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6秒, 共找到 537 筆資料,顯示第 1 到 1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year title summary author graduation_school graduation_department graduation_date scholarship
101年 花東地區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係以花東地區客家文化重點發展鄉鎮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客家高齡參與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關係之研究。本研究目的有:一、瞭解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之實際情形。二、瞭解不同變項的客家高齡學習者在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的差異情形。三、瞭解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相互之間及整體之間的關係。四、瞭解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對自我發展之預測力。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以民國99年~100年參與樂齡資源中心學習之高齡者為母群體,採立意抽樣,從參與學習者中抽取客家人為研究樣本。共發出418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360份。本研究之統計方法有: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與複回歸分析法。本研究所獲致之具體結論為:壹、 客家高齡學習者整體上,有好的生活品質感受、迫切的學習需求與積極的學習態度,自我發展知覺情形不帄均。一、 客家高齡學習者,以較年輕高齡者、有婚姻關係者居多,男女兩性與教育程度分布較為帄均。二、 客家高齡學習者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感受、較高的學習需求與對學習持積極態度。三、 客家高齡學習者在自我發展各層面的知覺情形不帄均,最好的是統整層面,最差的是自主層面。貳、 客家高齡學習者整體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存有差異。一、 客家高齡學習者在生活品質以男性、65~74歲者、已婚及具有中高教育程度者的感受較滿意。二、 客家高齡學習者在學習需求以較年輕者,離婚者較迫切,教育程度反應兩極,低教育程度者以基本生活能力學習需求較為迫切,高教育程度者以自我表現學習需求較迫切。三、 客家高齡學習者所持學習態度以女性、已婚者較為積極。不同教育程度所持學習態度有差異,小學者在自我學習持積極態度,初(國)中者在學習責任持積極態度,大(專)學程度者在學習涉入持積極態度。四、 客家高齡喪偶者、小學程度者以及84~歲以上學習者在良心層面自我發展知覺最明顯,初(國)中程度者在統整層面自我發展知覺最明顯。參、 客家高齡學習者整體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間有正相關。 iv 一、客家高齡學習者整體以學習需求與學習態度間的正相關最高。二、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與自我表現之學習需求、學習責任之學習態度、統整層面自我發展間有高正相關。三、客家高齡學習者學習需求與學習涉入之學習態度間的正相關最高。四、客家高齡學習者探索生命意義之學習需求與自我發展各層面間的正相關最多。五、客家高齡學習者學習態度與統整層面自我發展間的正相關最高。六、客家高齡學習者自我學習之學習態度與自我保護層面、良心層面自我發展間有負相關肆、 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對自我發展具有預測力。一、學習責任之學習態度、學習涉入之學習態度、自我學習之學習態度、自我表現之學習需求與生理健康之生活品質對自我發展不同層面具有預測力。二、生理健康之生活品質、學習責任與學習涉入之學習態度對統整層面自我發展的預測力最高。三、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等各層面對自主層面自我發展沒有預測力。四、學習態度對自我發展各層面最具有預測力。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具體提出下列幾點建議:壹、 對客家高齡學習者之建議一、 積極參與有關探索生命意義內涵之學習。二、 培養積極正向的學習態度,促進向上自我發展。貳、 對高齡教育規畫者之建議一、 注重弱勢高齡者之學習機會。二、 針對客家高齡者不同學習需求,提供多元自我發展學習課程。三、 規劃培養積極正面學習態度的方案。參、 對客家教育文化政策之建議一、 重視弱勢客家高齡學習者在生活品質的感受。二、 表揚積極正向學習態度的高齡學習者。三、 進行客家人自我發展模式調查研究。肆、 對高齡教育學術研究機構之建議『配合高齡者不同的自我發展階段,積極開發自我發展套裝課程』伍、 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建議一、 研究對象方面: (一)以全國客家庄高齡者為取樣對象。 (二)以不同年齡層為取樣對象。 (三)以單獨性別為取樣對象。 (四)以非學習者為取樣對象。二、 研究方法方面 (一)採用質性訪談法,行動研究法,深入了解樣本的自我發展歷程與現況。 v (二)採用比較研究法,進行不同族群或同一族群不同性別、年齡、學習與非學習者、參與不同學習機構學習者等做比較,瞭解其差異情形。三、 研究變項方面,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思考不同的變項進行探索。四、 研究工具方面: (一)未來研究者可考量編製造句測驗工具。 (二)對自陳量表在初稿與預試階段應設計大量的題項,題意要符合樣本文化背景與簡明精準。關鍵詞: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自我發展 鍾肇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 100.7 10
101年 日本殖民對客家話的影響:以客語中的日語借詞為例 本研究探討日本殖民時期語言接觸對客家話的影響。主要以殖民時期的國語教科書為資料,分析與客家話中日語借詞的關聯性。接著將所收集的語料整理分類為「借形詞」與「音譯詞」表示,進一步比較其日語詞彙的意義、屬性,試圖在詞彙分析過程,理解客語中的日語借詞其內涵的文化信息,並且回溯日本殖民的影響。最後,針對受過殖民教育的客家族群作調查訪問,藉以了解日語詞彙目 前在客家話中使用的情況,並從中推論日語借詞對於客家族群的功用及影響。研究發現,國語讀本中的日語「借形詞」多來自於近代新知,因為受漢字構詞影響相較音譯詞在客家話中較不容易被發現。「音譯詞」在客家話中日語詞彙的身分較為明顯,且更能展現語言接觸下與客語詞彙的融和現象。在日語借詞分析方面,在客家話中日語詞彙意義的延伸轉變,同時受其他語言借貸日語借詞影響,但在對於這些導入台灣語言中的日語借詞,都可見證日本殖民對台灣的影響。接著在詞彙使用調查發現,客家話在借貸日語詞彙時,為適應本身語言的語音結構因而產生語音變異現象;而就現今的客家話中,日語詞彙有逐漸被其他詞彙取代或淘汰的趨向,但對於受過日本教育的客家族群具有特殊的符號功用存在。關鍵詞:殖民教育、語言接觸、日語借詞 范智盈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5
101年 屏東市林仔內河婆話之聲韻研究 廣東揭陽河婆客家人自十七世紀開始移居南洋,這趟為脫離窮困潦倒的農民生活的旅程充滿危險與難辛,這可由河婆人的「過番山歌」中所流露出對遠渡重洋謀生的親人之深切思念得到例証。至1943 年開始,河婆連年發生水、旱災,農作物嚴重歉收,居民在貧病交迫下只好變賣家產、籌措船費於民國37 年舉家移居台灣,分散在全台各地找尋生路,其中以定居在屏東機埸眷村附近約約40 戶為最多。部分人在親友媒介下參與了糖廠的接收工作,其餘人以賣麵、製作傳統豆腐和從事跌打損傷治療謀生,亦有人淪為乞丐者,過著異常難辛的日子。散居在全台的河婆同鄉多數在鄰近強勢語言的影響下流失了其原鄉語言與文化,惟獨住在屏東市林仔?的這一批河婆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原鄉文化,形成一個特殊客家聚落。這些婆人為延續原鄉的文化,於民國47 年建造三山國王廟,成為全省河婆人的信仰中心,每年元月十五日全台河婆人都聚集在此祭祀,打響比美鹽水烽炮的「河婆元宵竹竿炮」名號,令全國人民刮目相看;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群河婆人在將揭西縣河婆話多數保存下來,形成一個獨特的方言島。河婆話並未列在台灣客家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等五大腔調之中,在此居住的人常笑稱他們是屬南部六堆中的第七堆。雖然多數此地的年輕人均外出工作,然而在訪問期間仍依稀聽見不同年齡層的人在此以河婆話交談。本研究之目的即在於透過林仔內河婆話之錄音語料,分析林仔內客家話的音韻系統,在與中古音韻做出歷時性比較,以發現其聲母、韻母、聲調演變之特徵。最後再與潮汕、揭西、四縣、海陸做出共時的比較,以找出各親屬語言間之相對應關係與相互影響下產生的變化。也和南部四縣客家話做出比較,以發現林仔內客家話在歷經六十餘年共同生活後之聲韻變化。關鍵詞:竹竿炮、林仔內、河婆客家、中古音韻、音韻比較、語音系統 李瑞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100.7 5
101年 國民小學客家語教科書學習內容之比較分析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100 學年度通過教育部審查之客家語教科書的書商所編輯一至六年級客家語教科書的學習內容,並以學習領域之學習階段來比較各版本教科書之異同,可供日後教材編寫、增修及發展使用,亦可當教師選用教科書的參考依據。本研究採用?化統計和質性敘述的內容分析法,分析大語版、康軒版、翰林版及部編版共42冊教科書之學習內容。分析類目是採用賴光真「整合審查機制簡化學校教科書評選規準之研究」的結果為藍本,將其結果的八個評選規準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學者的規準屬性,分為教材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資源三個面向。分析後的結果如下:就教材內容而言,已通過審查的第一、二冊,各版本之間差異性小;取材內容生活化、重視聽說能力的加強,僅部編版有加強提昇寫的能力,而大語版和翰林版以太多古詩詞或客家文學作品當作課文,對現代兒童較無法學以致用於生活中;各版本取材均能融入六大議題,大語版和部編版的教材若有更多延伸,更能符合多元開放;各版本均有性別刻板印象的插圖出現;翰林版使用較多現代生活不常用字彙,文句較文言,而其他版本均使用現代生活常用字彙,文句口語化且長短適中。就教學設計而言,教學活動均以兒童為中心,設計多元活潑,以康軒版和翰林版最重視全體兒童能參與;教學活動均有運用多媒體教具,在一般普通教室就可實施,且易操作。就教學資源而言,教師手冊內羅列許多參考資源,大語版從出版至今未做增修;康軒版和翰林版豐富多元,圖文並茂陳述詳盡;部編版以教學教案書寫方式呈現。各版本均有提供或提示多媒體練習和課本練習題,但其內容差異頗大。依據研究結果之建議如下:教育當局能獎勵編寫適合地區性的教科書、辦理教學工作坊、全面送審查、新編教材先試教、教師精進編選用教科書的能力。希望本研究的結論和建議能提供教育單位、出版商、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做參考。關鍵字:本土語言、客家語、教科書、選用規準 徐碧珠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1 5
101年 嘉義地區客語教學與推展研究—以中埔鄉為例 嘉義原來是個多元族群共存共榮的地區,但客家族群並不讓人感覺明顯存在,族群界線模糊已使得嘉義的客家人似乎隱身消失了,筆者在嘉義接觸客語教學頗感到「方言島」的孤寂與危機。本論文分成四章書寫,第一章「緒論」說明問題意識及研究規畫,並對研究現況加以探討,蒐羅客家文化研究相關資料,試圖對嘉義的客家族群生態獲得更多了解,做為客語教學研究的基礎;第二章「嘉義地區客語推動現況」則是客語發展情形,及筆者實際於嘉義基層教育中對客語教育推展與課堂教學工作的經歷與見聞,藉以探討實施的現況和困境;第三章「客語教學問題調查與分析」則是透過發填調查單的方式,對現今嘉義縣有實施客語教學的三所小學進行相關問題調查,從學生和家長的反應來分析客語教學的情形;第四章為「結論」。本研究發現嘉義的客家人數其實很多,整個族群逐漸消隱實在很可惜,必須喚醒客家意識,在同中求異發揚特色,並珍視自己的語言及文化,願意繼續落實與傳承下去,活動和教學才有真正的意義。此外,更重要的是實地在教育工作現場直接接觸,對嘉義客語教學的實際問題加以分析,並建構出適合嘉義地區的客語教學推展模式。祈願本論文能為嘉義客家族群的語言與文化發展增加一分助力,並引發更多後起研究者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更深更廣的探究和著述。關鍵詞:客家、客語、教學、嘉義 王淑慧 國立中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 100.12 4
101年 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研究 在國民政府威權統治時期,反共文學佔據台灣文壇主流地位,台灣文學創作受到重重壓迫,鍾理和先生卻秉持寫實主義,描寫在土地上默默工作的人們。其中,女性的角色在其文學作品中佔了相當重要的份量。本論文旨在探討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形象,研究範圍為高雄縣政府文化局所出版《新版鍾理和全集》共八冊。藉由文本分析和其他參考資料輔助,探討鍾理和的人生歷程與女性取材的關聯性,及其對客家女性的形象刻畫,並以讀者的角度反思,以進一步釐清「客家女性」的意義。各章重點如下: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源起、問題意識、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 文獻探討:首先探討前人相關論文研究成果,再依序呈現「客家女性」相關文獻,範圍涵蓋古籍、客家民間文學、客家語、國際人士言論,以對映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客家女性形象。第三章 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取材:以鍾理和年少時期、大陸時期、返鄉時期三個人生階段分別說明其女性角色取材來自於生活,大陸時期有著強烈反抗精神與批判色彩,返鄉時期有著鄉土色彩濃厚的寫實風格,最後將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列表整理。第四章 鍾理和筆下客家女性形象刻畫:將鍾理和筆下的女性形象作具體的詮釋,分別以藍衫綽約的身影、大地之母的勞動形象、兼具女性的柔和和勇者的剛、生活的現實主義者、保守又激進的雙重性格、犧牲奉獻的精神六個面向分別闡述。第五章 結論:肯定女性角色在鍾理和文學作品中的主體性,發掘鍾理和能設身女性處境,進行細膩的自省,展現悲天憫人的胸懷。但其所塑造的客家女性仍帶有濃厚的「男性期待」,美化了不平等的兩性分工運作模式。讀者應進行反思:鍾理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並不等於客家女性的自我意像,現代的知識女 III 性,應有能力選擇做一個怎樣的客家女性,將自我從一元的完美形象中解放出來。關鍵字:鍾理和 客家女性 女性形象 鍾靜怡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101.5 5
101年 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性探討:以苗栗一般地區與偏遠地區學校作比較 自 1966 的「 ColemanColeman Coleman報告書」問世後,人驚覺並開始重視「家庭對個 人的重要性, 人的重要性, 從此相關研究 未曾間斷過。 未曾間斷過。 研究者本身任教苗栗客庄之一所偏遠國 中,多年來發現為數不少學童之英語習 中,多年來發現為數不少學童之英語習 中,多年來發現為數不少學童之英語習 因為 經濟 、文化等種不利因素,造成 、文化等種不利因素,造成 、文化等種不利因素,造成 、文化等種不利因素,造成 學習 動機不足 及學業 低成就 現象, 現象, 而由於這 一步 的挫敗與落後, 挫敗與落後, 致使 許多人 終 於停下 了學習腳步 。本研究 想藉著 家庭教育資本的概念 來探討 近年台灣政府、民 近年台灣政府、民 近年台灣政府、民 間積極推展,預計十年內向下延升至小一開始學習並列為準官方語言 間積極推展,預計十年內向下延升至小一開始學習並列為準官方語言 間積極推展,預計十年內向下延升至小一開始學習並列為準官方語言 ,目前 已超 過十億人正在學習的 世界最強勢語言 世界最強勢語言 世界最強勢語言 世界最強勢語言 世界最強勢語言 世界最強勢語言 -英語 ,希冀 了解 其學習成就與國中 學習成就與國中 學習成就與國中 學習成就與國中 學習成就與國中 學習成就與國中 生之家 庭教育資本間的 相關性 ,並 試著以 苗栗客庄之 一般地區與偏遠學校去做比 一般地區與偏遠學校去做比 較,其中 的家庭教育資本概念主要係借用 BourdieuBourdieu Bourdieu Bourdieu的文化資本、 的文化資本、 ColemanColeman Coleman的社會 資本、財務理論, 以及 TeachmanTeachmanTeachmanTeachmanTeachman 的「教育資源」 的「教育資源」 而成。研究者 利用家庭教育資本概念 設計相關問卷及訪談大綱 後,同時進行 ,同時進行 「問卷 調查 」及「半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 」工作 ,研究場域為 ,研究場域為 苗栗客庄 (64.6% 為客家人 );抽樣 方法為分層隨機抽樣 ;研究對象為 全縣各公立國中 二年級學生 每校各一班,共計 每校各一班,共計 每校各一班,共計 669 人;研究工具為改編之 研究工具為改編之 《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本問卷》 及自編 之《國中生 家庭 教育資本與英語學習成就訪談大綱 》;資? 分析軟體 為 18.0 版 SPSSSPSSSPSSSPSS;分析方法 包括敘述統計、獨?樣本 包括敘述統計、獨?樣本 包括敘述統計、獨?樣本 t 檢定、 單因子變??分析檢定、 單因子變??分析檢定、 單因子變??分析檢定、 單因子變??分析皮爾森 積差相關、 積差相關、 階層 迴 歸分析 ,最後再綜合問卷調查及訪談資料 ,最後再綜合問卷調查及訪談資料 做出結論並提建議 。本研究 主要貢獻 在於讓 大家對 苗栗 縣之國中 學生家庭教育資本與英語學習成就 現況獲得初步 、實 際的認識 ,並進而 了解兩者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 發現歸納 如下:一、 苗栗 客庄 地區 之國中學生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屬於等偏下程度 國中學生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屬於等偏下程度 國中學生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屬於等偏下程度 ;家庭教 ;家庭教 育資本的三種相較下,以 育資本的三種相較下,以 育資本的三種相較下,以 家庭「文化資本」 家庭「文化資本」 家庭「文化資本」 顯示 較為不足 ;英語學習成 ;英語學習成 ;英語學習成 就部分 屬於中等表現, 其中 「英語落差」明顯。二、不同之 學生 個人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 會對 家庭教育資本 家庭教育資本 家庭教育資本 及英語學習成就 造成 差異 ;不同 「學校所在地」(一般 「學校所在地」(一般 v.s v.s偏遠)只會對家庭教育資本造成影響 偏遠)只會對家庭教育資本造成影響 偏遠)只會對家庭教育資本造成影響 ,對英語學習成就 的直接 影響則 比較 不明顯。三、 外省族群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在家庭「文化資本」中的上層參與明顯優於原 住民 ,在「一 在「一般文化參與」部分明顯優於 般文化參與」部分明顯優於 原住民及 其他各族群 ,客家族群 與其它族群相較則未見顯著差異性 ;英語學習成就 部份 ,只有 「族群」 及「學校所在地」(一 「學校所在地」(一 「學校所在地」(一般 v.s v.s偏遠) 未見 差異 性,其他 各背景 因素 皆會造成 明顯差異 。四、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具正向顯著預測力, 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具正向顯著預測力, 整體家庭教育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具正向顯著預測力, 其中 家庭「文化資本」 家庭「文化資本」最具預測力, 具預測力, 其次為「社會資本」, 其次為「社會資本」, 其次為「社會資本」, 其次為「社會資本」, 「財務資本」 的預測力 最薄弱 ;分層面 中「父母提供子女學習資金與物質」 、生幫忙家庭工作賺錢「父母提供子女學習資金與物質」 、生幫忙家庭工作賺錢「父母提供子女學習資金與物質」 、生幫忙家庭工作賺錢解釋力最高。 iv 五、「學校所在地」(一般 、「學校所在地」(一般 、「學校所在地」(一般 v.s v.s偏遠) 對英語學習 對英語學習 成就之 預測力薄弱 ,研究顯示 「家庭教育資本」才是 庭教育資本」才是 我們更應該關注,是實際上 我們更應該關注,是實際上 我們更應該關注,是實際上 影響 苗栗地區 學生英語習成就因素中 最重 要的因素。關鍵詞: 家庭教育資本 、文化資本 、社會資本 、學習成就 、偏遠地區、客庄 胡凱怡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01.6 4
101年 日治時期台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 《廣東語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是日治時期第一本由台灣人所編寫的客家話教材,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本論文摘錄匯整其詞彙,藉以分析其語音及詞彙的特點。並將所整理出來的語料,與台灣客家話做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對照比較。透過語料的分析,除了可以藉此了解日本人如何利用日語假名符號拼寫客家話之外,透過書中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制度發展的面向,以及台灣客家話借用日語詞彙的情形。與現代台灣客家話做對照比較,可以探究客家話因為時空環境不同所造成的變遷與異同。希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做為現代客家話教材編撰的參考。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述及近現代對於日治時期客家話教材之研究成果。介紹本論文主要以「文獻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集成》成書的原因及其內容」,介紹《集成》的作者生平及其成書背景。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語的假名標音符號」,首先說明台灣語假名標音符號的製定與變遷過程,其次介紹《集成》所使用的假名符號,並以列表方式說明國際音標和《集成》符號的對照關係。第四章「《集成》的語音系統」,介紹《集成》所呈現的客家話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變調情形。同時並與客家話各辭書做音系上的比較。第五章「《集成》的詞彙現象」,首先介紹日治時期台灣客家話對於日語詞彙的借用情形。其次說明《廣東語集成》中詞彙受到閩南話影響的現象,再來分析《廣東語集成》中成為廢語或成為死語之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將其分類,逐項說明這些詞彙與現代客家話的差異。第六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II 關鍵詞:廣東語集成、客家話、語音、詞彙、日治時期、客家話教材。 彭馨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100.6 5
101年 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與實踐—以客語魔法學院為例 客語薪傳師乃綜合語言、文學、歌謠、戲劇等四類學有專長之客語教師,旨在增補現階段客語教師之人員與領域之不足。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其動機是要營造多面向的客語情境。希冀在客家語言文化的復興工作上,達成效率與效益的實踐指標。客語薪傳師制度的推動,在初始的實務歷程中,發現在推動上受環境背景因素影響,產生諸多問題,進而影響語言教學的效益。本研究期望在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的省思淬煉過程中,建構一個學生樂意學;老師快樂教的客語教學模式與學習環境。本研究企圖以客語薪傳師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團隊協同教學為策略;以行動研究為實踐方法;以提升客語薪傳師的教學專業知能為目的。本研究依據上述為研究軸向提出分析、實證、省思、修正,並歸納結論,以作為日後推動各種客語補助教學活動之依據與?考。研究成果如下:一、經由客語魔法學院的團隊建構,在協同教學的歷程中自然而然地使客語薪傳師學會了多元的教學技能,解決當前薪傳師制度所面臨的困境。二、拓展客語薪傳師的全語言教學觀,並且在團隊協同教學中建立良好的教學分享機制,營造薪傳師間的互動學習。三、建構薪傳師團隊協同的新教學思維觀,改變以往薪傳師獨自申請計畫與傳統教學的方式。提高薪傳師申請傳習班的意願。四、經由行動研究實踐歷程中,培養薪傳師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高單位提升客語薪傳師專業能力發展。五、建構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有效模式,做為爾後拓展薪傳師進階研習的培訓課程參考。關鍵詞:客語、母語教學、客語薪傳師、行動研究、協同教學 古秀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台灣語言學系 碩士班 101.6 4
101年 六堆地區四縣腔客語聲調比較研究 為 翔 實 記 錄 六 堆 地 區 四 縣 腔 客 語 的 聲 調 狀 況,本 研 究 採 錄 了 六 堆 地 區 主 要 客 家 鄉 鎮 , 共 九 個 代 表 點 , 十 三 位 主 要 發 音 人 的 語 料 , 經 細 膩 觀察 與 多 番 比 對 , 初 步 獲 致 各 地 的 聲 調 狀 況 。 基 本 上 , 六 堆 各 區 域 的 聲 調 狀 況,彼 此 間 可 謂:絕 大 部 分 同,極 小 部 分 異。主 要 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一 、 確 立 了 陰 平 調 值 ( 3 2 2 ) ( 平 調 ) 與 ( 3 24 ) ( 升 調 ) 的 關 係長 久 以 來 , 在 客 家 語 音 相 關 文 獻 中 , 美 濃 地 區 的 陰 平 , 因 著 調 值 的 差 異 與 其 它 講 四 縣 腔 的 地 區 分 別 開 來。本 文 透 過 各 個 面 向,各 種 層 次 的 觀 點 , 盡 力 閻 明 陰 平 所 具 體 呈 現 的 兩 種 調 值 之 關 聯 性 。 結 論 是 : 調 尾 揚 升 的 ( 3 2 4 J, 是 調 尾 平 直 的 ( 3 2 2 J, 為 了 能 與 陽 平 順 暢 連 結 而 改 變 調 尾 型 態 的 「 非 調 位 性 變 體 」 。 也 因 為 ( 3 2 4 J 調 尾 揚 升 的 特 徵,較 具 有 標 性,被 某 些 地 區 的 一 部 分 人 當 做 陰 「 單 字 」或「 後 字 」 的 調 值 , 致 文 獻 多 記 ( 3 2 4 J ( ( 2 4 J ) 為 陰 平 之 代 表 調 值 。 經 本 文 閻 明 彼 此 的 關 , , ( 3 2 2 J 為 陰 平 「 基 本 調 」 而 ( 3 2 4 J 為 其 「 變 體 」 的 態 勢 昭 然 若 揭 矣 。 發 現 陽 平 變 調 的 真 實 狀 況 六 堆 四 縣 腔 陽 平 變 調 的 情 況 , 之 前 僅 少 數 論 者 提 及 , 有 可 能 因 其 歸 納 之 規 則 太 過 籠 統 或 其 他 主 觀 因 素,一 般 論 者 多 迴 避 提 及。筆 者 卻 受 其 導 引,抱 著 一 探 究 竟 的 心 情,特 別 用 心 的 觀 察 了 陽 平 於 連 讀 時 的 調 值 變 化 , 果 真 發 現 了 陽 平 豐 富 的 連 讀 變 調 規 則 。陽 平 變 調 的 發 現,加 上 前 項 所 示 , 陰 平 兩 種 調 值( 3 2 2 J、( 3 2 4 J 之 間 的 關 , 釐 清 後 , 可 以 說 解 決 了 絕 大 部 分 之 前 研 究 者, 對 於 陰 、 陽 平 的 種 種 疑 點 與 困 惑 。 比 方 說 : 因 錯 認「 陰 平 後 接 陰 平 、 去 聲 、 陽 入 變 調 為 陽 平 」而 衍 生 出 來 的 許 多 陰 、 陽 平 混 淆 的 問 題 , 如 陰 平 調 值 趨 向 陽 平 ? 平 聲 分 陰 陽 的 部 分 回 頭 ? 升 調 的 平 調 化 … … 等 等。本 文 的 研 究 結 果 , 正 提 示 了 尋 求 答 案 的 明 確 線 索 。一 各 調 類 調 值 ( 一 ) 單 字 ( 1 ) 陰 平 A. ( 3 2 2 J : 主 要 盛 行 於 美 濃 、 高 樹 、 長 治 。 B . ( 3 2 4 J : 主 要 盛 行 於 內 埔 、 麟 洛 、 竹 田 。 C . ( 3 2 2 J 與 ( 3 2 4 J 混 讀 : 萬 巒 、 新 卑 。 D . ( 3 2 J : 此 調 值 較 為 短 促 且 有 下 降 的 感 覺 , 為 佳 冬 所 特 有 。其 餘 調 類 之 單 字 調 值 為 六 堆 全 區 所 共 通 共 有 , 分 別 是 : ( 2 ) 陽 平 ( 3 1 J ( 3 ) 上 聲 ( 4 2 J ( 4 ) 去 聲 ( 5 5 J ( 5 ) 陰 入 ( 4 3 J ( 6 ) 陽 入 ( 5 5 J ( ) 連 讀 ( 1 ) 陰 平 A . ( 3 2 4 ) ? _ _ _ ( 3 1 ) 陰 平 後 接 陽 平 時 , 穩 定 的 讀 調 尾 揚 升 的 ( 3 2 4 J, 六 堆 全 區 無 一 例 外 。 同 時 這 裡 也 是 陰 平 調 值 全 然 讀 做 ( 3 2 4 J的 唯 一 時 機 。 B . ( 3 2 2 )? _ _ _{( 3 2 2 )或( 3 2 4 )或( 3 2 );( 5 5 );( 5 5 )} 陰 平 後 接 陰 平 、 去 聲 或 陽 入 時 , 穩 定 的 讀 調 尾 平 直 的 ( 3 2 2 J , 六 堆 全 區 也 無 一 例 外 。 C . { ( 3 2 2 ) ; ( 3 2 4 ) ; ( 3 2 ) } ? T _ _ _ ( T 一 L 可 調 類 ) 陰 平 位 於 後 字 時 , 可 能 出 現 ( 3 2 2 J ; ( 3 2 4 J ; ( 3 2 J 三 種 調 值 , 運 用 的 時 機 和 比 例 , 隨 地 區 或 個 人 而 異 。 以 盛 行 率 而 論 , 大 致 狀 況 為 : I . ( 3 2 2 J 美 濃 、 高 樹 、 長 治 。 I I . ( 3 2 4 J 麟 洛 、 內 埔 、 竹 田 。 I I I . ( 3 2 2 J 與 ( 3 2 4 J 混 讀 : 萬 巒 、 新 卑 。 I V . ( 3 2 J 佳 冬 。 D . { ( 3 2 2 ) ; ( 3 2 3 ) } ? _ _ _ { ( 4 2 ) ; ( 4 3 ) } 陰 平 後 接 上 聲 或 陰 入 時 , 可 能 出 現 ( 3 2 2 J 、 ( 3 2 3 J 兩 種 調 值 。 此 處 的 陰 平 調 值 是 自 由 而 不 穩 定 的 。 同 時 其 連 讀 的聲 調 變 化 條 件 及 表 現 型 式 與 「 陰 平 後 接 陽 平 」 也 是 有 區 別 ( 2 ) 陽 平 的。一 般 來 ,除 美 、佳 冬 為( 3 2 2 J外,其 他 地 區 讀( 3 2 3 J。 A . ( 3 1 ) 〉 ( 3 2 2 ) ? _ _ _ { ( 3 2 2 ) 或 ( 3 2 4 ) 或 ( 3 2 ) } 陽 平 後 接 陰 平 時 變 調 為 陰 平 ( 3 2 2 J, 也 是 所 有 變 調 中 唯 一 的 「 調 位 性 變 調 」 。 B . ( 3 1 ) 〉 ( 3 2 ) ? _ _ _ ( 4 2 ; 4 3) 陽 平 後 接 上 聲 及 陰 入 時, 調 值 提 高 約 1 度 ,調 型 基 本 上 還 是 維 持 下 降 的 徵 性 , 只 是 自 身 音 程 縮 小 , 致 下 降 幅 度 較 不 顯 著 。 C . ( 3 1 ) 〉 ( 3 1 ↑ ) ? _ _ _ ( 5 5 ; 5 5) 陽 平 後 接 去 聲 及 陽 入 時 , 變 調 情 況 與 上 條 規 則 類 似 , 只 是 調 值 僅 提 高 半 度 多,與 單 字 調 的 音 高 及 調 型 差 異 較 不 明 顯。關鍵詞: 客語,聲調 , 六堆 , 四縣腔 , 陽 平 變 調 何志男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 100.7 4
101年 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 本研究探討以「客家美食」為鄉土的教學內容,探討瞭解幼兒對於客家食物的觀感及知覺反應,並配合節慶活動(冬至、過?、元宵節-新丁粄、天穿日)體驗當地生活文化;也透過客家食物的製作過程,體驗到愛惜食物,培養節儉??費的品格,並?解前人運用環境資源的生活智慧。紀?幼稚園進?鄉土教學的?程及教師在當中的成長?思。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注重情境的脈絡,從現場的關係架構中去看事件所發生的關係和意義,在自然的情境中取得一?資?,研究者透過?與、觀察、訪談,蒐集文件並以文字和圖片描述、歸納式的分析資?,呈現教學?程與研究結果。本研究結?發現:一、在地文化資源豐富提供幼兒豐富的客家食物的體驗和學習經驗。二、幼兒透過感官知覺的學習增進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與關懷。三、鄉土教育的課程增進教師對在地客家文化的認?和體驗。對學校或教學者有以下建議:一、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發展在地化課程。二、幼兒體驗在地文化須採活動經驗式的課程。三、教師須學習在地文化的知能。對未?有關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的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一、須?解各在地客家文化的個別特色。二、可發展「客家文化」中?同文化面向之教學活動內容。關鍵詞:鄉土教學、客家文化 劉佳琪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碩士班 100.8 4
101年 客語兒向語塞音之研究 本文為苗栗縣四縣腔客語在兒向語(Infant-Directed Speech, IDS)的?音中,針對濁音起始時間、頻譜能量高峰和音節比等聲學參數,所進行的實驗研究,我們透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及工具,探討兒向語的聲學特性,並透過與「成人語」(Adult-Directed Speech, ADS)的比較,說明他們之間的差異,並觀察兒向語在客語的整體趨勢為何。研究的實驗過程如下:選取 5 位居住在苗栗縣並說四縣客語的女性客家人擔任發音人,研究字表則包括由客語 6 個?音 [ p、t、k、ph、th、kh ],後接 3 個頂點元音 [i、a、u] 所組成的 18 個生活化詞彙,在嬰兒出生起的 6 個月內,每個月均完成兒向語和成人語的錄音,最後將目標音切出,進?後續測?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客語兒向語在各方面都比成人語來得誇大、擴張。首先,VOT 時間訊號有延長,且延長趨勢遵循著內在時長差異,呈現舌根音 > 齒齦音 > 雙唇音,但並非如Sundberg 的母嬰語音互動模式,本研究發現參與者起初比後期更為強調VOT,因此該模式有重新評估的必要。此外,兒向語在輔音的研究上,以往都只著重在時長的探討上,本文提出對頻率特徵擴張的關注,因為這些語音單位之間的差異增加,使得兒向語的發音明顯相對清晰,可能使得「對比特徵」更容易被感知到,將可以幫助幼兒語言學習的發展。另外,本文中就「音節比」的觀點,進行更深層的思考,彌補以往輔音研究中忽略的重點,語音在擴張、延長時,必須是在不破壞原有聲韻比例的前提下,才能正確幫助嬰兒學習音韻。最後,本文提出兒向語並非喬姆斯基所說的毫無章法可言,而是經過母親針對不同年齡的嬰兒,做出不自覺的「策略性」語音調整,這將可使嬰兒正確的學習語音系統,總之,探索客語兒向語的奧妙,本文做了一定程度的貢獻。關鍵字:客語、兒向語、?音、語言習得、VOT、頻譜能量高峰、音節比 傅麗萍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7 4
101年 國民小學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分析研究—以康軒版為例 本研究從國民小學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分析研究—以康軒版為?,??解 98 學?台灣客家主要鄉鎮國小客家語開課及教科書使用現況、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多元文化觀點、可?性、教材分?。因受人?、時間之限制,僅以98 學?康軒版客家語教材一到十二冊為研究對象,茲將研究結果整?並歸納如下:一、98 學?台灣客家主要鄉鎮國小開設客家語的總比?為86%,台灣客家主要鄉鎮國小開設客家語課的學校使用康軒版客家語教科書的總比?為 29%;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在桃園縣、南投縣使用?超過?成;苗?縣及台中縣的市佔?為?。二、98 學?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多元文化觀點中的種族多元較缺乏。三、98 學?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教材內容可?性佳。四、98 學?康軒版客家語教材內容特性之教材分?適中,唯第四、八、十二冊,沿用 97 學?版,分?多,學童學習負擔重,宜加速改版。關鍵字:客家、教材、內容特性、康軒 許淑梅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 99.1 4
101年 客家文化影視教學研究—以電視劇《寒夜》為例 本論文是以高二學生作為客家文化影視教學之研究對象,並運用客家歷史電視劇《寒夜》作為影視教學之教材。電視劇將深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學影像化,呈顯出最具體的客家文化種種,讓學子藉由觀看客家電視劇而接觸客家,並達成瞭解客家文學、認同客家文化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在教學?動的歷程中,期能以實際的?動探究、反?與驗證,增進更多的教學知能,實踐所規劃的教學目的。透過教學者依據電視劇所設計之影視教學內容,引導學習者對客家文學、客家文化注入新的概念與價值觀,並對整體客家文化的教學、認同與傳承有所助益。最後,則評估高中生在焦點團體訪談、學習單引導以及書面報告撰寫之過程紀錄,分析他們在進?影視教學後對客家文學、文化的瞭解程度,並探究其學習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透過客家文化影視教學課程,對客家文化知識與內涵的增長,均有顯著成效,且研究者在?動研究歷程中,亦獲得了課程、教學與專業知能的成長。關鍵詞:客家文學、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教學、影視教學 范莉萍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1.2 5
101年 客家話詈罵語研究 客家話詈罵語是客家方言中最有生命力的語言,它的範疇界定在詞彙系統固定結構中的慣用語。龐雜紛紜的客家話詈罵慣用語,因為詞語邊界的模糊性,兩值邏輯的分類系統顯得不合適,只能以認知連續體的震驚值為標準分類,並以後設語言統整為開屌(罵)、謔罵、評罵、喝咄(罵)、咒罵、辱罵及口頭禪七類。作為概念思維與人際交際功能的客家話詈罵語,兼有表層義、深層義、語法義和文化義。表層義與深層義是透過詈罵語的慣用搭配,及概念隱喻的轉換同時而層次的呈現,表層義是中介,深層義才是主要的表達內涵。語法影響著語義,語義也制約著語法。包含著實詞、虛詞,而以同詞素類型構成的客家話詈罵語,有一定的詈罵範疇,同時又因為貶抑性語尾綴詞的加入,語義改變了語法,使得北方的逆行結構變成南方的順形結構,這是客家方言與眾不同的語源特色,也是客家方言緣起南方的佐證。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的樣態。無論是客體指涉、主體語用還是特徵詞彙,客家話詈罵語負載的文化訊息是:語言遊戲的模式、是自我存在的辯明、是語言鬥爭的戰鬥詞語與招數、是社會禁忌語的反動、是權力意志的展現、是客家社會的交際工具、詈罵語中的性話語是極樂的取代,而這一切無非是客家人是山居族群的映現。語詞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客家話詈罵語不僅要罵得精準恰當,更要罵得巧、罵得妙,那麼直接罵詈式、間接批判式、詰問斥責式、感嘆自責式、反語意會式、嘻笑怒罵式、反語疑問式等句式的選用,自然能罵得鏗鏘有力、饒有韻味。關鍵詞:客家話、詈罵語、震驚值 曾燕春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1 5
101年 非營利組織傳揚客家文化之研究—以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客語童詩創作為例 本研究探討非營利組織傳揚客家文化情形,並以「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為個案做深入探討。本文屬質性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方法,並針對研究問題訪談了21 位受訪者,以實證交叉驗證的方式,加上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MAXQDA 質化分析軟體統整歸納,得到高信度與高效度的結論,並據此提出中肯的政策性建議。研究發現包括:(1)在組織運作方面,「協會」會務十分單純,會務實際運作情形與章程規範內容相比,並無任何差異。(2)在客家文化傳揚方面,「新竹縣客家文化發展協會」舉辦的客家文化活動,不僅聯絡鄉親的情誼,且凝聚客家族群的內聚力。其中有不少非客家族群和外籍新娘也樂在活動中,提升居民對客家文化的認識與瞭解,達到族群融合、客家文化廣傳之效益。(3)在客語童詩推廣方面,全國客語童詩創作大賽活動在客家文化傳揚上最重要的影響,是比賽背後所帶動的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漣漪效應,即在整個賽前醞釀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活化、創新的東西。這股擴張力和感染力,對於客家文化的復甦與傳揚有相當大的效益和貢獻,厚實了客家兒童文學的基礎,更達成民族命脈延續的使命,這是本研究認為客語童詩的推廣真正意義與其核心價值的貢獻。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客家文化、客語童詩 何瑞珍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5
101年 鄭煥小說死亡書寫研究 鄭煥(1925~)生長於農村、讀農校且親力務農,對農民的生活有深刻的體會。他的作品根植於土地,表現了相當純粹的農民文學,是跨語一代作家中頗具特色的農民文學作家。相較於同時其作家,他突出的書寫死亡,並將死亡與蛇、土地、復仇等綰合連結,表達獨特的思維與價值觀,形成風格獨特的死亡書寫。本論文即以鄭煥的死亡書寫為研究焦點,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揭櫫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範疇及方法、相關的研究成果及現況,以及「死亡」釋義。第二章「鄭煥小說死亡書寫背景」,主要探討鄭煥死亡書寫的背景。個人經歷與創作環境牽動文學的創作,本章即以此為立論基礎,分別從個人生平與創作歷程、時代背景、以及文藝處境等方面探討其死亡書寫背景。第三章「鄭煥小說人物死亡類型與成因」,分析小說人物死亡類型主要為自然死亡、意外死亡、自殺及戰爭等四種。小說人物死亡的成因主要出自傳統宿命、罪業報罰、人性沈淪、愛情破滅以及理想執著等因素。第四章「鄭煥小說死亡書寫主題意涵」,探討其死亡書寫的主題意涵。鄭煥的死亡書寫映照生命的無、脆弱、凸顯殖民的凌辱與死亡的悲劇、彰顯生存的悲苦、反映時代的面貌,並表現其價值觀與生命態度。第五章「鄭煥小說死亡書寫創作技巧」,分別從敘事形式、敘事觀點、情節安排、情境描寫、人物刻畫和語言經營等六個面向考察死亡書寫藝術表現。第六章「鄭煥小說死亡書寫綜論」綜論鄭煥的創作精神、死亡書寫特色、意義及價值,分別從作家、作品和創作等方面探討其死亡書寫。鄭煥的創作表現根植土地、繼承傳統的寫實創作精神,其死亡書寫質量可觀,意境沈鬱幽暗,風格陰翳神祕。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各章節要旨,並提出個人省思。透過死亡透顯了鄭煥對現實社會的觀察和對死亡的參悟,既反映了時代,也表現個人對生死的觀照,對人類存在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做出深刻的思考。關鍵詞「鄭煥︾農民文學︾死亡書寫︾跨語創作 陳慶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語文教學碩士班 100.12 4
101年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客家文化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 臺灣因為資訊的?通以及社會的快速變遷,讓臺灣的文化?加的多元化。在這文化多元的同時,各族群對於自身族群文化日益認同,並且喚起對於文化保?與傳承的意?,因此客家族群也開始重視自身的文化。本研究主要內容在探討現?國小社會?域教科書中,對於與客家文化相關內容,加以研究分析,目的在藉此?解教科書是否能傳達正確的常?,幫助學童?深層體認正確的客家文化。本研究方法採內容分析法,以「客家文化內容主題?目表」為研究工具,對各版本之社會?域教科書進?分析,結果發現:一、在中、高?個?段?,客家文化內容出現於高?段教科書中的比?較高。二、在所研究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中,以南一版教科書提及客家文化內容較多。三、各版本各冊教科書中,鮮少有專?客家文化的篇幅,也幾乎沒有專?的章節或單元。四、在各版本教科書有關客家文化的內容中,?以研究者所制定之客家文化主題?目表分?之,以「文化內涵?」這個?目為主題較為明顯,??也較多。綜合前面各章節所做分析,本文最後針對書寫和研究?與者提出幾項建議:一、教科書中客家文化內容的編排,應統整於整體課程,以提高教材層次。二、各版本教科書呈現「客家文化」時,應加以註解。三、出版商應注意各冊別客家文化內容的均衡。四、教科書編者應增加客家文化相關內容。五、提升教師客家文化教育之素養。?、教師對於教科書應有檢視與批判能?。七、結合其它學習?域,增加學生學習成效。關鍵詞:客家文化、教科書、社會學習?域 鍾政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 100.1 4
101年 客家親屬相關俗諺之研究 本?文以《客家親屬相關俗諺之研究》為題目,藉由客家親屬俗諺,內容論 述“客家親屬角色?、“客家教育?二方面,並探討“客家親情倫理”、“客家婚姻觀”、“客家生活經驗”三方面的意涵。本?文共分七章,分述如下:第一章:緒?第一節闡述本?文寫作動機;第二節論述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第三節?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節說明本論文研究步驟與架構;第五節則探討本?文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名詞釋義及文獻探討釋義俗諺之定義與特質,並探討客家親屬稱謂用詞,並回顧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客家親屬角色之互動關係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分成家庭關係、夫妻關係、宗親關係、姻親關係,探討客家親屬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和責任。第四章:客家生養與教育本章藉由客親屬俗諺來探討客家懷孕生子、家庭照顧,教育觀念與態度來探討客家養育及教育觀。第五章:客家家庭庭親情倫理與婚姻本章藉客親屬俗諺談孝道、家庭親子之情與倫理、家人間之情感與合作、客家婚姻來探討客家家庭親情、倫理、婚姻的課題。第六章:談客家處事與生活經驗本章藉客親屬俗諺分為處事的態度與方法、個人價值觀與個性、前人 II 經驗傳承,探討客家人處事、價值觀、個性、生活經驗,傳承客家祖先們所留下來的智慧。第七章:結?總結本論文研究的結果與心得,以及對本論文未來研究的後續展望。藉由本論文客家親屬相關俗諺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客家先民在家庭、宗族的互動,會因「角色」而產生很多微妙的關係;知道客家人非常重視生子、教育的觀念;了解客家家庭的親子之情、家庭倫理面向、家人間情感與合作觀及對婚姻的看法;傳承客家祖先處事之道、樂天知命的價值觀、生活經驗談。藉由本論文研究,期許能引航對客家有興趣之後輩,開拓更加了解客家、發揚客家,傳承客家的視野。關鍵字:客家、客家親屬、客家俗諺、角色、教育、家庭、倫理、婚姻、合作。 徐瑞琴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6 4
101年 客語及華語「起來」的研究 本文主要探討台灣地區客語 和華「起來」 的意義、語法化以及句分布, 的意義、語法化以及句分布, 的意義、語法化以及句分布, 並配合搜集之華語、客料,將間相互做個比較。「起來」 原是作為動詞用,表示人的由坐而起或姿勢下上一個 原是作為動詞用,表示人的由坐而起或姿勢下上一個 原是作為動詞用,表示人的由坐而起或姿勢下上一個 原是作為動詞用,表示人的由坐而起或姿勢下上一個 動作。後來,卻產生了變化開始放在詞面起補充說明的用本文內容第一章是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說明研究動機、語料來源及論文架構。第二章 是”文獻回顧 ”,從 「起來」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的語義、法化以及句分布幾個方向,回顧學者 們的研究。第三章是 們的研究。第三章是 們的研究。第三章是 ”「起來」 的意義 ”,探討 ,探討 「起來」 語義類別及所表示的意 義。第四章是 義。第四章是 義。第四章是 ”「起來」 的句法分布 ”:探討不同的句法結構影響 :探討不同的句法結構影響 「起來」 在句 法分布上一系列平行或對立的關係。第五章是 法分布上一系列平行或對立的關係。第五章是 法分布上一系列平行或對立的關係。第五章是 「起來」 的語法化:研究華和客 的語法化:研究華和客 的語法化:研究華和客 語「起來」 的語法化機制及原 則。第六章是 則。第六章是 則。第六章是 ”結語 ”,總結各章內容,探 ,總結各章內容探 ,總結各章內容探 ,總結各章內容探 討不足之處,做為往後研究的目標。關鍵字:趨向詞、補語起來法化句分布、時相詞 邱蕙芳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0.7 4
101年 客籍女性支援教師在鄉土語言教育中之教學實踐經驗 客家文化的延續及流傳與客家語言的保存有密切關係,而客家語言更是客家族群構成的要素,文化傳承的命脈。近年來,鄉土語言課程在重視族群平等的氛圍下,已在義務教育體系中推行,這些基層的客語支援教師在鄉土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客家族群在臺灣社會歷史的發展中有著特殊的民族性格和地位,而女性在客家族群中,又是具有某些特質的一群。過去針對客家女性的職業參與和社會地位的論述仍屬少數。客籍女性支援教師擔負著客家文化傳承的重任,其性別的議題和族群的因素在客語鄉土語言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現今多元文化社會中面對的衝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口述歷史法和參與觀察法,分析四位客籍女性支援教師的成長背景、族群認同及人格特質,進一步探討她們在原生家庭及婚後家庭的女性角色地位、投入鄉土語言教學的動機、實踐歷程的具體做法,以及在職場上遭遇到的性別、編制等問題,其中也對客語的政策及教育提出解決方式表 ii 示了未來的期許。由本研究成果發現: 一、 現代的客家女性,已不再侷限做為從屬於男性的傳統角色,但也未捨棄客家女性具有的刻苦勤奮等美德,而是對社會和族群、職業有更多的參與。基於對族群的認同感和語言文化延續的使命感,輔以本身的學經歷,投入客語教師的行列,於此一領域努力扮演重要角色。二、 於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性別所產生的問題並不明顯,但鄉土語言教師的身份並非正式編制,於現行環境下未受全面的重視,政策面的不穩定,課程、教材資源的缺乏,教師福利的不足,不僅影響鄉土語言教學的質和量,更可能讓師資和此一重要課程的延續產生問題。三、 建議政府宜對此一體現多元文化,有助於族群和諧的鄉土語言課程,持續的支持,改善教學的環境、給予教師應有的地位。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著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層級的女性鄉土語言教師做更深入的探討,方能全面瞭解性別的議題於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角色。關鍵字:族群認同、鄉土語言、多元文化、客家、女教師 林麗菁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4
101年 電影中客家青少年意象及其心理分析:以童年往事、青春無悔、美麗時光三部電影為例 本研究以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 為主要研究對象, 為主要研究對象, 藉影像中了解電客家青 藉影像中了解電客家青 少年的 行為及其心理分析, 行為及其心理分析, 研究過程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文本,首先針對三 研究過程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文本,首先針對三 研究過程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文本,首先針對三 部電影, 部電影, 1985 年侯孝賢 的《童年往事》 、1993 年周晏子 的《青春無悔》 、2002 年 張作驥 的《美麗時光》 為主要研究對象, 為主要研究對象, 研究 主要部分為成兩個層次,外顯性 主要部分為成兩個層次,外顯性 主要部分為成兩個層次,外顯性 的部分,一個是為電影中客家青少年與庭 的部分,一個是為電影中客家青少年與庭 的部分,一個是為電影中客家青少年與庭 的部分,一個是為電影中客家青少年與庭 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和外在環境的意象, 內性部分佐以佛洛伊德的底 帕斯情結與非家的心理分析概念 。首先 ,從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生活分析, 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活動場 域、從事的活動互對象和服裝打扮為 、從事的活動互對象和服裝打扮為 、從事的活動互對象和服裝打扮為 、從事的活動互對象和服裝打扮為 、從事的活動互對象和服裝打扮為 分析之類項 ,並佐以統計其時間數量 ,並佐以統計其時間數量 ,並佐以統計其時間數量 , 說明其在不同項目中展現出的樣貌, 明其在不同項目中展現出的樣貌, 藉此了解 電影中 是如何建構出 客家青少 年的意象。另外,從 另外,從 另外,從 電影中 可得知, 家庭對於電影中客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得知, 家庭對於電影中客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得知, 家庭對於電影中客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得知, 家庭對於電影中客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得知, 家庭對於電影中客青少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 樣也從家庭狀況到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互動模式,並 樣也從家庭狀況到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互動模式,並 樣也從家庭狀況到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互動模式,並 以佛洛伊德之底 以佛洛伊德之底 帕斯情節點出電影中與父親的互動狀 態,非家 點出 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 處在兒童 與成人的過渡時期 ,家庭對於他們而言 是一個既想要離開,卻又無法的地 方, 表現 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 心理 拉扯狀態。除了家庭之外,在的環境 了家庭之外,在的環境 了家庭之外,在的環境 對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有著不同層次概念,他 對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有著不同層次概念,他 對電影中的客家青少年有著不同層次概念,他 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們會保護同儕,卻也從中學習到 不的事物對異性感好奇或是接觸與性相關的事物。關鍵字 :電影 、客家青少年 、意象、 伊底帕斯情結 、非家 蔡宗儒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6 4
101年 陸河客家話研究 台灣海陸客因祖籍廣東省海豐縣或陸豐縣而得名,近年來兩縣幾乎成為閩南語區,陸河縣儼然成為保留海陸客家話最完整的寶地。本論文以河田腔與新田腔做為陸河客家話的主要語音系統,利用比較法做內部比較外,並與台灣新屋海陸客家話做外部比較。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第三章介紹陸河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並與中古音韻做歷時的比較;第四章說明陸河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第六章將陸河客家話與台灣新屋海陸客家話分別做音韻及詞彙的共時比較,音韻系統的分析及詞彙的比較均依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加以說明;第七章為結論。經過內部及外部音韻特徵的比較,得到的結論是:陸河客家話河田腔較新田腔存古價值高,而新田腔與新屋海陸客家話差異甚微。關鍵詞: 陸河客話 語音特點 音韻現象 比較音韻 蘇媺祺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4
101年 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之研究—以桃園縣中平國小為例 文化的傳承靠教育,教育的落實靠課程,故要傳承客家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課程,讓學生經由課程的實施,了解客家先民的生活,從中體會客家的精神。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每個學校為了營造自己的特色,可以藉由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來創造差異,呈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社區中有文化、有技藝,學校中有教師、有課程,要延續文化,需要學校與社區的協力,讓社區文化得以傳承,學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中平國小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活化校園空間暨發展特色學校方案」優等,一定有可供學習效法之處,故成為本研究個案選擇的理由。本研究先從文獻探討學校本位課程與協力治理的理論,得出學校本位課程的協力治理模式,接著進行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區分為公部門(學校)、私部門(社區組織、家長會、志工團),來了解公私部門之間協力治理網絡的互動關係,希望有效蒐集並分析衍生協力發展課程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在協力時需要透過一些機制的運作,來促使協力關係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發現,協力治理的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透過學校與社區情境分析、擬定目標、協力過程、領導者的促成而產出。客家本位特色課程可以形塑學校與社區、可以喚起客家意識、可以傳承客家文化,所以以客家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發展是可行的。所以學校與社區協力發展客家本位特色課程,是傳承客家文化很好的方式。關鍵詞:學校本位課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協力治理、特色課程、客家本位特色課程 傅珍紹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4
101年 臺灣華客語口譯現狀及未來發展 台灣特殊歷史,不論從原始的殖民工具到資本主義以商業為目的再發展為弱勢族群對語言權爭取,口譯始終扮演重要角色。2010年頒佈《客家基本法》明訂客語在69個重點發展區為公事語言推動客語無障礙空間,自此以保障客家族群語言權為目的的華客語口譯受到矚目。執行此一政策有賴於華客語口譯制度先行,唯有在69個發展區設置固定式口譯設備和招訓合格口譯師擔任口譯始能彰顯基本法立法精神。「新竹縣客語口譯人才協會」成立於2009年青年節,其做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以訓練與推動華客語口譯制度為宗旨的人民團體極具先驗價值。1889年馬偕博士進入龍潭,基督教即積極推動客語宗教口譯,由最初的「逐步口譯」過渡到「同步口譯」及偶而為之的「耳譯」,在台灣客家鄉鎮猶如櫥窗般呈現完整世界口譯進化史;此外本研究將第二次全國客家會議、節慶與客家:全國客家日研討會、2012年總統大選電視政見辯論會分別代表會議口譯、學術會議口譯和電視口譯實例列入觀察。發現在1388名客語薪傳師基礎上,通過考試後施以訓練分發至發展區執行公務;增訂「客家基本法」罰則;放寬經費限制。將可望有效提升客語由方言層次進入高階語言,亦唯有在公共場域被公開使用客家話才有保存機會。過去公務員掄才考試未曾實施客語口試,目前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尚無全面提供客語無障礙環境條件。現階段唯有透過華客語口譯制度為中介逐步實現基本法立法精神。關鍵字:華客語口譯;公事語言;客語無障礙空間;客家基本法 李賢明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5
101年 臺灣客家語句型教學:教材句型結構分析及教學架構之建立 國小是學童學習語言文字重要的開始階段,在這個時期,要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童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句型的學習。不過檢視目前各版本教材的句型規劃及教學,卻發現句型教學架構規劃都不明確,教學老師無法掌握整個國小階段的句型學習狀況。基於此,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國小客家語句型教學架構,來提供教學者和學習者之參考。本研究是以「共時結構」分析和「句型分析法」及「問卷調查」來研究,觀察前輩學者研究的句型教學和句型結構做分析探討,再統整歸納形塑了本研究的60個句型焦點,把句型結構依語法位階合理的屬性及教學的實用性統整成兩大類,就是「非特殊句」和「特殊句」兩種。而非特殊句分為單句和複句,其中單句部分跟鍾榮富〈2003〉的分類標準一樣,又分為以主語為首的單句和以主題為首的單句。複句採意義分類,是以范曉〈1998〉分類標準做依據,區分成聯合複句、偏正複句、補充複句三大類。就現行客家語教材桃竹苗發售量較高的國編、康軒、翰林三個版本做統整歸納的結果,發現「單句」在各版本的比率,國編版獨占鰲頭,三版本共有的句型是「SVO」、「SVOC」、「SVC」、「SPVO」、「TVO」、「TVOC」六個類型。「複句」在各版本的比率,康軒版的比率最高是51%,其中並列複句是三個版本的一枝獨秀。「特殊句」在各版本的比率,翰林版的比率最高是24%,都重視「非主謂」「有字句」「係字句」的安排。各版本在題型下之說明和關聯詞語的標示部分,是有待補強和充實的。本論文研究也發現目前客家語教學的問題有下面五點:一、教材中之句型編排完整性不足,二、教學者的語法專業知能及教學技巧不足,三、教師手冊句型教學內涵視角不足,四、文本後的統整活動及習作的例句教學面向不完整,五、學童學習後應用能力的發揮及使用語言環境的困境。根據我們的句型教學架構,設計十二個客家語教學示例,並委請第一線教學老師依年級進行實際教學,同時檢核排序及設計教學的適切性,研究者和老師在句型的教學中不斷的討論和修正教學方法及調整句型的安排,從句法的角度出發,把視角擴大到語意和語用三個層面〈三維語法〉來教學,學童能深度的理解與運用,可以提升學童學習客家語的興趣及知能。藉由句型教學讓學童學會衍生、活用、變組句子,使客家語的學習不只是鄉土教育,而是真正落實為語言教育,有助於對漢語系統及外語系統之教學,讓客家語真正成為活用的語言。關鍵詞:台灣客家語、句型教學、教材、句型結構分析、三維語法。 黃美鴻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1.7 12
101年 臺灣南部客語的接觸演變 摘 要本論文之研究焦點為南部客語的接觸變化,以屏東三個區域的海陸客語及麟洛鄉的四縣客語為研究範圍,藉由實地田野調查,探究南部四縣和海陸客語音韻上的接觸特徵與變化現象,為語言接觸所引發的變化類型提供了具體的例證。從竹柑區、田寮、與火車路之海陸客語聲、韻、調及小稱詞的比較中發現,三區在音韻上有一致的演變趨向,聲母部份,細音前的舌尖聲母顎化普遍大於舌面聲母的變化;在韻母上,變化最快與最慢的分別是iu韻和ui韻;此外,聲韻之間有互相牽動的變化,例如:舌面聲母因為韻母i/im/in/it/ip的變化而變為舌尖聲母;細音前的舌尖聲母顎化後,後接韻母也跟著改變。三區的小稱詞在句中使用海陸詞根同化的比例高於單念時,其中以高元音i、u結尾的小稱詞,使用詞根同化比例較高,如:杯子/pui i/、布仔pu u、櫥仔。受到語言接觸影響,麟洛四縣客語的f/v聲母,因為各年齡層的語言主體與優勢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演變,在少年層與高齡層的保留偏高,中老年層的保留比例偏低。除了語言接觸的外部因素,四縣客語本身也有內部變化產生,在陰平調的表現上,只有在後接陽平調時,陰平調會保留本調13,在其它聲調之前,前字陰平調也有11的變調產生;當陰平為後字時,各年齡層皆有變調出現,且陰平後字變調速度大於陰平當前字時。無論陰平前字或後字,青、少年層的陰平調皆大幅趨向低平調發展。在理論分析上,本文以南部客語接觸變化的實際語言現象為基礎,運用語音演變因素、語言接觸理論及語言變化的機制,解釋南部客語接觸變化產生的可能因素。論證主張:個人優勢語是語言接觸變化的重要關鍵,南部客語音韻上諸多變化的產生,一方面是不同世代語言主體的不同,造成各年齡層有不同的演變;另一方面,是客語使用者在語碼轉換或語碼交替頻繁過程中,將個人優勢語的使用習慣或發音方式,引入客語而造成音韻上的調整與變化。關鍵詞:四縣、海陸、語言接觸、借用、強加、語碼轉換、語碼交替、陰平變調 賴淑芬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1.1 10
101年 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樹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 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的教學歷程,其目的在於增進客語教學之成效。研究過程除善用網路資源的豐富性外,並自製PPT,編排與主題課程相關的資訊科技教材融入教學中。另外再彙整錄影、訪談、學童與家長的問卷,同時參考協同老師的觀察記錄及研究者的反省檢討,進行多方檢驗、交叉比對分析後,以瞭解學童的學習成效,並修正、省思以提昇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結果如下:一、利用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對本土教師實施教學所產生的成效方面:(一)有助於資料的取得與分享。(二)使教師在準備教材上有更佳效能。(三)使教學活動更順暢。(四)提昇教師的專業成長。(五)提昇師生間之互動利弊互見。二、利用資訊科技融入客語教學,對學生學習所帶來的影響:(一)能提昇學童的專注力與學習成效。(二)能欣賞及尊重多元文化,可以拓展視野。(三)老師與同儕的「鷹架支持」能展現自信。(四)遊戲評量學習產生觀摩學習及經驗分享的效果。(五)客語教學網站資源,增加學童自我學習的能力。(六)改變教學學習的方式。(七)學習「等待的禮儀」。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對本土語言教師、學校、未來研究以及政府機構等方面提供個人之建議,以做為對本土語言教育有熱忱之研究者參考。關鍵詞:客語教學、鄉土語言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科技教材、行動研究 林秋香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 101.6 4
101年 賽夏族客家話使用現況研究—以南庄鄉東河村為例 本研究透過語言地理學和漢語方言學的方式,探析南庄鄉東河村語言分佈和語言使用的現況。東河村當地以賽夏族人為主,客家人和泰雅族人為輔,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色。現在賽夏族說客家話的人數漸趨減少,賽夏族人使用雙語現象之情況確沒減少。故本研究藉由東河村方言地圖的資料,了解東河村內賽夏族說客家話的分布現況,一方面透過客家語詞條調查東河村內賽夏族人說客家話的程度,探查他們在語言兼用的情況下,受到自己本身母語的影響的程度,及依據東河村地圖的資料、客家語言使用的狀況,瞭解在東河村社會文化網絡下,婚姻、權力、政治或媒體,對於賽夏族人語碼轉換深具影響。目的是希望了解南庄東河村賽夏族對使用客家語的現況,進而了解東河村的族群間現階段和平的生活模式與潛在的語言危機。透過文獻探討、繪製圖資及深度訪談之研究方法,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研究發現,南庄東河村的賽夏族人,在使用客家語言,大都擁有雙語能力,年輕一輩的賽夏人甚至不諳熟客語而傾向於使用國語、閩南語,產生語言遷就現象,這都是因為媒體和工作機會的影響。另一方面賽夏族人在使用客家話時,會因為不完全的學習,造成客家次方言語言使用產生混用或誤用的情況,如雞肉 ke53 iuk5,四縣腔的聲母和韻母與海陸腔的聲調,此種現象,主要是因為語言兼用的情形下,造成不完全學習,而對賽夏客語產生影響。另一方面透過圖資明瞭地域性的鄰近是賽夏族人對客家次方言選用的基本條件。然而隨著環境的變遷、時間的推移,東河村內三大族群從早期紛擾的爭鬥至今,族群間和平相處,而媒體卻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重要媒介。 吳俐臻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5
101年 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個案研究—以快樂國小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以快樂國小為例。研究方法以訪談為主,輔以觀察記錄及各種文件資料作為檢證。研究者本身為客家人也是教學者,邀請該校校長、主任、二位老師、六位社區人士、六位學生等接受訪談,受訪者皆具有客家背景。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之動機包括有以下五點:面臨少子化,卻珍惜擁有、善用客家庄社區文化資源、社區人士對客家語的認同、參與客語生活學校能獲客委會經費補助、教育部實施 客家語的推行。 二、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之理念包括有以下三點:體驗多元社會脈動熱愛客家語言文化、發揮母語天分營造客家語環境教育、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抱持傳承海陸腔客 家語精神。三、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之方法可歸納為下列二點:各種融入式的客家語教學培養兒童自學的能力 、直接教學法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教學。 四、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之困境:教學方面一個禮拜一堂課效果不佳;未落實師資普遍教學;文字與發音 文字與發音 文字與發音 文字與發音 書寫並未統一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學校行政課務調配有困 難;社區人士的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支持並未全面配合 ;社區環境影響學生的習;國家教育政策方 社區環境影響學生的習;國家教育政策方 社區環境影響學生的習;國家教育政策方 面,國小兒童畢業後 缺少使用客家語環境。五、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社區人士的看法可歸納為下列三點:供 一己之力,為社區謀福利; 一己之力,為社區謀福利; 老師用心的付出,社區人士頗有同感;小朋友參與各項活動,學習更具信心。 i 六、增進客語生活學校實施海陸腔客家語教學效益包括有以下三點:潛移默化學 習增進兒童正向人生觀; 習增進兒童正向人生觀; 體認多元文化增進團體凝聚力;真正落實客語生活學校。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政府、該校,及未來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一、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政府單位提出的建議包括有:落實師資普遍教學、客家語各級認證持續辦理、文字與標音早日公布正確版。 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該校提出的建議包括有:融入式課程客家語教學有必要、善用客家語與家長溝通、多與社區建立聯盟教學。三、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對國小兒童畢業後進行海陸腔客家語學習之研究。關鍵字 :客語 生活學校、海陸腔家教本土言:客語 生活學校、海陸腔客家語教學、本土語言客家語 陳乃華 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班 101.6 4
101年 湖南平江客家話位移動詞「落」的多義性研究 本文研究湖南平江客家話位移動詞「lok5 落」的多義性,探討的主題包括「落」的多重用法、語義擴展、語法化與方言比較。在第一章的緒論裡,我們介紹了湖南平江客家話的源流與分布、湖南境內方言的使用情形以及湖南平江客家話的語音系統等。第二章的文獻回顧裡,我們簡介所採用的理論背景,如:原型範疇理論(Prototype theory) 、意象圖式(Image Schema)、視角(Perspective)、側重(Profile)、隱喻與轉喻 (Metaphor and Metonymy)以及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等概念,並且回顧「lok5 落」在漢語各方言裡的相關研究文獻。第三章為平江客家話「落」的多重用法,討論平江客家話「lok5 落」的各種用法與語義的關係。第四章為平江客家話「lok5 落」的語義擴展與語法化,探究平江客家話「lok5 落」的語義擴展途徑以及語法化的歷程。第五章為平江客家話「lok5 落」與其它漢語方言的比較,我們透過其它方言有關「lok5 落」的語料,進行平江客家話「lok5 落」的用法以及語法化走向的比較。第六章為結語,總結平江客家話「lok5 落」的各種用法、語義延伸情形、語法化的現象以及與其它漢語方言比較下所呈現的共性與殊性,最後提出本文研究的侷限與缺失,以及未來研究可繼續發展的方向。關鍵詞:湖南平江客家話、多重用法、語義擴展、語法化、方言比較 郭婉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101.6 5
101年 湖南平江縣、攸縣、新田縣客家話音韻研究 本文以音韻為主體,實際調查湖南平江縣黃??、攸縣?山(包含南岸村及漕?村),以及新田縣門?下鄉客家話,這三個方言點分別位在陳?中劃分的湖南客家話?西南三片,未實際調查的各一點。筆者運用?時與共時比較法,分析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的音韻現象。本文共分成七章,第一章為緒?,?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相關文獻、方言點與發音人簡介等;第二章為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語音系統,分別?明三個方言點的聲韻調及??變調,並附上黃??同音字表;第三章以《?韻》為?照點,比較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與中古音之間的演變;第四章為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的語音特點,並分析這三個方言點與其他湖南方言之間的關係,最後比較三個方言點的內部差?;第五章為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與陳?中所調查湖南客家話之音韻比較,?明湖南客家話之間的共性與特性;第?章為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與臺閩粵贛等地客家話的音韻比較,並?明三個方言點與其他地區客家話之間的差?;第七章為結?,歸納黃??、?山及門?下鄉客家話之間,以及與其它臺閩粵贛等地客家話之間,具有區別性的語音系統及特點,並在最後作檢討與建議。關鍵詞:湖南客家話、黃??、?山、門?下鄉、?史比較、方言比較、語音演變 戴伶伊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101.6 5
101年 臺灣客家話的閩南語借詞及其共同詞研究 臺灣的地理及語言環境,使其土地上的客家話相較於原鄉,或其他地區的客家話受閩南語的影響更為深遠。臺灣的閩客方言除了從原鄉帶過來的共同詞彙外,在臺灣兩者相互消長的過程中,相較在原鄉的距離,在臺灣的閩客方言因距離相近而出現更多原鄉所沒有的借詞。本文蒐集臺灣閩客的共同詞彙,實際調查臺灣客家話的原鄉蕉嶺、陸河、豐順、饒平及詔安,比較兩岸客家話的詞彙,並試圖從閩客共同詞彙中,區分古漢語、底層詞及借詞。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步驟,回顧與探討過去關於詞彙比較研究、語言接觸的文獻,並概略介紹本文調查的方言點及發音人。第二章及第三章為本文重點,將臺灣客家話中的閩南語借詞予以分類,並分析借用方式及對應細節。第二章首先說明本文對於借詞的定義及分類原則,並分析整理詞形借詞,包括詞形部份移借、詞形完全移借及閩客合璧詞。第三章則整理了音韻類的借詞,包括音韻部份移借及音韻完全移借兩部份,並統整詞形移借及音韻移借的對應規律。第四章是臺灣閩客共同保留的古漢語詞及底層詞的整理,古漢語的部份,另外蒐集吳語、湘語、贛語及粵語的說法,並列出古文獻以証該詞為古漢語;底層詞的部份,則有壯侗苗瑤畬及臺灣南島語的說法,以供對照參考。第五章為結論,歸納臺灣閩客與原鄉的互動所造成的影響差異,總結借詞對應規律,及古漢語、底層詞、借詞的詞條數量,最後提出針對詞彙比較的檢討與建議。關鍵詞:語言接觸、借詞、詞形移借、音韻移借、底層詞 羅玉芝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101.6 5
101年 客家俗諺中性語言之研究 本研究在探討客家俗諺中與人類有密切關係的「性語言」, 「性」在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中,無時不在,時而以言說的型態出現,時而以實際的行動表現。客家俗諺是研究客家語言、客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元素,藉由客家俗諺的研究,可以讓我們瞭解隱藏在其中的族群特色及客家先民的生活哲學。本文透過文獻調查法、田野調查法,從三個方向進行語料蒐集:1.客家諺語之專書、2.期刊以及學術論文、3田野調查和網路搜尋,共蒐集約400筆含性語言之客家俗諺作為研究基礎,並透過語料內容分析法和詮釋法,從詞性及使用的功能性二個層面來探討其語義內涵及所扮演之角色。研究發現含有性語言之客家俗諺,其價值並不亞於其他為人所熟知的俗諺。含有性語言之客家俗諺具有生活化的特色,兼具「趣味」、「知識」、「實用」等多重內涵,除了能反映早期客家人生活的型態外,它也是生活中的潤滑劑,是研究語言形成、發展、擴充的最佳題材,也是非常具體的民間文學。在語言的功能上,詞性的變化及衍生性、雙重性擴出更多的語意,是值得再深入探討的。文化重在保存,並追求完整性,性語言豐富的存在於客家俗諺中,是客家俗諺的一部分,保留了這些可以增加客家文化的完整性,因此,不管是金字塔上端的人所使用的語言,或是金字塔下端廣大常民百姓所使用的語言,皆值得研究與保存,因此性語言也應該得到同樣的重視與對待。關鍵字:客家、俗諺、性語言 林素珍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文化產業學系 碩士班 101.12 4
101年 海陸腔客語母音的聲學研究 本論文為以共振峰頻率資料來研究海陸腔客語母音音質之聲學研究。語言學的文獻中,以共振峰頻率資料來研究世界上各種語言的母音的音質已經有相當豐富的文獻,在過去五十年來,前人在客語的語音及音韻系統上已經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以聲學資料來對海陸客語做描述的文獻相當缺乏。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居住在新竹縣新埔鎮,六位以海陸腔客家話為母語的人士,其中有三名男性及三名女性。本研究使用了32 個測試字,包含了單元音、雙合元音及三合元音。語音資料是利用KAY CSL 4100 (KAY Electronics)來做分析。本研究測試字包含的音節結構有:CV, CVV, CVVC, CVC, 以及CVVV。測試字在實驗的過程中,被受試者單獨發音,或是放在句子中間。在實驗資料完成分析後,我們以Origin 6.0 軟體繪出海陸腔客語母音的聲學空間圖。根據供振峰研究資料,本研究得到以下有關海陸腔客語母音音質的表現。首先關於單元音,海陸腔客語共有六個單元音: [i], [e], [?], [a], [o], 以及 [u]。其次,海陸腔客語共有十一個雙元音: [ie], [ia], [io], [iu], [eu], [ai], [au], [oi], [ui], [ue], 以及 [ua]。我們比較單元音及雙元音的聲學空間圖 (vowel space)後,發現相同的母音在雙母音的環境下,由於受到鄰近母音發音位置的影響,在聲學空間上,比起在單母音的時候,變的更高低,或更前或後。第三,三母音[iai], [iau]和[uai]在聲譜圖上的表現,第一個母音[i]和[u]都比其後的兩個母音,長度來的相對的短一些,表現很像是滑音[j]和[w]。最後,本研究以共振峰聲學頻率的形式描述及記錄了當代海陸腔客語母音的音質,前人的研究中,以楊時逢(1952)最能說明本研究所提供的聲學資料。希望這些資料能對海陸腔客語母音的研究有所貢獻。關鍵詞 : 海陸腔客語;聲學空間圖;母音音質;聲學語音學;共振峰頻率 李晉瑋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101.7 5
101年 幼兒園運用客語沉浸式教學之探討—以屏東縣內埔鄉一所全客語幼兒園為例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幼兒實施沉浸式教學的實施情形以及幼教師在客語沉浸式教學上所面臨的壓力與困境,並且了解家長對於客語沉浸式教學的態度為何?最後,對未來客語的相關教學提出建設性建議。研究者選取屏東縣內埔鄉實施全客語沉浸式教學幼兒園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針對現場實施客語沉浸式教師採訪談方式,探討客語沉浸式教師的教學現況,及其所面臨到的工作壓力、困境,針對受試家長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家長對客語沉浸式教學的態度。研究結果如下: 一、客語沉浸式教學在幼兒園實施之成功推行研究發現客語沉浸式教學透過幼教師的活動設計後,利用主題課程融入客語教學並以遊戲的方式進行,皆能獲得幼兒的興趣與喜愛,配合主題的進行教師設計出一系列課程,上課歷程中教師與幼兒皆以客語作為溝通工具,以提高幼兒使用客語的頻率,促進幼兒對客家文化的理解,這對弱勢語言與文化而言是一大助力。二、實施客語沉浸式教學面臨到的困境幼兒使用客語的頻率低也是幼教師在教學上所面臨到的問題,幼教師必須適時提醒幼兒講客語,幼兒才會將國語轉換成客語。再者,幼教 ii 師表示環境的因素也會影響客語沉浸式教學的好壞,家庭環境是幼教師無法插手的部分,只能在學校教育上盡心盡力,對幼教師而言,客語教學目前只能在學校教育上具體實施,家庭方面就必須依賴家長的協助,透過家庭教育方能提高幼兒使用客語的頻率,學校與家庭互助合作將能把客語傳承至下一代。三、幼教師執行客語沉浸式教學之壓力實施客語沉浸式教學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客語沉浸式教學每隔一段日子由專家學者觀看上課方式而造成壓力,幼教師表示剛開始知道要拍攝上課方式與過程會造成壓力,等習慣後以平常心的方式上課。因幼教師教學年資較資深,對幼教師來說並無造成其餘的壓力,只是「換個語言」授課。四、客語沉浸式教學家長之態度差異情形幼兒客語說得很流利的家長其對客語沉浸式教學態度顯著高於幼兒完全不會說客語的家長,顯示家長自身客語程度越佳則態度越積極正面,由此發現家長客語程度越佳則客語教學的態度越正面。關鍵詞:客語沉浸式教學、幼教師壓力、家長態度 宋文琳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101.6 4
101年 母語與第二語間的音韻互動干擾—以桃竹苗閩客接觸為例 台灣的閩客接觸頻繁,本論文以田野調查方式,收集3 位雙語客家人與8 位雙語閩南人使用母語(客家話或閩南語)與第二語(閩南語或客家話)的實際語料,觀察語料中的閩客音變現象;並藉由發音人不同的雙語程度與使用環境,進一步分析語料中閩客音變的機制與影響閩客音變的因素。運用對比分析的概念,將客家話與閩南語各自的聲、韻、調做對照,預測兩類發音人在閩客相互空缺的語音特徵易發生音變,再把預測所得的結果,作為設計調查詞表的依據,經由實地走訪調查,呈現兩類雙語人在閩客接觸所引發的語音變化。從兩類雙語人在田野調查的語料中,我們發現雙語閩南人對於閩客雙語的掌握程度低於雙語客家人,同時他們的閩客音變的比例也大於雙語客家人。本文所調查的雙語客家人使用母語(客家話)時,由於家庭與日常生活的語言使用以第二語(閩南語)為主,個人優勢語加上苗栗後龍地區的社會環境優勢語皆為閩南語,出現第二語(閩南語)語音特徵被帶入母語(客家話)中,雙語客家人的母語不等同於優勢語言的情形,可能非「借用」(borrowing)的音變機制運作,較傾向Winford(2003)的「強加」(imposition)效應。雙語閩南人使用第二語(客家話)的語音變化,受到語言普遍的標記性所牽制,在客家話較有標的聲、韻、調,掌握程度較低,語音變化程度大;雙語客家人使用第二語(閩南語)的語音變化,受到社會因素強烈的牽制,因語言環境以閩南語較優勢,語言接觸強度又高於雙語閩南人,在閩南語有標的語音特徵,並不完全都掌握不佳,使得語音變化的數量較少。關鍵詞:語言接觸、閩客音變、雙語客家人、雙語閩南人、對比分析 鍾宛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0.2 5
101年 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自1988 ?的還我母語運動展開以?,持續?斷的客家運動,影響?台灣客家事務各層面的發展,包括?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設置、客家電視台的開播、客家基本法的通過等。這段期間,客家族群在與台灣其他族群的互動過程中,建構?自我認同,而其他族群則形成對客家族群的意象。在此一?同族群對話的場域中,所賴以溝通的就是符號;而此一符號媒介是場域?動者共同建構,而?是由客家族群或非客家族群單獨建構的。在客委會積極推動的活動中,客家桐花祭?經十?,可以?是能??最高的活動,桐花因此成為客家族群的象徵符號之一。為?解桐花被建構為客家符號的過程,本研究先以符號學的角?分析桐花所代表的意義??之轉變,再進一步以接合??(構???)進?探討。本研究透過深?訪談針對各?域的?動者進?質化研究。研究結果發現:(1)桐花符號擁有原生、?必然以及族群性。(2)客家桐花祭是建構桐花符號最重要的場域。(3)各?域的?動者深化?桐花符號的強?。(4)桐花符號兼具文化性與經濟性。本研究對建構客家符號的建議為:(1)?深化桐花符號的文化性。(2) ii 依循本研究結?建構其他客家符號的可能性。關鍵字:客家符號、桐花、客家桐花祭、接合??(構???) 劉家良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6 4
101年 苗栗市四縣腔客家話中性問句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苗栗地區客家話中性問句的使用情況,並與周彥妤(2011)和林信璋(2011)兩份調查閩南語中性問句變異文獻的比較。問卷設計採用 Yue-Hashimoto(1993)的「中性問句(Neutral question)」為語料,分為12 類,共113 句中性問句,且以苗栗市為代表,訪問64 位發音人,依年齡分為四階層:青少年層(23 歲以下)、青壯年齡層(24 歲-40 歲)、中壯年層(41 歲-59 歲)與老年層(60 歲以上)。苗栗地區客家話中性問句對應句型分為五大類:一、VP 無,二、VP-ja-m-VP,三、V-ja-m-VP,四、V-m-V 與五、其他;苗栗地區客家話中性問句各年齡層主要對應句型為「VP 無」,其次為「V-m-V」,再來是「VP-ja-m-VP」與「V-ja-m-VP」,後兩種句型在青少年層與青壯年齡層的使用率很低,青少年層的使用率甚至不到 1%,以中壯年層與老年層為主要使用者。「VP-ja-m-VP」與「V-ja-m-VP」兩句型結構不同,「VP-ja-m-VP」符合客語原本中性問句語法的句型,中壯年層與老年層發音人使用「VP-ja-m-VP」比率較「V-ja-m-VP」高;「V-ja-m-VP」產生可能是受國語影響,使得部分使用「VP-ja-m-VP」的發音人也使用「V-ja-m-VP」,青少年層出現「V-ja-m-VP」的使用率比「VP-ja-m-VP」高,兩句型在青壯年齡層的表現則無差異。「V-m-V」句型以青少年層為主要使用對象,在國語的影響下,年輕一輩客家發音人中性問句句型限制逐漸放寬,不再侷限使用於包含特定助動詞「是不是」、「會不會」的句子,一般動詞、介係詞、形容詞等都有可能形成「V-m-V」句型。第五章比較苗栗客家話與新竹閩南語中性問句,以林信璋(2011)的研究為代表,發現兩方言都以「VP 無」為主要對應中性問句的句型,整體而言,苗栗客家話的使用率比新竹閩南語高;在句型分類上,客家話特有的「V-ja-m-VP」與「V-m-VP」並不符合閩南語中性問句的句法,因此閩南語中性問句並無這兩種使用方式。閩南語的句末否定詞合流現象隨著年齡遞減逐漸明顯,而客家話各年齡層幾乎皆以「無」為唯一的句末否定詞,以鍾榮富(2000)的例句與本研究蒐集的語料,發現客家話有兩種或以上的句末否定詞,再以周彥妤(2011)中的語料為依據,比較閩客兩方言先行情態詞與句末否定詞的對應情況,藉以驗證客家話可能曾有句末否定詞合流的現象。關鍵字:中性問句、正反問句、反覆問句、選擇問句 劉竹娟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101.7 4
101年 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 本研究以三義鄉鯉魚潭村為研究場域,當地雖以客家族群為主,但族群屬性因地?位置之特殊性,顯得較三義鄉其他地區?為多元,且在客家族群與他族群接觸後,客語使用漸趨減少,使用雙語現象之情況增多,相較三義其他地區?為明顯。故本研究目的,乃以探討三義鯉魚潭村因語言接觸產生的雙語現象,對當地客家人的語言使用(包含客語能?、語言選擇和語言態?)產生何種程?之影響?以及對當地客家人在客家認同感(包含自我族群身分認同、族群態?、族群知覺及族群投入)產生之影響情形為何?並進一步分析語言使用與客家族群認同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設計採質化與?化並重之方式,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及深?訪談之研究方法,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研究發現,三義鯉魚潭村的客家人,在語言使用方面,大都擁有雙語能?,?輕一輩的客家人甚至?諳熟客語而傾向於使用國語、閩南語,產生語言遷就現象,向國語、閩南語靠攏;而在客家認同方面,鯉魚潭村的客家人普遍認同客家族群身分,但?紀越輕,族群認同感亦越低,反之則愈高;?一輩的客家人甚至憂心隨著環境的變遷、時間的推移,後代子孫將忘?母語,進而喪失客家認同。至於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之關係,經調查結果分析可知,確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客語使用情形愈高,則客家族群認同感也愈高,反之則客家族群認同感愈低。但深?訪談之結果卻顯示,受訪者認為即??會講客語,但基於血緣的關係,截至目前為止,他們的下一代,仍具有客家認同,此現象似乎顯示客語使用與客家族群認同沒有直接關?性,但受訪者也提到世代交替的觀點,?明從長遠的角??看,即以?時性的觀點判斷,三義鯉魚潭村的客家人,將面?因客語使用減少,導致客家認同漸趨?失的危機。關鍵詞:語言接觸、語言使用、客家認同、客家族群、三義鯉魚潭 吳美枝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5 5
101年 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 空間傳統為本文的研究觀點,利用空間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針對桃園閩、客交界地帶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進行探討。據統計,研究區的世居宗族主要來自惠州府陸豐縣、嘉應州鎮平縣與長樂縣以及潮州府饒平縣,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清代漢籍移民遷徙來臺並定居臺灣的過程中,宗族聚集而居且共同開墾,血緣性色彩濃厚;同音系社群大多有集中分布的特色,亦呈現明顯的地緣性特色。整體而言,研究區的族群結構以四縣客、海陸客以及海陸閩為主體。個別了解六鄉鎮的族群結構,中壢、平鎮、楊梅實為客家人優勢區,觀音、新屋、八德屬於閩、客混居區。此細緻的族群調查,已打破社會大眾與學界對於桃園地區南、北族群分布的粗略概念。根據研究區和世居宗族大陸原鄉兩地的田野訪查,確認半福佬客、南靖客和祖籍來自福建省永定縣古竹、高頭、湖坑三鄉鎮的永定客為閩、客雙語社群,渡臺之時即具備雙語能力。依據閩、客方言下各音系社群的分布情形,本研究認為夾在桃園北閩(漳州閩)、南客(四縣客和海陸客)強勢音系社群中間的「海陸客、海陸閩混居區」、「次音系社群混居區」和「詔安客優勢區」,可視為桃園地區閩、客族群互動的緩衝地帶,呈現一個帶狀分布的態勢。桃園閩、客交界地帶六鄉鎮市的族群結構和族群空間分布態勢,從現今語言分布大致可確認,但已無法細緻反映真實的情形。本研究藉由世居宗族開基祖的祖籍資料,還原清末甚至是更早以前研究區處於傳統農業時期的族群結構和分布特色;進一步探討清代研究區土地拓墾的過程,反映族群間合作與競爭的互動關係;而地方公廟、神祇祭拜的祭祀圈結構,則鮮明呈現閩、客族群意識。關鍵詞:族群、客家、閩南、桃園、空間分布、閩客交界地帶 林雅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碩士班 101.6 6
101年 客家文化的推廣與傳承:以高雄市四大庄頭客家社會團體為例 本文以高雄市新桃苗同鄉會、台中地區旅高客屬同鄉會、高雄縣客屬同鄉會及屏東客屬同鄉會,統稱四大庄頭之客家社會團體為研究對象。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 Research)與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探討高雄四大庄頭客家社團組織,在客家文化傳承工作之成效與所遇的困境。研究發現:1.客屬同鄉會是推展客家文化意識的重要民間力量。2.客家語言是重要的客家文化。3.客家同鄉會存在著年輕化不足的現象。4.客屬同鄉會力求客家文化的創新。5.客家文化具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條件。客家文化的傳承上擬訂下列建議:1.同鄉會應推動客家文化的在地化與生活化。2.同鄉會應具有客家文化的研究功能。3.營造客語環境提升客語得實用性。 4.同鄉會的職能再造。5.同鄉會應著重於客家文化創意?業的發展。現今族群融合,真正的客家人實在很難區分,包括血統、語言、生活習慣,很難客觀的界定所謂的客家人。爰此,本文認為只要是認同客家文化的人,都是廣義的客家人。所以,「不分族群」認同客家文化對客家文化有興趣、有情感、有使命感、有實力,不論任何族群甚至是外國人,都應該共同來關心與推動客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關鍵詞:客家文化、客家族群、客家意識、同鄉會 林年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100.6 4
101年 《寒夜三部曲》中客家女性與男性角色之研究 本文以客家文學巨著《寒夜三部曲》中的經典角色為經緯,以此分析傳統客家男/女的地位,試圖為客家兩性描摹出較為完整的意象,更輔以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觀點,以角色間的對話及獨白來切入,嘗試使用不同的視角,來檢視客家兩性是否符合外界的定位。除此之外,原作者的觀點更驗證本文的探析。研究發現,由於《寒夜》書中的角色多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縮影,其人物確實有部分符合一般人對傳統客家的粗略印象──女性賢勞持家、剛毅內斂;男性充滿理想、不安現狀。客家女性在家務操持之外,更需要輔以勞力付出,雙倍的努力使得她們在家庭中的地位甚為重要,卻不見得能參與重要事務的決策;客家男性則多半倚賴女性對家庭的付出,在無後顧之憂下,得以放心追求自我的志向。然而,客家男性屢被塑造的大男人主義形象卻未必屬實,在仰賴女性之餘,其實也隱含著對女性的尊重及疼惜之意,而非單純將家庭拋給伴侶照顧罷了;客家女性也不如普遍想像的被侷限於家庭之中,在女性意識抬頭的現代,受到新式教育的客家女性,已在四頭四尾的傳統概念以外呈現嶄新的風貌。可見世代交替下的客家男女正逐漸擺脫傳統文化的負擔,許多舊式的刻板印象值得再次的被檢視及重新定義。關鍵字:客家女性、客家男性、寒夜三部曲、女性主義、男性運動 劉書瑀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12 4
101年 水利開發與地區發展互動之研究:以頭前溪北岸九芎林為例(1775-1945) 本論文以區域性土地開墾與水利的興築,帶動地區農業、商業的經濟發展,使該區域人文地理與經濟環境變遷為研究主軸核心。強調「水資源」的利用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依靠度。在水利發展的過程中,宗族組織、社群活動、祭祀信仰,形成一系列的水利灌溉共同體。水利社群與信仰引發墾民互動的核心價值觀,帶動聚落農村區域性的農業經濟發展。在人類歷史的軌跡中可追尋發現,人與自然環境界中,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產生全面性的結果,兩者之間,亦無可避免地持續性相互形塑與影響。由於「水資源」在缺水區域形成一種「經濟財」,對農業社會的人們而言,區域性開發與自然界相抗衡,在既有的條件下興築水利之榮,才能得水資源之利。在相互抗衡過程中,人與水資源產生互動之後,原有草萊之地,由於「水田化」的環境條件下有了革命性劇變,由蠻荒之地成沃肥千里的稻田穀倉,不但改變了自然地貌與環境景觀,也分佈了經濟、社會之環境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在探討研究自然與人類,因果回饋與循環的開發雙向關係時,區域性水利開發是個很好的相關典範。本研究者世居頭前溪沖積平原北側-「九芎林地區」,故以頭前溪北岸平原的拓墾、水利設施為主要研究探討對象,九芎林開墾之後,因頭前溪水源豐沛,水圳設施隨之興起。自清領1785(乾隆50 年)以降,姜勝智與劉承豪所築九芎林地區第一條水圳「下山圳」,至日治1921(大正10 年)下三崁店圳的重修後段圳路,以及石壁潭新圳於1941 (昭和16 年)開濬築成。在一百多年間,水圳網絡交錯於九芎林的阡陌之間,造就了經濟價值頗大的農經產業,帶動九芎林地區經濟繁榮蓬勃發展。以台灣經濟開發史研究的觀察出發點,「水圳」本身與「經濟」發展是一個地區開發繁榮的因子。在概況略述其開埤設圳背景後,即轉向農業經濟與墾殖經過,再以社會環境變遷的意象研究為其軸心。本論文先架構出二百多年前頭前溪北側平原九芎林地區的原始地貌景觀,其次探討移墾漢人與自然環境互動模式,此一模式在反映出,當時漢人對自然地理環境觀的改變。而水圳開發所衍生「水利社群」、「祭祀信仰」、「人文活動」之關聯性,與自然環境變遷、農業經濟的興起等,有助於說明人類墾殖與自然環境的因果關係。本研究期望以新的取向來整合研究結果,首先是延長研究時間尺度,以清代、日治時代跨越農業經濟時代、社會變遷發展的意義,再以研究範圍加廣,將自然因素納入分 ii 析,同時以人類與自然環境間的雙向影響,作為本論文的主題。以上論點有別於以往研究者之觀點。關鍵字:水利、九芎林、頭前溪、區域經濟、姜勝智、水田化、社會變遷。 楊秋賢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0.12 5
101年 客籍人士與高雄市政治發展關係—以高雄市議會為中心(1946-2010) 日治時期,高雄市因築港工程,帶動整個城市的工商業發展,吸引來自鄰近地區包括澎湖、台南等地的民眾前往,客家族群也不例外。隨著西部縱貫線的開通,北部、中部及南部的客家族群紛紛展開島內移民到高雄市。同鄉移民由於居住在同一聚落,成立地域性的組織「同鄉會」,除了凝聚鄉情,也形成區域性的結社,久而久之,甚至醞釀成地方性勢力,在選舉時發揮重要的功能。台灣光復之後,國民政府推動地方自治,澎湖派、台南派透過同鄉會的運作,與高雄市「在地」派互相抗衡,爭取議會席次及市長寶座,先後叱吒高雄市政壇。本文透過文獻分析、參與觀察、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探討客家族群移民高雄市之後,在澎湖、台南外來強勢派系環境中,如何透過客屬同鄉會的支持,在澎湖派及台南派影響相繼走下坡之後,爭取市議會議員席次,創下四位客籍候選人四席全上的「全壘打」的紀錄,並在「在地」陳家的力挺下,產生第一位客籍高雄市議長。本文進一步分析來自北、中、南的客家族群中,北客投入議員選戰的比例最高的原因,以及客家族與台南派、澎湖派在政壇表現的差異性。同時探討高雄市從台灣光復(1946)至高雄市縣市合併前(2010)期間,高雄市換黨執政前後,執政者及客籍、非客籍市議員對客家事務的態度,並探究客籍市議員面對新世代的挑戰下,所採取的策略與轉型。關鍵詞:客家族群、高雄市議會、地方派系 黃秀枝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101.6 5
101年 巧聖仙師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1761-1895) 寺廟是臺灣社會發展與庶民生活所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東勢巧聖仙師廟內保存許多清代以來的文物,具體反映當地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變遷興衰。本文試圖透過巧聖仙師廟的歷史沿革與人文史蹟,觀察清代東勢地方社會。魯班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當時曾建有專祠祭祀;到了明清兩代,魯班仙師已經成為民間熟知的行業神。清廷在乾隆26 年於石岡設立土牛界碑,禁止百姓擅入番界,但是軍工匠人憑藉合法身份進入東勢山場後,卻在匠寮一帶招入漢人從事私墾。這些舉動引發護衛熟番的不滿,更招來泰雅族的報復,激烈的「番害」讓軍工匠決定迎奉魯班仙師,庇佑地方安寧。經過研究者考證,在乾隆40 年左右已經出現巧聖仙師信仰。林爽文事件以後推行屯制,東勢地區地權釐清後,漢人取得土地的合法權利,墾務發展迅速,地方家族崛起,成為社會領導階層。從道光13 年地方仕紳發起重建匠館一事,看出東勢的經濟實力已經具有一定之水準,巧聖仙師廟的信仰範圍也慢慢擴及東勢其他聚落,乃至於石岡、新社等地,成為地方百姓求神庇佑的心靈寄託。道光中葉以後,仙師廟逐漸具有「地方告示」中心的功能;同治年間秋公會在廟中設立祿位,仙師廟的功能更為廣泛,已完全脫離匠館性質,轉為東勢角地方的公廟;光緒13 年東勢角撫墾局設立之後,「公館」就此成為仙師廟的另一個名稱。巧聖仙師廟的發展,適足以反映出東勢地區社會的轉型,以及地方仕紳的崛起。關鍵字:魯班、行業神、巧聖仙師廟、東勢、軍工匠 姜明雄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碩士班 100.8 4
101年 北埔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 本文為一個關於人群認同的研究,研究目的為考察全球化下流動情境對身分認同變遷的影響。在對1980年代後期客家族群運動興起後,在北埔等客家地區所發生的「客家化」過程進行族群現象和社區組織的分析後,本文發現「地方化」與「族群化」是促成這個現象發生的關鍵動力,這兩種動力彼此結合又分離的結果促成「在地客家認同」的浮現與轉化。分析「在地客家認同」形成的過程及條件就是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導引。然而,當北埔的社群認同越來越朝向客家化發展時,全球化過程讓地方人口組成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及其他各國的移民,使地方社會進入多元族群的社會情境,於是地方也開始出現多元文化論述,本文進一步要考察的便是全球化帶來的多元文化情境如何影響地方社群認同的內涵,由此推動「在地客家認同」的轉化。全球化流動情境包含從台灣社會1950、60年代工業化、都市化以降本國人的人口移動,一直到80年代全球化下女性婚姻移民與外籍移工的跨國流動。這種全球化過程伴隨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制度化變遷,另一方面為文化認同的變動。198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出現強烈的身分認同追求現象,本文注意到的是「族群認同」與「地方認同」,但進入地方社會層次時,還發現親屬關係認同在面對「新移民」時成為被凸顯的身分認同。本文主張,認同不能憑空產生,必須有存在的空間,也就是認同空間,其中社區組織是推動認同重構的關鍵。本文發現社區組織創造認同的方式是透過地方實作與集體歷史記憶的重塑,這二者也成為掌握社群認同變遷的分析架構。若從更宏觀的視野觀察地方社會的變動發現,社區組織只是使身分認同浮現的基礎,文化、經濟、政治各領域彼此交織的力量才讓身分認同建構進入制度化模式,使認同於制度化空間中得到存續。本研究選擇以客家地區為探討的切入點,田野調查地點為新竹縣北埔鄉,研究時段為1990年代之後至今。研究發現,北埔的客家認同一開始並非行動者有意圖的建構,而是在地方運動推動過程中浮現出的「北埔在地客家認同」。早期身分認同的產生是依賴社區組織的地方實作與集體記憶的建構,「打鬥敘」、「打中午」、「迎古董」與「下街空間營造」等活動都有很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不僅發揮社群凝聚的效果也建構了新的集體記憶,文史調查則重構了集體記憶與歷史敘事,於是北埔的「客家認同」產生了地方性。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地方文化觀光帶動地方經濟領域的發展,於是身分認同依附於經濟領域的發展下得到了發展空間,例如北埔擂茶、北埔柿餅、客家菜等文化商品都參與了「客 II 家化」的過程;政治領域也成為身份認同的空間,從語言在地方上公共場合的使用狀況可知,政治人物更是有意的使用客語作為溝通語言;文化領域的發展則是累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到1987年解嚴後才走出文化菁英的領域,並成為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礎。上述發展的結果導致了地方社會的「客家化」過程,同時也開啟了「在地客家認同」存續的認同空間。事實上,全球化過程讓地方社會面對的族群現象更為複雜,通過(外籍)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本研究發現面對「新移民」時,社區組織生產出三種身分認同策略。首先,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家庭整體的一分子,選擇以「媳婦」的親屬關係作為他們身分認同的方式。其次,為了使外來族群成為客家社區的一份子,面對客家裔的外籍女性婚姻新移民,則引用「中原客家」的身分認同。此外,在集體互動之外的個人交往中,大隘社老師與新移民之間個人生命經驗的相似性(人妻、人媳與鄉村子女)能引發同理心,於是產生接納性的認同,這促成對問題癥結進一步的反省。社區組織意識到要改變新移民的社會處境,必須從改造自身社會做起,於是透過舉辦社區節慶的方式希望讓新移民的家人與鄉民能承認跨國文化的特殊性並給予新移民認同與尊重,最重要的內涵為宣揚一種多元文化的觀念,企圖扭轉鄉民對新移民不平等的對待方式與觀念,換言之,社區組織是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移民身分認同的建構:個人,家庭,族群社區。結論部分,客家人與新移民的接觸讓在地客家認同的內涵獲得豐富的意涵,除了讓多元文化中族群關係不平等的內涵被意識到之外,地方文化與客家文化也有多樣化的表現,不只是傳統文化的挖掘,也能隨著社會情境的改變有新的文化產生。本文主張,社區組織對地方公共議題持續的關心就是在地客家認同具體的體現。 許惠捷 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100.7 4
101年 從文化景觀脈絡因子剖析聚落紋理保存價值與管理:以大茅埔客家聚落為例 本研究主要以大茅埔客家聚落為例,從“文化景觀”的場所意義,探討臺灣中部地區大茅埔客家聚落文化資產與聚落本身的保存價值,對整體聚落“時間”與“空間”及“感官”的保存價值關係進行分析。並就大茅埔客家聚落紋理分布區域內之“聚落文化景觀”保存規劃與管理策略進行粗探,具體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壹、 由“文化景觀”角度,重新審視文化資產觀念,以文化景觀脈絡概念分析聚落地景,藉以提出具有“聚落紋理”保存價值元素。貳、 以聚落紋理重要元素,進行“文化景觀”法制面類別的分解與歸納,幫助地方建立聚落地景的價值觀念,對文化景觀的法規分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提出“聚落文化景觀”保存的規劃與管理策略的原則性建議,期能構建一個“區域型客家聚落”保存與發展的思考方向,提供政府與社區對於“聚落文化景觀”保存及“聚落” 活化與再生工作的?考。肆、 冀望透過本研究,使外界瞭解“客家聚落”的典型態樣,並重視客家文化的保存工作。為達本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實證地區調查分析法”、“歸納法”及“圖解法”,做為研究分析的基礎,進行從文化景觀脈絡因子剖析聚落紋理保存價值與管理:以大茅埔客家聚落為例的研究,並獲得以下的結論: II 壹、 經由文化景觀脈絡中的“時間”、“空間”、“感官”等因子分析,獲得大茅埔客家聚落紋理保存價值元素。貳、 大茅埔客家聚落紋理保存價值元素共計五十七項,並歸納出九類文化景觀內涵。?、 以“區域型聚落文化景觀”的概念,建立社區自發性的管理與維護機制,建構一套以“人”為本,為聚落量身打造的地區發展計畫。肆、 藉由對大茅埔客家聚落紋理分析,勾勒早期客家先民建村闢墾、與信仰的表現以及客家精神刻痕。關鍵詞:文化景觀、聚落、客家民系、神秘文化、大茅埔 黃貴財 中州科技大學 工程技術研究所 100.6 4
101年 電視媒體與公共領域的互動:以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為例 本研究探討電視公共領域,特別從電視科技形式與公共領域之互動角度去分析電視論壇節目如何建構及展演公共領域。研究對象為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試圖瞭解《村民大會》的製播者在電視製播的框架下,如何想像與建構電視媒體的公共領域,並在此實踐過程中如何揉合他們的電視感知結構與公共領域概念,本研究主要援引公共領域相關理論作為探究該節目的參照點。研究過程採用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文本分析法,首先,針對《村民大會》的製播者們進行訪談,再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瞭解製播者們實際製播的過程,最後以文本分析去觀察節目文本中公共領域的展演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製播者們在想像與落實公共領域的過程裡,希望經由節目的參與者、公共議題與理性討論以發展出一種帶有庶民關懷的公共領域,同時,為了配合族群媒體的使命,因而於節目中必須兼顧文化傳承與公共理念。製播者們經由實踐過程讓電視公共領域作為監督政府與解決問題的平台,企圖使媒體於其中扮演一種主動的角色。二、製播者們認為在主流媒體的環伺下,《村民大會》能吸引大眾閱聽人的目光有限,然而製播者嘗試於節目中凸顯新聞的理念,結合對時事的關心以及地方人民的問題,以此回應節目對在地關懷的製播理念。三、在電視媒體與公共領域的相互展演過程中,製播者認為電視媒體的參與讓公共領域藉由電視媒體的介入而強化媒體近用權,也使在地人民獲得更多展演空間;但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操作過程也讓製播者們體認到公共論壇在電視節目中的展演困境,同時公共領域理念的落實和理想之間也出現一些距離,因此,製播者們必須在兼具助力與阻力的電視空間中持續拓展公共領域。四、面對電視科技形式時,製播者會將電視的製播框架置入公共領域中,並在臺前道具與角色的安排上,依電視閱聽眾與現場參與者的行為而進行設計。然 III 而,電視科技介入公共領域之際也遭遇諸多技術層面的瓶頸,因此製播者們亦須在電視科技形式的架構下不斷調整公共理念,以盡力展演出能反映公共領域價值及電視節目條件之媒體論壇。五、如以公共領域的相關理論來檢視《村民大會》的展演,發現在理性、平等、多元及參與等面向上,和學理上的理想有著落差,另外,在公共利益的面向上,也夾帶著族群媒體的使命感。這些皆反映出現實公共領域異於學理規範,可促使思考對多元公共領域的開發及嚐試。因此,在電視製播的現實考量下,公共領域的演出雖有其限制,然而,電視公共論壇引導出一種草根與菁英對談的實踐空間,也為傳統的公共領域開拓一條新的道路。關鍵字:公共領域、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製播流程、公共參與 朱國志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12 4
101年 客家新聞獎中記者的實踐感 本研究試圖了解「客家新聞獎」對客家記者在客家新聞製作上的影響,並在理論上引用Bourdieu提出的「習性」(habitus)、資本(capital)和「場域」(field)等概念,以協助檢視「客家新聞獎」場域中客家記者如何在個人認知和自身所處的環境中進行客家新聞的製作。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年(第一屆)至2010年(第五屆)「客家新聞獎」得獎記者為訪談對象,共訪談11位記者,企圖了解「客家新聞獎」中報導客家新聞的記者如何實踐心中所代表的客家新聞。本研究的觀點立基於Bourdieu對於實踐感的闡述,認為實踐感就是個體或是群體內在擁有的習性,他們具體使用自身擁有的各種資本,在特定的場域中,行使特定的行為。本研究發現:一、客家記者對客家新聞的想像是一種實踐邏輯的展現,實踐者的行動是一種與當下環境脈絡交互作用所產出的有限行動,因此,客家記者往往是從自身經驗和所屬機構能夠給予的資源中進行客家新聞的產製。二、實踐者必須參照實踐場域所特有的習慣風俗才能作出實踐,當行動者遭遇到的問題是他所熟悉的,行動者就自然而然地生產出屬於這個場域中特有的實踐;因此,記者若本身為客籍記者,便能夠從自身對客家的認定來製作客家新聞,而當行動者所遭遇到的問題是自己不熟悉的,行動者才會有意識的求助於各種既定的風俗習慣,所以非客籍的記者在製作客家新聞時會經由多重的觀察來認定符合這個場域的象徵代表。三、客家新聞獎中的新聞產製者無論是客籍或非客籍的記者,都在獎項遊戲的場域中行使各種策略,行動者的實踐可說是因事制宜的一種展現行為。關鍵詞:客家新聞獎、實踐感、新聞製作、習性、新聞場域 嚴珮瑜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5
101年 客家電視台年度電視劇之客家形象分析 當代的客家電視劇傳遞出哪些台灣客家族群的重要精神與形象呢?有鑑於過去客家影像研究集中在電影之上,甚少以電視劇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於是從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中,選出三部年度電視大戲《大將徐傍興》、《十里桂花香》、《源》為指標個案,希望從電視劇的影像文本描繪中,找出客家族群的具體形象,並與客家族群學者的形象研究發現,互相參照。為此,本研究從敘事理論出發,藉由內容形式與表達形式兩個分析層次,釐清電視劇中角色類型、場景和情節等敘事要素意涵。研究發現,三部電視劇中的人物角色刻畫,可對應於Propp 的七種角色功能,電視劇中主角(英雄),追求人生目標(公主)時,面對阻礙者或敵對者(壞人)出現,經由周遭貴人、助手(贊助者),拉近專家(協助者)的關係,進一步解決問題,親人或長輩(派遣者),因看重英雄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可塑性,將心願或重責大任賦予英雄使命,英雄參與任務過程,會遇見經時間考驗,最終知難而退的假英雄角色;在場景部分,三部電視劇的場景設定在大陸原鄉,台灣地區的苗栗山區,到屏東內埔的客家庄村落;而三部電視劇故事發生的時間,則分別經歷清朝,日治時期、台灣光復後、台灣退出聯合國等社會事件;最後在情節敘事安排上,三部電視劇皆順應著敘事軸線,起初為穩定生活→困難的介入→貴人相助或信念克服→最終困境圓滿解決的結局。進一步比較,三部電視劇中敘事元素如客家語言、客家諺語、居住空間、客家婦女、飲食文化特色、神靈與敬祖信仰、客家山歌與童謠,所呈現的客家形象,也相當符合學者的論述。其中,又以客家語言、居住空間、信仰、客家婦女與飲食文化的建構,成為區別客家族群的故事與其他電視劇的差異,電視劇的敘事中,更加強調的是「社會變遷下的調適力強」、「世代差異與磨合」、「歷史上的族群對立、衝突」、「社會階級明顯」、「人道關懷的性格」等主題的形象建構,客台身為族群媒體緣故,加上電視劇有較長的故事時間鋪陳,因此,在建構客家形象上,從不同面向作細微的討論。整體而言,客台電視劇在客家形象的形塑上,藉影像內角色日常生活的表現與人物間互動,較一般媒介形塑形象描摹更廣泛且深入。本研究藉著電視劇的敘事分析,使讀者更能理解族群傳媒所建構的客家形象,反之也期望客家電視劇的生產,在客家形象的元素建構上能維持,並拓展客家影視文本的發展,使故事的細膩生動扮演文化教育的功能。關鍵字:客家族群、形象、客台、電視劇、敘事 張雅婷 國防大學 新聞學系 碩士班 101.6 4
101年 遊走在族群邊緣:一個客家聚落的經社變遷 苗栗縣泰安鄉清安村是客家人與泰雅族混居的村落,也是泰安鄉客家人集中且人數多於泰雅族的村落,而清安村的洗水坑豆腐街則是在以原住民居民為主的泰安鄉中客家人群聚的客家聚落,本研究調查的分析軸向與研究目的包括:(1)洗水坑客家聚落,在歷史的發展中族群邊際的維持與流動及族群互動的發展;(2)以原住民為主要居民成員的整體環境中,客家聚落的經濟與社會面向變遷與發展;(3)洗水坑豆腐街聚落的興、衰與再造過程中,對於當地文化特色的影響與形塑,以及未來發展定位。依據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對公部門、在地民間組織、在地店家與居民,進行深入訪談,總共累積了16位受訪者資料,配合文獻分析,就街市聚落族群邊際的生成變化與特色分析得知:1.山林資源的競取,產生原客族群的利益衝突及其邊際推摩;2.土地資源有利於原住民而不利於客家人;3.政治參與政策,限定原住民領導;4.福利政策措施,造成客家人相對弱勢感受;5.食貨交易與交換互動,形成原客的社會交往關係;6.泰安鄉族群互動與族群語言的使用,北五村的原住民習於客家話的使用,南三村則以泰雅語為生活共同體的語言;7.在信仰文化與婚喪生命禮儀的差異區別,原住民是天主教儀式,而客家是傳統的客家習俗與民間道教信仰;8.泰安鄉的客家人和原住民的通婚相當少,原住民反而和外地的漢人通婚比較多。就洗水坑豆腐街生活共同體營造的發展變化分析,可得到下述的經驗特質:1.豆腐街成為地方特色產業的消費空間後,居民生活節奏速度加快,也改變了經濟生活型態;2.以豆腐為特色載體建構地方特色產業,與客家文化產生密不可分的連結關係。關鍵詞:客家聚落、族群邊際(界)、洗水坑豆腐街、地方特色產業 許占文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01.1 5
101年 地方社會的衝突調解—以苗栗縣獅潭鄉調解委員會為例 本文以客家地區苗栗縣獅潭鄉為研究對象,以地方社會的衝突調解為研究主題,探討調解制度變遷對客庄之影響、調解與民俗、民德、法律之關聯、調解是否成立與調解功能之關係、調解對衝突功能的作用、調解是否成立與衝突是否解決等內容。研究者任職獅潭鄉調解秘書工作,參與調解業務累積有12年的經驗,根據研究主題,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先透過文獻回顧,解析衝突與調解之關聯,調解制度與組織之規定與調解制度之變遷。其次分析研究地區調解案件之內容,並透過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探討公部門鄉長、調解委員、調解秘書以及衝突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的參與,調解制度變遷對調解的影響,調解成立與否之因素,調解功能的發揮與衝突的解決。本研究之結果如下:一、調解制度變遷後,審核調解委員資格之機關由鄉民代表會移轉至法院,並未如預期能審核出更具有能力之調解委員,反而喪失了民意機關監督之功能。二、客庄地區之民俗、民德與相關法律對調解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以地方派系勢力涉入民俗實踐邏輯,對調解的運作影響最大。三、調解具顯著功能與隱藏功能,調解成立,發揮了調解的顯著功能;調解不成立,亦發揮了調解的隱藏功能,所以調解無論是否成立,調解功能均能發揮。四、調解成立,不表示衝突一定能解決;調解不成立,也不表示衝突無法解決,關鍵在於調解後,衝突當事人的態度與採取的行動。五、衝突發生後,產生正、負的功能,調解對衝突的正功能有強化的作用;對衝突的負功能有減弱的作用。關鍵詞:衝突、調解、調解制度、調解功能 王千道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01.6 4
101年 客家社團社會資本與組織發展關聯之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客屬會為例 板橋客屬會是新北市最大的客家社團之一,成立至今有26年,在客家社團中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社團社會資本與組織發展之關聯性」,以新北市板橋客屬會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社會網絡分析、深度訪談法。主要以深度訪談法為主,其它研究方法為輔。研究者也加入板橋客屬會,對社團活動也參與其中,並從中觀察、拍照並做記錄。首先針對社團成員共發放2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1份,以SPSS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量化分析,瞭解社團成員的背景資訊。再對社團決策單位、執行單位幹部發放社會網絡問卷,共發放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以UCINET 6 for Windows軟體進行分析,找出網絡中心性較高的成員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發現:(1)成員參與社團時間長、互動往來密切頻繁。(2)年輕人加入有助於活絡客家社團。(3)經費是影響社團發展及運作的重要因素。(4)課程以傳統性的課程為主,需積極創新。(5)社團活動由自辦走向與公部門協力合作。(6)社團由內聚型社會資本邁向橋接型與連結型社會資本。最後將研究結果,對新北市客家事務局、新北市客家社團、新北市板橋客屬會提出建議。關鍵字:客家社團、新北市板橋客屬會、社會資本社會網絡、組織發展 羅美香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4
101年 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發展與變遷(1895-1945) 本研究選定日治時期苗栗街作為研究場域,採取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途徑,分別從國家力量、重大建設、產業發展三個面向,來探討不同面向對聚落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研究方法上以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為主,輔以不同時期的地圖判讀,並將研究需要的相關資料繪製成地圖,再加上田野實地調查,以分析聚落發展與變遷的過程。日治時期,本研究區的行政隸屬變化頻繁,共有八次之多。現今苗栗市的行政區域形成於大正9年(1920),之後一直維持到今日。其中除了1901~1908年的行政區域劃分,苗栗街為苗栗廳廳治所在地,其他時期都不是一級行政區的政治中心。當時苗栗廳的設置和廢除影響了苗栗街的商業氣氛和人氣,可見國家力量的運作對地方發展影響甚大。日治時期苗栗街(苗栗大字)是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等各方面的核心,當時在殖民政府的規劃下,各機關多集中在今中正路兩側,這些機關的設立與人員的移入,使得聚落進一步的擴大和繁榮。而北苗栗的社寮崗庄一帶,是因苗栗驛的設置才繁榮起來的新興區域,使南苗栗的街區由南向北擴展。日治時期苗栗街內有兩次市區改正,使聚落的型態改變,原有狹小街道被?寬,曲線變成直線,街道空間加大。建築物大半改建為洗石子巴?克兩層街屋,傳統街屋樣式逐漸消失。可惜苗栗街的市街規劃是比較消極的,除了將原有的道路拉直並稍加?寬之外,並沒有藉由市區改正計畫促使新興區形成。日治時期影響聚落發展最明顯的建設就是水利設施與交通建設。公路和私設輕便軌道,將苗栗平原地區生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物,及鄰近山區生產的石油、樟腦、薪炭,運送到苗栗街買賣。鐵路則是對外運輸的一大動脈,苗栗驛的設置暢通了貨物的運輸,加快了的商業發展,因為交通的便利使得苗栗街的發展較鄰近地區來得繁榮。水利建設方面,將研究區內唯一的埤圳-龜山大陂圳加以整治和官有化,雖然農田面積沒有明顯的增加,但埤圳官有化的政策,解決私人經營埤圳之困難問題,使農業可以在取水無虞的情況下,稻米產量增加,土地贍養力提昇,而帶動整體聚落的發展。產業發展方面,本研究區境內從事「官公吏」和「商業」的戶數比例遠較鄰近街庄高,是當時周圍街庄的政治、商業中心。其中以苗栗街(苗栗大字)是當時研究區內最繁榮的區域。農業方面,作物種類不多,以稻米和甘蔗為最主要作物,因佔了苗栗平原精華區的優勢,稻米產量和周圍街庄相比並不算少。工業方面,並不興盛,除了苗栗糖廠和石油會社的煉油廠之外,其他只是小型農產品加工廠及民生消費用品工廠。商業方面,延續清代,日治時期最熱鬧的區域仍然是在南苗栗,而苗栗驛的設置,帶動北苗栗的商業繁榮。鄰近公館庄的出礦坑和造橋庄的錦水石油產業興起,讓社寮崗庄(社寮崗大字)興起了石油製品集散的優勢。日治初期苗栗地區因為平原有限,農產品產量不多,商業買賣始終不興盛。但中期後逐漸轉為熱絡,苗栗大字各會社、組合林立,是當時苗栗街的金融商業中心。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苗栗街因國家行政區劃,公路、鐵路、輕便軌道的建設,保持清治時期以來鄰近街庄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的地位,產業發展因水利設施的整治和官有化,農作物產量上升帶動了商業的繁榮,聚落更為擴張,奠定了國民政府時期發展的基礎。關鍵字:日治時期、苗栗街、聚落、歷史地理學、聚落地理學 傅彩惠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 101.1 4
101年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新竹地區的客家社會統治:以《警友》雜誌為例 早期日人的客家認知主要沿襲清代臺灣方志及西方文獻的看法,對於客家印象來源概分為兩大類:一、為史料文獻,二、為實際接觸的經驗。日警依實際管理客家聚落的經驗有較完整的客家記錄。民間日人的客家認知原則上仍建立在官方論述的基礎下,但對於客家觀察的面向則較官方廣泛,期間報紙與雜誌對客家有深淺不一報導,顯示日人對於客家的生活、文化、產業等興趣。日人的臺灣客家社會印象則是由日本殖民者以選擇、形塑、收編等方式所形成的客家印象。新竹地方政府發行《警友》機關報的方式,投入地方事物報導與警察專業領域探討。作為試驗的先鋒性質刊物,除建構知識體系外,更可藉此訓練殖民官吏自身專業與地方瞭解,甚至形成政策。隨著總督府對臺深入的統治,沿山地區的客家族群也成為官方重視對象,如何建立客家知識將攸關日後地方統治之優劣,而客語學習成了客家知識體的重要架構。《警友》本身為地方政府刊物,其論述多為官方說法,在地方統治層面,可以窺探出當時地方官員對新竹地區的看法,以及政策如何影響地方。新竹地方政府管理新竹地區的兩大系統,主要以警察體係與街庄役場來動員或組織民眾,而警察可謂殖民政府治理臺灣的主幹,透過各項主兼辦業務來管理民眾。從《警友》的警察客語會話教材,?約的透露了殖民管理者細緻的操作痕跡,經由各項業務推動樹立了警察「文明」與「權威」的形象,這些形象來源基礎是來自於「知識」的掌握,透過對人的掌握與法規的運用,由上往下地對臺人進行規訓與改造。關鍵字:客家印象、清代方志、警察勤務、客語、客家義民祭、客家知識 陳俊安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101.6 6
101年 非營利組織與推廣地方文化活動之探討—以屏東縣五個客家社團為例 近年來,客委會甄選最具客家文化代表性的活動,透過地方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推展客家大型文化活動,行銷在地文化產業,打造創意客庄經濟效益。在客委會的輔導與支持下,經由地方團體的營造,發展出具有在地性的文化活動,藉由文化活動帶動地方文化觀光,活絡地方經濟活動。臺灣北部已有許多指標性的文化產業案例,尤其是桐花祭活動,成功的行銷客家文化產業,在南臺灣六堆地區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嘉年華」與「元宵尖炮城」活動,卻尚未能發展至足與桐花祭相抗衡的文化活動,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本研究以內埔、萬巒、竹田這一地區有地緣性五個地方團體為對象,以質性方法,運用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方式收集資料,整理紀錄社團組織的發展歷程,瞭解社團整體現況及所面臨的問題,探討非營利組織對推展地方文化活動的功能與價值,並且研擬規劃公部門與地方非營利組織為文化活動合作之機制,以提供政府相關部門作為未來推動之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未來文化活動的舉辦,其文化意義必須定位清楚,活動的目標必須明確,以促進文化行銷和活動行銷;其次文化活動必須有政策性、延續性的支持;再者,需透過大型的客家文化活動,並由公部門整合規劃活動,配合地方各社團參與,有效行銷在地文化與客家產 ii 業,活動結束必須落實檢討反省。本研究建議有二,在社團部分,應透過社團評鑑,獎助扶持優質社團,社團新血輪的招募與培養亟需加強。在公部門部分,應爭取更多資源,建全社團組織與資源整合,加強公部門與非營利地方團體組織的合作,共同推展客家文化的互動機制。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公部門、文化活動、客家、六堆 林功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100.6 4
101年 客家宗族與在地社會變遷—以新竹新豐鳳山崎何氏宗族為例 鳳山崎是位於大眉庄(竹北)、紅毛港庄(新豐)、大湖口庄(湖口)、新埔庄(新埔)等四區交界的邊陲地帶、生產力偏低的邊緣地方社會。清代采訪冊如此形容鳳山崎:山上一帶帄原,周廣三、四十里;地高而燥,率多荒園,庄內居民人口稀少,錯落結盧而居。可見到清代末期,鳳山崎的發展模糊,是一片乏人問津的荒埔之地。直到日治初期,鳳山崎才由望高樓、鳳山崎、竹高屋、寶斗屋等四個地理區塊發展成為一個「鳳山崎庄」,重要性開始逐步提升,而且這個提升不斷加速,到了戰後,因為湖口工業區的設置,使鳳山崎完全轉型為都市化的地理區塊,他逐漸擁更以自己做為一個村落為中心的地方。隨著一百年歷史的轉變,鳳山崎的地位甚至超越大湖口庄的老湖口與紅毛港庄的新庄子,長期來看,甚至更取代新豐鄉新庄子成為政教中心的趨勢。鳳山崎不再是湖口、新豐邊陲區,他更了屬於自己區域的自主性。先前的研究者,例如施添福、羅烈師、林玉茹等學者,是以清代為主要研究時間範圍,因此沒能正視這個上升或變遷的地方社會,我站在這些學者的研究基礎上,繼承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補足這一塊論述。這篇論文研究中把何家收藏的古文書與土地申告書做了交叉比對,而發現何家是鳳山崎第二大業主,在鳳山崎發展的過程中,何家在地方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根據何家收藏的扶雲社會員證、分鬮書與捐地等地籍資料,可以發現何家透過捐地?與了地方的公共事務。例如清朝光緒年間何家和番仔湖的傅家合建「惜字亭」,民國38年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捐地給地方政府,蓋貣了第一座公學校-山崎國民小學,這兩次捐地儀式?造出何家在地方上文教的地位。日治時期,何家捐地讓鳳山崎貣造了山崎火車站,這項公共建設影響了鳳山崎朝向都市化發展,?立鳳山崎經濟發展里程碑。民國58年何家捐地蓋貣了地方上第一座溪南觀音廟-鳳蓮宮,從鳳蓮宮原始樂捐簿的統計中發現何氏宗族是樂捐金額占全部樂捐姓氏排序的第一位,從鳳蓮宮第一屆?徒名冊統計中也發現何氏族人是所更?與廟務人數占最多的,可見何氏宗族透過公廟的運作,穩定了鄉 ii 族勢力對地方事務的領導與控制。這篇論文研究中也發現雖然鳳山崎面臨了劇烈的變遷,例如設置湖口工業區,土地被徵收,大量人口移入此區等,但是何氏宗族仍然有辦法維繫住傳統社會的宗族現象,他們一方面保留了的宗族祭祖儀式而把各家戶結合成宗族,形成村庄的次單位,參與了地方事務;一方面透過地方公廟的祭祀活動等神聖事務來達成凝聚何氏宗族的力量,形成在地的一個大宗族。這呈現出研究鳳山崎何家的意義是客家地區的客家宗族顯然有能力應付一定的社會變遷,不會簡單的隨著變遷而消失,而維繫宗族的力量是靠著參與了神聖事務,那就是宗族內部祭祀儀式與參與公廟的祭祀活動,這個個案研究呈現出傳統宗族在當代仍然具有意義。關鍵字:鳳山崎、客家宗族、地方社會、地方公廟、都市化 何瑞玲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5
101年 客家政策效益之實證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本研究是以四個政策類型-文化節慶活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公事語言、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來分析客家政策的實施效益,探究目前所實施之客家政策對於客家族群現況認知及滿意度分析,以提供建議客委會及相關客家事務機構參考。研究發現政策的認知程度上明顯較為不足,在宣傳方陎尚需加強,而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的辦理最令客家族群滿意,除了提升客家的能見度,也讓客語的語言位階有提升之效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及公事語言則在實施滿意度較為低落,呈現出要讓客語成為公事語言尚有一段需要努力的空間;在母語使用提升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客家電視台母語推行及文化傳承受到大致的肯定;客家認同提升上,則客語認證與客語生活學校及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呈現較為顯著的影響。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針對客家族群的滿意度、客語使用提升及客家認同提升,大致上都屬正陎的影響,代表著目前所推行的客家政策方向無誤,應該繼續推動,活化客家文化及母語的傳承。 關鍵詞:客家委員會,客家政策,政策效益,客家認同 廖中秋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4
101年 舞台展演者之女性主體性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客家婦女為例 本研究主要探討客家婦?在?賽表演過程中的主體性變化,引用 Goffman 的戲劇??以及後結構?性主義?述,以及?考Foucault 的監控與規訓????明客家?性?與歌唱比賽後的性別意?與性別主體之建構。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之深?訪談與?與觀察。研究對象為桃竹苗地區四十歲以上?加客家歌唱比賽之?賽婦?為主,總共訪談21 人,並至台?公視攝影棚及受訪者住家觀察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對?賽客家?性??,爭勝的過程,包括上台前的準備、比賽當時的展現、比賽結果的心?應對等皆成為珍貴的??,並經由一次次的比賽而建構出自我新主體。而在日常生活當中,研究對象也可自生能動泉源,以勝任多元角色之需求,?動於各角色之間。研究對象在與表演結緣之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努?追尋平衡點與?者融洽相處的方式,在變與?變之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研究對象展現豐沛的?動能?,開創出自己兼容並蓄的新主體。關鍵字:表演、主體性、客家?性、後結構?性主義、監控 彭琋筠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6 4
101年 都市客家隱形化現象之析探—以中壢市為例 在經濟起飛時,許多離開原鄉來到中壢的客家人,他們都帶著濃濃客家原鄉味來到中壢市,塑造出創新、包容和傳統熱誠客家人本質的中壢市,也在中壢的發展史中留下許多客家的傳統文化。然而這些客家傳統的景緻或美食,隨著中壢的「都市化」「現代化」逐漸被流失或遺忘,希望透過本研究把這些流失的客家先人智慧和文化,一一找回來,最重要是透過全市社區民眾和關心客家人的社區民眾參與,讓中壢市民眾都了解到客家文化的美和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且能提供行政機關在日後相關政策擬定與規劃時的參考,藉以減緩都市客家隱形化的情形日益嚴重,對於身為客家子弟的一份子,希冀能在客家文化的保存盡棉薄之力。研究結果發現中壢市目前有三種情況正在發生中:其一:客語的使用比例為最低、其二:年齡與客語使用的比例成正比,年齡越長,使用客語的比例則越高、其三:居住地區與客語的使用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影響不大,等三種具體結果。語言的使用是族群外顯的表徵,語言的消失等同就是一個族群的消失,應摒除自己內心那份隱形化的焦慮與無奈,勇敢的走出屬於自己的路。關鍵字:都市客家、隱形化、族群認同、客語使用 吳?蓁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6 4
101年 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1987-2012) 本研究以社會運動的基本意涵及定義、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社會運動的發展歷程以及臺灣社會運動與臺灣客家運動間的關係來論述臺灣客家運動的形成與發展。本論文發現,臺灣客家運動的發生原因,一方面是對語言政策的迫害而反抗,另一個則是由於弱勢或少數族群文化身分意識的覺醒,因而激發參與者的客家意識。整體來看,因為語言的不平等和客家族群地位的邊陲化,讓客家族群早已積壓許多的不滿,1980 年代由於當時外在壓迫性體制轉變,政治情勢從戒嚴轉為解嚴,客家草根性組織如客家風雲雜誌社等大力推動下,客家意識也被建構起來,因而對當權者發出挑戰,藉著客家運動爭取母語的教育、傳播權,進而啟發客家人的認同和爭取應有之權益。在臺灣客家運動的發展上,本研究採取三階段的分期法,分別是發端期(1987 -1989 年)、集結期(1990-1999 年)以及制度化期(2000 年-現今)。發端期的重點就是以1987 年《客家風雲》雜誌創辦和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為主;集結期則是經過1989 年後的運動能力衰退後,1990 年《客家風雲》雜誌改組為《客家》雜誌、1990 年「臺灣客協」的成立帶來一波運動高潮,1994-1995 年「寶島客家電台」抄臺風波,把動員力量再掀高潮;制度化期主要在2000 年以後,包括客家委員會的成立、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客家電視頻道的設立、客家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制定客家基本法,都是進入制度化期後的成果。另外,目前臺灣客家運動在進入制度化後未來的發展為:(一)臺灣客家運動、客家政策與客家研究應朝向「三合一」的發展;(二)客家研究方面:致力「客家研究」朝向「客家學」發展;(三)客語推廣和文化傳承方面:如何增加它的市場價值?(四)客家認同和想像方面:客家族群世代間的差異須調適;(五)臺灣客家運動存在與否方面:目前運動呈現消退趨勢,未來須朝向強化監督之責;(六)客家事務執行成效方面:過去客家運動訴求大致雖達到,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七)保存客語和客家文化方面:成立客家自治區?(八)未來的族群關係方面:相互 II 競爭且相互尊重的弔詭關係(九)臺灣客家運動方面:朝向客家文藝復興或文化自覺運動。關鍵字:臺灣客家運動、《客家風雲》雜誌、還我母語運動、政治過程論 葉德聖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101.6 6
101年 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 每當論及客家女性,外界對於客家女性多會給予肯定,讚譽客家女性為好妻子、好母親,甚至是好媳婦;如「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等描述。「四頭四尾」集養育、農務、廚事、縫紉於一身的多重形象,來 肯定、讚譽客家女性的犧牲奉獻以及勤敏能幹;至今,傳統的客家社會依舊以此 標準,來做為教育下一代的規範準則。然而,這套客家女性論述是否影響著現代 的客家女性?當今的客家女性如何看待這套客家女性論述?在文化傳承和性別角色的養成中,家庭扮演很大的影響?,為性別提供社會 角色,使個體合乎社會文化中對該性別角色的期待,其中客家族群,客家女性扮 演著家庭中文化的傳承者與重要角色,於家庭的生活中繼續傳承於下一代。傳統 客家女性在客家文化傳承的脈絡之下扮演著文化傳承以及性別角色養成的重要 角色。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客家母親如何發展自己的家庭價值觀,以及她們如 何詮釋和處理客家傳統與現代的客家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研究發現,在與時代變遷過程中,年輕客家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經歷確實有 別於刻板印象中的傳統客家女性身影,表現於女性意識的發展與女性地位的提升 上,她們重新檢視與定義傳統美德的合宜性,且著重於突顯「自我」的主體和客 家女性的能動性。 關鍵詞:母女關係、客家女性、婚姻、家庭 蔡宜娟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101.6 5
101年 移動在兩個家庭之間:北台灣印尼客家女性的認同與情感民族誌 本文報導人在嫁入婚姻家庭後,面對不一樣的夫家生活,生命史中的點點滴滴告訴我們每個報導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面對一個統稱「外籍配偶」、「印尼新娘」、「新移民女性」這些名詞,無形的刻板印象讓社會忽略了個人的存在。在社會學的領域裡,研究者重視著問卷之下大多數的答案比例,這些研究數據提供政府機構訂定同化、融合措施時對這些女性的初步了解。本文藉著與六位不同世代報導人的深度訪談及筆者的參與觀察,希望社會大眾看到新移民女性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刻板印象中注入她們不一樣的生命歷程,在時間的流逝過後,能稍稍改變「印尼嬤」這樣的稱謂。女性是家庭裡的重要成員,大多數人掌管家中廚房料理傳承家裡的味道並且擔負教養與傳承的責任。張翰璧(2007:21-39)探討台灣、越南與印尼跨國婚姻社會價值觀的比較中,理解女性在跨國婚姻移動中本身文化親近性是婚配的考量因素之一。張翰璧提及從許多台越或台印的跨國通婚中顯示,通婚是文化接觸的開始、價值觀調適過程的啟動。女性是文化互動的主體而非配角,在家庭場域碰觸下的文化互動,有可能融入台灣文化也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文化傳承。在本文印尼客家女性生命史中,看到母親影響力的存在、姓氏移動的情形以及男女受教權的平等性,這些現象在在與台灣客家印象是有所差異存在,不同區域客家互動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客家在地化的情形。而這樣的兩地差異認知在台灣客家家庭場域的日常生活互動下,必然發展出新的文化傳承。本文以影響力來說明新移民女性在家中的地位,但弔詭的是這樣的影響力似乎也建立在先生信任的前提下,不容忽視原生家庭母親在家中的影響力也悄悄的在報導人家中呈現。在蕭昭娟(2000)研究中,新移民女性可能為了擁有先生信任而切斷與原生家庭的頻繁互動。這種結果說明家庭裡先生信任情形直接影響新移民女性與原生家庭的互動,當然兩個家庭良好的互動必然影響下一代對父母的認知,本文40、50、60世代報導人連結彼此婚姻家庭互動之外,她們與原生家庭成員約一年一次的互相拜訪,這樣的互動影響子女的成長經驗。 黃圓惠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1.6 5
101年 客家電視台旅遊節目滿意度指標之研究 近??社會環境結構改變,目前客家族群意識逐漸抬頭,促成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客家文化之優美,值得透過客家電視台的新聞與節目,讓台灣各族群人士得以欣賞,也在速食的現代社會中,將腳步放緩,重新省思傳統的意義,透過「深度認識台灣、走訪台灣鄉鎮,發展在地特色」,將各地代表台灣不同部落、村落的在地社區文化,活化利用既有的媒體空間等公共傳遞,擴大效益,結合地區性特色環境,產業文化、山川景觀、自然生態、人文遺產等資源,尋找客家文化存在的永續價值與新生命力,逐步發展成特色文化。在客家電視台的整體營運中,旅遊節目的品質以及傳遞之意象應是重要的指標,節目的品質將是直接影響到觀眾共同參與的體驗。探討旅遊節目的構成要素,在客家電視台的實際作法上,有時經費分配受限,一直難有較明確、客觀的評量方法。本研究以客家電視台所製播的旅遊節目為對象,?用文獻分析法配合深度訪談法以找出與客家電視台旅遊節目滿意度相關之面向及其項下之初始評量指標後,運用專家評價法之『德爾菲法』篩選指標,求得各構面要素,以做為客家電視台製播旅遊節目時之重要參考。關鍵字:客家電視台、旅遊、滿意度、德爾菲法 林慧欣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100.6 4
101年 客家地區醫療院所企業社會責任—以天晟醫院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為例 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延伸,其選擇適當的社會議題即有別於競爭者的獨特作為,降低成本並滿足消費者的行動來滿足社會要求。臺灣社會步入高齡化的階段,老化及各種慢性疾病已成為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建構一個具健康促進觀念結合醫療服務的社會,是應注重的課題。由於企業社會責任有逐漸浮現的趨勢,本研究探討以企業社會責任來推動地區關懷,以天晟醫院所執行的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為例,著重在企業如何透過社會責任推動地區關懷,從社區健康營造的組成、協調、執行,到最後檢視社區健康營造的落實成效,並且在社區的前景規劃上,企業可以透過資源的支援培力社區成為自主性高的社區健康營造,以及探討企業領導人核心觀念帶動企業運作,瞭解身處於客家地區的醫療院所涵蓋的客家因素影響力。關鍵字:企業社會責任、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社區健康營造、培力 徐千惠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與經濟研究所 100.6 4
101年 食物、日常經驗與族群互動:東河的客家與賽夏 本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為研究場域,藉由對族群食物「客家粢粑」及「賽夏tinawbon(糯米糕)」的分析,了解客家人與賽夏族間的族群關係,一方面探討食物對人群關係界定和社會類別概念傳遞的作用;另一方面討論人們在運用食物過程中所衍生的日常經驗、具體意象和感官經驗,形成記憶與認同建構的基礎,詮釋食物在族群關係中的位置,並進而形塑族群界線。作為扣連儀式和日常生活的食物,在族際互動中緩和了族群張力、拓展社會關係,也在互動中微妙地維持了族群界線。關鍵詞:南庄東河、客家、賽夏、食物、日常經驗、族群邊界 羅雯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1.6 5
101年 從客語聖經翻譯看臺灣教會客家運動 「臺灣教會客家運動」是指一群客家基督徒為了突破客家在傳教上的困難,以組織的建立、聖經的翻譯、跨教派的連結等實際行動,逐漸形成的運動過程。而客語聖經的出版可以說是教會中客家人自立的成果展示,也是「臺灣教會客家運動」的一項重要成就,筆者以客語聖經翻譯歷程作為研究軸心,透過事件發展的爬梳,以此向外開展相關的議題。本文將以社會運動的角度分析「臺灣教會客家運動」的發展與影響,說明此運動不僅具有語言運動、族群運動的縮影,更隸屬於1980年代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中的一環,筆者將以教會外部的觀察者,企圖陳述臺灣客家人在基督教體系中的邊緣與自立。關鍵字:臺灣客語聖經、臺灣客家文化運動、長老教會 沈曉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班 101.1 5
101年 臺泰跨國婚姻文化適應現象:以南桃園客家庄泰籍妻子為例 本論文以南桃園客家庄內的泰籍妻子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式來了解泰籍妻子婚後在臺灣的文化適應狀況,所得結果如下:一、泰籍妻子的家庭背景非常重要,因為跨國婚姻的泰籍女性的社會階層背景,往往影響到他們來到台灣的各種生活適應問題,同時也可以呈現出臺泰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筆者將報導人分為兩大類:華裔與非華裔。華裔報導人的家庭經濟優良,生活品質很好,屬於中產階級,在都市的華裔報導人多從事貿易或為企業家,鄉下華裔報導人擁有大量的土地,因此經濟地位比當地非華裔的農業家庭高。有些非華裔報導人的娘家父母親為公家機關的雇員,她們的教育程度比農業家庭高,她們經濟地位也比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人高。來自農業家庭的報導者,為了提升自己與家庭的經濟地位,大多數在高中畢業以後就遷移到大都市工作。這些原生家庭背景與婚前的教育程度、工作經驗等,均形成泰籍女性選擇締結跨國婚姻的條件基礎。二、不同於其他研究臺灣與東南亞的跨國婚姻具有商品化的現象,本研究的臺泰跨國婚姻的締結方式都是自由選擇的婚姻,雙方的婚姻建立在自由戀愛與有感情的基礎上,而非藉由仲介公司的介紹而結婚。這一點為本研究報導人的特色,特別是鮮少研究探討因自由戀愛而締結的臺灣與東南亞之跨國婚姻。在婚姻條件建立在全球化之人口流動的情況下,無論是女方遷移、男方遷移、或雙方都遷移的情況下,這些均是促成本研究報導人有機會認識結婚對象的主要因素,當他們互相認識之後,在交往的期間也會開始考量對方是否為自己的理想婚姻對象。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大部分考慮嫁給台灣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泰國一般對台灣具有正面的刻板印象,她們有些來自泰國一夫多妻的家庭,因此大多希望自己未來的家是一夫一妻的理想家庭。 ii 三、若以全球化的角度來探討,婚姻市場內女性選擇比自己社會地位階級高的男性,稱為婚姻坡度理論中的上嫁,很多台灣男性無法娶到台灣女性,因此透過媒介公司締結娶得來自鄉下落後地區的東南亞女性為妻子,因此一般台灣人對東南亞女性跨國婚姻的看待是有經濟提升的觀念。但是本研究的發現未有任何報導人認為自己有經濟提升,因為夫妻之間的經濟背景或職業性質並沒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在工廠工作的非華裔報導人,丈夫也同樣是工廠人員。反而有些泰籍華裔報導人的教育程度和娘家背景比丈夫優良。四、有些台灣人對於泰籍妻子保持有負面的印象,來自於媒體建構的負面廣播資訊包含:商品化、娘家貧窮、教育程度低、弱勢群體等錯誤的刻板印象。另外,南桃園為工業區,泰籍勞工人數多,少數泰籍勞工假日到酒店喝酒,酒後鬧事的行為,造成台灣當地人持有不安全及不信任的觀感,進而認為所有泰國人都是髒亂且不文明的,泰籍妻子卻因此被誤解而無辜背負著負面的刻板印象,並影響她們在台灣的生活調適。五、本研究泰籍妻子婚後在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華裔與非華裔的文化適應有很大的差別:華裔報導人由於娘家還保留一些華人文化,因此剛開始遷移到臺灣的生活調適狀況很好,可以在日常溝通使用流利的華語,也較容易找到薪資優良的工作,對夫家的宗教與祭拜方式,也不需要重新學習。但是華裔報導人對臺灣的族群歧視很敏感。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和臺灣人同樣是華人,在泰國被認定為華裔,她們期望被接納為臺灣華人的一份子,因此,當她們被一般臺灣人排斥在外,並稱呼她們為「泰籍新娘」的時候,她們深深感受到在臺華人與東南亞華人的差別,也影響到她們對臺灣的認同與文化適應。非華裔報導人在語言適應方面是個很大的問題,雖然有些報導人先以勞工身分居留臺灣,但在工作期間是透過翻譯人員跟主管溝通,而婚後進入夫家,除了要懂中文之外,也要學會使用閩南或客家話溝通。在宗教信仰方面,由於非華裔報導人與華人的祭拜方式不同,她們也需要重新適應夫家的信仰及調適自己的祭拜方式。不過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會影響非華裔泰籍妻子的生活調適,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祖先跟臺灣人不 iii 同,她們在臺灣交到的朋友也都是同鄉或其他東南亞配偶,因此非華裔報導人在族群歧視方面比較不在乎。六、臺灣社會存在族群多元化現象,筆者研究的南桃園為客家區域,本研究的泰籍妻子嫁入客家家庭的比例也最高。嫁入客家家庭的報導人,在夫家受到傳統男尊女卑之性別角色的影響,她們除了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配合夫家的需求,同時也要調整自己在夫家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妻子、媳婦、與母親等)。在來自農業家庭的非華裔報導者的例子裡,有些可以接受客家婦女的角色期望與角色表現,因此客家文化可以幫助她們適應台灣社會。相較於生活品質較高的華裔報導者,部分例子無法適應客家婦女角色,而阻礙了她們對婚姻生活的調適。關鍵字:跨國婚姻、婚姻坡度、泰籍妻子、生活調適 覃培清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101.1 5
101年 應用ZMET技術探討客家電視台員工對於組織發展願景之研究 組織發展願景是許多非營?組織的核心價值與問題,也是導引組織未?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將組織願景?實於組織成員之認知,並且組織能夠隨時反映環境變動與了解組織成員的期待,一旦組織成員認同組織文化,便很容易就會接受組織的導引,而形成個體的參與心理和態度,亦產生個體對組織的一種依附感與忠誠感客家電視台是台灣第一個專屬客家族群的族群頻道,也是全球唯一以客語發音的電視台。2007?1月1日客家電視台加入台灣公廣集團(TBS)運作後;但客家電視台之營運與預算,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每?依照採購法「標案」性質處理執行,然而在經費?源、法制未明的狀況下,未?的發展仍有變數。身為族群頻道,組織內每一份子對於其使命與榮譽感,關乎社會的影響?,與客家文化的傳承,故全體上下應對其願景清晰明確。尤其加入公廣集團後,因業務關係,重新招募許多的新成員,組織成員結構上有顯著的改變,在實際業務執行上,各部門內的新舊員工對於客家電視台的願景與熱誠,是不是有著相同的的認知與想法。本研究發現客家電視台員工對於組織有五大願景,分別為「安心」、「媒體自主」、「世界觀」、「追求多元」與「認同客家」,依照部門劃分,其結?分別如下: 1. 新聞部所認知較傾向:多元化的客家新聞報導,國際化的交流 2. 節目部所認知較傾向:節目創意不要受侷限,製作出多元風貌的節目 3. 行銷企畫部部所認知較傾向:透過影像包裝?呈現出多樣面貌的客家電視本研究結?挖掘出組織成員對其組織未?發展願景的深層想法與感覺,故藉由本研究之結果,將可提供其他族群頻道、非營?事業團體或其他產業界作為參考,構築一個由下而上、能符合員工期望的理性與感性需求的願景?圖。【關鍵詞】傳播管理、隱喻誘引技術、客家電視、願景、族群頻道 廖政期 世新大學 傳播管理學系 碩士班 101.1 4
101年 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 臺灣的客家族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社會的「隱形族群」,語言文化長期遭邊緣化,終致客家認同漸趨消逝、語言大量流失、文化傳承出現斷絕危機。及至19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本土化的情勢發展,客家人歷經幾波「去隱形化」的族群運動,進佔影響國內政黨競爭的關鍵地位,逐步建構出全臺的客家認同意識,並以集體力量爭取維護族群生命、保障語言文化永續發展之制度性機制。藉由這段客家族群意識啟動、發揮與轉化的過程,客家人追求集體權利的訴求終獲得國家的肯認,客家事務成為政府必須處理的重要公共政策項目,最後促成中央級客家行政專責機關的設立。國際間,1960年代以來,全球普遍產生「族群意識復甦」現象,少數族群紛紛開展自覺性的權益抗爭,引起西方學界重視並展開多元文化論述,探討各種解決少數族群問題之可能途徑;各國政府也體認族群問題的重要性,各項多元文化與權利保障的政治制度安排應運而生。在此國內外政治潮流變遷的背景下,本論文著眼於當代多元文化主義思潮下的族群議題,以臺灣的客家族群為研究主體,透過對客家族群過去及現階段之發展困境的瞭解,分析客家運動的意義、客家委員會法制化後的功能與影響,進而探討如何在多族群國家的環境中,建構肯認差異、維護少數群體之尊嚴與主體性的政治制度。本研究參酌國際理論與經驗,爬梳Iris Marion Young的「差異政治」、Charles Taylor的「肯認政治」、Will Kymlicka的「多元文化公民權」,以及強調權力分享的「協商式民主」模式,申明賦予少數族群特殊權利以保障其生存發展的民主精神;並以比利時、西班牙和中國大陸等三個國家的制度為參考,分析各該國家之族群問題與制度性解決途徑,再與臺灣現階段的族群關係相互參照。以國際視野的比較分析,著重政治制度的改革試驗,為臺灣客家族群之永續發展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議。關切焦點包括:(1)在憲政層次上,應建立國內各族群共同為國家主人的制度安排,以族群平等、政治權力分享原則,落實多元文化主義之精神。(2)在法律層面強化對弱勢族群語言文化之保障,彰顯多族群國家對全體族群的承認與尊重。(3)主張在地方自治的合理範圍內,試行「客家文化基地」。關鍵詞:客家 客家族群 族群政策 多元文化主義 協商民主 彭鳳貞 文化大學 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博士班 101.6 10
101年 六堆嘗會與地域社會:以瀰濃舊聚落為例(1736-1905) 本研究選擇以位於臺灣南部屏東平原北側美濃平原上的舊聚落為研究場域,試圖利用施添福教授「地域社會」的概念,即試圖從「維生」、「宗族」、「信仰」等面向進行剖析,建構「瀰濃舊聚落」所屬的「地域社會」。本文的研究課題有以下三點:美濃平原上的開發;宗族的形成與串聯及嘗會的設立;嘗會的運作。美濃平原,位在荖濃溪之北,為屏東平原最北端,是由美濃河流貫其上的小平原,土壤利於發展農業,但受到雨量形態的影響,旱季時水源短缺,雨季時雨量大且集中。在漢人尚未進入時,可能為搭樓社、武洛社(鳳山八社)以及內優六社(南鄒族與魯凱族)活動的範圍,在康熙末年成為「番界」邊緣,雍正、乾隆年間,漢人逐漸向屏東平原北側開發,其中粵籍客家人在乾隆27 年(1762)前,已大致上完成瀰濃四個舊聚落的開墾,並利用水利設施來適應雨量形態,雙冬稻作也逐漸在美濃平原上形成,其開發歷程中也多能發現嘗會的蹤跡。移墾初期,在屏東平原上所見採取季節性或週期性的方式,在瀰濃舊聚落開發時可能並不多見,多數人群可能已經在屏東平原上發展,才再轉往美濃平原上開發,或是藉著在屏東平原上已發展而成的「合約字」宗族來到美濃平原,以致於日治初期公業比例上相對較低,多數田業集中在私人家族,或是因家族「衍分」形成的「鬮分字」公業。因「融和」而形成的「合約字」公業,多數選擇遠祖或始祖為對象,並不單純侷限於男性祖先,以包容更多的人群,從現有美濃平原上可蒐集到的嘗簿,皆為來臺後才重組;因「衍分」而形成的「鬮分字」公業,多選擇來臺祖或壯大家業的祖先,有些是在分家產後形成,有些則是在祖先過世後。無論是「合約字」或是「鬮分字」,多透過土地作為經濟來源;在支出上除 ii 了應用在土地及祭祀的開銷外,還透過參與神明會、地方事務及公共事務,使得六堆內部人群更加緊密,也逐漸形成「瀰濃舊聚落」所屬的「地域社會」。關鍵字:瀰濃舊聚落、嘗會、公業、地域社會、六堆 劉于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史研究所 101.6 5
101年 地方有線電視客語新聞之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以大苗栗客家話新聞為例 在主張媒體近用的社會和政治氛圍之下,近年來國內族群傳播受到重視與實踐,製播客語新聞節目絕對有其地方服務與族群凝聚的價值。苗栗地區的地方有線電視業者,吉元、信和有線電視台製播客語新聞已有16年,肩負著族群和地方媒體的雙重角色。但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經營競爭與收視率壓力,客家傳播研究應?加正視業者經營的實務問題。本研究以苗栗有線電台視的「大苗?客家話新聞」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口變項與閱聽人收視行為、偏好、動機之間的關連和影響因素,共計完成1011份有效問卷。研究發現:(1)大苗栗客家話新聞的主要收視群為:中壯年(31~50歲)、中收入(每月2萬至5萬元)、大學院校學歷、服務業與軍公教人員,具備客語能力的客家人為多數。(2)受訪者收看大苗栗客家話的頻率以偶爾為多數,晚間時段收看,較喜歡生活新聞,主要動機以「關心地方議題」、「關心社區活動」資訊型與「支持客語文化」社交型為主。(3)收視行為、偏好、動機會因人口變項而有所不同;收視頻率、偏好與收視滿意之間存在正相關,與動機亦存在正相關;收視滿意與收視動機存在正相關。經由勾?出苗?地區客語地方新聞節目的閱聽人收視行為,本研究建議地方有線電視業者應:1、加強社區民生議題報導;2、增加專題製作以吸引不同收視族群;3、加強記者客家母語發音訓練;4、強化族群媒體內涵;5、善加尋求製作資源。研究結果除有助有線電視台、族群媒體經營者對市場需求的掌握,規劃新聞節目製播方向及效?;?從分析特定族群對非主?媒介的實際使用情況,增加學術上對地方客語新聞節目閱聽人的?解,?展國內族群傳播研究的完整性。關鍵字:客家、族群媒體、閱聽人研究、收視行為、使用與滿足、有線電視 黃雅欣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0.12 4
101年 客家影像紀錄與族群傳播:以社區大學學員作品為例 受到紀錄片「市場熱潮」以及發現紀錄片「具有文化推廣」效益的影響,2003年起在客委會和文建會主辦之下,各地方之社區大學和縣市政府文化局,紛紛成立影像人才培育的課程,教導客家影像紀錄片實務的製作過程。本研究旨在探討客家影像紀錄片對族群傳播的影響,其是否有助於客家文化的傳遞,增進客家認同,強化客家意識;並且以公民新聞的概念,由民眾以主動的方式自己拍攝在地的社區故事,是否有助於提升客家族群的媒體權。本研究以客委會主辦,社區大學承辦之「客家影像人才培育計畫」學員所產製的作品,選取四部影片在五場焦點團體中播映,之後再以焦點訪談法之內容做歸納分析。研究發現客家影像紀錄片有助於再現客家歷史文化,建構客家認同;客家族群經由主動拍攝客家影像紀錄片,增加了在媒體上的能見度,跳脫主流媒體所呈現的刻板印象;客家傳統社會階層結構的改變,尤其是客家婦女角色的歷史包袱不再。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客家文化在年輕一代斷層嚴重,對客家傳統、歷史沒有共鳴;客家影像紀錄片仍有為數不少使用非客語發音。以上是未來改進的方向。關鍵字:客委會、社區大學、客家影像紀錄、族群傳播、媒體權、公民新聞學 涂淑芬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0.7 4
101年 客家族群都會隱形化與公民參與—以臺北市為例 「公民參與」在民主國家的治理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於凝聚族群的共榮關係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本研究係探究現階段臺灣民主發展已臻成熟的情形下,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的程度為何?有別於過去的客家文獻多探討在鄉村型客家庄、鎮區域,本研究聚焦於臺灣政治經濟的重心、人文薈萃的首善之都—臺?市,欲呈現客家族群隱形化現象下的公民參與情形。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針對國內外理?的爬梳,以及問卷調查法分析409 份有效樣本,交叉驗證後發現:(ㄧ)臺?市客家族群慣性隱形於都會區:調查顯示五成的臺?市客家族群呈現被動顯性,亦即「被詢問才會告知客家身份」;(二)公民參與及客家都會隱形兩者有關連性:公民參與的「公共事務」、「社區團體」、「慈善志願」及都會隱形化的「表態程度」、「外顯程度」,構面間彼此存在「低度相關」的正向影響關係,亦即臺?市客家族群公民參與程度越高,對於表態與外顯客家身份的程度也越高;(三)臺?市客家族群的公民參與類型多集中在政治型與情感連結型:呼應客家族群扮演越來越明顯的政治性關鍵角色,以及客家社團的重要性。綜言之,有鑒於臺灣客家族群面臨都會隱形化的危機,本研究認為臺?市客家族群應該要從自身的社會參與開始積極做起,透過多元的社會參與與關係網絡的構築,累積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互惠性、依賴性與信任感,穩固客家族群在社會上的凝聚力,進而擺脫隱形化的姿態與身段,發揮客家族群的影響力。【關鍵字】客家族群、都會隱形化、公民參與、臺?市 賴彥澄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與經濟研究所 101.6 5
101年 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課責之研究—以我國中央與地方客家行政機關為例 台灣社會是由許多族群所共同組合而成,包含了多元文化、語言、習俗與價值等,在公共資源分配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的意見與衝突,為化解族群間之分歧與衝突,在政府層面上有兩個運作方式:第一,透過代議政治的代議士展顯其代表性;第二,增加行政機關在代表性官僚的比例。然而,以絕對多數決的代議政體,無法完全反映出多元社會中的各種少數族群、弱勢以及非主流團體的價值與保障其利益。另一方面,行政部門中也可能因為內部資源分配上的相互排擠,導致以服務少數族群、弱勢以及非主流團體的典型行政機關無法有所作為。基於上述兩點,近代各國政府在保障少數族群上,將代表性官僚機構化,設置族群行代表性行政機關,來確保少數族群的價值與利益。我國客家族群因歷史脈絡,於1987 年客家運動開始發展,促使客家社團、電台與電視節目等相繼成立,也是設置客家代表性行政機關的重要因素之一。經由13 年的努力,於2000 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成立運作,也是客家族群被國家體制首度來承認,奠定了往後地方政府相繼設置客家行政機關的基石。儘管代表性行政機關具有高度代表性以及特殊性,依然還是屬於政府體制中的一部分,必須受到民意機關、人民與媒體來監督,架構出一個課責的運作模式。只是過多與不適合的課責模式可能會造成代表性行政機關的代表性遭到侵害與削弱,如何能在課責及代表性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正是本文欲研究的核心目的。因此筆者提出了有別於傳統課責模式的課責指標,以客家委員會與新北市客家務局為研究案例,嘗試去架構適合族群行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課責模式,包含行政課責、政治課責以及社會課責三個面向,期望經由三種不同課責類型的組合,得以強化現有客家行政機關在課責運作上之不足,建構出一個完善的代表性行政機關,讓政府能達到善治的目標。關鍵字: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代表性行政機關、代表性官僚、課責 郭士國 國立中央大學 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101.6 4
101年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 本研究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這個祭祀組織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其相關成員的族群認同經驗為主要的探討對象,並且想要理解當代平埔族竹塹社族群認同的類型、以及形塑此一認同類型的動態機制。臺灣的南島民族,原是臺灣島上的唯一主人,從17世紀開始,在與漢族群的接觸與互動下,漸漸地被同化,到最後失去主人的身分。直到後解嚴時期新時代氛圍的來臨,有了發展的契機,藉著這個機會,竹塹社後裔趁勢而起,意欲重新喚起平埔意識,恢復平埔族身分。究竟平埔族竹塹社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境遇為何?未來的發展又是如何呢?此為本研究探究的重點所在。本研究的主要發問有:一、竹塹社的歷史演變過程為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 成員在認同上的轉變為何?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采田福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維繫竹塹社後 裔之向心力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又為何?三、當代竹塹社後裔透過深度訪談所呈現的「族群經驗」、或者和「族群」相關 的生命史敘事是什麼?四、以上述族群經驗為主要分析材料,這些受訪者的「族群認同狀態/類型」為 何?五、要用何種方式詮釋上述「族群認同狀態」,特別是平埔認同狀態的產生機制 呢?針對上述的研究發問,筆者將在第二章回答第1、2個問題;第三章回答第3個問題;第四章回答第4、5個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文獻分析法,藉以瞭解竹塹社的歷史;採用深度訪談法,廣泛蒐集竹塹社後裔的「族群經驗」,藉以分析其族群認同;再透過參與觀察法,藉著竹塹社的祭祖活動,瞭解竹塹社後裔的祭祀公業組織與獨特文化,以期能全面性地回答上述發問。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分為幾個面向說明:一、首先是竹塹社歷史的部分,簡單來說,從17世紀到20世紀,原住民在臺灣 社會中的權力位置,從唯一的主人、大部分主人、半個主人、少部分主人再 到完全失去主人地位的變遷歷程,1987年以後試著爭取少部分主人身分。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與采田福地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采田福地」是 清治時期收租的課館與祭祖的場所,日治時期成為祭祀公業所在地,具有保 留竹塹社後裔平埔族身分的功能。 II 三、透過深度訪談法,16位竹塹社後裔都知道自己「番」的身分,大多數都表 示同時具有平埔與客家的雙族群認同。但仍有為數不少的竹塹社後裔,因具 有平埔認同的汙名感,使得他們仍然隱形與不公開化,對外宣稱是客家人。四、經分析訪談資料顯示:四姓間祖先來源不同、支系不同,所面臨的環境也不 同,受訪者的族群認同在強度上有所差異,有些是客家認同大於平埔認同; 有些是平埔認同大於客家認同;有些則是平埔與客家認同並重;還有一些只 認同客家。若是以姓氏別的族群認同作比較,以廖豪邁派下、錢皆只派下、 三虎豹厘派下,此三者表現出最明顯的平埔認同。利用雙族裔認同之連續體模式分析「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的族群認 同,歸納後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具有客家血統的平埔族、平埔/客家人、 具有平埔血統的客家人以及客家人。五、以社會運動之「政治過程理論」分析其平埔認同狀態的形成機制,在「鉅觀 的社會文化脈絡」下,其平埔族群認同建構始於1987年;「政治機會的擴張」 給予竹塹社提出正名訴求的契機;「內在組織的強度」,以「祭祀公業竹塹 社七姓公」與「新竹縣竹塹社錢姓宗親會」兩大組織功能較明顯;「認知解 放」後,竹塹社後裔從「隱形番」、「客家人」的自我宣稱改以身為平埔族、 道卡斯族為榮。關鍵字:竹塹社、平埔族、族群認同、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政治過程理論 邱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1.6 6
101年 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如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以2010年新埔鎮「新埔心‧照門情」節慶活動為例 新竹縣新埔鎮是個傳統客家農村聚落,居民以務農為主。面對傳統農業經濟衰退,青壯年人口外移,還有來自國外低價農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沈重壓力,在經濟部商業司和農委會協助下,新埔鎮公所與在地居民一同努力,結合了新埔鎮照門休閒農業區的農業資源和鎮內的地方傳統產業,透過節慶活動讓遊客體驗農村生活,藉此觀光發展模式迎向勞動力和收入雙雙不足的挑戰,希望營造出地方特色,開創出自己的道路。本研究以2010 年「新埔心‧照門情」的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為研究場域,活動期間為2010 年10 月30 日到12 月12 日的週末假日,遊客為研究對象,共計完成1092 份有效問卷,以調查法與質化訪談,嘗試以新埔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為案例,深入探索遊客屬性、體驗行為與地方依附,建構三個變項間的互動關係。研究結果除希望能增加新埔公部門與地方業者對於遊客遊憩需求與偏好之掌握,協助其改善並創新以農村地方文化產業為主體的體驗遊程設計之外;更期盼能從體驗活動建構遊客地方依附的角度,為臺灣其他農村提供轉型體驗觀光的參考,進而有助台灣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永續經營。本研究有以下四個發現:(1)遊客的功能性需求透過參與活動獲得滿足,並進而產生地方依賴感;(2)無論進行何種農村體驗主題,遊客都可能達到相同程度的地方依附,且整體依附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3)體驗活動的設計和遊客與導覽人員、在地店家的互動對於提升遊客的地方依附與情感依附都相當重要;(4)在「新埔心‧照門情」農村體驗節慶推廣活動中所設計的「自然生態」體驗活動相較於其他體驗活動更受到遊客喜愛。另外,設計出受遊客喜愛的「歷史人文」體驗活動,可以讓遊客有較高的地方歸屬感。 劉貞鈺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士班 100.11 4
101年 曾文忠繪畫藝術之研究 本文係以台灣畫家曾文忠之繪畫藝術為探討主題, 針對曾氏繪畫藝術形成之背景、繪畫??、畫風演變?程與其在藝術上或其他方面的貢獻進?分析和探討。為?達成此研究目的, 筆者主要運用訪談法、?史研究法及造形風格研究法等方法?進?研究, 期望能重塑曾氏繪畫藝術之全貌與脈絡, 進而得到較為客觀而完整的結?。曾文忠一生繪畫致?於闡揚客家文化精神, ?喚醒人們保存自身文化的?思。曾氏接受台灣戰後第一代藝術師範教育, 畢業後除?創作?致?於小學及中學藝術教育, 將其所學全?貢獻給基層教育。 1989 ?退休後,?全?投入繪畫創作的工作,以及推廣客家文化的活動,1990 ?代?組成「美濃愛鄉協進會」致?於保護鄉土的反美濃水庫運動,2000 ?開始??斷捐贈國中、國小校園壁畫,以及擔任大學院校駐校藝術家, 全面性的貫徹其藝術教育??。曾氏憑藉著對藝術創作?懈的努?,對故鄉文化的熱愛,與深耕藝術教育的熱忱,在2009 ??榮獲?政院客家委員會頒贈「客家藝術傑出成就貢獻獎」。曾氏的繪畫作品早期大多是以水彩媒材為主, 中期曾經涉?過油畫媒材, 在晚期則是水彩、油畫與壓克?彩的作品紛呈。而在早期( 1951-1969 ?) 初學水彩時, 風格與技法呈現出多方嘗試與學習的?確定風格。中期( 1970-1989 ?) 經過幾乎長達廿?的時間?, 曾氏在水彩作品已具備完整而成熟的表達能?, 輕快爽?的英式水彩風格極適合表現秀?明媚的美濃鄉情, 較為可惜的是作品中的個人風格尚?明顯。直到後期( 1990-)曾氏?經社會活動的?與,把他所感所悟充分表達於其作品中, 後??投入大型壁畫的創作。除?在技法上融合?水彩與油畫特性的壓克?媒材特性之外, ?配合地方特色與學校, 展現其鼓吹在地文化發展的壁畫作品, 與推廣美術教育合而為一的貢獻。曾氏繪畫作品的主要題材始終圍繞著美濃地區的田園風光, 與客家傳統風俗文化內涵為主。曾氏的繪畫作品無時無刻???出身為客家人的驕傲, 也隨時提醒著保護家園與傳統文化價值的?想。企圖透過家鄉美景的呼喚, 重新喚起即將被現代化口號所淹沒的客家精神。這樣的精神除?是其繪畫作品的主?價值, ?在曾氏所?與社會活動的?為中得到印證, ?親自體現?一個藝術家?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意義與價值。這些事件除?可?是曾氏的成就與影響之外, 對於藝壇與社會?是一種貢獻。最後, 根據上述研究提出結?, 並簡述筆者在研究中所獲得之啟示與心得, 另就本研究?足之處, 提出個人尚待努?之方向, 以供後繼者研究之?考。關鍵詞: 曾文忠、水彩畫、客家文化、反美濃水庫運動、校園壁畫 郭謙民 中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班 100.6 4
101年 客家文化內涵形塑空間形式之探討 台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台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新風貌。然而隨著客觀環境和人民生活型態的改變,已逐漸失去它原有的精神價值,身為客家子弟有深入的探觸。如何呈現客家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從傳統脫胎展翅新樣貌精神,豐富其內涵表現為主要議題。本研究欲針對客家傳統建築內部空間進行探究,依客家人的生活、??、信仰、自然及風水觀等相關事項,討論其傳統相關的倫理價值與精神意涵,進而建立其客家文化空間格局描述及論證基礎。研究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透過文獻回顧了解客家歷史、文化與空間特徵等相關知識並予以整理:第二階段以「立意抽樣」方法,進行案例分析探討,依建築內部空間形式加以檢證;第三階段將無形的「文化符碼」抽離擷取,並將所得資料分析歸納,作為空間創作構型的主導因素,以「試驗性質的方式」運用3D 模型,進行空間的形塑,體現客家文化內涵與精神。藉此提供設計工作者,從事現代客家傳統建築內部空間設計相關工作之參考依據,並達到客家文化延續與傳承之意義。關鍵字:立意抽樣、案例分析、文化符碼、試驗性質的方式 黃俊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研究所 設計創作班 100.6 5
101年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吹場音樂之研究 客家八音過去曾活絡於臺灣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經過數十年,客家八音的樂曲與表演方式漸漸遠離了一般人民的喜好。客家八音能否成為目前台灣民眾所願意接受的娛樂,端視八音是否能加入新的材料以及調整風格,發展合乎當代社會口味的表演方式,能夠引起民眾的興趣才能開拓新的市場。未來的活動訊息的傳佈可以多利用網路、新聞訪談等低耗資的路徑加強傳播效率。本篇論文藉由探討吹場樂的節奏與音型等樂曲的細部因素,分析並歸納出吹場樂的特性,期望能吸引更多專精於八音音樂的學者投入客家八音的領域,為客家八音創造傳統音樂生命的第二春。 劉正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碩士班 101.3 4
101年 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之文化治理與權力脈絡 「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是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近年來藉以治理客家文化最重要的活動,此活動合併先前兩個客委會主要活動,並於2010 與2011 兩年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納入「客庄十二大節慶」。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在文化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分析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規劃與執行中的權力脈絡。 本文應用Foucault治理與權力的觀點,以及消費社會的符號學為理論觀點,採取質化取向,以官方文獻、深度訪談與田野調查為蒐集資料的方法。對資料的分析顯示,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的內容不脫現代消費社會的本質:熱鬧、消費者取向、大眾化。「管理」、「行銷」與「產值」這些現代管理學上的概念,無時無刻不出現在看似傳統古典的客家文化推廣上面,幾乎可以說是以客家為表、現代世界的經濟法則為裏的運作。此外,相當吻合文化治理的批判觀點,高雄市客家文化的定義與治理乃是操於少數的社會菁英手中。儘管如此,在其後還是站著消費社會這個最大的權力者。 夜合代表客家婦女的意象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並不符合,夜合的象徵已經成為一個logo而具有自己的生命。選定夜合的決策過程雖似浪漫,但皆為男性社會菁英,權力的壟斷是一個官方詮釋民間、強者詮釋弱者,同樣也是一個男性詮釋女性的過程。最後,尚未廣泛種植的夜合,在夜合成為一種象徵的情境之下,與其研究夜合的意涵,不如直接跳到研究媒體整合公關與行銷的探討。這整個客家文化的治理,其實也是現代商業化社會的縮影。關鍵字: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文化治理、權力脈絡、符號消費。 郭旭芳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100.6 4
101年 新竹縣「客家聚落」的歷史變遷—以竹東鎮軟橋里為例 漢人拓墾的足跡,從竹塹地區,沿著河谷平原,一路往內山前進。施添福在竹塹地區的拓墾史中,將竹塹地區劃分為三個人文發展地理區:漢墾戶拓墾區(簡稱漢墾區)、平埔族保留區(簡稱保留區)和隘墾戶拓墾區(簡稱隘墾區);樹杞林(竹東鎮舊名)就位在隘墾區內,而軟橋里位在樹杞林隘墾區內靠近內山的位置。清領時期,內山豐富的資源,產生一股強大的「拉力」,客家墾民面對生存競爭的壓力,形成一股「推力」,面臨環境衝擊之下,軟橋客家先民是如何在此地落地生根,開枝展葉,漸漸形成客家聚落,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之ㄧ。位在最靠近內山河谷平原地區的軟橋,具有重要的邊關地位,是漢蕃交易的重要處所,為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軟橋卻漸趨沒落,其發展歷程和新竹沿山聚落發展的過程中有何不同?然而,軟橋客家聚落的發展對竹東和新竹地區有何重要影響?都是研究探討的重點。本研究嘗試從經濟活動、族群互動、交通建設及政治力量等不同面向來作探討,了解軟橋發展的歷史變遷。關鍵詞:客家聚落、族群互動、族群邊界、竹東圳、軟橋發電廠 麥桂齡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4
101年 應用手持式行動導覽裝置之遊客體驗設計評估研究:以新社商圈為例 「新社」是一個位於台灣中部,擁有閩、客、原文化融合的一個傳統農業小鎮,民風純樸的居民以務農為主。然而,面對經濟環境的轉變,農業衰退,青壯人口外流,地震天災的衝擊,經濟收入日漸衰退。在經濟部商業司、農委會、台中縣政府和新社鄉公所等單位以及當地業者的資源整合、共同合作,動員民間的力量,配合農業政策的推動,逐漸從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成為觀光旅遊景點。並且自2010年開始,順應時代趨勢,運用科技服務,以創造品牌形象、引領潮流的姿態迎向眾人的目光,希望能夠藉由科技的創新運用,凸顯地方的獨特性與差異化,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本研究以新社商圈為研究場域,新社商圈提供的手持式行動導覽服務(新社樂活嚮導)為研究標的,參與使用新社手持式行動導覽服務的遊客為研究對象,自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為研究期間。研究方法主要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方法,輔以質化訪談,探究在旅遊服務模式中,遊客對於新科技的接受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如下:1.「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會影響」與「使用意願」存在正相關。2.「體驗者個人屬性」、「旅遊經驗、動機與特性」、「科技經驗與介面互動」對「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會影響」、「促成環境」與「使用意願」達顯著影響。3.「績效期望」對使用意願的關連,女性比男性顯著。4.科技旅遊體驗的配套機制會影響「使用行為」。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如下:1.加強基礎建設,簡化介面設計,讓科技系統設計與科技旅遊整體規劃可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增進消費者持續使用的機會。2.強化配套服務,落實科技體驗環境的完備性。如:廣設租借地點,提升體驗便利性。3搭配活動與社群網路,加強宣傳與推動效果,使跨領域結盟,資源的整合利用,達到最高效益,進而達到為商圈加值的目標。關鍵字:體驗、行動導覽、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介面設計、人機互動 黃雅蕙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碩士班 100.12 4
101年 臺灣中部東勢地區客家山歌之研究 縣市合併之後的大臺中市之客家族群,主要居住在東勢、石岡、新社、和平等以東勢為中心的區域。東勢地區客家居民所使用之客語,屬於大埔腔系統。由於,臺灣講大埔腔客語的人口明顯少於講海陸腔、四縣腔之客語,因此長年以來居於文化弱勢。近年來,有關大埔腔客語的相關研究逐漸獲得重視。然則,在此地區的客家傳統歌謠研究,卻付諸闕如。大埔腔客語與一般所熟知的四縣、海陸等腔調之客語相比較,所使用的詞彙與海陸腔類似,在聲調部分則與四縣腔較接近。通見民歌的演唱與語言聲調息息相關,因此本論文以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為主要探討對象,並試從音樂學角度探討語言聲調與山歌曲調之聯繫。本文首先就東勢地區的歷史進行回顧,並探討、搜集、整理與本文研究主題相關的各種文獻,最後再以東勢地區採集所得之客家傳統山歌進行採譜與分析。此些歌曲內容包含:《臺中縣客語歌謠》(2003 年)出版計畫所採得的錄音資料以及筆者於2010 至2011 年間在東勢地區調查所得之客家山歌,即【老山歌】、【山歌子】、【平板】等山歌三大調;東勢地區特有之山歌調【滿山趖】;以及其他小調歌曲。進而根據趙元任的五度標音法,以探討客家傳統山歌中語言聲調與曲調構成之相關因素。由於近期在東勢地區傳承客家山歌的師傅多來自新竹、苗栗一帶,從研究結果更可以明顯看出此對於東勢地區客家傳統山歌之影響甚大。若從東勢地區客家居民講大埔腔客語之本質面來看,其所演唱的山歌調應與運用其他聲腔演唱之客家山歌有所差異。除了在詞彙、字音念法有所不同之外,在聲調方面亦有不小差異。此外,將距今九年之前於2003 年的錄音資料與筆者近期在東勢地區的採訪所得進行比對後,可以發現前者在曲式及唱腔等方面較為自由,而充分凸顯客家傳統山歌的質樸韻味。相較之下,後者之演唱在音準、音色各方面均有較整齊的表現,溯其原因應與歌謠班教師之制式教學模式有關,導致向公式化演唱傾斜之偏頗現象,而失去了客家山歌應有的本質面貌。關鍵詞:東勢、客家山歌、大埔腔、三大調、滿山趖。 賴建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碩士班 101.1 5
101年 〈姜紹祖抗日歌〉研究 本篇?文以〈姜紹祖抗日歌〉為研究主題,?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釋義、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姜紹祖抗日歌〉的創作背景,從抗日?史的背景、移墾社會的背景、創作者的背景等三方面?探討〈姜紹祖抗日歌〉的時代背景。第三章為〈姜紹祖抗日歌〉反映的文化內涵,從歌詞的內容?瞭解當時客家族群在生活層面、社會層面表現出的文化內涵。第四章為〈姜紹祖抗日歌〉的語言研究,進?各種版本的比較,再探討〈姜紹祖抗日歌〉呈現的客語語法及修辭。第五章為結?,歸納前面篇章,?述〈姜紹祖抗日歌〉的價值與意義。關鍵詞:姜紹祖,抗日,歌謠,客家文化,客家民間文學 黃筱婷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班 99.8 4
101年 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與社會資本之關係—以新埔義民廟為例 我國非營利組織自解嚴後蓬勃發展,為國家社會注入一股活水,其中較特別者為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其一方面乃是非營利性質,另一方面乃是基於對此宗教信念的理念認同而結合,因此相較一般非營利組織更能獲取資源與人力。新埔義民廟為政府登記立案之財團法人非營利組織,它是全台灣客家族群信仰的總廟,其如何有效經營管理累積龐大社會資本,是本文主要研究動機。本文研究目的為探討新埔義民廟之:經營管理、社會資本內涵、對組織經營管理與社會資本累積之建議、與對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之啟示與建議。本文理論採用:修正CORPS 模式為MCORPS 模式、與社會資本理論。本文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 新埔義民廟能有今日之成功,最重要之因是核心使命不變與外圍使命創新。二、 新埔義民廟經營管理所累積之社會資本是持續性的,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三、 新埔義民廟與信眾間之社會資本信任、規範、網絡,在某些經營管理面,值得檢討增進。四、 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必須認清其最重要的核心使命,經營管理亦須健全,以獲得信眾的社會資本信任、規範、網絡。關鍵詞:CORPS 模式、社會資本、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客家、義民廟 張添群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碩士班 101.1 4
101年 文字/電子時代的口傳技藝展演—以客家婚禮場域的四句聯為例 當代是屬於文字/電子時代,但有一群人過去是在屬於口語文化下的環境中成長的,他們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是否會有不同的知識取得方法,在展演四句時,是不是也會有不同於文字/電子時代人的展演方式,像是即興演出亦或是背誦,甚至是照著小抄來唸誦,這是研究者想透過本研究來瞭解的。本研究是以客家婚禮作為研究觀察之場域,主要研究對象是在婚禮場域中,口說客家四句的展演者。研究的主題是探討這些口說四句展演者的展演方式以及知識取得的方法。研究的重點是展演者的展演方式,是口傳文化中之即興展演形式,亦或是文字/電子文化中的逐字逐句記憶,再以逐字逐句口說或看稿逐字逐句口唸的形式展演。再者,對於展演者的知識取得方式也是比較重點,將就口傳文化人與文字/電子文化人的知識取得方式來探討。最後再以文化偏向的概念,將這些展演者在展演方式以及知識取得方式做一歸類。關鍵字:口語文化 展演 客家婚禮 口傳文化 四句聯 羅宜青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6 4
101年 客家山歌之節奏研究 客家山歌「節奏」內容涵蓋文學與音樂兩個不同領域,藉由文學和音樂的搭配,來瞭解客家山歌的文學美和音樂美。當前研究趨勢是跨領域探索,音樂與文學雖是不同的領域,因為立基於「節奏」變化的規律,從節奏的角度切入,彼此是可以相通互為詮釋的,表現出共同的藝術本質。本論文內容共九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第二章客家山歌的起源與發展,包含客家山歌的定義、客家山歌的起源、客家山歌起源的傳?、客家山歌的研究概況。第三章節奏的定義,包括節奏的概述、節奏在語文的表現、節奏在音樂的表現。第四章客家山歌的音韻節奏,從韻協的布置、平仄之別、音節形式、音節要素的節奏解析四方面論述。第五章客家山歌的辭格節奏,從增加文字形成節奏、減少文字形成節奏、重複文字形成節奏、文字順序變化形成節奏說明。第六章客家山歌的章法節奏,內容包括章法概述、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表現、客家山歌章法的節奏意涵闡述。第七章客家山歌的音樂節奏,包括:客家山歌曲調分類與分析說明、客家山歌曲調分析、結語。第八章客家山歌語言與音樂的節奏研究,有同歌詞不同曲牌的研究、和同曲牌不同歌詞的研究二方面。第九章結論,本論文研究的結果如下:節奏在各領域間的共同點是:具有「一定時間」、「週期性」和「反複」的特色。客家山歌韻協布置以句尾韻為主,一二四句押韻最多。句句押韻的節奏最緊湊,一四句的押韻較鬆弛,節奏也不明顯。辭格節奏效果,主要是「增字、減字、重複字、字序改變」造成語言急促與鬆弛的節奏變異效果。章法以簡單節奏的「結構單元」移位最多。從曲式結構發現樂句結構、樂段具有規律的反複節奏,與辭格節奏、章法節奏一脈相通。關鍵詞:客家山歌、節奏、辭格、章法、曲調 曾瑞媛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 博士班 101.6 10
101年 常民文化與隱喻: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之研究 植物意象是臺灣客家山歌的重要素材,它呈現了客家常民文化的內容,更塑造了臺灣客家山歌「藉彼喻此」的隱喻性語言,反映了客家人從個人生活到整個族群的理想、感情和願望。 以語言表達的觀點來看臺灣客家山歌中的植物意象,其實是以隱喻的結構性語言來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植物意象的隱喻性語言之運作,是以人們日常生活為基礎,來陳述對於抽象的概念之部分瞭解。植物意象作為來源域的隱喻素材,多半是以植物的生長週期作為攝取角度,尤其是開花、結果等意象,因其外在特徵明顯,並與人們的生活經驗密合,因而與歌詞的喻意產生極為密切的連結。 從語言的認知層面來看植物意象所形成的隱喻性語言,可以發現山歌的歌詞反映出一個文化裡的價值觀中,所強調與所忽略的各個層面。亦即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其隱喻性語言的攝取角度與部分映射的特性,反映出臺灣的客家族群之思維模式,也顯現出客家族群日常的行動和決定。 臺灣客家山歌的植物意象所反映有關客家人在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的內容,是人對環境適應及利用的具體呈現,而客家人選擇特定的植物意象以隱喻的方式詮釋抽象的概念,其認知的基礎同時也是深受到物質、精神、社會等常民文化所影響。 關鍵詞:臺灣客家山歌、常民文化、植物意象、隱喻 范姜淑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班 101.6 5
101年 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與宣傳方式之初探 本論文以曾經入圍或得過金曲獎的客家流行歌曲創作者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的方式,探究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過程以及行銷方式,並進一步探討介於流行與獨立之間的客家流行歌曲所處的灰色處境。本研究一共訪談十位受訪者,將訪談資料整理後,將客家流行歌曲的產製與宣傳分為兩種方式討論:全自助DIY模式以及音樂廠牌運作模式。全自助DIY模式以創作者為中心而發展出的一連串音樂產銷流程,屬於獨立音樂的產銷方式;音樂廠牌運作模式則是創作者和唱片公司合作,創作者專心於創作,唱片公司則負責表演宣傳事宜。最後本研究歸納出七種客家流行歌曲常用的宣傳方式,並發現校園宣傳是最有效的宣傳方法。而客家流行歌曲必須在流行與獨立音樂的模糊地帶中,找出屬於自己的定位。關鍵字:客家、流行歌曲、產製、宣傳方式 吳岱穎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5 4
101年 花蓮地區客家義民信仰的發展與在地化 本研究主要以花蓮地區客家族群的義民信仰為討論主題,並分別介紹花蓮地區義民信仰的分佈與狀況,包涵義民信仰公廟與私廟的歷史沿革、當地族群關係與祭祀活動等,並試圖勾勒出花蓮義民信仰在地化的現象。然而,為何會有義民廟,其形成之歷史為何?臺灣客家人為何會有此一獨特之義民信仰?對客家人而言,有何獨特的文化意涵?花蓮地區客家族群的義民信仰與西部地區有何異同?義民信仰在地化的現象從何瞭解?這正是本研究旨趣所在。義民信仰為客家民間信仰之一,因清代民變而產生的義民,經由官方倡導與民間崇拜下,逐漸「偶像化」,在義民多為客籍且與客家精神與文化相結合後,又逐漸「神格化」,在客家族群之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最具獨特性與代表性的客家民間信仰。花蓮地區二次或三次移民的客家族群,為因應生活環境的壓力以及獲得心靈的慰藉,便將義民信仰由西部帶至東部,使得義民信仰在花蓮地區得以發展起來。在花蓮地區義民廟宇共十一間,其歷史背景、發展沿革、文物及傳說故事、慶典儀式與宗教服務等,均呈現不同的樣貌。花蓮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及多元豐富的族群關係,也影響著義民信仰在花蓮地區有著與臺灣西部地區相異的發展。本研究嘗試從宮廟沿革與組織規模、主神來源與形像、神蹟傳說、祭典儀式來析論花蓮地區義民信仰在地化的發展;另外也討論義民信仰與集體記憶的關聯,原來義民信仰在臺灣西部社會中不完全屬於客家群族的民間信仰,藉由田野訪談與文獻資料可知,到了東部後卻成為客家族群所特有的民間信仰。這些二次或三次移民的客家族群,在新天地胼手胝足打拼之下,亦藉由義民信仰聯繫著彼此間的集體記憶。關鍵字:花蓮、客家族群、義民信仰、在地化、集體記憶 姜禮誠 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 碩士班 101.6 4
101年 新移民女性在客家庄創業之研究 新移民女性來台已久,在地方上能看到路上開了一間又一間的越南小吃、印尼小吃等等的小吃店,本研究在瞭解她們如何在客家地區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並好奇來台選擇創業,其背後因素為何?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一)受僱於他人與創業抉擇之轉變 。(二)新移民女性創業及「社會資本」 。(三)新移民女性創業後的角色與轉變。本研究在探討新移民女性的自行創業心路歷程、困境、資本累積,以及創業歷程中如何去與他人互動、家人支持共同分擔照顧角色等。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進行,透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直接的互動,並藉由田野工作方法、參與觀察、傾聽及深度訪談分享研究對象的創業心路歷程,來蒐集所需的研究資料並加以分析歸納整理。文本資料即透過田野參與紀錄、研究者訪談、觀察記錄及各種社區既存文件檔等,所收集到的記錄或資料。非文本資料則指研究過程中所收集到的聲音、影像資料。研究發現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的累積對新移民創業者來說是重要的,有這些文化因素及社會資本才能使她們能夠創業,販賣異國料理運用的是原生國的文化資本與台灣文化揉雜後的再生產,或是藉由社會資本當中的人力資源開創自己的創業之路。微型家庭創業不僅可以兼顧家庭照顧與經濟收入,對新移民創業者來說更是找到屬於自己新天地。來台後的生活與原本期待來台灣過好生活的想像有所落差,但是從弱勢的角色逐漸提昇甚至成為家庭的支柱,是料想不到的事,當中可以看出新移民女性的權力與地位在移動當中。關鍵詞:新移民女性、微型家庭創業、客家庄 鍾蕎憶 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101.1 4
101年 客家釋教喪葬儀式及其音樂之研究—以苗栗縣「廣福壇」之午夜公德儀式為例 死亡是人生必經之?,它代表?生命的終結,在處?人的「身後大事」時,有著繁複的儀式、音?與禁忌,藉著宗教儀式的舉?,好讓往生者能夠好好走完這一程。因時代的變遷,在科技進步的衝擊下,許多繁複的儀式與音?,已經慢慢簡化,傳統的喪?儀式正面?考驗,儀式音?也簡化許多。臺灣人在處?喪葬事宜時,有著慣?的?程,客家人一向重視孝道,在喪葬?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步驟就是「做功德」,屬於前場的功德科儀由法師進?,後場音?必須要配合前場的誦唸及儀式進?,搭配其吟誦、唱腔。本研究試圖從實地田野工作及口述內容中,將「午夜儀式」的內容及音?作紀?與分析,讓珍貴的儀式文化能夠正確的保?下?。?文分為?章,第一章為緒?,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為客家源?、客家民風習俗、客家人宗教信仰及客家的喪?。第三章為苗?人文地?的介紹、做功德的起源與發展、釋教及其功德儀式及?述作齋和誦經團。第四章為廣福壇的民族誌,包含組織與運作、壇主吳盛湧先生的生命史及午夜儀式的內容。第五章為午夜儀式的音?分析,內容包括?器、唱腔、旋?…等,以及音?特性、可變性。第?章為結?,為本文之總結及後續相關發展及反思。客家釋教在客家喪葬儀式「做功德」中佔有一席之地,科儀內容中所蘊含的意義是深遠的,在目前對於客家釋教的相關研究是?足的,此一研究只是個開端,或可為後續的研究者,提供可資?考的建議與方向。【關鍵詞】:客家、釋教、午夜功德、作齋、廣福壇、吳盛湧 余惠媛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音樂教學碩士班 100.7 4
101年 客庄全景導覽與虛擬博物館整合應用—以新竹縣地方展館為例 遠離衛星都市的中心,彷彿城鄉差距如同半徑距離被遠遠拋之在後,這些偏遠鄉鎮,雖然都市機能欠缺,所擁有的人文景點、自然生態、文化資產往往豐厚 獨特。利用「專業球形全景」及「Photosynthh拼接」兩種全景攝影技術及 VRR影像技術相互搭配整合,以發展數位典藏,涵納新竹客家庄聚落的地方媒材,將其加值應用做為數位學習教材,並把地方展場做區域性統籌成為「虛擬博物館」。在預算有限狀況下,製定標準化流程,簡化複雜的技術,重新設計教案,以融入社區活動課程,誘發當地居民、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強化其學習動機,並尋求成本效益最佳化,藉以弭平數位落差,為研究目的之所在。關鍵詞:全景照、Photosynth 、數位典藏、參與式影像、虛擬博物館 徐仁清 國立聯合大學 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100.7 4
101年 從技術創新與文化鑲嵌看苗栗地區梨作轉型 本文以苗栗縣梨產業作為研究對象,以技術創新對梨作擴散分布與經濟轉化影響為研究主題,探討苗栗縣梨作的栽培起源與技術啟蒙的關係,客家文化特質與梨作技術發展的關係,梨作擴散的原因與經濟轉化之樣態。本文透過文獻蒐集比對、分析以及梨農的訪談,試圖描繪出苗栗地區梨作栽培脈絡。台三線特殊的風土、氣候、客家文化特質交織形成特殊的梨作技術,一樣的橫山梨樹上產出「春梨」、「冬梨」、「高接梨」等殊異的產品,三個鄉鎮同中有異的技術創新、擴散模式,恰似音樂的三重奏,高低起伏,各有巧妙變化,卻又環環相扣,交織出台三線上特殊的梨作樂章。本研究結果如下:一、梨是承接茶葉、香茅、香蕉等作物,成為台三線上重要經濟作物,新的作物栽培型態與技術應運而生。二、梨作技術形成係客家族群的坡地耕作型態,善於觀察自然界意外現象,勇於嘗試新的栽培技術,樂於交流分享經驗,形成專精的梨作栽培技術,一種新作物與客家文化特質結合形成「文化鑲嵌」的創新作物栽培技術。三、梨產業中專業知識技術來源與勞動力來源方面,由整體觀察推測,關係性鑲嵌比結構性鑲嵌明顯;由梨產業的風險承擔觀察,不同於一般人對客家族群重視穩定、個性保守的刻板印象。四、梨產業得以擴散成長,係因技術創新,創造經濟效益;物質資源轉化利用,提昇產品品質、意象,帶動經濟轉化,梨穗自日本進口,由農產品轉為國際貿易的商品,配合資源轉化的契機,梨的經濟加值。五、梨作勞動圖象呈現以技術為導向,技術密集勝於勞力密集,呈現勞心大於勞力的特殊勞動樣貌。關鍵字:梨產業、技術創新、擴散、經濟轉化、文化鑲嵌 古雪雲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101.6 5
101年 區域保存之實踐:以桃園縣客家生活體驗園區為例 近年來區域型的保存方式,成為維護文化資產的重要觀念,各地方之地方文化館也漸與周邊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結盟,以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形成文化網絡。因此如何在地域內運用「生態博物館」與「文化資產保存」觀念,以形成整體性的保存便是個重要的論題。本研究便透過瞭解「生態博物館」與「文化資產保存」觀點之保存價值觀,及其相輔關係,建構一個可為區域完整保存的概念。文中以桃園縣客家文化生活體驗園區為探討案例,分析其運作情況與各層級之參與模式,檢視該場域中的保存實踐與文化資產詮釋,並以整合的區域保存觀念加以分析、討論及導引出研究結果,再為區域保存之實踐及桃園縣客家生活體驗園區提出改善建議。經研究歷程,得出以下論題:一、「文化資產保存」與「生態博物館」領域之保存觀點在執行層面上呈現出必要的互補關係。二、地域內所選用的保存方式將影響地域內整體生活面貌的呈現;所採取的遺產詮釋方向亦對地方生活樣態帶來影響。三、以區域保存為目標之「生態博物館」觀點及「文化資產保存」觀點中,在地社群皆扮演了保護文化資產及持續傳承的關鍵性角色,對地方的整體形塑亦有正向幫助。四、從事區域保存時,需有一個具體且整合的保存觀念,地域內之整體脈絡方可被完整的呈述。關鍵字:區域、保存、文化資產、生態博物館 許舒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101.1 4
101年 地方產業的創新與行銷—獅潭鄉兩個案的分析 本研究以苗栗縣獅潭鄉深耕在地久遠,並與在地資源、產業歷史與文化息息相關的兩間地方產業為研究對象,分別為「仙山仙草」與「泉明生態教育蠶業農場」。透過「產業變遷」、「轉型與創新」、「行銷傳播策略」、「地方文化呈現」四大主軸探討地方傳統產業於邁入「夕陽產業」危機時,透過哪些面向的創新再造產業價值;以目標市場、定位以及行銷4P 等行銷工具探討產業的行銷傳播策略與推廣情形;並從中觀察產業與在地文化結合的情形及其呈現方式。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並於2010 年6 月到2011 年12 月到進行訪談紀錄。研究發現仙山仙草與泉明生態教育蠶業農場均結合了地方資源與文化創造出其產業價值。如仙山仙草運用了獅潭鄉在地純淨仙水源製作產品,發展出多款仙草創意料理。仙山仙草結合客家美食文化,推出多樣客家風味產品,並將客家意象鮮明的桐花符號帶入產品設計。於食用環境上,利用了客家意象擺飾品,塑造出客家文化氛圍空間;台灣桑蠶產業是日治初期至民國80 年代苗栗縣大湖鄉與鄰近鄉鎮當地許多客家族群所仰賴經濟之一,在地客家人的重要家計來源。而泉明完整保留了當地桑蠶產業的歷史與文化,並透專業技術與蠶業知識的教育傳遞,創造出產業價值。轉型後經營型態的改變,連帶影響了產業的行銷策略。仙山仙草的整體行銷計劃為產業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成功於網友部落格間達到口耳相傳的傳播效果;泉明則以自產自銷經營模式開發相關桑蠶產品,以蠶業生態教育推廣為目地,透過官網設置與導覽體驗行銷產品。總結由仙山仙草與泉明生態教育蠶業農場二個案的研究發現,可提供相關地方產業效法的建議有:1.由在傳統經營朝向精緻化產業的方式經營2. 透過文化創意商品及體驗行銷可增加產業產值,並展現地方的文化特質3. 規劃產業的整體行銷傳播策略,善用網路及口碑行銷,有助產業拓展品牌知名度並建立形象 4. 產業創新帶動利潤成長,產業經營者還須顧及社會創新。關鍵詞︰蠶絲、仙草、地方產業、創新、行銷策略 黃郁鈞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101.1 4
101年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體驗行銷之研究 本研究之對象是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本研究目的乃探討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所扮演的角色,包含保存、傳承並發揚六堆客家文化;提供六堆地方觀光資訊;帶動地方經濟,最重要的是在這些執行時所遭遇到的問題與難題是什麼。本研究以體驗行銷理論為基礎,並採取三種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問卷調查法。本研究之訪談對象包含官、學與民間團體的人士(共7人)。利用所蒐集來的資料,針對六堆客家文化園區之現況與問題,各項體驗媒介與體驗行銷運用之情況及遊客對於園區內部展覽與活動之體驗,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一、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經費來自於政府計劃性經費,並且園區人力不足,府際與官民溝通是二大問題,而遊客型態以親子與家庭旅遊為主。二、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目前在客家文化的展覽與表演活動辦得較為出色外,其客家文化研究與文資典藏的工作尚未展開,其並未提供足夠的六堆旅遊資訊。三、遊客的五項體驗分數為4分左右,並且五項體驗分數與重遊意願呈正向關係。依據量化與質化的實證結果,針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進行討論。最後透過體驗矩陣中各單元之間的四種:強度、廣度、深度與連結,提出政策建議。關鍵字:六堆客家文化園區;體驗行銷;客家文化 劉信呈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碩士班 101.1 4
101年 物、家族與時間觀:以臺中縣土牛客家文化館展示為例 一場天災,讓一間具有百年歷史的客家老夥房塌毀。在家族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四年前(2006)這棟家屋以「土牛客家文化館」與「劉家夥房」的雙重身份再生。土牛客家文化館的發展與成型過程,呈現出特定地方文化對於博物館的展示觀的獨特理解,讓館舍不同於其他博物館,而是以「活的客家文化館」來定義自己。在此脈絡下,文化館展示所呈現與再現的時間觀,也異於一般博物館展示中討論策展人所架構的議題。更進一步說,土牛客家文化館的時間觀探討涉及是地方族群的社會文化,時間觀是廣泛的蘊含於劉家人的祭祖儀式與祭品、夥房建築或世系表-眾多形式的「物件」中,所再現的是地方對於過去、歷史與自我身份的不同詮釋與對於時間的界定。土牛客家文化館展示的時間觀與社群的宇宙觀、人倫觀、史觀相互關聯。夥房建築的開工動土、入屋、牌位安坐,以至於夥房與墓穴的風水也體現著人與天地和諧平衡的宇宙觀,尋求人與自然時間的和諧點。空間組織也延伸於人倫次序的時間軸上,人於居住空間的位置分配、祖先牌位的相對次序,以及祭祀祖先時間點的選擇需依照左右、上下、陰陽、高低的宇宙與人倫價值觀而論。正因為對於祖靈的強調,不但從祭品中傳達此一特質,更體現自然時間的轉換與家族歷史脈絡。物件所透露了社群對於過去(地方、家族與個人)的觀點,涉及時間觀與史觀的體現。懸掛於公廳的世系表、於特定時間被毀壞的家族水缸以及印記於家族記憶的祖墳風水傳說,物件本身的生命時間捲入發展成為地方或家族時間的接合點,巧妙的連結起不同範圍的歷史,構成不同層次的身份認同,共同的時間也讓彼此創造認同的基礎。博物館展示文本經常以線性的時間觀來書寫歷史,或以無時間性的觀點看待他者文化。土牛客家文化館中所展示的時間觀探討,是藉由此視角省思物件於社會文化中所呈現的地方、族群特性,以更多元的觀點理解時間交織於文化中的表現及其意涵。關鍵字:文化展示、時間觀、土牛劉氏家族、物件研究、客家文化 李美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99.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