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時間: 0.005秒, 共找到 537 筆資料,顯示第 301 到 400 筆)
可用欄位參考
year title summary author graduation_school graduation_department graduation_date scholarship
99年 客家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與主體敘事 長久以?,每當?及客家?性,皆會以「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此「四頭四尾」集養育、農務、廚事、衣飾於一身的多重形象肯定、讚譽客家?性的犧牲奉獻以及勤敏能幹;許多客籍男性作家作品中所描繪彩畫的,亦是客家?性勤儉、剛毅、內歛、典雅的特質;至今,傳統的客家聚?依舊以此標準,做為教育下一代的規範準則。 然而,除?勤儉持家、恪守美德,客家?性對於傳統社會以及客籍男性作家筆下所刻意塑造的?想?性的外爍形象,是否產生自我認同的?難困境?這樣的困境造成?何種影響? 本?文以?性主義??與客家文學研究為脈絡,?述?性主義思潮在台灣的影響,探討客籍?性作家詩文創作的??與意涵,企圖破除傳統的刻板印象以及父權社會體制的規範,將過去刻意壓抑?性的自我意?凝結聚焦,透過?性主體的視角,引出傳統客家?性的多重角色,藉此?述客家社會與客家文學中的?性意象,讓客家?性有機會從自身角?出發開展,聽?自己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主性。 關鍵詞:客家 客家文學 客家?性 ?性形象 ?性主義 林惠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9.6 6
99年 屏東高樹鄉大路關廣福村客家話研究 本研究針對屏東縣高樹鄉大路關廣福村客家話,進行歷時與共時的探究。研究目的為:1.紀錄廣福村的語音系統。2.探討廣福村的語音系統的特色並與其它次方言做比較。3.廣福村語音與中古音的比對。4.整理廣福村客家話的特殊詞彙與閩語借詞。5.廣福村居民的語言態度調查。本研究之探討的現象:一、聲母方面:廣福村聲母共有18 個 (含零聲母)。其中探討的現象有: 1.ts、tsh、s 聲母的顎化2.n 和聲母的顎化3.部份唇齒濁聲母v 被?唇濁聲母b 取代4.高元音i 前的零聲母的摩擦現象5.部份h 聲母有顎化為si 的現象6.部分f-聲母唸成[hu]的現象7.舌根後鼻音在細音i 之前,會顎化為,但部分發音人的疑母字如「研」ien11,不但去了顎化,還將舌後鼻聲母脫落,推測是受到華語語音的影響。二、韻母方面:廣福村地區韻母共有62 個。其中探討的現象有:1.沒有[]韻2. iai 韻出現另二種變體音:ie 和e 3. ien/iet 與ian/iat 的音位歸併4. 部份效攝和流攝今讀eu 韻的字,會變讀為ieu 5.「國」字有kuet3 和ket3 二讀現象6. [vi]、[vui]劃分音位的探討。三、聲調方面:廣福村地區聲調有高樹腔及大路關腔二種。主要差異是陰平調,前者本調音值13,後者本調音值33。而大路關廣福村地區二種腔調共七種變調規則,大致可看出大路關廣福村客語中屬於低調的陰平調和陽平調大都會變調,且變調後的調值大多為中平調33 或中升調35 (規則例外),因此當地的聲調聽起來比六堆其它地區來得高。四、其它語音現象:探討的部份有1.同化、異化、音節合併等語音流變現象。2.小稱詞的增音與韻尾展延現象3.體態助詞nen 4.量詞e。五、詞彙探討:探討大路關廣福村當地客家話的特殊詞彙及閩語借詞。這些詞彙非常豐富,有些獨一無二,有些和武洛、內埔等地相同。六、語言態度調查:大路關廣福村居民的族群認同度高,但青年層實際使用語言表現及傳承態度,卻與其高認同度不符。語言的使用會因語境而產生分化現象。 關鍵詞:高樹、大路關、客家話、語音、詞彙、語言態度 宋兆裕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98.6 7
99年 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 基於台灣永定客家話研究成果仍寥?晨星之故,本文以永定客家話為研究主軸,分別以?台時間相差約二百?之多的楊梅秀才窩與南崁羊稠村為研究主體,故以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比較為題,企圖深入比較同一客家次方言因遷台時間的差?,以及?同語言環境造成在語音及詞彙上的?同發展。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交代文獻回顧等;第二章為永定新舊移民客家話之語音系統,分別對秀才窩及羊稠村的語音系統做交代;第三章將研究主體之永定客家話與中古音做比較;第四章分別從聲母、韻母及聲調三方面探討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五章研究二者音?之間的關係,包括聲母發音部位和方法的?同如何影響韻母的表現、?同聲母系統的歸併?型,及?同韻攝間的合?與平?現象;第?章是新舊移民永定客家話詞彙比較;第七章為結?,交代研究發現與成果及?足之處。秀才窩與羊稠村乃尚未被發現的永定客家方言點,以二者為研究主體之?意在替客家研究增添新版圖。且今下台灣新移民的研究多只關注於以新娘身分隻身?台的東南亞新移民?性,並未把焦點放在羊稠村這樣一批「大?新移民家庭」上。以新移民的研究對象而言,忽??這一批本身即為「唐山公」、「唐山?」的羊稠村永定新移民;以新移民研究範疇??,以往只注重在文化方面,未有深入對語言的研究;再以語言學界研究而?,台灣語言學界尚未出現以新移民語言為對象的研究,故本?文在新移民及台灣語言研究方面,有將研究視角向?同對象及範疇邁進之新意。 關鍵詞:客家話、永定、新移民、秀才窩、羊稠村 徐雨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6 7
99年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究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之研究 隨著資訊科技的成熟與網路的普及,網路式數位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學習更能適性化、彈性化,將教學活動引領至更寬廣的境界。為了振興客家文化,行政院客家員委會特別設置哈客網路學院提供了一個多元開放的數位學習平台,營造無國界的客家文化及語言的學習環境,因此本研究以哈客網路學院為研究平台與環境,探究影響使用者採用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旨在結合Venkatesh et al. (2003)提出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與Csikszentmihalyi (1975)的神迷理論,建立本研究理論架構,以具有哈客網路學院使用經驗者為對象,探究影響使用者採用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的關鍵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UTAUT與神迷經驗的五個構面顯著的影響使用意願,有績效期望、努力期望、促成條件及神迷經驗對行為意願呈顯著影響,而使用行為則受到使用意願的直接影響;此外,以性別與年齡調節變項投入採用因素中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及年齡皆能調節使用意願。同時希望因本研究的發現、成果與反應,進而成為客家文化創新及數位學習環境的激發點,將對客家文化的知識積累與傳承產生更大的功效。 關鍵字:哈客網路學院、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神迷經驗 歐淑芬 國立聯合大學 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99.1 5
99年 客語兒向言語的字調聲學研究 Speech has been shown to be modified to meet the communicative and emotional needs of the target audience. One clear example of such modification is Infant-Directed Speech (hereafter IDS). Caretakers dramatically alter their voices when speaking to infants. As a result, IDS has a unique acoustic quality that is distinct from Adult-Directed Speech (hereafter AD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tone plays a key role in distinguishing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offers essential prosodic information for speech perception. Albeit a small number of IDS studies have explored acoustic modifications in tone languages,research on Hakka IDS is unheard of. The present study adopts an acoustic and statistic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honetic realities of the lexical tones in Hakka IDS. Its aim is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adjustments of the lexical tones in Hakka that mothers make when addressing their infants compared with when addressing adults. 張國志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5 7
99年 揭西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研究 本篇論文是有關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的客家話方言研究,從語音及詞彙做為研究的方向,實際調查當地的語音和詞彙。語音除了當地的聲、韻、調系統外,也探討連讀變化及音節結構的分析,本文筆者以田野調查為主,以文獻為輔,使用田野調查法、描寫語言法、比較音韻法,整理出目前五雲鎮的客家方言概況。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歷史背景概述。第二章是五雲鎮客家話的平面語音系統分別就聲母、韻母、聲調和連續變調、文白異讀來做平面共時之比較。第三章是五雲鎮客家話和中古音韻的比較,針對五雲鎮語音的特點,分別將五雲鎮客家話與《切韻》系韻書所代表的和中古音韻的比較,從聲母、韻母和聲調三方面和中古切韻音系,以對比方式探討中古音到今五雲客家話的語音演變,以求歷時性的改變,歸納出五雲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第四章五雲鎮的客家話特點第五章五雲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介紹五雲鎮的特殊詞彙,以《漢語方言詞彙》作為比較的底本。第六章為結論,綜合語音、詞彙、的結論。通過以上的比較,可以深入了解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特徵。透過研究結果比較出五雲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有保留、也有創新變化,在聲母方面,有重唇→輕唇、送氣→不送氣的變異,顎化發展成兩套;韻母方面,元音高化、元音破裂;聲調方面陽上歸陰平、陽去歸陰上,語言的變化在不同年齡層中,明顯受到潮汕話和國語的影響。文化是靠著語言承傳的,為了讓所有客家次方言有詳實的語料,希望透過調查研究初步整理五雲鎮的客家方言,讓客家文化更為永續發展,也能提供作為日後研究比較的基礎。 關鍵詞: 語音特點 音韻現象 比較音韻 黃秀媛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99年 大埔、豐順客家話的比較研究 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先後有江敏華(1998)、江俊龍(2003)的學位論文提及,初步認為和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話最相近,而將東勢客家話訂為大埔客家話。之後吳中杰(2008)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東勢話雖以大埔話為主幹,然而含有其他次方言,不等同於廣東大埔境內任何一個方言點。筆者為釐清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前往東勢的原鄉廣東省大埔縣、豐順縣重新調查,希望能進一步瞭解東勢客家話的流變。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序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大埔豐順的語言分佈、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大埔豐順客家話語音系統,分別敘述了台中東勢、大埔高陂、豐順湯坑客家話的聲、韻、調語音系統。第三章描述大埔、豐順客家話和中古音的比較,分聲、韻、調作歷時縱向的探討。第四章說明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同時對東勢的陰平本調(33)與變調(35),透過和東勢原鄉大埔、豐順的語言做比較,說明東勢特殊35調的來源。第五章敘述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的詞彙比較,以內部共同詞彙、內部差異詞彙作比較分析,內部差異詞彙以東勢客家話為主體,分析東勢客家話的來源、受到其他語言影響的成分、自己演變的部分,以瞭解組成東勢客家話的成分。第六章結論,從前面的研究結果,重新思考東勢客家話的歸屬問題。以東勢、大埔、豐順的語音特點來看,共同的語音特點有:1.鼻音和塞音聲母的音韻行為不同。2.中古擦音聲母讀塞擦音聲母ts-、t-。3.知、章組聲母三等字有細音。4.咸、山、江、梗攝二等見曉組的細音字。5.效、咸、山、江、梗攝二等字的-o元音。6.部分地方清去幾乎都歸上聲。7.部分地方的詞彙並沒有仔尾詞。內部的差異有:1.大埔客家話部分知、章組影、喻母字出現舌尖後音t-、t-、-、-聲母之外,其他的聲母形式大致相同都有t-、t-、-和ts-、ts-、s-兩套滋絲音。2.大埔客家話蟹合一的「杯」字、止攝合三的「尾」字特殊的-ei韻母。3.豐順客家話的「銀」、「牛」韻母念成-en。4.豐順客家話的果合一、宕合一保留了較多的合口成分。5.東勢客家話在見組字較容易增生細音,如:「狗」念kieu31。6.大埔客家話少部分全濁上歸上聲。7.部分豐順客家話的清去幾乎都歸上聲。以東勢客家話為主對比大埔、豐順客家話:就細部的語音特點差異來分析,豐順和東勢的一致性比大埔更高;就較有特色詞彙來分析的話,內部共同詞彙的影響占35%,豐順客家話的影響占23%,大埔客家話的影響占13%,豐順和東勢的相似度略高於大埔。如同吳中杰(1997)所說:東勢客家話可能是大埔、豐順、饒平三方言的混合。就筆者的研究資料顯示:東勢客家話應該是以大埔、豐順客家話為主體,再加上在東勢地區與其他方言的接觸,最後融合成一種東勢主流的客家話,而其中豐順的成分應該比大埔的成分多,其餘對東勢客家話影響較少的客家話,語音的殘留大多保留在稱謂的詞彙中。 關鍵詞:東勢、大埔、豐順、客家話、35調 蘇軒正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99年 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詞彙化研究 本文以共時的臺灣苗栗四縣客語述結式為對象,探討詞彙化現象。我們採用的語料主要源自?政院客委會2007年出版《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中級、中高級暨語料選粹(四縣版)》,輔以田調、訪問耆老或網路客語語料。主要研究議題是: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VR間插入語的影響。 VR後接受事名詞組,是高度詞彙化的表現。客語多數類型的VR,都可以後接受事名詞組,表示客語VR已有高度詞彙化的現象。少數不能後接受事名詞組的VR,如:「噭紅」”哭紅”、「噭醒」”哭醒”、「噭悿」” 哭累”、「?」”走累”。國語和閩南語分別有不同的對應:(1)國語使動能力發達,在雙音化趨勢下,述補式的複合能力強大,呈現高度詞彙化。藉著使動的表達方式,使得這些VR都能後接受事名詞組。(2)閩南語則是透過語法手段,在VR間插入表示程度或終點的「到」表示;且補語為形容詞的VR,受事名詞組必須在VR前,顯示閩南語VR詞彙化程度低。插入語對國語的VR而言,除了已經成詞的「擴大」、「降低」等,無法插入能性補語外,多數VR都可以插入能性補語。當VR插入能性補語,並不影響VRP或是PVR原有的語序位置。而客語、閩南語在PVR、VRP的插入語種類變化情形,有共通的趨勢:VR間的插入語,出現在PVR句式的種類多於出現在VRP句式,反應了VR在客語、閩南語成詞或是保留詞組可分離的特色。閩南語詞彙化程度低,另可由VR插入語種類數量最多元,客語次之,國語僅有能性補語的現況加以證明。整體而言,就VR在不同句式的受事名詞組的語序位置和插入語的表現,客語國語和閩南語的VR詞彙化發展程度是:國語>客語>閩南語(”>”讀為”詞彙化程度高於”)。 關鍵詞:詞彙化、客語述結式、受事名詞組、語序、插入語 巫嘉翔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9.7 7
99年 廣東五華客家話比較研究 廣東五華話若干語言現象引人注意:知章曉組(及溪母)的捲舌音聲母、山攝三等以及合口韻中無介音、臻梗二攝開口字唇音後元音為u,以及「濁去歸上」。是以研究者著手調查研究,以提供兩岸五華客家話的比較基礎。本論文重點在於音韻研究。對於五華話的音韻現象,我們於第二、第三章,分別以共時及歷時的角度切入討論。研究結果頗有所獲,五華話除具備客家方言共通特點之外,尚可歸納出四大音韻特色:(1)聲母中的兩波捲舌化運動 (2) 韻母中i、u 元音的轉換關係 (3) 後字變調 (4) 「濁去歸上」的調類歸併。針對特別的語音現象,我們運用「平行關係、兩兩對比」的概念進行比較分析。然這些音韻特點於五華話內部並非一致,因此根據比較結果,我們將五華話粗分南北二片。台灣五華客來自於五華南片的安流、梅林,其音韻表現於聲調方面與原鄉相去不遠,聲母次之,韻母則變異最多,趨同於鄰近的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詞彙的變異程度尤甚於音韻,於名詞仔尾及分類詞彙皆可見差別。五華客在台灣由於呈現散居分佈,在語言特色的保留上相對困難,易於向相對優勢語言靠攏。兩岸五華話詞彙比較過程中,意外的收穫在於方言分片與分區上。內部而言,五華話詞彙呈現東西之分,異於音韻上的南北之別;就外部來看,五華話詞彙處於山海之界,也處於粵東與粵中之間。在方言地理的分區上,五華話顯然有其過渡性。而有趣的是,相對於此的內部演變,五華話亦常呈現中間階段(如第三章所論)。於內於外,五華話都有其特殊性。 關鍵詞:五華、客家話、音韻、方言比較 徐汎平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6
99年 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之研究 近年來,台灣由於少子化的趨勢,影響學校的經營發展,也導致許多偏遠地區中小學面臨裁併危機,除了教育選擇權被剝奪,更造成偏遠地區學生的多重弱勢;但偏遠地區學校自然生態資源實比都市豐富,有利於發展成為特色學校。基此,本研究以北部地區特色學校為研究個案,選擇具代表性之客家特色學校2 所和非客家特色學校3 所進行深度訪談,探究偏遠地區中小學推動與轉型成為特色學校之作法與成效,以及採取跨部門合作的實務應用,希冀提供偏遠地區中小學再生發展的方向,並且喚醒教育當局的重視。研究發現,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跨部門合作模式可分為四大面向,(1)環境面:重視特色學校的外部環境因素,包含面臨少子化趨勢與法規政策的影響;內部經濟因素,是為達到互補資源;其他非經濟因素,則有鑑於過去成功的漁光經驗以及NPO 和媒體的積極倡議。(2)過程面:特色學校的理念目標,為維持基本的家庭功能和轉型為社區學習與文化中心;經營策略是善用在地人文與自然資源發展特色課程;領導者的領導能力與團隊經營模式,亦是邁向成功不可或缺之關鍵;遭遇的困境包含成員之間理念不同,人力、經費等資源的稀少。(3)組織面:以政府和學校為主軸所推動之特色學校方案主要有台北縣教育局特色學校方案,以及教育部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以NPO 推動特色學校之跨部門合作,即伊甸結合遠見雜誌籌募偏遠小學基金,挹注資源協助偏鄉小校活化再生。(4)結果面:各校發展獨樹一格的特色課程,除創造教育價值外,亦能提升行政效能與教學品質,使學校和社區緊密結合。至於客家與非客家特色學校經營策略比較,客家特色學校如笨港國小,客家漁村文化成為學校規劃課程的方向,希冀能保存與發揚在地文化,以及致力發展社區課程、天文課程與客家文化課程,同時積極尋求合作夥伴,結合在地社區資源投入笨港社區的經營建設。非客家特色學校如濂洞國小,透過策略聯盟與鄰近學校聯合推動國際遊學,除致力發展學校本位的特色課程外,更希望吸引國外學生遊學或觀光,創造無可取代的小校存在價值。具體而言,推動特色學校與跨部門合作成效包括:整體資源增加、學生人數回流、學校轉型社區學習與文化中心,以及創造學校附加價值與存在價值。 關鍵字:跨部門合作、社會企業、特色學校、紮根理論 李依?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1 5
99年 線上客語語音合成系統中產生韻律訊息之研究 近年來鄉土文化與方言教學逐漸受到重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靜態的學習資訊幾乎是唾手可得,但動態輔助學習的工具略顯不足。我們著手建立客語文轉音系統,採用以詞為合成單元的架構,並在各詞間加入適當的停頓,使發音結果清晰,讓人可以輕鬆聽懂。我們的重點放在詞間的停頓類型,在此把停頓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中停頓、小停頓和無停頓。我們用貝氏網路分類器訓練出停頓模型,並以此預估文句中各個詞間的停頓為何種類型。最後把預估的結果合成語音,並進行線上的聽測實驗,結果顯示,本系統所產生的客語合成語音具有真人說話之清晰與自然特性。 關鍵字:客語;韻律預估;文字轉語音系統 吳俊毅 國立中興大學 資訊科學與工程學系碩士班 99.7 7
99年 四海話小稱詞的功能及其使用: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 新竹縣新豐鄉重興村及員山村的四海話,主要是四縣話與海陸話接觸後而形成的客家話,其小稱詞出現e//ts詞尾混用現象。每位發音人各自存在不同的四海話類型,一位發音人能出現最多的六種四海話類型,兩地次方言的使用者,依舊能清楚辨識自己所使用的語言歸屬何種客語次方言,代表兩地客語次方言並處並存,可知四海話的混合程度仍低。從微觀角度觀察,兩地不同類型的四海話,即鄭縈(2007a)X + Y → Xy + Yx→Xy/xY 演變假說上的不同階段。影響四海話小稱詞尾混合的社會因素,包括職業、語言態度、接觸時間長短及性別。職業是影響小稱詞尾變化的最大因素,為了爭取更大的商業利益,發音人會主動配合顧客的語言習慣而更改使用的語言,在經常持續的語言接觸,促成小稱詞尾混用;語言態度會影響混用的方向,兩地四海話小稱詞尾以海陸話的兒為主,即朝向強勢的海陸話靠攏;接觸時間會影響四海話的混用程度,長時間接觸的結果,讓人們對小稱詞尾的改變已習而不察;男性保持語言習慣比女性高。 關鍵詞:四海話、小稱詞、語言接觸 謝職全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9.7 7
99年 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的角色探究—以南投縣國姓鄉為例 客家族群經?無?遷移,其深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係自遷徙的?史演變而?。在時代的變遷中,台灣部分地區客家文化漸趨沒?,是?爭事實,許多客家子弟?僅忘卻如何使用客家語言?溝通對話,甚至缺乏認同。然自?政院客家委員會成?後,積極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政策,??藉由學校正式教育方式以及社區中非營?組織團體的非正式教育途徑,共同?推動客家文化傳遞的工作。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國姓鄉為?,?探討客家文化傳遞中學校與社區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解學校教育組織與社區非營?組織藉由何種方式?推動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進而分析各項活動對於客家文化傳遞的功能性,從中?解到公部門、學校與非營?組織合作的過程。本研究重要發現如下:一、國姓鄉是一個客家族群二次移民的鄉鎮,當地有多元的客家語言腔調,但是由於與閩南族群通商之緣故,因此客家語言漸漸已被河?語言所取代。惟近??政院客家委員會與當地公所積極推動客家文化保存政策,語言已漸有?甦之勢。二、當地學校客家語言教育推動熱絡,學校內部亦發展許多客家特色社團,如:歌謠、舞蹈、?管八音與鼓藝。多?社區非營?組織也能持續與公部門合作,支援各項客家活動的舉辦事宜。三、學校組織與社區非營?組織原本各自進?客家文化傳遞活動,透過公部門的整合之後,客家文化的傳遞將?有系統的延續給下一代子孫。 關鍵詞:客家文化、文化傳遞、學校、社區組織 趙志豪 國立暨南大學 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99年 台灣四縣客語飲食烹調動詞語義及其文化意涵 飲食、烹調是人類生活的大事。台灣四縣客語飲食動詞豐富。飲食動詞會因食物的性質、使用口腔的部位、說話者與受話者的關係或語境而有所不同。同樣地,烹調動詞也會因烹飪方式的不同、火候的大小等而衍生不同的詞彙。這些看似相近的飲食、烹調動詞,實際上都存在著細微的差別,也都各自承載不同的語義角色。因此本文以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動詞」、「烹調動詞」為「類義詞語義場」,分別對其間近義詞的差別作「語義成分」的探討,並歸納整理屬於台灣北四縣客語的特徵詞。本文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烹調動詞,並對照字典、辭典,找出本字,而後進一步運用「語義成分分析法」進行義素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找出其間的區別性特徵,藉以達到區別詞義的目的。經由田野調查與字典、辭典對照,發現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詞彙有食[st5]、囫[fut5]、口賽[sai24]、吮[t?o24]、啜[ts?t2]、舐[se24]、咬[au24]、喫[kie55]、齧[2]、糜[31]、?[lim24]、吞[t?un24]、飼[55]、?[tseu55]、嘗[s11]、飲[im31]、礡[pok5]、口集[2]、餵[vi55]、[sem55]、[tui24]、[lot5]。依食物形態、對象、咀嚼與否、吞嚥區分為五類飲食動詞,依各類飲食動詞的特點分別以食物形態、力道、口腔部位、動作持續與否等義項做義素分析,達到辨別詞義的目的。又台灣北四縣客語飲食詞彙中,以「食」為普遍、通用的飲食動詞,無論是固、液、氣態皆可搭配使用。研究發現,聽似不雅的飲食動詞,其實有表示說話與受話者親暱的意思。台灣北四縣客語與「食」相關的俚俗諺語豐富且多元,在這豐富多元的俚俗諺語中蘊藏著客家族群的文化意涵,這也是本研究的關注焦點。另外,在客語烹調動詞方面,根據田野調查的方式,配合辭典、字典、文獻的對照,找出本字,發現客語烹調動詞有煮、炆、燉、封、爌、滷、煠、熝、烳、炙、烤、焙、煨、蒸、燜、炒、?、煸、炸、烰、煎、爆。並依「水」、「乾的熱氣」、「水蒸氣」、「水加油」、「熱油」等媒介物為分類標準,將台灣四縣客語烹調語義場分為煮、烤、蒸、炒、炸等五個子語義場。針對各子語義場的成員用義素分析法分析語義,以達到區別詞義的目的。在分析語義的同時,依客家代表性菜餚所使用烹調方式進一步做客家特色菜餚的文化探析。由語義場的成員多寡,發現台灣北四縣客家族群的菜餚喜以蒸煮的烹調方式進行。研究同時發現台灣四縣客語的烹調動詞中,華語、客語、閩語烹調動詞同義且同形有「煮」、「炒」、「煎」、「炸」、「燉」、「蒸」、「烤」、「燜」、「滷」等,對照文獻、專書發現「炆」、「封」、「煠」、「?」、「煸」、「烰」是屬於台灣北四縣客語所特有的方言特徵詞。 關鍵詞:客語、四縣、飲食動詞、烹調動詞、義素分析、語義 林玉珍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9.6 6
99年 武平中山鎮客家話研究 本文研究的方言點中山鎮位於福建省西部靠近武夷山南端,屬龍巖市武平縣所轄,在古代中山鎮為武平城所在,居住有百餘家姓氏的居民,為大陸地區絕無僅有,究其緣由百姓鎮始於客家人南遷和武平城所的設立有關,南遷的客家人,紛紛聚居於此地,因此被稱為百姓鎮,當地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稱為武平話(當地稱土話)即客家話,本文旨在研究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演變現象。本文探討的內容第一章主要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中山鎮的歷史沿革與其語言概況,從事研究所參考的歷史文獻。第二章研究經過深入實地調查當地語言後,來觀察其聲母、韻母、聲調、連續變調及文白異讀的語音現象。第三章探討中山鎮客家話目前的語音演變現象與中古擬音做比較分析,研究其中四十個聲母,十六攝韻母及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現在的演變現象。第四章發現中山鎮客家話的語音特點,研究其聲母部分濁音聲母清化的讀音演變為全濁與次清合流現象,在中古的心、生、書母字讀為塞擦音的特色,又在中古的從、崇、船母字讀為擦音的特色,其次濁聲母疑、泥母字的特殊讀音,與精組和見組字顎化之先後發生現象,另有章組聲母合口三等之書、禪母字的特殊讀音及來母字與曉、匣母字讀音的演變。韻母部分研究其中遇、蟹、止三攝的舌尖元音「」演變合流現象,及在一、二等元音的對比現象,輔音韻尾合流為「」與「」及咸、山攝等韻母之演變,聲調部分有部分陰、陽入合併,次濁平歸陰平,次濁入歸陰入及上聲歸類的演變等現象,第五章探討其詞彙特徵與其他客家話的比較,另針對語法的助詞、副詞、語氣詞、動詞及句式研究其特色,第六章結論透過研究比較中山鎮客家話的音韻、詞彙、語法有存古,也有創新演變。 關鍵詞:中山鎮,客家話,語音,音韻,詞彙 李泉祿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99年 關西饒平客家話調查研究—以鄭屋、許屋為例 位於新竹縣境內的關西鎮,是個群山環抱的山城,舊稱鹹菜甕,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閩客族群,與其他縣市相比,在客家族群中有不少饒平客定居,但在當地客家的比例中仍算是少數,故饒平客語大多只在各姓氏宗族中對內使用,對外多使用其他強勢方言或次方言。早期強大的宗族力量,使得饒平客語在各姓氏之間保留下來,傳承了一些先人們口耳相傳的鄉音,但也因為近代各族群間互動頻繁,使得語音開始轉變,饒平客語開始滲入其他方言、次方言的語音現象,但因宗族語言的封閉性,使得各姓氏內變化速度與情況不一,關西的饒平客語呈現多樣化,故本文以關西兩大饒平姓氏:位於「內關西」的鄭屋與「外關西」的許屋,為研究對象,探討關西饒平客語的現狀與語言接觸下的變化。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對象與環境、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研究參考文獻。第二章描述了關西鄭屋、許屋的聲、韻、調等音韻結構及同音字表。第三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中古音相比較,作歷時的縱向探討。第四章則詳細說明關西饒平客家話本身的特點以及姓氏之間的內部差異。第五章將關西饒平客家話與其他現有的饒平客家話語料如:中國饒洋、台灣卓蘭、新屋、竹北作一共時的橫向平面比較。第六章針對詞彙部分探討關西饒平客語在語言接觸的影響之下詞彙的變異情形。第七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成果與價值。經過研究發現,關西饒平客語各姓氏之間雖然有些微差異,但饒平客語的基本音韻現況大致相同,不過因經過兩三百年時間的消磨,語音遺失、轉變的現象在所難免,兩姓各自留下了一些饒平原鄉的語音特色,也或多或少借用了其他客家次方言如:四縣、海陸的語音。在聲母方面,饒平客語在曉組、影組具特色的v-聲母,有些字已慢慢消逝v-的讀音,而轉變為跟海陸一樣的_-聲母,如:「縣」已從vien24→_an24。在章組字也出現聲母從舌尖面音t_-演變成舌尖前音ts-的中間過渡現象,展現出t_i→t__→ts_的變化過程。在韻母上四等無介音的字也展現了原鄉饒平的特色,如:「鳥」tau24。在聲調方面,鄭屋陰入調為32,許屋則是2,而兩屋的變調規則,則是豐富多元各具特色。在詞彙上,由於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則分為「完全移借詞」、「部分移借詞」、「完全語音借用」、「部分語音借用」、「關西特殊詞」五部分來闡述。關西饒平客語的變化,除了受到對外溝通的影響,也因為在婚姻嫁娶時與其他方言或次方言族群結合的關係,使得對內交談也出現了兩種以上的語言,而後代子孫在第一語言習得時即是雙語環境,使用語言時將之融合運用也在所難免。關西饒平客家話的現狀,如同整個饒平客家話在台灣的縮影,各自保留了部分從原鄉帶來的原音,一方面也隨著環境和時代漸漸在轉變,關西各姓氏饒平客們自不同的地區移民而來,帶來了不同的鄉音,呈現饒平原鄉豐富的語音表現,並無所謂的唯一「標準音」,就如徐貴榮先生(2008)所說「台灣多元聲調才是饒平客話原貌」,關西饒平不同姓氏各自有不同的變調情形,也可與此作一對應。 關鍵詞:關西、語言接觸、移借、歷時、共時 張孟涵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7
99年 越南華人遷移史與客家話的使用—以胡志明市為例 本研究以越南華族(D?n T?c Hoa)中的客家人(Ng??i H?)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越南華人史作為研究的主體架構,去梳理客家族群在越南的遷移史,?時兼論客家族群與越南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並探討客家族群從大陸原鄉遷移至越南與當地民族和不?漢語方言族群接觸後,在語言使用上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在越南統一前後當地政府的華人教育政策、華人社區中的語言競爭對客家話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基於以上的論述,筆者將藉由蒐集台灣、越南及其他地區的相關文獻,田野現場的觀察以及配合口述訪談等方式採錄相關的資料,來呈現華族在越南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客家人在越南族群中的獨特性,以及越南客家話在複雜的語言環境下所產生變化的情形。 從本研究發現越南華族及客家族群的遷移,與中越兩國在近代歷史上幾次重要的戰役有關,而越南華族在越南歷史上無論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陎都有許多的貢獻。至於越南客家族群與當地少數民族,不管在北越或南越地區,往來十分頻繁,特別是與艾族(D?n T?c Ng?i)、儂族(D?n T?c N?ng)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在語言方陎,越南客家族群在僑居國多語言、多方言的語言環境下,借入不少漢語及非漢語方言族群的詞彙,即使是客家人群聚的大本營胡志明市,客家話依然受到廣府話結構性的滲透。此外,越南政府在統一前後的語言政策,使客家話的發展出現斷層現象,華人社區中激烈的語言競爭環境,也讓客家話的傳承出現了危機。 關鍵詞:越南客家人、越南華人、客家話、母語教學、語言競爭。 吳靜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9.1 7
99年 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聯研究 寺廟楹?綜合?宗教、民俗、文學、雕刻、書法等藝術,是鄉邦重要的文史資?。本?文採集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共362 副,包含主祀神三官大帝及同祀神明之楹?皆收?,除登?、分析、歸納楹?內文外,並繪出楹?在廟中的相對位置圖。全文共分成?章:第一章為緒?,主要?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及文獻探討。第二章分成三小節,從文學及?史角?,去梳?客家先民在桃園地區開墾?下的足跡及精神。主要探討桃園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背景,三官大帝信仰源?,並對各廟宇建廟沿革做簡要介紹。第三章分為四小節,探討楹?的源?與發展,就楹?的意義、源?、製作原則及楹?的功能做進一步研究。第四章分為三小節,為本?文的核心,將針對從楊梅鎮、中壢市、平鎮市、?潭鄉、大溪鎮、八德市及?山鄉三官大帝廟採集?的楹?資?做語文特色的分析。第一節從楹?的文?長短及組成做分析,第二節針對楹?的文學美做欣賞,第三節針對楹?的藝術美做賞析。第五章分為五小節,為本?文另一核心,從文化層面?探討楹?的?同樣貌。透過「楹?」,對楹?的文意內涵做深究,透過「楹?」,看桃園地區常民百姓的祈願觀,透過「楹?」看廟宇的教化功能以及從楹?角?看學校鄉土教學實施的可能性,?期望透過廟宇「楹?」看桃園地區多元文化與族群融合的發展。第?章為本?文的研究總結,歸納本研究的結果與建議;經過系統的整?與建議,希望寺廟楹?能逐步受到重視,也希望透過學校鄉土教學,能將楹?視為教學的豐富素材。楹?是我國文學中的瑰寶,近??已有?少碩士?文研究楹?,期望楹?將?能得到?多人的重視與研究。 關鍵詞:桃園地區、三官大帝、三元宮、楹? 黃淑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99.1 6
99年 客家元素在現代舞蹈的應用—以光環舞集為例 現今舞蹈表演藝術已朝向多元素材進行創作,但學術界以及舞蹈界對於客家舞蹈此一概念仍具有諸多爭議與疑惑,一般社會大眾、舞蹈工作者對於客家舞蹈的概念亦停留在採茶舞的典範中,藉甫現代舞蹈創作的多元性探析客家元素應用之可行性,「光環舞集」成立逾二十五年,藝術總監劉紹爐更榮獲2007年客家貢獻獎,基此,以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為例,分析客家舞蹈創作之方法,並提供舞蹈工作者編創建議及參考。本研究採賥化研究方法為主,藉甫文獻分析彙整舞蹈創作中,客家元素的?賥層面與精神層面,兩大面向共十一個指標,以及光環舞集舞蹈作品文本分析之五大構面,舞蹈主題表現、動作材料、舞臺設計、服裝類型、音樂特色。透過深度訪談編舞家與舞者、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演出現場參與觀察記錄、舞蹈演出DVD之文本分析,瞭解編舞家之慣習與客家舞蹈創作的關聯?再以量化研究為輔,針對觀眾與舞蹈教師問卷調查,並從創作者、舞者、觀眾、舞蹈教師等角度切入探析。研究發現光環舞集的客家舞蹈創作,在動作元素方面深具創新性?在客家元素?賥層面以服飾、生活器?運用較多在客家元素精神層面部份則以音樂使用最多,生活型態次之。「客家舞蹈」之名詞定義,舞蹈教師認為以「客家舞蹈創作」此一名詞較為適當。 關鍵詞:光環舞集、客家元素、現代舞蹈、慣習 戴惠婷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6
99年 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建功國小三年級舞蹈班為例 近年來客家議題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中逐漸被重視,尊重族群文化與多元文化已是?前世界的潮流。更感年輕一代對於客家意識相?陌生及缺乏認同感,激貣研究者欲探究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更何影響。本研究的目的為瞭解苗栗縣建功國小舞蹈班將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現況;分析三年級舞蹈班學生對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認同度;探討本研究舞蹈課程設計所具備之功能與勾勒出的客家舞蹈型式;藉由行動研究檢視研究者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教學的過程,學習適?的指導策略與方法,並提昇教師自我的專業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與賥化研究為主,將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做分析:包括參與觀察、學習單、深度訪談法、教師省思本記、協同研究教師記錄、教師評鑑表。研究發現(1)客家意象融入舞蹈班教學更待提昇;(2)舞蹈班學生對於客家意象融入舞蹈課程皆相?認同;(3)舞蹈課程具備的認知、情意、技能皆獲提昇與強化,舞蹈教師形塑的客家舞蹈以「融合」風貌結合音樂、服裝、道具呈現「客家精神」;(4)改善教學策略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詞:行動研究、客家意象、舞蹈教學 溫麗榮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9.6 5
99年 龍潭椪風茶文化研究—在地知識的傳承 龍潭在1990年代後期積極發展茶業,並成功打造出響亮的「椪風茶」故鄉名號。論茶種,椪風茶係屬烏龍茶類,而在此屬銅鑼圈客家聚落的當地茶農,均以栽種「青心大冇」品種為主;椪風茶論品質特色,專家咸認主要是其獨特蜂蜜茶香所使然,而此香氣卻又是源自原屬害蟲的「茶小綠葉蟬」。茶小葉綠蟬的生長繁衍除因有龍潭特殊的地勢環境外,當地茶農戒除農藥的依賴習慣,也是促成椪風茶具永續農業經營之意義所在。因此,本研究目的乃為探究龍潭地理環境及客家文化業椪風文化形塑的影響,並實地進行椪風茶製作的參與觀察,以詳實記錄茶農的農作經驗。研究發現農業政策及龍潭特殊的地理環境,是構築椪風茶文化的外在因素,而較深層的內在因素,主要係環扣於茶農與土地間的共生關係、在地知識、生產技術,甚至是地方政府所推展的椪風茶節慶活動。 關鍵詞:龍潭、椪風茶、茶小綠葉蟬、在地知識 江裕春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 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 99.6 5
98年 閩客族群選舉動員之比較—以苗栗縣為例 謝育真 東海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98.1 6
98年 通霄地區的客家族群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初探 冉明珠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5 6
98年 《羅芳伯傳奇》中的認同與流離 台灣傳統戲劇在面臨全球化的衝擊下,必須改變傳統表演形式,以避免凋萎。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結合客家傳統戲曲與加入西方劇場舞台劇的新元素,以便於將客家戲曲革新的大戲《羅芳伯傳奇》於2006年在國家劇院演出。表演劇本發想於李喬,以廣東嘉應州客家人「羅芳伯」開墾東婆羅洲史實改編而成,敘述客家人移民南洋的故事,此表演呈現客家族群的離散,凸顯客家移民的硬頸精神,此外,這表演投射出客家移民在異地提倡中國文化與建構國族認同的想像。本論文探討台灣本土劇種---客家大戲的發展,討論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羅芳伯傳奇》的表演之戲劇表演形式,並檢視移民社會意涵。其中,透過戲劇化劇情文本,劇場再現客家移民婆羅洲的故事,援引西方劇場理論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所提出之「疏離理論」,分析此演出的戲劇形式與結構。藉該劇之再戲劇化(Retheatricalization),筆者亦結合「離散」理論,詮釋婆羅洲邊陲社會中,客家與當地族群的互動過程裡,所呈現的文化交流現象。關鍵字: 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疏離理論,再戲劇化,離散 賴惠真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8.3 6
98年 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 一向以?,客家族群的音?是豐富的、多樣的。舉凡山歌、小調、戲曲、童謠,無一?是客家族群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但隨著時代的改變,?輕一代的客家子弟,?會??會聽客家話的人相當多,大多?人只能聽懂一點點的客家話,至於?一口??的客家話,簡直比登天還難,所以有心人士為?讓客家人在客家文化薪火傳承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認同,在1990 ?代前後,客家歌曲的創作者?續為客家歌曲創作,以多元的形式?詮釋客家歌曲,?僅為它注入新生命,其質與?的成果也是有目共賭,在???界的?曲獎競賽中尤?到其?勢洶洶的輝煌紀?。本研究以客家??歌曲為主題,初步先將創作歌手的專輯一一分析,歸納出族群再現的特色,再運用深?訪談法?探?創作歌手以及文化仲介者對於客家??音?的想法與經驗意義。研究發現客家??音?所代表的客家意象非常的多元,它創造出歌手們想要的客家文化,型塑自己想要的客家意象並且超脫過去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以及為客家族群找尋新方向。而客家??音??僅喚起閱聽者身為客家人血緣的本質;也喚醒閱聽者回鄉的心情;另外客家??音?中的語言元素也是造成文化認同的最大關鍵,使得客家??音?成為客家族群的重要表現與認同象徵。 楊蕙嘉 元智大學 資訊社會學研究所 98.1 6
98年 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 地方精英是中國主流及核心文化的傳承者,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通常能夠擔任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橋樑。本文即以「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 - 1945)」為題,以史料分析為主,並輔以田野訪查,藉由西湖劉恩寬家族在地方上所扮演的領導與教化角色,來探究台灣精英在地方與俗民之間,如何因應與面對清朝及日本兩個不同時代的轉變。苗栗西湖的劉家在來台祖劉恩寬及來台二世、三世子孫以拓墾的方式累積了豐厚的田產後,建造了雲梯書院,並且透過科舉考試與捐納方式培育自家子弟,使其成為國家認可的地方精英,在地方上擁有一定的身分地位,並協助清朝官府治理地方。不管是團練防?、聯庄護鄉、為人保結、協助徵收台北府建城經費或是為民喉舌,都顯現出劉家在鄉社的影響力,已與政治權力產生連結。在歷史的洪流下,政治產生變局,台灣成為日本統治的殖民地,而劉家的雲梯書院也轉變為戒煙的鸞堂修省堂,但劉家從清朝累積起來的地位、勢力以及豐裕的財力,提供家族子弟接受日本教育的機會,使得族人延續了清朝時期在地方上的特權和地位。同時,劉家也藉由鸞堂、寺廟、詩社、信用組合及水利會等公共空間,成功的厚植了自己的象徵資本及文化權力網絡。不管是清朝或日治,劉家面對不同時代的轉變,儘管過程中有所反抗與妥協,但在面對不同的政權時,劉家始終能利用文字知識及鸞書《洗甲心波》的文化資本,維持其地方教化與領導的角色,展現在地的威望;甚至透過鸞書來教化俗民,使其成為一個奉公守法、知禮習儀的單位,亦即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團體。 關鍵字:書院、鸞堂、地方精英、洗甲心波、劉恩寬家族 陳瑞霞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6
98年 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之社會網絡分析:以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為例 近年來,臺灣新移民人數急遽增加,成為臺灣在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之外的另一族群,也使台灣朝向多元文化的社會。本研究探討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與社會網絡,乃以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中客家與非客家籍面向為探討,利用跨部門合作理論作為工具面分析其實施狀況,及瞭解各部門政策網絡互動情形,並透過批判種族理論為主軸,反思探討其處境與教育等問題。同時藉由社會網絡檢視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四大方案與活動內容,此外,再就最後冀望探析出政府和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各項方案、活動及新移民政策網絡,對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的教育、人口變化、生活適應等有何影響。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透過文獻探討以及深度訪談新移民政策相關利害關係人。研究發現客家地區新移民政策理論社會網絡之分析可歸納為政策面、理論面、執行面與實踐面四個面向。至於YWCA 在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對新移民政策議題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作用,本研究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析探苗栗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的政策網絡連結關係發現,以YWCA 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通譯員方案位居網路核心,並透過社會局和教育局兩大公部門主軸結合各單位,換言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利用多元化的方案、活動與政策網絡,對於客家地區新移民女性有實質幫助,並改善與解決其面臨的各項問題。 李瑞珍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客家族群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南桃園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桃園地區客家族群社區?與之研究。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明本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主要名詞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茲依序分述之。 萬智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1 6
98年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台灣政治發展「地方派系」是很普遍的現象,且長期以?操縱著地方政權,並在各種?型的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要?解地方政治就必須先要?解地方派系。研究地方派系政治的學術?文相當多,大多是以縣為主要研究對象,鄉鎮層級是地方自治最小單位,針對鄉鎮地區地方政治研究甚少,?遑?是客家地區做深入探析者,本研究欲探討苗?縣頭份鎮地方派系、社團、族群、政黨在選舉的過程中,對地方政治的衝擊與相互間的影響。主要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深?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而以往僅用派系的角??探討,本研究試圖加入社團、族群、政黨等影響選舉的因素,?瞭解因素間對地方選舉結果的影響。從研究中?解派系在選舉競爭時,如何經營、動員地方樁角與社團,並以「恩庇—侍從關係」???解釋地方派系的形成,試圖從地方派系和社團關係網絡的角?,?瞭解是否對地方政治產生影響,並對於地方派系、社團的運作、活動場域作初步分析,藉由探討2005?、2007?頭份鎮長選舉分析地方派系、社團網絡、族群、政黨互相間的關係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從研究發現?次的選舉決定選舉勝負的因素中,社團動員所佔角色大幅提升,並以本研究的結?及發現,對於未?頭份鎮地方政治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方向。關鍵字:地方派系、社團、族群、頭份鎮長、恩庇-侍從?? 洪志彥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民眾觀賞客家電視台節目觀感之實證研究 客家電視台開播至今六年,歷經三次管理更迭,目前隸屬公廣集團,逐步走向非營利全民電視頻道。目前有多項節目內容被政府與民間媒體監督機構推薦為「優良節目」,然而客家電視台節目始終無法佔有固定比例的收視群眾,且難以吸納廣泛年齡層的固定觀眾。故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以「節目內容品質傳遞」、「節目內容影響程度」、「電視台公共經營」三大構面作為實證調查的分析主軸。本研究對象以觀賞過客家電視台節目之觀眾為問卷發放對象,從問卷的分析整理中,瞭解民眾觀賞客家電視頻道之現況:包含觀看頻率、喜好類型、2008年印象最深刻之節目、客家電視台之訊息敏感度和主動觀看意願調查、以及心目中認為理想的優質客家節目應具備哪些元素與觀眾建議。 研究發現多數人肯定其節目品質,但是在創意和娛樂性不足,且忠實觀賞群眾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而因為單一節目台的播出方式,導致客家節目不易於其他台曝光,逐漸失去接觸多元群眾的功能,產生族群間的隔離現象。本研究可作為客家電視節目製作參考,並且透過融合民眾期待與真實現況的表達,期能使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日益精進,成為質量兼備的優良頻道。 關鍵字:客家電視台、優質節目、客家節目、公廣集團 徐巧昀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從還我客家母語運動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 范夢婷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7.6 7
98年 九二一重建地區文化產業政策對居民認同之影響—以新社客家社區為例 九二一地震至今已十年,原本客家地區新社,因地震後社會文化結構變遷,使在地客家文化消逝快速,重建產業及地方文化精神的重塑和新的社會價值定位,關係著社區整體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有鑒於此,除了提升區域產業文化振興社區之外,促使地區客家文化價值定位與薪傳是刻不容緩的事。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法為主,針對籌劃推動成員,包括公所課長、文史協會、社區促進協會、活動規劃專員、農會推廣人員及地方具代表性居民進行深度訪談,研究者並深入社區參與事件個案研討及區域代表性活動觀察記錄,旨在探討客家居民對區域再結構文化再創造,客家文化意象的再現及地方文化產業的轉化或創新,此區域政策規劃成效對居民的影響。 研究發現歸納如下:一、產業文化的創新關係著聚落居民實質經濟生活面,凸顯規劃者調節整合機制的功能與意義,對區域發展是重要的。二、重建區域內因社會結構變遷,有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介入,使連結機制之運作,更加複雜與重要,因此在地文化的再現是區域文化重塑的價值核心。三、區域呈現新的結構與文化的創新,如何使區域產業、文化再創造變的更具意義,透過經驗過程,區域居民意識所表達的期望結構,也就是居民認同是關鍵。 本研究期望能給與現行政策規劃者、地方組織與居民及後續研究者反思參考。亦期盼本研究對新社客家文化再現、薪傳與永續性發展的推動有所裨益,促使社會大眾對新社的客家人文有更深入瞭解。 關鍵字:重建區域、客家文化意象、區域認同、文化價值定位、文化產業 王雅筑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型態與影響之研究 2003年7月1日,全球第一個標榜客家的全頻道-客家電視台誕生!這個由行政院客委會編列預算運作的電視台,目的是為發揚客家文化,培育客家傳播人才。而在整個電視台裡工作人員最多的是新聞部,此部門目前負責產製出每天三節、每節半小時至一小時之客家新聞,以及數個塊狀新聞性節目。然而製播的客家新聞,收視表現與受到的關注,始終未如預期,原因何在?本研究試以客家電視新聞製播五大環節(播報、採訪、過音、編輯、鏡面),分析其處理型態及衍生之影響。本研究使用針對一般媒體資深業界人士進行之深度訪談法、針對客家電視新聞觀眾進行之焦點團體座談法,以及研究者本身曾參與客家電視新聞部工作之觀察、並與客家電視台長官和第一線新聞工作者意見交流之參與觀察法,三法並行。研究發現受訪者對客家電視新聞期許甚深,普遍希望能更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創意思維,並強化客家特質,讓新聞更好看、製播品質更具競爭力。此外,觀眾代表對客家電視新聞處理五大環節喜好度之排序,統計結果為:鏡面>編輯>採訪>過音>播報,可供客台參考。綜言之,「人民為本、客家為體、專業為用」是客家電視三大營運理念,但什麼樣的表現才是「新聞專業」?本研究認為,由於觀眾在台灣商業媒體長期洗禮下養成的收視習慣,在看待公共族群頻道時應做調整;至於客台新聞製播單位也須重視觀眾意見,積極互動,才能發揮媒體影響力。 關鍵字:客家電視、新聞處理、公廣集團、收視行為、媒體近用 宋菁玲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5
98年 社區政策對地域發展之影響:以新竹縣橫山鄉為例 每個社會與時期,皆因不同的歷史背景,而有特別關注的議題。在臺灣,欲振興地域發展,公部門積極推動社區政策的執行,以做為一項計畫性投資地域所進行或導引的過程,並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營造的轉化,試圖賦予公民實踐其文化權利,再經由充分釋放資源、活化社會群體,期以重新詮釋具有地域特色之文化性公共事務。換言之,臺灣的社區政策以為發掘在地文化之異質性,是一種公部門為求改善區域內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驅動過程,最終為營造一個健全的地域發展。 然而,檢視目前臺灣的地域發展狀態,正面臨同質化的高度競爭。就核心的社區政策而言,多數側重於經濟層面之發展,而經濟因素固然支配了整個發展的過程,在執行上也收得立竿見影之成效,但卻因此被商業化主導,以致於地方政府在興建文化設施、舉辦藝文活動僅具有炫耀與實驗的性質,對於地域永續發展的概念皆略顯薄弱,進而衍生出發展失衡的問題以及公共疏離的現象。是否正因為公民參與的想像與社造理念的實踐有顯著的差距,使得公民浸信於發展框架下的商業營造,進而漠視群體導向的社區意識。 本研究首先將臺灣社區政策的發展脈絡視為一動態體,並非依時間規模而劃分成為三個時期;其次,為建構地域發展之整體性,本研究界定的地域發展可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來探討,並將各個層面分別聚焦於政府政策、產業經濟、社會意向與文化環境。最後,以新竹縣橫山鄉為研究個案,探討不同歷程之社區政策,在滿足公民認同和導引公民參與的同時,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文化轉向以及空間活化,對於橫山鄉發展的演繹過程中,乃至於地域活化與社區營造之成效,產生何種程度之影響。據此,希冀找到潛藏的問題以及過程中的地域變化和觀念轉變之關鍵,復以提出未來執行或擬定相關議題之建議,俾供橫山鄉之地方社團、社區居民、公部門與業者調整該地域發展之參考。 關鍵詞:社區政策、地域發展、橫山鄉 張瑟玉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參與客家地區社區營造之研究 台灣在1994 年起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其所強調的是「由下而上」的操作模式,而許多地區的社區營造都是借重非營利組織的大力參與才能彰顯出成效,達到「社區充權」的目的,可以說「社區營造運動」正好提供非營利組織一個讓它展現其社會參與角色功能的揮灑空間。 本研究是藉由客家地區「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以「社區充權」的理論,來探討一個企業捐助型、而且是由外地進駐到客家地區的非營利組織?「財團法人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社區營造中的角色功能。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根據文獻分析、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因緣際會的參與了北埔鄉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主導者,也是溝通者。二、金廣福文教基金會以維修古蹟作為社區營造的示範,使北埔客家老聚落內的古蹟連成一個帶狀,成了北埔鄉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三、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創造了客家地區文化產業的新商機,使傳統客家產業復甦,讓「客家」成為許多人嚮往的地方。四、金廣福文教基金會發揮凝聚社區居民共同意識的效益,達到社區充權、培力的目標。五、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展現了獨特的社區營造操作模式,為企業捐助型非營利組織參與公民社會,協力政府推行公共政策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關鍵字】非營利組織、社區充權、客家社區、社區總體營造、金廣福文教基金會。 彭瑞麟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我不住在「竹籬笆」:一個外省女性的客家村落生命史(1950-1980) 本研究主張外省人異質性的立場,探討外省人本土化的經驗,藉由深度訪談及文獻史料建構出一位散居外省女性的生命經驗,並呈現外省人在客家村落的生活圖像。本論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為導論,其後的結構分為故事與分析:第二章仿《金翅》的敘事性筆法,呈現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別從外省人、社區及女性等三重視野來檢視一個客家村落的外省移民家庭故事;從故事到分析,均以移民為貫串的軸線。最後以第六章結論收結,第七章餘論則是主結構外的省思。本研究嘗試避開對外省人預設的本質化,而將焦點轉移至移民適應的研究面向,討論集居與散居在適應典型上的差異,也因而透顯外省人並不具有外省族群的意識與認同;在進一步探究散居的移民個體的認同傾向時,發現在個體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上,個體本身具有主體性與能動性,社會與文化也有其彈性與包容力,能吸納異質的元素,在互動過程中促成社區的變遷,移民個體產生在地的認同;研究對象的性別也顯現差異性,女性移民個體在台灣既成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仍受到侷限,但移民淺根與游移的特性正是突破結構限制的利基點,本研究對象因此透過行動實踐而定義自己,也反映女性角色在時代變遷中的改變。 易星萍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5
98年 1987-2008年台灣客家議題發展之研究:以客家雜誌為例 隨著1980年代台灣客家運動的興起,客家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大眾與政府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1987-2008年台灣客家議題的發展情形。研究方法是採用內容分析法,以客家風雲雜誌、客家雜誌為樣本,藉由雜誌歷年來所刊載的內容以了解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與變化趨勢。本研究參酌客家運動歷年來的訴求主軸與目前客家族群的發展現況,並考量台灣社會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在主題類目的建構上主要分成五大類,分別是:語言類、政治類、社會類、教育與文化類,以及其他類。在統計資料的處理方法上,則是使用次數分析,亦即計算其次數、百分比並進行排序與比較。為了能進一步理解報導內容在整個環境脈絡中的意義,也採取質化的詮釋分析分式,以了解客家議題的實質內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兼採質、量並重的方式。 最後的研究結果發現,語言是雜誌所關注的首要議題,其次為政治,文化與教育則是新時代關注的議題。次類目則是以選舉和廣播電視為討論次數最多。在客家議題的發展過程中,本研究歸結為客家運動帶動了議題的發展,且客家議題首先取得媒體議程地位,然後再發展為一般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公共議程,最後再進入政府議程中,而促使客家議題進入政府議程地位的主要關鍵在於選舉。 關鍵字:客家議題、客家運動、客家雜誌、議程設定 李雅婷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 台灣是一個由來自中國大陸沿海省份的移民所組成的社會。因漢人祖籍不同而產生漳、泉、粵、潮的語言文化差異,造成族群間劇烈競爭是必然的過程。本文所指的屏東萬巒佳佐地區,在清初應隸屬港東上里區域,大致為東港溪以南地區,原來是鳳山八社中的力力社和加藤社的活動範圍。就地理位置而言,他位處在潮州斷層地帶,東有大武山做屏障,雨水豐沛,南有沖積扇型的平原;就族群分布而言,漢人在此建立了客家、閩南兩大區塊。 佳佐地區西疆六堆客家的「先鋒堆」-萬巒,北臨平埔族的赤山、萬金和加匏朗,東界即是「生番」出入狩獵的傀儡山。清雍正一七○○年左右有來自廣東省饒平新墟縣長彬鄉的「吳陳」家族,她們的原鄉屬於饒平潮州府,語言為潮汕音;吳陳家族從崁頂、潮州、四春、泗林,一路推進到佳佐地區,夾雜在平埔族、傀儡山的生番與「六堆」客家族群之間,建立聚落進行拓墾。 尤其是以陳超為主的支脈,直到日治糖業發展時期,透過土地仲介關係,建立家族的政經地位,進而從事政治、土地開發、經營商行,經濟發展達到最顛峰。以致家族枝繁葉茂,建立大片莊園,迄今吳陳家族子孫人口繁衍超過2000人,其家族歷史發展,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本文是以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的拓墾區域為研究主體,時間、空間領域,以清末民初與日治時期為斷限;研究以佳佐陳超家族為主軸外,盤巨大潮州地區的還有三大拓墾勢力,他們都是來自同一區域的饒平,研究包括有:元勝陳、廣源陳、長彬吳陳。 期盼能就陳超家族的連綿發展過程,透過資料顯示所涵蓋的點、線、面史料,可以窺探本區塊漢人拓墾與發展的情形。做為學術的呈現,列為爾後漢人拓墾區域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漢人拓墾、加走庄、饒平長彬、吳陳家族、潮州人 邱坤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7
98年 內埔地區北客移民及文化之探討 南部客家地區經過清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後,高屏地區的客家先民就被視為保家衛國的六堆義民,此團結抵禦外虜的氣氛,奠定了日後南部客家聚落開墾的基礎。在六堆開墾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北部客家人(多為桃園、新竹和苗栗等地),因為地形崎嶇、土地貧瘠荒涼等因素,加上人口增加的壓力,於是逐漸往別的地方遷徙,南部客家聚落中的各大庄頭於是成為他們選擇的目標之一。在南部客家人的眼中,他們就是所謂的「台北人」,而台北人建立的庄頭就是「台北庄」。整個台灣人口之遷移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有家族小規模的遷徙,有村莊大規模的遷徙。如果說原鄉祖先從中國大陸遷徙至台灣的第一代開始算第一次遷徙,相對於這樣的遷徙,到了台灣本島後又因環境、經濟與政治等因素而再次遷徙的次數而言,那就是本文所探討的「北客遷徙」。無論以何種型態居住在內埔地區,南客與北客都有諸多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例如語言、農耕習慣和年節習俗等。雖然同為客家人,但語言與生長背景的不同,是否會造成與當地人溝通的困擾與誤會?是否因南北氣候差異造成生活作息不同,而被當地人視為他族排斥?在與當地人相處過程中,是否曾遭受什麼樣不平等的待遇,抑或在融合過程中發生過什麼特殊的事件等等,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將探討北客的遷徙與在當地生活的狀況,面向包括遷徙的原因、過程、宗教信仰、居住空間、年節習俗與當地居民互動等事項。關鍵字:客家、北客、移民、內埔、台北庄、台北人 鍾文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6
98年 萬巒鄉客家婦女「偋間角」的敘事分析 本論文旨在探討萬巒鄉客家婦女老中青三個世代的「偋間角」。本文以萬巒鄉十五位客家婦女的「偋間角」敘事為主體,依照產婦「如何對待坐月子?」、「如何看待和他人的關係?」、「如何看待坐月子?」及「西方醫療體系對『偋間角』的影響」為主軸,採用「敘事分析」中「類別—內容」的研究方法,找出「偋間角」更深層的脈絡。研究發現每個世代都有其「偋間角」的「壓力」來源,她們的觀念與當時的社會緊緊相扣,而她們也用著當時社會應許的態度回應著「偋間角」的人與事。對於「偋間角」的人與事,三個世代期望不同,則影響了她們在坐月子當下的心情,其中以新一代客家婦女,考量最多,心情最為複雜。「偋間角」的方式和人際互動見證了經濟改善後物資豐富、醫療技術的進步、客家婦女地位的提升、夫妻關係的改變,還有兩性平權的風氣。「坐月子」由長輩為照顧者的特性,讓西方醫療體系的影響力晚了一個世代;新一代的客家婦女依賴產後檢查確保自身健康,西方醫療體系的育兒知識也漸漸取代了傳統口耳相傳的經驗談,成為新手媽媽和寶寶的「安全感」來源;然而她們也必須克服在家坐月子時,離開「西方醫學」的「不安全感」,以及面對和堅持傳統作法的家人時的溝通問題。本研究之貢獻在於將三個世代的客家婦女「偋間角」的敘事作進一步的分析,比較她們坐月子的方式、其後的意義,人際觀以及當下自我的心情觀照。對於受訪者與作者而言,這篇論文的完成象徵著對於客家婦女坐月子文化的反思:有過坐月子經驗的讀者可藉由其中的論述回溯記憶,重新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尚未經歷或是未來身邊有人坐月子的讀者,則可以藉由本文開展另類的思考觀點。在這其中,或許存在著翻轉傳統「偋間角」文化對客家女性束縛的可能性。關鍵字:客家婦女、坐月子、偋間角、敘事分析、醫療化 李郁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7
98年 社區主義觀點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以新屋鄉農會穀倉為例 「閒置空間再利用」是近年來國內重要的文化政策,也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新屋鄉農會穀倉在面臨即將拆除重建為新屋鄉農會辦公大樓的命運之下,在各界人士認為它是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也是見證地方發展的活歷史,因此居中協調希望保留再利用,並登錄為歷史建築。然而,新屋鄉農會穀倉的再生如同大部份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模式,都是以「由上而下」的政策決策模式,鮮少與地方及社區做結合。 本研究從「社區主義」的觀點出發,以社區居民的角度及觀點來透析「閒置空間再利用」等地方性議題發展,並使用質化研究方法中的文獻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收集本研究所需之資料,希冀達成以下目的: (1)瞭解新屋鄉農會穀倉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政策背景形成之過程以及其發展定位;(2)以社區主義??為基礎,探?研究個案在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中,政府部門、農會、社區居民及地方組織在互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因應措施;(3)藉由探討個案的實際情況與現行政策下,瞭解社區主義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作法及可行性(4)提供相關建議作為政府及其他單位於未來閒置空間再利用規劃之參考。 徐業華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本文的全篇要旨在於以「臺灣客家」觀點詮釋臺灣史,最後並據此提出「臺灣客家史觀」以檢視1895 年發生在臺灣的乙未抗日戰爭。本文的研究途徑結合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向度;研究架構上則以臺灣作為核心地區,觀察這塊土地上的長時期的社會結構;與此同時也「以結構主義為方法」,以說明「臺灣客家族群」作為具有結構性變遷的社會事實,並據此合理的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論點。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緊緊扣住臺灣史上的兩條重要脈絡,一是義民,一是平埔族的漢化;前者首創於臺灣客家庄,而後遍及全臺各地並成為清領臺灣時期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本文也特別提出義民先於民變而存在的事實。後者則是構成當前臺灣人的主要結構之一,本文以「賜姓」、「族譜」、「烝嘗」三部曲來說明平埔族的漢化,這種不可逆轉的同化過程確是歷史的悲劇與無奈,卻也為臺灣漢人注入新血與生命力,惟本文雖以臺灣客家譜牒為例,但事實上也是當前大多數臺灣漢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從這兩條軸線的長時段觀察,正是本文據以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基石。 本文最後以「臺灣客家史觀」重新檢視1895 年乙未戰爭的始末。學者們過去多以各種「民族主義」情緒解讀這場戰爭,因之完全無法合理解釋為何戰場上爭相出現義民軍以及仕紳們冒死抗日的現象。本文則認為,偏離土地即偏離史實;惟有以本土的、長時段的觀察,方足以理解臺灣史上的各種事件與現象,職是,本文最後也暗示以多元觀點解讀臺灣史的可能,亦即,各族群、社群甚至各家族,也能利用本文的論述架構各自解讀各種史事史蹟,以摒棄任何標準化或霸權式的一元觀點。 關鍵詞:臺灣客家史觀、臺灣民主國、乙未戰爭、客家、義民、平埔族、結構主義 薛雲峰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7 15
98年 聚落、信仰與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 黃美珍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1 6
98年 苗栗造橋客家八音樂師蘇添富之研究 本論文以文獻蒐集方式,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訂定台灣北部客家八音的定義為何,並藉以建構整個台灣北部客家八音團的現況,論文中詳細描述蘇添富個人之師承系統、學藝過程、演藝經歷,並根據田野調查錄製之八音技藝音樂內容進行音樂分析與探討。本文中對於音樂內容的探討,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八音與歲時祭儀的結合,描述八音在歲時祭儀中與儀式如何搭配使用,並針對三大節日之田野錄音內容,採譜並分析,當中針對蘇添富吹奏語法--弄噠與收噠仔的習慣語法詳加說明。第二部份為蘇添富八音技藝之保存,為完整保存其八音技藝,採精緻錄音方式,同時呈現口傳工尺譜、唸唱工尺譜以及演奏譜,其中演奏譜更以五線譜、簡譜以及工尺譜共同呈現其樂曲內容,供後人研究對照。 關鍵字:苗栗造橋、客家音樂、客家八音、蘇添富 黃筠軒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96.6 8
98年 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 新瓦屋花鼓隊是一支傳統的客家陣頭,在現代臺灣的各式民間陣頭中獨具特色。從民國三十六年至今,歷經六十多年的成長、變遷,陪伴著臺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記錄了客家族群常民生活的內涵與歷史文化的軌跡。尤其是近年來作為文化創意產業以及地方文化產業的重要項目之一,不論是對其自身的發展與傳承,或是對族群意識、社區營造以及文化認同都產生了很大的機體性影響。 本研究基於符號學(Semiology)的理論,試圖從多樣及多義性的歷史資料及口述內容中,藉著實地的田野工作,將相關的文獻記錄、參與者的不同記憶、甚至於各自的解釋與觀點,在尊重其可被多重認同及詮釋的基礎上,將資料重新置於具有「述說」(speech)意涵的文化脈絡與角度來考量;從族群、社區、展演、產業等幾個面向,將概念、操作、現象這幾個相關卻又不同的層次,精確而系統性的記錄與描述,並進一步的分析及詮釋,以期建構具有「語言」(language)結構性意涵的整體關連。 ?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為客家與花鼓,包括客家概述,客家表演藝術的類型與特色以及客家花鼓探源。第三章為新瓦屋的客家花鼓,除了介紹新瓦屋聚落之外,也進一步探究新瓦屋花鼓隊的緣起及其沿革與現況。第四章為花鼓隊的音樂民族誌,內容描述新瓦屋花鼓隊的編制、隊形、演員、角色、樂器、道具、技法與表現以及運作等,以認識新瓦屋花鼓隊的展演內容與藝術內涵。第五章為新瓦屋的花鼓論述,是將新瓦屋花鼓隊視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其被運用、表現和展演的方式和型態,來解析它被賦予的意義內涵及文化價值。第六章結論,為本論文之總結及後續相關發展問題之建議與反思。 新瓦屋花鼓已為臺灣地區客家族群的重要表徵之一,它展現了客家常民文化中滑稽與逆向的丑角意識與審美特質,其寬鬆、彈性的架構,使得其展演具有著吸納與應變的能力,並因而豐富了多變的內涵。新瓦屋花鼓的起源、發展與變遷的歷程,與時代的脈動同步而並進,在目前學界對客家陣頭的相關研究仍嫌不足的情況下,此一研究或可對客家表演藝術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可資參考的建議與方向。 陳怡妃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音樂教學碩士班 98.5 7
98年 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六堆地區的地名做研究,並探討六堆客家人由原鄉移民至臺灣後,在開墾過程中所發生種種地名上的演變,其對客家現在及未來發展的影響。 首先,由歷代占領臺灣的國家來看漢人何時定居臺灣南部?客家人在這段時間裡有多少人來台?何時開始在下淡水地區開墾?並從其祖籍及客家話在中國大陸分佈的區域來做推測。 再來是六堆名稱如何形成及被定位?至今六堆組織的功能為何?並從自然環境、與原住民的關係及行政區域的劃分來探討六堆的範圍。對地名的探討則是從村莊中部落小地名在地方開發、水利發展及分類械鬥中來論述,針對各個鄉鎮的情況做分門別類,每個地區地名來由並不完全相同,要從地名的特性上得知。 此外在語言及詞類上也可以看出地名受到的影響,除了原本講的四縣客家話外,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環境及歷代不同統治者的交替下,語言受到的變化,並從詞語的分類去分析地名的來源。 最後,再由文學及文化上來做分析,從民間文學中去了解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況,當地人流傳的文學有哪些?藉此可以看出六堆客家人真誠樸實的一面,而文化上則是強調客家人在面對外族統治時的應變能力。 劉相宜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4 6
98年 清代竹塹東部內山地區的拓墾:以合興庄為主軸的探討(1820-1895) 本文旨在探討清代竹塹內山地區合興庄的土地?墾?程。竹塹內山地區自?即為高山原住民的生活?域,墾戶以隘設墾隨的方式,?斷擴展墾區庄範圍,在?墾之時,墾民們與高山原住民之間衝突?斷,信仰就成為墾民心中最大的寄託。因此,本文即以竹塹內山地區的合興庄為研究的區域範圍,以?墾為研究主軸並進??墾與信仰及族群關係等面向的分析,一方面認?這塊土地上的發展,一方面讓竹塹內山地區的?墾?史?趨完整。 合興庄的?墾為泉州籍墾戶陳長順父子出資設?隘防、僱丁防番,招募粵籍墾佃?墾,由墾佃繳租支應隘防費用,雙方共同合作開?而成。由於開墾過程中隨時都會面?番害威脅,及疾病、災荒、水患所造成生活的?安定,墾戶陳長順於合興庄的中心位置太平地捐地興建廟宇三元宮,希望透過建廟祭拜神祇,庇佑開墾順?,藉由建?廟宇陳長順也取得宗教上?導權,進而鞏固庄內墾戶的地位,又透過廟宇內宗教活動的?與,墾戶與地方上各階層居民產生互動關係,有?於墾區庄內各項事務的推動。合興庄墾區內的居民因開墾、防番的共同特質而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的社會群體,此社會群體以三元宮做為信仰中心,藉由共同的祭祀組織與活動將墾區內人群凝聚起?形成一個祭祀圈,墾區庄所及之地就是祭祀圈的範圍,三元宮的建?可以?是陳家墾戶積極運作下的結果。但在?銘傳實施裁隘政策之後,陳氏家族因隘防被裁撤、隘租收歸公有,家族的經濟?益及地位受到衝擊,也間接影響到三元宮的發展。 從研究中發現,在清代竹塹內山地區的?墾過程中,國家政策的改變對墾戶勢?消長有著絕對的影響,?墾與信仰之間存在著相當高?的依存情況,閩、粵族群之間因開墾?益存在著合作互助關係,閩、粵與高山原住民之間因生存競爭長期處於衝突?態。 呂佩如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12 7
98年 科技媒材於包裝應用之研究—以行動條碼導入美濃地區醬菜包裝為例 隨著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新的科技媒材種類繁多並具有諸多優於傳統材料之特性,藉由將新的媒材應用於視覺藝術與設計上,不僅能開創出新的表現契機,更能擴充設計表達之廣度,創造出新價值。 本文以包裝為例,總共分成五章,第一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與限制;第二章以包裝設計之發展沿革為啟,藉由對包裝意涵之釐清,及列舉十餘項近代科技媒材之探討,做為深入思考科技媒材與包裝關係之依據;第三章以行動條碼為例,深入探討行動條碼之淵源與發展現況、在感官美學與綠色設計中所能扮演之角色,及目前發展所受限制,從中獲知行動條碼,對包裝提供了擴增人文內涵、強化展示功能、結合媒體互動等啟示;第四章主要說明客家醬菜之淵源與背景、整理美濃地區醬菜之影像與訪談所得知識、包裝容器現況及地方素材,作為實驗包裝之參考,並於第四小節提出實驗包裝設計圖,從包裝實驗中獲知,行動條碼除了能保持包裝之內涵傳達機能外,更提供深一層資訊索引的入口,並讓包裝本體更具有主體性,更加貼近客家居民之生活視覺經驗,傳達出醬菜之醃製意象。 行動條碼應用於包裝之價值,在更深一層的文化表現與傳遞上,扮演著傳統商業包裝設計所無法達到的境界,有助於擴增包裝設計的概念與應用範圍,從本研究獲知行動條碼對於包裝概念有以下幾項啟示:一、行動條碼調和客家居民節約儉樸內斂民風、傳統商業包裝設計需求、醬菜之市場經濟功能此三者之關係,豐富美濃醬菜包裝的文化內涵與展示趣味。二、行動條碼如同通往消費者的任意門,後端資料庫能不斷更新,而消費者可自行選擇瀏覽包裝內涵,更能直接於線上進行消費與意見回饋,強化包裝內涵之機動性與互動性。三、行動條碼應用於包裝,其高資訊承載特質,有助於包裝物質面之減秏及文化內涵之提升,增加包裝有形與無形之價值,實現綠色設計之精神。 李銘偉 樹德科技大學 應用設計研究所 98.6 6
98年 客家花布產業發展之研究:以資源基礎的觀點 近幾年熱門的「客家花布」在目前眾多北部客家庄的文化節慶活動上,普遍運用在活動中,故本研究欲深入了解客家花布過去歷史及背景,卻發現其相關文獻及研究篇數卻少之又少,而客家花布產業目前所擁有的資源是否能使客家花布產業持續性的發展下去,客家花布產業的興起及未來如何持續性發展,遂引起本研究欲探究之動機。 目前企業界的資源基礎理論在策略管理領域中已被廣泛的運用,客家花布產業需透過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其產業內部的核心資源及價值,先穩定及確定其產業的基礎何在,藉此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故本研究試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來分析客家花布產業的基礎資源,提高客家花布產業文化的核心價值。 本研究方法採用質化方法中之深度訪談法,針對目前較積極從事客家花布產業的八個工作坊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結果發現,目前客家花布產業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明顯大於其經濟價值,故最重要的是保留客家文化意象,強調客家的意涵,否則易使人混淆其產品的定位,而基礎文本資料的建立不夠厚實,容易讓產品失去文化的意義,以致淪為一般商品。 李怡萱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1 7
98年 苗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度之研究 摘要自由民主政府的主人是民眾,政府存在的目的在服務民眾與滿足民眾的需求,政府必須?斷提升服務品質,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政府的各項施政作為當以民意為依歸,如何滿足民眾的需求,?是各級政府在推動施政工作上應努?的方向,以建?「服務第一、品質至上、效?為先」為民服務工作的價值觀,謀求全體縣民之福祉。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探討苗?縣企業經營者背景差?,對縣府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之影響;解析苗?縣企業特性,對縣府地方經濟發展政策認知與施政滿意?之影響;瞭解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經濟發展政策的滿意程?,以作為縣政府未?施政推動之?考。 本研究根據各開發計畫構面彙整之衡?指標,經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苗?縣企業經營者對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之意涵有普遍性的認知及較高的施政滿意?,各項計劃的認知平均?介於2.67~3.83之間,滿意?平均?介於3.03~4.05之間,皆高於中間值,顯示苗?縣企業經營者對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整體開發計畫的認知(平均值3.26)與施政滿意?(平均值3.55),具有中上的程?,苗?縣府團隊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所扮演之角色與定位,獲得苗?縣企業經營者的肯定與支持。 另一方面,企業經營者對於苗?縣政府施政的評價滿意?高,特別是在: 一、苗?縣「地方經濟及工商發展」的成果,滿意程?高達72.2%。 二、苗?縣政府所提供的各項?政措施及?民服務,滿意程?高達74.5 %。 三、苗?縣政團隊的整體施政表現,滿意程?高達77.3 %。等三方面的整體施政的評價較高,顯示苗?縣府團隊的努?,苗?縣企業經營者對縣府?政團隊持正面肯定的評價居多,同時滿意其『十二大旗艦開發計畫』。 關鍵字:苗?縣、企業經營者、地方經濟、旗艦開發計畫、施政滿意?。 劉道明 國立聯合大學 經濟與社會研究所 97.12 8
98年 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 臺灣邁入21 世紀之後,由於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與社會多元化之社會環境的變遷,民眾對生活品質要求提高,以及對於產品的選擇走向多樣化及多變化的性格。本研究透過Robinette、Brand 和Lenz 於2001 年提出感性行銷的五星理論,並歸納感性行銷的相關文獻,衍生出三義木雕文化創意產業五星概念,探討核心特色及潛在的發展空間,且呈現感性與理性相互作用關係。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中深度訪談法與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研究結果發現:(1)故事性:三義地方具有文化、自然與在地性特質。(2)關聯性:展現三義、木雕與客家族群的連結印象。(3)體驗性:體驗活動,呈現有趣的、藝術的、感動等正面的感受。(4)創意性:木雕作品上表現出個人風格及兼具美感的工藝品。(5)價值性:三義木雕在文化、藝術、經濟與創意性具有價值性。三義木雕不論於文化、藝術、經濟層面,給予消費者正面印象的評價,且透過感性行銷的心價值「關心」運用於活動、交易買賣、環境等地方,並獲得消費者內心的共鳴。 彭映淳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6.1 6
98年 「藍衫樂舞團」展演客家樂舞之形式及文化意涵 林銘嬈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3
98年 內埔鄉客家地區媽袓信仰之研究 本論文旨在探討內埔鄉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內埔鄉的客家村落為六堆客家地區中的後堆地方,這一個地區在清代的行政畫分屬於港西下里,以客家人佔多數。內埔鄉還有九個閩南村落,在清代屬於港西中里,族群的分布以閩南人為主,其次為平埔族、外省榮民及原住民。 從內埔鄉的民間信仰可以看出閩客兩大族群所呈現的差異,尤其特別的是,客家地區的媽祖廟分布比閩南地區多、信仰形成的時間也比較早,對於廟宇的研究以祭祀圈的界定為最初的目標,因此本研究以許嘉明、林美容等人所提出的祭祀圈理論來檢視內埔鄉的九座媽祖廟的祭祀活動。七項指標包括(1)共同出資建廟或修廟,(2)收丁錢或題緣金,(3)頭家爐主制,(4)請神,(5)巡境,(6)演公戲及(7)共同的活動。 研究發現內埔鄉的九座媽祖廟,七座位於客家地區、二座位於閩南地區,分別在祭祀活動上表現出差異性,以上述七個指標來檢驗閩南地區的媽祖廟呈現大部分符合的現象,客家地區的媽祖廟卻僅有部分符合,客家地區媽祖廟的祭祀活動中:沒有收丁口錢、建廟與修廟非義務性、巡境只在特定的時候(如建廟週年)進行、家中有重要行事是準備祭品到廟中祭拜而非請神到家中坐鎮,不演公戲改唱卡拉OK、祭祀活動由管理人或管理組織負責而非遴選頭家爐主,宴客則是由廟宇主導。 研究亦深入探討內埔鄉媽祖信仰的特色及閩客地區媽祖信仰的同異性,內埔鄉媽祖信仰的特色為:客家地區的媽祖廟比閩南地區多、香火源分為大陸祖廟分香、先民攜來及島內分香三種、客家地區採儒教三獻禮的祭祀儀式、客家地區無頭家爐主的祭祀組織;另亦發現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與閩南地區在祭祀活動上呈現差異。 白雅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7.6 6
98年 桐花意象對產品加值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做為依據,藉由檢核產業中之產值、設計與製造的方法流程以及消費者的反應,剖析目前以桐花意象設計開發文化產品之成效,研究範圍包括:(1)桐花意象應用於產品設計開發之成效(2)桐花意象對於產品與品牌價值提升之影響(3)桐花意象對於客家文化之識別與評價程度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包括: 1.桐花意象對產品加值影響之效果:(1)桐花意象已成為客家文化共同記憶(2)設計感為產品價值之主要來源(3)桐花意象加入產品設計有其獨特性與價值(4)知名設計師與工藝師、具有品牌與獲得知名獎項或特定標章會增加消費者之購買意願(5)價格與設計感為消費者購買考量之主要因素(6)情境體驗的記憶性與意義性促進購買意願(7)客家文化識別與消費者之購買意願、整體滿意度有顯著關聯 2.客家特色文化產業推動之探討:(1)利用教育深耕文化,提升文化意識(2)長期穩定之政策與行銷推廣協助(3)持續教育訓練與多面向之異業結盟(4)創新設計產品避免只是季節性之紀念品,而是長銷性之生活日用品(5)從設計輔導轉向行銷輔導,方向正確但頇考量執行方法 張家誠 大葉大學 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班 98.6 6
98年 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 本研究是由桃園大圳灌區的聚落開墾初期、墾區莊的私有埤圳時期談起。進而探討日治時期,國家力量介入後的公共埤圳時期所帶來的變革。對於新屋鄉的水利發展過程,將針對「埤圳空間」、「水利社群」、「祭祀圈」等三個關照人群生存所需之物質與心理層面的要項作探討。 在研究方法上,透過由社子溪劃分出新屋為「溪南」、「溪北」為研究的基礎區域。研究期間涵蓋從墾區莊時期的閩、粵勢力分佈,到日治時期國家力量的介入。以空間與法令關係上的劇變,基於「水利社群」與「祭祀圈」的關鍵影響因素-「埤圳空間」的歷時性變革作為變遷議題探討的核心。 埤圳空間由私有埤圳時期的獨立小型埤塘灌溉設施,演變至國家力量介入後、公共埤圳系統的樹枝狀層級性。新水利社群的關係不僅打破行政劃分與血緣、族群的舊有關聯而重新建構,水利社群的競爭更因為社群基礎規模的擴大與社群網絡層級性的出現而加劇。起源於水利信仰的「八本簿」祭祀圈,其最終影響祭祀圈領域的力量並非如文獻記載上所敘述;換言之,該祭祀圈並非由三七圳灌溉區之受惠民眾共同發起。祭祀圈所反應的領域其實顯示了墾區莊時期閩、粵墾區主之勢力範圍,其中並包含了閩、粵人口的分佈與佔有比例之影響於其中。 基於水源的利益爭奪而產生之效應,在墾區莊時期以「籍別」與日治時期以水利社群「組別」的不同凝聚力下,無論是水利信仰的道德約束或水利法令的強制規範,在社群的組織過程中皆有其特殊的「排他性」存在,也就是基於資源分配競爭而形成的共同體關係。水利信仰與水利活動之間也隱含了社群與水源流動的「依存性」,透過祭祀圈的輪祀組織與水利社群的巡水活動進而開展於埤圳空間中。 賴奇廷 東海大學 建築所 97.6 6
98年 客家創意米食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平衡計分卡觀點 林均屏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1 6
98年 功德與長生:新埔廟宇祿位研究 本研究從廟宇中較常為人所忽視的位階-「祿位」出發,「祿位」是除了主神以及陪祀神之外為人所祭拜、為廟宇所供奉,其中同時包含往生者與在世者,並可經由對廟宇、地方有貢獻,或是以金錢買賣而得的特殊位階,藉由對於新埔廟宇中祿位現象的觀察,獲致新埔地區祿位的概況,提出新埔祿位的大致現象;接著面對廟宇的不同屬性,從中選取具代表性的三座廟宇:代表公廟原型的義民廟、代表公廟過渡型的與天宮,以及代表私廟原型的三聖宮,並針對此三座廟宇祿位名進行深入討論,經由對於祿位名的討論,歸納出祿位名中女性姓名較多的可能原因,並依據此三座廟宇祿位名對照新埔地區宗族現象,討論宗族與祿位之間的關係;最後,面對使「祿位」具有意義的神聖時刻:登龕儀式,經由登龕儀式的詳細描述,以及對登龕儀式中參與者、空間安排、超自然存在,以及神聖傳說再現的深入分析,獲致祿位存在的意義及價值。本研究主張「祿位」實則包含「功德」以及「長生」兩個邏輯,「功德祿位」來自對於社區有所貢獻,經社區認同後,由廟宇主動給予祿位,在這樣的原則下,「功德祿位」所代表的功德為社區、廟宇所認同;「長生祿位」則來自對於施主對於廟宇主動的貢獻,經由廟方同意後可取得祿位,因此「長生祿位」的永生來自神話的再現產生功德,並經由功德迴向而獲得神力護佑而來。 王鈺涵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6
98年 美濃龍肚清水宮的福首與堂主 本研究以南台灣高雄縣美濃鎮龍肚清水宮的祭祀組織與廟務組織的福首與堂主,來強化目前學界對地方社會構成法則的論述。清水宮一年有三次重要的祭典活動,分別為起福、完福與祖師爺誕辰祭典,而一年三次的祭典中,共有兩個崇拜的對象,一是天公,一是清水祖師。祭典最為特別的是儀式的進行內容與祭典的組織。清水宮的祭儀均是以三獻禮進行,其中祭典儀式的主持者,並非專業的儀式專家,而是社群中的個人,並且某種程度是社群中的菁英。在祭祀組織上,龍肚客家人以村民自願擔任的福首制度作為祭祀組織,而非結構性的由村庄居民義務輪值擔任祭祀組織,凸顯出龍肚在祭祀組織與儀式進行上,要靠更多地方頭人或是社群菁英的個人性才使「組織」成為可能,祭典活動也透過這些個人的人際網絡拉繫而得以完成。筆者研究的範圍內,廟宇的祭典與廟務卻並非依照此種輪庄制度運作。再者,漢人聚落常以爐主頭家作為祭祀組織中負責祭典經費出資者的頭銜,但是,此頭銜在筆者的研究範圍內卻是近年才使用的稱謂,在地方上仍不普遍。龍肚地方公廟的堂主一職,由龍肚地區三個里的居民當中,挑選出某位突出的個人擔任,不同於祭祀圈理論所描述,漢人社群組織是以制式化、均質的由社群、聚落村莊輪流擔任祭祀(廟務)組織人選,再由神意挑選決定。換言之,龍肚地方公廟的堂主一職,與堂主產生方式,某種程度強調了此地域組織的由社群菁英來領導的個人化特質。 吳昭慧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97.6 5
98年 客家桐花祭政策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客委會希望透過客家桐花祭的旅遊活動,實現「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的行銷目的,深化各地的藝文活動內容,提升對桐花與客家文化的認識,達到發展與創造客家文化產業卓越的經濟產值政策目標。從2002 年開始至今年已舉辦8 年,屬中長期性計畫,活動成果明顯呈現。而客家桐花祭最重要資源之桐花林及人力、文化、產業等資源,均須仰賴各縣市客家庄提供,客委會以經費補助方式,希望藉由中央籌劃、企業加盟、地方執行、社區營造之政策網絡合作模式,由客委會、地方政府、活動社團及相關產業業者,透過彼此資源與良好網絡關係來完成客家桐花祭之政策目標。本研究以政策網絡相關理論為基礎,探討客家桐花祭活動資源最大提供者之苗栗縣地區,客家桐花祭活動參與現況,確認網絡關係人及重要性資源依賴情形,成員間互動、信任與夥伴關係建立與執行情形。 研究發現,在政策目標之行銷目的達成方面:(1)客家桐花祭活動的成績受到肯定;(2)油桐花影響當地產業經濟發展;(3)當地特殊環境及人文資源的客庄,對客家桐花祭旅遊人數及回流率有顯著影響。至於在政策網絡成員夥伴互動模式:(1)明確的政策網絡參與角色定位,有助於提升彼此信任及長期政策推動的順利與完整性;(2)保持經常性的溝通與接觸,才能建立良好與穩定的合作模式;(3)資源提供公平合理性與創新需求。而在研究建議方面:(1)部分觀光人潮過多地區,可參酌大型活動辦理經驗規劃較遠距停車場,並作區域性資源整合提升遊客旅遊多元性及停留時間;(2)加強當地人文與地理環境資源的特色推廣與基礎設施建設,有助於延長客家桐花祭效益,達成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經濟的長期綜效;(3)透過客家桐花祭活動認識客庄與深化客家文化認同。 吳信慧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7
98年 屏東縣萬巒鄉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與發展策略之研究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來臨,民宿的體驗活動,逐漸受到遊客喜愛。本文以供需的面向,採文獻探討、?化及質性的研究,探究萬巒鄉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與發展策略。屏東縣萬巒鄉為研究地區,對象分為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兩類。問卷調查包括:居民92人、遊客480人,合計572人;訪談包括:行政及輔導人員5人、產業代表2人、專家學者 2人,合計9人,總計581人。藉由研究對象之意見、資源與政策法規分析討論,透過SWOT分析,再以TOWS策略配對,形成發展策略計9項。本文提出八項結論:萬巒鄉客家伙房資源共計92座;客家伙房民宿,經評估具有可行性;結合整體資源,發展客家特色伙房民宿;運用伙房民宿優勢與機會,形成最適的發展策略;設計體驗活動,吸引遊客參與;運用管道與科技行銷客家伙房民宿;善用「沿山休閒農業區」與五溝客家「聚落」為發展利基;觀念和態度是發展客家伙房民宿成敗的關鍵。提出八項建議:(一)政府部門方面:專案推廣客家伙房民宿;落實政府政策及健全發展伙房民宿公共設施;(二)居民部份方面:形成策略聯盟創造產業行銷網;形塑主題特色設計體驗活動;鼓勵青年返鄉服務;(三)未來研究方面:建議從社區總體營造觀點研究發展客家伙房民宿,及結合沿山休閒農業區及五溝聚落的特色,研究如何發展客家特色伙房民宿。 關鍵字:客家伙房民宿、可行性評估、發展策略、SWOT分析、TOWS 矩陣模式 李雪香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8
98年 屏東縣六堆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之研究—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 隨著國人生活條件的提升及與交通便捷,觀光休閒風氣興起,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也正面臨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本研究係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探究屏東縣六堆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採用文獻探討、?化及質性的研究方法,以達實證之效。研究地區為屏東縣高樹、長治、麟洛、內埔、竹田、萬巒、新埤、佳冬等八個客家鄉,研究對象區分為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兩類。問卷調查對象包括:產業經營者53人、景點遊客396人、及各鄉居民80人,合計529人;深度訪談對象包括:公部門業務承辦11人、非營利組織代表3人、專家學者2人,合計16人,總計545人。透過文獻探討、研究設計、問卷施測與訪談及分析與討論之邏輯獲致結果。藉由環境與資源的現況探討,透過SWOT分析,找出產業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等,以策略配對掌握競爭優勢,形成最適的發展策略。本文研究結果發現:在環境方面:遊客、業者、居民均一致認為「品質改善」與「政府效能」最重要;在資源方面:客家美食、古蹟文化、景觀優美、節慶活動與多元文化的生活型態,是最大公約數的吸引力,可藉以形成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在精進方面:六堆客家特色仍未形塑、客家產業的創意、行銷、通路量能仍待提升、公部門缺乏專人專業與整合、旅遊資訊與基礎建設普遍不足等因素,應建構育成中心整合發展。並就政策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屏東縣六堆客家地區、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優勢、發展策略、SWOT分析 宋慶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7.6 6
98年 台北市客家餐廳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 由於近幾年來台北市客家餐廳的數量快速地成長,在餐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在這競爭激烈的餐飲環境中,為了吸引消費者上門,台北市客家餐廳如何創造差異化,以及如何利用各種行銷手法及傳播工具,傳達餐廳的訊息給消費者,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良好的餐廳形象與服務,這是台北市客家餐廳業者所需重視的課題。 然而傳統行銷觀念的式微,整合行銷傳播的興起,這將是今日及未來產業界無法抗拒的一股風潮,所以本研究擬將國內外學者關於整合行銷傳播的理論做一番整理與分析,做為進行研究的理論依據,並以台北市客家餐廳為研究對象,針對台北市客家餐廳的業者與消費者,採用質化方法的深度訪談與量化方法的問卷調查蒐集本研究所需的資料。因此,本研究之目的:(1)瞭解台北市客家餐廳的經營現況;(2)分析台北市客家餐廳業者運用整合行銷傳播工具的情形,以及和利益關係人互動的情況;(3)探討消費者與整合行銷傳播工具接觸的情形和影響效果;(4)瞭解消費者的滿意度、忠誠度與餐廳知名度,以及三者之間的相關性;(5)針對本研究分析的結果,希望未來能提供相關整合行銷傳播上的建議,可供客家餐廳業者參考。 葉韋岑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7.6 6
98年 政府政策行銷策略成效之研究—以客家桐花祭活動為例 近年來,隨著民主思潮與政府職能擴充,傾聽人民的聲音、滿足民眾需求,衍然成為現代國家極重要的課題,也因此,政府政策行銷的策略影響著政府每一個政策的成效,甚至牽動著人民與政府間的關係。對於客家族群而言,客家桐花祭活動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活動,目前以桐花為意象的產品與產業正蓬勃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自2002年舉辦以來,此活動為客家地區在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上扮演重要角色,基此,本研究針對舉辦至今的客家桐花祭活動,探討政府在客家桐花祭活動中政策行銷策略模式、實際成效及現況。 本研究採取三回合匿名式專家集體決策德菲法(Delphi),以建構「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此外,為評估各面向指標相對重要性權重分配與排序,乃運用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旨建構「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相對權重體系」;最後,經由產、官、媒、學各界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窺探活動發展現況與實際行銷成效。研究發現,客家桐花祭活動政策行銷策略成效評估指標與相對權重體系,共分成四大面向及19項次級指標,四大面向依其重要性分別為:活動推廣:宣傳倡導與行銷面向(29.5%)、活動效益:客家文化發展與地方永續面向(28.1%)、活動管理:政策規劃與執行面向(22.8%)、活動內容:客家文化創意面向(19.5%)。最後,研提七項政策建議:(1)擴展行銷策略的廣度與深度;(2)階段性角色轉換;(3)顧客需求的配套措施;(4)人才培育與新血注入;(5)區域性整合模式;(6)尋求國際藝術節模式;(7)桐花經驗的傳承等,俾供決策當局調整客家桐花祭活動或各項客家節慶活動行銷策略之參考。 邱秀宇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98.6 6
98年 六堆客家特色商品網路行銷策略之研究 網際網?的使用與依賴,在台灣已是非常普遍的趨勢,它的資訊獲得快速、使用??、具個人隱密等特性,創造網?虛擬市場無限的商機,因此將?堆客家特色商品置於網際網?的通?中,是可以為?堆客家特色商品注入創新元素,以迎接新的購物消費模式。因而引發研究者研究?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研究的動?。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對?堆客家特色商品之偏好、重視?堆客家特色商品網?功能、?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偏好之關係,並進?三者間相互關係之研究。首先蒐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提出研究假?,擬定?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之研究問卷,並針對台灣地區一般消費者實施問卷調查訪談,本研究問卷共發放1080份問卷,回收915份有效樣本,運用單因子變??分析及相關分析研究變?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消費者對?堆客家特色商品偏好、?堆客家特色商品網?功能重視程?、?堆客家特色商品網??銷策?偏好,均有正向關係,亦即與本研究架構所定之假設大致吻合。同時此研究結果除可做為政府或特色商品業者制定網??銷策?之?考外,並可提供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員之重要?考,?如網站設計師、?銷人員與管?人員等。 鍾啟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7
98年 數位典藏網站之建置應用於中堆與後堆客家文化景點之保存 隨著科技的進步,針對資料的保存有了更進步的方法,過去紙本的保存,常隨著時間的變遷,造成資料毀損;如今,有了科技的輔助,能夠透過電腦媒體將影像資料做長久性的保存,此外,它也有體積小、易於傳播和再利用的優點,因此透過它,我們將能達到資源共享、觀光推廣的目的。 在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的政策或是客委會都希望能夠針對所有文化資源做一個完整且詳細地保存;然而,自工商業的發達,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極具客家特色的物品,也逐漸消失;社會的發展是持續的,但傳統文化,卻必須做妥善地保存才可以在這文明的社會中生存下來。 在此篇論文中,研究者將利用田野調查之方式,對竹田鄉、內埔鄉之客家文化景點,有系統地蒐集資料及拍攝影像照片,並做相關分類,以做為呈現介面設計之依據;再者,以Dreamweaver 搭配PHP 及MySQL資料庫,建置竹田及內埔地區客家文化景點之數位典藏網站,透過它來保存中堆與後堆的客家文化,並且,利用網路無遠弗屆之優點,讓全世界能夠欣賞到客家文化之美。 宋炫志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7
98年 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地區為例 在台灣的開發史上,人與土地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而具有土地神性格及民生功能的土地公,便依附在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上,人在有形無形中仰賴土地公,土地公所扮演的是人與土地依存的媒介。人與土地、土地與土地公、土地公與人,三者間的相生相輔,衍生出種種的信仰習俗。土地公廟是台灣非常普遍的廟宇,以土地公為主祀神的廟宇居最多數,土地公的設置,往往與人群聚集勞動以及聚落的形成有關,因此,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土地公。 北埔地區偏處新竹城東南山區,漢人入墾之前,向為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姜秀鑾於道光15年(1835)武裝進入北埔,擊退原住民,並招佃開發山林埔地,吸引大批的漢民從事開墾,終至取得土地,墾民得以成家立業,定居於此。開墾當初,聚落居民為求在地的平安,有時僅三、五戶也會設置一個土地公來祭拜。在北埔地區稱土地公為「伯公」,稱土地公廟為「伯公下」,庄頭庄尾隨處可見。在1939年增田福太郎的《台灣?宗教》書中,指出台灣民間信仰是以天公、土地公和媽祖為中心展開的,可見土地公在台灣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筆者走訪北埔地區發現了百座以上伯公,祂就坐落在住家的附近,早晚到伯公下上香奉茶,成了家中長者每天的大事。家中有婚喪喜慶、子弟赴考、服兵役、求職,都得到伯公下前禮敬,祈求平安順利。事實上,伯公的蹤跡並非僅見於庄頭、田間,在其他地方也有祂的坐落,如墓旁(后土)、宗祠廳堂內(土地龍神)、一般神明的廟宇內均有供奉,由此可見伯公對北埔居民關係之密切,可謂北埔客家居民最親近之神祇了。 過去對於北台灣客家地區的伯公研究或偏於伯公類型的分類;或著重於伯公祭祀圈的討論;以及伯公廟建築型式的研究。北埔是金廣福墾戶武裝移民墾成的地區,有強而有力的墾戶所領導,支配地方,而以此隘墾區土地伯公信仰為範圍,從事人與土地關係的研究,則甚為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對小區域社會發展的了解,探究北埔伯公信仰現況、武裝拓墾與北埔伯公、聚落環境與北埔伯公、北埔伯公與社會變遷等研究;其中特別針對北埔地區武裝移墾以及墾首地方強力的支配下,土地伯公信仰的發展情形,做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主要之目的:第一,以歷史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等科際整合方式進行「北埔伯公信仰」的相關研究。第二,建立「北埔伯公信仰」在社會、經濟、宗教、歲時祭儀等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第三,探討隘墾區墾首與「北埔伯公信仰」的關係研究。 關鍵字:隘墾區、墾戶首、伯公、伯公下 吳聲淼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1 7
98年 從台灣客家飲食文化資產初探簡易創造思考技法之研究 羅永正 長庚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97.6 6
98年 賽夏五福宮—一個合成文化的研究 台灣的社會中,?自覺地認為漢文化對原住民文化的影響,歸結為「漢化」二字。本研究嘗試脫?「漢化」的角?,並從「文化合成」的角?中著眼,從五?宮的?子中,去探究漢文化與賽夏文化的交融及重組,以致於展現出當代的賽夏五?宮的宗教形態。 本研究的價值有三。第一,從筆者泰雅族的觀點脈絡中,嘗試對於?族的賽夏族「他者」,進?民族誌書寫的嘗試。再者,透過漢民族墾殖的?史進程,整?起自清朝時期、日治時期,以至於當代,對於「合成文化」已出現在當時的賽夏族社會中。並且透過婚姻關係、地權的轉移、賽夏特有的養子繼嗣觀?等等,漢人民間信仰的文化逐漸「合成」至賽夏族的生活當中,包含土地公信仰、燒紙錢,以及後期?加顯著的祖先牌位繼嗣等等現象。 最後,透過書寫五?宮民族誌的過程,再次看到賽夏族主體性的強?彰顯。五?宮背後所蘊含的一套賽夏傳統,是豐富、多元且富生命?的。五?宮的發展脈絡,是從?驗經驗走向多元宗教觀。五?宮的存在,給予賽夏族人透過此尋求安身?命以及疑難雜症的排解方式。五?宮的賽夏族人們,擁有文化合成的「主動權」,?依存在全然漢式思維的宗教經驗及宮廟組織,選擇以「賽夏」的方式,如長?會議、建築特色、多元?觀、「巫」及「術」的傳承等等要素,繼承並堅持所謂的「賽夏傳統」,並且繼續活出。並且,「?動」的特質,這樣的特質,提供?賽夏族與漢人民間信仰得以「合成」的一種可能。 五?宮的發展雖遇瓶頸,未?發展還需看全體賽夏族人的關心程?,以及五?宮信徒的自身努?。即使未?baki’ Soro:「回關」,賽夏??也回各氏族接受奉祀,至少有一群人曾經努?過,?彩活出他們的賽夏傳統。 雅衛依.撒韻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97.6 8
98年 台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   隨著漢民族自中國大?移墾至台灣,?帶地也將原鄉種種民俗風情生活習慣帶入台灣,戲曲文化隨之傳入。客家三腳採?自清代傳入台灣之後,受到群眾熱?歡迎,日治期間又受到戲院興起影響,三腳採?戲吸收各大劇種所長,鎔鑄一身,蛻變成為客家大戲(又稱改?戲)。國民政府?台之後,內台戲院延續日治時期的一片榮景,客家大戲隨之一同進入台灣戲曲黃?時期,然而在電影與電視各項新式娛?衝擊下,客家大戲快速退出?戲院舞台,轉入?賣藥團與外台酬?戲的市場,漸漸沒?。近??受到台灣意?的崛起,以及客委會大?扶植,客家大戲又展現?另一番前所未?的新氣象。   本文試圖以清代文書與日治後各時期報章報導等材?,呈現出客家大戲百??發展脈絡,並關注近??深受客委會影響下的客家大戲現況。 鍾駿楠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6 7
98年 苗栗客家山歌研究—以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為例   客家山歌係以客語唱誦之歌謠,為民間口語文學之一?,以即興創作的男?對唱七言四?形式為主,內容多元豐富,包含男?情思、歌頌自然、或對生活的種種感懷等。客家山歌詞淺意深,反映出客家人質樸單純的生活、通俗活潑的語言與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其中蘊含許多客家人的生活材?,亦為客家文化的重要標誌,成為客家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文以苗?縣頭份鎮、造橋鄉、頭屋鄉、公館鄉的客家山歌為研究範圍,運用田野調查方式蒐?、整?山歌文獻,探賾四個鄉鎮的山歌源?、表現形式、語言風格、內容特色與民俗文化等,以彰顯客家山歌之文化。關鍵詞:山歌、客家山歌、客家文學、客家文化、民間文學 張莉涓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6 7
98年 台灣客家獅之研究   客家獅為一涵蓋戲劇、武術、舞蹈與音?等元素的表演藝術,是台灣地區罕?的舞獅種?,亦是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卻因為長期?受重視而一?面?消失的命運,雖然近??在客家意?高漲下又日益?甦,但因為文獻闕如,人們對於客家獅的?解仍相當有限。  本研究的範圍包括全台灣有客家獅團的縣市,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法為主、文獻分析法為輔,研究目的為調查客家獅的源?與分布、探討客家獅的組織與運作、彙整客家獅的表演內容以及分析客家獅的意涵,希望全面性的建構出客家獅的整體面貌,再探討客家獅的現況、危機及未?可能的發展。  客家獅約於清道光?間隨著廣東?嘉應州、惠州和潮州等地的客家人渡海?台,日治時期受到壓抑而停滯,光?之後?甦,五O?代因為經濟起飛、?輕人進入工廠而中斷,近?則因為客家意?的興起,客家文化活動的增多而再?興起。  台灣目前現存的客家獅團有42 團,其中大都是附屬於學校的社團和社區發展協會中,主要分布於新竹縣、苗?縣、雲?縣、嘉義縣、屏東縣等客家地區。  客家獅完整的表演稱為「全棚獅」,包括獅套和武術,獅套的角色有?獅、大面、小面,內容為?獅和大、小面三者間的互動。草蓆的使用迥?於其他舞獅,為客家獅的最大特色。客家獅和武術的關係密?,是因為生活環境與?史背景所造成。  客家獅早期的表演時間多為春節期間或廟會慶典,現在則多以開張、動土以及客家文化活動中,主要取其祥瑞驅邪之意。客家獅傳台之後受到社會變遷以及外在環境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在表演內容及角色結構上各?相同,有的融入醒獅或台灣獅的元素,有的則自?創新。客家獅表演中的音?以打擊?器為主,包括鼓、鑼、鈸,藉震撼的聲響帶出表演時的氣勢。  客家獅團目前面?成員?齡偏高、學校推動困難等危機,建議從研究、保存、推廣、傳承四方面著手。 關鍵詞:舞獅、客家獅、客家文化、客家武術 楊惠如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8.1 7
98年 藍染與六堆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   客家?衫服飾是?堆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物質文化。傳統?衫樸素、典雅、方?、自然、實用兼耐磨的服飾特色,?是充分展現出客家人樸實、節儉、堅毅、聰穎、就地取材、崇尚自然的客家族群特質。  近??,政府部門非常重視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嘗試引?相關?業設計師合作,推動客家傳統文化,創造新時代的創意客家文化產業。  要推動?堆客家地區文化、帶動客家產業發展,勢必要與創意產業結合做?銷。  本研究實際紀?客家?染社團在?堆客家地區推動?染技藝活動情形,深?訪談客家業務單位主管,分析客家?染技藝與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作為?堆客家地區未?推動?染文化創意加值產業發展之?考。希望透過地方產業社團由下往上自發性的?染推廣活動與發展機制,帶動?堆地區創意文化產業。期望推動?染技藝活動,活化?堆客家社區文化創意產業,繁榮客庄經濟。 關鍵詞:?衫、?染、?堆地區、文化創意產業 高菊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6 6
98年 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   本文從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透視語言變遷的層次、變體、語音演變與語法結構鏈動之下的規?與方向,並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檢視區域方言形成的地域特色。  架構上先從新屋海?、四縣音系的描述與比較入手,包含?方言接觸變化的探討,認為新屋海?、四縣的趨同變化有?股主要的??:一可以以對應原則?解釋的趨同變化,顯現在新屋海?、四縣的音系、詞彙、語法,以及少部分的小稱詞之中;二為區域內語言演變自然趨勢形成的趨同變化,顯現在新屋海?腔小稱詞疊韻型與變調型的語音變化之中。  第三、四章探討小稱詞及其?史?變。從共時平面的分析當中,將新屋海?腔小稱詞的語音?型劃分成疊韻型、變調型、單音節後綴型等三大?型,各?之下又有?同的次?型變體,顯示小稱語音多層次變體的並存,這一部分並搭配PRAAT 語音分析軟體?輔證。小稱音變牽涉到的是音節結構成分之間的變動,因而從構詞與小稱音變的關?,?分析小稱音變的合音機制與過程,認為小稱音變時,先複製詞根韻基的?個音拍,之後再逐次削減一個音拍,進而音拍節縮至詞根,形成詞根音節與語意均重新分析成帶有小稱的韻末高調形式。  第四章結合時間層的變化從?時層面探?新屋海?腔的小稱詞。眾多的變體形式,呈現小稱語音、構式與構式中語意的相互牽?,而形成語法化?迴的現象。  本章指出小稱的演變至少具有原生後綴型、原生疊韻型、變調型、外?後綴型等四種層次?型,並與所屬的詞群有關。小稱語音與構式的互動變化與詞根音韻條件有關,也與語?、語體有關,甚至會因語詞語意屬性的「親密原則」而對小稱構式及小稱音產生影響。小稱音與詞根音節節縮後,進而形成某些詞根的調位產生中?化,因而容?在?時方面造成音變的混淆。對於新屋海?腔小稱詞的?源,認為?以小稱的“音?源?看,新屋海?腔小稱詞?自於同一“音?源(與新竹海?腔小稱詞同源)──即帶有高調徵性的小稱,但走的是雙線音變發展的格局,??得具有“字?源的關係。造成新屋海?腔小稱音變??的生成,應是各混合方言在當地優勢海?腔的主導之下,?同的語言層次加上內部的音變層次,彼此相競互協,從而造成新屋海?腔的小稱變體也具有?同的?型層次,層次之間形成語法化?迴關係,並成為語法化?迴下的相競變體,進而形成區域方言中的整體特色。  第五章,客語人稱?格?源的小稱思維。此章以客語人稱?格的小稱?為為探討的主軸,比較相關的漢語方言與非漢語方言人稱?格的發展,認為漢語與藏緬語族的人稱代詞系統具有同源關係,同時對本文第一章提及的人稱問題做一可能的解釋。本章主張客語人稱?格屈折形式的表現與小稱音變的形成具有共同的機制,分屬於?同的語法化?迴層階段。  最後從本文的研究中歸結研究成果,同時對新屋海?腔小稱詞與新屋客語的性質、?源做一定位,並總結「層」於本文研究中的意義,包含層次分析法的原則與層次??的擴展,以及語法化?迴層的意義,文末並?及未?發展的可能性。 賴文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7.12 15
98年 客家話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分析研究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有百多年的歷史,百年來學者們在這塊園地上澆注心力,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對於客家話這個不以地域名稱命名的語言,在其民族遷移史、形成方式和語音、語彙、語法層面都有很多相關的探究,這些研究對於漢語史的重建無疑是貢獻頗大的。羅常培曾經說過(1940:10):    如果有人把客家問題徹底的研究清楚,那麼,關於一部份中國民族遷徙的途徑,和語言演變的?程,就可以多認??一半。從事這件事工作,一方面固然可以拿語言的系統去推跡民族遷徙的途徑,一方面也可以拿民族遷移的?史去?絡語言的關係。  這段話大體代表著過去一段時間裡,許多學著們的努力方向。今日,若我們從語言學研究的角度來審視,客家話的研究似乎仍有許多可以開展的空間:  首先,就調查語料來看,現今客家話的調查點日趨增加,但對於調查的語料往往是依據共同的字表或詞彙表進行調查的,因而造成許多有音無字(或未知本字)的詞彙,常常被忽略掉了,少掉這許多有價值的語料,我們對客家話的認識可能僅剩一半,因此,對於客家話中的自然口語詞彙,應該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次,對客家方言史的研究,長久以來就是較為薄弱的一環,過去有許多學者曾為客家的形成時間做過斷代工作,但是,他們主要是依據是歷史、文化等非語言層面的證據,這樣的方法會產生一些問題,要界定客家民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客家方言下手,因為客家話是最忠實地記錄著客家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寶庫。客家話一般學者的看法是代表宋代方言,本文希望針對各地客家話的聲韻、詞彙進行探討,以了解客家話中是否保留宋代以前的語言現象,並推測其可能的形成年代,為了清楚顯示某些語音的情況是屬於宋代以前的語音現象,我們將“古漢語”的時代界定為“宋代以前(不含宋代)”。第三,就客家的起源來看,從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一書提出“五次遷移說”以來,大部分的學者都贊同此說,然而近來有一些學者從新的證據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羅師肇錦〈客語的非漢語成份說略〉(2002)一文中提出“客語口語底層出自南方瑤畬語,書面語及後期口語學自漢語”的看法,並認為客語的祖源應在中國西南。潘悟雲〈客家話的性質---兼論南方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2005)一文認為“原始的客家話並不是中原地區的漢族移民帶到南方來的,而是當地的原住民荊蠻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形成的混合語”,關於客家話究竟是南下移民帶來的漢語還是土著民族的語言,至今在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不過從客家話中確實可以發現許多與苗瑤語、侗台語有關係的詞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詞彙都是基本詞彙且是屬於有音無字的,有關這部份的研究才剛剛起步,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基本上是圍繞著上述三個方面而開展的,希望能對歷來客家話研究中較少受到重視的古漢語和非漢語成分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客家話的性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論文第二、第三章針對各地客家話的聲、韻、調的存古情況進行探討,了解客家話中是否保留宋代以前的古漢語語音現象,再對這些語言特徵進行綜合分析以找出客家話形成的可能時代。論文第四章是針對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彙進行研究,探討這些古色古香的詞彙在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處源頭,觀察它們的詞義和構詞情形,同時也將客家話中的古漢語詞彙與其他漢語方言進行比較研究,以了解這些詞彙在現代漢語中的保留情況。論文第五章、第六章則是對客家話中和少數民族有對應關係的有音無字現象、詞彙、詞法和語法成分進行探究,是屬於“ 非漢語成份 ”的研究。論文第七章為結論。 鄧盛有 國立中正大學 中國文學系 96.7 10
98年 客語潛能補語構式之事件概念與論元體現:認知模型與構式理論之整合   本?文主要採用Jackendoff (2002)之平?結構(parallel architecture)?展現客語潛能補語各次構式在音韻、?法以及語意結構的共性與殊性,並據此呈現此構式於抽象性?續體(continuum of schematicity)上由「完全能產性」(fully productive)、「半能產性」(semi-productive)至「完全獨特性」(fully idiomatic)各區段之分佈?態,進一步歸納出此構式家族之構式基模(constructional schema)以及繼承階層體系(inheritance hierarchy)。在構式語法??下,每個構式皆是「形式-功能」之組合,Jackendoff (2002)之平?結構極為?細且縝密地描繪構式之「形式」面向。而為?檢視?元角色如何體現於客語潛能補語構式,認知語法中對事件概?之處?方式是?容忽視的,因此,為?補強平?結構在呈現構式「認知功能」面向之?足,本?文將Langacker (1991)認知模型中「?為鏈」(action chain)、「撞球模型」(billiard ball model)、「舞台模型」(stage model)等認知概?整合至平?結構中,用以顯示?話者對事件之概?化如何影響客語潛能構式之?元體現,進一步檢視此構式形式與功能之象徵性關係在?續體上之展現。藉由構式??與認知模型之整合,本研究為語言形式與功能之對應提供一縝密之分析模式,並得以反思構式語法之應用性與發展性。 強舒媺 國立政治大學 語言學研究所 98.6 15
98年 高高屏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對客家歌謠態度調查研究   本研究旨在調查高高屏地區實施「客語生活學校」計畫之??級學童對客家歌謠及非客家族群音?的(1)對客家歌謠功能及重要性的認知態?(2)對客家歌謠的喜愛及認同態?(3)學生對客家歌謠的學習態?,並探討?同背景的學生對客家歌謠及非客家族群音?的態?之差?情形。  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編之『「客語生活學校」學生對客家歌謠的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的工具,以高高屏地區縣?國民小學??級學童為母群體,並依據學校所在地採隨機抽樣,抽取19 個班級,問卷回收後,共得有效樣本570 份。根據受試學童問卷填答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資?處?分析。分析後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居住於非?堆地區的學童對於客家歌謠的態?較?堆地區學童積極。二、客語能?較佳的學童,在客家歌謠各項態?上表現較正向積極。三、父母持鼓?態?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的整體表現上最正向積極。四、母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客家歌謠態?的整體表現上皆較積極正向;父親族群為客家籍的學童,在對客家歌謠的功能及重要性的認知態?上沒有影響,僅在客家歌謠的喜愛及認同態?以及學習態?較為正向。五、居住於非客家地區的學童對非客家族群音?的喜愛及認同態?較居住於客家地區學童正向。  本?文並提出有關客語歌謠教學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徐瑜瀅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碩士班 98.6 7
98年 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研究   時間副詞承載了動作行為或狀態在時間流程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跟時間有關的種種特徵,動作行為或狀態在時間流程中所處的位置不一,有過去、現在和將來;動作行為或狀態跟時間有關的特徵多種多樣,有速度的快慢,發生時間的遠近,出現頻率的高低,持續進行與否等等。本文欲以句法、語義等角度相互配合,企圖對臺灣客家話現有的時間副詞作詳盡的討論。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且簡單表列介紹臺灣常用客家話的音韻系統,作為本文使用音標的說明。第二章回顧相關時間副詞的文獻探討,期許從前人的經驗之中獲得學習。第三章將本文對客語時間副詞的定義劃分清楚,比較時間詞與時間副詞其中的差異,並說明時間副詞的功能。第四章將客語時間副詞從語義角度做分類,分別是為表完成時間副詞、未完成時間副詞及頻率副詞三大類,當中再細分為各次類詳述各類時間副詞語義上細微的差異,並在幾個同義時間副詞之間做更細微的語義分析。第五章為時間副詞的共用限制,討論時間副詞在與各項體標記結合表達完成體、持續體及經歷體的用法,還有時間副詞在表達現在、過去及未來的時態用法,且針對時間副詞在句中作狀語的位置,討論句首、句中位置與其修飾的主語之間的關係。第六章探討特殊時間副詞詞源探究,分別從文字學、哲學、音韻、歷史等多種角度,來探討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的詞彙來源。第七章為結論,期望透過以上的研究描述與分析,能夠整理出臺灣客家話時間副詞的特點及概況。 邱美穎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7.6 6
98年 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習得被動式之實證研究   本研究在探討以客語為母語的兒童被動式之習得。旨在驗證客語被動式的?大屬性(如:主事者?可??性、語法複雜?、複指代詞之使用、(?)幸意涵、生命性/無生命性,和動詞及物性)在母語習得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議題包含屬性效應、副屬性型態難??、題型效應、非典型作答模式、以及?齡效應。本研究設計?個實驗題型,一是圖片選擇題,二是看圖回答。研究對象為75 位客語母語人士,含60 位平均?齡為4 至7 歲的兒童及15 位成人。  實驗結果顯示,?同的屬性、副屬性型態、題型及?齡,皆對客語被動式習得有一定之影響。兒童對被動式?大屬性的回應顯示以下習得次序:生命性/無生命性及(?)幸意涵最容?習得,動詞及物性、主事者?可??性與語法複雜?其次,難?最高者為複指代詞之使用。此階層性指出語意特性較語法特性?習得。此趨勢亦可?於副屬性型態難??的表現。在題型效應方面,?齡層愈低的兒童在圖片選擇題的表現優於在看圖回答的表現,顯示其?解能?與口語能?在發展上的差?。此外,在非典型答案模式的分析中,我們歸納??種主要作答型態:無回應、關鍵詞、主動?、被動?、語碼轉換、及?合文法語?。根據此作答型態,兒童口語發展?經幾個階段方漸成熟,而7 歲則為客語被動式發展的完全成熟階段。本研究期以此對客語教學有所助?。 張嘉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英語所 98.1 7
98年 鍾理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歷程研究   有時候情感的??和一些有特殊意義的地?位置或環境有關。人們透過記憶、書寫與日常實踐,創造對於空間的主觀感覺,一個地方意義的形成,即?自於個人生命?程與環境間所?積的互動。文學文本中常存有生產形塑的意象空間,紀?著?同時空中的?史與文化情境。空間的意象在文本中透過語言文字的再現(representation)之後,明顯展現出?同空間、?同主體的屬性認同(identity),1而空間場景描述,可?是作者對於既存空間的潛意?的感知、構思與經驗的再現。2緣於鍾?和個人的生命經?,本?文一邊?證鍾?和作品為地誌書寫的同時,也探究其書寫中認同的形構。  鑽研單一作家的研究,時間與空間的?差對照,是本?文梳?鍾?和文學發展軌跡的方式。整篇?文的框架,是以鍾?和?述形構的?程,以及鍾?和地誌書寫與認同形構?程為梗概,結合鍾?和的個人經?、成長背景、文學作品與相關文學?述,做一全頻式的分析與詮釋。在第二章討?鍾?和?述形構?程的部分,從鍾?和作品及其文?,在文壇開始出現的五○?代開始追溯,爬梳鍾?和及其文學經典化的?程,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有意無意被遺忘的足跡。第三章和第四章則以鍾?和的生命史為軸線,探討鍾?和原鄉與故鄉的地誌書寫?,所再現的地方經驗與記憶,以及情感?動的?程。第五章則是本?文的研究總結?明。 關鍵詞:鍾?和、鍾?和?述、地誌書寫、認同 何淑華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97.1 6
98年 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對客語教學效能之研究   本研究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之效能,其動機在於了解國民中學學生的客語學習效能,希望了解國中學生學習客家語言與文化面臨的問題,並評估學生學習成效,進而討論學生的客家意識與文化的認同。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與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抽樣現有客語教學的國民中學校長、主任、組長、教師、教學支援人員、家長、學生等15位進行教學觀察與訪談;問卷調查對象為97年度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分析,研究工具採用自行編製之「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效能」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12.0套裝軟體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在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客語教學的學校共七所,面臨到的困難與限制最多為「升學壓力,無專用教材」;而在客語教學研習最重要的課程是「教材教法設計與學生常規管理」。至於桃園縣國民中學客語教學實施之效能,實證調查發現(1)課程與教材方面:男女學生、客家與非客家認同、父親族群別是否為客家,沒有明顯之效能差異。(2)行政規劃與認同方面:女生對於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男生;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行政規劃與認同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3)社區支援與回饋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社區支援與回饋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4)學生學習方面:自認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客語學習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5)教師教學方面: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自認為客家族群學生;父親為非客家族群之學生,對於教師客語教學效能,顯著高於父親為客家族群之學生。最後,本研究也提出相關具體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國中教師、社區家長參考。 關鍵字:教學效能、客語教學、客家意識、文化認同 古永智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5
98年 客家話趨向詞「轉」語法探析—以臺灣東勢大埔腔為例   本論文以《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一至七冊)》做為觀察對象,從十萬於字的語料入手,對462筆「轉」字語料,進行基本的客家語言描述。發現客語趨向詞「轉」與「來」、「去」的結合緊密度高,只存在「動詞(V)+轉/轉來/轉去/倒轉來/倒轉去(+賓語(N))」、「動詞(V)+賓語(N)+轉/轉來/轉去/倒轉來/倒轉去」的句型,不曾出現賓語中插的「*動詞(V)+轉/倒轉+賓語(N)+來/去」句型。動詞的選用以移動動詞、領屬動詞居多,賓語則以客體賓語、處所賓語居多。  對於「轉」與「來」、「去」位移認知,本文將「電話」、「網路」等「非面對面」語境列入分析範疇,從「主語」、「移動者」、「說話者身體空間」、「聽話者身體空間」、「第三者身體空間」、「說話者最初位置」、「聽話者最初位置」、「第三者最初位置」、「其他空間」等等參數,討論「面對面」與「非面對面」語境下,「轉」字的位移參照點選擇及位移方向判斷等問題。 關鍵字:趨向詞、客語、東勢、大埔腔、轉 鄭中信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98.4 5
98年 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苗栗縣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之實際情形,藉此了解現況與發現一些困難問題,進而提出建議,以提供客家地區國小推展客語教學之參考。本研究蒐集分析客語教學之相關文獻,以及客家委員會近年來的政策,作為建立研究架構及研究問題之依據。以自編之「苗栗縣國小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問卷」,針對在苗栗縣2007年度接受客委會補助之40所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為研究對象,以該客語生活學校校長、教務主任、教學組長、擔任客語教學之教師等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樣本330人,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其成效,再輔以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顯示:一、八個向度的整體意見中以「實施成效」同意程度最高,其次為「專業期望」、「課程與教材」、「行政運作」、「教學狀況」、「教學情境營造」、「參與動機」,最低為「實施困難」。二、不同性別、學歷背景和族群背景等變項,對國民小學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實施現況八個向度的看法並沒有明顯的差異。現任職務、年齡、學校規模、學校地區、學區屬性、本校學生選修客語情形等變項則對研究的八個向度的看法有明顯的差異。  最後,提出鼓勵現職教師及師培機構在學生參加客語師資培訓、客語生活學校新進教師保留比例錄取具備客語教學能力者、寬列客語教學活動及成果觀摩賽經費、落實「台灣母語日」政策、貫徹客語生活學校「生活化」原則、客語生活學校應善用客語數位學習網站、國民小學音標之學習應從長計議,及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客語生活學校、客語教學、客語教學實施現況 江寶琴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7.11 5
98年 客語生活學校實施現況與成效分析—以屏東縣內埔國小為例 鍾芳廉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6 5
98年 臺灣客家傳仔《陳白筆》之研究 鄭怡方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 98.1 6
98年 客家山歌歌詞研究—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例   我們生活的環境,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進而到「e化」社會。傳統活躍於田野、農村、山崗的山歌,已消失於無形,客家先民感觸敏銳、思路如泉湧、隨口隨鬥的活潑演唱畫面已不復見,傳統山歌的發展被迫趨於僵化、邊緣化。面對此種無奈的演變事實,探討傳統山歌歌詞所蘊涵的時代背景及文化意義,就更顯迫切。  本研究,主要以苗栗縣退休教師劉鈞章蒐集的1016首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為研究範圍。以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對山歌歌詞內容進行調查、分類與分析。以瞭解早期客家人的生活,數詞對客家人的文化意涵,闡明山歌曲調旋律與山歌歌詞聲調對應的必然性,還原山歌歌詞特殊客語詞彙的原意及其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及透過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歌詞的分析比較,探討客家山歌的起源。  本研究証明了兩個論點:(1)情歌在本研究山歌語料中占65.5%,是所有類別中比例最高的,印証了多位學者的論點:客家山歌中,情歌占大宗。(2)透過山歌譜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的調值做對照,佐以山歌旋律和歌詞四縣腔客語聲調調值的曲線圖比較,?者的曲線發展幾乎是一致或平行的。証明了山歌旋律的變化,直接依附於客家語言聲調的抑揚頓挫;証明了客家山歌在音樂上的特色是「語言與音樂完全結合」、「字調與歌調合一」。也証明台灣客家山歌沿襲松口客家山歌,是以四縣腔客語演唱的。  本研究發現,無論從正板山歌、?事山歌或古歌三個面向分析,客家與畬族兩者山歌的內容、形式圴大同小異,而畬族三類山歌出現的年代都比客家山歌早。所以客家山歌的起源應該和畬族有密切的關係。 關鍵字:山歌、以數字為句首的山歌、四縣腔客家話、畬族語言。 葉瓊枝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8.6 6
98年 台灣客家童謠以<月光光>起興作品研究   〈月光光〉是一首流傳已久的童謠,以此為主題的文本數量甚多。這些大量流傳下來的童謠是我們共有的文化資產,是每一個孩童在純真歲月裡最珍貴的回憶,亦是親子間寓教於樂的溝通橋樑。本文主要是探討在台灣客家童謠中,以〈月光光〉起興的作品。從相關童謠文本的淵源與流傳中,先採集中國大陸境內(主要以客家地區為主)有關〈月光光〉的作品,做出分析與整理,再針對流傳到台灣之後的〈月光光〉文本作出討論。其次解析「童謠」與「兒歌」之間的異同處,以台灣客家地區的〈月光光〉為主,同時亦兼論福佬地區〈月光光〉的相關作品。關於〈月光光〉的「起興」作法、句式結構、修辭與用韻也做了一些分析工作。至於童謠的功能性則有女性吟?、教化功能、抒情與懷鄉及反映族群風貌等;同時,並以台灣客家現代詩、現代歌曲的作品為主,談及由童謠衍化與新製出的作品。最後提出以具有客家特色的〈月光光〉文本,而這些豐富的童謠、詩歌將成為母語推廣上十分具有意義性的教學題材,經由本文的整理,探討並深化其意義,能把以此為起興的童謠傳唱下去,以為本研究之結論。 關鍵字:月光光、客家、童謠、母語教學、文化資產 黃彥菁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1 6
98年 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在透過行動研究歷程,發展出一系列適合幼兒之客家文化課程,研究場域為台灣南部某國小附設幼稚園,參與對象包括20名四至六歲幼兒、三位幼稚園教師、及兩位客家鄉土教育老師,藉由行動研究歷程發展與修正教學策略,評估幼兒在客家文化課程上的學習成效,及省思教師客家文化教學專業成長的情形。  本研究?經三次的教學行動循環,應用之主要教學策略為探索、參觀、體驗、表演、提問以及遊戲等。幼兒歷經三次的教學行動循環後,漸能熟悉客家文化,且幼兒在客家語文、客家生活、客家風俗等面向之學習成效均有顯著成效。而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亦增進了客家文化知識、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等專業知能的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施客家文化教學,在課程與教學方法上以及對教師、家長、園所、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客家文化、行動研究、學習成效、教師專業成長 吳意芳 國立台東大學 幼兒教育所 96.8 5
98年 花蓮地區客語阿美語接觸研究   花蓮地區客家與阿美兩族長久以來混居、通婚平常,部份阿美族人能說客語及客家人能說阿美語,本文以此為研究主題,探討「阿美客家語」和「客家阿美語」的特殊變異。  「阿美客家語」由於受到南島語無送氣音的影響,/ts/、/t/、/p/、/k/四組字不分送氣不送氣,大多以不送氣代替送氣者多;第二,客語陽聲、陰聲及入聲韻尾變異,有/-p/、/-t/、/-k/混淆或韻尾增減現象;第三,阿美客家語吸收了當地客語環境的特色,四縣腔海陸腔合併使用。「客家阿美語」由於無法掌握阿美語特殊的輔音,因此以客語慣用的輔音取代,如/l/取代舌尖閃音/R/,字尾的咽喉塞音/?/則直接省略,另有自創的字尾/l?/,似國語語尾助詞/-了/、/-啦/。詞彙方面在客語中發現兩個阿美語詞彙已被當地客家人廣為使用,其中阿美語[tam?au]在客語有四縣、海陸兩腔調的對應,字義由「人類」引申為「朋友」;而阿美語中尚未有明確的客語詞彙存在,在第四章僅以相似詞推測可能為客語的依據。  第五章語言態度說明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相互影響不大的結果,在於共通語的阻斷和兩族群社會地位所至,發音人的語言環境改變、使用對象等,皆是影響語言態度的因素,而語言態度正是客語和阿美語接觸後,滲入深與淺的主要條件。  如今花蓮地區通行國語和閩南語,客語及阿美語都面臨語言危機,母語的保存艱辛何況是外語,因此花蓮地區語言接觸的現象漸趨式微,本研究將「阿美客家語」及「客家阿美語」完整分析紀錄,作為往後考證語言接觸的重要記載。 關鍵詞:語言接觸、客家語、阿美語、南島語、語言態度、共通語 廖致苡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研究所 98.6 6
98年 新竹縣新埔鎮的客語轉移現象:三代家庭的個案研究   本?文從三代家庭成員的語言態?及語言選擇,探究新埔鎮的客語轉移。新埔鎮位於新竹縣,客家人口占總人口的84.5% 。華語在西元一九四○到一九八○?間,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下,被獨尊為國語。戒嚴?解除後,保有台灣本土語言的意?覺醒。 這個覺醒甚至帶?近?語言政策的轉變。西元二○○一?起,為?要保有這些台灣語言 (客語、閩南語、和原住民語),本土語言教育全面實施。  本研究的資?透過問卷、訪談、和?與觀察收集。40 位受訪者經由條件篩選,?與本研究。受試者接受問卷調查及?音訪談。此外,研究者還用?與觀察法,觀察受試者達一個月。問卷回答被?化分析,訪談及觀察資?則被質化分析。  結果顯示從客語到華語的語言轉換,明顯發生在家庭及工作語域。訪談收集的資?,透過質化分析??解受試者的語言態?。語言轉換和語言態?被發現是互相影響的。然而,即使大多?受試者對客語持正面態?,結果顯示大多?的受試者很少?客語。有趣的是,較高比?客語人口的地區,卻?一定等於對客語較多的保存。 關鍵字:客語, 語言轉移, 語言態?, 語言選擇, 新埔, 台灣 呂亭慧 中原大學 應用外國語文學系 97.6 7
98年 運轉手作家—黃火廷客語鄉土小說中?客家文化探究(六堆四縣腔) 鍾振斌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8.1 7
98年 臺灣客家話語用測驗及其腦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回顧過去探討大腦處理語用的文獻時,發現有兩派說法:一是語用在右腦處理,如Weylman 等人(1988);另一則是左右腦皆有其重要性,如Zaidel(2002)。回顧文獻的同時,發現到這些研究者所選用的素材(如:圖片),或許是導致他們推測大腦部位的原因,所以我們預期大腦在處理語用測驗時,會因為素材的不同,而在不同的部位處理。因此,本研究以腦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簡稱ERPs)實驗配合來源分析(Source localization),來觀察客華雙語人在處理語用測驗時,大腦運作歷程的變化。  實驗的受試者為慣用右手的客華雙語人,以其相對年齡區分為老年人組和年輕人組,每位受試者都將進行華語和客語的語用測驗,實驗分為兩個部分進行,第一個實驗是先在聽覺上呈現一句俗諺語,再在視覺上出現一張圖片,第二個實驗是先在聽覺上呈現一段定義,再在聽覺上出現俗諺語。  從ERPs的實驗結果分析,有以下四個發現: (一) 當不合語意的刺激項違反了受試者的預期,則會在受試者的腦波中觀察到 N400,而當受試者對於某語言的掌握能力較弱時,則 N400 較不容易顯著。 (二) 從兩組受試者N400的T檢定中,可以發現老年人組和年輕人組之間的華語能力差異是大於他們之間的客語能力差異的。 (三) 不管是以華語的圖片或聲音為刺激,還是以客語的圖片或聲音為刺激,都觀察到大腦在進行語用理解時,兩個半腦皆有參與。 (四) 大腦左右腦處理語用理解時的參與度與選用的刺激材料有關。 關鍵字:客家話、語用、俗諺語、雙語、腦事件相關電位、來源分析 湯琬君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1 6
98年 客語方位詞「上」、「下」的語法功能與語義分析  本論文主要的目的想透過語義分析來了解客語方位詞「上」和「下」的語法功能,並想探討客語「上」和「下」至今仍保留三個聲調(即陰平調、去聲調、上聲調)的原因。 客語方位詞「上」、「下」是多義詞,本文應用辭典義項整理出其語義發展的脈絡,並利用隱喻和轉喻理論試圖解釋語義的發展與延伸,從具體方位到抽象時間,從指稱方位到表示事物性狀的等級,甚至可以泛指任何事項。本文也應用形象圖示來了解其空間概念的發展,透過義素分析法區別其在陰平調和上聲調的動詞性意義,以確定利用「音變構詞」是保留三個聲調的可能性原因。 從語義分析中發現客語方位詞「上」、「下」有語義泛化現象,這使得語法功能變強,其中「下」已逐漸產生語法化現象。關鍵字:上下、語義分析、語法功能、客語、方位詞 賴玉英 國立聯合大學 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 98.7 5
98年 臺灣客家諺語之教化功能研究 黃硯鋼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98.1 6
98年 楊梅客家話語音變化和語言轉移研究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出發,以楊梅語言社群為對象,探討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討論楊梅語言社群目前正在發生的語音變異與變化;第二個主題則探討現今楊梅語言社群族群語言的使用與語言轉移的問題。  楊梅語言社群在海陸與四縣兩種客家次方言長期接觸,以及近幾十年來華語的強勢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當地的語言特點。ts、ts、s 顎化為t、t、與y元音的產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部分。透過語音的聲學分析,可以觀察到ts、ts、s 聲母是否發生顎化及y 元音的變異確實存在於楊梅語言社群,發音器官進行調節,使發音部位趨於相近的部位,可能是促使語音發生變化的內在因素;而音變以詞彙擴散的方式逐漸進行,在不同的音類,音變擴散的速度也有差異。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四個變數與語音變化的關係結果發現,年齡對語音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年齡層越高,傾向使用比較保守的語音形式,年齡層越低,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性別變數對語音變化統計的結果顯示沒有影響。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則各有不同的影響,大體上來說,經常使用華語的社會群體,顯示出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影響語音變化的社會因素多數都與華語使用有關,例如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對語音變化顯示的情況,而年齡也和華語使用有一定的相關,大體而言,年齡越低的族群,華語能力普遍較佳,使用華語的機會和時間比較多,也比較傾向使用較新的語音形式。  另一個主題探討語言使用和轉移的問題。當地族群語言能力隨年齡層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大體上的趨勢是隨年齡層降低,語言能力越貧乏,放棄族群語言能力向華語靠攏的情形非常明顯。家庭語言使用上,隨這年齡層降低以華語為家庭語言的比重越高,族群語言在家庭領域中逐漸失去本應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華語入侵家庭領域。百年來的語言勢力變遷,打破楊梅本為一個多語並存的語言社群。當地的社群的語言不斷萎縮、流失;五十多年來華語凌駕且逐漸取代當地語言;近十多年來閩南語勢力擴張,在族群語言嚴重流失的情況下,反而出現年輕人會講閩南話而不會客家話的情形。從統計結果及案例分析來看,楊梅客家話確實發生轉移與流失的現象。第一語習得的情況更說明了社群中的中年人普遍未將族群語言傳遞給下一代。在這個語言轉移的整個過程中,中年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從統計資料可以清楚看見,無論語言能力的豐富性與語言使用的變化起點,中年人都顯示出其特殊性。  人口、社經地位、族群認同、對法律或制度的支持、語言態度和語族活力等社會因素對於語言轉移各有不同的影響,而華語的強勢入侵,使當地年輕族群放棄族群語言,而傾向使用華語,這種現象在少年和青年族群中最明顯,大體而言,隨著年齡遞減,族群語言流失的情況就越嚴重。至於中年人則是最值得注意的關鍵群體。中年人在當地是語言能力最好的群體,不僅習得族群語言能力,亦能習得另一種客語次方言,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習得華語,而與閩南族群接觸的過程中,又能同時習得閩南話,擁有豐富的語言能力;但是中年族群也是語言轉移的關鍵,中年人多半不會要求子女在家庭中必須學習並使用族群語言,而是多遷就子女使用華語與晚輩交談,這種情況使語言在中年人身上開始發生轉移,以致中年人的子女喪失族群語言能力。 關鍵詞:楊梅、客家話、語言接觸、語言變化、語言轉移 蔡宏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98.7 7
98年 客語小稱詞之研究   小稱詞是一個語法標記,牽涉到語音、語意、語法層面,而且一直吸引?少的語言學家的注意與興趣。近?,客語小稱詞的研究開始蓬勃,特別是大埔客家話的特珠35 調,已經展開相關的研究。然而,其他方言的小稱詞卻乏人問津,缺乏廣泛的收集與深入的分析。因此本文旨在從語音、音韻、語意與語法角?,研究四縣、海?、大埔、饒平和詔安的小稱詞,並且試圖提供一個完整且廣泛的討?。  本文分成?個主要章節,一個是音韻的描述,包含語音、音韻與詞彙層面,另一個是語意的描述,包括語意與語法層面。在音韻層面?,我們收集客語小稱詞相關的討?,概述其重要性,以及評估它們的缺失。特別的是,在我們收集到的海?客語語?中,發現在伍威村、中勢村和新埔地區,發音人會交替著使用?種小稱詞,一個是[],另一個是採用特殊的變調方式。這是一種共時的變?,而且通?南部四縣客語的佳冬鎮和新埤鎮也出現?同樣的情況,也就是[e]與[i]交替使用。我們認為這?種?同的小稱詞形式彼此有?時的?繫,可能其中一個形式是上一個?迴?下的化石。然而,這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與探討。  基於曹逢甫(2006)的「語法化?迴」??與Jurafsky (1996)的「語意的放射?範疇」??,我們描述且比較?五個方言的小稱詞特點,同時建構?客語小稱詞的語意放射?範疇,?頭呈現小稱詞多貌的語意,以及解釋其語意的產生。最後,我們認為四縣客語的小稱詞是語法化程?最高的一個,再?是海?、饒平、大埔,最後是詔安。至於能產?方面,在A ?到D3?,饒平和詔安是最能產的,再?是海?、四縣與大埔;在D4 到E6 ?,順序是海?、四縣、饒平,然後是大埔跟詔安。最後,[se](細)是新的?迴所採用的形式,它會在語法化?迴?A ?到D1 ?取代原本的小稱詞。 關鍵詞:小稱詞、語法化?迴、放射?範疇、共時、?時 劉曉蒨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7.7 6
98年 客語四縣腔失語症患者語言評估測驗之初步發展   本論文主要是編譯客語四縣腔失語症測驗,利用臨床治療單位常使用的一套標準失語症測驗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經由題目編譯設計,並針對口說、聽語測驗為主設計測驗,包含自發性語言測驗、聽語理解測驗、複誦測驗以及命名測驗。然後進行第一次10位正常人的預測,預測之後將其中不適當的題目予以修改成一套有效度的題型。接著進行不同教育程度與年齡層共220位正常人進行正常人的測驗,接著進行正常人的測驗結果資料分析。資料分析結束之後輔以21位腦傷病患(其中包含18位左腦腦傷患者、2位右腦腦傷患者以及1位老人癡呆患者)進行患者測驗部份。患者測驗之後,則採取18位左腦腦傷患者測驗結果,進行失語症患者測驗題目的難度、鑑別度分析。分析難度以及鑑別度之後,將數值較低的題目建議予以刪除或修改。接著利用正常人與失語症患者的測驗結果進行測驗信度、效度分析,讓測驗能夠具備良好的信度、效度。最後一個步驟則為進行年齡、教育程度單因子以及年齡與教育程度雙因子的變異數分析,該變異數分析主要是要界定出正常人與失語症患者之間的切截分數,以利後續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的患者進行鑑別失語症的有無。 關鍵字:失語症、WAB、客語四縣腔、效度、信度、難度、鑑別度、變異係數、切截分數 徐肇謙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98.7
97年 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 閩南客家話是指閩南地區漳州市所轄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四個縣所說的客家話。本論文所使用的閩南客家話語料,來自筆者於2003~2004年在南靖的書洋、梅林,平和的大溪、長樂,雲霄的下河、和平,詔安的白葉、霞葛等方言點所做的語言調查。從地理上來說,閩南客家話是閩西進入粵東的中轉站;從語音現象來看,是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的延伸。再加上與漳州閩南語長期的語言接觸,閩南客家話可說是兼具閩西、粵東客家話以及閩南話的色彩,除了具備客家話共有的特徵之外,在語音與詞彙方面,都有其內部共同的特色,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客家話。本論文關於閩南客家話語料的收集,以及對其語音現象的一系列探討,具有三種價值:一是根據其內部特色,繼黃雪貞先生的客家話八大分片之後,劃出「閩南客家話」為客家話第九分片的確立,補足了客家話研究在閩南地區的缺口。二是憑藉語言的證據,澄清台灣漳州客的歷史,現今多半成為福佬客的漳州客後裔,其先祖確為客家人。三是閩南客家話豐富的演變類型,可以豐富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本論文除了閩南客家話語音系統的描述及語音特點的探討之外,另方面,為了了解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現象,在語音歷史的演變上與其他客家話的關係;以及閩南客家話的語音類型,在客家話的歷史甚至漢語語音史中所處的階段與所具的價值,故將閩南客家話納入整體客家話中作探討。底下分成討論的方法與討論的內容兩方面來說。討論的方法嘗試結合聲韻學、方言學、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方式,以增加討論面向的深度與廣度。傳統的聲韻學研究,大多以文獻的記錄為依據。然而,方言的差異古今皆然,文獻不可能兼顧所有的方言。在文獻之外,方言活化石是研究漢語音韻史的重要依據。客家話屬於南方漢語,它的形成與發展有別於北方漢語,客家話特殊的語音現象,給漢語史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考方向,也讓文獻以外的語言事實得以呈現。再者,平面的語音系統無法觀察到已經完成的音辯歷史,本論文借助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來強化演變過程的推論。討論內容方面,本論文先探討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再分別對客家話的聲母、元音、韻尾、聲調做主題式的探究,以及音系之間的平行與空格現象的討論。綜合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重點如下:一、閩南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精知莊章曉影等組韻母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早期聲母的不同,為客家話聲母演變的大趨勢-前化運動,在推論上提供有力的證明。透過方言比較,藉由梅縣話曾有過捲舌聲母的證明,探討知莊章組聲母的演變是一種前化運動,其演變過程為*t?→tS→t§→ts,演變的動力來自發音時舌位的前化運動,且在前化的過程同時牽動-i-介音的從有到無。這個演變趨勢造成現代大部分的漢語方言三等韻的知章組字沒有-i-介音。這個結論將漢語知莊章組聲母的演變歷史,大手筆的橫披在客家話的語音現象中。再如-a元音的高化與-e元音低化、元音破裂、-e元音的分布較一般客家話廣、莊組字的特殊音讀、鼻化韻、-y-介音與-y元音、-k韻尾的領先-p、-t尾消失等等,這些特點具有內部的一致性及對外的相異性,是成立「閩南客家片」的重要依據。 二、從閩南客家話看共同客家話的元音類型本論文採元音類型的觀念,以閩南客家話為材料,尤其是「例外」的特殊音讀,上推古漢語及客家話的元音系統。這裡的「上推」用的是「共同起點」的觀念,也就是從閩南客家話的平面比較,上推客家話共同起點(共同客家話)的形式,此形式有些與《切韻》時代相當,有些晚於《切韻》時代,也有早於《切韻》時代的形式。閩南客家話的韻母系統,經過音位化的處理,所上推的共同客家話元音系統的早期形式共有*-i、*-e、*-a、*-o、*-u等五類元音,屬於人類語言元音系統的三角構型。從古漢語發展到現代的漢語方言,歷經各階段各類型的語音演變,漢語方言已經無法反映學者們所構擬的古漢語元音類型。客家話在一二等*-o *-a元音、合口*-u元音,以及*-e元音的保存上,雖然轄字不多,卻具有語言活化石的價值。正是因為轄字不多,更顯出它的珍貴。 三、閩南客家話入聲韻尾的發展閩南客家話的-k韻尾比-p、-t韻尾先產生變化,不但在客、贛方言入聲韻尾演變的類型中獨具風格,在漢語方言也可說是獨樹一幟。本論文把與客家話關係密切的贛語一並做討論,如此能更全面的呈現客、贛方言入聲韻尾發展的樣貌,並能更清楚的掌握閩南客家話的入聲演變類型,在漢語語音史中的角色與價值。客、贛方言的入聲韻尾的類型包括:1. -p -t -k保存完整。2. 規則的-p→ -t →-k→-/→-O的韻尾發展。3. 脫軌的入聲演變,-k尾比-p、-t尾先產生變化。4. 入聲韻尾邊音化,-p、-t尾變成邊音尾-l。5. 斷裂韻尾-t…n和-k…N。關於入聲韻尾的演變速度,聲母的清濁扮演重要角色,大體來說是濁入字快於清入字。 入聲舒化是漢語方言演變的大勢,南北方言在演變的方向上相同,但是在演變的速度上,有不小的落差。北方方言的入聲幾乎都已經完成舒化的過程;南方方言有兩種風貌,一種仍處於入聲尾俱全的階段,另一種正處於入聲韻尾變動的階段。位於南方方言的偏北地區,即羅杰瑞所謂的「中區方言」,由於地緣上的關係,其入聲韻尾呈現豐富的姿態,有存古也有創新,有保守也有激烈演變,所以在同一個橫向的表面形式上,可以看到縱向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說,綜合客、贛方言的入聲發展類型,可以還原漢語方言入聲演變的歷史,客、贛方言把縱向不同階段或不同時代的入聲發展歷史,呈現在同一個時空裡,這是客、贛方言於漢語史的重要價值。對客贛方言而言,甚至對整個漢語方言來說,閩南客家話脫軌的演變模式(-k>-t>-p),均屬少有的特殊現象,可說是為漢語史的入聲韻尾研究,從不同的觀察面向多開了一扇窗。這也是筆者認為閩南客家話得以獨立成片的重要依據。 四、閩南客家話聲調的鏈移現象客家話聲調的發展,一方面具備與漢語的大洪流(濁上歸去)一致的情況,同時內部還具有特殊的聲調發展模式,有別於一般漢語方言。除了「部分濁上歸陰平」之外,客家話尚有「去聲歸上」、「入聲歸去」的現象,這兩種演變由於速度不同,把贛、閩、粵的客家話分成南北兩大區塊:北片的入聲歸去與南片的去聲歸上,此外還有閩南客家話的綜合型。綜合這三種型式,客家話的聲調具有「平←上←去←入」的鏈移現象。其中詔安客家話的例子最典型,部分濁上歸陰平及濁上歸陽去之後所留下的空檔,由去聲字來填補,舒化後的入聲字,再與去聲字合流,已經完成「平←上←去←入」的發展。 五、閩南客家話音系之間的平行現象與合口空格 誠如高本漢所說,「空格」是研究上古音的重要方法。依循「空格」理論的概念,本論文將李方桂《中古音系》「中古韻母表」中開合口不對稱的韻攝,站在客家話的觀點,根據客家話的語音現象,探索閩南客家話合口「空格」形成的原因,並藉由「空格」的探索,為許多表層現象釐清語音演變的脈絡。漢語方言普遍都有合口字開口化的現象,對客家話來說,在u的環境下,只要碰上主要元音是-o的合口字,都會使得原來的合口成分消失,-o元音是合口字開口化的關鍵所在。另外從客家話能夠保留古一二等-o:-a元音的區別來看,-o元音的穩定度高,客家話對-o元音的保存力幾乎可以說是居漢語方言之冠,-o是客家話最具代表性的元音。客家話的合口空格可以分成三類:一是佔多數的-uo→o,u在-o的環境下被丟失(果合一、蟹合一、山合一、宕合一);二是-ua→o,-u、-o兩個高低元音折衷成半高的-o元音(山合二、梗合二);三是結合合口(-u)和三等(-i)的特徵,藉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為中介,進而丟失合口成分(山合三、宕合三梗合三)。本論文根據共同客家話的主要元音-i、-e、-a、-o、-u,及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觀察各韻攝之間的平行現象。閩南客家話各韻攝元音平行發展的情況,以-a元音所屬的韻攝平行現象最多(假、蟹、效、咸、山、等攝的二等),表示-a元音的韻母結構最穩定,最少發生變化。前元音-i(止、蟹、流、深、臻、曾等攝的三等)、-e(止、流、深、臻、曾等攝的三等及蟹攝二等)與後元音-u(遇、臻、通等攝的一等及江攝二等)、-o(果、效、蟹、山、宕等攝的一等及江攝二等),因為具有〔-後〕或〔+後〕特徵,與韻尾的組合上有所限制,所以能夠保有原來的元音平行發展的韻攝就相對的少。至於閩南客家話特有的-y,只出現在臻攝的開合口三等。閩南客家地區是客家遷徙路線閩西進入粵東的中轉站,這些地區的語音現象,擔任了閩西客家話和粵東客家話之間的橋樑,往往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之間的斷層現象,加入閩南客家話便可接續起脈絡,足見閩南客家話的研究在客家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其有別於其他客家話的語音現象,不但補足了客家話研究在閩南地區的缺口,豐富漢語音韻史的研究,也為歷史語言學提供特殊的語音演變類型。 陳秀琪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95.7 15
97年 東部客家?花蓮玉里二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和族群認同之研究 客家研究近年蓬勃發展,但是對於目前在認同方式,與調查結果的研究裡,始終未能真正反映東部客家的情形,顯見東部客家的研究,需要從地域特殊性要素的觀點來處理。本論文接著以對照於西部客家在歷史發展背景、接受客家文化運動之動員程度,以及當代東部因為制度產生變革後的影響三方面來看,以了解東部客家在族群認同上的發展情形。本研究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歷史的發展:從客家主要地域的形成,對應晚近東部地域的發展情形,進而了解當代對於東部地區的認識,並從傳統對於認同研究的角度來看,研究田野地區的客家人在血緣、語言、婚姻、文化上的態度。(二)接受客家文化運動的程度:從客家還我母運動的發生,一直到因運動動員所產生的影響,運用文獻說明東部一直未被客家文化運動所滲透。(三)當代東部形塑的客家認同:隨著客委會、客家電視的相繼出現,全國在中央制度產生變革之後,直接受到來自由上而下的運動影響,東部過去未受客家文化運動洗禮,卻在當代直接和全國的客家人一同接受動員。雖然相同的動員會有類似的趨合力,但是由於地域的因素,反映東部客家和其他客家地域所不同的認同想法 黃靖嵐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 97.1 7
97年 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 本文從清代番界政策的演變,試圖釐清臺中東勢的土地開墾與族群互動歷程。清廷雖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石岡設立土牛界碑,但岸裡社僱工如黃懷春等漢佃仍能以代番納餉的方式,啟動土牛界外的私墾。其後軍工匠人越過大甲溪,來到鬱鬱蒼蒼的東勢山場採製木料,開闢了今日巧聖仙師廟一帶的傳統聚落—匠寮。由於軍工匠人具有合法身份,一旦與護衛熟番發生爭訟,官府往往以辦料為重,不願答應熟番將軍工寮移往他處或是限定入山時間、防範假冒身份的呈請,反而一再督促熟番加以護衛,造成原漢勢力的消長。 林爽文之亂時,番割劉中立聯絡泰雅族人追剿林黨,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東勢開發史上的重要功臣。其後他又與泰雅族人合作開鑿水圳,解決東勢丘陵的取水問題,因而建立民庄與部落之間的和平關係,並影響日治初期的綏撫政策。 林爽文之亂後的地權清釐,使得東勢地區大多由界外轉變成熟番保留區,漢佃以一人或數人為墾首的方式,召集股夥向番業主?耕田園,開闢了散在大甲溪沖積臺地上的防禦性集村。熟番在土地典賣予漢佃之後,他遷至埔里盆地,直至今日,在東勢留下了以低廉價格承買熟番土地的傳說故事。 國家力量直到開山撫番戰爭及設立撫墾局之後,才推進到番界以東的原住民部落。撫墾機構雖被批評為只做物質籠絡的工作,事實上貢獻不小。從東勢角撫墾署的報告中,可窺出撫墾署對部落實況的深入瞭解以及所建立之和約關係的作用,反映出原漢之間的族群互動狀況以及官方力量對部落社會的轉變,為日後理蕃政策之確立提供豐富的資訊。 林聖蓉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97.7 7
97年 屏東縣新埤鄉糞箕湖地區的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本文以新埤糞箕湖地區作為研究區域,探討糞箕湖地區的拓墾與聚落之發展。糞箕湖地區位於極東近山處,舊為鳳山八社中之茄藤社的游耕狩獵場所,康熙年間仍處於番界線附近,自古即有著守邊守隘的重要地位。糞箕湖可耕地面積少且不適合農耕,因此糞箕湖地方的開發絕不會是以農業拓墾為主。因大武山中所產的厚力板,雍正年間糞箕湖被官方設為軍工寮廠,入山伐木以備軍工成為糞箕湖地方發展的重要關鍵,吸引了大批伐木者及農耕拓墾者入墾糞箕湖及其周圍聚落,帶動了新埤、佳冬的開發。隨著北部伐木業的興起,厚力板不敵樟樹的經濟效益,再加上木料外送港口-枋寮,也因自然條件不佳等不利貨物轉運等因素,使得枋寮一步步走向頹勢,糞箕湖自然也難逃沒落的命運。糞箕湖伐木業式微後,依附於此產業的大批客家人在務本的考量之下,只好往周圍聚落繼續過生活,成為新埤佳冬客家聚落拓墾的主力。過去學者所認定的六堆拓墾路線分成北中南三線,南線指的是左堆的拓墾路線,本文藉由文獻探討漢人拓墾糞箕湖的過程,再從目前已有的二十四張有關茄藤社的古契書,來分析漢人入墾糞箕湖地區及其周圍聚落的歷程,試圖找出一條不同於已往學者所認定的左堆拓墾路線,以此說明六堆客家人拓墾的路線是多元的,且並非僅有農業拓墾一途。 吳素萍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96.6 7