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9秒, 共找到 508 筆資料,顯示第 401 到 5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Name Review Expertise Awards
陳興龍   陳興龍以前的本業是木匠師傅,國小畢業就去學木匠,三年六個月學師出來後,開始以木工為業,以前就經常聽客家八音的演奏,民國八十多年,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在跟搭家練唱客家民謠時也開始學習鑼鼓打擊,後來也學習客家八音的鑼鼓打擊,晚上大家會到美濃石樵的善誘堂一起練習客家八音,一方面是練習,也是好玩、娛樂,有作場時也會出去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作場演奏。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黃福田   福田哥,美濃客家八音的老師傅,從小就學習客家八音,主要演奏項目是鑼鼓打擊,經常跟林作長一起演奏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服務演出,也接受美濃國中的聘請,擔任學生客家八音社團的指導老師。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葉鍾金嬌   葉鍾金嬌美濃客家山歌班負責人,他說唱山歌是祖傳的,他的父母親都很會唱山歌,父母親的山歌是美濃以前非常出名的,父親鍾來章已經九十多歲了,對客家傳統歌謠還記的很清楚,也都會唱,許多人忘記或不會唱的傳統歌謠都會請教鍾來章老先生,例如:「依字寫來一條龍」、「新民庄調」、「哥去採茶」、「搖兒曲」等美濃特有山歌調,鍾來章都可以清楚的唱出來,聽到輕快的歌謠時還會跳起舞來。   葉鍾金嬌從小聽著父母親唱山歌,自然而然就會唱山歌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美濃四大調都會唱。不但會唱山歌自己還會編客家小戲表演,牛犁歌、李三娘的故事將其編成兩三個人又唱又演,帶著美濃客家山歌班團員練習、出去表演。
林瑛姿   林瑛姿,臺灣臺南白河鄉人,自幼喜愛唱歌,從六歲開始到處參加比賽,獲得不少佳績,小時候就已和華視簽約,並時常接受各方邀請參與演唱。七歲學鋼琴,十一歲得到教育部天才兒童徵選,可出國留學,但父親覺得年紀太小不妥因此作罷,又有幸得到名家陳芬蘭女士指導,灌錄三張紅膠唱片。她進入古典音樂世界,是從臺北市立女師專(北市立師範大學前身)音樂科開始,主修科目為聲樂,並開始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後來又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得以在畢業巡迴音樂會上擔任獨唱及重唱雙項演出。畢業後曾在景美興德國小任教、鋼琴吧演唱西洋老歌、臺北歌劇團全省巡迴演唱、婚後調至臺中任教。   直到77年林瑛姿深覺不足,又不甘心只是擔任小學老師,而毅然辭去教職。教職辭去後眼界因此也變高,她並到法國巴黎進修主修聲樂及合唱指揮。在巴黎進修期間,參加不少活動,如: 臺灣駐巴黎辦事處新年音樂晚會獨唱、天主教堂演唱、巴黎天主教音樂學院合唱團擔任獨唱錄製CD。法國巴黎進修結束回臺灣後,擔任大大小小合唱老師: 員林大同國中音樂班聲樂教師、臺中縣清水國小音樂班合唱,鋼琴,管弦樂合奏,視唱聽寫等課程教師、臺中喜信聖經學院音樂系聲樂,合唱,視唱聽寫講師、弘光護專,嶺東商專,護專兼任講師、臺中家扶兒童,青少年合唱團,臺中青年、瑛韻、韻聲、獅韻、春天、清韻、郵韻、臺北樂友、東湖社區、楊梅山林向陽等合唱團指揮、臺北博啦頌重唱團女高音兼指揮、臺北約名首都教會詩班指揮及伴、平鎮興韻合唱團指揮、臺中律師公會合唱團指揮、山林向陽合唱團、臺中高分院合唱團指揮等,可見得她的資歷相當豐富。   林瑛姿致力推廣於合唱,因為他認為臺灣人應該要提升素養,而音樂就是一項可以培養素質的好方法,而推廣合唱就是從底層扎根。由於音樂國界,所以音樂必然是每個文化之間的橋梁,相對的可以透過音樂認識每個族群的特性或風俗,進一步可提升族群間的融合度。 合唱團、聲樂 六歲開始到處參加比賽,獲得不少佳績 景美興德國小68年得到全省音樂比賽省賽第二名
鍾聰明   25年次的鍾聰明,屏東縣八音協會負責人,在讀佳冬農校(初級部)時,林彥香即在佳冬農校敎音樂,因為家境的因素佳冬農校只讀一年即輟學去學木匠,經過三年四個月出師,這期間也開始玩樂器,小喇叭、薩克斯風、打鼓等,當時一天的工資只有60元,但到高雄工作的工資是200元,於是到高雄工作當木匠的大師傅,在外工作是給人請,想想這不是長久之計,出外十七年後回到故鄉佳冬,自己去應徵工作來做,在高雄時看到機器化的設備工作速度快效率高,於是即購置設備做傢俱,不但做自己承接的工作,還接攬木匠師傅的工作並做傢俱賣給傢俱店,到民國64年自己開傢俱店賣傢俱。   回鄉事業有成時,友人鼓勵他出來參選鄉民代表,當鄉民代表後又繼續擔任農會總幹事,在擔任農會總幹事時,向農林廳申請經費補助購買客家八音樂器成立了「老農八音團」,民國79年成立佳冬客家八音團時,因為林彥香是當年鍾聰明就讀佳冬農校的音樂老師,於是請林彥香擔任團長,到民國88年林彥香將團長一職交給鍾聰明。 屏東縣八音協會以前團員有三十多人,最多時有六七十人,學習客家八音的各種樂器,因為他有木工的技術,閒暇也會自行製作胡琴等樂器。鍾聰明為了讓演出內容更多樣化,於是帶四五個人向美濃鍾昭金學唱客家山歌,學習後大家也開始學唱、演奏客家歌謠,鍾聰明自行將譜寫出一方面團員練習,也到各社區、學校敎唱客家歌謠,傳承客家文化。 木工 中西樂器演奏
曾均崧   曾均崧先生 (1952年出生) 藝名為唐川,苗栗南庄客籍人,為「愛客家說唱表演團」創團者兼負責人。曾先生在西元1995年起,於當時寶島電臺FM93.7 所發起的還我鄉土語言-客家活動中,主持每週1~2小時的廣播節目(輕輕鬆鬆當晝頭),長達十年之久,節目內容以客家話為主,介紹時事、客家活動、人生觀、親子關係等。2003年成立客家電視臺之後,擔任電視臺節目配音人員以及演員,後來因為想要有多挑戰不同的劇場也去當過華語的相聲演員。2006年在日頭下月光光節目,首創客語相聲節目,以帶狀方式播出,並得到97年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類獎。在節目中以日頭哥,打響了名號。同時在戲劇方面,也在97年《迷你劇集男配角獎-神秘列車》,以及99年《迷你劇集男主角獎-討海人》,獲得金鐘大獎。   為了爭取更多客家文化活動以及晚會的演出機會,曾先生於民國92年成立「愛客家說唱表演團」,由多位電視及舞臺表演藝術傑出之精英,本著提倡語言之美、藝術之美,並致力於精緻之客語說唱藝術、專業表演之精神而創立。根據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音樂介紹網站 )我們得知,愛客家說唱表演團參加多場活動,包括:舞臺演出方面:民國92年接受世界客屬總會邀請,參與「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客語相聲演出。92年辦理「還我母語;說唱客家」系列活動,分別於苗栗縣各國中、小等地演出5場次。民國93年辦理「客家文化綜藝列車--戲說客家」系列活動,於全省客家庄40場次巡迴演出。民國93年參與泰國曼谷「旅泰臺灣客家聯誼會會長交接典禮暨會員大會」活動演出,99年3月到日本大阪東京兩地作宣慰客僑等等,近期更不斷接受各單位邀請參與大型活動演出。   談起客家文化的期許,曾先生是相當有想法的!致力貢獻於客家文化是第一順位,他認為在臺灣當一位演員,為了生存是什麼語言都要會的,何況我們的母語是客語。他覺得客家文化已經開始在臺灣多元文化中開花結果了,未來應倡導客家人要多講客家話,所以他藉由「愛客家說唱表演團」以戲劇或說說唱唱的表演方式,去引導小朋友,進而告訴年經一輩會講客家話有多好,在各行各業是多麼有競爭力的事,要由大人牽引小孩去推動客家文化,客家語言文化是驕傲的,身為客家子弟的我們更沒有理由把客家話忘記! 專業戲劇、相聲、舞臺演員,廣播、配音、節目主持人。
徐冬英   徐冬英萬巒國樂團團長,平日除了從事皮雕教學工作,就是浸淫在客家文化領域,參與許多客家社團活動,民國85年加入萬巒鄉婦女會合唱團後,就燃起對客家文化工作的興趣,決心為客家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心力。除了擔任萬巒國樂團團長,也是萬巒鄉客家歌謠班的班長,官倉樂舞團團長,另參加屏東地區許多樂團,並擔任傳統打擊樂教師,熱心為客家文化之傳承犧牲奉獻。   徐冬英對客家文化有滿懷的熱情與許多的抱負,除了指導客家歌謠、客家傳統打擊樂,平時自己也會提筆創作客家歌謠,將客家傳統打擊樂方法記錄下來作為傳承。不只從事客家文化工作,希望能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客家文化,學習客家文化。 客家歌謠敎唱 客家歌謠傳統打擊樂 客家歌謠創作
黃溫貴娣   客家傳統婦女,平時喜歡唱唱山歌,主要演唱客家歌謠小調,跟大家一起唱唱客家歌謠就覺得很愉快,也不是什摩音樂人才,只是喜歡唱唱客家歌心情愉快,高興就好。 客家歌謠演唱
戴玉蘭   戴玉蘭女士新竹縣竹東客籍人,在7、8歲時跟黃連添的女兒一起向黃連添學習,包括:拉胡琴、山歌子、老調,並在國小時期就開始灌唱片,月球和愛華皆有。還曾在兒童比賽中到冠軍、合唱等比賽也榮獲佳績。20幾歲時,至客家電視臺拍攝龍的攝影、主持客家鄉親節目等,作品包括: 1.客家爆笑劇--白賊七打賭。徐木珍/戴玉蘭/傅之職/黃金風/林德富/張秀英/黃連添 (月球) 2.十二星相 滿山花-- A十二星相B滿山花。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 3.吹牛董事長與衛生課長遊花街(笑劇)。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黃連添編作)。 4.為國盡忠(上)。黃連添、徐木珍、張秀英、林德富、戴玉蘭、黃金鳳、傅元職(黃連添編作) 5.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陳清臺&戴玉蘭&宋瑞琴&蕭玉蓮&彭桂純 6.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藝人/團體 :陳清臺&彭惠珠&黃連添&戴玉蘭 專輯名稱 :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1.十八模 2.病子歌 3.攬腰歌 4.洗手巾 5.賣茶郎 6.梳粧樓 7.進妹房 8.打海棠 (上) 9.打海棠 (下) 10.十送金釵 11.送郎哥 藝人/團體 :陳清臺&戴玉蘭&宋瑞琴&蕭玉蓮&彭桂純 專輯名稱 :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客家 1.秀才逢才女對詩 2.哥妹看花燈 3.採茶姑娘 4.哪呼咿呀嘿 5.八月十五 6.天公落水調 7.跳酒歌 8.瓜子仁 9.新剪剪花 10.繡花鞋 11.織女牛郎吟詩對 12.風趣情歌問卜 13.嘆煙花 14.雪梅思君 15.十月懷胎歌 16.十二月夢梨花 17.洗手巾 18.月有情(四月古賢人) 19.古聖勸世文 客家爆笑劇--白賊七打賭。 十二星相 滿山花-- A十二星相B滿山花。 吹牛董事長與衛生課長遊花街(笑劇)。 為國盡忠(上)。 客家民謠全集5-哥妹看花燈 (客家九腔民謠調)。 民謠全集 3 十送金釵 (客家民謠小調) 兒童歌唱比賽冠軍
李木枝   很早就接觸客家八音的胡琴,以前會為客家人唱山歌時胡琴演奏來伴奏,也會跟客家八音團一起出去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服務,只要以二弦或胡弦演奏為主。 客家八音胡琴
陳旺恭   小時因生病使得腳有所缺陷不良於行,因此,小學都無法完成學業,十四歲時就去學習做裁縫,謀求一技之長,吃了不少苦頭終於出師,因為腳不良於行反而其技藝更專精,後來自行開「高新西服」店,做裁縫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      陳旺恭從小家境就不好,去放牛時大家都在唱,自然而然就會唱山歌了,現在孩子長大了,做西裝的空閒時候,會拿起胡琴自拉自唱一番自娛娛人,經常自己一人拿起胡琴自拉自唱起客家山歌來,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美濃四大調,都可以自拉胡琴唱起來。他因為身體的缺陷,加上歷經人生的辛苦,聽到他用低沉的嗓音唱出「苦李娘」這首客家歌謠時,真的會讓人動容,不禁金的流下同情的淚水。 客家歌謠演唱 胡琴
劉黃運娣 1986年10月美濃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1988年38歲時想學唱客家歌,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開始學唱客家山歌,因為自己的興趣及對發揚客家文化有責任感,加入客家民謠研究會後與團體共同練習,越來越投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1992年被大家推選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理事長,當了兩任共六年,不能繼續連任,停了一任三年後,又再度被推選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理事長,再當兩任職到2007年,現在雖然卸下理事長之職務,客家民謠研究會還一直由黃運娣前理事長再帶領著大家。 劉黃運娣客家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客家流行歌曲都會演唱,1990年曾經到美國宣慰僑胞巡迴演唱,1992年也到中國大陸表演演唱客家歌謠。一二十年來一直為客家民謠、客家文化犧牲奉獻。 客家歌謠演唱 民國78年新竹客家山歌比賽第二名
劉瑞梅   劉瑞梅一直都在從事音樂工作,在客家音樂方面早期主要演唱客家流行歌謠,近幾年有許多機會演唱傳統歌謠,因為有歌唱之底子,客家傳統歌謠小調、美濃特有山歌調都唱的很動人。除了會演唱客家歌謠,客家八音的鑼鼓打擊也是她的專長。 客家歌謠演唱 客家八音鑼鼓打擊
劉竭欽   「阿欽」客家電臺主持人,民國66年就取得歌星證,可算是第一個取得歌星證的客家歌手。從民國60幾年一直就在全國各大歌廳、西餐廳駐唱表演與主持工作二十多年,直到民國88年回到故鄉美濃,回來後發現客家語的流失危機,美濃年輕一輩的許多人都不會講客家話,於是與幾位朋友商討挽救客家語消失的方法,想到在美濃設立客家廣播電臺的構想,付諸實行設立客家廣播電臺後一段時間,遇到許多問題,不得已客家廣播電臺暫停。95年客家歌手陳志明回美濃,兩人又提到客家電臺的事,「阿欽與志明」又再度把客家廣播電臺「搞」起來,經過一年,陳志明回北部,剩「阿欽」一人扛起客家電臺的主持工作,後來找「阿福子」一起共同主持美濃客家「中原廣播電臺」。   現任除了擔任客家電臺(中原電臺)臺長、主持廣播節目,有些大型、小型的活動、晚會都會請「阿欽」擔任主持人或演唱。他一直希望年輕一輩的要重視客家語,客家話不要繼續流失,心裡一直有著這個責任感。 國、臺、客、日語流行歌謠演唱。
劉金宏   劉金宏出生於屏東,後遷至苗栗頭份,從小就非常喜歡唱歌,家人也支持他參加比賽,中學時就展現歌唱方面的長才,常常參加地區性及全國性的歌唱比賽,屢次奪冠,可說是歌唱比賽的常勝軍,大大小小比賽至今已經得過上百支獎盃,輝煌的獎績,實在是很少人能望其項背。   劉金宏就讀潮中中學時,因興趣而參加歌唱比賽,竟得到冠軍,因此產生了信心,在好勝心的驅使下,也開始研究歌唱的技巧,當時的劉金宏並沒有拜師學習,全都是靠自己多聽多學,從基礎開始學習,鑽研歌唱高手的長處,並且到處比賽,增加臨場演唱經驗與舞臺的表演經驗,為其歌唱實力打下扎實的根基。也許是興趣加上天賦使然,還有劉金宏的強烈的求勝心,讓他贏得了三立臺灣電視臺舉辦的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的冠軍。   劉金宏退伍後,進入高雄煉油廠,服務3年後轉至中油石化頭份廠,於是舉家由南部搬遷至苗栗頭份客家庄,朋友知道他喜歡唱歌,便邀他四處比賽,當時擔任領班的劉金宏,常利用休假,和朋友一行人至臺北,花蓮,屏東全省各地比賽,劉金宏表示經過這些大型的比賽場合,豐富了他的舞臺經驗,也贏回許許多多的獎座。由於是歌唱比賽的常勝軍,只要參加比賽,一定抱回大獎,劉金宏認為應該把機會讓給後輩,提攜後學,於是近年來幾乎不參加比賽,如此讓賢的精神實為難得。   劉金宏的愛女劉平芳小姐是客家流行歌曲小天后,她從小就聽父親劉金宏唱歌,耳濡目染之下,也對於唱歌有興趣,於是劉金宏決心栽培劉平芳,請來歌手陳盈潔、陳小雲的老師李文通先生教導劉平芳,對歌唱也頗有研究的劉金宏,也藉此學習李文通老師擅長的歌唱技法。某天,從廣播電臺聽到三立電視臺 舉辦新人歌唱比賽,劉金宏心想參加過這麼多比賽,電視臺的比賽不如也去試試看身手。比賽時,劉金宏說他是客家人,堅持要以母語參賽,當時評審一聽之下,為之驚艷,意想不到客家歌曲竟可以這樣好聽,不僅歌藝受到評審的肯定,堅持演唱母語的精神更是獲得評審的讚許。經過嚴苛的12關挑戰,屢屢遇到實力強勁的挑戰者,劉金宏皆從容應對,終於抱回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的冠軍。之後加入三立電視臺成為基本歌星,雖然也有唱片公司有意替劉金宏出唱片,但都被劉金回絕,退休後的劉金宏將生活的重心轉至教導歌唱的領域。   劉金宏認為人與人之間能用歌聲打動對方,無形之間就能拉近感情。人人都喜歡唱歌,也許因時間無法配合或種種的因素無法如願,但願喜歡歌唱的朋友在百忙當中抽出一點時間,無論男女老幼,劉金宏老師都很樂意的去教,願能讓歡樂充滿人間。只要有人邀請劉金宏老師教唱,劉金宏都會全力以赴,也希望可以把他一身所學,與自己研究得來的成果,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對唱歌有興趣,喜歡唱歌的人。 客家流行曲 演唱與教學 竹東客語流行歌曲比賽 冠軍 國語流行歌曲比賽 冠軍 82年三立電視臺 21世紀新人歌唱排行榜 冠軍
林彥香   日治昭和時代中期,林彥香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伙子,愛音樂的他常把省下的零用錢,拿來買音樂書籍,學看樂符、彈唱譜曲,各種樂器都學,光復初期三、四十年代,初具音樂底子的林彥香被從廣東汕頭來臺發展的親戚趙木群延攬,進入專以馬戲雜耍為主的「木群技術團」,安插他在拳頭師賣跌打損傷藥膏時,伴奏串連氣氛,沒多久又併入「南光歌舞團」,才獨立出一支樂隊,由他當領隊,跟團彈琴的走唱生涯就此展開。因緣際會下,林彥香回到南部加入「美聲樂團」,固定在高雄的陸軍服務社演出,先後又在「雪莉舞廳」、「金都大歌廳」等走唱十多年;越戰期間,美國海軍晚上習慣到酒吧尋歡作樂,待在「美軍俱樂部」長達九年時間,直到菲律賓爵士樂團進駐才離開。   屏東縣八音協會總幹事鍾聰明得知林彥香返鄉,邀他重出江湖,為客家文化打拚,兩人結伴深入客家庄,找尋迎送禮俗的民間八音班老師傅,錄音蒐集數十首曲牌,林彥香耗費近三年時間,寫出「福祿壽」、「寄生草」、「百家春」、「大魚對」等十二首有完整拍數小節的曲譜,留下永恆不朽的樂章,客家八音古樂得以永傳不輟。 如今林彥香年事已高,體力欠佳,退居幕後,專心研究歌譜,他希望八音可嘗試多種不同的曲風,使其更活潑豐富、更有生命力。 中西樂樂器演奏 1993年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
黃桂香   黃桂香 (1964年生) 新竹縣竹北人客籍人,為客家山歌演唱者。父親黃細安也是客家山歌界名人之一,她遺傳了父親的好歌喉,在早期參加竹東地區山歌比賽曾獲大獎,之後受到黃連添老師的賞識,遠赴臺北愛華灌錄唱片,作品如:【嘆煙花】、【姑嫂看花燈】、【瓜子仁】、以及【十二月古人】等專輯。黃桂香的好歌喉除了得到愛華唱片的賞識,在臺北萬國唱片也有黃桂香的作品。婚後的她定居於新竹,與丈夫共同經營遊覽公司。 黃桂香演唱的《十二月古人》如下: 十二月古人 曲:傳統客家小調 古詞曲 主唱:陳清臺、黃桂香 正月裡來是新年,抱石投江剪剪花噯喲錢玉蓮哦哪噯喲 繡鞋脫掉為古記,連喊三聲剪剪花噯喲王狀元哦哪噯喲 二月裡來龍大頭,小姐南樓剪剪花噯喲拋繡球哦哪噯喲 繡球落在呂蒙正,蒙君頭上剪剪花噯喲正風流哦哪噯喲 三月裡來三月三,昭君娘娘剪剪花噯喲去和番哦哪噯喲 回頭看見毛延壽,手攬琵琶剪剪花噯喲馬上彈哦哪噯喲 四月裡來四又長,馬上拋刀剪剪花噯喲楊六郎哦哪噯喲 汀洲做官劉志遠,房中磨麥剪剪花噯喲李三娘哦哪噯喲 五月裡來蓮花紅,端蘭遇著剪剪花噯喲張子龍哦哪噯喲 沒緣千里來相會,無緣面對剪剪花噯喲不相逢哦哪噯喲 六月裡來熱難當,漢朝出有剪剪花噯喲楚霸王哦哪噯喲 霸王死在龍江上,韓信功勞剪剪花噯喲在哪方哦哪噯喲 七月裡來秋風起,孟江烈女剪剪花噯喲送寒衣哦哪噯喲 去到長城尋夫主,哭崩城牆剪剪花噯喲八百里哦哪噯喲 八月裡來秋風涼,梅倫害死剪剪花噯喲蘇娘娘哦哪噯喲 李氏夫人來代死,秦割一本剪剪花噯喲奏君王哦哪噯喲 九月裡來是重陽,甘羅十二剪剪花噯喲為臣相哦哪噯喲 孫康年幼做臣相,太公八十剪剪花噯喲遇文王哦哪噯喲 十月裡來過大崗,單刀匹馬剪剪花噯喲關雲長哦哪噯喲 過了五關斬六將,鑼鼓三通剪剪花噯喲斬蔡陽哦哪噯喲 十一月裡來又一冬,孟宗哭竹剪剪花噯喲在山中哦哪噯喲 孟宗哭竹東生筍,郭已埋兒剪剪花噯喲天賜金哦哪噯喲 十二月裡來又一年,文王走雪剪剪花噯喲真可憐哦哪噯喲 橋頭遇著韓湘子,薛擁藍關剪剪花噯喲馬不前哦哪噯喲 作品如:【嘆煙花】、【姑嫂看花燈】、【瓜子仁】、以及【十二月古人】等專輯。 早期參加竹東地區山歌比賽曾獲大獎
林松生   1993年林松生老師與幾位老師共同創立「藍衫樂舞團」,現在是藍衫樂舞團團長,藍衫樂舞團大部份的成員都是學校老師,不是專業演員,大家除了會唱歌跳舞之外都學有專長,有攝影家、畫家、作家等各項人才,自成立以來,秉持崇高的理念,加上不斷的耕耘努力,水準已提升到很高的境界,表演以傳統歌舞為主,以現代創作為輔,除了傳統的獨唱、清唱、對唱、合唱以外,還把傳統的山歌建構成簡短的歌舞小劇呈現給觀眾。   林松生老師1997年自屏東縣萬巒國中退休以後,全心投入於藍衫樂舞團中,樂團曾製作錄音帶、錄影帶,出版「客家歌謠採擷」一書,分贈鄉親,以擴大流傳的效果,無非希望客家音韻迅速響徹閭閻巷弄間,並曾應邀至歐洲、巴黎、美國、日本、新加坡、紐西蘭、沙巴、加拿大等地公演,宣慰僑胞,從事國際藝文交流,廣獲佳評。成員除了練習演出之外,平時還會到學校社團及社區開班教唱客家歌謠,或者下鄉去做田野采風蒐集素材充實客家藝文素養。 專長:客家歌謠演唱 著作: 1. 客家歌謠採擷 2.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藝文篇-客家音樂) 3. 國民中學鄉土教材(客家山歌部分)
徐筱寧   徐筱寧 (1982年5月6日) 為臺灣新竹人,是客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她還沒學會走路的時候,聽到音樂就會跟著搖擺,又喜歡跟著旋律扭扭搖搖的舞動身體,非但如此,唱歌就是她從小的興趣,熱衷參加各個樂團,對樂器她也學習過多項,如: 黑管、豎笛、爵士鼓、鋼琴等。徐筱寧並於17.18歲開始比歌唱比賽,不論是國語、閩語、客家語皆參加,在2004年參加鬧熱打擂臺歌唱賽,首獲20關衛冕冠軍,可說是客家音樂界不多得的新秀人才。   關於徐筱寧個人的經歷如:九十年苗栗縣元宵嘉年華會自由歌唱比賽國語組及對唱組雙料冠軍;2001年新竹縣全球客家文化節客語流行歌曲組冠軍;九十二年新光三越新竹店春之歌歌唱大賽總冠軍;九十二年新竹縣峨眉鄉桶柑節國語流行歌唱大賽冠軍;九十二年臺灣光復節縣長杯歌唱比賽客語流行組冠軍;九十二年度新竹縣客家文化推廣協會歌唱比賽客語流行組冠軍;龍潭鄉紀念鄧雨賢音樂系列客語歌唱比賽第一名;九十四年參加鬧熱打擂臺節目青少年組二十關衛冕過關;九十四年由名製作人欒克勇老師親自操刀製作出版首張客語專輯&rdquo;靚細妹&rdquo;;九十五年以&rdquo;靚細妹&rdquo;專輯獲得第十六屆金曲獎 最佳客語演唱新人獎;2008年10月出版第二張全新客語流行專輯&rdquo;2008青寧心曲&rdquo;; 2009年6月以&rdquo;2008青寧心曲&rdquo;專輯入圍第二十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2009年7月客家電視臺年度八點檔大戲 &rdquo;白鷺謠&rdquo; 片頭曲「願望」主唱人;2009年8月客家電視臺全新八點檔大戲 &rdquo;離家十萬里&rdquo; 片尾曲「有你有捱」主唱人等。   目前從事於資訊業的徐筱寧多才多藝,不僅演藝是她的副業,而攝影更是她的興趣之一。關於她的其餘詳細資料,可參考徐筱寧個人部落格如: <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h26639/article介mid=1602&amp;prev=1882&amp;next=1600&amp;l=f&amp;fid=6">http://tw.myblog.yahoo.com/h26639/article介mid=1602&amp;prev=1882&amp;next=1600&amp;l=f&amp;fid=6</a>。若是談起客家文化的期望,她則抱持的樂觀的態度,身為客家人的她,也會繼續為客家文化盡心盡力,她認為相關單位皆已重視客家文化推廣,客委會也有一系列的活動,臺灣四處都有成立縣市客家庄,客家文化的發展是指日可待的。 歌唱、資訊業、攝影
劉國政   劉君係屏東縣客家人,曾在萬巒國中担任數學老師8個月及臺肥公司高雄廠會計管理師4年多。後經「乙等關務稅務人員特考」錄取受訓,於62年初還回屏東縣稅捐處服務。歷經稅務員、股長,於75年獲頒財政部優秀稅務人員。旋於76年初奉省府稅務局令調升至臺東縣稅捐處担任秘書,78年調高雄縣稅捐處服務課長,民國80年再調回屏東縣稅捐處担任電子作業課長、法務課長等職務,在此期間因服務績效優良,獲當時之屏東縣長蘇貞昌頒贈「績效斐然」獎牌乙面。歷經公職33載,於88年7月申請提早退休獲准。   劉君家庭生活美滿,太太徐淑芳担任麟洛國中生物老師(已退休)。育有2子1女,長子劉至剛畢業於臺大法律系,目前服務於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處,職司犯罪打擊。有鑒於預防重於治療,乃考入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班攻讀,期盼對社會犯罪之防治有所貢獻。次子劉至強畢業於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原任中國時報財經記者,幾年前轉職金融保險業-英商保誠人壽,其後專任保險經紀人。女兒劉姿君畢業於臺大外文系,目前尚在臺大戲劇研究所攻讀碩士。   劉君目前被行政院客委會聘為諮詢委員。早在服務公職期間,深深感受到客家語言及客家傳統文化(如客家山歌、八音等)流失非常嚴重。身為客家人,覺得有責任替下一代保留及傳承一些東西。因此退休後就結合一些喜好玩音樂的同好組成「大夥房藝術團」,於民國91年元月向屏東縣文化局登記立案。成立該團的宗旨是對客家歌謠、八音、北管等傳統文化做些傳承及推廣的工作。第二年(92年)即辦理花東巡演三場(鳳林、玉里、臺東),在當時激起花東客家部落很大迴響。之後每年都擇一些客家部落巡演,幾乎跑遍全省各地。另外亦前往一些弱勢或需被關懷的單位團體如高市傷殘服務協會、屏東看守所、南區老人之家巡演,普獲讚賞。本(99)年5月為輔慰莫拉克造成創傷,特率團前往隘寮營區好茶村原住民部落作交誼演出活動,獲得甚多掌聲。另為保存南部客家山歌,於96年底親自帶領團員非常辛苦出外景錄製「六堆情 客家歌」DVD及CD,留下一些傳統歌謠的珍貴記錄。
王金滿   藍衫樂舞團的音樂指導老師王金滿,在國民小學教學,擔任教師、主任共37年,學校教學外,長年也擔任客家歌謠、歌舞的教學及演出,指導的學生曾榮獲多次比賽之優勝。王金滿老師強調客家化中內斂含蓄的特質,呈現出較小幅度的肢體展現,他認為特質會影響肢體的開展度,這也是客家與其他族群有所區別之處;她選擇呈現客家傳統文化的歌謠與生活舞蹈,大量用寫實方式呈現舞蹈 專長:客家歌舞教學及演出 著作:客家歌謠採擷 1. 指導學生參加64年度臺灣區舞蹈比賽現代舞決賽,國小團體組優等。 2. 指導學生參加65年度屏東縣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二名。 3. 指導學生參加66年度教育成果巡迴展覽唱遊比賽國小組第二名。 4. 指導學生參加67年度屏東縣民族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三名。 5. 指導學生參加68年度屏東縣民族舞蹈比賽國小團體組現代舞第三名。 6. 77年指導「臺灣省政府糧食局屏東管理處員工」參加全省舞蹈競賽獲第一名。 7. 77年指導「萬巒鄉媽媽教室舞蹈隊」參加世界客屬屏東分會土風舞比賽獲亞軍。 8. 79~99年指導學校暨社區客家歌謠班獲獎牌21面 9. 84年度榮獲臺灣區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 10.86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客家歌舞(口說藝術)參加全國比賽第一名。 11.86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參加全國南區客家歌謠比賽第一名。 12.87年指導五溝國小學生客家歌舞(口說藝術)參加全國比賽第一名。 88年指導萬巒國小學生參加屏東縣客家歌舞(口說藝術)比賽第一名。
劉平芳   劉平芳(小名:阿芳)臺灣屏東客籍人,客家流行歌曲歌手。劉平芳的父親為音樂老師,從十四歲起參加許多大大小小歌唱比賽。最先發起的唱片公司為漢興傳播公司,受到老闆邱從容先生的賞識下,在民國79年錄製《客家本色》唱出客家人打拼的精神;民國八十年,出版個人專輯《十八歲的心情》,由於劉平芳曲風輕快、且迎合年輕人,可說在當時是一掃客家流行歌曲寂寞的氣氛。她之後又再上發傳播公司錄製《心肝博博飆》、吉聲傳播公司錄製《賞蓮》、龍閣傳播公司錄製《單曲》等,專輯歌曲大致介紹如下: 《客家本色》專輯:客家本色、噴射時代 《十八歲介心情》專輯:十八歲介心情、一枝擔竿 《成長」專輯》情殘夢碎、心痛、千山萬水   由於西元1991年,以客家流行歌曲《一枝擔竿》入圍臺灣第3屆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獎;又為第一屆客家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得主;以現場說故事方式主持新客家電臺節目。劉平芳目前從事婚宴等主持、油桐花節和花鼓節演唱、歌謠班教師等工作。在歌謠班教學方面,她採用由淺入深的教學,用閩語和國語來帶動客家歌,自然而然引領客家歌謠於閩南歌謠班中,學生年齡層大約為40歲至80歲之間,班級範圍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區。   談起客家文化的期許,劉平芳認為可藉由音樂延伸至其他領域作推廣,所以每次表演都是推廣的機會,需要好好把握。而以前是看不到客家相關影像和聲音,而現在越來越多鄉親會重視客家文化,這是值得我們欣慰和感到鼓勵的事情。即使客家音樂難發揚、正版CD難以賣出,但是可不要執著於名利之間,要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而且還要快樂去推廣客家文化,只要自己本身先快樂就會影響大眾,客家文化自然會傳播於民間。 客家流行歌曲 歌謠班教師 民國79年錄製《客家本色》 民國八十年,出版個人專輯《十八歲的心情》 上發傳播公司錄製《心肝博博飆》 吉聲傳播公司錄製《賞蓮》 龍閣傳播公司錄製《單曲》等專輯 客家流行歌曲《一枝擔竿》入圍臺灣第3屆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獎 第一屆客家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獎得主
徐忠耀   徐忠耀,新竹關西客家人,自小喜歡唱歌,高中時期就已經開始參加歌唱比賽,1980高中畢業時參加竹東國語歌曲社會組比賽得到男子組冠軍,高中畢業後先在自家開設的化學工廠幫忙,並在工作之餘發展自身喜愛的興趣,高中畢業後除了在化學工廠幫忙之外,熱愛表演的徐忠耀只要有機會也主持喜慶宴會及表演活動,並到工地秀表演,徐忠耀一路的摸索歌唱技巧,揣摩學習,都是靠著自學以及反覆磨練自我,1981年開始於歌廳及民歌餐廳演唱,曾在臺中餐廳,聯美歌廳...等餐廳駐唱,之後再回到新竹地區的西餐廳,幾年下來,累積了許多的歌唱技巧和舞臺經驗的徐忠耀,便想一試身手,於是報名參加1994年客家衛星電視臺所舉辦的客家金曲排行榜比賽,歷經重重考驗,強敵壓境的試煉,終於經過25關,打敗參賽菁英而獲得勝利,歌唱實力倍受肯定。   之後,新竹地區的大型音樂活動常常可見徐忠耀的身影,曾獲邀擔任新竹縣客家音樂學會大型晚會歌唱比賽的主持,1997那年徐忠耀獲邀跟隨前林光華縣長帶領的全球客家文化訪問團,赴往美國為海外的客家鄉親演出,為客家鄉親一解思鄉之情,獲得海外鄉親的熱烈迴響。而徐忠耀第一張客語專輯也於同年發行,〈捱系一各做工人〉由漢興傳播公司出版發行,徐忠耀不僅會唱歌,還會主持,當客家電視臺還是屬於草創階段時,徐忠耀早已是主持歌唱兩棲的藝人了,並在新客家廣播電臺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但徐忠耀不以此為滿足,反而更精進自我,朝向創作之路努力邁進。   1997起參加客語創作比賽,將自己對童年時的歡樂記憶與對人生的體驗,幻化為一首首優美動聽得樂曲,其作品〈大水牛〉獲得1997客語新曲童謠組佳作,〈見物思親〉於2010年新竹縣客家新曲獎-傳統山歌詞獲得佳作,2010臺北縣客家新曲創作比賽-〈溫暖介一雙手〉獲得流行創新歌曲第三名,其創作屢屢獲獎,深得評審青睞。今年,2010年六月徐忠耀錄製〈2010先克新生合輯〉對於客家歌謠得推廣與傳承</font>更是克盡全力,自1996年起,擔任新竹縣各社區歌謠班的指導老師,認真的為客家音樂推動宣揚直至今日。 客家山歌演唱,歌詞創作 客家流行歌曲演唱; 客家流行歌詞創作
趙倩筠   趙倩筠為臺中東勢客籍人,出生於臺北、大學後生根於臺北淡水。她幼稚園中班即開始學鋼琴,在高一時進入永春管樂吹長笛,並愛上合奏與突發奇想的吹奏,並開始喜歡即興創作和寫歌,大學考進淡江資管系,參加淡江管樂經過大小巡迴演出,並於淡江金韶獎中,尋找到最初最真的 趙倩筠,充滿一股創作與舞臺無限的魅力。   原本著心於國語歌曲創作的她,認為客語是她的母語,所以她也要創作客家歌曲。於是她常在腦海勾勒出畫面後,寫詞寫曲、並翻字典或請教長輩之方式寫出客家歌曲,並在第2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中,她以紀念911大地震後的外婆家之「我小時候的外婆家」獲得母語原創大賽客語組佳作; 第4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又以「五月某一日淡水河畔」,獲得母語原創大賽客語組佳作。雖然趙倩筠認為她寫客家歌曲,並不是以正統的客家的觀點去思考,但是為了母語她會盡心盡力去做到。   在客家電視臺「流行原創客」的第十二集,更是如此形容她,如下: 「淡水是個以觀光著名的小鎮,港灣、海風、渡輪、老街是許多人念念不忘的記憶, 現在,淡水將因為一個書香氣質、細膩善感的音樂才女而更添韻味, 這個以淡水為第二故鄉,在淡江大學開啟音樂創作之路, 並很快地展現獨特的音樂才華並受到廣泛注意, 她是有氣質美少女之稱的音樂人-趙倩筠 趙倩筠的歌詞細膩善感,旋律帶著雲淡風輕的傷懷, 纖柔的和弦進行中,故事便緩緩展開,每一次她觸碰著琴弦,就敲痛觀眾的心。 不僅詞曲創作動人,趙倩筠的音樂生涯可說是多采多姿, 鋼琴、長笛、吉它都難不倒她,一切都如此寫意自然, 簡單卻深刻,淡雅中自有濃情, 這和她另一項特殊才藝有關,那就是書法, 書法的功力讓她更加沉穩有耐心,也培養出與眾不同的審美觀, 讓她的音樂更具特色。」   談起客家音樂的推廣和期許,趙倩筠認為她寫客家歌、唱客家歌,是想要帶給客家的鄉親們歡樂,若對於不是客家朋友們,她想要藉由歌曲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客家文化,而上電視演唱的她,則是以另一種型態傳承老一輩的客家驕傲,是帶給老人家們一些鼓勵和安慰。她也覺得客家人有種不服輸的精神,硬頸的客家血統人應該要將客家音樂、風俗等,繼續傳承下去。在未來,趙倩筠期許自己有天可以回到家鄉唱客家歌呢! 高二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高中組書法類第1名 大四以「記憶中的向日葵」獲得創作組第3名,舉辦「偷偷唱給你聽」第1次創作發表會 研一時以「燈光的背後」獲得金韶獎最佳作曲獎 2005年參加第2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以「我小時候的外婆家」獲得客語組佳作 2007年參加第4屆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以「五月某一日淡水河畔」再次獲得客語組佳作 2007淡江校歌改編第三名
林忠正   林忠正先生(1950出生)桃園縣客籍人,二十幾歲就開始教客家歌,參加三合社區的山歌班研習,與大家一同研究客家歌謠;再擔任鄉長的期間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客家活動,他還表示: 「能夠在龍潭鄉辦一個書院的成立,將來除了一個客家文化、歌謠,還有講故事客家話的傳承,甚至舉辦一個全國性的藝文活動,讓我們客家文化能夠發揚光大。」,他可以說是當時第一個重視客家文化的人;又再擔任鄉意代表,集合了一百多位的唱歌者、胡琴等樂器演奏者,在龍潭一同舉辦研究會;任職議員期間,更是常與前輩討論客家文化,希望與前輩們共襄盛舉、延續客家文化。   不僅如此,林忠正先生還曾主持後備軍人中秋月光晚會、演出三腳採茶戲18 驕蓮、與警察電視臺和天聲電臺節目主持人聯合全國民謠比賽、主持78年度全省客家民謠比賽暨十大歌手選拔大會、全省客家民謠巡迴公演、重陽敬老大會與山歌歌后賴碧霞女士聯合演出客家名劇&ldquo;問卜&rdquo;神情、在楊梅富岡民謠授課、76年臺北藝術季在新公園露天音樂臺演出、與客家民謠魏淑珍小姐在新竹演出等等客家活動,可見得林忠正皆不遺餘力的推廣客家文化。   林忠正先生認為客家山歌發展已經到頂端了,很多歌謠班必須穿插閩語或是國語歌作教學,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我們必須發揚客家歌謠並不是本末倒置。他建議可以多去研究、著墨平板和山歌子,不可將推廣客家民謠本義浪費了。另外,關於客家電視臺,林先生誠懇、殷切建議他們: 希望它們水準可以提昇監製們要顧到品質、講新聞必須字正腔圓、教學生講客家話要標準、字幕要正確等等,才能透過媒體傳遞正確的客家文化,並且加以推廣、宣傳達到傳承的效果。 75 年全國藝術家聯誼作者
林勤妹   林勤妹,民國三十九年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三洽水。民國59年自臺北市立女師專音樂組畢業後,就開始在龍潭國小服務,以自己的專業在校園中散播音樂與藝術文化的種子。因緣際會之下,林勤妹在民國八十年龍潭鄉承辦世界客家文化大展時,負責了其中客家童謠大展的工作,在著手蒐集客家童謠之際,卻也發現傳統客家童謠採集的困難,且源自舊時的童謠就算覓得、成譜,也難引起現今孩子的共鳴。於是,林勤妹興起了自創現代客家童謠的念頭,也開始了林勤妹至今近二十年的創作之路。   身為教師的她,將「為文化播種、為文化傳薪」當作是一生的職志,所以,她為孩子重新做童謠,利用童謠來引領孩子重新認識、喜歡客家文化。以現代孩子的成長背景為出發點,創作出符合現代時空環境的新童謠,簡單、有趣且易於傳唱,讓她的作品老少皆宜。而將客家母語結合客家文化、音樂、藝術與人文,以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母語教學的活動,這般用心也讓林勤妹在民國88年榮獲了教育部師鐸獎的肯定,更是堅定了她繼續在教學和創作上耕耘的信心。   89年轉調苗栗縣頭份國小服務後,開啟了林勤妹的黃金創作年代,截至目前為止,林勤妹共出版了五張有聲專輯,與一本客語歌謠集,為了讓自己的創作可以更易於推廣,自幼即說得一口流利海陸及四縣客語的她,也一定會讓自己的童謠創作併有四縣與海陸兩種腔調。   對客家母語的情感和使命,是推動她不斷創作的最主要因素,早在民國93年就已退休的她,更是退而不休地繼續在國中小校園裡推廣客家母語教學,在客語教學方面深受好評的她也不斷受邀至各縣市演講,分享母語教學的心得,她說:「感覺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督促著我不斷創作、往前邁進&hellip;」就是因為這樣的使命與熱情,讓已是天命之年的林勤妹仍樂當一個被需要的忙碌創作人。 林勤妹,《戀戀大紅花》,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005.12.01 79、87年榮獲桃園縣特殊優良教師 88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 91年榮獲臺北市立師院和國立新竹師院傑出校友 92年榮獲美國客家臺灣文化獎 94年榮獲教育部鄉土語言績優母語教師表揚 96、98年榮獲佛光山人間音緣作曲獎
湯華英   湯華英校長(1951)為苗栗縣頭屋鄉頭屋村客籍人,父親為漢文老師自幼即受之影響,立志從事教育。湯校長覺得聽古典音樂可以撫慰人心,從小就喜愛音樂。湯校長畢業於新竹師專音樂組,結業於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就讀新竹師專時並受教於楊兆禎教授受益匪淺。自竹師畢業後創作聲樂曲、合唱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音樂劇等為數甚多,多次參加作曲比賽屢獲大獎,舉辦多次作品發表會,也受許多學校委託創作校歌,出版十餘本創作樂曲集,至今仍全力投入作曲工作 (相關創作資料可參考: 湯華英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等)。   湯校長歷任為桃園縣僑愛、西門國民小學音樂教師,指導節奏樂隊曾多次獲桃園縣第一名及臺灣區優、甲等佳績,擔任桃園縣國教輔導團音樂科輔導員12年,舉辦十餘次全縣性音樂科教材教法研習,參加教師計1200人次,成果輝煌;組織桃園愛樂合唱團及桃園教師口琴樂團,擔任團長兼指揮,多次參加音樂比賽均有傑出表現,曾獲第14屆鐸聲獎歌唱比賽第一名!並於85、86、87、88、89年暑假應邀赴馬來西亞、印尼、日本、泰國舉行音樂會,載譽歸國;表現傑出,曾獲81年特殊優良教師「師鐸獎」、83 年教育部「教學優良獎」,並當選1998竹師傑出校友;曾任大埔國小教導主任7年半、東門國小輔導主任1年半,光華國小校長二年,觀音鄉富林國小校長四年及觀音鄉教育會理事長;92年8月調任大溪鎮南興國小校長共七年;99年8月擔任桃園市東門國小校長。除此之外,湯校長醉心音樂,常於研習時擔任理論作曲,音樂史、音樂欣賞、器樂指導、合唱指導、音樂科教學等方面講師,與教師、同好分享心得。(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校長室之網頁)   湯校長譜出曲高卻和眾,足以感動人心的客家曲子,他認為最重大的使命就是創作音樂和教導人們如何欣賞音樂,他會以音樂呈現自己的新生命,也喜歡為特定的人作特別的歌,包括兒童歌曲就做了十幾首,母親節、教師節、學校校歌都有代表作。湯校長說: 每一首創作歌曲都是有人生故事、有特殊背景,其中「黑夜裡的眼睛」就是在形容很想念母親,依然感覺母親就在身旁,就如黑夜裡的眼睛般;「人間四月天」歌詞則為-我說你是人間,肖想點亮四月風、輕盈;「流浪者幻想曲」:娓娓道出流浪的心情看到老乞丐的流浪,還有很多歌曲可以隨著旋律而想像,像飛機已經飛出去了、向日本人立正站好、敬禮等。   湯校長多年來個人已經編寫超過200首歌曲,也都有在各地分別舉辦客家音樂會,其中以「浮生若夢」、「諦聽」二曲參加--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徵曲活動,獲臺灣區代表權。著作中還有聲樂曲、合唱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音樂劇等各類創作,多次參加作曲比賽皆屢獲大獎(相關得獎資料可參考: 湯華英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等)。湯校長秉持創作歌曲需要感動和故事存在,音樂要與感情結合,就能讓大家從中體會音樂的美妙和感動之處。他認為創作客家歌的條件: 要與國語結合、是客家人、會講客家話、了解客家文化,而創作音樂要懂得無中生有,不要去改人家的歌,要自己創作。除此之外,伴奏是很重要的,學客語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歌曲開始,去感受精緻由伴奏組合的音樂。湯校長除了創作客語之外,也會創作閩語和國語弦樂,是多元的音樂創作者。 湯華英校長作曲年表含得獎、出版、演出紀錄 (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 2010 6 受教育處委託創作「桃園縣品格教育歌曲」 2009 9 行政院客委會補助出版「客語合唱曲集」一千本 8 「毛蟹」、「羊咩咩」、「油菜花」、「阿丑伯」、「細貓仔」五首客謠歌曲編為合唱曲 7 受范揚達校長之託創作「同德國小校歌」。 5 「故鄉的田園」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國小組合唱優選。 5 「錦瑟」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高中組混聲合唱 優選。 1 「細貓仔」獲行政院客委會客家童謠徵曲優選 1 受謝辛蓉理事長之託,創作「桃園縣家長會長協會會歌」 2008 11 創作「毛蟹」、「羊咩咩」、「油菜花」、「阿丑伯」、「細貓仔」五首客謠歌曲。 10 應方啟民校長之託創作「永順國小校歌」。 9 獲桃園縣政府教育處補助二刷「兒童歌曲第二集」,供桃園縣中小學教輔教材。 9 「參加臺北縣第二屆客語歌曲創作比賽,「轉去鄉下聊」 「薪傳客謠」第二名;「春天來作客」獲「薪傳客曲」佳作。 9 創作客語混聲合唱曲「山歌唱出田園樂」。 6 於苗栗縣建國國小「2008客家風情」音樂會,發表「小鎮戀歌」 6 於瑞埔國小「2008客家風情」音樂會,發表「小河流」混聲合唱。 2 創作無伴奏大提琴曲「葬花吟」,由蔡綸於4月6日於中壢藝術館首演。 2007 12 創作藝術歌曲「野生百合花」、「順著河流走」。 5 創作「河壩水」、「轉妹家」、「想娘親」參加臺北縣第二 屆客語歌曲創作比賽,「河壩水」獲「薪傳客曲」佳作。 5 受李道林校長委託委託創作「大勇國小」校歌。 2006 12 發表鋼琴三重奏「客家民謠主題幻想曲」、「暝想曲」,由蔡綸三重奏在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 10 「思念白牡丹」、「罩頭紅」參加【再望春風】作曲比賽,經評審為初賽入選之18首作品,於10/29日臺北教育大學決賽中獲佳作。 8 以「冇汝介日子」參加「2006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名從缺)。 7 創作「蕙質女童軍大會會歌」,於今年度全國大會中演唱。 6 2日於桃園縣平鎮市復旦國小活動中心舉辦「湯華英校長 2006清唱劇【客家風情】巡迴演出客語創作樂曲發表會」 5 24日於桃園縣楊梅鎮永平工商活動中心舉辦「湯華英校長 2006清唱劇【客家風情】巡迴演出&amp;客語創作樂曲發表會」 4 創作閩南語藝術歌謠「思念白牡丹」、「罩頭紅」、「野生 白牡丹」。 3 器樂合奏op.11「嘎啦賀隨想曲」整理完成,正式發行總譜及分譜。 2005 12 出版兒童歌曲第二集(op.20&op.33)一千本。 11 27日於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12月7日於新竹教育大學音樂 館舉辦『兒童歌曲發表會』,發表op.20、op.33共47首歌 曲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彭 世華、王麗臻五位聲樂家獨唱。 10 22日於中原國小舉辦『2005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最後一 場表演,演出清唱劇【客家風情】等歌曲,由桃園愛樂合 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獨唱。 10 15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節約能源歌曲決賽中,由葉樹涵指 揮師大管樂團,張宇昕演唱「快樂過一生」,獲第三名。 9 28日於桃園縣政府14樓發表教師花之歌「向日 葵」。 8 26日於國父紀念館「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全球決賽演唱「浮生若夢」,獲佳作,27日演唱「諦聽」,獲佛光緣獎第一名。 7 16日於楊梅國中活動中心發表長笛、單簧管及鋼琴之三重奏「客家民謠組曲」、「浮生若夢」,由音樂碩士葉庭芳、等三人演出。 7 以『浮生若夢』、『諦聽』二曲參加「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徵曲活動,獲臺灣區代表權, 5 28日及6.10日分別於南興國小、林森國小舉辦『2005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中,演出清唱劇【客家風情】外,併發表客語混聲合唱『錦瑟』、『月下獨酌』,新編客語民歌合唱曲「天公落水」、「撐船調」及獨唱曲「伴山遙郎」、「大埔調」、「冇汝介日子」,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呂麗娟、連監民獨唱。 6 於中壢藝術館由文化國小管樂團音樂會中首演雙簧管、豎笛及鋼琴之三重奏「美濃民謠三重奏」。 4 9日與16日分別於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大提琴家蔡綸音樂會中由蔡綸首演「故鄉的田園」、「此情可待成追憶」二首大提琴獨奏曲,獲廣大迴響。 4 慶祝林森國小十周年晚會中,發表「林森國小校歌」,由連監民主唱。 4 30日文化國小拾週年校慶藝術季開幕典禮中,發表「文化國小校歌」。 2 兒童歌曲第一集發行第二刷,2000本。 2004 12 發行OP.36兒童歌曲第一集,1000本,由桃園愛樂合唱團出 版。 12 參加基隆市歌徵曲,獲佳作第一名。創作「小河流」 1 「水花」參加第六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佳作。 10 以「投投投」三重唱參加合唱中心舉辦之「第一屆臺灣重唱 歌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二名從缺)。 6 6日客家美聲音樂會中由山林向陽合唱團發表客語混聲合唱「錦瑟」、「春天來作客」、玉韻婦女合唱團發表「大埔調」,鄭惠文、鄭惠婷發表二重唱「伴山遙郎」。 4 於南興國小四十五周年校慶運動會典禮中,發表南興國小校 歌,由連監民演唱。 2003 12 7日於大溪鎮文化會館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 12 14日於新竹師院音樂館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校長曾憲政先生親臨觀賞。 12 7日於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舉辦【浮生若夢&mdash;2003湯華英佛光聖歌及藝術歌曲發表會】。由女高音買雅淑獨唱「人間四月天」、「郵路」、「山歌唱出田園樂」、「錦瑟」、「伯兮」、「流浪詩人」等六首藝術歌曲,桃園愛樂合唱團及呂麗娟、劉裔興、連監民聯合演出以星雲大師歌詞所譜OP.41「佛光聖歌集」共十四首歌曲。 11 以無伴奏合唱「月下獨酌」參加高雄市交響樂團承辦之「客 家風歌曲徵選」比賽,獲高中組混聲合唱入選作品。 9 以「投投投」,「發夢介家鄉」二曲參加第五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分獲最佳作曲人第一名及第二名殊榮。 4 出版op.41以星雲大師歌詞所譜之「佛光聖歌集」。 3 受佛光山信眾之委託,於二個月內創作鐘、分享、浮生若夢 、惜別歌、點燈、人生是過客、自然之美、念佛六度婆羅蜜 、諦聽、晨禱、人我之間等十一首歌,並將浮生若夢、惜別 歌、點燈、念佛六度婆羅蜜、譜成混聲合唱曲,作品編號41 。 2002 12 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出版op.35「客語清唱劇客家風情」CD,分演唱及伴奏版,由呂麗娟、連監民、劉裔興獨唱,買雅淑伴奏,各一千張。 12 14日於中壢市天晟醫院國際會議廳舉辦「2003客家風情巡迴音樂會」,演出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 11 30日於觀音鄉富林國小活動中心舉辦「2003客家風情巡迴音 樂會」,演出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 11 創作op.40三幕音樂劇「我們這一班」,由富林國小出版,列為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叢書。 7 出版「藝術歌曲集」及以詩經、唐詩、宋辭為歌詞所譜之「古詩詞藝術歌曲集」。 6 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出版op.35客語清唱劇【客家風情】樂譜一千本,典藏於國家圖書館,為客家音樂走入精緻藝術殿堂踏出一大步。 5 發表富林國小校歌。出版op.39管弦樂「嘎拉賀隨想曲」。 創作以復興鄉新興部落為主題之管弦樂「嘎拉賀隨想曲」,參加文建會主辦「福爾摩斯作曲比賽」。 2001 12 8日與16日在桃園文化局演藝廳及竹師院音樂館舉行「湯華英合唱及客家藝術歌曲發表會」,發表合唱曲「郵路、故鄉的田園、黑夜裡的眼睛、伊人、人間四月天、全國運動會歌、82年臺灣區運動會歌」 等七首合唱曲,及op.35清唱劇「客家風情」,首開國小校長舉辦個人全場作品發表會之先河,作曲家指揮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出,恩師楊兆禎教授抱病親臨指導,對個人首場作品發表會鼓勵甚多。 10 受范揚達校長委託創作大業國小校歌。 9 創作op.37管樂合奏曲「勇士進行曲」,參加文藝獎徵曲活動。 5 20日於桃園縣政府音樂會發表「郵路」、「人間四月天」、「黑夜裡的眼睛」及編曲:「母親教我的歌」、「半個月亮爬上來」。 2 24日由桃園愛樂合唱團出版「湯華英合唱曲第一集」。 2000 12 25日於桃園縣音樂比賽發表新合唱曲「郵路」、「人間四月天」。 12 出版「客家新曲」200冊。 7 參加第四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夜盡長」獲藝術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蛤蟆同青蛙」獲兒童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 5 受張田聰校長委託創作慶祝八德國小一百周年校歌 3 臺灣區音樂比賽全區決賽中由桃園愛樂合唱團發表混聲合唱曲「山歌唱出田園樂」獲優等佳績。 1999 7 率團赴日演唱期間構思創作「希望」等兒童歌曲,一個月內完成2首歌曲,作品編號op.36。 1998 4 參加體委會主辦之全國運動會會歌徵曲,獲優選(第一名從缺),成為全國運動會歌,於升會旗時演奏。 1997 3 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唱男聲合唱曲「讚美歌」參加86年臺灣區音樂比賽決賽獲優等。 1996 12 參加省交第六屆徵曲比賽,「故鄉的田園」獲兒童歌曲組第三名(第一名從缺),「火車係麼個」獲兒童歌曲組佳作。 11 改編節奏樂曲「西班牙小夜曲」,由東門國小樂隊參加音樂比賽及年終音樂會中演出。 3 於臺北火車站禮堂「亞太國際口琴節」中,應邀發表三樂章口琴與鋼琴協奏曲,作品18號「流浪者幻想曲」。 1995 6 4日舉辦1995愛樂之夜,發表「故鄉的田園」及「黑夜裡的眼睛」。 1994 8 出版作品33號「歌曲十四首」,1996年6月二版。 7 創作十二首歌曲參加「第二屆詠讚臺灣」徵曲,以「黑夜裡的眼睛獲少年組優等,「小小蝸牛」獲兒童組優等,「不倒翁」獲幼童組佳作,「小星星」獲幼童組詞曲創作特別獎。 1993 10 以「陽光少年」獲第一屆詠讚臺灣徵曲少年組優等,並選為國中音樂教材。 9 發行臺灣區運會會歌錄音帶二仟套,由桃園愛樂合唱團演唱,作曲家親自指揮,縣長劉邦友發行。 1992 12 參加八二年臺灣區運動會會歌徵選,獲首獎,於大會中演唱 4 參加八德鄉鄉歌徵選獲第三名。 1986 4 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5 12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4 11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3 2 於全縣及臺灣區音樂比賽中以完整編制之「感傷的練習曲」為自選曲獲節奏樂第一名。此曲往後演出數次均獲佳績。 1982 10 創作「平安過一生」、「快樂上學去」等二首交通安全歌曲,於西門國小主辦全縣性交通安全觀摩會時由學生演唱。 1981 9 創作思親曲、到姑家、數猴子、爸爸捕魚去、我是歌唱家、小姐別生氣等數首以童諺為歌詞的兒童歌曲,編為op.20。 1979 10 創作op.17三樂章「流浪者幻想曲」,由僑愛國小節奏樂隊於全縣音樂比賽中演出。 1977 8 創作op.3「聖母頌」及op.4「讚美歌」。 1976 7 創作op.11「感傷的練習曲」,僑愛國小數年來以此曲獲音樂比賽第一名,1982年並改編為大編制樂曲由西門國小學生演出,令人激賞。此曲並編入師專音樂課指訂教材,是作曲家最重要作品。 1972 11 創作op.2「流浪者夜歌」。 1970 7 創作以朱自清新詩為歌詞之藝術歌曲「悵惘」,列為作品第一號。 (參考資料桃園東門國小校長室之網頁) 1984/11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5/12 參加桃園縣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86/4 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獲成人組樂曲創作第一名。 1992/4 參加八德鄉鄉歌徵選獲第三名。 1992/12 參加八二年臺灣區運動會會歌徵選,獲首獎,於大會中演唱 1993/10 以「陽光少年」獲第一屆詠讚臺灣徵曲少年組優等,並選為國中音樂教材。 1994/7 創作十二首歌曲參加「第二屆詠讚臺灣」徵曲,以「黑夜裡的眼睛」獲少年組優等,「小小蝸牛」獲兒童組優等,「不倒翁」獲幼童組佳作,「小星星」獲幼童組詞曲創作特別獎 1996/12 參加省交第六屆徵曲比賽,「故鄉的田園」獲兒童歌曲組第三名(第一名從缺),「火車係麼個」獲兒童歌曲組佳作。 1998/4 參加體委會主辦之全國運動會會歌徵曲,獲優選(第一名從缺),成為全國運動會歌,於歷年大會升會旗時演奏。 2000/7 參加第四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夜盡長」獲藝術歌曲第三名(一、二名缺);「蛤蟆同青蛙」獲兒童歌曲第三名(一、二名從缺)。 2003/9 參加第五屆客家新曲徵曲比賽以「投投投」,獲最佳作曲人第一名,「發夢介家鄉」獲最佳作曲第二名人。 2003/11 以無伴奏合唱「月下獨酌」參加高雄市交響樂團承辦之「客家風歌曲徵選」比賽,獲高中組混聲合唱入選作品。 2004/10 以「投投投」三重唱參加合唱中心舉辦之「第一屆臺灣重唱歌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二名從缺)。 2004/11 「水花」參加第六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佳作。 2004/12 參加基隆市歌徵曲,獲佳作第一名。 2005/8 26日於國父紀念館「人間音緣-2005年星雲大師佛教歌曲表會」全球決賽演唱「浮生若夢」,獲佳作,27日演唱「諦聽」,獲佛光緣獎第一名。 2005/10 15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節約能源歌曲決賽中,「快樂過一生」,獲第三名。 2006/10 「冇汝介日子」參加第八屆客家新曲作曲比賽獲第三名(第一名從缺)。 2006/10 以「罩頭紅」、「思念白牡丹」二曲參加「又望春風&mdash;尋找世紀鄧雨賢」作曲比賽均入選,「思念白牡丹」於總決賽獲佳作。 2007/6 「小人物」獲臺北縣第二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謠」第三名。 2007/6 「河壩水」獲臺北縣第二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曲」佳作。 2008/9 「春天來作客」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曲」佳作。 2008/9 「轉去鄉下聊」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薪傳客謠」第二名。 2009/1 「細貓仔」獲行政院客委會客家童謠徵曲優選。 2009/5 「故鄉的田園」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國小組合唱優選。 2009/5 「錦瑟」獲教育部97年本土音樂教材徵選高中組混聲合唱優選
吳岳庭   吳岳庭,1981年生於臺中,父母對於北管皆有興趣,時常聽到廣播中傳送出裊裊樂音,平時也喜歡看京劇,自幼對傳統音樂有著濃厚興趣,便心生孺慕之情,主動央求父母讓他進入復興劇校,父母雖不捨其年紀尚小就離家生活,但是吳岳庭堅持學習戲曲,小五時進入復興劇校劇藝音樂科就讀,吳岳庭開始學習國樂,跟隨宋金龍老師與劉俊鳴老師學習二胡,另再學習京劇擊打,12歲時便在國軍英雄館登臺演出&lt;天官賜福&gt;;1996那年,在一次支援演出中,吳岳庭接觸到客家戲曲,這次機會吳岳庭認識了客家戲,希望能進一步了解客家戲曲,於是加入了為期三年由文建會舉辦的客家戲曲人才培訓班,向鄭榮興老師學習八音北管及客家戲曲,學後以藝生的身分進入鄭榮興博士創辦的客家戲曲學苑,吳岳庭體會到傳統音樂並非是只是以前廟會的吹吹打打,其客家樂曲確實有吸引人之處。在校十年主修二胡、中胡。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   吳岳庭劇校畢業,也曾到過許多劇團演出,如李寶春的新劇團,為國外觀光客呈現中國傳統戲趣之美;跟隨當代劇團(劇目:金屋藏嬌),赴香港表演;以及國立戲曲學院的國劇團演出,也接觸歌仔戲劇團,薪傳,唐美雲,楊麗花,蘭揚歌仔戲團,吳岳庭都曾經隨團演出。在校十年主修二胡、中胡。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大學時,吳岳庭便專心主修北管,向林水金老師與邱火榮老師學習北管,而老師教學態度嚴謹,讓吳岳庭受益良多,目前正在就讀國立戲曲學院研究所,跟隨詹文贊老師學習北管。   一般人北管或客家八音的印象都是負面的,吳岳庭認為是因為大家對於北管樂的不了解,北管八音可分為功能性和藝術性,一般人的耳中是或許多是停留在喧鬧的吵雜聲,所以一直都給人不喜歡甚至嫌惡的社會觀感,吳岳庭也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真正了解北管八音,努力讓北管八音的藝術性為更多人欣賞得到,因此多年來持續在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研究亂彈北管、客家八音及客家採茶戲音樂伴奏,並隨團於國內外四處巡迴演出,擔任文場領導及「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特約音樂教師。吳岳庭也在國立戲曲學院擔任音樂老師,並在三峽客家園區的戲曲研習班指導老師,及基隆地區客家八音研習班擔任指導助教(打擊、胡琴、嗩吶)。   八音北管保存期許,因北管八音人才訓練不易,要能上場演出,是需要十年以上的磨練。國家對於這些無形的文化財,應善盡保護專業人才之責,並為其開創表演舞臺,「客家八音」吸收並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且保存自己原有的風格,而後漸漸演變成一種獨創的特殊曲風,是珍貴的文化寶藏。吳岳庭認為透過相關論文研究與課程講授研習,對於客家文化資產領域之傳承工作能有更多啟發,進而落實客家文化資產之保存意識與活化機制。 椰胡、二胡,北管嗩吶 擅長胡琴演奏,兼擅嗩吶鐃鈸等吹打樂器 北管嗩吶
陳慧芩   陳慧芩,1982年生,苗栗人,幼時對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濃厚興趣,小五時進入復興戲劇學校戲劇音樂科就讀,在校十年主修笛子、嗩吶 ,初期學習笛子,國二之後學習嗩吶、笛子及國樂各式樂器,陳慧芩學習歷程經過許多位老師的指導,例如笛子就曾受楊國達老師、林恩緒老師、呂武恭老師、黃光估老師...等多為老師的指導;三弦則師承楊凌雲老師,嗩吶則是跟隨王峰山老師、林恩緒老師、崔洲順老師學習,在國中時期的正規課程之餘,陳慧芩認為多方學習有助於自己的技藝,尤其是音樂應該更要兼容並蓄,於是加入了為期三年由文建會舉辦的客家戲曲人才培訓班,陳慧芩認識了客家戲曲,並跟隨鄭榮興老師學習八音北管及嗩吶吹奏技巧,受到鄭榮興博士的教學熱忱及對戲曲的熱愛之影響,陳慧芩學後以藝生的身分進入鄭榮興博士創辦的客家戲曲學苑。劇校畢業後,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目前在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繼續研究。   陳慧芩多年來持續在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研究亂彈北管、客家八音及客家採茶戲音樂伴奏,並隨團於國內外四處巡迴演出,現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培訓」之音樂教師。在傳統藝術方面具備非常廣泛且深入的了解,不論是地方戲曲、歌仔戲、京劇、客家採茶戲、北管、八音等傳統音樂項目皆有涉獵。也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任教,以及臺北客家書院指導八音、嗩吶、笛子。   陳慧芩認為文化保存不應只是資料的收藏,應更積極協助劇團擴展戲路,增加演出的機會,多提供國家劇院演出的機會;或至全臺灣巡迴演出,甚而到中國大陸交流演出、赴國外演出宣慰僑胞。一方面讓民眾知道傳統客家戲曲的保存不易,一方面提供舞臺讓客家優秀劇團有演出機會,刺激劇團不斷進步,注入新文化。若能透過更廣泛及強力密集的宣傳,讓更多人有機會觀賞到富有客家文化的戲曲,進而引起興趣,或能進一步吸引民眾接觸學習客家戲曲,而傳統戲曲才能得以保存。 笛子嗩吶
吳阿火   吳阿火生長於龍潭鄉(註1),24歲時到平鎮市創業開設鐘錶行,26歲時和范辛妹成婚。在偶然的機緣下,應朋友之邀,到埔心學唱山歌,當時班長借用萬駿汽車駕駛訓練班借場地,聘請謝其國開班授課,吳阿火抱持好奇心前往觀看上課狀況,卻被謝老師點名上臺練唱,吳阿火回憶當時他唱的是平板,從來沒學過唱歌的他,唱的五音不全,謝其國請樂師(註2)暫停伴奏,詳細的指點其優缺點,讓他獲益匪淺,從此踏入客家音樂的行列,同行的友人卻因為不認同謝其國的教學方式,而未繼續學習。一年之後因故解散,於是尋覓新址,最後選定山仔頂伯公廟旁的長壽俱樂部,由在地的吳阿火出任班長,負責向里長租用場地並擔任招生與管理班務的工作,初次掌理班務的吳阿火並不知道成立一個山歌班的各項庶務,也不知聘請老師、樂師需要束脩,第一期就招收了大約50位學員,甚至和一同發起的學好約定說,三人輪流負擔每一期不足的經費,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學了六年多,後因學員想換老師教而宣布解散。   一手催生的的班級雖解散,但吳阿火仍繼續追尋謝其國在別處開設的班級,直到謝老師鼓勵他開班授課山歌,教了六、七年之後,他追尋新的挑戰想學胡琴,和同好三人一起數次向謝其國求教,謝老師念渠等一心向學,於是百忙中授課,第一把胡琴是向經營國樂買賣的師兄湯興財購買,教學嚴格的謝其國每星期教授一首新樂曲,在這樣的壓力下,不斷地與同好切磋交流,苦練一年之後,吳阿火開始應聘擔任樂師。   擔任樂師之後,吳阿火仍繼續向謝其國學習,此時的學習重點在於裝飾音的演奏。吳阿火的學習瓶頸出現在老山歌的自由拍與不同把位的變換上,他想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於是和太太(註3)每日在自家經營的鐘錶鋪共同練習,在鼓的搭配下,訓練準確的節奏感,一路苦練硬是克服了這個學習瓶頸。   吳阿火認為客家歌詞有許多是隨興的,只要有押韻就好聽,令人百聽不膩。從前人不懂記譜,學習多以口傳為主,現代有樂譜讓有興趣入門的人更加方便了,因此他建議客委會多出版樂譜,多採錄老藝人的唱腔與譜。另外,他也建議各地方辦客家活動時,一定要注重宣傳的廣度,透過里長或是僱宣傳車來使更多人知道活動訊息,讓有興趣的大眾可以攜家帶眷前往參加,以免大眾懷抱對客家文化的熱情,卻無處可參與活動、欣賞表演的機會。 (註1)吳阿火說自己的第一故鄉是龍潭,第二故鄉是24歲起居住的平鎮市。 (註2)當時樂師掌弦者為湯興財。 (註3)吳阿火妻子為范辛妹。范辛妹向謝其國習鼓,現為業餘鼓師。 傳統歌謠演唱與教授、胡琴演奏及授課 1998,臺灣廣播公司客語歌唱比賽男女對唱獲優勝。
湯興財 湯興財成長苗栗獅潭,就讀國小時,放學的時候常看到一位老伯在樹下拉胡琴,年幼的他直覺得十分悅耳;獅潭鄉每年在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當天,會舉辦迎媽祖的信仰活動,堂兄弟會在陣頭中擔任樂師,每逢此節日,他總會前往駐足聆聽,受限於當時家庭經濟能力,沒有機會學習樂器。成人之後,對胡琴的興趣不減,嘗試自學,但不會看譜,直到39歲那年,遇謝其國老師到楊梅出差一個多月,湯興財和五六位同好們抓緊機會前往就教,每星期兩個晚10點上課至12點(註),他回憶當時的學習情形,上課的第一晚謝其國先教看譜與持琴的方法,陸續教把位、推弓、拉弓&hellip;&hellip;等各種技巧與訣竅,課餘時間同學總是聚首勤練,充分把握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後續謝其國受邀到埔心開班授課時,湯興財擔任助教同時繼續向謝其國老師學習。二年半後,朋友力邀湯興財教授胡琴,他認為學藝至少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自己不過學了二年六個月,加上個性內向不擅言詞,於是沒答應,又過一年,43歲時,朋友又來電說:「&hellip;&hellip;學生報名了,學費也收了,你哪一天開始上課介&hellip;&hellip;」,他傳神地形容自己初上課的情景是「十二月上課一身汗」,就這樣,湯興財在朋友和謝其國的鼓勵之下,開始了胡琴的教學生涯。 由於屆不惑之年才開始學琴,起步的時間較晚,記憶力和年輕人相比有差,評估自己的音感方面沒問題,但節奏感略遜一些,花了不少時間苦練克服。另外,有感於自己不是音樂科班出身,教學之餘,勤於像前輩討教,有時向前輩之間相互討論琴藝時,他就在一旁靜靜聆聽,回家後夜深人靜時,再細細回想、分析白天所見所聞,以自己的經驗加上前輩的經驗,和前來學琴的學員交流。 喜好胡琴的湯興財最為人知的逸事,是在2009年向中國二胡名師梅明坤訂製了高2公尺的巨無霸二胡,製做兩個多月,才完成鋼弦、木製音箱、結構裝配與完成調音工程。巨無霸二胡拉出來的聲音類似低音大提琴,音色渾厚,這把重達15公斤的二胡,演奏時的時候,必須放在椅櫃上。讓更多人加入胡琴的世界,用音樂使生活更活潑,是湯興財對音樂的理想。 在客家文化的傳揚方面,湯興財認為應該多往山歌歌詞寫作方面來培訓人材,一首山歌就像一篇好的文章,而客家山歌的最高境界就是「隨口即興」,歌唱者有如文人,在歌唱時文思泉湧,但現今山歌比賽多為固定歌詞,較難傳達山歌的即興的本質精神,這樣的訓練雖然難,卻是提升客家文化最不可偏廢的。另一方面,現在比賽也常使用伴唱帶,這會使得樂師的市場流失,連帶學習的人就會減少,日後要聽到傳神的現場山歌伴奏就難了。 (註)當時謝其國晚上7-9點於胡泉雄教授的山歌班擔任樂師,只得於下課後教授湯興財等人。 專長 二胡演奏及教學、客家民謠演唱、二胡製做與維修。 錄音 《2004桐花秀音樂帶》樂師 《呂錦明客家歌謠選集》樂師 《山歌弦鼓》樂師 《山歌大家唱》樂師
范辛妹   成長於關西的范辛妹,學生時代對於音樂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婚後和先生吳阿火一同在平鎮市經營鐘錶行,在45歲時抱著玩玩看的心態參加「山仔頂客家民謠班」,開始向謝其國學習唱客家山歌,由於謝其國在該班亦有教授弦鼓,范辛妹選擇學習鼓,學了六七年之後,嘗試參加各種客家山歌比賽,以試煉自己的程度。   談到學習的瓶頸,范辛妹說初學鑼鼓時,自初級要跨入中級程度時,面臨瓶頸,怎樣都練不成,一個頭兩個大,還曾經想放棄把鼓還給謝其國,經過謝其國老師、古美華老師、先生和同學們的不斷鼓勵才渡過的。她回憶當時,每天中午和先生一同在自家店鋪內,先生拉弦她打鼓,每天互相提點對方的優缺點,兩人一同練習,邊唱邊奏樂器,一方面背歌詞一方面練節奏,有時候練到晚上睡覺時耳畔仍有不絕的鼓聲,現在她甚至可以邊打鼓邊唱,也在古美華和先生吳阿火教授的客家歌謠班中,擔任鼓師。   擔任鼓師之後,心境就和學藝時大不相同,面臨瓶頸時,懂得尋求解決之道,不再興起放棄的念頭,將近十年擔任鼓師的經驗中,范辛妹最高興的就是在比賽場合遇到優秀的歌者,身為樂師團頭手的她,率領樂師們和歌手未經排練而有完美的搭配,往往令她覺得有快樂有成就感同時也覺得獲益良多。   范辛妹建議想要學鼓的後進,一定要學會唱傳統客家山歌,一方面了解每一首樂曲的轉折,一方面在與不同歌者搭配時得以應變,她也強調「認真學勤勞練」是學成的不二法門。   對客家文化推廣的建議是在家庭中實行,以范辛妹一家來說,夫妻倆育有一子二女,有時興致一來,兒子和大女兒拉弦、范辛妹和小女兒打鼓、先生和山歌。她也在汽車的後車廂放一套弦鼓,外出遊玩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和同遊的家人、朋友高歌一曲,抒發心情,她高興的說這樣的人生最快活。 專長 鑼鼓打擊自打自唱 1987,臺灣廣播公司客語歌曲比賽對唱優勝。 1986,臺灣區第二屆客家音樂比賽獲「演技超群」表揚。
熊梅蘭   生長於楊梅的熊梅蘭,30歲時受同一社區的鄰居相邀參加水美里(註)成立的客語歌唱班,開始學唱山歌,當時的指導老師是胡泉雄,唱了大約三年之後,唱出對客家音樂的興趣與心得,繼續向張光生、謝其國學習山歌,40歲時因為希望自己能夠邊唱邊演奏樂曲自娛,進而向謝其國、湯興財學習胡琴、三弦、鑼鼓。曾多次參加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山歌比賽節目,她說自己只是單純因興趣而學,屬於玩票性質,經過十多年的學習以及與同好的交流,漸漸累積出一些經驗。   謙虛的熊梅蘭說自己現在的教學中只是因為興趣和同好們一同切磋,二十多年來一直都感覺自己在做有興趣的事,一路順其自然也沒有設定怎樣的目標,所以樂觀的她在學習路上遇到瓶頸時總是以平常心帶過,擔任教學工作之後懷抱著「教學相長」的理念,期望在教學過程中和學員亦師亦友,讓客家傳統技藝不斷層。   由於本身具有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薪傳師的資格,熊梅蘭也有開辦客語薪傳班,她說小孩子的喜好十分外顯,當遭遇小孩當面拒絕學習時,她會先分辦小孩的狀況,是因不會而拒絕,還是因為羞於表現,或者只是為反對而反對,先分析狀況再決定引導學習的方法。   在客家文化的推廣上,熊梅蘭認為市民大學是讓客家文化普遍化的好平臺,市民大學的上課時間多在晚上,學員又多為社區居民,參加社區大學除了學習新知,還可以凝聚居民的情感。另外,熊梅蘭也呼籲客委會除認證客語薪傳師外,也應該針對已獲認證的薪傳師進行在職的培訓課程,薪傳師在語言、音樂、戲曲各有專精,但未必具有教學的專業,如果有輔導機制讓薪傳師持續的受訓及交流,可以使薪傳課程的品質更加提升。 (註)日後更名為「水美里社區發展協會」 專長 山歌演唱、弦鼓演奏與教學 錄音 《山歌弦鼓》樂師
江明錠   江明錠先生(1978年出生)苗栗客家人,四縣腔和海陸腔都會講。在民國九十年時第一個創辦幼稚園唱童謠,由於當時小朋友也剛好就讀幼稚園,由幼稚園園長的應允下,即開始在此間幼稚園教客家童謠,並擴展至其他幼稚園,主打著「童謠無國界不分族群,共創歡樂客樂學客語」理念,也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客家歌謠比賽和研習活動,第一年在苗栗就共有7、8場,臺北又有3、4場等,並且成立客家出版社,製作漫畫、卡通、電影等。   江明錠先生為歌謠班執行長,兼臺北市永丞藝術文化協會總幹事,他認為歌謠班可以讓年輕人或家庭婦女趁空閒時間來唱唱歌、交交朋友、學習客家話,而不同語言的綜合教法是想讓更多人有興趣來學習。他也建議學客語時可先從簡單的童謠學起,且音樂是無國界、不分族群的,歌謠班就是為了創造快樂並讓大家可以一起快樂學客語而辦。為了讓客家鄉親及各鄉親了解客家文化,他鼓勵大家來唱歌學客語。   江明錠先生提到世界上優秀的三個民族: 陸爾曼(族群優越感)、猶太人(經濟效應)、客家人(文化優良),有許多名人也是客家人,所以客家文化是必須保存下來的。他也想實現教育家精神,是一種大格局、不為個人和營利的。他也建議可以採用基金會制度(NGO),基金會可以認養國中小、幼稚園等,去補足政府推動的不足,而政府則是補助基金會經費,採用多個基金會去做,與政府相輔相成,每個階層扎實越做越多、不可以各自為政、劃分教育階層、擬定經營理念、善用國家資源、解決客家教育問題等,基金會可以去做,客家話才能做得起來,才能真正落實教育家觀念,以及客家語言的傳承,而生生不息扎根下去。 客家童謠
黃德崇   黃德崇先生(1938年出生),於教職退休後,原本在桃園虎頭山種種花草,在一個因緣下,與同事一起參加合唱團,從此與山林合唱團結緣。現任為山林合唱團的團長,接下團長職位後,希冀帶領大家走向更前衛的合唱團體,並鼓勵團員們學習太極拳、打鼓、國樂演奏、揚琴等技藝。除此之外,山林合唱團唱的歌曲還包括: 客語、閩語、原住民語、日語、拉丁、西洋樂等,這些不同族群的歌曲更是豐富整個合唱團,山林合唱團不僅是一個高水準的合唱團,且包羅萬象又人才濟濟。   山林合唱團演出經歷,包括:96.04.28 桃園縣桐花祭演出、96.11.25 a-ha 客家藝術節,平鎮市立文化中心樂音飄響詠桃園 (尋根96客家音樂會)、96.12.23 客家音樂劇、97.04.26 桃園楊梅桐花祭、97.05.01 日本宮崎縣綾町公民館文化館、97.05.05 日本九州慶屋市青商歌唱交流、97.08.23 日本綾町公民館文化廳,國際交流演唱會、97.08.24 鹿屋青年會議歌唱交流、97.08.23 日本九州臺日藝能大會,國際音樂交流演唱會、97.09.21 臺日藝能大會&mdash;97客家音樂劇記憶拼圖、98.01.02 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98.04.25 驛品生態農園演出、98.09.12 小楊梅生態農園演出、98.11.15 平鎮社教館演藝演出等活動。   在未來,黃德崇先生將帶領山林合唱團,為客家族群多方面的演唱,再將視野放大,走出楊梅地區,發揚至臺灣與世界各地 (目前已經擴及至日本)。他希望團員眼光要放遠,多學習不同的才藝和族群歌曲豐富合唱團,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參加合唱團,同為美麗的音樂共譜交響曲。 教師 合唱
楊熾明   楊熾明教授(1954年生)為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客籍人,以海陸腔為主,從小就喜愛使用收音機聽著客家歌曲,培養了對於音樂濃厚的興趣。楊教授並因此就讀於音樂系主修鋼琴和西洋樂,起初都以西洋音樂為主軸,但因楊教授的老師許常惠女士叮嚀:「身為客家人要做客家事!」而開始朝向客家音樂努力,參加客家歌謠班、教導客家山歌、為客家歌譜鋼琴伴奏曲,甚至在民國80幾年時,組成鄉韻音樂劇團(以&rdquo;鄉土韻味&rdquo;四字為客家歌意涵的寫照來命名),邀請一些國外留學回來的音樂演奏者,為了客家音樂演奏,希冀將客家音樂推向更藝術且精緻化的境界。   楊教授的鄉韻音樂劇團有段簡介如:「希望透過客家音樂的演出,讓參與聆聽的觀眾們,對於傳統客家音樂及民謠有初步之認知,對爾後有關客家藝文系列的活動,更具效果及影響,甚至將臺灣本土音樂推向國際舞臺上,以弘揚本土藝術文化於國際間。」楊教授日前還率領「臺灣心澳洲情文化訪問團」赴雪梨訪問,主要有演唱臺灣老歌、閩南歌、客家歌,還有合唱、獨唱,藉此機會讓雪梨的僑界朋友聚在一起,跟臺灣鄉親見面並宣慰臺胞。他也曾多次代表政府率領文化訪問團至世界各國宣揚臺灣文化,赴美國、加拿大、非洲、澳洲等地宣傳客家文化和歌謠。楊教授認為兩岸或各國的客家文化,各有特色要以互補提高水平、並以合作創造雙贏。   除此之外,楊熾明教授也熱衷客家民謠,著有「克服障礙歌唱要領三十招秘笈」等書,並曾任臺灣金曲獎評審委員、客家電視臺熱門打擂臺顧問兼評審,現任則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鄉土音樂教師、國立臺北師院副教授、客家電視臺音樂顧問、臺灣鄉土藝術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楊教授主要指導臺灣、閩南、客家、原住民歌謠、現代流行音樂及大陸各省動聽民謠之源流及發展狀況;認譜、發聲、視唱、節奏及合唱技巧指導;個別指導學員發音之技巧;CD及錄影帶曲目欣賞;還會實際安排演出機會增加學生臨場經驗;民間文學的教學與應用;客家語言與唱腔關係研究;客語音標與記音;客家童謠創意教學;客家童謠發聲法;教學演練及經驗分享等。   楊教授為學習西洋樂背景出身,倡導鄉土客家歌謠,他認為西洋音樂和客家音樂有很大的不同,「西洋樂」:有世界觀、是音樂的殿堂,屬於精緻藝術音樂,可達到一種完美境界;「鄉土客家歌謠」:是土生土長,旋律很簡單、懷古、獨特,會有種心理的感覺,傳統的韻味足以打動人心。但是他倡導將鄉土藝術的精緻化,在這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時代下,音樂是多元發展的,但是這所謂音樂無國界,我們要將客家音樂推向更藝術且精緻化的領域,配合管弦樂、合唱團、鋼琴伴奏等等,讓年經人自然而然的接觸鄉土音樂,期能達到傳承效應。對於客家文化,楊教授則表示保存和發展是需要同時並進的,共有四大部份需要努力,(1)家庭:從小教導客家話,也讓小孩學習客家歌謠;(2)學校:先以教育場所扎根,將客家音樂納入課程;(3)社會:社區可協助推廣,師資可以廣大培訓;(4)政府:制定客家政策,鼓勵族群接觸,尊重每個民族的特色,且進一步的鼓勵、活絡、多元的各種不同文化。 論文 臺灣桃竹苗與閩西客家民歌之比較研究 專書著作 克服障礙歌唱要領三十招秘笈
邱連妹   邱連妹女士(1935年)出生於桃園縣中壢的客籍人,其先生為李進興(原名李金興)、其女兒為現今當紅小生李金樺 (李月娥)。據前人訪談資料顯示:民國三十五年,邱連妹入中壢北勢范天厚之四平戲班隨班習藝,專攻小生,四月後開始登臺習演;民國四十年初,邱連妹與同班演員李進興 (丑角) 結婚,離班自組「連進興」四平班,班名取自兩人名字。   「連進興」戲劇團成立初期為純粹之四平班,大部份於北部各縣市演出內臺戲,戲齣皆為連臺全本《孫龐演義》及《隋唐演義》,偶於廟會野臺演出 (又以主廟為主,連著下去也會演小廟的戲),是四平戲於內臺商業劇場活動之客家戲班,五十年代中期,由於電視的蓬勃發展,內臺戲因此受到衝擊日益沒落,因此連進興戲劇團改走野臺戲演出,根據邱連妹女兒李月娥回憶,當時一年需演330天左右,甚至年初二就得出門演戲,一直到端午節都還沒回家過,有時候在趕戲時,還必須直接睡在戲劇臺上,那時是連進興戲劇團演藝生涯的高峰,常演的戲如:《薛武飛吊印》、《採桑口》、《白虎關》、《朱雀關》、《黃妹子下山》等四平戲齣。邱連妹夫李進興過世後,連進興戲劇團的演出幾呈停頓狀態,後來就逐將戲班業務結束。連進興戲劇團不但創造了客家傳統戲劇的高峰時代,而李進興先生和邱連妹女士的戲劇生涯更是豐富了客家戲劇,他們的貢獻功不可沒、令人無限緬懷。 專攻小生
楊秀衡   楊秀衡老師集合客家山歌、說唱、車鼓、後場、雜耍而成的綜合技藝「撮把戲」,堪稱為「客家音樂的活字典」。楊秀衡十四歲開始入戲班接觸戲曲之表演,到後來自行走江湖賣膏藥「撮把戲」,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但由於楊秀衡夫婦為生活的考量,一直不讓外人記錄其技藝,所以有關楊秀衡撮把戲的紀錄並不多。      楊秀衡小時候家境不好,或許天生有表演細胞,一般小孩去學各種技藝,他偏偏跑去學歌仔戲。先到屏東「華美歌劇團」學歌仔戲的武生,因為有興趣本身又有表演細胞,因此,很快就學會武生、馬僮的角色,進而歌仔戲的各種角色也都學會了。「華美歌劇團」是福佬戲,楊秀衡學到各種戲劇角色的表演,心想,自己是客家人,應該要學學客家戲,當時北部桃竹苗地區有許多客家戲班,因此,他到北部桃園,加入龍潭的「勝宜園」客家戲班演出。在「勝宜園」客家戲班楊秀衡找到他的「細阿妹」-徐戊妹,「勝宜園」的當家花旦徐戊妹雖然大楊秀衡一歲,他們還是共結連理,當時楊秀衡正好二十歲。   結婚以後孩子陸續出生,退伍後,為著生活開始走江湖「撮把戲」的表演,「撮把戲」的表演,分成說唱音樂融合客家山歌、客家車鼓、客家小戲等歌舞劇的「文套」表演。以及拳術、武打、木劍斷竹功夫、魔術雜耍等技藝表演的「武套」表演。演出節目會依當時的情境、觀眾的反應,隨機機動的文武場穿插演出。 為了讓自己的武術功夫更精進,楊秀衡正式拜師學功夫,學習各種拳術、木劍斷竹等功夫,為了「撮把戲」的演出效果,變魔術等各種雜技都學習,也加強各種客家歌謠、小調、車鼓等的唱腔與動作,以順應到各地方「撮把戲」觀眾的需求。   「撮把戲」的生活看似多采多姿,卻是萬分的辛苦,養家活口還要照顧團員,到各地表演有時還要拜地頭,真是有苦難言。興盛時期,收入較好,一個地方可以連續演出好幾天,但生活不正常,連孩子都要跟著餐風露宿。 電視出來後,「撮把戲」受到極大的衝擊,看「撮把戲」的觀眾少了,生意難做,只好辭掉夥計,自己一家人繼續走江湖「撮把戲」,靠微薄的收入勉強過生活。以前拜師學藝學到的功夫,除了在「撮把戲」可以表演,現在就在自家開「楊家國術館」作為另一個維生的功夫。 客家撮把戲 客家傳統歌謠演唱 客家傳統三腳採茶戲
李來添   1937年出生的李來添,美濃牛埔庄(福安庄)人,十六歲時李新春提起要請客家八音師傅來教大家學客家八音,當時參與學客家八音的十六七歲的年輕人有李新春、鍾雲輝、鍾彩祥、李來添、黃君清與曾木森等六人,由李新春負責,每人一管一千斤稻穀的學費,請高樹鄉大埔的 「禾仔」師父來牛埔庄的黃君清家教客家八音,「禾仔」師父父子一起駐紮在牛埔庄。   牛埔庄中的張昌榮先生,有鑑與幾位年輕人有心學客家八音,就主動買了全套八音的樂器給大家學習,讓這些家境不好的小孩子能專心學習,當時請「禾仔」師父一共來教了二管,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每個人學習的不同,有的只學一種樂器、有的學了兩三種,李來添主要學習胡琴,「禾仔」師父是「目瞽」(瞎子)師傅的譜都記在腦中,教學曲調時是以「搭、搭」唸唱曲調,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因此,大家學習客家八音樂曲全在記憶中。   有些人兩管還沒結束就已經開始跟師父出去做場了,師兄弟聯合獨立作場是在十七歲時,鍾雲輝、鍾彩祥、李來添、曾木森四個人,在十七歲時第一次的正式作場演出。 個性沉穩的李來添,平時不多言,就像他拉的胡弦,在旁邊默默的陪稱著你,但李來添對客家傳統曲調非常的熟悉。民國六十年代,西樂開始盛行,客家八音作場的機會漸少,李來添放下客家八音演奏到北部當廚師,一去二十多年,後來回到美濃,受到老班底的邀請,再繼續拾起胡琴,繼續演奏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的生命禮俗演奏客家傳統八音音樂。 傳統客家八音胡琴演奏
鍾彩祥   美濃客家八音團團長,擁有50多年客家八音演奏經驗,十五六歲時跟李新春、鍾雲輝、李來添、黃君清與曾木森等六人,一起請高樹鄉大埔的「禾仔」師父來美濃牛埔庄(福安庄)教客家八音,當時學習客家八音每人一管(一期,時間是四個月)要一千斤稻穀的學費,師父一共來教了二管,胡琴、嗩吶、打擊樂都教,「禾仔」師父是「目瞽」(瞎子),師傅的譜都記在腦中,教學曲調時是以「搭、搭」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沒有工尺譜等記譜學習。因此,南部地區的客家八音,都沒有樂譜等文字資料,樂曲全在記憶中。   十七歲時開始出來作場演奏,鍾彩祥的做場開始主要搭配李新春,後來與鍾寅生、朱財有、楊新發搭檔,因為鍾彩祥在客家八音的弦、鼓都很專精,對客家八音樂曲又很熟悉,客家歌謠伴奏有拉的很好,六堆地區其他客家八音的嗩吶手都喜歡找鍾彩祥一起作場,現在美濃地區客家八音團的嗩吶手都喜歡找鍾彩祥一起作場,許多客家八音手都是他指導出來的。   民國六十年代,傳統八音受到西樂的嚴重影響,婚喪場合開始有西洋樂隊演奏,鍾彩祥開始學習薩克斯風等西樂器,並吹奏流行音樂,鍾彩祥不但學會西洋樂器,也會看簡譜,甚至用簡譜寫出客家八音的樂譜出來,這是南部客家八音老師傅唯一會寫譜的,傳統客家八音是否能傳承下去,鍾彩祥是個重要的關鍵人物。 客家八音二弦、鑼鼓
楊陳美貴   陳美子本名楊陳美貴,大家都叫她「阿珠姐」,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團長,也是美濃客家八音團重要的嗩吶手,更是臺灣傳統客家八音唯一的嗩吶手。   「阿珠姐」父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兄弟都會吹嗩吶,但不是吹客家八音,在父親薰陶下她十二歲時就會吹嗩吶、拉胡琴,但是演奏的音樂都是當時流行歌謠,所以「阿珠姐」對四五十年代的福佬歌謠很熟悉。後來嫁到高雄縣杉林鄉客家庄,開始學習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所以「阿珠姐」作場時,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外,經常會演奏早期的臺灣民謠小調與流行歌曲,演奏輕鬆的臺灣民謠小調時一面吹著嗩吶,身體還跟著擺動,帶動現場的氣氛,廣受大家的喜愛,因此「阿珠姐」接的場不只有客家地區,屏東、高雄閩南地區許多廟會、婚喪喜慶都會請她去作場。她接的場應該是所有嗩吶手中最多的。 嗩吶吹奏、胡琴演奏
劉富喜   住在美濃金瓜寮的劉富喜,父親劉寬煥是美濃地區有名的西樂師,自組西樂團為婚喪喜慶演奏音樂,劉富喜從小就接觸音樂,也喜歡音樂,從小就會玩玩各種西洋樂器,讀高職時參加學校樂隊,吹小喇叭也會演奏吉他,有時父親的樂團接場太多應接不暇時,他還會帶學校樂隊出去作場賺點外快。   22歲當兵退伍後,開始學習客家八音,向李新春師父學習,學習吹嗩吶、拉胡琴、鑼鼓打擊,劉富喜很自豪的說他嗩吶只學吹一個星期,就出來作場了,後來也繼續向嗩吶手楊新發、溫福仁請教,也曾經跟高樹舊寮的林英向合作演奏。   現在在客家八音演奏上只要吹奏嗩吶,常與李木枝、李鳳長、陳興龍搭擋演奏。現在已經無法靠演奏客家八音維持生活,平時還是果樹務農為主業,有機會再去作場演奏,閒暇,也撿老椰子用椰殼作「弦子」。
李雪光   李雪光民國79年創立美濃合唱團,至今已20餘年,完全是服務性的,因此跟團員們成為一家人,親密的姐妹們,使他們認識音樂、喜歡音樂進而受到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人格修養得好效果,藝術對人的影響像宗教一樣,心靈得到淨化,對人生也有正面的好看法,而改善生活。所以應該多鼓勵大家(包含幼年、青年、銀髮族等),多多接近音樂。   李雪光一直在合唱的領域裡成長,從小、初中、師範都是合唱團員,出社會也是指導合唱和參加合唱團,這一塊是音樂裡的最愛。最享受是當學生唱出她要的和聲時,和她的好聲音再混聲四部好和聲中。啟發其對和聲有興趣是李抱枕博士,在師範學校,他客席指導一星期,李雪光就跟合唱結了緣,至今她已經快70歲了,她還想繼續唱下去,她參加過屏東和高雄等地的合唱團等,到目前為止,除了國內帶團演唱之外,也跟團到過美國、維也納演出,近期要到泰國,宣揚客家文化宣慰僑胞,自己快樂,也帶給人家快樂,希望能繼續走下去。   指導的婦女合唱團在97年參加高屏客家擂臺賽,獲得傳統國樂組第三名,今年還報名參加,11月6日比賽,藉比賽的練習可以提升水準,互相觀摩學習,請作曲家多多提供合唱曲給他們練習,同時要多元化,童謠二部、三部、同聲、混聲,目前我只收集到一本客委會出版的合唱集客家歌謠合唱曲譜選集,資料太少,自己來編能力不足,雖然自己曾動手試編合唱曲,還是覺得沒有專家編得好聽。   如李雪光自陳:我是音樂愛好者,也是工作者,我以此為樂,以此交友,使我讓銀髮生活過得很充實,也很快樂。 >民國54年得屏東縣優秀青年獎民國61年得美濃鎮優秀青年獎民國99年得社大優良講師講>民國97年指導婦女合唱團參加高屏客家擂臺賽得團體第三名老師也授獎
謝宜文   1954年生於高雄縣六龜鄉1979年定居美濃鎮,曾任國小教師主任34年,2009年從教育界退休。1983年起擔任美濃與六堆大專青年指導老師,與大專青年學生一起學習客家歌謠、研究客家文化,受聘擔任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義務指導老師。1995年與吳榮順老師一起收錄南部地區客家歌謠,製作「美濃人、美濃歌」專輯,1997年此專輯獲金曲獎「最佳唱片獎」與「最佳唱片製作人獎」,此後繼續協助吳榮順老師調查研究客家、福佬、原住民等音樂。   2005年帶領「鍾雲暉客家八音團」到法國巴黎參加「想像藝術節」客家八音演奏。2006年再次帶領「鍾雲暉客家八音團」到瑞士日內瓦、蘇黎士參加「臺灣音樂節」客家八音演奏。2007年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畢業,研究主題為「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針對客家人之傳統文化祭典以及客家八音進行研究,2009年自小學教育單位退休,退休後一直致力於推動客家傳統文化與客家八音工作,並協助「楊秀衡撮把戲團」之行政運作。 專長:客家音樂研究(客家歌謠、客家八音),客家文化祭典與祭祀禮儀 著作: 一、民國87年,『高雄縣六大族群傳統歌謠』CD及叢書(客語族)。 二、民國87年~88年,協助調查『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研究案。 三、民國87年,協助製作『平埔音樂紀實』臺灣平埔族傳統歌謠專輯,此專輯獲88年第十屆金曲獎,「最佳唱片獎」。 四、民國90年,協助製作『南部鄒族民歌』紀錄高雄縣地區鄒族之傳統民歌專輯,此專輯獲91年第十三屆金曲獎,「最佳唱片獎」與「最佳唱片製作人獎」。 期刊 五、1999,&lt;六堆地區的客家音樂系統&gt;。《文化生活》第三卷第二期,屏東文化中心, 2001,&lt;客家八音&gt;《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頁302~346 六、2002,&lt;一個即將消失的文化祭典---祭河神與送字紙灰儀典&gt;《文化生活》,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七、2002 &lt;一個在半夜到墳墓進行的祭典活動----客家人的「祭義塚」祭典紀實&gt;。《文化生活》第五卷第三期27,屏東文化中心。 八、2003,&lt;六堆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典儀程&gt;《文化生活》第六卷第三期33,屏東文化中心。 論文: 一、2000,&lt;美濃地區的客家山歌&gt;《客家音樂研討會暨客家八音展演論文集》 二、2000,&lt;臺灣南部地區的客家民歌&gt;《客家與贛南研究論文集》 三、2003,&lt;右堆地區客家人的祭河神祭典&gt;《屏東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四、2006年&lt;六堆地區的客家八音&gt;屏東文獻 五、2006年&lt;六堆地區客家八音與鍾雲輝客家八音團之研究&gt;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 六、2006年6月&lt;美濃、南隆與屏東地區客家人的「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之研究&gt;南臺灣文化與歷史學術研討會 七、2007年6月《美濃地區客家還神祭典與客家八音運用之研究》,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論文 八、2008年7月&lt;臺灣六堆地區客家人「還神」的祭典儀式與其意涵之研究&gt;&ldquo;粵東客家地域社會與文化&rdquo;學術研討會 87年獲得第九介金曲獎「最佳唱片製作人獎」。
黃三清   「阿三清」人稍微胖胖的肚子大大的,有人叫他「三清祖師」,南部地區客家八音團中少有的三弦手,民國八十幾年,林作長、邱發金以及黃三清三人,有天跟客家八音老師傅鍾彩祥、陳美子在一起時,提到要學習客家八音,於是就開時學習客家八音的樂曲。   之前就會彈奏吉他、吹喇叭以及其他樂器之音樂基礎,學習客家八音主要在學客家八音之曲調,因此,對客家八音很快就上手了。開始學客家八音時先學拉胡琴,因為有吉他彈奏的基礎,拿起三弦來彈彈好玩,現在三弦彈奏反而成為主要的演奏樂器。   在客家音樂演奏時彈三弦,偶而拉拉胡琴,閒暇時也喜歡動動手做各種樂器,椰胡、三弦等,都自己動手做,不少人會向他購買樂器呢! 客家八音胡琴、三弦
楊張水妹   人稱「水妹姐」,從小就會唱山歌,12歲時曾經有「撮把戲」團到村中來撮把戲演出,有人就慫恿她上臺演唱,她就上臺唱起山歌,還得到一角錢的獎賞,後來,有「撮把戲」團來演出或其她機會,大人們都會叫她上臺唱歌,因為喜歡唱歌也沒有拜師學唱,自己勤奮的學習下無師自通。   客家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及福佬的歌仔戲、都馬調等等歌謠都會唱,尤其是客家的平板調,從她口中唱出更是動人。「水妹姐」只要聽過的歌曲她都會用客家歌謠的歌詞唱出來,小學只讀一年就因戰爭之故沒辦法繼續讀書,雖然國字不認識幾個,可是客家歌謠的歌詞在她腦子裡卻有許多許多,甚至可以隨著時機、情境馬上創出歌詞唱出來。北部有演唱傳統客家歌謠的賴碧霞,美濃的「水妹姐」在客家歌謠的演唱並不比賴碧霞差,有人叫她「國寶」,她很謙虛的說:「我又不認識字,不要這樣講,我承擔不起」。 客家歌謠演唱
溫秀真   很會唱山歌的溫秀真,只看名字或聽他唱的客家山歌,許多人以為他是女的,秀真哥的歌聲很高,這是以前經常在山上工作時,這個山頭唱到那個山頭養成的習慣,他從小就會唱山歌,小學只讀了三年就因戰爭之故,無法繼續讀書,只好去山上樹林、田裡做工,後來也曾開卡車到山裡載木材,養雞、養鴨什麼工作都做。   記得以前要工作,有時候是主人來找工作的「人工」,也有請某人幫忙找工人或是自行去「應工作」,溫秀真經常不用去「應工作」,別人已經幫他「應工作」了,因為溫秀真經常一面工作時會一面唱著山歌,山歌唱不停,大家都喜歡跟他一起工作,所以會主動幫他「應工作」,甚至不同的人幫他同時「應工作」而差點打架起來。   溫秀真很會唱山歌、喜歡唱山歌,因此有人稱他「山歌王」,他的山歌子唱的真可謂繞樑三日,在民國八十幾年時,許多電視臺會來美濃拍攝節目,每次都會指名要請他唱山歌。其實他不止山歌子唱的好,客家傳統最老的山歌「大門聲」也唱的很好,老山歌、平板以及小調都很會唱,甚至會把福佬歌曲自行配上客家歌詞,用客家語唱出,原住民的歌也難不倒他,真的是山歌王。 客家歌謠演唱
吳勤昌   1943年出生的吳勤昌美濃牛埔仔(福安庄)人,當兵前,約莫十七、八歲的年紀,是他學習傳統中樂的開始。早期農業社會,娛樂很少,吳勤昌對八音團的樂器非常有興趣,白天幫人做工,晚上閒暇時,或平常農閒,就騎著腳踏車到處去看八音團做場,尤其同庄的阿波四(鍾雲輝),只要他的場,吳勤昌他一定騎腳踏車去看,不論是遠及南隆地區的吉洋或東北角的九芎林,他一律很「煞忙」(勤奮)的前往聆聽,看八音團演奏的情形慢慢學習,有時就兼打雜的工作,一邊學著打拍子,久而久之,就學會了敲打的部份。   吳勤昌退伍後回到美濃,有一陣子打西洋鼓做西樂團,後來跑到臺北工廠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幾年,子女長大後再回到美濃,又開始接觸八音團,因為阿波四(鍾雲輝)團的打擊樂手,專心做泥水匠去了,吳勤昌才正式加入鍾雲輝的團,成為固定的團員。   一開始,吳勤昌還不熟悉,慢慢跟出心得來,現在主要與阿波合作,他自己同時買有一個大鼓,偶爾參加喪葬的西樂團時使用。   吳勤昌前後總計跟過四名頭手,有上庄仔楊新發、下九寮阿生哥、橫山尾生子伯(鍾寅生)、四隻屋阿達,通常頭手一作古,樂團就會解散,現在主要跟阿波四(鍾雲輝)配合。   吳勤昌在客家八音打擊樂的經歷也有三十多年了,也是客家八音團的老師傅。吳勤昌對於客家禮儀非常熟悉,客家祭典時,除了演出客家八音為客家人生命禮俗禮儀伴奏,祭典進行前後,若有發現工作人員準備事項不對,或尚欠缺什麼,他都會主動去協助,讓祭典或民俗活動進行的更完美順利。 客家八音打擊樂
李喜娣   人稱「喜娣姐」。從小就很會唱歌、也喜歡唱歌,小時候唱的歌曲是日本歌或軍歌,十四歲起到「會社」(日本的糖廠,採收甘蔗等)工作,當時都是一面工作一面唱歌,日本歌、軍歌,也唱客家山歌。結婚以後就常唱客家山歌。   民國75年10月美濃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當時總幹事鍾昭金來邀加入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於是就加入跟大家一起唱山歌。因為自己的興趣,喜愛唱山歌,平時在家「做版仔」賣,只要有機會都會主動去唱歌、或是參加歌唱比賽,唱歌可以讓心情愉快。拿手歌曲是山歌子、平板、小調,以前的流行歌曲也很會唱。 客家歌謠演唱
李鳳長   李鳳長人稱鳳長伯,住在美濃龍肚庄的大崎下,由於爸爸、阿公都會拉胡琴,在耳濡目染下也會拉胡琴,但大都是拉客家山歌調,2 3歲時開始學習客家八音調,請龍山里的師父鍾寅生前來教授,鍾寅生老師仍然以口傳方式教授,沒有記譜,學生必須自己記著樂曲。   每天晚上學一種調,每天晚上上課練習後,第二天清晨起床,他會自己用哼的再回想一遍,這樣就非常容易記住。學了一管半(六個月,一管四個月為單位),一管半共學了約二十種調子,後來就跟師父鍾寅生一起作場演奏客家八音。期間也曾跟李新春、巫煥真、鍾雲輝、林作長、劉富喜等嗩吶手合作過,1987年美濃地區成立「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演唱客家歌謠都是由胡琴手現場伴奏,李鳳長生性內向靦腆,為人和藹不計較,平常話不多,微笑卻經常掛在臉上,客家歌謠的胡琴拉的又好,大家都喜歡請他伴奏,1993年起與「鬍鬚伯」劉溥源搭檔,成為「高雄縣客家民謠研究會」的專屬伴奏樂隊,在客家八音演奏上,還是繼續與鍾雲輝、林作長、劉富喜嗩吶手配合演奏。 客家八音、客家歌謠胡琴演奏
徐子雁   徐子雁,民國63年生,苗栗縣頭份人。從小生活在南庄,是個礦工的女兒。徐子雁在大學前只是個單純愛唱歌的小孩,唱歌是她簡單快樂的泉源。及至大學畢業時,她參加了金嗓盃的客家歌唱比賽,受到矚目, 因其流利的客家話,穩健的臺風以及悅耳的音質等特質,被電視臺副總發掘而被延攬進入了中原衛星電視臺成了簽約主持者,在這4年間因為電視臺環境便利的關係,她有機會更進一步接受各種培訓,重新學習樂理和歌唱技巧,徐子雁在這段時期有著非常大的成長。其後,她又在新客家廣播電臺服務了12年。   子雁的歌聲很有氣度曲風明亮,清楚有力,而且非常具有變化性,從情歌的濃郁到立志歌曲的堅定,山歌的俏皮到流行歌曲的時尚,她都是精準的拿捏,氣足而穩定,音色柔美而舒服,嗯,舒服兩個字正是她歌聲最好的形容詞。那是一種讓人聽了會和緩下來,嫣然微笑的感覺。   平原君說過,若是人才,就如立錐囊中,很難不被人看見的。徐子雁的好歌喉自然有了被欣賞而出片的機會,首張唱片就是客家流行樂廣為流傳的心手相連合輯,是一張客家流行樂界首張的大合輯。她在其中除合唱外還演唱了快樂客家妹,邁向成功路等歌。其後她又發行 山下戀情合輯 斷情傷口專輯 與客家對唱合輯等。   本人比照片更美麗的徐子雁,有著快速的思考和反應,她笑著說這是她主持各種大小活動所練就出來的功力,也或者是小時候調皮摔倒撞到後腦勺神經壓迫到也說不定。她就是這麼會在任何時候讓人感到舒服友善的人。徐子雁累積了在電臺和電視臺的主持功力,發揮在現場的活動主持,一樣吸引觀眾目光,而且開心沒有冷場。   也許註定了靠喉嚨吃飯,所以只要是跟聲音有關的項目都是她的強項,所以她也跨足了配音員的領域,嚴格說起來,叫配音演員。她配過音的作品如 寒夜 星星知我心 天地有情 珂拉傳奇 大瓦厝 喬琪姑娘 宇宙學園 大嬸婆與小聰明等。   徐子雁除了在歌唱、主持、配音工作上為著客家文化奉獻著心力外,她更將觸角往基層的地方扎根,她開立了歌唱講學班,當她的學員一開始聽說要學客家歌時,總是一副無奈的態度。她總會循循善誘,配合上講故事賦予歌曲生命,在用其個人獨特的魅力帶領下,最後不管是不是客籍的學員都會愛上這古老的語言。   文化的傳承是在生活中的,而不在一場又一場耗資巨大的大型演出中,徐子雁的歌聲,徐子雁的廣播,徐子雁朗朗的客語教學聲,曾經這麼長的一段時間無遠弗屆地穿透每一寸的空間,陪伴著許多人的晨曦夕照,在歡樂之中我們就傳承下來了這份代代相傳的語言和文化了! 專長 歌唱 主持 配音 教學 專書著作 心手相連合輯 山下戀情合輯 斷情傷口專輯 客家對唱合輯
宋品潔   宋瑞梅女士 (改名為:宋品潔) 於西元1961年出生,為峨嵋客籍人。她在民國90年進入嘉應傳播有限公司,出版客語流行創新歌曲 CD專輯1 -10集,主唱將近300多首客家流行歌,列舉作品《萬世忠魂義民爺》、《客家姑娘》如下介紹: 1. 萬世忠魂義民爺 詞曲 嘉應 主唱 宋品潔  千秋忠魂壯山河  萬古流芳  褒忠義民爺  威武不能屈  正氣鎮廟堂  忠魂班班血淚史  四海揚名萬世留芳  一片忠肝義膽  丹心昭日月  青史留名萬民敬仰  忠魂萬世芳  淵遠流長萬世留芳  名留千古  班班信可憑 2.客家姑娘 詞曲 嘉應 主唱 宋品潔  延延綿綿青山情義長  多情客家姑娘  溫柔像月光  雖然山高水又長  不來埋怨痛苦勞萬難  水呀水彎彎呀  雪呀雪藍藍  二人呀介愛情  可比呀山高水又長  雖然坎坷路不平  絕唔會讓愛受傷呀  變孤單  二人同心來協力  二人要互相來勉勵  情深義更長   除此了專輯資歷豐富之外,她還參加合唱團,以及教學歌謠班 (永吉、鳳祥、南靖歌謠班),在歌謠班教學中廣泛以客、國、閩、日本歌教唱,學生年齡層為40-45歲以上,都為宋品潔女士的粉絲,她最拿手的歌路為: 哀怨且越有感情越能詮釋、絕不失其味道、天生就有好歌喉、又能快速上手任何歌曲,她在課餘之時,也會不斷的進修歌唱技巧,與學生教學相長。   談到客家文化的保存和期許,宋瑞梅女士則覺得學習客語要從家庭和學校扎根,所以政府推廣客語學校是好的政策,客家子弟若是會說客家話,要大聲承認大聲講,客語認證也可以去試試,還有相關單位對於傳播公司也要大力鼓勵,讓客家音樂專輯能有市場和支持的力量。 客語流行創新歌曲 CD專輯1 -10集
彭瑜亮   彭瑜亮先生(1984年出生)為新竹縣新埔客籍人,由於父母皆為高中國文教師,在對他和妹妹的教育栽培上就格外的用心,養成了他從小獨立的個性、以及勇於嘗試各種新事物,興趣廣泛包括:跆拳道、爵士鼓、國標舞、吉他、英文、游泳、羽球、電影、客語、詞曲創作、寫作教學等。   從彭瑜亮先生的個人簡介中,我們也了解到:「他高中時期就擔任跆拳道社長兼隊長,並參加管樂、田徑、游泳等校隊,在此時期受到父母及師長的影響,奠定他對於語文及教學的興趣與熱愛。大學時期一個人雖在異鄉求學,卻也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天空,除了專注於課業,四年共修習兩百多學分外,更接觸國際標準舞,以及創立羽球隊、跆拳隊等,校外開始各學科及才藝的教學活動,另外更另組搖滾樂團(楓)超過七十場的表演!畢業後回新竹實習,一年內完成包括教學、比賽、表演等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之後進入聯勤軍樂隊服役擔任值星班長,並曾於國家音樂廳演出打擊樂及舞蹈,退伍後於新竹縣博愛國小擔任三、四年級導師,和孩子們共同創造了許多奇蹟!」   現在的彭瑜亮,致力於寫作教學、文學創作,以及流行音樂之創作。相關極為豐富的經歷和得獎紀錄 (教育相關、進修研習、寫作、書籍出版、客家流行音樂、爵士鼓、爵士鼓、國際標準舞、其他),以及創作作品 (少年小說、兒童散文、詩歌、散文集、客語文學、圖畫書、國語歌曲、客語歌曲、英文歌曲),如下參考。 在2010年1月15日的「流行原創客」節目中,是這樣介紹能文能武、魅力迷人的彭瑜亮:  「他的腿,如奔雷疾速,如銅錘剛猛,卻又似風飄忽,似雲多變,這是跆拳道的腿!   他的腿,性感華麗,纏綿騷火,這是拉丁舞的腿!   他的手,是啟蒙的手,是執教鞭為師的手,帶著孩童讀書識字,這是老師的手!   他的手,在大大小小的鼓面上穿梭,在琴格中飛舞和弦,這是音樂的手。   這就是客家子弟,新生代創作人-彭瑜亮,剛柔並濟的立體人生。」   彭瑜亮先生將客家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是極為爭氣的新一代客家子弟。他也認為身為客家人要做客家事,希望年輕人可以回流客家領域發展,建議可先從客家音樂為源頭共同的努力。彭瑜亮創作理念就是:不僅能讓傳統客家山歌令人耳熟能詳,要推廣至流行客語歌曲皆可令人琅琅上口、哼哼唱唱的,創作風格朝著樸實、平凡、簡單、深入人心,就如:《有你有我》是寫給爸爸和家人的;《路》描寫老夫老妻的黃昏之戀,廣為坊間的客家山歌班所接受。音樂和旋律是無國界的,相對是要與世界接軌的關鍵橋樑,擁有雄心壯志想征服全世界,並推廣客家文化的他,覺得客家音樂是最直接的方式。 興趣專長 跆拳道、爵士鼓、國標舞、吉他、英文、游泳、羽球、電影、客語、詞曲創作、寫作教學 創作 少年小說:《龍》《遇見尖尖》 兒童散文:《打嗝》《超線了!》《我恨蕃茄》《離家出走》《我還要出來玩》《鳥兒》 詩歌:《苦楝樹》《愛他介恨他介》《釋放》 散文集:《勇氣》 客語文學:《恬恬》《老藤新業》《燒香介味道》《藍色介星球》 圖畫書:《你今天心情好嗎介》※入選2004臺東大學兒童讀物插畫原作展 國語歌曲: 《Babe》《一直在想你》《天亮》《心情電影》《他比較愛你》《再作朋友》 《你不要走》《美好的回憶》《真情意》《記得》《給語四乙》《照片》 《夢的代價》《織女的小手》《讓我走》 客語歌曲:《有你有我》《回來》《作自己》《路》《團團圓圓》《匟人尋》《當沒閒》《老朋友》 英語歌曲:《TEAR》 ※教育相關 新竹縣99學年度國中小班際創編運動操競賽 國小創編律動操 優等 新竹縣98學年度優良評量試卷精進徵選 國小中年級語文領域 本國語文 第三名 新竹縣97學年度作文簿抽閱 優等 新竹縣97學年度優良教學設計暨數位資源徵選競賽 第一名 指導學生參加第八屆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獲得全國銅獎第三名 95學年指導學生參加新竹縣「唐詩客語朗讀比賽」獲高年級組亞軍及優勝 ※寫作 新竹市客語文學徵稿 散文組、詩歌組 第三名 全國客語童詩大賽 佳作 聯合文學徵文比賽 三獎 新竹縣98學年度兒童文學創作暨封面設計比賽 散文類教師組 第三名 新竹縣97學年度兒童文學創作暨封面設計比賽 童話類教師組 第二名 ※客家流行音樂 創作歌曲《老朋友》獲得『2010臺北縣客家歌曲創作甄選』創意流行類 第一名 創作歌曲《團團圓圓》、《匟人尋》專輯入圍2010金曲獎 創作歌曲《有你有我》入圍金曲獎、客家MV大賽指定曲、連續劇《白鷺謠》主題曲 ※跆拳道 94學年「府城盃全國邀請賽」對練組 銀牌 93學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對練組 銅牌 93年「東部錦標賽」擊破、型場冠軍 同時獲頒「最佳教練獎」 92學年「臺東縣長盃」對練、型場、團體型場 三項冠軍 ※國際標準舞 2004年「全國舞蹈運動錦標賽」新人組銀牌 2004年「全國舞蹈運動錦標賽」業餘B組銀牌 2004年「全國舞蹈運動錦標賽」大專組第四名 ※其他 新竹縣99學年度縣長盃射箭錦標賽 反曲弓混合組 團體賽第一名 個人賽第五名 94學年語文競賽 客語演講比賽校內冠軍 並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決賽 93年臺東大學啦啦隊比賽 優等第三名 92年臺東大學健康操比賽 優等第三名 擔任負責人 92年臺東大學合唱比賽 第三名 擔任指揮 92、93年校內兒童戲劇比賽第一名 擔任男配角及編劇  臺東大學、新竹高中 校內游泳、田徑、羽球比賽 前三名
陳德峻 陳德峻先生(1947年出生)於桃園縣楊梅之客籍人,以四縣腔為主。後來搬到桃園縣中壢發展,擔任國中教師為學校的訓導主任,在當時尚未有招考專聘的客家籍教師,就已經指導學生說客語、演說或演講客家比賽、並舉辦多項客家語活動等。陳德峻先生指導的學生不侷限於客家子弟,回憶起教學的過程,他也提到:「或許是客家民族的傳統影響下,客家子弟甚至比非客籍子弟來的木訥和害羞呢!」陳德峻也常常利用課堂的自由時間,費心的教導學生客家話,還有一次,學生舉手問他:「老師請問我們要學客家話做甚麼介」他並回答:「世界上哪種語言最好聽介其實是自己說的語言,也就是家鄉話,我們不可以忘記自己的家鄉話。」可見得陳德峻先生對於客家話的推廣是不遺餘力、且抱持著相當的熱忱。 陳先生建議學習客家話可以常與家人練習、念報紙內容、或是念客家字典等,他也介紹一本書「漢語語音學研究」,此書將會令人受益良多。另外,他認為推行客語第一步,要將注音符號統一,盡量不要使用羅馬拼音,在學生已經會的注音符號之下做基礎,客語發音符號則進一步的順勢發展;若是需要創字就應該要有委員會,同樣的意思,不能創出不同的字;在客家歌詞、電視臺的字幕方面,也都要有檢視錯字,各負責的監製要盡忠職守,將客家文化做的最扎實,將對的客家發音、文字、習俗傳承下去。 退休後的陳德峻先生到老人會當志工,在老人會中的老人都是以講客家話為主,他也建議應該要去記錄這些老人們的發音、語言、文字、習俗等,那些才是真正傳統的客家文化,因為他們是以客家話來看這世界,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的,而如我們這代是以國語去發客家話的音,已經沒有以前的純正,邏輯與傳統的也不盡相同,不但會傳承錯誤的客家話、甚至還會面臨失傳的問題。客家文化是值得保存的,有很多議題也是值得深入討論的,例如:仔細聽客家八音團,其實唱的是國語 (屬於清朝的國語),據楊峰的戲曲外談一書,也提到這可能與劉銘傳當時帶戲班來臺灣,而這些戲班流於民間,客家八音團唱國語可能與這相關。 陳德峻的兒子為神棍樂團的團長陳正航,他與兒子常一同創作客家歌曲,如:流浪、搖滾賣酒,並且還得到96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他目前還擔任吉聲唱片的客語發音顧問,對於家鄉的客家語言帶有一份義務的責任心,在客語的發音、文字方面有研究的他,則表示有關單位若是需要可以聯絡或是與他共同討論。陳德峻先生希冀客家子弟們,都能為自己最好聽的家鄉話盡一份心力、推廣和傳承客語、並且發揚光大。 創作客家歌曲 1.流浪 2.海的溫度 3.烏色鬱金香 4.係麼人 (吉聲影視音有限公司)
陳秋盛   陳秋盛先生(1942年)出生於新竹,五歲後回到苗栗縣頭份鎮的客家庄,開始學習客語和音樂。當時父親送給陳先生一支口琴,他彷彿如獲寶物般,並在雙親教導吹奏技巧下,開始自行摸索學習,小小年紀的他就會以口琴吹奏自己喜愛的歌曲,他也常擔任小老師指導街坊鄰居吹奏口琴,後來陳先生卻發現有些音使用口琴是沒有辦法順利吹奏的 (因為口琴並沒有升降音)。就在陳先生四年級時,隨著雙親至臺北就讀,陳先生的父親在臺北開了第一家樂器行 (臺聲樂器行),於是他開始接觸各種樂器,偶然在市集裡看見口琴團體的演奏,這時的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另一些八音是在另一支口琴上,但口琴已不足以滿足他對音樂的好奇度。   在陳先生國小五年級時,他常抓住大人衣角偷偷跟去看電影,在一個機緣下他如誤闖桃花源般,看見了臺灣省交響樂團的演奏會,此刻陳先生才懂得學音樂的他,是想達到怎樣的音樂境界。於是陳先生負笈德國慕尼黑音樂院學習小提琴;在1969年學成歸國,開始參與交響樂團演出和教學工作,擔任臺灣省交響樂團、國防部交響樂團、中國青年管弦樂團、華興交響樂團指揮;1971年,陳先生為了學習指揮再次赴歐洲深造,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音樂大學向斯瓦羅夫斯基學習;1973年他回到臺灣,先在臺灣省立交響樂團工作,最後落腳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陳秋盛先生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內,極力推廣歌劇作品,並多次率領北市交響樂團至美國、琉球、新加坡、香港、菲律賓、俄羅斯、法國、阿根廷、巴西等地巡迴演出。在這幾年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在他的領導下,知名度或樂團水準的提昇皆深受音樂界所肯定。   談起音樂的指揮之路程,陳秋盛先生表示德國人「Robert Scholz」(蕭滋),即為他的啟蒙教師,可說是他走音樂這條路影響最深的人,Robert Scholz指導他在指揮之前必須熟透、了解、研究樂譜,若是理解了樂譜的真實意涵,打從心理的有歌譜並會相由心生的,表達出自然的肢體指揮。陳先生指揮的曲目廣泛,指揮技巧精確、乾淨、邏輯,加上豐富的音樂性,使能控制樂團並營造音樂氣氛,樂團在他的指揮下都有精彩的演出,也指揮過許多大型歌劇,如:「阿依達」、「奧泰羅」、「杜蘭朵公主」、「卡門」、「弄臣」、「托斯卡」、「茶花女」、「遊唱詩人」、「波希米亞人」、「蝴蝶夫人」、「丑角」、「鄉村騎士」、「漂泊的荷蘭人」等,他還不定期到世界各國應邀擔任客席指揮及錄製唱片,為國內及國際上最活躍的本地指揮。   談起客家音樂及文化,陳先生小時後就常在市集聽過客家音樂和山歌,因為是家鄉話就會特別去注意,但當時也沒有特別去學習,他表示客家的音樂人才很多,有可能源自於客家的大戲或是客家八音影響,未來若有機會與客家音樂合作,陳先生表示是相當樂意的。除此之外,他也認為客家鄉土的事物應該要保留原味,鄉土的東西就是要保留鄉土的味道,鄉土味也有很美的地方,不用特別去發展什麼,我們現在應該要拿客家傳統的題材進一步的創作,將客家文化加以發揚光大。 指揮多場大型音樂劇 1959年曾獲全省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7歲) 1978年率華興青少年弦樂團赴荷蘭參加第八屆國際音樂大賽榮獲第一獎
張己任   張己任先生(1945)為廣東省平遠縣客籍人。在一個機緣下,聽到「未完成的交響曲」,並愛上這首曲子,從此對音樂著迷。但是當時家境窮困,所以不能多學什麼樂器,在初二的時候才開始學鋼琴,讀臺中二中時常在音樂教室偷偷練琴,直到初三遇到啟蒙音樂教師&mdash;陳學謙老師,陳老師很欣賞他,並指導他練琴而且不收任何費用。張先生也表示學習音樂的路途上,可是常常遇到貴人相助的,就如參加教會時,有一位韓寶璉傳教士為了他買了一臺鋼琴。就在這些幫助的點點滴滴下,逐漸塑造這位音樂人才張己任先生。   張己任先生就讀於東海大學社會系,並自修音樂。根據前記者採訪張先生資料顯示:張先生後赴美國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The Mannes College of Music)專攻管弦樂指揮,1973年以特優(With Distinction)之成績畢業;畢業後隨當時仍為東德德萊斯登交響樂團(The Chefdirigent Dresdener Staats-Kapelle)現任萊比錫愛樂交響樂團之指揮布隆斯德(Herbert Blomstedt)習指揮,並在1973年獲紐約市立歌劇院總監魯德爾(Julius Rudel)之指揮獎,並任曼氏歌劇院助理指揮;同年任紐約青年藝術家室內交響樂團指揮及總監;曾獲卡羅萊納交響樂團青年指揮獎,也是當年唯一獲選參加「卡拉揚國際青年指揮比賽」之中華民國國民;1975年,又獲選參加「國際指揮講座」,為入選十二人中之唯一東方人;並1975年返臺灣任教東海大學音樂系,同時任臺灣省立交響樂團(現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正指揮;三年後,又獲全額獎學金赴紐約市立大學博士班,專攻音樂學與音樂理論;同時並服務於該校之「交響樂計畫」(該計畫以研究及出版十八世紀失傳之交響樂曲為目的),任總譜編輯及指揮之職;1981年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以「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獲博士學位。   張教授出身背景為社會系,但是卻為音樂人,所以看的觀點和視野就與一般音樂人不同,現在他是知名音樂評論家,不但橫越東西音樂文化視野,更以精闢敏銳的立論觀點,引領愛樂的讀者。著作有《安魂曲綜論》、《音樂、人物與觀念》、《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中古至文藝復興》、《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談樂錄》及《江文也傳》等。賞析張教授作品如: 《四季繽》是音樂欣賞方面。 《談樂錄》:是為中國時報副刊寫專欄的文集,內容包含音樂評論和作曲家觀點。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張己任為齊爾品整理生前的資料,認識了江文也的音樂才能,感嘆江文也的音樂被掩沒,並認真研究江文也,為江文也寫的專屬傳記,並稱他為荊棘中的孤挺花。 《笛韻-長笛獨奏‧竹笛獨奏》:旅美竹笛演奏家賴紹恆希望張先生寫關於笛子的譜給他吹,後來長笛的朋友覺得長笛也可以吹奏這譜,所以就將這譜稱之為: 「長笛獨奏‧竹笛獨奏」。原是兩樂章竹笛獨奏曲,靈感來自笛曲《鷓鴣飛》,全曲需利用「循環換氣」技巧,從頭到尾一氣吹完,後來因受到許多演奏者的喜愛,笛韻並被選為臺北市立國樂團第九屆「民族器樂大賽」竹笛指定曲;並收錄在《臺灣當代作曲家長笛作品集》專輯中,以竹笛、長笛兩種不同版本呈現。   張教授學的是西洋音樂,擔任職務多為西洋管弦樂團指揮,本土及客家音樂接觸較少,但是他聽到自己家鄉話(客家歌)依然是很有感受的。談起客家音樂的保存方面,他說:客家音樂分為通俗和藝術類歌曲,一般改編的流行歌就屬於通俗歌曲,雖然創作曲風偏向於個性、特殊方式,但還是要以保留原味為主,不可以扭曲客家傳統的特性,不過這是兩難的事情,因為一般時下年經人就是比較能接受改編、特殊、吸引人的曲風。另外,客家文化保存方面,張教授認為客家音樂和戲劇人才很多,但是文學和繪畫較少,創作客家文學不一定要以客語,可以客家文化為題材寫小說或編劇,與戲劇類結合,劇本以客家文化為主軸演出,所以期盼客家有關單位可以加以推廣,讓客家文化能繼續傳承與發揚光大。 四季繽紛(含CD){音樂,不一樣介系列} 談樂錄 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 ---中古至文藝復興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 笛韻〔張己任〕長笛獨奏‧竹笛獨奏 《安魂曲綜論》、《音樂、人物與觀念》、《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齊爾品對現代中國音樂的影響》、《談樂錄》及《江文也傳》
饒大鷗   饒大鷗先生為廣東省大埔人於香港出生,民國四十一年來到臺灣,在14歲時就跟著藝專老師學習音樂,是臺灣第一位主修低音提琴的人。他於1971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音樂科,先後隨計大偉、司徒興城、張寬容三位教授學習低音提琴、大提琴;1973年任職於臺北市立交響樂團;1975年任職於臺灣省交響樂團首席低音提琴;1978年任職於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低音提琴;1982年八月以第一名成績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在岳父和太太的支持下赴法國深造音樂。   饒大鷗先生為了音樂留學至法國,考入巴黎師範音樂院低音提琴演奏科,隨 Jenny Clark 教授習琴,同時也私下跟隨大師 Jacques Cazauran 教授學習。回憶當時在法國學音樂的日子,饒先生表示是非常辛苦的,法國的考試不只多、還是不講情面並且嚴苛的,起初,因為語言不通,法國老師的要求也都聽不懂,所以饒先生就花了很多練習的時間,有時候一天甚至高達八個小時以上,他也提到出國學音樂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身無旁鶩專注練習。因此,1984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巴黎師範音樂院演奏科;1985年四月取得低音提琴獨奏家文憑,並與巴黎國際室內管絃樂團演Dittersdorf E大調低音提琴協奏曲,同年九月應馬水龍教授邀請返國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   除此之外,饒大鷗先生先後於:1986年五月及十二月、198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舉行低音提琴獨奏會廣受好評,也曾與臺北藝大管絃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藝專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1988年創立中華民國低音提琴家聯盟,近年來擔任總統府介壽堂音樂會及國際巨星節樂團總監;現任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副教授。   談起客家文化方面,饒大鷗先生表示客家人固有的傳統就是團結的,所以更應該要團結起來。客委會舉辦的很多活動,除了可以提升客家文化外,也應該要號召自己的客家子弟,因為客家子弟了解客家程度較深,所以很多的演唱會或音樂會要讓自己客家子弟來演奏,如此一來,不但會讓演奏會更有客家韻味,也藉此讓客家子弟更加團結一致。另外,雖然過去客家八音等音樂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但還是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利用這些客家素材的鄉土味道做精緻音樂,就如:德佛札克的新世紀交響曲。我們也可以採用分層次或階段去提升客家音樂,將鄉土融入於現在的精緻音樂中,並會有一番不同凡響的風味。 低音大提琴 演出 1998夏威夷第一屆臺灣文化節 1997關渡藝術節 1996關渡藝術節 開課課程 主修低音大提琴 室內樂 管絃樂作品演奏與實習(絃樂)
劉玄詠   劉玄詠,民國49年11月出生,新竹新埔客家人,65年考取省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系,鋼琴、聲樂分別師事周靜及歐陽如萍老師,66年隨張柏州老師習伸縮長號;69年通過教育部選拔,隨幼獅管樂團赴美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管樂比賽,該團獲三A首獎;70年服役於國軍示範樂隊,72年至75年連續三年指導彰化師大附工管樂團榮獲臺灣區音樂比賽第一名;73年隨游昌發教授學習音樂理論,並在游教授鼓勵下赴維也納深造;76年考取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隨名教授屈柏克學習:80年一月以優異成績獲評審一致通過,獲國立維也納音樂學院伸縮號演奏家文憑,這份別人需花八年才能得到的文憑他用五年的時間取得,由此可以窺見他比別人更專注,更要求自我的個性;劉玄詠80年五月返國任職於省立交響樂團,並兼任東海大學音樂系講師,國立臺中、嘉義師院音樂系講師。83年分率臺中一中、臺中女中管樂團,赴日本及美國參加亞太管樂節及美國國慶遊行活動,84年八月率臺中女中管樂團赴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橋校籌募基金義演。85年七月赴歐考察三個月並著有低音樂器教材研究及德奧交響樂團組織運作、「滿面春風四季紅」鄧雨賢傳。   在歸國進入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之初,劉玄詠對行政事務並不感興趣,那時他只專注在自己的音樂表現上,直到民國九十三年,從團員當上了副團長,劉玄詠嫻熟行政事務之餘,他更發現在這個位置上或許他能得更多,因為樂團的推廣會比個人的音樂成就更有意義,畢竟國臺交是讓他如此有著感情,能夠使他願意放棄更多機會的地方。 首先他說團員是否有向上提升的企圖心很重要,團員如果沒有想要向上的企圖心,我們再怎麼拉都沒用,如果團員有向上的企圖心,我們只要輕輕一推就會往前走。魯迅說過,所謂傳承,就是要批判接受,要將好的東西發揚廣大而正視改進自己的不足。批判就是自我省思和自我的要求。   再者降低欣賞音樂藝術的「門檻」,把精緻藝術變成日常性的休閒和消費活動,讓一般民眾旅遊也能來這裡體驗,打入一般民眾休憩生活之中,成為臺灣第一個交響樂的文化、教育、休閒園區。   園區中有些特殊的設計好比說「影音文化廣場」、「樂器展示區」,透過一些樂器導覽,讓民眾親近古典。還有國臺交各聲部首席會錄製一段音樂,用觸控式螢幕導引可以聽到一段音樂;指揮體驗區,只要你站到感應區塊,它會教你如何指揮拍子,之後樂團隨著你指揮的速度開始演奏。二樓還有兩萬件的CD及書籍,等於是一座音樂圖書館。另外劉團長也提出了許多概念,目的就是為交響樂在臺灣這種小市場下如何的努力開創更多的音樂人口, 比如說藝術歸鄉社區音樂會,學校藝術文化戶外教學課程。   與中部其他文化及觀光資源結盟,串聯科博館、美術館、工藝所中部文化區域發展,延伸原有的日月潭風景線,結合各項文化創意產業,激發文化觀光市場。 還有如文化消費抵稅,或公務員進修時數配合、人文素養課程推動,及持國民旅遊卡可以購買藝術表演入場券等等。另外與其他的藝術表演結合,比如說歌仔戲要聽到圓滑奏、或是很溫柔婉約的聲音是相當少的,但只要燈光一打、弦樂器一拉,淒美的氣氛就出來了,交響樂團在這裡就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時而文武場的氣勢磅礡,時而交響樂團的柔美哀戚。流行音樂裡也有運用交響樂的情形,像這些不僅豐富了各種藝術本來的形式和風格,對雙方言也是一種互利雙贏的結局。   劉團長對國臺交有著非常濃厚的感情和眼光很遠的期許,他希望國臺交成為臺灣最好的樂團,也希望國臺交成為亞洲知名的樂團,但這過程團員要犧牲奉獻,政府也須付出很多,會很辛苦的,但幸運的是他和國臺交的團員最不怕的就是辛苦。 專長 長號 樂團經營 專書著作 低音銅管樂器教材研究及德奧交響樂團組織與運作(民國87年)  滿面春風四季紅─鄧雨賢傳(民國87年) 長號演奏技巧(民國91年) 參訪德國、匈牙利專業樂團營運管理及品牌經營報告(民國95年) 獲文化建設基金會學金赴德奧地區研究樂團行政(民國87年) 臺灣管樂協會管樂大賽連續三年第一名及最高榮譽冠軍金龍旗指揮獎 (民國90年~92年) 教育部彰化社教館社教有功人員(民國92年)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傑出校友(民國93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模範公務員(民國94年)
李開明   李開明,苗栗三義人,自小喜歡聽廣播,看大戲,以農業為生,1999年時因苗栗三義鄉開辦免費的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北管包含了音樂以及戲曲兩種類型,為求專業,特意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   由於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在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中,多會夾雜出現北管音樂,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   李開明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   北管有福路和西路之別,李開明皆能扮演及吹奏,北管音樂風格明快高亢,演唱時以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官話為主。音樂種類繁多複雜,包括熱鬧的鼓吹樂、典雅的絲竹樂、聲口種類差異的戲曲與唱唸講究的細曲。北管音樂深入舊時臺灣的庶民社會,迎神賽會、婚喪喜慶都有北管音樂之身影。至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李開明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李開明也向北埔的八音大師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學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也希望能創造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也是團員增加收入的管道之一。
徐永義   徐永義,苗栗人,出生於通霄,因工作之便遷至三義定居,自小喜歡聽廣播,看大戲,父親徐鏡奎是北管的鼓手,常常聽父親演奏北管樂,自小耳濡目染,也喜歡敲敲打打,玩玩樂器,因為父親工作性質較不固定的關係,常常是聚少離多,初中時,徐永義為求穩定得工作,以改善家境,遂放棄喜歡的樂器,另謀事業,當人生步入中年時,一切穩定,1999年,徐永義聽聞苗栗三義鄉開辦免費的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於是報名加入,當時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   由於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在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中,多會夾雜出現北管音樂,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徐永義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   北管音樂的演奏方式,最為簡捷的莫過於吹奏排子,多數用於迎神遊行、踩街動態的場合,也最是能夠顯示所學排子多寡,使用樂器僅嗩吶及打擊樂器。其次再深層的功夫乃是排場,考驗著文武場的學藝及默契,唱曲者之間的配合程度,唱腔高低轉折。散排、絃仔點在曲中的位置及運用。排場對曲,再再都是層級上的展現。上棚的子弟戲最為艱深,所動用的資源、人力物力多而龐雜,不似排場對曲輕鬆,粉墨登場,講究的是華麗的戲服與道具,演戲者要學會所扮演角色的所有唱腔、唱詞與對白,還要再請先生教導步伐科目、架勢,搭配介頭等細節,這齣戲碼在演出前,仍是要排演其情節及熟練度。往往一齣戲要上演,需要花上近大半年的時間,子弟戲的艱難程度頗甚。 至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徐永義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徐永義也向北埔的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就是希望將先人智慧的結晶,留給後世寶貴的資產文物。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學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最迫切的是如何將北管音樂傳承延續,令國人皆能了解到子弟音樂的基本內涵與本質,並希望能創造更多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得以支撐團員及維持班社的運作。 鎖吶、胡琴、揚琴
徐春英   徐春英,出生於苗栗新屋,後嫁至三義,1999年時因苗栗三義鄉的劉騏勝舉辦社區教學,成立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由賴仁政指導山歌與傅秋英指導舞蹈表演,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師承自余清川,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累積許多的臨場經驗,為日後表演奠下紮實的基礎。   由於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在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中,多會夾雜出現北管音樂,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   徐春英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徐春英是團員之一。   北管在臺灣是一種音樂的總稱,其音樂內容是早期先人移民臺灣時所帶來的音樂與戲劇,以變質的湖廣京腔,俗稱「正音」或「官話」演唱,不包含客家與閩南聲腔調系統的音樂及戲劇,皆屬於北管音樂。北管音樂可以清唱、絲竹樂器演奏、粉墨登場、鑼鼓吹樂器演奏等各種形式呈現,以鑼鼓吹奏為臺灣熱鬧沸騰宗教活動中的首要靈魂音樂;北管音樂相對於幽靜文雅的南管音樂,皆屬於臺灣特色的傳統音樂藝術。   因為社會時代環境的改變,與經濟迅速發展等因素,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徐春英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徐春英也向北埔的八音大師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徐春英擅長的曲目有百獸圖、鬧黃河,掛玉帶、彩金、河東別府。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團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也希望能創造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也是團員增加收入的管道之一。 大鑼、鈸 小旦、老生
葉錦永   葉錦永,苗栗三義人,自小喜歡聽廣播,看大戲,興趣廣泛,2007年曾參加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舉辦「96年度社區生活工藝競賽」,作品獲得其他類之優選,而進入北管戲曲世界是因1999年時苗栗三義鄉開辦免費的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   北管音樂為流傳於臺灣漢人社會的傳統音樂,包括客家地區以及福佬地區。北管音樂屬生態最蓬勃的傳統音樂,樂曲種類多樣,可作為排場清唱的休閒娛樂節目,也能用於各種迎神賽會或送葬的行伍,甚至酬謝神明的媒介。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李開明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葉錦永是團員之一。   北管有福路和西路之別,葉錦永皆能扮演及吹奏,北管西皮派用京胡,也就是俗稱的「吊規仔」,竹製的琴桿及琴筒,琴筒蒙有蛇皮,在京劇中它是伴奏的要角。而殼仔弦的外表特殊,在北管福路派中居要角,音箱為椰子殼製成,故稱殼仔除了吹打樂器之外,最重要的旋律樂器就是京胡與殼仔弦。北管音樂常用的樂器有笛子、小三弦、嗩吶、京胡及殼仔弦等旋律樂器及北管大鑼、板鼓、拍板、南梆子、鐃鈸、木魚、堂鼓等打擊樂器。今日臺灣,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鑼、鼓等北管樂器演奏的正八音、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遊將令等北管曲牌。   而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葉錦永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葉錦永也向北埔的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拓展出場的機會。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學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也希望能創造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也是維持團員與班社運作的來源。 前場:老生 大花 打擊,小鑼,響板,南胡
劉鳳珍   劉鳳珍,出生於苗栗南庄,自小喜歡聽廣播,看大戲,後嫁至三義,1999年時因苗栗三義鄉的劉騏勝舉辦社區教學,成立客家山歌班,召集有興趣之鄉親學習山歌並傳承日益沒落的客家文化,社區聘請專業老師教學,由賴仁政指導山歌與傅秋英指導舞蹈表演,鄉親也藉此聯絡情感,學完山歌後,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意猶未盡,便提議請老師來教北管,於是北管班於焉成立,請來會魏海煥老師教唱曲,邱錦和老師教打擊和銅器,邱國源老師教嗩吶、胡琴,三位老師,各司其職,共同教導學員,其中魏海煥老師和鄭榮興博士是沿襲自同一體系,學習一年之後,便偶爾至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演出。   由於北管音樂深入臺灣民間,在臺灣宗教活動及民俗性活動中,多會夾雜出現北管音樂,或以北管音樂作為儀式的陪襯。如道教儀式前場的唱腔,多以北管曲調填上宗教性歌詞,或是直接以北管曲牌性樂曲為內容;而後場的過場樂,則直接以北管曲牌性與標題性音樂為主軸。又如民間的婚喪喜慶,或以北管樂班作為典禮之串場。又如迎神賽會,舉凡神明遶境的前導隊伍,廟前演戲的酬神謝會,皆由北管音樂的鼓吹隊、福路戲、西皮戲(亂彈班)擔任,由於許多場合多可見北管音樂,實用性強,劉鳳珍跟隨老師學習三年的北管後,便在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搭班,因為北管音樂曲調高亢、聲響宏亮,音樂風格較能展現臺灣民間喜愛熱鬧的風俗,北管到處都有演出需要,而原本魏海煥老師主持的永樂軒無法顧全,於是將學習北管的學員分出,成立三義永興軒北管樂團,由李開明擔任班長,劉鳳珍是團圓之一。   北管有福路和西路之別,劉鳳珍皆能詮釋,北管音樂風格明快高亢,演唱時以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官話為主,類似京劇。北管的樂曲種類分為牌子、譜、戲曲、細曲,其中的牌子屬鼓吹樂,譜為絲竹音樂,戲曲為戲劇形式,可以排場清唱,也能化妝演出,細曲為清唱的藝術歌曲。北管的樂曲種類多樣,可作為排場清唱的休閒娛樂節目,也能用於各種迎神賽會或送葬的行伍,甚至酬謝神明的媒介。至今時代變遷、社會轉型,北管音樂空間受壓縮,劉鳳珍也希望北管戲曲能繼續傳唱,除學習北管之外,劉鳳珍也向北埔的八音大師彭宏男老師,學習八音演奏。其擅長的曲目有百獸圖、鬧黃河,掛玉帶、彩金、河東別府。   中國淵遠的文化是學無止盡,除了期盼政府能再多開設學習的機會,使得有基礎的學員能在更進一步習得文化精髓,精進技藝,也希望能創造表演的舞臺,讓身懷絕技的演員一展身手,發揮所長,藉演出的機會也能刺激學習,讓表演成長進步,而所得之回饋與收入,也是團員增加收入的管道之一。 小旦,小生
劉佳林   劉佳林先生 (1983年3/26出生) 桃園縣中壢客籍人,身高170公分、體重約為65公斤。佳林的母親為名廣播電臺主持人--徐明珠女士,徐女士喜愛音樂,將音樂夢想寄託在佳林身上,因此,佳林在幼稚園就開始學習鋼琴,但隨著國小五年級功課負擔大而停止,又在國中有個表演機緣下,有機會秀出他的鋼琴才藝,備受肯定後的佳林並投入於音樂領域。在高中時期開始組織樂團,擔任樂團中的主唱,大學則就讀於臺中技術學院。他的個性: 隨性溫和、善解人意、懶散拖線、正大光明;擅長樂器:鋼琴、鍵盤、吉他、爵士鼓、爵士鋼琴;他喜歡樂手和歌手,包括:山塔那、約翰梅爾、R.kelly、方大同、洛史都華、MAROOM 5、曹格、黃小琥、傑米羅奎爾,他於高二時被天秤座西餐廳錄用開始演唱生涯。   根據吉聲唱片公司提供的個人資料顯示,劉佳林先生的演唱經歷,包括:天秤座民歌西餐廳、酒藏風味餐廳、七分醉風味餐廳、星座餐廳、臺中吉普賽民歌餐廳、A+1眼鏡行站臺表演、清水休息站、彰化實話實說、彰化茶棧、星情茶棧、豐原水色堂居、臺中風車轉轉、逢甲碧根廣場、暢飲鋼琴酒吧、霞飛溫泉、高巢森林、AMONKING PUB、哈玩意音樂餐廳、PARTY ANIMAL PUB、西岸桃花餐廳、咕嚕咕嚕原住民餐廳、豐原DOZO燒烤餐廳、草屯跨年晚會、選舉造勢晚會、一般婚宴大小外場等多項活動。   至於他的比賽經歷,又包括:永豐高中第一屆歌唱比賽冠軍、臺中技術學院歌唱冠軍、第一屆臺中HITTO創作歌唱比賽冠軍、95年苗栗客家樂團創作比賽亞軍、第27屆中興大學民歌比賽亞軍、KING GROW盃歌唱比賽季軍、三立電視超級偶像1節目選拔22強、2008年參加行政院新聞局主辦97年臺灣原創音樂大賽獲得客語組貳獎暨最佳表演獎、98年臺北縣環境教育教材優勝、98年臺中市優良街頭藝人選拔第5名等。劉佳林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藉有創作歌詞曲的機會多學習,甚至還幫「不能沒有你」配樂(為多項金曲獎獲獎影片)。而他的音樂主流雖為國語領域,但他身為客家孩子,依然期許自己能多做客家相關的事。 歌唱 「不能沒有你」配樂 (為多項金曲獎獲獎影片)
古惠景   古惠景女士為客籍人,以講四縣腔為主,父母從小就栽培她藝術相關才藝,如: 音樂、畫畫、鋼琴等,奠定她在音樂上的基礎。在30幾歲時加入客家山歌班,又因為老師不懂音符,學習起來也沒有太大的長進,所以就退出了。直到有天看到客家電視臺,才聽到客家流行歌曲,發現原來客家歌除了傳統音樂之外,也可以就麼好聽,於是她就重新喜歡上客家音樂,參加社區舉辦的歌謠班。她加入歌謠班後,參與大大小小的比賽,尤其在獅子會舉辦的中興杯榮獲第一名,此時影視公司就已經欣賞她的才華了,接著她進一步向呂金守老師學習歌謠,呂老師也鼓勵她寫譜和曲,並將她的作品送交比賽,也都獲得不錯的佳績。   古惠景身為客家人,認為自己有義務要協助和幫忙客家事,致力於教導社區舉辦活動的客家歌謠班,對於客家音樂她相對比較用心和感興趣,若是有客家比賽她也都會帶學生去參賽和演出。除此之外,她還會在閩南班教導學生唱客家歌,閩南班的學生反應也相當良好,因為客家歌是好唱的也是特別好聽的。她也認為音樂無國界,藉由音樂當橋樑,融合族群之間文化,也可以推動客家相關發展,只是希望歌曲不要流行的太快,導致與傳統的老歌有斷層,就讓人較難接受。至於客家電視臺,她認為呈現有管道可以推廣客家文化,但是卻沒有將比例調配恰當,她建議可以多播放文化相關節目,增加傳統的客家介紹、減少流行時尚客家之比例。她希冀客家人要講客家話,將這樣文雅的語言繼續傳承下去。 古惠景之作品如: 一生情 作詞 : 黃義桂 作曲 : 古惠景 (女) 鴛鴦沒雙叫孤單 (男) 人生沒雙嘆沒伴 (女) 你係涯冷天介棉被 (男)你係涯熱天介涼扇 (女) 有你來作伴 再苦涯唔驚 (男) 有你來作伴 一切涯敢擔 (合) 沒人能取代 你介形影 (男) 兩人介心 (女) 兩人介情 (合) 甜蜜一生人 《一生情》、《相思結》專輯 獅子會舉辦的中興杯榮獲第一名
王鳳珠   王鳳珠女士 (1956年出生) 臺灣新竹縣客籍人,喜歡歌唱的她,參加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賽榮獲佳績,「比賽」包括: 91年竹東天穿日歌謠比賽小調組全國冠軍、92年臺灣廣播電臺山歌子冠軍、93年竹東天穿日歌謠比賽超級組全國冠軍、93年臺灣廣播電臺流行歌曲冠軍、96年榮獲臺北縣第二屆客語歌曲創作大賽傳統歌詞組第二名 (大團圓)、97年榮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金蝶獎)薪傳客詞第二名。參加「活動」包含: 97年2月竹東天穿日山歌活動代言人暨活動主題歌曲創作及演唱等。發行「專輯」有: 95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快樂恩倆儕》、96年出版第二張客語專輯《心燈》、97年第三張《王鳳珠的山歌戲之客語薪傳大團圓》,98年參加新竹縣政府跨年晚會演出,目前正籌劃第四張專輯中,敬請期待。   談起進入客家山歌的機緣,王鳳珠提到:「是蒼天的安排,讓我生了一場大病,在療養的期間我認識了山歌班的葉大姐,葉大姐希望我放開心胸而介紹我去唱山歌,就這樣我和山歌結緣了。後來,我的兒子建議我要把現在的聲音留下來,所以就出了客家流行歌精選專輯,出了客語專輯的我,圓了小時候的夢想覺得自己沒有白活。」正因為天公疼憨人,和鳳珠的聲音足以感動人心,才讓她的第三張專輯《王鳳珠的山歌戲之客語薪傳大團圓》獲得金曲專輯獎,為傳統歌第一個得獎的專輯。   除了歌唱之外,王鳳珠女士還會創作,主要以創新小調為主,彷彿60年代鄧麗君之歌,其中一首更是描述:「春到人間,大自然很像在辦婚禮,但阿妹啊!甚麼時候配鴛鴦,就如待嫁女兒般的心情。」相當有意境。收錄在第三張專輯的《大團圓》更是榮獲96年臺北縣第二屆客語歌曲創作大賽傳統歌詞組第二名,歌詞如下: 大團圓 作詞: 王鳳珠 柑樹開花滿山香,蜂蝶戀花喜洋洋, 迎風開花又結子,臘月柑桔滿樹黃。 金黃柑桔大又圓,豐收農忙展笑顏, 汗水換來柑甜味,恁好年冬大團圓。   王鳳珠女士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只是欠機會和栽培,她也希望相關單位可以有此方面專業的訓練班、或是師資班,受了一些訓練才會是正統的演唱家。她建議客委會能多一項客家舞蹈的薪傳師,若山歌文化要提升,可以配合舞蹈的演出,不過傳統唱腔還是得保留原味。另外,客家文化可以集合起來建立大型的觀光廣場,譬如在桃園、新竹、苗栗的客家庄,在觀光廣場上能擺設關於客家藝品、伴手禮、美食以及客家歌舞表演等,藉此觀光效應讓大眾進一步了解客家文化。 歌唱 91年竹東天穿日歌謠比賽小調組全國冠軍 92年臺灣廣播電臺山歌子冠軍 93年竹東天穿日歌謠比賽超級組全國冠軍 93年臺灣廣播電臺流行歌曲冠軍 95年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快樂恩倆儕 95 年十月赴南非參加臺灣客屬聯誼會演出 (唱歌表演) 95 年十月赴澳洲昆士蘭客家會文化交流 (歌舞表演) 96年榮獲臺北縣第二屆客語歌曲創作大賽傳統歌詞組第二名 (大團圓) 96年出版第二張客語專輯心燈 97年2月竹東天穿日山歌活動代言人暨活動主題歌曲創作及演唱 97年榮獲臺北縣第三屆客家歌曲創作比賽(金蝶獎)薪傳客詞第二名 98年,入圍兩項金選獎,榮獲第二十屆(傳統歌樂)最佳專輯獎
徐明珠   徐明珠女士 (1960年出生) 為桃園縣中壢客籍人,為名廣播電臺主持人,也是名歌手劉佳林的母親。在幫龍閣傳播公司賣綠元寶產品的機緣下,開始進入廣播電臺主持節目,而她的聲音柔和具有起伏性、待人又極為親切,所以擁有了廣大的觀眾緣,陸陸續續在新客家廣播電臺(FM 93.5)、財團法人寶島客家電臺(FM93.7)等主持節目。除此之外,他於寶島客家電臺的宣導防癌健康議題中,還錄製2008群星耀紅樓廣播宣傳客語版呢!   喜歡唱歌的徐明珠,除了有一位唱將兒子劉佳林之外,還是歌謠班教學者,她的學生年齡層從幼稚園、國小到年齡80歲的都有 (目前擔任三個客家歌謠班的教師)。徐女士私底下也會幫助貧困、但有心想學客家歌的孩子,幫他們做免費的一對一的歌唱教學。重視於年輕人領域的徐明珠女士,創作童謠包括: 沙鼻牯爸爸(沙鼻牯為驕傲)、和阿不倒(阿不倒為小丑)。其中,阿不倒還可以替換成人名來唱,具有鼓勵小朋友的意味,讓他們在自然而然中喜歡客家歌謠,而阿不倒歌詞如下: 阿不倒 阿不倒 人見人愛介阿不倒 有笑容 人緣好 有禮貌 人講好 唱歌讀書打電腦 做事煞猛人阿腦 大家都喊阿不倒 一等好呀 一等好   若談到客家文化保存與期許,徐明珠女士認為最基礎的山歌班老師,素質和條件要是水準之上,才能正確的傳承。而客家歌手要有一片天是相當辛苦的,她想要在幕後推動年輕的領域,所以目前正籌畫年輕人的客家社團,希冀把年輕一輩的帶起來才不會有傳承上的斷層,呼籲要多給年輕的歌手鼓勵,且幫他們建立舞臺、讓他們發揮。在民間,也可成立客家人的 PUB,讓客家歌手到此駐唱,若是客家餐廳也可放客家歌來做宣傳。另外,她認為我們客家人要有國際觀,相關單位可以成立訓練人才培訓班,或是客家師資團隊,因此可多栽培和訓練更多客家子弟。 廣播電臺 歌唱
劉秀暐   劉秀暐小姐 (英文名字為: ViVi) 為新竹竹東客籍人,從小遺傳到父親的好歌喉,就十分喜愛唱歌,第一次報名歌唱比賽 (竹東天穿日) 就得到冠軍,一圓父親歌唱夢。並在17歲起參加歌唱比賽,獲獎無數。   劉秀暐小姐於1995年 參加「臺視文化訓練班」,由葉佳修老師引薦,隨聲樂老師倪學銓老師學習。同年『流行99歌唱比賽』20關闖關成功;1997年由呂金守老師親自製作,發行首張客語專輯《相思苦問蒼天》同年再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客家妹仔》;2000年錄製第三張個人專輯《露水情侶》;2005年加盟『吉聲唱片公司』聘請欒克勇老師量身打造製作第四張專輯《簡單介歌》;2006年 以『簡單介歌』專輯入圍第十七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2006年 發行第五張最新客語大碟《紅塵有夢》,並成為目前全省歌謠班最多人選唱之專輯;2009年 4月發行第六張全新客語大碟《心介對話&mdash;劉秀暐的音樂愛情電影》專輯,此張專輯有海角七號的感覺,先講一小段故事,然後開始進入歌唱中。   劉秀暐小姐聲音柔和,主打抒情和輕快的歌曲比較多,再將來還是會陸陸續續出專輯,為客家音樂盡心傳承,她同時也希望客家人應該要團結一致,將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下去。 抒情和的客家流行歌曲 竹東天穿日歌唱比賽得到冠軍 17歲起參加歌唱比賽,獲獎無數。
邱金燕   邱金燕女士,桃園出生、新竹湖口長大的客籍人,從小就喜歡唱歌,國小時還是學校合唱團成員之一,喜歡歌唱並與媽媽一同參加社區歌謠班,陸陸續續參加大大小小的一般客家歌謠比賽,並在多次比賽中嶄露頭角,得獎紀錄如: 第一屆湖口鄉歌謠比賽、以及全國總統盃歌唱比賽&hellip;等,受到龍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賞識後,與丈夫林汶奇發行第一張「年年順利發財歌」合輯,除了歌唱之外,她還常主持客家相關活動。邱金燕女士的歌唱作品,可由「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的網站中」欣賞,網址如下: <a href="http://www.hakka.taipei.gov.tw/97-n3/n3-2-3.asp">http://www.hakka.taipei.gov.tw/97-n3/n3-2-3.asp</a>   而她專輯有(卡帶、CD、VCD、DVD),包含:《年年順利發財歌-觀音像》、《夫妻正長久-愛情半燒冷》、《莫簽賭-賣菜歌》《客家本色-相戀親水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感恩爺娘》、《不怕窮-油桐花開》、《煞猛來打拼》、《人間有福報》、《野薑花-難捨夢中人》、《當年》。   談到客家文化的期許與推動,邱金燕與丈夫林汶奇的想法不謀而同,他們認為「客家語言」是相當重要的,老古人言說「能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能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而書和專輯固然重要,但卻是附加在語言之下的產物,若是客家語言沒有繼續傳承下去,大眾聽不懂客家話後,應會將書和專輯送進博物館收藏,沒有客家語言就沒有客家文化。所以,政府應多獎勵說客家話、唱客家歌,先鼓勵老師講客家話、唱客家歌,老師進而教導學生說客家話、唱客家歌。因此,他們從小就與孩子們說客家話,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專輯,就是與女兒小均均合唱的呢! 專輯《年年順利發財歌-觀音像》、《夫妻正長久-愛情半燒冷》、《莫簽賭-賣菜歌》《客家本色-相戀親水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感恩爺娘》、《不怕窮-油桐花開》、《煞猛來打拼》、《人間有福報》、《野薑花-難捨夢中人》、《當年》 2001年全國總統盃客家歌唱比賽 2002年第一屆湖口鄉鄉長盃歌謠比賽
羅思琦 令人感動的純然 羅思綺,民國47年生,苗栗市人父親羅浪是位跨越日據和國民時代的知名客家詩人,因許因為如此,身上有著與生俱來藝文細胞的DNA,或許這也可以從其一位兼具現代詩人,畫家和金曲歌手身分的妹妹羅思容,身上得到印證。 但是,藝文細胞的甦醒真正得到啟蒙卻是從接觸外婆家族的野臺戲開始,從小不愛念書的她,蹲在廣場看野臺戲是她的。快樂童年記憶,神奇的是在一次大舅舅以她為名為一位劇中角色命名時,在享受著被眾家玩伴羨慕和注目的眼光同時,那一刻似乎有了一道灌頂的光流竄全身,那一刻起似乎也注定了羅思綺與戲劇一輩子牽扯不分的情緣了。 年輕時曾在電影公司的沙發上睡了兩年,全年無休待班的她常能接觸一些當時赫赫有名的劇作家如小野吳念真等,在旁邊聽著她們討論劇本的羅思綺,腦袋卻是自己自由的奔放和馳騁著,她第一次發現了自己一點也不輸給這些名家的發想和創意能力。 之後羅思綺投身蘭陵劇坊在剛從美國返國的吳靜吉老師的帶領下,學到了一身的功夫與本領。從此開始了她的創作和演藝之路。羅思綺參與演出的戲劇電影電視眾多,如彩色寧靜海,討海人,戀戀舊山線,一閃一閃亮晶晶,福春嫁妹,大將徐傍興等&hellip;。族繁不及備載,她流利的國閩客語言能力,豐富自然的演繹詮釋,使其不管擔任何角色,都會成為戲劇裡畫龍點睛的靈魂人物。 然而羅思綺真正的興趣卻是在劇本的創作和劇團的編導,從林清界所執導的電影青春派對,紙風車劇團,加里山劇場,或由她創作或由她參與或成立。由以加里山劇場更是她的心血,該劇團以苗栗高山命名,主要創作客家戲劇,就在電影一八九五已未這部片讓大家知道客家族群英勇抗日的故事之前,羅思綺就曾以劇團描畫了這一個令人敬仰的客家人硬頸精神。 羅思綺總是希望藉由大家的努力,喚起客家人的族群意識和民族的驕傲感。更重要的是讓客家族群能成為一個喜愛戲劇的族群,成為一個文化能更深化的族群,就像近日羅思綺更在客家文化館為一個客家合唱團編導劇本,羅思綺總是無時不在為著客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而努力著。 訪談中羅思綺主動提起了兒童劇團,羅思綺曾與山宛然的黃武山老師合作,嘗試一種大膽創新富想像力的表演方式,即以演員和布袋戲偶配合搭出各種的圖像或情境,然後互動演出的兒童劇,叫山狗大(客語蜥蜴之意),獲得很高評價,非常值得大家欣賞。羅思綺總不經意的提到了兒童劇,那一刻訪談中一直略顯緊張的她似乎就放鬆而輕柔了起來,眼神卻綻放了光芒,才發現,羅思綺對兒童劇團有著一股莫名的熱情和執著。她提到沙坑的概念,那是她對兒時沒有任何雜質的童真和快樂的代名詞,她想讓這些小孩能在劇場中找到沙坑,原本我期待她會說出一些像,我希望能小孩如何如何或幫助她們如何如何之類的話,但等不到這些話的我最後卻訝異不已,而訝異之後就只剩滿滿的感動,羅思綺甚至連只要維護一分孩子的單純快樂,聰明的她們自然會找到自己的未來,這樣的一個理念都不善表達。她只是默默的做著默默做著默默感受著,我真的感動了,為了這一份不再可尋求的純然以及赤子之心。 想想,如果少了羅導這樣的人 ,這個社會就算再富裕,我們又將只剩下什麼呢介 羅思綺最近又有了新的構思,她希望結合童書繪本的圖像概念,將之運用在兒童劇場裡,但仍在尋求一份惺惺相惜的資源挹注,我們為她加油,為客家文化加油! l 演員 導演 劇本創作
黃滿妹   黃滿妹民國37年3月13日生,南部屏東泗溝水人,爸媽隨著戲班到處演戲,她就在湖口的外公外婆家長大,小時候家境貧窮,所以小學一畢業就隨著姊姊到金馬劇團學唱戲,學過各種角色,從童星開始舉凡花旦,小生,三花她都學過扮演過。她待過的戲團不勝枚舉,像是金馬,金榮,飛龍堂,永昌,文化,大中華,金興社,金輝社,景勝,永光及榮興戲劇團,可以說戲團的生活就是她人生。   雖然她待的是一般民間的鄉土劇團,並非科班出身,但她對自己的專業卻絲毫不馬虎,待己非常要求,對於唱腔對於身段她都會注意自己與團友是否精確是否到位。她說:雖然學戲是環境所逼但一旦做了就要認真就要做到最好!   黃滿妹雖待過的團無數,但她待景勝的時間最久的,留下來影音紀錄最多,她曾演過白蛇傳,西遊記, 魚美人,她可以演俊俏的豬小生,可以演壞透頂的惡婆婆,可以演喜感十足的三八。她說,演戲的開始雖是現實的問題,但演著演著也演出了興趣,也演出了感情。她們演已經熟練有經驗到知道故事的環節就上場,鑼聲一響就隨時可以開始唱了,不需要再對劇本的地步了,這就叫境界吧!   她說起劇團生涯的辛苦,臺北宜蘭嘉義屏東臺東臺灣她是走透透了,她想起睡戲棚睡豬寮的夜晚,儘管寒冷僅管豬味四溢蚊蟲亂竄還是衣服一拉就睡著了因為實在是太累了!   劇團的大環境不好,為了家計她也曾當過康樂隊員,跑過那卡西,當過歌舞團主持人,卡拉OK賣過小菜,最終她還是回到劇團,因為這就是她的根。 她對劇團的沒落有著很多的感觸,她說現在的表演常常看到戲棚下稀稀疏疏的只有一些老人,她說劇團一定再加入新的元素,要有時代戲或加入喜感,要有新題材新劇本,要有幽默,甚至懸疑的情節才能吸引新一輩的年輕人重新回到戲棚下,這是客家戲劇甚至是所有臺灣各語系劇團的未來,她想起她曾演過的一齣時代劇的女主角,鐵窗誤我二十年,一個關於罪犯被自己辛苦養大的檢察官女兒偵辦的故事,她認為這就是成功的模式。 她認為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客家傳統戲曲的未來,仍然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開創出新的格局!
黃寶珠   黃寶珠,客家人,原本只是單純的上班族,因為夫家是出名的戲曲表演世家,於是慢慢開始接觸戲劇。起初,公公只是帶他到劇團內,幫忙煮煮飯、準備食物等,煮飯其餘的時間,公公開始鼓勵他學一些戲劇表演,因為公公很注重傳承問題,劇團內年輕的表演者又比較少,所以公公希望她在煮飯之外,能多學一些戲劇表演,借以培養年輕的後輩人才。劇團老闆娘開始慢慢讓她演出一些不重要的角色,慢慢磨練演出經驗,因為個性關係,以前又常常接觸人多的場面,所以不容易怯場,最擅長丑角表演。   因為三十幾歲才學習表演,比起唱腔,在基本動作方面因為沒有底子,花了許多工夫學習,在家公公也會常常拉二胡訓練他們聽音樂的能力,老一輩的常說:聽唱戲的臺詞就知道你說話的水準,黃寶珠在演出中也發現,臺上所呈現的客家話和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客家話是不同的,需要將平時的用詞重新組織成比較正式的詞句。表演期間參與過新永光劇團、榮興劇團等團的公演,近幾年在景勝戲劇團發展,甚至也在客家電視臺參與客家戲劇的演出。   黃寶珠認為客家戲劇最大的發展困難便是年輕一代的銜接問題,不似歌仔戲年輕人才輩出,客家戲劇表演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所以培養表演青年人才,是黃寶珠與夫家公婆、丈夫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因此黃寶珠也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學多用客家話,甚至到客家電視臺參與戲劇演出,延續年輕一輩對客家戲劇表演的喜愛與傳承。
朱作民   朱作民,新竹北埔人,爸爸年輕時去宜蘭工作後落地生根,所以在宜蘭長大,爸爸媽媽都在劇團演戲。因為知道劇團四處奔波表演的辛苦,戲育世家的他,從小開始,爸爸媽媽就希望他好好讀書,不要走戲曲的這條路,但朱作民卻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對戲曲表演情有獨鍾,曾經,父母還送她到臺北與兄長同住,為的就是要將他與戲曲隔離,但還是因為朱作民太喜歡戲曲而失敗。   國中畢業之後,朱作民就去學臺灣北管戲,三年後,宜蘭了成立蘭陽北管戲劇團,在外奔波的朱作民,覺得是時間要回家了,所以就進入蘭陽北管戲劇團當團員至今斷斷續續工作約19年,18歲進入河洛歌仔戲團學習歌仔戲與參與公演,朱作民現為景勝戲劇團的武場總監,偶而也會參與蘭陽戲劇團及楊麗花戲劇團的公演。   身為客家人,朱作民希望能推廣客家戲,將民間的戲曲搬上舞臺,因此才決定與景勝客家戲劇團合作,將他在外所學習到的歌仔戲、京戲的擊樂技巧,與傳統家鄉戲結合,讓更多客家人及非客家人可以了解客家戲曲。在過程中,朱作民也遇到許多困難,將鑼鼓帶入客家戲曲中,除了鑼鼓與戲曲的配合外,演員聲音進場時的聽與時間點也很重要,怎麼將鑼鼓點融入客家戲曲,怎麼銜接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更重要的是與演員的配合,由於客家戲是民間戲曲,以前後臺樂師主要是跟著演員演奏,兩方合拍就好,朱作民憑著在戲劇圈打滾多年的經驗,相信每種戲曲都有配合其戲劇史所發展出的特色,配合著家鄉戲的傳統曲風與客家腔的音韻,搭配鑼鼓,延續著客家傳統家鄉戲的歷史。
黃武山   成長於板橋的黃武山,10歲就讀臺北縣莒光國民小學時加入布袋戲社團(註1),師承陳錫煌與李傳燦老師(註2)學習傳統布袋戲,同時也加入「亦宛然掌中劇團」,一路成長都有布袋戲相伴;大學時期,曾向客家山歌天后賴碧霞學習客語發音與客家山歌唱腔;200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為國內年輕一代傳統藝師中具有專業演出傳統布袋戲能力與戲劇學術理論基礎者。黃武山在布袋戲的領域中有不少創舉,例如:演出莎翁名劇《亨利四世》的布袋戲版,以布袋戲演出偶像劇《倒數計時》&hellip;&hellip;,另一方面他於2002年成立「山宛然劇團」以客語作為演出的主要語言,致力將客家文化注入至傳統布袋戲中。   在布袋戲的源流體系裏一向都是屬於閩南福佬系的,「山宛然」可以說是國內少有可使用客家話全劇演出的布袋戲團,成立客語布袋戲的緣起,是因為師公李天祿總覺得黃武山的閩南語不流利,一問之下知道是客家人之後,遂鼓勵他朝客語布袋戲的方向發展,此舉,讓許多愛好布袋戲的客家人,可以欣賞到以自己的母語發音的布袋戲。   黃武山記得亦宛然的師父說過:「搬演布袋戲,就要演的像真人同樣。」,他從形式和演出媒介來分析布袋戲,從外部形式來看布袋戲可說是京劇、歌仔戲的縮小版,但從表演來看,它是透過演師的「手」和「聲音」,傳達情感給觀眾,而非像大戲以演員身體的符號語言傳達給觀眾。身為布袋戲操偶師必須要有「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搬動百萬兵」的本領,高超的口技與如鋼琴家一樣靈活的指頭是必備的,黃武山和傳統戲曲的演員一樣天天要練功,只不過他不是練身體是每天要拉手筋、掰指關節,保持十指的靈活度,因為戲臺上生丑淨末各種不同的身段,全靠一雙巧手。   有感於自己最初學布袋戲的淵源是因為「有趣」,黃武山也想把這一份趣味繼續地傳播,於是,他開始為兒童編、演布袋戲,也到國小教導布袋戲社團,在現在這樣強大的升學壓力之下,很難要求孩子練苦功,他們只要看過、聽過臺灣特有的傳統藝術,長大也還有興趣,就很好了,黃武山深信「培養有興趣的觀眾比訓練偉大的藝師更重要!」,因此他喜歡為兒童演布袋戲,因為這些小觀眾很直接,看得高興就哈哈大笑,看不懂時就全場沉默,若是碰上冷場,黃武山會趕緊在原有的客語之外加上一段閩南語或國語的對白,幫助兒童了解笑點在哪裡,他認為傳統戲劇的美,加上新時代的元素,縮短和觀眾的距離之後,能更具有生命力。   因此,「山宛然」以傳統客家三角採茶戲出發,融合黃武山所受過的學院派訓練,未來表演的方式傾向走遍世界各地的小鄉鎮,深入鄉親們的生活圈,和草根的老百姓們親近,落實「處處皆劇場」之夢想,這也是黃武山的職志。 (註1) 1984年,板橋的莒光國小聘請「亦宛然」劇團李天祿父子到校執教,同時成立國內最早的國小布袋戲團「微宛然」,這是布袋戲首次進入校園,有計畫地養成新生代演師。培植出的第一代藝生黃僑偉、黃武山、吳威豪等人,是現今推動古典布袋戲傳承的中堅主力,黃僑偉更從師傅手上接棒,成為亦宛然掌中劇團第三代主演。 (註2) 陳錫煌與李傳燦均為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公子。 專長 布袋戲演出及教學、兒童戲劇演出、舞臺劇演出、劇本創作。 著作 《福春嫁女》歌舞劇劇本。 《抽猴筋》傳統戲曲劇本。 山宛然代表劇碼 《巧遇客家情》、《武松打虎》、《三郎賣茶》、《山狗大》、《女兒嫁》、《山狗大不大》、《阿公的剪貼簿》、《問卜》。 2010,獲行政院客委會築夢計畫獎助「當客家布袋戲遇上捷克提線木偶 ---歐洲偶戲學習交流計畫」。 2009,獲美國聖塔芭芭拉Santa Barbara縣之榮譽市民。 200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舉辦新客家歌舞劇《福春嫁女》編劇。 2006,獲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補助逐夢計畫受獎人。 2007,《女兒嫁》獲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提名。 2006,獲美國眾議院議員Anthony D. Weiner 頒獎表揚。 2005,以《抽猴筋》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傳統戲曲劇本創作佳作獎。 2005,獲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年度表演藝術獎,赴紐約、大陸泉州研習六個月。
何秀琴   何秀琴女士為作曲者和演唱家,籍貫為新竹寶山,收錄於臺灣客家音樂網的資料顯示:相關作品有「五更勸郎歌」為月球唱片客家民謠第49集,其他作品清單: <感情對答╱鬧五更>、<龍鳳鬥╱情好甘如茶>、<情深似海>、<同樂遊>&hellip;&hellip;等專輯。何秀琴女士於民國六十年代,參加竹東後備軍人客家民謠隊演出,也曾擔任歌謠班教學者。   談起何秀琴女士擔任歌謠班教學者部份,因為她屬於客家歌謠的作曲家,作品如上。而在臺灣關於客家歌謠方面,傳承主要是沿襲民間師徒相傳的方式,也就是指世世代代聲聲相習,且笙歌不輟。近年來客家山歌班如雨後春筍成立,擔任歌謠班教學老師人才濟濟,就如:賴碧霞、李秋霞、謝其國、何易峰、鍾年修、古惠景、陳清臺、黃榮泉、胡泉雄、蕭玉蓮、黃桃妹、陳寶蓮,而何秀琴女士也是其中一位歌謠班教學者。   何秀琴女士錄製「五更勸郎歌」為月球唱片出版 (全名為:月球唱片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八年,出版國語流行歌曲及傳統之南管、北管、八音為主,月球唱片推動客家民謠時,封套皆題為客家之音、客家之歌或客語民謠,加入戲曲的出版後,全系列就改為「客家民謠」。另外,尚出版了表演形式與傳統採茶戲不大相同的「客家歌仔戲」系列共六齣。而何秀琴女士錄製「五更勸郎歌」就是屬於山歌小調,封面題名「嘆貧窮、五更勸郎歌」,表演者有李祥意、何秀琴,曲調則為傳統音樂(小調)<五更鼓>,使用樂器則是二弦、三弦、鑼鼓(大鑼、敲仔、拍板、鈔),可說為當時客家歌謠添上了一分色彩。 作曲者 演唱 「五更勸郎歌」(月球唱片客家民謠第49集) 作品清單: <感情對答╱鬧五更>、<龍鳳鬥╱情好甘如茶>、<情深似海>、<同樂遊>等專輯。
李祥意   李祥意先生 (約1938年前後~約1980年前後) 生於新竹寶山,屬於表演者。後來移居竹東二重里,從事打棉被的工作,由於李先生本身會拉胡琴,所以常與黃榮泉、徐木珍等人互相切蹉和演奏,也曾經擔任過樂師。收錄於臺灣客家音樂網的資料顯示:相關作品有「青春樂」、「五更勸郎歌」為月球唱片客家民謠第1和49集,其他作品清單: <時代山歌>、<桃花開>、<情深似海>、<隨口勸嫖賭>、<龍鳳鬥╱情好甘如茶>、<同樂遊>、<山歌大會串>、<癡情怨╱人生勸世莫恁花>、<時代勸世文>、<落難時光╱男女相罵>等專輯。李祥意先生也與湯玉蘭女士演唱 <十八嬌蓮╱採茶相褒>;和與何秀琴女士演唱 <情深似海>;並在吉聲影視音錄製客家民謠<男女情長>等作品。   1979年在北埔濟化宮的「第一屆忠孝報國客家民謠比賽」,於7 月14、15日兩天舉辦的山歌比賽共有200多位男女參加,比賽為五組:老年組、一般女子組、一般男子組、男女對唱組、少年組。當天除了山歌比賽之外,也安排李祥意、楊兆禎、賴碧霞、湯玉蘭、彭惠珠、曾桂英、游春蘭等的表演。李祥意先生也常常參加客家相關活動,也曾於民國五十四、五十五年竹東鎮舉辦的第一、二屆山歌比賽得到冠軍,除此之外,他還常擔任比賽中的評審,並於民國六十年代,參加竹東後備軍人客家民謠隊演出。   李祥意先生錄製「五更勸郎歌」為月球唱片出版 (全名為:月球唱片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四十八年,出版國語流行歌曲及傳統之南管、北管、八音為主,月球唱片推動客家民謠時,封套皆題為客家之音、客家之歌或客語民謠,加入戲曲的出版後,全系列就改為「客家民謠」。另外,尚出版了表演形式與傳統採茶戲不大相同的「客家歌仔戲」系列共六齣。而李祥意先生錄製「五更勸郎歌」就是屬於山歌小調,封面題名「嘆貧窮、五更勸郎歌」,表演者就是李祥意、何秀琴,曲調則為傳統音樂(小調)<五更鼓>,使用樂器則是二弦、三弦、鑼鼓(大鑼、敲仔、拍板、鈔),李祥意先生可說既優秀又活躍的客家民謠演唱者。 演唱 胡琴 「青春樂」、「五更勸郎歌」(月球唱片客家民謠第1和49集) 其他作品清單: <時代山歌>、<桃花開>、<情深似海>、<隨口勸嫖賭>、<龍鳳鬥╱情好甘如茶>、<同樂遊>、<山歌大會串>、<癡情怨╱人生勸世莫恁花>、<時代勸世文>、<落難時光╱男女相罵>、<十八嬌蓮╱採茶相褒>、<情深似海>、<男女情長>等專輯。 民國五十四、五十五年竹東鎮舉辦的第一、二屆山歌比賽得到冠軍
邱添福   邱添福先生約生於民國前二、三十年,為桃園縣龍潭鄉人。根據鄭榮興老師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一書提到:邱添福先生在日治時期予五個兒子一起組成職業八音班,人稱「添福八音班」。他的兒子由大到小依序為:邱蘭桂、邱阿和、邱阿合、邱阿友、邱阿龍。其中,老大邱蘭桂再將家傳八音技藝、八音班經營交給兒子邱創富,成為龍潭當地歷史悠久的八音團體。   邱添福先生和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是有淵遠的。當時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發展情形就如:先祖范泉及范琳健兄弟二人,是新竹地區的客家八音的先輩,指導其范家子弟彭昌增、范揚能、彭昌維三兄弟及范天厚、范姜文賢、劉龍鳳、邱添福等桃園人,可說是新竹地區客家八音傳承的重要根源。除此之外,邱添福先生也會教導客家八音,在王年六於十七歲時,就由王家親戚自組一班,並找牌子班賴仔昌老師來此教授牌子,約學了一、兩年之後,王年六覺得吹中嗩吶缺少變化,後來就換龍潭地區的邱添福老師,前來王家教授八音。   若以邱添福先生的「添福八音班」方面來看,是桃園地區的樂團。但如今桃園地區八音團體已整合為「桃園縣客家八音協進會」,然而各鄉鎮原本經營的八音團仍獨立活動,現今仍活躍的八音班位於桃園市、平鎮、中壢、觀音鄉等地。至於龍潭地區則為邱添福先生所組的八音團體「添福八音團」,在傳徒部分,根據鄭榮興老師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一書提到:其中邱添福的長子邱蘭桂授徒最多,其子邱創富繼承父業,但近年已轉行道士。現在邱家幼子邱阿龍還從事八音工作,邱阿龍八十六歲時,與大哥邱蘭桂相差十五歲,日本公學校畢業,日治時期擔任翻譯,後來又從事教職,民國四十八年以後才重新接觸八音,多與別人搭配合作,沒有召集一個八音團,活動期間常合作之對象為湖口周延錦,現在家中還保存一些八音的老抄本,「添福八音團」可說是龍潭地區家班完整的八音班。 客家八音
邱蘭桂   邱蘭桂先生為邱添福之子,為桃園縣龍潭鄉人。家族組織由邱添福開始,邱蘭桂即為邱添福大兒子,此外邱蘭桂之兄弟由大到小依序為:邱阿和、邱阿合、邱阿友、邱阿龍。根據鄭榮興老師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一書提到:邱添福先生在日治時期和這五個兒子一起組成職業八音班,人稱「添福八音班」。而邱蘭桂先生再將家傳八音技藝、八音班經營交給兒子邱創富,成為龍潭當地歷史悠久的八音團體。   若以邱蘭桂先生和父親邱添福所組成的「添福八音班」方面來看,是桃園地區的樂團。但如今桃園地區八音團體已整合為「桃園縣客家八音協進會」,然而各鄉鎮原本經營的八音團仍獨立活動,現今仍活躍的八音班位於桃園市、平鎮、中壢、觀音鄉等地。至於龍潭地區則為邱蘭桂先生和父親邱添福所組的八音團體「添福八音團」,在傳徒部分,根據鄭榮興老師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一書提到:其中邱蘭桂先生授徒最多,其子邱創富繼承父業,但近年已轉行道士。現在邱家幼子邱阿龍還從事八音工作,邱阿龍現年八十六歲,與大哥邱蘭桂相差十五歲,日本公學校畢業,日治時期擔任翻譯,後來又從事教職,民國四十八年以後才重新接觸八音,多與別人搭配合作,沒有召集一個八音團,活動期間常合作之對象為湖口周延錦,現在家中還保存一些八音的老抄本,「添福八音團」可說是龍潭地區家班完整的八音班。   除此之外,邱蘭桂先生也會教導八音與北管,民國三十五年時,王年綿從軍回來,他從民國三十六開始陸續跟隨邱添福、劉榮鳳、邱蘭桂學習八音與北管(福路派)生旦曲,大約兩年左右,但兩年後又中斷一年,之後又繼續再跟邱蘭桂先生學習。由此可見,邱蘭桂先生對於客家八音與北管可說是功不可沒阿。 客家八音
黃阿皇   黃阿皇先生為苗栗縣苗栗市人,以同時能吹奏四把嗩吶為著名,曾經傳授黃鼎房和陳慶松先生,指導黃鼎房先生:八音古曲和北管唱腔、扮仙戲等;傳授陳慶松先生:「洋裁」,使陳慶松先生絕招為絕技【鳳凰鳴】(即【鳳求凰】)一曲。而黃阿皇先生和陳慶松先生師承關係,如:黃阿皇先生徒弟黃鼎房 (父為黃義),黃鼎房之下師承關係為: 黃炳安、黃新財、揚漢雲、陳慶松。黃阿皇先生之徒弟黃鼎房、黃鼎富、黃新財、陽漢雲、陳慶松組織「八音班」,當時是苗栗鎮內技藝程度最好的演奏團體。   談起黃阿皇先生,我們可追朔至苗栗地區樂團 (鄭榮興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記載),大約三、四十年以前,苗栗比較有名的班,若老的一輩不算,除了陳家八音之以外,還有周阿相的兒子黃新財、周新桂一班家班、與揚漢雲一班較為著名,但是如今都已經散班了。目前在苗栗一帶活動,大概還剩陳慶松系統下的徒弟、或是徒弟的徒弟為主。   陳家八音的師承系統除了家族傳承之外,也受到八音名師黃阿皇(黃鼎房師父)親炙,而陳慶松主要拜師於黃鼎房門下,而成就嗩吶大師陳慶松。陳慶松先生則為苗栗市人 (1915~1985),自幼即隨父親陳房學習吹打、絲絃、北管戲曲及九腔十八調;10歲開始隨團演出;21歲時,就是拜黃鼎房為師,學習八音及佛音團,以家班的型態在臺灣各客家庄演出,足跡遍及雲林、高屏、花東、臺北等地,是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名師。 同時吹奏四把嗩吶 八音古曲 北管唱腔 扮仙戲 洋裁
黃鼎房   黃鼎房先生 (1879出生) 苗栗市人,十四歲即隨父親黃義,學習八音中所需各種樂器;十八歲時,再拜苗栗人黃阿皇先生為師,進一步研究更深入的八音古曲和北管唱腔、扮仙戲等。黃鼎房先生和弟弟黃鼎富、兒子黃新財、徒弟陽漢雲、陳慶松組織「八音班」,當時是苗栗鎮內技藝程度最好的演奏團體,日治時代因禁鳴鼓樂之故,無法從事音樂工作,變的鬱鬱寡歡,民國十四年去世,享年四十六歲。   談起黃鼎房先生,我們可追朔至苗栗地區樂團 (鄭榮興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記載),大約三、四十年以前,苗栗比較有名的班,若老的一輩不算,除了陳家八音之以外,還有周阿相的兒子黃新財、周新桂一班家班、與揚漢雲一班較為著名,但是如今都已經散班了。目前在苗栗一帶活動,大概還剩陳慶松系統下的徒弟、或是徒弟的徒弟為主。   陳家八音的師承系統除了家族傳承之外,也受到八音名師黃阿皇(黃鼎房師父)親炙,而陳慶松主要拜師於黃鼎房門下,而成就嗩吶大師陳慶松。陳慶松先生則為苗栗市人 (1915~1985),自幼即隨父親陳房學習吹打、絲絃、北管戲曲及九腔十八調;10歲開始隨團演出;21歲時,就是拜黃鼎房為師,學習八音及佛音團,以家班的型態在臺灣各客家庄演出,足跡遍及雲林、高屏、花東、臺北等地,是客家八音界的一代名師。而黃鼎房先生和陳慶松先生師承關係,如:黃鼎房 (父為黃義),師父為黃阿皇,黃鼎房之下師承關係為: 黃炳安、黃新財、揚漢雲、陳慶松。 客家八音
黃鼎富   黃鼎富先生為苗栗市人,是黃鼎房的弟弟,與黃鼎房、姪子黃新財、陽漢雲、陳慶松組織「八音班」,當時是苗栗鎮內技藝程度最好的演奏團體,黃鼎富先生則擔任文場樂師。從小父親黃義教授黃鼎房和黃鼎富八音中所需各種樂器,哥哥黃鼎房拜苗栗人黃阿皇先生為師,他們進一步研究更深入的八音古曲和北管唱腔、扮仙戲等。   黃鼎富先生於1924年與知名的採茶戲演員「阿玉旦」結婚。阿玉旦,本名黃莊玉妹 (西元1906生) 桃園觀音人,早期客家採茶戲沒有女演員多由男性反串,直到1911年阿玉旦和鄭美妹(鄭榮興的祖母)則為第一批童伶女演員,阿玉旦在1922年又因興趣進入黃鼎富先生的內臺戲班演戲,以一齣《拉尿嬷》出名,1924年在阿玉旦二十歲時,嫁給「阿神伯」戲班的文場樂師黃鼎富。   談起黃鼎富先生,我們可追朔至苗栗地區樂團 (鄭榮興於臺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記載),大約三、四十年以前,苗栗比較有名的班,若老的一輩不算,除了陳家八音之以外,還有周阿相的兒子黃新財、周新桂一班家班、與揚漢雲一班較為著名,但是如今都已經散班了。目前在苗栗一帶活動,大概還剩陳慶松系統下的徒弟、或是徒弟的徒弟為主。而黃鼎富先生和陳慶松先生師承關係,如:黃鼎富 (父為黃義,兄為黃鼎房),黃鼎房師父為黃阿皇,黃鼎房之下師承關係為: 黃炳安、黃新財、揚漢雲、陳慶松。 客家八音
范洋良   范洋良 (1913-1988) 為新竹縣湖口鄉人,根據楊寶蓮於「臺灣客語說唱」書中提到:范先生原本是以理髮店為業,婚後即往新竹縣竹東鎮,在岳父的理髮店幫忙,直到50歲才又回到湖口開「宏音樂器行」,范先生與前妻育有一女,前妻過世之後再娶,又育有三男一女。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資料中提及:表演客語說唱是集合文學、語言、表演一體的綜合藝術,客語說唱的唱本是說唱藝人的腳本,是說唱藝人最重要的依據,也是最主要的民間口頭文學,最能表現客家人的思想、情感。臺灣客語說唱的內容可分為五類:(1) 歷史傳說、(2) 演繹佛經、(3) 說唱時事、(4) 勸世勸善、(5) 勸人行孝。其中范洋良唱的地震歌,就是唱加上念、蘇萬松腔什念子(就、來、正來、就、就來)。   另外,范先生還有一些作品,如《勸世養子歌》,當時【江湖調】和【思想枝】是閩南說唱和歌仔戲常用曲腔。【江湖調】又稱「勸世歌」,在客語說唱中常被借用,如范洋良《勸世養子歌》、黃連添《勸世惜妻歌》有用此曲腔。但是閩南說唱藝人喜歡用【思想枝】來說唱,此曲腔在客語說唱或採茶戲中並不多見。   范洋良先生還擅長唱平板,曾在民國五十三年 (1964年) 起連續五、六年得到客家山歌比賽冠軍。工作之餘亦常和朋友幫人「打八音」,范洋良先生的作品除了《地震歌》,還有鈴鈴唱片廠出版的《青春樂》、《苦嘆酒家女》、《十八姐嫁三歲郎》、《思念桃花開》、《尋妻歌》等 (楊寶蓮訪洪添福,2004/7/7)。 《地震歌》,還有鈴鈴唱片廠出版的《青春樂》(鈴鈴KL63)、《苦嘆酒家女》(鈴鈴KL65)、《十八姐嫁三歲郎》(鈴鈴KL69)、《思念桃花開》、《尋妻歌》等。
楊玉蘭   楊玉蘭 (西元1920年01月06日出生~西元1998年05月26日) 關西人,本名楊大妹、藝名揚玉蘭,根據楊寶蓮於「臺灣客語說唱」書中提到:一般人對於楊玉蘭的認識不多,她也實地採訪楊吉平 (為楊木源之子,楊玉蘭為楊吉平繼母),楊吉平描述楊玉蘭的父親名古阿雄,母親張宜妹,楊玉蘭有許多養父母,所以姓陳、又姓劉,是楊金源 (藝名揚木源) 的續絃,在楊吉平生母古送妹過世後,楊玉蘭才進門的,楊金源家族有六個兄弟:木昌、木英、木貴、木源、木生、木華,除了老大和老么沒有演戲外,其它兄弟、妯娌幾乎都是演戲的,當時楊玉蘭擅演苦旦,楊金源大都扮演老生或是負責文武場。   民國45年 (1956) 至民國55年 (1966) 左右,楊金源和兄弟共同成立潮聲戲劇團,足跡遍及桃、竹、苗的客家庄,亦曾到閩南地區演出,生意好的時候,一棚大約一、兩萬收入,民國六十年以後,內臺戲沒落,楊金源和楊玉蘭才去做撮把戲。他們目前僅存的徒弟是新永光的導演-劉雪子。根據洪添福描述 (楊寶蓮2004/7/7訪) :楊玉蘭比洪添福大一歲,他本來在十寮坑莊俊家幫忙採茶,後來他專門唱採茶和說唱、賣藥。在富興的老人會館,洪添福有跟楊玉蘭對唱過十送金釵。楊玉蘭擅長用採茶腔或山歌腔說唱,別有風味,時人稱為揚玉蘭調。林春榮也提到 (楊寶蓮2004/1/5訪) :楊玉蘭大林春榮八歲左右曾經合作一起賣過藥,楊玉蘭擅長說唱,甚至快將整齣山伯英臺皆能倒背如流。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資料中提及:表演客語說唱是集合文學、語言、表演一體的綜合藝術,客語說唱的唱本是說唱藝人的腳本,是說唱藝人最重要的依據,也是最主要的民間口頭文學,最能表現客家人的思想、情感。臺灣客語說唱的內容可分為五類:(1) 歷史傳說、(2) 演繹佛經、(3) 說唱時事、(4) 勸世勸善、(5) 勸人行孝。其中楊玉蘭唱的《十歸空》就是屬於 (2) 演繹佛經,楊玉蘭是用說和唱的方式來說明九個歷史上名人:釋迦、彭祖、孔子、李廣、董永、石崇、秦始皇、韓信、孔明,雖然這些名人常顯赫一時,最後往往如過眼雲煙,化為塵土。歷史名人每一個人都有完整的故事,最後再以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妻也空來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rdquo;總括作結。   根據楊寶蓮在「臺灣客語說唱」書中整理楊玉蘭作品,有:《十歸空》(鈴鈴)、《講得好》(遠東JO80)、《揚玉蘭勸世文》、《娘親渡子》等。採茶劇作品不少,如《陳三五娘》(美樂HL322-325)、《貍貓換太子》(上集,美樂HL328-330)、《貍貓換太子》(下集,美樂HL331-3334)、《薛仁貴回家》、《唐僧出世》(遠東JO131-135)、《孟姜女》(遠東JO145-148) 《八角水晶牌》(遠東JO149-153)、《偷龍轉鳳》(遠東JO159-162)、《梅月姑》(遠東JO111-120)、《石平貴取軍量》(遠東JO106-108)等,因為揚玉蘭本來是採茶的,所以純粹個人演唱的說唱作品較少。 《十歸空》(鈴鈴)、《講得好》(遠東JO80)、《揚玉蘭勸世文》、《娘親渡子》等。採茶劇作品不少,如《陳三五娘》(美樂HL322-325)、《貍貓換太子》(上集,美樂HL328-330)、《貍貓換太子》(下集,美樂HL331-3334)、《薛仁貴回家》、《唐僧出世》(遠東JO131-135)、《孟姜女》(遠東JO145-148) 《八角水晶牌》(遠東JO149-153)、《偷龍轉鳳》(遠東JO159-162)、《梅月姑》(遠東JO111-120)、《石平貴取軍量》(遠東JO106-108)。
羅蘭英   羅蘭英女士 (1935出生),苗栗大湖人,曾在中壢閩南劇團「新鳳園」學唱小旦,共約二年時間。18歲與劉邦順結婚 (1920出生,新竹縣新埔鎮南平里人氏),根據楊寶蓮於「臺灣客語說唱」書中(西元2004年8月18日在新埔羅宅訪談羅蘭英本人),羅蘭英女士回憶過往:羅女士十三歲就很喜歡唱山歌,十八歲就嫁到劉家,一直到三十歲都和先生一起組「劉邦順賣藥團」在花蓮、屏東、東勢、桃、竹、苗等客家庄做「撮把戲」、賣膏藥、一些樹頭、神藥、火烙藥為生。後來因為電視興起,漸漸就沒做了,並改組「羅蘭英歌唱團」,以打八音為主,羅女士是負責打頭手和唱,唱「北管」,大部分和湖口圓山的「廖屋八音團」合作。   羅蘭英在未結婚之前曾搭過的中壢的閩南聚團「新鳳園」,那時專由阿林這個人講戲文,亦曾向莊木桂學過採茶,當年常唱內容有: 【平板】、【山歌子】、【打海棠】、【十八摸】、【上山採茶】、【繡香包】、【進妹房】、【陳仕雲】、【耀酒】、【苦李娘】、【十二月古人】、【月清古賢人】、《殺子報》、《劉庭英賣身》、《盤古開天》、《仙伯送英臺》、《英臺報住所》、《十拜梁哥》、《七寶龍鳳箱》、《劉秀復國》、《王寶釧》、《陳世美不認前妻》、&lt;曹安殺子為救母行孝歌&gt;、&lt;劉不仁不孝回心歌&gt;、&lt;種竹歌&gt;、&lt;勸世文&gt;、&lt;雜歌&gt;、&lt;感情山歌&gt;、&lt;娘親渡子歌&gt;、&lt;地動歌&gt;、&lt;青春樂&gt;等,他曾將部份內容編成小冊子,已出版三版,但未註明出版時間和出版書局。(資料來源:楊寶蓮-臺灣客語說唱)   對於羅蘭英女士在客家新聞中,也有提到她曾與「徐木珍」鬥嘴鬥山歌,徐木珍在十三、四歲(還沒轉骨時),就敢佬人拚山歌,而年紀大徐木珍10歲的羅蘭英早就佩服徐木珍的歌聲,6年前受友人之邀一起「拚山歌」,從接句相褒、應答,到最後動氣鬥嘴,場面沸騰,被視為百年難見的鬥歌盛會。另外關於客家歷史,羅女士也提到:回憶當年阿梅丑兩公婆、大湖張原妹、新埔戴榮相也曾在「劉邦順賣藥團」幫忙過。劉邦順是頭家,專門負責文武場,四十年前賣藥生意好時大約一天已千餘元收入,但是因為孩子多,所以生活十分辛苦,後來,因為賣藥生意式微,所以拜葉金河為師,在三十至四十歲間組成羅蘭英歌唱團,重要徒弟有曾玉英和范元妹等。 【平板】、【山歌子】、【打海棠】、【十八摸】、【上山採茶】、【繡香包】、【進妹房】、【陳仕雲】、【耀酒】、【苦李娘】、【十二月古人】、【月清古賢人】、《殺子報》、《劉庭英賣身》、《盤古開天》、《仙伯送英臺》、《英臺報住所》、《十拜梁哥》、《七寶龍鳳箱》、《劉秀復國》、《王寶釧》、《陳世美不認前妻》、曹安殺子為救母行孝歌、劉不仁不孝回心歌、種竹歌、勸世文、雜歌、感情山歌、娘親渡子歌、地動歌、青春樂
徐木珍   徐木珍先生(1944年出生) 新竹縣芎林鄉下山村客籍人,周歲患麻疹,耽誤了診治時機,導致雙目失明,右耳失聰。若當老天關了一扇窗並會開啟您的另一扇窗,徐先生並沒有因為殘疾埋沒其音樂才華。他在七、八歲時即能唱出有板、有調的客家山歌,十三歲時跟表哥四處賣唱為生,遍及中壢、竹東、新埔、關西、苗栗等桃竹苗客家庄,目前渠在新埔義民廟旁主持命相館,唱山歌成為他的興趣。   徐木珍先生並精通鑼鼓、梆子、三弦、月琴、高胡、低胡、打鼓等樂器,會創作會演奏如: 三大調、四集、四曲、九腔十八調、廣東樂等,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即興演唱的功力,可以隨時隨口即唱出歌曲,演奏客家北管、演唱平板,自彈自唱的功力了得。徐木珍可說是多才多藝、全方位的人才,並獲得國家薪傳獎殊榮,更被譽為客家山歌國寶級大師。   徐木珍先生的專輯,包括:徐木珍弦詩 (一串通、百家春、義錦、白牡丹、寄生草、九連環、王大娘、留新娘、水底魚),以及東山再起 (山歌子、老山歌、西皮平板:交情歌、小調:食酒歌、小調:下南調、綜合小調說唱:算命並勸世、苦情平板:苦目歌、現場記錄一二三四等),其中的西皮平板:交情歌和小調:下南調,是與徐師母陳灴英演唱,歌聲中道出他們一同走過風風雨雨的歲月。徐木珍先生也常常受邀至各節目和各地演出,近期的活動如: 花鼓節表演,都是以壓軸出場,從頭到尾不枯燥乏味,常贏得觀眾熱烈的迴響,中國的閩惠芳大師來到臺灣,還專程來拜訪他,更表示:徐木珍是真正的活國寶,臺灣人要好好珍惜。   徐木珍先生認為客家傳統的文化,不是在客家庄長大的、或是不是客家子弟會很難學,所以客家子弟要多為客家文化多盡義務,不可以將客家的東西丟掉甚至失傳。他也希冀比賽或是頒獎項要有一定的規範,不要淪落為國寶都不國寶、貢獻獎都不貢獻獎的型態。在徐老師爽朗的笑聲和精湛的琴藝中,不免流露出他對於客家文化的期盼,他果真為客家界中精彩的人物,我們的活寶貝! 專輯 徐木珍弦詩 (一串通、百家春、義錦、白牡丹、寄生草、九連環、王大娘、留新娘、水底魚) 東山再起 (山歌子、老山歌、西皮平板:交情歌、小調:食酒歌、小調:下南調、綜合小調說唱:算命並勸世、苦情平板:苦目歌、現場記錄一二三四等) 國家薪傳獎殊榮
戴文聲   戴文聲先生(民國22年出生)為湖口客籍人,在小時候聽到拉弦就很有興趣,父親則用樟樹製椰胡、教他工尺譜、拉絃、歌唱,後來師承張福營大師 (戴文聲為張老師的第一位學生),從此並踏入客家傳統音樂領域,成為國寶級的胡琴樂師。   戴文聲先生於15.16歲時 (民國39年3月9日),考上臺灣鐵路公司,於此服務將近48年又十個月,獲得終生服務榮譽證。熱衷於胡琴和音樂的他,參加第3屆苗栗客家民謠歌唱比賽,榮獲第二名。他並參加相關活動無數場,如: 民謠班講師;與夫人吳景妹成立&ldquo;聲揚國樂團&rdquo;婚喪喜慶場合都會演奏,演奏客家歌謠、八音及國樂;新竹縣77年長青學苑講師名冊其中一位;每年度竹東歌唱比賽職員之樂師;榮興戲劇學院拉奏胡琴;又曾到臺北和高雄圓山飯店以及中山堂,演奏於總統和眾多來賓欣賞;以新竹縣客家音樂發展學會之宣慰僑胞,遠赴美國協助全美客家文化夏令營;在美樂唱片公司錄製《無緣的對手》;又於遠東唱片公司,與老師一起拉胡琴錄製《夢中花解勸後生人》等;第六集公視客家人客家歌(山歌會一對一唱歌團,說唱曲藝);百善孝為先劇場的男主角等活動。   談起客家文化的期許,戴文聲先生覺得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象徵和精華,所以客家子弟有義務要去推廣和發揚。除此之外,更有趣的是:戴文聲先生在湖口和興村,還一手策畫和管理土地公廟,興趣為寫鋼筆字的他,題了勸化亭,對聯如:《石枕荒床穩士臥,竹籬茅舍雅人居》。戴文聲先生的生命的歷練足以令人為之動容,在他身上保留傳統客家文化的原汁原味,說他是國寶級的客家 胡琴大師是實至名歸的。 胡琴 寫鋼筆字 第3屆苗栗客家民謠歌唱比賽,獲得第二名
袁久閩   袁久閔先生(1979年出生)為桃園縣客籍人,是傳統客家八音的「和成八音團」創團者袁明瑛的兒子。和成八音團以袁氏家族為主軸,以袁明瑛先生論起,與妻子李麗蘋共有三個兒子袁久貴、袁久閔、袁久琪,而袁久閔即為二兒子。由於袁明瑛在年輕時就加入地方上八音團的演奏工作,所以袁久閔從小就耳濡目染在客家八音團中的環境長大。憶起當時,袁明瑛是先讓袁氏三兄弟學習打花鼓,直到國中左右才讓他接觸客家八音,並學習客家八音中的各種樂器: 嗩吶、胡琴、打擊等,在客家八音團中,除了尚未學習唱腔之外,其餘皆會,可說是十八般武藝兼具的客家八音演奏人。   袁久閔先生是年經一輩的客家八音演奏者,他表示和成八音團成立於1994年5月4日,剛成立的時候只有一團、三年後成立二團、又在三年後成立三團,因為學習客家八音一定要從基本功夫學起,不能偷吃步,所以和成八音團的學員個個皆苦練才能略有所成,然而他們每天晚上7~10點都會練習,就連寒暑假都要加緊利用,有時候連過年和颱風都得練。之所以如此,袁氏兄弟們對於客家八音各演奏樂器皆瞭若指掌,可以互相替換,不但熟練所有樂器、樂曲的演出節奏,也擁有獨當一面、可掌控演奏的情境。目前要養家活口的袁先生,客家八音為他的副業,但是客家八音已經成為他們兄弟間的興趣,在他們偶而工作之餘會一同練習新譜、互相切磋。   袁久閔先生對於自己家族的客家八音團有些期許,他認為水準較低的人不要加入團內,反而會拉低團裡的水準,他也提到客家八音團和客家八音團之間未達共識是不能合奏的,光是不同體系學習成功後,所演奏的技巧、指法、音質、就有很大的差別,而他們之間出場也會討論互相論好壞,但若邀請和成八音團去演奏的,他們也都會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去表演。另外,袁先生覺得客家八音團已經不如以往了,以前團裡至少有50、60人、現在則略減為20多人,客家八音的團員們也是要生活,生活不下去只能從事別的行業,去做別的工作賺錢了,袁先生光是看自己團裡的人漸減就非常感嘆,可見得若再將其推廣下去的力量是相當薄弱。他期望政府、桃園縣市政府、或是有關單位可以擬定補助、或是適當的鼓勵方式來推動客家八音,例如: 按照公務員制度比照辦理,讓這些客家八音的人才能無後顧之憂的研究傳統音樂。 嗩吶、胡琴、打擊等 和成八音團- 參加2006年桃園客家文化節&#39;創意踩街暨開幕式活動順利,以茲感謝 參加2007年平鎮藝術季創意踩街暨開幕式活動順利,以茲感謝 2007年桃園客家文化節活動熱心參與,以茲感謝 95年11月7號蒞臨本校進行客家文化藝術教學活動,以茲感謝 協助推展傳統曲藝,拓展學生視野,增進民俗文化知能 於百家爭鳴,萬管齊唱--北管拼戲活動擔任本會顧問,以茲感謝
宋瑞梅   宋瑞梅女士 (改名為:宋品潔) 於西元1961年出生,為峨嵋客籍人。他在民國90年進入嘉應傳播有限公司,出版客語流行創新歌曲 CD專輯1 -10集,主唱將近300多首客家流行歌,列舉作品《萬世忠魂義民爺》、《客家姑娘》如下介紹: 1. 萬世忠魂義民爺 詞曲 嘉應 主唱 宋品潔  千秋忠魂壯山河  萬古流芳  褒忠義民爺  威武不能屈  正氣鎮廟堂  忠魂班班血淚史  四海揚名萬世留芳  一片忠肝義膽  丹心昭日月  青史留名萬民敬仰  忠魂萬世芳  淵遠流長萬世留芳  名留千古  班班信可憑 2.客家姑娘 詞曲 嘉應 主唱 宋品潔  延延綿綿青山情義長  多情客家姑娘  溫柔像月光  雖然山高水又長  不來埋怨痛苦勞萬難  水呀水彎彎呀  雪呀雪藍藍  二人呀介愛情  可比呀山高水又長  雖然坎坷路不平  絕唔會讓愛受傷呀  變孤單  二人同心來協力  二人要互相來勉勵  情深義更長   除此了專輯資歷豐富之外,他還參加合唱團,以及教學歌謠班 (永吉、鳳祥、南靖歌謠班),在歌謠班教學中廣泛以客、國、閩、日本歌教唱,學生年齡層為40-45歲以上,都為宋品潔女士的粉絲,他最拿手的歌路為: 哀怨且越有感情越能詮釋、絕不失其味道、天生就有好歌喉、又能快速上手任何歌曲,他在課餘之時,也會不斷的進修歌唱技巧,與學生保持教學相長。   談到客家文化的保存和期許,宋瑞梅女士則覺得學習客語要從家庭和學校扎根,所以政府推廣客語學校是好的政策,客家子弟若是會說客家話,要大聲承認大聲講,客語認證也可以去試試,還有相關單位對於傳播公司也要大力鼓勵,讓客家音樂專輯能有市場和支持的力量。 客語流行創新歌曲 CD專輯1 -10集
葉定華   葉定華先生 (1965年出生) 桃園中壢市客籍人,從小就跟隨祖父母看戲,祖父是拉弦的、祖母則是戲迷,對於演戲就充滿了憧憬,以參加中壢高中劇團為第一志願就讀中壢高中,並北上就讀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他曾經在速食餐廳-肯德基工作過、考進中廣擔任客語播音員、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廣播員、參加姜雲玉老師的臺灣客家山歌團、幫央廣撰客家文稿和配音、更是雙英兩岸經濟協議(ECFA)電視辯論客語主播的資深媒體人。除了上述豐富經歷以外,他還主持客家傳統歌謠節目、2004年於僑委會,到美國、加拿大、歌唱和戲劇節目演出客戲、86年擔任臺視客家新聞主播等活動。   參加姜雲玉老師臺灣客家山歌團的他,大都演出以丑角為主,負責帶動現場氣氛,而據葉定華先生表示,臺灣客家山歌團是將山歌戲劇化,包括: 歌、劇、舞。後方是合唱團,前方則是類似於默劇類的戲劇演出,是有情境的客家三腳戲或採茶戲,故事也是有脈絡的,屬於複合式的歌劇舞。而葉定華先生演出的丑角,是可以跳脫戲劇的,反應精明需要常常需要靈機一動,可說是戲中的靈魂人物。就因如此,又身為廣播人的他,常常看報紙吸收新知識、並且累積生活經驗、刺激自己能夠觸類旁通,而且言之有物。   談起客家文化的推廣,爽朗樂觀的葉定華先生,帶著笑容讚揚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也相當肯定客家文化的復甦,且認為客家文化的未來發展是大有可為的,有重視就渴望可以回溫。但他建議客家電視臺的新聞播放速度要變慢,並且掌握精華即可。而比賽也是良好的推廣方式,可以多多舉辦比賽和客家相關活動,如: 收冬戲。我們也必須保持正面的態度推動客家文化,期待能吸引更多年輕子弟,能夠為客家文化盡心和義務,可致力於年輕一輩的推廣,因為年輕將會是栽培的搖籃。他也希冀客家市場能夠打開,與國外接軌做連結,就可將客家文化開拓至海外市場,推廣客家無遠弗屆。 客家三腳戲或採茶戲 廣播
徐淑婷   徐淑婷女士(1976年出生)為客籍人,從小就喜歡看戲,是戲臺下的忠實觀眾。尤其最喜歡看 公公-張有財(飾小丑)和婆婆-戴淑枝(飾小生)演出,並於29歲開始向公公婆婆學戲,從此展開戲劇生涯。在新泰鵬戲劇團待了半年,飾演三八角色居多;之後進入景勝戲劇團;現在則在榮興戲劇團演出,以小旦居多。偶而還會演將軍、小丑等角色,若是導演派甚麼角色也都必須演,皆在學習階段,她持續在戲劇中努力。     徐淑婷女士深愛傳統客家戲,對於現在的客家戲則抱持許多期望,她希望每一個劇團都應該要推層出新、不斷創新,不要沿著同一個軌道走,也不可以死板板的、要演活戲。老一輩的都希望客家戲有人可以傳承,但是客家戲卻在原地踏步沒有進步,而相較於閩南和京劇,這兩類的戲就改變很多,持續進步中,我們應該要學習他團優點,將自己劇團發揚且創新。另外,每一個劇團都應該團結合作、要求更好更進步,時代再變、戲劇團的模式也要跟著改變。團長們也要虛心求教,不可古板的認為自己是最棒的、錢也要花刀口上、抱怨他人之前要先檢討自己,不然會造成客家人寧可去看閩南和京劇,反而沒有人要看客家戲的遺憾。
王羽馨   王羽馨(王惠櫻),專長為節目主持、鋼琴、歌唱、詞曲創作等,致力為客家界努力,且擁有客家漂亮寶貝之稱,她以『爺娘恩情大過天』、『憨人有憨福』等作品,獲得新竹縣立文化局第一、二屆詞曲創作新曲獎優勝,同時也曾是寶島客家電臺FM93.7音樂交流道節目主持人,以及北一女中教師民謠社指導老師。現任則為中國廣播公司AM531節目主持人、臺北客家崇正會松山民謠社指導老師、臺北縣客家同鄉會自強民謠班指導老師、臺北縣客家民謠發展協會板橋漢聲民謠社指導老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等。   王羽馨在客家領域中的資歷豐富,包括:2003年於臺北中山堂客家原鄉音樂會與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青年團共同合作演出;2004年5月受邀參加全美臺灣傳統週巡迴演出;2005年個人創作專輯『愛的真諦』入圍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2006年第21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於臺北小巨蛋擔任開幕晚會主持人;2008臺北義民嘉年華擔任義民之夜演唱、十八般才藝決賽主持及FUN客之夜晚會主持人;2008年12月應大陸龍巖電視臺之邀赴大陸主持節目;以及2010年出版個人創作專輯『天頂介月光』。   談到客家文化保存的期許,王羽馨是相當有想法的呢!他認為若要談客家文化保存,範圍是很廣泛的。大略分為音樂、語言方面,音樂方面:客家音樂優雅好聽,傳統的老山歌、山歌子、平板、九腔十八調等皆有韻味,可說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但若是要吸引眾人注意,勢必要創新、多元和流行,才能進一步讓更多人接觸喜歡客家音樂。語言方面: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包含從小生長的環境、和學習的環境等,政府和相關單位可提供有效的獎勵措施,鼓勵其多講客家話。另外,在做廣播的經驗談來說,節目可以適時交錯使用閩南語、國語和客語,如此較不會枯燥乏味,也不會令不會說客家話的有壓力,慢慢的接受客家語言,學習客家語言也可安排情境式的教學、多元化的觀點,推廣客家是時代趨勢,是值得我們將它發揚光大,並且是指日可待的。 專長 節目主持、鋼琴、歌唱、詞曲創作 ◎2005年個人創作專輯『愛的真諦』入圍第十六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 ◎新竹縣立文化局第一、二屆詞曲創作新曲獎優勝得主。得獎作品『爺娘恩情大過天』、『憨人有憨福』等作品。
陳鳳慧   陳鳳慧(陳菱)為桃園縣中壢客籍人,是貴鳳歌劇團的副團長。她曾在華視電視臺演出,也是葉青歌仔戲當紅花旦,演出的戲劇將近數十部,具備資深舞臺及錄製製作策劃之外,演技水準可說是相當精湛。   陳鳳慧於貴鳳歌劇團演出,而貴鳳歌劇團成立於民國 91年9月,基本團員為陳鳳祺、陳鳳慧、王雲蘭、李金樺、林玉貞、張文聰等,演出型態為民戲及文化場演出,近期作品有劉邦登基、大拜壽、陳靖姑、借屍還魂等。貴鳳歌劇團是家族性的戲班,由陳鳳慧的父親陳森虎說起,陳森虎是新勝園劇團的班主,媽媽陳添妹也在團內演戲,陳森虎有三個女兒陳日春、陳鳳祺、陳鳳慧從小就學戲,另外,陳鳳祺的祖父陳錦海早年是內臺班演員,祖母陳李秀英擅長演反派及苦旦。除此之外,陳家成員還尚有從事於戲劇多名親戚,且皆為家喻戶曉的演員。   陳鳳慧則感嘆客家大戲因應時代變化下,加上彩色電視開始普及、電影院、KTV等娛樂場充斥後,傳統戲劇已經漸漸沒落。她希望客家大戲的曲目,或是戲碼能夠創新,但基本的「9腔18調」不能改變,唱大戲仍得注重傳統山歌,和應有的獨特唱腔與語調,傳統的韻味要保留,客家大戲才會好看,希冀客家戲未來能朝精緻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日後貴鳳歌劇團也會繼續精益求精的演出。 花旦
李金樺   李金樺女士(1952年)出生為桃園縣客籍人,李女士家族為40~70年代時叱吒臺灣的連進興戲劇團,父母親為班主李進興和邱連妹,連進興戲劇團在當年各地大大小小廟宇、不論是閩南庄或客家庄都能見到其身影。李進興和邱連妹家族中共有五個子女,除了李金樺之外,尚有姐姐、最小的弟弟,以及大弟弟的兒子李文勳,也都是從事戲劇工作。李金樺女士從16歲時開始學戲,專攻小生和老生,從事於客家戲劇、偶而也會跑場於臺北的閩南戲劇班。   隨著時代的改變下,傳統劇團逐漸沒落,連進興戲劇團也漸漸呈現停頓狀態,連進興歌劇團的眾多演員便打散至其他各團演出。李金樺女士想將連進興歌劇團繼續傳承下去,而其女李曉玲和女婿成建國也贊同此想法,並再加上成建國先生專職為舞臺燈光音響設備,因此在民國95年開始籌備組團之事宜,他們以「樂昇」這個團名重新出發,繼續傳承客家傳統戲曲文化。樂昇劇團於民國96年4月在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登記立案,正式成立劇團,「樂」字為演出前先播放音樂,以吸引觀眾;「昇」字則有期望劇團步步高昇之意。樂昇樂團大部分演員仍是連進興歌劇團班底,所以有時候也會以連進興歌劇團之名演出,但是劇團還是以申請公演和培養年輕演員為基本發展主軸,而非走傳統野臺戲路子。代表作如: 《桃園三結義 大破黃巾賊》、《三家店》,劇情大綱如下參考。 《桃園三結義 大破黃巾賊》   東漢中,由於宦官長期鬥爭,以至朝政腐敗,且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其中又以張角(自號天公將軍)所領導的「太平道」勢力最為龐大。某日一個平凡小村莊(高家莊),劉備、關羽、張飛巧遇,義結金蘭,並投身軍旅,奉命討伐黃巾賊。 《三家店》   大唐年間,程咬金、徐勛大反山東,聚義瓦崗;奸賊楊林,怒提秦瓊至登州問罪,秦瓊由羅洲押解赴登州,夜宿三家店。瓦崗寨上程咬金特派史大奈前往搭救。夜間,解官羅周發現秦瓊與羅成關係時義勇挺出。經由史大奈與店家朱大昌、竇芙娘夫妻自三家店救出秦瓊後,與等人商議定計,約定 八月十五日 ,點火為號,一起攻打登州。   李金樺女士於民國 99年客家傳統戲曲徵選大賽中,得到最佳生角獎。對於得獎,李金樺女士則感到十分高興,表示:雖然年輕也得過獎,但是在民國 99年客家傳統戲曲徵選大賽中得的獎,是有獎杯、獎狀、獎金、且有模有樣的甚至就如金馬獎一樣。李女士也表示會繼續為客家戲劇貢獻心力,談到客家文化的期許,她表示以前在戲班是辛苦的,常常會好久沒有回家,就住在戲班裡甚至將舞臺就地當為休息之地,有時候戲班裡的人還會偷跑回故鄉就不演戲了。在現在的時代下,表演戲劇相對輕鬆許多,以前演戲看的是真功夫,現在反而是看熱鬧就好,扭扭跳跳的反而不是真戲。她認為戲劇學校出生的年輕學子,底子打得很好,領悟性也很高,但卻一板一眼的演死戲,老一輩的演員者應該多指導和鼓勵年輕學子,讓他們自然而然演出逼真的活戲,才能讓客家傳統戲劇繼續傳承下去。 專攻小生和老生 99年客家傳統戲曲徵選大賽 最佳生角獎
邱豐榮   邱豐榮先生(1971年出生)屏東內埔鄉客籍人(客語:四縣),大學即北上念書和發展,於民國85年接觸布袋戲後,即將客家傳統文化帶入布袋戲中,現職西田社傳統劇場主演、戲偶子劇團的團長,他總是舞動掌中戲偶,透過偶戲的方式傳承客家語言和文化,可說是臺灣表演客家偶戲的代表,是偶戲界的客家達人。   邱先生從小就喜歡傳統的東西,對於城鄉間的差距有傳承上的失落,在一次機緣下,愛上了朋友買給他的布偶,並和老室友一起去找老師傅學布袋戲,除此之外,也會欣賞電視和野臺的偶戲演出。他表示布袋戲具有: 立體說書、可以表演又可以玩的特質,又結合刺繡、雕刻、彩繪、燈光等效果,與人戲不同的是布袋戲沒有表情,要利用技巧、懸疑、效果燈光等,刺激觀眾的感官。而傳統的客家人喜歡看大戲 (也是人戲的一種),客家人喜歡唱山歌、個性沉靜、抒發式、慢節奏的戲劇,而布袋戲完全相反。剛開始推行客家布袋戲時,困難較多,但邱先生依然秉持將客家文化帶入偶戲中,這是身為客家子弟的責任,而語言也包含了地域性,他是客家人也較容易揣摩和拿捏客家布偶戲的精隨。   邱豐榮先生想讓戲偶子劇團想演出自己的風格,有時以傳統劇本(西遊記)改編成自己風格的劇本,而觀眾不侷限於族群和年齡,他會用特別的方式結合客語和國語,雖然說客家比較沒有人喜歡看布袋戲,就必須用邊演邊說的方法來改善。而演出居以親子戲而多,例如: (1) 阿弟與龍王,故事內容大約為龍王要求阿弟當太子要好好念書,可是阿弟喜歡海底車,堅持要到陸地上學車。此類故事屬於父子的衝突,以小朋友為切入的觀點當主角,所以這齣戲特別吸引小朋友的目光;(2) 桃子的節氣大冒險,以客家傳統文化為出發點,桃子的玩伴被抓走了,伯公 (土地公) 出手相救等,皆是極為有趣的故事。   在未來裡,邱豐榮先生還想將布袋戲比擬成「移動的故事城堡」,北、東、南、中巡迴一遍,將到比較偏遠的客家庄辦活動,也希冀自己在更多客家庄見識各地不同文化,能得到更多素材和靈感,持續為客家布偶戲發光發熱。目前他也在臺北市雙連國小推廣偶戲,與學校結合,進行客家兒童布袋戲團的培訓工作。另外,他也表示經營客家戲偶劇團在經費上有困難,希望能藉著政府的補助,能為臺灣客家布袋戲共同努力耕耘著。
江玉玲   江玉玲女士為景勝戲劇團的團主 (原名榮英戲劇團),是家族性劇團,父親為客家戲的名角江福榮、先生為景勝劇團負責人林保木、公公婆婆也都為客家名角林三郎和徐夏妹。江玉玲在十八歲就進入戲曲界,入行將近22餘年,曾在德泰歌劇團、金興社歌劇團演出,主要擔綱演出苦旦和武旦,再演出上有一定的水準,目前景勝戲劇團行政事務皆由她處理。歷年作品如: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hellip;等等。   景勝戲劇團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雖然劇團成立的晚,但是團員資歷皆不淺,負責人林保木及團主江玉玲,以四大理念來經營劇團: 開創客家戲曲里程、創造傳統戲曲未來、發揚客家文化精神、傳承客家戲曲經典。在景勝戲劇團的簡介,他們表示:「要有著年輕人的活力、構想,並秉著精益求精的信念,期盼能夠將客家戲曲的表演藝術介紹至各地、各階層,展現客家文化本體的特殊性。成立劇團不只為了延續客家戲的本土文化,更為了將客家戲曲開創新局,力求創新與突破,無論在編劇導演舞臺技術上,都能擺脫舊式客家戲的風格。景勝戲劇團也將積極的推廣客家藝術文化,拓展客家戲曲的欣賞人口,努力使客家傳統大戲在年輕一代中重新紮根。也希望藉由每一次的演出,讓客家戲能走出更嶄新的一片天空。」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希望:客家戲曲有人看。   景勝戲劇團負責人林保木及團主江玉玲,一路看著戲劇從興盛到沒落。想起戲劇的興盛時期,不論大小都會在戲臺下等候著戲劇的開演,大人會請小孩不要胡鬧認真看戲,小孩則是一邊看戲一邊到旁邊買東西玩樂,那樣的感覺回憶起是這般的溫馨。如今感嘆在電視的聲光刺激下代替了傳統的戲劇,所以景勝戲劇團更要求新求變、效法閩南班明華園劇團的改變精神,哪怕花下重的成本、甚至花大把鈔票請人做譜,也要將戲劇做到能成功奪得觀眾的視覺、聽覺效果,並以細膩、精緻化為導向,要求主角、陣容、音樂都不落人後,就是希望可以繼續將客家戲曲推廣下去。   除此之外,他們也希望,客家戲曲的比賽要公正、要有明訂的規則、要做到每個戲劇團都能信服,若是評審的結果是不服的,將會影響深遠,甚至造成客家戲劇沒落。另外,補助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標準,不能將戲劇團的、跳舞的、客家八音的混為一談,因為所花的成本和精力不同,是不可以相提並論的。最後他們認為振興文化不是說說而已,是要實際去執行的。景勝戲劇團擁有無限創新的潛力,將此客家傳統戲曲發揚光大,景勝戲劇團未來表演將是眾人所期待的。 苦旦和武旦 歷年作品如: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hellip;等等。
黃秋琴   黃秋琴女士(1967年)出生,為苗栗縣客籍人,家中客語以四縣腔為主,父母皆為戲曲名角 (母親為新永光戲劇團之劉阿對女士)。   她從小就跟隨的家人在戲旁看戲,在17、18歲就開始學戲,學戲半年後就漸入佳境,極有演戲上的天份。在新永光戲劇團,飾演小旦和武旦,長達十年多之久,之後就任職於一般公司上班,又因在景勝戲劇團老闆娘江玉玲鼓勵下,加入景勝戲劇團,她們共同的理念就是希望客家戲劇能夠延續下去。他是景勝戲劇團的實力派演員,擅長擔綱演出小旦,在表演上非常的賣力,很能融入劇情的角色。歷年作品為: 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hellip;等等。   黃秋琴女士表示: 會以自己能力範圍為客家戲劇盡心,她希望傳統戲劇能夠發揚光大。鼓勵年輕的子弟可參加戲劇的演出,若是有興趣會學的比較快、也較容易上手。戲劇演出可以以比賽第一為目標,在適應這時代下,也應該求新求變化,例如: 景勝戲劇團在今年和去年就有很大的不同,因應的時代的變遷做了許多的改變。除此之外,她還希冀客家子弟們也要多學客家話,讓此家鄉話可以繼續傳承下去。 小旦和武旦 歷年作品為: 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
劉秋梅   劉秋梅小姐(1990年出生)為客籍人,為傳統戲劇前場演員(演出年資大約五年),她從小就對戲曲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國中小就接觸了傳統戲劇,參與不少演出活動,也曾在景勝戲劇團、德泰歌劇團、金興社歌劇團、松興歌劇團、新樂園戲劇團、樂昇戲劇團演出,大都擔任青衣角色居多。劉秋梅小姐可說是新一輩優秀的演藝人員。   在景勝戲劇團演出作品如: 審寇珠、秦香蓮、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等等&hellip;。近期則參加樂昇戲劇團,演出劇碼為《桃園三結義 大破黃巾賊》,故事大綱是在說:東漢末,由於宦官長期鬥爭,以至朝政腐敗,且天災不斷,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其中又以張角(自號天公將軍)所領導的「太平道」勢力最為龐大。某日一個平凡小村莊(高家莊),劉備、關羽、張飛巧遇,義結金蘭,並投身軍旅,奉命討伐黃巾賊。此齣戲她則擔任青衣角色,其餘前場共十五人,後場共六人。   現在的劉秋梅從事非戲劇相關工作,但是她還是十分熱愛演戲,在未來裡,若是有機會,她還是要投入戲曲中,量力而為做好自己份內工作。她也建議有關單位,要多多鼓勵客家傳統戲劇,不論是多辦活動,或是補助上的支持,她期盼有更多客家演藝的新秀能夠齊身投入戲劇中。 客家傳統戲劇 青衣角色
林三郎   林三郎先生(1942年)出生,為臺灣新竹客籍人,客家語為海陸腔為主。從小就非常喜愛看戲,常常在下課放學後,就衝去看戲,從國小畢業後就開始學戲,一開始以翻筋斗作為基礎練習功夫,從武郎的角色學起。從此林先生並於戲劇演出至今,年資將近50年之久,堪稱為國寶級的演員。更在2010年7月5日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舉辦的戲劇比賽,以飾演包公而榮獲最佳淨角獎。   林三郎先生喜愛戲劇,並常帶著兒子到各大戲班欣賞戲劇,以前他是以做戲院為主,後來電視出現後,抨擊了戲劇的沒落,就轉為野臺戲以廟宇的演出居多。而林三郎先生的兒子,即為景勝戲劇團的團長林保木,林三郎先生入景勝戲劇團年資為7年,歷年作品: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hellip;等等,也曾應客家名角李文勳邀演天下第一功劇中的曹操。他不論是武生、或是花臉,都能表現的出類拔萃,是演藝精湛的硬底子演員。   回憶起以往的戲班生活,林三郎先生表示非常懷念,他在以前看戲時,若是看的不開心還會直接丟鞋子,那時也沒有買房子,以戲班為家,並且是四處亂跑的。非但如此,以前的戲才是真正的傳統戲,是如今所看不到的,如: 封神榜、三國志之類等,傳統戲劇的腳步就如京劇般,十分好看。林先生認為因應時代的改變,戲劇是應該有所創新,但不能為了創新而違背真實的歷史故事,傳統的文化是經不起這樣亂編劇的,這是從事於戲劇界的團體們都必須有所省思的。 歷年作品: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等等 應客家名角李文勳邀演天下第一功劇中的曹操 2010年7月5日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所舉辦的99年客家傳統戲曲徵選大賽,以飾演包公而榮獲最佳淨角獎
周煌翔   周煌翔先生(1981年)出生,非客籍人,近年來從事客家戲曲之相關工作,目前為景勝戲劇團的音樂總監,主攻二胡和嗩吶等演奏。周先生在17歲即出道,求學過程中並無與音樂科系相關,但對音樂抱持相當的熱忱,對於野臺歌仔戲也有興趣,因為他的朋友是演員,因緣際會下,進入戲劇圈內當學徒,大約三、四年後即獨當一面,是年輕有為的音樂人才。   周煌翔先生曾參與許亞芬戲劇坊、陳美雲歌仔戲團、明華園總團、新樂園戲劇團、德泰戲劇團、松興戲劇團&hellip;等等演出,也曾被客家名角李文勳受邀演出「天下第一功」,有多年的演出經驗,歷年作品為: 審寇珠、梧桐冤、收八戒、鯉魚奇緣、一世情、秦香蓮、三更冤、白蛇傳、豹子頭、林沖、桃花仙子&hellip;等等。受到景勝戲劇團團長林保木先生的賞識後,並任職於景勝戲劇團擔任音樂總監一職,為景勝戲劇團帶來許多突破性的音樂,作品如:新平板、急平板、山歌子舞曲、靖姑一調、靖姑二調、化身等。   周先生在客家戲曲音樂上有很多不同凡響的想法,一般傳統的客家戲後場樂師挺多 5 位,他則認為要以戲劇大小來安排後場的陣容,大戲和小戲的排場就一定不相同,在音樂詮釋方面也要有所差異,並建議景勝戲劇團可改至少11人的後場樂隊排場,足以帶給景勝戲劇團不同風格的演出陣容。   周煌翔先生雖為非客籍人,但對於客家戲劇有基本的認知,故在客家戲劇界做音樂,也是相當吸引他的。談到客家戲曲,他則認為客家戲劇團體應該要合作、並且互相分享,團長們眼光也要放遠,若是一般比賽通過了、或是電視節目錄完了,不能因此就不管了,還是要抱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好還要更好。另外,他也期許自己,要不斷的提昇自我,把每一場戲劇做好,讓觀眾看得也感到相當有價值。 二胡和嗩吶 作品 新平板、急平板、山歌子舞曲、靖姑一調、靖姑二調、化身等。
陳美子   陳美子本名楊陳美貴,大家都叫她「阿珠姐」,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團長,也是美濃客家八音團重要的嗩吶手,更是臺灣傳統客家八音唯一的嗩吶手。   「阿珠姐」父母親是閩南人,父親、兄弟都會吹嗩吶,但是不是吹客家八音,在父親薰陶下她十二歲時就會吹嗩吶、拉胡琴,但是演奏的音樂都是當時流行歌謠,所以「阿珠姐」對四五十年代的福佬歌謠很熟悉。後來嫁到高雄縣杉林鄉客家庄,開始學習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所以「阿珠姐」作場時,演奏客家八音的曲調外,經常會演奏早期的臺灣民謠小調與流行歌曲,演奏輕鬆的臺灣民謠小調時一面吹著嗩吶身體還跟着擺動,帶動現場的氣氛,廣受大家的喜愛,因此「阿珠姐」接的場不只有客家地區,屏東、高雄閩南地區許多廟會、婚喪喜慶都會請她去作場。他接的場應該是所有嗩吶手中最多的嗩吶手。 嗩吶吹奏、胡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