅馬式樣門廊的形式,為此兩建築物最醒目的特徵。其中兩建築物中央入口古典羅馬式樣門廊各由六根托次坎式,支成楣梁及山牆所構成。在門廊山牆方面,於中央有一半圓形開口部,其餘各部則無特別繁複之裝飾。建築物南面背入口門廊之柱式及處理方式與主入口類似,但只有四柱,且無古典建築物之三角形山牆,其中歷史學系館舍中央背入口女兒牆部份加高形成山形壁的形式,但工業設計系館舍原有構造則於某次整修遭到拆除。在次入口方面,突出壁外之陽台是用來定義南北向次入口及東西向入口的建築元素。陽台下皆有富裝飾性的牛腿作為支撐,欄杆更特別處理成平板飾,兩側收頭為古典形式的半圓飾。 藝研所之建物為磚造基礎,屋架為法式鋼桁架,共有八架,其接合方式主要採鉚釘與端版接合的方式。因建築物原先為日治時期「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司令部,其室內廊道位於整棟建築物的中央軸線上並採東西向配置,符合當初的軍事用途,目前人員進出多由東側出入口,西側出入口時常處於封閉狀態。工業設計學系館與歷史系館在構造上,為日本陸軍最早實驗採行鋼筋混凝土建築之一。建築均採一字型平面,四週有迴廊,東、西、北面較寬,南面較窄。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有六柱門廊。 學校系館 成大校區、臺南公園、原臺南廳長官邸、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國立成功大學 三棟古蹟本體皆具有抬高之地坪、外觀為清水紅磚承重牆、鋼筋混凝土造樓板及屋頂板、屋頂構造皆為鋼製桁架。 鋼筋混凝土、磚材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原為日治時期日本「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的營舍範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是日本皇軍聯隊中以臺灣為衛戍地的兩個聯隊之一。以濁水溪為界,北屬臺灣步兵第一聯隊,以南則屬第二聯隊。現存之三棟國定古蹟均屬第二期永久兵營計畫之相關建築,裝飾較為華麗。而日大正12年(西元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行臺南時,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營庭種下之榕樹,亦成為今日成功大學之象徵。步兵營營區及三棟國定古蹟迭經臺灣步兵第二聯隊使用、國軍時期接收使用、爾後又移撥為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時期的使用與修繕,成為今日樣貌,極富歷史意義及價值。
35516922 原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校舍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為日治時期直屬總督府之三大專門學校之一,開始上課於一九三一年(日昭和六年),創校之初設有機械工學科、電氣工學科、應用化學科三科。除三科之科館外,尚建有本館及講堂各一間,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當時營繕課長為井手薰。 資料尚未填寫 1.創建年代:約一九三四年(日昭和九年)興建。 2.歷史意義:創建於日昭和九年(一九三四)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大學路1號(成大成功校區內) 120.219638321632 22.9969902262949 東寧段559.465.477.472.475地號 日昭和年間 8年 1933 教室、博物館。 此建築興建的年代已值日治時代建築從西方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式樣之期,所以在整棟建築中並無繁複之西方歷史式樣語彙。 資料尚未填寫 學校。 位於成功大學校區內 由成功大學管理 鋼筋混泥土 本館基本上是貼用當時最流行之十三溝紅色面磚,牆基則為土黃色洗石子,在南側二樓窗戶下部份則有波浪型面磚,可謂在統一中尋求變化,而窗台本身雖亦用十三溝面磚,但材質略有變化。與其他同等級之專門學校相較,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本館之建築可謂是簡樸多了。 格致堂在日治時期歷史建築中,算是過渡時期之作品,外觀平實,省略了許多複雜的裝飾,改以洗石子及斬假石處理收頭及簡單的線角。 市定古蹟包含本館(現博物館)、講堂(現格致堂)、理化實驗室暨圖書室(現物理系館)。
35516923 原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南一中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該校是於一九二二年(日大正十一年)創立,並以竹園小學校之一部份建築當做臨時校舍,第一任校長為高橋隆氏。一九二三年(日大正十二年)竹園小學校遷移,原有校舍全部移交給第二中學校並進行校舍之更新。一九二六年(日大正十五年),最早重建之校舍完工。 一九二七年(日昭和二年),高橋氏轉任台南第一中學校校長。遺缺由台南師範學校教諭小形留吉氏繼任。一九二八年(日昭和三年),學校本館落成,即今之西棟行政教學大樓。一九三一年(日昭和六年),講堂落成,即今之小禮堂。自此校舍不斷發展,而學風優秀使其成為台南州入學競爭最劇烈之學校。二戰後,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 資料尚未填寫 1.創建年代:創建於日昭和六年,台灣省立台南第一高級中學之前身「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屬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民族路一段1號 120.216210303786 22.9941795420478 育樂段658號 日昭和年間 3年 1928 教室。 紅樓,此棟建築基本上為紅磚所建,可歸屬於紅磚折衷式樣。 小禮堂,與台北帝國大學之文學院與圖書館同屬台灣少見之仿羅馬(Romanesque)式樣。 資料尚未填寫 學校。 位於南一中校區內 由台南一中管理 磚造承重牆、洋式屋架 紅磚、水泥瓦、洗石子 台南一中西棟行政教學大樓及小禮堂是該校校園中留存約二棟日治時期建築,其中後者保存較佳。西棟行政教學大樓。南一中師生習慣稱之為紅樓,為台南州土木課營繕係所設計。其空間構成相當簡單,為一字型平面,正中央為主入口,設有門廊。穿過門廊為門廳,門廳之後為主樓梯通往二樓。兩側於一樓及三樓分別為辦公室及教室,東西兩向均設有走廊。原來兩側各只有兩間教室,後來逐建擴建成今貌。 至於興建稍晚之台南一中小禮堂,為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其主要功能乃是學校師生共同集會之處。二戰後仍具有類似機能,亦曾作為音樂教室之用。一九八三年(民國七十二年),學校新建大禮堂(群英堂),小禮堂集會間之機能因而喪失,此建築曾改為辦公室。目前除了後台準備室作為社團南一中青年社之用外,大空間暫時閒置,將來將改為學生閱覽室。
35516924 大井頭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古井 大井真正開鑿的年代不祥。當時{台江內海}還在,大井正位於海邊,是海船舟子補充淡水的理想地點。 資料尚未填寫 1.創建年代:開鑿年代不詳。相傳係荷蘭構築赤崁樓時,怕有火。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民權路二段225號前 120.201664317913 22.9954326303159 本段四小段123-1號 明代不確定時期 二戰後民國五十四年,因拓寬民權路,大井欄被拆除,井口加鑄鐵蓋,才變成今日所見之面貌。 古井 資料尚未填寫 無使用。 位於民權路口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磚造 大井頭真正的意義是大街的指標,清領時期府城大街初期已由大井頭向東發展與在大街北面的禾寮港街交會後形成十字大街,逐漸發展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大井頭於是成了府城發展中心,台南市的街坊最早也是從大井頭開始,清雍正、乾隆時期,大街中間築起兩排房子,延續發展出帽子街、竹子街、花草街、鞋街等十三街道,逐漸構出台南市繁華的商業區。 日治初期,大井之水仍是萬家仰給,當時依賴此井水的住戶約佔全城的五分之一人口,而以井水維生的人更不下二、三十人。直到1915年南市開通自來水,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大井功能逐漸喪失。
35516925 原台南中學校講堂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灣日治時期之中等學校基本上有供日本人就讀及台灣人就讀兩種體系,在台南市中,最早成立的乃是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年}的台灣總督府台南中學校,最初以兩廣會館當作臨時校舍。日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三月,台灣官民共同捐贈大北門外兩萬多坪土地,開始新築校舍,本館首先完成,禮堂於日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落成。日大正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官制改變後,更名為台南州立台南中學校。兩年之後,更更名為台南州立台南第一中學校,戰後再改名為省立台南二中。 資料尚未填寫 1.一九一五年建,台南州立第一中學內禮堂,為日治時期總督府中學校堂建築之代表。 2.該建物入口 臺南市 臺南市 北區 北門路2段125號 120.213811590812 23.0055432038919 本段一小段35-5.38號 日大正年間 07年 1918 禮堂。 此樓於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進行改建,目前只留南面原主要入口部份,但仍然可從其中得之當年施工之水準與元素之變化。入口是處理成巨大之拱圈,拱石分明,拱心石更為誇大。入口上方為三個方型開口,但兩側則為圓拱開口部收頭,各個開口部間有一水平線橫跨全面以收統一之效,屋頂厚重且略為外突,與一樓之基座相互呼應。入口大廳內有二根圓柱及兩根半圓壁柱,均為托次坎柱式。 資料尚未填寫 學校。 位於南二中校區內 由台南二中管理 建築分為中央主體及東西向外廊,主體為大空間,雙坡式屋頂,南北向作山牆處理,開有小圓窗及小方窗三個。東西向開有高窗,高窗上並有雨庇,牆上有白色橫飾帶。屋簷部分,有類似弧山牆及老虎窗之處理,且內開有三個小圓拱窗。外廊所有拱圈上部,均以白色灰泥連接,形成看似連續拱圈之貌,與下列之磚材產生強烈對比之效。 磚材、拱圈、拱心石 此樓於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進行改建,目前只留南面原主要入口部份,但仍然可從其中得之當年施工之水準與元素之變化。入口處處理成巨大之拱,拱石分明,拱心石更為誇大。入口上方為三個方型開口,但兩側則為圓拱開口部收頭,各個開口部間有一水平線橫跨全面以收統一之效,屋頂厚重且略為外突,與一樓之基座相互呼應。入口大廳內有二根圓柱及兩根半圓壁柱,均為托次坎柱式。
35516926 原台南縣知事官邸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治時期臺南知事官邸建築曾有數次主要用途變遷,而在1901~1920年間其雖非作為首長官邸之用,但亦轉用為多種不同的用途機能;二戰後,其不復做為官邸使用,而由數個官方機構進佔使用,過程曲折。此建築之使用機能變遷經彙整可分為以下階段: 一、「臺南縣知事官邸」時期(1900-1901年): 創建之初係計畫用來作為首長官邸「臺南縣知事官邸」,當時之縣知事為今井艮一(任期自1900年至1901年11月)。由於現存臺南知事官邸原始公文中多有今井艮一之簽署核可,可確定臺南知事官邸新建工程可視為其任內相當重要的大型工程。 二、多用途使用時期(1901-1920年): 1901年11月廢縣置廳以後,臺南廳的首長官邸由此官邸搬遷至附近的「臺南廳長官舍」,當時首任臺南廳廳長為山形修人。此一時期原知事官邸建築係由臺南廳代管,其「日本造(和館)」部分曾借予陸軍使用,而曾轉用為「旅團長官邸」;洋館部分曾作為「臺南廳廳員之讀書俱樂部」…等用途,但其最主要名稱與定位,則為總督至臺南巡視時之「總督臺南官邸」與皇族至臺南巡視時之「御泊所(行館)」。由於此一階段開始其兼有總督官邸與皇族行館之功能,因此包括日本閑院宮戴仁親王夫婦於1908年10月25日與1916年4月21-22日、北白川宮成久王夫婦於1916年10月25-26日、久彌宮邦彥王夫婦於1920年10月24-26日…等皇族訪問臺南時宿泊的行館皆設於此。 三、「臺南州知事官邸」時期(1920-1945年): 1920年改廳設縣,末代臺南廳長枝德二轉任初代臺南州知事,臺南州的首長官邸再度搬遷回原知事官邸建築,並改稱「臺南州知事官邸」,由此時起曾居住於此之歷任州知事包括枝德二、吉岡荒造、松井榮堯、喜多孝治、片山三郎、永三止米郎、名尾良辰、橫光吉規、今川淵、藤田?治郎、川村直岡、石井龍?、一番瀨佳雄、宮木廣大、宮尾五郎等人;此一階段其仍兼有總督與皇族行館之功能,因此包括日本東宮太子裕仁與隨行的伏見宮博義王於1923年4月20日、秩父宮雍仁親王於1925年6月2日、高松宮宣仁親王於1926年4月10日、北白川宮大妃富子於1926年10月29日、朝香宮鳩彥王於1927年11月10-11日、久邇宮邦彥王於1928年4月6-7日、愛國婦人會總裁宮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妃周子於1929年10月28日、賀陽宮恒憲王於1931年6月13日、伏見宮博英王於1933年7月98日、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於1934年9月26日、朝鮮(昌德宮)李垠王於1935年1月23-24日、東久邇宮稔彥王於1937年6月13日…等皇族訪問臺南時宿泊的行館皆設於此。 隨著中日戰爭爆發(1937年)與日本投入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臺灣地區亦進入戰時狀況,為了防備空襲,知事官邸在和館東南側增建一官邸使用之防空洞,其表面覆以老古石,偽裝良好;幸運的是戰時此官邸並未遭到轟炸與毀損。 四、二戰後公家機關分據佔用時期:(1945-2000年) 二戰後,隨著國民政府所屬機構陸續遷台,該建物(洋館部分)最初曾由鹽警使用,該單位可能為臺灣鹽務管理局警務科或臺灣省鹽務稅警總隊所轄鹽務稅警相關機構,其後約在民國40年以前鹽務稅警遷出後,陸續有民防指揮部、地政事務所、東區區公所等單位進駐與遷出,而多數時候為多個單位共用此一建築之狀況,最後則整棟洋館皆作為軍公教福利中心使用。 原臺南知事官邸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原臺南知事官邸再利用調查與規劃工程設計書、原臺南知事官邸環境景觀再 1.創建於一九一七年之台南州佑事官邸乃屬紅磚式建築的典範之一,更為台灣現存極少數日治時期小型官邸。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衛民街一號 120.213382194568 22.9925959729392 育樂段1089號 日明治年間 33年 西元1900年 解體調查整修中。 臺南州知事官邸是一座磚造的精緻建築,座東朝西,高二層樓,建築主體規模不大,前後均設有拱廊,中央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 臺南知事官邸出入道路與主要入口大門位於西側,建築群座東朝西,主要空間包括西側圍牆入口大門﹝現存右門柱與部分圍牆﹞,西側前庭﹝耄老指出原有一樹圈小圓環﹞,以及廊道﹝現已無存﹞相接的洋館﹝北棟,古蹟本體﹞與和館﹝南棟,尚未列入古蹟﹞,東側庭園、北側庭園、南側庭園﹝現存南測庭園圍牆石牆基﹞…等;建築風格上屬於日本明治時期「和洋二館」﹝亦稱「和洋館並列型住宅」式高等官舍。 官邸入口位於一樓西側,由前院上四階階梯進入西側外廊,再由西側外廊經中央一道雙開門進門;入門後經由玄關,經一道雙開門入東北側大房間﹝並未分割成廊下與單一房間﹞,再經一道雙開門可直通東側外廊﹝但未設階梯以下至東側庭園﹞,構成一貫動線。 除上述橫貫動線外一樓中央本體概略分割為四個區塊,各區塊之間彼此以門相通: 西北側室內空間:包括一個直接與玄關相連,通往二樓的階梯間,以及樓梯間北側之小房間,該小房間之角色較接近服務性空間﹝提供東北設大空間所需﹞。 西南側室內空間:分為兩間,其中居北側的房間僅於直通樓梯旁﹝西北側﹞開一扇單開門,通往其北鄰之玄關;若參照同時期類似案例,其屬性可能屬於秘書、佣人、等下屬接待管理人員使用之與值班室,如受付、控所、應揭室、宿值室、副官室…等等空間。居南側的房間東西各開一扇單開門,由西側外廊經房間通往東側室內空間,其屬性可能服務動線上之相關性質空間。 東北側的室內空間:僅有一間,由於該大房間為一樓最大也最主要之室內空間,可能為大食堂、會議室、客室…等接待與集會使用空間。 東南側的室內空間:僅有一間,此一次大之房間開一道雙開門直接與前述東北側的最大房間連通使用,可能為類似性質之空間。 臺南市政府 原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今南一中)、原臺南廳長官邸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興建之初,係以較扁平之磚材所建。興建之初,拱廊與拱柱之磚材均直接外露,其餘則粉以白灰泥,紅白相間,甚為美麗,在屋頂方面,屋簷有精緻之線角,正中央入口之上原有巴洛克風格之弧山牆,可惜戰後損毀,只一簡單之山形山牆補修。室內方面,樓梯有精緻之裝修,房間中窗簾與門簾之木罩造型特殊,極為少見。此建築目前由使用機關於外圍增建賣場,使原貌風華不再,甚為可惜。他日若有機會恢復原貌,將是府城優美之磚造建築之代表。 磚材、白灰泥。 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生於民國90年4月發現原「臺南廳長官舍」,其後在進行相關歷史考證時,發現在臺南縣、臺南廳、臺南州等三階段臺南地區之首長官邸分別為臺南縣知事官邸、臺南廳長官舍、臺南州知事官邸,而臺南縣知事官邸更臺南州知事官邸之前身,兩者確定及為同一建築物;進而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臺南知事官邸尚有「和館」部分存在,而其卻未被納入古蹟本體。在此階段之調查,重啟接開枝是官邸身世之謎的可能性,唯當時尚屬私人所做研究,在未獲的相關主管機關授權與奧援之下,未能進行更深入的調查。於民國91年接受委託進行臺南知事官邸調查研究計畫,經過詳細的現地調查與多方面之考證,終於發現上樑時釘掛之「棟札」以及元使公文與圖面等直接史料,對於此官邸最初興建年代與原始名稱之謎,終於塵埃落定有了最後的結論:「知事官邸係興建於日明治33年﹝西元1900年﹞為三縣三廳時期﹝註一﹞,初建時名稱為『臺南縣知事官邸』,設計者為明田藤吉。」註一、三縣三廳時期:三縣:台北縣、台中縣、臺南縣三廳:宜蘭聽、台東廳、澎湖廳此棟官邸與臺南廳舍一樣,是當時臺南市全力之象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治時期的官邸去因為它們的主人於權利與財富上的雄厚,可以聘起較好的設計師與工匠前來營造一座良好的建築,進而直接或間接促進建築與藝術的發展。戰後,此建築曾作為地政事務所、民防指揮部、東區區公所、臺南市機關消費合作社聯合社等用途。因建築中曾設有報時之鍾,當地居們亦稱為[時鐘樓]。
35516927 原臺南高等女學校本館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灣的正式女子中等教育以台北的總督府高等女學校最早,台南高等女學校則次之,於一九一七年(日大正六年)五月以總督府高等女學校分校之名義創立。該校最初以兩廣會館做臨時校舍,並由當時國語學校之教授志保田銓吉擔任教務工作。不久之後遷校到現址新建校舍,學校也獨立成總督府台南高等女學校,志保田氏則出任第一任校長。同年十月,新校舍陸續完成,並舉行開校典禮。一九二二年(日大正十一年)新台灣教育令公佈之後改為台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 二戰後,學校改為「台灣省立台南第一女子中學」,創立於一九二一年(日大正十年)之台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之學生亦一起併入該校。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學校改名為「台灣省立台南女子中學」。一九七0年(民國五十九年),再改為「台灣省立台南女子高級中學」。 資料尚未填寫 1.創建於一九一七年之台南州立第一高等學校紅樓乃屬其特殊建築造型之紅磚折衷式建築形式,其具帕拉第奧主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大埔街97號 120.20660731866 22.9867393467379 郡王段848號 日大正年間 8年 1919 教室。 在造型式樣方面,台南女中自強樓可算是紅磚折衷式樣,但也應用了巴洛克建築之語彙。 資料尚未填寫 學校。 位於南女中校區內 由台南女中管理 就整體而言,全棟建築很明顯的可以分為基座、屋身及屋頂。基座為洗石子,開有氣孔以利防潮,屋身基本上為磚材,屋頂則為四坡式灰瓦。整棟建築坐南朝北,在空間配置上主體基本上呈現一字型,長約七十四米,中央略為突出,此為日治時期學校本館建築共同之特色之一。在空間組成上,一樓主入口位於北面,正中央設有一門廊。穿過門廊為一拱廊,但只橫貫中央部份,門廊之後為一川堂,兩側則為教室。兩座垂直動線位於整棟建築東西兩端,南向整面則設有走廊。二樓部份在空間上與一樓類似,但北面中央部沒有拱廊,整個空間為大教室。 屋身基本上為磚材,屋頂則為四坡式灰瓦。 台南女中自強樓為日治時期之總督府台南高等女學校時期之行政兼教學大樓,二戰後曾數度進行整修,並於南面磚牆外加上扶壁,一九七二年(民國六十一年)亦將部份老舊之木構造樓板更換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外貌則保持木原狀。
35516928 原台南愛國婦人會館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本愛國婦人會是日本戰時之主要婦女團體之一,總部設於台北,並於各州廳所在都市設有支部。台南支部興建於一九二○年代(日大正年間),當時包括兩個部份,北面一棟為婦人會本館,南面一棟為宿舍,中央為一廊道相連。二戰後,各地之愛國婦人會均移交紅十字會,然而由於紅十字會並不需要太大之空間,於是便將前棟出租予美國新聞處,兼具領事業務及文化業務,並設有一圖書館。 台美斷交之後,美方撤離,但把其中圖書館之藏書捐給台南市政府,紅十字會乃將房舍租給市府當成是圖書館中區分館,後棟則作為紅十字本身及附設托兒所使用。 資料尚未填寫 1.創建於一九二0年,日本愛國婦女會台南支部及屬日式洋風住宅,乃為台南現存的日治時期建築中屬於較為特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府前路1段195號 120.204270009871 22.988921487047 建興段14.15.19號 日大正年間 9年 1920 展覽室。 整棟建築可以說是具有日本本土洋風住宅之空間組成,而非一般公共建築常用的古典歷史式樣建築空間型態。 資料尚未填寫 展覽室。 孔廟文化園區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在造型風格方面,洋風住宅之特徵更加明顯,基本上可視為洗石子基座、面磚為外裝修材料之一樓、水平木板為外牆之二樓及傳統文化瓦之屋頂所構成。屋頂在四面均有出簷,簷下並有簡單之垂直線條裝飾稱,雖深度不限大,但也強化了整棟建築之水平意象。 開口部之形式以方窗為多,只有樓梯間西面及入口處有八角形窗戶;在處理方面,一般窗戶均於牆面直接開窗,但樓梯間北面開窗及二樓南面部份開窗則略為出挑,下有木質托架,一樓書庫南面則以八角凸窗處理。在室內裝修方面,一樓部份多已與原貌不同,不過在二樓尚可見到原來之木結構。綜觀整棟建築在量體組成上相當有機,乍看還有幾分類似萊特之草原式住宅之風貌,與嚴肅的西方歷史式樣建築相較之下,顯得活潑有趣許多。 洗石子基座、面磚、水平木板、文化瓦。 市定古蹟,原為台南愛國婦人館,現為展覽室,入口位於北面中央偏東處,由一柱與牆面承接一雨庇作為入口門廊。大門之後為門廳,東側於美新處之時為一展覽室,門廳南側昔為接待辦公室,門廳之西昔為圖書館及館員辦公空間,此部份於西面並有一迴廊與庭園相接,樓梯則位於大門之旁,為木質構造。二樓昔為辦公空間。
35516929 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嘉南農田水利會辦公大樓為日治時期,日人在台所建歷史性建築末期之作。嘉南農田水利會創立之初,稱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當時組合之事務所設於嘉義郡嘉義街,一直到一九0九年(日明治四十二年)才遷移到台南廳內。一九四0年(日昭和十五年),由於業務不斷擴張,決定覓址重建。 資料尚未填寫 1.建築一九四0年,造型處理十分簡潔,室間組構也以使用機能為第一考量,明顯擺脫歷史樣式三段式(屋頂、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友愛街25號 120.205205653059 22.9906769844359 幸段一小段11.11-5號 日昭和年間 15年 1940 嘉南農田水利會。 綜觀此棟建築之風貌,雖其式樣上屬現代建築雛形,且有因應內部機能而形成之塊體組合,然其厚重之勾縫仿石砌外牆、壁柱、內部圓柱柱頭以及樑底各種花式線腳與渦卷托樑均仍可見到歷史式樣建築之影響,只不過這些元素均不是此建築之主導特徵。機能性之發展與逐漸簡潔之構成,使嘉南農田水利會成為台灣日治時期建築在造型式樣上邁向現代主義之重要過渡作品。 資料尚未填寫 辦公室。 孔廟文化園區 由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 在造型式樣上,嘉南農田水利會已經擺脫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強調對稱處理、具有紀念性尺度之特性,亦沒有歷史式樣建築明顯之屋身、屋頂及基座之三段式構成,整個建築重視的是由內部機能發展而出之塊體組合。同時期興建的台中教化會館及高雄州商工獎勵館在建築造型構成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量體組台上,此建築很明顯的是由南北向之長翼、東西向之短翼及西北角之樓梯間三個量體所組成。其中雖然長翼北向有七根,短翼西向有五根簡化柱頭之壁柱,但是對於整個建築物之由量體主導之造型並無影響。這些壁柱之柱頭並非西方古典建築中的任何標準柱式,上有小渦卷,下為折線飾。短翼三樓大禮堂屋頂採用衍架系統,在外觀上為科屋頂,使以平屋頂為主之此棟建築更添一份變化。西北角之主要樓梯在造型上明顯的突出,而其上之旗座亦構成視覺上之一個焦點。 鋼筋混凝土。 由於此建築興建之時,已值戰爭劇烈之時,物資不像以往那般豐裕。另一方面,世界建築之發展已為現代主義之潮流所涵蓋,所以此建築已無繁複之西方式樣建築之各種裝飾元素。另剩室外壁柱簡化之柱頭與室內一些牛腿托架及回紋柱頭而已。在空間上則已由式樣建築之強調對稱及紀念性,轉為以使用機能為主要考慮因素之不對稱,可謂是由歷史建築由西方式樣到現代主義之一個轉型期作品。
35516930 原台南警察署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臺灣現代警察制度肇始於日治初期,日明治28年﹝西元1895年﹞10月日治臺第一年,南進軍攻臺南城時即有隨軍之警察,之後隨著多次官制改革,警察制度趨於成熟。至日明治34年﹝西元1901年﹞11月中央之臺灣總督府廢「警保課」改制「警查本署」,地方亦隨之配合為「二十廳」制,這時已出現警察治國之趨勢,各廳設「警務課」,廳下設「支廳」,而廳警務課長、支廳長均為警部所擔任。支廳內課員也幾為警察員,地方行政機關幾乎就成為警察機關。 日明治42年﹝西元1909年﹞10月,總督府廢「警察本署」改稱「內務局」置「警務課」,另外在增設「番務本署」。明治44年﹝西元1911年﹞地方行「十二廳」時期又恢復「警察本署」。至日大正8年﹝西元1919年﹞7月「警察本署」改稱「警務局」,是為中央警察之主管機關。 日大正9年﹝西元1920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次郎上任,推行「準地方自治」,是「五州二廳」時代,總督府「警務局」編制仍舊,但地方政府「州」除置「警務部長」外再設「警務課」,臺北、臺中、臺南、三「市」又設「警察署」,直接歸「警務課」管轄,州之下設「郡」,亦置「警務課」。日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又增設一廳成「五州三廳」,至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全臺警察署已增至8所,是警察制度之全盛時期。「臺南市警察局」即為接收日治時期的「臺南警察署」。 「臺南警察署」位於「原臺南州廳」之東側,為當時的「臺南州土木課營繕係」所設計監工,落成於日昭和6年﹝西元1931年﹞11月,僅次於臺北南警察署﹝現已拆除﹞,為台灣第二早興建的警察署,也是現今臺灣仍存在的警察署建築。 綜觀日治時代的警察機關,始終隸屬於各級政府編制之內,並為執行殖民統治之主要部門,行政首長亦即警察首長。 原臺南警察署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1.一九三一年建,藝術裝飾式樣。中央主體有突出於二樓平屋頂之山?晼A有層層退縮之階狀階。一樓以方窗為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南門路三十七號 120.20516478873 22.9910970895044 幸段一小段7號 日昭和年間 6年 1931 臺南市警察局。 在造型上,臺南市警察局可算是藝術裝飾(ArtDeco)式樣,中央主體最高,有一突出江樓平屋頂之山牆,山牆上有簷口線收邊,但線下則有層層退縮之階狀飾,中央為勳章飾其下尚有一條由小圓交疊而成之飾帶及一塊由7個八角形「龜甲」紋飾組成之橫額。其他部份亦還有線角處理,但大多為垂直線或水平線之現代式紋樣組合。 開口部1樓均為方窗,2樓以圓拱窗為主。 由於警政制度逐漸上軌道,全臺灣各大城鎮在1920年代後半起陸續興建了許多新的警察設施,臺南警察局即原是臺南警察署,位於州廳之東側,由臺南州土木課營繕係設計及監工,落成於日昭和6年底﹝西元1931年﹞。就空間型態而言,此建築是完全對稱之處理,學院派之空間構成仍然可見。1樓有門廊,車可直接駛入,於在轉角處切角並內縮,所以形成3個門洞,每一個門洞各有2根簡化形式柱頭之支柱支撐,其上為陽臺,於女兒牆處繞有連續小拱圈,樓楣樑之部份亦是連續垂直線之裝飾帶。穿過門廊即為大廳由此通往兩側之辦公空間,門廳之後為一大梯,由此可上2樓部份,東西原只各兩個房間,但有外廊之設置。 在造型上,臺南市警察局可算是藝術裝飾(ArtDeco)式樣,中央主體最高,有一突出江樓平屋頂之山牆,山牆上有簷口線收邊,但線下則有層層退縮之階狀飾,中央為勳章飾其下尚有一條由小圓交疊而成之飾帶及一塊由7個八角形「龜甲」紋飾組成之橫額。其他部份亦還有線角處理,但大多為垂直線或水平線之現代式紋樣組合。 開口部一樓均為方窗,二樓以圓拱窗為主。材料方面,整棟建築基本上柱樑樓板為鋼筋混凝土,但其中之鋼材有大部份為I型鋼。牆壁則為磚造,外牆貼用北投窯業產之面磚,窗臺及基座部份則為洗石子。 辦公室。 孔廟文化園區 由台南市警察局管理 一樓有門廊,車可直接駛入,於在轉角處切角並內縮,所以形成3個門洞,每一個門洞各有2根簡化形式柱頭之支柱支撐,其上為陽臺,於女兒牆處繞有連續小拱圈,2樓楣樑之部份亦是連續垂直線之裝飾帶。穿過門廊即為大廳由此通往兩側之辦公空間,門廳之後為一大梯,由此可上2樓部份,東西原只各2個房間,但有外廊之設置。 材料方面,整棟建築基本上柱樑樓板為鋼筋混凝土,但其中之鋼材有大部份為I型鋼。牆壁則為磚造,外牆貼用北投窯業產之面磚,窗臺及基座部份則為洗石子。 臺灣現代警察制度肇始於日治時期,全臺灣各大城鎮在1920年代後半起陸續興建了許多新的警察設施,臺南警察局即原臺南警察署,位於州廳之東側,由臺南州土木課營繕設計及監工,落成於日昭和6年底﹝西元1931年﹞。
35516931 原台南州廳 古蹟 國定古蹟 公共建築 日治之初,台南設縣,縣廳設於清領時期台灣分巡道按察使之巡道署(今永福國小址),直至大正初年,始新建新廳舍於幸町,於一九一六年(日大正五年)落成啟用,即為今日之台南市政府。此建築為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之作品,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曾遭受盟軍轟炸,重損毀,二戰後曾歷數次整修。就建築史而言,此建築是台灣當時幾個廳舍中之代表作之一,其他同類之建築尚有台北廳舍(今監察院)及台中廳舍(今台中市政府)。一九二0年(日大正九年)台灣行政架構調整,台南廢廳置州,台南廳舍改稱「台南州廳」。 資料尚未填寫 1.一九一六年建,屬西方歷史式樣建築。其十分強調對稱性,加上馬薩式屋頂,格外具有紀念性。 2. 文化部 臺南市 中西區 中正路1號 120.204602057957 22.9919624913814 幸段一小段58.74.73.75.78.71-7號 日大正年間 5年 1916 經再利用後,現為台灣文學館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此建築是台灣日治時期幾個廳舍中之代表作之一 資料尚未填寫 國立台灣文學館、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孔廟文化園區 國立台灣文學館 此建築就式樣而言,應屬馬薩式樣,厚重的雙坡式馬薩屋頂於戰爭時被炸毀,甚為可惜。 整棟建築之造型構成分為三段,除屋頂外基座高約一米,屋身細分為二個層次,第一層為仿石材處理成較粗獷之水平帶,第二層則混有磚牆,處理較為細緻。就各部之構成而言,中央為最高大之部份,為主入口之位置,主入口設有門廊,採用托次坎柱式,共有十二根柱子分四組組成,柱子之類別為圓柱、方柱及方壁柱三種,前排兩組為成對圓柱與一方柱構成一組立於一基座上,後排兩組則轉變為成對方壁柱和一圓柱構成,頗富變化。 磚造、鋼筋混凝土 國定古蹟,原為「台南州廳」。門廊有十二根「托次坎柱」,陽台上兩對高大「愛奧尼克變形柱」與兩側建築「衛塔」,顯得古典平衡。此建築樣式屬於法國十九世紀公共建築樣式中「馬薩式樣」,古典而莊重。
35516932 原臺南武德殿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臺南武德會演武場原設於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東側,兩廣會館之北,即所謂第1代臺南武德殿。第1代臺南武德殿自興建完成後,即作為臺南武德會支部才遷移至新武德殿。原演武場則作為警察射擊的靶場,及至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8月原在安平的臺南史料館遷移至此,並在11月1日開幕,乃將館名改稱「臺南市歷史館」。日昭和20年(西元1945年)1月,歷史館部份資料移藏至赤崁樓,因此時處於二戰末期,位今青年路與開山路之間的原歷史館遭遇空襲而嚴重毀損,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後,曾修護改作為臺南市團管區司令部,迨至西元1983年重建成為臺南市中區區公所,地址為臺南市中區開山路1號。第2代臺南武德殿自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2月動工,歷經8個多月,同年10月初演武場及大弓場的主體建築皆已竣工。由於臺南武德殿與臺南神社外苑同時落成,所以該次落成儀式格外受重視。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後,武德會在臺灣的組織也隨之瓦解。臺南武德殿也脫離警察系統,成為校教育機構。西元1946年7月臺南市政府成立臺南市立中學(即今大成國中),並以日治時期的臺南武德殿為校址。及至西元1953年8月臺南市立中學因空間不敷使用,遂與南區仙草里的「逢甲國校」(即日治時期「臺南市汐見國民學校」)對換校址,同時校名改稱「臺南市中區忠義國民學校」,至西元1968年8月1日校名更為「臺南市中區忠義國民小學」,原臺南武德殿成為該校禮堂至今。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武德殿」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 1936年建,為日本傳統社殿風格建築,垂脊以瓦作之切據、鬼屋紋樣尤為特別,為本市僅存之日式社殿風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忠義路二段二號 120.203473713305 22.9904547392976 幸段二小段49地號.中正段一小段56.56-1號 日昭和年間 11年 1936 忠義國小禮堂 臺南武德殿屋身為仿木構造之近代和風建築,立面上(內外墻)仿木構造柱樑交接處均有釘飾安裝其上,初看之下仿若鐵件錨栓固結雙向木構件,細看之下卻是泥塑飾品。在屋頂組構與屋身組構之間的介面,即為所謂「斗栱層」,武德殿的屋身亦捕捉了中式傳統建築的意象,以鋼筋混凝土刻意模仿傳統建築的斗栱,但實際上並無斗栱的結構作用而成為裝飾性構件,目前留存於屋身(內外墻)上之日式斗栱屬於「大斗肘木」樣式,即柱子頂端與肘木間加入一個大斗的作法,現況保存良好。臺南武德殿之主要屋頂型式屬於歇山式(入母屋)屋頂,因臺南武德殿屬「州廳級」,武德殿由於屋面尺度較大,為了使屋頂造型更為豐富並凸顯其重要性,在屋頂正面中央部份添加出切破風,形成類似中式建築系「十字脊」的複合屋頂(千鳥破風),在南向主入口軒的部份,其屋頂型式為弓形反曲面(唐破風),類似中式建築捲棚式屋頂的變形。東西向側入口及北向立面之屋頂表情則較屬日式縋破風型式,即屋頂正中央入口部份屋面特別突出(向拜) 第2代武德殿為2層樓式建築,建坪有200餘坪。2樓為演武場的主要空間,面南中央置神龕,東側半邊為劍道場,西側半邊為柔道場,神龕後隔迴廊設有貴賓室及湯吞場(茶碗間)。1樓則為附屬服務空間,分別設有事務室、會議室、教師室、宿值室(值夜室)、更衣室、浴室、洗面所、湯沸所(燒水間)與便所(廁所)等。演武場的東側為大弓道場,有「射場」、「的場」、控制室、迴廊等空間。新完成的臺南武德殿雄偉壯觀,被稱讚為「臺灣第一演武場」 禮堂。 孔廟文化園區 由忠義國小管理 臺南武德殿的主要屋身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造,臺南第二代武德殿其在屋頂部份採鋼桁架,2樓部份(屋身)採鋼筋混凝土造,1樓部分(基座)採磚造仿石材(實際上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適切的以構造方式表現出社殿式樣建築(頭、身、腳)上輕盈下沉重的特性。 鋼筋混凝土、磚 臺南武德殿建於日昭和11年(西元1936年),距今已74年。因臺南武德殿屬於州廳級建築,因此規模空間較大,建築設計及施工品質均較高,亦極具建築特色。在空間方面,其主要功能作為柔道場與劍道場使用。臺南武德殿是除了高雄武德殿外,唯一現存的社殿式樣州廳級武德殿,同時也是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最特殊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35516933 原林百貨店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臺南市在日治時期為南部地區的第一大城市。其中最具重要性的一條街道,即為末廣町通,末廣町二丁目即為「林百貨」所在地區。此地區當時習稱「銀座」,為日人主要的活動商圈,與本地人主要在「西市場」一帶購物的商圈,形成不同的生活區域。「林百貨」在末廣町店鋪住宅群組中,樓層最高,達6層、面積最大合計共584坪,佔全部面積之17.39%;同時擁有唯一的電梯,此於臺灣南部地區首見於商業建築的進步象徵。銷售經營的商品具有多樣性,又皆為進口舶來品,為日人逛選購物及本地人辦嫁粧採購的高級店,北部人來南部旅遊觀光,一定會來「林百貨」參觀。一般知識份子稱其為「林」,一般臺南本地人又俗稱其為「五層樓仔」(事實上為6層樓,因第6層面積縮小,自外只能辨認其為五層高度)。其區位又佔末廣町通東端的第一家,正面面向十字路口,形成都市的主要地標建築,為南部最大的百貨公司,與臺北「菊元百貨」形成一南一北臺灣現代百貨的肇端。二戰後,原林百貨店的空間使用,基本上已脫離原初設計之商業零售賣場形式,轉由國家單位轉進後的一般辦公室使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6月經臺南市政府公告指定本商店為「原林百貨」市定古蹟。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林百貨店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1932年建,為南台灣第一棟百貨公司,亦為第一棟有商用電梯之建築,對本市商業發展歷史有莫大意義。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忠義路二段六十三號 120.202665136074 22.9917843283073 中正段二小段18.18-7.18-8號 日昭和年間 7年 1932 設計整修中。 從原林百貨的立面語言及材料模擬表現手法而言,其主要基調為古典式樣,而這種造型觀念接近「文藝復興」時期之建築思潮,卻背離了Bauhaus的主張──「裝飾」是非理性的,以構造本身特性作為裝飾主題。其主要立面語彙有:希臘山墻、柱式;倣石構造之貼面磚;倣希臘楣式結構之橫向洗石子飾面樑;古典語言慣用的弧線陽台及圓洞窗。原林百貨採用的面磚為四十三溝面磚,具有窯變磚之色澤,而建築中大量採用的轉角磚及線腳轉,為本建築精緻度的代表。屋頂在當時曾作花園之用,今尚留部份疑為神祠之元素。 原林百貨之建築,是殖民時期引入歐風建築形式及近代建築思潮的複合體,從空間平面佈局而言,非採用「古典建築」(文藝復興及巴洛克風格)之佈局,因此與殖民初期若干公共建築慣用中央大梯及2樓挑高門廳,並以轉角空間作為主入口等手法不同。其平面設計思潮已由模擬古典建築轉為以「機能理性」為主。其特色在於將空間中的結構作合理性的佈局,將空間動線規劃遵循「最有效率」而非「最具象徵性」的原則,將附屬空間(服務性空間,如電梯、樓梯、廁所等)集中設置,且空出主空間。依據設計者總督府地方技師梅澤捨次郎的紀錄,「林百貨」的內部用途可分為:1至4樓為「賣場」,4樓的一部份與5樓全部作「食堂」使用,而6樓為「展望室」及「機械室」。 整修中。 原山林事務所(孔廟文化園區旅遊資訊中心)、原臺南武德殿、原臺南州會、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其基礎為鋼筋混凝土連續地樑,無地下室。原林百貨的1~4樓採鋼骨鋼筋混凝土構造,5~6樓採鋼筋混凝土造。 鋼筋混擬土 臺南市內末廣町及鄰近街區,為日治初期的日人政經生活中心,末廣町店鋪住宅(忠義路中正路口店鋪住宅)興建於日昭和7年(西元1932年),是臺南市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之市街,由於商業之興盛亦使其有「銀座」之名。其中林百貨是臺南當時最大之百貨公司,電梯之設置在當時的臺南亦為創舉。
35516934 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南支店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土地銀行台南分行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勸業」在日文中乃是提倡實業,獎勵產業。勸業銀行台南支店初成立之時,設於台南火車站前,二戰後改為中華日報,民國七十年拆除興建大樓,一九三七年(日昭和十二年)勸業銀行台南支店於白金町(今忠義路)與末廣町(今中正路)新建行舍,由勸業銀行建築課設計,可以說是興建於一九三三年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的姊妹作。二戰後改為土地銀行,沿用至今。 資料尚未填寫 建於1937年,建物柱廊另成一格,有老翁頭紋飾,室內天井兩旁由鉗獅頭、花紋等特殊木雕口面樣。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中正路28號 120.203162204127 22.9921330255418 白金段22.22-1.22-2號 日昭和年間 12年 1937 台灣土地銀行。 在造型式樣方面,台南土地銀行可以說是相當的厚重具紀念性,日本人自稱此式樣為「日本趣味加近世式」,然若嚴謹定義則應屬使用非西方正統古典語彙之異風式樣。 資料尚未填寫 銀行。 孔廟文化園區 由土地銀行管理 整棟建築在沿街面之處理,有如一埃及神廟之柱廊構成,立面兩端為厚重之壁體,寬五米多,兩壁體中間在中正路為八根柱子,忠義路原有五根柱子,可惜後者於近年擴寬馬路時被拆毀。柱子本身近似希臘多利克柱式,有二十個尖銳凹槽,無明顯基座,其上楣樑與簷上和頂部之女兒牆亦構成一厚重之水平帶,而簷日有萬字紋帶,上有蓮華花及日本福神相間之浮雕。兩側收頭之厚壁體上則開有一牆洞,上有獅像,千有紋樣三角形突出之台,中正路與忠義路轉角處,支柱與沿街之柱廊相同,但柱身則沿續壁體水平線分割,沒有凹槽。騎樓柱廊之天花則處理成有層層退縮線腳之藻井,中央置花葉紋飾。 鋼筋混擬土 此建築雖然是位於角地之上,但其內部空間並不像許多公共建築是對稱的座落於角地。由於臨街,所以建築在南向及西向均設有騎樓,但以高達兩層樓之柱廊呈現主要入口置於南向,入內後有一寬敞之營業大廳,高三層樓。
35516935 原臺南合同廳舍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原臺南合同廳舍的建造是由兩個時期構成。第1個時期在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5月建造完成的臺南市御大典紀念塔,即所謂的臺南市「消防組詰所」的6層塔樓建築,初名「火見樓」後改稱「望火樓」;第2個時期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4月完成的合同廳舍,是保留望火樓,將左右擴建及增高樓層而成的三樓建築。臺南合同廳舍的完成,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時代性的意義,原因是當時的日本已為籌劃太平洋戰爭而作準備,一但戰事爆發,位於大東亞共榮圈的臺灣,將成為受創的重點,為加強防衛力量,及時控制災情,乃有擴編消防體制,廣招消防人員的措施。西元1945年二戰後,消防組由警察接收,臺南市警察局保安課指揮監督,並改名為「臺南市警察消防隊」。後來,因為大多數的日本消防人員多已遣送回國,警民協會理事長侯全成便招募已遣散之日治時期義勇消防隊員,於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創立義勇消防隊,為二戰後,臺南的第一支消防隊。民國41年(西元1952年)6月,義勇消防隊改組為民防總隊義消大隊。次年,撤銷民防總隊義消大隊,縮編為義勇消防隊。民國57年(西元1968年),義消改編為5個區隊。次年成立臺灣省消防協會臺南分會。民國87年(西元1998年),經臺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市定古蹟,古蹟名稱「原臺南合同廳舍」。 臺南市市定古蹟原臺南合同廳舍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 建於1938年,具30年代主要建物風貌,中央高塔瞭望台,在本市消防史上有特別意義,為目前臺灣少數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中正路二之一號 120.204356170994 22.9925141496734 中正段一小段1號.幸段一小段74-1號.錦段一小段103.106.106-1.109.110.111號 日昭和年間 13年 1938 「原臺南合同廳舍」在二戰後曾為消防總部的重要據點,如今則為臺南市消防局中正分隊、臺南市警察局第二分局民生派出所、臺南市警察局少年隊及臺南市警察局女警隊聯合辦公的所在。 第1期「消防組詰所」的建築,由較寬的一層平面及方形的6層望火樓組成。以方形平面向上微微收殺,至頂層4邊伸出工作平臺;稍退入平臺邊緣的四周,以鐵質欄杆圍繞,防止不慎摔落。平臺中央的頂層,室內較下層收縮許多,為守望者執事的空間,其屋頂有略為突出的挑檐,在一個角落上掛著火事發生時用以敲擊的警鐘(日文稱為半鐘)。塔身四邊中央有3分之1寬作成略為退凹的直立牆面,正面開兩樘直立長窗及最頂上一樘圓拱窗,側面則用盲窗。窗台以外的牆面,由一樓至頂樓均用橫向寬溝紋,使建物外觀呈現如石砌的厚實感。由於這是日治昭和時期所建的官廳,不會用赤煉瓦,可以想見用「國防色」貼面煉瓦的可能性極高。至於第2期「消防組」的建築,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完成的臺南合同廳舍,則是利用望火樓現有框架的條件下,做水平和立體的修正與擴增而成。在外觀上,以女兒牆及各層窗檯嵌邊的水平飾帶與稍微突出的立體望火樓相呼應,並以寬大的木窗及外包的望火樓牆體造成繁簡對比的現代感。尤其全館的轉角正面,不僅有柱墩形的美術柱,還具備了精雕細琢的雨庇及嵌邊、約略脫離古典柱式的門柱,強調主要入口的象徵意味十分濃厚。 原臺南合同廳舍的建築是由消防組詰所、錦町警察官吏派出所及臺南州警察會館等3個部分構成,由於辦公機能各不相同,各有其入口,在空間上也相互獨立。望火樓及其右側空間為消防組詰所,包括可供雲梯車出入的車庫,以及其後的庫房,其中以車庫為全建築中空間最大最高者,就昔日的設計而言約可停6部消防用自動車。望火樓左側的轉折空間為錦町派出所,以其居於轉折之地而有眼觀四方的寬廣面闊及轉角入口的特質,其室內空間亦為開闊之廣間。派出所左側為佔地最廣、面積最大的警察會館,由於經常有多數人出入,所以門口退凹,並設踏階五步,前立雙柱,成為檐廊式的入口空間。2樓平面是以環圍六角形中庭四周的走道為主,由3座樓梯相互連通,做為垂直交通的聯繫動線。三樓以榻榻米構成的居室為主,大部分作為宿舍使用。空間機能以望火樓為分界各自獨立。1、2、3樓的整體平面空間,佈局自由而無上下接續之必然性,是其主要特色。近年來,在不同單位的各種需求及使用下,隔間大量變更,幾乎完全脫離原有形式與功能。現為臺南市消防局中正分隊、臺南市警察局第二分局民生派出所、臺南市警察局少年隊及臺南市警察局女警隊聯合辦公及使用中。 警察局及消防局。 孔廟文化園區、報恩堂、鄭氏家廟、原勸業銀行臺南支店、原臺南州廳、原臺南州會、氣象博物館(原臺南測候所) 由警察局及消防局管理 造型上,中央高塔為最主要之元素,頂部有出簷,上為瞭望台,出簷由托架承托,於角落部份尚有勳章飾之元素,中央高塔兩側均明顯的處理成水平稱,橫跨全棟建築。然而由於建築為磚造,所以在開口部上無法也處理成水平帶,垂直的構件仍然可見,開口部除高塔之門為圓拱型及東側有三個圓窗外,其餘均為方窗。 整棟建築基本上是以磚造為主 「原臺南合同廳舍」的古蹟意義,在於它是日治時期臺南州消防史的見證。其「合同」,乃指聯合或共同合併之意;所謂「廳舍」,則指官廳或役所的建築物,如縣廳舍、州廳舍等,而合同廳舍便是指不同單位聯合的辦公廳舍。「原臺南合同廳舍」便是消防組詰所與臺南州警察會館、錦町警察官吏派出所共同辦公,開聯合辦公官廳之先例,故稱「合同廳舍」。
35516936 原台南測候所 古蹟 國定古蹟 公共建築 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站之前身乃是日治時期的台南測候所。日治時期日人前後於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台東、花蓮等地設有一般之測候所,高雄設有海洋觀測所,阿里山設有高山觀測所。此外,在台灣九座燈塔也都附帶設有氣象觀測之任務。這些氣象設施中,台南測候所可算是歷史最悠久的幾個之一,更是唯一剩下的一座歷史性測候所,彌足珍貴。 資料尚未填寫 1、建於1898年,為國內僅存日治時期之氣象設施。 2、建築形式特殊,以十八角型、中置高塔 文化部 臺南市 中西區 公園路21號 120.205062401583 22.9936656751826 思園段一小段16.16-1.16-3.16-4地號 日明治年間 31年 1898 氣象博物館 就造型而言,中央圓塔最為顯眼,百姓俗稱為「胡椒管」,高約二層樓。其餘部份則為單層,並自中央伸出屋頂搭於外牆,上鋪屋瓦呈十八等分之放射狀,屋簷則以木質托架出簷承接屋 面。 資料尚未填寫 氣象博物館 孔廟文化園區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中心 基本上,此建築是一座以機能為主要考慮之建築,因而在式樣造型上及空間上並沒有任何特別設計者之表現處,完完全全以如何達成氣象觀測為目的,與當時之台北測候所及澎湖測候所在造型及空間組織上均頗為類似。在空間上,此建築可以說是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居中心的圓底部直徑約四米六,開有二個圓拱門洞,屋身一直往上延伸成為造型上之圓塔,上置有各種測候器材,內部有一寬約六十公分之鑄鐵樓梯沿厚重之牆面盤旋而上,塔身也因應開了四個弧拱窗。 第一道同心圓與第二道同心圓之間乃為走道,第二道同心圓與第三道同心圓之間則為處理事務之空間,由圓心伸出之承重牆分為幾部份,中央東西向為通道,南北各四部份,承重牆間亦開有圓拱門用以互通。 在牆面之構成上,基座為洗石子及石材,屋樑為洗石子,有承重牆之部份則為洗石子與面磚交疊使用,其他則以黃褐色面磚為主。開口部在東西向大門為圓拱形,其他窗戶亦為拱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了掌握台灣氣象狀況,先後在台灣設立了多處測候所,1898年建在府城地理之高之上的測候所,是當時台南的地標。造型顯眼的十八角型建築,是歷史最悠久 而且未曾改建的測候所。中央高高的圓塔,早期民眾戲稱「胡椒管」。
35516937 原台南公會堂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南社教館,其址原為清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之吳園,內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尤以仿飛來峰之景最為引人。日治時期建為台南公館,後來稱為台南公會堂,為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空間。二戰後改為中山堂,再於民國四十四年改為省立社教館並加以修繕,今庭園尚存留一部份。 資料尚未填寫 1、1911年建,馬薩頂與愛奧尼克柱之外貌、內木構造牆內有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為臺灣並不多見建築型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民權路2段30號 120.206103639415 22.9943204282791 本段一小段35-5.38.51號 日明治年間 44年 1911 在式樣上,台南社教館與台南市政府一樣是屬於馬薩式樣(MansardStyle),然而其主體屋頂卻不似台南州廳採用凸邊,而是採直邊的法國式屋頂(FrenchRoof),上鋪魚鱗狀板瓦,再冠頂飾。 資料尚未填寫 位於市中心商業區 由台南市政府管理 中央入口部份可視為由兩根高二層樓之力柱撐起其上之三角形山牆所構成,山牆內原有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其上為一至棟建築最高之屋頂,在正面上有華麗的老虎窗一座,上並開有牛眼窗二個。兩根方桂之內側微微內凹的則是一圓拱圈,二層部份原有陽台,今已加裝窗戶,一樓則為入口。山牆部份並無明顯之楣樑及額枋部份,看似由巨柱直接承接挑簷,入口方壁柱東西向兩件壁則為盲拱圈裝飾。 兩翼部份很明顯的是由水平仿石線條砌之一層樓及使用愛奧尼克柱之二層樓所構成,一層樓下為抬高之基座,正面牆面本身開有三個略為內凹之圖拱窗,除拱心石外,其他拱石則與壁體水平線連成一體,二層樓則由四根愛奧尼克柱武之力壁柱上承楣樑與挑簷形成三個開間,屋簷之上為女兒牆,於轉角處置有寶瓶,東西兩側處理類似,但只有二開間。壁體為磚材,開口為以平拱處理,轉角處內凹採圓角處理。 木構造、磚牆 整棟建築基本上之構成是由中央入口,兩側翼部及後面之大集會堂組成,大集會堂為木構造形式,因應地形立於一基座上,在處理上較機能化,並未施用任何西方歷史語彙。但是在北面因地形關係,形成一拱廊地下室,相當有趣。
35516938 台南火車站 古蹟 國定古蹟 公共建築 台南火車站日治時期稱為台南驛,最初之站房興建於一九00年(日明治三十三年)五月,為一洋風式樣之建築。此建築經過三十多年之使用,已經逐漸不敷使用而且老舊,不足以成為發展中之台南市之門面,因而改建之聲不斷,鐵道部當局也為此甚費苦心。一九二七年(日昭和二年),縱貫鐵路台北竹南段與台南高雄段的雙線工程被認可後,懸宕已久台南站重建之事也獲得解決。 《臺灣建築會誌》第八輯第三號(西元1936年出版)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91條綜合評定之 文化部 臺南市 東區 北門路2段4號 120.212369589515 22.9972062216332 公園段984-7號 日昭和年間 1932 台南火車站 台南火車站為一棟二層樓之建築,就空間型態而言,可視為是由前(西)面之大廳棟、中間之候車棟及後(東)面之月台所組成。大廳之前有門廊,正面為供汽車旅客上下之入口,兩側為 行人入口,今仍維持原貌。 資料尚未填寫 鐵路局台南站 鎮北坊文化園區 資料尚未填寫 在構造方面,台南火車站是以鋼骨鋼筋混凝土為主。在裝修上力求簡樸實用。外牆腰牆為人造石,上部牆身為磁磚。室內地板候車室及大廳多為大理石,其餘為磁磚,牆面則以油漆為主,但拱形開口部之遏框多為磁磚。二戰後幾經維修,許多材料均已更換,而室外則已全面油漆。台南市之鐵路地下化已在規劃進行中,將來台南火車站之何去何從更加引人關注。 磁磚、大理石、人造石、鋼骨鋼筋混凝土 一九三二年(日昭和七年),工程開始進行設計,站本體是全部雙線改善計劃中最後執行的。一九三四年(日昭和九年),貨物月台之工事開始進行,由鐵道株式會社之大類龜次郎承包;同年貨運事務所亦同時開工,由台南住吉粗中非清枝承包。此兩工程均由官方供給水泥並負責監督,其中月台以鋼軌作為構造主體,而事務所則為木造房舍。等貨運事務所完工後,原有之貨運事務所改為臨時客運車站後,車站本體才正式動工興建,由台北池田好治承包,一九三六年(日昭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竣工。
35516939 臺南石鼎美古宅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宅第 石鼎美古厝創建於清道光23年(西元1943年),石時榮四子石耀宗高中舉人,石時榮晉升至士紳行列,石鼎美古宅係石時榮為了在臺落籍並迎接四子石耀宗高中舉人時所建。據石萬壽先生口述:「當時在蓋的時候,因為還沒有取得功名,無法興建翹脊厝,所以先從護厝先蓋起,那時大家都笑說『袂起大厝,先起護龍』那時石時榮蓋石鼎美古宅時並沒有照興建房子的順序來做」。當時受《清會典》所載的宅第制度規限,石時榮對於兒子所準備的鄉試即抱以極大期望,並已於石鼎美號店面後方準備興建房舍。石鼎美古厝係一座「七包三」式坐北朝南的閩南式傳統民居建築,坐落於石家店面後方,為當時大西門外唯一的大宅院。雖然後來擴建之規模現已部分拆建,石鼎美宅原創部分尚保存甚佳,在西區鬧區巷中,更顯為寧靜。石氏後輩子孫在清領時期不乏國學生、庠生、優廩生、舉人等,當今後輩亦有詩人、文學、史學、地理學等領域的教授,可見石氏一族為書香傳家之古風。 民國86年(西元1996年)由石鼎美古宅現居住人石萬壽先生向臺南市政府提出列級古蹟申請,因石鼎美古宅為臺南世內保存較為完整之清領時期傳統式民居建築,予以列入臺南市第三級古蹟。 樹德科技大學,《第三級古蹟臺南石鼎美古宅調查研究修復計畫》,2010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90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西門路二段 120.198988292532 22.9955849665045 資料尚未填寫 清道光年間 23年 1843 由石鼎美古宅後人石萬壽老師居住。 石鼎美古厝現為一四合院形式,石鼎美古厝空間組織主要可分為:倒照廳、門廳、正廳、東西二側過水廊與正廳後方之左側過水廊等六個區域。倒照廳中脊上方有一旭日泥塑,現倒照廳僅剩明間與右次間。石鼎美古厝之前廳與正廳,目前格局相當完整,各類木雕、石雕樸素不華,但卻頗為精緻,屋脊起伏變化亦屬特殊。牆體有磚砌牆體、木隔屏等構造,簷廊為木石複合柱體,內室則為全木柱,充分反映民居建築應自然環境條件、工匠技術和用物哲學相互融通。雖然歷年來經過整修,此宅中大部份建材仍維持原物,在臺灣諸多古蹟中頗為難得。「文魁」匾是為重要文物,而其於臺南市發展過程中之意義及重要性,更值得注意。 從風格式樣判斷,石鼎美古厝係屬泉州民居式建築,泉州民居平面配置特徵為下落、頂落、護龍(或稱櫸頭);標準之泉州式住宅型態為三開間兩落大厝;比對石鼎美古宅現存之平面形式與泉州標準式平面相近。 民宅 巷道 石萬壽 磚木構造 木料、紅磚、白灰 清領時期,康熙末年至雍正初期,府城「郊」商經濟活動興起,亦稱「行郊」或稱「郊行」;「郊」一詞即為臺灣與中國之間專營進出口貿易的商人或同業商人所形成的商業組織;由府城郊商三郊董事石時榮所創之石鼎美號為一大型糖米貿易商號,石鼎美古宅係石時榮為了在臺落籍並迎接四子石耀宗高中舉人時所建。係一座「七包三」式坐北朝南的閩南式傳統民居建築,自清道光23年(西元1843年)迄今(西元2010年),已有168年的歷史,期間遭受自然因素侵襲及長期缺乏維護,以至古宅內外建材、彩繪、雕刻、剪黏、泥塑等等裝飾作已有相當程度損壞。
35516940 原德商東興洋行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洋行 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商的行號,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清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清英、清法簽訂天津條紉,清政府除開放中國沿海的通商口岸外,在臺灣也開安平、淡水兩口岸。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八二年)淡水首先開港,二年後,安平也隨之開港,外商紛紛在此設立洋行,當時,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睞記等,合稱安平五大洋行,直到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的三十年間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8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西門里安北路183巷19號 120.158937328811 23.0017811492991 安平區古堡段(建:777地號) 清同治年間 7年 1868 由台南市政府經營管理。 整修後的建築,仍維持著紅磚砌成的半圓拱形式拱圈毗連,雜以白灰粉刷的外牆,綠釉瓶圍欄,紅白綠相間,造型明顯凸出。在枝葉茂密的樹影襯托下,有磚砌拱券的臺基將建築物的地面層高高拱起,使得這座建築還有一番洋樓的氣勢。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台南市政府 整修後的建築,有著紅磚砌成的半圓拱形牆柱,前有綠釉瓶欄,下有石塊雜磚砌的拱券臺基,加上白灰粉刷的外牆,紅白綠三色相間,磚紅牆白,欄綠臺灰,襯以垂蔭中庭,頗有一番氣勢與氣派。 磚紅牆白、綠釉瓶欄 明治二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領臺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銳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0一年),日人將臺南廳安平支廳廳舍設於東興洋行內。大正九年調整行政區時,安平支廳被裁撤,原址改為臺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 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安平派出所又被裁撤,因此讓臺南市清潔隊員進住,至民國七十三年,市政府才予以收回並重加整修,使東興洋行恢復舊觀,並提供商務史料館使用。
35516941 原英商德記洋行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洋行 十七世紀初葉,荷蘭人以其雄壯善戰的海上艦隊做後盾,南洋的東印度公司做中心,與遠東地區各國進行貿易。西元一六三四年攻佔臺灣,由一鯤身登陸,建造熱蘭遮城,做為軍政與商務的根據地。 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台驅荷,因鄭氏家族也是從事海上貿易,因此帶動臺灣的商業交易更趨繁榮,頻頻有洋商出入,這盛況維持到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即因臺灣發生大風驟雨,地形變異,鹿耳門淤沙成為廢港,商務作業轉由安平港進出,從此安平即成為臺灣南部的重要貿易港。 咸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八年)清英、清法簽訂天津條約,除開中國沿海口岸通商外,在臺灣則開安平、淡水兩口岸。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一時之間,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再度恢復往日盛況。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7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海興里安北路194號 120.159774422806 23.0034565767682 安平區古堡段(建:94地號) 清同治年間 6年 1867 由台南市政府結合後方安平樹屋經營管理中。 德記洋行是一座圍有拱券迴廊環繞的二層樓洋式建築,正面中央由梯階上三樓做為主要入口,左百兩側迴廊採用半圓形拱券,一例為七孔、另一例為五孔,迴廊飾以綠釉瓶狀圍欄,現存外牆以白灰粉飾,五右空地植草皮種花樹,整體觀之,環境雅緻清爽,幽靜親切。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台南市政府 磚構造建築 磚石造、白色粉牆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八年(西元一八六七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明治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一一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二戰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書,民國六十八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35516942 臺南延平街古井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古井 早期閩粵的移民到臺灣開墾並聚集而居,形成村落,臺灣北部多以散村型態出現,而南部則多為集村。因為南部的地形多平原,乾燥的季節較長,往往對飲用水的需求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要項,於是人們不是集居在水源方便取用的地方,就是合鑿深井共同使用,各戶住宅也因此以井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這就是集村型態的由來。延平街古井開鑿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位在當時安平熱蘭遮城東南,水源豐沛,井水甘甜,且為淡水井,因而成為居民日常飲食的用水。大正十二年(1923),日本人在安平舖設自來水管道,這種井水汲取才成為往日雲煙。此時,有一井旁的住民利用荒廢的井水培育豆芽菜成功,而且菜鮮味美,生意旺盛,一時之間,府城「豆菜芽仔井」之名傳為美談。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初期,一度因自來水設施毀壞,古井才被憶及重新使用,迨至自來水設備修復,而且井水變成淡鹹味後,古井使不再被汲取飲食,僅做洗濯。目前的古井,井緣塗刷水泥,井口欄邊呈鈄面,上無加蓋,欄口至地面高約七十二公分,井口內緣直徑約九十四公分,古井高原及婦人腰,近年因開闢道路而填高路面,井欄頓矮並護以水泥,外觀大異於從前。唯內壁仍係清領時期紅磚,井水清澈,倒映殘紅,猶存古趣。孩意井畔嬉戲,區公所乃在古井外圍設立鐵柵,以維謢安全。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6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文朱里延平街148巷3號 120.161498023572 23.0008879018509 安平區古堡段(道:879-1地號) 清咸豐年間 1851 前的古井,井緣塗刷水泥,井口欄邊呈鈄面,上無加蓋,欄口至地面高約七十二公分,井口內緣直徑約九十四公分,古井高原及婦人腰,近年因開闢道路而填高路面,井欄頓矮並護以水泥,外觀大異於從前。唯內壁仍係清領時期紅磚,井水清澈,倒映殘紅,猶存古趣。孩意井畔嬉戲,區公所乃在古井外圍設立鐵柵,以維謢安全。 早期閩粵的移民到臺灣開墾並聚集而居,形成村落,臺灣北部多以散村型態出現,而南部則多為集村。因為南部的地形多平原,乾燥的季節較長,往往對飲用水的需求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要項,於是人們不是集居在水源方便取用的地方,就是合鑿深井共同使用,各戶住宅也因此以井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這就是集村型態的由來。 資料尚未填寫 已廢棄不用,但仍有活水。 延平老街 有一井旁的住民利用荒廢的井水培育豆芽菜成功,而且菜鮮味美,生意旺盛,一時之間,府城「豆菜芽仔井」之名傳為美談。一九四五年二戰後初期,一度因自來水設施毀壞,古井才被憶及重新使用,迨至自來水設備修復,而且井水變成淡鹹味後,古井使不再被汲取飲食,僅做洗濯。 延平街古井係清領時期紅磚所建,外以石灰粉飾,井口內徑0.94公尺,井欄高平均0.73公尺,井欄厚0.22公尺, 井口欄緣成錐形,頂厚0.06公尺,以45度斜角下切0.16公尺,井欄至井底3.15公尺, 井欄至水面1.82公尺。根據記載:井高原及婦人腰,後因開闢道路而填高路面;近年井緣改以水泥整修,但內壁仍是保持昔時紅磚材質,以不鏽鋼欄杆圍繞井口,可觀看井內構造。 紅磚、水泥 早期閩粵的移民到臺灣開墾並聚集而居,形成村落,臺灣北部多以散村型態出現,而南部則多為集村。因為南部的地形多平原,乾燥的季節較長,往往對飲用水的需求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要項,於是人們不是集居在水源方便取用的地方,就是合鑿深井共同使用,各戶住宅也因此以井為中心,逐漸向外擴張,這就是集村型態的由來。
35516943 烏鬼井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古井 「烏鬼」一詞,在中國古詩中略有所見,如《漫叟詩話》裡有:川人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調之烏鬼」;《楊慎外集》中:「峽中養鴉雛,帶銅錫環獻神之烏鬼」;《山谷別集》.「以烏鴉為烏鬼」;《海國見聞錄》謂:「菲洲黑人,中國舊呼為烏鬼」,可見烏鬼為鳥毛、豬毛、人種名等等。 台灣所稱的烏鬼,由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王必昌編輯的《重修臺灣縣志》中提到:「烏鬼,番國名,紅毛奴也,其人遍體純黑。」,紅毛指的是荷蘭人,那麼烏鬼便是荷蘭人帶來的混身黑皮膚的奴才了。連雅堂在《臺南古蹟志》裡提到,烏鬼其實就是黑奴,非洲地區的人,通常被用來開闢荒地或當奴隸使用,身份非常低賤,幹活做事如同牛、馬般的勞碌。所以,烏鬼井的書意可說是烏鬼開鑿的井或烏鬼使用的井。根據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雜記志的古蹟編說到:「紅毛命烏鬼鑿井」,因此,臺南烏鬼井即是荷蘭人命黑奴們所開鑿而做為飲用的井。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5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北區 城朔里自強街146巷10號前右側 120.204025191448 23.0017616271458 北華段(道:1163地號) 明永曆年間 近年廢置不用,上覆水泥圓蓋維護安全。 烏鬼井原是以箖荼(林投)來砌築,也稱箖荼井。乾隆年間改用磚砌井壁,日治時期,曾被填塞,民國四十四年十月,市政府重新挖掘修葺。現今自來水供應乾淨便利,烏鬼井雖仍有水源而且井水清澈,但鄰近居民已少飲用。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老建築住家 台南市政府 烏鬼井原是以箖荼(林投)來砌築,也稱箖荼井。乾隆年間改用磚砌井壁。 水泥磚石 烏鬼井創建於荷蘭時期,位於當時府治的鎮北坊。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一七二0年)陳文達的《臺灣縣志》說,因水源旺盛,取之不竭,是來往府城商船汲水取用的一處補充站,所以,康熙年間烏鬼井附近必為南北商船聚集或交會的渡口,也是府城的一個重要地。
35516944 重道崇文坊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牌坊 林朝英生於生於乾隆4年(西元1739年),卒於嘉慶21年(西元1816年),享年78歲。林朝英的祖父林登榜,於康熙32年(西元1693年)來臺,是林家的度臺始祖。除了致力於經世之學,林朝英還繼承父志,以貿易為生,累積不少財富。生性樂善好施,熱心地方公共事務,捐貲出力總不落人後,重道崇文坊,即旌表林朝英獨立捐貲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與臺北府洪騰雲因捐建考棚,受旌表而建的急功好義坊同屬於急公好義類。   林朝英的書法獨成一體,行楷擅於竹葉體,草書擅於鵝群體,尤其以竹葉體字的神韻,後世無人能及項背,並擅長雕刻,曾以竹頭雕刻飛禽走獸,栩栩如生。在書法、繪畫等方面藝術成就,日本學者尾崎秀真氏稱譽他為清領時期臺灣惟一的藝術家。作品多存於各廟宇祠堂的匾聯,目前國定古蹟開基天后宮正殿神龕上懸「湄靈肇照」及後殿神龕上「慈慧」匾,皆出自林朝英所作,另國定古蹟開元寺前殿外檐裝修竹葉字,左門題「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明」,右門「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左窗題「開闢真機細蘊無滯,元空妙道色相俱空」,右窗「開化十方壹聯壹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是目前林朝英僅存的木刻對聯。 註1、在漢人的傳統社會中,為了維護倫理綱常,教化社會,激勵風俗,對於具有忠孝節義或善行的人,都訂有特別的旌表辦法,旌表大約分為:樂善好施、急功好義、節孝、累世同居、百歲、五世同居、親見七代、夫婦同登耆壽、兄弟同登百歲等九類,重道崇文坊屬急功好義類。 臺南市重道崇文坊搶修工程工作報告書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4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北區 公園路三五六號(中山公園燕潭畔內) 120.211641727874 23.0020358624071 公園段3號 清嘉慶年間 20年 1815 位於台南公園中央燕潭畔的重道崇文坊,為一座三間四柱二層的花崗岩石造牌坊。建築物坐西南朝東北。平面計由四根方柱,呈一字排列,橫跨於台南公園步道上,明間兩柱立於路肩上,次間左右外柱立於綠島中的泥土地上。牌坊左右多為成列的綠籬灌木外,更有高聳的榕樹、枝葉茂密,整體看來,門坊終年處於綠蔭之下。 明間匾上架橫楣,乃花崗岩材質,尺寸37×287×41,作為橫額座,利用「剔地起突」雕法,陰面雕雙鳳戲珠紋樣,陰面則刻有雙鳳圖案,上安橫書「重道崇文」青斗石匾,左橫額題「嘉慶十八年正月」「重」,中橫額題「道崇」左橫題則為「文」「嘉慶貳拾年?月建」,匾上與頂層護檐下皮平齊。明間柱間稱大額枋,尺寸41.3×298×46,大額枋下為龍飾雀替,左右回首相望,榫接於內外柱間。   左右次間青斗石花板採「剔地起突」雕法,雕「回首麒麟」圖案,上緣利用一塊花崗石頂板與護檐下皮平齊。左右次間為小額枋,額枋下有青斗石雀替,用以加固額枋的穩定性。   方形石柱的前後,五有來杆石四對,上雕雄雌石獅各一。柱上鑄刻著鹿港理番同知薛志亮、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臺灣府知府楊廷理以及戊午科解元鄭兼才等所提的楹聯。頂層護檐下,額題「重道崇文」四個大字,下百橫額,陰刻「己酉科歲貢生原中書科中書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林朝英立」。 本古蹟為牌坊無室內特徵 位於台南公園中央燕潭畔供民眾觀光 台南公園 台南市政府 牌坊為花崗石造,三間四柱三樓二層的形式,坊高8.19公尺,寬7.17公尺。 花崗石 林朝英,字伯彥,臺灣縣人。乾隆54年(西元1789年)歲貢生,因捐納而授中書科中書職銜。由於家境寬裕,熱心公益,清嘉慶9年 (西元1804年)三月,獨力捐獻萬金,監督工役,修建縣學文廟,經百司奏聞,於嘉慶18年(西元1813年)榮獲旌表(註1),欽川光祿寺署正職銜,賜「重道崇文」匾,並准建坊。嘉慶20年 (西元1815年)三月,重道崇文坊建於當時的府治寧南坊龍王廟前(今臺南市警察局刑警隊前),時林朝英76歲。  日治時期,頂檐及蚩尾損毀,至日昭和9年(西元1934年)被迫拆卸,後經林氏後裔向日本政府陳情重建保存才遷移到台南公園湖畔現址,重新組立,並加以修護成為今日的面貌。
35516945 蕭氏節孝坊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牌坊 在傳統的社會體制中,為表彰忠孝節烈,讓潛德之幽光,正倫常以維風化,常有節孝坊的設置。根據《大清會典》的規定,凡是元配或副室,在三十歲以前丈夫去世,到了五十歲以上仍然守節不嫁的婦女,都具備節孝旌表的資格。旌賞的方式是由政府賜銀三十兩,交由本人或家屬自行在鄉里建坊。蕭氏節孝坊便是旌表蕭氏節孝事蹟的牌坊,也是臺南市目前僅存的一座節孝坊。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3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福安里府前路1段304巷3號 120.198930233091 22.9905641060374 南門段3小段(道:65-1地號) 清嘉慶年間 5年 1800 共有四處構件佚失,分別為上簷兩側鴟尾、下簷兩側鴟尾、方下東側雀替、東側柱南面夾杆石等處;位於小巷中,供民眾觀光遊憩。 蕭氏節孝坊是全臺灣僅見的二柱單間二樓式牌坊,也是形制最小的石造牌坊,淨寬2公尺,高5.32公尺。坊頂用護檐兩層,中間安放青斗石刻「聖旨」牌,左右短柱刻有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等圖樣,頂檐中央有葫蘆脊飾,下層護檐部分被新建住宅的鋼筋混凝土所包覆。額枋上橫額題有「節孝」二字,上款「旌表太學主沈耀汶妻蕭氏」;下款「大清嘉慶五年陽月吉旦立」。額枋北面刻有雙龍,南面刻鳳凰,額枋下尚存一雀替,另一雀替僅存榫接構件。其北面中柱對聯為「夢熊三月守冰清畫荻垂後昆之裕,啣鳳九天榮壺秀樹坊顯夫子之名」為前知臺灣縣事署臺灣府兼南路理番廳周祚熙所題;南面對聯「敬事姑嫜全婦道,堅持冰?樹坤型」乃閤郡紳士仝拜題。 觀光、遊憩 住家巷道 台南市政府 石造 花崗石、青斗石 蕭氏,名良娘,是太學生沈耀汶的妻子。二十一歲出嫁,二十七歲夫亡守節,至死不渝。生有二子,且幼兒是遺腹子,都能盡心撫育,長大成人;侍奉公婆頗盡孝心,為鄰里所稱道。清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獲准旌表,嘉慶五年(西元一八00年)在當時西定坊分府署的東側建節孝坊,至今成為臺南市節孝坊中碩果僅存的一座。
35516946 接官亭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牌坊 臺灣與中國有寬闊的台灣海峽遙隔,來往交通不便。任職官員發派台灣各地,大都由陸路先抵廈門,再轉海運,經過洶湧波濤到達鹿耳門。雖然鹿耳門建有公館可供歇息,但經片刻,又得轉渡河運進入郡城。為使長途跋涉的官員,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或回任官員等候船班,臨行依依,在渡頭附近多設有接官亭,用來迎送酬接文武官員。清康熙年間,接待文武官員的公館設在當時的西定坊大井頭(今民權路二段)附近。台江淤塞,海退成陸以後,渡頭西移至安瀾橋邊的「鎮渡頭」(今民權路三段)。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2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民權路3段143巷7號前 120.195679816953 22.9969841483738 永樂段3小段(建:130地號) 清乾隆年間 42年 1778 位於風神廟前,與廟埕結為一體。 現存的接官亭石坊,為三間四柱二樓式花崗石造,高8.19公尺,寬8.66公尺,造型精美,格局高大為本市之冠。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住家巷道 風神廟管理委員會 石坊遠的碑亭為歇山重檐式花崗石構造,由四根石柱撐起結構特殊的屋頂,形式與金門縣金沙鎮東衍村陳健墓前的墓亭形式相倣,是台灣僅存的重要石構造建築,值得加以修護保存。 青斗石、花崗石 乾隆四年(西元一七三八年)巡道愕善在安瀾橋邊建風神廟,廟前建接官亭,以接文武百官。乾隆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七七年)臺灣知府蔣元樞,在安瀾橋邊南河港岸建碼頭,並由泉州訂購石材,運到臺灣,在風神廟前的碼頭上造登岸石階,立石造牌坊,石坊前額題「鯤維永奠」,後額題「鰲柱擎天」。當時,風神廟為三開間四進式,風神廟右前方,有右造重擔碑亭一座,後來移建於左前。為使來往官員得以暫時歇腳,在風神廟左側購買兩進民宅一棟,做為公館使用,整體規模宏大壯觀。隨著環境的變更、時間的推移,日本領臺後,接官亭的功能消失;風神廟重建,公館不再,碑亭封閉成為房舍,被認為是臺南市最壯麗的石碑坊也由隔鄰民房隨意掩遮,減損不少當年的浩浩雄風。
35516947 曾振暘墓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墓葬 民國41年底(西元1952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曾在大南門外管事園發現了一座坐北朝南的明代陵墓,由於墓碑上落款的年代早於鄭成功來台驅荷的時間,因而被認為是荷蘭時期,流寓的漢人留葬在臺灣的最早一座墳墓。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1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南區 桶盤淺段墓園內 120.198058575768 22.965456313946 竹溪里桶盤淺段墓園內 明崇禎年間 15年 1642 「曾振暘墓」與前述二墓之座向完全相反,雖步行進入的路徑多為柏油路面,但於夏秋之季,荒湮漫草侵入路徑,覆蓋原有通道,以致無法通行,且先到墓之背側,周邊與他墓緊鄰,正面腹地狹小,對參觀路線之安排不盡理想,此點較為困難。後人已不可考,清明時節由文化局祭拜。 曾振暘的墓碑,保用花崗石打造,尺寸較藩府曾蔡二姬墓及藩府二鄭公子墓小,高度僅有七十六公分,寬度為五十三點十五公分,雖然風化嚴重,但鑄刻深凹的字跡,仍然清晰可辨。中央銘刻:「皇明澄邑振暘曾公摹」,上款題為:「崇禎十五年」,下款刻有:「孝子若龍若鳳同泣立」。澄邑,是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的簡稱;明崇禎15年,相當於西元1642年,比起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早了十九年,說明早在荷蘭人之前,臺灣已有閩南人出沒的蹤影。 資料尚未填寫 墓地、祭祀 墓園 台南市政府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混凝土、花崗石 民國42年、民國64年,曾振暘墓經過兩度重修,民國90年再度整理維護,在古意盎然的墓碑兩側添加了若干現代材料,幸好古貌還未全失;倒是兩旁新增了不少墓塋伙伴,和叢生的雜草,使得原本飽經風霜的孤寂古墓,染上了不少繁囂的熱鬧氣氛。
35516948 藩府二鄭公子墓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墓葬 「藩府」二字,是明代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的簡稱,在這裡指的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二鄭公子,便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按《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只有十個兒子,大多溺斃水中,埋葬於中國。惟獨四子名睿,號聖之,十子名發,號省之,由於早逝,又無子嗣,所以留葬於台南,當時稱為仁和里鞍仔莊的地方。根據連雅堂的記載,當時離該墓不遠處還建有庵和塔,由於地處林莽叢中,乏人照料,都已荒廢。如今這座陵墓仍然孤伶伶地座落在遠離塵囂的荒郊野地上,若不是經人引領,還很難得一窺堂奧呢!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降清,台灣併入清帝國版圖,清政府為讓士民淡忘思明之心,於是下令凡與明相關之仕宦墓塋多遷葬中國故里,然清康熙38年(西元1699年)御令鄭氏家族遷塋中國,此二墓因故留葬未遷。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0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南區 桶盤淺段墓園內(俗稱旗杆) 120.201406418833 22.9535884370842 桶盤淺段墓園內 明永曆年間 15 1661 周遭環境為旱田,少有耕作,現種植有玉米、甘蔗、椰樹等,本墓為座東向西,全長914公分,墓寬445公分,花崗石碑大小為寬77公分,高107公分,原墓塋應僅有一花崗石碑與磚面地坪,於民國64年(西元1975年)重修時加建現有全部水泥部分,左右護欄及石獅等,並同時修建「曾蔡二姬墓」及「曾掁暘墓」,故此三墓之形態均屬一致。現由鄭氏後人清掃、清明時節由文化局會同祭拜。 「鄭二公子墓」位於大南門外垵仔,即現在臺南市南區鹽埕。該墓坐東朝西,乃鄭氏第四子名「睿」字「聖之」及第十子名「發」子「省之」二人之墓;「聖之」、「省之」二子早逝無出,故葬東都。該墓墓基全以石灰岩、牡蠣殼混凝築肇,堅固異常。墓碑石高達1.1m、寬80cm、厚幾20cm,表銘刻「皇明 聖之、省之二鄭公子墓」。墓牆圈繞成拱形,厚25cm;墓長8m、闊3.4m,該墓於1930年(昭和5年)春嘗重修。墓前方的綠榕是重修時栽植的,今已枝葉扶疏,綠意盎然。 資料尚未填寫 墓地、祭祀 果園、墓園 鄭氏宗新會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混凝土、花崗石 「藩府」二字,是明代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的簡稱,在這裡指的是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二鄭公子,便是鄭成功的兩個兒子。按《石井鄭氏族譜》記載,鄭成功只有十個兒子,大多溺斃水中,埋葬於中國。惟獨四子名睿,號聖之;十子名發,號省之,由於早逝,又無子嗣,所以留葬於臺南,當時稱為仁和里鞍仔莊的地方。 根據連雅堂的記載,當時離該墓不遠處還建有庵和塔,由於地處林莽叢中,乏人照料,都已荒廢。如今這座陵墓仍然孤伶伶地座落在遠離塵囂的荒郊野地上,若不是經人引領,還很難得一窺堂奧呢!
35516949 藩府曾蔡二姬墓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墓葬 大南門外師爺塚前的土丘上,眾文林立的墓塋中,有一處造型簡潔,樸實無華,屬蛇子穴的明鄭時期陵墓,墓同坐東朝西,墓碑是用麻點般的花崗石打造,碑體四週有微凸的「芝草紋」邊框,框內上乃雕刻著橫寫的篆體「皇明」二字,中央是直書的楷字「藩府曾蔡二姬墓」。雖然左右沒有落款的年代,也沒有立碑後裔的名字,但經考證,被認為是鄭成功兩位姬嬪的墳墓。碑銘中的「藩府」原是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在這裡則是指反清復明的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根據《石井本宗族譜》的記載,鄭成功有嬪妃六人,分別為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曾蔡二姬墓便是後二位的墓堂。自清國領台以後,與明鄭有關的墳塋,大多遷葬中國故里,唯獨曾蔡二姬墓和二鄭公子墓幸存台南,實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儘管墓塋已經過多次整修,但明制古樸的風貌,猶依稀可見。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9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南區 桶盤淺段墓園內 120.201638954274 22.9664112925845 南區桶盤淺段墓園內 明永曆年間 15 1661 本墓周遭除了西北方向有一塊空地(約一坪大小)外,四周均有他墓環境比鄰,且雜草叢生,草密而高,嚴重妨礙景觀與活動。由鄭氏後人清掃、清明時節由文化局會同祭拜。 造型簡潔,樸實無華,叫蛇子穴的明鄭時期陵墓。該墓墓形頗大,座東朝西,前臨一條細流。該墓長5.1m,闊3.1m,拱狀墓牆厚23cm,高35cm。鉅大的長方形墓碑,高1.1m,寬80cm,厚21cm。石上款「皇聖 藩府曾蔡二姬墓」。 資料尚未填寫 墓地、祭祀 墓園 台南鄭氏宗親會 自古以來,傳統建築中之墳墓即有一定之規制,墳墓之裝飾與尺寸也一定之法則。曾振暘、墓藩府曾蔡二姬墓、藩府二鄭公子墓規模雖不大,卻仍嚴守約定俗成之規制,三座之墳墓構成相當類似,均是由墓埕、供台、墓碑、左右曲手及墓塚所組成,其中墓碑為舊有之物,其餘均經修整。 混凝土、花崗石 碑銘中的「藩府」原是屯駐異地,屏藩鎮守的諸侯府第,在這裡則是指反清復明的延平郡王鄭成功的府邸。根據《石井本宗族譜》的記載,鄭成功有嬪妃六人,分別為莊氏、林氏、史氏、蔡氏、曾氏、蔡氏,曾蔡二姬墓便是後二位的墓堂。自清國領臺以後,與明鄭有關的墳塋,大多遷葬中國故里,唯獨曾蔡二姬墓和二鄭公子墓幸存臺南,實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儘管墓塋已經過多次整修,但明制古樸的風貌,猶依稀可見。
35516950 臺灣府城巽方砲臺(巽方靖鎮)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關塞 台灣府建城始於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當時的規模是自大東門起至媽祖樓止,東南北環圍,周長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計開七門。其後,由於防禦上的需要,屢有加植刺竹,加高木柵、另植綠珊瑚以及添建小西門之舉。至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並建磚石城門樓八座,大東門(迎春門)、小東門、大南門(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鎮北門)、大西門(鎮海門)、小西門、大北門等八門。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以後,台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清道光12年(西元1832年)抗官事件,官府為了安定民心,於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建銃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是巽方砲台。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8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龍山里光華街10號(修禪院內) 120.219599937299 22.984304178728 龍山段(建:253地號) 清道光年間 16年 1836 本砲臺二戰後為修禪院所使用,雖有局部地方因院方需求而有所添加更迭,但就主要空間結構與型式而言,大抵上仍維持原有砲臺形貌,且因有修禪院的維護,致使砲臺整體狀況尚稱良好,但因院方在砲臺周圍增建房舍,致使砲臺周圍環境與少數地方損毀,使古蹟周邊景觀遭致破壞。 目前砲臺周圍環境在經一番整頓後,其東北側為七層樓高的佛寺,頂樓為歇山式屋頂,外牆正面貼咖啡色花崗石,側面則貼土黃色面磚,北側則為一30X17公尺見方的廣場,地坪鋪綠色地磚,寺方並於廣場東北側興建廁所,其位置與砲臺入口相對,廣場西北側則為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間,西側則為整修後的佛寺,與砲臺緊密連結,佛寺正面貼咖啡色面磚側面貼土黃色面磚屋面鋪黃釉筒板瓦,與巽方砲臺形成一突兀的對比;東側則興建一三開間山門,山門壁體洗石子,捲棚屋頂鋪黃釉筒板瓦,南側公地上則以洗石子圍牆與路面分隔,圍牆在佛寺前方與砲臺前方開兩個缺口設置伸縮式捲門,供停放於內部空地的車輛出入。目前整體環境雖無昔日凌亂、無法由外觀透觀看的問題,但因缺乏整體規劃、公地租用及不當建物使用的情形依舊存在,且周遭建築型式、材料、顏色無法與砲臺取得和諧之關係。 修禪院設立後,以砲臺做為主持的辦公室兼會客室;並擺設觀音雕像於中央,北側窗戶內,各放玉獅一座;清徹透雕,顯得非常安祥潔白;新建大樓完成後,辦公室及會客室遷移至大樓,內部擺設亦一併遷移,砲臺內部空間閒置,成為堆積物品與停放機車的空間。 觀光、遊憩 市區巷道 台南市政府 壁體為咾咕石砌,轉角處為石砌。 咾咕石、花崗石 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以後,臺江內海淤塞,漲成陸埔,逐漸成為無險可據之地。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張丙之亂,盜匪滋事,人心惶惶。來臺處理善後的閩浙總督程祖洛及臺灣府道、地方士紳,為了安定民心,於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及次年,在府城東西添建了外郭(或稱月城)。西側的外郭在大西門外,計建三門;東側的外郭在大東門外,並設三門,分別為:永康門、東郭門、仁和門。另建槍樓兩座,其中一座因位於府城的東南,為八卦的巽方,所以額題{巽方靖鎮},也就是巽方砲臺。
35516951 安平小砲臺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關塞 臺灣府城西側,即昔臺江內海,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長約百餘里。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自從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起,便逐漸淤塞,進而積沙成陸,成為廢港。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東障府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海防地位極為重要。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清政府為防英軍竄入台灣沿海,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多以竹簍、麻袋貯沙土壘砌。但是,翌年興工時,為顧及經久耐用,改砌石牆。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並從中國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分別安置在安平、雞籠及滬尾三口。由於砲的威力較大,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堞,垛口高三尺;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實心砌造。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7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安平區 西門里安平小段1006-7地號 120.158532836031 22.9994707545491 安平區西門里漁港段288,292,293,298,388,398號 清雍正年間 11年 1733 現在小砲臺之規模,乃道光時期為鴨片戰爭所築,可惜旋即被二鯤身之西式大砲臺──億載金城所取代;復因小砲臺修建時期正值引進西式砲臺之前,所以小砲臺可說是臺灣中式舊砲臺之後期代表作且亦是保存最完整的。 砲臺上,齒形排列的雉堞,虛實相間,氣勢雄偉,只可惜安置在臺上的鑄鐵砲並非原物,而是後人為壯聲勢而移置的。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安平港歷史風貌園區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現存的安平小砲臺臺基是由花崗石砌築而成,採用丁順交砌方式,丁頭與臺基最上層二度丁砌石料外凸,造型上頗具匠心。 花崗石、紅磚 安平小砲臺,原是面向臺江,阻絕敵船,捍衛府城的防禦設施之一。稱為小砲臺,因對應於沈葆楨所建的二鯤身砲臺(又稱安平大廠臺),就規模大小而稱呼的。 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根據日治時期留存的檔案照片,砲台上安置的人砲轍已是一八六一年式英國B.P前膛砲,有可能是這一時期更新的配備。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國軍曾以此為要塞,添建碉堡。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0年)臺南市政府重加修砲臺上垛口。目前,因地理形勢變易,大港往日的軍事景象已不復見。
35516952 臺灣府城大東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城郭 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台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清雍正3年(西元1725年)開始興工。清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因木柵城垣腐壞毀損,同知攝縣事宋清源曾重修。到了清乾隆40年(西元1775年)台灣知府蔣元樞在舊城內另建比原來高三尺的木城,還增加小西門一座,成為八座城門。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再將大東門城台加高,台上建城樓,樓寬共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左右次間寬八尺,縱深一丈,外圈圍有廊道,寬度約三尺。這八座城門的整修歷時三年,於清乾隆58年(西元17913年)竣工。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6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東門路1段302號前 120.217285049648 22.9870755236531 東區龍山段(道:543,555地號) 清乾隆年間 1年 1736 大東門現處於東門路、勝利路與府連路交叉口,成為一圓環綠地,周圍高樓大廈林立,來往的車輛環繞而行,與昔日矮屋錯落、林木扶疏、行人及牛車進出城門的情景相對照,今昔之差異躍然紙上,唯一不變的是該處依舊是府城東向進出的主要道路。 目前的大東門位於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門樓為重擔歇山二層樓形式,城門呈東西向,中開圓拱門,門內上方有石質聯楹,下方有門栓洞。城門基座為花崗石材料,每皮石材以一丁一順交互砌築。東側拱門上乃有石質橫額一塊,書「東安門」,西側拱門上乃為灰泥框,內題「迎春門」,城門上女兒牆開有多處眼,是捍衛府城、玫擊敵人的射擊口。 此外,城洞內尚鑲有一塊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所立的石碑,主要內容是:欽命不許士兵對來往此城的農商零販,予以勒索。 城樓建築本體方面,城門座的採用加工過的石砌成,城門洞採「縱聯石發卷」的砌法。另外,大、小東門城皆採三開間,在大東門部分用八根內柱,步口廊加上「簷柱」,在角隅處置三根「簷柱」,與「內柱」之「角柱」共四根形成正方形構架。其門樓東向立面第一層明間為門,兩側及次間共有四扇長形花磚窗,西面邊間則為拱形門。第二層東向立面中間為長形開窗,兩旁邊間為八角花磚窗,西面兩邊各為扇形花磚窗,屋頂造形屬於重簷單脊燕尾歇山式。 觀光、遊憩 市區街道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磚木構造、三合土城牆 木料、紅磚、三合土 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為了保障城外市集、居民的安全,所以另建外城一座,以竹圈圍而成,一直到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割臺,日本人藉開闢道路、建設學校、築造公園等理由拆毀城門、城垣,所幸,大東門不在拆除之列。但是,到了民國六十四年,市政府鑑於城樓腐朽嚴重,有礙觀瞻,全部加以重修。
35516953 臺灣府城城垣南門段殘蹟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城郭 台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築造木柵城時,南門段的範圍為:木柵由大東門往南圍築,內包山川壇後,折向東南,設一座小南門,再轉正南,到了府學文廟前,則設大南門,又向西逆行,到了下林仔轉往北方,直到渡船頭為止。現今的南門段,即是自大東門城起,經光華街、樹林街、到大南門城為止,其中一部分還當做國立臺南女中的圍牆。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5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郡王里大埔街97號後(臺南女中校內) 120.206278820599 22.9856134925318 郡王段(雜:845-1地號,建:850地號) 清乾隆年間 53年 1788 作為台南女中與樹林街之間的隔牆。 目前的南門段城垣殘蹟,呈東西走向,在臺南女中圍牆的一段,長約八十多公尺,高約四公尺餘,是保存較好的一段,外觀上很容易辨識出是用三合土以古法砌築,實為難得之文物。 資料尚未填寫 觀光、遊憩 國立台南女中校園 國立台南女中 三合土夯築 三合土、油面磚 自雍正到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改木柵為土石城垣的六十三年之間,垂沿府城因採木柵圍築而成,故屢有修繕,其中以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等三次規模較大。到了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臺灣發生大地震,城垣曾倒塌了百數十丈,後經修復。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又遭到暴風雨侵龔,致使土石城垣耐不住雨水侵蝕,兩坍塌了大約四分之一長左右,幸經台灣道夏獻綸督飭台灣府周懋琦搶修,並嚴督城工,使「新修者可期一律完固」。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割讓日本,日政府藉市區改正之名且拆毀城門與城垣,其中以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大正四年拆除大北門、小東門、西門城城垣,大正七年小南門及附近城垣也被拆毀,而逃過劫難得以留存的部分卻任其荒廢,雜草蔓生,難窺實物。
35516954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城郭 臺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築造木柵城時,小東門段的範圍為:正東倚龍山寺,設大東門,"木柵由大東門向北,延續到右營廳後,轉東北到小東門,再向正北走,靠近城守營即為大北門。所以小東門的城段,就是介於大東門城與大北門城之間的兩段。 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罔植刺竹一萬七干九百八十三叢作為藩籬,此時的府城仍為木柵。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知府蔣元樞在舊木柵內另建木城,並添建小西門。到了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的城址,改建為土城。西面部分因面臨臺江內海,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由於城垣曲直形如半月,叉面向臺江,所以稱府城如「半月沈江」之勢。此時的小東門段已是士垣的結構物。 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與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發生了大地震與暴風雨,土造城垣因禁不住風雨和地震的摧殘,損毀嚴重,幸經觀紳合力搶修,得以完固。乙未割臺以後,因都市發展的需要,城垣被迫拆毀。大正四年(西元一九一五年),小東門及其旁側的城垣也難逃拆除的厄運。僅存在勝利路上,北起小東錄長約二百公尺,南止於大學錄長約六十五公尺的城垣殘段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下。民國五十五年(西元一九八八年),成功大學收購光復營區校地時,為建造校園圍牆,拆除了南段城垣。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4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東區 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大學池旁) 120.218197379656 22.9994794609493 育樂段(建:1地號) 清乾隆年間 53年 1788 位於成大光復校區內旳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呈南北細長帶狀分布,目前校方於城垣西側種植連續低矮樹叢,有阻隔人群、避免殘蹟遭人為破壞之效果,然因樹叢非全面種植以包圍城垣,故無法完全阻擋行人入內攀爬。現城垣內施工中。 小東門之大小,「每座三間,中間寬一丈五尺(約4.5米),兩邊間寬四尺(約1.2米),深七尺(約2.1米),柱高一丈(約3.0米)」。小東門屋頂則採單脊燕尾硬山形式,下簷不施作斗栱。 小東門段殘蹟因位在成大校園中,鄰近成功湖、榕園和成大館、舊文學院二座日治時期建築,本身又有小西門、古跑等景點配合,加上週邊地區綠蔭盎然,整體結合成具多樣性功能的開放空間,平日即見許多學生或遊客在殘蹟附近活動觀覽,每逢假日更是吸引無數人潮,來此從事運動、郊遊、拍照、聚會…等活動。由於城垣上方大樹林立,且四周遍植樹叢,刻意阻隔行人遊客的攀爬接近,僅能遠觀憑弔,但古蹟結合了校園的空間資源,產生相當活絡的活動,是臺南市所有開放空間類古蹟中目前較佳的案例。 觀光、遊憩 國立成功大學校園 國立成功大學 三合土夯築 三合土 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四月,在遷移後的小西門城址旁,發現了,小東門城城基遺址,現況只見切割平整的石條,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泥土面上,由於乏人照料,部份肖覆蓋土中。當年屹立府城東側,供人們穿梭與防禦的小東門,如今僅存點點殘跡,不禁令人傷感。
35516955 臺灣府城大南門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城郭 臺灣自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收歸清帝國版圖以後,雖然每有建城之議,但因康熙皇帝深恐建城反為賊據,始終堅持不准,因此府城的興築只好一直處於呈請核議的階段。 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巡臺御史禪濟而呈奏,臺灣縣知縣周鍾喧請以宮紳捐輸乃式,樹木柵築城,而雍正皇帝也認為兩年來臺文武官員及禪濟布等,都能實心任事,對築木柵城的籌畫甚為允當,而同意興工,這便是臺灣府築城的濫殤。初築的木柵城城工規模是,超自大東門,始於媽祖樓;東、西、南三面環圍,只缺西側。柵周二千六百六十二丈,柵間其設七門: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大西門,另設水門兩處。其中的大南門位於府學文廟前。 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福建總督郝玉麟在城周植刺竹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叢。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各門加達城座及城樓。城座的規模計:周二十五丈,高二丈八尺,闊八丈八尺,深三丈五尺。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知府蔣元樞在舊木柵內另建木城,並添達川西門一座,使府城增為八門。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知府楊廷理就原有東南北三面城址,改建為土城。西面部分因面臨臺江內海,故退縮一百五十餘丈,城垣間建城門樓八座,於是具有「半月沈江」之勢的臺灣府城,規模趨於完備,而大南門的甕城形勢也告抵定。??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3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南門路34巷32-1號後面 120.203560218288 22.9870004482941 中區建興段(雜:31地號) 清乾隆年間 1年 1736 大南門於二戰後遭侵占作為住家使用,民國51年颱風過境,大南門嚴重崩毀,但並未因此而加以整修,一直到民國64年(西元1975年)台南市政府推動觀光年活動,進行「名勝古蹟整修三年計畫」,才得以遷移違建戶與整修城牆,大南門乃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由郭蒼龍先生主持修護計畫重建完成,重修的城樓屬仿前大南門古式RC造建築,即為現今之貌。 花崗石城座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上有重檐歇山屋頂的兩層城樓。城門外突出半月形的老古石外郭,城垣上設雉蝶,下開圓拱形門洞。大南門的右方空地上有碑林一座,展示著數量豐富的古碑,是研究臺南市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場所。 目前殘存的大南門城是由北側東西向的「一」字形內城與南側「半圓形」的月城所構成。城牆分開二門,寧南門位於內城中央,大南門位於月城東南邊,寧南門上有座北朝南門樓一座,為樓高兩層,面寬三間的重檐歇山屋頂建築;門樓一樓四周為迴廊環繞,東西兩側有單開間、硬山屋頂的建築各一,座向與門樓同,應為供士兵住宿的窩舖或儲放兵器物品的庫房。 大南門位於該公園北側,整個公園以大南門為核心基準可分成七區,A區為大南門所在,其東側的B區為種有南洋杉、羊蹄甲、菩提、黃椰子等植栽的綠地,本區東側有一欄干作成的入口可進入公園,入口北側與圍牆相接處有一民眾私自搭設的棚架,用來貯藏桌椅等物品,棚架西側則為民眾佔用,用來種植藥草植物等,本區因植栽過於茂密且未經計劃種植,而呈現出凌亂陰森的感覺。 觀光、遊憩 公園 台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 磚木構造、三合土城牆 木料、紅磚、三合土 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西側城門增建月城,次年大東門加達外城及鎗樓。同治年間,因地震及暴風,城垣傾妃,旋經大修。日治以後,因開道路、設學校、築商館,以至城垣陸續拆除,而大西門、大北門、小東門、小南門也先後夷為平地。受到嚴重破壞的大南門,雖經復舊,但於民國五十二年(西元一九六三年)又毀於颱風,民國八十八年重建成為今日的面貌。
35516956 全台吳氏大宗祠 古蹟 直轄市定古蹟 祠堂 全臺吳氏大宗祠,位於舊稱臺南府城內「觀音亭街」上,今日地址是臺南市中區觀音里成功路175巷57號,創建於1868(同治7)年,由臺灣巡道吳大廷集全臺吳姓宗親斥資興建。同年舊曆2月28日,吳大廷辭職,改由吳氏宗親經理之,但號召乏人,形同停工。1877(光緒3)年,吳光亮調任臺灣總兵,以宗祠建而未成,心有所憾,遂發動各地宗親捐款復建,於同年完成正殿一座,奉祀泰伯以下宗親神位,本擬續建三川門,因調職他去而終止。儘管如此,該宗祠仍為當時全臺最大的吳氏宗祠。該兩次重修的重要人物吳大廷與吳光亮之經歷事蹟如下。吳大廷(1824-1877),湖南人,1866(同治5)年調任臺灣兵備道,加按察使銜,是當時駐臺的最高文官,有為有守,盡革陋規,獎勵文教。1868(同治7)年因福建省省中大吏掣肘而請辭(當時臺灣仍為福建省管轄)。吳光亮(1834-1898),廣東人,1874(同治13)年因「開山撫番」率軍來臺,駐防彰化集集埔(即今集集)。1875(光緒1)年領兵開中路,功授福寧鎮總兵。1877(光緒3)年舊曆八月調任臺灣鎮總兵,是當時臺灣的最高武官,在臺五年,致力綏撫原住民,1882(光緒8)年與臺灣道劉璈意見相左,奉旨內調。清領時期臺灣的地方社會,在發動文教與社會建設時,經常以高官為領銜者,他們雖可能出資籌建,但多是鄉親以其聲名發動者多,而高官也多樂而為之,尤其吳氏宗親有這二位顯宦,以其領銜發動,當更能獲得迴響。1894(光緒20)年甲午戰爭時,吳光亮應臺灣巡撫唐景崧之請,招募舊部四營二千餘人來臺,協防後?,臺灣民主國成立後,與日軍對仗於新竹,八卦山陷落後才內渡中國。1895(光緒21)年臺灣割讓日本後,日本調查清領時期產業時,以宗祠為總兵吳光亮所建,將該宗祠以官產名目沒收充公。後經地方人士力爭,以宗祠確屬吳氏宗親集資興建,乃獲發還,由吳氏族人共同維持。大正12年(1923)吳氏宗親捐資重修,廟堂煥然一新,佔地面積達360坪。每年農曆2月、11月之朔日,舉行春、冬二祭,典禮隆重。殿宇雖僅有一進,但庭院廣大,庭院中嵌有「吳氏根源考」石碑一方,以泰伯為吳氏之始祖,並陳述歷代吳姓人士之傳說頗詳。正殿也懸有「記首世家」橫匾一方。另有三對楹聯:「八閩孝子裔,三讓帝王家」;「泰啟綱常一派淵源光寶島,伯尊倫理千秋經緯溯勾吳」;「世德溯王侯一本箕裘承至德,家祠傳瀛海千秋模範拜宗祠」。引用吳姓典故,清楚說明吳氏始祖為周代吳國泰伯,泰伯曾多次讓幼弟為王,並避居福建(即八閩),今日臺灣吳姓即為「泰伯世家」後裔,經福建而建基於臺灣,可謂巧用史實,推讚先賢,更說明臺灣吳氏之遷徙過程。正殿內供奉吳姓祖先之神位甚多,其中亦有保生大帝吳本、阿里山通事吳鳳(被尊稱為「忠王」)、黨國元老吳敬恆等,可見其蒐羅之廣泛。1964(民國53)年重新整修,即今日所建之祠貌。1992(民國81)年5月22日,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資料尚未填寫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9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市 臺南市 中西區 觀音里成功路175巷57號 120.205635163095 22.9964994627148 中區花園段2小段祠:136,136-4號;建:136-1,138號 清同治年間 7年 1868 由祭祀公業吳泰伯公管理,並開放參觀。 全台吳氏大宗祠目前以正堂作為主要空間,前有庭院,大門則為精緻的洗石子之作。正堂面寬三開間,中間門楣高懸〔記首世家〕匾,簷廊兩側牆上之石雕為歷史文物,泥塑則為近作,大堂之內中央為吳姓始祖畫像,置於精緻之神龕中,左邊陪祀寶生大帝,右邊陪祀吳鳳,二者皆繪有故事彩繪,均為名師潘麗水之作,正中央樑上並懸有一匾,提曰〔至德〕,意義志為深遠。 宗祠建築在漢人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後代子孫感念祖先、追本溯源之場所,吳氏宗祠門柱上所題〔泰啟綱長一派淵源光寶島,伯尊倫理千秋經緯溯勾吳〕,即最好之詮釋及見證。 資料尚未填寫 現狀破舊不堪,有倒塌之危險。 市區巷道 祭祀公業吳泰伯公 磚木構造 木料、紅磚、白灰 全臺吳姓大宗祠主祀吳姓始祖泰伯公,始於清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臺灣道吳大廷、臺灣水師協標副將吳春坡先後倡建,及至光緒六年(西元一八八0年)臺灣總兵吳光亮、臺灣知府吳本杰召集吳姓商民,同心協力而完成。 本祠歷代皆有修葺,今貌即係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重修。雖居小巷,四週高樓環擁;但是庭院幽靜、老榕飄絲,掩映傳統建築,古意盎然。宗親春、冬二祭,依然俎豆馨香、繩繼綿世。
總共 131 筆,顯示第 51 到第 100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